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讓金門成為兩岸和平交流的新起點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到金門拜票,陳福海縣長提出金門發展的三個契機與願景說帖,朱立倫爽快的簽署見證,並表示歷經國共對峙與兩岸烽煙砲火的金門人最了解和平的重要性,要讓金門成為兩岸和平、自由的最好示範區。 大選將屆,各黨候選人莫不大開選舉支票,金門固然為傳統的藍軍陣營,但人心思變,做不好一樣會有一夕變天的可能,尤其本次執政的國民黨選情嚴峻,大打最具話題與成果的「兩岸牌」,也在情理之中。特別是對金門而言,兩岸政策及其配套已是金門發展無可迴避的課題,因此,此次陳縣長對身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所提的契機與願景說帖,也脫離不了金門之於兩岸的定位及框架,尤其金門若要延續「觀光立縣」的主軸,更不可能脫離金廈旅遊圈、生活圈的架構。 金廈旅遊圈、生活圈已屬事實的必然;小三通發展至今最大的成就,應是將金廈綑綁為同一經濟共同體,並在政治理念尚屬分歧的前提下,猶能開創更多旅遊、經貿的機會與成果。今日,國、民兩黨經常在計較兩岸觀光交流的功勞歸誰;殊不知一向「逢中必反」的民進黨,卻在陳水扁執政、蔡英文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時,首開「小三通」先河,甚至兩岸包機、兩岸觀光也是從民進黨執政開始。如果說是時勢所趨,似也未見公允,畢竟國民黨有著冗長的執政期,當做而不做,如今被譏為在民進黨「打下的兩岸交流基礎」下擴大戰果,似也其來有自;如再以「兩岸和平、永續交流」做為其區隔民進黨兩岸政策的主軸,更難認有足夠的說服力。畢竟,事實擺在那裡,縱若國共兩黨握再多的手,也不能抹滅民進黨之於兩岸交流的成就;或許更該定論為:不論是藍綠何黨執政,兩岸和平交流都是必然的選項與結果,區別只在手段、氛圍的不同。 國民黨執政七年半以來,推動兩岸和平合作,的確金門鄉親感受最深,但其管制金門進入兩岸協商決策圈,並將金廈自由經貿的籲請束之高閣,也確為事實,我們也能認同國家在每個階段之於兩岸政策的重點及調控,但金門的「先行先試」並不足以影響兩岸大局與國安,更會獲得朝野政黨最大的支持及認同,捨此不就,反在枝節上多方阻難,似也不符一個宣稱要對兩岸「開大道,走大路」的政黨格局,這些障礙或可將其視為近年來藍綠惡鬥的惡果;因為朝野在國家認同上的不和諧,已然實質造成國家的整體發展呈現停滯狀態,連帶也影響到金門,以兩岸關係為例,金門就深受其影響,且傷害頗重。 以此回縣府對朱立倫所提的契機與願景說帖為例,建設規劃興建金廈觀光纜車,加速金廈旅遊交通整合發展;金廈旅遊產業無縫對接,建構「金廈自由旅遊區」推動商務旅遊、服務人員交流、互設協調平台,打造安全流暢旅遊服務廊道等等,都是可欲且可求的目標,但其前提仍在暢行無阻、簡便的溝通決策程序,以及對金門發展定位的認同。 因此,我們以為各黨總統候選人要訴諸自己執政後的兩岸定位,不妨思考從「金門議題」開始。如:主動宣布金門為兩岸「非戰區」,在金門成立中央兩岸事務的常設機構,甚至將金門的主流民意納入決策圈,讓金門成為點燃兩岸和平火炬的平台與起點,如此對實務性的兩岸和平交流、兩岸領導歷史成就,或方有大用!
-
肇建兩岸交流的新起點
──探求金門「特別行政區」的可行性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11月23日造訪1990年兩岸紅十字會簽訂金門協議的地點。洪秀柱有感而發表示,金門協議是兩岸第一次授權民間簽訂的協定,當時偷渡情況嚴重,常鬧人命,協議簽訂後兩岸建立了常規互動。她認為,金門協議是兩岸平等的狀態下簽訂,是一個珍貴的典範;多少人苦心細心的為兩岸各項協議與和平交流努力,十分珍貴,大家要珍惜。 事實上,1990年在金門簽署的金門協議啟迪了後續許多的兩岸交流機會與成果,想是多數人無法否定,也不容否定的。今年11月7日「馬習會」後,陳縣長主動表示,期盼兩岸領導人會晤能定期進行,並能就近選擇金門作為「和平會談地」。誠然,以金門作為和平會談地有其淵源與條件,但如何在預見的兩岸變局中讓金門站穩其兩岸交流哨兵,以及媒介者的角色,兩岸政府都應該用更大的智慧及格局,去思索箇中的指標及意義,並為兩岸永續的和平與進階,開創另一新局。 首先,我們探討的是,作為兩岸交流的「新」起點,為什麼金門最合適?除了有前述的歷史因緣及豐富的兩岸經驗外,我們以為,金門緊鄰福建自貿區,又甫簽訂與大陸的通水協定,民生與經濟議題的開展,無疑的將是下一階段的主軸與重點,此也正符合兩岸政府「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政策主張。以此為憑來開展兩岸關係,不但在藍綠間容易取得共識,也更容易達成交流成果,對於兩岸領導人追求自己的歷史評價及定位,更有絕對性的助益;隨著福建自貿區的啟動,現況似只剩下我方的順勢而為,但要賦予金門何種身分與定位,便成了迫切且猶待攻克的議題。 或有人以為,長期以來,金門的經濟、建設一直沒有重大的突破,其主因便在於金門沒有明確的自我定位。這樣的說法可能只對了一半;金門試行兩岸政策、單行法的經驗一直都有,只是始終少了「格局」上的突破。談到格局,便不能不提今日「以台北看天下」的官僚體制與行政思維。今年5月,「防檢局」張局長一席「口蹄疫不會傳染人,金門可以留著自己吃,只是別帶進台灣」,不僅傷了金門人的心,更凸顯出金門在現行中央政府行政官員中的地位。之後,農委會十月更直接排除了金門,放棄了金門,以求能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申請成為施打疫苗之口蹄疫非疫區。我們該警惕的是,任此思維以往,金門勢將在中央的「短視近利」下,成為孤懸海外的棄子。 事實上,民國81年以前,金門受限於戰地政務體制,一直以單行法治縣,因欠缺發展環境,確難有長足的進步空間;之後,雖回歸地方自治,賦予了地方政府法定的自治空間,然肇於歷史因緣、地理區位等因素,以台灣為本位思維的法制規範,並不能務實的滿足金門的發展需求,更何況是金門之於兩岸間的「特殊關係」。因此,我們主張,基於因地制宜、大勢所趨,以及政策對接等理由,中央應該主動宣布金門為兩岸「非戰區」,並讓金門成為直屬中央的特別行政區。 總之,歷史不能在真空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問題還得由兩岸人民來圖謀解決。在預見的兩岸變局下,兩岸政府必須尋求一個嶄新的機會與起點,金門「特別行政區」正是當前必要,且迫切的基本要件!
-
欣見縣政決策正確 締造金門發展願景──由縣府成立推動縣政決策小組談起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施政能否順乎民意,單打獨鬥陳舊觀念務必改變,尤以公僕應有主動、負責、熱忱、有效之不變精神態度,在金門第一,鄉親為先之自我要求下,統合戰力,掌握先機,俾應瞬息萬變,消弭民怨於無形。 根據瞭解,縣政府為期滿足民意所需所求,深感雖然已有定期會議,藉以集思廣益,加強溝通、建立服務共識,惟以施政項目龐什,兼以主客觀條件猶又不足,特別是需要鉅額之財力挹注支援,專業人力輔佐者,每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憾,顧此失彼,亟待加強策進。 職是之故,爰於今年九月成立推動縣政「政策小組」,成員包括觀光、建設與工務等處局以上主幹,每週定期集會,針對金門整體應興應革之重大事項及鄉親聚焦之問題,進行深度討論,交換獻替意見,從而確定方針,訂定決策,付之執行,精益求精。迄今經已召開會議十餘次,藉此統一觀念,加快步伐,對於紓解民瘼民困,具有正向之功效。畢竟說一丈不如做一尺,做一尺不如拿出具體績效,大家都在看,讓人民有感。 平實而論,任何公私事務,都有盲點,盲點即是缺點,就公而言,施政上之缺失長期存在,只有輕重之別、大小之分,殊難做到萬無一失,完美無瑕,盡如人意,惟若要坦然面對,運籌帷幄,全力以赴,事半功倍。 綜觀歷任首僕,莫不一本初衷,珍惜任期,盡心竭力,各有建樹。溯自民國八十一年戰地政務結束,回歸地方自治常態以來,迄今歷時廾餘載,倘以地區整體基礎建設來看,硬體設施佔其大宗,細數犖犖大者,包羅萬象,概括國計民生、經濟、文化、政治、教育諸項,齊頭併進,軟體、硬體都有成果,諸如扮演試驗角色,啟開金廈(三通)大門,兩岸從此破冰解凍,如今兩岸三地互動交流不絕於途,帶動區域經濟繁榮,為國家人群作出貢獻,至於一般民生建設,效益與日俱進,立足現在,放眼未來,願景如願以償,誠非徒托空言。 再就社會輿論顯示,民意求新求變求快求好呼聲此起彼落,急如星火者,想要看到縣政團隊端出牛肉,凡此種種,正是施政之重心,務必集精竭智,發揮高度能量。流光稍縱即逝,年來五星級政績叫好叫座,也是公僕責任加重之開始,緣此,應以「不走樣不變調」之深度服務自許,榮辱與共,劍及履及,持續提昇團隊行政效率。 決策一經決定,則應整裝出發,依循行政三聯制之順序,訂定周詳計劃,認真督導執行,有計劃不督導、不考核,或分層負責不能貫徹,逐級深入瞭解執行之真象如何,難免發生上緊下鬆情況,因而政策政令是否落實有效而有成果,端看三聯制,能否三者齊頭並進,發揮預期功力,期以達到「計劃不落空,績效不掛零」之理想目標。 再者,金門之未來路途坎坷遙遠,還有重重難關,猶待突破克服,至盼中央與地方秉持心手相連,促使動力、助力與拉力三者合一,宏大相乘相加成效,此次金門醫療升級,心導管室揭幕與患者體外碎石機啟用,即是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與金門縣政府三位一體,苦民之苦,各盡其責,共同努力與鄉親鼎助支持有以致之。凡此也是政府決策正確,推動執行落實。一步對步步對,反之,因循敷衍,得過且過,非僅加深民怨,結果猶如貪污一般,民脂民膏付諸流水,功虧一簣。 總之,政策源自民意,根據民意研訂決策,看準,走穩,實事求是,即是順應民意,乃成事之關鍵,換言之,化阻為助,轉逆為順,步上坦途,實現願景,胥賴始終如一,鍥而不捨,再接再厲,最能贏得民心。
-
談文化生態保存與產業發展兼顧
金門歷史文化深厚,南宋以降,宗族移民落地生根,在朱熹的影響下,地方文人創辦燕南書院,首開教育之風;明清之際,科舉興盛、人文薈萃,享有「海濱鄒魯」之譽。島上的民間信仰與民俗生活,既古典又具地方性,保存地相當完整。近代以來,島民南渡謀生,僑匯經濟推動公益事業,亦引入文化混雜的建築風貌。1949年之後,金門成為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長達43年的軍事治理,社會與空間被高度軍事化,但意外地保存了聚落傳統風貌、文化地景、無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多樣性。放在多數以經濟發展掛帥的臺灣海峽東、西岸沿海城鄉發展經驗中,彌足珍貴。 1992年11月7日金門解除戰地政務,翌年2月7日開放觀光。為有效保存維護人文史蹟及自然地景,經過政府、地方意見領袖與專家學者的研究,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1995年10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包含古寧頭區、太武山區、古崗區、馬山區、烈嶼區,總面積約3,720公頃,佔金門面積的四分之一,為我國第6座國家公園,亦是首座以維護戰役史蹟、文化資產為主,且兼具保育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 近20年來,金門歷經結構性的改變。一方面金門國家公園與金門縣政府致力於傳統聚落與建築之保存、低碳島、世界遺產申請之方向,積極發展了文化與生態的觀光產業;但另一方面,2001年起的「小三通」航班的開啟,讓中斷半個多世紀的金門、廈門與泉州得以恢復交通往來;同時,隨著中國海西經濟特區的快速發展,間接帶動了金門開發的呼聲。關乎保育與開發的對立,愈演愈烈。金門正走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金門國家公園作為守護金門環境、歷史、文化,有其功能。金門傳統聚落保存成功的案例,有許多就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聚落。其中古厝民宿為金門的微型產業帶來相當優異的示範;軍事營區的活化利用亦有成效,翟山坑道音樂節的舉辦,更成為國內外知名的藝文盛事。此外,生態環境的基礎研究、棲地物種的保護及環境教育的推廣,國家公園也是稱職地扮演好其職責,讓金門成為閩南地區最後一塊淨土。 不過,面對社會急遽轉型,金門鄉親對地方發展的殷殷期盼,以及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金門國家公園應該要有更積極善意的回饋,要屏除畫地自限的框架,更貼近金門當地居民的需求,將保存保育的成果化為有益於提升民眾生活的實際效益,並加強對環境變遷的回應、旅遊產業的擘劃、保育共識的凝聚、基礎研究的應用,同時,透過夥伴關係、服務導向的溝通,努力與地方社會對話,和金門縣政府、軍方建構密切的聯繫。在有限的資源下,持續和金門縣政府攜手合作,一起成為金門發展的領頭羊,使得文化生態保存與地方產業發展兼顧,讓金門成為閩南地區發展的另一典範。
-
發揚童軍精神探索金門更多的可能性
中華民國童軍金門地區第32次童軍大露營活動,於11月19日起一連三天在林務所登場,來自地區各高中、職、國中小計655位幼童軍、童軍、行義童軍精神抖擻熱烈參與這場一年一度的童軍盛典。 童軍也就是我們慣稱的童子軍,字面上的意義會讓人直覺這就是小朋友們的活動。的確,童軍活動的對象以青少年為主,由英國貝登堡將軍於1907年創立,讓每位參加的夥伴以紀律、自動自發和服務精神做基礎的野外生活運動,訓練孩子紀律服從、團隊合作,共同為一個目標而努力。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國際性的、按照特定方法進行的青少年社會性運動。童軍運動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養出健全的公民,並希望將來這些青少年可以回饋社會並對社會有所貢獻。由此可知,童軍既是社會的正向組織,更有著嚴明的團體操守及紀律,推展是類活動有助於對在地環境的認同,以及形象的提升,可說是對參與者、舉辦地都有著極大助益的活動之一。 在此強調說明童軍活動的本質,只為舖陳其在金門舉辦其合理性與必要性。眾所周知,童軍活動需求場地多為野外或林木扶疏之地,若能再導以軍事訓練的元素,則更能契合意旨、相得益彰;對此縣府也有相應的作為及努力。前幾年,縣府便將接管的金湖鎮陽明二營區整修為童軍訓練基地;建置訓練基地一為活化再利用閒置營區,二為做為霧季緊急疏散旅客場所。此營區位於金湖鎮下莊聚落附近,面積約5.1公頃,在縣府多年的營造下,已大致底成,並兼具有住宿、訓練和生態教育,以及童軍訓練基地的機能。但稍嫌可惜的是,利用率及知名度都有待提升,特別是除了常態性的童軍訓練及島內活動外,如何引進並促成更大型的童軍活動在金門開辦,或是下一階段的目標及重點。 平情而論,要成就一次較大規模的童軍活動在金門舉辦並不容易,特別是交通因素及其費用,通常會被列為首先必須攻克的難題;但是金門的優勢在於有特定需求的環境及資源。例如:目前已整建好的幾處營區若以屬性區分,陽明二營區以童軍活動為主,西洪可以軍事體驗為主,柳營以射擊體驗為主,便有著極大的功能及作用。當然,凡事也必須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金門整體就是個極富生態教育意義的綠色環境,其侷限性不在硬體,而恰在無限的想像空間。縣府各單位不妨多方開拓各特定族群在金門尋幽探奇的可能性,或也能改變現行因為團客壓價、服務品質低劣的旅遊生態與環境。 再者,我們也理解金門因為國家公園,以及軍事需求,仍陷於多重管制、多頭馬車的困境,有些土地利用及活化的掣肘,縱有其前因後果,最大的問題還在於權管機關的積極性不夠,不願意去做更多的創新與突破;此前,固有地方首長會議、合作平台等來調和鼎鼐,但成效仍極為有限。此或也是各方極力籲請中央設置離島辦公室或建議由省政府轉型的主因之一,如若此間的「任督二脈」無法貫通,終究會是橫亙金門發展的隱憂。 總之,金門擁有的可能性,就在其多元的創新力。就像童軍活動一般,要以發展自我的智識、冒險的精神,以及好奇的心去發現新事物,成就諸多團隊合作下的可能性;對於金門的發展的探索,亦復如是。
-
且論金門軍事設施之再利用
美麗的白色沙灘、搖曳的棕櫚樹,身穿清涼泳衣的人們有些自在地漂浮,有些在沙灘上慵懶地躺著。你一定會想問,這又是那個熱帶國家的度假小島?其實這個地方不在熱帶國家、也根本不是一個島。而是在室內;在一處原本是德國的軍事基地。這座名為Tropical Islands的建築物位在德國克勞斯尼克(Krausnick),前身是一座軍事基地,後來改建成室內水上樂園,自從2004年開幕至今已經10年。 占地面積廣闊的Tropical Islands一共360公尺長;210公尺寬,大約等於10.5座足球場的大小,最多一天可以容納6000位遊客。場內各式設備,例如人造海灘、沙灘、酒吧、按摩室、購物街等,應有盡有。這個水上樂園由於一年12個月都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便成為德國人冬天避寒的好去處。有許多人甚至會直接在樂園內的客房或帳篷住上一兩個星期,不用出國也能享受到海島度假的樂活;但有多少人會發現,這個樂活的園地,前身竟是森嚴的軍事基地。 我們若再深入觀察其地國家,成功改建軍事設施的何止德國,俄國也是。看看他們是如何改建軍事設施。我們且將眼光移到俄國的莫斯科,就在莫斯科的地下深處,有一座冷戰時代建造的核戰掩體,導覽員亞歷山卓夫身穿1960年代蘇聯陸軍制服,盡力想營造森然氣氛,他對遊客喊道:「不得脫隊,不然可能迷路,被警衛誤以為敵人而射殺。」這座龐大的地下掩體現稱「冷戰對峙博物館」(Confrontation Cold War Museum),面積約6967平方公尺,深入地下達61公尺,興建的目的在熬過美國對莫斯科的核武攻擊。 如今,俄國一私人機構買下整個掩體,把它變成博物館兼娛樂中心,其用意揉合著促進世界和平與展示俄國愛國情操,另外也不免幾許緬懷,思念蘇聯時代國力。館方鼓勵遊客入內時,穿上蘇聯軍用墨綠色披風,而導覽員亞歷山卓夫還會示範如何配戴防毒面具,並操作還能使用的一九六○年代蓋格計數器(輻射偵檢器)。每位遊客還可獲得一張鮮紅色印有遊客姓名的「蘇聯國防部」通行證,另贈送一張遊客戴上防毒面具紀念照。 上述是有關德國及俄國坑道的再生緣,不正呼應著金門之場景嗎?擴及全島的軍事基地、軍事設施,多年來,隨著駐軍的撤減、移交民間後,所見不是撤除,就是任其荒廢。不僅造成地景之荒蕪,更影響到治安。尤其是,站在企業觀光角度來看,更是浪費。也因此,多年前,本報即以此為話題,呼籲軍方、民間及相關單位,是否重新省思對上述之軍事基地、軍事設施重新改建;從專業之立場予以改建轉型,使之成為上述之觀光景點。如此方是重建金門,賦予昔日軍事重地之新使命,更是有效發揮觀光島之賣點,且以此為禱,共襄其成,以振金門!
-
迎接未來挑戰 集中力量發揮金門優勢
小三通的人流數量向來是金門經濟榮枯的指標,今年小三通人數預估可達170萬人次,將破歷史紀錄,這應該是金門持續繁榮的好彩頭,更是兩岸政府與縣府團隊積極合作共同打拚的結果,值得喝采。 但我們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金門內外形勢變化,不容我們掉以輕心,首先,若明年台灣大選的結果出現政局重大變化,中國大陸是否會對台灣新政府祭出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反制措施,包括減少陸客來台,以及暫時中斷兩岸官方制度性協商機制,若是如此,將對金門繁榮發展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其二是,現階段金門遊客量能仍不足支撐兩家BOT購物中心營運成本,兩家大型購物中心業者目前仍面臨每月數千萬元的鉅額虧損,為了減少虧損,只能減少賣場商家、縮短營業時間,苦撐待變。 小三通運能自2001年開辦從入出境2萬人次開始,到2014年151萬人次,成長快速,為金門發展注入新的活水泉源,尤其2009年開辦兩岸直航以來,直航班次從每週108班,到目前的每週890班,大陸航點自2009年的21個,到目前的55個,兩岸航線遍布中國大陸主要的城市,金門中轉動能因直航而嚴重被削弱,甚至是遭逢邊緣化,所幸兩岸中央政府與金門縣府團隊通力合作,透過政策不斷加值「小三通」,才使小三通逆勢增長,並展現出金門優勢,非常不易,2015年全年估計可以增長12%,在航運激烈競逐的環境下,只能說是難能可貴,天佑浯島! 因此面對北京對台灣展開「地動山搖」的不確定性,吾人必須團結冷靜,努力使無論選舉結果如何,衷心期盼都不能影響到金門,即使「地動山搖」在所難免,也不能波及金門,目前正是穿梭兩岸溝通此事的關鍵時刻,金門作為溝通兩岸的獨特角色與地位優勢可以再被凸顯,金門在兩岸「冷和」亂局繼續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繼續為兩岸關係帶來重要和平契機。 北京也應思考善用金門特殊地理位置與兩岸和平示範區的優勢,不但不應將金門納入「地動山搖」政策反制範圍,更該共同促進金門成為避免兩岸惡性循環的防火牆,為未來可能「冷和」的兩岸關係注入一絲絲的暖流,避免兩岸關係陷入無法收拾的局面。 未來,無論國內朝野版圖如何變動,現階段小三通勢必要走向加值化與升級版,包括加速便捷通關,核發72小時免簽證,在安全舒適的前提下,提高運速運量,汰換舊船,降低船運票價,未來應以一年的時間目標,一舉突破小三通每年兩百萬人次的運能,透過強化金門旅遊誘因與接待品質,徹底翻轉過去「過境不過夜」、「過夜不消費」的窘境。 展望未來,金門前景是無限光明的,我們一起攜手迎接挑戰,集中力量發揮「金門優勢」!
-
形塑外語學習情境讓教育具有競爭力
報載近年來,歐美遊學不再是唯一主流,「菲律賓遊學」學英文也慢慢在金門地區熱起來,嫁來金門的柯蓉蓉(Lydia)是菲律賓的牙醫師,婚後專心做起家庭主婦,因為孩子的英語學習,激起她要陪同更多金門孩子到菲律賓遊學的念頭。而本次議會定期會,許華玉議員也要求教育處除補助國中生出國遊學外,還要「往下紮根」,連小學也納入補助出國範圍。出國遊學學英文,已然成了金門國教的重要課題。 誠然,學習任何語言,不外乎讀、寫、聽、說,但最終目標還是聽和說。英文做為一種全球化程度最高、廣博度最深的語言,更不會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缺席,而且現在似乎還愈來愈有朝向終身學習發展的趨勢,不論我們要不要、想不想,英文已然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學好英文,對於還有漫長學習歷程的孩子而言,重要性更是勿庸贅言,因此,縱然金門是個離島,卻也同樣要有世界觀與全球性的視野,「遊學」便成了重要的選項之一。 遊學就是如何把全球當作教室,希望藉由實際的融入語文環境,提升外語能力、掌握國際知識、理解多元文化、開拓全球視野納入學習領域;對此,金門有其弱勢,但也掌握契機。陳縣長曾說過,「金門的教育資源比台灣好,要跳脫台灣教改思維,除了要有金門自己的教育理念、培育養成人才外,更讓金門教育具有競爭力!」全面性的提升英語力,便是箇中重要的一環。為了開闊學生視野,寓教於遊,更鼓勵學生跨出國際交流的第一步,金門縣政府舉辦二○一五金門國中英語教育旅行學習活動,帶著五十位國中八年級學生,前往英國倫敦雪伯恩學校遊學,與來自義、法、德、西、日等國學生一同上課。透過暑期英國遊學活動,協助青少年延伸課堂學習的視野,與真實的世界接觸,更也提供與歐洲學子們互相交流的機會。這個情境式的學習方式,不但可以體驗異國風情與文化,對孩子們的學習動力、人際關係更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像傳統課堂上的「啞巴英文」教學,縱若能博得「滿分卷」的光彩,在聽說能力上也不能應對日常性的需求。 事實上,金門對於英語情境的投資從來也是不遺餘力。縣府除了補助、組織國中生遊學外,更在各校設置英語情境教室、補助班級英語圖書角,成立英語資源中心辦理國小英語村遊學,另外,從九十六學年度起,試辦英語史懷哲計畫,引進外籍英語教師到國中、小學進行英語協同教學,目前每校至少都有一名以上的外師等等,當然,這樣的努力也未必便能立竿見影,但整體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確是事實;目前國中會考英聽成績,已經從後段班達到全國水平。 當然,遊學也只是個誘因,要不要學、肯不肯學,還要看能否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而定,不論是就近的菲律賓或歐美各地,都可以是學習外語情境式的場地;根據縣府的規劃,明年的遊學名額將增加,並往下到國小五年級,但不論是何種安排或福利,還是要家長會的配合與參與;「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已然不是最好的動因,我們更應該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外語是他接軌世界的重要媒介,強化自我的競爭力,才有助於開拓更多的學習領域與視野,讓自己擁有最基本的競爭力!
-
馬習會成功行銷金門高粱
馬習會晚宴,金酒飄香,黑金剛大出風頭,讓金門高粱在國際耀眼發光!備受矚目的馬習會於11月7日登場,總統馬英九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新加坡的馬習會晚宴,其中,由國安會祕書長高華柱提供個人珍藏的2瓶「黑金剛」金門高粱酒作為晚宴酒,這2瓶酒出廠年分正是兩岸簽訂金門協議的1990年,極具歷史意義。 1990年,兩岸在金門簽訂協議,時任陸軍127師師長的高華柱為了紀念這歷史性協議,因此買了當年分的金門高粱,但他平時很少喝酒,因此留存至今。後來高華柱轉任金門副司令官,當時兩岸歷經1996年飛彈危機,所以,這支酒見證了兩岸關係由緊張到和平的過程,深具歷史意義;因此,當日晚宴準備了這支酒,用以提醒兩岸領導人用心思考兩岸未來的和平進程。 金酒飄香已逾半世紀,早是知名的白酒品牌。金酒幾乎是金門的代名詞,就好比白蘭地等同於法國一樣,極具知名度。金酒立足金門、行銷兩岸、布局全球。這一次,等於是躍上國際舞台,擔任重要角色,再次聲名大噪。尤以兩岸分治一甲子後,兩岸關係台海曾烏雲密布,兩岸軍事對峙,同胞隔海相望,親人音訊斷絕,從緊張對峙、和平到今日,兩岸領導人共飲「和平之酒」,見證這段歷史,金門人也覺與有榮焉外,更覺得深具特殊意義。 這次馬習會中,金門高粱意外爆紅,此年分的黑金剛有象徵和平交流意義外,再加上黑金剛是五年以上陳高,以金門高粱來說是經典酒款,且數量稀少,相當珍貴,宴會飲宴絕不失禮。 金門特有的四大天然釀酒條件,包括水質、空氣、原料及氣候等,加上承襲純糧固態釀造的傳統古法釀酒技術,結合現代化設備,經過釀酒師傅的精心勾兌調配、去蕪存菁,因此金門高粱酒體清澈剔透、香氣清香幽雅、酒質甘冽、醇厚,在白酒市場中,是少數隨著陳放年分而能增加香醇的商品。 飄香一甲子的金門酒廠,以高粱酒聞名海內外,在許多人的成長記憶裡,熟悉的透明酒液、高瘦瓶身,已成拍賣會上標的、藏家酒迷追捧名物。而俗稱「黑金剛」的陳年金門高粱酒,在當時物流不發達的年代,因黑金剛的質高量少、取得不易,因此深受許多將領及政商名流的喜愛,可說是金門高粱酒最富傳奇色彩的酒款,其獨特的迷人風味,至今仍為品酒行家爭相收藏的極品。 金門高粱,不只存在台灣常民記憶裡,近年來陸客也風靡。愈沉愈見其芳醇渾厚,兩岸都有好行情。而坊間收藏、收購金酒,一是買其飲用價值、一是藏其歷史價值。兩岸會面是何等大事,市場上身價不菲的黑金剛,在歷史性的馬習會上,作為總統馬英九與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的晚餐桌上酒,也為金門高粱做了一次成功的行銷。
-
看待〈馬習會〉應該冷靜客觀公正
此次〈馬習會〉,舉世矚目,國內外聚焦,突破六十年來禁忌,奠下兩岸共同追求永遠和平之根基,雖然已經落幕,各界解讀互異,此在民主自由社會,理念立場,難期劃一,司空見慣,可以理解。 又因長期以來,國內藍綠對立,壁壘分明,政治氛圍,詭異多變,爾非我是,各有所表,紛紛擾擾,未曾稍歇,但見〈馬習會〉猶未啟程,所謂(黑箱作業)應聲而起,原已存在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因有人借題發揮,進行政治炒作,混淆視聽,成果如何?旁觀者清,如同不讓馬總統到國會作國情報告一樣,大家心中都有一把尺,畢竟事實只有一個,公理只有一條。中華民國在台灣,依循憲法慣例,公開公正公平之民主程序,由全體選民投票選舉產生之總統馬英九,就在〈馬習會〉中雙方確立了(九二共識)之存在緩解了兩岸敵對局勢,凡此乃是廣大人民之心願,也是馬英九總統行將卸下仔肩重擔之一大貢獻,如今少數人別有他圖,猛批攻訐,誠然並非正道。 福建省政府前主席薛承泰,曾於104年11月11日在聯合報〈今日登場〉專欄,以(一個各表述的時代?)為題評論,指出國際上肯定〈馬習會〉對於和平作出貢獻,提到這次〈馬習會〉意外爆紅的是國安局秘書長高華柱所帶去的金門陳高(俗稱黑金剛),亦且刻意選擇1990年九月出廠,象徵〈金門協議〉兩岸破冰時間點,更意外的是十一月七日〈馬習會〉,正好是「金馬解嚴」二十三週年紀念日,光是這個日子,馬先生一點都不吃虧。所謂(無尊嚴,不對等)云云,失之偏頗,有欠客觀。 薛前主席又在文中提到,今天享譽兩岸的金門高粱,金酒公司還每年要獻給財政部超過新台幣四十億的酒稅,在〈馬習會〉中,金門高粱酒以及打上(中華民國)的字樣,經由電子媒體全程播報,讓全世界都能看見,相信習先生也看見了。他又舉出六十六年兩岸分治,金門「古寧頭大捷」扭轉國家乾坤,其後陸續兩岸軍事衝突,也都發生在金馬各島嶼,尤其金門紮紮實實經歷二十二年單打雙不打,中共迄今尚未在台灣這塊寶地中有過一顆砲彈,卻在金門那135平方公里土地上(台灣的兩百分之一大),前後足足投下一百萬顆,當台灣不少人把大陸當作洪水猛獸,卻忘了四百年來曾在台灣投下砲彈那些國家,而生活在戰地的同胞,將撿拾來自對岸的彈殼,加工磨成鋒利的鋼刀,不是用來殺共匪,而是把錢賺回來,把砲彈變成銀彈,我們都是歷史的過客,究竟何種作為才能為後時代帶來和平呢?句句有憑有據,擲地有聲。雖然金門幅員有限,愛國赤誠,從不後人,國共內戰,與國軍併肩衝鋒陷陣,置死生於度外,無怨無悔,薛前主席之論述,正是多數同胞之心聲,無國那有家,希望大家放下一切,少些政治口水及算計與內耗,團結一致,才能擁有現在,保有未來。 再說:金門鄉親樸實無華,始終不變,有苦同嘗,有難同當,對於〈馬習會〉咸表利多,如今看到大家共同打拚努力得來之成果,彌足珍貴,應更倍加珍惜。 金門縣長陳福海,肯定〈馬習會〉締造了曠世歷史紀錄,曾於日昨主持縣府大陸事務諮詢委員會之時表示:金門要抓住〈馬習會〉後發展契機,強調金門扮演著兩岸重要地位,因而胸有成竹,刻正構思如何加強陸金交流平台,舉凡利國利民,有利金門,有益鄉親,有助地區整體繁榮進步與未來發展,大家都應心手相連,全力以赴,有國才有家,唯有相互包容,相互惕勵才能蓄積能量,向前邁進,相輔相成,何況〈馬習會〉之功過,到時歷史會有評價,何須急於相煎,妄自菲薄。
-
金門是兩岸會談最佳地點
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總統與習近平主席在新加坡舉行了「馬習會」,這是1949年台海分治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的會面,舉世矚目。 然而,檢視國內外媒體報導卻大異其趣,相較於各國政府、各大國際媒體相對正面的評價,台灣朝野與國內媒體的評論則顯得分歧而少交集,甚至到了南轅北轍、針鋒相對的地步,充分顯示台灣內部兩極對立的政治情勢,以及多元複雜的國族認同。 對金門人而言,兩岸領導人高峰會雖然遠在新加坡,但會面時間11月7日恰巧是象徵金門告別戰地宿命的解嚴紀念日,因而更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感觸。 誠如所見,雖然馬習會不在金門登場,但金門之名卻不脛而走。 馬總統發言時指出:我方已在金門、馬祖外島減少駐軍,大膽、二膽非武裝化,並在金廈海峽,開放劉五店航道等等,大陸方面則在1979年1月1日,對金馬地區停止砲擊,接著將福州軍區併入南京軍區;過去幾十萬大軍對峙的戰地,現在成為觀光勝地。和平解決爭端已有成效,現在每一年大概都是幾十萬大陸觀光客到金門,想到1958來的是幾十萬發的砲彈,真的像兩個世紀一樣。而且這些觀光客的伴手禮就是用砲彈殼做的菜刀。 馬習會後的晚宴,隨行的國安會祕書長高華柱特地搬出珍藏多年的兩瓶57度金門陳年高粱酒,作為「和平之酒」贈送給習近平,更讓聞名遐邇的金門高粱隨馬習會占盡媒體版面、出盡風頭。 我們以為,舉戰地金門蛻變成觀光勝地,確實是描述兩岸從對峙走向交流時最為貼切的例子,可必須指出的是,金門能提供給兩岸的,其實遠不只金門菜刀與黑金剛高粱酒。 不談別的,如果馬習會不是遠赴新加坡,而選在曾經是兩岸血戰之地的金門舉行,馬總統一番「這七年來和平、繁榮的成果就是兩岸鑄劍為犁的明證,並且已成為整個東亞區域穩定的典範,兩岸要善加珍惜」的談話,會有怎樣的歷史臨場感?選在兩岸交戰前沿金門宣示鞏固兩岸和平的決心,對台海和平又具有何等意義? 事實上,金門不乏舉辦兩岸會談的經驗,近者則如今年5月23日由北京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我方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舉行的第3次兩岸事務首長會議,夏張會達成兩岸制度化協商、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陸客來台中轉、指標性重大經濟罪犯遣返、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金門相關議題(金門自大陸引水事宜、取締違法捕魚、海砂盜採、金馬地區貨物輸入大陸通關問題)等多項共識。 遠者如1990年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由當年擔任台灣紅十字會祕書長的陳長文與大陸紅十字會祕書長韓長林代表雙方簽字,此一會談使當時困擾兩岸的大陸偷渡客問題,能以更為人道、安全、便利的方式遣返,《金門協議》是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簽訂的第一個書面協議,具有難以抹滅的歷史意義。 再過不到兩個月,2016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揭曉,無論由誰勝出,已然逐漸成形的兩岸會談機制也難以再逆轉,而最能凸顯兩岸對等立場,彰顯共同鞏固和平決心的金門,無疑將是兩岸會談最佳地點。
-
思考金門北海岸文化景觀的保護與登錄
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後兩岸分治,自此金門成為國共對峙的最前線,十餘萬的大軍進駐,民眾的生活受到軍事管制,開啟了戰地的歲月。其中,金門北海岸傳統的石蚵養殖場化為軍事禁地,民眾須受國軍嚴密的監控才得以入海採集,而為防止共軍可能的入侵,沿岸設置了密集、多重的軌條砦,配合每隔數百公尺即有之海防碉堡、軍事據點,嚴密地護衛著金門海岸的安全。至今,即便解除戰地政務二十餘年後,我們仍可在金門北海岸見到傳統的養殖活動、密集的軌條砦及處處留存的軍事據點,以及各種為保護海岸安全的設施,又因數十年海岸管制開發之故,金門北海岸少有開發,可說是當前金門最自然、傳統的天然景觀,是島嶼歷史、環境、生態的「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 這些活態的遺產大致包括了三類。其一是海岸的天然構成,如古寧頭戰役的決戰場址北山斷崖,包括了天然的貓公石地形與斷崖特殊海岸,以及如后江灣的元明二代鹽場遺址、豐富生態的潮間帶。其次是平均三百五十公尺即有一處的軍事碉堡、據點工事,它們匯集了固守防禦的思維,將工事結合海岸地形地貌、掩蔽在天然的環境中,包括了綿密的坑道、交叉火網規劃下的據點密集射口、多層防禦的阻絕設施、植栽、壕溝等。其三則是傳承四百年的石蚵養殖文化,藉由海岸潮間帶的泥沼地以花崗石樁養殖石蚵,為金門北側聚落最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蚵田的經營與石蚵的養殖為聚落的傳統歷史及文化代表。 這些自然與人的共同作品,包括海岸、蚵田、軌條砦與無處不在的軍事遺址,仍與當前居民的生活融合一起,在金門北海岸展現了其特殊的價值,不僅是金門的特色,也是當前台灣唯一具有結合戰地文化、閩南文化與環境生態的獨特景觀,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化景觀」所謂「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之定義。進一步論述之,則更符合《世界遺產公約》第一條所指稱的「結合自然的人造產物」之「文化景觀」類型:「它們反映了因物質條件的限制與(或)自然環境帶來的機遇,在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內外作用下,人類社會與居住隨著時間所發生的演變」。 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世界遺產登錄的類型中,文化景觀類型的登錄已是顯學,因為文化多樣性必須建立在完整的體系中,由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及其與環境的完美和諧中才能體現其文化的真實性、完整性,甚至,必須同時重視非物質(無形)文化遺產存在的重要性。也就是,世界遺產的登錄方向中近年特別關注文化多樣性對人類文明史的意義,重視遺產與人、自然間的關係。因此,世界遺產申報政策和規則已明確指出,每個國家每年限額兩個申報項目中,如果2項都是文化遺產,則其中至少一個必須是文化景觀,顯示文化景觀類型遺產被重視的程度。 近日有關北山斷崖與貓公石遭私梟嚴重破壞之消息受到各界之關注,其雖位於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然相關的法令仍不足以全面性地進行保護與懲戒,顯示當前金門北海岸的珍貴景觀與特殊的石蚵文化缺乏合宜的身份給予維護。北海岸活態的遺產,實則體現了此區核心和獨特文化元素,不論是傳統蚵田文化、密佈的軍事據點與軌條砦、特殊的貓公石與斷崖景觀,都可能因人為破壞或不當的開發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在金門意欲保存文化遺產、發展文化觀光、推動世遺登錄之時,實不應忽略金門北海岸的人文與地景價值。如透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文化景觀,即能跨出保護此區整體性之第一步,也能整合縣府、金門國家公園之力量,成為呼應國際標準與世界潮流的模範。 讓我們為北海岸特殊文化景觀一起努力,為後代子孫留下見證、為這塊土地保留更多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