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他山之石談金門低碳島願景
四川郫縣安德鎮安龍村,原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但今天已成為了一片回歸川西林盤文化,和生態農業產業的「試驗田」。此種變化,不得不提及一個人,她就是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秘書長田軍。多年來,在她領導下,致力於低碳環境的生態村工程: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實踐、環境教育與交流、積極組織和參與社會公益、環境保護活動,為政府提供環境政策建議、為公眾提供公共環境信息;進而在此村專注於生態農業產業試驗,其目標就是今日當令的生態環保低碳環境。 這項工程就從推廣沼氣池開始,就因此一沼氣池,年節約薪柴1204千克,相當於保護3.3畝林地。再來就是改建廚、廁生態工程。讓廚、廁等的污水,流入院子內的小型人工濕地植物床,植物床放有過濾作用的大小碎石,上面種植蘆葦、薑花、傘草等根系發達的植物,可降解、吸收水裡的有毒物質。這樣流出的水,甚至能用來養魚。而沼氣池產生的清潔肥料,廁所收集的穢物,可回收垃圾等堆積形成的有機肥料能用於農業。就在此種努力改造下,如今的安龍村,不但山青水綠,更吸引了數十種鳥類,近百隻珍稀黃緣螢在此翩翩起舞,這正是所謂低碳島的最佳實踐,不但引起國際各生態環保團體注視,也為此村帶來康健等無價之寶,怎不令正朝低碳島努力之金門省思及效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觀安龍村之生態工程,十足實現了「因地就宜」思維,針對安龍村之現況,予以改善發揮,終而造就今日,凡攸關生態、環保、低碳之研究者、實踐者、教學者、參訪者必到之地點,怎不令人省思。 推衍而下,我們何妨反思,當咱金門正以朝向低碳、甚至零碳之島邁進之際,何妨反思咱金門現有之利基,進而發揮之,朝向「經濟即環保」、「環保即經濟」之雙贏局面。諸如安龍村例,善用原本農之利基,不但創造農村新機,更帶來觀光、參訪之經濟價值,這正是環保之思維,更是後冷戰之後,新環保經濟理論。 就此而言,金門因昔日軍管之故,所帶來之環島皆林之島,不正是金門反思之基石嗎?不正是金門未來走向低碳島之至道嗎?當然,在此知性旅遊當令世代,「環島皆林」就是一項「致命的吸引力」,若再輔以之前本報所力倡之「草坪」,且不談其攸關低碳島之利基,其所帶來之觀光價值,又何需再言,君不見,歐、美各風光景點,除各項條件外,又有誰能否認綠樹翠草的功效呢?凡此不正是咱金門應正視之焦點?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其道理正在此,且以此共襄金門低碳島之願景!
-
嫦娥登月玉兔探險仰望星空深期許
從媒體及網路、電視上,全球數億人親眼見證中國人憑自己的實力,將「嫦娥三號」登陸月球,名為「玉兔」的探月器,脫離母船,展開在月球表面的探險任務,先進行互拍的成像試驗,再進行月球表面巡視勘查。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這是中國太空計劃的重大勝利。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是中國實現太空計劃的一個里程碑。法國新聞廣播電臺報導,中國探月計劃真是「說到做到」,這一成就標志中國在實現更宏大的航天計劃中邁出重要一步。 對於大陸崛起的雄心壯志,生在台澎金馬的人是否與有榮焉?或是惋惜成功不在我而感到酸溜溜呢?我們明明也有航太大計畫,為何總是小格局?我們幾乎囊括世界上最有名的發明獎或科技獎,為何無法成就大器?仰望星空,傳說中的嫦娥已活生生的在現實世界裡,燦爛映照,令人驚艷與稱羨;回顧國內政經情勢與社會紛擾,無以寧日,不免興起幾多愁! 第一愁:歲末國內最能代表的字是「假」,表示國人對現實環境普遍存在不信任感。當政治人物最後被拆穿撒謊,食品大廠最後被證實造假矇騙社會大眾,執法人員不守法,道德淪喪,社會再也找不到「真相」。曾以民生樂利,民主自由的典範而自豪,現在似乎逐漸褪色,能不發愁嗎? 第二愁:產學脫節,願景不在。技職體系與高教人力,不足以支持產業界發展需求。國內年輕勞工眼高手低,不願屈就黑手技職;財團致富,勞工受苦,無薪假、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力道疲軟,國際競爭力趨於下滑。對國家願景,或社會發展期待落差,令人發愁。 第三愁:媒體或名嘴只會做發狂的烏鴉,製造話題,捕風捉影,趕盡殺絕似的窮追猛打,煽風點火,動搖人心,有時又自居判官,事前如臥底跟拍,如影隨形,事後又如諸葛,語不驚人死不休,拚命爆料。因而社會無寧日,人心惴惴不安,大家籠罩在陰霾裡而發愁。 法國媒體稱讚大陸是「說到做到」,換言之則是劍及履及。在大陸集權體制運作下,容不得有異議,尤其壓制與侵害人權之事不勝枚舉,是其盲點。一座長江大壩,淹沒了129座城鎮,120萬人被迫移出家園;獲諾貝爾和平獎異議人士劉曉波判刑11年,曾入選美國《時代雜誌》2006年時代百大人物,而受軟禁的中國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接受美國庇護離開大陸。但中心思想以國家意志為共同信仰,加上經濟實力作後盾,展現大國崛起的氣勢,民心一致。 然而,我們雖然民主,卻欠缺共同的國家信仰,莫衷一是,復以近年經濟實力下滑,國力無法支撐重大研發案,自由揮霍,各行其是,處處相互扞格與拉扯,導致立法難立,行政怠惰,即便攸關國家發展之「服貿協議」、支持產業發展之核四或能源政策、關係世代的年金改革等大案尚躺在立法院出不了頭。「自由經濟示範區」很重要,但只聞樓梯響;12年國教很重要,但萬千學子與家長普遍不安,尚看不到提升國民素質的美麗願景。齊柏林執導的《看見台灣》,讓大家從空拍攝影鏡頭下,見識到國土如何被我們摧殘?一個「洪仲丘案」中傷了國軍形象,社會為之擺盪。教授以發票A研究費,國科會成了提款機。投入8年800億元預算治水,結果中南部泡水,績效有限。究竟如何才能成就我們的大事?有何事我們可以說到做到,劍及履及?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處在開放國度,生活於自由市場中,但欠缺一致的國家發展目標。我們擁有許多一流的人才,但總覺得整合困難,力量總是分散,偏愛單打獨鬥。熱衷爭權奪勢者,善於鑽營法律漏洞,圖謀己私;醉心選舉政治者,善於結黨營私,關說賄賂,無補於國家發展,更無助於經濟民生,導致在東亞無法持續稱雄,更憂心為國際社會邊緣化,遑論發展航太事業。望向太空,那有我們中華民國的軌跡呢? 80年前國旗歌詞早就提醒我們:「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當初國難,一旦國家建置,百廢待興,愓勵我們:「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一定要「同心同德,貫徹始終」,所以必須喚醒國人,今天處在台澎金馬的人們,加速整合,群策群力,發揮優勢,創新求變,方能迎頭趕上,再創明日中華光輝!
-
為全體鄉親返金團圓獻上祝福
─兼併感謝春節留守成員與籌辦活動的辛勞 冷冽氣候中,喧鬧的市場充滿活力,民眾激烈搶購年貨準備過年,年節氣氛極度熱絡。本縣屢獲幸福城市之譽,政府重視民眾福祉無微不至,從年頭到年尾,民眾在排隊領取各種家戶配購酒之餘,熱鬧人群中仍有少許微詞,這些心聲,雖是九牛一毛,但仍值得公僕一聽。 由軍管至今,公僕們照顧百姓總是竭盡心力,特別是農曆春節,政府總會籌辦許多活動響應民俗,同時娛樂百姓。歲末將至,政府單位即用心安排相關單位籌備精彩活動,力求能讓民眾盡興遊玩,這些出於善意的構想,無非是為廣大鄉親們著想,卻忽略了也是這個島嶼重要一份子的感受,即是那些承辦活動成員與家屬。 年關將近,政府新聞公報詳盡臚列豐富年節活動,特別是林務、農試、水產…等二級單位,照例溫馨的籌備許多精彩節目,期讓民眾農曆年節有遊玩去處。然而,為了這些活動,部分承辦人員必須犧牲個人假期,來達成心願。似乎政府照顧民眾的心意,力求微末細節與少數弱勢都面面俱到,在年節時刻責成機構與成員來執行,詳實的呈現某些現象,確切值得省思。 本縣林務所等二級單位,每年對於有基本核心工作,全體員工都如同您我一樣,認真殷勤度過忙碌的一年後,欣逢農曆春節,雖非八大行業,卻要留守部分人員來籌辦遊樂活動,實在令人佩服。歷年來,政府凡事總是用心照顧百姓,就連農曆春節,猶要千辛萬苦為民眾設想,盡量讓各地鄉親都能如期返金與家人團聚,回到家時要與家人外出還有個地方可去,讓這份幸福感繼續繚繞百姓心中。 每逢歲末,政府不得已要二級單位籌辦春節活動的善意令人感動,而這些單位主官管與員工也都體會到政府照顧百姓的美意,全都盡力配合把任務做好,幾十年來,每個春節公辦活動總是熱絡無比,溫馨又有活力,讓旅外鄉親深深感受回家的感覺真好。而我們在心存溫暖之際,當要特別謝謝這些留守員工的家屬,感謝他們的支持、體諒與寬容。 農曆新春,由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都會安排如警消、醫療、交通…等必要留守人員以便值勤與應急,因為有這些留守人員全力備戰,俾讓全國民眾皆能開心放假,歡欣過年,我們當要致上最高敬意。而對於那些額外留守籌辦遊樂活動的公僕們,想到他們已辛苦了一年後,還要犧牲與家人團圓機會來辦節目,雖然有些令人不忍,相信家屬們的心聲會受到關注。 農曆新春,遠遊的家屬都想盡快返鄉與家人團聚,政府依然籌辦眾多豐盛活動等著鄉親返金過年,盡力讓關懷圓滿而不要有所遺漏,在此也先為全體鄉親返鄉過年獻上祝福,同時也感謝新年裡各機關單位留守人員,以及籌辦遊樂活動的工作人員,還有您們辛勤支持的家人,謝謝您們。
-
亞洲美展 本土藝術與世界接軌對話
──2014第二十八屆亞洲國際美展在金門的展前思索 二○○四年,金門一連舉辦了「金門碉堡藝術展:十八個個展」、「第八屆世界島嶼會議:全球變遷中的島嶼永續發展」,堪稱是在自身的土地上,用文化藝術、生態資源向兩岸、世界發聲,「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時隔十年後,金門再現國際型態藝術活動,「二○一四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即將在金門登場,無疑的,這是一次本土創作藝術與世界接軌、對話的美好機遇。金門準備好了嗎? 亞洲國際美展,全名為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係一九八五年由中華民國、日本、韓國發起成立,迄今進入第二十八屆,其主旨在於「增進區域文化傳統獨特性的理解與互相尊重,並發揚各國現代美術的地位」。 首屆亞洲國際美展於一九八五年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開辦,此後再歷經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馬來西亞吉隆坡國立美術館、日本福岡及田川市立美術館、印尼萬隆亞菲默笛卡大廈、澳門觀光展覽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中國澳門及廣州、蒙古共和國、泰國曼谷等,其中台灣共爭取到四次主辦權,包括一九八七、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九年第十五屆在台南的縣立文化中心,二○一四年第二十八屆在金門。 走過三十年歷史的亞洲國際美展,因為會員國、參展地涵蓋了亞洲各國各地,不止是一流的美術家相互競技、觀摩,也是展現國民美術外交的絕佳舞台。金門以一島縣在多國競相爭取主辦中勝出,得力於金門縣政府全力作後盾支持下,藝術家國策顧問李錫奇、亞洲藝術家聯盟台灣委員會主席顧重光等人向大會介紹金門的歷史、政治、文化在兩岸、國際冷戰的獨特性及實踐遠離戰爭、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終遊說大會將第二十八屆主辦權交給金門,並在金門副縣長吳友欽召集工作團隊,金門文化局以兩年時間規劃、籌備、策展,始能大聲喊出:亞洲美展在金門。 第二十八屆亞洲國際美展,定二月二十四日到三月二十五日,在金門文化園區歷史民俗博物館舉行,展出亞洲十多個國家的二百多幅作品;正式展出前的金門邀請展,由藝術家李錫奇擔任策展人,邀請金門百位藝術家提供百件作品,元月十八日起在文化園區遊藝館展出,作為亞洲國際美展的預前展覽。 亞洲國際美展的各國藝術家齊聚金門,金門邀請展則凝聚百位畫家呈現金門藝術創作之鼎盛風氣與面貌,兩者的藝術陣容在金門皆屬空前;展至三月二十五日,長達六十八天的金門邀請展,跨越了農曆春節,在地與在外、原鄉與他鄉的藝術家,首次大規模聯手以藝術作品向鄉親拜年,也向世人招手,金門是有文化藝術之美的地方。 就在第二十八屆亞洲國際美展行將登場前,緊鑼密鼓作業中,主辦單位也必須再作出「準備好了?」的自我檢視,軟、硬體條件,活動相關配套,諸如展場、行銷、翻譯、導覽、接待等事宜,由於金門過去較欠缺舉辦國際藝術展活動經驗,具都會水平的美術展場亦不足,如何把亞洲國際美展辦得既有國際水準又有在地價值,國民美術外交與本土美術表現能否贏得掌聲,在在考驗著主辦單位。藝術可以讓金門成為有國際能見度的大島,走向世界,金門加油!
-
讓金門馬拉松一直跑下去﹗
第七屆金門馬拉松賽1月12日上午在金門大學開跑,除3200多名競組選手,兩岸三地喜愛慢跑的民眾頂著寒冷氣候報名參加休閒組賽程。粗估算休閒組有1萬多人參與,總參與人數逼近2萬人,破了歷年之最;而參賽成績也同樣亮眼,各類組破聲連連,金門馬拉松似乎已經開展了其一定的魅力與成效。 舉辦城市馬拉松競賽,一直是國際上許多知名城市的重頭戲。一來是對參與者的健康有益,二是兼具行銷城市的機能,而最根本的因素,更在於與賽者放鬆自己、挑戰自己、超越自己的重要意義。事實上,馬拉松運動絕對是地球上現存少數極端挑戰與賽者體力、精神、意志的運動之一,更是所有競技體育項目中唯一一項世界頂尖高手與業餘愛好者可以同場競技的競賽活動,更理所當然的成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賽事之一。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每年都會舉辦國際馬拉松賽,參賽人數往往高達10萬之眾。諸如,台北富邦馬拉松賽、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等都具備有如是的號召力,其差異性只在於籌備的完整性、賽道的風景、賽者的心情,以及整起賽事將傳達給參與者怎樣的訊息。 金門馬拉松歷史不是最久,人數不是最多,後援不是最強,賽道不是最好,卻無礙其傳達馬拉松精神與城市行銷的初衷。從歷年來舉辦馬拉松的情況可得知,縣府下了工夫、花了重本,自然也收到了預期的效益,但之後呢?我們當然希望金門馬拉松可以光榮的一屆屆跑下去,開創出專屬於金門的形象及特色;縱若不能將冠軍留在家裡,也無礙我們面向世界、超越自己的希望與勇氣。為了讓金門馬拉松有更扎實的功底,也寄望它有更瑰麗的未來,或許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其一,普及的推廣。從參與人數日漸成長來看,金門馬拉松已經逐漸走出自己的路,漸次的形塑其競賽魅力;然而,馬拉松比賽終究還是一項專業運動,如何選購好的裝備,如何配速、如何呼吸、跑得輕鬆、自我訓練,甚至是如何避免運動傷害等等,都是一門門的專業課程。我們要推廣馬拉松便得從舉辦講座、組織訓練營、輔導社團、常態性的交流等等做起,讓更多的人學習正確的馬拉松知識,擁有更多接觸及實踐的機會,金門馬拉松就更容易深植人心。 其二、健康的推廣。有人說,當下最可怕的文明病是「胖」,其實追根究底是「懶」。因為懶得動,所以胖,因為沒有超越自己、挑戰自己的動力,所以放任脂肪在身體堆積。而馬拉松運動早被驗證為有氧健身之王,它能全面提高人體的綜合身體素質,也是最佳的健身減肥手段。經常從事馬拉松健身鍛鍊者,不僅身強力壯、體力好、精力旺盛,還能非常顯著地增強人體的心肺功能,有效提升免疫機能,優化人體的抵抗力。是以,我們與其引進更多優秀的醫生,不如推廣一項正確的運動,而馬拉松正具備這般的特質,搭配上金門絕美、質樸的賽道及風景,更容易打動人心。 總之,健康是一切財富的基礎。我們喜見金門馬拉松的日益茁壯,更希望看到民間更多主動的參與及活力,在民眾健康與行銷城市的雙重效益下,金門馬拉松將更加的響亮、美麗!
-
為海巡擴大威力掃蕩大陸漁船越界捕漁加油
日前海巡署全國同步舉辦「103年度擴大威力掃蕩大陸漁船越界暨沿近海漁業執法專案誓師大會」,以保障漁民捕魚權利,確保海域生態資源,我們為此喝采,更要給他們加油。 海洋被視為生命的起源,地球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其中蘊含的漁業資源,曾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漁業資源具有再生性,如經適當管理可永續利用,並不會對漁業資源產生負面影響。惟倘遭人為過度捕撈,影響其族群之再生性,將導致資源枯竭。 2012年4月天下雜誌495期曾報導,10年間台灣八大沿岸,包括:鱙仔、紅尾鰺、甘仔鰺、大黃魚、丁香魚等,產量減少9成,而過去30年,近海漁獲也減少5成。我們認為過度捕撈、棲地破壞、環境污染是主因。 金門在戰地政務時代,由於兩岸對峙,大陸漁船不敢越雷池一步,金門漁業資源受到保護,民國81年底,金門戰地政務剛解除時,由縣府統計年報得知斯時金門漁船數為239艘,總噸數1,342噸,到了民國100年,漁船數則增為276艘,但其總噸數卻下降為717噸,也就是說大船減少了,增加甚多小船,均為沿岸漁業行為。然而漁獲量,民國81年為3,714,068公斤,但逐年衰退至86年為2,000,264公斤,91年為682,870公斤,100年僅為491,328公斤,20年間,金門的漁獲量一年減少3,222,740公斤,其減少比例達86.77%,可見漁民出海卻捕不到魚,漁業資源面臨枯竭,其原因不外金門漁場為大陸越界捕魚有關,瓜分金門漁業資源,以金門海巡隊去年(102年度)曾對502艘大陸漁船執行帶案處,其中被核處罰鍰者有89艘,核處的數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可知其問題的嚴重性,若加計其人力不足無法取締者,大陸越界捕魚案件,應不只於此。而大陸部分無船籍之非法漁船,以電、毒、炸魚事件,及使用不當底拖網破壞生態之漁具捕魚,時有所聞,此均是金門漁場資源枯竭之原因,及漁業發展之殺手。此有賴海巡署加強執行漁業資源維護及漁業巡護任務,以確保海洋資源之永續利用。 近一兩年來我們肯定金門海巡隊強力取締越界大陸漁船,以及沿近海違法漁業行為,讓金門的漁業看見春天。根據縣府統計,現領有漁業執照之漁船數量為173艘,漁筏41艘,共計214艘,而近兩年新建及入籍漁船數37艘,漁筏11艘,共計增加48艘,增加比率高達29%,且亦在陸續增加中,讓小金門羅厝漁港及水頭工作碼頭,船席一位難求,此與近年來小金門海域高經濟之黃魚資源增多有關,據聞每月漁民捕獲黃魚收入均在千萬元以上,致漁民紛紛投入,但也因此遭到大陸漁民覬覦,集體駕船入侵金門十八羅漢礁、大岩嶼及復國墩等重要漁區,嚴重損害金門漁業資源及漁民權益,甚至為了搶捕高價魚類而與我方漁民發生衝突。 我們希望海巡署能於漁汛期以優勢能量針對入侵金門三大漁區的大陸漁船採取強力取締作為,藉以淨化海域治安,維護金門海域漁業資源,但長遠之計還需推動兩岸兩會簽署漁業資源養護協議,共同維護逐年減少的漁業資源,並對非法之大陸漁船加以約束,始為根本解決之道。 我們以為維護海洋漁業資源不是光靠海巡單位之護漁,此是治標不治本。仍需漁民體認漁業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家若能有海洋保護區之觀念,不過度捕撈,以保護各物種棲息繁衍之棲地,維持海洋生態系,將能減緩漁業資源枯竭的速度,復甦漁業資源。 現在的漁業發展應從過去追求漁獲成長,轉變為保育海洋生態環境,養護管理漁業資源,以維繫漁業永續經營。
-
建設工作無假期貴在務實向前行
報載台灣今年代表字出爐,〈假〉字榜上列名,隨著103年悄悄到來,大家莫不期盼祛〈假〉歸真,少些口水唸肖話,共同打拚建設金門,創造未來願景。 縣政重心在建設,攸關根本,求真務實向前行,至關重要。縣長李沃士曾說:「建設工作無假期,做一件是一件」,持正走穩,值得肯定。此期間由於鄉親大力配合支持,屢締佳績,喜訊頻傳,成果評比,榮獲中央頒發〈金質獎〉,公開接受表揚鼓勵。 再說:建設工作,庶政之基,眼見為真,有感最好。因而縣政團隊,慎之於始,弗論硬體軟體,工程大小,利民為先,尤以軟體建設,任重道遠,棒棒相接,長期以來,不惜投下大量人力財力,維護金門歷史文化古蹟,藉此提昇金門知名度,守住金門核心價值,其中獎助閩南建築維修金額龐大,強根固本,冠蓋全國,可長可久,難能可貴。 又如興建金湖體育館、醫療大樓、機場擴建,料羅碼頭與水頭商港、烈嶼九宮碼頭擴建或改善,所需經費頗鉅,除向中央爭取奧援,結合地方有限資源,共襄盛舉,即將次第完成。或許鄉親並未深入其境,實況不盡清楚明白,前述主體工程,挹注鉅額預算,不惟幅度加大,亦且加長也加深,未來物暢其流,不再只是一句口號。人員出入,貨物運輸渠道敞開,運量可望直接上昇,供求無慮不足,對於繁榮地區經濟,助益宏大。 再者,招商引資,發展觀光,活絡經濟,繁榮地方,此乃縣政之重頭戲,社會聚焦,全民關注,先有「台開」,後有「昇恆昌」,投資進駐金門從事開發,即是施政團隊長期努力之成果,有起步就有進步,有動能就有坦途,見樹也見林,指日可待。 此外,推動BOT專案,旨在藉由外資,擴大地區建設利基,活絡地區經濟,帶動地區整體發展進步,此舉無疑如同注入活水一般,生生不息,境外不乏成功案例。換言之,地區推動BOT專案,決策方向應屬正確,坊間預設立場將之導入偏鋒,繪聲繪影,以訛傳訛,愛鄉愛家最忌唸肖話,此對負責盡職公僕而言,也是一大打擊,亦且有礙整體團結和睦,故妄言之,姑妄聽之,坦然處之可也。畢竟真金不怕火煉,事實只有一個,何況俟後〈金湖商務大飯店〉及〈工商休閒園區〉相繼落成營運,可望提供地區千餘人就業機會,帶動大量人潮,利大於弊,得多於失,相信時間可資驗證,答案終將揭曉。又如〈金沙文化園區〉伊始,有人唱衰,經過一段時間考驗,於今「史博館」已然成為火紅觀光景點,到場參觀遊客累計已逾十萬大關,有耕耘就有收穫,金門明天更會好,市井負面傳言,終將止於智者。 總之,地區硬體與軟體建設併重,看得見不曾放慢腳步,而是全面積極進行,亟需大家持續相互鼓勵支持,發揮統合力量,期以更上層樓,竟其事功。
-
鼓浪嶼發展之借鏡
在一水之隔的廈門鼓浪嶼,文化旅遊非常暢旺。金門推動觀光,十分羨慕其發展規模。然而,鼓浪嶼公部門做了甚麼?面臨什麼問題?我們不能不察。 鼓浪嶼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9平方公里的小島,與廈門本島隔著寬約500公尺的廈鼓海峽。1840年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鼓浪嶼的環境,引起了洋人的高度興趣。他們在此建造西方樣式或殖民樣式的建築,開展了貿易、宗教、教育、醫療等活動。1903年,鼓浪嶼正式成為公共租界,成立工部局,實施近代化的管理體制。此時鼓浪嶼不只是洋人的居留地,也吸引了大批閩南、臺灣富商、南洋華僑及文化精英進駐,進而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公共社區。富有的洋人與華人在大量住宅與公共建築的興建過程中,融合了外來與本土的文化形式、建築技術,創造了豐富多樣的近代建築風格。在外國人的眼中,景色秀麗的鼓浪嶼已經「像歐洲南部的城市一樣」,呈現「一幅悅人心目的圖畫。」 今天,鼓浪嶼工部局時期的國際化公共社區整體空間結構、環境要素以及歷史建築都被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包括當年覆蓋全島的道路網絡與市政設施、近2000座歷史建築、60餘處在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技術乃至意識形態各層面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和設施遺存。因此,為了加強鼓浪嶼歷史遺產的保護,廈門市政當局於2000年訂定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2009年修訂。晚近,廈門市為了申請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正式實施〈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除了原先的歷史風貌建築外,擴大保護體現鼓浪嶼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有形和無形遺產。 然而旅遊業的過度發展,使得鼓浪嶼的環境面臨巨大危機。根據統計,2009年遊客量已經近600萬人次,2010年近700萬人次,到了2012年這個小島遊客高達1,136萬人次。單日超過10萬人次的遊客量,擠在面積只有1.89平方公里的小島上。遊客的激增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也帶來了大量佔道擺攤、無照導遊橫行、家庭旅館擴張等問題,導致島上用電、用水、環衛等資源高度緊張。在老一代島上居民看來,廈門鼓浪嶼已從昔日寧靜的鋼琴島變成了喧鬧的「燒烤島」。 2013年6月鼓浪嶼常住居民約為6000人,而這一數字在幾年前是2萬多人。隨著大量常住人口的流失,島上優質的醫院、學校也陸續搬離,鼓浪嶼的社區功能正在逐步退化。 儘管廈門市政府於2005年制定了《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管理辦法》,2007年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無法有效管理失序的旅遊發展。是故,配合世界文化遺產的新的發展目標,廈門市政當局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於鼓浪嶼實行遊客總量控制,限制上島遊客數量;並成立「鼓浪嶼協同管理聯合執法綜合整治小組」,加強商業、建築、遊客服務等方面管理。其實,這樣政策上的改變,正好反映了鼓浪嶼過度商業化與觀光化嚴重危害到遺產保護與環境品質之例證。 他山之石,金門發展觀光應正視文化保存與環境永續發展之課題。
-
跑向未來跑向光明
今年金門馬拉松賽即將於1月12日清晨7時,由金門大學起跑,總共11個國家3247位選手角逐。 由於今年適逢本縣建縣百年紀念,使這項路跑增添幾許佳話;更由於金門擁有全國最佳的馬拉松場地,不僅可以邊跑邊欣賞戰地田園風光,更可以得到各界公推最佳白酒:金酒公司特別釀製的好酒相贈,更使此項路跑增輝不已。也因此今年參與人數創歷屆最多,十足印證縣府與相關單位之用心。我們在共襄盛舉之餘,不由興起「跑向未來跑向光明」的感興與豪氣! 馬拉松是一項考驗耐力的長跑運動,尤者,由於歷史因緣,因此馬拉松比賽有其特殊性:強調重在參與。所以大多數參賽者關注的是其個人紀錄(俗稱PR)和在年齡組裡的名次,還有一些人的目標只為了完成比賽。至今全世界每年舉行的馬拉松比賽超過800個,大型的賽事通常有數以萬計的參與者,多數人以健身休閒為目的。 而馬拉松比賽的標準長度由國際田聯在1921年正式確立,1980年代後,半程馬拉松(21公里)在民間興起。由於馬拉松比賽在公路上進行,賽道情況不同,因而有很長的一段時期沒有設立「世界記錄」,而只有「世界最佳成績」作為跑手的成績紀錄。直到2004年,國際田聯正式採用馬拉松世界紀錄,告別只有世界最好成績的時代。 近年來,由於各級政府及民間的熱情參與及贊助,使得這項以毅力、耐力、及正向思考之運動,在各縣市風起雲湧。身為最前方之離島:金門,當然不落人後。不僅如此,更由於金門地利人和之原因,尢其是安全方面,獨領風騷。使得金門年來之馬拉松路跑,除了上述之原因外,更增幾許戰地風光、田園觀光、品嚐好酒之元素在內。就因如此多元且正向之元素在內,使得金門之馬拉松路跑,更提昇至「跑向未來跑向光明」的精神層面,怎不令我們在共襄之餘,更足大書特書? 「跑向未來跑向光明!」這種昔日希臘城邦的企望;這種運動最佳的精神層面,如今在金門以各種不同面向呈現,我們不敢自許什麼;但且看每年在金門所辦之馬拉松路跑時,各界莫不以喜事心情來共襄、來共舉、來參與、來迎客,就足以說明這項運動之正向能量正發揮中,正啟動中。如此能量,對個人、對社會之影響,還需著墨分析嗎? 當然,基於地主之責,我們仍秉安全至上原則,願再度提醒各國好手做好萬全的賽前、賽中、賽後各項安全準備及措施。諸如跑步的速度,最好維持在最舒適的程度;最好與同伴一起跑,以更互相照料;同時要注意多補充水分,防止身體脫水;比賽前一日更要注意睡眠充足,以及勿空腹運動等,終究,安全才是主人最大心願。且讓我們帶著這份喜悅的心情,共同「跑向未來跑向光明」!
-
金門的文化創意產業面向可以更寬廣
最近「黃色小鴨」在世界各國展出,亦來台灣高雄、桃園、基隆陸續展出,帶動多少人潮爭先目睹,周邊文創商品,也帶來了龐大商機;熊貓寶寶圓仔,於元月六日正式與外界見面,但「圓仔熱」的升溫,據媒體報導,周邊各項文創商品之商機高達6.5億元。「黃色小鴨」是視覺藝術產業,也是工藝產業;熊貓寶寶圓仔,透過動物園的創意包裝與炒作,讓「圓仔熱」升溫,具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此係文化創意產業典型的例子,也讓我們瞭解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動力竟是這般的大。 繼第三波「資訊產業」經濟後,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其靠的不再只是經濟實力,而是各國文化的創造力,亦即價值觀,是文化特色,也是生活方式的顯現。 過去10年來,世界各國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英國、美國、日本,以及新興亞洲國家,如中國、韓國、泰國,都已意識到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國家經濟成長、產業升級的能量,以及在城市行銷上所能創造的高附加價值,並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視為國家的重點計畫。 98年2月21日馬總統在召開的「當前總體經濟情勢及因應對策會議」中,特別強調文化創意是當前重要的六大關鍵新興產業之一,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以擴大規模、提昇新興產業產值,並輔導及吸引民間投資。 本縣為推動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地方文化創意特色產品之市場競爭力,於101年起由縣政府建設處主導規劃辦理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輔導計畫,鼓勵地區個人或業者投入文創產業,並規範以金門文化元素及節慶為主題,輔導開發文創商品成為地方之伴手禮,用以行銷本縣文化特色,並帶動產業深根與發展。 金門的產業係以高粱酒為領頭羊,另有農特產品包括貢糖、一條根、麵線、牛肉乾等傳統製造業,但此為製造業的產業經濟,其品牌價值並不高且停留於地方型。我們認為金門未來的產業發展,應掌握世界經濟的脈動,正視「第四波」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的動力,為金門產業找出第三條路,至為重要。用設計創造價值,以生活創新,形塑具有創意風格、品味與品牌的產業,才是金門未來經濟轉型的發展先鋒,創意產業是優於製造產業的產業經濟。 然檢視這兩年來辦理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輔導計畫,其文創商品,雖有數十項,但產品類型均集中於工藝產業,或兼具產品設計產業,產品型態為T恤、馬克杯、背包、手機吊飾或傳統陶瓷飾品等居多,我們認為這類文創品單向偏重於旅遊市場紀念品面向,產品同質化高,商品替代性亦高,廣度與高度均不足,距文化創意產業範疇,尚有甚大進步空間;再者此類文創商品,其文化、技藝等創意層次較低,產品缺乏感動力,無法創造風格與品味,並帶動流行風潮,且開發量不大,致商機有限。故如何調整發展軸向,值得有關部門檢討。 「文化創意產業」,是強調以文化、個人創意、技藝、才華等的結合,經由智慧財產權的保障與應用後,得以創造出的經濟活動。而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文化創意產業計分4類15項產業,分屬文化部、經濟部、內政部等三部會主管,藝文類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工藝等產業;媒體類包括:電影、廣播電視、出版、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廣告等產業;設計類包括: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品牌時尚、創意生活、建築設計等產業;數位內容類包括:數位內容產業。由以上分類可知,文創產業面向很廣,而藝文類、媒體類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此為文化部門主管,而目前本縣推動之文化創意產業面向界定太窄,高度亦嫌不足,故文化部門應當仁不讓,就其主管產業加以推動,讓金門的文創產業更多元,也可以藉此扭轉金門在文教力之「文創產業營業家數占營利事業營業家數比例」排名落後的問題。
-
還原歷史重返榮耀
─唐振瑜導演的劇情紀錄片《戰酒》再一次演繹金門人生命故事 「戰酒│還原歷史不能承受之遺忘,史詩場景,經典呈現」,繼《星月無盡》、《夏天協奏曲》後,金門的故事電影再度登上媒體的影視廣告版,也再次進入院線上映。名為《戰酒》的電影,今(九日)晚將在光點華山電影館兩個廳舉行首映會,十日起正式在北、中、南的戲院放映,預料將再為金門的「故事電影」、金門酒與金門島嶼史的論述掀起一波話題。 去歲,發生在金門的幾件「電影現象」值得觀察:二○一三年元月初,侯孝賢領軍在金門召開第十二屆兩岸暨香港電影導演研討會,發想出金門可作為「拍片基地」及「影視城」;唐振瑜拍攝的《落番》獲得金鐘獎紀錄片最佳導演;「豆導」鈕承澤耗資億元的《軍中樂園》在金門開拍;「金馬五十影展」到金門;此外,曾經十萬大軍駐守近二十家戲院盛況不再之後,二○一三年底,「金城鎮招恁來看電影」,在金門文化局演藝廳,一連十天以早、午、晚場放映了《拔一條河》、《總舖師》、《賈伯斯》等三部電影,又重現了金門人看電影的美好年代,亦間接為昇恆昌即將到來的金門首座影城探水溫。 就在金門「電影熱」之際,《戰酒》打著「還原歷史,重返榮耀」登場。 出生於彰化鹿港、曾軍旅金門的導演唐振瑜,以十年以上的時間與文化局合作,投入包括《文化金門全紀錄》等文史紀錄片製作、拍攝,對斯島有一定的土地情感,對島嶼的歷史、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認知、理解。二○○九年,唐振瑜改變文史表現手法,嘗試以劇情片呈現金門風土故事的《星月無盡》在全台二十八家戲院上映,由於之前有《海角七號》國片熱效應,產生了觀眾對《星》片的預期心理,結果是行銷氣勢強,但票房與口碑未盡理想,多少挫傷了「故事金門」的電影期待。經過一番沈潛、思索後,唐振瑜轉以劇情紀錄片表現形式定焦金門,二○一一年與金門國家公園合作下,描述馬來西亞的金門移民生命史的《落番》,摘得了金穗獎、金鐘獎及美國休斯頓國際影展白金獎,《落番》也觸動了南洋移民的歸鄉、尋根熱潮。 向外延伸的《落番》打下金門劇情紀錄片的能見度,唐振瑜回到島內與金酒公司合作,再接再厲拍起另一部劇情紀錄片《戰酒》。 為甚麼拍《戰酒》?「戰地之酒」,顧名思義,指的是戰火與金門高粱酒、金門人的故事。時間點從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下的孤島金門說起,承載烽火,土地貧瘠的金門,在主要作物番薯、花生、玉米之外,司令官胡璉將軍以「高粱換大米」的誘因策略,鼓勵民間遍植高粱,再建立自己的酒廠釀造高粱酒,從此高粱形成金門經濟發展的動脈。 一邊釀酒,一邊躲砲彈;草創之初的酒廠師傅用雙腳踩製酒麴,也用煤炭燒高粱飯。《戰酒》中,少了《星月無盡》裡楊貴媚、陳意涵、吳中天等明星,啟用的多係來自金門自身土地上的素人演員,很多是酒廠已七、八十之齡的老師傅一起參與演出,其中一位大陸渡海而來的元老級師傅陳兆生,在電影拍攝不久後過世,為《戰酒》留下最後的歷史見證。 再一次嶄現金門人的土地、砲火、生命情節,唐振瑜導演的劇情紀錄片《戰酒》就要上院線了,用戰地之酒還原歷史、重返榮耀,讓我們一起來為《戰酒》精神乾杯、按讚。
-
正視霾害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夾帶境外污染物影響,本縣環保局在1月5日測得空氣污染指標(PSI)已達預警惡化應變措施等級,主要污染物為懸浮微粒,環保局除已成立緊急應變小組,並提醒請過敏族群、老人、小孩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儘量避免戶外活動。由上述的訊息可知,在地球村的時代裡,獨善其身已不足以保護自己。如何讓更多的人、更多的國家覺醒到環境保護之於居住品質,乃至於全球的重要性,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此波來自於大陸冷氣團的污染源,即為困擾中國及其周邊區域,且至今仍無法獲得妥善解決的「霾害」。「霾」統稱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塵埃、鹽類等非吸水性的固體微粒,顆粒非常細微,當空氣中充滿霾,不但能見度會降低,還會危害動物的呼吸道,故稱「霾害」。據了解,這波霾害主要來源是工業排放的汙染物及石化燃燒物,成分包括二氧化硫、硫酸鹽、硝酸鹽等硫化物,這些細微顆粒會隨著呼吸累積在肺部中,造成呼吸道疾病。這類細微塵埃、鹽類,飄浮在空氣中肉眼難以分辨,陽光不充足時,看起來一片白霧霧,而且被光線照射後會產生散射;在大氣穩定、陽光充足的地下,霾看起來像是空氣中混著一層褐橘黃色,就像夕陽落日一樣。 從去年12月初開始,大陸便發生了嚴重的霾害,尤其是上海地區的人民更是叫苦連連,出門都得戴上超級口罩防粉塵;不料這回霾害,因為接連幾波東北季風的增強,連帶著挾帶汙染物的空氣吹來了台灣。此回的空氣污染,主因在於懸浮微粒的濃度偏高,縱使下了一些小雨,仍不足以減輕它的威力。台灣北部地區或許是因為高樓林立,空氣流通較差等問題,感受特別明顯。而金門、馬祖離島地區,離大陸較近,監測到的空氣品質雖然不太樂觀,但或許是因為開發密度較低、海風較盛等因素,民眾都還感受不到立即而明顯的危機,但也就是因為如此,我們更有必要落實更積極的防制措施,應對予更扎實的環境教育,既為助人,更要救己。 金門在應對空氣污染紅色警戒時,除了啟動必要的應變機制外,似乎還可以考慮在環境教育,以及防制措施上多加著墨;諸如:教育民眾如何觀察,或透過何種方式來了解周遭的空氣品質、做好健康管理,減緩霾害的危害;對於潛在及預見的污染更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及通報機制。而更長遠看,還是要建立起與大陸環境維管體系的通報及應變機制,如何讓彼此做好鄰居的角色,既要助人,更要利己,方能讓霾害的防制工作更加確實而高效。 究底而言,空氣污染實為現代人不知自制的追求文明所導致的惡果自食。有媒體還戲稱這為「黑色經濟」;意即,為了在惡劣的空污中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於是乎口罩、空氣清淨機大賣,人們更樂於遷徙避禍,殊不知這樣的舉動反而造成更多的能源消耗,製造更多的污染。惡性循環下,反倒助長了相關產業鏈的蓬勃發展,創造了更多的GDP。然而,這樣的GDP絕對不是蕞爾金門消受得起的,也或許便在目前的情境下,我們才有更多的機會去省視自我的開發行為與環境責任│如何在開發與環保間取得最佳的平衡點,為當代及後世人留下永續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