社論
-
金酒打假刻不容緩
金酒公司去年繳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業績突破前年,營收高達新台幣152.3億元。但是面對大陸「禁奢令」、「禁止三公消費」等影響,大陸市場卻明顥萎縮,面對台灣市場日趨飽和,而大陸市場拓展找不到新的著力點,今年業績能否達標,確實壓力頗大。 受限於多種因素的影響,整個大陸白酒行業都正經歷被業界稱為「黃金十年」後的寒冬。展望2014年,除了高端白酒繼續價格泡沫外,過去寄生于公務消費的「名酒」,轉向老百姓消費得起的「民酒」,是白酒業理性回歸的趨勢。 金酒在大陸市場屬於中低端售價,這波原本受害應不深,但是,壞就壞在假酒太多,有人就笑說,在廈門中山路,買十瓶金門高粱酒,可能有九瓶是假的,可見假酒的猖獗。 面對大陸市場假酒的危害,李沃士縣長日昨在治安會報上指出,中國大陸幅員大,打假為公權力課題,金酒公司不要捨近求遠,把假酒從廈門趕出去;他認為金酒公司要有計畫進程,在廈門一年有四千萬觀光客,如果大家都消費帶一瓶,金門高粱絕對不夠賣;因此,要積極和廈門相關部門合作來打假,效果才能更凸顯出來。 其實,金酒公司和廈門公安、工商等單位,一直維持密切合作關係,但是為何廈門的假酒還是查不勝查?原因很多,但歸結就是一個,有厚利可圖。 製作一瓶假酒的成本,可能只要人民幣五塊錢左右,可批售到八十幾塊,零售商賣一百塊,就把正規的金酒打得七零八落,因為在大陸,一瓶三百毫升的小白金龍,公定價格就是158元人民幣,六百毫升的288元,相較於假酒,正牌課稅的金酒一點競爭力也沒有。 廈門金酒的直營店,陸客上門雖然一般評價都很高,但是都會嫌價格太貴,跟對方解釋因為正規進口要課稅,價格當然會較貴,理性一點的會殺價,不理性的直接走人,還丟一句,外頭便宜的多的是。 陸客貪便宜,有時真令人匪夷所思,跟他解釋喝假酒會傷身,他會回你一句,「又不是我自己要喝,是送人,只要喝不死人就好」,就是這種心態作祟,所以假酒才會肆虐囂張。 不容否認的,在大陸製作假金門高粱的,大都是兩岸假酒集團成員合作分工,當中也不乏是地區唯利是圖的民眾,為了一己私利,卻讓金酒的品牌蒙羞。 最可怕的後遺症是,喝假酒喝習慣了,碰到真正的正牌金酒,還以為是喝到偽酒,「以假亂真」,足以攪亂整個市場秩序。 從金酒過去在大陸的打假經驗看來,雖然也曾在四川等內地查獲假酒集團,但真正的大本營還是在福建一帶,尤其是廈門地區,所以李縣長才會有感而發,不必捨近求遠,只要把假酒從廈門地區趕出去,就已經成功了大半。 大陸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去年底頒發了一號「關於進一步加強白酒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對於白酒市場加強監管整治,嚴厲打擊製售假冒偽劣白酒,一旦發現違法違規行為,按照相關法律嚴肅處理,涉嫌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金酒公司應把握此一契機,配合廈門公安及工商單位,把廈門的假酒掃蕩乾淨,少一瓶假高粱酒,就多一瓶真金酒販售的空間,保障更多消費者權益,廈門打假確已刻不容緩。
-
健全小三通的經貿發展﹗
日前,在中部地區巡防局第十二巡防區統籌調度下,於料羅港查獲企圖透過小三通貨櫃走私至大陸地區的未稅高粱酒。全案將依違反海關緝私條例函送主管機關偵辦。料羅及水頭商港是兩岸第一線小三通重要輸運港口,據悉,在海巡署嚴格檢查進出兩岸的旅客與貨物的作為下,元月迄今,查獲入境旅客肛門塞進100多公克海洛因毒品企圖闖關入境,在料羅商港查獲18件違法寄運大陸乾香菇、乾木耳等農產品返台案。 金門是小三通的重要門戶,相對的,面對兩岸廣袤的市場、豐厚的回報,更可能成為宵小們眼中的待宰肥羊。事實上,金門今日的港埠機能,雖無國際港之名,但卻有著國貿之實,甚而因為離島相關法令的允准,兩岸間的貨物進出,還比台灣各港埠有著更大、更優的發展利基。如何善用這樣的利基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廈門大嶝島有領先全大陸的小額貿易市場,更因而衍生出挾帶免稅品,遊走於兩岸的「螞蟻雄兵」。對於適量攜入的免稅品,雖明文禁止流通,卻也是金廈遊之所以昌旺的必備要件之一。但沒有一個政府或管理機關會允准免稅品在市場上的泛濫;因為那代表著市場監理機能的失控,甚而可能導致劣幣逐良幣、產業鏈崩盤等等的負面效應。因而查緝走私、杜絕不當得利、維持市場秩序的手段及做法都是絕對必需的;但面對急遽升高的犯罪頻率與趨勢,甚而還必需適切的考慮滿足一般人的貪便宜心理,緝私的手法、態度、條件、配套等,更成了值得探討的課題。 在多數兩岸貨運業者眼裡,小三通即為小額貿易;自2001年始,福建與台灣民生物資運送的便利性逐漸的開展到了一個新局。小三通服務具有免合同、免批文、時效快速等優點;ECFA簽訂後,業者更因節稅考量,轉型利用小三通特殊稅率以及高時效性的服務,從台灣發貨至金門後,卸貨再轉船至廈門通關,再由內陸派送至收貨人指定地,當然,反向的運輸也有它的市場。但如果僅是依托政策的便利性,而予更多圖謀者更多不當獲利或影響市場交易、國人身體健康的空間與機會,實不為我們所樂見。是以,對於陸貨的輸入,除了依托現行的法制嚴查嚴打外,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儘速建立兩岸通用的檢驗檢疫機制,以及快速通報系統,莫因法令、人員的不對接,直接的對兩岸的經貿發展造成立即性的傷害。 本文之所以強調兩岸通用的檢驗檢疫機制的重要性,旨在籲請建立緝私執法的公正性。諸如:由小三通旅客以每人1公斤合法分批攜帶入境的香菇,依法僅能自用,不能販售,如有實際的販售行為,便違反了海關緝私條例、懲治走私條例。但此查緝行為的前提是,如何證明緝獲的是大陸香菇?除了當事人自己承認或現行緝獲外,有否科學性的證據足以支持緝私人員執法的合法性?再者,縱是查獲巨量的香菇,又如何佐證之間的買賣行為?執行公權力自然可以合理懷疑、摘奸發伏,卻不能以「想當然爾」做為論罪的準繩,更不該因為相關配套的不完備,而陷公職人員於進退維谷、守法無門的窘境。 總之,我們支持任何打擊走私犯罪的行為,卻也對兩岸經貿的複雜性抱以憂心;我們希望兩岸市場的健全穩健,更期待因為兩岸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可以將小三通營造成兩岸經貿光榮的示範點!
-
以認養落實植樹節之務實性
日前欣逢植樹節,縣府特配合建縣百年之活動,於當天在西山靶場,與各界人士,軍民一同合力種下兩千六百餘株樹苗,除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守護環境,更明示金門已邁入全面綠化的公民社會。據承辦單位表示,該片林木區待壯大後,將可成為三點六八公頃的「金門建縣百年植樹紀念公園」。更期許未來鄉親人人響應植樹造林工作,為金門環境永續做見證。誠哉斯言,聞此有興也有喟,願進一步申論之。 從世界各先進國家之例子,綠化;尢其是深度綠化,諸如深具生態意義及功能的森林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家庭個人是否有此種觀念;也就是能將家庭週遭及個人庭院之林木、草皮視為家庭必須之支出;甚而比家具更具價值來重視之。也因此,在一些先進國家,有不少人是以養護林木草皮為業,以此為維生之工作;因為所有的家庭都會有此消費。因為只有居民有此觀念,則植樹才有永續性。 何作此言?且就台灣來看,自國府將每年3月12日定為植樹節後,每年此日,各機關、各學校均有行禮如儀之植樹活動;但由於眾人大都抱以「公務」心態;大都船過水無痕,植樹之後;大都忘了此事。更別提事後照料養護,甚而發生今日植樹、明日拓地建物之窘態。以致引發各種不同聲音,當然更別提每年皆可見到的窘境:選地不佳,以致遍地石塊、廢棄物等,更別提因地擇樹之事前功課等,明眼人一眼即知,此又是一椿「例行公事」而已,以致每逢風雨季,台灣各地水患頻繁,其來有自。 所幸,金門由於長期以來,在早期軍方綠化影響下,加上尚未開發過度,尚未發現此種情形;但我們以為未雨綢繆,仍有其必要性。而此中成敗之關鍵,莫如以「認養」之精神來落實植樹之意義,進而防弊。 此政策具體而言,即業管單位應呼籲、倡導、獎勵金門居民,將自家庭院、空地提供林務所植樹、種草皮等。由業管單位全力指導、執行,進而將這些林木悉數委由提供土地之居民「認養」照顧。由於是認養,因此,這些林木仍屬林務所財產,依例登記備查。 易言之,若此政策能落實,不但可全面落實金門綠化之真意:喬木認養於民間;樹苗培植於林務所。雙管齊下,則所謂生態島,所謂的低碳島,自能指日可待,更可為金門地貌增采倍值,對金門觀光產值,豈是「市義」而已!
-
全民參觀美術展覽 打造藝術之鄉願景
繼十年前「金門碉堡藝術館十八個個展」熱鬧落幕後,第二十八屆亞洲國際美術展於二月廿四日假文化園區史博館正式開幕,我們除了感謝「亞洲美術家聯盟台灣委員會」會長顧重光等對金門的器重,更感謝文化局與文化園區的熱誠付出,因為他們共同的辛勞,而讓鄉親能夠欣賞盛大展覽,堪為金門年度藝文大事紀。 籌辦國際級藝文活動,對金門與世界接軌正有加分作用,是項國際屬性的亞洲美術展蒞金展出時,第一階段「金門邀請展」即邀約在地藝術家共襄盛舉,第二階段則係亞洲美術家聯盟會員踴躍參與,並延請縣籍重量級藝術家列席展出,不論是鼓勵地區藝術發展,或是擢升地區藝術能量,對於金門文化發展都是深具意義。 相較於十年前的碉堡藝術館展出,本次展覽由於創作模式、媒才運用、作品風格皆大不相同,兩次參訪人潮當然有所不同,期待也不一樣。長久以來,地區任何藝術展覽,人潮大都集中在開幕茶會階段,展出第二天以後,參觀人數往往是越來越少,比起任何廟會來說,實在是難以等同相比,箇中因素有待吾人省思。 為打破地區美術展覽開幕時一窩蜂人潮,展出時卻稀疏三二人的怪異現象,縣府特別要求機構單位學校安排人員參訪,也算是給主辦單位亞洲美術家聯盟一個面子,同時也為文化局與文化園區加油。實際上,社會與家庭都當多多培養藝術氣息,民眾應該親子偕同相揪前往參觀,為的是提昇金門生活品味,促進島鄉藝術涵養,厚實地區文化底蘊。 十年前的碉堡藝術館展覽,為了選定展覽場所,前置作業即長達一年以上,此次美術籌備期間,讓人傷腦筋的也正是展覽場所選定問題,甚至老調重彈興建美術館與活用花崗石醫院坑道等等,也因緩不濟急而另行討論,結果是原定在2012年推出的國際美展,時間地點定調後便在今年新春假文化園區推出,顯示著地區對籌辦一個國際級展覽的用心與慎重,同時點出金門建構國際級展覽場所的必要。 為了讓民眾親臨展覽能夠收穫滿滿,文化園區在美術展覽開幕後,特別徵求導覽志工,並邀請顧重光教授講課,藉由專業的分享,傳授藝術導覽技巧,期待透過志工熱誠解說,讓觀眾對展出藝術家與作品能有較完全的概念,並從審美角度去欣賞藝術之奇,這樣的熱誠與用心,我們再三為文化園區加油。 金門人的熱情常顯示在拚酒文化中,地區推動宗教活動幾乎成為全民志業,似已成為全國民眾對金門根深柢固的印象。在國際級藝術大師李錫奇協助下,金門前後十年各策辦一場藝術盛會誠屬難得,國際性藝術展出正是金門推展文化志業重要的一環,政府鼓勵學子們前往參訪實在可貴,而在展出期間,民眾若能主動偕伴前往參觀,由欣賞一幅好作品做起,則打造金門成為藝術島鄉願景為期不遠。
-
西方公司在金馬據點與文獻值得再發掘保存
──〈馬祖老軍營舊牆刮出美國大地圖〉報導浮現的一段冷戰歷史 〈馬祖老軍營舊牆 刮出美國大地圖〉,〈韓戰期間進駐馬祖留奇觀 西方公司 CIA分身 宋美齡參與催生〉,就在四月十日台美簽署《台灣關係法》三十五周年前夕,三月九日的台北聯合晚報,以頭版及話題版,刊登了一則引起注目的報導,「美國西方公司曾在馬祖成立據點,策動我國東海部隊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進行游擊戰。陸軍馬祖地區支援指揮部日前整建營區,刮掉連隊中山室牆面油漆準備重新粉刷時,發現一幅美國國土全幅壁畫埋在油漆裡,兵士們回報上級,研判是五十三年前美軍顧問團所留,營區裡還有美軍游擊步兵在據點戰役死難的紀念碑,軍方下令保存,並加以報導宣傳,上午對外披露,中華民國軍營裡懸有美國國土全圖,見證這段歷史」。一面美國國土地圖的重新浮現,也讓西方公司在金、馬活動的歷史再次被投視,值得我們正視、保存這段文獻。 「西方公司」(Westerm Enterprises Inc,WEI),按維基百科的註解,「於一九五一年二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正式註冊成立,由最早開始與國府進行秘密接觸的查理‧詹斯頓擔任董事長,威廉‧皮爾斯則負責主持西方公司駐台北辦事處的業務」,「西方公司表面是民間公司,但實際上隸屬於美國中央情報局,是一個秘密機構,其成員為自美軍各戰鬥單位選出的七十多位精銳軍官團組成,負責訓練中華民國軍隊。一九五五年初結束運作,將業務移轉給美國海軍輔助通訊中心。另一個中央情報局派駐台灣的秘密單位」。 一九五○年代,美國西方公司在金門、馬祖的軍事活動非常活躍;一九七六年八月,兩度入主金門防衛的胡璉將軍在出版《金門憶舊》時,以〈反共救國軍西方企業公司〉一文陳述道,韓戰爆發時,台灣來了兩個美國團體:官方的軍援顧問團與民間的西方企業公司,「美國的西方企業公司,雖然是以民間公司組織姿態前來台北,但該公司的任務及企圖,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抗日作戰的末期,曾經與我合作,成效卓著。此次再度來台,側面消息,它以七千萬美元及輕武器幾萬件為本錢。所以在當時的台海情勢來說,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值得我們爭取」;在西方公司進駐訓練金馬游擊作戰下,胡璉在福建省主席兼金門防衛司令官的雙重身分外,又多了一個「福建省游擊總指揮」頭銜。 西方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驅使國軍發動沿海突擊,訓練一批不具正規軍身分的游擊隊,進行海上騷擾及情報蒐集,藉此牽制解放軍兵力不至於全面投入韓戰。西方公司進駐下的金門,總部設在溪邊村,並在水頭、料羅、湖前、烈嶼等地設立據點,也參與了南日島、湄州島、東山島的突襲計畫;在那個年代,西方公司幾與金馬的防務、作戰結為一體,是許多金馬軍民無法遺忘的歷史。 由於西方公司屬地下情報組織,儘管介入金、馬防務以及國、共內戰極深,但金馬人對西方公司的活動、歷史仍知之有限,極少記錄、流傳這段文獻。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之後,昔日西方公司成員何樂伯出版英文著作《中國海上突擊隊》一書,大揭半世紀前秘辛,直指國軍襲共,CIA一手策劃,但在東襲東山島後,所有任務劃下休止符。為了探訪西方公司在金門走過的足跡,何樂伯特地與老戰友漢彌頓從美國到金門尋訪舊址,來到昔日總部溪邊村,只見人去樓空,無限感傷。 因馬祖老軍營舊牆刮出一面美國大地圖,西方公司在金馬的歷史再次浮現被聚焦論談。參與也見證了一段在金馬的國際冷戰的歷史,西方公司在金馬的據點、文獻,值得再發掘、保存,為金馬留下冷戰景點。
-
由植樹節看金門近年來的綠化成效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植樹造林、綠化環境這幾十年來一直是金門的大事。森林可以防風定沙,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美化風景,並有助於國土保安,利於經濟民生。 昔時金門原為樹木蓊鬱之地,且多為松柏樟櫸有用之材,惜歷年數戕於兵燹,民間亦肆意濫伐,遂致童山濯濯,荒埔茫茫,導致風沙水旱之苦。幸民國38年國軍進駐金門之後,並在斯時的農復會及臺灣省林務局支援協助之下,本縣展開了造林綠化工程,且在政府銳意經營下,本縣更於民國45年5月成立「金門縣林務所」,將植樹造林列為地區之首務,近六十年來地區之植樹造林工作已由綠化、美化、而果化,並提升到目前之景觀化,期待把金門建設成「美麗城市」。而今綠蔭遍野,花木扶疏,風沙不驚,水源滋養,此是六十年來,在地軍、民一家,胼手胝足,一草一木,一人一樹,小心呵護,才有今天的成果,我們應加珍惜。 李沃士縣長主政以來提出永續生態島與國際旅遊島等面向之金門發展願景,亦爭取行政院核定「建置金門低碳島計畫」,這些政策綱領與方向,我們認為均植基於綠色自然生態環境的營造與豐富化,重視金門的生態與永續發展。而低碳城市的內涵,建立城市綠色軸線係其中之一,它強調都市發展與生態系統相互融合。透過保留大片綠地面積,塑造城市綠化景觀,並於主要道路、空地大量植樹,連接公園綠地,並配合推廣低碳運具及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由點、線、面方式擴大都市生態綠化環境,塑造低碳交通友善條件,落實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環境綠美化的工作有助於提升生態底蘊、改變微氣候、減緩噪音、淨化空氣、強化聚落歷史等功能,為使地區達到優質的生活環境。縣政府在李縣長指示下,近年來積極進行公共空間植栽之更新及維護,充分利用有限空間創造綠美化的視覺焦點,提昇學校及機關綠美化環境品質,讓公共開放空間處處充滿著綠意。 同時也積極推廣各社區辦理環境綠美化工作,鼓勵居民參與並結合社區民眾力量,全面辦理多樣化環境綠美化活動,以教育民眾、吸引民眾、影響民眾,使全縣民眾一起投入環境綠美化行列。此由縣府訂定「鼓勵社區參與環境綠美化及其設施維護工作補助要點」,並每年辦理社區及機關學校綠美化之評比及於101年訂定「環境綠美化苗木核撥作業要點」可見其政策推動之用心,我們期待這些政策與措施應再持續與深化,畢竟林木與花草種植並不困難,但其未來之管護、澆水才是長期艱鉅的工作,期待未來社區民眾大家應有「認養」觀念,大家一起來,藉由社區之「點」擴展至全縣,以建構自然美麗的綠色生活環境,追求本縣居民更高生活品質。 再者,金門早期因軍事戰備需要,多數海濱均有埋設地雷,隨著戰地政務解除及兩岸情勢和緩,並為地區整體發展及安全考量,軍方已分年進行全面清除埋設地雷,並於去年完成全縣雷區的排雷工作。但在排雷過程中也一併砍伐地上的林木,導致保護林帶消失,強大東北季風嚴重影響沿海村落生活品質,更造成本縣多年養護的珍貴森林資源消失殆盡。為避免風口持續擴大及確保居民安全,並營造完整海岸防風林及優質林相,林務所積極向中央爭取經費及人力支援,根據林務所統計,自99年至102年,林務所自力行進雷區造林工作,其面積廣達75.26公頃,對此成績,應給予喝采與肯定,我們亦希望103-107年雷區造林第二階段計畫,能夠更落實,以早日恢復原有林相風貌,讓金門脫胎換骨成為無雷低碳生態永續島。 唯近幾年來,隨著地區部隊兵力的裁減,大部分營區由軍方釋出,林務所秉持李縣長歷次會議指示,對釋出營區辦理土地撥用,進行植栽,也進一步擴大金門綠覆面積,我們認為這是推動綠化與低碳島重要一環。 過去四年來,搭配金門地區十年行道樹計畫及金門綠廊道栽植整體計畫,林務所在行道樹新植或更新總長度達601公里,種植各類花木1,457,289株,更形塑富含金門特色的永續綠色交通網路。 近年來金門的林業政策隨著時代與環境變遷,也能與時俱進,金門林務所由以往的單純造林綠化,逐步朝向自然教育、生態保育、森林遊樂、國土保安等多目標效益調整邁進;苗圃也由培育苗木的搖籃,發展為提供地區民眾觀賞休憩與綠美化植栽推廣場所;另十餘年來林務所均配合農曆春節舉辦一系列之林業展活動,寓教於樂,激發民眾對於金門林業建設更深的認識。 展望金門未來的林業建設,似應以「美麗金門、森護家園」為願景,結合生態系經營之理念,以森林的環境、遊憩、美學及社會等核心價值,發展出落實分區區劃、厚植森林資源、加強景觀規劃、整合遊憩資源、健全林地管理及充實管理資源等六大目標,以應地區林務整體發展。
-
結合兩岸優勢推動金門自由化
2013年開始,全球主要經濟體都致力推動自由化、國際化。其中以美國推動的「跨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與「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關係協議」TTIP的規模最大,未來影響也最深遠,若能籌組順利,將是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為中心的美國,向兩大洋左右連結形成「一區兩翼」的經濟戰略,這就是美國正在推動的全球經濟戰略,備受世人矚目。 美國的「一區兩翼」(TPP加TTIP)全球經濟戰略,是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議,自由化程度標準高、市場開放程度大,顯然「蓄意」排擠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加入,引發北京對美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不安。北京一方面放低姿態表示願意思考加入TPP,另一方面則於2013年9月以極高行政效率,宣佈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此以後自貿區的風潮在全中國各地相繼掀起「自貿區」的申報熱,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各地共有平潭、大連、青島、廣州、重慶、廈門…等共計12個申報城市。 台灣也深感受到全球經濟整合正加速進行的挑戰,除了美國主導的TPP之外,2013年開始東亞各國簽署五個「東盟加一」也積極進一步整合成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RCEP區域佔台灣出口70%,若在2015年台灣持續在整合區域之外,這對台灣經濟發展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因此2014開年後,馬英九總統宣示要「拚經濟」,台灣要率先自我開放,發展「自由經濟示範區」,向全世界展現台灣對經濟自由化的決心,「自經區」的第一階段「六海一空一區」,已於2013年8月宣佈成立,今年的重點應是立法院審查通過「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以及根據此一條例,推動第二階段由各縣市主動提案規劃成立縣市自貿區。 面對全球化的浪潮,鄰近金門的海西區,包括廈門、平潭等地都積極進一步開放申報成立「自貿區」,其中平潭綜合實驗區將以建設自由港為目標,打造「境內關外」自由貿易區,到實現貿易自由、運輸自由、投資自由與金融自由。而廈門則提出「立足綜改、藉鑒上海、對接台灣、先行先試」為新目標,目前福建也正通過南北合作,共推「海西自貿區」。 在國際、兩岸自由化風起雲湧的趨勢,金門自由化的課題,不能再停滯不前,否則就只落得邊緣化的最後結局。2014年金門除配合政府「自經區」特別條例立法與推動經驗,提出金門版的「自經區」規劃報請中央核可外,金門也可藉助廈門積極推動「自貿區」的地緣優勢,結合台灣「自經區」與廈門「自貿區」的自由化開放經驗,建構兩門對開的「金廈自由區」,並作為兩岸經濟合作的示範區,未來「金廈自由區」將有國際、兩岸、大陸、台灣等多種元素,這很可能是金門抗拒邊緣化的加值化措施的重要途徑與思維。 然而,自由化並非請客吃飯行禮如儀的簡單事,它涉及每一位鄉親的生活、生計與未來,影響深遠,推動自由化勢必遭遇各方利益衝突,主事者要以大格局、大視野與大魄力,堅持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全力以赴。
-
欣見自陸引水計劃有進展又有進度
金門自陸引水計劃訊息,最近頻頻見報,既有進展,又有進度,各方關注,眾所樂見。 眾所週知:〈陽光、空氣、水〉,乃是人類賴以維生三大要素,孰重孰輕,缺一不可。其中〈水〉之比重,尤其不容忽視,一旦缺水,頓時生活秩序大亂,許多問題可能接踵而至,隨時都會發生。緣此,政府素重水利建設,紛將〈水資源〉開發,列為施政主軸,積極持續推動,毋怠毋忽,不休不止。 僅以金門為例,孤懸海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居民靠天吃飯,印象特別深刻。一年四季,不是寒風,則是烈日,乾旱期間漫長,影響所及,雨量不足,那段推廣造林種樹歷史故事,流傳甚廣,一盆用來洗臉洗腳廢水,還得惜之如油一般,留供澆灌樹苗之用,此種情景,誠非身入其境者,所能瞭解體會,水資源之可貴,也就不言可喻。 回顧地區水資源發展史,過程艱辛,為時已久,早期重兵駐鎮,軍民十餘萬眾,每日生活與灌溉用水,需求數量龐大,因而整軍備戰之餘,從事地方建設,兩者齊頭併進。其中挖塘、築壩、興建水庫,厥為重大事項。太湖、田埔、蘭湖、龍陵湖次第完成,充分發揮儲水功效,難能可貴。金門實施戰地政務試驗期間,國軍協助地方建設,貢獻良多,功在金門。飲水思源,鄉親感念。 再者,任何資源,畢竟有限,水資源之開發,亦復如此。更由於地下水超抽嚴重,業已出現地層下陷情況,日甚一日,於是地區水資源多元開發,實乃當務之急。地區倡議自陸引水,早有具體計劃作為,歷任主政百里侯,都曾投入智慧與心力,棒棒相傳,向前腳步,未曾稍懈停止。看待金門建設,應有先後之分,全般深入體察,並將時空背景諸因素列入評量。換言之,金門水資源開發工程,投入財力與人力,既大且鉅,逐年所佔縣政預算比例,只增不減,累計總額,為數可觀。 回顧民國五十五年間,金門開始推動簡易自來水計劃,時任縣長屠森冠根據自來水廠之建議,選擇金湖成功庄、金寧鄉后盤庄作為供應試點,效果良好,從而由點而線,加大幅度,進而擴及全面。時至今日,家家戶戶有水喝,且朝著〈喝好水〉目標挺進。 無可諱言,縣政團隊推動水資源多元開發計劃落實有效,績效具體,從無到有,從有到普及,期間有苦有甜,歲月漫漫,歷經五十年之努力奮鬥,始有目前之成果,也且澈底終結昔日排隊「汲水」、越庄「偷水」、「台水金運」之艱困日子,今昔對比,證諸施政團隊一以貫之,念茲在茲,竭盡力道,為推動基礎建設,提昇社會大眾日常生活品質而努力打拚,鍥而不捨,無怨無悔。 正因水源問題,其與人生息息相關,好要更好,欣見長期以來,縣政府不惜逐年挹注大筆經費,用以充實「淨水」設施,團隊成員集思廣益,齊在「改善水質」方面下工夫,輿評良好,讓人有感,如今自陸引水計劃,又有突破性進展,凡此胥賴中央正確政策指導與支持,促使動力、助力、拉力與整合力兼而有之,兩岸順利建立共識,且已進入實質研商作業階段,值得肯定,不久「水到渠成」,地區「有水喝、喝好水」之理想實現,進而帶動金門整體經濟繁榮與進步,到時皆大歡喜,必然叫好也叫座。
-
以冷戰博物館做為金門軍事遺產的經營策略
金門位處閩南九龍江口、廈門灣外,歷史上即為戰略要地。1949年起,金門成為臺灣海峽軍事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基地。做為一座軍事島嶼,金門在1949-1992年間實施軍事治理。在長達43年的軍事體制期間,軍方以「管、教、養、衛」四大目標實施軍事治理,除駐守大量軍隊之外,亦高度動員了地方社會,編組為民防自衛隊。在此同時,金門部署了各式的防禦工事,包括海岸碉堡、軍事據點、訓練營區、地下坑道、道路機槍堡、反空降樁、地雷及反登陸樁(軌條砦)等,以及精神教化的建築物、播音站、坑道醫院、坑道發電廠等,數量之多、密度之高,舉世少見。 隨著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及1997年之後的國軍精實案推動,金門地區駐軍人數大幅減少,軍事營區部份以「平封戰啟」方式閒置,部份拆屋還地而夷為平地。金門遺留下來的軍事空間遺產如何加以保存與活化利用,成為地方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課題。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戰役史蹟,實需總體規劃與政策方針之擬定加以處理。對照西方及鄰近的日、韓等國家對於軍事地景設施的觀光資源開發的經驗,深覺金門的軍事資源開發具有無限的潛力,因此若擬定出金門地區軍事地景設施活化利用、經營管理的規劃,方能帶動戰地文化旅遊的潮流。 此外,由於冷戰做為國際地緣政治角力的結果,各方的歷史觀並不相同。做為反思戰爭歷史創傷、重新認識和平重要性的「冷戰博物館」,熟知各方的觀點,以人類普世價值的基調建構此一博物館,應是金門之於人類文明的意義。因此,聚焦於金門歷次戰役,瞭解我方、中共、美國等地已解密的文獻檔案,可使未來的「冷戰博物館」有其歷史高度及視野寬度。 是故,以保存為手段,以活化為策略,以觀光為目標,使金門的軍事地景成為「冷戰博物館」,並進行冷戰國際關係、臺海危機、金門相關戰役、地方社會史、戰地文化等結合世界史、國族史、地方史主題之基礎研究,做為未來相關館藏的基礎資料與展示內容,實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而這樣的冷戰博物館並非新建一棟規模宏大的建築物,相反地,是將既有軍事空間遺產進行活化利用。進一步說,金門的冷戰博物館應為一種生態博物館(eco museum)的系統,有核心博物館及衛星博物館兩種層級,相互串連。核心博物館做為全島的入口博物館及遊客服務中心,現階段可選擇位置適中、規模較大的地點加以活化,如花崗石醫院;衛星博物館則為各個營區、砲陣地、據點、民防坑道的整備,甚至是當年軍人消費市街之修復及再生,都能為金門文化產業增添特色。 放在全球化的角度,昔日金門的戰地文化絕對是一種珍貴的資產。有效的保護與適度的經營,一方面能為金門的文化觀光提升到國際層級,將會帶來更大的觀光產值;一方面更能彰顯人類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使得金門贏得全世界更多的尊敬。
-
慶祝婦女節且談新史觀
今天是婦女節,一個具有歷史意義和歷史見證之節日。各地莫不以歡欣鼓舞的心情來慶祝這個節日;但拜資本主義之流行當令,使得這個節日早已陷入採購、吃喝玩樂之日子,正如原本莊嚴的耶誕節一樣。基此,我們且從頭談起,以建立應有之史觀,且以此來慶祝此日子,相信是較具歷史意義。 國際婦女節的想法,最早源於上世紀初,當時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類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更伏下社會主義當令之種子。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儘管後來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群,但這次抗議活動促成了兩年後的3月第一個工會組織的建立。 尤者,在往後之數年裡,這個具有歷史意義之日子:三月八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尤其是1908年的3月8日,竟有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加玫瑰」口號,使得這個日子更具震撼性和感動性。終而在1909年,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此運動一直持續到1913年。1910年,第二國際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首屆國際婦女會議。會上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倡議設定一天為國際婦女節,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響應。 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的婦女們也於1913年3月8日走上街頭,通過舉行和平集會等形式反對戰爭。紀念國際婦女節的活動後來還證明是俄國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當時的俄國婦女舉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與和平」。此後,不管東、西方,均有在3月8日慶祝婦女節之活動。聯合國更在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每年於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自此,38婦女節遂成為全球共有之日子;一個從社會主義意識轉化為婦女人權之日子。 不可諱言,婦女在傳統上是立於弱勢,在宗法制度深固之社會尤然。不但不能與男子具有同等之權利,更被視為男人之伴品,更別說是平等權。且以繼承權來省思落後地區,尤有其時代意義。一些早已被世代去之的不平等觀念,在一些落後之地區、國家卻仍以其他形式存在。諸如女兒不能承接父母遺產,甚至有些政客竟出現無法接受女人領導之妄語。凡此均在在證明婦女節表面上雖已成為普世價值;但仍不夠,更無法內化為普世價值。 尤者,若此普世價值不能內化,則再多的所謂尊重婦女等活動,深究其內心哲理,不正是男性父權下之施捨心態?因此,也唯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以固婦女節之史觀,這才是我們紀念婦女節之時代意義。
-
學校退場與教育品質
近日有關高教學校退場,成為影響視聽的重要訊息。先是屏東縣高鳳數位內容學院退場,後有永達技術學院遭教育部勒令停招。兩所高教校園均座落於農業縣的偏鄉(長治鄉與麟洛鄉,永達另有仁武分部)。長治鄉與麟洛鄉多為西拉雅族部落與客家族群,發展為屏東市的衛星城鎮。長治鄉面積約45平方公里,大於本縣金沙鎮;人口數為30,600人,卻接近本縣金城鎮,除有高鳳外,只有一所國中,3所國小;而金沙鎮擁有2所大學據點,1所國中,4.5所國小;麟洛鄉面積約有16平方公里,略大於烈嶼鄉,人口為12,117人,也多於烈嶼鄉,除永達外,只有一所國中,一所國小。兩校屬性類似:人口外流嚴重,傳統產業日趨疲弱,只剩下農地與荒地,地價便宜,校地容易取得。其次鄉內社區弱化,文教力不足,不利於學校發展。 從屏東縣兩高校所在區位人文狀況比較,學生來源本來就少,外鄉學生很難以之為就學志願。而最根本因素,是底層學生所在社區弱化,無力支撐文教。可想而知,該兩鄉內之中小學人數也逐漸減少。 以兩所高教所處情境來檢視地區有關小校整併問題。教育部原訂頒之「小型學校發展評估指標」,作為各縣市整併小校的篩檢工具。指標區分為「一般性指標」,包含學生數及成長趨勢,社區人口穩定性、與學校之交通工具、校齡、整合後之學校是否需再增建教室設施、小校教室屋齡、原校區之用途、社區對學校之依賴度及其他等10項;「特殊條件指標」為:鄉鎮只有一所小學、原住民學校、到學校交通有安全顧慮(如土石流區域)者。 援此本縣於102年11月20日訂定發佈「各國民中小學學校轉型發展作業要點」乙種。要點中以「經學校及家長評估,執行整併對學生及學校有助益」者為對象;整併原則為:評估學校資源、就學方便性、班級人數、當地社區文化背景及經濟發展;整合發展後,閒置空間管理、活化再利用。 整併之前提是「受整併學校之相關教職員工、家長、學生及社區」必須先有共識,並由作業專案小組,進行協助及輔導等工作。最後還要報請金門縣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才能執行。當然整併學校之教職員工及學生如何安置至為關鍵,而閒置校園空間如何活化再利用作為配套。 從中央到地方,訂定了小校退場轉型的機制,已經非常完備。諸多規準中,只有「數人頭」的方式最統一。只要一聲令下,那些81人以下的小校,整併就像「拆房毀屋」最容易達成。問題是如何面對當時「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風光?校園所處的社區鄉親父老,如何愧對艱苦興學的先祖前輩?而誰能保證整併後的教育品質絕對大於現狀?學生未來的發展,一定優於未整併前的學生? 在金門,交通不是問題,經費支持教育發展更不是問題,而是社區結構與發展、文教力才是促使小校興衰的關鍵!以金城及金寧之鄰近,新興社區極多,與舊社區雜然相處,按理有些小校人數自然增加,但並不盡然。反而小校學生數流失更快。若因少子女化,那是自然現象;若最後歸因,是所處社區鄉親父老與自己的小校疏離(連自己的小孩都往外送,是不信賴所致),最後退場,固不待言。換言之,社區的文教力如果不足於支撐小校的存續,自當接受整併轉型的命運。 學校的教育品質,是教育人員的責任,但背後的支撐力量,卻是整體社區的文教力之強弱,尤其是社區家長對所在小校是否信賴?投入協助學校提升教育品質是否足夠用心? 高鳳招不到學生而退場,永達因學生註冊率低而被勒令停招的殷鑑不遠,這不是人頭數少的初淺結局,而是反映於社區文教力的疲弱,根本遠因卻是教育品質嚴重失「靈與魂」!
-
厚實文化底蘊展現魅力島嶼
──2014亞洲國際美展讓金門匯聚藝術能量向世界招手 二○一四年第二十八屆亞洲國際美展在金門盛大開幕、持續展出中,再一次印證了金門有條件承載國際型展覽活動,正如參與主辦的金門縣政府,縣長李沃士揭幕致詞所期待的,「希望透過藝術的交流展現文化金門的新價值,讓金門成為當代藝術能量的一個聚集地,給金門一個全新的象徵,金門不只有厚實的文化底蘊,更有藝術魅力島嶼的價值,展現金門多元發展與多樣性的魅力」。 金門解除戒嚴、脫離軍管之後,亟欲從過去的「封閉島嶼」踏出「走向世界」,因此,施政的口號無論是「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或者「接軌兩岸,輻射國際」,乃至二○一二年元月二十日,總統府國策顧問會議中,國策顧問李錫奇向總統馬英九提案的「金門文化特區」、「國際觀光島」,亦以立足兩岸的「國際觀」架構思索金門未來,他強調「金門戰地之名聞名海外,在國際與兩岸人民之間,具備極高的知名度,現今『區域合作與共生』成為國際戰略主流思維,金門也從『反共前哨』轉變為以『百年和平』做為永續發展的大願景。其便利之金廈航線,必成為兩岸貿易、觀光、文化藝術交流的大絲路」。 金門已站在兩岸的地理、歷史、政治、軍事等特殊位置,但如何才能從冷戰歷史框架走出,「立足兩岸」、「輻射國際」?兩岸「和平中繼站」、「和平實驗區」、「自由經貿特區」、「文化特區」、「國際觀光島」等論述都是可能的選項,惟其間隱含了諸多複雜的政治習題,從政治面要以金門作為兩岸和平的試行者,猶待時間突破。現階段,用文化條件、藝術能量,讓金門走進兩岸、邁向國際,是一條最可行的道路,也能為金門實質加分。 經由亞洲藝術家聯盟台灣委員會的爭取,金門縣政府大力促成、配合主辦,經過兩年籌展,而能把九個國家、地區的亞洲美術家聯盟會長及各國藝術家、一百六十三件作品帶到金門,讓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化身國際展場,同時讓「金門邀請展」的一百位本土畫家與國際展藝術家接軌、對話;亞美展所彰顯的在地與國際文化價值,亦如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台灣委員會會長顧重光所強調,二十一世紀已邁進第二個十年,這是一個東方奮起的時代,世界各大洲的經濟力衰退之際而東方各國則蓬勃發展,豐盛而多彩的藝術活動也在亞洲各地火紅開展,「每當時代的藝術表現宏大之時,也就是各地國力、經濟力的表徵」,因之,把亞洲美展拉到亞洲的一處島嶼│金門展出,不止展現出亞洲的藝術力,也突顯了金門走過烽火之後的島嶼藝術價值。 二○○四年九月,金門推出《金門碉堡藝術館:18個個展暨兒童展》,同年十一月,金門縣政府主辦《第八屆世界島嶼會議:全球變遷中的島嶼發展》;二○一一年八月,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登場的《聽見和平: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祈福日》,亦邀集了台灣、金門、新加坡、澳洲、法國的藝術家舉行《和平藝文展》;二○一三年八月,亞洲最大規模雙年展巡迴到金門,以《島嶼‧劇場》向外強力放送;二○一四年二月,亞洲國際美展在金門。十年間,金門的國際型活動不算頻繁,但多聚焦文化藝術,以和平為主軸;一場一場的接力,一步一步的擴大,金門正一點一滴匯聚文化藝術能量,走進兩岸,也向世界招手。
-
周全配套讓亞洲美展盡善盡美﹗
「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首次移師金門於文化園區歷史博物館舉行,共有來自台灣、韓國、日本、香港、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蒙古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及地區的163件作品參展,高水準的畫作令金門鄉親一開眼界,更獲得兩岸三地藝文界一致的好評。 事實上,在金門舉辦國際性的展會,基本上就是一件難度頗高的工作;姑不論軟硬體、交通輸運等基礎條件上的窒難,單要讓來自各個國家、地區的藝術大師,以及來自各國各地的優秀作品能在同一時刻在金門聚首,便是件千頭萬緒的艱難課題。此次,金門縣政府能克服萬難,爭取亞洲美展在金門展出,除了代表金門軟實力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能開啟國際化的視野,為更多的施政擘劃,營造更多創新性的思維。 近年來,許多地方型的活動都喜歡冠上國際性的名銜,但真能像亞洲美展這般名實相符的,委實極為有限。多數人會認為,「國際化」代表進步、現代、多元性的參與、更寬廣的行銷空間、更多的發展機會等等,孰不知「國際化」更重要的效益,應是源自於鄉土的連結,以及無限擴充的可能性。要促成一次國際性展會殊為不易,透過這樣的機會與平台,我們該學習什麼?或盡可能的留下些什麼?或才是我們更應關注的話題。謹提供以下面向,供有識者參酌。 其一,與藝術的對談。藝術對一般人而言,都有一定的距離,但易言之,也就存在更多的解讀與體會的空間。對金門地方而言,舉辦一場國際美展應關注的不在於創造了多少觀展人潮,而是凡來觀展者,有無留駐深刻的體會與受益;而要創造更多體會、解讀及受益的氛圍,導覽的頻率、解說者的素質,以及相關講座的舉辦與否,便至為關鍵;若能經由適當的導引,開啟更多聆賞者與藝術對談的空間及機會,或便是舉辦美展最大成就。 其二,與大師的交流。如前述,國際美展不論在何地舉辦,要讓一百多位藝文大師聚在一塊,便是一件艱難的工程,既然前置工作是如此的不易,或便可思考增加地方藝文人士、藝文愛好者與大師們交流的機會;或講座、座談會、新作發表會、作品賞析會等等,都能直接的拉近藝文人士、藝文愛好者與大師交流的距離,或也能因此啟迪、開創地方人士在特定面向的創作才能與機遇。 其三,與國際的接軌。任一起國際性的活動,都是一次國際化的機會;多元的參與,將創造多元的露出與機會。或許對許多亞洲藝術家而言,在參與本次金門邀展之前,根本不知道「金門」這個名詞,也或許在他親履金門後,便能開拓更多的感觀視野,為其日後的創作積累更多元的素材;對金門、對金門鄉親而言,亦復如是。藉由來自亞洲各地傑出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洗禮,也可能開啟我們國際化的視野,為藝文、為鄉土積累更多創新、發展的機會。 報載,為了鼓勵更多人觀展,文化局還舉辦了「為藝術而愛一起來」推廣抽獎活動;抽獎當然只是手段,我們更希望在更多周全的配套措施下,美展可以有更好的效益,營造更多藝術扎根、開拓視野的空間與機會!
-
垂直分工跨域合作是正確的道路
──從縣府與台中市簽定契作小麥種談起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全世界存在著一種緊密結合的關係。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都是以探討消費財的貿易型態為主,也就是一國從產品最初製造到最終產品完成,每一階段的專業化生產都在同一國家內完成,稱之為水平分工。但隨著貿易自由化和運輸成本的下降,使得商品的製造過程不在侷限於單一國家或單一區域,而是透過多國(或多區域)多階段專業化垂直分工的方式來完成,使得中間財貨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因此現在產品的製造或農畜產品的生產,已非過往從頭到尾均由同一國家或同一廠商自行完成,而是透過專業化的垂直分工與跨域合作來完成,我們認為,就競爭力、規模經濟與成本效益考量,「為了喝杯牛奶自己來養一頭牛」或「校長兼撞鐘」,以及「單打獨鬥」的觀念與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一個講求分工與合作的時代。 垂直分工是指:「供應鏈上企業專注於核心能力,將非核心能力外包給外部廠商。」因為這些外部廠商對於這些活動或職能具有專精的技能或知識,因此比企業本身能更有效能(做得更好),以及更有效率地(做得更便宜)執行該生產或活動。 垂直分工的前提是每一位成員都要能發展具有優勢的核心能力,如此才能排除無法公平競爭的恐懼,也才能對聯盟合作產生信心。因此,垂直分工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成員是否擁有核心能力。推動垂直分工的第一步,就是要規劃分工架構。企業需要先行自問,在經營價值鏈中我的核心能力是什麼?只要掌握自己的核心能力,其他的價值鏈分工,就可尋求外在的最適合作伙伴進行策略聯盟。 金門種植小麥面積廣達1900餘公頃,每年需小麥種子25萬餘公斤,其小麥收穫量則依氣候好壞與下雨量豐貧,可達400萬到600萬公斤不等,提供金酒公司製麴釀酒重要原料來源,也係地區農民主要經濟收入。但其小麥種品質好壞及發芽率高低,以及種子來源的穩定性,卻是影響農民種植與收穫的關鍵因素。日前金門縣政府為應地區農友種植小麥所需小麥種,特別再與台中市大雅區農會簽訂契作合約(另亦與台南市契作5萬公斤),進行跨縣市合作,我們認為這是世界的潮流,更是正確的道路,這不是完全依靠別人,而在專業分工與合作。 按金門氣候乾旱,年平均下雨量約1050mm,僅為台灣年平均下雨量2500mm的42%,且每年10至12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5%,1至3月占15%,農田長期乾旱缺水,影響小麥正常生長是常事,看天田成為金門農耕的宿命;而金門小麥成熟時期又在清明節前後4-5月梅雨季,致影響其收割與乾燥,小麥品質穩定度不足。且全球的氣候變遷、異常,世界各地農作大量欠收時有所聞,並產生重大經濟及產業損失,金門縣政府經全盤的種植環境與風險評估,為因應氣候變遷及早調適,並考量小麥種取得之穩定性與分散風險,選擇與種植技術優良、灌溉水源豐富、氣候穩定、採收期乾燥之台中市大雅區契作農戶合作生產,係符垂直專業分工與區域合作的時代趨勢,亦在因應環境衝擊所採取的長遠布局。 目前本縣所種台中選2號小麥,係由農委會台中種苗繁殖場協助選育繁殖品種,相信在種苗繁殖場之專業的就近協助輔導「台中市大雅區農會」的育種下,小麥品系與發芽率會更優良,這才是金門農友所希望的。而金門縣政府與台中市契作小麥種,每公斤價格僅32元,較本縣保價收購每公斤41.75元,便宜近10元,因此縣政府能幫農民取得更低廉價格與優質的小麥種,又何需凡事自己來?又何必「為了喝杯牛奶自己來養一頭牛」呢!我們以為,縣府能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政府與民眾的最高利益,才是金門農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抉擇。 垂直是強調合作,分工則是強調競爭,垂直分工是既合作又競爭,在合作中把餅給做大,在競爭中各憑能力爭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是現在產業的明智作法。我們希望在垂直分工中,每一位成員均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彼此形成聯盟,並相互獲益。若外部專家比我們更擅長,或者可以更低成本來執行該外包作業,我們即應辦理外包,透過外包策略可以將企業注意力集中於核心活動,使其表現出最擅長的一面,就如同金門高粱酒釀造,是金門環境的特殊性與金酒公司的核心能力,只要掌握自己的核心能力,又何需把高粱與小麥種植,全部自己來包辦呢?似應將其他的價值鏈分工,尋求外在的最適合伙伴進行策略聯盟。
-
沒有安全遑談一切
報載:張德正駕駛砂石車衝撞總統府,衝入禁區重地,公然向政府公權力挑戰,既是先有動機,又曾進行現場勘察,亦且著手實施,目無法紀,乃是標準現行犯。台北院檢五度為羈押與否交鋒,五度開羈押庭,五度駁回聲押。看在平民百姓眼裡,莫不百感交集。持正面看法者,咸表此乃長期努力改革所獲之民主法治成果,但也有人認為,司法如兒戲,司法也受傷。 也許事出必有因,真有冤屈難伸,惟若只為個人情緒發洩,藉此不理性極端方式,用來表達不滿抗議,則是愚不可及。試想如此一撞,衍生多少後遺症,所幸並未造成無辜人員傷亡,惟其漠視自己寶貴生命,卻也株連家人親屬受盡痛苦。尤更嚴重者,此種不良示範,可能引起有樣學樣,影響到社會整體之安定與安全。茲此再多悔悟與道歉,傷害已經造成,唯有坦然接受國法制裁,俟後回到社會,報效國家,為社會人群作出貢獻,方屬正道。 眾所週知,政府機關組織,不論大小高低,都在為民服務,為期確保政策政令正常運作,設官分職,各有所司,其中與施政服務息息相關者,即是機關安全維護工作。張德正駕車衝撞總統府,凸顯出各級政府機關安全防護工作執行並未落實,諸如預警無感,應變機制遲緩,張案若非那位資淺憲兵按下電動閘門開關,後果之嚴重可想而知,因而門禁森嚴,不如警覺高,設施再好,不如執行澈底。此次所見缺失,昭然若揭,亟需中央主管機關痛定思痛,全面深入檢討,澈底謀求改進,以杜來茲,以策萬全。 有云:沒有安全,則無一切。猶如人體健康,一旦失去,無以取代。祗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張案之發生,殷盼喚起各級政府機關記取教訓,以此為戒,來次全面安全防護總體檢,法務部廉政署,責無旁貸,上上之策,應在「安全」與「便民」兼籌並顧原則下加強規劃執行,相信無人反對。 依照中央立法頒布「政府各級機關政風機構設置條例」規定,各級政府機關暨事業機構之安全防護有關事項,乃屬政風機構法定業務職掌,也即政風機構應負策劃推動與督導執行之責,期以防患未然,弭患機先,確保機關內部安全。然以隨著廉政署之設置成立,政風司人員業務裁併,此項攸關整體安全工作,漸漸不被重視。例如門禁管制、人員辨證等安全防護重點作為,苟非失之寬鬆,則是聊備一格,畢竟委外維護機關安全,不如機關人員力行實踐,來得實在可靠。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最怕陣痛之後忘了痛,倘能經此個案帶動全面正視安全防護,改變刻板思維與冷漠以對之態度,相信許多影響社會安定與安全之危安因素,都可機先防範,消弭於無形,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沒有警覺,就有隱憂,不惟政府各級機關及事業機構都要付諸行動,更需全民一齊配合支持,如此由內而外,見微知著,根絕不法,功效加倍。 金門位處要衝,兩岸三地交流日趨繁雜。鑒於此前孫剛事件、胡璉將軍青天白日勳章失而復得,誠然足以引為警惕。換言之,政風機構亟應針對縣政領導中心、電力供應、給水系統、車站、碼頭、機場、酒廠、倉儲等攸關民生大計器材設施及公共密集出入處所,切實檢討加強安全防護措施,防微杜漸,安全之本也。 安全無假期,平安無撇步,唯有認清此時此地,並非太平盛世,爾今爾後,至盼大家牢記〈時時警覺,事事謹慎,處處小心〉三大要訣,發現任何可疑人、事、物,請即與治安聯絡通報,大家一齊來,安全又平安。
-
追求金門真善美應由美感教育做起
日前高雄師大校長及副校長帶領美感教育推動團隊一行人蒞金辦理「金門縣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及校長美感教育研習」。開幕式時,藝術學院院長姚村雄說明了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的緣由,並從「生活美感.美感生活」引申到我們國家目前國民生活所追求的方向。接著由副校長吳連賞對「金門在地文化之美感教育資源運用」作分享;另外進修學院院長廖本煌以「美的數學、數學的美」作了融合式的延伸,蔡培村校長則以高師大為例,分享了「美感教育理念與落實」等專題。透過綜合座談交換意見,與會的校長、主任、老師對整體美感教育都有深刻的印象,同時也體驗到未來推動美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有鑑於我國經過各種艱辛困苦的歷程,創造無數的經濟奇蹟及政治奇蹟,國民的生活品質卻缺乏美的素養與陶冶。雖然我們多年來所訂定的教育目標是以培養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的健全國民為主,但在整體生活環境及美感體驗上的追求總是無法與社會發展及生活現況相結合。為增進國民對自我文化的認知以及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及和科技的運用,培養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的情操,提高對周遭事物的敏感度,以達成真善美的境界與目標。讓美感教育從學科本位逐漸轉型成創意表達、多元智能、多元文化、生活藝術化、社區本位、生態保育、視覺文化,跨領域到各種互動,形成開放繽紛的多樣化局面。 以歐美先進國家為例,近年來也都一直以推動美感教育,以改造人民的美感素養,提昇國民生活品質為主要目標,強調美感教育的積極價值,從教育扎根,以提升社會的整體美感創造與文化活力。因此,我國也在科際整合、文創產業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以美感為核心,藉由各類及各階段藝術與美感教育,培養各行各業創新人才及具有品味的國民。因此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的推動,可延續「創意臺灣、美力國民」的願景,在當前國家社會的發展上,必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金門目前正處於歷史演變迅速的關鍵時刻,由早期貧困時期到戰地政務時期,發展到目前的兩岸三通、和平橋樑、國際觀光永續低碳島,我們應更積極推動美感教育,建立美感生活的觀念與態度,培養具有美感素養的國民,結合幸福城市的光環及特殊的文化背景,激發金門原有的真與善,達到美的境界。 高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姚村雄從「生活美感.美感生活」提示我們應做到從日常的家居生活環境之改善到公共生活環境美之追求。譬如食衣住行中落實美的追求與素養的建立,以及公共建設和環境改造皆應從觀光旅遊、城市行銷、藝術文化、美感品味及社會教育做起。並以高師大副校長吳連賞所提到的「金門在地文化之美感教育資源運用」,追求自然生態之美,創造金門特色之美,以特殊的產業與文化史蹟,追求經濟與低碳觀光的利基,使金門未來更美。更可從進修學院院長廖本煌的「美的數學、數學的美」來探討閩南及洋樓建築空間美學之特色,進而融合傳統與現代美學,開發各種低碳建築的創新作品,讓金門邁向國際級的建築行列。 由以上所述可知:金門未來要追求美的境界應從在地環境、文化、生活的改變及創新做起,由個人自身培養,從生活中發現美感,進而至學校、社會,讓美感成為全體縣民的基本素養。
-
以國際美展美哉金門
「第28屆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業於二月二十四日,於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開展。本次美展,作品計有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蒙古等九個國家或地區,總數共一百六十三件作品。包括:臺灣-李錫奇〈亙古餘韻〉、吳鼎仁〈北碇島〉、董皓雲〈石之境象Ⅱ〉。香港-呂豐雅〈白晝夜〉。日本-〈Heart〉(NORITO UDAGAWA)。韓國-〈20136〉(LEE, SANGEUN)。馬來西亞-鍾金〈太極系列24節氣〉等。縣長李沃士在開幕中語重心長表示,除感謝各方人士之襄助外,更強烈希望藉著亞洲美展,金門在地的藝術能與世界接軌,也希望世界藝術能走進金門,提昇金門藝術。 誠哉斯言,其來有自。眾所週知,一個城市、國家公民素質良莠與否,文化是一項公認指數;從音樂欣賞、歌劇品味、文學創作,乃至博物館、圖書館等質、量皆是。也因此,昔日有名的帝俄名君彼得大帝,當他在聖彼得堡大建博物館後,卻驚醒發覺到,這些文化產物,對生性粗魯、酗酒之子民根本是對牛彈琴,毫無吸引力。但彼得之所以成為名君的關鍵,不是討好民粹,更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堅持遠見。所以他下令:凡是到博物館參訪者,男士免費飲酒一杯、女士咖啡一杯,終培育俄國人民文化素養的種子。相信凡讀過俄國史者皆知。也就是說,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其最大潛力不是有形的財富、土地、金銀等,而是無形的文化力,而美展就是其中一項最顯著的文化力,怎能輕忽之?因這就是一項活生生的生活美教育! 生活美學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生活品味的展現。雖然每個人選擇的內容和展現的方式不同,但都是一種價值,而價值的高低和社經地位並不成正比,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感受力和經驗。具體而言,美學的內涵在於創意,在於啟發,在於包容和人性的顯現。而美學的形式在於秩序,在於規律,在於和諧,在於張力。生活美學是一種美感的生活享受,人活著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如果人活得很沒趣,活得沒有品質,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人因為美而活著,美學彰顯個人的品味和風格,在食衣住行育樂中,處處可以展現我們的美學素養。不用深奧的哲學理論,只要我們隨時用心去感受,美學自然存在生活之中。 金門向以文風自傲;但若無美學以化之,則有匠化之窘困,因此,若能有效藉此次之美展予以轉型、提升、再出發,以推動社會教育、社區生活美學、社區營造、社區文化、特色產業及社區藝術展演活動為主旨,結合各鄉鎮市生活美學協會、地方藝文團體的社區文化志工與學者專家,善用地方文化藝術資源,則美哉金門,豈是指日可待而已。也唯有如此,則縣長所期待之希望世界藝術能走進金門,提昇金門藝術之願景,為期不遠也。
-
優良出版品為金門扎根與發聲
由金門縣文化局策劃出版,里埕設計工坊編著的「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甫獲選臺灣出版TOP 1-2013年度代表性圖書,為近年來文化局出版地方傳統建築類專書,繼「金門聚落建築的水系統」於2012年獲得第四屆國家出版獎佳作後,再度受到外界的肯定。顯見藉由公共資源產出的知識作品,不僅能活化知識經濟及保存文化資產,更讓金門豐富的傳統建築文化,得以透過優良出版品的介紹,讓各方能深入了解,成為擴大金門宣傳與知識傳播的重要媒介工具。 眾所周知,金門擁有眾多的閩南傳統建築,是極其獨特的人文風景,不僅充分體現了閩南的生活史,也真實地記錄了庶民生活文化交融的見證,這些紅瓦建築反映閩南一帶的傳統風貌、民俗風情與民眾社會生活的豐厚知識,可說是活生生的歷史,而金門也因為這些具藝術和歷史價值的民居、宗祠建築群,在近年追求開發與現代化的環境變遷下,仍能維持文化與歷史的傳承珍寶,更讓外界驚豔。是故,在保存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縣府與金管處藉由獎勵補助修繕傳統建築,鼓勵民眾維護屬於自己的文化與空間,讓傳統聚落風貌得以維持,民眾樂於居於其間。 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的出版與獲獎,可視為以政府資源投注文化傳承與知識傳播的手段,經由學界與專家的著述,擴大維護文化遺產的認知。在金門持續努力修復保存傳統建築的過程中,正確且深入的撰述既能記錄可能消失的歷史、技術,更能成為推廣增進大眾對文化遺產的認同,從而激起保護自身文化的意志,由下而上共同守護。誠如本書作者陳書毅、李秀秀所言,「豐富的鄉土民居建築是傳統文化中的珍貴結晶,具有很大的文化藝術、實用構法和歷史價值,它們的保存卻經常是長期且繁複的文化耕耘,圖鑑的研究和出版則是一項前置基礎」。我們有共識要維護這些珍貴遺產,金門也歷經二十年的努力完成至少七百棟古厝建築的修復,但相對地,基礎的研究與保存知識的推展,甚至保護的機制與方法,仍可能敵不過快速的環境現代化摧殘,需默默耕耘的文化保存工作,顯然仍應投入更多的努力與資源協助。 前述二本獲獎書籍,值得一提的是,均為任教於金大建築學系的專、兼任教師們所著,顯見在地專業團隊的投入與產出,已能協助反映政府相關職能及達到推廣人文教育的目標。當前,金門仍有數千棟傳統建築仍未修繕,有關傳統建築的知識系統,包括營造技術、建築文化、建築歷史、修復工法等面向,均有待未來更多的研究,以作為維護傳統建築及其永續發展的論述基礎。 我們期盼,金門能有更多的優良出版品,繼續為金門扎根與發聲!當前,在維護傳統建築與知識建構的方向下,則應持續鼓勵各界關注與投入,民眾、政府部門、專業者三方的合作,為保護金門先祖們遺留的珍寶而努力,當是文化遺產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
亞美展 金門取得與國際接軌入場券
──2014第二十八屆亞洲國際美展在金門是一場漂亮的國民美術外交 「將國際美展放在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出,本身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縣長李沃士的一段話,金門以一島縣之力,開辦一場繁花盛景的國際美術饗宴,集合亞洲各國的藝術家聚集金門展出各種不同的創作風貌,也把大家吸引來金門,感受整座島嶼的歷史、人文丰采,讓世界藝術走進金門,也使得「金門在地的藝術能與世界接軌」;策展人、藝術家、國策顧問李錫奇也作出了「亞洲國際美展在金門,對金門有不凡的意義」的宣示,他提及上個世紀,兩岸軍事對峙、冷戰砲擊,意外地把金門推向受世界矚目的島嶼,但他認為這個世紀,必須以「觀光立縣、文化金門」,才能「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 二○一四年第二十八屆亞洲國際美展,以一場「金門邀請展」熱身後,二月二十四日正式拉到金門來舉行、開幕,是亞洲美展的第一次,也是金門開基一千六百年、建縣一百來的第一次,把包括中華民國台灣、香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蒙古、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等九個國家及地區的亞洲美術家聯盟各國分會會長、藝術家推向金門,一百六十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風雲際會。 美麗盛展背後如有遺憾,無非就是於二○○○年加入亞洲美術家聯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因基於參與由台灣、金門主辦的國際性展覽會被解讀成是「國對國」關係,北京的文化部遲遲未能批准中國大陸的藝術家參展而進不了金門。亞美展先後在台灣辦過四次,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南文化中心及金門文化園區,前兩次因大陸尚未加入亞洲美術家聯盟致無法參展,二○○○年台南縣政府主辦時則未邀請,這次金門開大門熱烈相迎,仍在政治因素下缺席。近年來兩岸民間藝術交流熱絡;但一卡上「政治」,即使非官方組織的亞洲美術家聯盟,無論是由台灣、金門或中國大陸舉辦亞洲國際美展,都會扯上政治力,加入聯盟後的中國大陸曾主辦過二次亞美展,第一次是台灣的參展藝術家被卡在香港,進不了大陸,第二次則是台灣拒絕參加。因此,亞洲美術家聯盟台灣分會會長顧重光感嘆,「兩岸文化交流頻繁,在亞洲國際美展卻從未交流過」。 飽受彼岸砲火襲擊,也因國共對峙被鎖島半世紀的金門,隨著兩岸局勢從交戰走向交流的氛圍,解嚴、小三通以後,民間或官方的文化、藝術、民俗活動不知凡幾,從未間斷,此亞美展經亞洲美術家聯盟台灣分會取得主辦權,由金門縣政府參與主辦,協助提供展場、招待等展出事宜,並已盡可能讓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盛情邀請中國大陸美術家來金門作客、交流,可惜最後中國大陸仍在政治因素考量下放棄參展。 兩岸美術交流在亞美展美中不足之餘,過去從未有過大型國際美展經驗,亦缺乏美術展場軟硬體條件的金門,經二年籌備,克服了種種技術障礙,包括神奇地讓非美術館導向的文化園區博物館化身國際水平展場,過程中容有一些未盡完美之處,但從開幕到昨晚閉幕宴,已稱得上順利完成此一國際美術盛事,並為「國民美術外交」打了一場漂亮的仗,金門的藝術文化也取得了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的「入場券」,值得我們來為各方組合的亞美展工作團隊按個讚。
-
兩岸引水達共識水到渠成
金門由於長期缺水嚴重,十多年來,一直爭取自大陸引水,以解決觀光及民生用水問題。這項議題在去年初馬英九總統巡視金門時,透露大陸引水問題即將定案,令地區引頸以望,果不然,隨著兩岸互信基礎加深,自陸引水方案也邁開大步,若進展順利可望今年發包,提前在明年完工,水到渠成。 兩岸合作推動金門自大陸引水計畫,日前曾在金門舉行第二次工作會談,雙方取得多項共識,未來將在確保用水安全及供水穩定的前提下,簽訂購水契約後落實推動,並決定下個月在大陸泉州市進行第三次商務技術商談。 「如果能引大陸水作為日常飲用水,把金門的地下水保留作為釀酒之用,則金酒不僅可以擴廠,還可以再開三廠、四廠,真正發展成一個酒鄉,金酒的產值甚至可以上看五百億。」曾任金門自來水廠廠長、現任工務局副局長的陳世保曾如此樂觀的表示。 「節約地下水,救救高粱酒。」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曾發起保護金門地下水的遊行活動。他們的出發點是,金門酒廠釀造的高粱酒,都得依賴金門的地下水源,才有辦法釀出好酒,無法使用自來水替代。所以,水是金酒的命脈,保護好地下水,金酒才有未來。 但是,金門的地下水,每天超抽八千噸,已經偵測到有數口井水有鹽化的現象,若不快馬加鞭解決供水問題,金酒這個金門的金雞母,馬上會面臨下不了蛋的棘手難題。 「這無異是在殺雞取卵。金酒每年上繳中央將近四十億的稅,如果讓金酒這隻金雞母生不了蛋,損失的不僅僅是金門,中央政府也會受累。」馬總統上任到訪金門多次,每次都會接到金門各界陳情,希望政府能重視缺水這個問題。 去年一月十二日,馬總統巡視金門曾公開表示,「自大陸引水以解決金門缺水問題,很快就會定案。」馬總統的一席話,顯示通水終於獲得突破性進展。陸委會接著鬆口表示,有關金門供水問題,政府已組成專案小組,對境外引水的方案進行可行性評估,等程序核定後,陸委會就會針對相關事宜與對岸進行協調。 「在馬英九鬆口,研議長達十餘年的兩岸通水,終於出現契機。其象徵的意義,遠大於兩岸全面『大三通』,特別是在兩岸積極建立政治互信下,兩岸通水,對未來推進兩岸和平協議,將具重大推進里程碑。」「旺報」社論曾針對此一事件作出中肯的評論。 自陸引水方案經過不斷的磋商,已進入緊鑼密鼓階段,由於技術層面並不困難,我們希望能加快腳步,而且越快越好,明年可以完工的,就不要拖到後年,早日完成兩岸引水,金門的觀光就如同大旱之望雲霓,解決了缺水問題,不僅去了金酒的心腹大患,對政府施政也不再綁手綁腳。 最重要的是,有了兩岸引水的先行模式,接下來距通電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