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浦邊老街
在臺到過許多地方的老街,同樣地,金門也有老街,最聞名的莫過於明遺老街、模範街、後浦老街、沙美老街、陽翟老街,但鮮少人知道「浦邊老街」。所謂「老街」,即指古老的街道,至於多古多老才能稱得上老街,這是個相對之詞,沒有定論。老街的形成,通常有其歷史淵源,試看「浦邊貝塚文化遺址」(又稱浦邊文化),推估距今約有三、四千年,表示此時即有人煙輻輳。 根據《美哉浦邊導覽手冊》(九十五年版.浦邊社區發展協會編印):「本村經蔣、趙、何、周、王、許、康、林、蔡等姓先祖拓建聚集,至今已有七百年以上歷史。」足見浦邊是一個古老的聚落。 《美哉浦邊》又云:「村民生計,早期有漁、鹽、耕稼外,後因雞髻頭港與廈門往來之便,帶來航海貿易之發展,其鼎盛期於村中大路頂商販雲集,儼然成一街市。」無可諱言,通常有港口的地方,就有人員、貨物的進出,人員會消費,貨物須交易,消費與交易自然形成買賣場所,街道於焉應運而生。 浦邊老街相當特殊,並非刻意地建築成一列整齊劃一的店面,而是在大路的兩旁依原有古厝、洋樓就地成店,不拘泥於定型化的形式,形成獨具景觀的商店街。 家母屬浦邊何氏八柱人氏,外祖父母大人何肅(■)、陳換育有五男二女,家母排行老么,全家視如掌上明珠、疼愛有加。約在民國二十年初,家母記得大舅、二舅經常讓家母跨坐肩頸帶她遊逛浦邊商圈,一踅大半天,足見在我未出世前浦邊老街更見榮景。 在我年幼時,浦邊駐滿軍隊,我家隔壁的蔡永耀雙落大厝與趙氏古厝駐紮陸軍,何肅闕、何肅坡兄弟洋樓駐紮成功隊,還有駐紮其他洋樓、大厝或與民同住一屋的軍人,何永洋樓則是軍營指揮所,冠蓋雲集。整個浦邊村就像一個大軍營,浦邊人就像住在營區內,待我升上小三,軍隊才逐漸撤離,當年浦邊商家必然大賺兵仔生意。由於家父會說流利的國語,曾有一位營長勸家父別當校長,改做生意較有賺頭。 浦邊老街先有雞髻頭港通商之便,後有軍隊駐紮消費之利,商店生意,駿業宏發;兒時居住浦邊「蔡永耀洋樓」近二十年,那時浦邊約略百戶人家,家家人丁興旺、處處人頭攢動,這筆消費力量不容小覷,致使浦邊老街,生意持續興隆。 外祖父生前經營雜貨店,經常往來大陸批發建材貨物,在我出世後,外祖父母皆已遠離塵世,未見商店規模。但從我懂事後,浦邊老街樣貌即已完整藏在記憶深處,永難忘懷! 浦邊老街位處村落中心地帶,位置適宜、買賣方便。茲從公車站牌之村莊入口處沿路說起,便知老街梗概:左側有周永春學長家貢糖店,經過周氏家廟廣場,來到彩英姨二樓雜貨店,接著是墻伯公洋樓雜貨店與金鐘撞球店,旁邊是盧氏菜館,菜館對面是外村人開的理髮店,隔壁是海叔公雜貨店,斜對面是太山叔油食粿(油條)、炸炸粿店,接著是源伯雜貨店,份叔公雜貨店,對面是仲坤雜貨店,經營不久即歇業,右轉之後,經過何永洋樓廣場,來到君倩叔公雜貨店,這些商店都集中在大路頂的兩側。 還有分散在村內各角落的商店,在趙氏住區有阿燈叔的糕餅店,何氏住區有天送叔的豆腐廠、祿伯的製麵廠、烏區賣海鮮、肅宗的土仁酥、清和做米粉、海叔公榨土豆油……。形形色色的商店,讓浦邊居民無所匱乏,自村自給,方便無虞。在沒有百貨公司、大賣場、便利商店的年代,浦邊商店街就是兒時遊逛的地方。 當年浦邊人都會依輩分的高低加上稱謂,是一個尊老愛幼的村落。我們從不知商店寶號,買東西時直呼名字加稱謂,光是雜貨店就有六、七家之多,店面雖小,百貨俱全,日常所需,應有盡有,每一家店不知買過多少回?他們販賣的商品大抵相同,然而各有專屬的轄區與特定的客源,所以家家欣欣向榮。 每當父母差遣我購物,我便一邊駛著鐵箍,邊跑邊駛迅速買回;每當父母給個一元五角,便會走來街道,買個白雪公主泡泡糖,收藏畫片之餘,尚可吹泡;或買幾個鹹酸甜(橄欖、李鹹、鹹梅)解解饞,櫃檯上一排小口大腹的玻璃罐,分類裝盛,老闆以長柄勺舀個幾粒置入紙袋。每在假日或放學後,書包一放,來到商店街店口埕,呼朋引伴打陀螺、彈玻璃珠、拍尪仔標,一玩大半天。大人們則在雜貨店門口埕擺放的桌椅,一盤花生米、整瓶白高粱,天空地闊閒話桑麻,商店街始終人流如鯽。 浦邊老街平日就已熙來攘往,每到節慶,則是人聲鼎沸。每年最熱鬧的是農曆九月廿四、廿五兩日,浦邊「蓮法宮」宮慶,做醮鬧熱,宮口埕至少三天三夜的布袋戲、何厝戲或電影,外鄉親友畢至,整個村落鑼鼓喧天、熱鬧滾滾;老街行人,駢肩雜遝、絡繹不絕,老闆財源廣進,個個樂得笑呵呵! 另一個是農曆年春節,小孩穿新衣、戴新帽,紛紛來到街道區,彼此亮相炫耀;有點壓歲錢,也急忙來消費。尤其元宵節,一連三夜的遊燈,全村小孩人手一支燈籠(圓柱型伸縮紙燈),紛紛提來街道聚集,在沒有電燈的暗夜,處處燭火燈光,星星點點,蔚為壯麗。 記得某年元宵夜,份叔公與對面仲琴雜貨店,兩家商店、兩隊人馬分別以鞭炮點燃後互擲對方,大人小孩,圍觀如堵,一來一往不知擲了多少回?砸得滿地炮屑,炮聲更是震天價響,誰輸誰贏不知情?只知真正的贏家是兩位老闆。 隨著港口的沒落、駐軍的撤離、居民的遷徙、交通的便利、現代化商家的崛起,浦邊的商機逐漸蕭條,商店逐一熄燈,直到目前,僅剩一兩家雜貨店勉強苦撐,回想兒時,再看今日,不勝唏噓!繁華一段漫長歲月的浦邊老街,不知何日再起?
-
腹有詩書氣自華
雖然時代的巨輪不斷地在轉動,現在早已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行行都能夠出狀元,但是黃山谷所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便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對現代的我們來說,可說是警醒之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讀書不是為了求功名利祿,而是自我修養的提升。讀書不僅能增加知識,且還能培養氣質,而這樣的氣質,可是比坊間的各種醫美,還要來得立即見效,不僅不需多花錢,而且還完全沒有副作用。只是現代人不懂,一味地花大錢在整修自己的容貌,卻忽視到書是改變容貌最好的方法。隨著年華的老去,容貌也逐漸改變了,因為沒有讀書,所以自身更顯得貧乏無味的。 讀書的好處是說不盡的,除了增加我們的生活知識,使我們達到「智者不惑」的境界,還可以變化我們的氣質,在舉手投足間處處見優雅與從容,讓人看得也舒服。且英國學者培根曾說「讀書製造了充實的人生」--可知有了書讀,並不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也不會有度日如年、醉生夢死之感。將自己沉浸在書香中,天真地秀、日精月華,都存在於胸臆之中,能明白宇宙的一切事物,對生活自有一套哲學,胸中有墨,又怎麼會有「言不及義」的窘態發生呢? 中學時班上的第一名的同學,曾經問她為什麼書可以讀得這麼好呢?她很直白的回答我「因為我媽媽說我長得不好看,我必須要努力讀書來改變氣質」當時聽聞這句話不解其意,覺得書有這麼神奇嗎?可以將醜變成美?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社會走踏多年,看了不少人,才驚覺當時同學的媽媽是多麼睿智啊。我的一個小學同學,當時的她長得很抱歉,男的同學都戲稱她是「醜小鴨」(這在現在應該就是霸凌吧),可是後來的她讀了中文系,哇,簡直和小學的她判若兩人,當時替她取綽號這些男同學,應該會覺得很後悔而且很慚愧吧。而在她身上,我又再見證到「書」的魔力。 我們常說「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不是也可以形容一個人的外表雖然好看,但是卻沒有內涵,如同草包一般嗎?容貌會隨著時間的遞增而有所改變,但氣質卻可內化自己的一部份,是永遠帶不走的,我們若讀書,氣質可以跟著我們永遠,就不會惹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譏,所以我們能夠不讀書嗎? 所以若嫌自己不夠美、不夠帥,不必假外求,當然不必花大把的銀子,那麼就從現在起,拿起書本,浸淫於書香,悠游於浩瀚的書海之中,會發現自己變得很不一樣喔。
-
記得
記得;妳說忘了以後 寂寞才剛要開始 記得;妳說忘了彼此 我們才能擁抱孤獨 美麗如何能忘? 容顏依舊會老 記得;妳的每一句話 等陽光等雨水 等妳走過 等那年的春天
-
慢跑
晚上,慢慢的跑,在街道緩慢跑著 心情沉浸在安靜的街區中,腳步輕輕踏著 無燈的路上,只有月光映著滯了的漁塭 平靜的跑著,沒想甚麼 禦寒的頭巾包覆在脖子已經浸濕了 風吹著,空氣漸冷,喉嚨隨著呼吸敏感起來 膝蓋的舊傷隱約疼著,但兩條腿還是律動著 不知道跑了多少,愈跑心情愈空白,只消看著 街燈流轉 跑到了自家門口,突然還想再跑 或許跑到前面的學校,再跑去 更遠不知名的地點 喘息片刻,寂寞慣了的心想跑 跑去更寂寞的心底
-
【小說連載】 秋月西沉
「其他的我不想聽,也不想說,有一件事迄今仍然讓我耿耿於懷。你是知道的,大凡新婚之夜,無論是新郎或新娘,無不冀望洞房花燭夜能享受魚水之歡。可是當我寬衣解帶躺在他身旁時,並沒有激起他熾熱的青春慾火,而且還故意地迴避我,甚至一天、兩天、三天都是如此。人家新婚夫妻冀望的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而我的春宵卻是夜夜失望,不值一文錢,那有千金可言。」 「倘若像妳所說的這樣,妳丈夫的性功能或許真有問題,不然的話,在新婚之夜是不會對妳如此冷漠的。想當年我結婚的那天,巴不得太陽快點下山、天快點黑,好早一點陪同新婚的老婆睡覺去。這也是普天下所有男人的夢想,因為他們心中有一把熾熱的青春慾火等待發洩,怎麼會錯過那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美好時光呢。」伙伕班長笑著說。 「我沒有說錯吧!」 「男人性功能有障礙,也是一種病症,如果不趕快就醫,不僅害了自己,也耽誤了別人的青春。說真的,妳毫不避諱地說出妳的心聲,除了佩服妳的勇氣,妳的遭遇也值得同情,因為美滿的性生活,也是幸福人生的一環,更是每一對夫妻必須共同去追求的。倘若知道自己不舉,就不要結婚,以免害人又害己;假如知道自己生理上有毛病而不就醫,就不是一個負責任的男人該有的行為!」伙伕班長不屑地說。 「班長,你畢竟走遍大江南北,也是一個明理的男人,你說說看,我能為這種男人守一輩子活寡嗎?並非我不知羞恥,因為我是凡人,別的女人需要的,我也需要。即使名節對一個女人來說猶如第二生命,可是丈夫如果不能滿足妻子的性需求,名節兩字便失去意義,這是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如果訴請離婚,他的不舉將是一個充分的理由;如果我偷人,他的不舉也是理由。不管採取的是那一種步驟,我永遠是贏家。你說是不是?」秀桃激動地說。(九)
-
【小說連載】 秋月西沉
「既然已走到這種地步,只好把傳統的三從四德拋在腦後。總而言之,我必須為自己而活,不管旁人用什麼樣的眼光看我,我一點也不在乎!希望班長多打一點飯菜給我吃,不要給我臉色看就好。」秀桃灑脫地說。 「我只是一個炊事兵,上面還有很多長官在管我,只要他們不說話,多打一點飯菜給妳吃還有什麼問題。」伙伕班長勉強地說。 「我知道你是一個正人君子,勢必有你的難處。尤其是一個結過婚的女人,三不五時就跑到部隊的伙房找伙伕班長吃飯聊天,這個女人不是三八就是不正經,說不定還會說我們兩人有一腿呢。如果有這種聲浪,對你來說是不公平的。你說是不是?」秀桃不好意思地說。 「對我這個伙伕來說一點也無所謂,如果壞了妳的名節對妳而言則是一種傷害。我看妳還是在家好好跟妳丈夫相處,如果他的性功能真有問題的話,不妨陪他去看醫生,趁著年輕趕快醫治,一旦痊癒將來生兒育女不成問題;假若一直拖下去,除了會影響你們的性生活,將來也沒有子嗣來繼承你們的香煙,這樣對雙方都不好。」伙伕班長開導她說。 「要我陪他去看醫生,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他再和秋月糾纏不清,我會讓他做一隻被人恥笑的縮頭烏龜,永遠抬不起頭來!」秀桃憤恨地說。 「妳千萬不能有這種想法,一個女人的名節比什麼都重要。忍一時海闊天空,走錯一步勢必會遺憾終身。妳還年輕,凡事要三思而後行啊!尤其是這種有損名節的事,更不可輕率行之。」伙伕班長勸導她說。 「難道要為這種不能人道、又不安分的男人,守一輩子活寡!」 「既然妳的丈夫不能人道,又能跟秋月怎麼樣呢,難道妳沒有想到這一點?」 「可能是討厭我才不能勃起,一旦跟秋月在一起,就會像一條活龍、勇猛無比。」秀桃大言不慚地說。 「妳怎麼會知道?」伙伕班長反問她說。 「用膝蓋想、也可以想出來。」 「如果真像妳所說的……,跟秋月在一起又怎麼會變成一條活龍呢?坦白說,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是男人,所以知道男人的生理結構。或許是妳太過於敏感,一旦他幫秋月做些農事,妳就不高興,繼而胡思亂想。妳要知道,秋月也是一個可憐的女人,丈夫出洋杳無音訊,獨自一個人既要侍奉婆婆,又要撫養兩個孩子,妳的丈夫基於朋友的關係,幫她一點忙,也是人之常情啊!妳應該選擇包容,而不是懷疑。」 伙伕班長語重心長地開導她說。(八)
-
服老向前看
年輕時常自詡於自己的金頭腦,記事一向不用筆記。 50後,記性變差,腦袋短路的事例有增無減。 與親友提起往事,腦裏有那時的人事物影像,但經常忘記人名或地名,直到隔天才想起來;偶爾話說到一半,竟然忘了自己前面在說什麼?曾經煮湯,轉身處理其他事,就把廚房煮湯事給忘了,等到想起,鍋裡的湯水已煮到快乾涸,把自己嚇出一身冷汗;物品放下,轉身就忘記放那裏,經常東找西尋,很糗!忘了關燈等……,都是常有的事。金頭腦生銹,讓人懊惱! 一般的機器用久了,就會老舊或故障。人的身體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機器,隨著年歲增長,各部位的運作也沒以前那麼靈光。不過,既然回不去了,就向前看吧。 我調整心態,心理可以不老,但生理運作應順勢而為。年輕時一心二用也不會出錯,現在不行,尤其是廚房爐火事關公共安全,絕對一心一用;每天出門前,得巡視瓦斯、插頭等是否都處在安全狀態,才不致半途想起忐忑不安又折回家中檢查,浪費時間;物品要放在固定的位置,養成物歸原位的好習慣,避免被兒子吐槽:老媽的記性怎麼那麼差呢?善用手機或筆記,記下重要事記,不再考驗自己的記憶力。 年過半百後,不逞強,接受生理老化的事實,進而調整生活習慣及觀念,才能活得健康、過得快樂有自信。「服老」不是認輸,而是一種活在當下、向前看的智慧。
-
城市孤獨的風景
一個人獨自漫步在城市中,感覺彷彿是置身於一個陌生的世界。高樓大廈在周圍崛起,塞車和喧嘩聲不斷地刺耳而來。人們匆忙地走過街道,匆匆忙忙地完成著各自的任務。在這擁擠繁忙的城市中,孤獨成了一個永恆的主題。 城市孤獨的風景,散發出著一種特別的美感。或許是因為孤獨讓人的心靈更加純粹,或許是因為孤獨讓人感受到生命更加的真實。城市裡的孤獨,是一種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也是一種探索生命意義的旅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孤獨,有時候它是一種美好的體驗,有時候卻會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助和無奈。當我們感到孤獨的時候,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安靜的角落,沉淀自己的思緒,反思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在孤獨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內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意義。 在城市中,孤獨似乎成了一個永恆的主題。但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尋找到一種特別的美感,也或許我們可以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真正價值。城市孤獨的風景,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自己,也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加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
東引 觀鳥
每年4月是候鳥由南向北遷移的季節,也就是在南半球越冬的鳥類,要返回北半球繁殖地,生兒養女必走的路程。台灣和馬祖東引都是許多遷移性鳥類,遷飛的中驛站,但遷移過境東引的鳥類,有許多是台灣少見或見不到的,於是引起許多台灣賞鳥者前往追尋和拍照。 我和內人參加「台灣省野鳥協會」舉辦的2023年賞鳥團,前往東引追鳥。我們這一團共有12人,多數是65歲以上的老人,於4月9日晚上在基隆港乘坐台馬輪,該船於次晨抵達南竿,而後轉往東引已經是中午12時了。這是一艘老爺船,船行很慢,在船上度過漫長的12小時。登陸後,我們將行李放進「密山居」民宿,匆匆地吃了午飯,便開始出門尋鳥。我們徒步經運動場到介壽堂附近樹林觀鳥,這二處都是鳥類多的地方,看到了東方鵟、赤紅山椒鳥、白腹琉璃、黃眉■等台灣少見的鳥類。老人觀鳥以徒步最好,觀鳥兼運動,一舉兩得,且可享受觀鳥所帶來的樂趣。在尋鳥的過程中,遇到從台北、台南和高雄來的賞鳥人,可見東引這時節是賞鳥的熱點。 第二天我們前往苗圃和資源回收場觀鳥,許多來東引觀鳥的年輕人,為了搜尋更多的鳥,都租機車代步,或將自己的汽車托運而來。我們老年人還是輕裝步行,不在乎看鳥種數的多寡,一切隨緣。東引的空氣清淨,道路寬敞,路邊雜草修正整齊,汽車不多,行走甚是安全。這一趟我們觀看到北雀鷹、戴勝、白頭的紅嘴黑鵯、赭紅尾鴝、還有正在遷移過境的多種■類如黑臉■、小■、金■、黃眉■和椋鳥類如絲光椋鳥、灰椋鳥、小椋鳥、灰背椋鳥。赭紅尾鴝是罕見的鳥類,於是大家拿相機爭相拍照。但拍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鳥類飛來飛去,不會安靜地佇立在某一點,讓你拍照。如果要把鳥拍好,首先要選擇順光的地方,其次對焦要快而精準,還要考慮美好的構圖,一次沒拍好,還要盡快補拍,所以拍鳥仍在鍛鍊人的耐性、快速決定和再接再厲、不怕失敗的精神。 候鳥的遷移,有其不可避免的環境和內在因素。北半球的冬天,冰天雪地,找不到食物,為了生存,只好在秋天南遷。春天來時,北半球春暖花開,食物豐富,在南方越冬的鳥類,紛紛北上到繁殖地,養兒育女,傳宗接代,這是環境因素。內在的因素,受體內賀爾蒙的刺激,促使遷飛的衝動。但無論是秋天南來,或春季北往,鳥類遷移的過程,都十分艱險,是一種與生命搏鬥的冒險行動。牠們在出發前,體內必須儲存足夠的能量,以備飛行體力的消耗,也要等待有利於飛行的氣候,沿途補充能量,以及避開途中天敵的掠奪,所以體型小的候鳥,為確保安全,遷飛時披星戴月,都在夜間飛行。有些遷移性的候鳥,能一口氣飛到繁殖目的地,有些則需一站一站的遷移,沿途補充體能,像■類這種和麻雀一般大小,為遷移而飄洋過海,遠途跋涉,與生命搏鬥,實屬不易。東引的道路,高高低低,斜坡很多,不如金門道路之平坦,我們這些老人觀鳥,如散步般地行走一天,自清晨至黃昏,依據手機的計數,步行15000步,可見大家的體力還行。野外觀賞鳥類的好處,就是能接近大自然,徒步健行,忘卻身邊瑣事,促使身心舒暢,增強體魄。 馬祖和金門的地理位置,較靠近福建沿海,與台灣的距離較遠。依據動物地理的劃分,馬祖和金門屬東洋區閩廣亞區,台灣是東洋區台灣亞區,此二亞區的動物組成,自然有所不同。換句話說,閩廣地區的鳥類,有些在台灣沒有分布,例如叉尾太陽鳥、褐翅鴉鵑、栗喉蜂虎、中國畫眉、紅腳苦惡鳥、髮冠卷尾、白頭型紅嘴黑鵯等,這也是為何眾多的台灣賞鳥人,要到金門和馬祖來看台灣看不到的鳥類。 第三天清晨,在微風細雨下,我和內人在民宿前,看到一隻罕見的八聲杜鵑雌鳥,立刻引起同伴的關注,並引起各地來東引賞鳥者的騷動,紛紛前來追尋,也見證現代資訊之發達,用手機傳遞訊息,立即能傳達到友人手中。為了觀賞一隻罕見的鳥,驅動賞鳥者的好奇心追尋,這是賞鳥者的日常。早餐後,我們再到苗圃觀鳥,在那兒看到髮冠卷尾,也是一種台灣看不到的鳥種,然後我們步行到遊客服務中心,在那兒休息、吃午餐,並觀看停棲在礁岩上的藍磯鶇和鸕鶿,以及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度過一段很悠閒的午後時光。 東引的地勢,起起落落,坡度甚大,除了在山坳處有少數私人菜園外,未見有農田,居民以捕魚為生,日常用的所有物資,都靠台灣運補而來。我們住的民宿是鄉長夫人開的,所以晚上有機會同鄉長聊天。鄉長對東引的鳥類狀態,非常關心,希望能建立更多可觀賞的鳥點,讓更多的人喜歡來東引觀鳥。雖然東引有10幾年的觀鳥資料,但缺乏彙整,沒有觀鳥指引或手冊,很難讓觀鳥者入手,而且有些棲地缺乏整理,例如原本鳥類豐富的菜園,因荒廢而雜草叢生,必須整理才能吸引鳥類前來。過境東引的候鳥,以林棲者為多,樹林的保護,便至為重要。在言談中,鄉長也詢問如何辦賞鳥比賽,顯見鄉長很重視東引的鳥類觀光資源。東引的夜晚非常安靜,沒有城市的喧囂和聲色誘惑,可以讓人煩躁的心情沉澱,引發思慮的沉思與冥想,這種安靜是都市用錢也買不到的資源。 我和內人是第二次到東引觀鳥,第一次在4年前,參加「台北野鳥學會」所辦的賞鳥團。因何同一地點觀鳥,讓人願意一去再去,因為每次所看的鳥種都不同,心境也迥異,這就是賞鳥的迷人之處,今後有機會我們還想再去。東引居民待客友善,甚易相處。二天半的觀鳥時間,很快就過去,總共紀錄81鳥種,甚是豐收。我們搭早上7:00台馬輪返回基隆,因船行很慢,所以有些人到甲板上找海鳥,果然被他們看到3隻在大海中翱翔的黑尾鷗。輪船於下午7時抵達基隆港,我們搭台鐵區間車到南港,然後坐高鐵回台中,晚上11時平安到家,結束一趟既悠閒又愉快的東引觀鳥行。
-
我給幼兒園大班上課
四十餘年的教職生涯,主業當國文老師,後來兼行政20幾年,最後在城中校長任滿後退休,這其間,我上課的對象都是青少年,也有在校外講授金門田調文化,對象也都是大人,對幼兒園學生上課,還是今年退休後的第一次,65歲對五、六歲的稚子上課,還真是奇妙的經驗。 3月14日先是應城幼怡茹老師、筱菡老師之約,為大綠班幼生,在瓊林村講風獅爺與石敢當,我引導孩子們穿越蜿蜒的村莊小道,看牆壁上的石敢當,撫摸歲月滄桑下的風獅爺刻紋,擬人想像風獅爺的心情與話語,後來在風獅爺出口處,巧遇一車潮湧而至的觀光客,我挑個頭,不料孩子們現學現賣,竟然充當導遊,幾個小朋友爭先接力講風獅爺故事給一車的阿伯阿姆聽,博得歡聲雷動的迴響,行前城幼老師已經先給孩子預備功課了,等我穿梭起來,果然珠玉串聯,孩子們竟也頭頭是道。3月21日我又陪伴大綠班另一半學生走訪安岐風獅爺。這是我第一次對幼兒園學生講金門鄉土文化,是一種新的嘗試與考驗,我尋思要用怎樣的語言,讓過馬路還需要手牽手,還要讓老師么喝趕鴨子之下的年齡,聽得懂我的話,不會吵鬧起哄,還真有點燒腦。 在安岐,我講風獅爺拒盜、引領漁舟歸航的傳說,孩子們如雀鳥問東問西,前一個問題還沒回答完,後一個問題就接上來,就這樣亂中有序,上完一課,我像是國劇舞台上,甩袖擅舞,裝腔作勢的老生,心裡一面在笑。戶外講解金門文化,有跡可循,還不會走鐘,不料隔幾天(4/13),外孫女(婕熙)的大藍班老師(怡廷老師與如蘭老師)邀請我講「金門春天吃的魚」,哇,小孩子只愛吃炸雞,哪愛吃魚,要我對牛彈琴嗎?女兒敲邊鼓說,外孫女聽說我要去給他們上課,滿懷期待,這下不答應也不行了,就把它當成一次聯考吧。 我在城中校長任內第七年,銜命成立「金門縣海洋與戶外教育中心」,在黃文華主任的策畫協助之下,舉辦了許多國小以上的親師生海洋教育活動,就是沒有幼生的活動,我想「食魚教育」,若能從小扎根,也是一份使命。 「食魚教育」是可以從島嶼環境、生態抓捕、季節魚種、魚的認識、魚的烹煮、魚的吃法等步驟講起。與生活連結的教育,是值得鼓勵的,因此我嘗試以小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講食魚文化,要導正小孩子不愛吃魚的習慣,當然不是易事,任職校長時,巡視學生營養午餐,青菜、魚這兩者最不受學生青睞,造成如此,原因多重。對於幼生的食魚教育,我先引導學生認識四面環海的金門島,整理金門的季節魚種,然後上網搜尋春天的魚影片,連結成一支PPT,我又想光是間接經驗也許不足,於是,我又到市場買了新鮮的鱸魚(連同湖小方玲琳老師賜我兩條,她媽媽海釣的黃魚和鰳魚。),我把三隻魚包裝在透明塑膠袋裡,帶到班上,讓孩子觸摸,看他們手指在魚身上遊走,近距離觀察魚的眼睛,感覺魚肉的彈性。 當然,食魚教育,能銜接地方上的文化故事,那就更精采了,我搬出六百多年前元末明初「賢厝」先賢顏應祐的鱸魚孝親故事,在觸摸魚體與聽故事的催化下,同學們可愛的臉龐,像春末夏初紅嫩的桃子,笑逐顏開的。我引導孩子如何理解新鮮的魚?我說像挑東西的扁擔一樣,孩子們似懂非懂,扁擔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存在的概念,我只好又挑又跳,表演扁擔的彈性,孩子們還是一臉茫然,只好只要說出一個我可以下台的詞,我就急忙掏出口袋裡的「乖乖」,加以鼓勵,趕快閃題,幼兒園的孩子們跟65歲的阿公教學互動,內心有無限喜悅。 食魚教育是要扎根,即使在幼兒園階段,只要有方法,孩子們是會有印象的,這不只是海鮮教育,擴大來講也是海洋教育。老師說下一步他們要邀請孩子的家長,擔任「璞食」餐廳的主廚入班,烹煮鮮魚,分享學生,這樣把吃帶入教育中,在上課前老師就已經到菜市場遊走一圈了,再經這些過程,食魚,不只是海鮮教育,更是海洋教育了,這樣的特色課程,我不禁要讚許老師們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