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落實國民健康生活 做好防疫防護工作
有鑑於世界疫情仍然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8月5日宣布防疫措施,要求八大類場所「務必要」戴口罩,包含醫療照顧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宗教場所、娛樂場所、展演場所、大型活動等場所需要遵從。 從去年底新冠病毒疫情延燒至今已過了相當時日,目前全球確診人數已經達到1800萬人,但最終的解決之道│解藥或疫苗仍處於「只聞樓梯響」的階段;沒有人能斷定這場防疫戰爭還要持續多久,但至少可以了解的是,做好自身的健康防護要比什麼都重要,因此,「戴口罩」便成了當前最簡便,也是最有效的防疫工具;事實也證明因為許多歐美人士不習慣戴口罩,甚至是蔑視戴口罩對防疫的重要性,而讓疫病傳播更加的不可收拾。 相對而言,台灣目前形同一片淨土,振興消費券更是大行其道;在防疫作為上,這或許是不可思議的,意即一方面要減少人員接觸、避免感染,一方面卻又鼓勵民眾出門消費、刺激經濟;但也正如疫情指揮中心強調的,既然沒辦法限制人員不流動,只能要求所有人做好安全防護,包括: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等等,但我們更知道要嚴格落實這些要求並不容易,就如雖然買口罩人數增多了,但戴口罩的人卻沒有增加,再對照到許多風景區、活動現場萬頭鑽動的情景,如果國門把關好、境內控制好一切都還好說,但若是被撕開一處防疫小破口,那就可能是悲劇與夢魘的開始;明定戴口罩的時機和場所,並輔以嚴格的管查機制,或許才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根據疫情指揮中心的規定,民眾出入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如醫療院所、人口密集機構、大眾運輸場站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之車廂、賣場或市集(百貨公司、量販店、傳統市場、夜市等)、教育學習場所(補習班、K書中心等)、休閒娛樂場所(電影院、音樂廳、體育館、兒童遊樂場、酒店、舞廳、夜店、酒吧、KTV、遊藝場等)、宗教場所及活動(廟宇、教會、禮拜、遶境等)時,請佩戴口罩,並養成勤洗手、咳嗽禮節等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將必需戴口罩的地點明訂出來,至少讓國人「有所適從」,雖然生活上的不方便是難免的,但若是和疫情失控的狀況對比,這些困擾又顯然是必需承受之「輕」,因為如果不能將疫病防治控制在可控的範圍之內,那才是真正值得恐懼的事。 然而,規定是一回事,國人能否充分的配合又是另一回事。誠如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言:「八大場所務必戴口罩,但目前還沒有要求要開罰,如果實施成效不彰,會有進一步方式來處理。」我們自然理解,處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全民拚經濟的同時,更要同步拚防疫,畢竟防疫做不好,經濟再怎麼拚都是白費力氣,因此,我們更要再三呼籲國人遵從相關規定,並知道這些規定的必要性,大家一起來遵守,才能充分保證穩定的社會秩序與生活。 的確,疫情時鬆時緊,不但考驗防疫專業,更考驗世故人心。我們與其認為防疫政策變嚴,不如說是把過去的防疫習慣找回來;除了戴口罩外,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本來就是應該做的,甚至是做好生活環境的日常消毒等等,都應該成為一種國民的生活態度與習慣。
-
產遊博覽園區動土 啟動地區產業升級
金門產遊博覽園區於8月13日上午舉行動土典禮,這裡將是產業整合的開始、產業競爭力的起點,思考未來園區營運管理模式,希望在健全的環境下,促進本縣地方特色產業升級,提升產業價值,將新一代的特色產業與觀光業結合發揮加值、加乘綜效,深化遊客對金門特色產業與在地文化之認識,促進觀光旅遊與地方產業蓬勃發展,厚植進軍國際市場實力。 金門蕞爾小島,土壤貧瘠,資源有限,早期在戰地政務期間,農業發展以自給自足為目標,復因軍管限制,各項建設及開放幅度又以軍事安全為重,在經建、工商發展明顯滯延。縣府配合中央前瞻基礎建設政策,考量用地未來發展,提出「金門縣產遊博覽園區計畫」,第一階段將於110年6月底完工,全區預計111年上半年竣工,園區總面積11.92公頃,為金門縣第一座完整基盤的產業園區,其中劃設5.66公頃作為產業用地,提供金門在地特產業者以立體複合式廠房發展(建蔽率60%,容積率300%),在整體規劃上,未來廠房、公共建築及公共設施、公用設備與周圍環境朝向共生共利,落實園區節能減碳的觀念,並採用資源有效利用之技術,維護生態環境平衡。 平心而論,因地區特色產業諸如貢糖、麵線、菜刀等業者發端於家庭或小規模生產的微型企業,常年囿於產業用地不足,無法取得合法用地作生產事業,致使未能完整取得合法之觀光工廠登記證,生產規模難以拓展並限縮產品銷售通路。地區特色產業隨著產品慢慢受駐軍及旅客青睞,逐漸形成具本地代表性的特色產品;昔日微型企業的小額伴手禮營銷生產模式,在面對企業成長擴充,也帶來新的限制與挑戰。產遊博覽園區對於目前本地特色產業業者而言,將面臨一個全新的轉型課題,面對事業體擴充的變革,用地取得、廠房規劃、引進新式管理經營模式、生產流程製程優化等實質升級,建廠完成後,生產履歷、相關認證取得、市場通路開拓等除了由民間業者耕耘外,縣政府的角色,對後續的產業升級輔導、園區招商管理也將扮演著重中之重的角色。 這是金門地區產業界與官方共同面對本地第一次產業跳躍式升級的契機,也是產官共同協力推升特色產業的時刻,目前已有近三十家在地特產、食品加工業者登記土地用地需求,超過產業園區規劃土地面積,期望園區成立後,讓特產業能有完整且合法的用地,提升既有品質,也將促使地區特色產業轉型、投資觀光工廠,不僅可提高土地資源運用之效益與效率外,亦可帶動上下游產業之鏈結,強化廠商投資行為,提振經濟景氣。 縣長楊鎮浯強調縣府為強化園區永續經營及環境品質之理念,將從招商、建廠至營運等階段提供進駐廠商單一窗口服務,以完整之軟、硬體服務機能,整體規劃朝向以建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園區,開發後將可帶動金門全縣經濟發展、活化公有土地資產,作為本地業者以立體複合式觀光廠房發展,以觀光工廠之開發型態,將產品結合觀光,為觀光客提供一處特產展示、體驗、行銷、消費之場所,以作為金門特色產品提振、轉型之示範,讓製造業的經濟效益增值為觀光效益,進而強化金門縣觀光產業之發展,藉由經濟力帶動與創造地方共生共榮產業生態,創造在地產業新亮點。
-
施政檢討與策進 用心務實才有意義
時值炎夏,政府各級機關曾陸續進行年中工作檢討,年復一年,不曾間斷。 有檢討、才有進步,要進步、必須檢討。凡吾公職同仁袍澤,弗論職位高低,人人瞭解此一檢討制度,其來有自,歷史悠久,一年兩次,分別於年中七月,年終十二月舉行,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概由機關主官親自主持。檢討過去,策勵未來,方式不曾改變,從未聞及言廢,顯示施政定期檢討,隨時檢討,策進再策進,別具意義,有其價值。 此期間媒體頻頻報導,政府各級機關舉行年中工作檢討相關狀況訊息,欣見縣政團隊機關主官主管,念茲在茲,不忘職責,責任感與榮譽心兼而有之,莫不利用此一工作檢討會議與其所屬同仁,相互惕勵,諄諄善誘,殷切希望大家秉持「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對事不對人之原則,在既有良好基礎上,精益求精,更上層樓,提昇行政效率,藉此將今年之缺失化為明年之優點,予民有感。 根據了解,所謂檢討與策進,不惟公部門有此成規,則在民間企業公司行號,也有類似之成例,或許名稱不同,實施方式大同小異,官民殊途同歸,都在求好面向努力,帶動社會安定繁榮與進步。 再說:檢討與策進,任務艱鉅,任重而道遠,會前務必充分準備,除由上級業務督導主管親自列席指導,且要全員參加,鼓勵熱烈發言,俾便上下溝通,竟其事功,諸如現行規定由上而下之作法,即是經由精心設計,旨在希望各級機關切實針對缺失,認真檢討,倘有需要上級機關協助解決之事項,可於會中提出並循行政系統陳報,下情上達,俟後縣府召開總檢討會議,再作充分討論,異中求同,同中化異,統一觀念,齊一步伐,促使政策政令之順利推動。 改革與創新,檢討與策進,乃一體之兩面,在公言公,旨在宏大為民服務能量,消弭民怨,為社會謀求最大福祉,正因如此,有關工作檢討廣度與深度,應可加深放大,並在年中與年終工作檢討作業規定中,增列強化機關整體安全防護與整飭工作、生活服務紀律有關議題,須知「沒有安全則無一切」,工作要有時效才有績效,生活要有規律才有效率,茲此時空在變、環境在變年代,求新求變求好,大家幸福快樂,人皆有責。 反觀今日社會,功利抬頭,固有倫常紀綱日趨式微,更由於政治風氣混濁,少數政客私心自用,興風作浪,罔顧法理與情義,弄得社會人心惶惶不安,卻不深自檢討策進,我行我素,背道而馳,不聽忠言,偏愛讒語,對人不對事,昨是今非,惡言相向,硬拗攻訐,逞強鬥狠,自我感覺良好,殊無意義,誠不足取。 總之,檢討之真諦,貴在心誠意真,平實無欺,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言行合一,價值加乘,願吾公僕帶頭示範,以身作則,人人以「聞過則喜,聞譽則恐」之態度胸襟,服務至上,做到得多失少,立威置信。
-
特教中心擴大服務 期許特教品質更上層樓
為強化特教服務,提升地區特殊教育品質,縣府教育處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已正式進駐中正國小,告別教育處擁擠狹隘的辦公空間、回歸學校,正是為了確立特教中心定位,擴大特教服務面向,有效協助各校推動特教業務,落實諮詢、輔導與專業服務等行政支援工作,期能發揮特教中心最大效能。 無可諱言,地區特殊教育的起步晚於台灣,走過一段篳路藍縷的歲月,民國80年代初期,本縣特教資源中心設置於金湖國小,民國90年,又與學管科合署辦公達6年之久,96學年度起,借調具特教背景之教師擔任職務,並於民國96年8月遷移至中正國小。 然而,本縣特教資源中心雖已成立多年,卻因沒有明訂組織、成員及其工作任務,加上現場特教老師母群不多,只能從學校借調特教老師肩負全縣特教行政工作,故而人力流動頻繁,業務青黃不接。 為使特教中心組織法制化,前於民國104年5月28日頒布「金門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設置要點」,下設中心主任、輔導發展組、鑑定安置組、專業團隊組及行政事務組。無奈又因專責特教業務之科員於公職考試分發之前無法及時遞補,加上民國103年教育部評鑑金門縣特教績效不彰,為提升整體績效,又從中正國小遷回教育處辦公,可謂一波三折。 今年2月,教育處記取過往經驗與教訓、痛定思痛,乃於本縣「特教諮詢會」中修正「金門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設置要點」,將行政事務組改置為資優教育組,期能以落實專業領導,有效整合特教資源,以提供本縣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更為適切的服務。 依據「特殊教育法」第7條規定:「為執行特殊教育工作,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設專責單位,各級政府承辦特殊教育業務人員及特殊教育學校之主管人員,應優先任用相關專業人員。」依最新組織要點,目前金門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設置輔導發展組、鑑定安置組、專業團隊組、資優教育組,特教資源中心置主任一人,各組置組長一人,另聘有社工師、臨床心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及教師助理員等專業人員,以提供相關專業服務,整合特殊教育資源,建構完整特殊教育支援系統。 在融合教育趨勢下,特教學生有權在普通教室中接受教育,並和一般學生產生更多互動;然而,障礙可能對學生本身、家庭、人際互動或社會關係等方面產生限制,教育主管單位應重新整合資源及教育系統,由學校據以提供適合的特教服務,以滿足特教學生的能力和需求,協助其融入班級或社會中。 為落實特殊教育法精神,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教服務與行政支援的提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提供行政支援的目的,與特教服務的理念相同,都是在滿足特教學生的能力與需求。 期待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回歸到學校後,組織完善運作步入正軌,成為學校提供特教服務時強而有力的後盾。本縣特殊教育推動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透過教育處特幼科、特教資源中心及學校共同合作,勇於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相信特殊教育服務品質必可日益精進,造福學子。
-
國際接軌的文化保存與發展政策
進入21世紀,以文化做為國家競爭力,取代了既往的「發展就是硬道理」,成為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2015年聯合國世界永續發展策略,也將文化與文化資產保存列入永續發展17項指標(SDGs)之中,在在顯示文化資產政策已經是一項重要的全球性議題。 我國於1971年退出聯合國,和1972年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失之交臂。1982年第一次公告文化資產保存法,主要架構參考了日本文化財保護法,執行二十年之後,2002年由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文化部)開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計畫,是文資保存與世界接軌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國內共有18處潛力點,金門也是其中之一。 世遺潛力點計畫引入了體系化的國際經驗,為國內文化保存與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在觀念層面,建立價值優先保存的原則,有形、無形和環境場域的共同保存,理解並尊重文化的多元與多樣性,重視活化、管理維護與防災,以及引用數位科技與教育推廣等;在執行層面,強化國際合作與在地實踐,引入不同尺度與常民生活記憶有關的文化資產類型,如聚落建築群、文化景觀、文化路徑、系統性文化資產等。經過了十餘年的持續推動,上述行動進一步在文資法於2005年、2016年兩次修法中落實,使我國文資法在體制上與國際接軌,提供落實「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政策的良好支持。 金門在近十餘年文資保存國際化的過程中,始終站在領先的地位,掌握各種機會爭取中央支持,在觀念和實踐上做了相當多的努力。首先,確立金門文化價值的核心論述在於「歷經千百年不同戰爭威脅下,基於傳統文化持續追求和平的價值觀,並具體的呈現在不同時期的閩南、僑鄉以及戰地印記上」。實際的有形聚落、建築、生態景觀、戰地史蹟以及生活方式,都是金門文化價值的具體證據,這種金門特有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具有傑出的普世價值。 其次,縣府各局處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透過不同的計畫,由各種面向切入保存重要文化資產。國家公園及建設處對傳統建築的修復補助,文化局的文化資產保存,是最早推動的保存工作;持續至今,擴及法令和執行機制逐步整合完備、有形無形的實質保存、民眾參與和教育推廣、人才傳承培育,以及文化與觀光的體制結合等,都可以反映出過去十餘年間,引入國際觀念與在地特質的結合,透過公私部門合作,使得金門在文化資產保存上,走出本位思考的框架,邁向整合施政的積極作為。近十年間的瓊林村,由世遺潛力點,經登錄聚落建築群到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一步步走來投入經費預算並不算多,但得到的經驗,對保存觀念與體制的分享回饋,從而成為國內推動文資整合保存的示範點,充分說明國際觀念和在地實踐的成果。 今年底國際古蹟遺址委員會(ICOMOS)大會,預計將透過兩項重要文件,分別是軍事遺產的保護與管理憲章以及自然與文化遺產整合保存原則,主稿團隊都曾在近年間訪問金門充分和在地互動交流;這些議題對金門並不陌生,國際接軌已成為我們的日常。 日前縣府宣示了未來將在雙乳山地區規劃藝文特區,重要的地景,豐富的戰地遺存文化資產如何與藝文特區的圖書館、美術館等設施結合;無論是陳秘書長提出的互補、多功、環境友善,或是文化局許局長提出的和諧共生等觀念,都和國際上保存與「發展」結合的趨勢和作法,沒有任何的落差,也顯示著過去十餘年間,金門文化保存與世界接軌與時俱進形成的共識。 我們期許雙乳山地區及藝文特區計畫,能成為金門縣「以文化為基底的空間治理」整合施政示範計畫,更盼望目前與未來執行的各項計畫,都能認真評估計畫和金門文化與環境保存的關聯性,不但不能減損,更要有所助益。基於文化共識的全盤規劃以及與國際接軌的具體作法,是各界一致的期待與不容迴避的責任。
-
偏鄉離島文化與知性旅遊
2020偏鄉離島文化資產主管機關會報,日前特地移師金門舉行。金門縣長楊鎮浯在會報中,特別表示:希望透過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經驗交流,提升偏鄉離島縣市參考。並期許透過這次會報行程,期使相關人員更熟悉金門傳統閩南、僑鄉、戰地文化等。更期待下一次再度邀集相關縣市,重返浯島、漫遊金門、樂遊金門。 此次會報的課程,包括文化生活美學專題演講、專案報告等。並參訪縣定古蹟黃宣顯六路大厝、歷史建築陳景蘭洋樓、國定古蹟文臺寶塔、舊酒廠及A字型戰備水道(翟山坑道)、瓊林聚落建築群等無形文資,乃至金門傳統傀儡戲之欣賞與體驗。文化局也表示,本縣尚有一般民俗的千年瓊林傳統祭祖儀典、國家重要民俗金門迎城隍等。在古物保存方面,金門目前有300多年的國家重要古物蔡復一畫像,而蔡厝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落,蔡厝先祖蔡復一本身,即是金門史頁上重要的傳奇人物。另外,蔡厝古道、元碑、蔡氏家廟、拭餅飲食等文化之串連,更使這古物身價非凡。 尤者,古蹟活化,不僅是目前當令之活動,更是使民眾進入古蹟、活用古蹟之重要課題,對此,金門縣文化局也提供古蹟活化之案例,以供與會人員借鏡,此中包括文學類之睿友學校文學館、僑鄉文化展示館、金門朱子祠、前水頭黃輝煌洋樓及得月樓、金水國小、陳景蘭洋樓華僑故事館、總兵署觀光處旅遊服務中心、後浦小鎮夜遊景點等。音樂類之邱良功古厝傳統音樂館等,乃至近日重新開張的金東戲院展演館。而旅店類有蔡開盛宅、李森掽洋樓、北山李氏兄弟洋樓、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翁贊商、翁贊榮洋樓、洪克保番仔厝、薛永南兄弟大樓、黃天露宅、大夫第何敬嚴宅等。商店類則是中醫文化館的黃宣顯六路大厝及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等。至於待規劃者有駐縣藝術家場所的大地吳心泉宅、文化資產人才培育中心的張文帝洋樓等案例。 當然,文化局也反映了偏鄉離島縣市,在執行上面臨有形、無形文資保存等諸多難題,在於工作經費、人力有限。而本縣指定登錄眾多文化資產,後續猶待中央能持續挹注更多資源協助執行,更希望依縣市層級比例補助足額之預算,修繕密度全國最高之文化資產,以助金門文化保存。 誠哉斯言,儘管經費、距離與交通等先天因素,限制了偏鄉離島合作交流之機會;但天下無難事,只待有心人。在楊縣長就任後,即曾多次表示,即使再多困難,也要持續推動古蹟文化等工程,更特別表示,不僅要活化,更要朝嚴謹、史實、教育等方向進行,寓活化於樂遊中。因為知性旅遊之重點在於深入、探索、教育等層面。而落實於現實面者,即是如何使金門成為一個老少咸宜、士庶宜遊之地,此不僅是目前知性旅遊之重心,何嘗不是咱金門未來之旅遊所在?且讓我們共同努力,齊為金門之未來而歡待!
-
結合社區推動身障照顧服務
縣政府為推動身心障礙者更多元的個人照顧服務型態,積極向中央爭取經費以佈建各項身心障礙服務資源,有關社區式服務今年度新開辦三項,包括:身心障礙者家長協會所承辦之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康復之友所承辦之社區居住以及智善樂活服務協會所承辦之日間作業中心等。 在全球化浪潮下,社會流動加速,家庭型態改變,既有的社會安全體系已漸漸無法滿足新的社會需求,照顧服務社區化,已是社會福利界的重點工作,更是政府當前重要的政策走向及致力之處,政府以人人可享有尊嚴生活的福利體系為目的,為的就是讓民眾享受到多元、便利且可負擔的社區照顧服務。蔡英文總統於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也曾表示,政府預計今年新增100個社區式服務據點,身心障礙朋友能夠便利地取得在地服務資源,協助他們自立生活,也給家長一個喘息的機會。蔡總統並提到,在去年底,全國已經有269家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以及652個社區式服務據點,提供多元服務。 以高雄為例,為讓身心障礙者在社區能獲得妥善照顧,高雄市社會局積極佈建社區式服務,該縣目前至少已有6處身心障礙日間照顧據點,提供社區式在地化服務,服務1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且每一處據點各有特色,從提供生活自理訓練、技藝休閒課程、自力耕作的農地,到結合在地社區日間服務,盼讓身心障礙者能走出家門融入社區、在自己的社區中得以自立生活,減輕家庭照顧壓力。新竹亦推動以「社區融合」為主軸的在地照護創新場域,以身障、樂齡者共融於社區為主軸規劃在地照護創新場域模式,整合健康產業及社會福利資源,藉著開放式的空間,吸引民眾自然而然地踏入銀髮和身心障礙的友善服務環境內,從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做起。 楊鎮浯縣長相當關注身障者權益,而「身心障礙者家庭托顧服務」是結合社區資源,提供身障者社區化及家庭式的照顧環境,是機構照顧的另一種選擇;且提供家庭照顧者或照顧服務員可以在家創業,克服原本無法外出工作的限制,發揮其自身的專業同時能夠有收入來源,每位家托員至多可以照顧3位身障者,每日依障礙程度計算全日托(8小時)輕度760元、中度880元、重度960元、極重度980元,另外每月增加3,000元離島服務員獎勵津貼,依實際收托人數月薪可達5萬元以上。另外,本縣的家庭托顧提供每日8小時服務,每月以提供22日為限,托顧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每天只需負擔190元,低收入戶則免費。社會處強調,投入家庭托顧服務的服務員最高可獲得10萬元用於修繕家中的無障礙設施環境及設備。 為了鼓舞身心障礙者,政府及民間服務單位不斷地努力規劃各種政策方案,提供多元化社區日間照顧與服務,讓身心障礙者能以自身能力參與,體驗及學習社會生活,增進社會適應力,促進獨立生活能力及參與社區生活。
-
打造友善旅遊環境 擦亮金字旅遊品牌
報載,金門縣政府為提升金門旅遊資訊和服務品質,並提供在地合法觀光旅遊等產業曝光平台,進而創造更多商機,刻正建置「金門創新智慧友善旅遊服務」系統,已有近八十家業者申請加入會員成功,現正進行業者輔導,歡迎更多業者共襄盛舉,創造多贏。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表示,〈金門觀光旅遊網〉近年雖持續進行功能及圖文內容擴充,系統介接Google Place、Google Map、百度地圖、TripAdvisor社群評價、金門公車動態、金門氣象及潮汐等API資訊,並整合於網站各頁面中,提供完善旅遊資訊「一站式」服務,但該網現行服務對象以出發地規畫金門旅遊行程的遊客為主,而「創新智慧友善旅遊系統」服務對象則更優化到金門現地的遊客,遊客可透過手機定位、現地導覽機等獲得即時且適時適地的多元旅遊訊息,享受更進化的旅遊體驗,店家資訊可同步在此二系統露出,增加攬客機會,提升旅客消費意願。 的確,旅遊最重視的就是友善的旅遊環境,而旅遊環境是否友善則取決於是否簡便、全面,以及設身處地的安排。對遊客而言,檢驗友善的旅遊環境最簡易的方式就是一場隨興之旅,意即在沒有任何事先安排的情境裡,能否在第一時間獲得完善的旅遊服務,而要完善這一切的服務,最理想的當然是「一站式」的窗口與妥善的內容,這也和觀光處目前的平台建置架構相通,我們也相信經由漸進的完善及補充,金門的旅遊資訊和服務品質一定會愈來愈好,愈來愈受到大眾的青睞,基此,謹提出一些可強化的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友善的平台。旅遊服務平台自然不妨包羅萬象,但如果真的「包山包海」,維護及更新的成本自然更高、更具難度;有鑑於此,我們不妨將旅遊服務平台設想為「單一服務窗口」,只要透過這個「窗口」便可以滿足所有的旅遊需求,至於各別的服務內容可以回歸各業別或項目窗口進行操作及維管,如此自然可以達到「積沙成塔」的效果。 其二,貼心的服務。對旅客而言,初履陌生的旅遊地,最需要的就是貼心的關懷與服務,而最理想的狀態便是「一對一」的服務及全程旅遊滿足,當然,現實上這並不容易,因此,更好的設想是全盤的調度能力;例如:在旅客洽接的同時,服務窗口便有調度全盤旅遊資源的能力,這樣的能力遠要比更多的軟硬體設施來得重要,畢竟「以多餘補不足」才能讓資源效益最大化;金門服務區域小、需求集中,也恰是優化資源分配的利基所在,基此,再將所有的旅遊服務細項化、精緻化,或便是金門旅遊可以倚仗的「藍海策略」。 其三,妥善的內容。旅遊服務要細項化、精緻化,便需要擁有妥善的服務內容;例如:差異化的遊客自然需要差異化的服務,而服務的差異化便需要更多易地而處的設想及安排;就像是為自己規劃一場隨興的遊程一般,優質的服務力應該永遠想在客戶前面;服務內容更需要涓滴的累積及永不滿足的妥善。 有道是:「成功之道無他,唯誠唯勤而已矣。」想得再多不如行動一次,說得再好不如立刻去做。旅遊服務的優化永遠是現在進行式,我們更冀盼有更多的在地參與,營造更友善的旅遊環境。
-
公務人力訓練中心啟用 減輕赴台學習成本與負擔
金門縣公務人力訓練中心於8月3日下午在文化園區教育行政大樓辦理揭牌啟用典禮,該建物1樓及2樓部分空間做為公務人員教育訓練場所,減輕地區公務人力跨海赴台接受調訓耗費的成本與負擔,協助公務員在職涯中學習進步,發揮團隊更強大的戰力。縣府本月並已規劃13場研習,其中有12場皆利用東半島各會議空間,後續將逐步開放民間團體使用。 本縣因位處離島,相關訓練資源遠較台灣本島明顯不足,專業職能研習往往需赴台參訓,且在預算經費有限之下,相對也限制參訓人數,為衡平資源分配不均所致問題,縣府人事處一直很用心著手規劃公務人力訓練中心。在選址時,也考量東半島長期因觀光旅遊人潮及發展能見度不足問題,導致相關發展不如西半島繁榮興盛,最後拍板利用活化文化園區管理所人文藝術教育館現有空間,藉著人力訓練中心的催生,期能由縣府帶頭推動將多元化之資源及人潮帶入,並順勢帶動西半島的觀光、經濟和文化發展。 樂見文化園區走過風風雨雨的歷程,擺脫淪為華麗「蚊子館」的魔咒,近年來提升園區館舍活化,文物數位典藏保存與展示教育,致力於「親民化、社區化、生活化」等目標,營造一處「可遊、可憩、可學、可養」的現代生活博物館人文園區,推動文化、觀光、教育、創新等專案發展,強化金門及金沙地區文化、觀光、教育之特色發展,深耕博物館串聯活化金門在地資源,從而型塑多元樂活休憩場域,進而發展「文化入口、觀光起點」的內涵,朝向共生、共業、共享永續經營的方向努力,加速本土文化的翻轉與深耕,也成為公務人力訓練中心能雀屏中選的有利條件。 訓練中心成立運作後,由中央主管機關統籌辦理基礎訓練及升官等訓練,初期以縣府各局處及所屬機關辦理相關教育訓練,將優先考慮使用本場地;囿於交通等地理因素,但本於積極推廣的原則,未來也將積極協調中央機關或訓練機構在金門增設專業性職能訓練課程,讓更多公務員受惠;除了辦理公教人員教育訓練外,爾後亦將逐步推廣予民間團體、民眾參加使用;另考量訓練空間不足問題,也會結合周邊的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學系、銘傳大學金門分部、金沙金東戲院以及農試所等資源,做為訓練場地之用。另部分主題性課程赴台受訓費用之支出,也將轉化為在地辦理,提供更完整、核心、多元與實用性的訓練課程,也讓場館發揮更大的效益。 縣長楊鎮浯比喻人才的培育,就像在做水土保持,平常看不出來,等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才知道我們的準備夠不夠。縣府推動公務人力訓練中心、馬山港埠建設、金沙親子遊藝館設置,以及規劃中的金沙地區共融公園、戶外遊藝場所等硬體建設下,加上金沙鎮公所、代表會、各村里攜手合作下,共同努力打造能夠讓居民有共鳴之建設,方能有良性互動,以將有限之資源發揮極大之效能,為金沙地區注入活力,也為金沙打造良好生活場域,逐漸把人流引導到金沙地區,進一步平衡東半島人潮及改善發展能見度不足等問題。 訓練中心成立初期暫以人事處現有人員兼任,不另增加人員,提昇軟體之建置,未來視中心規模再予考量增加人力。楊縣長強調身為為國家做事的公務人員,除了有基本實力與專業知識,也要培養適切的工作能力,對金門整體發展有所幫助,才是金門之幸、國家之福;因此,一直以來積極推動金門的公務人力進修與訓練,強化政府組織運作的核心,透過進修提昇在職專業能力,不斷協助公務同仁在職涯中學習進步,為縣府團隊積存更強大的戰力。
-
安全維護 人皆有責
金門縣政府日昨召開〈109年第一次機關安全維護會報〉,除針對工作得失深入檢討,而也集思廣益討論四項策進提案,即將落實機關安全及公務機密維護之檢查,加強資訊安全使用管理稽核,持續推動機關安全與公務機密維護教育宣導,政風機構強化機關安全及公務機密維護實施方案,期以藉由縣政團隊共同努力執行,發揮防患未然、弭患機先最大功能,確保整體安全。 根據了解,此次安全維護會報,係由政風機構主辦,副縣長黃怡凱代表縣長主持,與會單位包括府內主管及所屬各級機關主官出席參加,會中發言熱烈,一致咸表安全無假期,平安才是福,貴在落實安全維護措施作為,有備無患,人皆有責,護己護人,大家平安。 誠如副縣長黃怡凱在會中強調:金門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特殊,兩岸三地交流頻繁,由於國安法令之修頒,對於金門之影響首當其衝,各級機關必須念茲在茲,勿忘安全第一,履行〈人安、事安、時安、地安、物安〉五大要求,促使社會安定繁榮進步。 無可諱言〈安全維護〉四個字,易懂難行,隨著時空推移與環境改變,生活現實取代一切,安全維護觀念反而日趨淡薄,例如曾有公部門遭到宵小潛入行竊既遂,深夜電源走火引起火災事故發生,雖然事與政治因素無關,然而卻與平日疏於〈安全維護〉具有因果關聯因素,換言之,安全維護工作,人人應為,貴在依照現行制度規定,分工合作,在計劃、督導與執行之行政三聯制規範之下,持之以恒,全程貫徹。 欣見此次安全維護會報提出多項檢討精進方案,並將在落實遂行〈檢查〉與〈稽核〉面向下工夫,透過檢查與稽核程序手段,既可即時發掘問題,也能及時針對問題,消弭問題於無形,尤以〈實體〉防護包羅廣泛,大自「反滲透、反竊密、反破壞」,小至「防盜、防火、人員辨證、門禁管制」等等,盡是安全維護重心主軸,唯有認真落實,週而復始遂行檢查與稽核,卒能發揮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之預期效果。 再說:安全維護工作,任務艱鉅,綜其內涵,概分「實體」與「心理」防護兩大部分,具體而論,「實體防護」即指硬體建設與水電設施、器材之維護,至於「心理」維護部分,重點則在反謠、防謠、滅謠,鞏固心理建設。防偽打假,明是非,辨忠奸,防止以假亂真,誣良為盜。 如今世事紊亂,政治凌駕經濟,社會動盪,人心不安,整體安全維護工作益加重要,誠非少數專職專業機關人員所能獨撐大樑,竟其事功,亟需大家一齊來,將之融入日常生活工作範疇,做到時時警覺,事事謹慎,處處留心,上上之策。 畢竟此時非平時,此世非盛世,任何不豫危安狀況隨時可能發生,因而胥賴政府各級機關同仁袍澤,以身作則,帶頭示範,透過教育與宣導,發動全民響應支持,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倘有一人置身事外,漠不關心,就是破口漏洞,隨時都有危險,一旦發生安全狀況,後果難以料想,緣此,面對安全維護工作,隨時隨地實踐力行最實在,口惠實至,效果最大。 縣長楊鎮浯一再強調,廉能、服務、真實、安全,厥為施政理想目標,只許做到最好,不容遲疑打折,此期間警政團隊矢勤矢勇,群策群力,在地區安全維護工作上,交出亮麗成績單,短短兩個月,將士用命,查獲23名各類刑事通緝犯歸案,有績效則有威信,值得按讚肯定,也要誠摯呼籲社會大眾,安全無價,金門要安全、安定、進步,人人有責,保家保鄉保產保命,人人有分。
-
救經濟 更要健全產業體質
根據金門縣政府近日發布的新聞表示,今年夏天金門雖然少了陸客,但統計暑假前5天已吸引1萬8243人次來金旅遊,已追上去年同期有陸客的狀況。得益於這波旅遊潮,地方沉悶許多的產業又活絡了起來。 事實上,許多人都會認同這波國旅潮是所謂的「報復性」旅遊。因為新冠疫情停滯了人員流動,對國內外產業造成了立即性的衝擊及影響,有個非常形象的說法叫「被按下了暫停鍵」,但也受益於國內疫情控制得當,在諸多國家還在疫情「水深火熱」之中時,國內基本上已經恢復了常態生活,特別是在生活紓困之後的產業振興,更是立即性的讓全民嚐到了甜頭;在此,或許大眾關心的不會是「安心旅遊補貼」、「三倍券」、「振興券」等等的政府補貼措施能否達到預期性的效果,而是短期內湧現的旅遊人潮及消費商機,就讓人放心不少,對未來無限憧憬。這或許是真實的危機應對模式,但對產業的轉型升級與永續發展是否同樣有用,更值得深入探討。 眾所周知,「補貼」已經成為政府救經濟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卻也有許多人警告,這絕非「靈丹妙藥」。但若退一步想,如果「命」都續不上了,縱使有「靈丹妙藥」又有何用?這些論點都對,但也都值得推敲;畢竟沒有絕對的好方法,只有用對時機的好方法。政府或許沒有產學界人士想得多,但如果是「退此一步即無死所」,又豈能不救?因此,在此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補貼的對錯,而是補貼的對象、方法與配套。畢竟再多、再好的補貼都是花全民的錢,如果不能救急兼救窮,最後受害的還是全民,就此,謹提供些許觀點供各界參酌。 其一,補貼誰,又補貼什麼?補貼最重要的就是對象及手段,特別是那些遭受到打擊的對象,如何以最合宜的方式救亡圖存;當然,在「普惠」的原則下,難免有人「渾水摸魚」,但只要絕多數目標產業救回來了,應也瑕不掩瑜。但是,在作業的過中,仍應儘量圖謀最大的共識;例如發券或發現金,甚至是特定的品項,當然都是各有利弊,就政府而言,自然是「基公益心,行公益事」,但對被紓困者與被振興者而言,更重要的是藉此掌握圖謀再起的契機,而非執著於補貼的多寡,甚至是鑽漏洞去要補貼,如此反而會失了原本的政策美意。 其二,補貼的配套是什麼?我們通常只看到政府給我們多少補貼,卻忘了這些錢也是人民從口袋裡拿出來的;拿到補貼固然爽快,救急卻救不了窮。補貼可以續命,卻不保證未來活得下去,更不可能指望政府的常態性補貼舉措。目前,觀光業幾乎是年頭補貼到年尾,但觀光體質不改,一樣被看衰;台灣防疫有成,國旅大行其道,觀光及關聯產業卻可能錯失轉型機會。便有學者以為,當年輕世代寧可買廉價航空出國旅行,也不願到人滿為患,而且長相跟特產都差不多的國內景點時,台灣觀光業的長期應對策略才是更重要的問題。 我們經常說,發補貼是「給魚餌,不是給釣竿」,不如把資源拿去加強觀光業的基礎建設,更強調金門是「淺碟經濟」,內需市場較小,消費、投資深受外部影響,無法自我消化產能等等,道理誠然不假,但現階段還是應該讓地方產業體察到確實的生存危機,並能在危機裡「浴火重生」、健全產業體質才是最重要的事!
-
深化親水教育 打造金門的海島文化
由於「振興三倍券」及「安心旅遊補助」的效果奏效,離島成為暑假期間台灣民眾出遊的熱點,有效地剌激了地方的觀光事業。然而,就以金門、馬祖、澎湖、蘭嶼、綠島與小琉球等六個台灣主要的離島來比較,金門在這一波觀光旅遊熱潮裡,並沒有成為台灣民眾的首選,諸多因為「報復性旅遊」而人潮爆炸的新聞中,似乎看不到金門的報導。箇中的原因尚待進一步的研究,不過直覺地就這幾個外島的旅遊新聞看來,其中的關鍵似乎在於旅遊活動及景點的「親水性」。對於離島的想像也就直接地與海水相關,而炎炎夏日更是期待與水之間有些體驗性的活動,但是金門的景點及旅遊活動裡,與海與水的關係卻不直接。金門需要深化親水教育,其實不單單只是出於觀光旅遊的目的,更在於重建金門的海島文化,以及與自然之間共生共榮的生態價值。 海島文化的元素深深地鑲嵌在金門的土地裡,從復國墩等地的史前貝塚遺址,到今日兩岸小三通的中介,這個小島上的生活方式一直緊密地連結海洋,而海洋不僅讓金門與大陸有所區隔,其實也引領著金門往另一個大陸。自晉室南遷,不僅中原文化的重心跟著南移,華南地區逐漸發展,也帶出了當今對於金門開發史的想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上千年的歷史裡,不管朝代如何遞嬗,金門總是因著海洋而隔離於政權間的爭鬥,並透過海洋而連結到一個更大的世界:宋元之際,泉州成為世界最大的港口。明清時代縱然官方實施了海禁,又有倭寇海盜,但在這同時也代表了東南沿海的經濟繁榮、海上貿易發達。其實,也正由於這樣的背景,致使鄭成功早期以金廈為據點,支持其海商武力集團來反清復明。於是,當清朝中葉西方東漸之際,廈門即成為最早開埠的港口之一,除了歸因於閩南地區已然是東亞地區貿易的節點,也進一步串聯了此一地區與現代西方在東南亞殖民體制間的連結。金門也就在這樣的背景底下,成為著名的僑鄉。 金門得以成為僑鄉,不單單需要上述的地緣因素,還需要特別強韌之宗族血緣的連帶,而這也就是閩南文化的核心元素。在宗族血緣的串聯之下,使得閩南文化在現代向海外擴張,並打造了金門的僑鄉。換句話說,閩南文化與僑鄉文化這兩支金門文化的柱子,都緊密地擁抱著海洋,滋養著金門的海島文化。然而,造就金門文化的第三支柱子,即戰地文化的兩岸內戰與國際冷戰,卻強悍地隔離了金門人與海洋。自1949年之後的五十幾年之間,別說讓金門人與海洋生疏了,也改變了金門島上的地景。這些由水泥與花崗岩共構的軍事工事,幾乎佔據了金門海岸的風光,不只是阻絕了人們與海洋的親近,也不容易涵養水分,讓金門變得特別的燥熱。這別說與澎湖、蘭嶼及小琉球不同,其實與馬祖也不相同,後者在坑道與工事之外,還有茂密的林地,不至於像金門那麼燥熱。 當然,戰地文化仍然是金門的核心元素。不過,怎樣讓戰地文化與僑鄉及閩南文化結合,更穩固地撐起金門的文化事業,也就需要再深化金門的親水教育,並進一步打造原本即已存在的海島文化,即是個值得努力的方向,因為這不單單只是出於發展觀光及旅遊的目標,還有更深層的生命意義,即與生態之間共生共榮的生活方式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