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遠眺料羅灣
海峽的風拂過料羅灣 港口外風雲變幻 波濤湧動 江流不絕 千帆過盡 怒潮迴盪 果然是後浪推前浪 遙想那風雨飄搖的年代 大軍對峙 擺陣列勢佈滿彼岸 亂石崩雲 捲起千堆雪 多少年後 在兩岸頻繁交流中 一笑泯恩仇 回首往事如煙 把酒話從前 今夕何夕 昔日烽火已遠 徒留千古惆悵 向晚風明月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不管平日有多麼地辛苦勞累,都是值得的,甚至將來成為孤單的老人亦在所不惜。可不是,歲月遞嬗、物換星移,自己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如果她堅持不願離開這塊土地,未來成為孤單老人已是不能改變的事實。 想起爾時,當添丁往生後的翌年,她的心情已逐漸好轉,生理上難免會有某種需要。尤其經常和萬富一起在田裡耕作,或是受到他的幫助時總會想,如果有他這種男人做依靠不知有多好,因此內心有一股和他一起生活的強烈意念。 一旦如此,或可替他生個一男半女來傳宗接代,但這畢竟只是她個人的想法,萬富是否能感應得到呢?當然是不可能的。假設她不顧及自己的形象、而以女人的原始本能加以誘惑,或以實際行動來表白,則又另當別論。因為他是一個身心健康的男人,又不是聖人,自然有他生理上的需要。 坦白說,萬富幫她很多忙,兩人來往也相當頻繁,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故而難免會受到一些蜚言蜚語的困擾。但雖然他未婚,亦是一位血氣方剛的堂堂男子漢,可是他從未藉故想佔她的便宜。 (一七四)
-
尊師重道─惜緣﹑惜福﹑自重﹑包容吾等與有榮焉
壹、弁言: 二三十年來,「吳老師」在古老藝術南音樂壇,已成其「尊敬代號」而不名。蓋其所到之處,足跡遍及海內外,駐館授徒,桃李滿天下,誠非浪得虛名。彼有今日成就與榮獲盛名,實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有其一頁奮鬥辛酸不為人知艱苦的史乘。俗語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此語真正道出吳老師半生的艱辛體驗! 貳、家世概述: 吳淑珍老師,一九四四年三月十六日,出生於泉州市東邊村,其先翁吳序輝公,祖先即為南音世家。吳老先生精通「指」、「譜」、「曲」及各種樂器,早年即係泉州頗負盛名南音教師。 吳淑珍老師,幼承庭訓,生活在南音世家,自四歲起,乃翁即日漸培植教練南音。 五歲時已學會「三千兩金」、「七月十四」、「風打梨」等樂曲多首,且經常隨父出場演唱。由於乃翁對其寄望殷切,因之雕督綦嚴。 吳師自幼資質聰穎,頭腦靈敏,能吃苦,故學習領悟力亦強,知音度高,在此南音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學習神速,非但樂曲能唱者日多,且對「指」、「譜」痛下苦功,能背誦者亦多,尤對樂理領悟日深,因之到小學快畢業期間,對南音已有相當造詣,所謂「嚴師出高徒」,古諺誠非子虛也。 參、學經歷概況: 七歲入崎山小學啟蒙,於一九五七年畢業,由於成績優異,獲得保送入泉州市培元中學就讀,在校五年,迫於家庭環境需要,不得已中途輟學,轉入社會工作。 自小學期間,即經常利用假期隨父學習,兼為乃父助教,足跡遍及惠安、晉江、石獅、安海、南安等鄉鎮,所謂「教學相長」,此期間對各種樂曲、指、譜、樂器、樂理之彈唱演奏,進步最為神速。 吳老師兄弟多人,乃翁序輝公,認為男子嗓門聲音粗啞,不如女子嗓音尖脆細膩、柔婉雅緻,對高亢或低沉、輕、微之曲調、音韻旋律,皆能順暢吟唱,因此乃選定吳女士,他日得以繼承祖傳衣缽。自四歲開始培養,以迄中學未及卒業,即因家庭需要,不得已迫而就業。 肆、駐館任教初試鋒芒: 自一九六二年起,至一九六七、八年間,即隨父擔任助教,先後在晉江等鄉村設館授徒,連續數年。 一九七一至七四年間,赴晉江、南安、安溪、石獅等鄉鎮教學。可謂自幼齡至青少年,一直浸淫沉潛於南樂藝術範疇,潛移默化,在此期間,邊教邊學(向乃父學習),迫於欲為人師,困而學之,自我鞭策,成長茁壯最為快速。 據悉,一九八六年間,泉州市市長王金生先生,係斯時泉州市最負名望之南音高手,曾組織一南音演出隊,在東佛寺文化宮活動,曾推吳淑珍老師掌握琵琶操作,足見吳老師當時琵琶彈奏工藝,已臻爐火純青程度,故能獲得長官青睞。 伍、婚姻狀況: 二十四歲結婚,夫婿鄭澤勝先生,亦係南音高手,志同道合,恩愛之情,如魚得水,可比鴛鴦。羨煞多少同行弦友。 婚後生育子女一對,事業各有所成。兒子鄭云生,擅長廚藝,對於食品營養、品質優劣、酸甜苦辣,富有心得,故於食藝有其自創天地。對於南音彈唱,亦頗有造詣,只是無暇顧及;媳婦賢慧孝順,能自立自強,自創事業,各有成就。 吳老師內孫男女各一,男孫鄭振煌,中學畢業,服務警界。俊秀可愛,惟沉默寡言,唱南音穩重合調,音色美妙,不愧是南音世家子孫。 內孫女鄭明明,畢業藝專,並在高等師院進修中,專攻南音,下學期即將畢業。並利用課餘在外教學,在電視台主持南音、講古等節目,力爭上游,活潑可愛,伶俐機智,能言善道,將來若得貴人贊助,可能會是明日廣播媒體界中閃耀之一顆明星。 女兒鄭芳卉,聰明伶俐,天資睿穎,勤奮上進,在音樂界表現優異,才華傑出,藝能高超,急公好義,在同仁間甚得人和,被推為泉州市鯉城區泉州南音研究社社長、泉州市鯉城區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獲選為泉州市政協委員等多項藝術及政界光榮職務。所謂自助人助,目前在音樂界自創一片天,培養不少地方傑出音樂人才。曾多次擔任泉州市現代音樂及古老南音歌唱比賽評審。並多次代表泉州市政府派赴北京參加藝能表演,均獲金牌獎,才華橫溢,實至名歸。 曾獲聘為「首屆世界南音聯誼會暨澳門國際南音大會唱藝術指導委員會常務理事」,本職為泉州市七中老師,兼藝專教授,誠乃多才多藝,其才藝與兼職之多,難以盡宣。 鄭老師每每代表機關團體出國參與國際性會議或比賽,均有優異表現,曾多次得到金牌。已嶄露頭角,為國家、為地方、為家庭爭光!南音世家,一脈相傳,相信可長可久! 女婿莊偉山先生,任職公安部門,為人持重,誠信待人,交遊甚廣。做事認真,孝敬長上,愛護妻兒,誠乃一時代標準男性。 外孫女小琳,高中畢業,現念大學,曾隨團到金門交流,高歌一曲,聲如黃鶯出谷,婉柔清雅,不愧是南音中翹首,前途難以度量。 吳淑珍老師夫婿鄭澤勝先生,論南音造詣,較之吳女士不相上下,甚至更高一籌。除「曲」、「指」、「譜」樣樣嫺熟外,亦精通各種樂器,擅長扮演「戈甲」戲,而且擔任編劇兼導演;此外閒來無事,就製作琵琶等各種南音樂器,為人「樂暢」,常與好朋友坦言,玩南管旨在「樂暢」,不在賺錢。只要口一開、手撥弄,則心曠神怡,鬱悶盡失,胸中豁然開朗,故古人言「學南管,既快樂,也會長壽」,意境深長,誠其然也! 惜乎鄭先生因健康欠佳,正當壯年,不意藥石罔效,遽然撒手人寰,從今駕紫鳩逍遙遨遊天堂,人生猶如南柯一夢,相愛相惜,緣分何其短暫乃耳?吳老師最感痛心者,莫此為甚!故在子女成家立業後,即放心外出教習南音,傳延祖傳衣缽,亦免在家睹物傷情,倍感悲懷。(上)
-
回首來時路─《浯江夜話》自序
二○一五年元月,承蒙金門日報總編輯陳榮昌博士的提攜,受邀擔任〈浯江夜話〉的主筆,成了該專欄的一員。在總編輯的安排及輪值下,約莫一年餘,寫就五十餘篇短文,今蒙文化局贊助出版,成為筆者的第十本書。 回想來時路,可說是悲喜交加,在這塊園地筆耕,寫他人、也寫自己,無論昔日多悲悽、來日多崎嶇,甘之如飴地選擇這條路。 然而,文學對於一個早年失學者來說,走來非僅艱辛,亦需比他人付出更多的代價。三十年前,當我還是一個村姑時,文學可說是少女夢想中的境地,試著將週遭的人事物作為書寫的對象,即使寫來生澀,但卻能從其中得到寫作的樂趣。況且文學並非短時間即可成就的,縱然必須多讀、多看、多寫,但從小島到大島來墾荒的家境,則不容許一個少女有太多的夢想,且因每天有做不完的農事及家事,想坐在桌前安靜地寫作更是一大奢求。即使如此,依然秉持對文學的熱衷,利用夜間、點燃蠟燭,或看書、或寫作,讓夢想之田能夠開出燦爛的花朵。 不可否認地,人心易變,知音難尋,短短人生路,見識了世間的冷暖,落井下石的怨與提攜拉拔的恩,無不在我心中盪漾。俗語說:「一樣米飼百種人」,除了讓我感慨萬千,卻也是書寫的靈感。長久以來,不畏槍林彈雨,也無懼別人的批評,仍舊我看、我思、我寫,任何可以接受公評的事,透過鍵盤,無畏無懼、毫不隱瞞地把它書寫成章,期望能給社會一點啟示。期間縱然收到存證信函的威脅,他人甚而利用各路人馬企圖封殺,但公理自在人心,不會因此而退縮,依然與惡勢力抗衡到底,筆耕生涯亦沒因此而中斷。 島嶼雖小,但每個角落都有許多不欲人知的真實故事,沒人敢去挖掘,也不願去得罪人,更遑論把它書寫成章,因此才有「錦上添花人得意、弱勢族群無人理」的遺憾。放眼當今,財大氣粗者,背後總跟著一大串的人在那裡耀武揚威;氣勢薄弱者總是孤鳥插人群,而如何扶弱濟貧,就要不畏強權、不懼惡勢力的威脅而施展愛心。 或許,選擇阿諛奉承、日子較好過;但秉持正義、難免得罪人。再高的官、再富有的人,似乎屢見不鮮,但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同掛,就不勉強自己。而來自不同階層廣大的讀者群,他們才是我最大的後盾。其精神鼓舞,總跟隨於背後,有了這股支撐的力量,始能讓我在這塊寶貴的園地裡繼續前行。 毋庸置疑地,平凡人做平凡的事,肩膀能挑幾斤就擔幾斤,絲毫勉強不得。眼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撐起這個家,而觀察週遭,雖然有它的壓力存在,但則能適時釋放在〈浯江夜話〉裡,將喜怒哀樂與讀者們共享。或許,說該說、寫該寫,不讓讀者們失望,這才是我欲追求的人生歲月和文學境地。
-
文如其名的俠義奇女子─寒玉
初見寒玉,總以為她是個冷若冰霜的女子,熟識後,才明白她是刀子口豆腐心、肯為好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女人。 現任金門縣作家協會理事的寒玉,善惡分明,對於對的事情,絕對堅持到底;對於不對盤的人,往往冷眼以對,這種耿直個性,在目前鄉愿當道的社會,相當吃虧。不過,正因為這種純真不取巧的特質,讓她的文字,反倒流露出一股開門見山的暢快感。這在一般女作家中是相當少見的,也形構出屬於寒玉文如其名的特殊風格。 寒玉雖因家境因素,無法取得高學歷,不過,勤於筆耕的精神令人佩服,至今已出版過十本個人文學專書,這種數量,在金門女作家中,可以算是名列前茅的。她的寫作題材包括生活記事、主婦心聲,出版諸如「心情點播站」、「女人話題」文學專書外,這幾年也開風氣之先,積極投入金門地區榮民口述歷史撰寫行列,並由文化局出版「半生戎馬在金門」、「用青春見證歷史」等榮民口述專書,近年來,也受邀擔任金門日報主筆,定期在金門日報副刊「浯江夜話」專欄上發表文章,頗獲好評,擁有一票死忠的婆婆媽媽粉絲。 寒玉文筆犀利,情理兼具,批判社會民情風俗時,毫不扭捏,開門見山的文風,往往令讀者閱讀起來暢快感十足,禁不住拍手叫好。這種獨特的寫作風格,顯現她非凡的文字功力,也讓她得過不少文學獎項,包括:「陸軍第二十四屆文藝金獅獎」散文類銅獅獎、「第四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組佳作、「第五屆浯島文學獎」小說組首獎,在金門地區文壇享有盛名。 寒玉雖然心直口快,好打抱不平,但又能謹遵傳統倫常,尊親愛子,平時事公公至孝,晨昏定省,善盡媳婦之道,照顧家庭之餘,一家人也與在榮民服務處服務的丈夫上山下海,踏遍島鄉照顧年老榮民,展現其柔情的另一面,而這些社會服務的歷程,也成了滋養她再成長的文學養分。 這次她把這一、二年來在金門日報表的專欄文章,彙整成「浯江夜語」一書出版,正是她文學生命再成長的寶貴紀錄。我們欣見她筆耕不輟、不斷成長,也期待她新作出版,為讀者展現出屬於她的、不一樣的文學風景。
-
黃色
是以微笑輕唱的歌謠 是太陽照亮黑暗的智慧 是梵谷一生寄託的希望所在 是一朵朵的小精靈 閃耀著微微的光芒 是蜜蜂的特色 是皇帝專屬的 是黃金 因此高貴 是牙齒不好的開始 是六月阿勃勒 清靈亦脫空 是青春 是酒渦──
-
詠山外
翻過菩薩低低眉際 墨巖化作七色的海 濤浪已把嗜血的獸滌盡 紫色歌聲 開在花影裡 宛如從虛無裡拋顯出 一幢幢現實厝宅 簷喙的雙手膜拜的 是內心的東風 吹來陣陣嗩吶 春天的船 搖盪在麥穗尖 在海之巔 在山之外 牧羊人重探了桃花源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經過三年預校、四年軍校的洗禮,添丁嫂的大兒子志堅,終於成為一個雄糾糾、氣昂昂的陸軍少尉軍官;小兒子志弦也幸運地進入師範學院就讀。一個已是保家衛國的軍官,一個將是為人師表的老師,兄弟兩人均由國家培養,無形中減輕她不少經濟上的負擔。如果讀的是一般私立大學,鉅額的學雜費,或許會壓彎她的背脊。 即使年近五十的添丁嫂,當孩子長大後,都為自身的前途出外奮鬥,但是志堅畢業分發部隊正式任官後,每月均固定寄回生活費,甚至還有眷補費可領,水電費半價優惠,搭乘公車亦有打折,若有病痛則可以軍眷的身分到軍醫院就診;想不到兒子去當兵,她這個母親竟能享受那麼多的福利。因此,她既不愁吃又不愁穿,但她依然勤於農耕及餵養家畜家禽,並沒有因此而鬆懈或怠惰。而每天過度的操勞,的確讓她疲累不堪。 然而,每當她想起兩個自小失去父愛的孩子,長大後竟能憑藉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不同的領域立足,內心確實有無比的興奮和安慰。(一七三)
-
金廈情牽─唱乎阿爸ㄟ歌
三、金門縣合唱團: 一提起金門縣合唱團那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非但歷史悠久,可還真是聲名遠播、享譽中外,特別是在指揮李大師的用心經營下,南征北討,創下赫赫功勳,也為地區的樂教工作立下汗馬功勞。今年更是不畏溽暑、犧牲假期,為即將到來的父親節感恩音樂會繼續挑燈夜戰,絲毫不因「大哥大」的位階而懈怠了辛勤的排練,擬以〈等待〉、〈你來〉、〈百合花開〉三首曲子來歌頌闡揚父親的偉大。 還有我們的貴賓──廈門市青少年宮鳳凰花合唱團,今年雖然不便成團成行登台演唱,但在楊老師鍥而不捨的精神感召之下,她們依然友情相挺、共襄盛舉,踴躍組團前來聆賞、助興,讓兩岸三地間藉著不受阻礙的藝文交流,頻頻帶來活絡的兩岸關係,也讓此次盛會加添一樁美談。這份難能可貴的珍貴友誼著實綻放著美麗的花朵,朵朵芳香,芳香可親,讓人動容! 在這段練唱過程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金門縣合唱團可愛的Alto們,大家無畏於溽暑的侵襲,在烈日下奔波、烤箱中練唱,誠所謂的「苦中作樂」。我們還真能夠樂在其中呢,從一開始的呼朋引伴、約定時間練唱,到後來的倒吃甘蔗、漸入佳境,大家主動、自發性的前來練唱,確實是嘗到了甜美的果實,因為美景在望,我們成功地唱出快樂又和諧的聲韻,我相信:唯有信心不墜,方能激起前進的動力;也唯有百倍的信心,方能唱出亮麗的歌聲,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特別是在練唱的小天地間,總有一些富於愛心的姐妹們,攜來自家私密的消暑食品,如白木耳湯、綠豆湯、桑葚汁……,或提神的咖啡、水果、麵包、鳳梨酥、各地名產……等等,於休息的片刻中分享姐妹淘的拿手絕活,盡情陶醉在快樂的下午茶敘時間。雖是短暫,恰似永恆,使得每次的練唱都成就一段快樂又難忘的回憶;雖是一份簡單的心意,卻暗藏著萬縷絲絲不絕的情誼呢,真的!這份情誼總是讓人欣慰,讓人難忘!讓人發自內心的感謝有您!有您真好! 最後,我依然要再次的推崇此次音樂會幕後推手──楊肅元老師所帶給大家的精神感召力量,由於老師的器重,再次由我擔任此次音樂會的總協調工作,因而和友團之間有了更近一步、更密切的聯繫與溝通,從聯繫與溝通中,無形中加增了我不少人生歷練與做人做事的磨礪,更大的收穫是學習到楊老師所傳遞、展現的一股莫之能禦的風範。 近日裡老師因眼疾動了手術,醫師特別囑咐,需休養一個月的時間,且暫時不宜搭機,熟料老師腦筋急轉彎,既然不能搭機,那我就搭船吧!為此,我真是大大地服了老師的能耐。他一回來,旋即召開第二次父親節感恩音樂會籌備會,非但高瞻遠矚,且面面俱到,抓住重點與方向,逮到機會總是慰勞大家的辛勞與付出;凡事總是親力親為,馬不停蹄的一刻不得閒,一會兒還在召開會議,下一刻早已奔赴彼岸,為另一檔事在付出心力呢,效率之高,令人折服! 當然老師得閒也不忘來場午夜場的電影,娛樂自我,處處充滿著年輕人的愛好與活力,從劇情與聲光景色的震撼中得到諸多人生哲理與啟示,雖然老師人生閱歷豐富,但不同的階段仍然帶來迥異的體悟與啟發。老師也喜愛閱讀,午後是他享受閱讀的時光。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和習慣能大大地展現出個人的實力與競爭力,特別是在這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網路科技時代,唯有不斷的閱讀才能吸取新知,跟上時代。老師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還具備著成功者的好習慣呢,任何環境都制止不了一顆上進的心,這段眼疾休養期間,老師竟突發奇想的以閱讀有聲書籍來排遣必須「趴著睡」的難耐,能說老師不是天才嗎?老師的學習力真是我輩的楷模啊! 那天特地約好時間來探望老師,正巧老師陪同師母、孫子女們一大票去7-11買冰淇淋,瞧老師的雅興還真不小呢!公務繁忙之餘還能悠閒的和孫字輩的孩子們打成一片,融合一氣,共同享受著沁入心扉的冰淇淋,這含飴弄孫之樂,真是樂無窮啊!我們也適得其時的享受了一客優質高檔、冰涼爽口的冰淇淋呢! 言歸正傳,這場醞釀了一年,籌劃了一年的父親節音樂會,除了感謝參與團隊的熱情付出,以及承辦單位金門縣文化局、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的盡全力促成,當然,楊老師的確是功不可沒啊!而最最重要的仍然是觀眾們的投入,有了您們的鼓舞將是我們再次前進的動力,由衷的盼望、誠摯的邀請大家一起來感受牽動風吹,線的起頭那雙手的愛,一起來聆賞「唱乎阿爸ㄟ歌」,並感謝天下父親們在我們人生旅途中所給予的鼓舞與激勵──感謝有您!(下)
-
蒲瓜幸福風情
大自然充滿奧秘,用心體會,不起眼的瓜類,也有驚豔的風景。 造訪宜蘭休閒農場,園區有一條蒲瓜隧道,入口處寫著:葫蘆仙境,頗為吸睛,蒲瓜有長型、圓形、葫蘆型……,一顆顆彷彿是天然的藝術品。 蒲瓜(閩南語蒲仔)又稱瓠子、長瓜、葫蘆或夜開花等,全株有密生軟毛和捲鬚,能匍匐在地面上或攀附在瓜棚成長,由於生命力強,是鄉村菜圃常見的瓜類。小時候住在鄉下,我家後院也種了二、三株蒲瓜,父親搭建棚子讓蒲瓜攀爬,看著蒲瓜苗由嫩葉長成藤蔓,進而開花結果;蒲瓜從拇指般大小,變成大葫蘆,成長歷程猶如在變魔術,十分奇妙;尤其花朵盛開時,白色的花蕊迎風招展,美不勝收。 蒲瓜收成的季節,我家餐桌上幾乎餐餐都有蒲瓜,雖然如此,但家人還是吃得津津有味,主要是母親的蒲瓜菜單,頗富多樣性,清煮、紅燒、煎餅、煮湯……,蒲瓜真是爽口的美味佳餚。天然的蔬菜瓜果,加上用心與巧手烹調,就會帶來美食佳餚。 蒲瓜除了食用之外,還可用於藝術創作,曾和內人造訪苗栗縣造橋鄉龍昇社區所舉辦的「龍昇蒲瓜文化燈藝季」,湖畔園區吊掛一盞盞的葫蘆形蒲瓜燈飾,瓜上雕有平安、幸福……等吉祥文字和各種花樣,頗為吸睛,這些燈都是獨一無二的「幸福小夜燈」,仔細觀賞,讓人滿心喜悅,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燈展外,並在涼亭、瓜棚下安排有蒲瓜晚宴,蒲瓜美食、美景交織成溫馨而浪漫畫面,教人流連忘返。 蒲瓜從育苗到收成約三個多月,記得,六、七十年代戍守馬祖莒光島時,由於在地蔬菜生產量較少,大多需仰賴進口,如果天候不佳,風浪大時,船期耽擱,蔬菜來源會受到嚴重影響。為解決此一問題,部隊指揮官鼓勵各單位利用空地種植瓜類,然而外島受限於土壤和強風因素,對農作物而言,要成長難度頗高;讓人驚豔的是,島上的蒲瓜,生意盎然,從育苗、栽植,到開花結果,讓人嘖嘖稱奇。品嘗這些蒲瓜,味道鮮美,彷彿融入了一股特有的戰地風味。蒲瓜不但帶來美食,而且還可以綠化與美化環境,挺不錯的! 蒲瓜,亮麗、可愛的模樣,散發親和、熱情的風采。蒲瓜不但是美食佳餚,它隨遇而安和旺盛生命力,頗耐人尋味……。
-
考試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種考試,不管您是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它畢竟在你我的生命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學生在學校學習,必須接受階段性的評量;各校所舉辦的升學考試,就是對學生們前階段的學習,做出總結性的評量,以篩選來決定入學的資格;就業,或參加國家層級考試,更需憑藉考試來做為人才方面的取捨標準。 雖然從小開始,我的學習成績一向不差,但我就是害怕考試。所畏懼的不是考試能否及格,而是怕考試的排名差強人意,損了我的自尊心。也就因為太在意考試成績,以致每天過的惶惶恐恐的,錙銖必較於分數的高低。同時視班上那些成績好的同學為假想敵,相對地在與同學的相處上,免不了有些爾虞我詐的虛假應對。即使我也知道不該這樣,但就是跳脫不了如此荒謬的思維,或許是好勝心作祟吧! 國中畢業後,因為長輩原因,我沒向考取的省中報到,而是進入一所名聲還算不差的工專就讀。那五年期間,我完全無心於課業,只因志趣上的不合,故寧可將大部分的時間花費在心儀的文學讀物,也不願多撥時間於專業上的學習。當然應付考試並不難,哪怕是臨時抱佛腳匆促應戰,我也有辦法安然渡過。但日子過久,總覺得虛擲了時光,於是在順利畢業後,我私自做了個決定。 服完兵役,我一邊在公家單位擔任聘雇人員,從事檔案管理的工作,一邊則用心準備大學插班考試。就這樣憑著幾個月的用心苦讀,我順利考取了大學中文系,終於得償了多年來想讀大學的夙願。 大學畢業後,我對前途依舊茫然,偶因好朋友的告知,於是決定參加甫辦不久的師資班考試。當時的報名簡章裏,羅列的考試科目非常繁多,但幸虧我從事補習班和家教經驗豐富,很多的測驗內容與我所教授的範圍多有雷同。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雖僅歷經短短的三個禮拜準備,我依然能從二十分之一的低錄取率裏脫穎而出,再次完成了夢想。 隔年經激烈甄試進入了學校任教,日子雖過得愉快而充實,但在教學和學生輔導上,常感覺學識上的有所不足,因而興起了再次深造的念頭。苦惱的是研究所考試必須考外語能力,偏偏這又是我的弱項,加上競爭激烈,即便我下足了苦功,還是考了兩年才勉強考取。 考上了研究所過後,我常必須奔波於教學和繁忙的研究所學習當中,在蠟燭兩頭燒的苦熬之下,即便身體感覺疲累,但精神上的回饋卻是豐盈的,那是種無法言喻的滿足感。 如今教學多年的我,對考試又有了另番的見解。考試並非在評比與他人成績上的優劣,而是詮釋自己在學習上的成就。能明確建立個人的學習志向,然後用毅力堅持自己的選擇,視每次的考試都是驗證進步的成效,我相信能有此正確觀念,就不會再畏懼任何考試了。僅在此提供個人的淺見,希望對那些尚在求學的莘莘學子,在學習的態度上能有所啟發和助益。
-
愈來愈美麗
我發覺我越來越愛美了,這種美不是想要臉上塗抹著層層粉妝的人工美,而是一種運動過後,流著汗水,臉上泛著紅光的自信美。 我對美的知覺,屬於被動晚熟遲鈍型,不太懂得欣賞,更明白的說,應該是故意不想輕易去察覺。 可能是年輕時臉上長滿痘痘,也我人教我如何保養皮膚,因此不太敢看鏡中的自己。 很多女同學書包總會準備著梳子與鏡子,但因為我的頭髮成捲性,用梳子梳也是亂翹一通,幾乎梳了也是白搭,在那還有髮禁的年代裡,總是故意把頭髮削的很短,用手自然的撥兩下就出門上學去,很少花心思在自己的外表。 出了社會後,為了讓自己有女人味,留了長髮,但毛毛的捲髮仍然得花很多心思,後來索性把長髮用一個髮髻往上盤著,就可以「凍」到晚上回家,根本不需要梳子,即便偶爾頭髮散了亂了,也是手指一抓,再順勢盤起來,根本也沒準備梳子的必要。 可能是年輕時自悲感作祟,美麗總不會與自己產生關聯,心想只要這頭捲捲的髮絲,乖乖擺在我的頭頂,別給我出亂子就好。 鏡子壓根也沒想要帶在身上,因為看見鏡中的自己,滿臉痘痘的可怕模樣,只是自慚形穢而已,就這樣阿Q做了好些年。 也許是上天憐惜我吧,等到這幾年步入了中年,我那滿臉痘痘的情況已不復存在。 長痘痘的那幾年間,因為未曾去摳它,也沒留下啥傷疤,皮膚又屬油性肌膚,比較不會長皺紋,反而變得白裡透紅,有些以前看過我的舊識,看到了現在的我,還直問我有沒有去做微整型。 哈!這真是天大的笑話。 不是有人說25歲以前的容貌是父母給的,25歲以後的容貌是自己創造的嗎? 是的,我是25歲以後,才懂得保養肌膚,像個女孩子一樣,愛護自己的身體,當然愈來愈美麗嘍, 但這美麗是跟從前的「我」相比! 女人就是要活出自信美。因此,我不斷的砥礪自己。對內,要常常讀書充實自己的內在,我的生活簡單,生活閱歷不豐富,讀書是增加智慧很好的捷徑,從書本當中汲取別人的經驗,減少走些冤枉路;對外,做核心肌群運動,來鍛鍊自己的身材,不可以用生過小孩子當作藉口,拿來作為身材變形的擋箭牌。 只有懶女人,沒有醜女人,自己要變得成熟穩重,活出自信與美麗。自己要愛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愛惜你,畢竟,自重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