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問個問題
為什麼海是藍的 為什麼要說風是輕輕地吹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總是有著五花八門 奇奇怪怪的問題 發問著 我說啊 孩子 這些問題都值得你細細去探索 那 為什麼你不告訴我呢 是不是你也不知道 我說 是的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 值得我去追尋 有些事情 我真的也不知道 那麼 讓我們享受這一刻的好奇心 有問題 我們就一起去探索 一起找答案 一起努力 抽絲剝繭 那………最後 我可以問個問題嗎? 我的答案是 YES 讓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用好奇心想像力 化為我們的超能力 一起 解決 再提出問題 問個問題吧
-
金門的勝景
風和日麗的上午,我們想巡禮金門以前的勝景,就騎著腳踏車,到了位於金沙官澳北端的馬山觀測所與播音站,想先來個軍事體會,大家停好腳踏車,就提起精神走入種了不少木麻黃樹的國軍駐防隱密地點,走入了兩旁高大而整齊的木麻黃樹枝葉影裡的小路,一下子涼爽不已,聽那被風吹動的枝葉聲,也是滿悅耳的。警衛的士兵依然嚴守崗位,也淡淡的微笑歡迎我們的參觀。我們進入觀測所的坑道裏,雖然狹小卻筆直,也乾淨。沒有想像中防空洞的陰暗潮溼,或有一些醜陋的小蟲、蝙蝠出現,坑裏空氣暢通,連霉濕氣也幾乎聞不到。可見坑道裏面平常都有在維護與保養。在觀測所的終點是一處臨海的山壁裏,能用望遠鏡看到隔岸的中國大陸的陸地,甚至人、屋都能看到,在兩岸還沒開放探親的戒嚴時期,從這裡看大陸是很好的地點,有人說馬山觀測所是金門本島靠大陸最近的據點,國軍裝設有大型的望遠鏡,能掌握大陸海空的動靜。 我們走出了坑道,看到了一面「還我河山」的精神教育大牆壁,可見以前戒嚴時期反攻大陸的神聖使命使人蕭然起敬。我們也看到了馬山播音站,又有人說那是金門本島以前對大陸施行心戰喊話的最前哨,透過擴音器,能動人心志,往往能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奇效啊! 已接近十二點了,我們就把腳踏車騎到木麻黃樹影下,拿出大家早上準備好的午餐,愉快的享用著,鳥聲陪伴我們,木麻黃樹蔭下很涼爽,吃午餐也是很愜意的! 我們吃完午餐,休息了一陣子,我們想要觀賞金門的傳統聚落、樓高厝美、水悠風采,就繼續騎著腳踏車到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十八棟厝,到了一處依山向海,連厝成村的閩南式大古厝前停了下來,停好腳踏車後,我們走入厝間地面逐漸升高的小巷,而慢慢看到,古厝呈棋盤狀整齊排列,優美狀觀的全景,各建築物大都呈現泉州式的白砌牆、交趾陶的壁飾雕琢的斗拱、橫向的隘門等,都有很值得用心觀賞的地方。 我們用了一小時多參觀後,就去附近的樹下吃蚵仔麵線,現採的鮮蚵和金門手工的麵線,使大家都吃出了特別的金門風味。我們在古厝前的涼亭坐著欣賞附近翠綠的鄉野風景,不遠處有零散的一般住家的傳統老式古厝,有一點破落的殘景,還是有人住著,雞叫狗吠偶而傳來,呈現純樸的鄉居生活。半小時以後,天空聚集的黑雲愈濃,幾聲響雷後,下起了大雨,有人說雨不會下很久,確實半小時以後雨成為朦朧細雨,我們再巡視了一下十八棟厝,在雨霧中,十八棟厝更使我們感覺到,好像充滿古樸人情的金門桃花源景象。
-
故鄉的水
中原板蕩像院落的鞦韆 死命蕩出南遷 雙腳磨難一路的爛趾 舊院新主裙襬重搖了笑嬉 晉室出逃歇止在海角 江畔是苟延殘喘的寄居 盡頭就叫晉江 臨海絕陸只剩跳海 黃龍族先祖獨具慧眼 吳姓聚居黃龍江濱十三鄉 晉安港落盡六朝金粉 晉江水洗鉛華安生作遺民 戴雲山的源頭活水 汨汨千萬年的流淌 晉江流出浯江一支流 餘波游湧過海而來浯島 泉州浯江水的豐澤 等循現有入海管道引來 順濟涸轍的浯魚 要救活金門黑死已久的浯江 泉州的晉浯 雄鎮海門的金浯 浩浩浯浯情緣再接續 宿命是古今的重重疊疊 我們的島鄉 我已住了四百年的苦難 把異鄉變成故鄉 重飲了故鄉的晉江水 那可是四百年的等待 再與祖先共飲一江親水 酹三杯望祖的澆奠 以飽含晉江水的高粱尚饗 多少次的離亂悲歌 經過多少年的山河歲月 遠祖的容顏寫在燈號上 一脈傳承了一帶一路的血淚 自豪地把燈點亮輝煌 傳燈再繼之千秋 黯夜不再窮愁 長夜未央 長樂未央 水脈解放了艱苦的渴望 甘冽更釀濃了酒香 酒水稀釋陳年的戰禍 風生水啟了骨醉的春醪 2015我撰:「兩岸同根,皆是一家人;金泉同源,共飲一江水」給兩岸通水工程開工的祝辭。(2018)8月5日兩岸啟動了通水,故鄉的晉江水,潺潺豐霈金門島的命脈。 2016我如張騫乘槎探河源,實地走了一趟接水的晉江,其支流東江的南安「山美水庫」。晉江發源於德化的戴雲山,流經晉江市,由泉州灣入海,晉室南遷至此,故稱「晉江」。晉江在泉州市有一條小支流「浯江」,於天后宮前新順濟橋下注入晉江。 浯江是金門的母親河,是金門的象徵。現在要救活「浯江」並不難!先開蓋濬深「浯江」,整治沿岸的水文生態,學學都江堰「深淘灘,淺包堰」六字旨。再把全島污水集中處理,注入浯江,足以成就半條江。再從田浦水庫的洩洪道,引一港水入浯江,每天都有源源活水,就等於引來泉州浯江水,灌醒金門浯江水的新生命。 再次呼籲:把錢用在水口上,用酒養活一江水,金門日夜盼望的浯江,要重新開張潮聲澎湃!
-
崇尚自然與返璞歸真
媒體經常呼籲人們應該重視環保,因為目前為止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雖然科學家一直戮力於探索宇宙星空,希望尋找一個和地球類似的星球,以備有朝一日能夠移民外太空,應付人類不時之需而努力,然而地球依然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地方。 類似環保相關話題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好比媒體經常可以看到人類過度使用塑膠製品,因而造成難以想像的生態浩劫,希望大家可以使用替代產品,不要再繼續荼毒我們的生態環境了。 對於塑膠製品充斥於人類生活裡面的隱憂,日前媒體就提出一個廚房用來切菜的「砧板」知識,其內容說一般人總覺得,木頭砧板使用之後,比較容易藏污納垢,因此不少家庭主婦,傾向使用塑膠砧板,以避免孳生細菌而有害健康。 然而有的專家則表示,其實那種想法是錯誤的,實際上塑膠砧板,反而更容易滋生細菌,而且不容易清洗乾淨;而木頭砧板的材質特性,本來就含有抗菌功能,所以比塑膠砧板還要衛生。 我們當然比較相信專家的話,認為木頭砧板有它的特點,而且也比較具有渾厚的質感,尤其更不會造成二次汙染,只要不是濫伐樹木而取材,當然對於環保應該具有正面意義。 不過從砧板的材質,以及追求簡約的生活需求與內涵,來看待心理上所隱約思考的許多現象,人們不禁發現,原來我們正在逐漸走向返璞歸真的道路呢! 此話怎講?好比木頭砧板,是老祖先長久以來,所喜歡使用的切菜工具,不過卻因為塑膠用品大量開發之後,才漸漸取代木頭砧板;然而經過專家研究結果證實,果然還是老祖先比較有智慧。 相較於木頭材質的砧板習慣,媒體也另外有一則新聞說,熱帶雨林裡的大猩猩,其糞便對於雨林植物有莫大貢獻,因為牠們採食各種植物之後,所排出的糞便具有高度有機肥料之功能,所以是雨林區所有植物,最好的天然營養劑。 提到砧板和大猩猩的糞便,這兩則故事的內容,雖然不具有強烈關連性,可是卻都有一個共通性,那就是大自然真的很奧妙! 撇開塑膠砧板,或者人工合成肥料不談,原來上天早就安排好一切,無論是人類廚房使用的器具,還是森林裡面生生不息的生物鏈,都是那麼巧妙的渾然天成。 雖然自詡為很聰明的人類,發明了多樣性的塑膠製品,因而讓生活極其方便,可是卻無法有效降低塑膠產品之汙染,於是造成舉世皆頭痛不已的困擾,這是很典型的騎虎難下、或是難以兩全奇美之狀況。 至於被譽為地球之肺的龐大森林,則更有其一套綿延不絕的生命哲學,透過大自然共生共榮的運行規則,使得動、植物都有其各自代表的獨特生命意義,更提供人類得以生存於地球之上,其所必需的各項資源。 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禁讚歎「崇尚自然」的法則,原來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從大自然默默運行當中,發現人類雖然很聰明,可是相對的卻也極其渺小。 所以歷史上許多有智慧的人,大都呼籲人類必須順乎自然而行事;更有人則提出師法自然的重要性,而我中華民族源源流長的文化精隨,乃是最了解大自然的民族之一。 然而回到環保議題之際,雖然大家可能都已經了解其重要性,不過生活在高度物質文明的環境裡,事實上人類每天所經歷的每一刻,以及使用的文明工具,好像都和環保理念背道而馳。 這種情況和人們所標榜崇尚自然的口號,顯然存在著莫大之落差,以致於在追求返璞歸真的過程當中,遭遇到了難以抉擇的局面,這也是大家始料未及的窘境吧! 由此看來,我們面對生活上無所不在的環保議題,想必覺得人類絕對是最能夠生活在這一個美麗的地方,而且在浩瀚無垠的廣大天地之間,也許必須以明智、謙卑和理性的態度,儘量抱持著崇尚自然的生活態度,來創造屬於返璞歸真的生活內涵,以及追求適度而美妙的精神文明,應該是比較正確和正面的生活觀呀!
-
自己的書,自己賣
從2017年3月開始,我開始一趟擺書攤的旅程。每回依照主題,開始從自己的書櫃中細細挑選合適的繪本,以酒精仔細沾溼擦拭後,挑選最喜歡的書,寫下書評,就像寫一封道別的情書,好比一位「真的」二手書店主人一般,捨得、讓渡自己的書,等待下一位讀者翻閱。 每回擺書攤,我都以一卡行李箱與一只手提袋為限,火車與雙腳到得了的地方為主,盡力做好一個人能做到的事。順利抵達會場後,張開桌椅、鋪上布,想辦法讓書封露出最大面積,最後,在攤位前,擺了兩張椅子,耐心等待孩子們主動坐下,看著他們想看的書,前往屬於他們的世界,有時同行,有時限乘單人。 這當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向其他家攤位主人學習,每個攤位的主人,辛苦地拉著推車布置攤位,為自己的手藝、熱情標價,在過程中,依自己的方式推銷,這當中有我們各自擅長和不擅長的事,而這些,都是我過去不知道的事。市集的尾聲,往往都是向攤友們貢獻不多的營業額做結,確切感受錢與時間的流動。 在一群愛書朋友的支持下,最高紀錄,曾創下一個下午賣出四十本二手書與新書的紀錄,堪稱個人賣書史上的大大勝利。也曾遠征外縣市,最後以友情價,賣出一本書慘澹收場。 我想,在這趟說不算長短的旅途,認識到的是不一樣的自己,曾在前往會場途中,一場傾盆大雷雨,看到書頁浸濕時,難過的都快掉下眼淚。原來自己會為這樣的事心痛。 能夠安靜的,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為自己喜愛的事物付出,這樣的舉動稱不上聰明,但絕對有它的意義存在,希望每個人,都不要輕易否定他人的喜歡。
-
【五十話桑麻】 父親的話
父親活到八十八歲,一生勞苦,只恨不識字。養了十個孩子,一粥一飯,都是流汗賺來,省吃儉用,堅持要我們兄弟受教育。我排行老十,所以承繼了父親敦厚與實在,父親再三叮嚀:不要踩在別人頭上,更不要枉讀聖賢書! 母親的牽掛 生養十個孩子的媽媽,都是來要債的,終身勞苦不識字,從小在長輩與左鄰右舍的指導中,嘗盡甘苦。媽媽活了九十五歲,只擔心我沒錢用、沒買房,直到她九十二歲那年,我帶她老人家去公司拜土地公,她才放心不用擔心我的溫暖,買房契約也晃了一下,媽媽卻沒有等得及住;唉!父母想子女,長流水;子女念父母,一陣風。想來淚不止!從小駑鈍,拚命念了個大學,是給父母爭個面子,但年少輕狂,一錯再錯,原來笨的人是活在錯誤的循環裡,實在愧對養育之恩! 有神嗎?信不? 我信的,舉頭三尺有神明。在生命中有兩種人,一種處處幫忙你,和你吵架,但始終挺你;另一種是可恨的貴人,來幫你上課,處處幹譙你,讓你知道人性的真相,倉皇辭廟時,才知形勢比人強。在供養十七年的土地公前擲筊,三個聖杯,要我放下,事實證明神愛世人,只要你還信仰祂! 東方眾神、西方耶穌,無不勸人為善,心誠則靈!從小在廟裡躲砲彈、避暑。父母拜了七十年的瓊林保護廟,更是記憶滿滿,父親八十七歲還跪拜,母親一生求神,想念父母時,我總在瓊林大道公前,一炷清香、兩行熱淚! 老大 老大有三個特色:一是英明神武、二是完美、三是夠狠。我永遠當不了老大,因為上述三個特質我都沒有具備,也學不來。 三教九流 四海之內皆兄弟,這種胸襟和魅力的人,需要有三種修為:一是包容的心、二是捨得花錢、三是不求回報,缺一不可。沒有人會平白無故走進你的生命裡,緣來則聚,緣盡則散;人來,我接,人走,我送;只有真誠與惜緣,每個人都有前程要拚! 言行一致 沒能力時,守著你的信用,那是本錢。有能力時,別揮霍你的承諾。自古輕諾寡信,只要需要求人的,就別拍胸脯,人前人後各一套,這是人性!勢利現實是因為每個人都得活下去,每個人都有他的苦衷。別把青春和時光,浪費在口水裡,該拚的時候流汗流淚;做不到的,就說抱歉,別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愛面子勝過事實,浪得虛名! 感恩一路相挺的人,感謝一直不離不棄;祝福可惡的貴人,讓我體會人性的陰暗面,您辛苦了!一路走好,彼此不欠。 (稿酬捐金門家扶中心)
-
【金門八二三砲戰不可忘卻的戰鬥英雄】之四 二等寶鼎勳章得主─表現滿分指揮若定的司令官胡璉上將
「神色鎮定,處置裕如,我給你滿分。」這是國防部俞大維部長於民國47年8月23日共軍砲擊金門當天深夜要搭乘軍艦返回臺灣前,獎勉胡璉上將的一席話。 當共軍砲火於8月23日下午6點30分開始急襲金門,防衛部所在的翠谷及水上餐廳等處亦有落彈,當時俞大維部長與胡璉上將正在水上餐廳不遠處的坑道口外閒聊,砲擊後胡璉司令官回到坑道走進OCC(火力指揮協調中心),指揮作戰,不久俞部長在憲兵攙扶下也回到坑道,但頭部受到輕傷,6點35分開始,各砲兵部隊不待命令紛紛開始進行反擊,因為早於民國46年624砲戰之後,胡璉司令官(民國46年,前線已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態勢,在「打仗打將」的指導之下,胡璉將軍於民國46年7月奉命第二次出任金門防衛司令官,層峰並核定晉升陸軍二級上將)就已經下令我砲兵指揮官有射擊權,根據嚴佛元將軍回憶說:「因為在戰場上,我軍倘遭受敵砲轟擊,指揮官還要請示上級、還要等待命令才能反擊的話,萬一通信中斷了,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也就是這個「砲兵指揮官」有射擊權的命令,讓金門砲兵部隊群起射擊制壓對岸共軍火力,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砲戰開始,共軍就以大小口徑熾盛的砲火轟擊我大二膽島,及欲拔除這梗在匪喉之刺,倘大二膽島一但失守,戰況將不可收拾。大二膽島上最大口徑火砲僅有42迫砲,根本無法制壓對岸共軍火力,只有挨打,不時需倚靠我金西反砲戰要角陸軍砲兵第600群的火力支援,島上官兵1400餘人方可稍微喘氣,但缺水缺糧,受傷人員無法即時後送,軍心士氣難免有損。這島上官兵將士的安危,亦是我司令官胡璉將軍所最掛心與日夜懸念的。除飭令我砲兵部隊給予火力支援及加速八吋榴砲之訓練加入戰場外,更積極研議進行熱食與糧食運補及小型換防之可行性,另外就要與參謀本部斡旋關於王總長轉達美方要求及我軍部分將領唱和主張減少大二膽守軍數量的欠慮之議。胡璉司令官認為敵前撤退乃兵家大忌,同時多次詢問駐大二膽「特派員」的陸志家副師長官兵撤退的可能性,戰場經驗豐富的陸志家則回覆:「交通往還時,彈如雨下,傷亡必重,不宜撤出。」,鑑此,胡璉司令官諭令陸志家安心固守,另一方面報告王總長堅守之意經向層峰陳明後,才打消了撤減駐軍的念頭。胡璉將軍深知一旦失去大二膽島,烈嶼及金門本島必將受到嚴重之威脅,這場戰役的勝敗亦未知難定。 胡璉將軍一方面坐鎮防衛部指揮作戰,另一方面利用砲戰空檔巡視金門本島各師第一線陣地,鼓舞官兵士氣,嘉勉慰問參戰官兵,官兵見到司令官親臨也都面有喜色,他巡視時不愛戴鋼盔,置身死於度外,時遇共軍砲火突然轟擊,一時彈如雨下,司令官不為所動指揮駕駛繼續前進,此種從容疆場不虧有久經戰陣之大將風範! 第一階段砲戰結束後,層峰以司令官胡璉上將「醫治青光眼」為由返回臺灣,胡璉將軍在臺期間,參謀本部竟傳出砲戰初期通訊中斷期間,胡璉將軍有涉嫌「通匪投降」之傳言,在有人刻意散布謠言之下,造成軍心譁然,層峰即諭令王叔銘總長即刻避謠,後總長召集中外記者於公開場合以「在金門防衛司令官於民國四十七年八月至十月金門砲戰期間忠於職守沉著應戰指揮若定」之勛績,頒授胡璉上將二等寶鼎勳章。在此之前,國防部辦理金門砲戰期間駐地高級指揮官的獎勵,副官局亦詢問已返台醫治青光眼的胡璉司令官針對各師師長等人獎勵內容意見,胡璉將軍表示:「本次作戰係以砲戰為主,各師之戰功乃不分軒輊」,因此,王叔銘總長於11月1日飛赴金門於防衛部頒授第9師師長郝柏村少將、第10師師長馬安瀾少將、第27師師長林初耀少將、第41師師長胥立勛少將、第69師師長曹傑少將四等雲麾勳章;第58師師長張錦錕上校五等雲麾勳章及砲兵第600群指揮官嚴佛元上校六等雲麾勳章,以表彰各高級指揮官砲戰期間忠勇堅毅卓越指揮的勳績。 47年8月23日爆發的金門砲戰,迄今已60年,從金門823戰史館到各級官媒慶祝砲戰勝利的字裡行間裡,當年主要參戰的「人物」已計畫性的從戰史中消失,剩下的竟是怯戰者的加工與失真的歷史,用這樣的內容來面對勝利60週年的日子,實為可嘆也。但真實的歷史我們絕不可遺忘,這位「47年臺海金門戰役,粉碎共匪砲戰陰謀。固我海疆,厥功尤偉」的戰神胡璉上將,更是我們不可忘卻的。
-
清代金門才子許琰
金門歷經幾許戰火,人才輩出,文風鼎盛,明、清兩朝之進士有47人。清代金門才子許琰字保生,號瑤洲,乃汝奇公之長子,金門後浦人,徙居同安前宅(今屬大同街道田洋村,後來又回居19都後浦保董林(榜林)村,今同安童嶼村尚有其住宅。 許琰是同安「神童」之一,他自幼穎慧過人,6歲能詩,8歲作文,14歲著作「寸知編」,已入鰲峰(今屬汀溪鎮)從侍郎蔡文勤遊,授宋儒性理書,身體而心驗之。 清雍正2年甲辰(1724年)中式魁於鄉,嗣於雍正5年丁未(1727年)進士三甲,授翰林院庶吉士。 清代金門才子許琰,性情傲岸,不願隨俗,棄官飄遊四海。返鄉後閉門謝客,作詩自娛,許琰既不善於奉迎拍馬,又不肯與世同流合污,成為塵世中之江湖散人,煙波釣客。但也促成其文學成就,著有玉森軒稿、鰲峰近詠、餘麟集、水泳集、方知集、寧我堂詩鈔、瑤州文集、詩餘 、詞調及濟河縣志、荏平縣志、普陀山志等(參考金門珠浦許氏族譜,1987及顏立水,許琰遊汀溪,金門日報副刊文學,2006/5/28)。
-
【金門八二三砲戰不可忘卻的戰鬥英雄】之三 四等雲麾勳章得主 ──料羅灣灘頭運補指揮官馬滌心少將
金門砲戰期間擔任陸軍第十軍司令部少將副軍長(研究發展委員少將主任委員)兼料羅灣灘頭運補指揮所指揮官的馬滌心將軍,是抗戰及戡亂期間久經戰陣戰功彪炳的有功將領,尤其在陸軍預備第二師上校參謀長兼代理第五團團長任內參與抗日滇西戰役中,曾獲國民政府頒授五等雲麾勳章。共軍瘋狂砲擊金門當日,造成參謀長劉明奎將軍重傷,後送臺灣救治,司令官胡璉上將即令防衛部研委會主委的馬滌心將軍代理防衛部參謀長,協助砲戰初期我軍之作戰佈署,迄9月1日,胡璉將軍為期改進金門灘頭之任務編組,達成運輸補給任務,因而設立料羅灣灘頭運補指揮所,令由馬滌心將軍兼任指揮官,副指揮官由原防衛部港口指揮部指揮官苗沛雲上校兼任,從此這灘頭運補的重任就交由馬滌心將軍負責。 當年許多參戰的官兵所說「自扛砲彈的灘頭指揮官」,就是指馬滌心將軍!當灘頭在實施運補任務時,駐防金門的美軍顧問經常出現在料羅海灘觀察運補情形,根據嚴佛元將軍回憶,某次美軍顧問遇到馬滌心將軍與官兵一同扛砲彈,忙碌於灘頭之中,立即趨前敬禮。熱情地向馬將軍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美軍顧問環顧四周後問馬將軍:「您的指揮部在那裏」?馬將軍用手指著所站立的地方說:「我的指揮部現在就在這裏」,接著補充了一句:「我走到那裏,我的指揮部就在那裏」。讓美軍顧問肅然起敬!防衛部副司令官劉鼎漢將軍亦回憶每每我方實施運補作業,料羅灣就成了共軍火砲射擊的重點,運補船艦常遭到砲擊不能靠岸,必須依靠登陸小艇和機帆船以接駁方式將補給品運送上岸,再由我戰士負運到掩體內,一時海面與灘頭彈如雨下,某次他特地驅車前往視察,1/4T吉普車一路在砲火與煙硝之中行進,到了料羅灘頭的運補指揮所,這裡僅是個簡單的掩蔽部及交通壕,在那裡見了指揮官馬滌心,因他耳朵已被砲火爆震到重聽的程度,都需要喊著跟對方說話,劉鼎漢將軍說馬滌心將軍他指揮灘頭卸、裝、運作業盡職勇敢,更在共軍砲火之下與弟兄們一起扛負砲彈,來回穿梭灘頭上,更激起大家視死如歸的壯行,多次完成不可能的任務,臨行前馬將軍又手拿擴音器穿梭在灘頭上、土坑中及交通壕內,身先士卒帶著部隊,指揮卸裝作業,不時敵砲就在身旁爆炸,無處可藏躲,只能就地臥倒暫避的身影,就為他捏把冷汗,更欽敬他的英勇。第一階段砲戰結束後,馬將軍即以「每日冒砲火對灘頭設施管制,積極佈署。晝夜親自指揮搶灘卸運工作,完成任務。」之勛績,奉頒四等雲麾勳章。戰後多年官版電影中這位「自扛砲彈的灘頭指揮官」卻另為其人,讓當時參戰官兵憤慨不已,但其人卻有所不知馬滌心將軍「自扛砲彈的灘頭指揮官」的封號是任憑誰人都也搶不走的! 47年8月23日爆發的金門砲戰,迄今已60年,在慶祝砲戰勝利60週年的今天,我們絕不可忘卻在無情砲火襲擊下來回於灘頭上指揮運補任務的真英雄馬滌心將軍及參與灘頭運補任務的港口指揮部、陸軍第41師及69師的參戰官兵。
-
老 街
夏日藍空裡的白雲,掩不住熾熱的陽光,這條老街,不知歷經了多少歲月?所以這兒處處可見,正在整修的房舍,這裡的屋子雖有些老舊,卻隱藏不住,它過往的繁榮與璀燦。 在兒居住最久的長者,我們從里長的口中的敘述中可得知,應該算是阿美阿嬤了。 那一年阿美阿嬤新婚,便隨著丈夫帶著一只皮箱北上,來到這鎮上的雜貨店租屋,婚後她便連續生下了一子一女,便沒有再生育了。鄰居都一直勸她要再多生幾個孩子,以便將來老的時候可以養兒防老,可是阿美姨,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她認為孩子只要健健康康的長大,好好教養他,她將來老了未必需要投靠著兒孫。 在那保守的年代裡,阿美姨有這種新時代的思維,是無法廣泛被人接納的,後來,就連她的公婆也持著反對的意見,所以她的丈夫,為了家和萬事興,也避免阿美阿嬤和公婆起衝突,只好帶著她北上,在這個鎮上的雜貨店裡,找到一間願意租賃房間的房子,就這樣搬進來住了下去。 為了高薪和嗷嗷待哺孩子的未來,阿美阿嬤的丈夫只好答應了鄰居的建議到漁市場做起了賣漁貨的工作,而阿美阿嬤則每天一手牽著長女和背上先用花布背巾綁著次子,然後再揹起次子,在這條老街的市場裡做著賣肉粽的生意,他們夫婦兩人都非常努力的掙錢,也非常用心理財,他們立下志願,想在這條街上買下店面透天的房子。 後來在他們夫妻同心合力之下,他們真的實現了在老街上買新起的透天店面,這間透天厝,應該算是阿美阿嬤的「起家厝」,於是她和她的丈夫便開始改行做起雜貨兼賣菜的生意,來養活一家子的人,每個月還要寄錢回南部給公婆,日子雖然過的平淡,卻也十分的清苦。 隨著歲月的流逝,孩子們漸漸的長大成人,阿美阿嬤的長女也由孩童轉變成少女,每到夜晚放學時,便可以看見她家二樓的窗子,在那老街的盡頭高掛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窗內會出現有一位皮膚白晰,輪廓美麗的姑娘,那就是阿美阿嬤的長女,她在努力用功的讀書,準備大學聯考。住在這條街上無論是街坊鄰居,還是路人,大家都會目不轉睛的朝向她家二樓的窗簷下多瞄她女兒幾眼,她青春的芳華就像是香膏沒藥,牛奶與蜜,在老街上不停的流淌著。大家都說她是個富有高貴的氣質和書卷氣女孩,比夜空下的月亮還要清純皎潔。 也讓阿美阿嬤常感到自己真是「歹竹出好筍」。 有些媒人婆常和阿美阿嬤勸說,希望她女兒不要再考什麼大學了,直接找個好婆家嫁人算了。阿美阿嬤總是回答:「年輕人的事,年輕人自己選擇,我不好插手。」只要阿美阿嬤說了這句話,媒人婆便會對她翻起白眼,然後嘆一口氣說:「阿美阿嬤家這條媒人錢真是難賺呀!」又常常在對街委託說媒的家中,一直數落著阿美阿嬤的觀念,實在不令人苟同,然後就氣的離開了男方的家裡。 直到阿美阿嬤人生百之時,女兒因留學去了英國,也在異地找到了婆家,而她的兒子則到內地開工廠發展事業,而她的丈夫則因病往生後,阿美阿嬤不願意隨著兒孫去內地過日子,她也就只好獨居在她的起家厝裡了。 對她而言,這樣的生活,讓她感到十分的愜意。 當老街上隔壁鄰居家的青籐不知何時起,悄俏的延伸爬滿了阿嬤起家厝的外牆時,也許因為太陽常年的照射,而顯得枝葉更加凋零和枯萎,這彷佛象徵著阿美阿嬤由青春年少,歷經了歲月的風霜,讓她如今過著寂寞的晚年,她常為了擺脫屋內的寂寞,就常常讓收音機任意的播放著歌曲,然後阿美阿嬤就這樣在這些流暢的音樂中,在她家的後院的老槐樹下打起盹兒,直到近夜晚時,她才在她女兒過去少女時唸書的書房窗前,呆坐著,街坊鄰居經過她家樓下時,都不免會用關心獨居老人的眼神,瞄望著她窗內的燈火是否通明?透過閃爍的燈光,可以清晰的望到阿美阿嬤臉上佈滿安詳的皺紋,大家對她才有些放心。 到了秋末冬初,北風起風的日子漸漸靠近了老街的街角,她到了夜晚,她會改放著佛經,因為她在做晚課。那佛經的聲音夾雜著北風的呼嘯聲,也將原本在街頭禦寒的街友們,心靈感到了一些安慰,更讓行走在這條老街上的旅客更能夠昂首闊步,不再因著天色暗去,而感到不安。 後來,這條老街,隨著觀光人潮的注入,又讓它重新的注入了新生命。而阿美阿嬤家可以說是這條老街上最古老又沒怎麼翻修的老房子,也因此變成最吸引觀光客和許多文青朋友還有老街再造的人士來探訪它,老街可以說是阿美阿嬤一生生命的全部,阿美阿嬤知道她如果離開了老街便會無法適應新社會中的生活,那街外高聳的大樓裡的生活只會帶給她更加的寂寞與老化,所以她也不煩意搬去那樣的大樓居住。 如今是酷暑仲夏,她到傍晚,就打開了古厝的大門,然後又怡然自得地半掩著大門,從她家的門縫之中,依稀可見月光照耀著她,讓許多文青,依稀的看見她坐在客裡裡,她的眼神一直凝注在老街上,她見人的微笑表情,是令人感到非常滿足的。
-
【憲官憶往】 移防金門
我是金門人,民國70年夏天在憲校預官班受訓時,母親還在金門一個人生活著,所以我決定返鄉服役。在隊長葛秋夫少校的協助下,我向憲令部申請到我們31期唯一的金馬獎。但其實我結訓後,並沒有直接到金門報到,而是到台中后里軍報到。為什麼呢?因為一個月以後(70.12),我們這個憲兵營就要移防金門了! 移防的交通工具是火車加軍艦。這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如果我再說詳細一點,你就有感覺了!火車是載貨的慢車,每站都停;軍艦是俗稱開口笑的平底登陸艇,它不像尖底的商船的快和穩,就是會搖搖擺擺的。 載貨火車從台中后里到高雄的13號軍用碼頭要花多久時間呢?你可能會猜5個小時,不對!是14個小時!除了每站都停,到站以後,還有很長的裝卸貨時間。最有趣的經驗是:火車會「巴古」(倒車)耶!這是因為火車必須倒車進入裝卸貨碼頭。Anyway,現在回想起來,這真是人生十分難得的經驗。不過,我到現在還無法理解:為什麼要用載貨火車來載移防部隊呢? 火車抵達高雄13號軍用碼頭以後,弟兄們已經累得東倒西歪。不記得休息了多久,就魚貫的登上了登陸艇。艇上裝了好幾輛戰車,被鍊條牢牢的綁在艙底。老百姓很可憐,有的睡在堆疊的糧袋上面,有的睡在戰車旁邊。我們擠在狹小的寢艙內,空氣中彌漫著油污等令人作嘔的味道。登陸艇搖晃前行一陣子以後,有的弟兄開始嘔吐,有的不敢吃東西。 我就這樣一路一直有噁心要吐的感覺坐了將近一天的軍艦之後,跟著人們爬上甲板,在薄霧中看見了陸地。在彼岸迎接我的,是一年半未可知的憲官生涯……。
-
八二三戰爭之憶
今年夏天有機會重回金門旅遊,順道至外公外婆「東村」舊家探視;夢回之際,也勾起了我對於民國47年8月23日「八二三戰爭」的一些回憶。 當年我四歲,兩側綁著小辮子,常常跟著小阿姨在東村外公家跑來跑去。戰事發生時,巨大的聲音讓人害怕,外婆要我躲在床鋪底下,不久之後,國軍逐戶通知民眾躲到附近的防空洞。我還依稀記得小阿姨揹著我,從外公家門口經過籃球場,死命地往防空洞方向跑,雖然我年紀小,又是被揹著,卻可以感受到,那種死命地跑,彷彿是炸彈隨時會掉落下來、命危旦夕所做的努力。 防空洞是在地上挖出來的簡易避難室,地面凹凸不平,人在裡面都要低頭行走;因為無法炊事,只能就近撿拾木柴燒開水,而且因為通風不良,牆壁都被燻黑了,每次燒水時,坐在附近或迎面的人,都被火苗嗆得咳嗽,只好避開坐至它處。外面砲聲隆隆,裡面避難的人都噤聲,惟恐遭遇不測。戰事吃緊,空襲不斷,日常生活作息常被擾亂,大人們個個臉色倉皇,不知道明天會如何。六十年來,我還能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可見得這是一個多麼深刻的刺激和記憶! 後來戰事更加頻仍,爸爸媽媽把我帶回金城自宅,記憶裡,半夜中曾多次被抱起,移到較安全處,小孩或許能繼續睡覺,而父母則是無法好眠。房子則被轟炸,周遭半倒、全倒者隨處可見,幾乎不能住人,我們只好舉家坐船遷居臺灣。 當年從金門到臺灣只能坐軍艦,而且大多是在月黑之夜開船。船上到處擠滿了人,許多人因為暈船無法站立,只能倚靠著衣物、棉被,或坐、或臥在船板上,也因為有嘔吐物,空氣裡始終瀰漫散不掉的酸腐之味;小小的我,或許重心尚低,不會暈船,喜歡到處走走看看,也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氣味和印象。 記憶如同電腦之資料,一旦植入即存在著;而戰爭是可怕的,它有著人們無法掌握的特性,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常態和生存環境,這也是後來眾多金門人遷到臺灣的主因。今年恰是八二三戰爭經過一甲子的時間,重回東村,讓我捕捉了幼年時期的片段生活往事,也再現近代金門戰爭之回憶,更深刻體認和平與安居樂業才是國民所企求的幸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