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二度返鄉書展記
此聯語先師磊翁亦甚愛用之,師曾自況聯云: 「作書無特色; 飲酒有豪情。」 篆書七言聯: 「好酒名茶以待客; 奇畫異石不讓人。」 筆者自認把篆書的圓轉勾連特質表露無遺,線條介乎石鼓與秦篆之間,師古而不泥古,結構嚴密,布白勻稱,婷婷玉立,清秀可觀。 臨謝宗安臨︽石鼓文︾(全文)十屏: 文字四百九十餘字從略。 筆者跋尾:岐陽十碣為我國石刻之祖,於今已二千餘年,唐前多主為西周宣王時物,宋後則證為秦物所勒,誠屬金石刻辭之瑰寶也。書體高古雅潔,氣勢雄渾,倍受歷代文人書家所讚賞,韓昌黎作︽石鼓歌︾稱為:「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余雖愛其字,撫臨不輟,惟功力不足,故拙劣如斯,慚愧,慚愧。 碑體︽王之煥、左宗棠詩二首︾四屏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兩詩作者不同、朝代不同,而將之湊在同一作品上,曩昔少見,故筆者題跋:古代西域塞外荒涼,故王之煥詩中云云,及至左宗棠移督陝甘,所率鄂湘子弟遍植楊柳,因之兩詩有不同境界。 草書︽高適除夜詩︾中堂: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此作品在一九九九年首屆兩岸書畫攝影聯展中入選獲漳州市文化局暨漳州畫院頒發榮譽證書。 大篆七言聯: 「百家文字先金石; 萬里河山在戶庭。」 鐘鼎文字以下之文字,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之上雕刻的文字,通常稱作「金石」。而「吉金」為祭祀之禮,古稱吉禮,故祭祀所用鼎彝之屬故稱吉金。 韓城鼎銘:「堅文吉金,用作寶尊鼎。」古文苑秦始皇嶧山刻石銘;「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章樵注:「石之精堅,堪為樂器有,如四濱浮磬之類。」故金石文字為我國文字之起源。
-
自我設限
在傳統詩詞中,要去挑一個「贅」字,很難。但在現代詩中,要去挑幾個「贅」字,那就很容易了。例如下面這句詩: 「已踏出了一行行艱辛的履痕」 這句十二言詩,在現代詩中不算太長,讀起來也還順口。但仔細審視,句中的「已」、「了」、「一」三字,便應列為「減肥」的對象。因為,「出」字己兼具上述三個字的功能,且勝任有餘。 不過,一般讀者之所以對這三個小「贅瘤」不覺得「多餘」,是因原句接近習慣的口語,而又未發覺口語有精粗之別的事實。另一原因,是大家誤認「詩是散文的分行」,所以也就不苛求了。然而,儘管讀者如此,詩作者卻不能不知「詩是精煉的語言」這一鐵律。因此,自我要求提高詩語言的標準,就是分內事了。 其實,要做到「詩句精煉」,也不是很困難的事。第一:句子寫成後,先檢驗它有沒有完成任務?若已完成任務,再來檢討它完成任務的總成本,察看其中有沒有「牛當馬用」,或「馬當牛用」的不經濟現象?有沒有一人能完成的工作卻派了四個人去的浪費情事?這步工作,要絕對斤斤計較,不得保留一點情面。第二:在創作之前,先給自己立個較嚴格的規矩,如「這首詩不得超過X行,每行詩不超過X字」等。有了這個自我設限,手裡的筆,才不會如野馬亂跑。 傳統詩詞之所以精煉,原因與雕字琢句和限字限句有密切關連。而前幾年有些徵詩規則裡,也有限句限字的大概約定。結果,徵出來的詩就較平常的任意揮灑要精煉許多。此外,詩意不可說白說盡,也是精煉詩語言的方法之一。如唐初李義府︿詠烏﹀詩最後兩句:「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栖」,便是言己盡而意末盡,話已講但不明講的成例。唐高宗一聽,立即回答說:「與聊全樹,何止一枝栖?」十個字,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任務,這就夠了,何必多費一字?
-
二度返鄉書展記
從體例來看,台灣通史原本是續修台灣府志,但其體例,格局及其所反映的其實是國史體例,這表現了連雅堂個人對台灣的認知。他堅持理想都也體認現實,只要不影響到大的氣節,他也願意妥協。像為了發行台灣通史,他請日本高官題字作序,但實際無傷大節。 連雅堂在︽台灣通史︾自序中說:「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 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姓,此不佞之幟也。」回首百年雅堂不僅是台灣史上的奇葩,更是能在亂世體認現實,堅持理想的英雄。雖然他的小毛病也不少,到底是瑕不掩瑜,能堅定的站在民族史家的立場出版︽台灣通史︾厥功偉哉。 隸書五言聯(自撰): 「戰地笳聲壯; 金門民氣淳。」 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台澎金馬,金門曾經是柳營處處的戰場,金門早期受南宋理學大師朱子之教化,民風淳厚。 隸書七言聯: 「得志當為天下雨; 論交尚有古人風。」 下聯前賢原句:論交「要」有古人風,信筆書成「尚」字,未能及時重寫。 大篆十言橫幅: 「人生不留白 瀟灑走一回。」 人不要平白的過一生,「塗鴉抹黑」也算是一種人生不留白吧!一笑。 大篆九言橫幅: 「凡寫過的,必留下墨跡。」 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更改「寫」、「墨」兩個字後有感書成此作品。 隸書蘇軾︽前赤壁賦︾頁冊: ︽前赤壁賦︾文詞從略,詩人書法家、蔡鼎新賜有序文: 浯洲洪啟義先生書壇重望以篆隸名於時,積年寫經結緣、傳承書學不厭不倦,以隸法恭書︽藥師經︾等四部經典,都八千言,願深切閎煥佛光而法喜,心誠念定成鉅鑄,以流傳獲福無量,皆大歡喜,頃承視八十四年乙寅所書前赤壁賦朱絲界格字可三寸,都五百餘字,以分書出之,莊嚴凝重,筆酣神暢,洵為珍品,間有雷同之字,率以別體書之,誠然書此賦者類皆行草作之,君特以分書為之,真可謂別具一格也,余與君締文字交頻年甚相得而於君分書傾心久,每欲請益而時弗許引以為憾,今得拜觀斯輯,歆羨無似,爰綴此數語以贊。 民國九十一年元月辛已歲抄晚學齋主蔡鼎新時年八十三。 篆書十言聯: 「千載名那及即時一杯酒; 六國印何如負郭二頃田。」
-
浯江詩選奶奶,願您安息!
———痛悼已逝的奶奶 千山萬水 阻不斷凝重的悲傷 我艱難的吞落 滿眼不捨的淚 奶奶 我最敬愛的奶奶 我最慈祥的奶奶 您的身影已漸行遠去 他日 當我回到故里 再沒有您等待我的神情 再沒有您盤坐窗前的身影 在您前赴極樂國土的日子 滿堂子孫送您上路 而您生前最疼愛的小孫女兒 卻只能身在萬里之外 儘管一身素服 儘管滿面淚痕 卻又怎能報答您的疼寵恩情? 卻又怎能減輕我的悲悽之情? 我能做的 除了頻頻拭淚 只有不斷的誦經 迴向給您 唯願您煩惱全消、罪障盡除 早登無苦極樂淨土 安息吧,祖母 您的身影雖已走遠 您慈祥的笑容 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淚題於二○○六年元月二日下午二時三十六分
-
低低的呼喊頻頻逼進妻的噩夢裡
像一群無枝可棲的小鳥 發出啾啾不祥的聲音 凝神傾聽:彷彿耳管塞進了 一台砂石攪拌器,隆隆虺虺 那不是舂搗地糧的初生之雷 也不是先人的鹿皮草鞋 輕快踏過斜版岩的迴響 而是截谿斷谷一場山崩石裂 將溯洄的鮭魚圍困在我胸前 一條節奏喪亂的樂舞裡,慆慆不歸 這沈重的迫擊召喚我怵然醒立 上昇的血液迅速啟行,頃刻間 龍葵和天門冬都已在腳下 崎嶇的山路護送兒時的瞻仰 矯矯如抖翼斜飛的雄鷹,摩蕩雲天 那巉岩峭壁,巍峨、原始、聳動:::: 我不免,四顧茫然的我不免奢望 啊芬芳的命運之神在上 撫慰一個破落的獵戶,依依 用她的柔情一寸寸將我接納 長路漫漫,裹腿羼入了塵砂 八面風聲吹破了一襲老袖套 沒有山貓或野豬的消息 而氣壓比預期中來得更低 瀰天的黑雪陌生地撲下山來 像一群失明的流星倉惶墜落 我感到冷暗的芒角正在刻琢我 體內兩百零六根黃昏後的顫抖 糧食和野火始終還能維持 心臟的跳動,不停的是雪 雪一直在落在落落成了肺的葬禮 當迤邐奔行的山稜線,儼然 古生代的巨獸黯黯隱褪,啊 滅絕是這樣簡單的一回事:瞳孔放大 殘留的光影自簷桁間一片片剝離 思緒的冰雹擊沈載寶的獨木舟 一切都死寂的隆冬夜裡,到底有誰 觸及白鹿牠倉皇細弱的足跡? 鼻笛無聲,餘煙也已經化成灰燼 只有喃喃的祖靈,心肌 還梗塞著焦味:那是深植記憶之巔 一棵大傳說中的千年紅檜 卻在坎坎的伐木聲中,震駭 摧折,高伏特的電鋸們 丁丁越過了雲杉的肩膀,我聞到 行凶者留下的基本教義 從冬眠的百步蛇中抽出鈍拙的佩刀 我急急刨開一千堆雪,看啊 這樹這樹這偃僵倒懸的根鬚 像亂雲飄絮的糾結散髮,遮覆著 蟲蟊鑿穴而居,憂鬱黥面的巨臉 而曾經手足般互恃的高貴磐石 也傾圮如負傷的族長,瀕臨 萬丈深淵,心事渺渺的谷底 撫觸它,用一千個月亮的哀憐 正視鋸痕猶新的橫斷面:那 精確的巧藝強悍地展示他們 所理解的世界,而我獨不覺珍貴 時常,讓我深陷的狂喜 是游向年輪掀天揭地的漩渦中 凝聽造化最深刻的圓融教諭 我不一定全瞭解可是我明白 當千花萬葉擎出和太陽擊掌的小手 這偉美爭鳴的盟約無人可以逾越 絢爛的折射舖疊山尖的七道彩虹 樹下沒有誰是陰影灼傷的棄嬰 如是我不能不沈痛,沈痛指控: 唯有傲慢者,能拆解妳綿綿的身首 詆斥妳的根基現在不過是鬆軟的冰土 且將禿鷹逐出眼窟,好跌碎視野 便看不見遭劫的軀體被壓削磋磨 循那整齊的切割遁身為優雅的藏書架 去承載勝利者殘酷的履歷;或者 橫臥鐵軌下,聽火車蕭蕭從遠方駛來 會誤以為細雨正灑向部落的茅頂 為什麼滿月豪飲的海上,對酌的魷魚 總驚怖於嗜血的群鯊惡意的出席? 是誰的懲罰,讓愛撫群雄的蕃茄 源源來自黑暗加工廠已賣斷的眾姐妹? 是誰的律法,讓帝雉俯衝的毛羽 墜燬在妳胸前的坑坑洞洞無聲無息? 雪啊,不停的雪繼續在落在落 像花豹的斑紋在熟睡中剝落 落到下面確定什麼也沒有,除了 焦躁的金翼白眉,惡靈糾纏不休的 高山甘籃緊緊包裹的身世 旃檀和山栗花已經持續了四百年的違約 瑟縮的小米,宛如先人的骨肉 翻覆在敵首架上化成一灘灘受難的血 我在晶瑩冷肅的淚光裡,搜索 找尋,星星還小時就刻下的甜美印記 決心讓淚水長大,不許憔悴更不肯 枯萎,野百合渴望的是灌溉啊吾愛 讓我們用新陽去計量豐收的年月 用全心的戰鬥去抵抗 抵抗蝗蟲那鍍金的詛咒 *本詩獲1995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佳作。
-
獨居老人
黃昏裡,你的背影顯得蕭條,深深的天色嵌進你漆黑的眼,你佝僂的背勾著蒼老的歲月,夕陽的餘暉也被你拖得漫長、無力。 灰牆已斑駁,牆角的植物一株株垂著氣,如午後多病的老黃狗;蜘蛛在窗櫺邊結著網,等待著收割獵物。而你在門檻上長成一株枯木,只是,那歸巢的燕並不停歇,自顧自的在你面前不遠處略過,你,似乎未注意,或者,你也想將這些事模糊掉。其實,是你的眼,早就乾澀,容易酸痛,你,不再想去看,去想。 一個碗、一根湯匙、一個鍋子,在水槽裡躺著,東西不多,明日洗也是一樣,可是你還是挪動了身子,慢慢將它們洗滌乾淨了,或許,這些,才算是你真正的孩子吧,至少,它們陪在你身邊,餵飽你,已經很久了。 你又坐在門檻上,衣角滴著水,是剛才弄濕的嗎?你並未注意。聽不見你說話或嘆息的聲音,你使盡力氣的關上吱啞的門,天還未暗,你卻一下子把世界摒棄在門外了。 我在屋外等屋亮,好久好久。 好久,忙了好久,我一陣子未曾晚飯後散步到你家附近,也就好久未曾見過你。那一天,妹妹隨口而出,你去世了。我竟描繪不出你詳細的面貌,其實,我們幾乎未曾正眼交視過。妹妹繼續看著她的連續劇,不再談你,而對於你,我也想不出有什麼好聊的,只是再問了一下,你為什麼去世了?妹妹淡淡的說,好像是生病。到底還有什麼好聊好問的,我們不再談你,之前,之後。 只是,還有些疑問,你曾經年輕過嗎?閉眼的剎那,你想著什麼事?
-
閩南語與金門話初識
前言:國小鄉土語言實施概況 近年來,在台閩地區教育界最受大家矚目,也是引起討論最熱烈的議題,莫過於「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所引發的諸多問題,也是當前教育界同仁最投入、也是最頭疼的癥結所在。這次教育改革的課程設計,有一門以往不但沒有,而且還嚴令禁止的語言,也在這次課程改革時被列入,就是早期被稱為「方言」,後來稱為「母語」,也在這次的「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同時,以「鄉土語言」課程列入並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 民國八十八年,我參加在台北縣秀朗國小舉辦的一次「九年一貫課程」北區公聽會上,得知「鄉土語言」確定將被列入正式課程實施。從小在金門這塊土地上成長,一生中無論上學就業,離開金門的次數雖多,卻沒有一次超過兩個月,深諳金門與周遭的閩南沿海各地雖然是舉目可及,也和周遭地方同樣操持閩南地方語言,但由於是一處島嶼,早年交通不便,經過幾百年的演變,金門話已經逐漸呈現出與其他地方有某些不同的特殊口音了。 從各項資訊中,深感一旦新課程實施後,如果我們不能自己編寫一份金門口音的語言教材,那麼在教科書市場開放的情況下,在金門目前每年級學生數不滿千人的小市場中,絕對沒有任何一家出版商願意為我們開發一套只有少數學生使用的金門口音鄉土語言教材的。基於這點認知,於是我於八十九年六月,赴教師研習會參加「河洛語種子教師」研習培訓。 當時教育局的盧局長、王督學和楊課長也本於這項共識,於是決定自己編印一套以金門鄉土題材、用金門腔調口音來標音的鄉土語言教材,於是由中正國小楊校長、張主任、楊蓮花老師以及後來續任的張校長和黃主任所組成的編輯小組籌畫之下,由鄭藩派老師和我擔任教材的草擬工作。 我們先是在民國九十年五月,先行完成了供國小一、二年級小朋友使用的一本「閩南語鄉土語言參考教材」,權當實驗教材的性質來使用。為因應即將全面實施的鄉土語言課程需要,接著又在九十一年十二月,以先前完成的參考教材為藍本,分為第一、二、三冊,作為一至三年級的教材,接著再完成供四至六年級教學用的第四、五、六冊,使全套教材包括了供學生使用的六冊教材,以及供教師參考用的兩本教師手冊,在加緊工作的進度下,於民國九十一年年底完成全部教材的編印出版。 我們深知一套教材之完成,必須有許多人力的參與,還得有多少專家學者的諮詢、指導,再經多次修訂才能完成,而本縣這套急就章完成的教材,當然不指望(也不可能)它能編得好,只能說為了因應這項沒有充分準備卻將即刻實施的新課程而採取的因應措施。 近來參與多次的觀光解說人員培訓班授課工作,也曾了解到方言在地方性觀光解說工作上的需要,許多人對於所謂「台語」、「閩南語」、「金門話」還不甚了解,更不用說「河洛話」是什麼東西了。基於這點感觸,所以將以往個人所學到對於「閩南語」的些微認識,提供有心學習者作參考。 壹、台語、閩南語、河洛語: 在台灣地區,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是什麼?當然非「台語」莫屬了。但很多人卻把大多數金門人、廈門人、泉州當地人說的地方話也叫「台語」,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台灣島內的漢族移民,以說「閩南語」的人數最多,這些早期移民,大都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廈門這個區塊的漢人,也就是使用閩南方言交談的人,這些人剛到台灣時,使用的是原鄉的方言,有漳州口音、有泉州口音、有半漳半泉亦漳亦泉的廈門口音,經過了兩三百年的融合演變,也經過五十年日本統治期間從日本融入的外來語,再經過近六十年來從歐美日等國融入的外來語,就形成今日台灣島內「以閩南語為主幹,融入部分外來語(日語居多)的地方語言」,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台語」或「台灣話」。 基本上來說,台灣話只是「閩南語」的一支。至於所謂的「閩南語」這個詞,因為它是閩南地區最普遍的通用方言而得名,實際上這個名稱並不十分恰當,因為如果稱這種方言為「閩南語」,會讓人誤以為這種方言僅使用於閩南地區而已,其實不然。 根據專家調查結果得知,包括福建省東南沿海、臺灣省大部份地區、廣東省東部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浙江省東南沿海及東南亞等海外僑區,都是這種方言的通行區域。而且這種語言更不是這些地區的地方語言,而是漢代之前通行於中原河洛地區的語言,也就是今日黃河流域河南省附近一帶。換句話說,它就是早期漢族普遍使用的語言,由於後來經過了東晉五胡亂華之後,北方外族一次又一次進入中原,造成中原漢族屢次向南遷徙,從河南進入湖北、湖南、江西以及福建、廣東地區,還有部分從福建遷往浙江南部溫州一帶,明末清初渡海到台灣,清朝中葉以後,閩、粵僑民再遷往南洋一帶,而其中以閩南地區人口最多,居住範圍最集中,且移入者多數是中原土族,在當時稱為南蠻之地的閩南,佔有較大的文化優勢,所以不但不被當地土著所同化,且同化了當地人,使中原文化及河洛語得以較完整地保留在這個地區,形成這一區域的地方通用語言,也就是後來被冠上地方色彩的「閩南語」。 今日閩南地區使用的這種方言,當然也並非就是早期河洛地區的語言,而是一種「以河洛語為主幹,融入部分原本閩南土著使用的地方語言而成」,但基本上,閩南語也是「河洛語」的一個主要分支。到了今日,這種語言在河洛地區是否還有部分保留下來尚不清楚,反而是當時的河洛語,被大部分在閩南地區保留下來了。 所以有些人主張稱這個語系為「河洛語(話)」而不稱為閩南語。如此一來,這種源自河洛地區的語言,其分支就包括了福建省東南沿海、臺灣省大部份地區、廣東省東部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浙江省東南沿海及東南亞等海外僑區了。最重要的是:河南省黃河、洛水地區,亦即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從這個角度來看,那麼河洛語就是古漢語。 宋代之後,國土縮小,中國的經濟重心由內陸移向沿海。明代初期,鄭和下西洋開始,中國文化已經開始由內陸走向海洋,「南船北馬」已不再只是交通工具的分別,而是宣示著中國文化由大陸走向海洋時期,這時的閩南居民,擔任著重要的橋樑角色,東南沿海這個原本的南蠻之區已逐漸受到重視。清末之後,東南沿海較早與來自海上的西方文化接觸而開發,近年來由於東南沿海的崛起,使「閩南文化即古中原文化的移植」之說也逐漸受到認同,經過許多漢學家、語言學家的研究,「閩南語即古漢語」、「要研究中國的音韻學,先搞懂閩南語是最佳的途徑」,這種觀念也逐漸得到公認了。 貳、閩南語的不同口音: 實際上在「閩南語」這個大分支上,還有幾個中分支,各中分支也同樣包括幾個小分支,這本是每一個語系所共有的現象。閩南語所包括的中分支,就有以下三種明顯不同的口音。 一、泉州音: 中國經過秦漢的大一統之後,歷三國、魏晉,到了四世紀五胡亂華之後,漢民族大舉南遷,部分移居閩南晉江流域的漢人,將中原音帶到移居地,與當地百越族的越語融合,形成所謂泉州腔的「閩南話」。 二、漳州音: 五胡亂華之後,再歷隋、唐大一統,中原漢語吸收了北方胡語而有了變化。到了七世紀唐高宗時,閩南畬族(今福建寧德地區及漳州還有畬族鄉)作亂,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南下平亂,亂平後設漳州郡,這段時期的中原移民,再把中原漢語帶到南方,一方面這時的中原音已有些變化,到漳州後再融入當地語言,逐漸形成了漳州口音的「閩南話」,從此閩南語就有漳州音和泉州音之別。 三、廈門音: 與金門一水之隔的廈門,位於漳、泉交界處,原本與金門同屬泉州府同安縣所轄,自明鄭時期以後,港市規模逐漸形成,商業漸盛,來自附近泉州府和漳州府所轄各縣居民移入後,人口漸多,這些夾雜泉、漳兩種口音的移民進入廈門後,兩種口音在鄰里間朝夕相聞,形成自然的淘汰與融會,廈門音於焉形成。到了清代開闢五口通商之後,得其交通之便,廈門遂成閩南各地居民移居南洋的跳板,廈門音的範圍也有擴大的趨勢。 四、台灣的海口音與內埔音: 漢族大量移民台灣始於明鄭時期,再盛於清初海禁開放之後,明鄭時期隨著東征的軍民以鄭成功反清復國主要根據地的廈門附近為主,鄭軍到了大員(台灣)後,在當地實行屯田政策,與當地平埔族融合,以優勢的文化力量同化了平埔族。清初海禁開放之後,漢人大量移居台灣者,也不外是泉州、漳州的閩南人和廣東的客家人。 泉州在元代就是東方第一大港,泉州人也擅於經商,當其移居台灣後,主要仍以經商為主,所以選擇靠泉州較近的台灣中、北部沿海口岸定居,以便和內地經商。而漳州是閩南的農業大鎮,和南台灣較近,所以漳州人移民台灣後,選擇台灣中、南部離海岸不遠適於農耕的地區定居,從事農業耕作。如此一來,操泉州口音的移民大都住在沿海口岸,便於和內地通商;操漳州口音者則住在內陸,從事農業生產。所以泉州音到台灣後,便逐漸被稱為「海口音」,而漳州音也被以「內埔音」所取代,經過二百年時間後,今日在台灣已很少聽到原本的漳州和泉州音,而是融合漳、泉二者,隨著不同區域而形成互有所偏的口音了。 參、閩南語拼音: 早期我們常有一種觀念,以為閩南語中有許多是有音無字的,實則不然,在閩南語中,部分源自當地土著的音是有音而無字,如果它是源自古漢語者,則大部分是有音就有字,只是部分音經過長期變化,已經和當初不同音,有些當初使用的漢字,在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後,不但原音有所改變,原字被借用後逐漸被新意所取代,反而使原音或原意被遺棄而喪失,實際上有許多閩南語的用字都可以在中國古籍上找得到,只是這些古字字意被後期新創的字詞所取代而遺棄而已,近代許多漢語音韻學者在研究時,往往必須從閩南語中去探討,就是欲藉著閩南語中的漢學音韻,才能明悉漢語音韻之精髓,原因在此。 即使在閩南地區,二百年前也有幾本閩南方言拼音的工具書,其一是西元1800年,黃謙編寫的︽新鐫彙音妙悟全集︾,主要以當時的泉州音系為研究對象。其二是西元1869年,謝秀嵐編寫的︽匯集雅俗通十五音︾,主要以當時的漳州音系為研究對象。這兩本書也是今日研究閩南語音者所研究使用的依據。金門早期在鄉村私塾中讀書的人,就是用閩南語讀古書,他們在讀書發音時所採用的「呼音」法,就是用所謂的「漢語十五音」來呼音,其呼音的方法,猶如康熙辭典中採用的「切音」,以「柳邊求去地,波他曾入時,英文語出喜」這十五個聲母,配合將近五十個韻母,再細分閩南語中的八個聲調,組合成閩南語中所包含的所有音韻,形成整套的閩南話音系。 如果用現代的拼音來解釋,呼音或切音就是取前字的聲母,加上後字的韻母,而完成併音的過程。因為這套漢語十五音是以︽匯集雅俗通十五音︾為基礎發展而成,所以主要還是以漳州口音為主的拼音。
-
噢!聶魯達
沉浸在智利每條大街的 砰訇政變中,詩人還來不及 掏出槍聲堆疊的耳垢 就帶著厚重的雙下巴,咽下 人間最後一口氣,告別了 細砂與夜雪構成的狹長祖國 失重的真空塌陷於狂奔的靜止中 而聶魯達,你歌詠過的蕃茄說 你死的不是時候,尤其 當你的禿頭還是那麼光溜 有些孩子可能會忘記 但我記得這窗前的幽靈 那是蒼鷹君臨盛夏的草原 精神和極光高速碰撞後,魂與夢 對焦的顯影:鳳凰鍛造的鑰匙 漸次醒轉天穹黑魆魆的枷鎖 發射南十字星炯炯的光波 穿透我靈肉漂泊的遠洋 引爆一個無邊界的良心國度 在充滿商品惡臭的北半球 啊你已經觸動了多少個大地 最隱密的角落,筆直地堅持 用你回歸野性的豪雨的修辭學 歌頌那必需歌頌的,洗刷 那不得不刷洗的謊言和詛咒 從孤寡殘疾到驢蹄基督般的傷口 從噙淚的針黹到石英石冗長的沉默 哪裡是他們永恆的位址呢?啊 請調整節奏,容納無名者的尊嚴 重譜遺落了百次千次的豎琴呀詩人 且探照塊壘層層積貯的潛藏地質 那矛盾底部最艱深的冰炭水火 在超現實的靈視下,解放 一位女仕牽扯不斷的華麗裙裾 從鰥夫的葬禮禱文中,找回 殖民官員丟棄海中的血汁和乳液 讓最親切的招呼從礦坑 直抵華爾滋的總督府,提鍊 金銀銅鐵鋼強的人性科學 但是不需要暴力的統治 最醜的醉漢啊也能找到 滔滔奔流於山澗的愛情 因為你,已用點燃新星的熱度 成就鎔文鑄字的大業:化解 疏離冷漠的對峙於四方吟遊後 栽出隆冬裡一株發光的奇樹 庇護那嫵媚的漿果處處多汁 讓凝神的聽眾藉你抒情的聖手 掏掘心內一顆顆坦蕩和光潔 奉獻彼此,如永恆的雙星 隨你高亢的腳韻攀登來到了 馬丘庇丘這古文明的高地 在石頭的肺葉中搜索呼吸 在斷柱的羽翼裡練習飛翔 超越廢墟與殿堂刻板的沙漏 嚼碎所有平面幾何的貴賤高低 你驕傲的繆思才吐出輝煌的燈塔 呼喚智利狹長破敗的船帆 歸來吧,一切的律則終將停泊於 人民,雖然他們曾經是奴隸 所以安心地死去吧,聶魯達 安眠你,是國土最有榮耀的事 反覆的子彈無法扭轉你詩的航路 美洲最深沉的每個島嶼 都將挺出它海洋的肚臍眼 在聶魯達你磐石永固的胎盤 汲取穩定的羊水和酸鹼度 正如困守於負傷岩層間的我 聽見幽靈捶打我的詩,發覺你 你原是為地球換心的大醫師 *本詩獲1994年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第二名。
-
心情記事孩子參加「閩南語演說」有感
九月下旬的某天早晨,載小兒子上學的路上,車行半途的時候,孩子忽然開口對我說:爸爸,你知不知道,我已經不再害怕和討厭演講了,以前,每次老師叫我參加演講比賽的時候,心中總是千百個不願意,今年,我卻覺得自己非常的輕鬆和自在,但是還是會有一點點的擔心,怕自己的成績不夠理想;乍聽到孩子的這一番話語,我心中的高興,真的只能用「非筆墨所能形容」來說明了,心中想了一下,我接著開口說道:孩子,你真的長大了,我真的非常為你高興,現在,你的首要之務,就是把演講稿背熟,然後再依著老師所教導你的--詞句的段落、聲調的抑揚頓挫、神態和手部動作的相互配合等去加以揣摩練習,我相信一定會有好成績的;孩子接著說道:可是我想拿最好的成績呢!我則接著答道:追求最好的成績,那是每一個人在做每一件事時,應該有的態度與想法,設定目標,才能盡己所能,全力以赴,努力去完成它,因為有目標,我們才能有方向和依據,也才知道為什麼要去做這一件事呀!凡事盡其在我,得失心勿須太重,不要給自己心理壓力,努力加油吧!這是在車上我和孩子的對話。 活了近五十個年頭,心中一直埋藏著兩件不敢告人的秘密,並期望孩子們不要步我的後塵,不要有我這瞻前顧後,羞於表現自我的自怯心態,所以自小,孩子們不管參加任何活動,我都大力的鼓勵他們踴躍參加,例如演講、寫作、歌唱比賽、童子軍活動、或者運動會等等,希望藉由小時候的積極參與,讓他們在無形中習慣,並適應群體的生活,沒有顧慮、沒有害怕、活得自由、過得自在,如今,一個個倒也大致符合我的期望,令我寬慰不已;爾今,看到最小孩子的表現,我想,當是我一吐為快的時候了,雖然那一些事都已是如煙的往事,而且歷經這三、四十年的生活與社會歷練,已不再有這一些情形出現,但是,就讓我把它從心中說出來,叫出來,釘在字裡行間,勿使再梗之於懷吧! 國小的時候,個人就讀的是位於水頭村的金水國小(已廢校),六個年級有六個班,每班都大概只有二十來人左右,而我們這一班,總共就只有二十位同學,二位女同學、十八位男同學,大家都知道,在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學校裡,只要你的表現較為突出,較為出色,則不管是文還是武,是運動還是讀書,不二人選絕對是你,也絕對跑不掉;不幸的是,當時年紀小的我,既活潑又好動,又有小聰明,所以小學四年級以後,學校各項運動比賽,例如跳高、跳遠、跑步等,總是由我們名列前茅的幾位同學去參加,至於說到演講比賽,那可就一言難盡了,還記得小學上國語課的時候,老師總會規定要背誦課文,個人沒有什麼長處,課本拿起來,分段背誦個三、五次以後,大概就滾瓜爛熟了,因此,每次的國語文背誦,總是個人第一個完成,所以行之有年的演講比賽,自然而然也就落在我的頭上矣!猶記得,當年演說的題目是:「吳鳳傳」,個人也是事先準備,用心背誦,到比賽前,可以說已經是倒背如流了,到了比賽當日,各校參賽選手齊聚一堂,老師、學生充滿校園,萬頭鑽動、人山人海,見到這一情形,自己心中的壓力,竟不自覺的愈來愈沉重,口乾舌燥,膽怯了起來,原本熟記於心的演說詞,竟丟三落四,常有忘詞的情形發生,成績也就不如理想,我-怯場了。 時間就這樣晃了過去,國中、高中(職)畢業以後,自願入伍陸戰隊學校專修軍官班,受完一年的學生訓練後,個人分發到九十九師四零五營海空連擔任艦砲觀測官,而觀測官是一位任務型的軍官,只有演習、訓練的時候,依據其專業素養,執行空援及艦砲支援申請任務而已,是一位不用帶兵的軍官,如此,悠閒的渡過一年多近兩年的時間以後,畢竟最後還是要面對官兵,個人晉任為第二排排長了,除了日常要管理一排官兵的生活與訓練外,每月更要擔任連值星官一星期(四位排長輪值),當個人第一次輪值值星時,記得是夜間晚點名,當個人站上集合場,發號施令,集合全連弟兄的時候,有語言、有動作,雖然心中仍然覺得緊張,倒還能克制壓抑,但是當全連弟兄集合完畢,鴉雀無聲,一、二百雙的眼睛都看向個人時,個人的雙腿,竟不由自主的漸漸抖動了起來,愈來愈強、愈來愈烈,呼吸跟著急促起來,一顆心跳得好快好快,似乎就要從胸腔之中跳脫出來一般,緊張情緒瀰漫全身,這時候,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真想逃離這一情境,找一個無人的地方,來放鬆自己緊繃的心情;然而身為軍官,且係職責所在,所以,為了壓抑這一股不安的情緒,個人悄悄的用力夾緊雙腿,提高臀部的肌肉,繃緊身上的每一條神經,並深深的吸入一口氣,以舒緩緊張的情緒::,經過一天二天三天,一次二次三次以後,緊張的情緒愈來愈淡了,最後終至於無,讓我能隨心所欲、神態自若而為,連值星、營值星、乃至於師值星,均不足為懼,而指揮若定矣! 其實說真的,經過這幾十年的生活與社會歷練,各項事務倒也都能處之泰然,以從容不迫的心情面對了,但是,由於個人並不是一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或者說喋喋不休、口沬橫飛、辯才無礙的人,個人一向沉默、內省(向),有著一顆敏感又情緒波動的心,所以迄今,如果是處在一個陌生、人多又沉默大眾的環境裡的時候,個人仍然感覺得非常的不自在,如坐針氈,而處於不知如何是好的境地裡,也所以聽聞孩子說,不再懼怕上台面對廣大的群眾,而能從容以對時,我真的是欣喜莫名,而又百感交集啊!孩子,你真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呀!不管演說是否得到名次,或好的成績,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已是一位握有致勝之鑰的人了,好好的努力加油吧! 本文係孩子參加金門地區九十四年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演說前所撰,寫到這裡以後,我暫時把筆擱了下來,也沒有告訴孩子,因為我在等,等待國語文競賽結束以後,想要看看孩子的表現,是否如其所言,從容以對,期間,孩子說為了加強訓練,指導老師除了不斷給予心理建設、技術指導外,更要求全體參賽同學,於全校師生面前進行練習,終於,十月一日二日接連兩天,一年一度的國語文競賽,假金湖鎮金湖國中舉行了,個人因為正好處於鄉鎮公所,承辦是項業務,所以也率隊參加,孩子參賽期間,個人並未前往聆聽、鑑賞,讓他順其自然吧!我相信他,因為他已是一位成熟、穩重、有自信心的少年了呀!賽後,果不其然,成績公佈的結果,比去年進步了三名,去年是第四名,今年則順利的拿下第一,不負師長的辛勤教導與期望,吾衷心為其賀、為其喜,並把心頭對指導老師的那一份感謝之情,偷偷的在心中說了一遍又一遍。
-
二度返鄉書展記
連雅堂(橫)︽台灣通史︾問世(一九一八)至今八五週年,台灣通史不僅開台灣系統先河,更重要的是保存台灣本土的歷史和文化,在日本高壓殖民政策下,讓台灣人民不會失掉民主的根本,他根據此心意,集十多年時間,走遍台灣、大陸大江南北,過程非常艱辛,在十年之後成書,完成名山千秋大業,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關於連橫與司馬遷間的異同,雖然兩位時代差距極大,但卻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在相同的部分,兩人先賢就具備了完成父親志願而著︽史記︾;雅堂則為續修台灣府志,受到先人的啟發,體認「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尤其歷經台灣割讓給日本等事件後,讓他心中產生焦慮感,因而希望在有限時間裡把通史寫完,避免歷史被改變或產生錯誤。 要完整看到台灣歷史的發展過程,其中連雅堂的詩也不可以忽略,因為「詩可正史」,詩也是一種歷史見證。從雅堂先生的詩文集中,就可以發現他以司馬遷為宗師,而他能夠與司馬遷一樣博學多聞,則也跟司馬遷一樣,在廣大的大陸區域中,深度的遊覽、記錄。若要比較兩人的文筆,則連雅堂顯然較為陽剛,因為他的生平兩大志業便是│反清抗日。 連雅堂獨立完成以台灣為主體論述之︽台灣通史︾,是台灣史學上的大事,堪稱是台灣的司馬遷,台灣通史在台灣史學上有幾點意義;第一首創台灣人修史;不像官志,是由大陸官員所修,第一部真正完整的台灣通史就是連雅堂所完成。第二:台灣通史是通論性的,屬於地方的百科全書,延續中國志書的傳統。第三:創新性:台灣通史是國史與方志的綜合體,有志有傳、有紀、有表,反映了台灣歷史地位的獨特性。第四:漢人本位正統,把抗清者視為英雄;至台灣主體論述部分,台灣通史顯示台灣經濟的特色,台灣一開始就是貿易取向,是火車頭,這點在他的︽建國紀︾︽獨立紀︾裡都有。 對於︽台灣通史︾與台灣史研究的關係,雖然許多人對︽台灣通史︾相當的肯定,但是從部份學者的意見中,可得知其中也有諸多缺失與錯誤,雅堂由於受限於當年時的資料、環境、史學修養,所以不能作嚴格的批判,通史中有所錯誤也是在所難免,各界不應以現在的觀念、條件、標準嚴格要求;儘管如此,各界也不能因而否認它的價值。(二)
-
讀書、讀人、讀地域金門縣寫作協會與福建省師大文學院讀書交流記感
讀書會開始,由福建師大校台辦主任陳維振講話(致詞):他說金門縣與福建師範大學交流活動愈來愈頻繁,這是很有建設性的表現,對促進兩岸和平、提昇學界知能,有更進一步的成就。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副秘書長方友德講話:方副秘書長感謝金門寫作協會,不辭旅程遙遠,跨海特來參加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成立二十週年慶典,致詞表示敬意,同時他認為利用此機會兩岸能夠舉辦讀書會交流活動,甚深具意義與重大價值。 師大文學院副院長鄭家建講話:鄭副院長表示:師大創校有一百年的歷史,培養了許多大陸的名作家,包括台灣的名作家董作賓教授,也是出身本校,同時學生人才輩出,已有五百位碩士、六十位博士,在全國中文研究排名第十五名,充分推展知識創新的重要功能。接下來輪到我講話:我說今天很榮幸能夠在百年名校,與一群學有專業、高知識水準的教授和博碩士生,舉辦讀書交流座談,真是一時千載,千載一時的大好機緣,也是一項難得的福報。我們不僅是可以讀書,讀陳院長慶元大作︽文學:地域的觀點︾,也可讀人,陳院長的學識人品成就,是我們金門人引以為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將來想必又成為金門後代子子孫孫推崇的金門先聖先賢,而在座的各位教授,各位碩博士生,學有專精、各有專攻,如願蒞臨金門指導,屆時不僅僅與金門寫作協會舉辦讀書交流座談。就是辦場全縣性的學術研討會,都綽綽有餘,今天我們真是三生有幸,承蒙陳院長的福蔭,才有此善緣向各位求教,真的感到非常榮耀。同時還可讀地域、讀師大、讀福州,福建師大有百年的創校歷史,雖然無暇實地參觀,但相信時間可以給學校成就人才,歷史也會肯定師大的地位,而福州是福建省會,所見到處欣欣向榮、蓬勃發展,讓我大開眼界。 我講完了話,特別徵求主持人湯博士的同意,請陪我們一起來的曹校長講話,陳院長與主持人不約而同,表示歡迎請他發言。曹校長說:他擔任連江縣馬祖高中校長二十餘年,後調台灣新莊高中校長,但他看不慣台灣意識的高漲,任期未滿,提前一年退休,他有點激動的表示,他對搞台獨的那一小撮人說,他不是台灣人,他是馬祖人,他是福建人,他是中國人。我也經常感覺到台灣發展地方特色很值得提倡,可彌補以前本土化教育之不足,但過份強調台灣本土意識,令人感到有點「去中國化」的作法,這是著火入魔、過猶不及的弊病重演。同時以前中華民國在台灣,特別強調台、澎、金、馬生命共體,現在開口閉口都是台灣,台灣人,也許這為習慣問題,但在金馬人聽來真是不是味道,金馬似乎逐漸被邊緣化,然身為金馬人都已經感覺到,我們不但不能被邊緣化,而且還要擠進核心地域。我們要為兩岸和平共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讓世界認識金門。誠如本(十二)月二十日金門縣第四屆縣長李炷烽,在宣誓連任就職典禮上所說的,要「打造金門品牌,共創發展生機」,把「金門的明天掌握在金門人自己的手中」,要「扮演兩岸橋樑,落實和平特區,讓金門國際化、和平化」。 曹校長為台灣的政治動亂情況作了一首打油詩,詩曰:「不到北平不知道官小,不到上海不知錢少,不到台灣不知文革還再搞」。同時他反對大陸實施簡體字,也說了幾句發人深省的話,親(立木):雙親不見了,愛( ):愛無心;開關( ):開關無門;廠(厂):廠空空。陳慶元院長表示:大陸中文系的教授與學生都必須研究繁體字,與研究改革簡體字的職責。 曹校長致詞完備,舉辦贈書交流儀式:楊清國的︽金門真美︾等書、溫仕忠的︽金門文集︾等書,洪明燦的︽藝動的心︾等書,陳延宗的︽海上仙洲原鄉人︾等書,與陳慶元院長的︽文學:地域的觀點︾等書,席揚教授的︽藝術文化學理論與實踐︾。余岱宗教授的︽被規訓的激情│論1950-1960年代的紅色小說︾,鄭家建副院長的︽被照亮的世界︾(詩學研究),朱立立教授︽知識人的精神私史│台灣現代派小說一種解讀︾、湯津平教授的︽開台文化交流︾,兩岸作者相互交換贈送,其樂融融,世忠兄還贈送陳院長書法對聯一幅。 贈書儀式溫馨隆重,大家一一拍完照片後,暫時休息十分鐘用茶點,再請陳慶元院長作︽文學、地域觀點︾導讀。陳院長,福建省金門縣人,一九四六年七月生,是大陸名學者,著有︽福建文學發展史︾等數十種,可謂著作等身。陳院長說:大陸寫作協會只是研究寫作推展,不寫作,金門寫作協會應相當於大陸作家協會,才名符其實。他表示:寫作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現在還受經濟、文化的影響,最近他作了一項研究報告:「金門文學的現況與展望」,他讀了金門寫作協會會員所寫的的一些文章來分析,大般都在寫金門的島、山、海、戰爭、古蹟與環保等文章,這就是文學地域的觀照,所以金門的文學是海洋文學、是島嶼文學,也是戰爭文學,金門現在的廈門新娘,悲歡離合,以後都會成為寫作的地域題材,所以文學的地域因素是很重要的。 陳院長在該書中寫著:「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不少地域地理環境(自然、經濟、文化、地域等地理環境)特點明顯。某地域或區域的文學史,則有其發展的某些特殊性和特殊規律,但作地域或區域的文學史,則有其發展的特殊性和特殊規律,中國文學遠流長,豐富多彩,就目前的條件來說無論那一部,部頭宏大的文學史,都只能「觀照」文學發展的「總規律」。他寫到他曾參觀武夷山博物館,魯迅先生曾輯過︽會稽先賢傳︾一書,書中的先賢恐未必都是一流的詩人、作家,但魯迅先生對先賢的敬仰之情已在其中,對地域或區域文學史的研究,無疑可以激發人們對家鄉的喜愛情感。 讀書會的最後一項程序,金門縣寫作協會會員發言:溫世忠建議恢復繁體字,因為簡體字破壞了中華文化,對我們下一代的中華兒女是有傷害的。洪明燦說:在金門日報閱讀陳院長的大作,非常敬佩,特別慕名前來參加讀書會,感覺很好,他表示他比較偏愛書畫,他們七人小組組成,一個「驅山走海」學會,到處去寫生繪畫,繪畫也是地域的觀照,表達了我們的地域觀念。陳延宗報告:在「金門文藝之家」舉辦讀書會的情形,也是先讀地區作家的書,譬如楊理事的︽金門真美︾我們就曾研讀過,然後大家撰寫讀書報告,在金門日報刊載,都有地域觀照的現象。他又報告主編︽金門文藝︾與︽金門文學叢書︾的經驗分享,編輯內容,也顯示了地域的觀照。 午餐就在師大賓館舉行,由校台辦陳主任作東,福建師大校長李建平,也來敬酒表示歡迎,並很自豪地表示,全國唯一的一本手抄︽金門縣誌︾就珍藏在我們學校圖書館內,我聽了都想去看看翻翻,可惜時間匆促,餐畢我們又趕赴參觀鼓山風景區,參拜千年古剎湧泉寺,晚宴師大海外教育學院院長沙平,在豪華的牡丹飯店宴請我們,席中他說曾與金門技術學院洪教務長集輝,商談招考金門子弟到師大讀書事宜,我們樂觀其成。這次的福州感性知性之旅,非常感謝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陳慶元、秘書長黃建業、方秘書長方友德、陳院長辦公室主任李建華的熱烈招待,以及師大的各位教授、碩博生的不吝指教,讓我們收益良多,滿載而歸。 (下)
-
換個島嶼住住後浦的豆花伯
每天下午四點半,一聲聲的『豆││花』如敲更般準確,固定的叫賣路線,是後浦人熟悉不過的生活脈動。 最早知曉他這號人物,是透過金門日報刊載的藍茵姊以及之後另一位文友的作品。在這裡重複提到他,似乎過多;不過我想提的是,前幾天為他拍照的感想。 豆花阿伯推著攤車的痀僂身影,觸動我想為這位後浦眾所熟悉的人物攝影紀錄。阿伯跟攤車流動的畫面吸引著我,我隨他走過總兵署後,在莒光路邊固定拿出他的小折椅,坐著休息並叫賣;接著目送他朝貞潔牌坊方向前進,沒多久他將右轉至菜市場路,大約是七點半左右,幾乎沒有誤差。 阿伯的豆花又軟又滑,他總是自豪地說:「這是真豆花!」糖水不重,很符合現代人的口味。誰說阿伯年紀大,我倒覺得他的處世風格是現代人所缺乏的。 由於每天體力勞動,阿伯的身體狀況極佳,看不出再過四個月就要滿九十六歲了!阿伯說:「每天勞動,我天天都睡得很多、很沉,還需要別人叫醒我呢?」拍照時,只要相機一對著他,阿伯就把腰桿挺得很直;甚至還示範雙手撐著小折椅、屁股離開椅面的高難度動作(我這輩子都做不來的動作)。遇到熟識的人走過去,阿伯總是主動攀談,大約十分鐘不到,阿伯跟三「攤」的熟人聊天。對方跟他的對話包括:『我女兒吃您的豆花長大,現在已經是大人了。』、『怎麼可能會有人覺得你礙眼?我們都希望您繼續賣下去!』::: 阿伯表示,他上午睡到飽,起床後開始準備製作豆花的柴火,批柴、挑柴是例行工作,做好一大鐵桶份量的豆花(阿伯說生意大不如前,以前一天要準備兩大桶),下午開始上街叫賣,直到晚上才回家休息。如此週而復始。阿伯說:「我賣豆花是為了勞動;人如果一不勞動,身體就會垮掉。」沒有失眠等疑難雜症纏身的幸福老人;照顧好自己身體、不需浪費健保資源;活到近百歲,還可以為後生晚輩製作真豆花::,這樣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唯一時光不饒人的地方,就是阿伯的眼力跟聽力已經不如前了,如果想光顧他的豆花攤,這點要多多體諒。 當我回到家中,檢視數位相機裏拍攝的圖片,原想刪除那些阿伯挺直腰桿、在攝影者眼中『較不自然』的照片;後來轉念一想,那是阿伯引以為傲的畫面,應該予以保留。 宏亮的『豆││花』聲音從樓下傳來,不必看錶就知道幾點。住在後浦的你,知不知道阿伯推著攤車經過府上時,又是幾點呢? 作者註:近三年我為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台北畫刊』撰寫稿件,很喜歡報導這類平凡中見偉大的人物。如果你覺得有不錯的題材,請告知,讓我有機會替金門留下一些稿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