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善用金門區位優勢降低兩岸經貿脫鉤風險
中國大陸於520總統就職演說後隨即展開圍台軍演,並宣布取消134項產品的ECFA關稅減讓,兩岸政經局勢瞬間烏雲密佈,特別是ECFA逐步取消讓利優惠,勢將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尤其台灣企業可能加速重新配置生產基地和供應鏈,以應對來自中美對抗及兩岸對立緊張局勢下的經濟壓力,促使台資企業加速向東南亞、南亞等地區轉移,並且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 未來台灣將可能更依賴於與美國、日本、歐洲等先進經濟體的合作,推動技術創新和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以減少對大陸市場的依賴,而且由於大陸逐步取消ECFA關稅優惠,台企在大陸內需市場的競爭力將受到影響,短期內可能面臨一定的經濟損失和挑戰,長期來看,台灣可能會尋求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擴展多元化市場,進而降低營運風險,此一情勢對大陸經濟情勢及產業發展可能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近年來,中國大陸因為中美貿易對抗情勢升溫,正試圖從各個產業供應鏈環節推動「去美化」,加強扶持民族品牌,提高產品、零組件自主生產與原物料採購供應能力,特別是逐步取消對台ECFA關稅優惠後,造成台製產品、零組件的成本優勢下滑,有可能從「去美化」進一步演變成「去台化」,更將對於過往仰賴大陸市場的台商形成巨大的經營挑戰,特別是兩岸政治局勢緊張可能會對台灣投資環境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外資投資信心。 金門臨靠大陸廈漳泉地區,推動自由貿易港區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金廈自由貿易跨域協作可以作為兩岸經濟合作的溝通橋樑與實驗場域,進而促進兩岸間的經貿交流和產業合作,並將吸引更多的遊客、投資者,有助於金門發展觀光業、服務業和高端產業,提升地方經濟活力,也可充分善用地理優勢,發展成為區域性的物流和貿易樞紐,中央政府應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包括稅收優惠、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等,以期確保自由貿易港區的順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由於金門的特殊地理位置提供潛在的發展機會,可使金門成為兩岸經貿脫鉤趨勢中的一個緩衝地帶,兩岸應將金門作為探索新型合作模式的試點,透過金門,陸資和台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維持供應鏈的整合,將金門發展成為兩岸中介貿易和物流樞紐,利用其靠近中國大陸的地理優勢,促進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此將有助於降低兩岸企業的物流成本,並縮短交貨時間,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尤其陸資和台企可以在金門建立合作平台,吸引兩岸企業在金門投資設廠或設立分支機構,發展兩岸互補性強的產業,如高科技、製造業、電子業等,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透過更多政策優惠措施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 總結來說,金門特殊的地緣區位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使其在兩岸經貿脫鉤的趨勢中成為一個潛在的供應鏈整合點,但實現此一目標需要兩岸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研擬制定長遠的發展策略,同時中央與地方政府也成立專案推動小組隨時準備應對潛在的各式挑戰和風險。
-
全國媽祖渡海金門步巡遶境祈福效益
日前由南門境天后宮主辦的「2024甲辰年千人步巡遊金祈福遶境」活動,首次讓全國媽祖渡海到金門舉行大規模遶境祈福儀式,展現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自宋代以來,媽祖文化就深深植根於華人社會,作為海神信仰的核心,象徵著慈愛、悲憫、寬容和庇護,成為沿海居民的重要精神依靠。此次兩天活動吸引了來自臺灣本島及金門本地數千信徒共同參與,顯示媽祖信仰在兩岸三地的深厚影響力和廣泛認同。 南門境天后宮自清代建立以來,一直是金門地區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其香火鼎盛歷經數百年不衰,是地方民眾重要信仰的支柱。這次活動規劃了全程52公里的遶境路線,包括湖下雙忠廟、田墩天后宮、官澳龍鳳宮、峰上天后宮、料羅順濟宮等多個重要主祀媽祖的宮廟,行程設計既有徒步也有車巡,充分照顧到不同地區信徒的需求。活動過程不僅是一場宗教儀式,更是一場全國跨地域的文化交流盛會,來自臺灣各地的媽祖宮廟代表齊聚金門,豐富了活動的文化內涵,促進了兩岸宗教民俗文化的互動和認識。 此次大規模遶境活動對金門的地方經濟也帶來了積極影響,大量信徒和遊客的到來,促進了當地旅遊、餐飲和住宿等服務業的收入顯著增長,特別是在大型遶境活動期間,金門的飯店和民宿經常爆滿,餐飲業也迎來高峰期,宗教文化活動不僅吸引遊客,還提供了展示金門地方特產的機會。如高粱酒、鋼刀、貢糖、麵線和一條根等,透過活動中帶動行銷和宣傳,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銷量,直接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同時,透過媒體的廣泛報導宣傳,金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幅提升,有助於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探索和體驗金門獨特的宗教和文化底蘊。 宗教文化活動吸引了來自不同地區和背景的參與者,促進了跨地區的文化交流和互動。媽祖信仰在華人社會中有著重要的凝聚力,在此次遶境活動中,展現信徒們不畏風雨的堅定意志,顯現了對媽祖的虔誠和對信仰的篤實。台灣開山媽祖聯誼會邀集了全國著名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麥寮拱範宮等32個媽祖廟蒞臨金門,發揚媽祖文化的宗教信仰,增強地區媽祖宮廟組織的團結和互助,媽祖信仰這樣的共同信仰,拉近不同地區人們之間的距離,加強了文化認同和融合,提供了社會和諧穩定、共同發展的平台。 媽祖信仰在臺灣和中國大陸均有廣泛的影響力,金門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窗口,透過舉辦這類宗教文化活動,提供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促進社會和諧,在非政治領域促進兩岸人民之間的交流和理解,增進互信,對於追求和平的金門來說尤為重要,未來金門可以進一步開發和舉辦多樣化的大型宗教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的國內外遊客,創造更多元文化旅遊產品,加強兩岸三地的宗教交流,推動宗教文化的全球傳播。 隨著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入,金門作為媽祖信仰新的聚集地,這些活動為年輕一代提供了認識和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年輕人透過活動參與,理解並世代傳承信仰和文化,增強社區內部的凝聚力,居民透過共同參與準備和舉辦活動,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合作,促進社區的團結和互信,有助於宗教文化的持續發展,其文化影響力將會不斷擴大。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樹立了媽祖宗教文化活動的典範,也為金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
-
人民的小事,是政府的大事
世事亂紛紛,瞬息萬變,一變再變。尤以百業蕭條,物價高漲,一般生活水準支出加大,負擔增多,百姓渡日維艱,莫不叫苦。因而坊間常常談起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畢生公忠體國,憂國憂民,大公無私,勤政愛民,清廉自持,不亢不卑,公正嚴明,雖然故人去已遠,迄今令人懷念,肅然起敬。 有云:行高名大,才高名高。蔣故總統經國生前歷任國防部政戰主任,經手籌備主持創設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擔任首任團主任,置總團部於台北士林劍潭,當時各縣市設有支隊,鄉鎮、村里分設中隊、分隊(縣市現在改置團委會),支隊以下組織已不復在。極盛時期,金門縣支隊支隊長係由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秘書長兼任,透過行政系統之便協助支援推動團務。由於救國團之設置,全國各大專院校及社會青年男女攏總組織動員起來了,每年暑假分區分項辦理,包括汽車駕駛訓練班、婦女救護班及其他技藝訓練。依稀記得民國五十二、三年持有道奇大車之駕照者,金門地區只有七人,在那「以黨領政」之時代青年反共救國團名噪一時,不遜於國民黨。所憾此一時彼一時,時至今朝遭到號稱黨產轉型管理委員會一天到晚叫打喊殺。 聽說蔣故總統經國是於國防部政治作戰部主任開始聞問國政,直到行政院副院長任內開始走出室外,傾聽民意心聲,深入各機關學校、村里民間家戶探求民瘼、民隱、民困,正因如此,結交民間諸多耆老友人,諸如金門金寧盤山村翁德耐老先生,每年誕辰不是親抵其家致賀,即託上祝壽禮品,事事週到,用心真誠。金門幅員152平方公里土地,他走遍金門天涯海角,東碇、北碇,凡有駐軍之島嶼他都到過,大擔島就是他經手改稱「大膽擔大擔」,一字不同意義更大。 再說:「人民的小事是政府的大事」這句話,其來有自,亦即是在故總統經國主政行政院期間,先後策訂「行政十大革新行動方案」,厲行節約行動,「為民服務事項」通函全國軍民一體施行。其中上自行政院,下至鄉鎮公所及公營事業機構,規定普設親民服務台,蔚成風尚,持續傳承,民眾感心,傳為佳話。 而在蔣故總統經國先生一百多次訪視金門之行止中,就有幾件貼貼實實感人肺腑之「百姓小事,政府以做大事來辦」之真人真事,爰特簡述如下,俾供社會各方分享: 一、有次他蒞金驅車前往金沙地區視察軍務,途經一條村道,看到一群人在那裡忙來忙去,還有道士念經舞劍,隨叫停車前去看看,竟見一個孩童被棄牛欄中,已是奄奄一息,經過不久,但見國防部調派119軍機自台飛金,接送其家屬一同赴台治療,愛民如赤,迄今為民津津樂道。 二、還有一次駐蹕金門,覺得清晨風和日麗,萬里無雲,卒同隨員前往金湖榕園散步,甫一下車,乍見遠處有對青年男女結伴徜徉其間,悠遊自得,但被一位身穿便衣健壯男子阻擋驅趕,頓生疑惑,詢問人家不違法、不亂紀,何以有此擾民之舉措。事經交查,矯枉過正,因而軍警三級以上主官(管)全部列入懲處檢討,小則大過一次,警政首長更重,並予調職,當日近午離金之時,還再三叮嚀防區軍政主管,現在是什麼時代了?凡吾同胞都應善加保護,使其安全放心過日子。 三、再有一次在金過夜,拂曉起床,率領僚屬由戰地司令陪同前往金湖新市菜市場親民活動,一時群眾齊集一睹風采,搶著與其合照留念,突然有位步入中年之男子騎著自行車自側方闖入現場,並迅速遞給一封牛皮紙信封,先生不由分說親自收下後,隨即上車說要返回住處,足見他對民意之重視。其實該民不是蒙冤陳情或有任何訴求,只是要邀請先生前去他家泡茶。用心愛國愛民者,只做不說,先做再說,說到做到,不自欺、不欺人。反觀時下政壇之上,口水氾濫,無事不政治,為了國泰民安,兩岸和平,故蔣總統為人處事、為人治事風範,值得效法,傳承與日月同光。
-
寄望金門觀光圈成立 提升地區觀光產業發展
交通部觀光署日前假金酒經武酒窖廣場舉行金門觀光圈成立大會活動,觀光署長周永暉、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及各界貴賓及各觀光產業公協會代表,共同見證並啟動金門觀光圈,將整合公私部門、觀光產業及學界資源,以帶入國際觀光客為目標,提升整體服務品質,再造金門觀光新品牌。 交通部觀光署長周永暉上任後承諾,他將協助金門成立全國第十八個觀光圈,今年度中央並挹注八百萬經費,透過評選優質廠商,並配合疫後觀光發展趨勢開始著重綠色、環保及永續觀光,掌握世界脈動,智慧旅遊科技與AI發展,齊心與金門在地觀光產業一起打造國際觀光品牌,迎接世界各地來訪的遊客。 為落實「觀光主流化」思維,提升臺灣整體旅遊環境友善度,需要整合跨部會資源並融入在地特色、跨域加值及永續經營觀念,從產業、觀光客食宿遊購行需求出發,一起拚觀光,交通部觀光局遂以所屬各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平台、核心區,不限行政區域並透過觀光圈策略將旅遊帶之食、宿、遊、購、行等相關產業資訊整合在同一平台,著重在盤點資源,加強觀光旅遊設施與相關服務整備,以提供優質遊程、參加國際旅展,吸引國際觀光客來台旅遊。 成立觀光圈是交通部觀光政策之一,期望能藉由地方產官學組成的觀光圈在地組織,重新盤點在地資源,透過強大的區域個體概念,行銷與推廣在地旅遊,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性旅遊目的地,吸引國際旅客多次來台,除了首都圈,更能深入各地、拉長旅遊天數,看見更深度的台灣。 截至目前為止,交通部共成立十八個觀光圈,包括:大東北角觀光圈、皇冠海岸觀光圈、竹竹苗觀光圈、中彰觀光圈、大草嶺觀光圈、大阿里山觀光圈、日月潭觀光圈、235區域觀光圈、雲嘉南濱海觀光圈、大西拉雅觀光圈、高雄觀光圈、屏東觀光圈、花蓮觀光圈(花東觀光圈)、台東縱谷觀光圈(花東觀光圈)、東部海岸觀光圈(花東觀光圈)、澎湖觀光圈、馬祖觀光圈及金門觀光圈。 以同屬離島的連江縣為例,交通部觀光署馬管處早在111年就成立馬祖觀光圈產業聯盟,第二屆聯盟於112年11月14日開始運作。為永續經營及加速推動觀光產業數位轉型;媒體報導,中國福建福州的馬祖踩線團已經拿到入台證,預計6月10日多名福州的旅遊業者將赴馬祖踩線地點包括馬祖酒廠、北海坑道等。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公布數據,2023年1~12月台灣民眾出境旅客數1,179萬人次,相較2019年1,710萬人次,恢復率近七成。反觀2023年1~12月台灣入境旅客數總計為648萬人次,對比2019年1,186萬人次,恢復率僅54%。可見來台觀光的旅客早已大不如前,而來金的旅客少了大陸客更是從高峰期150萬人大幅下降。 因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兩岸旅遊目前仍停滯,台灣旅遊交流協會執委會主委賴瑟珍認為,兩岸僵局卡在雙方「對等」的定義,但其實兩岸旅遊也是從零到單向再到雙向,過程都不是「對等」的。她建議台灣可以主動「選客人」,從非觀光族群著手,開放大陸專業人士來台參加會展交流,讓專業人士恢復疫前的常態化,也讓台灣旅行業能接待會展、考察團,對整體觀光產業都有幫助。 面對全球旅遊市場激烈之競爭,觀光署推動「入境觀光振興計畫」,以創新、永續、低碳、綠色為方向,啟動永續與數位雙軸戰略計畫的「觀光轉型升級3部曲」,2024~2025年為「轉型期」到2026~2030年「躍升期」,並於5月6日正式推出台灣觀光品牌3.0,以「TAIWAN-Waves of Wonder」(台灣魅力‧驚喜無限)。但願這不是口號,而是能夠將台灣的旅遊業帶動起來。 我們期許金門觀光圈正式成立後,未來將是金門各觀光資源整合最重要的平臺,協助產業進行風格形塑及數位轉形升級,從提升服務品質及創造觀光亮點的角度切入,與原有的金門經典景點創造出新的觀光吸引力。智慧觀光應用的數位化資訊,更可克服語言的隔閡,提供國際旅客友善的旅遊環境,玩賞金門將更加方便及輕鬆。
-
以生態博物館理念永續金門特有文化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為響應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辦理一系列的宣導活動,如發起籌備「金門518木球隊」,未來推動「金門至善盃國際木球賽」;發起「金門博學至善樂活會」,以博物館致力社會服務,廣納各界精英建立智庫,促進健康豐富退休生活,再造專業服務共創價值,完善身心靈樂活滿人生;召開《金門博物館學報創刊》研討會,聚焦未來發展人文資源、戰地資源、自然資源等面向,促進教育、文化、觀光的研究與發展。多年來文化園區在中央與地方的經費支援下,以金門地質地理為核心,進而擴展到在地人文、產業、生態、社會文化之特色,力圖將金門生態環境的形成與居民生活文化之關係連結起來,讓大家進一步認識金門,熱愛金門,進而保護金門。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全力推動社會及學校環境教育,以增進地方博物館之教育功能,若能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永續金門特有文化,從金門原始地質生態環境的演變與社會文化關係談起,展現金門居民生活與大自然環境改變之艱辛歷程,包括歷代兵燹的文化演變、特有閩南文化的形塑、陶瓷文化的展現、僑鄉文化的發揚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若再融入金門自然特色資源,如原生植物、鳥類生態、大地瑰寶、農漁業的演變……等,以生態影片欣賞、活動、演示、動手做等多樣化的教學課程進行環境議題學習,讓大眾了解金門文化的特殊性深受環境的影響。 金門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成為兵燹不斷的島嶼,因它有內捍漳泉,外制台澎的功能,從明武年間(1387年至1492年)即在金門設置千戶所及巡檢司,築城禦敵而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稱號。明末清初,鄭成功以此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抗日期間,日本更以金門為侵略南洋之補給站,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又成為國共戰爭的要衝及「反攻大陸」基地,這一系列的戰略防禦背景下,使金門成為各種不同時代所被動賦予之重要地位。也因如此金門擁有各種不同時代的社會、經濟、教育、政治……等之特殊文化,形成與其他地區不同生態文化底蘊,因此若將這些文化特徵,以生態博物館的理念營造成世界知名的歷史文物館,將現有之博物館園區擴大成為教育和研究之重地,全面供人們教育體驗以培養好奇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並透過研究,將博物館營造成為探索傳播新知的平臺,以金門的生態環境整合藝術、歷史、科學、教育、文化、道德、語言……等,由本土意識出發,營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建構科學世界觀,從環境教育找出人與環境之關係,並闡釋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真義,將對金門特有文化永續發展有很大的助益,以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系列目標。 我國很早即出現環境與歷史的相關觀念,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宇宙和生命是神創造出來的,語言、道德、教育、法律是人創造出來的結果,文化形成常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從環境的角度探討人類歷史演變進行全面的考察、研究與整理,對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社會文化深入的研究,將拓寬歷史視野及生命空間,透過歷史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演變,研究社會文化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綜觀近代兩岸與國際交流的重要資料均以博物館保存研究成果,透過溝通傳達和展示的活動,成為啟發社會大眾學習古今文物之地方,運用生態博物館的經營理念與方式,推動觀光產業和文化映像的行銷。因此,為了永續金門文化,應以「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為核心,由點、線、面普及分散至金門的各個角落,讓金門生態博物館成為特有文化永續之教育與研究發展基地。
-
金門環境整潔與綠化工作的目標
縣長陳福海關心金門的環境整潔和綠化工作而提出了「自掃門前雪,重塑整潔金門」的施政理念,林務所積極配合開辦「植栽管護研習課程」,邀請多位專家分享景觀植栽四季管護、樹木修剪技巧、病蟲害防治及作業機具操作等,以提升金門各級機關學校在綠美化及環境管護方面的技能,課程豐富且貼近實務面需求,共同為金門的環境整潔和綠化貢獻心力。 金門縣擁有許多美麗的海灘、獨特的戰地文化和美麗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大量遊客,卻也給當地的垃圾處理、景區保護及生態環境維護等帶來壓力,金門縣政府對垃圾管理投入了大量資源,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推動垃圾分類使居民和遊客按照可回收物、有機垃圾、一般垃圾等類別進行分類丟棄。為了維持海灘環境的整潔,縣政府定期組織機關和社區辦理春季和秋季淨灘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清理垃圾,還能提高鄉親的環保意識,縣政府與國家公園還與當地社區和社團簽約合作淨灘機制,確保海灘和公共區域的整潔。此外,環保局和清潔隊引進先進的垃圾壓縮和處理設備,以提高垃圾處理的效率和效果。 此次研習活動得到了各機關學校、社區的積極響應與參與,參與者普遍反映課程內容實用,所學知識將直接應用於未來的工作中,有效提升了參與者的技能,也增強了鄉親對金門環境美化工作的信心。隨著科技的進步,環境整潔和綠化工作中可以利用的技術和設備也越來越多,金門縣應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環保技術和設備,提升垃圾處理和綠化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未來金門應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開辦各類專業培訓課程,針對不同季節和環境需求,定期更新培訓內容,確保各機關學校和社區的植栽管護技能能不斷提升。 金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潮濕,冬季溫和乾燥,這種氣候條件有利於多種植物的生長,為提升金門的綠化覆蓋率,金門縣政府每年定期進行植樹活動,還鼓勵在地企業和鄉親參與植樹活動,形成全民參與的綠化氛圍,透過植樹造林改善本地的生態環境,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土壤侵蝕和風沙侵害,並注重在道路兩側和公共建築周圍進行綠化;為推廣綠色建築理念,金門縣政府鼓勵新建和改建的建築採用節能環保技術和材料,推動各類建築在屋頂和牆面進行綠化,以提供民眾優質休閒娛樂的場所,美化城市景觀和改善環境品質。環境整潔需要居民和遊客的參與,金門縣政府積極開展各類環保教育活動,透過學校教育、社區講座和媒體宣傳等途徑,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政府還製作了各類宣傳資料,分發給居民和遊客,鼓勵大家共同維護金門的環境。 環境保護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積極推動參與,藉由各類社團組織、志工團體、公司企業與公部門合作,共同推進環保和綠化工作,繼續加強環境教育,特別是針對年輕一代,透過學校教育和社區活動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擴大對環保宣傳的投入,利用媒體平台擴大宣傳範圍和影響力,讓更多的社區、鄉鎮和家庭參與到環境整潔和綠化工作,建立優厚的獎勵機制,對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個人和機關團體給予表彰和獎勵,形成全體意識有助於民眾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環境整潔和綠化工作,共同維護和提升這片美麗島嶼的環境品質,金門將成為一個環境整潔、綠意盎然的美麗家園,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
兩岸齊力 共同守護美麗家園
報載,為提供民眾優質的海岸清潔休憩環境,本縣環保局聯合五鄉鎮於金城鎮泗湖海灘、金寧鄉安岐出海口、金沙鎮后扁海灘、金湖鎮料羅海濱公園及烈嶼鄉黃厝仿雷區一帶海灘,同步舉辦113年度春季淨灘活動「承諾新深度喚醒,拒絕眼不見為淨」,以五鄉鎮同步進行,喚起縣民對於海洋保育的關注,海洋維繫著人類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希望以實際行動為金門的自然環境盡一份心力。 據了解,本次活動主場次為金城鎮泗湖海灘,由金門縣環保局局長李廣榮帶領各機關學校、軍方官兵代表、志義工、社區民眾及民間團體等,一同參與淨灘活動,本次五鄉鎮計有1,925人參與,約清理資源垃圾1,650公斤,非資源垃圾4,580公斤,成果豐碩,盼透過本次活動,將愛護海洋、維護海岸、重視海洋生態保育及海洋永續經營的觀念傳遞給每個人,讓金門海岸更美麗,地球更永續。 事實上,金門一直是全國海漂垃圾最嚴重的地區,根據本縣環保局統計,2021年全縣各機關發動淨灘次數達2287次、動員2萬8241人次清理出784.4公噸海漂垃圾;2022年淨灘2940次、動員2萬9571人次,共清理520.1公噸;2023年淨灘2794次、動員3萬640人次,共清理出500.5公噸海漂垃圾;儘管清出總量逐年減少,但放眼望去,金門海灘岸際仍充斥著各式海漂垃圾,怎麼清都清不完。 眾所周知,金門距離大陸很近,福建沿海一帶養殖魚塭所用的塑料浮桶與保麗龍,廢棄或斷裂後經海浪一打,就往金門海岸邊漂,尤其東北季風強盛的冬天,大量海漂垃圾更直接被吹上岸際,堆積情況嚴重、髒亂不堪,不僅破壞海岸景觀,更成為海洋生態殺手。金門處理海漂垃圾最大的困境在於,80%以上的海漂垃圾都來自廈門,而金門待處理的垃圾最終都必須轉運至台灣焚化,每噸轉運處理費的成本約2700元,因此,過往也有許多人建議,「哪裡來的垃圾,就該送回哪裡處理」,因為相對於台金轉運的300公里,金廈間10多公里的運送成本恐不到千元,更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然而,根據現行法規,金廈尚不存在垃圾處理上的合作空間。 然而,官方或許沒有兩岸聯手處理垃圾的管道,民間卻有;過往,就算是在疫情期間,金廈民間團體仍舊經常性的開展淨灘活動,雖然是「各清各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但到底也表示海洋生態保護議題已經獲得兩岸民眾足夠的重視。比較特別的是,2018年廈門翔安國際機場進行填海造地海事工程時,金門岸邊漂來300多個橘色大型浮筒,推測為工程裝備脫落所致,為此,本縣和陸方協商半年多,後經高層首肯,才將這些「橘色怪物」物歸原主,這也是兩岸首次合作清理海漂物。近期,還有直徑長達38米的大型養殖箱網漂到尚義機場海側岸際,後續該如何有效處理,還得讓相關部門去傷腦筋。 的確,海漂垃圾已成為金門棘手的環境難題,也唯有兩岸共同加強管理廢棄物處理問題,減少垃圾入海,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呼籲中央還是應該賦予本地更多的授權,去和大陸協商具體的解決方案,共同守護美麗家園,如是,方是正本清源、事半功倍之舉。
-
腸病毒升溫 縣府加強衛生管理及監控
近期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且腸病毒型別多元,容易透過幼童頻繁互動傳播,或經由學童帶回家中感染其他幼童。金門地區截至今年5月20日止共計有203位學童感染腸病毒輕症,有22個班級採自主性停班停課措施,截至5月21日尚有1班級停班停課中,受影響人數為452人。縣長陳福海提醒家長切勿掉以輕心,要特別注意孩童的日常衛生,勤洗手、勤消毒,以預防腸病毒感染。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我國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發生,故而腸病毒儼然已成為我國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腸病毒為國內重要的季節性流行疾病,每年4至9月為其主要流行期,腸病毒幾乎堪稱是校園裡廣為流傳的「國民病毒」。 衛生局說明,腸病毒傳染力極強,無論成人、幼兒,都有感染腸病毒的可能;而腸病毒主要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尤其在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其預防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為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流行期間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以降低傳播腸病毒的風險。 腸病毒並非兒童的專利,一般成人感染腸病毒之症狀雖較輕微,但也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幼兒;對抗腸病毒,除了加強個人自身免疫力,更要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多多運動,平時注重個人衛生,使用肥皂勤洗手,並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環境與常接觸物品的消毒,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正確防疫觀念。至於家長及學校,也務必提高警覺、加強防範,萬一幼兒併發重症,必須馬上送大醫院診治。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正處於流行期,近期疫情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而縣府素來高度重視孩童的健康安全,面對來勢洶洶的腸病毒疫情,縣府將繼續加強校園及托育機構的衛生管理,並提供必要的防疫物資和支持,同時也會持續監控疫情發展,並根據實際需要調整防疫策略,以確保每一個孩童的健康和安全。 考量時序已進入腸病毒流行季節,縣府亦應啟動腸病毒加強防治工作,透過教托育機構與地區學校之查核、醫療整備及衛教宣導等防疫措施,落實「生病不上學」的防疫觀念,以維護幼兒與學童的健康安全,進而防範腸病毒疫情的流行。腸病毒對孩童的健康威脅不容忽視,縣長陳福海也強調,縣府將持續推動健康教育,並與各學校和幼兒園緊密合作,同時與各界共同努力,確保防疫措施落實到位,讓每一個孩童安心學習、健康成長。
-
縣庫吃緊該向中央要的錢一分也不能少
金門近年縣庫財源吃緊,各項用度捉襟見肘,面臨「當用不敢用,能省盡量省」的困境,與過去縣庫賺得盆滿缽滿,歲計賸餘累計60幾億相較,不可同日而語。 陳福海縣長在縣府114年度施政計畫先期作業評核會議中,明確要求各單位嚴守財政紀律,每一項計畫都要用更高的標準來審核,可以向中央爭取預算補助的都要盡量爭取,並且「錢要花在刀口上」落實執行,建立一個有競爭力、永續的金門。 過去軍管時期,金防部司令官和兼政委會祕書長的政戰部主任說了算,機關、單位首長只需聽從命令辦事,不用替長官太操心和出主意。解嚴結束軍管後因循舊習,基層幹部和承辦員少有人願意動腦筋提案子、寫計畫向中央要經費,大家有樣學樣,倒也樂得輕鬆。多事提計畫向中央要錢的人,反而還遭長官批駁多此一舉,也引來同仁訕笑自找麻煩。 以往,金酒營運紅紅火火,每年幾十億元挹注縣庫,成就讓台灣各縣市羨慕的「福利縣」,因此也曾有跨海來訪的中央官員毫不遮掩的表示:「金門縣財政好、很有錢,可以不用補助那麼多!」聽在不知今夕是何夕,只見天上人間好的縣府官員耳中,有些人還喜滋滋的,臉上不禁流露虛榮。 曾幾何時,金酒在市場競爭激烈,消費人口結構改變,加上疫情連年衝擊下,經營上也面臨亟待突破,否則榮景難以為繼的瓶頸。陳福海縣長提醒各單位:「要關注新總統賴清德的政見、超前部署,只要金門有相關符合的政策,可以爭取中央預算的,都可以嘗試。」說的是只要能與中央沾上邊,可以向中央要錢的工作事項,就要用力、用心爭取,不能再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多做多錯,自我設限的想法和作法。 陳縣長還說,要從政策、工作的檢討中去做改進,也就是說任何計畫和工作事項的推動,必須有滾動式的檢討和修正,研考單位要真正落實執行,發現方向走偏了就要修正,該向中央拿的錢沒要到,反而挖縣庫的牆角東貼西補,就要議處相關主管和承辦人員,不能再和稀泥,一糊了事。 金門過去被中央貼上「財政模範生」的標籤,縣府也以此自許,但時過境遷,早年全年總預算只需20、30幾億就可打發,現在早就直逼150億大關,在外來虛設戶籍人口激增,搶食福利大餅的情況下,未來若財源持續吃緊,若干政策改弦易轍,採取一些限制性作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金門目前一年要發20億現金福利,陳福海強調,「金門絕對不能舉債,一旦舉債,可能所有現金發放的政策都會停止,茲事體大。」確實如此,縣政推動要未雨綢繆,地方性事務要積極任事,事涉中央的工作更要如履薄冰,不能再當任由中央戴高帽,恣意漠視的「盤子」,該向中央要的錢一分也不要少拿,否則一直花自己的老本,縣庫在財政大洪水沖擊下,早晚有決口的一天。
-
「知行合一」兩岸和平是民意心聲
國之大事也,莫過於總統大選人事更迭。蔡英文在位八年任期屆滿交接下班了,任內政績有褒有貶,史冊有公正記載論斷。智者靠本事,賴清德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選就中,登上高峰,順利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於113年5月20日在總統府大禮堂舉行交接宣誓就職大典,由司法院院長許宗力監誓,立法院長韓國瑜授予國璽總統印,程序圓滿完成。這是再一次中華民國在台灣選舉總統,全民皆能藉由電子媒體觀看盛況分享喜悅之大事。 眾所週知,選舉制度之建立,係肇建於法治、民主、自由基礎之上。也正因有競而選,所以是由競爭而拚輸贏,經由公民公開、公正、公平用選票選出,票票等價,倘有污損塗改,所圈對象不清,則由唱票員示眾展示無效或邀集有關人員審判取捨,公民擁有選舉權是法定者,更是神聖者,任何人不得剝奪侵犯,違者法辦。 賴清德由醫生轉戰總統一舉成功,顯示才智及領導、行政各方面儲積經驗渾厚,且經過台南市長、行政院院長、副總統三個重要職務之淬煉。因而選前選後國人及國內外許多名流、菁英、學者對他寄望殷切,紛紛提出建議獻言,期勉他、鼓勵他。其中犖犖大者散見諸國內紙本大報,包括檢討過去八年司法改革一場空,亦且成為御用工具、食安五環破功,殊難擋住下一場風險,未來倘不化解對立,國會恐難有寧日,被害人傷痛,社會網漏接兒虐與經濟弱勢,亟需配套,司法太血汗濫行,依法審判品質差,穩定交流應讓人民安心、財政不容樂觀,應從長規劃,維持兩岸和平共榮。考驗當政者智慧,親美不友中,將成民族罪人。學者質疑長債六兆元失真,認為少算八十億元公債,並提醒還有勞、公保潛藏債務逾十九兆窟窿,勞保財務危機,執行迫在眉睫;教改困難,學者認為檢討108課綱、私校退場機制路,請給臺灣一帖執政良藥等林林總總,包羅萬象,涉獵甚廣,儼然成為新政府馬上要面對國政大計。相信這些問題賴清德總統並不陌生,早已胸有成竹。畢竟一個好水手,領航有術,一經啟航,穩健自信,勇往直前,只進不退,就像他宣誓就職文告宣示:中華民國在臺灣就是要團結,不分顏色,同心同德,一齊打拚,愛拚就會贏,國家堅強壯大。 近日來,號稱全國最高民意民主殿堂之上不吵則鬧,甚至為了討論國會改革五案,由協商不成而反目,繼而付諸表決被亂成一團,動起手腳,將神聖議場當戰場,信息傳出,立院蒙羞,要問為什麼?人人心裡一把尺,心知肚明,各有所圖,各有盤算,大公無私嗎?抑或為了顏色不同,爾提案我反對,你提案我杯葛,如此惡性循環,是誰輸,答案是政府、人民都輸,政府無謂耗掉大量行政資源,施政無法全面順利推動,民瘼民困不得解決。爰特藉此呼籲立法委員諸君,人民為先,國家第一,這裡中華民國在臺灣,應該和氣一家親,國泰民安,才是光明正道。
-
台海風雲再起 避免衝突刻不容緩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已於5月20日順利完成,備受關注的新任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卻引起對岸強烈反應,除了北京涉台部門第一時間嚴詞抨擊,在賴清德總統上任第四天,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即宣布對台灣展開「聯合利劍-二○二四A」演習,一時之間,台海風雲詭譎、兵凶戰危,頗有風雨欲來之勢。 對岸此次軍演範圍涵蓋台灣周邊水域,並罕見用紅圈將金門、馬祖、烏坵、東引等離島與外島納入,大陸海警也首度公開突破到烏坵、東引的禁限制水域內,更強調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謀獨行徑的有力懲戒,對外部勢力干涉挑釁的嚴重警告」。為期兩天的環台軍演雖已結束,但以兩岸目前氛圍,環台軍演後續是否常態化,甚至進一步升級,仍須密切關注。 學者分析,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之所以引起對岸強烈反彈,主要是演說內容觸及太多敏感議題,例如以「中國」取代過往政府慣用的「北京當局」、「對岸政府」、「中國大陸」用語,更特別凸顯「兩國互不隸屬」等,用詞強硬而堅定,確實彰顯了台灣主權,但顯然也已觸及北京紅線,賴總統在520發表「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新台灣」就職演說,宣示新政府將秉持「四個堅持」,不卑不亢,維持現狀,有別於前總統蔡英文八年前就職強調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賴總統則表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由此可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賴清德也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文攻武嚇,一起和台灣承擔全球的責任,致力於維持台海及區域的和平穩定,確保全球免於戰爭的恐懼。 而在凸顯國家主權的同時,賴總統也嘗試釋出善意,指出台海和平、互利互惠、共存共榮,應該是彼此共同的目標,希望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拿出誠意和台灣民選合法的政府,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下,以對話取代對抗,交流取代圍堵,進行合作,稱「可以先從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台就學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 不過,對賴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對岸的回應明顯升高層級,北京外事辦主任兼外長王毅昨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維護台海和平的定海神針,「台獨」分裂行徑構成對國際秩序最嚴重的挑戰,對台海現狀最危險的改變,也是對台海和平最重大的破壞。不僅隻字未回應有關重啟雙邊觀光旅遊與陸生來台議題,更將賴總統的就職演說定調為台獨,至此,眾所企盼的520兩岸冰融契機,應已正式宣告破滅,不僅衝擊台灣觀光產業,對期待能恢復觀光榮景的地區而言也將深受打擊。 值此台海風雲再起之際,我們必須再次提出呼籲,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兩岸當局應以芸芸眾生為念。環顧全球,2024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持續兩年多的俄烏戰爭,是否進一步擴大成北約與俄羅斯的軍事衝突?迄無停火跡象、雙方各有堅持的以哈衝突何時化解?加上年底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所牽動的世界局勢發展,在在充滿變數,惟其如此,兩岸務必要相互克制,切勿擦槍走火,期盼兩岸當局暨領導人能以大智慧化解衝突,並嘗試恢復對話的可能性。
-
金門傳統建築的維護應避免「文資化」
金門傳統建築的完整性與歷史風貌是地域文化珍貴資源。因此,20多年前,金門縣政府制定了《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自治條例》,意在鼓勵居民參與保存維護傳統建築及城鄉風貌。因為金門的傳統建築不僅承載了地域歷史文化的記憶,更是當地生活品質及旅遊資源的載體。自治立法的前面10餘年,傳統建築修復補助與縣府的景觀總顧問工作相互協力,把這些不具文化資產身分、但有對個別屋主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視為維護金門城鄉風貌,特別是歷史風貌的一種作法,採用了「外觀風貌傳統化、內部空間現代化」的基準,甚至希望引導建築師或設計師能在地方「模式語言」(pattern languages)的深刻理解下,創造出21世紀適合島嶼的生活空間。 然而,晚近10年,由於補助措施過於僵化,主辦單位與審議委員會朝向文化資產保存標準,忽略了現代需求和美學創意的結合,使得傳統建築補助受到申請人的詬病,也無法創造出新時代的保存模式,更讓政府的公共資源沒有得到最大的效益,實在有檢討的必要。 正因為保存歷史風貌具有公共性及觀光產業價值,因此,金門國家公園率先於1995年成立之後,制定了傳統建築的修復補助,期能維持聚落的傳統風貌。這是解除戰地政務之後的金門,傳統建築得以保存下來的一大關鍵,瓊林、山后、珠山、歐厝、水頭、古寧頭等,均是在這樣的機制下得以保存下來。2001年起,金門縣政府參考了金門國家公園的補助辦法,制定了《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自治條例》。2017年修訂迄今。之所以再次回顧這樣的保存歷程,是想提醒相關單位及社會公眾,傳統建築的保存是以風貌維護為政策目標,而非文化資產的標準。 「外觀傳統化、內部現代化」是文化遺產保存及再利用的國際趨勢,或是更進一步說,兼顧歷史風貌的維護、現代生活的要求、地域美學的創新,是歷史保存的重要取徑。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文化遺產保護下一個五十年所提出的「韌性、人文與創新」方針,值得我們思考。在國際上,許多地區已經開始探索傳統建築的活化策略,如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新加坡歷史街區等。這些策略強調在保留建築外觀傳統風貌的同時,對內部進行現代化改造,以滿足當代生活的需求。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保護歷史建築的文化價值,也能夠使其重新融入現代生活,發揮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這種雙重保護策略,既尊重了歷史,又適應了現代,為金門傳統建築的保存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所以,若回歸自治條例的精神,第一條載明了政策目標:「鼓勵居民參與保存維護傳統建築及城鄉風貌」,而非文化資產保存的標準時,現在的做法已經到了必須要重新擬定的時候了。「保存維護傳統建築及城鄉風貌」這句話,其實有兩個層次的意義,一是單棟建築物的風貌維護,一是聚落(城鎮)整體風貌維護。因此,即使公部門投入超過10億元、修復了超過700餘幢建築物,但整體的風貌維護的公共效益是否彰顯?金門在金門國家公園範圍之外的聚落,究竟有哪一座因這樣的補助機制而顯得完整?又有哪些受補助的案例呼應了「韌性、人文與創新」而成為金門島嶼生活或觀光參訪的新典範?傳統建築風貌的保存維護,確實需要更宏觀且更具可行性的規劃。 從1990年代以來,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所提出來的「建築永恆之道」放在今天的金門,依舊非常受用。風貌的保存維護是奠基於多元的模式語言之保存及創新。 是故,金門的傳統建築維護應避免過度「文資化」,而應該在空間文法、模式語言的遵循上,更加注重其韌性和人文價值,並鼓勵創新的設計。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在保護傳統建築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需求,鼓勵居民與設計師共同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並探索多樣化的保存與利用模式。唯有如此,才能夠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調整現有的補助政策,促進傳統建築的多元化保存與創新利用,並重新連結回去城鄉風貌的景觀價值,已經迫在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