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大箍呆
大箍呆故意說:「我又不是秀香,怎麼會乖乖站在這裡讓妳打。而且我是妳親生的,跟秀香那個新婦仔是不一樣的,所以妳一定捨不得打我。說實在的,秀香真是可憐啊,她是在妳的打罵中長大的,但她並沒有恨妳。我敢保證,每年的正月初二,她絕對會褙著小娃娃,提著『雞跤粿』來孝敬妳,讓妳食百二。」 虎嬸仔不屑地說:「我這個無路用的老查某毋敢戇想啦!我知道當年苦毒她的情景,她一定還記恨在心,雖然不敢表明,可是我心裡有數。要不是你這個夭壽死囡仔,處處護著她,早就讓她夭壽無命啦,今天怎麼還會讓她成為美卿那個有錢人的媳婦。」 「娘,不是我說妳,妳之前有許多作法都是不對的,不只是苦毒秀香,跟左鄰右舍也經常爭吵,甚至有時粗話也爆出口……。」 大箍呆還沒有說完,虎嬸仔就怒氣沖沖地搶著說:「你這個欠教示的夭壽死囡仔,竟敢當面指責我,簡直無大無細!老實告訴你,村裡那些自不量力的■查某,誰也別想從我身上佔到便宜。每次跟她們吵架,只要我開始罵人,她們無不知難而退,最後的贏家幾乎都是我。不是我說大話,連美卿那個有錢人也得讓我三分,其他人更不用說。」 大箍呆低聲地說:「難怪人家會暗中叫妳虎豹母。」 虎嬸仔聽後,一時火冒三丈,不停地追問著:「誰、誰、誰,誰那麼大膽敢這樣叫我,你給我說出來看看,我不找他們算帳就跟他們同姓!」 (一四○)
-
弟鐸去了達爾瑪提雅
「……弟鐸去了達爾瑪提雅,只有路加同我在一起。」單單讀這段句子,達爾瑪提雅這個地名,就只是一個陌生國度的地名。根本不會知道其背後蘊含由各種文化和帝國統治下形塑出的殖民歷史。 持續閱讀新約聖經好幾個月了,有天讀到弟茂德後書第四章第十節,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 「達爾瑪提雅」我心裡一陣狐疑,此達爾瑪提雅,會不會是那個克羅埃西亞的行政區「達爾瑪提雅」,為了求證,我從中文聖經反向搜尋該章節的英文翻譯,確定他的英文名正是Dalmatia,這個坐落於現今克羅埃西亞共和國,亞得里亞海沿岸的行政區。我的好奇心被激發,又進一步搜尋歷史脈絡才了解達爾瑪提雅有著複雜多舛的歷史,甚至比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歷史還長久。先從西元前開始說起,在西元前第4世紀達爾瑪提雅隸屬於伊利里亞王國;西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該區,統治超過四百年。 而保祿宗徒留下的保祿書信中,這封弟茂德後書,根據考究應該是在西元64至67年之間寫的,達爾瑪提亞在當時屬於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其後,幾乎每一百年,達爾瑪提亞都因為戰爭以及各統治政權的衰敗消長,不斷易主。舉凡拜占庭、匈牙利、威尼斯共和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到拿破崙都曾經佔領或統治或殖民過該區,而我過去在克羅埃西亞沿岸旅行,一下子聽到這個地方是羅馬帝國遺跡,一下子聽到這地區和拿破崙有關係,當時所經歷的混亂跟困惑也都豁然開朗。國、高中死背苦讀的生硬歷史知識和年表早已還給學校老師,更何況所學的歐洲歷史也只是一個概略,並沒有對於單一國家的歷史深入研究,所以無法做全盤而深入了解,直到我真正的在歐洲生活,踏上歐洲大陸旅行,那些歷史朝代和各項戰役,才並不只是教科書上的一行行文字,它們是眼前的史蹟,是我感覺到的人文風土。 而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克羅埃西亞這個東歐國家,家家戶戶都喝土耳其咖啡,為什麼日常生活中有些詞彙借用土耳其語、德語,為什麼說再見時常會來句義大利語Ciao,為什麼他們和鄰近國家如匈牙利、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那、塞爾維亞等國家共享許多特色料理,比如紅椒鑲肉、燉高麗菜肉捲、肉條、餡餅、紅椒馬鈴薯燉肉……。甚至明明在克羅埃西亞生活,但街道上卻最常看到義大利餐廳而非克羅埃西亞餐館,似乎全部都說得通了。 「……弟鐸去了達爾瑪提雅,只有路加同我在一起。」保祿宗徒只是在他的書信中交代其他門徒去了哪裡,而我因為這段話花了大半天研讀了一段複雜而深刻的歷史,來了趟紙上旅行,更了解克羅埃西亞的多元歷史與文化。 十二宗徒「熱誠者西滿」的聖髑安置在札達爾城街道上的教堂,西元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退位後在斯普利特種植高麗菜頤養天年,因此留下宮殿遺跡,札達爾、希貝尼克和電影拍攝場景杜布洛尼克則屬於十五世紀威尼斯共和國要塞城市。這些城市位於現今的達爾瑪提雅行政區,有機會來克羅埃西亞走走,一起來看看西元一世紀弟鐸去過的達爾瑪提雅,在兩千多年後的現代風貌。
-
以師生互動緣分——回憶黃武仁校長的二三事
2025年5月6~7日於金門日報副刊拜讀黃逸歆老師大作: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敬悼武仁校長,憶及個人就讀金沙國中(第10屆)及金門高中(第26屆)時,適逢時任這二校的黃校長,對其平易近人、如父執輩般照顧學生,相當感懷;校長不幸往生時,也與沙中蔡會長等同學赴靈堂捻香。 分享個人幾次受黃校長照顧二三事: 1.國一時輪值日生,中午須與同學至廚房抬便當,某日天雨滑一跤,雖沒打翻同學午餐,但皮肉傷難免;黃校長剛好走過,除囑咐一位老師將便當共同抬進教室,且趕緊將我送至醫務室並安撫,超級感動。 2.高二時,父親與伙伴等赴小金門構工,不常回來,因家裡務農種西瓜須充足水分,每天早晚要各須挑百擔水桶灌溉,所以下午四點放學趕公車回瓊林挑水,清晨四點就得起床挑擔,匆匆吃完早餐後,每天7點攔搭計程車(攔車共乘2元、包車5元)到校趕赴朝會升旗,因有時攔不到車到校遲到常有,被教官大人再罰操30下扶地挺身在所難免;有次攔車共乘碰到時任高中的黃校長,他問為何遲到,在告知原委後,校長幫付車資並告知教官、級任董老師情況,囑咐「此生遲到免再罰體能」,真是感心。 3.高三時搭艦軍校入伍時,黃校長特召見專程來校送行的母親,並轉送家母編織的保暖背心且送儀、叮嚀注意安全,超級感恩。 4.個人少校時回金門尚義機場服役前後三年,常碰到時任立委的黃校長搭727 軍包機台金奔忙,噓寒問暖在所難免;個人公務赴台次數也不少,排機位時同僚會特別劃位與黃校長同座,師生家常問候,倍感溫馨。 5.我解甲後,時而回金門分憂年邁父母農務,花生收成除網路販售外, 一些載至沙美榮光新村內廠商煉油,因不熟悉詳細地點問路時又巧問到黃校長,他如同父執般的熟悉並邀我至他家喝茶聊往事,又值得一筆了。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只要我們把大門關緊,又有誰會知道我們院子裡曬的是什麼。而且臭豬肉經過太陽一曬、風一吹,臭味便會慢慢變淡,不會有人像你那麼『好鼻獅』啦!如果有人問,你就說我們家死了一隻大老鼠,不知死在什麼地方,一直找不到,才會有臭味飄出來。這樣不就可以把他們應付過去了嗎?說你是大箍呆,一點也不假!」虎嬸仔說後,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又罵道:「夭壽死囡仔咧,敢死敢活,大主大意,揀蔥撒油,嫌東閣嫌西,傷好命啦!當初叫你跟秀香做大人,你偏偏不要,現在才會有這些事情發生。你也不想想,你今年都已經幾歲了,老婆竟然還在丈母娘家裡,講起來見笑啊、見笑啊!」 「娘,跟我同齡的男人,還沒有討老婆的人多得是,妳就不要操心啦!」 「你不操心、我心急啊!我什麼都不操心,就是急著要抱孫子。」 「妳不要急,秀香不久就要生個娃娃,讓妳抱了。」 「秀香是養女,跟我們沒有一點血緣關係,不管日後生男生女,都是美卿那個富婆的孫子,跟我這個老太婆不相干。」 「秀香的孩子,照樣會叫妳阿嬤啊,這樣有什麼不好?」 「沒有血緣關係,叫阿祖也親不起來。」 「現在是什麼時代了,妳還計較這些。」 「你是說我是老古板是不是?」 「妳不是老古板,是老頑固!」 虎嬸仔怒指他說:「你這個夭壽死囡仔,竟然敢頂我,還說我是老頑固,欠打是不是?」(一三九)
-
人生百年:一段身體與時光的對話
人生,是一條漫長而不可逆的旅程。從稚嫩的孩童到百歲的耄耋,每十年,身體與心靈都在悄悄變化。古人早已觀察到這樣的生命節奏,用簡潔卻深刻的語言,刻畫出生命的流轉與五臟氣血的消長。 十歲的孩子,五臟剛剛穩定,血氣初通,身體的陽氣蓬勃向下,奔跑成了他們最自然的本能。活力無限,無拘無束,天地間是他們嬉戲的原野。 到了二十歲,血氣漸盛,肌肉正在壯大,青年的身體充滿朝氣,腳步也變得更為迅速有力。他們喜歡奔跑,不只是體力的驅使,更是對未來的渴望在推動著他們。 三十歲,五臟已定,肌肉堅實,血脈充盈。這個階段的人,體力與心智皆達穩定,不再急躁,只需一步一腳印地走,穩健、踏實。 四十歲時,五臟六腑與十二經脈達到盛極的平衡。然而,這也是轉變的開始。毛孔開始鬆弛,津液逐漸減少,頭髮也悄悄染上白霜。身體開始選擇安坐,少了奔波,多了沉靜。 到了五十歲,肝氣漸衰,肝的組織開始變薄,膽汁減少,視力也不如從前清晰。人開始學會珍惜精力,視物模糊,卻看得更深。 六十歲,心氣減弱。若心中有憂愁悲傷,血氣更顯疲懶,行動遲緩,身體自然而然喜歡躺下休息,靜觀歲月。 七十歲,脾氣虛弱,皮膚乾枯,彷彿生命之水已減至低谷,但心中依然可以有光。 八十歲,肺氣漸衰,魂魄不再堅固,言語常出錯,思緒也容易飄忽。這是一種回歸——從清晰到模糊,是心靈慢慢放下的過程。 九十歲,腎氣已枯,臟腑與經脈皆虛,彷彿身體只是靜靜地等待,靈魂已與天地漸近。 而到了百歲,五臟全然虛弱,神氣已散,僅剩形體孤獨地留在人世。這是生命最後的片刻,是與世界的道別。 最後,我們來看看黃帝內經怎麼敘述人生百年。 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藏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藏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藏六府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滎貨頹落,髮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生老病死,貫穿每個人的生命縱深,從好走,好趨,好步,好坐,好臥到目不明語常誤,再到生命最後的片刻,在這場身體與時光的對話中,不同年齡的人如何從身體的悄變,去體會去包容去學習去感恩,且願歲月在世代相互扶持下,讓生命靜好!
-
淘書小記
這篇東西,本來不想寫的。因此行收穫寥寥,加之歸途一些不快,搞得心情有點糟糕。過後轉念一想,還是寫寫吧,今春首次淘書,多少有個記載,於是有了下面這些文字。 和以往一樣,這次依然在港停留四晚。逛舊書店淘舊書之重點,是按網友嬉皮王小貝文中所述,尋訪幾家過去沒有去過的。 精神書局(灣仔店):該書局的北角店我是熟悉的,曾經去過多次,時有所得。過去它家在港大附近還有一間店鋪,後來可能關了。這裡估計新開不久,地方比北角那裡大了不少,書也多了不少,我是滿懷期待,看得十分仔細,然而一番尋覓之後,竟無斬獲。 上海印書館:位於租庇利街,開門時間較短,僅在每周三、六上午10時30分至下午2時營業。據王小貝介紹,是經營者上了年紀的緣故。在這裡發現一部張恨水的章回體小說《秘密谷》,民國三十八年三月由百新書局出版,同樣的版本有五、六冊之多,品相尚可,從書後貼的標籤可見,價錢已由60港幣改為160港幣。本來想買一本,登上孔網一搜,價格卻是相差不多,遂放棄。 Lily Bookshop(莉莉二手書店):距上海印書館不遠,開在皇后大道中,步行一會即到。該店地方不大,書堆得倒是滿滿的,絕大部分是英文書。在進門之後的右側書架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董橋的幾部早期著作,如《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那是他的首部作品,接著見到一部張國燾的《我的回憶》,上、中、下三冊,品相不錯,明報出版社出版,標價1800港幣,價格不菲。接下來又是一番猶豫,想到家裡已有一部大陸版的,還要再花這麼多錢來買它麼?不如省下買些別的。臨走,問起老闆是否可以拍張店裡照片?誰料老闆不懂中文,用英語稀里嘩啦解釋一番,意思我倒是明白了,店裡謝絕拍照。既然如此,只好作罷。 森記書局:在深水埗找到它的時候,有點楞住了,店裡竟然全是言情、武俠書籍,對於這些向來我是興趣不大,其結果可想而知。回去的路上邊走邊想,現在還有人看這類書麼?如果沒有,它又如何生存?想到這裡,自己不禁啞然失笑起來,老闆再傻也不可能隨便往水裡扔錢,我這不是有點杞人憂天嗎? 書式生活:是此行最辛苦的一次,由皇后大道中跑到位於牛頭角那邊的工業區,好不容易找到這家書店,結果吃了閉門羹。當我再次敲門的時候,隔壁房間出來一位先生,好心地告訴我,他們今天沒有開門,不是天天營業的。你來之前最好事先登陸Facebook,和他們預約一下時間。 新天書業:四、五年前去過一次,在青山道那裡,一位老先生看店。記得此處舊課本很多,這次算是故地重遊。可惜,其結果竟和書式生活一樣。 如此這般,短短四天過去,尚有今朝風日好、偏見書房、Booska幾家未能一睹真容,也好,算是留下一點念想。 最後,還是說說買的幾本書吧。 《給我老爺買魚竿》,作者高行健,聯合文學2000年10月初版六刷;《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主編盧瑋鑾,天地圖書2011年6月初版;《藍天作鏡》,作者劉紹銘,中華書局(香港)2012年1月初版,品相均為九品,100港幣得之。順便說上一句,以上三書均得自我的書房,該店現在已成規模,在荔枝角道那裡三間地鋪並排連在一起,每間都是上下兩層。來港多次,總是在它家選得最多。 哦,差點忘了,在新亞書店打聽一下近期有無拍賣會,店家告知:尚未確定。
-
新北美術館開幕遊
新北美術館於4月25日正式開館!作為新北市首座公立美術館,市府斥資逾30億元、歷時多年籌建,終於迎來盛大落成,新北市大家長侯友宜市長滿懷欣喜親臨剪綵致詞。新館以「全民美術館」為定位,針對不同年齡層打造多元互動的觀展體驗,期望成為不只是展示藝術作品的場域,更能傾聽觀眾聲音、回應社會期待的文化據點。新聞報導:自開館起的六週內(4月26日至6月1日),將舉辦一系列週末限定活動,包括建築光雕、煙火秀、表演藝術與主題市集,開幕週更有煙火大秀登場! 我們於5月3日周末艷陽高照的下午,從三峽台北大學北大特區住處驅車前往,車程只要10分鐘真好。美術館坐落於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園區融合城市藝術文化、自然生態與在地產業特色,整體空間由美術館主體、新美聚所及戶外園區構成,打造出一座兼具藝術、生態與休閒功能的文化場域。 據文宣資料說明:新北市美術館由知名建築師姚仁喜操刀設計,整體空間包含主體建築及地面層的「新美聚場」,融合人文歷史脈絡與自然環境,並以強調空間穿透性與城市連結為核心理念。「新美聚場」造型靈感取自大漢溪河床,搭配多樣紋理外牆,營造出一處開放、友善的公共美學空間。 當天現場放眼所及人山人海,隨處可見服務人員手執大聲公,請大家依序排隊進場參觀。只見來自各地的群眾有全家祖孫三代扶老攜幼,有各種社群會友全體出遊,有學生結伴有情侶同遊,更有外籍遊客頭頂草帽帶上太陽眼鏡跟隨導遊解說,誠然盛況好不熱鬧。 大家依序進入美術館,迎賓之道就是爬樓梯逐級而上。看過二樓主題館各項展示,走向室外隔著大片落地窗,戶外園區綠意盎然,是附近居民日常散步與休憩的好去處,園內設有河道、沙坑與草地等自然景觀。同時也展出多件公共藝術作品,包括「種子」、「對立與和諧」、「聲紋」與「坯」等,將藝術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打造一座與城市共生的生活型美術館。 我們依循牆上箭頭指示,逐層爬樓梯參觀各層主題館,最後上到頂樓,戶外被規劃為屋頂花園,據現場服務人員親切解說,此區將種植各式盆栽一年四季都有花卉可觀賞,請大家常常來。 美術館開館戶外活動以「三鶯文創整合」為起點,打造新北環文化生態系,促進藝術與環境的互動,展現美術館與城市共生的願景。本次開館活動主題為「傾聽生機」,其中包含:「建築光雕」、「煙火大秀」、「表演藝術」與「主題市集」等,融合建築、自然、公園與社區,強化城市與藝術的連結,向世界展現新北的藝術活力。 而只在開館當週週末,新美館特別準備兩場「煙火大秀」,透過五個篇章展現新北市美術館的新生之舞,透過光的舞動展現生命的律動與藝術的萌芽。 開館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建築光雕」於入夜之後隆重登場,以「開放、共感、創新」為核心概念,透過科技與藝術結合,讓靜態建築化為動態藝術展現,黑夜中運用光影連接藝術與公共空間,打破展示界線,讓觀眾沈浸體驗一場視覺盛宴!每隔幾分鐘轉換一次精采創意的畫面,令現場所有觀眾驚呼連連掌聲響起,高舉手機一拍再拍不斷喝采,真是一個美好的回憶夜晚! 以美術館建築本身,與投影、燈光、音樂共同組成光雕展演,探討自然環境與美術館、時間與空間、人文與藝術之間的和諧共鳴。 透過「打開、移動、跨越、連結」四大主題,象徵美術館的開放與共融,連接自然、社區與城市,邀請觀眾走進美術館,反映「全民美術館」的精神,傳達共創共享的理念。 以「新北市的天光地景色彩」為靈感,替美術館披上流動的光影作為新衣,展現建築隨時間變化的詩意之美。建築反射多彩光芒,象徵新北市美術館開館的多元靈感綻放,邁向世界、開展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另外還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演出,從交響樂到劇場表演,涵蓋聲音、影像與身體的多重表現,讓觀眾在多種感官體驗中感受藝術的豐富面貌!當天晚上,在戶外園區南草坪,即邀請天后張清芳為大家演唱,現場滿座,連草坪上都坐滿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真熱鬧! 不只是視覺藝術,美術館開幕結合了美食、藝術與自然,為觀眾帶來一場多元感官盛宴! 食光市集:每週六、日下午點至晚上八點半,地點:鶯歌農會通廊、鶯歌陶瓷老街。流光市集:每週六、日下午點至晚上八點半,地點:戶外園區(北草坪、南草坪)。由數十頂帳篷架設下,推出各種南、北口味食材,各國點心、飲料以饗來賓。 新北市美術館開館首日即創下15萬人次入館紀錄,隨著各項豐富多元規劃依次展示:室內、戶外,靜態、動態,日間、夜晚,新美館將是全體國人休閒活動的最好去處!
-
三義小旅行
寒假伊始,冬陽旋即露臉,撥開連日薄霧,溫暖的冬日陽光,一清早就灑落大地。 趁此久違光景,我叫上同事知己,駕著愛車,沿著蜿蜒的公路,來到美麗的三義小鎮。這裡,彷彿被時間溫柔以待,沒有都市的喧囂,只有山巒起伏與靜謐空氣,不但時光流瀉緩慢,白雲也悠悠,我們懷著輕鬆的心情,開始了一場寫意自得的山城小旅行。 邊循路邊問谷歌,我們不疾不徐的探索這座木雕之鄉……晌午時分,空氣中略帶山頭涼意,街頭巷尾飄來陣陣木頭的香氣,工藝師傅精雕細鑿的各式木雕作品,栩栩如生的擺放在店家精心布置的櫃子上,走進細瞧、專注觀賞,彷彿每一刀都刻畫著時光的痕跡,著實令人驚嘆。接近午間,飢腸轆轆的二人,被路邊小店飄來的香氣吸引而去,於是就近品嚐起客家擂茶與米食湯麵,濃郁的味道在口中不斷化開,芬芳滋味層次井然,讓人感受到這片土地的自然樸實與人情煙火。 一餐飽食,我們繞下山丘,來到鯉魚潭,風吹漫漫,湖水微漾,藍天白雲倒映湖中,微風吹皺了一池碧波,漣漪如畫,景色煞是優雅。腳底下,我們踩著彼此的身影,沿著湖畔漫步閒聊,幾隻水鳥輕巧掠過湖面,會心一笑後,不自覺的沉靜了下來……在這裡,時間彷彿變得緩慢,周遭的世界只剩下湖光山色,連呼吸聲都像是悅耳的樂音,讓人不自覺的深深陶醉。 離開鯉魚潭,轉往山腰之間的騰龍斷橋。這座橋,聲名遠播,自是有其歷史風華,抬頭仰望之,曾經地震撼動、風雨漏刻的紅磚橋身,雖顯殘破卻不失雄偉,褐黑色的斷垣橋柱,彷彿在訴說著過往的滄桑故事。拾階而上,站在橋的上風處,望著青山環繞,更能感受歷史的沉澱與自然的交融,這份悲壯景致,使人不禁駐足良久,細細品味歲月霜華。 隨著陽光西斜,已來到一日小旅行的最終站,我們來到勝興火車站,這座小而巧、巧而美的經典車站,它見證了三義山城的歲月流轉……陽光斜斜落在鐵道旁,流金如洗,空氣中瀰漫著沁人的復古氣息。倚身坐在月台之上,看著遊人如織,當下湧上一股寧靜與滿足。 這趟冬陽下的三義小鎮之旅,讓人體會到慢活的美好、樂活的知足和至交的情誼,值此歲末年關,能有一趟意料之外的小旅行,我想,我們的心靈都得到了許久未有的放鬆與愉悅。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大箍呆知道她的個性,只好柔聲地勸導她說:「娘,這些豬肉已經發臭了,而且我還看到有白色的小蟲在裡面鑽來鑽去,一定有很多細菌,吃了絕對會肚子痛,說不定還會落屎。不能吃啦!」 虎嬸仔辯解著說:「這些豬肉是秀香那個夭壽新婦仔換來的,有人說新婦仔肉不能醃,我照樣把它醃起來慢慢吃。雖然鹽放太少有一點漚味,而且還生了蟲。但蟲我已一條一條把它撿起來餵雞了,然後一塊塊用水沖洗得乾乾淨淨,再把它放在地板上曬乾。據說太陽可以把細菌殺死,如此便可存放很久,一旦秀香和西安來作客,就可請他們吃,免得一時找不到東西煮。如果讓他們食安茨粥配菜脯,這樣就不好意思了,也會失人家的禮,說不定以後就不敢回娘家了。」 「西安曾經說過,他喜歡吃妳煮的安茨糜配菜脯,以後他們夫妻來作客,妳就煮安茨糜給他們吃,不必太麻煩啦。之前聽人家說,嫁查某囝的肉不能醃,但妳說嫁的是新婦仔,醃的是新婦仔肉,所以沒有關係。現在好了,新婦仔肉被妳醃了,而且還腐壞、發臭又生蟲,我看那種臭豬肉的味道,左鄰右舍絕對都聞得到。要是被人家知道妳醃的新婦仔肉發臭又生蟲,不但會被笑死,還會被村人拿來做為茶餘飯後談笑的話柄。這又何苦呢?」(一三八)
-
雙乳山坑道
「雙乳山」顧名思義,當然就是指地形很像女性的胸脯,一北一南,南小北大,中央公路剛好從中間的「乳溝」穿過,故名之,只是在民風淳樸的金門,這名稱也太直接太露骨了點。這也就算了,一聽到學弟說要帶我去走雙乳山坑道,說真的,我其實是有點躊躇,因為當年金門軍事建築大致可分為地上營房或碉堡、穴居式營舍或伏地堡,以及地下坑道三種,我在金門當兵一年十個月,守過碉堡,住過伏地堡,但就是沒待過坑道,唯一待最久的坑道就是在花崗石醫院三天,而且聽說雙乳山坑道曾發生過靈異事件,據傳有次晚上換哨時,原本上下哨的士官兵總共五個人,但帶哨的士官中途回頭時,卻發現後面原本四位士兵應該四頂鋼盔卻多了一頂,此後就規定晚上不能走坑道帶哨,所以我對陌生的坑道還是有點怕怕的,裡面不但陰暗又潮濕,又由多條坑道所組成,蛛網般的系統龐大而複雜,若是沒人帶,絕對會迷路,所以我敢去探墓,卻不敢去走坑道,就是怕進得去出不來,而且經過多年的閒置荒廢,裡面現況如何,不得而知,更讓我退避三舍。 還好,學弟跟我說,金門縣政府已在民國108年(2019)將雙乳山坑道列為縣定古蹟,並向中央申請經費,現在正進行大規模修復,雖然還沒完全整建好,但也不至於非常陰森恐怖或有什麼危險,因此我才願意前往。 首先來到乳南營區,只見隱密在山谷中的軍營,雖還看得出原有的面貌,但在廢棄之後,雜草叢生,已無法從這裡進入,所以只好繞去另一頭,只見通往坑道的兩旁有著簡單的營舍,還有一塊「雙乳山坑道工程構建序」上面記載著坑道在民國45年(1956)10月20日啟建,次年10月30日完工,共動用國軍21萬700人次,期間因天雨土崩造成5人殉職,包括戰士吳耀陵(台灣省高雄縣人年22歲),林萬飛(台灣省台北縣人年22歲),羅李宗(台灣省嘉義縣人年22歲),戴天徵(台灣省高雄縣人年23歲),季學詩(江蘇省淮陰縣人年36歲),其中4人為台籍充員兵。 從入口走進坑道後,才發現內部別有洞天,上面的天花板因潮濕佈滿了凝結的水珠,而且受水氣的影響,鋼筋鏽蝕膨脹,將混凝土擠壓剝落,在手機微光的照耀下,不僅覺得冷冽,空間還很有壓迫感,像是隨時都會崩塌。 走過長長的坑道,其中除了與各種庫房、工作室、射口相互連接之外,裡面還藏有兩間偌大的中山室,可見得當時駐紮在此的部隊不在少數,但因為長期受到地形環境變動,坑道構造受到擠壓,許多地方都已經毀損,外面的土或植物,透過裂痕穿入坑道,並逐步盤據,所以要完整的修復重現原貌,不知道還要等多久? 逐步攀爬到雙乳山上的五二一高地,從這裡走出坑道,特別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再登上觀測所,從這高度與位置,可一眼望盡整個金門中西部,從金城、雞鳴山、馬山一帶的海岸盡入眼底。最後通往光華堡,從這裡走出去,就可以離開雙乳山坑道了。 結束了這趟坑道探險後,與學弟買了晚餐回到民宿,邊吃邊聊。其實金門有許多珍貴的史蹟,無論是近代的洋樓及軍事建築,還是古代的廟祠與墳塚,在金門褪去戰地前線這歷史名詞,開始走向觀光後,政府還地於民,無人的軍事陣地變成廢墟,或遭到拆除,墳塚遺蹟也消失於荒煙漫草之中,卻不自知金門的歷史也因此慢慢變得模糊,逐漸失去最珍貴的資產。 就像金門的「老兵召集令」活動至今已邁入了第八年,但我們都知道,之後只會每況愈下,很難會成長,這並非金門縣政府觀光處辦得不好,或是這些軍事遺蹟遭到拆除的關係,而是我們這些老兵會逐漸凋零,十年後還剩下多少老兵?每年都會參加的老兵又會有幾個? 所以活化這些廢棄的軍事設施,轉型為餐飲景點或生存遊戲場地,利用本身絕佳的視野或空間,吸引大量遊客,不失為另一種觀光賣點,因此寧可讓一萬人來金門一百次,更勝於讓一百萬人只來金門一次,善用戰地史蹟創造商機,也為保存這些軍事設施找到了另一條出路。 而歷史遺蹟或文化資產雖不能轉型,但環觀世界各地的歷史景點或考古遺蹟之行多不勝數,不過除了本身有形地景如果能夠妥善的修復運用之外,背後無形的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更為重要,就像日本東京著名的泉岳寺,正是因為埋葬了赤穗47浪士而出名,所以如何讓歷史景點活化,就得靠文字如何賦予它靈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