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黃自立:三馬林達的殷實僑商
近代以來,水頭(金水)僑民前往印尼東加里曼丹的三馬林達、麻里峇板等地謀生。他們艱苦奮鬥,留下了許多動人的事蹟,其中黃自立(1918-1994)即為一例。出生於1918年的他,父親黃振團是一位貧農,黃自立是其幼子,其上還有兩位兄姐。困頓的童年,養成了他勤勞不懈的習慣。16歲時,1934年,他順著水頭黃氏族人的出洋路徑,揮別了親人,到海外準備投靠他哥哥。黃自立先到了廈門,接著南渡到印尼。 一份資料記錄了他的出洋路線以及出洋初期的生活狀況:「乘搭荷蘭『芝里加那』號貨船,遠渡重洋,經過蘇拉威西的望加錫(Makassar),再續程往三馬林達,最後抵達丁加廊(Tenggarong)。他在那裏前後居住了兩年,幫忙經已在這兒落腳的哥哥看顧雜貨店。由於哥哥經常回鄉省親,店裏的事幾乎由他一人料理,這使他不得不用心學做生意,奠定了日後從商的基礎。」 1937年,黃自立19歲,被父母親安排回鄉娶妻,旋即金門淪陷於日軍之手。在父母的催促下,他匆忙帶著新婚太太,輾轉再回到丁加廊,並開始自營雜貨的生意,店號「黃自立」。其後,日軍南侵婆羅洲,他只好將生意結束,跑到丁加廊郊外耕田度日。1945年日本投降後,黃自立返回丁加廊重建家園,繼續經營「黃自立」雜貨店。1950年黃自立從馬哈坎河(Sungai Mahakam)中游的丁加廊遷徙至下游的大城市三馬林達發展,並創立「慶祥」商號,經營日常食品和用品的雜貨生意;此外,也經營與建築業有關的木瓦。他的誠信特質,使得他在三馬林達的生意,一日千里,黃自立已從丁加廊時的小老板,一躍而成為三馬林達屈指可數的大商家了。 從雜貨店轉型到木材商人,是黃自立成功的關鍵。而他的事業受惠於三馬林達的豐富物產,特別是木業。三馬林達是印尼著名的木材區,同時也是石油的盛產地,其出產的圓木約占印尼全國的百分之五十。1965年,黃自立以其地利人和,先是在該地開設了東光枋廠(木材加工廠);1970則開設三馬林達枋廠。1990年,這兩家枋廠每月可生產鋸木一萬立方釐米,銷售到歐美和亞洲各國,及供印尼國內用途。為了生產質地良好的成品,黃自立所設立的兩間燻房都採用先進的日本機械和外地的技術,員工總數約為一千人。 1967年,印尼總統蘇哈托(Suharto)頒布新條例,允許私人開發木材山。由於三馬林達的圓木質地優良,因此吸引了許多商家前來設廠開採,產量冠全國。黃自立目光遠大,瞭解到開探森林需要用到柴油機,將來必定供不應求,乃迅速轉行代理這一類機械品。初時,慶祥所代理的柴油機,主要是來自日本和義大利。從1968年至1970年,慶祥每年的營業額高達三千多萬美元,是當時三馬林達最大的柴油機代理機械公司。除了日本與義大利機器外,慶祥公司也從新加坡進口中國的柴油機。由於中國的產品價錢便宜,幾為日本與義大利的一半,因此銷量激增,廣受木材業、工業和造船業的大量採用。由於三馬林達的業務蒸蒸日上,黃自立乃在「1970年,於椰加達和泗水設立分行。之後,他的生意發展到新加坡(1972年)、香港(1985年)、日本(1988年)和中國北京(1988年)。在新加坡的分行,即為慶祥聖淘沙私人有限公司。」1980年代走向東南亞、東亞各地的黃自立,把慶祥更名為東榮集團,生意多元化、國際化,也搭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高速成長列車,成為一個跨國公司集團。 除在生意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外,黃自立也參與華社的公共事務,包括三馬林達中華總商會,以及和其他金門鄉親發起組織三馬林達金門公會。他熱心公益,也重視金門家鄉的教育事業,曾出錢捐助金門前水頭的金水學校助學金,使莘莘學子得以繼續向學。回饋僑鄉不遺餘力。1980年代初期,他也捐款新加坡幣2萬元,籌建新加坡金門會館會所。這是他飲水思源、不忘鄉情的具體表現。1994年黃自立辭世,留下「待人誠實,篤守信用」的典範,供後人學習。
-
轉機
這場疫情,就這樣來到了三級警戒,放眼各餐飲店家,為了生計,不得不有所轉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少了此起彼落的飛機聲(時間不對聽不到),少了路上來來往往的遊覽車,更少了來來去去的親人與家人。 防疫餐,因應而生,由於點餐後無法內用,只能外帶或外送,以前堅持內用或限額外送的店家,現在有了轉變,90、99、100元的餐點,還有咖啡店賣早餐、炒飯的,既然客人走不進來,餐廳只好走出去的概念,我們這群上班族連著一陣子「嘗鮮」,感覺挺新奇的。 「疫苗」終於進來了,這回是第幾類可以施打啊?當然是家中的長者優先,但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的長輩們要做移動實在困難重重,這時候只好把希望放在「下鄉服務」到府施打了,經過大哥打了幾通電話後總算有了眉目,只是看一則則的新聞後難免心生恐懼,打了疫苗後出事的案例一件件的發生,而為何需要連打不同的電話,有點像在踢皮球的感覺。 經過國稅局,五月的報稅季因疫情延到六月,想到還沒完成,總是一件事情掛心頭,前幾天看到報上說:先預約再臨櫃,想找更簡便的方式,在寄來的單子裡找尋,還好可以掃「線上登錄回復確認專區」,不出門也完成了報稅。 線上畢業典禮,對學校和學生、家長而言都是頭一遭,此刻已如火如荼的展開,各出奇招,各有特色,我們私底下開玩笑的說:大家要上鏡頭前,是不是都要化妝?因為那畫面可以多人收看,也代表著平常就得做不同面向的採集,尤其是畢業生的點點滴滴回顧。 線上會議,前陣子參加過,線上研習,我倒是第一次辦理,但在臺其他縣市,好像已實行一陣子了,有些主題的確有辦理的需求,因而得開始學習如何操作,這時候有同伴主動伸出援手是件幸福的事。 昨天下班,跟同事聊起現在的狀況,苦笑的說:有點像是當年一場大戰之後,兩岸就此不通,在對岸的人回不來,在這裡的人過不去,得等到兩岸「通」了才行,我們現在有禁臺令,而在臺的親人或家人也暫時回不來,得等疫情穩定了、通了才行啊! 是「休養生息」的時候了,於個人而言,自己能力所及、做得了主的就盡力而為,增強自身的抵抗力、保健身體、「休養」身心靈,在心裡空虛或不安之際,手抄經書,也是不錯的選擇,一來安定自己的思緒,二來祈求家人的健康、平安,再遠大一點,祈求疫情早日遠離,於是「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 在日報上看到斗大的字:「加州終結15個月疫情警戒揮別口罩和社交距離」,一來羨慕,羨慕他們終於可以回到正常生活,但二來也擔憂,擔憂太過鬆懈又給病毒有機可趁,這是一場長期抗戰,我們,還在抗戰中,要堅持下去啊!
-
城中美術班露出曙光
全國各縣市,僅金馬兩縣國中端還沒設立美術班,這對一向自詡文風鼎盛、人才薈萃,尤其曾開我國延長九年國教之先的聖地金門來講,是有點汗顏的。 金門過去年代,在先人前輩顧及三餐都無暇之刻,唱歌唱曲算是奢侈的。懂得畫畫藝術的,也都是讀書世家的鳳毛麟角,像前清秀才舉人呂世宜、洪作舟等,他們都是世家,才有餘力去舞文弄墨,因此「藝術」也成為他們的專利。 在我中學時代的音樂美術老師也少有專業。老師有偏才的,英文可以教音樂,會畫上幾筆的也可以充當美術老師,那時代倒也將就將就。 後來記得念金中時,蔡繼堯老師從師大美術系畢業返鄉任教,就以睥睨群雄的實力,成為一代教主,他確實培養了一批無論在金門或台灣藝壇,直到今日都還是「英雄」的人物。 我在城中當教務主任時,學校訓導處經常性舉辦教室佈置比賽、母親卡敬師卡等競賽,學生們紙雕畫圖的能力,精美的雕出花花草草,鋪綴出五顏六色,立體平面交錯的形體,讓我訝異不已,我心想金門美術人才真是不世出呀!有些學生的功夫還不是老師教的,他們就是有巧手與巧心,把一個藝術品「手作」出來,這確實是一種本事。 就像美國哈佛大學迦德納教授於一九八三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智力天賦,因此身為教育工作者,創造機會、栽培人才,把適性發展的口號化為實際行動,是一種使命與責任。 民國九十三年我回到城中任職,當時就有意依此概念成立美術班。後來碰到舊識張國英老師(當時已從美術老師退休),我跟他談起城中成立美術班的可能性,他說他有經驗可以促成,但若在當時社會氛圍不成熟之際推動,恐怕會是出氣捶力,於是此想法像斷線風箏般無影無蹤,這一停擺就是六七個年頭。 直至今年三四月某天,前文化局長呂坤和先生來電談起美術班之事,說中正國小蔡雪芳校長也呼應支持,國中小或可聯合開辦。他激將問我退休離開職場後,人家會問我在城中作了什麼?我有自信可以說出我不辜負我的職責,但儘管退休在即,我也不願數饅頭過日。因此開始上網搜尋美術班相關信息,舉凡學術論文、法規條文與台灣學校開班計畫等,於是開始走入城中美術班開辦歷程。 先是在今年四月一日與中正國小聯合提案申請開辦美術班,接著在廿六日教育處召開的「一○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國中小校(園)長會議」中決議:請教育處社教科研議訂定本縣藝才班設置要點,協助後續相關作業程序。對此決議,其實我也是將信將疑。 之後我開始撰擬開班規劃書,上網搜尋案例,找到台灣最晚成立美術班的臺東寶桑國中(儘管最晚也已經十多年了,謝謝洪榮威校長、唐協政主任提供計劃書word檔),又參考南投延和國中與屏東光春國中等校的計畫書,我試圖從社區背景,條件較相似於金門者作為參考,希望撰寫出以金門與城中為本位的計劃書。初稿後請本校黃文華主任斧正(他剛結束校長儲訓,接收到的訊息觀念較新),又請楊弘安主任、王光明組長、洪子聖主任……等修訂,然後函送縣府備審。 感謝羅德水處長慎重看待此案,在校園長會議之後,五月九日呂坤和前局長關心此事,曾與羅處長電話說要開說明會。五月十四日處長蒞臨我校時,我詢問美術班可能成案嗎?處長答以朝下學年度開班努力,期間教育處也在五月廿四日完成「金門縣公私立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級設置審查作業要點」與「金門縣公私立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鑑定工作作業要點」,成為美術班設立的法規依據。 但在六月三日縣府決議停辦一一○學年度正式教師甄選後,我心想美術班可能也會夭折,不料在十日接獲縣府來函,要審查訪視本校申請設立「一一○學年度藝術才能美術班計畫」,於是我校如臨大敵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直到十八日才準備就緒。 當日由本人匯集輔導室、教務處、學務處等:子聖、惠元、弘安、光明、文華的力量,一修再修,終於推出一支聲影圖文並茂的投影片,歷經兩個半小時的訪視報告,也謝謝訪視委員-教育處副座黃雅芬、社教科科長楊珮瑤、金門高中蔡儒君老師、中正國小李蕙萍老師、退休老師楊天澤等賢達指教。經過簡報、實地訪查與意見交換,終於完成初步程序,待本校計畫書依審查委員意見修訂後,再函報縣府,直待獲准後,即可進行鑑定招生。 美術班初始,整個過程繁瑣勞累,但為讓金門教育走上另一個漏失許久的歷程,我們甘願吃苦當吃補,但願能夠順利開班,讓具有美術潛能之學生,能透過早期發掘並施以計畫性之專業教育成為事實;也讓具有美術天賦,充分發揮潛能,開拓學生在美術的多元視野,讓藝術養成的全人教育成為事實。
-
如果戰爭 如何求生
2020年十一月下旬,收到凱斌傳來的訊息,說他花了大半年寫了一本九萬多字的書,「書的內容是關於備災防災,救人性命的……」他客氣地詢問「想請您幫我看一下文句是否通順……」沒有多想,直接應允。於是從年前到年後,從書稿的文字檔、PDF檔到校樣,我再三讀過。幾乎快半年的時間,心底、眼前充斥著殺戮戰場的血腥畫面,以及「戰爭」「平民」「求生」的關鍵字眼。 關於戰爭,相較於凱斌,我所親耳閱聽到的口述故事顯然太少。然而也有害怕戰爭將至的記憶。童年時逢到冬天回斗門阿嬤家,每每在漆黑的夜裡聽到颯颯的風聲,風裡夾著興許是來自馬山播音站或對岸,時而清晰時而恍惚的心戰喊話,我都心生懼怕:「共匪是不是要打過來了?」入夜後伸手不見五指的墨色宵禁是一種恐嚇;阿嬤家豢養的土狗夜半長嚎引人驚惶;村子裡隨時保持淨空的防空洞是一種示警;村口的碉堡、隨處可見的鐵刺網,在在提醒我們戰爭就在不遠處。 凱斌的焦慮其來有自:兩岸的關係不見和緩,共機頻繁趨近台灣海域,恐有擦槍走火的危急情勢;凱斌發自內心對同胞的愛,針對台灣現況,為手無寸鐵的平民寫下戰爭防災寶典,實現《台灣平民的戰爭求生手冊(非官方版)》一書的自費出版。 戰爭很遠? 前些時日的缺水、限水危機,或如從去年初延續至今、甚至五月中旬全台進入三級警戒的新冠疫情,不啻都是另種型態的「戰爭」。 防疫視同作戰,對照書裡苦口婆心提醒「水、食物、民生用品、配備、醫藥、重要文件等,都需嚴密計畫、準備……。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產生口罩荒,那還是發生在承平時期,一件小而平常的物品就已一片難求,何況是藥物、奶粉、尿布之類的物件……」「除了桶裝的飲用水外,承裝水的空桶、也是必備物品。」一般家庭常備的鍋碗瓢盆,或者浴缸可用來裝水之外,「建議平常即購置較大型的盛水桶、儲水袋,挑選訴求桶身塑膠品質較佳的產品,在外部緊張局勢升高時,先將這些水桶注滿,並分散放置在家中不同處所。考量一般大桶容量都在六十公升以上,等同一個成人的體重,裝滿後不容易移動,因此可事先備妥足夠長度的軟水管,方便注水。……市售二十公升儲水專用袋、儲水桶最能滿足儲備量、衛生與可移動性考量,平時不裝水還可折疊收藏……」。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資源的儲備章節,我從中讀到凱斌的細膩與周全。 全書九萬餘字主題涵蓋:認識戰爭、辨別開戰徵兆、避難計畫與物資儲備、緊急避難包、平民戰爭求生、戰場急救常識以及戰後復原。「身處世界兩強爭霸的風口浪尖上,和或戰,你無能為力,但有些觀念不可不知,有些物品不能不備。多一分防災準備,多一分生存機率。」 我不希望有生之年,再聽到我心裡的小孩顫怖的哭喊:「共匪要打過來了!」 勿恃亂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和平最好。凱斌如是說。
-
中年之階
在階梯之間,試著三階一步跨,可行,但小心翼翼,我明白近來鍛鍊雖有功,筋肉頗有強韌,但骨質顯然並不紮實,若有跌仆,後果不堪設想。 年少,男孩子總喜歡於上下課時在樓梯間嬉戲,追逐、奔跳,發洩不完的精力,就在上下樓梯時,互相競速,絕不示弱。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我們常在樓梯竄上蹦下,一手撐著扶手,一手倚著牆壁,然後往上一跳,順勢竄登,一截階梯三下兩步半就到了中間平臺,又再一個伸展,幾個跨步,就兩腳併攏,安抵樓板,向下,更簡單了,手先探伸至欄杆中點,另一手觸摸牆面,如迎風展翅的老鷹,縱身一跳,前腳一落起,又接著另一腳彈起,再落地時已是轉折處,最後一段,全身前撲,展臂一撐,前跳,落地,就是終點。 不過,「但覺新來懶上樓」,筋骨漸疲,體力漸乏,不時有感,也就強自訓練,尤其在深蹲後,復加以直體蹦跳,旋轉來回數次。 曾經我住單位宿舍時,人在室內,常聽到樓上資深同仁上樓如鐵鎚敲地重擊跺階聲,那一聲聲,像似命運交響曲「蹬蹬蹬,蹬蹬蹬……」,我明白,人上了年歲,上樓差不多就是如此地聲響。 中年之階,尚可勉強,模擬年少時的動作,人家是為賦新辭強說愁,我是深怕年老強上樓,勉強,但尚可,只是得小心一點點,緩放輕踩,就不想讓人知道,大叔蹣跚上樓來了。 人在中年,有些尷尬,有點無奈,有些可以及時掌握,有些卻難以追及,尤其生命像沙漏一般,點滴流失,一刻不緩。 中年身體極易發胖,雖然極盡努力,依然難挽頹勢,基礎代謝趨緩,縱然不時少食多動,體重與體脂率依然頑固,吋步不讓,反而一餐多食,一日不動,體重計絕不寬貸,堅挺上升,得付出多日之節食縮糧,勞其筋骨幾許,方能稍復原狀。 縱然可以做到百下伏起挺身,但每每費神耗力、案牘勞形之後,懨懨無生氣,趴地平撐,片刻不動,略上下起伏,終究覺得累而乏力,饒了自己一晚吧。 周期性厭倦,少眠、少食、少興緻,「昧死那害」,看自己就討厭,累了睏、坐了倦,出門乏,動靜不宜,不知如何是好。 蔡詩萍的文章說道「到了這年紀,你應該貪生怕死……」,是呀,依然留戀人生,貪圖歲月,就容易看不清,動彈不得,不然一直試圖力挽青春多待會,抗拒暮年,關門上閂,假裝不知道,不要來敲門。 劉若英唱著「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像我這樣的愛你……」,李敖寫著「不愛那麼多,只愛一點點……」,青春與滄桑競合並唱著,各有爭執,但中年不太想理人,獨自呢喃,事還那麼多,人還沒那麼老,怎麼能只是如此活著而已?
-
石蚵文化的民間故事
金門人重視祖先風水寶地,相信會影響到後代子孫的命運,所以流傳許多關於風水的民間故事,其中一則與金門石蚵文化有關的故事,出自金門后沙村許盛的逸事。 據《后沙許氏族譜》記載,后沙許姓開基始祖在宋末來金定居,明代時后沙許姓宗親在海邊養殖石蚵,廣闊的海域矗立大片條石,排列有如千軍萬馬奔騰之勢,同時地底下隱藏不為人知的秘密。 話說故事的主人翁許盛,字際斯,號武岩,俗名為許百萬。幼年時父親早逝,家貧如洗,常遭鄉族的欺凌。其母含辛茹苦,獨自撫養二子,母子相依為命。在許盛未及成人時,其母又驟然逝世,兄弟倆悲痛不已,正準備安葬母親,開始向鄰里告貸,但都遭到拒絕。最終,迫於無奈,就去找其舅父幫忙,其舅送給兄弟一些銀子,以作為買棺材的開銷。兄弟拜領道謝之後,匆匆告辭。許盛在途中暗暗思量,舅父給的這些銀兩,只夠買棺材的本錢,根本無法再買白灰封墓。思來想去,不知道要如何才好,此時恰好路過城隍廟旁的賭場,心裡頭一想,若能將全部的錢跟老天賭一把,倘若能贏到錢,說不定就可以購買白灰,為母親修得墓穴,以盡為人子的孝道。 說時遲那時快,許盛遂蹲下去賭錢,哪知那天運氣不好,最終把舅父給他的錢全輸光了。兄弟倆抱著愧疚的心情回家,跪在母親靈前懺悔哭訴。許盛起來抬頭看見廳角有一對竹編大米籃,一時無計只好把母親大體裝在竹籃內,將兩只竹籃對扣連接起來,用繩索綑綁牢固。一直等待到晚上天黑,兄弟二人才偷偷摸摸扛起大體要找地方埋葬,走著走著,走至村落的東北隅海濱,突然間天空出現雷電交加的現象,接著狂風暴雨,夾帶飛沙走石,許盛以為天道譴責不孝,欲加懲處,心中惶恐不已,匆促將母親大體放下,跑去樹下避躲風雨。頃刻風雨馬上停止,兄弟重來停靈處,只見其母大體已被沙土掩埋成了墓地,因此遂葬在該處。 過了數日,其舅忽然登門,二甥立刻認錯下跪,含著眼淚說:「盛不肖,沒有辦好母親的葬儀,不孝之罪,自當懲罰。」其舅問清事由,聞後僅問其母現葬何處,兄弟將舅父帶至原地。其舅本來是堪輿家,能斷風水真偽,他邊走邊看,直呼「可惜呀!可惜呀!」過了不久,其舅才慢慢地說:「這裡真是風水寶地呀!你們看此地墓的前方蚵石累累,是為『萬軍聚營』吉穴,可惜安葬不得法,殊為可惜,若是用米籃葬之,必出大貴。」二人聽後,立即跪下稟報前情,一一如實述說。舅父方大喜的嘆說:「這是老天安排的天葬,千載難逢的米籃穴,竟然得來全不費功夫,將來會造福你們兄弟二人呀!」。 後來許盛生活益加窮困,只有六嬸婆李氏加以照顧,及許盛稍長,資助從戎。許盛屢立功勛,步步擢升,官至廣東提督,封鎮朔將軍,授榮祿大夫。 傳說中許盛最後因葬母得佳穴而得黃金百萬,人人皆改稱許百萬,許百萬發跡故事不脛而走,成為地方津津樂道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是「搶灰連棺材去」俗諺的版本出處。
-
態度
疫情蔓延的速度果真是毫不客氣。雙北開始三級警戒的那個週末下午,一如平常進教室上了碩專班的課,只是訊息敏感的學生已經按捺不住,起鬨要求練習線上教學的平台軟體,因為不過是一年前新學的把戲,雖有點趕鴨子上架的生疏,但練習再加上重新學習,總算讓自己還是更新了教學的另一番風貌。 然而,原以為遠距教學應該只是短短兩週的震撼教育,意料外的竟是如此模式一再展延,最後索性就是線上教學直到學期末,教室暫時搬回家,黑板則由電腦或手機頂替,對身處網路世代的學生而言,他們適應得毫無違和感,但他們的夫子先生們,卻未必甘之如飴。 果不其然,幾天後,數位化學習對於實體教學衝擊的話題,陸續在同行與同窗間發酵。這其中數位落差算是比較容易克服的面向,更大的衝擊則是數位化學習(例如遠距教學、線上學習),取代實體教學的倫理問題。這不禁讓我想起幾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是學期末,已經預先排定學生專題期末報告,但數人一組上了台,卻無人願意出面口頭報告,每個人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台下評分的老師只好提醒,時間有限請把握,這時學生卻在那擠眉弄眼使眼色,最後總算找了個冤大頭出面,那個場景,彷彿見識了以前故事書的情節:一群老鼠聚在一起討論給貓掛上鈴鐺,但最後的關鍵是「誰去掛鈴鐺」? 看得出來,猜拳輸而勉強應付的學生百般不願意,連看著投影片逐字唸稿,語氣都透露著無奈與忿忿不平,坦白而言,當場真想請他們乾脆下台別報告了,但剎那間一個念頭閃過,最終還是放下沒說,讓台上的虛應故事胡鬧過去。 定神認真想想,生活中現實的戰場,不也是處處這般嗎? 職場中,如果被指派的工作,超出了當初應徵約定的範圍,是該全力以赴完成?還是雙手一攤走人?生活中,碰上預期外的狀況、難題,究竟是要積極處理找到解方?還是抱怨怨懟甚而擺爛? 人如棋子,難免有錯置的時候,而處在那當下,決定怎麼繼續走下去的關鍵並非能力,而是態度;可以抗拒,然後玉石俱焚;或者也可以深呼吸,面對後處理,並學著變得更好更強大。 當時,沒趕人下台,是想要看看被拱上台的人如何處理,因為坐在台下的人,總有一天也可能會錯愕地被推上去。但很可惜,那天,只見應付,未見態度。 六月了,又是研究生論文口試如火如荼進行的時節,幾年下來發現,如果能釐清「知」與「不知」的分際,論文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其他的就只是方法的應用與延伸,但當事人通常不易參透。因此,碰到狀況外的,總想起教書這行祖師爺的話: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第二) 清楚知道什麼是懂的、什麼是不懂的,是學習很基本的工夫,也是另一種磨練出來的態度。陳之藩先生說過以前東歐流行的一個笑話: 「什麼是哲學?」 「在一個黑屋中找黑貓。」 「什麼是馬克思哲學?」 「在一個沒有黑貓的黑屋中找黑貓。」 「什麼是馬克思列寧哲學?」 「在一個沒有黑貓的黑屋中找黑貓而且大喊『我已找到了』」(一星如月,知識與智慧) 不懂不可恥,不懂裝懂才是。不懂裝懂還大聲說懂,寫論文是萬萬不通的,大概比較適合詐騙集團吧。 如此,虛擬化教室與講台的線上教學,雖然對實體的教學有替代或互補的作用,但有一部份依然無法藉由網路的傳遞就能完成,也許未來人工智慧的精進可以期待,但真的不容易,畢竟態度好難。
-
美麗城市的疫情日子
我與孫女霓霓防疫日常。 生活在這美麗城市數十年,回到浯島是故鄉,到了台北也是故鄉。渴望在努力一長串青春歲月後,安排好自認從容無瑕的銀髮時日。應了個人生無常,一年半以來,新冠肺炎肆虐,擾亂一池春水。疫情下人心惶惶,搶口罩酒精衛生紙等物資,搶或不搶兩難。末了還是多少隨波逐流,囤了一點罐頭泡麵之類。 前年末遊東歐五國回來,似乎成了絕響,緊接著不能出國,再緊接只能偽出國、到公園漫步。目下發展到堵住往咖啡館的路,公園亦不敢冒然前往,甚且開個家門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大人尚且如此,小娃兒該如何是好? 孫女霓霓五歲二個月,是位活潑可愛小女孩兒。 疫情蔓延下全台停課,上幼稚園的她日日與我關在宅裡,幼兒園不能去、公園不能去,混身精力似裝了彈簧,無處發洩,整日在客廳沙發茶几及我的書桌上翻山越嶺,靈活的像隻小猴子,每一蹦跳經常把我嚇出一身冷汗,每日在家自個扮家家酒,角色扮演「我們今天校外教學喔,要去動物園」「小熊維尼和Kit貓、芭蕾兔、米老鼠……」「我們分配一下,小熊維尼是我好朋友一組」「外送披薩來嘍」「阿瑪妳要點那一種口味的義大利麵?」「要稍候,客人太多」「冰淇淋要什麼口味?」「小熊維尼我們來開運動會」,自言自語講了半天,把平日生活搬到家裡扮演,我聽著不覺微微笑。 有些時候言語老氣橫秋:「你沒聽到?耳朵沒帶來?」「請妳坐好,像個樣子」「我就要人家陪,怎麼樣?」「愛羅紗會寂寞」……她竟也知曉疫情嚴峻,「外面都是病毒,不能出去」。解了些許我對疫情的煩躁。每日下午二點還學大人臆測今天有幾例? 兒歌唱完、圖畫完、玩沙、黏土……已經找不到接下來該玩啥,幫她讀完兩本童書,剛巧久旱的島國響了幾記乾雷,霓霓最怕打雷和地震,站到窗前:「老天爺請祢告訴地震不要來」。然後告訴我:「有一根針會把雷剌走。」童稚心靈,單純怕閃電地震,不如大人憂慮的疫情迫在眉睫。 近日已到了對疫苗的渴望,想到十九世紀的瘟疫霍亂,先後四次蔓延歐洲,死亡人數不計其數,近日人心與美麗城市有些違和,以科技發達的今日及自許凡事不落人後的台灣,雙北人民茫然了。 可憐的娃兒,已經近月沒出家門一步。媳婦說比起大人,孩兒們更可憐,幸好霓霓心性開朗,自個兒找樂子,頂多吵著看卡通,不曾要求出門,思及此內心糾結著。忖著世界愧對幼苗們。 通常一早起床,她自個安靜在玩具角落玩耍,吃玩早餐開始沒完沒了蹦跳。沒看到我會說:「今天還沒有跟阿瑪說早安」。我倒個垃圾她也要關心:「要早點回來喔」。 最怕她小手一伸滑我的iPad,阻止不了也講不聽,這時祖孫對峙良久,只好投降,總想把她關在籠子裡太久,不忍苛責。 說這麼多,無非想描摩美麗城市下疫情,竟是霓霓緊貼我躲外界紛亂,和我一起遙望遠方的迷霧般無盡頭的疫情。小孩子五歲,正應該在陽光下嬉戲,結果每日和我在屋裡,客廳臥室打轉,連中庭都不敢去,小小游泳池,寂寞等在那裡,沒有小主人蒞臨,等待誰可以伸出援手控制住這反常的世界。 幼年歷經戰爭,熟年歷經疫情,是不幸也非完全不幸,人生磨練成熟了自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霓霓的未來風浪大小,怕也是讓她邊成長邊學習。我們僅能祝願有個美好的未來等她們這一代……。
-
坂里后沃到芹壁
4月22日上午,我在馬祖北竿坂里大宅參觀,坂里王家是北竿大姓,大宅如今是特色民宿,廳堂供人參觀,壁上有馬祖王氏宗親前往福州市晉安區參加「閩王王審知文化節」活動相片,其中有各地的王氏宗親會長合影,我認出金門炳川老理事長和台中市建堃理事長。另有<馬祖長樂王氏旒峰王宗文世系簡介>說明宗族的木本水源:「王審知生有十二子,延翰、延稟(義子)、延鈞、延豐、延美、延保、延武、延望、延曦、延喜、延政、延資。第十子延喜,賦性恬淡,不願為官,居福州黃巷,傳至第五世求玉公,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以特科進士授浙江省金華府浦江縣令。為官清廉,因抗命被罷黜回閩。後於宋仁宗景佑二年由福州黃巷攜眷定居旒峰灣,乃為旒峰王姓的開基始祖,繁衍峰頂、東平、大厝、大架、白眉等五村,後從白眉、東平分遷馬祖各島。」 之後,去橋仔聚落品嘗「依嬤蚵嗲」(福州人稱年長女性:依嬤)。橋仔村據說有八座廟宇,我們就近在海邊參觀兩間,一間主祀玄天上帝,陪祀天上聖母、白馬尊王。另一間主祀靈台公,陪祀十六英星、十二地宿。我對靈台公好奇,廟內有管委會恭立的<山西靈台公史記碑>,碑文試加標點,恭錄於后:「靈台公本名周律,商末周初人,降生於周朝西岐交陵,為周公旦第二世代次子,自幼學道清三教,年十六即出遊五湖四海、三川五嶽,無所不觀。後遊至山西太武山靈台山崖,於靈台山修成正道,渡化萬千凡人,玉封靈台公,同時收十六大將,復於本廟落成時,兼收十二地宿,集成廿八星宿是其所願。應時世劫漂泊至連江北竿鄉橋仔境,寄於本境廿六載至今,村民有感神功浩蕩,乃由各信士籌募經費,本廟乃予落成,以彰神威,用勒於石,永崇祀典,爰立此碑,藉表誌念。」 橋仔漁村展示館,展品豐富多樣,有老式的電器和行李箱、農漁用具,壁上有詳細圖文說明馬祖是討海人的故鄉、馬祖漁港及漁產分佈、捕魚作業的演進、蝦皮製作過程、馬祖是燕鷗的故鄉、海島上的夜明珠-馬祖雌光螢等。 接著我們前往后沃村,路過北竿鄉公所、迎賓館、蕭王府,穿過地下道,北竿機場就在不遠處,觀海長堤可欣賞立榮班機起降,長堤地板寫有「后沃美麗星夜」。此村有大廟-楊公八使宮,宮前有石刻牌坊,宮外碑文亦多,有<楊公八使法師紀念碑>、<天上聖母紀念碑>、<華光大帝>、<白馬尊王>、<福德正神>、<楊公八使宮七十八年整建紀念碑>、<兵工協建文>,有一長牆,標題<楊公八使法師史跡牆>,牆上都是一幅幅石刻圖文解說。與后沃村有關的如<后沃村簡介>、<馬祖后沃村聯誼會>、<后沃社區聯誼會>,也以石碑刻文呈現。 午餐後,下午遊芹壁聚落,遠處觀景或近遊巷弄,遊人如織,穿梭其中,彷彿置身異國。芹壁原名「鏡澳」,水邊彎曲凹入處為澳,此澳的海面波平似鏡,故稱鏡澳。鏡澳海中有一狀似烏龜的大岩石,先民稱之為「芹仔」,若由「芹仔」外海往陸地眺望,村落民屋均座落於「芹仔」的背後,而民屋又依山拾級而建,屋舍壁立,所以此地又名「芹壁」。馬祖的石屋甚多,冬天風大,為了防風,屋頂的瓦片多以石塊壓牢;為了防盜,窗戶建得高又小,石屋一幢幢彷彿石刻印章。我們投宿在南竿牛角村的旅舍是新建樓房,周遭也有一些防風防盜的石屋,這些老房子,有的已整建為私房菜館或民宿,但數量比起芹壁,似乎較少。芹壁的石屋,早年由於漁業沒落,老屋荒涼殘破,近年政府出資補助,聚落整建得相當美觀,石屋轉型開設民宿或店家不少,我在村內稍事紀錄,招牌名稱有:芹壁食屋、馬祖酒莊、同泰堂酒莊、芹壁地中海民宿、芹壁望海樓、老村長的漁寮、芹壁幸福海岸民宿等。戰地遺蹟也有,偶可看見「光復大陸、解救同胞」、「軍民一家、互敬互愛」標語。 馬祖還有很多美好景緻,東引及莒光二島也值得書寫,留待日後暢遊再敘。
-
說堯廟獨「聯」
堯廟,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的第一個明君~帝堯而建。其所在地叫堯廟村,由於帝堯建都臨汾,因而史稱「堯都平陽」。大門石獅身後是堯廟特有的一副獨「聯」,他原本也是一對。這副獨「聯」係收藏家所捐贈,傳為堯廟舊物,內容大氣而豪放,只可惜僅有下聯:「王春正始放懷舜日堯天」,至今無人對得出。現析論如後。 公羊高在《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後來「王春」引申指正月。按《春秋》體例,魯十二公之元年均應書「春王正月公即位」,有些地方因故不書「正月」二字,後世遂以「春王」指代正月。 那麼「正始」又是什麼意思呢?正始(西元240年~249年四月)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君主魏少帝曹芳的第一個年號,共計10年。這也是曹魏政權使用過最久的年號,同時是第五個年號。魏少帝於正始十年四月,又改元「嘉平」元年。根據《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景初三年……十二月,詔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棄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復用夏正;雖違先帝通三統之義,斯亦禮制所由變改也。又夏正於數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為後十二月。」潘眉據此考證魏明帝曹叡死與曹芳改元,相距14個月。 「正始」在文學史上也相當有名,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云:「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惟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在這下半聯中,則指正月是春天剛剛開始。既引用的年號,在文意上又很貼切。 「放懷」,指的是任情縱意,放寬胸懷。唐.溫庭筠〈秋日〉詩:「投跡倦攸往,放懷志所執。」另外「放懷」也可以解釋為「寬心」。 「舜日」,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接位唐堯,勵行仁政,百姓在其統治下,如日滋長萬物一般,是形容舜帝的偉大:堯、舜,傳說均是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後世遂以「堯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 堯天的解釋《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謂堯能法天而行教化。後因以「堯天」稱頌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歷代引用「堯天舜日」入詩文者不少,茲摭錄數條如後: 唐.杜審言《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 南朝.梁.沈約〈四時白紵歌〉:「佩服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 宋.文珦《潛山集.卷九.梅雨》詩:「堯天舜日遠,懷抱若為舒」。 宋.朱熹〈辛丑延和奏札一〉:「使一日之間,雲消霧散,堯天舜日,廓然清明。」 《孤本元明雜劇.鬧鍾馗.頭折》:「時逢歲稔之年,理當千邦慶賀,正旦之節,端的是勝舜日堯年也。」 綜上所述,整片下聯的意思是:在春天剛剛開始的正月,任情縱意、放寬胸懷,在這太平盛世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