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洙泗之間齗齗如也
一、注書不易 前些日子看到台北市政府勸導學生應該讓座老者的報導,因而想起金門先賢洪受《滄海紀遺.風俗之紀第四》中,也有一段,提到了魯國人心不古的事例,遂不免對吾鄉風俗日漸敗壞而感慨系之的話語,茲錄如下: 「昔孔子稱魯俗獨得於禮,而徵之以漁羅之事;太史公傷魯道之衰,謂其洙、泗之間,誾誾如也。夫漁羅之得禽魚,而多與有親之人,其親親錫類之厚矣!此孔子之所以有取也,洙泗之渡水以少負老,亦常分耳;老者不自安而誾誾,其去古化遠矣。此太史公之所以為嘆也。是以古今相乘,厚薄相變,有志者不能不用心於其間矣。浯之風俗其衰也,其不得於禮也。聊緝其略,以俟觀者。………」 古籍難讀,注釋古籍尤難,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便舉出了不少例子,像杭世駿〈李太白集輯注序〉所說:「作者不易,箋疏家猶難。何也?作者以才為主,而輔之以學。………為之箋與疏者,必語語核其指歸,而意象乃明,必字字還其根據,而證佐乃確。才不必言;夫必有什倍於作者之卷軸,而後可以從事焉。」注詩是如此,箋釋經史子集、或金門先賢的古籍又何能例外?因此,這裡就拿洪受這段話裡頭「誾誾如也」當如何解釋等問題,做為注書不易的一個例證。 首先,看坊間《滄海紀遺校釋》的注文:「誾誾,謙和恭敬的樣子。《玉篇.言部》:『誾,和敬也』,如魏源〈廖含虛先生墓誌銘〉有:『古君子頎而誾,少賤多藝驚其窮群』之語。」 但這樣的解釋,並不能滿足我考據的趣味,首先,它顯然沒有把這個「誾誾如也」的典故出處注出來;而不把「誾誾如也」的典故出處注出來,便也無法全盤掌握前人對於「誾誾如也」(也就是「齗齗如也」)應作如何解釋所涉及的問題。 其實,這個「此太史公之所以為嘆也」的典故,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贊:「太史公曰: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閒齗齗如也』。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隱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史記》所載,只簡單地把「洙泗之閒齗齗如也」歸因於「魯道之衰」,個個中情實卻難掌握。而據班固《漢書.地理志》的記載:「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其民有聖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近正也。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少相讓,故曰:『魯道衰,洙泗之間齗齗如也。』」 從太史公、班孟堅的記載,大概可以瞭解:在往昔魯國的洙、泗水邊,當老者涉水過河時,那些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都會發乎至誠地自動來幫忙老者渡河,並代老者扛負他們肩上的東西。然而,到了孔子的時代,曾經是周禮盡在於斯的魯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隨著時間流逝而產生了變化,長者對於幼者過去扶持代任的行為,已開始感覺到不安,因此長老不願意再接受幼少的幫忙。 讀書至此,或許一般讀者可以但求大意、或者不求甚解地或者囫圇吞棗地看過就算了。但是,對注疏家來說,這一涉及「齗齗」或「誾誾」的典故和詁釋的問題是不能馬虎放過的,如果這一個問題不解決,那又如何能真正理解長老與幼者彼此間心理微妙的變化以及他們互動的情實呢? 然本人意不在從事古籍之注釋,所以,下面也只是就平日讀書所及,對前人解釋「齗齗」與「誾誾」的異同,臚列一些常見的材料即止;至於甄擇剖判,啟沃後學,就有待《滄海紀遺》的新注者去開拓耕耘了。 二、留情傳注 按《史記》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漢書.地理志》云『魯濱洙泗之閒,其民涉渡,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薄,長者不自安,與幼者相讓,故曰齗齗如也』。齗,魚斤反,東州語也。蓋幼者患苦長者,長者忿愧自守,故齗齗爭辭,所以為道衰也。」 《史記》司馬貞《索隱》:「齗音魚斤反,讀如《論語》『誾誾如也』。言魯道雖微,而洙泗之閒尚誾誾如也。鄒誕生亦音銀。………徐廣又引〈地理志〉音五艱反,云齗齗是鬥爭之貌。故繁欽〈遂行賦〉云『涉洙泗而飲馬兮,恥少長之齗齗』是也。今按:下文云『至于揖讓之禮則從矣』,魯尚有揖讓之風,如《論語》音誾為得之也。」 《漢書》顏師古注曰:「齗齗,分辨之意也。」 初看史注,其詁釋「齗齗」或「誾誾」,便大有歧異。徐廣認為是「爭辭」、「鬥爭之貌」。顏師古認為有「分辨之意」。而司馬貞則認為「齗齗」應作「相讓」解,即《論語.鄉黨》「(孔子)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之「誾誾」。 群言淆亂,亦各有勝義,不學如我,何敢上下議論於其間,故僅能先將「齗」、「闇」之義,分別簡述如下。 (A)齗:許慎《說文解字》「齗,齒本[肉]也」,段玉裁注「彼此爭辭,露其齒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的解釋大抵相同,一舉徐廣「鬥爭之貌」、二舉顏師古「分辨之意」,三舉〈劉向傳〉「朝臣齗齗」注「忿嫉之意」共三例,說明「齗齗」即「爭辯露其齒本」。 復檢王念孫《廣雅疏證》:「《說文》: ,很戾也。謂言語相很戾也。重言之則曰 。 ,猶言 也。《法言.問神篇》云:『何後世之 也。』 《史記.魯世家》贊:『洙泗之間,齗齗如也。』徐廣注云:『齗齗,爭辯。』《鹽鐵論.國病篇》云:「諸生齗齗爭鹽鐵。齗、誾,並與 同。」 由上可見,把「齗齗如也」先獨立來看,它的意思是很清楚的,無待繁引。題在在於:當我們將「齗齗如也」等同於《論語.鄉黨》的「誾誾如也」時,那麼,對於「齗齗如也」的解釋,自然也會隨著對「誾誾」的解釋有所參差而改變了。 (B)誾:王念孫《廣雅疏證》引「〈鄉黨〉『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孔《傳》云:『侃侃,和樂之貌。誾誾,中正之貌。』皇侃《疏》云:『卿貴不敢和樂,宜以謹正相對,故誾誾如也。』」 許慎《說文解字》:「誾,和說(悅)而諍也。」段玉裁注「誾誾為中正者,謂和悅而諍,柔剛得中也。言居門中,亦有中正之意。」段注明顯地是將孔安國的「中正」與許慎的「和悅而諍」兩解合而為一,用來解釋「誾誾」的。 以上是對「誾誾如也」的一種解釋。但如前述,司馬貞以「誾誾」作相讓解,而梁玉繩《史記志疑》便贊同說,謂「齗字當依《索隱》音誾,作相讓解為得,………。與《漢.地理志》及下文揖讓句皆協。徐廣以爭辯釋之,非也。惟其音誾,故字亦通借作『誾』。《文選》李康〈運命論〉云『誾誾洙、泗之上』注引《史記》正作『誾』。小司馬舉繁欽〈遂行賦〉,未足為徵。」按梁玉繩所舉《文選》之例,即李蕭遠〈運命論〉:「………雖仲尼至聖,顏冉大賢,揖讓於規矩之內,誾誾於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李善注:「《史記》曰:甚哉!魯之衰也,洙泗之間誾誾如也。」以上是梁玉繩所做的解說。 由上可見,同樣一個「誾誾」又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解釋,其故安在?何者正確?愚騃如我,又豈能更進一解?故我也只能暫引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定本)》中所論:「《集解》引孔安國曰:『誾誾,中正貌也』與司馬貞所引義別,蓋出於『古文論語』、『齊論』與『魯論』傳者之不同。」 走筆至此,相信讀者已能粗窺注書之難矣! 復檢朱子《四書章句集注》之解釋「誾誾」,便是直接引用許慎「誾,和悅而諍」之說。但在《朱子語類》中,我們還能看到朱子和門人討論「誾誾」的許多條記載。茲舉四條,以見一斑。 門人問:「『老者安之』云云,一說:『安者,安我也。』恭父謂兩說只一意。」先生曰:「語意向背自不同。」賀孫云:「若作安老者說,方是做去。老者安我說,則是自然如此了。」曰:「然。」因舉《史記.魯世家》及《漢書.地理志》云:『魯道之衰,洙泗之間齗齗如也。』謂先魯盛時,少者代老者負荷,老者即安之。到後來少者亦知代老者之勞,但老者自不安於役少者,故道路之間只見遜讓,故曰『齗齗如也』。注云:『分辯之意也。』」 「誾誾,是『和悅而諍』,此意思甚好。和則不失事上之恭,諍則不失自家義理之正。」 又門人問:「注云:『侃侃,剛直。』『誾誾』,是『和悅而諍』。不知諍意思如何?」曰:「說道和悅,終不成一向放倒了。到合辨別處,也須辨別,始得。內不失其事上之禮,而外不至於曲從。如古人用這般字,不是只說字義,須是想像這意思是如此。如『恂恂』,皆是有此意思,方下此字。如《史記》云:『魯道之衰,洙泗之間齗齗如也。』「齗」、「誾」,字同。這正見『和悅而諍』底意思。當道化盛時,斑白者不提挈,不負戴於道路,少壯者代其事。到周衰,少壯者尚欲執其任,而老者自不肯安,爭欲自提挈,自負戴,此正是『和悅而諍』。」 「『誾誾』,《說文》云『和悅而諍。』看得字義是一難底字,緣有爭義。《漢志》『洙泗之間齗齗』,義一同兩齒相斷。」 以上,無論朱子的解釋是否正確,但可看到朱子對這個問題確實是用心思考過的。而如同本文所陳述的,從「齗齗」到「誾誾」,其間的解釋,至少有三、四種不同的看法,倘讀者細心探究的話,自不難歸納成章。 但如開頭所述,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準備給「齗齗」或「誾誾」來下個論斷。只是希望,箋釋古籍的注疏家,或許應該時時想起,當朱子易簀之前,仍不忘改定他為《大學》、《楚辭》所作的注疏,那樣的精神和態度罷了! (後記:本文凡引用書目,原稿皆注明出處;然考慮報刊閱讀之型態,故刊出時將小注全部刪去,以避煩猥。二○○七年五月十五日謹識)
-
●自然札記49 紅棉
宋室南遷,畫家開始畫南方事物,興起南宗繪畫。但所謂的「南」,主要是指江南,閩粵等事物入畫,恐怕是嶺南派興起以後的事吧。 小時候我們村子住著兩位畫家,一男一女,他們都是廣東人、都畫花鳥、都在大學美術科系兼課。那時社會貧困,很少人花錢學畫,他們總是免費指導我們。那位女畫家喜歡畫石斛蘭、加德利亞蘭和紅棉,那時我沒見過紅棉,她說,廣東很多。 不知從哪年起,羅斯福路上種起木棉,也忘了從哪年起,每到清明前後就會吐露繁花。裸露的枝幹和厚實、豔紅的花朵,不就是女畫家筆下的紅棉嗎? 木棉屬木棉科,原產印度,經由中南半島傳入中國。從居家的新店到台北市區,一定經過羅斯福路,每當路上的木棉開花,就不由得驚覺到:一年又過去了! 黃道婆 草棉屬錦葵科,原產非洲,傳到中國較木棉晚得多。中國的紡織原料原來只有絲和麻,到了宋代,才傳進木棉。木棉的纖維短,紡紗不能沿用絲、麻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人物,是元初的一名女子,稱為黃道婆。可惜史書上對這位女科學家並沒有留下多少記載。
-
●自然札記48 牡丹
小時候聽大姐說,看過牡丹,其他的花就不必看了。兩岸開放往還前,看牡丹只能到日本。奈良長谷寺的牡丹最為知名,據說是唐僖宗時由學僧從長安帶回去的。我看過一本該寺的畫冊,照片中的牡丹葉子不夠密,花型不夠大,花瓣的重數不夠多,看不出花王的氣派。 一九八八年夏初次到訪大陸,從北京買回一本牡丹畫冊,先父看了連連搖頭,以鄙夷的口吻說:「盡是些莊戶(農家)牡丹!」後來在西湖看到盛大的牡丹展,這才知道,中國牡丹繁複多樣,就像中國人般,不能用簡單的話概括。 那次牡丹展,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什麼姚黃魏紫,而是一些花瓣只有兩三重的淡雅品種,花型碩大開展,姿態嬌嫩絕俗,宋‧石延年的詩句「玉作冰膚羅作裳」,差可道其萬一。 芍藥 芍藥和牡丹同科(毛茛科)、同屬,兩者花形相似,但前者草本,後者木本,所以唐代以前,牡丹稱「木芍藥」。古人將牡丹稱為花王,芍藥稱為花相。其實,論色香韻,花相並不遜於花王,但花相是草本花,高不足一公尺,當然不如木本的花王雍容。在寓意上,花王象徵富貴,花相象徵別離,難怪古今畫家喜歡畫牡丹,很少畫芍藥。
-
歷史傳唱—呂蒙政
人生福泰 皆在陰陽之內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文章蓋世孔子欲為定邦 武若超群 太公征釣欲渭水 堯舜雖聖 卻用不肖之兒 姑嫂無犯 反生大孝之子 甘羅十二為宰相 晏嬰身短六尺封為宰相賢臣 韓信入無幫家 身為漢朝將帥 未午之時 無日之熟 急記享通 卻受三賊之印 有先貧賤 而後富貴 有先少將而後落衰 人生何常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庸 青春美女 反招愚俗之夫 陣受豺狼 匹配秀路之夫 先貧賤而後富貴 蓋有明淺詩乖 天不得時 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 草木無生 人不得時 恩數不通 一生都是命 半點不由人 世事翻來覆往 隨方舟而覆始 請看當日呂蒙政 熟居洛陽之時 朝躲精舍暮宿破窯 仙藥不能充其饑 布衣不能充其體 上人無 下人正 皆言余之賤也 乃時也 命也 運也 急與登科第 立重師 官居極品 為列三公 有斬人之劍 有疾必療之重 出則武士跟隨 入則佳人鳳麗 仕衣則綺羅千裳 仕食則珍饈百味 時牠蜈蚣百足而不如蛇行 雞雖有翅 不如鳥飛 馬有千里之行 無人不能自往 人有騰雲之志 無運不能自通 註:部分字音因一代代傳唱而無從查考,若有失誤之處,請諸君不吝指教,不勝感激!
-
上苑偶拾
一、放下身段 「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競爭上會多些優勢: ——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彈性,觀念不迂腐、刻板,而能吸收各種資訊,成為他的本錢。 ——能放下身段的人比別人早一步抓住好機會,因為他沒有身段之顧慮。 有一則故事說:一千金小姐隨著婢女在飢荒中逃難,乾糧吃完了,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討,千金小姐說:「我是小姐!不願意去。」 結果呢?您猜! 二、淨心去無明 人必須懂得淨心,去「無明」。亦就是說,吾人如能從許多束縛、成見和慾望中解脫出來,即可獲得生命與生活的喜悅。 唐朝的寒山子有一首詩,最能詮釋之: 去歲換愁年,春來物色鮮, 山花笑綠水,巖岫舞輕煙, 蜂蝶自云樂,禽魚更可憐, 明遊情未已,徹夜不能眠。 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明朝的開國功臣劉伯溫,曾寫過一篇「賣柑者言」。故事是說劉伯溫向一位小販買了一堆表皮光澤,看起來很新鮮的橘子。可是回到家一剝開來吃,卻發現果肉乾如棉絮,於是氣急敗壞地跑回去找小販理論。 小販理直氣壯地辯說,世上騙人的事情罄竹難書,又不止我一人而已,你看看那些坐高堂、騎駿馬的文官、武將,看來無不是氣勢顯赫,威風八面,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問題是他們當中,有幾個人能拯救生靈於塗炭?能解救國家於存亡之秋?劉伯溫被說得啞口無言,不知該如何駁斥。後來仔細思量,發覺這位賣橘子的小販,根本是個憤世嫉俗的人,只不過藉賣橘子諷刺時事。 此則故事說明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道理,欺世盜名的人如出一轍,無論外表如何輝煌,名聲如何遠播,實質上虛有其表而已,根本中看不中用。 四、貪圖便宜便會吃虧 《笑得好‧初集》:一人抱兒子在門外閒立,旁有一人戲之曰:「可見父子骨肉,真是一脈,只看你這個兒子的面貌與我的面貌就是一般無二。」抱子者答曰:「你與這兒子原來是一母生出來的弟兄,這面貌怎麼不是一樣的!」 古云:「討便宜即是吃虧的後門。」貪圖便宜會吃虧哩!
-
●浯江詩選 綠色高粱藍色天空白色浪花
綠色高粱藍色天空白色浪花 船來船往 佇立船中央 昨日黃昏試著去抓一張張南山之色 好像天地說 亦對訴於天地 每次回來 家鄉總帶些變化 有的是人有的是境 有宗親耆老駕鶴西歸 也有新生報到……… 遇見幸福裡生命總有些感動 湖面上鷺鳥或飛或息 這些年這塊土地得到些休息 許多久不見面水裡天上的生命來到此地 有時鳥鳴聲聲響 是說這檔事嗎
-
迷思中的反思─了解青少年讓青春不留白
一、前言 民國七十年代是台灣近代發展的分水嶺,政治上的解嚴和經濟的起飛,給其後二十餘年的台灣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從七○年代末期的勞工運動開始,接續八○年代蓬勃發展的政治覺醒所引發的連串事件,諸如國會改選、總統直選、乃至政黨輪替,無不深入的衝擊台灣社會的生態環境;而期間所搭配出現的對人權的反思,弱勢族群的福利運動、女權主義與思潮的風起雲湧,再加上八○年代中期開始引領教育改革政策的執行,在短短二十餘年裏,台灣社會以極度壓縮的方式,意圖將台灣脫胎換骨。然而這樣的一個結果,似乎沒有給台灣帶來太多的願景和新的社會秩序,期間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同個時代出生的青少年。 如果以灰暗的天空來形容這一代青少年的心情和生活環境則一點都不過。在這個灰暗的世界裏,青少年自殺、憂鬱、色情交易、吸毒的比率不斷升高,校園暴力的問題也引人憂心,而最令人擔憂的卻是來自於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成長環境的惡質化,例如:離婚率的提升,導致單親家庭和隔代教養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經濟的衰退造成更多的失業家庭,進而影響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品質;教改政策的更迭過速,反使青少年成長於高壓力的學習環境中;媒體的過度渲染與充滿了煽情與暴力的網路世界,也使青少年生活於虛擬世界而找不到自我的定位。凡此種種,使校園中所出現的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實不足為奇,並不能完全苛責青少年。因此我們必須正視並關心青少年情緒困擾的問題,協助青少年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與學習,以下將以幾個面向來探討青少年的情緒困擾與因應之道。 二、情緒困擾的來源 台灣過去廿年來不僅自己內部在變,同時也深陷於全球變動的漩渦裏,在內外交變的過程中,實在無法用單一的概念去理解環境和人的行為,尤其青少年的行為;由於青少年處於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過渡時期,其情緒特徵為不穩定、好動、情緒化;若學校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無法了解與因應,則永遠無法回應青少年對社會所帶來的危機與挑戰,茲分析通常青少年的情緒困擾來源如下: (一)個人因素 由於青少年對身體外貌異常關注,以致他們把自己的生理特徵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情緒也連帶受到影響。而身體與性的急速成長、變化劇烈,常讓青少年覺得莫名的煩躁,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讓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 (二)學校因素 學校在升學主義掛帥下,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也相對的提高許多。特別是,目前正值教育改革課程的調整時期,政策的變革常讓青少年感到無所適從。若父母、師長特別重視學業與升學,考試的頻繁讓許多青少年覺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形成青少年無法摒除的壓力來源。 (三)人際關係 此期的青少年多渴望能與同儕團體打成一片,因為他們常覺得父母師長難以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會強烈尋求同儕朋友的支持。而社交技巧不好、孤獨、退縮、受到同儕排斥的青少年,難免會感到挫折,有較多的偏差行為、學習困擾、人際關係差的現象,導致生活適應困難,產生自卑感、喪失自尊心、消極退縮的負面心理。 (四)家庭因素 家人感情不睦、父母教養態度不當、手足競爭等,易成為青少年情緒困擾的來源。家庭結構完整、父母情緒穩定之青少年,其情緒較平穩,有足夠的安全感;在家庭解構,父母婚姻不穩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因為失去依賴的挫折心理及缺乏親情的關愛感受,容易產生擔心、害怕、驚慌、恐懼的情緒感受。 三、因應策略 青少年期,是人生探索與改造的過渡期,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此時期調適的良好與否,不但關係著當時的身心健康,更關係著成人以後的人生;但青少年的自我調適和平衡能力較不足,在挫折適應方面,除了自我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家長及老師們的協助與配合,幫助青少年學會忍受暫時的不安與焦慮,加強其挫折忍受力,紓解憤怒情緒,並能有技巧和信心去克服成長中的困難。茲就自我、家長、學校輔導工作三個面向提出因應策略。 (一) 自我調適 青少年在自身不斷變化成長的同時,必須面對來自家庭、學校、同儕、社會期望的壓力,對青少年而言,學習紓解情緒的方法,是積極且必要的,以下提供幾種可以幫助青少年紓解、管理情緒的方法: 1、情緒感受說出來:這是最好的方法。平日多與人互動,建立足夠的傾訴對象很重要。若是無人可傾訴,試著把情緒感受寫下來,畫下來也可以。 2、學習深呼吸,放鬆肌肉的練習,避免較激烈的運動。 3、多培養喜歡的興趣,找到能讓自己完全投入的興趣,對情緒的紓解有極大的幫助。 4、認知的分析與調整:檢視自己在情緒當時出現的內在語言有那些,比如像:我完蛋了、我沒救了、我就是這麼笨等負面的話,平常需要多多練習說對自己有正向幫助的話,好轉化思想。 5、勇於面對問題,學習解決策略:這雖不是直接管理情緒的方法,但能夠面對問題,且有能力解決,則產生不愉快情緒的機會自然減少。擁有「自信、樂觀、彈性」的正向人格特質,比較能使人保持愉悅的心情,不易激起負面的情緒。 6、懂得區隔,縮小範圍:將生活事件做區隔,不讓小挫折擴大成一場災難,懂得區隔是不讓情緒帶走的技巧,一件事情的不順利不代表世界末日。假如遇到麻煩時,可尋求協助。 (二)家長的因應 這階段的父母常困惑於為什麼孩子那麼容易受朋友的影響?孩子為什麼離我們越來越遠。事實上,這階段的青少年渴求獨立自主,但又對許多事物一知半解,以至於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表現產生懷疑。成人若不能瞭解青少年他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適時予以有效協助,則他們的徬徨與挫折感,將讓他們覺得從成人那得不到諒解與認同,只好轉向與他們有相同遭遇的同儕,尋求認同與情緒上的支持。因此父母在面對青少年問題時,需有以下的認識: 1、了解孩子在此時期的改變,包容他們為追尋自我所表現的行為,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被孩子們的問題行為所激怒。 2、願意隨著青少年的轉變,改變自己對他們的方式,進而謀求行為和問題的改善;有效的溝通是彼此間的橋樑。 3、邀請孩子參與家庭會議,在合理的期望下,賦予他們責任感。 4、安排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主動接觸、關懷,並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擾,必要時予以支持、疏導。 5、技巧地引導孩子談論性事。父母可以在較輕鬆自然的狀況下,詢問孩子的交友狀況,並把自己過去的經驗當話題來引導孩子,向他們強調性與愛的區別。 6、給孩子成長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得以在嘗試錯誤之中學習與成長。 (三)學校輔導工作 唯有加強輔導青少年發揮情緒管理能力(EQ),才能與人互動良好,自我激勵,減少悲劇的發生。因此輔導工作者應重視情緒能力培養與學習,其方式為: 1、有效評估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及可擁有的資源 青少年的情緒困擾,大部分與個人、家庭、課業與人際因素等生活事件有關,輔導工作者應該具有相當的敏銳度,去評估青少年目前所面臨的生活壓力與情緒困擾程度,並瞭解其是否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協助其面對壓力與困境。社會支持系統對壓力的減緩有積極的作用,會使得個人變得較有彈性地處理生活事件,保持最佳的身心適應狀態。 2、提高青少年情緒覺察的能力 輔導工作者需要能覺察及評估青少年的情緒狀態,並將這些覺察反映給青少年知道,漸漸培養其情緒覺察能力,有了深度的情緒覺察能力,才能降低青少年非理性行為的衝動。 3、提高學生情緒調適的能力 培養情緒的調適能力,可以增加個體挫折忍受度及面對壓力的免疫性,因此,在諮商輔導的過程中,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增加其調適能力,如找出不合理的思考模式,修正其僵硬無彈性的認知結構,重新建立正向有意義的思考模式等,在行為調適方面,鼓勵青少年採取行動紓解壓力,例如找人談心、參加社團、平時培養多元興趣或投注在某些團體活動中。 4、篩選出有自殺高危險群的學生 可透過評估量表,找出具高危險群的個案,以提供積極的協助方案,協助其走出情緒困擾的陰影,防止自殺悲劇發生。 四、結語 教育是一種長期性的投資,並不能立竿見影或立即見效。當農夫辛勤的灑下每一粒種子時,相信他必定滿心期待每一粒種子於日後能順利開花結果。學校辦學的心態猶如農夫,無不殷殷期盼學子將來能有所成就,能為國家社會所用,盡一分公民的心力。然而青少年學生可能受到個人、家庭或社會之影響,導致情緒困擾,造成迷失引發問題。 基於此,身為教育工作前線的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應該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全力協助這些情緒困擾的學生在生活上或學習上有困惑時,能得到適度紓解情緒之空間,進而教導尋求安定心靈的解決之道,使其能健全發展,讓青春不因情緒困擾而留白。
-
●自然札記47 嗅覺的記憶
生理學和心理學都說,人類的各種感官,以嗅覺的記憶最為深刻。我有段經歷,可以證明這個說法。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孟春時分到杭州開會,下榻毛澤東的別墅——汪莊。我們晚間入住,第二天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出去遊逛。剛走出客房,忽地傳來宛如女高音的鳴囀聲,常識告訴我,那是黃鶯。「柳浪聞鶯」乃西湖八景之一,莫非讓我碰到了!興奮地尋聲前行,繞過一棵大樹,忽然嗅到一股香氣,我脫口而出:「牡丹,是牡丹啊!」前行十幾公尺,果然看到一叢盛開的牡丹! 我是在大陸出生的,稚齡時聞過牡丹的香氣,但早已遺忘,沒想到一陣突如其來的氣味,竟然喚起四十多年前的記憶。嗅覺的記憶真的特別深刻。 調香師 酒廠聘有品酒師,用舌頭就能品出酒的產地、年份、等級等資訊。香水公司聘有調香師,用鼻子就能聞出香水中的成份。舉例來說,一般人接觸茉莉花,只能聞出茉莉花香,調香師卻能聞出乙酸苯酯等多種與嗅覺有關的化合物。當然啦,調香師不只是聞香,主要工作是調製出特殊概念的香氣。
-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很多年以前,有一回前往搭車,由於車子已經進站,匆匆忙忙的到售票處買票,拿了車票,急著轉身就走,該找回的錢,通通忘得一乾二淨;衝上車以後,心情好不容易靜了下來,這時突然想起,忘了拿回剛才找的錢,但一切都來不及了,為了不想破壞自己的心情,就把它當成買一份「生活經驗」也好。 第二個禮拜,又到同一個地方搭車,買好車票以後,告訴自己:不能急著離開現場,而且一定要將找回的錢細數一遍,才能「放心」的離開;就在這時,有一位售票小姐走過來,很客氣的問我:「請問你上個禮拜三,有沒有在這裡購買車票?」我點點頭。然後經過幾項事情的口頭查證比對後,她很高興的跟我說:「你就是我們要找的人。」此刻,讓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她看我滿臉疑惑,於是立刻對我說:「你上次購買車票之後,找的錢忘了拿走,我們暫時幫你『保管』起來。」她停頓了一下,接著又說:「好不容易找到「錢」的主人,我現在就將它『物歸原主』囉!」 這筆錢雖然不多,卻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我帶著既感激又興奮的心情,謝過這位小姐。此刻,讓我體現到「失而復得」那種神馳的愉悅感,也讓我在這冷漠的人群長河中,找到最珍貴最溫馨的人性暖流,那種感覺真的很好。
-
桐花若響
彷彿老天習慣在例假日來點雨,天雨,使得規劃許久的旅遊計畫,終究如夢幻泡影,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假日雨悶,苦呆在家,踱步方正地磚,偶也伸懶腰,格局狹隘,感慨都市人類——可憐! 好一段日子沒上山拈花惹草,想必花香韻味猶存,鳥語更加婉轉,幽林曲徑依舊深邃。日前公所竭力推出桐花季活動,在好奇心的催促下,下班後,駕著車齡十幾年的綠色小車,冒著油料用罄的風險,駛上國道高速公路,在天色灰黯前,一探桐花究竟? 交流道汽車充斥,車子在打檔、加油、剎車三個交互動作下前進,花了「半天」的工夫,才行了二,三里路,緩慢的車速,迎合著心靈的味口。綿延的山坡,堆積著皚皚的雪白,眼睛為之一亮,果不其然桐花季開鑼了,心底深處不自覺地應了一聲響,懷想前年置身飄逸的桐花樹下,那般模樣,好美,好美! 山上的那片慘白,誘人無數,除了小心駕駛,也頻頻右瞥心靈所嚮處,明日上山唄。哪知翌日盆地上籠罩著烏雲,從早到晚,天氣始終不改本色,未曾一刻好轉。靜聽採光罩上有無雨滴涉足過的聲音,細看雨水是否親臨大地,皆無所獲,空氣裏卻隱藏著隨時傾盆大雨的訊息,老天刻意考驗人們的耐性,讓人心在門裏門外穿梭、徘徊、拔河、拉鋸。時間在不可能實現的渴望中一分一秒地浪費、流逝掉,令人實在惋惜。老天甘脆來場雨,好收拾不馴的雙腳,澆熄那顆喜出望外的心。出門看天的臉色,已不是一兩天的事了,老天不作美,教人只能憑藉著虛無的幻想去捕捉那片白。 詭譎的天氣,冥冥中應和著一把熊熊的烈火,火焰燃燒後釋放的CO2,煙燻爽朗的晴空,作祟的意識型態,如鬼魅般形影相隨,揮之不去。真擔心那片純白跟著糟殃,更憂心,未及上山,桐花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