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善待單親媽媽的調解書
我的父親曾經出租一樓店面給一個女人經營小生意,租約內容為每月店租一萬五千元,租約期限為兩年。剛開始她按月給付店租,半年後卻開始拖欠租金。家父告訴她可以慢點交店租,但是也不可以拖太久。只是經過提醒後,她欠租的情況仍未改善。 由於家父不擅言詞表達,而她也未跟我的父親說明欠租的原因或難處,所以家父找了個懂法律的朋友,寄了張存證信函給她,向她催討積欠的店租。後來這件事就由區公所的調解委員會來處理,而家父希望雙方調解時,我能在場參與以便捍衛我方的權益。 在調解前,因那女人沒看過我的面貌,我就先去店面探查那女人的狀況,原來她用店面來經營賣滷肉飯、擔仔麵的小生意。我進店點了麵後,還看到有個小男孩在流理臺旁洗碗盤。我上前跟她攀談,她說那個小男孩是他的兒子,有點輕微智能不足,但會幫忙做點簡單的事。而且她離婚已久,是個單親媽媽。因生意普通,所以生活壓力頗大。我瞭解她的情況後,回家跟家父商量,是否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為難那單親媽媽了。家父說就交給我處理好了,他沒意見。 後來我陪同父親出席調解會,她一進門就認出我來了,使得現場氣氛有點尷尬。調解委員希望我們雙方好好地談和解,別上法院打官司了。我和顏悅色地對那位單親媽媽說:「之前欠的店租,可以打八折並分期償還。剩下的租期,每月店租調降為一萬元。還有我們願意讓她仍可承租店面到租約所訂的兩年期限,而不是馬上終止契約趕她走人。」 她聽了以後,嘴巴微微打開,似乎不太敢相信。但是馬上就知道這是我方的善意,她先跟調解委員說接受這樣的條件,然後眼眶微潤地向我點頭致意,於是雙方就達成和解共識,並將相關條件寫入調解書了。 後來這位單親媽媽忠實地履行調解書的內容,把該還的錢都陸續還清了,也在降租的優惠下,安心的做生意。兩年租約到期後,她雖然沒有續租,但是離開前,她把整個店面打掃的乾乾淨淨才還給我們,還留下一張小紙條,上面用生澀的筆跡寫了幾句衷心感謝我們的話。 我想一個單親媽媽要在社會討生活已不容易,何況還帶著一個智能不足的孩子呢?本著「存好心、善待人」的初衷,我們不為難這位單親媽媽,想來也算是和她結個善緣吧!
-
祝福在歡樂邊緣徘徊的心
過年總被期待在歡樂中 總有一些心靈徘徊著 徘徊在酸澀和悲苦 在團圓的邊緣畫著不同的曲線 每個時間點都值得用心用力越過 不單是節氣 不單是節慶 此時此地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圓裡唱著自己的歌 此刻想著那些徘徊的心 願祝福每一顆不安定的靈魂 這年容易過 只有一夜 那氛圍不易掙脫 在每一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卡 每個人都需要努力的前進著 除夕夜 祝福所有的苦難都到最後 跨過這夜 所有的幸福都降臨
-
美麗的畫面
老師總念她字不寫好,書包也不會整理,坐沒坐相,上課不認真聽課,說得沒一樣好的;但老師總好心留下她,指導她在學校完成功課。在她心中,中年級的的導師就像生命中未曾有記憶的母親,悄悄在心中占了一席永遠之地。 記憶中自有感覺,自睜開眼,生活中只有阿嬤,還有同在屋簷下,卻不曾跟阿嬤好言過一句話的阿公,大人的世界她總是不懂,卻也不捨阿嬤被欺負著。 小一的暑假,表哥來家裡寄住兩個月,像找到知音般的麻吉,興奮得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她很難想像「燒炭自殺」會跟開朗的表哥畫上等號,從此也難尋覓到姑姑臉上一絲的笑容;生死她不懂,但她不捨姑姑的自責與愧疚。 聽阿嬤說父親有著超棒的口條,曾是布偶劇團的紅人,卻在女色和應酬中沉淪,母親忍到生下她的幾天,簡單帶著細軟悄悄走開,像告別一段守活寡的歲月。從此父親也不愛踏入家門了。 偶爾在她幾次清醒的晨光中,看見父親醉不成人樣的在客廳呼呼大睡,總是她趁著阿嬤出去買早餐時,靜靜坐在父親身旁,觀察他長而有力的一呼一吸,甚至令人發笑的鼾聲節奏;有時她會調皮用食指壓壓父親那越來越多細紋的臉頰,希望他可以醒來跟她說說話,或者,抱抱她;但她又怕,如果是這樣惹了他生氣?不知是否就像爺爺常對阿嬤咆哮的嘴臉;他總慶幸父親睡得一蹋糊塗,讓她可以自在的噗嗤笑著。 那天到同學家的社區中庭嬉戲時,只見角落裡一部空著的輪椅緩緩出現,有個阿嬤佝僂著背,比九十度鞠躬還更要低著頭,跟在輪椅後面,倚著輪椅而行。吃力、緩慢、危險的像一再停格般移動過大家的眼前,只有她停下嬉鬧,視線落在阿嬤吃力又蹣跚的腳步中。 她跑過去的一手扶著輪椅一手扶著阿嬤,小心翼翼地跟著阿嬤的步伐,到社區外一道短短的下坡路,她一下在左邊,一下到右邊,努力「喬」好自己的位置,配合阿嬤的視線,直到帶著阿嬤到路上的安全角落。 父親在她生活中匆匆來又匆匆去,像失而復得,若有似無;阿嬤是她生活中緊緊的依靠,那個將退休的導師是她心中的溫暖;生命中不斷地失去家人親情,學習也總在追趕落後之際,微薄卻堅深的愛,讓陰暗中的她也可以找到一處的幸福微光,扎實的灌溉她純真善良的種子。 每次在校園,總是她爽朗的喊我一聲:「志工媽媽!」像是無憂的小天使;這天我在社區樓上看著她呵護著社區阿嬤的舉動,那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
顏應佑和王銀娘女士的感人故事
首先,我認為金門是個很有故事性的島嶼,不管是人文史蹟、戰地歷史、自然生態或寺廟傳奇等,而用說故事的方式行銷金門是當前縣政府正在在努力的方向之一,重點則是把這景點或七大傳統聚落用故事話來包裝並串聯全島,並結合地區民宿、旅館或者文創來為金門創造些有附加價值或有意義的東西來吸引年輕人回來創業,這是不管是今天或者將來都會是金門要走的一條路和過程。 而我今年剛好參與縣政府觀光解說人員培訓,同時也報名了中文正職或特派解說員甄選‧希望如果將來有機會能夠為來金門旅遊的遊客來服務,主要的興趣就是散文寫作、閱讀、自助旅行、聽音樂和看電影等,是國立金門大學觀光系畢業出來的學生,過去曾參與學校或縣內舉辦的演講和作文比賽的關係,因此經驗豐富,所以到現在為止我都還會藉由分享的概念來投稿於金門日報上,而這次要分享的這兩位鄉賢人物故事,一位是住在顏厝,即今日「賢聚」村的顏應佑,另一位則是後浦(金城)許克英的側室王銀娘女士。 顏應佑萬里尋母的事蹟 根據顏氏宗族當地長老的說法,早年宗祠東面的短牆上,常有鷹來此棲息。後來鷹少了,各類鳥雀卻整日繞樑盤旋,因此祠堂內的樑柱斗拱、文魁、御史等牌匾上,常可見到鳥雀糞跡斑斑,但就只有一塊明朝洪武年間御賜的「鄉賢孝子」匾額卻始終潔淨如新。 話說,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期間,當時的金廈一帶因飽受倭寇及海盜的侵擾,使得島民四處遷徙逃逸,因此常有這種親人失散的事情,而此種狀況就跟清金門鎮總兵陳龍,當時要把總兵署從原來的金門城這個地方遷治到後浦(金城)昔日為明朝萬曆年間有「會元傳臚」之稱許獬讀書的地方,名為「叢青軒」的時候所遭遇的狀況背景是類似的。顏應佑和她母親許氏夫人就是在那種兵荒馬亂中失散的其中一對,而這段期間,這位顏孝子總是日夜都思念其母親,因而他到處去打聽母親的下落,但不管怎麼找,甚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足跡遍及海內,卻始終都沒有他母親的消息或線索。 直到有一天,他在偶然的機會遇到些以前認識的同事或同伴,告訴顏應佑他母親的下落就在雲南後,就即刻想要動身前往,想要把母親迎回來奉養。只是從閩南到雲南這地方至少距離有萬里之遙,其中得途經巴蜀、巫山一帶可說山高水險。而尋找母親的路途中經常巧遇些旅客,所以就有旅客問他為何要遠行,他都說為了要找母親的下落;當然也有旅客問他從哪裡來到這個地方,他則回答來自金門的「顏厝」,結果就令這些旅客感到驚訝,於是有旅客說:「原來你從那麼遠的地方來找母親啊不會覺得很辛苦嗎?」顏應佑就說「我是來找自己的親身母親,因此沒有怕遠或者怕辛苦的問題。」再加上顏應佑思母心切,不管路途中有多麼阻礙、危險或漫長都沒有放棄尋找母親的念頭,結果,就這樣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十六年之後,總算在雲南的蜻蛉嶺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母親,並迎回家鄉金門顏厝來奉養。而在顏氏家廟中,那塊連鳥雀都不敢輕瀆的孝子匾,就好像是這些禽鳥們對這位顏孝子萬里尋母的一種敬意。 王銀娘女士百里尋親的事蹟 在前面文章中有提到鄉賢人物王銀娘女士,是後浦(金城)許克英的側室。齋號叫做雪齋,她原是泉州一帶紅後鄉的人,在清道光年間,因家鄉發生饑荒的問題,於是跟隨著她的父親來到金門,當時生活可以說是相當辛苦的,所以後來父親就將王銀娘賣給了克英家做僕人之用,那年她才七歲左右,如果就早期的金門民眾生活來說,這種事情仍然時有所聞,是很普遍的現象。等到王銀娘女士長成年輕貌美的少女時,因其面容娟秀,又頗具有賢慧和品德,深受克英的喜愛,後來就成為克英的賢內助,並育有一子。只是誰也也沒想到她在21歲那年,丈夫克英就因年老病衰而過世。而那時候克英的五個兒子都已經成年,王銀娘看著自己的孩子尚在年幼階段,於是便矢志守節、吃素,希望孩子長大成人。 有一天,這位王銀娘女士帶著兒子到廟口去看戲,那時台上正在演出的就是「壽昌尋母」的劇情內容,結果王銀娘看著看著就驟然泣不成生,旁邊的人都問她到底發生什麼事,結果揹著身上兒子哭著說:「因為我還有個長久的心願未完成,這就像是觸景傷情的事情罷了」原來這位王銀娘女士她回憶起當時那段自小跟家人分離的畫面,因此希望在她有生之年的時候,能夠再見家人一面,於是她就有計畫地把一些平常節省下來或剩餘的日常開支拿來籌湊旅費,希望可以早日成行。一直到了十二年後,她終於籌足了旅費,身邊還帶著年紀十四歲的兒子,踏上了尋親之路。 王銀娘回憶這段歲月,當時她才七歲左右,印象中只記得家中尚存母親、兄長,其餘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她到了泉州地界之後,逢人便問是否認識王姓人家。結果就有路人笑著回答說:「我們這邊姓王的人很多耶,但妳卻連個村界地名都不知道,這樣子要如何尋找親人啊?」於是王銀娘母子兩人就在泉州待了將近三個月之久,幾乎問遍了大街小巷、街坊鄰里。這其中當然有人故意戲弄她,害她走了不少冤枉路;但是也有人有心想要幫助她,卻實在愛莫能助。 就在花盡盤纏、心灰意冷之際,那位當時年紀14歲的兒子從一個賣花貨的遙鼓郎處得知紅後鄉有一戶王姓人家,且家中有一母一兒,認為這或許就是她們想要找的親人。於是王銀娘就帶著兒子覓到了王姓家門,當時這位王姓人家正好在山上耕作,因此她就去探詢周遭的鄰舍,結果真的是一母一兒。甚至連鄰居也直接跟她說:「我不會看錯的,妳一定就是這位王家的女兒!」就是因為是她的樣貌就跟王家人兒子極為類似。王銀娘女士聽了鄰居這樣講之後當然就很欣喜若狂,就循著鄰人手指的山路奔去。果然就再田埂邊見到她許久未見的母親、兄長,於是母子三人當場相擁而泣;久久也不能分開的畫面,就好像是那種連續劇裡的情節,是如此令人動容。後來發現丟失了兒子,就朝著來路尋找,這才發現原來兒子因追不及母親,竟然就在馬路旁邊號啕大哭起來了,趕緊去安撫兒子。 這件事情後來被鄉裡的人得知,都來道賀並恭喜,甚至有鄉老感慨的說:「當年,那時候從我們家鄉出去的女兒,數以百計,哪有見回來,但是今天這位王家女兒卻不遠百里回來探詢老母與兄長,足見其孝道,因此這不但是王門之幸,更是我們村裡的光榮!」而王銀娘當時因為見到母兄生活困苦,於是動了想要把他們接回去同住的念頭,只可惜連日來花掉些旅費的錢變成不夠用了,卻遲遲不敢主張。直到有一天,這位王銀娘女士在山路上,撿到一個大包裹,打開一看,竟是滿滿的現銀,就見錢眼開,私下的說:「真好,這一定是上天給予我的恩賜或獎勵,是要我奉養母親終老之用!」可是等到當時心神稍微平靜後,他又想到這個遺失金銀的人,一定心急如焚,千萬不能把它據為己有而傷害別人,因為若這樣做的話那日後有何顏面去教導兒子呢?於是她就把這些金錢收到包裹裡面然後用手抱著,就站在路邊,看看有沒有神情驚慌的人並且細問其緣由。終於在日落時分的時候,等到了失主,這才知道原來失主就是鄰鄉的富商,正好為遺失貨銀而發愁,於是就沿來路尋找,沒想到竟然是這位王銀娘這類即使看到遺失金錢卻不為所動的人。 後來這位富商為了答謝她,送了她需用的路費,還讓其完成了迎母奉老的心願。至於當年那位隨著母親百里尋親的孩子也有好的發展,當上了廈門提標外委千總,可說名揚一方。
-
愛沉重─記則錞
2013年無意間拿到金門文化局一本書「花開了,心開了」而喜歡上作者,上文一篇浯江夜話,隨後我出了關於金門人的書,而與作者進一步結識,沒想到二年後今日冬冷,我又再次書寫則錞事,卻是祭文,憶則錞。嘆,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啊! 則錞,我親愛的鄰居妹妹、金門學妹、心靈師友……。不到半世紀的美麗生命,就已在人世間任務告一段落,如同破繭而出的彩蝶,飛回上帝的身邊。今後將以一棵樹重生天地宇宙,大愛無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默哀……。 世間所有愛都沉重。來與去,我們總是用徐志摩的詩云唱:我輕輕的來,正如我輕輕的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真正面臨生死,誰又能如此灑脫自在。情字難解,情關難過,生離死別難釋懷,最難更是親情,至親至愛,在眼前慢慢地消失,期間的不捨不放棄,與死亡掙扎,愛太沉重,常演變成怨懟,終至面目全非。則錞,Nadra一位美麗的天地女子,生無求,死無懼,大愛宇宙,自由靈魂。 2015年十月下旬,秋天的某一日,在浯島家鄉。我無緣參加一場,美麗的畢業舞會,生的告別式,只能從她和她友人的網路上,有緣分享一位世間女子,用她獨特的面貌,自在的生命,梵音靈修,告訴我們,活著每一天都是一種,心的,美麗人生。人生自生自死都是一場美麗的舞會,揮灑晶瑩,那是場在中山林品咖啡香舍的舞會,人人皆是宇宙舞者,謙卑、低眉、忘情,美麗容顏舞一場歡笑淚水的肢體語言,一切都是愛,讓沉重變輕盈了。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是生命的風華年代。有些人來不及長大就遺下了愛,期待輪迴再見;有些人受盡風霜雨露,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美麗秋顏;有些人蹣跚掙扎著,也不免英年早逝的遺憾;大部分的人,平平凡凡的,人生終老。歲歲年年,人世一遭,說無懼無求,幾人做得到,我們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追求嗎?我們祈願平安快樂,幸福滿滿。為家人、為親友、為自己。其實,人活著,必須隨時準備說再見。這是電影「再見 總有一天」的句子。再見很簡單,再見也很難,也許說再見卻永世不能再見。有心裡準備後的別離,說再見會不會較輕易,告別後的再見是否更從容。人生最難,生離死別,死而復生的愛是否更珍惜,當容顏更改,當記憶消逝,當活著的尊嚴變了樣,堅持還能維持多久。則錞,堅持讓我們看到了美麗,形而上的容顏體態。我反視自己,無言,有愧。 人與人之間能細水長流的必蘊含著某種情愫,也許是友情,親情,也許是愛情,也許是同儕之情,甚至同窗之情。都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得一次的相遇,相遇後的相知、相愛、相守,更難。是不是有一種愛是不離不棄,有一種情是無怨無悔,有一種義是相挺到底。所有的情、愛、義,都是美麗的負擔,當沉重到承受不住,終於沉默。我的浯島友人則錞,她一直在,無論她是健康的,生病了,離開了。在用她簡單的心,超然的愛,告訴我們,所有的愛、苦、難、離,都是大愛,在宇宙中,一切都將感恩,因為她是,人妻、人子、人母,集三者合為一體的,母體本源。 書法「悟」字是她留下的情,左邊豎「心」與右邊的「吾」如同兩人對看,而右邊更是如同出家人盤腿而坐。這是字也是畫,天地哭了。累了就休息,可以了就繼續前行,無論妳在哪裡愛永遠圍繞著妳,因為妳就在這美麗的天地裡。
-
家事二﹑三樣
十二月三十一號晚上九點,國小五年級的弟弟看完卡通;讀國一的哥哥也運動完回家,這個時候兄弟倆都做完了他們想做的事,但家裡卻還有三件該做的事尚未完成,洗衣機的衣服還沒曬、曬在欄杆上的衣服還沒收也沒摺、晚餐吃完的碗沒人洗。 雖然說這些家事偶爾也會請他們兄弟一起參與,但實際上大部分動手的都是我這個做媽的為主,但在今天這麼晚的時間;這麼冷的天氣,如果就我自己完成好像要花很多時間,自己也會覺得很孤單淒涼,所以二話不說便召集了二兄弟,用商量的口氣(其實是半強迫的啦)跟他們說:「這三件未做的事就由我們三個人負責完成!每個人都認養一份工作吧!」這個時候哥哥先出聲說:「我要洗碗加收衣服」,問弟弟想做什麼?弟弟說:「我要洗碗加收衣服」,ㄟ,問題來了,兩個人都要做同樣的事,誰也不想退讓,這件事要是在以前一定讓我傷透腦筋,但這回好整以暇的我說:「十分鐘,你們兩個商量好要怎麼處理後回報我,就開始做我自己的事了。」不過話是這麼說沒錯,看著在一旁的他們兩個,一個躺在沙發椅上一動也不動;一個在沙發椅上跳上跳下的一點也沒要商量事情的樣子,看不下去的我又發言了,「如果沒有在十分鐘內處理完誰做什麼事情的話,就是由我出面處理了。」小兒子聽到後問我要怎麼處理,我回答他那是我的最高機密,並告知他們兄弟倆商量事情時的態度,也是納入等一下做決定的分數裡,看他們雙方面哪一方商量事情的態度是好的,看在眼裡的我就會決定等一下的分配工作,並做為加分項目。聽到我這麼說後兄弟倆鼻子摸摸想說不處理也是不行了,所以又開啟了雙方對談的門,認真的討論到底誰要做什麼事情。最後,哥哥說他要曬衣服和收衣服,弟弟說他要洗碗和摺衣服,然後,我突然發現三件事情,他們兄弟倆竟然全都包辦了,哈哈!我一件事也沒分到,代表我都不用做了呢!內心偷笑的我帶著喜悅的心情說那麼就快動手去做吧!兄弟倆就在和平的方式下,認真執行這三件家事。 在做家事的過程中兄弟倆也都各自有所領悟。曬衣服的哥哥,從洗衣機拿出衣服就會覺得衣服很重,還要把防雨布蓋好很麻煩,而弟弟面對要摺的一堆衣服也覺得頭很痛。在實際參與家事的操作中,兄弟倆都發現到這些平常不須他們動手做的事情,原來做起來一點也不簡單;實際參與後是這麼的辛苦,也算是另一種生活體驗。看到他們兄弟倆可以好好的、不吵不鬧、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處理好事情,並且心甘情願地完成這些事,代表他們在處理事情的技巧上又更進步了,做家長的我們也覺得很欣慰。雖然只是三件小事情,但只要好好處理,對小孩、對家長都是一種學習、成長的機會,只要用對方法,你就會看到孩子的進步喔!
-
三不曲
和諧,是如此巨大的幻想, 讓我們沉溺在音樂中反覆的夢。 一 弦斷了 指尖紅腫 那些裂痕 溶入生命的紋路 二 心痛的鼓聲 破損的曲譜 在陰暗的谷底 幽幽迴盪 三 研磨 高亢與低啞 澎湃 頂多幾聲震響
-
快樂輕旅行
之一、快樂的事 假日前夕,母親與友在聊天,看見我問了一句:「妳研究出什麼料理啦?」我會開始洗手作羹湯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家政課,於是,像上台報告,我對她們說:「龍蝦沙拉。」說完,有一種成就。 「什麼?,母親的友人瞪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妳會挑選新鮮食材海產?」 「妳會困難的龍蝦沙拉拼盤?」不管是誰聽了都大聲嚷嚷:「是死掉的龍蝦吧?活的?妳知道怎麼宰殺嗎?」 不可思議,看樣子大家都很瞭解我,好吧好吧,我就實話實說:「我是買下便利包,回家放入微波爐加熱。如果是生調味,我大概只會泡麵。」就這麼坦白從寬一番,大家都滿意的笑起來。 我自己也笑,然後忍不住思索,下廚真是一件很棒的事,連討論起來,都能令人那麼期待。 之二、桃園尋夢 童年時父母帶著我撿拾潮間帶的螺類,我至今印象依然深刻;大一點與姐姐赤足走在潮間帶,搜尋浪漫貝殼,但我必須承認,那時的動機著重在風光與景色這一類上面,並不太留意飲食與烹飪。 只要提及旅遊,總憧憬著阿姨家的海:「桃園啊,那裡有一畝畝田野和深遠的海洋,遠離都市的喧囂。」想到的形容詞也僅止於此。桃園的海這麼溫柔,卻也這麼陌生。 這一次兩家人結伴去桃園,真的是好新鮮,因為打算夜宿一宿再回來。 小時候我們都在有廚房的地方旅行,升火烹煮;灶台火爐炒菜煮飯,或熬煮著自家栽種的食材,那些設備齊全的廚房,是親友的住家,方便又實用,想吃熱的隨時都有。於是我喜歡在下雨不能外出的時刻,追逐誘惑嗅覺味蕾的驚奇與快樂。只是,那都是小時候的事了,成長的這些年來,與親友失去聯繫,忘了地理座標的方向,想起來便淡淡的感傷,就像戰士們失去了家園,雖然打了勝戰,還是免不了惆悵吧? 當各大賣場的商品都走向旅遊化的狂熱中,母親和友人也像罹患熱病那樣的渴想一日遊旅行。她們尋尋覓覓最夯最實用的、到處都有人必備的,但是,常常缺貨中。多數人已把旅遊視為國民應盡義務的一部分。這一切狀況,更是激發了大人們的挑戰力與成就感,開始積極網羅各大賣場的鍋碗瓢盆,最好是大大的容器,一碗就能填飽一個肚子。雖然沒有找到理想中的容器,母親和友人仍是精神十足,她們,淘到寶啦。 她們的寶物不是鑽石,也不是黃金或絲綢,而是小巧可愛的拼裝瓦斯組。「要帶什麼東西去煮?」母親問。「妳不知道嗎?長途或短程,帶上拉麵準沒錯。」母親默默無聲,也許,因耳根子軟被朋友潛移墨化了吧。 拉麵是友人指導母親煮出來的,當母親決定出門靠麵食,我忍不住叫出來:「這種天氣吃湯麵,有沒有搞錯啊?」 「出去旅遊,拉麵食是最佳食材,簡單又方便。」母親說完,像個學徒一樣,熟能生巧的端出了一碗麵。 之三、海的邊際 明明要來一趟消暑之旅,竟然還以湯麵為主食,使我興趣缺缺。計畫讓母親與友人討論好幾天,最終選擇的是桃園拉拉山夜宿。 為了旅行,母親用花木蘭的精神發揮了賢妻良母的精力,「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從簡易瓦斯爐、鍋具、碗盤一直到瓢羹,看起來五臟俱全。市面上開始出現需求不同而各式各樣的瓦斯爐,小巧實用,攜帶方便。而真正吸引大家的是新口味拉麵,加了脫水海帶與蝦仁,濃郁湯頭可以迅速煮熟麵條,就算飢腸轆轆也不必久等。 於是,我們共有兩家人;完整餐具;美麗心情;休閒時光,以及永遠都不厭倦的塞車感覺。 休旅車載著兩家人,炎熱的九月天,出發前往桃園,欣賞青山碧海。想像著陽光在喧鬧的鳥鳴中甦醒,赤腳踩沙灘,追逐白浪花,尋覓潮間帶躲藏的魚蝦。看見蔚藍如海的天空中,浮貼著一層層柔軟的棉花糖,是亮白的雲,天空與白雲,正上演撼動人心的譴捲纏綿,有著難捨難分的畫面。「一切,會很美好吧?」我想著,坐在車窗內仰望,等待鳥雀逆風穿雲,反正有很多幸福,成功與否都令人振奮。 幾個小時後,兩家人漸行漸遠了酷暑的都市。冗長的海岸線,鹹澀的微風,一切都在我們的行程中,唯一失算的便是,因為假日放鬆,漁港的馬路上塞成車流,動彈不得的上班族與學生團體,癱瘓了交通。中午時分找一處落腳歇息地開始煮麵,每當車流開始啟動,我便覺得煮沸的麵要歡呼了。 飽餐一頓後再上路。於是,為求方便,車子轉進到更靠海的快速道路上,假日裡湧入更多旅人,像開在停車場。遇紅燈,便欣賞停下來的景色與風光,海水是顏料調出來的靛藍,很難準確形容。一片又一片空中朵雲,奇形怪狀的移動成一座座袖珍的島嶼,自由自在,漂浮在天空。我想起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彷彿,在我眼前的,那是雲端的國度,幻想世界的一塊樂土。 我們奔馳在濱海公路,看著浪花潮來潮往的上岸,看見海鳥從水面飛升進入雲端的國度,不急不徐層層穿破,再像滑翔翼般,低空滑過海平面。我們確實有很多幸福,如此滿足而快樂的人啊。 之四、山的故園 來到桃園的北部人總是要遊山玩海,我們吃過路上商家販售的水蜜桃,便向著拉拉山的方向,樂觀上路了。夏季的台北盆地,家裡總吹著一陣陣空氣委託陽光烘熟的焚風。強烈的風加了熱度,曾經研究過氣象的老師相信高海拔的環境可以消暑,因此,遊客常常一批批上了山。聽說,四季如春的高山是宜人的避暑勝地,都市遊客變多了,我的涼爽感也開啟了。 高山的氣候變幻無窮,陽光曬著涼涼的綠草地,以及高高低低的叢林,像人間刻意整理好的一處仙境。許多遊客攜家帶眷,我們緩慢的散著步,輕快哼著歌,時間彷彿定格了,成為一個從容不迫、保存完好的標本。 抵達拉拉山的高峰,我們拜訪了深幽古道的神木林。陽光忽隱忽現,雨絲也飄飄停停,像猶豫著什麼似的,倒是因雨潮潤的空氣,被激發出一陣又一陣的木頭香。 像要參與天堂歷險記那樣的,徒步上坡,轉入森林,便看見用心規劃的解說區和休息中心。拉拉山水蜜桃在此季豐收,曾有許多欣賞神木的遊客,坐著或站著,大口啃起水蜜桃。絲絲細雨的山中,泥土是集中處,渾濁沼泥的崎嶇路,捧住一大把松葉。貪戀花草標本,每一種都往相機裡裝,再加路人青春剪影,還拍下幾張松鼠和蝸牛攀爬過的青苔。離去的時候,要花好大力氣平服自己連危險峽石區一併攝影的動機。 走過扁柏區,我知道這些高聳挺拔的枝葉,順利經過百年或千年的雷火之災,斧鉞之刑的考驗,才能成為今日天地間,綠盈盈的一棵樹香。多像是人生的一則勵志詩。 遠山輪廓,每棵白茫茫的樹影都被搖晃著,一陣濃郁得不能再濃的霧色引起驚嘆。那正是記憶中,童年第一個山居親友家雨季的景色。 我有個強烈的衝動,在這座我出生前就存在的神木林裡,如果在此露天野餐,我們會咀嚼出什麼樣的人生味道?
-
古崗觀止步道探訪
頂著大太陽,大夥紅通通的臉頰,信心滿滿的訪幽、尋古去。在古崗步道裡讓我們體驗到,原來「美好的事,從身邊就能發現……」。 很高興參加文化局及古崗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的─古崗觀止步道探訪,讓我更加了解到古崗的古樸及人文之美。 在古崗社區理事董森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石洞天」、「觀止石碣群」、「董颺先墓」、「沙堤玉筍」、「古桃源石刻」、「湖海釣狂」……等景點,但其中我有印象的分享如下: 古崗學校:正面望去,好迷你的學校,上面寫著「誠實」竟然不是校訓,而是軍方的部隊名稱。 董允耀洋樓:這間洋樓很特別,很像軍事要塞,處處充滿著打仗肅殺的氣氛。一進大門便是鐵製的滾輪式閘門,一樓與二樓之間還裝有防盜式鐵軌,根本就是軍事基地,與我想像中浪漫式的洋樓建築很不一樣。 古崗樓:當大夥一行人,爬上古崗樓的三樓,此時微風徐徐吹來,我突然有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雖然沒有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氣魄,但也著實讓我領略到,人真的會隨著站的位置不一樣,心情馬上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本來,日頭「赤炎炎」曬得發昏,但當爬上二樓的古崗樓台階時,一陣陣涼風撲鼻而來,心情突然覺得神清氣爽了起來,好心情也隨之飄盪,不再沉悶。 到了觀止步道入口處,我們看到了一個古桃源石刻,上面寫著:「本石刻位於梁山入口處,由金門文史工作者李秉鈞發現,按字跡及位置判定,極可能為明末進士董颺先所刻,董颺先因明朝覆滅、戰禍四起而避居金門古崗村,金門此海外小島即為餘生安樂之處,古桃源石刻即可證明其避居海隅,嚮往如陶淵明般晴耕雨讀,自得其樂的生活。」 順著一處涼亭往上攀爬,發現一塊石頭被壓在底下,其上有「漢影雲(根字不見)」的藍色字跡,字體是被倒著寫的。 董森堡老師說這才是真品,那平常影片中,正常「漢影雲根」四字,其實是A貨,大家看得是啞口無言,「喔」的一聲,原來如此。 當來到制高點處,我們跳到了另外一塊大石頭上,向遠處望去,竟然用肉眼就可以看到料羅灣南岸與金門的新地標昇恆昌。這裡的地形地貌,讓我有種與蔡厝的「豆腐古道」似曾相似的感覺,只是在這裡有古崗湖的襯托下,更多了一分靜謐之美。 隨行的一位阿婆,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發現了草叢裡的蘭花,正要動手拔起時,被眼尖的董森堡老師制止。他說:「這蘭花是四年前,他分枝拿上山種的,請別把它佔為己有,讓它在此好好生長,可以嗎?!」 當大家怒目的眼光,看著阿婆準備拔蘭花苗的雙手時,阿婆這才鬆開了手,不好意思的說:「它以為這是野生蘭花,想拿回家種植。」其實,阿婆這樣的行徑我也曾經犯過,但經過今天的事件之後,我保證我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念頭了。因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當我們想當然爾,以為是野生的,以為是無主物,殊不知這可能是某一位好心人士的割愛行為,我怎麼能忍心,把原本屬於大家的東西佔為己有呢? 其實整個活動,感覺好像在找董颺先的字跡,董森堡老師還半開玩笑的說,他想辦一個活動,稱作「尋找董颺先」,大家笑成一團。好似,一個落魄書生,不斷在他到過的足跡裡刻字,而在幾百年後的這些個足跡,竟然成為我們探尋的對象,我想這就是人類的歷史軌跡。 法國社會學家Maurice Halbwachs提出了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的論點:「人的歷史記憶是被建構出來的。」不是嗎? 此次的活動,雖然只有半天,但獲益良多,其實金門有很多地方,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但沒有經過解說,平常人的我們是不會明瞭。試想,今天若是我自己來此地一遊,一定是走馬看花,不知其中的瑰藏與奧密。 謝謝文化局及古崗社區發展協會舉辦如此有意義的活動,讓我對「古崗」有了不一樣的認識,與發覺它蘊藏的美麗。
-
鬼‧都去做愛了
我們的大刀砍向鬼子去 歷史是這樣的 甲午戰爭的鬼魂啃蝕著 一頁島嶼的鮮血 藏著悲痛與唯美 中國一定強是那麼磅石薄 八年抗戰的赤膽英烈忠魂 鑄練一個民族的甦醒 當悲情島嶼陷入泥沼 這城市始終錯亂 歷史本來就是鬼哭神嚎 無論年輕或古老 赤裸裸開創新的生命與殞滅 一直以來都圍繞著 膽識、風骨與格調 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 一頁牽絆海峽的風雲 有著千千萬萬魂牽夢縈的故事 在歷史擺盪的舟楫裡 書寫一頁土地深埋的血漬 啊!我們一生都與鬼魅奮戰 當許許多多的軀體倒下 一場沾滿與魔鬼搏擊的國殤 雕琢了這塊島嶼興盛與光明 每個孩童都聆聽著 父母與祖父母與曾祖父母…… 一種驕傲的捍衛 屬於家族光榮的史蹟 在傳說與戲曲裡活躍了 每個學生都在閱讀青史 土地、人民與國家的榮耀 糾葛一頁英雄與寇讎 一種元素的認同 血液裡傳承了泱泱風範 當我們鄙視所有的基因 拋棄所有的香火 惡魔的火焰就會趁虛而入 掠奪我們共同的歷史與文化 啊!我們無能逃避 我們都活在歷史的扉頁裡 當國魂都不見 那就是我們遇見了鬼 沒有了國家信念就別去讀歷史 啊!美麗的寶島 這塊以血肉之軀護庇的島 怎能不說覆巢之下無完卵 當鬼‧都去做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