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負負得正的人生
騎車經過一處人家的圍牆,牆內一棵芭樂樹長得老高,扠出的枝椏上結了兩顆青澀的土芭樂,綠著臉直接趴在圍牆上。它們瞪著我,我也瞪著它們,這讓我想起兩段往事。 記憶中小時候的我經常搬家,一是因為家窮,沒有自己的房子(我出嫁三年後,娘家才有餘力貸款買房子);二是因為父親工作不固定的關係,我們始終租屋而居。我的小學生涯就唸了三所學校才畢的業。記得我七歲時,搬到一間有後院的老瓦房。當父母親還在跟搬家工人協議如何擺放家具的時候,我和小我一歲的妹妹已經發現了後院有一棵結實纍纍的芭樂樹。我們興奮的跑到後院,涎著口水,瞪大眼睛尋找可能的獵物。天可憐見,老天爺知道貧窮的我們,很少有水果能吃,於是賞賜一顆芭樂,讓它垂得好低好低,好讓我們唾手可得。我也不客氣伸出細瘦乾癟的右手把它摘了下來,和胖嘟嘟的妹妹,妳一口我一口的吃了起來。現在想想,那滋味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這是因為窮,讓我初次嘗到甜蜜的幸福。 但是,也曾因為窮,而讓我提早嘗到心痛的滋味。我因為腸胃不好,自小身體瘦弱,小學時候常被坐在我隔壁的男同學欺負。他常常捉弄我,月考時候也會威脅我,讓他抄襲。常常鸚鵡學舌,我說什麼,他就故意重複我的話。有一次,我氣不過,就把他放在桌上一個比一毛錢還小的橡皮擦拿起來丟出窗外。結果他抓住我的錯誤,每天威脅我,一定要我賠錢。 他開價一塊錢。民國五十多年時候,這根本天文數字。每天被他煩,最後只好開口跟母親說。當然,先被母親狂罵一頓,然後讓我從小豬撲滿拿出五毛錢,還給他。其實,那個橡皮擦根本不值一毛錢,擺明了就是趁機勒索。 現在想想,雖然我家窮,可慶幸自己一直走在「君子固窮」的路上,未曾偏離。這得感謝父母、師長們的教誨。雖然,不是每段往事都能甘甜如蜜;雖然,不是每次雨後都能見到彩虹。回首過去,生命中的春陽或冬雨,生活中的甜蜜或苦澀,就像江上千帆,從此岸到彼岸,途中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湧;那都是旅程的一部分,都得概括承受。它們也像路邊隨意經過的風景,美好的就用相機拍下儲存,痛苦的就把它刪去。順遂的人生固然值得慶幸,但負負得正的人生,不也自有另一番風景。(稿費捐贈金門家扶中心)
-
【短篇小說】副營長
「之前我不是告訴過妳了嗎,為了家,我歡喜做甘願受,永遠都不會感到辛苦、感到累。尤其是家裡的伙食更不能馬虎,明川成天在田裡工作,體力大量消耗,如果我們的伙食只是讓他充飢而沒有營養的話,對他的健康是有影響的。 妳也不想想看,兩個老人加上一個年輕人一天能吃掉多少,而且我們又不是沒有錢吃不起。翠英啊,人生嘛,只不過是幾十年光景,該做要做,該吃要吃,當守財奴沒有意思。尤其我現在身體還算硬朗,如果坐著不動或許會退化更快,為了能跟妳們母子多相處幾年,妳就讓我多做點事吧,做到有一天不能動為止。一旦到了那個時候,我就專心在家當老太爺,這樣好嗎?」副營長嚴肅地說。 「只要你不覺得太勞累,我和孩子還有什麼話可說呢?但孩子已到了適婚年齡,我們還是要節省一點,準備一點錢好幫他討老婆。」翠英說。 「這點妳放心,我之前不是講過嗎?我在軍中歷年的存款,加上同袍儲蓄券,以及退伍金,即便不能成為百萬富翁,總共加起來也有幾十萬,孩子結婚又能花多少錢。而且我還有一個想法,將來一旦明川結婚,我們請親朋好友喝喜酒時,除了菜色要好,也不要收人家的禮金,這樣才能讓村人和親友們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副營長興奮地說,彷彿馬上就要娶媳婦似的。 「副營長,你設想的真週到,太令我感動了。說真的,我嫁到這個村子幾十年了,從沒有見過村人辦喜事不收禮的,竟連在僑居地富甲一方的阿清叔,專程返鄉為他的兒子娶媳,照樣收村人的禮金。如果我們娶媳真的不收禮,可能會打破這個村子的記錄。」翠英難掩內心的喜悅,抿著嘴笑著。(一四)
-
我所知道的前水頭舊地名
東厝頂--本社後山,黃天路宅往龍貢山一帶。 東厝尾--往金門城及西門外叉路口,位於水頭聚落東方,約在葉氏古宅和黃積雲宅之間。 石頭皮--在現在酒廠倉庫後面的地方,昔日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皮石,是農民們天然的曬穀場。在大石頭附近,除了留在石頭上的一個仙腳印外,還有一座奉祀石仙公的小廟叫仙公廟,石仙公,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呂洞賓為道教八仙之一,世稱呂祖、純陽祖師,在八仙中最為出名,有關他的傳說很多,水頭則有「仙公圓夢」的傳說:相傳酉堂的後方本來住著姓辛的人家,房子在蔡水生昆仲新居的土地上,有一天石仙公託夢給長老,叫他們要遷往別處,還指出新居的地點是如今的西門外,後來辛氏把房子賣給了黃俊,起先是黃俊的元配蔡老夫人住著,酉堂落成後蔡氏進住,其後蔡氏姻親入住,繁衍成族,稱為蔡厝。兩地人丁旺盛,也讓仙公的這一個「夢」,得到「圓」滿的結局。 油土溝--石頭皮頂為龍貢山,石頭皮位於龍貢山南麓,北麓叫油土溝,有一條小路通往官路邊,此地土壤最適宜種花生,花生是農民用來換取土豆油的農產品,所以被命名為「油土溝」。油土溝有一處田地的水井,日據時代發生了一件悲劇,有一對夫婦因丈夫賭博發生爭吵,丈夫一氣之下投井而亡,地主感覺「毛毛的」,那塊地也不敢耕種了!丈夫死後,太太並未改嫁,獨自撫養獨子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現在子女成群,也算「否極泰來」,如今注重生命教育,此事足為後人殷鑒。 坑溝--位於東厝尾北園路之間的窪地,後來因填土興建通往金門城西門外之道路,馬路上方被堵成為一個小池塘,下一段變成排水溝,後來被連結成現在的金水溪源頭,本來金水溪的源頭是馬潭,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有一年撥款疏濬金水溪,某課長只知道金水溪大概流經哪些地方,便陪同工程設計人員走了一趟,可能不好意思再次勞駕黃靜柯,而且三個水壩「連成一氣」,這裡又較上方的馬潭走得順,所以上游只好如黃河「改道」,等到怪手開挖,木已成舟,也就「將錯就錯」了,特此敘明,作為歷史紀錄。 坡崁下--坡崁,壘石成堤防,叫做「坡崁」;坡,「駁」的閩南音;崁,「顏只」(紅磚)的鵝卵石清晰可見。位置在水頭9、12、15號廣場前方,一片沃野,再往前方就是頂水壩了,遠處則遙望坡度不高的紅山。 學仔口--學音「嚳」,因田地在怡齋、四維堂兩間學堂的前面,故名學仔口。 弄崆口--閩南語寬廣叫「闊弄弄(第一聲)」,崆,閩南語「虧看」,寬敞之意,連文同義,強調其面積之大。黃俊第六子黃格大宅第的前方,也就是現在的籃球場。 頂水壩--頂水壩、中水壩、下水壩本是一狹長的山溝,也是金水溪的舊河道,戰地政務時期因興修水利,挖掘池塘,有些新挖的池塘,就以長官之名命名。 駐守前水頭的軍隊首長腦袋靈活,利用乾季在金水溪上游分段築幾個閘門,再把塘泥一挖,很快成為三個水量充沛的水壩,來個一炮三響,人不紅不升他的官也難!三個水壩面積相若,中水壩較狹長,下水壩狹長且彎曲,頂水壩感覺較寬廣,水也較深。從馬潭往下直到頂水壩閘門,小河乾涸見底,一入頂水壩,湖面頓時開闊,由於近年耕作者稀少,此地人跡罕至,一看到我接近,一群野鴨立刻游進一片草叢中,另一群則在一旁觀望,這時忽見一雙野鶴從水面沖天飛起,野鴨也隨後成群飛走,此情此景,勝過「鳶飛魚躍」的畫面。 大田--田,「殘」的閩南音,頂水壩往蜈蚣山(舊名升旗山)的坡地,此處為黃家最初的耕作之地,東翁李家對西席黃家寬厚,此處為膏腴之地,適合種植水稻,有人譏笑黃家人「黃酸黃酸」,也能肩挑三擔米,可見收穫之豐。 中水壩--頂水壩、中水壩隔著約數公尺的土堤,中間也做了一座閘門,高度落差大約2公尺,水沒有頂水壩那麼深,岸邊的植物也稀稀落落,與下水壩之間的土堤較長,上一段較高,除了做閘門外,還用大石鋪了一條水道,至於靠下水壩這一邊則有3公尺寬的草坪,這是從黃厝頂通往謝厝的捷徑,雖然大路開闊平坦,但目前這一條路還是有人在通行。中水壩曾經有人在此養殖吳郭魚,但因收成不佳,後來不了了之。 蔗舖口--現在金水幼兒園附近,以前這裡有間蔗舖,是做把甘蔗加工成為蔗糖的地方,後來甘蔗的產量減少,蔗舖也就停止生產了,遺留一個青草石製造的蔗碾在銃樓的附近,做為這一段歷史的證物。 水蛇墓--中水壩往蜈蚣山的坡地,此地前方形如蛇頭,人稱「水蛇頭」。水蛇頭上方因水蛇眾多,其墓地人稱水蛇墓,也是風水寶地,如王仙姑墓地癩蛤蟆特別多,稱為「蛤蟆穴」,依此類推;話說五○年代,金門駐守十萬大軍,會兼營商業的家庭手頭寬裕,至於沒有適當場地經商或缺乏生意頭腦的,只好靠耕種田地為生了!但問題是人口眾多,兄弟財產一分,終年忙碌想圖個溫飽也不容易。其中有一家是名門之後,午夜夢迴,一想到家中經濟境況幾乎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無不痛心疾首,忽然靈光一閃,記起祖上曾經「供養」奇能異士,成就一時盛名。於是他便聘請了地理師來幫他勘察墓地,作為遷葬本祧祖墳之用,當然遭受地理師的拖延和需索是必然的過程,好在他已有心理準備,當然相安無事。很玄的是在水蛇墓安葬先人之後,他的孩子狀況果然大有改善,儼然為一「角頭」的富豪了。不過我認為他的父親「知恥近乎勇」,開啟致富的契機,子女們互相砥礪,念茲在茲,時時以恢宏祖先恆產為念,二代人的接力打拚,才會有今天的「中興」格局。面對這種說法,我倒想起「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這句歌詞,切忌一味迷信風水,變成「守株待兔」的農夫。 下水壩--下水壩從中水壩蜿蜒向下流去,直到金水國小的幼稚班附近,才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金水溪「會合」,下水壩的堤防因有多次沖垮的紀錄,所以用混凝土築成。由馬潭經頂、中、下三個水壩,就是原來舊有的金水溪,由此到半月池就是中游,半月池到港仔口,就是下游了。現在的金水溪上游,則是從坑溝到幼稚班後方,雖然花了錢用生態工法修建,但幾乎終年乾枯,承辦人沒做到不恥下問,發包前又未能徵詢當地人士,做最後的確認,所以擺了一條烏龍,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酉堂十七世媽恭父子葬於下水壩湖邊。 前溝--謝厝7號至下水壩的一大片坡地,彷彿一條巨型的水溝,因位於謝厝的前方,故名前溝。這裡的田地因為灌溉用水取得容易,土壤也很肥沃,所以雖然沒有大面積的機械耕作,半百以上的老農夫還是捨不得廢耕,種植了很多的蔬菜、地瓜、芋頭、果樹等,真可謂「四季長青」。 墩頂--墩頂泛稱謝厝後方之高地,謝厝後在古書中亦寫作社後,目前有人在此新建別墅乙棟,環屋砌有高大的圍牆,圍牆的一角落有黃俊二房孫黃斌墓,墓碑部分埋入土中,僅見歲進士廷謨黃公,此墓往山上就是狗殷勤了。這裡有一塊巨石,叫大墩頂石,位在林國汀養牛所搭的鐵皮屋旁,已被土壤埋沒了一大片,有一次他的夫人竟然在上面種起木瓜,直到林國汀回來才把它移植到「土」地裏。墩頂又有一個別號叫屈(崛)仔頭,閩南語「崛仔」,是池塘的意思,因旁有一水窪地,故名崛仔頭,鴻海首席法律顧問周延鵬家的祖墳有很多座在此處。有部分鄉民把此地誤傳為「坪頂」,但依據族譜及許多人之記憶也叫墩頂,李姓長老介紹祖墳地名也叫墩頂的秀才墓。 狗殷勤--殷,閩南語音「溫」,慢慢蹲下來的意思;勤,「群」的閩南語音,可見其地十分溫暖,有成群結隊的狗窩在此地,在地理師的眼中,也算是一塊吉地。 葫蘆墓--又稱健正公墓。黃銁桂,字丹一,諱必科,諡質義,族譜載其「捐鄉大賓」,後因三子黃俊誥封奉直大夫,葬龜山下狗殷勤,墓形號稱葫蘆墓。 鳥嘴腳--狗殷勤南勢(邊)的坡地,亦名鳥嘴腳下。(四之三)
-
荷
萬種丰姿萬種情 晨光水媚眾人迎 天嬌絕色凋零日 留得蓮心不負卿
-
【短篇小說】副營長
「你千千萬萬不要誤會,你為這個家的奉獻、以及對我們母子的照顧,有目共睹,也獲得諸多村人的稱讚。我和孩子沒有其他用意,只是深恐你太勞累,才要你多休息,怎麼敢嫌棄你做得不好呢?如果我們母子有這種想法,未免太過份了,甚至是寡情薄義。」翠英再次解釋著說。 「好,我們不要再爭辯,以免傷感情。現在我提出一個折衷的辦法……。」 副營長尚未說完,翠英急促地問:「什麼折衷辦法?」 「我們來分工。」副營長說。 「怎麼個分法?」翠英不解地問。 「我負責煮飯、餵豬,清洗豬欄;妳負責洗衣、掃地,餵養雞鴨,燒開水泡茶。如何?」 「這樣你的工作量太多了、負擔太重了,我們來對調。」翠英不捨地說。 「我現在說說我的看法,妳不要見怪。」 「你說說看。」 「其一、我炒的菜比妳好吃,因為我捨得放佐料,偶爾還會加點菜;妳沒看見明川每餐一吃就是三碗飯,蹄膀一吃就是半個,最後若有剩菜也是吃光光。因為他年輕,從事的又是勞動的工作,除了飯量大,加上我炒的菜合他的口味,所以一吃就是三碗飯。而妳則比較節儉,捨不得放佐料,只有年節祭拜祖先才會加點菜。其二、我餵豬時會多放一點飼料,而不是整桶都是餿水,除了豬隻長得快,每次去餵豬或清洗豬欄,豬隻都會朝我走來,而且會發出興奮的叫聲,所以我和豬已培養出深厚的感情。」副營長分析著說。 「我承認這兩項都不如你,但這兩項卻是家事中最辛苦的工作,我是怕你過勞啊!」翠英似乎有點委屈。(一三)
-
我所知道的前水頭舊地名
鄭厝─位於後界宮前和宮後的交接之處,以往鄭姓族人住了很多家,一般人以「鄭厝」稱之,後來移民印尼泗水等地,發展運輸業,只剩四家,近幾年年輕世代在臺灣成家立業,房子還有數棟,人口卻只有一對老夫婦居住,而且還經常往返臺金兩地。 後山─水頭後界房舍往海往後浦方向地區的泛稱,如村莊南方的許多小山,都泛稱為「前山」,記錄較明確者,會在後面加個小地名,目前因為村莊外圍新建屋宇,申請公共汽車設置站牌,使得後山之名得以保留。 後豐港路─以前水頭的後界和後豐港之間,有一條小路相通,祖父和我到賢聚找表叔或者到後浦,都是走這條路,加上後豐港行政區屬金水村(之來才改里),學區屬金水國小,來回的人潮也不少,後來大眾運輸發達了,後豐港到賢庵國小就讀,再也沒有人經過了!路,真的是人走出來的,沒有人走的路,長草的長草,被闢為田地的被闢為田地,以至於里公所想要整建一條水泥路,卻碰到中間有二塊有主土地反對,溝通破局,經費改用於舖設廟口候車亭到炮兵連的道路,因為大哥擔任里長,所以才會了解這件事的細節。 鐘鼓墓山─後山的範圍廣泛,鐘鼓墓山才配得上「後山」的這個名稱,雖有山之名,但也只是一個小土坵而已,鐘鼓墓山是如何而得名的,從來也沒有聽人提起過,它是後豐港與本村莊的界山,附近有陳氏祖墳。 蓋仔腳─蓋,音讀如com閩南語翻轉覆蓋之意,鐘鼓墓山前往後豐港方向,再去就是洪伯爺墓了。 大溝底─以後豐港路為界,蓋仔腳的對面就是大溝底。 西宮─以前記載墓地的方位,常會把前後或近或遠的地理註明,如「以鴻漸山為案」。至於「西宮」這個名詞,我是細看先人所繪地圖上,顯示為今之後豐港來鳳宮,特別錄供參考。 後溝仔─如今的五欉派祠堂以下,蔡姓居民房屋後方的坡地,這是酉堂全盛時期,後面的防衛線。 大潭頂─宏玻陶瓷廠前的池塘叫「後大潭」,因位在水頭村莊之後,且此潭面積也確實不小,故名之為「後大潭」,往水頭方向的坡地叫「大潭頂」,農會供銷部主任楊忠凱由湖下遷居水頭建屋在此處。後大潭這地方有另一個名字叫「三板橋」,因為官路並非從這裡經過,舖上三條石板,行人免於涉水而過,也就阿隬陀佛了!後來闢建馬路,才成為現在的模樣。後大潭曾經發生溺水事件,後界的陳姓吳姓二個小朋友相約去游泳,後來一時興起,兩人比起閉氣潛水的功夫,看誰彆得久,沒想到吳姓小孩深吸一口氣,雙手伸直,往潭底下潛去,插入爛泥堆中,鼻子被泥土黏住,窒息而死。陳姓小孩冒出水面幾次,察覺有異,趕忙逃回家,途中有位長輩發現他慌慌張張,問他也沒有答腔,到了當天晚上請兩棲蛙人撈起,已經回天乏術。現在的小孩子雖然有游泳池可以練習,但每年夏天,還是有人溺斃,成年人應注意這一方面的教育。 西中路─在謝厝西,金水國小過橋直行通往海尾的道路,往左轉第一個叉路到謝厝,交叉路口右前方有一乾隆年間古墓(黃祈),卒乾隆丁卯(1747年),墓碑右題乾隆己丑年立(1769年),中題勅贈儒林郎以約黃公祔長男嬴侯(儒林郎為清代文散官正六品階稱),俗稱「秀才墓」,尊稱獅仔墓祖而不名,按:黃祈,與黃濟、黃俊、黃倡兄弟四人首先興建「古書房」,因黃百萬參與其事,又有人稱之為「百萬書房」,現址開設「百萬民宿」。其長子秦、次子楚又合建「四維堂」書齋,故址目前已修復完工,隔壁的「怡齋」(俗稱下學仔)則是黃楚獨資建造,怡齋前有美觀的一座抱廈,已由黃延良里長申請整建完成,古色古香。乾隆年間在黃祈等人倡導之下,水頭的書齋有如雨後春筍,教育場所完善,文風因而鼎盛,在當時獲得「文里鄉」的美譽。本路自古即名西中路,是通往海尾地區的必經之路,有人直接了當叫海尾路。 兩水會─在黃俊墓地前方,遠在金水溪尚未淤積的年代,此處前通港仔口,還有水而入的河港,故名兩水會,是酉堂平時訓練水手、船員搶灘游泳的地方。 中路─以前從村莊到南邊的土地耕種,有西中路、中路、三十六股路,其中以中路寬度為最,從大井仔腳向南走,過金水溪到前山的農地耕作。其餘二條皆為羊腸小道,之後國軍進駐,拓寬西中路、開闢鴛鴦路,大家都走大馬路,中間的中路就荒廢了!後來大家爭蓋豬舍、牛欄,把中路的最前面一段給堵住了,大家只能繞道,中路的新意義,變成中斷之路。 三十六股路─以前的中路寬度,和現代的西中路水泥地差不多,西中路和三宍股路則是僅能容一人通行的道路。三十六股路,一般都簡稱為三十六股,主要原因是這三十六股的田地,大家都稱之為「狀元田」,可種植稻米、甘蔗、芋頭等高經濟價值的農作物,但自往炮陣地的路建好之後,已經很少人走這一條路了,不過三十六股路和中路都各建有一座橫越金水溪的橋樑,替以前的古道下一個標記。 下井仔─104號正後方的水井,是下界鄉民平日汲水的地方,其北方之廣場是昔日的下井仔腳書房所在地。 大井仔-門牌86號房子的前方,也是下界、中界日常生活的取水之處,旁邊是農曆七月樹立燈篙的地方,地名大井仔腳,目前的水量依然充沛,但居民們都用於洗滌、灌溉。 鴛鴦路─大多數的人會把從大馬路旁,茅山塔的路標造型,一直通往氣象站的這條路叫做「鴛鴦路」,其實是大錯特錯。真正的鴛鴦路,是從吳宗能先生房子,到現在的調查局這一段路,這一段路的田岸寬敞,兩人併行毫無問題,在古時候的道路標準,不會辱沒鴛鴦路的美名,至於那時候到處充斥的羊腸小道,也只能讓「孤鳥」通行了。這個名字是何年代?何人?所命名,已經無從考證,不過,一定要肯定這位先賢的高格調和有情調。現在大家將錯就錯,把通往金門氣象站的這條路稱為鴛鴦路,如果民宿業者再開發「騎鴛鴦馬」的活動,那可是名符其實啦! 西埔邊─西埔邊泛指炮兵連四個陣地的所在,意為水頭村莊西邊的草埔地,這裏的地勢尚稱低平,開發為耕地養活一方人,到了兩岸對峙時期被徵收為炮陣地,近幾年撒軍,聽說準備還地於民。 崙內─面向第一個炮陣地右側,有一大片如丘陵地的「沙崙」,此地以北(往水頭方向)的田地,當然是在沙崙的內側,所以地名就叫做崙內,由此往前就到蜘蛛墓口,再往前走就到金水開基始祖的墓地一貓兒洗面了!這二個墓園每年子孫都會來掃墓,比較不會忘記。 公田崛─金水溪南岸,位於下游溪流拐彎處,地勢低窪,有如一個大潭(閩南語叫做崛)多黑色腐植土,終年潮濕,是少數可以種稻米的公田。 崎仔頂(二)─三房黃詢和祖墳往南的坡地,位於靈濟廟口前方,這裏也叫做崎仔頂,其上有李氏明代祖墳,俗稱「石馬墓」,石羊已被斷頭,馬頭曾經被炮彈擊中。 馬潭─馬潭頂─黃銁嶔夫婦墓,碑題曰-滄江考博士崇簡黃公妣孺人淑儉陳氏,諡崇簡,歲進士,諱必第,康熙辛丑科鄉薦第一名。 金門城路─前往金門城的道路,現在已拓建成筆直且寬闊的馬路。 北園路─連結東厝尾,前往西門外的道路,路的盡頭旁邊就是馬潭了。(四之二)
-
荷情
睡冷的昨夜沉寂而逝 常云,人生如夢 織女星遙望河西 一口唇紅 拓印淒迷七夕 那時,夏荷猶香 一池荷花娉婷長成 紅蜻蜓遠道飛來 到底是萍水相逢 還是一年一會的諾約 不見白雲倒影荷塘 訴說偶然; 不見花園裡撲流螢 與星辰爭輝。 寫首荷花詩寄給明天 美美的── 再嫣紅一次 微雨中,我即將遠行
-
雨夜一景
冬季尚未完全遠離,深夜裡,大雨忽至,已經寒冷的空氣因為滂沱水氣得潮潤,更是雪上加霜。一個人站在窗邊聆聽雨水敲擊出的旋律,除了冷,還可以理解出什麼味道嗎? 懷疑所有的味道皆是埋伏在古典詩詞裡了,它丈量情感的深度,添了點歡喜;添了點憂傷;添了點思念。 古典詩詞書寫雨景的不少,我最愛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總是沉浸在「巴山夜雨漲秋池」的畫面中。 只是,這個季節並非秋天,而我也不在巴山漂泊。 路燈下,雨水映照出輪廓,隱約著遠方風景。「出現一幅留不住的畫面啊!」驚嘆瞬間,忍不住猜想:當白晝結束,是不是水面升起煙嵐的時候,都會明亮黑夜的寂寥;流瀉著霧色的滄桑?而我能記住眼前的雨景如畫,記住一個人走入雨中的感傷。 台北城籠罩冬雨,冬雨放飛霧色,街頭;廣場;公園,隱約薄透一層夢幻,如一片漫延在心中的相思海,潮汐翻捲著我人生的緣起緣滅,浪影聲悅耳,耳畔重播潮水的迴旋,迴盪的是人生的悲喜嗎?該如何面對旋死旋生的注定? 時光滴答滴答,雨水也滴答滴答,我看窗外的雨,淋濕著歲月的容顏,窗外的雨也凝視著我,它會笑看我的多情嗎?時光倏然,青春易逝,雨後會天晴,這世間,有什麼能不朽,又有什麼可以永恆?答案埋伏成秘密,誰能解惑? 一首詩做到了,它濃縮著詩人們的生命故事。 台北雨霧之美,使我無須醞釀對巴山的綺麗遐想,縱使我曾經引頸而望能藉由一場夢,穿越千年時空一睹李商隱在巴山的夜雨風采。只是人生不必過度迷戀,懂得珍惜即可,就像我看見花開的微笑,卻聽不到花落下的痛。把握當下讓我錯開了遺憾裡的一種嘆息。漸漸覺得自己是幸福的,都能趕上季節離開前的風景秀麗,就像冬夜裡,放晴前的倒數計時,來得及嗅聞雨水一場的氣息。 那日雨夜我在夢裡世界,感受窗外雨聲滴答,與夜霧纏綿著,靜心去感受雨聲近乎禪意的迴旋。我輕緩地,汲取來古井裡的水,倒入火爐上加熱的水盆。 巴山那方接雨的池塘,依然在秋夜裡漲高水位嗎?雨水驟然的景色依然如舊嗎? 夜雨漲秋池,秋池接夜雨。 平靜地取下火爐上的水盆,宜人水影把雙足泡暖,彷彿是專注凝視的姿態。 我看見了,仔仔細細的。 當白晝結束,水面在升起煙嵐似熱氣的時候,會有黑夜的寂寥,也會有霧色般的滄桑。
-
【短篇小說】副營長
然而,副營長為了分擔妻子的工作,自願在家煮飯、洗衣、掃地、餵豬,做家事,又干她們什麼事,難道犯法?副營長因為體恤家人務農的辛勞,在經濟能力許可下,適時加點菜,又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難道過份?總而言之,副營長何罪之有,這些三姑六婆的心態,不是眼紅、就是見不得人好,總有一天勢必會遭受村人的排斥!況且,他所作所為,早已獲得村人的稱讚,比起那些個性剛烈、而動不動就罵老婆打小孩的老北貢強上好幾倍。副營長為家奉獻的高尚情操,以及異於他人的修養值得敬佩。 時光在忙碌的農事中溜走,也成就明川的農耕本事,無論是俗稱的「犁園」、「播芋」、「硩安茨」,他都駕輕就熟。除了春天的播種或秋天的收成,翠英才需要上山幫忙,其他時間都留在家裡做家事,好讓副營長休息休息。可是做慣了家事的副營長,在翠英什麼事都搶著做、讓他沒事可幹時,反而感到無聊,甚至也沒了之前的成就感,而悶得發慌。 「翠英啊,我知道妳和孩子是出於一番好意要我多休息,可是每天無所事事,坐在家當老太爺等吃飯,彷彿廢人似的,一點意思也沒有。」副營長落寞地說。 「田裡除了春耕秋收需要我幫忙外,其他時明川都能獨當一面,並不需要太多人手。他再三交代,要我留在家煮飯洗衣做家事,以免讓你這個阿叔太勞累。」翠英解釋著說。 「孩子的孝心我能感受得到,可是我還能動,不是廢人,這些家事都難不倒我。如果一天到晚沒事可做,就好像不是這個家的成員似的,一點成就感也沒有。難道是嫌棄我做得不好,飯沒有煮熟,衣服沒有洗乾淨……。」副營長抱怨地說。 (一二)
-
我所知道的前水頭舊地名
之前寫了一篇「前水頭海岸地名的由來與景觀」,把靠海地區的地名和景物詳加介紹,外圍大家都明瞭了,那村落內外及鄰近地方的名稱又是什麼呢?如果沒辦法做一個完整的探究,那豈不是事情做半套為德不卒。但是我比較偏向於從舊地名出發,因為舊地名是一種泛稱,而後人為了「新事物」的需要,重新命名或將一地分區稱呼,合乎情理,但有時碰到事過境遷,這個名字反而是多餘的,舉例來說,現在四海飯店一帶以前叫做「中山仔」,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在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應該稱為「山中仔」才對,因為當地位置高度剛好在山的中間。水頭碼頭人貨進出繁榮時期,這裏設了一個「檢查站」,後來大家都叫檢查站,小時候還看到一大片的水泥地板,直到蓋了飯店才讓遺跡消失,過幾年再提到檢查站,可能沒有一個人知道指的是那兒。 又如「蘆竹腳」,位於四海飯店過馬路對面,在這裡我也有一塊地,這個名字的起源,應該和「蘆竹」有關,而且蘆竹是父親過世喪禮中砍來做哭喪棒用,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又很普通的植物,蘆竹腳這個「腳」字,顯示這兒的蘆竹非常茂盛且是一大群,這一塊地是位於它們的腳下。但現在這兒連一枝蘆竹也沒有,再叫蘆竹腳,如果不會感覺很奇怪,也要花時間解釋個老半天呢,有人一定會問,那這裡的地名呢?還是回歸到原來的泛稱(舊地名)--前宅。這是我一再強調且研究舊地名的原因。 下面僅就個人所知道的舊地名條列敘述如下,歡迎補充指正: 獅山鳥仔石--金水黃氏小宗宗祠所奉祀的開基祖光敏公,字思潔,妣水頭陳氏,合葬獅山鳥仔石,後人稱此地為目賊吐煙(即地形像烏賊行進時口吐黑煙一樣),以南飛碇嶼為案(即墓的南方遙遙的望見飛碇嶼)。 煙墩坪--清朝雍正年間,地在原國軍塔山觀測所下方,設置煙墩三座,大炮六位,配屬金龜尾炮臺汛,有外委一員,配兵三十七名,故名煙墩坪,此煙墩的主要作用在於遇有狀況,能向廈門方面示警。 滬仔頭--以前的人捕魚,先築堤將水流堵住,再把有魚一方的水抽乾,水乾則魚現。村民都用圓形木桶「滬乾」(如把水刨掉一般)。而從稚暉亭到金鯨坑道口的海域,形狀有如可滬水的半圓桶形,故稱滬仔頭,也稱作內海,和門仔流以西的外海有所區分。 西山--在族譜裏,前山、後山,其至西山、本山,所代表的不是專有名詞,而是在村莊的某個方向,一座甚至多座山的「泛稱」。水頭以前所稱的西山,就是現在的塔山,這倒是非常合理,因為它確實是村莊最西邊的一座山。但如同我所講的,泛稱的範圍太大,較不精確,例如我所知道的黃氏小宗北山墓,位於還不到海巡營區的「平地」,族譜卻寫「西山之陰」,這個山的面積也未免太大了一些。 牛眠--牛眠,是塔山一處小地名,因其地形如牛隻在睡眠,故名。地在如今的萬善宮附近,後來因為部隊炸山取石,風水寶地破壞無遺,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談起這個風水奇穴。閩南話叫「眠牛」,眠,音如困,兩個字唸著順序相反,卻同指一地。 墘(坑)仔溝--族譜說它位於前宅頂(前宅的上方),有的寫墘仔溝,有的寫作坑仔溝,因此並列。就是烈嶼托運站旁(如今已經改建為港警所)的山溝,此溝位於兩山之間,雨水從煙墩坪頂流下,直到烈嶼長堤碼頭西邊入海。墘仔 溝東「岸」是我家種植相思樹的地方,祖父砍柴賣錢買菸酒,樹竟然成了經濟作物。聽說有一次祖父巡山的時候發現有人偷砍他心愛的木柴,當場起了爭執,對方竟然順手拿起所帶的小刀捅了祖父,不知是否閃避得宜,或者是冬天穿了厚重的棉襖,最後也僅是一點皮肉傷而已。人家都說祖父很兇,我感覺他很和藹,但碰到這一樁,真的是如同人家所說的︰「強驚雄,雄驚沒天良」,大白天碰到直接巧取豪奪的,也真是無可奈何。此外,在一次雇用怪手整地時,赫然發現半山腰有一列墳墓,為首的墓碑上刻的是周姓,可見下界以前稱為劉厝、周厝確實可能,只是無從得知其後人何時離開前水頭? 白石頭--從茅山西側的半山腰,到45據點的馬路間的小「臺地」,或許是因為地勢不高,開採容易,上面的石頭顏色,和東側的茅山,西側的獅頭山比較起來,顯得比較淺些,故老因稱之白石頭。 大隙內--這是一處位在塔仔腳後的一塊「小平地」。在茅山和獅頭山之間的山谷,有如一個大縫隙,故稱為大隙,向海的一邊稱為大隙頭,向陸地的一邊稱為大隙口,中間可以耕種的地區叫大隙內。大陸陳姓漁民因偶然的機會來此躲避颱風,發現此處有農漁之利,因而遷居於此,清代移往水頭建屋,近幾年數位後裔已經在該地或建大型別墅,或經營農場、畜牧業等。 牛嶺山--(牛眠山):牛嶺山現在是中央氣象局金門氣象站所在地,現場整地發現有許多黃姓族人祖墳,此山東邊的深垵頂小石山,葬著黃氏開基祖。附近也葬有黃百萬的三子黃如棻和五子黃誠圃,正如霞漳蘇景鴻為黃誠圃所寫的碑文:「牛嶺之墳,佳氣氤氳……安厥窀穸……植福彌殷,綿綿瓜瓞,甲第凌雲。」卜葬吉地,冀望多子多孫,奕世簪纓。 砛下--現在吳承玉新厝附近一帶,地勢低窪,土壤肥沃,能種植甘蔗、芋頭等經濟作物。戰地政務時期,居民們都從這兒的據點下海。洪姓居民曾移住此地,後來發現今日後豐港的這一片腹地,於是又一次遷移,開闢成一個新村落。 下田仔--在惠德宮後與砛下兩高地的交會處,地勢低下,終年潮溼,一般都叫「田」(閩南語音蟬),這裡也不例外,所以叫「下田仔」,宮後的水都由此處會流入海,以前為了貯存淡水以供灌溉,在這兒挖了一個池塘,後來被海水沖垮了,由於前面的海中正如火如荼的興建港口,將來這裡會變成陸地,池塘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也就沒有人過問了! 過岸--田埂,閩南語叫「岸」,這裡有一條水溝直通入海,水溝兩旁都有「岸」防水淹,過此田埂後就是另一地區了,後陳以往的房子範圍沒有超出這條水溝,但現在已經蓋有五棟新房子了!地在陳宗鐘祖公厝的旁邊。 崎仔頭(一)--閩南語坡度很陡叫「崎」,爬坡叫「伯崎」,地在吳國壽新建住宅後的小高地。 蓮鈴仔墓--吳榮在昆仲住宅附近,有一座年代久遠,長滿荊棘雜草的古墓,或許是墓地上長了似蓮似鈴的不知名植物,自古以來,都稱之為蓮鈴仔墓,至於是誰家的祖墳就沒有人知道了。 官路邊路-從公車「後山」站牌,過馬路沿著擋土牆方向,以前有一條羊腸小徑可以通往官路邊,非常便捷,現在路變成「田中央」,要到官路邊尋親訪友,要繞道賢聚,好在現在走路的人少,開車的多,多花些油錢罷了!(四之一)
-
渡口
我若,追夢 當飛越千年,與 清修相遇相守 擺渡,沸騰但淨靜 的灼熱,至此啊 般若慢慢悟…… 人生不相見(註) 心 向晚 只聽聞 海風放肆 波濤也氾濫 成萬千朵菩提 頃攬娑婆的梵音 你是其中一朵 最深的依戀 我終深埋 晚來的 前世 緣 (註:中古世紀的修士進入修道院後就此與世與親人隔絕至天年) 位在法國坎城(Cannes)外海(地中海)的Saint Honorat島,法國大革命期間被國家沒收,出售給當紅女演員Mademoiselle de Sainval。1859年,Frejus主教買下該島,十年後,熙篤會重建了Lerins Abbey修道院至今。 圖片中的古堡是早期修道士為了躲避撒拉遜人和海盜的突襲,在1073年建造了這座堡壘塔,其中安置了教堂的所有設施,如小教堂,兩層迴廊,臥室或儲藏室。入口高約4米,當時只能透過梯子方能進入。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我們拾階而上了最頂樓,遠眺全島與地中海,汪洋海域一覽無遺,晨曦燦燦、海鷗飛處、夕陽鎔金、萬千海景,天地悠悠,恍如遺世獨立;突然聯想到六世達賴喇嘛、西藏著名詩人倉央嘉措被傳誦的〈不負如來不負卿〉的佳句: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遙祭天邊
思念爸爸 告別式是懷恩廳;送進塔是懷恩堂。 冥冥之中的巧合;冥冥之中的安排。 今天要來看爸爸;將思念化為行動。 我們都過得很好;請爸爸不用擔心。 只是常會惦記您;願風中傳遞訊息。 缺席 每年度慶祝歡欣聚會的餐敘, 全家微妙關係緊依偎在一起。 人一輩子總逃不掉生老病死, 第一次雖然沒有老爸的身影, 但卻是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 祝福天國的爸爸自由自在地, 爸二叔小叔叔你們過得好嗎? 應該是很和樂再結為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