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向傳統匠師致敬
金門向來以文化資產保存的豐富性、完整性而驚豔世人。由於歷史的因素,金門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有形與無形的「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累積的「文化層」,都是「金門品牌」的主要內容,更是地方創生的重要資源。 2001年起,我國響應法國「世界古蹟日」活動,訂定每年9月第3個週末為「全國古蹟日」,藉以推動國內文化資產維護保存理念。在金門,我們將今年的古蹟日定調為「向匠師致敬」,為這些在古蹟或歷史建築保存領域,奉獻心力,甚至一輩子投入的匠師們表達最崇高的謝意與敬意。 匠師們所代表的職人精神,是一種長期耕耘、專注投入、追求頂真的態度,也是當代社會所必需提倡的價值。匠師是傳統建築的創作者及營造者,他們肩負起擇地、測量、設計、取材與施工的重任。在現代工程技術與營造體系進入之前,一幢建築的完成,需集合不同工項匠師之心力,如大木、小木、鑿花、石作、土水、瓦作、彩繪、泥塑等為主。 民國105年,金門有兩位技藝精湛的傳統建築匠師被認定為重要技術保存者,也就是俗稱「人間國寶」身分的匠師,一位是大木作的翁水千,一位是瓦作的莊西勢。他們兩位都是民國26年出生,為金門的傳統宅第、宮廟、宗祠建築工作了一輩子。翁水千在八二三砲戰之後,一方面協助古寧頭許多建築物的修復,一方面在「單打雙不打」年代利用躲在防空洞的時間,在幽暗的環境中一字一字地抄寫叔公翁德定的寸白簿,結合古寧頭實際的修繕工作,逐步累積成為一代名師。莒光樓的屋頂在1970年代整修,這也是翁水千的傑作。莊西勢則是金門地區大家公認的土水大師,別人做不起來的工程,交給他就會順利完成。瓊林的保護廟本來由臺灣的師傅得標,但做到一半,不是地方的規矩,廟方只好委託莊西勢師傅接手,最終得以順利竣工。莊西勢所做的屋頂,堅固耐用,不會漏水,品質保證。這就是職人精神。 這一輩的匠師們,他們的專業養成,多數因為戰爭造成的毀損而有修復建築物的機會;同時,他們也在這樣刻苦的環境中,逐漸鍛鍊成精益求精的技藝。而走出戰地的金門,匠師們的角色是文化的守護者,也是傳統知識與技術的傳習人。過去「因戰爭而修補房子」,現在「因文化而修復建築」。過去,匠人地位不高,現在,匠師可以是人間國寶。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了這大木翁水千、土水瓦作莊西勢的兩本專書,裡面圖文並茂,將這兩位師傅的師承、技藝特色、作品、乃至於工具,深入淺出地介紹出來。這不但是為兩位匠師留下歷史的見證,更是未來其他後輩匠師的教材。作者江柏煒教授花了許多時間去了解兩位匠師,並將這些內容有系統地整理下來。這樣的出版,不但是對於地方知識的傳承,也是未來人才培育的基礎。 新書發表會日前在水頭舉行,除了表揚兩位人間國寶的技藝成就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也跨海致詞,表達將致力建構一種文化資產修復產業生態系---這種生生不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產業的復興。同時,活動本身也極具創意,是文化行銷與地方創生的結合,以別開生面的古厝、匠藝、音樂茶會,讓我們看到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契機,金門樂府南音的音律動人、李清海「告大人」曲目演唱感情飽滿、董皓雲小提琴及李宣萱鋼琴伴奏,優雅動人,這些聲音迴盪在古厝之中,也讓匠藝的新書發表具有文化藝術的魅力。 翁水千、莊西勢以及金門所有匠師,因為有您們,金門更美,文化更有厚度。在全國古蹟日,特別向各位致上崇高的敬意。
-
共同維護金門社會安全網
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規模愈來愈小,加上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日益嚴峻,使得家庭支持功能日漸式微。影響所及,近年來社會上時而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家庭關係疏離與功能失調、兒童及少年虐待、藥酒毒癮、暴力等事件。有些案例雖有相關體系服務在案,卻仍未發揮預警機制,或支持家庭及個人的功能,以致無法及時遏止憾事發生。因而,為強化社會安全,行政院於107年2月26日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從支持地方政府增設社福中心、充實服務人力、整合保護性服務,建構更完整綿密的家庭、社區支持網絡等方面,補綴社會安全體系的缺漏,期從根本控管消弭影響社會安全的各項風險因子。 金門縣政府為因應行政院社會安全網政策,特由金門縣金城社會福利服務中心,辦理「躍動『金』夏魔幻嘉年華」活動,日前由縣長楊鎮浯偕同社會處處長董燊、與會嘉賓及超過80戶家庭共襄盛舉,活動以嘉年華形式進行,並規劃園遊會設攤、互動宣導、氣球魔術表演、社團表演、親子手作等活動,現場氛圍溫馨,熱鬧滾滾。 本次活動設有多元育樂美食攤位及兒少保護、社會福利、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婦女服務等公益單位宣導,期透過民眾與網絡單位之互動式攤位宣導,讓家庭更加貼近、同時增加對本縣社會福利的瞭解。另外,場邊也安排多組學校社團,展演各校特色才藝和氣球達人與親子互動、親子手作體驗促進親子間之情感、提升整體活動氣氛。 縣長楊鎮浯在致詞時表示,社會安全網政策,從第一期到現在進入第二期,要感謝縣內社福團體與同仁的努力,以及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長期以來對金門社福的支持。同時楊鎮浯縣長更認為金門家庭、社區服務與社會福利是環環相扣的,所以縣府就要做到資源整合,因為縣府所投入的軟硬體資源將愈來愈多,在社會安全網上發揮的效果,就會愈來愈強大,第二期金門有信心會做得更好。 楊鎮浯進一步表示,自上任以來,即非常重視「長幼關懷,幸福照護」政策,希望各年齡層都能得到好的照顧,未來將會持續與鄉親共同守護金門的社會福利,為在地鄉親的社會安全網把關,營造良好的社福服務環境,建立更堅強的家庭與社區永續支持體系。 縣府社會處處長董燊更特別對此表示,行政院核定「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其目的是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提供以家庭為中心的整合服務,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支持體系。如今第二期計畫延續辦理,目標將往提升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之服務效能,進而促進家庭和社區的聯結與互助,並結合在地社區力量,與串連網絡單位、規劃多元親子活動增進互動關係,亦透過宣導讓鄉親了解本縣相關福利資源。 董處長語重心長表示,希望透過本次活動,提升家庭、社區大眾對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之瞭解,亦透過各類活動內容,共同陪伴家庭成長、營造友善安全的家庭生活環境。誠哉斯言,且讓我們齊心赴之,共同維護金門社會安全網,以振金門!
-
傳承傳統匠師工藝 保育閩南傳統建築
本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於8月底推出「匠心具足│金門與鹿港木作匠藝的對話特展」,舉辦一系列木作工藝傳承課程活動,帶領學員踏訪田墩和洋山,進行傳統建築導覽,並讓學員們親手將木條凹槽相接互扣,一步一步的組裝成精緻的雕花杯墊,讓民眾認識傳統木作榫接的奧妙,感受傳統木作工藝之美。 經常會聽人說:「現在看到的傳統建築好像跟印象中的不太一樣。」然而,是好是壞說不清,真要說出到底是哪裡不一樣,也是莫衷一是。事實上,傳統建築之美經常令人嘆為觀止,但能知道箇中門道的,卻是少之又少。金門素來講究傳承傳統文化,並以閩南傳統文化建築為觀光重要賣點,自然也投注許多資源及心力在傳承傳統技藝上,除了文化園區管理所寓教於樂的課程活動外,由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自107年度起主辦的「金門傳統匠師推廣教育班」,更起了扎根鄉土、推波助瀾的重要功能;畢竟,了解傳統建築工法是一回事,面對傳統技藝人才的逐漸凋零,充分補充新血,並讓傳統技藝工法不會失傳,才是首等大事,若能因此輔導相應學員投入古蹟及傳統建築的保存修復工作,當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之舉,自然應當竭力且慎重以對。 平情而論,金門有形的文化資產冠居全國,縱然同樣是在作育英才,但在金門進行傳統匠師的培訓,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誠如楊縣長所言,「有人才資產才能保存,有人才產業才能往前滾動」,縣府一定會持續推動人才的培育,並在作法做出調整,讓地區傳統建築的維護工作更加有生命力。金門擁有豐富的閩南文化,閩南傳統建築就是文化的結晶,蘊含地區特質及人文氣息,也是金門重要的觀光資源。但金門有許多古厝基於居住需求,面臨改建或任其頹廢,導致傳統聚落的風貌逐漸隨時間消逝,寶貴的人文風采也難以永續保存,雖然縣府陸續投入了大量人力與經費對傳統建築物進行修復,但仍然面臨傳統建築修復能量不足及傳承斷層之問題。正因為傳統文化建築保存不易,傳統匠師的需求才更該受到重視;鑑於地區傳統匠師逐漸老化凋零,為保存傳統建築風貌暨維繫傳統建築修復技術,傳承金門傳統建築的名片,縣府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傳建修復工作,並培訓有志於傳統建築修復的年輕新血。 據了解,縣府自107年開始委託金門農工職校辦理「金門傳統匠師推廣教育班」培訓,除了透過第一階段基礎課程,教授修復基本觀念外,也安排學員至古蹟及歷史建築修復工地參訪;第二階段實作課程則將學員分發至縣內匠師工地實習,由匠師指導學員實際操作灰壁抹灰、地坪舖設、打版、放樣、榫頭製作等工藝,強化學員泥作與木作技術,而且經由滾動式的檢討,第二階段將加開專業技術課程,如泥塑、剪黏、小木作、彩繪、工地管理及繪圖製作等課程,未來也將規劃銜接文化部匠師培訓,協助學員進一步取得文化部傳統匠師資格。這個過程漫長且艱辛,長達兩年的學習歷程,迄今已有40多人通過考核,並有部分學員更是進一步投入古蹟及歷史建築的修復行列。 總之,「改變」永遠都不會太晚,最好的改變時間,就是昨天與現在。閩南傳統建築是金門在地文化的結晶,更是重要的觀光資產,唯有全方位的投入,保存維護工作才能永續傳承。
-
照護自我心理 推動全民心理健康
本縣衛生局自103年起開始辦理國民心理健康計畫,推動全民心理健康。為策劃本縣心理健康促進及自殺防治工作,多元結合相關網絡資源,共同推動全民心理健康,於104年成立本縣心理健康促進暨自殺防治推動委員會。此外,金門縣衛生局亦針對不同族群、年齡層量身打造心理健康促進相關活動,包括老人、嬰幼兒族、職場、家庭照顧者、身心障礙者、原住民及新住民等族群,加強宣導民眾認識心理健康議題,關注自己及家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健康不僅是個人健全發展的基石,也是延續國家和個人發展的基本要件。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重視身體的疾病,但是遇到心理問題就是另一回事,其實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一樣重要;雖然面對心理疾病,有不少人是閒置不理,想藉由時間慢慢沖淡心理的病痛。但根據研究顯示,心理的不健康帶給人的生活影響,比起許多身體疾病來的更大。而心理問題也很有可能會影響生理層面,例如暴飲暴食,失眠、身體疲累等,長期下來也會對身體健康影響甚鉅,是絕對不得輕忽的健康問題! 心理壓力是現代人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困擾,根據媒體報導指出,維持心理健康可幫助改善情緒、減少焦慮、思路更清晰、提高自尊和自信心等,也能預防因壓力引起的相關疾病。而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心理健康,諸如:良好的睡眠,加強人際關係,養成運動習慣,攝取營養豐富的食物,學會放鬆,留點時間休息,曬太陽等,藉以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維持正常狀態、防止心理失常和疾病,以保護個體生命。 現代人因生活緊張及工作壓力大,導致身心健康失衡。另在數次疫情的波折與衝擊下,一般民眾的身心壓力調適、防疫生活起居規劃、人際家庭溝通、疫情生命省思、哀傷失落與自我照顧等議題,都是當前需要大幅重視的心理議題。再加上近年來,隨著遷入人口及老化問題比例逐年增高,本縣雖然是全國自殺率最低的縣市,但還是呼籲縣民重視心理健康,提醒應多關懷、傾聽與陪伴家中長輩,讓他們有抒發的出口與對象,以提升其照護自我心理健康;同時也要呼籲民眾應多參與各項身心健康促進活動,更要重視自我的心理健康,學習壓力調適的方式,當有困擾時也應適時尋求協助。 健康不應只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重要。依據公共衛生概念,預防重於治療,如何針對全體民眾強化其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知能,營造正面思考能量及幸福感,進而得以面對、調適各種壓力,避免發展為精神疾病,將是未來亟需發展的議題。讓我們從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開始,從自我情緒的覺察、情緒的紓解,到壓力的調適,進而關懷他人、社會、尊重生命,達到身心健康的最高目標。
-
優化自行車道改善鐵馬騎跡
縣府觀光處向交通部公路總局提報「金沙之心自行車道優化工程」、「金門縣自行車道多元路網串聯優化工作」及「金寧鄉自行車道升級暨多元路線整合推動計畫」,內容包括全島自行車道路線的標誌號牌、安全解說設施優化升級、補給站建置以及部分路段完整連結、破損鋪面改善強化等項目,總經費新台幣5700萬元獲得中央同意支持,不但有助於持續推廣自行車漫遊及打造低碳環保島,在採用全國一致性標誌標線系統,同時建置相關設施後,金門全島自行車路網也更加完善,讓鐵馬族可以悠閒暢遊金門自然、人文之美。 金門海上公園花木扶疏,最適合鐵馬遶島遊,每年金門縣政府、金門國家公園、台電塔山發電廠等單位皆會舉辦自行車活動,以帶動金門地區之自行車騎乘風氣。在楊鎮浯縣長與陳玉珍立委聯手爭取下,交通部同意金門納入全台「環島自行車道暨升級多元路線整合計畫」中,將投入經費優化道路系統,期待迎來更多「鐵馬族」馳騁海島,可藉由統一性的圖文標誌,更輕鬆、更易於理解的暢遊金門,同時享受自然人文豐富的浯島遊程,讓金門旅遊更加繽紛熱鬧。 隨著自行車運動之逐年推廣,金門縣各項自行車基礎建設也逐年增設,包含自行車動線規劃、自行車專用道建置、自行車道畫設、自行車休憩空間設置、自行車引導系統及解說系統設置等,不斷豐富了金門自行車的休閒環境;然因多數自行車使用空間規畫時程較早,路線規劃不完整,已不符合現行之使用需求,又部分設施設置年份較久,已不堪使用,嚴重影響自行車旅遊體驗,故配合「環島自行車道升級暨多元路線整合推動計畫修正計畫」之推動,將金門之自行車道使用空間及環境進行整合、改善,以營造安全、舒適、健康之自行車休憩環境。 目前金門縣政府共規劃有5條自行車旅遊主線及相關副線,皆是現行自行車旅遊之重要路線,讓喜歡追風的騎士們能夠挑選喜歡的主題遊程,來規劃專屬自己的慢旅行。尤其金門大橋完工即將通車,金門西側海岸線之自行車旅遊動線即可進行銜接,打造自行車多元路線,以結合當地觀光、旅宿及景點特色,建構濱海自行車旅遊動線,以提高地區自行車旅遊之豐富度,並提供使用者於周邊區域遊玩時,能有安全、舒適、完善的設施,增進自行車騎乘通行之安全性,增加自行車使用率,推廣綠能運輸,帶動綠能觀光,提升觀光經濟產值,強化地方文化特色並與周邊聚落、景點之連結及後續區域整體觀光產業之提升,完善地區之觀光旅遊路網,便於執行後續觀光行銷宣傳,使整體建設發揮最大附加價值。 金門現有自行車路線皆為金門國家公園、金門縣政府規劃設置,因許多現有之自行車道路線皆為既有車路、產業道路,使用者騎乘自行車時,常與汽、機車相會車,加上部分標線有老舊損壞之現象,故有安全上之疑慮,針對損壞之標線進行重新畫設,新設之自行車道,將以水泥混凝土鋪面表面刷毛處理來施作,除了建造成本較低,表面止滑係數較高以提升自行車通行之安全性,並將於臨海岸較近之自行車道周邊補植防風植栽,於林蔭不足之自行車道周邊補植喬木,以提高騎乘自行車時之安全性、舒適性,以完善自行車體驗需求。推動自行車相關政策兼具結合健康、觀光、休閒旅遊自然、生態與環境、節能減碳等功能,也契合近年各界倡議追求永續發展的理念,提供民眾更友善的自行車騎乘環境,未來依據不同的需求特性,整合運輸場站、風景據點及不同性質的自行車道,以逐步改變民眾使用習慣及城市風貌,將自行車融入日常生活中,持續推動自行車安全教育與宣導,以維護自行車騎士騎乘安全,降低事故發生率,並與地方文化、產業、觀光、自然與人文環境作有系統之串聯,營造優質生活環境,打造綠色交通友善環境,提供騎客低碳旅遊體驗,帶動觀光產業發展。
-
防疫要訣「打足疫苗戴好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
這波疫情久久未緩,忽高忽低,歹戲拖棚,盡頭無期,舉世醫學專家學者,苦無良策,惟今之計,唯有打足疫苗、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人人依循防疫準則,做好防疫措施。 綜合國內醫學專家學者說法,各級學校暑假結束,開學上課開始,師生共聚一堂,疫情會有變化,不惟感染個案難免,群聚感染可能性亦復如此,倍加令人關切,防疫不鬆懈,以篩代隔,實體上課照常,貴在落實做到不漏不錯。 也有醫學專家學者直言不諱,咸表與「病毒共存」理想目標,尤須大家齊心努力,預判至少還有二年抗疫觀察期,才能看到疫情緩止之曙光。亦即要與「疫毒共存」,在時間點上務必精準拿捏,小心謹慎,求其萬全最重要。 根據統計,今年全球染疫確診治療罔效死亡依然居高不下,多達一百多萬眾,正因如此,與其徒說要與「病毒共存」,不如實事求是,打疫苗防重症,戴口罩防感染,自保也保人。 欣見王必勝接掌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揮官以來,一本初心,戰戰兢兢,不急功,不躁進,亦步亦趨,沉著應戰。他說:若無特別疫情,仍會重複感染,將會審情度勢,持續檢討鬆綁,審慎評估,在疫情可控原則之下,放寬邊境管制,此話一出,即有旅遊業者針對過去反嗆:已經被騙很久了,聽聽就好。益見防疫任務艱鉅,動輒則咎,過去漫長防疫歲月,得失互見,有褒有貶,種因則在社會大眾信任感不足,影響所及,餘波蕩漾,已然淪為選舉攻防話題。茲此新人新政,後來居上,但願中央防疫團隊該有之拉力,各方助力與推力一如往昔,全部不少,一步一腳印向前行,做乎穩、做乎準、做到好,讓人刮目相看,有疑則公開釋疑,即時說清楚,講明白,取信於民,提昇防疫功效,眾所樂見。 反觀金門遂行防抗疫情任務,自始至終,謹守法則,敬謹從事,步步為營,朝著做乎到、做到好、做到最好目標挺進,此期間金門防疫中心與縣政團隊、地區衛生醫療院所同仁袍澤,夙夜匪懈,全心貫注,任勞任怨,聯手合作無間,曾經創下優良紀錄,只是這波疫情,各縣市全部淪陷,無一倖免,離島不離心,防疫最優先,雖然金門如同其他縣市天天有確診個案,但在防止中重症及死亡案例發生下工夫,成效立竿見影,從而榮獲衛福部全國防抗疫情評鑑分類分項四大獎項,接受頒獎公開表揚,望大家相互肯定鼓勵,不要妄自菲薄而予否定。 有云:有備則無患,有鑒過去大家用盡心力,政府不惜投下大筆預算,供以購置防疫設備器材葯品與疫苗,由於事前計劃、事中過程有欠落實,導致枝節橫生。其中最為令人質疑詬病者,先有口罩之亂,後有進口疫苗供不應求,衍生搶打特權問題。再者辦理防疫物資採購招標程序不臻週全,防疫指引疑有雙標,注射疫苗死亡救濟規定嚴苛等等,迄今爭辯不休,甚至遭人民怨逕向監察院陳情,或則訴之於法,在在顯示凡事公私分明,合乎情理,政通人和,立威置信。 總之,國內醫學專家頻頻提醒示警,疫情升溫與大流行可能性存在,別以為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口罩戴與不戴,疫苗要打不打取捨在己,不如慎重其事,一切照規矩,扎扎實實將防疫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貫澈履行,上上之策。
-
縣府施政自然以縣民福祉為依歸
為爭取小三通早日復航,楊鎮浯縣長日前率團拜會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同行的除了縣府觀光處長丁健剛,還有縣籍立委陳玉珍辦公室主任董志謀,以及旅台各同鄉會理事長,展現台金兩地、政府及民間高度的心聲。 隨著疫情的常態化,近來也有不少鄉親在社群平台呼籲縣府重視民意,儘快恢復小三通,部分意見甚至直指縣府漠視民意云云,吾人以為,金門已是多元社會,早已揮別一言堂的舊時代,小三通是金門甚至兩岸都甚為重要的政策,會引起正反意見的討論,也是金門社會多元化的展現。 然而,討論政策仍應以事實為本,特別應該避免移花接木、斷章取義的對話模式,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去脈絡化」,否則很容易模糊焦點,也無助於凝聚政策共識與社會行動力。 以疫情期間小三通的關閉與復航議題為例,實情是,宣布暫時關閉小三通航線時,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而此時縣府與民間的復航倡議,情況雖不中亦不遠矣。會有這樣的正反交鋒,關鍵就在於民眾對疫情與防疫作為的看法有落差,大抵而言,堅持高標準防疫,清零為上者,恐怕會責怪政府太晚關閉小三通,對目前是否開放,或許亦持保留;相反的,主張金門經濟優先的論者,或許認為就算疫情再嚴峻,自始都不應關閉,自然會認為現在應立刻復航。 無論如何,這兩派看法總算有其一致的中心思想,相較之下,關閉時也罵,恢復時也罵,就更加等而下之了,恐流於為反對而反對,並非討論公共事務應有的理性態度。 事實上,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以來,縣府對於小三通的態度始終如一,就是以縣民之福祉為最大依歸,無論2020年初的要求關閉,或是現階段積極要求恢復,也都是出於兼顧防疫與振興經濟的立場,政策初衷就是做好疫情可控、確保民眾健康、振興地區經濟。 回到關閉小三通的政策時間序,陸委會是在2020年2月7日宣布自2月10日起暫時關閉小三通,但在此之前,縣籍立委已於1月26日建請陸委會慎重考慮關閉小三通,1月28日,金門縣政府提出的建議則是「小三通航班減班90%」,足見縣府決策走在中央之前。 再以恢復小三通的倡議來說,早在2020年12月1日,縣府就研提「建請中央部會研議專案試行小三通部分航班」,著眼的就是當時疫情可控,應逐步恢復金廈往來,以方便民眾往來並活絡經濟,此一提案之後,縣府又曾多次建議中央政府盡快研議恢復小三通,並做好相應配套措施,縣府團隊努力的過程皆有於公共媒體披露,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也足見批評縣府不積極努力恢復小三通,與事實相去甚遠。 較為可惜的是,儘管縣府民間總動員,陸委會迄今為止仍未採納縣府建議,凸顯小三通政策操之於中央政府之無奈,分析起來,中央單位之所以語多保留,甚至設下許多前提,應有兩岸角力的背景,於此,要再次呼籲,兩岸僵局一時片刻無解,中央政府何妨同理金馬民意,將恢復小三通當作重啟兩岸對話的契機,讓小三通成為兩岸和解的開始。
-
全國古蹟日與文化支持的可持續發展
國內在文化部的鼓勵與規劃下,自2001年開始響應「歐洲遺產日」活動,訂定每年9月第3個週末為「全國古蹟日」,藉以推動國內文化資產維護保存理念;除中央主管機關外,也補助各縣市政府舉辦相應的活動。 基於歐洲多元文化遺產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2022年歐洲遺產日活動以「可持續遺產」(Sustainable Heritage)為主題,鼓勵各國學習人與地方傳統的關聯,在地社群和遊客使用更環保的步驟,保護人類豐富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並以遺產力量支持發展更可持續的未來。這項每年九月的活動,影響力早已不侷限於歐洲,更擴及世界其他地區。 歐盟於文化遺產日共同主題手冊中說明,古蹟對保存當地文化的影響,如採用傳統技術、技能和材料,恢復或再利用處於風險中的場域,提供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使用;鼓勵更多與可持續相關的產業建築參與,例如工廠、回收廠、採用可持續做法的農場以及其他公共交通站點和基礎設施。除了建築環境,同時舉辦宣揚景觀管理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活動,鼓勵人們更加親近自然遺產。 共同主題建議引入社會可持續性和生態旅遊模式,包括對當地社區和經濟支持,同時減少可能造成干擾的噪音和交通。鼓勵使用在地生產、季節性和公平貿易產品,進行食品和美食活動,或邀請社區表演者和專家共同進行示範表演。鼓勵考慮活動的碳足跡和環境影響,提供回收箱以幫助遊客減少垃圾填埋等問題,規劃更多日間戶外面對面活動,場地的可及性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歐盟網頁上有許多國家舉辦多種活動,內容涵蓋文化與永續,青年參與,跨國跨域合作等。愛爾蘭今年特別突出文化傳統主題,舉辦藉歷史研究結合當地社會的活動,藉手工藝、技能和故事強化世代相傳的影響。另一個主題是生物多樣性,由愛爾蘭種子保護者協會舉辦的一系列講座、參觀園藝研討會和品嚐活動,旨在加深與在地傳統糧食作物文化的聯繫;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保護本地物種的重要性。 捷克共和國的可持續遺產主題是「為子孫後代保留過去」。這項計畫重新審視遺產在環境、經濟和社會背景下積極作用的機會,鼓勵舉辦有關保護有形和無形遺產、可持續旅遊和負責任地使用資源的活動。由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歷史場所協會組織,安排參觀一些該國公眾通常無法訪問的有趣建築和歷史遺蹟,也納入啤酒節和傳統木工工作坊等活動。 法國過去39年間已吸引遊客參觀了17,000個場域,包括在農村和城市中的教堂、城堡、劇院和法院等地點的導覽、工坊、音樂會和戲劇表演等多元活動。今年,法國的可持續遺產主題將考慮建築和自然環境以及文化遺產的非物質要素,提高人們對遺產如何參與可持續規劃的認識,以及使用再生和天然材料進行修復技術的重要性。研究透過旅遊業和當地就業,帶來的可持續遺產的經濟要素,鼓勵年輕觀眾了解他們所在地區的歷史,以及保護和加強該地區的重要性,預計將與各級學校合作舉辦一千餘項活動。 金門今年舉辦「古蹟尋騎小旅行」,分別在9月10至11日辦理「金沙古蹟尋騎、趣訪風獅爺」、「瓊林千年聚落、歷史行旅、實境解謎遊戲」,活動強調「趣味、創新、實作、互動」的方式增進民眾與文化資產的互動,節能減碳的尋騎也回應了歐盟文化可持續發展的主題。 文化,原本就是一種內在精神狀態與外在行為的具體表現;在金門早已深植人心,並融入鄉親們的日常生活。金門的聚落,傳統建築和地景環境,是這些文化的空間載體,保存古蹟和延續傳統文化,早已成為鄉親們起居作息的一部份;全國古蹟日則是與國人共同協作提振這項觀念的重要亮點。藉著今天做出對文化負責任的決定和選擇,共同展望金門的永續未來,日日如此,年年月月亦復如此。
-
從恢復小三通論起
針對金門對內對外兩條路:金門大橋與小三通復航議題,金門縣政府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向外聯結是金門發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小三通復航更攸關金門未來的發展,縣府除了極力爭取,以最符合金門需求的方式,逐步恢復小三通客運航線,也期待中央單位能以更宏觀的思維,在疫後國境政策的調整上,讓金門對外交通重新走回對的道路。 眾所周知,「國境小三通復航」,已成為金門對外最重要的一條路,然而「國境」的開放與否,決定權並非在地方政府,109年疫情初,金門縣政府針對小三通航線,原已與兩岸均有「減班不停航」之共識,但後續因疫情持續擴大,加上當時中央下令,中港澳郵輪大三通不得靠岸,最後行政院即宣布自109年2月暫停小三通客船航線。 當時金門縣政府即同步積極視疫情發展,向中央單位進行政策建議,自109年12月研提「建請中央部會研議專案試行小三通部分航班」提案,函請陸委會納入評估起,至今年八月止,已陸續共九次提出相關建議或拜會行程,今年初也依因應疫後發展,向陸委會提出申請預案,並分人道先行、鄉親優先、全面開放等三階段方案,持續與兩岸主管單位協商爭取,現今中央邊境政策已朝鬆綁方向規劃,理應一視同仁,同步加速推動小三通有條件復航,以符合金門全體鄉親之期待。 雖說近日坊間偶有「縣府應帶頭抗爭」等民粹言論,然而此舉真能達到「復航」之目的?又中央部會就會因此而「買單照辦」?這樣既非法治國家應有的態度,也不是權力分立該有的民主國家制度,縣府將不斷透過各種管道,向中央單位持續爭取,期待能早日回復金門各面向之對外交通渠道。 針對此急迫之議題,縣府再三鄭重指出,小三通的復航,牽動的不僅是人的流動,也間接影響了金門產業的發展,而關係最深的,即是金酒公司的整體營銷業績。最近部份網路公眾平台上,偶有特定人士對金酒應執行「清庫計畫」之建言,金酒公司2018年雖有訂定相關清庫計畫,但究竟是「實際可行」?還是淪為「紙上談兵」? 根據資料顯示,金酒總公司104年至107年總營收約新台幣482億元,108年至111年預估總營收約450億元,在受到疫情嚴重影響之下,金酒公司全體努力的成績,應得到鄉親肯定與感謝,實不宜以「放話」的方式來打擊金酒同仁的信心。尤其是鄉親非常關心的廈門公司營業概況,102年至107年共6年營業額總和約為新台幣27.7億,然廈門公司自108年至110年僅3年期間,總營業額即達30億新台幣以上,顯見對大陸市場之營銷策略符合預期,111年雖受大陸地區疫情防控之影響,但金酒廈門公司仍然持續努力,期待能維持良好的銷售業績。 「守住金酒、不負期待」一直是楊鎮浯縣長,給予金酒團隊唯一的政策指示。綜合言之,恢復小三通,守住金酒,毋庸是攸關咱金門經濟之重要關鍵。因此,我們支持縣府的呼籲,小三通必須通行,金酒營運也須守護,如此方是重振金門之道!
-
堅持生態保育 創新地方產業
金門縣首批結合生態友善環境生產的「金螢」精釀小麥啤酒於9月初上市,縣府表示,這款由無毒小麥釀造的啤酒將透過YouTube與虛擬偶像「露恰露恰」合體演出,進行多元管道的行銷。 據報導,為了復育金門在地逐漸稀少的螢火蟲,金門縣農會與金門縣政府、烈嶼鄉公所和林務局等中央單位合作,在一塊廣達2公頃的農田種植零農藥的小麥,並打造合適螢火蟲復育的環境,同時透過棲地改善,間接保育金門歐亞水獺、金龜等珍貴物種。今年首批生產的生態友善小麥精釀啤酒,便是以烈嶼后宅友善農田生產的小麥釀造,種植過程中完全未使用農藥;正因為農地的改善,生產小麥的農田和附近農地已出現零星的螢火蟲和蜻蜓,顯示生態環境已具體改善;林務所將擇期施放復育的螢火蟲,恢復已往螢火蟲到處飛舞盛況。未來,除了棲地環境營造外,也希望加強社區民眾的支持與參與;金門縣政府近年便推廣生態環境給付,讓社區民眾一同加入「水獺巡守隊」,並與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農村再生相關計畫中,從社區、學校中推廣生態保育。 人們總說:「文化是門好生意。」其實生態、環境保育,甚至是公益活動也未嘗不是一門好生意。所謂的「好生意」不見得便要與營利或利益沾上邊,多數只是表達一種備受矚目,並因而產生前進動力或衍生正向價值的樣態而已。對金門而言,生態保育一直是正在做的事,當然也一直有成長與進步的空間。當然,在許多有心人的心裡,更希望的不是一蹴可幾,而是可以激發更多的在地認同及參與,並及而廣之的形成潮流,影響人群;訴諸結合生態友善環境生產的「金螢」精釀小麥啤酒,便在做這樣的一件事。的確,就現況而言,生態保育少不了公部門的資源及支持,但經驗也告訴我們,過度仰賴公資源,通常都會後繼無力、無疾而終。曾有人具象的形容這種狀況:「人好歹得先站起來,才可能學會走路。」如果你始終躺臥著呼喊關心與支持,吝於自己使力,恐怕誰也救不了你。慶幸的是,我們正在走正確的路,縱然路並不好走,但只要方向對了,成功當在不遠之期。 舉個例子。2018年,苗栗通霄楓樹社區今年以「石虎米」獲得國際扶輪基金會全球獎助金3萬2千美元挹注,理由是這項計畫結合生態保育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這是台灣扶輪社首次將保育與社區發展連結,並認可了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所創造的經濟效益。目的是藉由無毒耕種的經濟作物,促進社區經濟發展,附加吸引年輕人回鄉發展的價值,藉以推動社區、消費大眾與生態和諧共榮。募得款項全數捐贈社區,用於採購揀米機、碾米機、冷藏庫、選色機、烘乾機等設備,助小農一臂之力。苗栗的石虎和金門的螢火蟲一樣,都是生態保育成果的重要表徵;不使用化學資材的無毒耕種,不僅是友善土地,還能因此結合社區產業,創造更多的附加效益。但在此前,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甫遭縣議會退回;即使石虎已然面臨瀕臨絕種的處境,在保育的路上仍有諸多阻力。 總之,正因為困難才需要被克服。復育螢火蟲、改善棲地環境與產製「金螢」精釀小麥啤酒縱然只是生態保育上的一小步,但我們相信做對的事,遠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