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我看紅樓夢
「劉姥姥進大觀園」這詞大家耳熟能詳,都知道出自中國四大小說名著《紅樓夢》,很多人兒時就開始閱讀《紅樓夢》,我卻是半百才接觸。在蔣勳及諸位老師的講述中,我對《紅樓夢》充滿好奇且著迷,尤其是對作者曹雪芹滿腹經綸、博學多聞敬佩不已。 日前,走訪新北板橋林本源園邸,林家這座建於清朝的園林建築,讓我想起曹公筆下的大觀園,為元妃省親而蓋的豪華別墅特區。如果曹公穿越時空,走進這座國家古蹟,是否會有熟悉的感覺呢?彷彿賈寶玉、林黛玉也從書裡跳出來,陪著我們一起悠遊林家花園。 曹公若真能現身,台灣的紅迷一定非常興奮,忍不住想問他許多問題,而我當然也不例外,《紅樓夢》八十回後真的是您親筆寫的嗎?我對您飽滿的知識充滿景仰,可惜您的大作流傳後世僅此一書,殊為可惜。 我喜歡在週末悠閒時光觀看歐麗娟老師講《紅樓夢》,歐老師著實是一位稱職的說書人,網路課程如此介紹:《紅樓夢》吸納傳統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涵蓋面甚廣,將涉及「神話運用與詮釋」、「讖語式的表達」、「悟道模式」、「遊仙模式」、「喜劇精神」……聆聽歐老師諉諉道來,園林建築、居住空間、屋舍配置、花草植物、人物性格、紅樓菜系……每個單元都讓我聽得如癡如醉,真是精彩萬分。 我沒有特別喜愛小說裡的哪一位人物,最敬佩的是作者曹雪芹及說書人歐老師,曹公憑著一隻筆,把人物景色寫得栩栩如生;歐老師研究《紅樓夢》多年,對於字裡行間傳達的旨趣,詮釋得如此到位。我尤其對她所講的一句話印象最深刻:「不要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以前發生的事。」我們要把自己設身處地在故事發生的當下,便能體悟小說裡的情境。這個觀念也常被我用在職場及生活待人處事上,學習凡事設想對方立場,有助人際溝通。 我仍持續觀看《紅樓夢》課程,收聽《紅樓夢》廣播,很慶幸接觸這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擴展我的視野,也激起我對中國文學的興趣。工作之餘,能浸淫在文學世界,確是人間一大樂事。
-
荒唐的謬誤
來不及為你嘆息 青春已遠去 所有光華都不是上天必然的恩賜 深深的思念如何送出不確定的信息 數不清曾經的放棄 從悔誤裡得到清晰 你擁有的唯一 在荒唐中消逝 落難的傷痛身體 要用甚麼才能消弭? 生命的義諦 找不到終極的道理
-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收納的風潮開始流行於社交平台。網路上的廣告總有各式各樣清掃工具的推播,Youtube、臉書的文章都與極簡主義相聯。我蜷縮在沙發上裡面,百無聊賴的翻調著電影頻道。自從大學畢業後,我似乎被囿於這五六坪的房間之內,每天在網路上尋找著更適合的工作,午飯和晚飯大多都是樓下7-11的便當,在這日復一日之中,消磨我無聊的人生。 思緒忽然被手機鈴聲拉回現實,我接起電話,聽見那頭有一個熟悉無比的聲音。 「喂,阿王!要不要來我家找我,我們一起打電動。」 打電話過來的是我小學同學獵頭,不過我們更願意叫他豬頭,本來和他在六年的小學生涯後便沒了交際,誰曾想陰差陽錯在高三學測,考上同所大學,被分到同一個宿舍。大學畢業後也留在了大學的所在地。 「不去,外面那麼熱,還是躺在家裡好。」我悻悻地回答。 「寶可夢更新地圖了,你要不要再考慮一下?」 「等我!」說著,我便穿好衣服,迅速跑出門去。 和豬頭在一起打遊戲的時間總是很快,轉眼間便已經到了晚上四五點。此時窗外已然夕日欲頹,回家的車輛匯集在路上,司機總是不耐煩地按著喇叭,機車引擎的轟鳴聲也此起彼伏的傳入我們耳中。 「別走了阿王,留下來我做飯一起吃吧。」 豬頭之所以叫豬頭,是因為他實在很胖,一百七十多公分的身材居然有九十五公斤,這得歸功於他的廚師父親,也剛好耳濡目染的學會了一些做飯的方法。 豬頭搖搖晃晃的跑到廚房,我則在他的房間裡面遊蕩,豬頭向來喜歡看書的,我也看到他的地上擺滿了書。忽然,一本倒扣在地上的書絆了我一下。 我蹲下身子,才看到這本不甚起眼的書,它看起來已經幾次易主,到豬頭手上時竟連封面都少了一半,其中幾頁的字也因為折疊了數次而變得模糊。我好奇地翻閱起來,才知道這是一本講居家衛生的書籍,不僅將生活常用的方法列舉的清清楚楚,就連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也講的明明白白。 「豬頭!」我大聲喊道,「借我一本書!」 「好!」豬頭在廚房那端回應道,「你自己拿!」 回到家中已經是晚上十點多,我打開臥室床頭的燈,靠在床邊翻閱這本從豬頭家帶回來的書。現在想來,書的大部分內容都忘得乾淨,只是在看完之後對於清掃與收納有了濃厚的興趣,並下定決心隔天一定要把自己的屋子收拾的乾乾淨淨。 我似乎訝異於我的改變,我向來是一個怕麻煩的人,對於麻煩能避則避,甚至因此放棄了許多事情,打掃衛生這件事情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天大的麻煩,就連小時候做值日生我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做做樣子。 隔天,我起得很早,看到窗外薄霧升騰,蟬鳴間歇傳入耳中,我望向雜亂的房間,準備開始打掃。 我花了一個上午將物品歸類,並且把不需要的東西都扔在走道,後來開始折衣服掃地拖地,一直忙到了下午。但當我站在門口審視我一天的勞動成果時,我發現好像並不是那麼盡如人意,雖然房間看起來比之前整潔不少,但是一些細微之處仍然沒有照顧到。我猜想是否是使用的工具太老套了。於是在囫圇吃完晚飯後,我打開電視,主動在我曾經避之不及的推銷廣告中,試圖尋找最先進最便捷的掃除工具。 在等工具到來的這幾天,我在部落格、臉書上找了許多種技巧,而宅配也如電視上承諾的那樣僅僅兩天,便送到了我的手中。 我拆開包裝,看到一個個個鑲在精緻工具上面多樣的按鈕,一時間竟無從下手,僅僅是學會怎樣使用它,就花費了將近一個上午的時間。但不得不說,先進的工具真的非常便捷,原先花費一天時間的清掃,現在僅需幾個小時便可完成。 可當我再次如同檢察官一般巡視房屋時,已經明顯的感覺到了屋子乾淨的一塵不染,但置身其中總覺得又十分雜亂,我心裡也沒有一個明顯的答案。正當我一籌莫展之際,手機鈴聲忽然響起,我接起電話,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 「阿王,什麼時候來看看外婆啊,外婆都想你了。」 小時候我的父母工作忙碌,總是把我一個人丟在外婆家裡,所以外婆在我心裡一直十分重要。外婆家在一個環水的小鎮子上,想要到達的話除了坐公車以外,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輪船,記得小時候來外婆家的時候,總擔心在船裡面搖搖晃晃的欄杆會讓我掉進水裡。 和外婆待在一起的時候,也是我久違的寧靜的時分,在這個小鎮上沒有機動車的轟鳴聲,少了人們切切察察的話語,每個人似乎都在漫無目的的活著,卻又過著愉快而無憂的時間。 在外婆家待了幾天之後,我在城市裡浮躁的心漸漸平息了下來,每天看到夕陽西下時,水面上倒映著天上鮮紅的影子,遠山之處漸漸泛起的色,以及夜晚忽明忽滅的流螢,我開始逐漸放下那些曾經執著的東西,我彷彿重新活過了一次。 在外婆的叮嚀下,就這麼慢慢的度過一天又一天,有一日,我看見外婆親手編織貴黍掃把,彎下腰去掃地,歲月沉重的擔子讓已經年邁的她難以站直,我慢慢走了過去,接過外婆手中的掃帚。 「外婆,我那裡有更好用的工具,等我回去的時候寄過來給妳。」我說。 「不用啦,人老了,用不慣你們年輕人那些新奇玩意。」 我還想勸外婆幾句,但一想到她那倔脾氣就只能放棄,便改口:那我幫你掃吧。 說著,便接起外婆手中的掃帚繼續幫她打掃屋子。說來奇怪,用平時最常用的掃帚一下一下掃地的感覺,竟然比那先進機器的感覺要好的多,手腕的按壓通過掃帚傳到地面,地面又重新反饋回來,一次一次的清掃,不僅僅是房間的地板乾淨了許多,我的內心也明亮了不少。 我滿頭大汗的清掃完整個房子,再次回看時發現,原來困住我生活的,不僅僅是那些雜亂無序的灰塵細屑,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紛擾。我買回來許多華而不實的東西,只是滿足了自己想要打掃的欲望,它本來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什麼要將其複雜化呢? 我驀地明白了,原來萬事萬物都會沾惹塵埃,可一切塵埃的起由,竟都是自己的心,正如豬頭那本書最後寫道的:掃除灰塵,實際上也是在掃除業障。 幾天後,我決定返回自己的家中,看到因為收拾行李而再次被搞亂的房間,這次我沒有著急收拾,我坐在沙發上把心徹底沉靜了下來之後,又拿起從外婆家拿來的掃帚,開始慢慢的清掃,從臥室到餐廳,從客廳到廁所,固然沒有電視上表演的那樣迅速,但卻是我正心的明鑒。 我站在門口回看房間,似乎很多細微的地方都沒有顧及到,房間也只是簡單地清掃了一下,但是我卻悠然自得的耽於其中,我再也不會把灰塵當做負擔,家中已經潔淨如新,而我的心靈,也已清潔乾淨。 自那天起,我天天用著那把家中外婆親手編織的掃帚,房間也一天比一天乾淨,我投出去的履歷也被一個大公司回覆,自從清正靜心以後,生活的一切就像一根根井然有序的絲線一般,按部就班的編排好。 「那些科技什麼的終究都是外物啦,再怎麼發達,也掃不乾淨內心的灰塵。」 佛經中將清掃歸為布施,這相當於是對自我的歷練,是向內探索的一種契機。如今我再次打開電視,看到鋪天而來的廣告時再也不會驚慌,反而不斷回饋本心,正如禪宗六祖惠能的那首詩: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美麗的容顏
噓 錄影中 請小聲點 我已是耄耋之年 經不起再次折騰 你們都雙眼勾勾 炙熱的盯著我瞧 怪不好意思 我承認臉上的小孔洞 是當年被深深愛過的痕跡 親吻的激烈 乒乒乓乓嘎嘎作響 從海上翻滾到沙灘 從夜晚激戰到天明 從此孕育出 台海和平
-
找茶
最近喝茶嗎?當然,我們幾乎每天都喝茶。 喝什麼茶?珍珠奶茶! 如果你問時下年輕人,最近是否喝茶,獲得得答案與詢問「最近讀什麼書?臉書!」的結果一樣令人瞠目結舌。換個角度詢問這群人,印象中的茶葉分哪幾類,除了經常在電視廣告中出現的烏龍茶外,紅茶是熱門答案,至於金萱、膨風茶、包種茶……知道的人似乎不多,更別提如何沏茶與茶有關的軼事了。 茶葉,曾經被先民們列為開門後必須時刻關心的七件事之一,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逐漸淡出了部分人的家庭生活,現代人知道茶也買過茶、沏過茶、喝過茶的年紀似乎偏高,年輕人雖然知道茶但很少會主動找茶喝。不久前,與新聞界朋友出席次日九點登場的座談會,前一晚就抵達日月潭,住進了離會場不遠的飯店。晚餐後,這位好友邀我找家茶藝館喝茶。 夜逐漸深了。出門在外也不忘沏茶的雅興,隱約暴露好友一天沒喝茶就會出現焦躁不安、無法入眠的症狀。在街巷中兜著圈子似乎沒有發現茶藝館。建議他回到房間沖泡飯店提供的茶包,或到便利商店購買瓶裝的茶,一樣可以解癮,這位好朋友笑了笑說,差很多,沒有那種泡茶的感覺,不算喝茶! 只能繼續陪他在街巷中閒晃。他說,坊間的茶藝館越來越少了,出外人能在異域喝茶的地方一個一個消失之後,以後出門可能要自己帶茶帶茶具了。
-
蠶寶寶寵物風波
這學期開學後不久,班上突然時興起養蠶寶寶的活動,原以為他們只有三分鐘熱度,卻沒料到日後還能掀起一波波熱潮呢!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春天來了,天氣暖和了,……」文章中正介紹著春暖花開的季節,百花齊放、蟲鳴鳥獸飛竄,大地一片欣欣向榮,怎不令人心曠神怡?連我都不自覺陶醉其中,賣力地咬文嚼字解釋給同學們聽……「哇!好肥、好可愛呦!」「快點把牠抓回去…」「噯呦!等牠爬一下啦!」課才講一半,騷動就來了,怎麼回事?「老師,陳宗民的蠶寶寶爬出來了啦!」我走上前看,心想:又白又胖,真的好可愛呦! 「陳宗民,下次小心別再讓牠爬出來了。」我小心翼翼用輕柔得不能再輕柔的力氣,把蠶寶寶抓回盒子裡躺好,蓋上蓋子,暫時算鬆了口氣。沒想到,學生們卻意猶未盡,嚷著要我說說以前養蠶的事。反正課堂裡的氣氛已經被破壞掉了,和學生聊聊經驗也挺有趣的,我趁機回憶起童年往事,竟一發不可收拾。從尋找桑葉、採摘桑葉說起,再由蟻蠶一路聊到如何蛻變成蠶蛾後再交尾產卵,嬉嬉鬧鬧……唉!一節課就這麼給毀了。 某日午休,睡興正濃,一陣嚶嚶涕泣聲忽然擾人清夢,待我一探究竟,原來是一群螞蟻雄兵攻上頂了,吳巧芳的蠶寶寶被四面八方重重包圍,唉呀 ~ 那模樣真是慘不忍睹! 幾經安慰,費勁安撫,和學生們共同收拾殘局,好不容易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
款款深情
《跳島練習》是散文書,石曉楓所著,九歌出版。 這本書的場景在本島和外島,也就是台灣和金門。作者在金門成長,大學時赴台讀書、教書,進入婚姻……對親情、青春、校園生活,都有著很細緻的描繪,無限深情躍然紙上,讓人讀來不免為之著迷。婚姻是人生的另一章,大大有別於求學歲月的清純,雖未必是水火難容,但仍有或明或暗的相互抗衡,尤其是在內心的調適上是需要時間的磨合,卻不易或不願明說。 大致上,作者是比較直截的面對生命的種種試煉,隱晦處不多,雖然有時會迂迴,但文字的細膩,還是彰顯了文學的美。 這本書寫得好,在於寫人,不論寫自己的老師、學生,以及今生所遇,有的只是萍水相逢的偶遇,也是頗有情味的,更何況是因緣更深的親朋故舊呢? 此書有著回顧的深情與惆悵,交織著對往事的依戀與繾綣,寫盡了人生中各種不同的身分轉換,女兒、學生、老師,妻子、母親……細膩、熨貼是優點,但是,也在無意間透露了「人生實難」的艱辛與委屈。 很好的一本散文書,具有個人的書寫特色和魅力,相信會有很多人喜歡。(稿酬捐贈金門家扶中心)
-
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責」是領導能力的基礎,為組織負起「當責」,只是第一步;再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擁有權力的第二步。長官信任你有本事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才願意賦予你更多權力。弟兄相信你有能力一次就把事情做完,甚至是又快又好地做完,才願意聽你的話,服從你的領導。 有人說,解決問題的能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好難。不會解決問題,很大原因是沒有動腦去想,總想著等長官直接說答案、給資源,如果養成這種依賴性,就永遠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人會問,要怎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呢?首先是搜集資訊,搞清楚狀況,面對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模樣。 剛下部隊,突然接到陌生未知的任務,這是菜鳥少尉都有的惶恐心情。我下部隊沒多久就遇到「接戰備」,然後「下基地」。「接戰備」與「下基地」是什麼啊?連上老兵都接過好幾次戰備了,自己卻一頭霧水,只好趕快用空檔時間多問,也許每個老兵講的不完整,卻像一片一片的拼圖,多問幾個老兵,我逐漸拼出整個圖像。 簡單講,「接戰備」就是做好作戰準備,如果有緊急狀況,我們部隊隨時都有實彈實車,可以開出去打仗。在接戰備的那一週,首先有「戰備檢查」,每個人要做好身上迷彩服的識別,包括職務名條、小國旗、反光帶這些,接戰備的那幾天,還要派公差去彈藥庫搬彈,運回車場……等。 用連長的話來說,「接戰備」的重點在於「擺出態勢」,讓上級長官看起來有模有樣就夠了,不需太精實,長官們也沒時間驗證每個步驟的細節,因為這是例行性任務。 「下基地」則不一樣,這是長達兩、三個月的大任務,是驗證一支部隊戰力的期末考,必須嚴肅以對,追求好成績。連長自己沒下過基地,還好隔壁連連長有好幾次下基地的經驗,所以他向那位連長東問西問,然後現學現賣,教我們如何下基地。 多問有經驗的幹部跟老兵,資訊越豐富,不只越清楚整個狀況,還能吸取別人(無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甚至還能問到省時省力的訣竅。大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在軍隊尤其如此,絕大部分的任務都是週期性、循環性的,很少有大家都沒碰過的全新任務,也因為如此,有的軍中老鳥會擺老,因為他們經歷過這些任務,知道要怎麼做事,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軍官搜集資訊、掌握狀況,有一個關鍵——要能做到「數字上的管理」,例如掌握一個任務的人數、時間等數據,因為軍官通常是指揮一群人去做事,透過人數、時間的管制,才能掌握進度,完成任務。 我有次接到任務,要擔任接兵官去旅部幹訓班,把一批新兵接回營部。雖然這是我第一次接兵,但那時下部隊一段時間了,也有押運軍車的經驗,馬上知道重點所在,事前向營部人事官問清楚,要接幾員新兵?幾點到幹訓班?到了幹訓班,問清楚哪幾員新兵有特殊狀況(如前科),回來向人事官回報,並且一路掌握好新兵人數。這個任務的成果,是把這批新兵交付給人事官,如果少接一員新兵就是任務失敗,而且是很嚴重的事。從這個事例可知,「數字上的管理」是一種具體有效的管制手段。 搜集資訊,搞清楚整個狀況後,接下來要盤點自己手上有多少資源可用。對排長來說,最常見的資源就是連上兵力,因為大部分的任務都不是單打獨鬥,需要一群人共同合作,一起執行。 以出公差來說,究竟連上此時有幾個人可以用,而且是有能力做事的可用之人,這就要好好盤點一下,如同何飛鵬《自慢3:以身相殉—何飛鵬的創業私房學》所說的「挑戰不足律」,資源不足是創業的基本原理,而創業最大的關鍵,就是用較少的資源,完成目標,以創造最大獲利。 軍隊也是如此,兵力永遠不夠用,特別是在戰鬥部隊,任務繁重,如何把人放在對的位置上,發揮最大的作用,真是一門大學問。 弟兄的個性與能力不同,有的人能力強又負責任,無論什麼事都能做好,這種人是連上的稀有財,早就被連長、輔導長訂走,留在身邊做事。有的人學歷高,適合做業務;有的人體能好,適合幹體力活,這需要觀察每位弟兄的特質。還有人喜歡打混摸魚,遇事能躲就躲,能閃就閃,這樣的人也不少,出公差的時候要盡量公平,把這些人抓出來做事,其他人才能心服口服。 懂得用人,是軍官解決問題的一個關鍵。用對人,可以把問題變小、變簡單。軍官先要指出目標,然後從旁輔導與監督,適時糾正方向,最後帶領弟兄交出成果。用錯人,往往是麻煩的開始,因為對方一路做一路錯,製造出更多問題,反而要花更多時間心力來善後。 軍官不是光桿的領導者,別忘了,要善用士官,他們是軍官的好幫手。士官在部隊的時間久,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強,這無須多說。我的經驗是要懂得放手讓士官去領導士兵,使得士官有能力也有權力,並且負起責任,解決這些基層的庶務性工作。 軍官是最後的決策者。因此應用士官帶兵時,不要被士官牽著鼻子走,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士官有時會回報遇到難題,這可以參考出版家郝明義《工作DNA》對職場中級幹部的建議,回到根本的「立場」,回到原點去想,在整個任務的過程不要把「目的」和「方法」混淆不清,「目的」是堅持不變的,但「方法」是靈活變化的。能夠迅速解決難題,表示這個幹部很穩,可以隨機應變,往往能在關鍵時刻建立威信。 軍官也是任務的把關者。部隊的資源不足是普遍現象,可以改用新的工作方法,繞個彎達成任務,但是不應該再三追加兵力或延長完成時限,而要堅持自己的底限,帶領弟兄完成任務,貫徹命令。
-
厭厭秩秩
讀古典文學有許多古字今人已經很少用了,所以,讀起來文字陌生,其義不解,憑添許多閱讀障礙。例如古時沒有電動機械車,馬車牛車是最通俗的交通工具,尤其馬,不但拉車,打仗時也是重要的座騎,中文就有馬部的字,對於馬的細部描述稱霸全世界,如今大家閱讀典籍,光是對馬部字的閱讀就非常困難,例如:「(馬桀)(馬婁)(馬莫)(馬覓)(馬麥)(馬敖)」,這些字對現代人而言,根本無法理解。《詩經.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輈。……騏騮是中,騧驪是驂。……」一展書就令人退避三舍。 讀詩讀旨,在文字障礙之後,還有看似簡單的文字,因使用的意義不同,也需要深入了解。《詩經.小戎》談的是思念一個出征的將軍,他的性格溫和如玉,另有厭厭秩秩的美德,到底值得心心念念的「厭厭良人,秩秩德音。」的人有什麼好?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來探討這兩個詞的用法。 先談「厭厭」一詞,是形容詞,有安靜、茂盛、露水重、暗淡、微弱、和虛弱生病的樣子幾個意思,形容虛弱生病的樣子金人多用「懨懨」一詞,這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在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趁著這厭厭露華,對著這澄澄月下,驚的那呀呀呀寒鴈起平沙。」形容露水,而本詩則取其安靜之意。《大學》:「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能安靜,已有善的美德。再談「秩秩」一詞,形容詞,此詞在詩經大小雅篇經常出現,有清明、肅敬、水流、有順序的樣子幾個意思,本詩取清明的、有順序的樣子的意思。由此可見「厭厭良人,秩秩德音。」是一個溫文儒雅有德之士,又能駕車出戰,是一個文武兼修的君子良才。解析了文字,才能深入詩文所描述的君子之美,理解書寫的人多麼思念她那威武的良人。 一九一七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推動白話文,一共提了文學改良的八個原則,「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無病呻吟;去除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如今教育部頒定的核心古文篇數從三十篇減少至十五篇,許多人認同,許多人反對,各有立場,應該也是文白之爭的延續,從實用和閱讀的觀點來說,古典文學逐漸遠離現代生活,成為研究的對象,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古典文學有其深邃的價值,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值得珍藏,如何讓後代子孫理解古典文學的價值,不可以讓有價值的古典文學消失也是我們的責任。
-
鳳和的愛班--記同學會
我們是鳳和中學第19屆的愛班 (是愛班 不是矮班) 年少的藤條 記憶了30年輪呼喚 (是愛班 不是矮班) 雖然傷痕斑斑 憂喜各半 團結的感情也非所謂一般 施貓是我們的國文佬 海濱是我們的英文佬 數學課 總繞著足球門跑 想想當年 只有酋長洪健弼 對我們是最好 知道我們年輕的荷爾蒙 有顆尚未長大的理想 藏在脈搏 拚命地想往前奔跑 現在即使同學們分佈 各行各業 世界各地 愛班的心 愛班的好 永遠不肯亂跑 永遠青春活潑 不會說自己老
-
詩人
雨兒 輕輕地喚醒 風兒 也訴說著我不孤單 寒窗之內 紙與筆早也跟隨耳機的呢喃 留下了什麼 剎那 雨停了 風停了 斷了 破了 忘了 寒窗之外 我是詩人,也是思人
-
以歌聲召喚
我躺在「一中街」民宿床上 你的歌聲在窗外,不停放電 夜晚的人聲也不免 開始鼓動四周燈影,站起來! 是不是太柔情了歌聲 我的耳朵也站起來 喚醒蜷縮的耳蝸 努力想把白晝的疲憊 一夕 攤平 再用盡我一身力量,然後 重重地 壓成白噪音 送給 旅途中失夢的,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