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向過去的自己告別
隨著年齡增長,視力退化,那些看待世間是非對錯的標準界線,也日漸模糊了起來。 從前覺得要緊的事物,現在回頭望,也已無關輕重。生命中到底有什麼是絕對不能失去的呢?黑髮失去了烏溜,皮膚失去了緊緻,皓齒失去了白皙,眼神失去了夢想耀動的光澤。無論手握得再緊,時間依舊泰然自若的從容流逝。既然如此,那就放下吧!鬆開拳頭,放下包袱,捨棄窠臼,輕輕的,向過去的自己告別。 向過去的自己告別,為了迎接更燦爛的未來。失去既是必然,得到也毋須竊喜,只要珍惜曾經共度的時光,存封沿路的風景,在還沒失去記憶的時候細細咀嚼品味,在還沒失去勇氣的時候慢慢展翅,飛翔。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妳說的不無道理,但它是兩種不一樣的情境。聊天固然能增加彼此間的感情和瞭解,但親密則能生小孩啊!妳不是說要年頭生一個、年尾生一個嗎?如果不經常親密是達不到這種成效的!妳說是嗎?」 「我肚子裡不是有一個了嗎?所以今晚就不必多此一舉了。好好休息休息、養精蓄銳,今年年頭幫你生一個,年尾保證再為你生一個。這樣你該滿意了吧!」 「沙瑪,我可是精力充沛,並不需要養精蓄銳,一旦戰爭爆發,照樣能衝鋒陷陣啊……。」 烏番叔一翻身,夜已更深了。他們的親密行為雖非新鮮事,但仍然如膠似漆地纏綿著。倘若這一胎真能得男,烏番叔勢必會高興得跳起來。儘管孩子的母親有印尼人的血統,出生時或許會有類似母親的膚色,可是他的父親則是標準的金門人,原鄉的祖先正等待著他們回去祭祀。如沒有沙瑪這個番婆替他生兒育女,烏番叔勢必要斷後,所以他會珍惜與她所生的每一位子女。即使被一些無聊之徒說是番仔囝,他也將欣然接受;沙瑪若被稱為番婆,他依然會終生守護著她、愛她,不會有所改變。(一八八)
-
再見「毋忘在莒」
「好漂亮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迎風飄逸的旗幟下,藍色海軍、綠色陸軍、黃色空軍,陸海空三軍將上齊力撐起插在綠油油金門島上的國旗,齊賣力、心一致專致的神情,「保衛金馬」四個紅色大字,印在「第五屆軍人節紀念」的郵票首日封上。鮮紅總統府郵戳印著「台北」兩字,右上角一枚棕色版畫刻製的郵票上,「毋忘在莒」四字深深刻印在巨大石頭上。 「『毋忘在莒』,蓋有軌於齊安平君田單,以區區莒、即墨之地,盡復齊七十餘城,特勉國人毋忘此義,必日以反攻復國之志相勉也。」幾乎所有人都忽略旁邊被樹叢擋住的「毋忘在莒本義」碑。明白告示提醒前線軍民,毋忘失去大陸之恥,效法「齊安平君(田單)」之反攻復國精神,並鼓舞台、澎、金、馬軍民光復大陸的士氣。 「中華名國四十八年九月三日」圓戳蓋在郵票一角,烙下歷史性的一日。距今,盡四十年頭。郵票雖泛黃,在金門「枕戈待旦」的歲月依舊鮮明……。 「船已到料羅灣,全副武裝,準備搶灘……」急促哨音夾雜連長斥責聲:「還不快,想被老共砲火打死呀!」黑夜中摸索,窸窸窣窣聲中,摸不著頭緒的大兵們,已被秘密分發進各單位。 「這是什麼鬼地方呀!手錶上才顯示七、八點時候,除了白牆壁,整間「招待所」雖隔著厚厚兩層窗簾,可以感受外漆黑一片,除海浪拍擊沙灘的撞擊聲,連蟲鳴鳥叫聲都聽不見,更別說是鼎沸人聲。在台灣,現在正是華燈初上,都市才開始沸騰哩!鄰近電視聲,街頭叫賣聲,車燈亮晃晃奔馳,喇叭聲浪不曾間斷。 怎麼,來到金門第一天夜晚,腦海裡台灣帶來的歌舞昇平景象,在此,黑夜裡彷彿看見一把上緊刺刀的長槍,正悄悄瞄準心口隨時虎視眈眈桶你一刀。 接下來由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寶島台灣」公子哥兒,蛻變「戰地金門」枕戈待旦同袍共吃大鍋飯的捍衛戰士。 一年的軍旅生活,歷經防守大小金門,「毋忘在莒」雖不曾親炙,四字深深刻印在腦袋裡,直至移防台灣,卸甲歸田後回復「老百姓」生活。 「團結奮鬥,雪恥復國」八個字的意義,戍守盡門時,不僅朗朗上口,還一度刻骨銘心,返台後呢?如今,「毋忘在莒」印象漸漸模糊,那已是彼端「戰地金門」曾經響起的鐘聲呀! 「毋忘在莒」石碑前,絡繹不絕喧嘩嘻鬧的「大陸」遊客,早已取代荷槍實彈日夜捍衛國土的軍士們。 國共敵對氣氛依舊,敵我對立意識仍存,震撼人心的軍歌已隨歲月遠逝……。 再見「毋忘在莒」,「毋忘在莒」再見!
-
【滿庭芳】 詞詠鄧麗君
大眾情人, 敬軍歌后, 名魁華語歌壇。 〈雲河〉〈海韻〉, 曲曲沸臺灣。 歌影視--揚三擅; 樂慈善--佳譽騰喧。 悔年少, 金陵輟讀, 赴美夢重圓。 窘途於日本, 返華義勞, 聲播中原。 大小鄧, 分持日夜雙邊。 君在金門前哨, 笑納了--十億人緣。 悲其猝! 「褒忠」麗女, 香魄入「筠園」。 這首「滿庭芳」採用的格式是:雙調,前後段各十句,共九十五字。依《詞林正韻》押「四平」韻。 鄧麗君是「軍中情人」,更是「大眾情人」。她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歡迎的女星」;二零零九年,她獲得「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網路票選第一名。 發行過的歌曲有:〈星〉、〈雲河〉、〈海韻〉、〈甜蜜蜜〉、〈原鄉人〉、〈小城故事〉、〈假如我是真的〉、〈我一見你就笑〉、〈路邊的野花不要採〉、〈月亮代表我的心〉……,還有〈思君〉、〈為君愁〉、〈君心我心〉、〈月下送君〉、〈何日君再來〉……。 她在日本歌壇獲致成功,但也曾因護照事件帶來無妄之災,反而開啟了人生的另一個契機,名氣迴響整個東亞。 「小鄧」在大陸擁有眾多歌迷,被與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並稱,民間流傳了「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笑談。 她經常參與勞軍義演。一九七四年首次到金門演出;一九八零年又到金門演唱;一九八一年於金門巡迴義演一個月;同一年獲頒「愛國藝人」獎座;同年,台視為她播出兩個小時的特別節目--《君在前哨》。一九八四年,她以「十億個掌聲」為題,舉辦《15週年亞洲巡迴演唱會》。一九八九年,她在金門「馬山觀測所」的播音站向大陸發聲。 這位演唱天才、一代巨星的本名是鄧筠君。她於一九五三年生於雲林縣褒忠鄉。一九六七年從金陵女中休學;一九七九年到美國南加州大學進修。一九九五年五月八日猝然殞落後,於同年五月二十八日長眠在金寶山筠園。
-
不朽的人
終於看了《冲天》。這部紀錄片講述的是,中華民國空軍在中日戰爭時力抗強敵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有其企圖心,對這場戰爭提出超越傳統觀點的歷史解釋,包括新的中華民國史觀(而非舊的黨國史觀)、大量的女性視角,還有一點點的日本觀點等。但是平心而論,其史觀以及對於那個時代的解釋,仍然顯得單薄、脆弱,而有不足之處。 不過沒關係,「歷史」還是留給歷史學家傷腦筋吧!片中講述的「故事」很動人。 這些空軍健兒志在沖天,面對強大的敵軍來犯,結局是眾多年輕生命的殞落。我想,他們不是不怕死,而是相信生命有值得追求,而且高於恐懼死亡的價值。 片尾列出這些年輕飛行員的照片與殉國年齡,都是二十幾歲的小伙子,頂多三十歲,沒有一個人活到我現在的年紀。 相比之下,他們的生命如此短暫,卻已是不朽的人。
-
樂讀園內護魚記
數年前與周前主任至水族館購得錦鯉十尾、蓋斑鬥魚卅餘尾,置放於「樂讀園」苑內小池。一來池塘盎然生趣,增添娛情養性舒解案牘壓力,二來藉魚兒之吻,滅孑孓孳生,以維苑囿詩情。 倏地寒暑飛逝,人事已非,唯魚兒日漸肥碩,悠游自在。偷閒之餘佇足池畔觀賞群魚之樂,「樂讀園」為中正圖書館內仿古苑囿造景,林木扶疏,幽蘭謐靜、書香瀰漫別有洞天。苑內植桂花樹二株高碩於人,幽淡撲鼻、醒人清芳。池塘兩側聳立山茶花兩株,每於秋寒臘月之季,喜迎泠冽風雨乍開嫵媚,然不敵料峭雨瀑,憔悴殘謝,曇花一現實為憐惜。另有櫻花古木一株,昔落英繽紛為校內勝景,好景不常近年因染病遭斷枝修治,形如佝僂不復盛年英姿奪目。 苑有拱牆一面石獅殘存一座,前嵌「樂讀園」碑文、後有校歌碑記,立其間如置身騷人墨客之境,思古幽情油然而生。旁參天杉木與玉蘭花各一聳立,如似壯勇護持,林蔭遮日好不愜意。另竹柏、椰林、鐵樹與花卉圍繞頗有潑墨山水典雅之韻,僥倖得此職場之務可謂天降福氣。 每日至池畔觀賞,似入莊子:「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之幻境,快意舒暢,無案牘勞形之倦卻有忘物世外之悅。殊不知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一語成讖,此景非魚不樂,悵然驚愕,焉知錦鯉與鬥魚色澤纖彩麗紋引來覬覦。初驚喜夜鷺棲息而不知危殆,猛回醒數尾錦鯉無蹤,唯存四尾匿跡偶見其探頭游於石縫與枯葉青苔下,鬥魚孳生無數尚不憂慮矣。 然四月見白鷺鷥翩然到訪,哀哉!群魚逃生不及,方知禍已深,獨存錦鯉一尾,鬥魚不及十尾。此景引來注目,遂上演一齣人鳥捉迷藏之戲,徒嘆弱肉強食,不忍驅離。 經數旬觀望,倖存者日不出游,漣漪不興,「樂讀園」內池魚無戲卻見水黽浮遊鏡月、鬥娘遨遊花叢間、蛛網騰開若荒原。憂孑孓趁虛而入,未雨綢繆,眾人皆議待夜鷺與白鷺鷥遠去,再來購置魚苗,一興風生水起,二滅孑孓之禍。 註:「樂讀園」為中央大學中正圖書館(舊圖),為名建築師陳其寬先生設計,方型建築物外為迴廊高挑浩然壯闊,內為天井庭苑盎然詩意。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我知道你是一個務實的人,我的選擇是沒有錯的,縱使將來帶著孩子跟你回金門,我也心甘情願。有人說,你們這些從唐山來的男人,一旦娶我們當地女人叫著娶『番婆』,生出來的孩子叫著『番仔囝』,即使這樣的稱呼含有一點嘲笑的意味,但番婆就番婆吧,我是不會在意的。」 「其實我們金門人到南洋叫著『落番』,所謂『娶番婆』也就是娶當地女人的意思,沒有嘲笑的意味啦!」烏番叔解釋著說。 「我們這裡的人因為種族的不同,不管是男是女生出來時皮膚就較黑。儘管和你們結婚,有黃種人的基因,但生出來的孩子有些還是會和母親一樣,皮膚黑黑的、眼睛大大的,一眼就看出是番仔囝。將來如果生番仔囝你可不能怪我喔!」 「不管生番仔囝也好,生金門囝也好,反正都是我們的囝,我們沒有不疼惜的理由。」烏番叔說後,輕輕地吻了她一下臉頰,低聲地說:「我們只顧著聊天,竟忘了還有更重要的事。」 「你不覺得有時聊聊天,增加彼此間的瞭解和感情,比在床上親密還有意思嗎?」(一八七)
-
怒海求生記
飛行前輩鍾力夫是空軍官校46期畢業,六、七○年代曾擔任戰鬥機駕駛員,退伍後分別考進永興航空、中華航空公司,任職這兩家航空之機師,大半生時間都在飛行崗位,可以說飛行是他的最愛。他是空小班上同學的夫婿,曾列驍勇空軍的一員,為保衛台海付出青春,我們給他取一個「F-100」稱號,尊稱他一聲「鍾哥」,我也曾開玩笑問他,您是姐夫還是妹夫呢?引得他哈哈大笑,班上聚會時常聽他講述飛行軼事。 戰鬥機飛行員是被人欽羨的行業,但卻有著極高危險機率,新店空軍公墓埋葬的都是英年早逝的飛官,可茲見證。空軍上將趙知遠將軍曾在「越戰憶往」一書接受訪談說:「飛行員壽齡能活過四十就算長壽。」真是道盡在英勇專業背後,個人與家人所負的沉重壓力,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是能遨遊藍天與白雲為伍,享受噴射速度快感卻是飛行的動力,至於遇險如何化險為夷,端賴訓練與臨場處置,他曾敘述一次驚險求生故事,我將其記下如後: 事件發生於民國61年2月8日上午九時,四架F-100於嘉義基地起飛,執行台金班機掩護任務,領隊是副隊長欒勤中校,此任務他是擔任三號機,掩護任務預定於當天十時左右結束,當時在澎湖與金門之間的台海上空,高度為二萬七千英呎位置,四機為flow four 戰鬥隊形。 此時突然聽到引擎壓縮器失速的爆炸聲,檢查儀表發現火警及過熱警告燈亮,尾管溫度上升至超溫指示900度C,(正常巡航溫度大約500度左右),轉速表指示為○%(正常時約為90%);4號機用無線電報阿籣three(阿籣是長機之呼號)「你飛機起火了!」他自己明白,馬上報告長機,長機要他立即轉向澎湖馬公基地作緊急迫降,當他左轉飛向馬公,高度從二萬七降至二萬五千呎時,用無線電訊問4號機,飛機燃燒之情形,無線電卻已失效,表示飛機已完全沒有電力,判斷是電瓶電力已無法維持無線電通訊。 此時已別無選擇只有彈射跳傘一途,F-100彈射座椅是火箭彈射,拉起手柄先是座艙罩飛離機體,人椅瞬間跟著彈出飛機,約十秒鐘,他呈失昏現象,等到清醒過來時,人是呈自由落體快速下墜,他擔心降落傘無法自動張開,正要用手動方式去拉開傘環時,身體突然有被拖住的感覺,抬頭一看,美麗地紅白相間的降落傘,在頭頂上張開了,此時無暇高興,要細想下一步的程序。 首先要拉開單人救生艇,平時此艇為裝置於座椅內,包括求生背包;第二步為身上穿戴左右各一之求生背心使之充氣,當時的高度大約為一萬呎左右,當天天氣是寒流,溫度約攝氏5度,風速每小時為40浬;再來是落海要注意解傘之時機。前一年十二月,一位隊友起飛後飛機故障,同飛之伙伴見他彈射跳傘成功,降落傘也已開傘,事後搜救機無法在失事現瑒找到該員,一星期後,在高雄外海找到一具飛行員遺體,身上被傘繩緊緊纏繞著。降落傘左右各有二條解傘繩,當傘張開後,要先釋放該二條傘繩,其目的是讓降落傘如滑翔翼般可操控降落,當時他拉了半天都無法拉掉,只好用隨身攜帶之傘刀將之割斷,二號機李萬里看見他降落傘本來是搖擺狀,經過此動作後降落傘就很平穩下降了。 在降落傘落水前必須要立即解傘,以避免風大會造成傘拖而溺水,先要判斷高度切不可太高,並且要注意解傘之時機,他目視海面浪花情況,確實聽到海浪聲音時,雙手才能伸到解傘環內,當雙腳一碰髑水時即刻解傘。此時只見降落傘如火箭般飛至前方,可想像海面風速是多麼大。落海後,見單人救身艇,就在不遠處,小艇以一條帆布帶連在身上之扣環上,很容易牽過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小艇,躺穩後,尋找連結之求生包,循繩拉到最後,發現求生包已不知去向;救生包已有各樣求生物品包括:無線電、二支信號彈(一頭是白天用,另一頭是晚上用)、海水染色粉、驅鯊粉、海水變淡水劑及水袋、求生手冊、反光鏡、划漿、口糧、急救藥品、甚至還有魚鉤及線;此時感覺像世界末日般心情,而海水灌滿了全身,冷得直打顫發抖;沒多久看見兩架F-100從頭上低空飛過,事後知道是甯建中帶許光政(兩位同仁現皆已過世)。 由於風浪太大,小艇一直上下搖晃;浪高時,猶如置身三層樓頂,一下又如身跌至山谷中,以致有嘔吐現象,求生訓練浮現腦海,他將飛行衣拉鍊打開,將嘔吐物吐在敞開的衣服裡,避免吐在艇外,引來鯊魚攻擊。此時,身體已漸漸失溫,並越來越虛弱;在迷糊中,感覺有煙霧在四週,不久即聽到直昇機的聲音,是蔡喜康與江衡華所駕HH-1H,把他從海上吊掛起來,先落馬公基地,再轉乘HU-16水上救護機返回嘉義基地。 飛機一落地,就聽到鞭砲聲,為了慶祝搜救成功,聯隊長特別下令燃放鞭炮,祝賀他平安歸來。在身體檢查無恙後,他被安排至各基地,對飛行員作「跳機落海之處理作業」講述,對以後同袍發生類似意外時有所幫助,這是他在冬季海水幾近零度,一連串正確處置下,可以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此事件不但是他臨危沒有慌亂,並且緊急程序都做得完美,同時空軍救護中隊把他從瀕臨死亡危急中救出,也立下一件大功,亦要歸功於飛機完善之裝備,包括降落傘自動裝置以及傘內之求救訊號機 Beeper,給予危急中的飛行員很大的保障。 這是55年前舊曆年前三天發生的事,他說:感謝上天給予他之照顧。
-
鳳凰花開時
鳳凰花未開時,是一片的蓊綠,花開時,驪歌四起,「離」雖是愁,但,就像鳳凰花,花開時一般,如俠鶴撲翅,必然要展翅雲霄,花落時,則歸於平淡,這就是生命循環,也就是緣起和緣滅。 記得那一年,我還年幼,老家是日式的老木屋,經過幾十年的洗禮,早已斑駁,苔蘚不客氣的在靠著鳳凰木旁的牆壁四處的撒野,就連鳥兒也強佔了屋簷築巢,一陣狂風,吹越了藩籬,把鳳凰花吹掀了,露出幾株碧綠,叫人分不清本是紅花美麗,還是綠葉襯托著紅花而美麗。 老貓阿咪,比我早得知朝陽的和煦,牠貓腳印像是練過輕功一樣,不留痕跡的往牆上一撲而上,趴臥在對面鄰居的矮牆上,享受著日光浴,不久牠便蜷伏著身體,在那兒打起盹兒來了,那垂蔭的鳳凰木的枝葉,就像是一把天然的芭蕉扇,搖曳晨風中,幫老貓阿喵遮蔭避暑。 而大哥喜孜孜的在衣鏡前,一會兒打著黑領帶,一會兒又不滿意的改換了新領結,然後披上黑色的學士袍,在鏡子前,左顧右盼的,得意的旋轉了好幾回兒。驪歌好似在他的耳邊不斷的盤旋,他的內心充滿著畢業的喜悅。 靦腆的母親不敢告訴街坊鄰居,大哥大學畢業的消息,但卻在鳳凰木下掛著長串的鞭炮,恨不得能把那串鞭炮延長至村子口,讓街坊鄰居都來家裡道賀。 後來大哥北上工作後,從此鮮少再回家了,家裡也變得較冷清。 而隔了一年後,鳳凰花開得更茂盛了,阿嬸帶著一個紅紙袋,躡手躡腳的溜進了我家大門,我好奇的跟在她後面,後來我嘻笑頑皮的戳了她一下,然而她一臉驚慌的回頭問我:「阿妹仔,恁母呢?……」我問她說:「有什麼事嗎?」阿嬸很不悅地大聲對我斥責的說:「阿妹仔,囡仔人,有耳無嘴……不要老跟著我後面偷聽。嘸聽到沒有?」 數日後,母親神神秘秘將拜拜的祭品裝入榭籃裡並帶著滿臉嬌羞的阿姊到城裡的月老廟擲笅杯,後來聽說母親很滿意的帶著阿姊到綢布莊剪了塊布面回來,所以,我猜想,阿嬸那天來家裡,拿著的大紅紙袋裡,鐵定是裝著為阿姊作媒後,合回來的八字,難道阿姊內心早已有心儀的對象了? 不久之後,阿姊便穿著大紅繡花綢緞旗袍和配戴著金銀玉飾,在火紅鳳凰花展翅飛揚之下和眾人的祝福下,拍著訂婚的合照,阿姊就這樣喜氣洋洋的出閣了。 至於我呢?隨著歲月不斷的成長,我也在那鳳凰花花開花謝的日子裡,帶著成長中的夢想,也終於在畢業後離開了故鄉。 直到退休後,我再回到老家的老屋裡,望著窗外那棵鳳凰木,就有如睽違已久的老朋友,令人不斷地回想起成長中的甜蜜、長輩們的凋零、村子裡陌生又不相識的新鄰居……一切的情景,都道出了「人事已非」的感慨。
-
對話者
從對話開始的 就讓它從對話結束吧 風為什麼只是往南方吹 廣袤的蒼穹淪入虛無的象徵 風為什麼只是往南方吹 從春天開始的 就讓它從春天結束吧 你也說過我是你眼中的 一株青梅 甘冽如秋泉 我也曾經說過-- 我說過什麼呢 被一雙柔弱的手自己撕碎 曾經有雙永恆的翅膀的 墜落如燕 從殘酷的青春開始的 就從月暈的寧靜結束吧 雲采如心瓣 心瓣如琴鍵 歌聲可曾撫慰了誰的傷痛?
-
沙美教會的愛宴
沙美教會就在金沙鎮,在沙美車站附近,離金沙國小不遠。聞名遐邇的金沙巧克力穿上一件金色的外衣,彷彿一顆金蛋,有喜從天降之感;吃下它不僅令人讚不絕口,也讓人口齒留香,一顆接一顆不覺膩嘴,沙美教會將它當成見面禮,意義非凡,值得流傳。 凡第一次來到教會禮堂中的親朋好友,「送你一塊糖,讓你吃甜甜,一次的歡迎就是永遠的歡迎」(台語)。記得當我第一次來到這間已有百年歷史的教會時,單單這一顆溫暖人心的巧克力送到我手上的霎那間,徹徹底底地且安慰融化我心中的不安,藉著音樂響起的氛圍,及表達者低沉音韻和幽默的介紹,並在眾人歡迎鼓掌聲下,在在釋放了我莫名的緊張情緒。 在這裡從十點開始做禮拜,將近中午的時候,陣陣撲鼻的食物香味,早已陶醉其間,如癡如醉,讓人按耐不住飢腸轆轆的感覺立即湧上來,人是必須吃五穀雜糧方能餵飽自己的動物。美食當前,誰不會食指大動,味覺翻騰呢?十二點正是一般人該吃午餐的時分,教會也會按人身體的生理來滿足腸胃的需求,不但看見外購而來,放在桌上任君俯拾即得的饅頭、包子或花捲;還有經由幾位付出愛心的媽媽,她們分工合作地切、洗、炒、煮,繼而熬出什錦湯的湯底,獻上來的是道地金門的煮法;一鍋鍋熱騰騰的端在全教會會友的眼前,呈現美味的大鍋粥或大鍋麵,粥(或麵)裡面有數幾種好吃又營養的好料,眼看有紅、白、綠、黃諸色澤,「嘴餓目睛馬餓」(台語);竟是純天然完全沒有任何色素添加佐料,一旦吃到腹肚裡絕對百分百對身體有幫助、有營養、有能量;頭腦會壯壯。 台灣人在吃飯的時候喜歡配話,配話就有交誼的效果,透過交談彼此交換心得,增進之間的認識;一個禮拜一次的聚餐,簡單的餐食卻蘊含豐富的感情在其中。沙美教會愛宴的預備,不僅吸引金門就學的學子、工作的遊子前來,也擄獲附近出外人心靈空虛的心。這裡有一種回到家的溫馨及安全的感覺,您可知它勝過天下第一美食或獨特的滿漢全席,因為它是愛心、耐心、寬容和扶持及接納所建立起來堅固的堡壘,不容易倒塌、不容易攻陷,猶如賓至如歸。當您無處可歇時,您在尋找如斯的地方嗎?這裡的朋友常常雙手張開,隨時歡迎,沙美街一百二十一號等你按門鈴!等你來坐坐!來奉茶!來喝咖啡!來說故事!來講心事!最重要是邀您來吃飯啦!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你考慮太多了,難道你看不出我對你心儀已久,甚至經常提醒你。」 「幸好那天一母拿出那罈藥酒,才沒有讓我們失去機會,我們得感謝她。」 「我阿雅早逝,一母含辛茹苦把我養大,她老人家每天早出晚歸與田為伍,辛勤耕作,實在可憐啊!」 「妳儘管放心,對一母我會善盡一個做半子的責任,照顧她一生。而且妳一母就是我的母親,我們都有盡孝的義務,絕不會把老人家擺一邊。」 「烏番,我知道你處處都為我們著想,尤其是花費那麼多錢蓋樓房,簡直讓村人羨慕死了。一旦新屋落成,可說是全村最豪華的房子,一母也想不到今生會有樓房可住。」 「既然故鄉回不去而落腳在這裡,又娶了妳這個漂亮勤奮的好老婆。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確實有必要先來改善居住環境,一旦日後孩子誕生,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而且我銀行裡的存款,除了我們的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費,還有足夠的錢回金門修葺古厝。興建這棟樓房可說是在我的能力範圍之內,我絕對不會打腫臉充胖子。」(一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