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即使錢人人愛,但他們卻低估了她的品味,只要讓她看對眼,彼此有交集,錢又算得了什麼呢?如果是那些牙齒快掉光的老班長或是排副,奉勸他們不要白費心思,再多的錢也難以打動她的心。倒是有一位新來的連長,他文質彬彬、帥氣十足,講話中規中矩,這種男人才是她心儀的對象。但畢竟她已非黃花閨女,即使尚是處女身,終究已是人妻,前途無量的年輕連長,怎麼會看上她這種女人! 即使她喜歡他,他也不一定對她有好感,不像有些無聊的士官兵,見到像她這種漂亮的小阿嫂或是女人,就想入非非。但她卻敢於如此說,假如看到秋月那種鬼樣子,那些阿兵哥絕對是性趣缺缺。可是這個女人竟然會吸引她的丈夫,讓他心甘情願地幫她犁田耕地,挑水肥、挑糞土,彷彿是一家人。表面上說是可憐她的遭遇,私底下是否暗通款曲,誰也不得而知。可是每當桌上的煤油燈被吹熄,兩人躺在床上時,即使她脫光衣服裸裎相見,羊犅那個死鬼依然無動於衷,難道秋月那個胸部像飛機場,臀部扁平的女人,真能讓他那個垂頭喪氣的小弟弟起死回生?打死她也不信。 儘管秀桃不認同羊犅的作為,可是卻也無可奈何。羊犅協助秋月農耕,在這個小小的村莊已是家喻戶曉,至於跟秋月是否有暗通款曲的情事,除了秀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村人似乎也了然於胸,不把它當一回事,雖然不知道他性功能有障礙,然則相信他的為人。尤其自從秀桃嫁到這個村莊後不久,她不僅好吃懶做,有時竟然連飯也不煮,就到部隊的伙房找伙伕班長聊天。到了吃飯時間,索性就跟班長一起吃。她的做法,早已引起村人的非議,但村人則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部隊的伙房是一棟民房,由軍方向百姓借用,伙伕班長煮好飯菜後就挑到中山室,官兵就集中在中山室用餐,待官兵用完餐後,再去收拾餐具。而伙伕班長煮好飯菜後,也會為自己預留一些飯菜,獨自一人在伙房吃,偶而地還會買一瓶便宜的烏梅酒或米酒小酌一番。只要官兵三餐有飯吃,連長也不會無緣無故找他麻煩,或是到伙房檢查,遑論是副連長或副村長。 伙伕班長名叫李剛,是一條山東漢子,也是參加韓戰歸國的反共義士,個性較粗暴,而且天不怕地不怕,開口操你媽、閉口操他媽,連上的官兵知道他的個性後,幾乎沒人敢惹他。而且他只管連上官兵的三餐,既不用參加早晚點名,也不必站衛兵、出公差,經常利用晚飯後到村莊走走,跟老百姓聊聊天、吹吹牛,所以跟很多百姓都熟悉。(五)
-
桌上地理
不善整理的我,書桌總是十分雜亂。 不管空間多麼大,我總是可以自然而然的填滿然後往上堆疊,形成我懶散與貪心的沉積岩。各種攤開的書佔滿桌面,連書與書之間的空隙也不放過,筋膜刀、花生球、指甲油、白玉髓、信用卡帳單、防曬乳、水果刀、不想拆封的薪資單、大學四年的成績單、候選人的便條紙等驚喜,與書桌搭得上邊、搭不上邊的,都被我安置於此,成為永久住民。 直到有小盆栽的加入,書桌的版圖才有所改變,那些難以被移動分毫的書籍丘陵,被樹立在邊疆靠牆成為山陵,小雜物們被驅逐出境回歸原生地。 如果以人造雨的降雨機率來區分桌面的植被的話,書桌的左半邊是沙漠,右半邊是雨林。左邊有四盆風格各異的迷你多肉植物,如果以特徵來取名,是兔子耳朵、仙人掌、軟珊瑚和薄荷巧克力,他們在插座高原旁,安全不怕洪災。右上角的三株觀葉植物葉面寬大,且朝著日光,海棠葉片的配色相當前衛,黑紫與銀色的絨毛;彩葉芋,淡綠色的心型葉搭上淡粉色的葉脈,是日系森系少女:箭羽竹芋,在已經形成的葉片上,再自己畫上枝條與小葉子。 整理物品向來不是我的拿手活,就像我不擅於處理人生一樣,貪婪地吸取有興趣的知識,對抽象的事物感到著迷,東學一點,西看一些,中間還參雜一些不得不、必須要的妥協,還包含著一點飄在天空上的遺憾。 我還在等待著一場癡人說夢,一場不可思議的變化入侵桌面,也許是吧。
-
變心
相知相守二十餘年老友 銀先生要退休了 他身上大大小小的傷疤 是與我多年一起征戰的結果 從安逸的台灣到戰地金門 從小鮮肉到現在的老歐巴 從不曾發出任何怨言 我也待他如親生 加水加油定期保養 從不拖欠 他還想老當益壯 我卻心意已絕 老爸心軟收留了他 繼續退而不休 瞞著他 我換了小鮮肉 他馬力強 有七顆氣囊保護我 我卻怕他被刮 那會傷了我的心
-
【浯居吾述】「忙、茫、盲」時代
記得讀高中時,國文課本上有一篇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其中有一段話:「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韓愈與十二郎雖是叔姪關係,但兩人年齡相仿兩人更像是摯友般,驟然得知十二郎過逝的消息韓愈自然而然感慨萬千。而感慨與遺憾總是讓人感覺易老,所以他有感而發,而剎那間自己覺得已經垂垂老矣。四十歲對於古人來說已然是進入暮年,徘徊在人生的終點線前。若以現代人的條件估算,當時韓愈的年紀相較於現代人大約是六十歲或以上的年紀吧!而因為近年來明顯的感受到自己視力衰退的甚快,腦海中便不自覺的浮出了韓愈的這句話! 其實自己從未想像過當自己年老時的模樣以及可能的生活狀態,即使周遭有不少父執與兄長輩的形態已有明顯變化。但或許正因為周遭有許多熟悉的長輩在,所以才沒察覺到自己也已經變老了!除非是長年生活在外地,偶爾回家探視長輩親人,否則在一成不變的環境裡,人很難發覺日子的更迭。韓愈經年在外,也是在得知十二郎過逝時,才瞬間發覺了歲月的無情,以及被生活折騰磨滅已逝的青春。 今年春節時與一個有廿多年沒見過面的大學同窗室友相約碰面,雖然格外的喜悅卻參雜了更多的感概!好友是台北知名出版社的總編輯,雖然面容依舊卻也已滿頭白髮。我們在咖啡店裡回憶起年輕時一起泡茶、聽古典音樂、聊文學、談天說地,恰似昨日、卻也彷如隔世。錯綜複雜的感受,我們聊著這廿多年來各自的人生經歷,也發發彼此對現實生活的牢騷。 記得在這次見面之前,我們最後一次碰面是他打算到英國留學之前。當時我是雜誌社的主編,而他則是剛結束研究單位的研究助理工作,我們在台北市重慶南路的一家咖啡館中聊天,也算是替他餞行,那時未曾料到再次碰面卻已經是廿多年之後。記得當時手機才剛問世,我則是周遭少數擁有手機的人,而網際網路還處於需要透過電話線撥接的年代。那時我負責的工作是建立公司的網路事業部門。記得部門剛成立之時,整個部門只有一個技術人員以及我這個半吊子的負責人,此外還有幾個編輯部門支援的編輯群。其中一度在技術人員離職的空窗期時,自己還得扛起網頁編輯、電子報發行和資料庫系統程式的編寫。自己也未曾想過,當時建立的系統已經可以讓編輯們在採訪學者的同時進行網路的會員直播(不過只有聲音),同時外出採訪的編輯也可以在家撰稿後直接上傳公司伺服器,並自動編成電子報發行給會員。在千禧年那時這樣的成果讓我這位朋友十分羨慕,並且打算到英國也是投入資訊管理方面的科系。不過根據這次碰面聊天時,他說當他學成歸國後,卻還是投入了化工廠的生產部門並且外派廣州。幾年後才回到台灣,並且加入他朋友初創的出版社直至今日。人生的際遇總是難以預料,原先計畫好的方向以及夢想往往在每次的意外決定中跑偏了,最後走到了自己從未想像過的道路上。不管最終是不是人生最佳的選擇,不過肯定是命中注定的單行道! 我從未想過出社會後時隔十多年,還會重回學校修習博士學位,最後又回到高中時期最喜歡的科學研究工作。雖然不是以研究人員的身分存在,卻仍是以開發科學儀器以及服務學術研究的工作為本業。也未曾料到服務的對象會是台大求學時的學弟,並且邂逅了卅年前自己組裝的一台類比轉數位的變壓器。已經是中研院研究員的學弟還擔任過我博士畢業考的口試委員,並且對於我卅年前所製作的變壓器以及交叉分子儀讚譽有加。更沒想過自己會參與了公司在大陸創建新公司的工作,在疫情未發生之前高頻率的往來金門與廈門,每周有二、三天來回於金廈海域之間用護照打卡上下班。散落在大陸各地的客戶,靠著網路通訊進行溝通,在短短的七、八年間見證了因為手機通訊發展帶來工作形態的巨大轉變。這樣的轉變似乎讓自己處於時時都是工作狀態,卻也像個無所事事的人。於是,上班族身分該有的模樣變得模糊了!無論是工作場合、工作時間都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不時會在周末假日時需要回覆客戶的聯繫,或是在大半夜裡和歐美的供應商進行線上多邊會議。這樣錯置的時間與空間,已經讓人完全無法定義出自己的工作形態。似乎隨時都很忙,但更多的時候是感到很「茫」然!我和朋友了分享了我的工作狀態,他除了感到訝異之外,更多的是相信這場疫情已然改變了世界的生活型態。而過分的使用電子通訊(手機),代價就是快速流失了自己的視力,就怕自己會變成了「盲」人! 通過網路通訊的遠端教學、儀器維修和功能展示,以及綿密可信的物流系統與各種網上的跨行業的事務溝通。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可以將沒「實際」見過面的德國和美國的科研人員所開發的技術組合成新的科研儀器,並且將儀器經過合法報關的路徑送到位於北京大學一位從未謀面的客戶手中。這樣的經驗是在此之前從未想像過的工作形態,甚至會讓人懷疑起「它」的真實性。加上所有的費用支付都僅僅是一串銀行帳戶裡的數字跳動,尤其現在大陸都是用手機支付一切,所謂「鈔票」已然沒有了它該有的樣貌,而讓這樣的工作更加「沒有存在感」。我和朋友聊到這種令人感到虛無的工作型態,一種近乎奇幻的謀生模式,感受就像正在經歷村上春樹小說裡的故事情節,也讓人對於未來的世界變化難以想像。結果很真實並且是以傳統現實形式存在,但過程卻是由「無線」通訊所織成的超現實連結,這讓人無法確定究竟是真實還是幻覺?一個讓人「茫」然的時代已然逼近了!不僅僅是因為被迫習慣了通過電子通訊而讓視覺真真實實的「視茫茫」,更是抹去了人與人直接面對面「實境」接觸之後的虛無感。「咖啡、手機,無處不是工作、無時不用工作」,我的朋友這麼總結了我的工作型態。 而成為手機的「俘虜」並非我這種工作形態人的專利,在我生活周遭裡到處可以看見這樣的人群!每次出差時,在大眾交通工具裡,我習慣性地觀察車上人們的狀態,我發現十個人當中就有八、九個人一定是緊盯著手裡的手機看,車內顯得比以往更加安靜。對於二○○○年以後出生的人來說,使用智慧型手機是一種以生俱有的本能,而且當下無論男女老少,鮮少有人沒有使用它。記得某次在大陸的出租車上與司機閒聊,說起了他小孩使用手機的情形。司機感慨拜手機支付的方便之賜,現代的人們花錢太容易了,以至於怎麼辛苦工作都填不了這個錢坑。他的小孩除了過年收到紅包時,才有機會看到真真實實的「錢」,平常生活中完全看不到「鈔票」這種東西。就連他自己也只會聽到手機裡傳來各種的「到帳」、「支付」等訊息,其他時間就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車子裡,不過至少此時他的眼睛是盯著前方道路而不是手機。很難想像未來萬物皆聯網的世界會是怎樣運行的,即使我們不知不覺中就會順著這個潮流生活下去!記得幾年前韓國社會曾經探討過,當時的年輕人無法不透過手機介面和異性交往,看似荒謬卻是真實的世界。各位若留意一下周遭的其他人,低頭看著手機的人比率一定超出自己的預期。 是的!因為太方便所以更容易習慣,而「習慣成自然」用在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再恰當也不過!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身上的手機只要一震動(我習慣開震動模式,避免干擾他人)就會立即打開手機來看,甚至在沒有任何訊息傳入時,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打開來看看,深怕遺落了重要訊息。直到身旁的兒子對我說,我對手機比對他還要關注,我這才意識到自己似乎染上了手機失聯恐懼症。唉!雖然可以輕易的歸罪於因為工作的需求而不得不為之,但是這種莫名其妙、幾近病態的行為,實在令人有些氣餒。有了這樣的覺醒,只能不時的提醒自己,平常得多端正自己的身體,讓眼睛多看看遠方和周遭的人。沒想到世界發展至今,有意識的強迫自己不看手機,已經變成需要強大的自制力! 我無從推測未來的科技會將人類帶到怎樣的生活方式,但至少已經感受到互聯網的時代,讓我已經感受到對自己的生活、身體(無論是體力或是視力)都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不僅生活忙、視力盲,而且對未來則是感到更加的茫然!
-
春寒隨想
早春的黃昏落下 寒潮捲雲而來 二月風如刃似剪 如鶴唳如鷹鳴 一聲聲劃破長空 梅破迎春來 朵朵白花吐新蕊 緋櫻襯新綠 萬紫千紅一片 夕陽把大地寫成詩 時序推奪歲月 年歲在日升月落中增長 青春步履狂奔不止 奔騰的血液如風颯颯 經年故事高聲放歌 何妨溫一壺老酒 邀來三五好友 點唱一首思想曲 叫我們熾熱的曾經 融化二月底的冷霜風
-
清明
高速公路擠滿了 返鄉的亡魂,餓了一整年 一晌牲,就足讓人垂涎 剛鬣柔毛,清酌薌合 那香楮總是不可少的 就先不管子孫賢與不肖了 這年頭,再無紛紛的時節雨 氣候放暖,經濟放緩 桃李早艷,冰川日減 幸好俎盤籩豆,幾塊冷豬肉 還算當時當令 就先不管寅賓掃除的事了 怕就怕,陽春四月初 濃霧不識趣的來攪局 天不放晴,班機不放飛 島外的祖靈望眼躊躇 島內的子孫書空頓足 這時節,只能隔海攔胸 徒呼一聲尚饗了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而萬萬想不到,長得像矮冬瓜的羊犅,竟然背著她勾搭起秋月來了,不但不知惜福,也沒有審美的眼光,放著她這個漂亮的老婆不加疼惜,反而去愛一個窩窩囊囊的大嬸,不知道他腦袋裡到底想的是什麼?難道他忘了自己有性功能的障礙而不舉,自己的老婆都應付不了怎麼能滿足如狼時期的秋月,可能就是所謂的豬哥吧,才會見到女人就好,見到母豬就流口水。總而言之,這就是羊犅那種無恥男人的通病!既然男人可以胡作非為,女人為什麼不可以呢? 日後一旦有阿兵哥請她吃饅頭、喝豆漿,或是年節加菜請她去喝燒酒,她一定會來者不拒,甚至要喝得醉茫茫才甘心,她倒要看看羊犅這個不識相的臭男人,又能奈何!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那些請她吃饅頭、喝豆漿,或是年節加菜請她去喝燒酒的阿兵哥,有些人似乎也不安好心眼,總是以一對色瞇瞇的眼光來看她。或許,他們貪圖的是她的美色,不僅想趁機吃她的豆腐,甚至還想以金錢做餌,釣她這條美人魚。(四)
-
【小說連載】秋月西沉
儘管她經常到軍營找阿兵哥聊天,甚至說些男女之間的敏感話題她也無所謂,以致被阿兵哥歸類為不正經的女人。偶而地被一些「豬哥兵仔」吃免費豆腐,卻換來「兵仔餅」或軍用罐頭,不管村裡的婆婆媽媽是羨慕還是忌妒,或者說她是三八秀桃,成天跟兵仔糾纏在一起,她都欣然接受。唯一的是不能說她「討兵仔」,因為她並沒有,既然沒有就不能讓人家胡說八道。倘若真有那一天,她也會大方承認,因為她從不說假話,甚而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擔,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只因為她嫁了一個不能人道的男人。 當丈夫不能滿足她的性需求時,試問,她有替這個不中用的男人,守一輩子活寡婦的必要嗎?所以她必須為自己而活,而且要活得逍遙自在又快活。假如有一天,真的忍受不了內心的空虛和寂寞而去討兵仔,知道內情的正義人士也許會替她說一句公道話,是羊犅那個男人不舉,而不是秀桃這個女人淫蕩。到時,她倒要看看是羊犅丟臉,還是她不要臉。 第二章 因石久出洋後音訊全無,羊犅站在朋友的立場,適時到他家安慰狗嬸仔也是人之常情;偶而地協助秋月這個弱女子農耕,似乎也不過分,但看在秀桃眼裡,就是不爽。而且還懷疑,他的不舉是否跟秋月這個女人有關係。在她的想法裡,始終認為自己的夫婿是貪圖秋月的美色,想藉故親近她,才會自己的農事不做,去幫她的忙。說不定自己的魅力不夠,才不能激起他的性慾,一旦跟秋月上床,就會像一條活龍那麼勇猛。 但他應該睜大眼睛看看,她秀桃那一點不如秋月?而且秋月已是兩個孩子的媽,瘦得像猴子一樣,兩顆奶子和屁股都是鬆垮垮的,早已顯露出一副大嬸樣。而她尚未生育,身材就像未出嫁的姑娘一般,該大的地方大,該細的地方細,臉色紅潤像一顆紅透的水蜜桃,奶大屁股又翹,秋月怎能跟她比?甚至駐軍那些阿兵哥還經常誇她是潘金蓮,而且還笑說怎麼會嫁給羊犅這個武大郎?就好像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可見她漂亮的面貌和豐滿的身材有多麼地吸引人啊,才會把那些在這裡等待反攻大陸的國民黨軍隊,迷得團團轉。 (三)
-
古早味芋圓湯
一個寒冷的冬日,漫步在老街,從人潮熙攘的街道上穿過一條巷弄,來到一家小店前,門口掛著斑駁的招牌「古早味芋圓湯」。 走進店內,一股香氣隨即飄散了出來,眼前的爐子上放著大鍋,正煮著晶瑩剔透的芋圓。點了一碗芋圓湯,看見阿婆拿出小碗,舀了芋圓,加上糖水,然後輕輕地放進碗裡,最後還淋上了熱氣騰騰的湯汁,阿婆雖然年歲已大,動作仍然優雅。一邊吹著熱氣,一邊品嚐芋圓湯,我深深感受到箇中的甜美和溫暖。 這碗芋圓湯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女孩和母親經營一家小餐館,其中一種湯是由母親熬煮的,裡面加上了祖母傳承的秘方,非常美味。 有一天,女孩的母親生病了,需要休息。女孩只能自己經營這家餐館,但她不知道如何熬煮這個湯。試了很多次,但湯的味道總是不如母親做的。女孩感到很沮喪,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讓這道湯做得更好。 後來有一位爺爺來到餐廳,嚐了女孩做的湯後,誇讚非常美味,但爺爺也指出了湯的味道與女孩母親做的有些許不同。女孩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已經想盡辦法按照母親的做法熬煮。爺爺告訴女孩,秘密就在於烹調過程中需要「愛心」與「用心」,才能讓湯的味道更完美。 原來一道美食,不僅是食材和配方的組合,更需要加入烹調者的愛和感情,才能讓人難忘。我相信吃到的這碗芋圓湯中,阿婆的愛心與用心已融合在每一個芋圓的口感和湯汁的香氣中了。 「美食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也是一種生活的享受。」一碗芋圓湯不僅讓我品嚐到美味,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更讓我懂得珍惜美食所蘊藏的愛心與用心,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
知足常樂
當,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艱困時和蒺藜時,如果我們改變不了環境,若能個轉念,換個心境,用樂觀的態度與困難的環境和平共處,也許日子會過得更快樂一點,因為有句話說的好:「知足常樂」。 少女時代的阿娌阿嬤,就是一個命運多舛的人,但她卻因毅力堅定不移,所以,成為了堅強勇敢的女性。 她從小時候,家境算是小康,家裡的人也都很和諧,她在學校裡的成績一直很優異,那時小學畢業,依然還有升初中的升學考試,阿娌阿嬤,卻因成績優秀,考上了省立女子初中,當時還是榜首呢!初中畢業後,她又順利的直升了高中,正當大家對她未來的遠景,一片看好,她卻在高中三上學期,因罹患了骨癌,只好被迫休學。 因為當時的醫療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阿娌阿嬤心中開始十分的沮喪,從此性情也變得十分的暴躁,她想:「為什麼她那麼努力的讀書,為著是什麼?不是就是為了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嗎?而上天除了要她罹患癌症休學,還要她隨時面臨死亡?」她的母親看見她受到病痛的折磨和打擊,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常常以淚洗面來面對這件事情,而她的父親對她暴燥的性情和想法,也無可奈何,所以當時她的家庭裡,充滿著不愉快的氣氛,大家都以她為中心,深怕她暴躁的脾氣又誘發了她的病情。 幾個月後,阿娌阿嬤,因自暴自棄,不願配合醫生的治療,後來,醫生宣布她的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肺部,她的心中就更加的怨恨,實在沒有勇氣再活下去,所以,她決定離家,去跳海自殺,不想再讓家人和她一起受苦。 當她下定決心拄著拐杖,要離開家門到海邊時,卻因為她平日就舉步為艱,走路遲緩,還沒走出家門就感到氣喘吁吁,她氣急敗壞的望著大門口的天空,隨即就轉身回頭,要走回臥房,她突然間望見家門口矮牆下石縫裡正開出了一朵小野花,她看見她的美麗,突然間心裡,有一股驚嘆:「那小野花為什麼可以不畏艱難地生長在大門口的石縫中呢?而沒有人替她澆水、施肥,任由它吸吮著家門上的遮雨棚滴下的雨水,就能綻放出美麗的生命力。它們的生命力,實在太神奇了!那麼,想想自己只是因為罹患癌症,而家人不辭辛勞的照顧著她,她卻比不上小野花的活力,實在太不應該了。」從此以後她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她想:「相信上天要她活著,一定有祂的目的。」 於是阿娌阿嬤,便把每天的日子過得非常充實和積極,絕對不再浪費任何的光陰了,因為她想把剩下來的日子過得更精采、更充實,她也能明白一個道理:「生命不在於長短,而是在乎於是否能活得精采。」 後來,阿娌阿嬤,就趁著家人晚上入睡以後,在房間裡努力的練習走路,不久之後,阿娌阿嬤,不需要再用枴杖,就能行走自如了。她白天還在家中重拾課本,複習以前高中時學習的功課,那一年,她以同等學歷報考了大學聯考,到了放榜的時候,她考上了一所私立大學,她的家人得知她考上大學,又能放下枴杖自己走路都為她喜極而泣,都覺得這些年來對阿娌阿嬤的照顧,真是蒙上天的憐憫。 阿娌阿嬤,後來離開家鄉,北上去讀大學,雖然她很認真讀書,但病魔也沒有因此放棄過她,就在大一的暑假,阿娌阿嬤,因身體不適,又住進了北部的大醫院裡,這一次她用喜樂的心對抗著病魔,當她出院時,她便決定,以後要用寒暑假的時間,來醫院做志工,就這樣阿娌阿嬤,經過了不知幾個寒暑,後來她也因畢業後,在北部定居並結婚生子,當她工作退休後再回到南部老家時,大家看見她時,都驚訝的問她:「妳居然還活著?醫生不是說妳只剩下三個月的生命嗎?」阿娌阿嬤開心的笑容著回答說:「我不僅活著,我還結婚了呢!目前我還是三個孫子的阿嬤,呵呵呵!.......感謝上天對我的慈愛,也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我一生雖然生活很平凡,也不是什麼大財主,但我卻感到非常的富足,因為許多人看見我活到現在又常在醫院裡一邊治療病痛,又一邊當志工,所有罹患癌症的人,都因為我而堅強了起來。」 阿娌阿嬤相信:「只有面對病魔,不自怨自嘆,那才是面對病魔的最好藥方。」 阿娌阿嬤雖然一生都被病魔纏身了三十幾年,最後,年老的日子裡,還是抵不住癌細胞的侵襲,她將最後剩下的日子,坐著輪椅到醫院裡去探視著和她相同病情的病患,她常給那些病患加油打氣,成為癌末病人的模範,她也因此被頒發了許多優良志工獎項,她一直活到了八十二歲才往生,在她往生前,她寫下了一句話,勉勵所有的世人:「知足最常樂」。 這句話,代表了她一生中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