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降低兩岸敵意 訴諸和平發展
報載,中國海警局2月25日發布訊息指出,福建海警組織艦艇編隊在金門附近海域展開執法巡查,巡查期間採取編隊航行、識別查證、警戒護漁、喊話警告等措施。與此同時,中國農業農村部也公告,當前正值漁業生產旺季,福建省漁業漁政部門將根據需要進一步加強海上執法力量,開展常態化漁業巡航執法行動,保障漁民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2月25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調派2艘漁政執法船艇在金廈海域展開漁業執法。 以上兩則訊息,自然與中國「三無」快艇2月14日越界闖入金門海域遭海巡人員追緝,拒檢後翻覆釀2死、2人生還之事件有關。由此觀之,此事件已然衍生為一政治衝突,甚至是準軍事衝突事件;因為在報導中特別指出,「中國海警隸屬人民武裝警察,直屬中共中央軍委,可視作準軍事部隊」。如若事件逕朝目前方向發展,恐怕不會是我們所樂見的;特別是我方漁民在海上的作業風險驟增,會不會因此「擦槍走火」,甚至衍生更多意料之外的財產、生命損失,以及機關行政作業上的掣肘,著實令人擔憂。 然事已至此,「金門214事件」如何善後便成了重要指標,甚至未來兩岸間的類似糾紛,該由誰來談、該怎麼談,都會是未來的觀察重點。但至少目前我們已經可以斷言,陸委會、海委會、海巡署等機關在溝通的功能和成效上已然大打折扣,甚至是帶頭做了不良的示範;因為單是「沒有舉證影片」這點,在情、理、法上都失了談判先機,但就算如此,官方卻依然在「依法行政」上繞圈,甚至對質疑者,大舉為彼方行「認知作戰」之民粹指控,只能說是大為不智且失分,畢竟眼下首要是解決兩岸漁事糾紛,而非獲得更多聲量與選票,該如何平和理性的落幕應是當務之急,若否,首當其衝的絕對是無辜的人民。 平情而論,事件發生後,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2月17日表示,「金廈水域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中國海警局隔天、18日宣布,在金廈水域展開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19日下午,金門「初日號」遊艇行經金門縣大二膽海域、五通水道附近時,便遭福建海警局14062艇登船臨檢。陸方看似在擴大事件影響,實則仍留有轉圜餘地。意即台海如果打破「中線默契」,那對「台海內海化」的步步進逼便可能成為事實,我方就此,便要有所章法,積極面對;但如若可以將兩岸「現狀」回復到已然簽署的各項台海協議,或開展新一輪的事務性協商,則仍有迴旋的空間。然而,這些事也不必然便「操之在我」,事態如何發展,除了「人和」外,有時還得看「天時」、「地利」,甚至是國際局勢或強權介入,但,彼此克制、不落把柄仍是最高原則,畢竟遏制「劍拔弩張」的氛圍,才能為後續的談判協商營造更好的契機。 誠然,兩岸護漁均是「依法有據」,至於執法方式,卻未必沒有討論的空間。金門事件的本質是兩岸政治互信蕩然無存的狀況下,再加上海巡署關鍵執法紀錄缺失且前後表述不一,導致兩岸政治與「準軍事」危機,要解此僵局,首要自然是降低敵意、查明真相,給家屬等合理的補償及交代,如此方有可能重建互信,兼利開展更深層次的溝通交流。
-
化危機為轉機 讓「金廈共享一片海」
近兩年來,世界各地區域衝突不斷,地緣政治局勢的變遷成為全球焦點,尤其2月14日的大陸漁船翻覆事件引發國際關注,可能對金廈融合區域產生一系列影響,此一事件若未獲得及時、妥善的解決,將加劇台海之間的緊張局勢,並影響區域穩定,雙方互信和合作基礎一旦受損,將對金廈融合區域的經濟、文化和人文交流帶來負面衝擊。 針對台灣和美軍之間的軍事合作,以及傳聞中美軍特戰教官可能派駐金門的情況,這些動態可能對大陸廈門城市和翔安機場構成安全威脅,這種部署可能被視為對大陸福建東南沿海城市國土安全的挑戰,進而引發區域衝突的潛在風險,尤其翔安機場作為福建東南沿海的海陸空鐵交通綜合樞紐,其預定於2026年啟用的計劃將提升區域的經濟發展和連通性,金門若能善用廈門翔安機場的境外運能運量,進而彌補自身基礎建設之不足,或將有利於地區經濟發展。 然而,若地區安全狀況不穩定,極可能影響翔安機場的建設和運營,導致翔安機場的安全保障和管理將變得更加迫切,故兩岸局勢緊張恐讓翔安機場與廈漳泉城市圈的安全保障議題浮上檯面,從而加快大陸方面在該區域國土安全的軍事化戰略布局腳步,加諸大陸國台辦拒絕承認我方在金廈海域所劃設的禁限制水域線,雙方默契已然不再,恐對金門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事件過程中兩岸官方的隔空喊話,反應出雙方對事件的重視,但也突顯出兩岸在海域管轄權等主權、經濟海域議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高強度海上巡邏恐衝擊金門漁業與海上觀光發展,再則大陸海警在金廈海域常態化執法,可能會加劇兩岸軍事緊張氛圍,甚至影響陸客赴金門觀光的開放進程,這對極力爭取開放陸客來金自由行的金門非常不利,金門縣政府可透過有效的兩岸交流管道,隨時與大陸相關部門保持溝通,議會及民間各界應積極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岸人民對彼此的了解,極力化解兩岸敵意、惡意螺旋,以降低兩岸誤判、衝突風險。 金門位於台海前沿,是兩岸關係的縮影與橋頭堡,金廈海域爭議的解決,不僅關係金門未來發展,也涉及台海局勢的和平穩定,兩岸應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精神,透過坦誠溝通和務實合作,深築金廈融合共同利益基礎,重構區域安全與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共同為金廈融合的美好願景與未來發展,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在積極作為方面,金門縣政府可爭取中央授權,共同與大陸廈門市政府建立兩岸海上安全合作平台及定期會晤機制,並邀請兩岸專家學者深入研究金廈海域海上安全問題,就金廈海域海上管控與資源共享等議題進行深度溝通,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兩岸漁業合作,建立兩岸海上觀光與漁業互助機制,共同打擊海上非法捕撈與走私活動,同時官方由府會發起,結合民間團體及有識之士發動各界輿論力量,爭取金廈海域為兩岸和平交流合作的示範區,促進兩岸人員、資金、貨物、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進而化危機為轉機,真正讓「金廈共享一片海」能早日遂諸實行。
-
金東電影院是打卡的老地標新景點
全島各地正月十五鬧元宵活動五光十色,雖然比不上台灣花大錢爭奇鬥艷,但小而美的亮相仍有可觀之處。其中,金沙鎮在金東電影院前廣場舉辦的「風獅爺鬧元宵×金東復古小市集」,包括古早味美食、文創商品、復古童玩等單元,就有帶領鄉親走入時光隧道,重溫兒時回憶的亮點,策畫團隊的點子和用心值得肯定。 就拿現場推出的彈珠台免費體驗來說,就讓不少鄉親想起兒時擠成一團比大小、拚灌腸的樂趣,不但小朋友喜歡,成為全場最有人氣的焦點,連大朋友也沈浸在童年的回憶裡,樂在其中! 金門全島曾有軍、民大小戲院17家,看電影是早年最主要的娛樂,在軍管時期經常可以看到台灣尚未登場的首輪電影,各戲院間常有「跑片」先播放一半,中場休息一下,等其它戲院送來下半部,再繼續放映的情事,這也是老一輩鄉親看電影的回憶之一。 後來,隨著錄影帶的興起,加上駐軍一天天減少,軍、民戲院一家家陸續打烊,看電影成為昔日往事。做為軍方主要戲院之一的金東電影院在時代的潮流下,也在觀眾目送下走入歷史。 近年來,已登錄為金門縣歷史建築的金東電影院在金沙鎮公所的規畫下,經過修繕後重新再迎來人潮,結合因為「軍中樂園」電影爆紅的陽翟大街,吸引觀光客絡繹來到,熙熙攘攘十分熱鬧,成為東半島最熱門的打卡景點之一,隨著臉書平台的流傳,知名度扶搖直上。 此次,金沙鎮的鬧元宵活動在金東電影院前廣場登場,就選址的條件和評估來說,是一個正確性十足的選擇,不但讓活動有匯集人潮的適當空間,起到凝聚人氣的作用,也讓這座歷史建築在人潮的烘托下,展現它具時代性的建築樣式外,一種讓人凝視良久的人文活力。 金沙鎮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早年風沙為患,現有全島共101尊古老風獅爺中,就以金沙鎮的65尊最多。近年在金沙鎮公所的用心規畫和運作下,已成為遊客走訪金門風獅爺的第一選擇。此次的鬧元宵活動再以風獅爺搭配金東電影院,雙主題的設計概念也能表現它的地域特性,今古融合頗能引起遊客的注意和興趣。 節慶活動的舉辦除了應景,鄉親歡慶同樂外,也在透過活動的設計和宣傳帶來人潮,起到促進觀光和繁榮地方經濟的作用,在台灣六都尤其清晰可見,首長還親自代言宣傳,目的就是帶來人潮和錢潮,為地方繁榮注入活水能源。 金東電影院與近年聲名大噪的陽翟大街兩相烘托,彰顯吸引遊客來訪的集合式魅力,是人文資產再利用的很好例子,在金沙鎮公所團隊的持續努力下,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經營表現和成果。
-
離假不離心 軍民齊心愛國護民
龍年春節連假一週,已然悄悄結束,欣見各行各業,紛紛返回工作崗位,打起精神,整裝出發,離假不離心,和衷共濟,軍民齊心愛國護民。 逢年過節倍思親。隨著祥龍到,大運來,今年連假期間,兩岸三地遊子返鄉與家人共渡春節,樂敘天倫熱潮直上高峰,疫前疫後兩樣情。此期間地區旅遊景點,宮廟佛寺,自早到晚,人頭攢動,人流穿梭,絡繹不絕於途。顯見金門之引人嚮往,貴在民風淳樸敦厚,閩南文化人文薈萃,值得一遊,百看不厭。 誠如縣長陳福海於主持龍年新春團拜時所說,金門歷經烽火焠煉,堅不可破,棒棒相接,無縫接軌,經由長期慘澹經營,已然改變,變得生氣蓬勃,他將偕同施政團隊同仁袍澤,依循既定施政目標步驟,亦步亦趨,在必要之軟硬體建設上,結合鄉親所需所求與支持配合,持續加強推動,所需之經費預算倘有不足,將向中央爭取鼎力伸出援手。路不走不通,事不做不成,他萬分感謝鄉親給他機會,他會珍惜,湧泉以報。尤盼大家說真話,做實事,面對非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者,千萬不要輕意言傳,以免失真,損人不利己。 持平而論,節慶之由來,固然有其歷史淵源文化,務必持續傳承,使之發揚光大。正因如此,如何藉由這些年節假期引入人潮,帶來錢潮,繁榮地方經濟,創造更大核心價值,儼然成為時代公僕應為而為施政要務。僅以龍年為例,早在二個月前,縣政團隊在縣長陳福海躬親參與籌措計劃之下,則已展開超前部署,終其目的,要讓兩岸三地同胞都能在金門享受歡渡春節之喜樂,出出入入,來來往往,交通安全順利,一路平安如意。 綜觀春節七天假期,農、林、漁、牧四所及史博館,仔肩非輕,頻在改革創新下工夫,上下動員,不眠不休,唯恐服務不週,有負所託。在此值得一提者,警、消與醫護輪值同仁袍澤,克盡職責,寧願放棄假期,服務為樂。如今假期結束,常態服務持續,就有遊子於尚義機場候機返台時由衷表示,他深深感到金門縣政府確真用心,各方密切協調配合,讓我們這些旅居台灣各地之鄉親,都能來去方便,有機可搭,這份鄉情,讓人感心,也將成為金門繁榮進步之動力與推力,加油再加油,金門明日會更好。 新聞報導,新政府準總統賴清德於新春連假,頻頻走出室外,輕車簡從,遍及基層民間,每到一處,拜年請安,親民風範,博得禮讚聲量。他說,感謝國人給他鼓勵支持,他會盡力顧好台灣,凡此民所樂見。但請不要忽略了澎湖、金、馬三縣也是台灣現有之版圖,職責所在。緣此,伏祈提到顧好台灣,也要顧好澎湖與金、馬三縣,須知金馬是台灣之門戶,台澎金馬本一體,只許安全,不容有事,金馬有事,遑談國家平靖。
-
霧季來臨等待北風的金門
農曆春節剛過,今年春運的返鄉人潮,因天公作美幸運地沒有碰上大霧,所以基本上大家都回到工作崗位,但前幾天又因吹南風,再度霧鎖金門,有近千人滯留金門,有家歸不得。 每年三到五月是金門的霧季,當金門尚義機場能見度不足,無法達到飛機起降標準,有時候就這麼幸運遇上了「來金門送關島」,有人幸運只關一天,也有人被關三、四天,碰到霧鎖金門的日子,真的會讓旅人,尤其是有急事的人坐立難安,進而怒火中燒,抗議聲不斷,但天公不作美又能奈何? 一九九九年,四月,大家殷殷探詢的是金門機場的能見度,因為春天的濃霧,金門能見度不佳,機場已連續三天關閉,這群急著回家趕上班、出差、歸營、觀光的人,將希望寄託在能吹散濃霧的北風:「等待北風,我們就能飛了」。隔年《天下雜誌》作了一期〈把北風留給金門〉的專題報導,觸動了不少遊子「驛動的心」。 霧本來是美的,十分浪漫,倫敦是世界聞名的霧都,獲得許多藝術家在作品中描繪和吟誦,像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奈就對倫敦霧很感興趣。1870年,他在倫敦居住了一年,而在其後的30年裡,他又多次故地重遊。他曾經寫道:「我熱愛倫敦勝過熱愛英國的鄉村,而我最愛的則是倫敦的霧。」莫奈甚至還有一幅畫,專門描繪濃霧中的英國議會大廈,2003年此畫在紐約以2000萬美元被拍賣。 霧在天氣學上,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氣中懸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霧的本質是水汽凝結物。因此,只要空氣溫度達到或相當接近露點,空氣中的水汽就會凝結而生成霧。 根據統計,金門有霧日數全年合計為26.7日,春季三至五月之間最多,為4.5至7日,冬季各月從十二月至翌年二月為2.1至3.0日之間,夏秋兩季甚少。由於近海之關係,輻射霧與移流霧出現的機會較多。 每次一碰上霧鎖金門,金門尚義機場都有旅客群起抗議,雖然在航空站、縣府觀光處和地區立委的通力合作下,除了加班機、軍機外,交通部航港局也會依「指定船舶運送業經營特定航線客貨運送補償及監督辦法」,以公告補償方式指定船舶配合交通部機場暫停起降ABC計畫,執行霧鎖金門機場B計畫海運備援任務。不過船運也只有到台中港及嘉義布袋港,北部旅客則無福消受。 在暫時無法克服天候因素造成飛航困境、旅客滯留所衍生的種種窘境下,縣府與觀光旅遊相關業者,也不妨思索一套因應「霧鎖金門」下的交通、休閒配套辦法,例如,如何紓解困住的候機客避免夜宿機場打地舖?如何透過轉介服務讓過去不曾在金門過夜的小三通台商有個去處、趁此認識感受這一座島嶼的風土人情?如何創造觀光客一個延伸停留時間的良好休閒、消費環境?避免他們在等待機場重開的時間只會消極的抗議。 霧鎖下等待回家的旅客或遊子,他們的心情常是焦躁、浮動的,如果身處的環境又缺少優質的住宿、旅遊休閒、消費等配套措施,只會加深外在與內心的不安因子。因此,如何為滯留金門的旅客規劃出一個良好、舒適的「多出來的行程」,看似一件不起眼的事,卻也可能降低霧季「夢魘」,發展成另一種「霧季觀光」。 文化局長呂坤和在八年前曾舉辦「霧三千」攝影比賽,就是一種逆向思考的創舉,以霧為主題發想,用創新思維鼓勵民眾在霧季來金門一遊,透過高額獎金當誘因,吸引愛好攝影人士來金觀光消費,以金門特有的霧景吸引遊客來行銷金門,從另一方面來提高金門的觀光知名度,推廣金門獨特風光霧的魅力。
-
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再出發
金門,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島嶼,文化深耕、觀光立縣的戰略目標應是社會共識。而坐落於金沙鎮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便是濃縮匯聚了金門多元文化面貌的指標性展覽場域之一。其設館宗旨,便是以金門學為根基,致力於保存與展示金門歷史人文、傳統閩南民俗等有形及無形(物質及非物質)的文化面貌,透過整合傳統與現代兩條時間經度,打造一座知識傳遞、認識自身、相互對話、寓教於樂、且人人都能親近的博物館。 每座偉大的城市都需要一座博物館。這樣的宣言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文化行動及公共治理的態度。今日的博物館已經不只是靜態展示的場所,它扮演了更積極、更具行動力的社會功能,它是幫助人們重新理解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地方,也是外人認識進而喜歡當地的第一站。 疫情之前,在2019年的調查,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到訪人數中,觀眾比例:金門縣民佔36.4%,外縣市佔38.5%、外國佔25.1%。換言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比例是來自國外。從這樣的數據來看,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示內容的多語化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而這個部分已在前一階段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協助完成了六種外語的QR Code,邁出國際化重要的一步。 但根據2023年11月至12月,臺師大團隊對於來訪歷史民俗博物館之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在205筆有效的問卷資料中呈現了一些值得分析的課題。首先於遊客組成的部分,可以看到來訪人數中,外縣市居民佔61.5%;金門本地居民佔36.1%,而境外參訪者僅佔2.4%。這樣的數據與2019年相比較,可說明經過疫情的影響,金門的境外旅遊人士大幅減少,而以國內其他縣市居民為主。雖然這個時段本身是旅遊淡季,但也透露了一些未來可以努力的空間。 再者,博物館整體較缺乏「多次參訪」或是「專程前來」的遊客,亦無納入觀光團行程。問卷顯示,整體近半數的遊客停留時間僅在一小時以內,且缺乏年輕30歲以下遊客。同時,回訪者少,表示並未建構出週期性的回訪吸引力。「特地造訪」的來訪者佔比並未明顯多於「隨機參訪」,可見園區之獨特性並未明確呈現。這些數據提供我們了解博物館定期更展,包括常設展的更新及推出特展的重要性。 進一步從展示內容回饋的問卷來看,多達33.7%的參訪者最喜歡的展示為第一展區的「打開金門」,其次為第三展區「百工街市」,再其次為第六展區的「蔡復一畫像」。這也說明3年來園區對於第一、第三及第六展區的更新,有了相當具體的成效。當然,這也顯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未來應該進一步讓展示主題系統化,也就是博物館的更展應遵循運籌計畫的總體方針,逐年改善,才能有所累積。 簡單地說,由於目前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展出內容的連結性尚不強,應可藉重新爬梳展館文物,訂定總體展出脈絡之方式來改善,讓各展區之間的連結深化且具有承先啟後之脈絡。同時,線上博物館的投資有其必要,也就是展出之物件與內容,可以透過數位連結的方式,呈現出無遠弗屆的展示效果。同時,也應更積極與金門各地的衛星展館結合。近年來,澎湖生活博物館的作法應可好好參考。生活博物館本身作為核心博物館,澎湖各聚落的宮廟作為衛星博物館,把民間信仰及生命禮俗的具體現場整合起來,擴大了澎湖文化觀光的路徑,也將地方文化博物館化、展示化,促進地方創生的可能性。而這部分,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在臺師大團隊的協力合作下,已經推出了「博物館和它的文化路徑」的具體規劃及活動,未來應進一步深化落實,結合文化資產的活化利用,才能真正讓人們走入金門的生活場域,進而欣賞喜愛之。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的編制、投資相對於其他文化預算,可謂稀少。但若能重新出發,在運籌計畫的引導下,利用有限的資源,帶入無限的創意經營,其文化的力量不可限量。
-
兩岸一家親,共享一片海
二月十四日下午,福建一艘漁船在金門北碇東 0.5浬海域,被海巡署第九海巡隊執行驅離追趕時,造成大陸籍快艇翻覆,致使四名漁民落海,其中二名送醫後不幸死亡。這起意外事件讓大陸網路輿論對金門的負面聲量陡然升高不少,對於渴望在金廈融合中得到發展機會的金門而言,可謂十分不利。 金門與廈門一衣帶水、咫尺之遙,這二十餘年來,隨著大陸飛快發展及小三通政策開放,金門確實也得到不少因兩岸交流帶來的便捷與互惠紅利;然伴隨而至的負面影響也層出不窮。例如:海漂垃圾充斥在原本美麗潔淨的沙灘、大陸不斷地抽沙填海造陸,造成金門海岸嚴重的海沙流失、海岸線倒退,許多海岸碉堡也因地基流失而傾倒。而讓金門本地(漁民)最困擾的,則莫過於越界捕撈的問題。 而所謂「越界」的「界」,更是所有問題中的癥結。住在金門廈門泉州福建沿海的居民,大概都知道金廈之間的實際地理位置之近與密切,以往所謂的中線,多半只是一種彼此恪守的默契。否則,在多則六、七公里,短則二、三公里的內海行船,油門隨便一壓,就有可能越界;以最接近的小嶝翔安機場附近海域,兩岸之間近約二公里,當初未填海造陸之前的中線,與造陸後的中線,在界定上是否調整,也關係著往後摩擦的頻率。 這起事件的敏感之處,是發生的時間點。儘管對於我方海巡部門來說,也許只是例行性的驅離任務,但事情發生在過年期間,且又不幸有二人死亡。再加上網路盛傳美軍派遣軍事顧問進駐金門一事,大陸民間輿論本已十分不友善;再加上台灣處於美中全面對抗的大背景下,大陸網民對金門的不滿情緒更加不小,此次漁民事件,無異又於火上澆油。 雖然我官方回應事件係正常執法所生意外,但顯然與大陸輿論要的公開道歉及賠償相去甚遠。大陸官方礙於輿論,由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出面表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漁民自古以來在廈金海域傳統漁場作業,根本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一說。 這樣的表態,無疑是令人擔憂的,因為陸方又一次壓縮了雙方模糊解釋空間,就像原有海峽中線默契不再被大陸承認,並屢屢越線飛行圍繞穿梭一般,將來金廈海域之間原有的默契若是蕩然無存,對於金門本地漁業者的損失風險恐怕會更大。 金廈融合發展,原是海峽兩岸(至少是金廈間)開啟未來發展的契機,若因一次執法意外生變,不僅非金門鄉親所樂見,在兩岸關係日趨緊張的當下,對於金門扮演和平溝通橋梁及緩衝地帶或非軍事區的願望亦將落空。 誠如金門縣長陳福海針對事件所表達的:「盼望兩岸應基於悲天憫人的態度,開啟金廈漁民生計議題理性和平的務實對談,進而推展出互利共好的契機」;他同時強調,「應該秉持兩岸一家親,共享一片海,雙方相向而行;金門縣府也願以兩岸和平先行者的角色,持續為兩岸三地之間和平對話溝通來盡更多的努力。」 金門歷史上飽經戰亂之苦,深知和平之重要。無論台灣選擇扮演什麼角色,都不應該淪為美國對抗大陸的棋子,也絕不能再次讓台金子弟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
開展兩岸和平對話 早日恢復有序交流
報載,一艘大陸漁船於14日越界到金門北碇島東方水域,遭到我方海巡署驅離時,不慎翻覆,船上4人落海,2人溺斃。對此,大陸國台辦發出聲明表示,此係台灣方面「粗暴驅離大陸漁船致兩名漁民遇難惡性事件」,嚴重傷害兩岸同胞感情,並強調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謂「禁止、限制水域」一說,並稱「中國方面保留採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一切後果由台方承擔」。就此,陳縣長呼籲兩岸應開啟金廈兩岸漁民生計議題理性和平的務實對談,進而推展互利共好的契機。 據了解,金門與廈門經濟海域相連,彼此間的重要漁場相互重疊,過去在海上曾多次發生因捕撈漁獲衍生出的爭執與衝突。此一事件看似為突發個案,卻似乎有升溫加劇衝突的趨勢,也或如許多人在總統大選前預料的,兩岸如不儘速開展常態化的理性溝通管道,小衝突就有可能演變為大事件,受傷害的必是普羅大眾,以及兩岸人民共同企盼的和平未來。 事實上,我方海巡驅離越界船隻與福建海警的海上執法一樣,都是在常態化的執行公權力,兩岸都無法否認彼此對於相應海域的管轄及執法權;所謂的「海峽兩岸不存在禁止、限制水域」一說,自然是源於「一個中國」原則下的限縮解釋,情感上,我們可以理解;實務上,卻難以認同。況且,本次翻覆的越界漁船是「三無船舶」,即沒有船名、沒有船舶證書、沒有船籍登記,是兩岸協同執法時都關注且加強取締的對象,我方海巡署執法有據,自無遂行惡性行為一說,至於在執法過程造成預料之外的人命損失,自然不是任何人願意其發生的,當前應做的,就是秉持人道關懷與友善態度,積極的處理善後,並協調出更安全有效的執法標準與機制,而非惡意放話,放任事件發酵,造成更大的衝突與負面影響。因為,意外本身是不幸的悲劇,若因此衍生政治風暴,應不是兩岸人民所樂見的。 基此,大陸方面宣稱的「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尚難認定等同於局勢升級,事實上過去兩岸海巡、海警,每年都有金門海域的聯合搜救演習,目前的狀況比較像是兩岸在欠缺官方正常對話協商的情況下,「各做各的」的一種狀態。或許,大陸方面仍有藉此事件逼近台灣控制海域,削弱我方實質管轄能力的意圖,但如果雙方都能進行有效的克制,避免事態往不好的方向發展,相信仍有很大的機會讓事件平和落幕;畢竟宣稱金廈海域無「禁止、限制水域」,基本上等同不承認台灣治權,這樣只會讓身在第一線的漁民更加危險,對於兩岸的互利共好更是實質的戕害。 我們誠摯呼應陳縣長的主張,期盼兩岸有關當局應基於悲天憫人態度,開啟金廈兩岸漁民生計議題理性和平的務實對談,進而推展出互利共好的契機。就如近年來,金門水產試驗所與廈門海洋發展局聯合舉辦施放魚苗的互惠合作模式,針對兩岸間民生經濟議題持續溝通以化解歧異、秉持「兩岸一家親,共享一片海」相向而行,金門也願以兩岸和平先行者的角色,持續為兩岸三地和平、對話溝通,恪盡更多的努力!
-
整合跨部會量能 建構永續共好金門
有潔淨的金門,才有安身立命的家,為建構整潔暨友善的金門,一刻都不能等!為了安身立命,金門必須以可長可久的永續發展心態來開發及建設,為保有一個高品質的生活環境,縣長陳福海日前邀集縣府參議王登緯、主計處、環保局、林務所、養工所、五鄉鎮長、清潔隊長等諸多局處共同討論相關事宜,包括就危屋頹屋處理、環境髒亂點清除、重要節點綠美化等議題相互交流,期能建構整潔金門、實現美麗金門的願景。 至於在地民眾最關心的環境問題,包括亂丟垃圾、廢棄車輛、社區村落內頹圮髒亂、公共開放空間綠美化、商圈空間規劃、公廁改善及管理等,透過由下至上、以及點、線、面之推行方式,分短、中、長期策進作為依序達成,更要將低碳永續之觀念延伸擴展,除了分析整體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也規劃精進想法與實際作為,同時透過政府及公私部門攜手合作,推動政府機關、企業體及民間組織等參與,凝聚民眾共同參與,進而帶動社會型態改變,讓在地居民朋友們有更舒適乾淨的生活環境,打造金門成為低碳永續家園的典範。 縣長陳福海也提及,期盼透過預算資源整合及人力統籌調配,由環保局整合林務所及養工所,協同各鄉鎮公所一起合作,針對轄內髒亂問題排列優先順序、輕重緩急,按部就班處理,逐步實現整潔的金門,並透過綠美化讓金門變成一個美麗的島嶼;另針對廢棄車輛、頹屋危屋等問題,健全相關法令,讓公務人員能依法行政,順利執行並解決問題。 為營造永續共好的環境,除現階段已提出可推行的、最優先行動項目外,加之邀集相關部會研商,完備其重要性論述及行動實施要項與執行程序、作法等,讓全民有依循的執行規範,繼而同步啟動運作,各環節並進行應有的串連與合作,而在建立各項運作機能互動模式的同時,亦將成功案例經驗複製、推廣,如此持續運行,方能竟其功。相信縣府團隊定會持續努力,並透過各單位的協力,將金門打造成永續經營的幸福城市。 美麗金門,清淨家園,這是一條漫長,卻是需要所有金門人一起攜手前行的路,這不僅需要縣府、鄉鎮公所、清潔隊員一同面對,社區民眾、機關學校、中央駐金單位等組織全員動起來,更要整合跨部會量能,各界全面響應,一起共襄盛舉,也唯有持續提升與精進,凝聚民眾對環境永續經營共識,在實質減碳及社區、城市的永續發展上,發揮積沙成塔的槓桿效益。期許大家從現在開始,透過個人日常選擇與公民行動,凝聚多元行動模式與力量,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改變動能,一步一腳印,徹底落實建構永續共好家園的紮實根基。
-
防治紅火蟻危害 維護生態系平衡
報載日前金沙鎮顏姓屋主發現自家空地附近有紅火蟻出現,為了滅蟻於是點火整地,不料火勢波及住宅旁空地停放約50多輛的骨董機車全都付之一炬,所幸人員平安,只有財物損失。紅火蟻一直以來都是極具破壞性的害蟲之一,對於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都構成嚴重威脅。紅火蟻具有高度侵略性而聞名,其入侵地區的生態系統往往遭受嚴重破壞,紅火蟻的叮咬不僅對人類和動物造成不適,甚至是農作物,危害了生態平衡,形成不可忽視的生態鏈損傷,需要採取行動來減緩其擴散。 為防止入侵紅火蟻破壞地區之環境生態及危害人體之健康,以「離島永續發展規劃暨離島建設基金計畫補助原則」及「中國大陸之入侵紅火蟻疫情與金門縣107年疫情監測結果及防治建議報告」為基礎,制定防治計畫。本縣自103年發現入侵紅火蟻立即投入防治工作,但因入侵紅火蟻繁殖力及飛行力強,於105年委託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調查時其密度為74.55%,經本縣每年1-2次餌劑防治,106年45.54%,至109年調查其發生率降為23.7%,在過去幾年的努力中,雖然防治效果有所提高,但仍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防治策略。 紅火蟻危害場域廣泛,主要發生區包括農地苗圃、道路植栽、居家環境、公園綠地等,有陽光直射的地方都是紅火蟻喜歡的地點。民眾可掌握防治時機,於發生農地均勻撒佈紅火蟻餌劑,或民眾如有發現疑似紅火蟻巢,也可以洽詢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進行蟻丘之鑑定或洽該所和五鄉鎮公所索取免費紅火蟻餌劑,在關鍵時期加強防治。關於紅火蟻之防治,可自春季起於發生農地均勻撒佈紅火蟻餌劑,可施用昆蟲生長調節劑型餌劑或毒殺型餌劑;春、秋季各施作1次,每次間隔3至4個月,每年共處理2至4次,對紅火蟻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由於餌劑會因受潮影響紅火蟻取食意願,應於晴朗無雨天氣施用,以露水蒸發後之上午進行尤佳。若針對小面積發生、傳播風險高之危險性獨立蟻丘,可以觸殺型藥劑進行灌注處理,再搭配施撒餌劑,以加強防治效果。紅火蟻防治易受天候影響,配合每年之監測結果,適時調整防治方式,期能提高防治效率。 民眾從事農務或外出如不慎被紅火蟻叮螯,先以肥皂與清水清洗及冰敷處理被叮咬之患部,儘量避免將膿皰弄破,以免細菌感染。由於紅火蟻腹部螫針,分泌之毒液含有毒蛋白,被叮螫後皮膚會有火灼傷般疼痛感,形成白色膿皰。民眾若具過敏體質者,會因其毒液產生過敏性反應,出現臉部燥紅、蕁麻疹、臉部與喉嚨腫脹、胸痛、說話困難模糊及麻痺等反應,應盡速就醫,嚴重者甚至會引發過敏性休克而造成死亡的安全問題;若發現紅火蟻,應避免干擾蟻丘,且從事田間工作須加強自我保護,穿戴手套、長褲及雨鞋等保護性衣物等。 為了與環境保護理念相符,必須採取生態友善的防制方法,包括使用天然的驅蟲劑,提升土壤質量,以及增加天敵昆蟲的存在。透過這些方法不僅能有效控制紅火蟻的擴散,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其他生物和環境的損害。成功的紅火蟻防制需要社會的參與和廣泛的教育宣傳,透過社區活動、學校課程和媒體宣傳,可以提高公眾對紅火蟻危害的認識,激發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並動員更多人參與防制行動,以維護地區環境生態,減少農作物損失,保障人體與動物健康。 紅火蟻的入侵對於生態環境和人類社區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不僅影響農作物和動植物,還危害了人體健康。防制紅火蟻需要社會參與和合作的過程,從生態友善的角度出發,地方政府應該積極參與,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提供資金支持,與民眾和相關機構攜手合作推動綜合性的紅火蟻防制計劃,以有效地控制紅火蟻的擴散,實現對紅火蟻的全面防治,維護地區的生態環境平衡和人類社區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