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男孩
每日,安安份份地蟄居在校園一隅,已三十幾年了。 生命裡來來去去的男孩,已數不清,甚至那青春飛揚的臉龐,亦如春雪漸融盡,如春霧迷濛一片。 但是,這個十四歲國二男孩,路過了我的生命,不曾並肩而走,更不曾促膝而談,三十年後的我,仍記得他。 三十年前,星期六還需上半天的課。中午,下課鐘聲一響,學生們都會以光速般,飛離教室。但是,那天,學生離去速度雖相同,方向卻完全相反。班上學生不是往校門衝去,而是湧向教室後方,那一片凌亂危險尚未成形的操場。 沒有一個學生來向愣在講台上的我透露半點消息。但是職業的敏感,拉起長裙,兩步併一步,緊跟著學生喧嘩急促的腳步聲,追出教室。 赫見,操場沒有外牆的外邊,一群約七八台的摩托車車隊,不停踩踏油門,遠遠就可以聽到滿滿的火氣與怒氣。 此時,男孩他緩緩,走向領頭的黃髮男人,並低下頭,那背影似乎說著他正在認錯,沒想到對方卻以連串台語三字經飛飆向他,且作勢動手打他,男孩居然沒任何逃跑的動作。 「居然敢打我的學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猶豫害怕的時間都沒有,從學生人群裡竄跳出去,順手撿起一根鋼筋,高舉成鋒利矛戟,朝著那個頭子跑去,大聲吼著:「你們在幹甚麼?」對方愣了一下,一連串三字經轉向問候我,但也同時加足馬力,揚長而去。揚起的滾滾黃沙,在油綠稻田的盡頭,久久不散。 回頭找那男孩,他沒走來跟我道謝,一聲不響地消失無蹤。而遠遠的訓導處走廊前,一排男老師,正靠著欄杆,望向這邊。 繼續著,每日的上下班;繼續著,每日來回六十公里的翻山越嶺,每天都迷走在海風捲起的黃沙漫天裡,看不見柳暗花明。 經常累著淚著,總覺一不小心就會連人帶車衝進台灣海峽裡。所有絕美落日、浪漫風車,彈塗魚與招潮蟹,都與自己無關。終日,找不到一絲絲教學的成就感。 那時的我,初任公立教師的第一年,以為拔劍而出,就可風平浪靜。對男孩的關心,就只透過每天的聯絡簿表達。國二,終於結業式。但操場仍未竣工,滿地建築材料,仍舊散落一地。全校只好在中庭草地上集合。 男孩,獨自站在隊伍最邊邊,身形瘦弱卻滿臉不在乎的撇著嘴,狠狠撕去剛發還給他們的聯絡簿。裡面滿滿寫著我對他們的殷殷企盼與祝福。 我遠遠地,遠遠望著他,詫異到不知該如何伸出手,把他拉近我身邊。 升上國三,學校成立技藝班,他被分到別班去了。短短的一年時間,一個不留神,與這男孩的所有可能,戛然而止。五年後,我申請調校。離開時,海風一逕任性呼嘯。 後來,再聽到他的消息,已畢業三十年。在LINE群組裡,學生說男孩染上了毒癮,沒錢了,只好販賣毒品。被判無期徒刑。已四十出頭的他們冷靜地告訴我,這是男孩他自己選擇的路。 但是啊但是,如果當時我曾停下腳步,如果曾與男孩相互凝視,交換眼底一抹金黃晨曦,是否遺憾可似海風,淺藍深藍的,一逕飛逝天際? 即將退休,即將離開深愛的教職工作,深深企盼與學生的每一場相遇,都能在彼此心底留下吉光片羽。
-
兒童節快樂
一二三 三二一 木頭人不准動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躲這裡 躲哪裡 藏在桶子裡 哈哈哈 找不到我 大風吹 吹什麼 吹有穿鞋子的人 教室寫字的桌子 中間畫兩半 不可以超過喔 要報告老師 科學麵打開來 香脆四溢 打開小手來 給我一點點啦 夏天下課鐘聲響 一支枝仔冰 清涼哈哈笑 愛講話 站起來 課文抄三遍 練就一手好 筆跡 蹲下去 畫圈圈 站起來 已長大 歲月跑得快 童年記憶影印腦海裡 一生一次寶貝童年 兒童節快樂
-
【小說連載】大箍呆
「美卿姨的為人村人都曉得,錢對她來說也不是問題,唯一的是在感受上。尤其是四百斤豬肉,人家美卿姨好意要部份折成現金給娘,但她卻非要全部送現宰的豬肉不可。實際上堂嬸已幫她算過,請客跟答謝添妝的親友,二百多斤已足夠,剩下的到時不知要如何處理。以她的個性而言,勢必不會挨家挨戶去送給村人。說真的,我真替她擔心!」 「娘可能另有盤算吧,我們必須尊重她。」 「說起盤算這兩個字,我突然想到要把我的盤算告訴妳,而且這個盤算在我心中隱藏了很久,趁著現在這個機會,我必須把它揭開。但在未揭開之前,我必須先問妳一個問題。」 秀香急促地問:「哥,是什麼問題?」 「妳是不是經常到堂嫂家,借她的縫紉機做衣服?」 秀香據實說:「是啊,我對做衣服很有興趣,堂嫂也很慷慨,經常把縫紉機借給我使用。」 大箍呆意志堅決地說:「好,就這樣,我決定買一台縫紉機送給妳做嫁妝。」 秀香趕緊說:「哥,千萬不能這樣,縫紉機很貴,手搖的一台就要四、五百塊,腳踏的更貴,我們買不起;而且美卿姨家已經有一台手搖的,以後如果有需要,可以用她的。」 「這件事情我已經想了很久了,也是我的一點心意,妳就不要跟我客氣了。」 秀香疑惑地問:「可是哥,我們所有的錢都交給娘,你那有錢買縫紉機送給我做嫁妝?」 「妳放心,我會想辦法的。」 「哥,你不要傷這個腦筋啦,有地瓜和芋頭給我做嫁妝,我就心滿意足了。因為它是我們兄妹攜手種成的,裡面有我們的汗水和兄妹情,所以倍加地珍貴。而且西安家有錢,將來如果缺少什麼,只要我開口,他一定會幫我買的。」 「一碼歸一碼,我會量力而為的,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我知道你說到做到,是一個務實的人。」(八五)
-
封禪天下──泰山
一、十八盤倒掛天梯 並不知道哪家說法 十八盤蜿繞台階是登仙刀梯 忘記1700階該怎麼細計腿力指數 每一層石梯都是自己 每一個步度都是人生 往雲的方向走 風和雨交好伴行 雖然不言中隱隱藏密 揉了再揉的汗巾 喝完又喝的渴 期盼山間一陣花瓣雨 轉身花開燦爛笑容 第十八層的頓悟喜樂 二、南天門 莫忘記凡塵天界分不清 孫悟空戲鬧聲落下 托塔天王李靖回望人間的淚眼 浮沉醉臥雲霧仍深 溫柔寧謐宮庭氣氛悄悄換鬧市 流蕩鼎沸人聲大氣磅礡 未見太上老君金爐灶灰冷燼 卻看王母娘娘蟠桃沿街叫賣 穿巷翻牆塵煙滾滾 人間煙火是一場戰爭秀 如果眾神還在 七竅冒煙也無濟 隨處都是吃清淨食 洗凡塵煙 及時成仙 三、天街 天階沁涼如水味道 忽隱忽現 紮著龐大紛亂跫音 綁住販卒熱舞 天上人間一片暈眩起來 曲眩石路起伏尋仙探聖 登峰等待造極 一步登天 每階都是仙界 都是人間 也許下一步就是 未來或過往 四、唐摩崖石刻 1008隸字鑿雕歷史龍脈 石書寫1300年前唐玄宗李隆基業績 上蒼知曉 石崖上封禪大典演繹的太平盛世 被史筆司馬遷那一行字寫完泰山 28建築群 58廟宇道觀 128遺產聖蹟 每天都在頭條新聞炒作 帝王群組留下蛛絲馬跡 康雍乾是岩壁留言資深前輩 塗鴉藝術創作 看見一座座山川矗立 在高崖 在石頂 在遊人如織的心泉 五、玉皇頂 泰山極頂 1545米的天與地之間 五嶽之首 百姓的崇拜 皇帝告祭與神對談舞台 72位帝王在五岳真形圖前獻出國家祈禱 六位豐功偉業皇上封禪在無字碑前 置身霄漢雲中 擎天捧日 國泰民安 風調雨順 龍鳳呈祥 繁榮昌盛 (稿費捐大同之家)
-
來杯黑咖啡
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喝咖啡的?實在也想不起那個時間點了。 八八風災那陣子,Elaine妹子南下投入人文真善美紀錄,在家裡住了幾夜。有天說:「老哥借我一個背包……。」 後來這背包跟著Elaine回台北去了,當背包寄回來時,其中卻裝著滿滿一背包的古坑咖啡豆。 Elaine婆家在古坑山上種咖啡,妹子寄來的咖啡可是當年比賽得賞的咖啡豆。體貼的妹子又附贈了一組磨豆機,但是並非從此家裡就不時飄著咖啡香。 水災之後的各項救災工作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直到長治大愛園區永久屋動土,咱把咖啡機和咖啡豆全搬到園區的人文真善美工作室。 妹子送來的古坑咖啡真的很棒,咱雖然只有週五到週日進駐園區,但不到個把月那豆子已被磨光喝光!其間妹子還補充了一次。 從那時迷上黑咖啡的嗎?不!應該在更早之前,否則妹子怎知道咱喜歡喝咖啡呢? 直到今日,一天不來上一杯就渾身不對勁,生活的步調好像缺了那個流程一般。 上禮拜回花蓮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正因沒咖啡喝果真渾身不自在,看著手上的隨身杯,總是想著應該虛個空到超商「補貨」一下,卻都找不到機會。 在這之前咱是喜歡泡茶的。自小生活在大家族,懂事的時候就跟著長輩們喝茶,直到退伍進了TARI當研究助理,那年正是「老人茶」最風行的年代。 後來來到NCHU重回學生生活仍然喜歡和三五好友泡茶閒聊,當年NPUST的師長們若來到台中,總會到我的租屋處借宿泡茶聊天,連咱的老婆大人也常說,當年因為欣賞咱的泡茶工夫而……,這欣賞咱的暑假系列倒是可以發現蛛絲馬跡。 到了今天咱也還喜歡喝茶,茶具一樣也沒少,也不時購入好茶。 咖啡可以一個人獨飲,但是泡茶卻是選對象,跟聊得來的知心人喝茶,真的是人生一大快事。 咖啡可以獨飲,但若有人能促膝而談也是美事一樁。想當年追求老婆大人時,不就這樣嗎?只可惜,當年高雄大公路上那家咖啡館已經不在了。 無聊的下雨天,喝咖啡玩數位圖像,咱不是自戀,這系列的圖像可咱八十老母的傑作呢。風雨天閒著也是閒者,喝咖啡也好泡茶也不錯,玩圖像更有趣呢!
-
時空戀曲
闃寂子夜煎熬轉輾的夢境,闔不攏眼簾索性抗戰到底,瑟縮溫暖被窩裡思量如何書寫一篇札記,該如何標定主題?無解!唯有沉靜於刀郎「花妖」旋律裡標註著跨越時空的遐邇,一筆無言對述就迎來曙光送走黑夜與夢鄉。 好個沉鬱的盪氣迴腸,房間漂浮著遙望江南曲調,如似風沙堆壘無言歲月,埋藏似曾相識的場景,在時空膠囊裡被挖掘成一齣悲歡離合故事。多麼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牽動無數春華秋實的靈魂振盪,現實卻也唯美浪漫,萬般憧憬的悽楚,如此邂逅的腳本可有更改餘地,畢竟筆尖有著超生功能。 也許時空轉換的譜寫,將失去咀嚼原汁原味,當人們困惑當下逆境,何不轉換角色成為一齣喜劇落幕。若是這樣完美無瑕註解,又何須絞盡腦汁編排情境,詩人夢想將失去廣大共鳴,畢竟這不是夢,人需要成真的力量,因而曲折離奇節奏,千迴百轉以動人章節博取熱淚盈眶共頻,就成為譜寫動力,進而成為萬眾矚目焦點。 然而對創作者而言場景真實卻很遙遠,有趣的是妳我都被收編在蒙太奇裡面,無論是主角、配角亦或跑龍套,都是活靈活現的莞薾。歷史輪廓的鋪陳,現實生活情境捕捉下的遐想碰撞與巧遇,都是筆下功夫鍛鑄,奪人心弦的共振,讓失眠的我又何嘗停下筆尖,聆賞墜落早已無感的風花雪月,人生若夢,誰來告訴曹植的苦、焦仲卿的痛、陸游的恨。 無法抽離的愛恨情仇,就讓時空隧道尋個人間夢幻,書寫一夜寂寥飛逝的光陰,迎來蛇年上元日的隆重登場。一筆跨越晝夜顛倒的夢,開啟春夢無痕靜美序曲,當下我在時光膠囊裡書寫誰的風情萬種,穿越隧道甦醒的結局,沒有戀曲只有失眠。
-
綠瑪瑙手鍊
巧珍任職於某家公司頗受矚目的活動單位,雖然只是個小小的助理,因二十多年來協助主管承辦公司例行的幾項重要活動,儼然成了這方面的專家,自覺做得是熟能生巧、如魚得水。然而某一年公司卻因一些人事問題而進行大調動,被波及的巧珍從原本熟悉的職位調離,從一個聽命行事的職員,變成要獨當一面、帶領二十幾位新進員工的小主管,雖然薪水多了一點,但職務對巧珍來說既陌生又繁重,也不若以往承辦大型活動時受到重視,感覺上簡直是明升暗降,心中不禁有些感嘆和怨言。 巧珍一向喜歡當「做事的人」而不是「叫人做事的人」,且已年過半百、適逢更年期,與那些大學剛畢業的新進員工們,觀念和態度難免有所扞格。巧珍雖盡量以媽媽愛護年輕人的心態來與員工溝通,但遇到員工太過狀況外、太不知天高地厚時,仍難免心浮氣躁、說出重話,雖然嚴格要求後工作效能較佳,但也影響了職場氣氛、拉遠了她與員工間的距離。巧珍深感流年不利、煩惱不斷,尚未結婚、且可能一輩子不婚的她,下班後經常與她那同樣未婚的閨密婉柔聚餐,那段日子便時常對她抱怨工作上的事。 有一天,婉柔開心地拿來一個小巧的首飾盒送給巧珍,打開一看,是一條碧澄剔透的綠瑪瑙串珠手鍊。婉柔誠摯地說:「這是我用妳的姓名和生日,去向命理大師請教,大師推薦妳配戴這個幸運物,妳配戴後,就能澄淨心靈,吸收正能量、化解負能量喔!」巧珍知道這條手鍊一定不便宜,但她們之間的交情倒也不必如此見外,改天她也會為婉柔做類似的事,因此巧珍就高興而感激地收下了這份禮物。 此後每當巧珍心緒煩亂,甚至一肚子火正待發作時,看著手腕上一顆顆青碧圓潤的綠瑪瑙,心中便彷彿有個聲音在對自己說著:「怎麼還是這麼煩躁呢?不是已經有這條婉柔特定為妳求來、大師加持過的綠瑪瑙手鍊,在護佑著妳嗎?」然後,心情便漸漸平靜下來,原本糾結的事物,忽然顯得不再嚴重,不知不覺間就舉重若輕地化解了。巧珍愈來愈相信和喜愛這條綠瑪瑙的神奇魔力,閒來無事便忘情的諦賞那每一顆綠珠,儘管細看下每顆之中都有細微的斑點或紋路,她也認為是包藏玄機,從未懷疑其珍貴的質地。 多年後,巧珍順利從職場功成身退,迎來了美好的退休生活。婉柔也過了認真精采的一生,只可惜先一步因病撒手人寰。有一天,巧珍在電視上看到那位命理大師被控詐欺,各種要價上萬的幸運物皆為劣等貨,其中竟有與巧珍手腕上同款的綠瑪瑙手鍊。巧珍將手鍊拿去珠寶行做鑑定,才知這串手鍊的其中幾顆雖可稱得上是綠瑪瑙,卻都是次級品,整串手鍊價值大約只有兩百元台幣。 但是,巧珍仍然喜愛這串手鍊,仍然珍而重之的戴著。因為她知道,能伴著她走過風風雨雨的,不是渺茫的命理,不是昂貴的珠寶,而是朋友真誠的祝福,和自己一顆能夠沉靜的心。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大箍呆欣慰地說:「知我者莫如妹啊,數十年深厚的兄妹之情,終於完完全全展現在我們眼前。雖然妳即將離開這個家庭,讓我有依依不捨之感,但卻是妳幸福人生的開始,我除了獻上永恆的祝福外,也會送妳一個蕃薯和一個芋頭,讓妳時時刻刻記住我們一起上山耕作的情景,也要讓妳忘卻小時候遭受娘凌虐的往事,畢竟,那是一個寄人籬下的新婦仔的宿命,長年的相處,我能感同身受。但終究,一切都過去了,妳也能釋懷了,讓我感到欣慰。 而妳即將開啟妳幸福人生的新生活,到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家庭侍奉婆婆、相夫教子,這是一件多麼讓人興奮的人生大事啊!甚至也完成我要為妳找一個好婆家的心願。唯一遺憾的是,娘竟為了她的私心,向美卿姨索取高額聘禮,而且出乎常情,讓我們無法想像,對我們兄妹來說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只能包容、不能苛責,只因為她是我們的娘。」 「聘禮這件事我不會怪娘,因為她受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可能也認為美卿姨有錢,才會獅子大開口。希望美卿姨能理解,不要怪罪我們。」(八四)
-
赤西,新湖里消失的自然村
傳統按照第五世添字輩分房(大致為元明之際),依序是「上厝房」(添興公)、「東厝房」(添生公,分支曾派居「東厝」,即「頂湖」上)、「井頭房」(添厚公)、「新厝房」(添裕公,支派曾分住「田后」,即「相疊石」西南)、「塔後房」(添滿公)、「西黃房」(添赤公)等。據筆者的理解,靠近宮廟為「東厝房」,靠近宗祠為「上厝房」。塔後房成村,「新厝房」於聚落空間的分佈暫且未知,「井頭房」、「西黃房」似乎「遷界禁海」之後流寓在外,落地生根。 第十六世鼎字輩陳承/鼎丕/子謨(「東厝房」,陳酉/敦麟之子)在清代雍正年間的一系列「湖前陳」重建工程中,無疑為最關鍵的人物,他在〈鄉里海垵誌〉一文曾概述各房宗親向外開發的狀況,「今二鄉(東厝、田后)被沙所廢,仍復湖前始居之地,惟塔後之鄉尚存,迨乾隆初,上厝房附祖厝邊住者,厝受沙害,遷居赤西其海垵西與下尾垵毗連,以扈內盡西礁石為界,蓋扈乃我湖前所築也。」鼎丕公的重要性在於他是「遷界禁海」之後重啟「湖前陳」的關鍵人物,因而有較具權威性的話語權;在沒有其他資料進行補充、修正以前,大致以其說法為準。 按此,「赤西村」屬於「上厝房」分支,從清代乾隆初期開村。 大規模道路重劃應為踏入軍管時期,古寧頭之後,《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一書提及陳永財先生回憶,部隊、民防隊開通支道,改變本島原多羊腸小徑的道路狀況。 當時大致為國軍的戰備需求,只不過這樣一來,會加強造成古今記憶的斷層感;些許當時有些先民的墳塋、巨岩地標也就因此逕於消失。 漁村現址包含「海墘街」、「赤西」(部份土地歸入塔后社區),「海墘街」的子孫相當爭氣,「海墘街八號宅老屋修復計畫」(文化部辦理補助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有比較具體的介紹,《金門日報》於西元2018年3月28日有〈記憶中的海墘街〉(作者:吳家箴),大致能夠讓後世回想當年的生活景況。另外,《97金湖鎮志》也有部份記載。 族譜在「上厝房」、「塔後房」各有「海墘街」的一些記載。前者「陳天生 娶王碧仙 考生民國七年,撿骨,金城靈骨塔,妻王氏海乾街人,自小被慶籟公收養,女即承其產業。」(《金門銀同碧湖陳氏族譜續編》,頁一七四)後者,「聽祖父芳吟說海乾街(塔后街)海姆婆嫁夫家,每週殺一頭豬,運往台灣、廈門往返吃用(想像當時金廈台之忙碌 孫 金水誌)。」(頁一四六,官方行政圖曾記載為「赤後街」。) 「赤西」的部份反倒較為棘手,與「撿骨」、地界重劃相關,一些懷疑是「赤西」地界及其附近的古地名,隨著時日蹉跎,似乎很難再確定相對位置,例如「赤西龍舌」、「赤西大路」,或包含「連山頭」等。假使沒猜錯的話,目前漁村現址內尚有不少巨型的「石頭公」,有點類似目前國順街旁的「相疊石」一樣,在風沙極大的「舊十八都」地理空間之內,應當扮演著類似地標的角色,甚至有防風沙的功能性。 目前檯面上資料相當有限,箇中因素當然也包含筆者囿於見聞,期望宗親、相關人士再接再厲,每一份努力都是對先民的回覆。 備註:湖前陳傳統地界靠海處,大約有墓園二十餘座,其中泰半處於「被植物吃掉」的狀態,平日難以勘查,假使能夠找到「添字輩」先民,或者其他古墓、近代墓園,成果無疑皆彌足珍貴。
-
官澳遊四季──蘿蔔趣
對於一場需要自費五百元,主辦方是社區自辦的農村體驗活動,您會選擇參加嗎? 您的回答也許,會,畢竟「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已逐漸被社會大眾接受,但這樣的民眾畢竟是少數,以長期居住在金門的經驗來看,絕大多數的鄉親參與活動往往是因為有贈品。一場沒有贈品、需自掏腰包的社區活動,報名情況會如何著實令人好奇。 因此,當我在平台上看到官澳在今年度將推出四季不同主題的農村體驗活動,且須完成匯款五百元的報名費才算報名成功時,確實有些訝異,心裡想:「這樣的自費活動,在金門真的能夠辦的成嗎?」 近幾年,金門有不少村落積極推動地方活動,而官澳是其中崛起速度相當快的社區。在許多不同場次的活動現場,經常能夠看到他們社區攤位的身影,尤其是那款小巧可愛的「大黍草掃帚」特別吸引大家的目光。這個將外來植物用傳統高粱掃把的做法做成大大小小不一的環保小掃帚很特別,不僅可以清掃桌面、鍵盤,裱框後也能當作室內擺飾,自帶一份簡約的美感。因此,每當官澳社區擺攤,總能吸引不少人駐足停留。 報名?不報名?在下定決心報名前我的心裡其實也是上演了很多內心戲,最後決定與好友們一起揪團報名。原因無他,所有的疑惑都需要親身體驗一次才能明瞭。 是的,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活動?除了社區導覽、動手拔蘿蔔樂趣多、一頓特色午餐、一份可以帶回家的特色伴手禮,感覺確實挺划算。然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樣一場顛覆傳統社區經營模式的活動是否能夠真的感動在地人?是否能夠永續經營?又或者,這樣的經營方式能否行銷成功,為金門創造出另一種吸引觀光客的可能。 然而,天公不作美,活動當天一早,天氣非常不穩定,尤其前一天的大雨讓一早的活動蒙上了一份陰影,如果又下雨肯定大家都要淋成「落湯雞了」,不過由於主辦方未發佈停辦通知,所以我們還是決定碰碰運氣。 有趣的是,因為一開始沒注意活動地點,竟跑錯到官嶼里民活動中心。現場空蕩蕩,連工作人員都沒有,讓我們一度感到疑惑。還好經過詢問,才發現真正的集合地點是在龍鳳宮,趕緊前往報到。 來到現場,意外發現參加的人其實還蠻多的,大部分以親子為主,也有夫妻同行。原來,自費活動在金門真的開始有人願意參加,而且人數還不少,這也顯示了金門人的觀念正在改變中。 活動首先從社區導覽開始。俗話說:「青嶼祖厝、官澳宮」,第一站導覽便是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龍鳳宮。這座歷史久遠的廟宇雖然經過修繕,依然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建築特色。石壁、戲台腳、還有林天助大師以高粱桿親手繪製的黑白壁畫,皆相當珍貴。此外,由於歷史背景的影響,龍鳳宮內供奉的神明眾多,包括「天妃廟」、「鳳山寺」、「赤埕宮」等多間廟宇的神祉,使其成為金門少數仍保留豐富歷史痕跡的宮廟。 除了聲名遠播的龍鳳宮,官澳還有七棟別具特色的洋樓,這天,我們走訪了陳家洋樓、李康塔洋樓與藏興古厝,其中李康塔洋樓已被登錄為金門的歷史建築。這些洋樓的建築之美令人屏息,而其獨特的防禦措施,更顯現了昔日金門因盜匪猖獗,居民為了因應搶劫、侵擾而發展出的獨特應變智慧。 官澳另一個特點便是風獅爺的數量冠居金門。村莊外圍共有四尊大型風獅爺,村內也有四尊鑲在牆壁上很容易讓人錯過的小型風獅爺,現在還多了隱藏版的酒瓶蓋風獅爺這樣的創意作品。來官澳尋找風獅爺真的是一項非常吸引人的活動,所以就算天空真的下起了細雨,大家的興致一樣不曾稍減。 隨後,時間來到十點多,迎來了本次活動的重頭戲-拔蘿蔔!對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拔蘿蔔或許不算稀奇,但對現代的孩子而言,這是一場難得的體驗。當孩子們用雙手拔起大大的蘿蔔時,那種興奮表情,便是這場活動最動人的一幕。因為孩子們的開心也感染了大人,不知不覺也跟著孩子們嘿呦、嘿呦拔起了蘿蔔。 經過一番體力消耗後,大家帶著戰利品-新鮮的蘿蔔,徒步返回官澳里民活動中心。這樣陰雨綿綿的天氣,反而讓這段步行顯得格外悠閒與愜意。 回到活動中心,社區志工已經備好「菜頭圓」材料,參加這次活動其實有部分原因也是衝著「菜頭圓」而來。聽說這是金門地區小年夜都會準備的傳統美食,不過,我們發現這項逐漸被遺忘的古早味美食,應該是東半島村落在年節才會準備,因為我們幾個住西半島和烈嶼的對「菜頭圓」都毫無所知。 等待菜頭圓蒸熟的過程也到了飢腸轆轆的時刻,誠意十足的社區志工們幫大家準備了滿滿一大鍋的特色炒米粉、貢丸湯、社區醃漬販售的菜脯讓大夥品嘗。簡單卻美味的炒米粉特別好吃,讓我們忍不住一碗接一碗吃的滿足又幸福。臨走時社區準備了特色伴手禮-蘿蔔糕,還把我們動手做的「菜頭圓」送給大家,讓參加的人都滿載而歸,為這趟旅程劃下完美的句點。 參與官澳這場自辦的農村體驗活動,我發現跟以往金門其他社區辦理的活動有很大的不同。不再只是單純的園遊會、闖關遊戲,而是真正讓參與者深入了解地方的文化和農村特色。藉由在地人的導覽讓參與者對社區有了初步認識與了解,藉由動手DIY體悟農民的辛苦及食物跟人的連結,經由這樣的活動讓參與者跟社區有更多的親近,並與當地建立情感聯繫。 這次「官澳遊四季─蘿蔔趣」,讓我對金門的「農遊導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了解到,這個社區的理事長及執行長和全體居民真的是非常認真的經營社區。因為用心所以才會有這麼感動人心的活動,所以接下來還有三季的活動值得大家期待、給予支持及鼓勵。 或許,金門的社區發展模式,真的開始迎來一場嶄新的轉變。未來,若有朋友來金門,這麼優質的行程絕對值得推薦,讓更多人有機會一起來感受這片土地的美好及在地鄉親的溫暖。
-
新生媽寶入住
當年在美國學校就讀了一個學期,寒假結束後接著便是春季班學生入學,住在學校宿舍的我隔壁搬來了一個新生,同樣也是台灣人,但那名新生卻是大多數人所認知的「媽寶」。 那名新生與父母一同前來美國,他的父母跟他一起來到宿舍後便開始為他張羅一切,從買家具、超市買菜、環境清潔跟準備三餐。或許初來乍到父母總會希望能為孩子做到最好,但如果是已經在台灣大學畢業,前來念碩士班年紀的學生,這些事情似乎更應該自我打理。 當然原生家庭想如何照顧自家小孩是個人自由,但正式開學後父母也無法一起待在學校陪讀,因此聽說他父母害怕兒子在國外沒有好好吃三餐,還拜託同棟樓有煮飯習慣的同學,希望他們有做飯時能邀請他兒子一同用餐,他兒子會支付費用。 雖然那些同學拒絕了,畢竟都已是成年人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跟規劃,人應學著如何照顧自己,就算是媽寶,到國外也該學著長大才是。
-
超值的一支傘
一日中午時分,路過一封街集市,一頂頂如華蓋般的大傘整齊排開,傘蓋下是攤位,便信步閒逛過去。有手作坊,有小吃食,有擺賣各種物件的商品…… 見一傘攤,攤子前側立一塊大布招,上書特大字:完美瞬收傘。好奇收傘如何完美,駐足看完招布上其他的大小字,原來是有記憶的傘,收傘後能憑彈性記憶膠膜復位。廣告用詞是:三秒克服你的強迫症。詢諸價錢,近千元。想想,花個三十秒收傘無妨。 正想移步離開,瞄到賣傘少女似有失落感。轉而流覽攤位上其他收束齊整,無記憶的普通傘。挑了一把問了價便要買下。少女居然兩手高舉雀躍歡呼:「耶!終於成交了一筆。」 家裡並不缺傘,但多買一把也不占空間,何況還附加了賣傘少女的快樂,以及連帶感染了快樂的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