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繽紛詩樂園】獨處
想做的事自己來, 時間任由我安排, 他人心思不必猜, 輕鬆愜意好自在。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儘管天河想得很多,對他阿母也有所不滿,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要夥同天清,趁機撬開她的抽屜,竊取現金到大頭的賭場跟他一搏。自從跟大頭較量到現在,他發覺他並不是一個賭場老千,所有的賭客幾乎都沒人說他作牌,或許是運氣好的關係。但既然是靠運氣好的緣故,運氣就像風水一樣總會輪流轉,他已輸掉不少錢,按理說也該輪到他贏了吧!難道他真的那麼衰潲,一直輸、一直輸,要輸到傾家蕩產才會翻轉。然而一旦傾家蕩產,即使運氣再好,也沒有賭資可下注了,空有賭運又有何用,所以他們必須按原計劃進行,而且要把握機會。 於是他們趁著阿母上街補貨時,眼見良機不可失,天河囑咐天清說:「阿母上街補貨,不會那麼快回來,你趕快去拿起子和鉗子來,把抽屜的鎖撬開,拿到錢後我們馬上就去跟大頭一搏。說不定我們已受到賭神的眷顧,賭運來了,輪到我們贏了。」 當天清拿來工具,因為抽屜是木板做的,而且使用的時間已很久,三兩下就把上鎖的抽屜撬開。可是讓他們大失所望,裡面的錢已不多。天河訝異地說:「阿母的錢不都是放在抽屜裡嗎,怎麼只有這幾百塊。」 天清不死心地把抽屜往外拉,裡面並不像之前滿滿都是錢,於是合理的懷疑說:「會不會被連長給騙走,不然錢拿到哪裡去?」(一六四)
-
《金門兵事史話》簡介
民國三十八年,金門地區處於兵荒馬亂的年代,在古寧頭大戰後,十一月三日,縣政府遭撤置,進入「軍事管制區」。民國三十九年三月,改為軍事管制區行政公署。民國四十二年二月,又恢復縣治,改為「軍派」兼縣長,這是戰地政務的雛形。爾後,民國四十五年七月,金門又進入另一種形式的「軍管」,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戰地政務實驗」,一直到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才終止,總共「實驗」了三十六年,始恢復軍民分治,這也許是金門人的「宿命」吧! 古寧頭戰役之後,被國軍俘虜的共軍(大陸稱為「金門戰俘」),後送至臺灣,民國三十八年十一月起,前往新生營接受三個月的感化教育。結束之時,有意願加入國軍行列的,既往不究,宣誓後成為國軍的一員;希望回大陸者(大陸稱為「歸俘」),在民國三十九年七月起,陸續予以遣返。嗣後,共軍成立集訓隊,要求「歸俘」開始學習。民國四十年七八月間,作出結論,每一個「歸俘」的「黨籍、軍籍雙開除」,有的還被判刑-「死刑八人、死緩一人、一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四十九人。」(錄自洪小夏的《血祭金門》) 大陸蔣柳清所著《落潮-金門戰俘沉浮記》中,說出「歸俘」的「心聲」:「心想,如是這樣,當時還不如『光榮』了好。有的人甚至在想,早知這樣,還不如留在臺灣。」雖然提出申訴,最後也「平反」了。針對此事,大陸洪小夏在其所寫《血祭金門》內,表達看法:「(「歸俘」)有的死於貧困的生活,有的死於罪惡的疾病,有的死於歷次的政治運動無休止的批鬥,還有的死於平反後的過度興奮,多年的壓抑已積鬱成疾,生理和心理上都難以承受。」「金門戰俘」返回大陸都是其自己的選擇,常理推斷中共會給予禮遇,但李福井先生點評「歸俘」的結局:「苦戰三天,受苦三十年。」(錄自《一九四九古寧頭戰紀-影響臺海兩岸一場關鍵性戰役》) 民國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七月初,當局為了「集中兵力」等因素,有撤守金門的意圖,但金門是防衛臺澎的前哨,地理位置甚為重要,最後並未付諸執行。撤軍案從開始草擬到撤銷結束將近一個月,以後未再「舊事」重提,反而一再重申絕不放棄金馬外島。這一段往事已逐漸被淡忘,特蒐整此案的多面向史料,以回溯「金門撤軍案」的決策過程,讓鄉親與讀者瞭解。 大、二擔島係金門列島防衛體系之一環,是必守的戰略要地。研判共軍掌握到金門即將撤軍之情資,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十八時十分對兩島發動攻擊,國軍奮勇作戰,並殲滅登陸之敵,二十七日十一時四十分結束戰鬥,歷時將近十六小時,史稱大二擔戰役。胡璉司令官在《金門憶舊》說:「大擔島之捷,規模雖小,時間雖短,但卻在最重要的時刻,打了一個徹底的殲滅戰,振我軍威,挫敵狂焰。」守島的第七十五師二二五團一營官兵在史恆豐營長領導之下,奮戰不懈,打贏了這場戰爭,特別向當年戍島的英雄,表達崇高的敬意。 韓戰發生後,美國為了追求其戰略利益,透過特殊的「軍事合作」管道,由國軍正規部隊與游擊隊,以金門為基地,於民國四十至四十二年間,對大陸福建沿海的湄州島、南日島、東山島等實施突擊作戰,以牽制共軍向北移動,減低美聯軍在韓國戰場兵力劣勢之壓力。民國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當韓戰停火協議簽字之後,對大陸的突擊作戰正式結束,也成了歷史的往事,其功過得失留給後人沉思與評斷。 民國四十三年六月,劉玉章調升金防部司令官(第二任),其子弟兵第五十二軍,在老長官升任之前一個月(五月份),先移防金門,六月改番號為第八軍。原來戍守在金門的部隊,連帶實施大調整,全部調離返臺。三個月之後,發生九三砲戰,劉玉章司令官說:「砲戰期間,金門各部隊官兵,始終振奮努力,不眠不休,克盡本位職守,備極辛勞。金門居民,亦與軍方合作無間。」(錄自《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前線軍民英勇應戰,未讓共軍得逞,確保了金門的安全。 砲戰改變了美軍對金門防衛作戰的看法,也間接促成中美雙方於當年十二月三日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民國四十四年元月,砲擊停止,歷時四個多月。戰後,益感構築永久防禦工事的重要性。因此,積極的強化防衛整備,增強人員與軍品的防護力,以降低官兵的傷亡與武器裝備之損耗,奠定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的勝利基礎。 就常理而言,金門地區所發生的重大戰事,包含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古寧頭戰役、民國三十九年七月大二擔戰役、民國四十三年九三砲戰、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與民國四十九年六一七、六一九砲戰等,理應一次連貫地研討完畢,然因篇幅的關係,首以民國三十八至四十三年為探討的重點範疇,並訂書名為《金門兵事史話-中華民國三十八至四十三年》,也就是先寫前三場戰役,後兩場戰役的部分,則留待將來賡續完成,特此說明。至於撰述本書的目的,旨在提供金門縣政府,作為未來修訂《金門縣志》〈兵事志〉或是〈大事志〉之參考,也籲請金門軍(戰)史研究者提出卓見,納入爾後增修本書各章節內容之參據,讓鄉親與讀者獲得正確的認知。(下)
-
后湖海濱公園(閩南語)
海濱成公園,后湖人仾問。垵海隨人去,各人的意思。 中路南北線,有狹亦有闊。船遠人顧看,近涌拍相疊。 抵罾看著頭,閘網等退流。踏水拍拼滂,海釣船出動。 沙遂掊矣掊,海風吹矣吹。水蚶刮矣刮,倒退掄拖逝。 講是囡仔癖,見沙坐咧搤。吩咐囡仔囝,大人則起行。 大遍的沙埕,閣再揣一跡,沙面相空目,掊著無阿差。 厚矣大細粒,雙手相賽捷。大粒抾入籃,細粒放生啦! 偌掊偌咧呾,泗湖撓喳喳。好骹數出工,停看邊仔人。 摳削沙雕巧,故事則發表。沙濟好勢抦,舀水來加添。 中國八卦陣,外國出戰神。主題隨人想,齣頭無相樣。 看矣誠心適,評審出第一。百項褿看完,順行沙坡線。 螺蚶賰空殼,抾屹來相捌。行矣遠溜溜,耍頭喝戽休。 海景亦咧想,水堀等洗手。熱天公園在,歌聲出東海。 后湖講烏礁,涌來四踅攀。賽勇拚暗流,提命作交割。
-
【拾穗集】一口井
一口井 一口井對現代人可有可無 昔日它可是生活的中心 飲水、做飯、洗滌,樣樣少不了 井口護欄保護汲水人 花崗岩鑿出洗衣盆、搓衣板 古味的青石板圍繞著井口 曾經 婦女井邊浣衣、聯誼 閒話家常、說笑、也講八卦 曾經 夏日孩童井邊喧鬧沖涼 垂吊西瓜入井,當冰箱 一幅活生生往日生活樣貌。
-
餵食秀
話說豪讀二年級時,有次上體育課,那時課程是分組跑步,他跑完幾圈後蹲在跑道旁觀看,忽然他不知是要幹什麼,突然往前傾站起身來,但是好巧不巧,說時遲那時快,凱凱一陣風似的飛奔而來,兩人霎時相撞在一起,雙雙摔倒在地……。 老師當場檢視災情,凱凱還好,並無大礙。但是豪卻手腳受傷了,腳只是小擦傷,手部比較嚴重。豪說他痛的都哭了(阿嬤秀秀哦),兩位同學帶他去保健室給護士阿姨擦藥。午餐時(此刻,重頭戲來了),他正想拿湯匙吃飯時,同學佳佳走過來了,停在他旁邊,隨即拿起他的湯匙,開始一口一口的餵他吃飯、吃菜,看看他吃的差不多了,才回自己的座位吃飯……。 這是豪放學後告訴我的班上故事。我的直覺是-哇!佳佳好有同學愛喔!看到他手受傷,主動來餵食。然後我問他:當時你感覺怎麼樣?為什麼不告訴她說,你還可以拿湯匙吃飯,你要自己吃?豪說:當時我嚇都嚇死了,什麼話都不敢講,只好張開嘴巴讓她一口一口的餵我吃飯……。我再問:那老師呢?同學呢?有何反應?他答:老師也看呆了啊,笑笑而已(老師笑而不語,靜靜觀賞,畢竟這是友愛同學的表現),同學也就邊看邊吃啊……。連在走廊巡查的糾察隊也站在窗外看啊! 我聽了真是快笑翻了說:有同學這麼照顧你,那你有沒有謝謝佳佳同學?豪答:我那時都緊張死了,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啦……。老師、同學、糾察員都在看我吃飯,哪還會說什麼謝謝啊?我都覺得好丟臉喔!我想自己吃的啊……!我說:那以後你有什麼意見時,要勇敢說出來哦!豪點點頭說:嗯!我知道了。 孩子的純真,真的是未經歲月的污染,一切言行都是那麼的自然無瑕,毫無心機與做作。 豪將升上三年時,雖然我希望豪和凱凱(幼兒園就同班,很活潑的孩子)、佳佳還能夠在同一班,但電腦選號編班,終究無法如願,凱和佳和豪皆各自不同班。 豪讀三下時,有次帶豪去共融公園,原本自己在玩的他忽然跑來對我說:阿嬤,佳佳和她媽媽也來了呢!我說:真的?你沒看錯?怎會這麼巧?他說:真的啦!然後指著她們所在的位置給我看。當下我快步走過去,聊起這低年級的往事,當面謝謝佳佳母女,感謝佳佳的熱心,樂於助人的精神,真是個很棒的孩子!佳佳媽咪笑笑說:她天生就是個樂於主動幫助別人的個性啊! 現在他們都是小四生了,但這段(餵食秀)的故事,相信我家的豪小子會永遠銘記在心的。因為,印象真的太深刻了啦!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而阿母則是孩子長大後,才受到連長甜言蜜語的迷惑,倘若不是被騙、就是被拋棄,如此說並非言過其實。可不是,連長達到玩弄的目的換防回台灣後,早已一腳把她踢開,阿母每天以淚洗面又有何用?甚至還養了兩個準備撬開她的抽屜、偷錢去賭博的浪蕩子。既然他們父親已失蹤多年,那麼養子不教不也是母之過嗎?而且村人言之鑿鑿,說她忘恩負義。可是她始終不承認羊犅曾經幫助她農耕,借錢給她開小舖,還為了救她一命被抓去坐牢,在牢房禁不起獄卒的凌虐而發瘋。提前假釋回家後,阿母則對他不聞不問,村人說她忘恩負義不是沒有道理的。 倘若兩相比較,孰是孰非,相信是逃不過村人銳利的眼光的。認真說來,他們的阿母又怎能跟秀桃比,他們兄弟更比不上太平。尤其是蒙受人家的恩惠而不懂得感恩,那是會被世人唾棄的!如此之行為不叫忘恩負義,什麼才叫忘恩負義!難道阿母的眼睛是被勢利所矇蔽,心中只有金錢,沒有其他。甚至被大頭當面羞辱,還不知覺醒,即使她的兒子不爭氣,但有這種阿母,竟也光榮不到哪裡去!(一六三)
-
《金門兵事史話》簡介
民國一一二年八月七日,第五屆金門文化獎得主李福井先生在《金門日報》刊載〈相須相行、互切互磋-記我與鄭瑞堅將軍的文字因緣〉,九月十四日,曾任金門縣公益戰略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光海先生相繼也刊登〈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寫在安慈賢弟新書出版之前〉,兩篇大作發表之後,鄉親詢問拙著所寫的內容為何?特將撰寫此書的背景、宗旨與目的,加以簡要的說明。 民國一○一年元月,離開了三十幾年的軍旅生涯,空閒之時,以閱讀藏書自得其樂。看了鄉賢李福井的曠世大作-《一九四九古寧頭戰紀-影響臺海兩岸一場關鍵性戰役》,引發筆者研究金門軍(戰)史的構思。為了請益治史需注意的事項,特別專程前往金城拜會,在暢談當中,福井兄不藏私,將其心得與看法傾囊相授,並贈送其所撰寫的各種專著,個人受益匪淺,藉此致上誠摯的謝意! 走入「研究」這條不歸路之後,第一步先到圖書館、書局、二手書店「尋寶」,並閱覽《金門日報(正氣中華報)數位典藏光碟》,當蒐集到珍貴的軍(戰)史資料時,喜出望外,或許這也是人生的另一種樂趣。接下來,研讀所獲得的史料,對重要的戰役或紀事,除筆記要點外,並予以分門別類,俾利往後的查閱與運用。第二步閱讀不同年代的《金門縣志》與五個鄉鎮的《鄉鎮志》,結果發現不論是金門縣文獻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出版)、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民國八十一年出版)或是金門縣政府(民國九十八年出版)所編輯的《金門縣志》,其〈兵事志〉的內容,基本上皆「相沿成習」,差異性並不大。這是受到不成文通則的規範,也就是說在傳統、慣例上,沒有足夠的證據(史料或文獻),不能修改前一版本的紀事所致。 「兵事」的意義,係指「戰爭;戰事。」研讀《金門縣志》的〈兵事志〉之後,筆者認為部分紀事,是否符合史實確有討論的空間,如何釐清事實的真相,國學大師錢穆曾說:「應該從現時代中找問題,應該在過去時代中找答案,這是研究歷史兩要點。」(錄自《中國歷史精神》)因此依循這兩個要點,以現代的角度去衡量〈兵事志〉的紀事,發現一些「問題」,為了「釋疑」,蒐集相關的文件,包括近(現)代史、國軍的軍(戰)史、參戰官兵的回憶錄或口述歷史等重要文獻,就其所記載的內容,加以比對並抽絲剝繭找出端倪(「答案」),經過綜整研析後,以瞭解其真正的涵義。 從民國一○一年十月起,陸續將「讀書心得」,投稿《金門日報》;到了民國一○三年八月之後,則改寫論文進軍《傳記文學》園地,承蒙報社及出版社的「垂青」,截至目前為止,已登載三十餘篇。親朋好友本來希望筆者將已發表的作品,彙集成冊後出版,但由於年代相近,已刊登的每一篇,其歷史背景的敘述內容相似,致重複又繁瑣,而且「時序」不連貫,讀者無法瞭解金門「兵事」的全貌,所以將原著重新改寫,做有系統的記述,同時為了以昭公信,重要的論點均註釋出處。另外,撰寫時之所以採用「史話」的體裁,是因「講古」的方式與通俗的內容較「淺顯易懂」,有助於提升鄉親閱讀金門軍(戰)史的興趣。 民國四年,金門單獨設縣,八年後(民國十二年),海軍陸戰隊來金門駐紮。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之後,駐金部隊調回大陸,參加對日抗戰。查閱金門的歷史文獻,這一段期間的駐軍史並未詳實記載,致無法瞭解其全般的駐防概況。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四月,空軍傘兵第二營(欠)才由廈門來金戍守。三個月後換防,由空軍地面警衛第二旅(欠)(金門人習慣稱為「空衛」)從廈至金接替,一個月之後,該旅又回到廈門。由於兩空軍單位的駐守時間都非常短暫,已逐漸被金門人所遺忘,但凡走過必留下足跡,特重建其駐軍紀實。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古寧頭大戰在金門這彈丸之地發生,這一場作戰,歷時三天五十六小時。戰役結束後,蔣中正的評價:「金門登陸匪軍之殲滅,為年來之第一次大勝利,此真轉敗為勝,反攻復國之轉捩點也!」(錄自《蔣中正總統檔案》)古寧頭大捷之後,軍民的士氣為之振奮,進而使整個國家的情勢轉危為安,所以此戰具有扭轉乾坤之時代意義。戰前,戍島的守軍是基於何種緣由來到金門;作戰時,共軍登島「失利」的因素為何;戰後,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與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官李良榮)裁撤,第十二兵團則於同年十二月一日改編為金防部(首任司令官胡璉)。另外,所有參戰部隊(四個軍部十一個師部)的未來發展,亦就是渠等如何走入歷史的終點,皆是研討古寧頭戰役的範圍。 古寧頭戰役為國捐軀的官兵中,階級、職務最高者是第十九軍十四師四十二團李光前團長。作戰期間,李團長身先士卒、不貪生怕死的精神,展現出忠貞氣節,成為革命軍人的典範;其守土報國的功勳,亦將永垂不朽。戰後,總統府明令褒揚,以表彰忠烈;金門人則建廟祭祀,成為地方守護神。其一生的寫照,正如「李光前將軍廟」的柱聯額:「當年浴血守土,殺身成仁,精忠傳宇內;英明長垂青史,凜然正氣,死為百姓神。」(上)
-
我的金門值星班長週
要值星週,半條命,先去了一半。 說到我的士官軍階,是金防部通訊營通訊士官班修業完成的。 金防部,是四級單位。(連是一級,營是二級,師是三級。) 我修業完成歸建後,回部隊。掛階通訊下士班長,雖然待遇差軍官很多,但優於士兵。每個月多七八千元,加上外島加給三四千。也是可以不用再跟父母親伸手要錢。畢竟我師範大學結業,實習一年抵年資一年。收入也是不錯。 看在錢的份上,多工作多收入是好的。 如不算領導加給,其實不用帶部隊,也是可以不用值星。 另一聲音告訴我,雖然我沒有領導加給,可是我仍然想要當個領導士官,試試自己統御能耐一下吧。 擔任值星班長很辛苦,從早點名開始,清點人數,分配「不利於行」的學長打掃部隊內部,然後帶著整個連去晨跑,中間不斷跟連上精神答數,激勵士氣,充實國防戰力。「雄壯、威武、嚴肅、剛直、安靜、堅強、確實、速捷、沉著、忍耐、機警、勇敢」跑完步,回中山堂集合吃早餐。吃完早餐後,分配公差工作。 基本上公差是做不完的事情,種樹、割草及抓野狗是基本功。就不慮營部師部臨時安排的各種各樣各式的公差。 中午又集合一次,點名分配下午臨時上級長官分配的任務。 下午六點又集合一次吃晚餐。晚上除了電話紀錄交代團康活動外,保養我們二級廠的軍事武器是每日的功課。除了莒光日做精神上訓練。白天是忙碌著不可開交。 一直到晚點名,唱完「我愛中華」「我愛中華」。晚上的活動暫時告一段落?錯!晚點名才是大戲。全部做完體能有時是基本盤。算總帳才是精彩。有時新兵摸不到狀況,值星一班長要訓示提點一下。罵三字經,罵涉及人家媽媽的那堆髒話:是要自我訓練的。我那時不打草稿,至少也可以罵他媽個三四十分鐘以上。做體能,大專兵或是表現不好的菜鳥,是可能被叮在牆壁上。 其實這些例行公事,還好。最怕怕學長涉入其中,如果值星班長的梯次「菜」於「愛管事學長」的狀況,在論梯次不論軍階的情況下,得罪老鳥的那個新兵會死得很慘。 晚點名加強體能時間,老兵欺負新兵的時刻,也很容易發生。我值星時有幾次幾乎壓不住老兵,還是「軍中九袋長老級」的士官學長幫助,那些借勢、借端的跟學弟借錢,欺負新兵的壞學長,才被反制回去。 處理梯次,處理人際關係,才是值星班長的課題,處理了很多,了解很多人性,我真正學習到很多,收穫滿滿。 值完值星週,另外半條命,去了一半。
-
秋夜
仲秋的湖濱 清風徐徐 水波不興 夕陽西沉之後 轉眼夜深人靜 萬籟俱寂 月色掩映 昂首天際幾許浮雲 點點疏星 看風煙萬頃 聽陣陣蛙鳴 坐擁無邊夜景 十里波光如鏡 憶故人 蕭然鬢影 今宵不寐到天明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