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你能夠面面俱到讓我相當感動。自從我阿雅過世後,我就和一母相依為命。雖然老房子破舊,但畢竟我在這裡長大,的確和它有深厚的感情。儘管現在蓋了樓房,土地則是阿雅遺留下來的,假如將來舉家遷回金門,這棟樓房勢必成為空屋,伊母生前耕種的那幾塊田地也會荒廢成草埔,認真說來是有點可惜。如果將來真如你所說的兩邊住,那可說是兩全其美、再好不過了。」沙瑪說。 「妳對老房子有感情那是必然的,我對它有感情則是偶然的。」烏番叔笑著說。 「什麼意思?」沙瑪睜大眼睛不解地問。 「我念念不忘當年我們在院子裡親密的事。這件事純粹是偶然發生的,所以我記憶猶新啊!」烏番叔說後,不禁笑出聲來。 「都幾年了,孩子也這麼大了,我們也將年老了,你還提起當年那件事幹什麼。不覺得好笑嗎?不感到臉紅嗎?」沙瑪白了他一眼,笑著說,卻也感到自己的臉頰有些熾熱。 「可是沙瑪,有一件事妳曾經對我承諾過,但並沒有做到。」烏番叔神秘地說。 「什麼事你就明說,別神秘兮兮的好不好?」沙瑪不屑地說。(二一八)
-
五 行 ──6月27日為洛老百日忌,以詩紀念洛老
金──土生金,金曰從革 你踩的泥土裡 註定有金 無論酒香之歌、再回金門 勢必與金典故有關 自從少小離鄉,泥土盤根拔起 便來到固若金湯雄鎮海門 無金不成銀不成銅的金門 遍灑無金不成詩的傳奇 無論從花崗岩洞、坑道 石室之昂首 皆以筆為斧,劈向虛無 艦首長驅,航向詩的海洋 登陸為臺灣現代詩的領航人 每一句從石室吶喊出的詩句 固若金錠,擲地有聲 木──水生木,木曰曲直 水永恆流淌,無論黃河、恆河 或你書寫的靈河,始終流動著 不曾更改作為母親的身分 但水流於你從來就不是線性敘事 時間未曾被掏空、洗盡或抽離 你是拼貼、蒙太奇、意識流 變形的超現實,亦曾是 精神無依的漂靈 直至,一根被稱流亡 或流放的漂流木 需要重新被雕刻的實木 先驗的木頭,濯濯時時 順水而流曲直能伸 被潮水沖刷,飄洋過海 漂來漂去最終漂回原地 但無論是杵立、漂流著 由此岸浮到彼岸, 你已羅列、並置時間的意象 從一卷漂木的長吁短嘆 奮力轉身為廢墟、宗廟之間 一尊不朽的雕刻 水──金生水,水曰潤下 (洛夫本名莫運端),民國十七年生 民國三十八年隨軍隊來台。 你的命盤中沒有水,所以 你詩的命題一直糾結在 無涯的兩岸 存在更遠的天涯海角 終究尋找泊岸 無論百科都說你本名莫洛夫,亦名運端 筆名野叟,實則相反 既筆名為洛水的洛 莫洛有夫,為人夫 為老夫,洛有水一側 金生水,水潤下 你將無盡灌溉詩的活水 利澤世世代代詩草綠與芳香 火──木生火,火曰炎上 當天雷遇上地火 火遇上風,便開始 出神入化的隱喻 所以有時不免要化為魔 凡具神魔始能挑戰死亡 寫石室早衰的肉軀 晚景的暗黑之門,只有你敢 不斷塗黑、修飾死亡 你喊出一種痛,花崗石石室 歲月斧劈巨大的痛 又在火紅的落日 驚嘆一縷無言的 煙,輕得 不能再輕的煙 水中來火中去 你終究火化成灰燼的警句 平靜如豐潤一方土地 土──火生土,土爰稼穡 你早已交代過 落葉的身世 寫過火的哲思 且鑿刻了花崗石銘文 以火的灼熱 灰燼化為土 土地習於柔軟的掩埋 現在你放下 義無反顧 準備孕育一畝畝 再生,詩的春芽
-
海裡來的沙
趁著天青雲白,趕赴大安海水浴場沙雕盛宴,欣賞海沙美妝,好好療癒一夏。 拾起一把海裡來的沙,就是擁有海裡來的偶然;也許是上帝的真,也許是阿拉給的緣。雖然短暫有如浪花,且不管這份緣是否短暫;劃成雲彩卻是永恆,讓我心拾起一片真。 這首膾炙人口校園民歌,曾陪我度過青春年華,旋律輕快、詞曲優美,每來到海邊就很自然哼起它。 記得小時候,全家常去秋茂園踩沙踏浪,比起無垠海水,無疆沙灘更吸引我。因為小小身軀只要窩進大臉盆或浴缸裡,在家就能假裝潛水海漂,但想無拘無束為所欲為地玩沙挖沙,只有海邊沙灘能滿足那無窮盡的創想世界。 扒攏海沙堆成渾圓山丘,再將頂端壓凹小坑,掬把海水灌入,一座天池傲然矗立。妹妹與我各拿一根樹枝,分別從山基處鑿挖通道,誰先破洞而出又不崩塌就是贏家,姊妹倆玩到趴貼地上滿身汙泥,逗得旁人捧腹大笑。 等眾人都下海戲水,唯剩寡人獨占灘頭時,是我大展身手開疆拓土時刻。建造大大小小的城堡村屋,搭築奇形怪狀的護城河和砂碉堡,貝殼是海艦,石礫是騎兵,樹葉是鳥人,而我乃是叱吒沙場、威風凜凜的三軍統帥,站在制高點觀測蟹軍動向。雖是一人獨腳戲,卻也忙得不亦樂乎。 當專注玩沙時,周遭喧囂彷若凍凝,唯獨我的靈感奔騰飛馳,那心境,超簡單,卻很快樂。我想,那些沙雕大師應該也和我同樣感受,所以能雕鑿出那麼細膩感人的美哉創藝。 今年眾多作品中,我最喜歡「聆聽花開的聲音」。只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聽到花開聲音,用純真的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好美好真的純樸告白,簡單純真又具親和力,讓人不捨轉身離去。尤其此刻偌大沙灘人跡鮮少,只有潮來潮往、魚游蟹行,閉上眼睛能清楚聽見浪花悠悠輕唱,遠端高聳風車低貝斯伴奏著,海風海沙迴旋盤舞,還不時擁吻我的臉,感覺涼涼的、輕飄飄的,真的好舒服、好沉醉。 我用手抓起一把細白海沙,任由它從指間滑落,腦中突然閃起首台語歌。 一粒海沙,跟著海水滾絞,有時海底,有時靠岸……人生,奔波走闖的命,越頭過去,風吹無影……世間,不過短短一趟,越頭看,親像漂浪的海沙……。 眼前這些美麗沙雕,前生是海裡來的沙,來世將返歸浮沉大海,看似來去一場空,但今生成就的璀璨美藝,卻能永駐內心深處。短暫,又何妨,珍惜把握當下情緣,即是真愛永恆啊。
-
啖美食,「心」經驗 ────金門金山煙燻鵝肉之「驚艷」
身為三個孩子的媽,我的生活除了帶娃,幾乎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然而,因我也不算深諳廚藝,所以也有手忙腳亂的時候,菜色也是家常菜,上不了宴客等級;我常自嘲是兒時命太好,家人個個是大廚,我沒怎麼派上過用場(這也是事實),所幸家人雖然沒教會我做飯,但是好菜吃多了,味蕾的辨識力滿高的,再加上從前在開餐館掌廚的二伯母身邊閒晃的片段記憶,多少能掌握一點訣竅。 搬至金城一帶居住之後,東門菜市場成了我必經之處,因為又要帶孩子又要做飯,午餐我偶爾會來點「偷吃步」,買點方便即食的東西來湊數,例如餛飩、水餃之類的;偶然間看見一篇金門金山煙燻鵝肉的報導,躍躍欲試,但起初還不大熟悉環境,遍尋不著,直到有一回和朋友帶著孩子去到北提路浯江停車場附近的公園玩耍,才發現大隱於市的煙燻鵝肉攤(東門臨時市場48號)。沒過多久我馬上發揮我勇於嘗試的科學精神,買了鵝肉嚐鮮。 老闆許先生是個誠懇實在的人,第一次接觸我就能感受到他對鵝肉料理的熱愛和堅持,以及他高度的自我要求。放在透明塑膠盒中的鵝肉,片片勻整,薄厚適中,而且色澤晶亮,看起來就鮮嫩多汁。一入口,果不其然,鵝肉泛著煙燻的微香,鮮嫩中帶點甜味,鵝皮的油脂與鵝肉在口中演繹了恰到好處的二重奏,齒頰留香卻不油膩,若再配上老闆的獨門醬汁和細如髮絲的薑絲,其口感更是層次豐富,二重奏升格為交響樂,在我口中迴盪─說是五星級美食確實不為過。 我吃過後就愛上了,雖然單價比其他肉類高,但是對比台北士林的鵝肉,實在是高貴不貴,又精緻得多;以前在台南工作時,有家「松村滷味」也標榜煙燻,頗有口碑,口味有些神似,但我仍覺得細緻程度遠比不上眼前的這家攤商。聽台南的朋友說,因為鵝肉成本高,很多賣鵝肉麵的都倒了,在買氣低迷的情況下,許老闆還能秉持他對美味料理的執著,堅持慢工出細活、真材實料地做買賣,真是難能可貴,尤其是不賣隔日貨這點,令人激賞,換成別人早就偷工減料了。 因為實在是對味,而且老闆的這份堅持讓我敬佩,所以我就成了常客了。老板手做的鵝肉、鵝爪、鵝翅、鵝油蔥酥等,都進了我家;不過,除了鵝油蔥酥外,其他的都只是冰箱的過客,通常半天就被吃得精光,可見這鵝肉在我家受歡迎的程度,老少咸宜。而且,剛買回來的鵝肉,現吃是最好吃的啦!雖然進冰箱冷藏後仍是好吃,但程度隨時間遞減了那麼一點。唉!沒辦法,誰叫我遺傳了老爸那老饕的味蕾呢?對用心、用誠意做的幸福料理無法抗拒─吃了這鵝肉就油然升起一股幸福感,夠讓我用好心情來面對繁雜的家事和三個幾乎一般大的娃,盤算下仍是相當值得。唉!寫得我都餓了,改明日還要去48號攤光顧一下解解饞!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妳放心,我不是一個無情無義之徒,妳和孩子在我心中跟回老家同等重要。現在孩子都還小不適合遠行,我決定先找機會返鄉看看它到底變成什麼樣貌,然後再做打算。」烏番叔說。 「我認同你的想法,自從一母過世後,我在這裡已沒有親人。等有一天孩子長大,我一定實踐諾言陪你舉家遷回金門定居,因為那塊土地才是你們的根本。」沙瑪說。 「不,我也不能那麼自私,畢竟妳在這裡長大,難免會有一份割捨不了的鄉土情懷。一旦金門的古厝修葺完成,往後我們在金門或在印尼都有居所,而且經濟環境也不惡,只要花點交通費,就可金門印尼兩邊住。孩子們將來長大後,要留在印尼就業或回金門務農隨他們便,唯一的要記住他們是金門人,每年至少返鄉祭祖一次,才不致於成為浪跡天涯、隨風漂流的浮萍。」烏番叔說。(二一七)
-
紡一片溫情、織一份感動
我出生於彰化縣和美鎮,一個以紡織業聞名、民風淳樸的地方。我有一個很可愛的爸爸,他的名字很特別,叫做「木煙」。 小時候,爸爸會帶我們到屋後的田間小徑辨認各種動植物。舉凡白鷺鷥、鴿子、瓢蟲、毛毛蟲、高麗菜、小番茄、茄子、大蒜、小白菜等等。每次和爸爸到田裡,就好像是走了一趟認識動植物之旅。 印象中,很少看到爸媽互道我愛你,總以為爸媽的感情淡如水。在我高三那年,母親因為癌症過世,母親的過世對爸爸的衝擊不小,爸爸到醫院看診,找醫師開立安眠藥才得以入睡。多年後,我才知道爸爸去醫院拿安眠藥的這件事,我想,也許爸爸只是將那沒有對媽媽說出口的溫柔和愛,含蓄的深藏心底。 和美以紡織起家,早期有許多的紡織工廠。我們家附近的鄰居有一個叔叔,綽號叫做阿力。年輕的時候,爸爸跟他在紡織工廠一起上班了好一陣子,阿力叔叔是爸爸的同事、也是我們的厝邊。 媽媽過世後,阿力叔叔成了爸爸最好的朋友。爸爸常笑稱他跟阿力叔叔是哥倆好、是他最好的麻吉。 說起阿力叔叔,他是個樸素、正直、顧家的好男人;但,很可惜的是他結婚生子後,他的太太主動提出要跟他離婚,離婚的理由是覺得阿力叔叔的生活太過單調無趣。後來,阿力叔叔的太太和兩個女兒都搬離他的住所,只剩下阿力叔叔和他高齡的母親相依為命。即將步入老年的阿力叔叔,仍舊每天在工廠裡擔任大夜班的保全人員,賣力的工作,養活自己和他的母親。 聽阿力叔叔說,他女兒結婚時,沒有發喜帖給他,他是在她女兒結婚後才知道女兒結婚宴客了;言談之間,聽得出阿力叔叔的落寞;即便如此,阿力叔叔還是很以他的女兒為榮,逢人便稱讚他的女兒很優秀,即便他的女兒很少連絡或關心他。也許這就是天下父母心吧! 一頭的白髮,以及骨質疏鬆導致的佝僂身影,但面容充滿著慈祥和愛,高齡八十多的阿力叔叔的母親拄著拐杖、慢慢的從房間裡走出來大廳和我們抬槓。「哩仔郎世界厚仔啦!」爸爸總在我面前誇讚阿力叔叔的母親為人很好、十分和藹可親。這時候阿力叔叔的母親就會搖一搖手、靦腆的跟我說,「嘸啦!哩賣聽哩爸爸黑白共~」 我的奶奶因為在一場車禍中意外喪生。沒有了母親的爸爸,似乎也把阿力叔叔的母親當作是自己母親一般的孝順著。三不五時就帶些土產或好吃的東西拿去分享給阿力叔叔和他的母親,彼此互相鼓勵、支持、陪伴。也或許,這能稍稍彌補爸爸的喪母之痛。 此外,喪妻的爸爸、以及失婚的阿力叔叔,兩人似乎能同理彼此孤單和難受;惺惺相惜的他們,常一起揪團去唱歌和吃羊肉爐。 爸爸生平最喜歡吃三樣東西:羊肉爐、甲一便當、三媽臭臭鍋。媽媽過世後,有時我們女兒們想和爸爸去外面的餐廳享用美食,節省自己料理的時間,這時爸爸就會列出這亙古不變的三樣清單;由此也可看出爸爸是一個十分念舊的人。 每逢吃著羊肉爐,爸爸總會露出非常開心的神情,就像是小朋友難得吃到冰淇淋或糖果一樣的開心。三不五時,他也會邀請阿力叔叔跟我們一起吃羊肉爐,愉快的分享著生活上的點點滴滴。 「這綠島像一隻船,在月夜裏搖啊搖;姑娘喲妳已在我的心海裏飄呀飄~」吃完羊肉爐,到坊間的KTV唱歌,爸爸總是喜歡唱著他的第一百零一首的綠島小夜曲;雖然有一點走音,但爸爸卻十分陶醉。即使爸爸唱得不是十分好聽,但是看到爸爸那麼快樂、那我也就感到滿足了。而阿力叔叔也會用那技巧不是頂好,但真誠十足的嗓音忘情的唱著歌,似乎歌唱能帶著爸爸和阿力叔叔到另一個自由自在的世界,忘卻這世間所有的煩憂與寂寥。 大七在醫院實習的時候,爸爸跟我說他頭暈的症狀有一陣子了;爸爸從未做過健康檢查,於是我決定帶他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結果,意外的在他的胸部X光片的左上方看到一顆蘋果般大的腫瘤。聽聞這個噩耗,我非常的擔心和難過--覺得自己好不容易開始賺錢,想帶爸爸到處旅行遊歷,為什麼爸爸偏偏在這個時候得到這個癌症?後續,爸爸接受了胸部電腦斷層及切片檢查,證實那顆腫瘤是「肋膜間皮瘤」。 「這種癌症惡性度很高,妳要有心理準備。」不論以前我在教科書念到的,或是我的學長姊、主治醫師們都這麼告訴我。我的心涼了半截。 沒想到,爸爸比我還勇敢。 當我還在思索為什麼爸爸會得這個病,還沒辦法接受現實時,爸爸勇敢的告訴我並安慰我說,可以開刀處理就盡快安排開刀吧! 因為是胸部的腫瘤,爸爸的好幾根肋骨被截斷以取出腫瘤。手術中,主治醫師拿出那顆惡形惡狀的腫瘤給我們看。術後,在爸爸左後背長長的疤痕就是他開刀的印記。 爸爸一生勞苦,他總覺得自己的命不值幾個錢。手術後的他,逢人便說: 「我這條命,是被我女兒撿回來的。」 術後那段時間,我們陪伴在爸爸的病床旁邊和他聊著天,但爸爸似乎有時會陷入一段沉思和空白。突然,爸爸的手機響起,原來是阿力叔叔打給爸爸,關心和問候他的狀況。 爸爸一看到是阿力叔叔打來的電話,馬上從原本躺臥著的病床上坐起,神采奕奕的跟阿力叔叔聊天,聲音宏亮、心情愉悅。我和姊姊們都心想:怎麼阿力叔叔一打電話來,爸爸精神就都來了!剛才我們幾個女兒陪在爸爸旁邊,爸爸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看著、我們幾個女兒還有點吃阿力叔叔的醋呢! 通完電話,阿力叔叔前來病房探望爸爸,我們替阿力叔叔和爸爸照了一張合照。這張合照,可以感覺到他們真的是哥倆好~兩人的笑容都好燦爛、好開心! 三年半之後,爸爸因病去世了。在製作爸爸告別式的影片時,我們放入許多爸爸和阿力叔叔的合照,因為他可是爸爸最要好的朋友呢!但,爸爸告別式那天,阿力叔叔卻沒有出現--我們幾個女兒們都覺得有點悵然若失--猜想阿力叔叔是不是也很難過爸爸的離開,所以選擇靜靜的為爸爸哀悼?以免見到爸爸的面容覺得心酸呢? 爸爸離開後的兩年半後,我鼓起勇氣去找了阿力叔叔。畢竟他曾是爸爸最好的朋友,我也很謝謝他對爸爸的陪伴,想知道他後來過得好不好。 阿力叔叔的生活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和母親生活著。那更加駝背的身影,但面容依舊慈祥的阿力叔叔的母親緩步走向我、問候我,她仍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奶奶。阿力叔叔和他的母親邀請我坐下來聊聊近況;阿力叔叔沏了壺茶、端了瓜子給我嗑,一如往常父親帶我來找阿力叔叔的情景:泡茶聊天,互相為彼此加油打氣。而我也感受到阿力叔叔似乎也很以我為榮,就像我的爸爸以我為榮一樣。 言談間,提到爸爸的時候,我似乎看到阿力叔叔的眼角泛著淚光,而我卻不忍看。 不知道是不是阿力叔叔和爸爸有這麼多的相像,不論是樸實無華、與世無爭的個性;抑或是喜歡唱歌的興趣,所以他們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人生知己有幾何?很幸運的,爸爸遇到了阿力叔叔。 謝謝你,阿力叔叔,謝謝你曾陪伴了我最愛的爸爸好長一段日子,謝謝你曾帶給爸爸許多快樂。 我來找阿力叔叔和他的母親,因為那是我記憶中和爸爸的連結;看著你們過得好,我的思父之情似乎也稍稍得到了安慰。 謹將此篇,獻給我最愛的木煙爸爸以及爸爸最好的朋友:阿力叔叔。
-
金邊殺戮刑場瓊邑克
柬埔寨首都金邊(Phnom Penh)是一座混血城市,若說她的鄰居泰國曼谷(Bangkok)是一個大家閨秀般的國際大都會,金邊自有其小家碧玉的美。柬埔寨曾經被法國殖民,在金邊留下不少漂亮的法式花園洋房,一棟棟漆著白牆卻有著多彩屋底與窗櫺的建築,清新而亮麗、輕盈,一掃柬埔寨金邊凝重和沉悶的往日歷史。 金邊有個讓人心情不由得肅穆的觀光景點──柬埔寨紅色高棉時期的殺戮刑場瓊邑克(Choeung Ek Genocidal Center),位於金邊以南約15公里處。1975年到1979年間,柬埔寨共產黨在此處死了上萬名異議份子。 今天的瓊邑克,早已不復往日的血腥,成了一座觀光客如織的紀念公園。然而,佛塔裡存放著的上千顆化為白骨的頭顱,以及數個曾經挖出大量遺骸的大窟窿,在在都見證這段紅色高棉的染血歷史。 走在瓊邑克,戴起耳機,聽著英文語音導覽,了解這些罹難者都是在S-21集中營裡面關押的人;最讓人悚然而驚的是第17號語音導覽,播放著異議份子被處決前所聽見的悲歌片段,那淒厲聲調如泣如訴,如敲喪鐘。來到瓊邑克,才親眼目睹共產黨確實視人命為草芥。可以和平,可以民主,真好。 最後,建議去瓊邑克可在金邊市區叫計程車前往,因為路況極差,沿途沙塵、顛簸不斷,坐在tuk-tuk的我,儼然成了吸塵器。(口罩也無用武之地)
-
不塑之客
有朋友將我加入了「不塑」的社團,所謂的「不塑」是指在生活上「不使用塑膠袋」。近年環保意識覺醒,因在學校時的推廣或政令宣導,自備環保筷、環保袋已是行之有年了,偶爾去賣場購物忘記帶環保袋時,多花了一塊錢所買的塑膠袋就留到下次購物時盛裝東西用,而菜市場購買乾糧或蔬果所附的紅色塑膠袋,則清洗沙土後留著當垃圾袋…,盡量找些方法讓這些不易分解的化學物能夠再多一次的利用。 107年1月開始,行政院環保署新增了七類店家不免費提供塑膠袋,包括西點麵包、飲料店、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醫療器材行、藥局及藥妝店、家電攝影資訊及通訊設備零售業等。非常依賴塑膠袋的我們,在政策剛開始實施時,還真是令人不習慣,因為麵包店不附袋子,買了全家大小的早餐,一個個零零散的麵包需小心的捧在懷裡;飲料店叫外送,若不購買袋子,則需等外送員把飲料皆拿出後,再把袋子帶回去…,雖有不便,卻也因此達到垃圾減量及對地球減輕負擔的意義。 然而大開眼界始於社團成員的分享。 有成員將吃完的一包包樂事、洋芋片袋子洗乾淨,晾在曬衣架上,待乾後用來裝已刮鱗的魚,或分裝切好的肉片,拿至冷凍庫儲藏;早餐店的三明治、漢堡甚至是湯湯水水的午晚餐,則拿著矽膠材質的環保食物袋給店家裝,時有遇到疑惑的店員將食物袋當外袋,遵行「不塑」的成員們就開始機會教育,請店家直接將熱騰騰或油膩的食物倒進袋內,可以省紙餐具,再用提籃取代塑膠袋提著;也有人手很巧,自縫飲料杯的環保提袋、可以裝披薩的布;或自備環保杯到飲料店、不鏽鋼便當到餐廳盛裝;每隔數月發起淨灘活動,召集成員用自製布垃圾袋去裝海灘垃圾…。 實行「不塑」是貫徹生活簡約的一種態度,但有時太過獨特或因價值觀相異會遭來異樣眼光。有不少成員在社團裡「討溫暖」,一位小姐分享她至麵包店買麵包,原本老闆娘很熱情招呼,看到她拿出環保盒出來後,語氣突然冷落下來,讓她覺得挫折及不解,她自認為可以替老闆省了包裝袋的錢,為什麼卻不悅呢…。或許執行「不塑」的行動還需考量店家的方便性,若店家無法配合,而消費者又堅持不如換另一間吧,以免造成雙方的誤會,但也有許多店家是支持這樣的環保行動的,在店內的菜單或是招牌,直接註明自備餐具者可以有額外優惠,這招不只吸引人潮,更讓這一群主動想改善環境的大家得到了鼓勵。 加入了「不塑」的社團,更是發現現在的商品都過於包裝,商店架上一包包的餅乾和飲料,便是一件件的垃圾,甚至是訂購月子餐,一餐裡有三菜一飯一湯一點心,還有無數包茶飲,一天下來累積的塑膠碗有時快達20個了。 「不塑」是一種生活哲學,希望自己能夠像成員一樣落實於生活中,若能將環保的經驗分享給周遭的朋友並影響他們,對我們的地球更是好事一件。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往返金門還要再辦一道手續,而且還得經過安全查核等關卡才能拿到往返許可證,可說相當麻煩。但麻煩總有解決的辦法,有了辦法一定就有希望,烏番叔仍然難掩內心的喜悅。於是下班回家後,趕緊把這個喜訊告訴沙瑪。 「你聽誰說的?」沙瑪訝異地問。 「船長告訴我的。」烏番叔據實說。 「消息可靠嗎?你不要空歡喜一場。」沙瑪仍然半信半疑地。 「人家交遊廣闊,又經常看報紙,消息靈通得很,假不了的。」烏番叔信心滿滿地說。 「雖然回金門是你多年來的願望,如果有一天真能成行,我也會替你感到高興。但是你也不要忘了,我年頭替你生一個,年尾又幫你生一個,已足足替你生下四男二女。現在一個個尚未成年,仍然像小蘿蔔頭,你可不能丟下我們母子一走了之。」沙瑪憂慮地說。(二一六)
-
陳年金酒會鈞堯
吳鈞堯是金門籍作家,也是台灣中生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雖然沒有娃娃臉,但是滿頭捲髮,吳夫人文中的「捲毛郎」,有些時候看起來,還真像是一個有著赤子童心的大孩子。 金門人文薈萃,自古文風鼎盛,近代文人、作家、畫家、和書法家更是不計其數。由於母親和岳母都是金門人,所以每當我回到金門,就會有一種回到家,和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而第一次見到鈞堯,是在2014年夏天的金門之行。在金門的第一天,住進才女筆名湘夫人顏湘芬的水調歌頭民宿,而後的九天都住在金門文化局副局長,也是金門日報社的前社長黃雅芬的家,她們也都是內人的同學。 金門著名的鄉土作家,也是金門寫作協會理事長王先正大哥,抽了一整天的空,帶著我們到處參觀,也替我們細數了當代文壇中金門籍的風流人物,其中包括中生代的吳鈞堯,由於漂泊海外三十多年,當時只覺得那就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而已。 我們在金門的最後一天,黃雅芬送了兩瓶紅標金門高粱酒,另一位好友盛崧俊則專程送來一瓶珍藏多年,民國七十八年出廠價值不菲的陳年高粱酒,讓我們帶回美國。 下午臨上飛機前,黃雅芬帶著我們參加金門文化局主辦的一場簽書和演講活動,簽書的主角是一位金門籍著名女作家洪玉芬,但是簽書會上口才便給的主持人,竟然就是吳鈞堯。但是因為我們要趕飛機,演講還沒結束,連招呼都沒有打,就提早離開,臨上飛機前,在機場免費的書架上拿了一本他的書回家讀。 2016年九月底前後,吳鈞堯的美東台灣文學風之行,在密西根張氏基金會、美國世界日報、和華府華文作家協會的贊助下,來到底特律、紐約和華府公開演講「把我,深深地寫出來」,並在華府作家協會的寫作工坊擔任講師,掀起一陣文藝書寫的風潮。 由於與鈞堯有半個同鄉之誼,所以在華府有三個晚上就住在寒舍,而我更是想順便再探索是否還有其他寫作的秘密。古人以寶劍贈英雄,既然來客是金門人,我就拿出那一瓶陳年金門美酒會一會文壇英雄,正如他在《熱地圖》書中《年輕醉酒》裡的一段話,「金門高粱酒取得不易,況且是58度的陳高。酒得與朋友喝,好酒得與好友喝。拆塑膠封條時,大家聚精會神,神聖如儀式。」 在從底特律一路相隨而來的女作家若琳伉儷和其他四位文友粉絲見證下,餐桌上,鈞堯雙手輕扶著紅標高粱酒與陳年高粱酒,「憑一瓶烈酒,與古人、與遠方的人、與神對話。」,煞有介事的作完儀式之後,才開瓶暢飲。 好久不見的華府海華中心董事長老趙,變成一個小粉絲,平日的話就不少,抓著鈞堯的手,每說幾句話就是一小口高粱酒,忘了「在金門高粱酒前,任何人都不能逞強」,結果話就更多了,其實是他的酒量有限,才幾口下肚,就越來越語無倫次,結果真的醉了。好在酒品不錯,只是口中嘟嘟囔囔著:「我沒醉!我沒醉!」,然後就和衣倒下一夜無語到天明。 不過,鈞堯的酒量還真令我大開眼界,除了從前我見過用大碗公喝高粱酒的大姨丈之外,他是我見過最能喝的金門人。那個晚上,他一個人就至少喝了半瓶的金門紅標高粱酒和半瓶陳高,而三個晚上,一共喝掉了一瓶半的紅標金門高粱酒和一瓶陳年高粱酒、和一瓶西班牙的紅酒,儘管也是有其他文友幫忙喝,但是其他人頂多小酌幾口即止。而他竟然都沒有醉。難道他與金門高粱酒是有「抒情、豪情、激情和鄉情的契合」,就不會醉。 等大家都走了,他到後院陽台上抽煙,那是一個沒有月色的夜晚,九月中的馬里蘭州夜裡已經有些寒意,我們沒有開燈,陽台上,伸手不見五指,幾天前還吵翻天的蟬,只剩下粘在樹上的空殼,而輕風吹著開始枯黃的樹葉,沙沙作響,秋後清甜的空氣裏,帶有一點很久不曾聞到,卻又很熟悉的香煙味。此刻他才談到他過逝不久的母親,說了幾個母親的小故事,我只靜靜地聽著,其實我看不到他的神情,他偶而用大聲的乾笑來掩飾對母親的思念,我相信吳媽媽早以他為榮,而含笑天堂。 當初在他還沒有來美國時,就要求房間裡一定要有無線WIFI,才可以方便他與全世界保持連線。抽完了煙,已經很晚了,忙了一整天的他,竟然回到房間還可以繼續寫作。或許在那美東行的之後,刊登在美國、台灣、和澳門的報紙上的文章,其中有一些文字,應該就是那幾瓶酒精發酵後的產品吧! 那天在華府的公開演講上,我發現原來作家也可以有很精彩的口才,他先談到自己是從新詩開始創作、小品、短篇小說,散文再到長篇小說的寫作心路歷程。他以白先勇的《台北人》為分析的重點,指出白先勇開啟了他「短篇小說」寫作的執著與熱情。他用了三段影片及一些小說中的情節,說明現代主義中的特色、虛無、徬徨、無根和失序。後來重讀了《台北人》之後,更加意識到白先勇所謂「意識流」技法,文章中時空場景的切換,和意識的流動,考驗著作家如何讓文章「流」動,以及要「留」下什麼。 在後來的寫作工坊課程中,更毫無保留的提供了一份《散文華爾滋》的講義,利用好幾篇實際的散文創作文章為例子,講解如何運用外在「流」暢的敘述,以及內在駐「留」的描寫,或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技巧。 這也讓我回想到2015年專程前往紐約拜訪文壇大師王鼎鈞時的對話,在回應「如何在不同文體中,就敘實及文學性上掌握分寸?」鼎公回道:「記實,大處著眼,文學修辭,小處著手,後者為前者服務。」,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去年十月回到台北,鈞堯邀我參加另一位金門籍女作家牧羊女邀約的作家餐會,再度與我討論如何寫好散文,再度強調:「散文的內容可分成敘述和描寫兩部分,敘述可分為平鋪直述的說明、和個人風格式的寫出來,描寫又可分為外在事務或風景的觀察、和內在的描寫作家自己反醒和意義。」 今年北美洲華文作家協會的2018年會,九月間將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舉行,透過我的牽線,鈞堯被邀請成為大會的貴賓主講人(Keynote Speaker),好像都是因為陳年金門高粱酒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方能「憑一瓶烈酒,……與遠方的人……對話。」,不可思議的文學因緣,以及與鈞堯的金酒之會將再繼續。 (寄自美國馬里蘭州)(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府城好滋味】 鱔魚意麵和米糕
前陣子在義大利旅行幾乎每天都吃義大利麵和西餐,吃得超級膩的。大家到了旅行的中後段每次看到食物時都會在那邊講說好想吃台灣的炒麵、陽春麵、鱔魚意麵、鍋燒意麵……等等麵食,我則好想念我的府城小吃,決定回台後一定要趕緊犒賞胃囊,好好享用一下想念的好滋味。 回來後就到住家附近的眼鏡仔鱔魚意麵報到了。 眼鏡仔鱔魚意麵 鱔魚意麵是台南著名的小吃,坊間有名的店家不少,但因為所用的意麵或作法稍有不同的關係,我還是偏愛位在新建路的巷弄裡,意麵偏扁偏軟可以吸附比較多湯汁的眼鏡仔鱔魚意麵。 鱔魚要好吃在於大火快炒的速度拿捏和調味比重,眼鏡仔的鱔魚很厚實、炒得恰到好處,吃起來特別Q彈爽脆,不會像有些店家的鱔魚吃起來乾硬很柴,尤其勾芡的湯汁有糖醋的淡淡酸甜和軟滑的意麵一起滑進口腔實真是合韻。 雖然台南的小吃都偏甜,以前我也覺得這裡的鱔魚意麵也是過甜有點搶過鱔魚該有的原味,不過這次吃卻不會,可能店家也有注意到口味稍作了調整吧。酸甜滋味恰到好處,就是好吃。 有些不敢吃鱔魚滑溜口感的人也可以點花枝意麵,花枝也一樣新鮮彈牙,而且價錢便宜。這裡還有豬肝湯也是我的愛,偶而加點一份,軟嫩不柴的川燙豬肝配著熱湯,真是這季節的美味。 雖然不是處於熱鬧的市區地帶,而是城市邊緣的巷弄裡,但喜愛這一味的饕客還是不遠千里而來,平常都還得請人員指揮行車方向、停車秩序 ,可見生意有多好了。 尤其現在經過網路的媒介宣傳後外地客更多了。以前的客人多半是像我們這種住在附近不遠的居民,偶也有府城居民住比較遠的。現在則常可遇台北、臺中……從遠地特地來吃的美食饕友。可見美食人人愛,好滋味傳千里。就像我已經大半年沒吃到這麵食,這次吃感覺特別美味。吃完後有一種幸福感油然升起,這就是府城小吃戀戀不可拋的魔力啊! 石精臼蔡家米糕 臺南賣米糕的店家不少,只要標榜台南米糕好像就比其他縣市的米糕份量來得少,來得好吃。連以前在北部生活時想吃米糕的時候也專程要找掛有台南兩字的米糕店,即使份量少少但熟悉的好滋味就是很愛。 最近我常吃的一家米糕是位在民族路赤崁樓邊不遠的石精臼蔡家米糕,這是一家開了七十多年的老店,有許多知名人物來吃過都曾推薦,像招牌上就印著琉璃工坊楊惠姍推薦的不小字跡。 我喜歡這米糕米粒的軟硬適中,因糯米本來就比較Q彈有嚼勁,如果再煮得米心不透,就會過硬不好吃。但蔡家米糕的米飯軟中帶Q總是恰到好處,配上鹹香的滷汁和肉燥真的美味。雖然我是個不愛吃肉的人,看到油油的肥肉總是不敢舉筷,但這家的肉燥滷的時間常呈現較黑的外表,吃起來滑油但不膩,配著飯真的好香好好吃,是難得我敢吃的肥肉肉燥。加上一旁的脆爽小黃瓜和旗魚酥整體搭起來就是完美。 我還喜歡加點一顆滷蛋,把滷蛋的蛋黃也挖進米飯上攪混,跟肉汁與旗魚酥合混在口腔化開的好滋味,真是美妙。尤其他們的滷蛋有分成三種口感,看是要滷得最久已稍有鐵蛋口感的小滷蛋,或形大蛋黃份量也多滷得沒那麼透的淺土黃色滷蛋,或者介於兩者之間的中型滷蛋,可依個人口味選擇,真的很不錯。我個人則愛比較大顆的滷蛋,口感較軟,蛋黃也不會太鹹,搭配起已有鹹度的米糕醬汁口感剛剛好。 整個米糕份量雖少,但對我來說已充滿飽足感,當午餐或點心都剛剛好。 如果你剛好有來府城,剛好經過赤崁樓一帶,一定不要忘記坐下來吃一碗小巧的蔡家米糕,保證讚不絕口、回味再三啊!
-
登 塔
是天意 是偶然 來到了這傳說的黃金寶塔前 巍峨高聳入雲煙 機關重重多麼艱險 行路難啊 行路難 面對眾多歧路不禁心生茫然 拋棄 那幻惑心志的藏寶圖卷 不去理會 身旁那虛妄的謊言 是捷徑 是深淵 若不親身闖個一遍 豈對得起佩帶在身的龍泉 縱使此刻前途黯淡 遍體鱗傷亦無怨 唯有貫徹始終 一路向前 才是更上一層樓的至理名言 我必定要登上此塔的最高顛 實現那一覽眾山小的心願 啊 相信終點已不遠 想像放眼遠眺那壯闊河山 此情此景 必然遠勝泰山之巔 是浮雲 是山嵐 怎麼遮也遮蔽不了的 絕世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