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南海.台海.釣魚台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其執政團隊的對華政策,始終是各方關注焦點,隨著美國海軍艦隊在西太平洋動作頻頻,2021年2月1日中國大陸開始實施「海警法」,准許海警機構警察,於執行任務在緊急特殊狀況下,可以使用武器反擊以確保執法者人身安全,日本立即反應,向聯合國提出申訴,認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三十條規,各國海警在其領海實施安全管制範圍內,只能驅離不得使用武器,將其逮捕或擊沉。中國大陸則回應,釣魚台是中國領土,海警法旨在保護領海安全及維護中國主權不侵害。事實上中國大陸海警船在釣魚台海域巡邏,在過去一年裡僅僅四天因颱風而離開,其船的頓位又比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船大,日本船只能遠遠就掉頭離開。 上月十七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驅逐艦拉賽爾號,經過我國管轄的南海相關海域,並宣稱該艦執行「自由航行任務」,是在挑戰中國大陸、越南和台灣對於外國軍艦無害通國沿岸國領海的「非法限制」,並挑戰南海主權聲索國過度的海事主張。美國此一動作和宣示,無疑完全否定了我國擁有南海上東沙及南沙群島領土的主權。《中華民國領海及鄰接區法》第七條第三項明文規定:「外國軍用或公務船舶通過中華民國領海應先行告知」,任何外國軍艦通過我國領海,均應事先告知我國。美軍所謂自由航行,是一種赤裸裸的入侵他國領土行徑。何況美國不是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卻引用公約主張美國軍艦可以不經授權或通報即可「無害通過」他國領海,此並非該公約的明文規定,美國主張的合法性,是他的片面之詞,理由是它的拳頭比你大。霸氣十足,在恃強凌弱的現實下,南海弱國只能默默承受;民進黨執政團隊,列隊其中,竟解讀美軍「自由航行」南海,是協防台灣,令人匪夷所思。 釣魚台、南海在台灣的一北一南,剎時風雲密佈,煙硝瀰漫,而台海目前看似一片寧靜,卻是隱藏著最不安全的引爆點,今年在歐洲舉行的全球安全論壇,慕尼黑安全會議(1963年開始舉辦)上,主席伊辛格Wolfgang﹒Iachinger接受媒體訪問時特別警示:「全球軍事衝突風險最高的地方就在台海,如果美軍出兵協防台灣,中共可能煽動俄羅斯來加入對抗,到時就連歐洲也難置身事外」。中國大陸一再宣稱,台、港、疆、藏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也是中國的內政,容不得他國干涉指手劃腳,1月22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透過視訊出席「對話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藍廳論壇。他提醒美方:「在台灣、香港、涉疆、涉藏問題上,中方沒有退讓餘地」。他很明確畫出紅線,屬於領土和主權,中國已退無可退,美國再推進一步,即是戰爭的衝突。若從地緣戰略來分析,新疆西藏,遠在內陸,美國海、空軍都觸及不到,遑論陸軍介入,而香港就在眼皮下,空間亦小,唯台灣四面環海,美國海、空軍皆有運作活動的空間,況且台灣擁有軍事武力,可與美軍結合抗拒,若發生衝突,後果必定極為嚴重。 釣魚台主權的爭奪,中國大陸政策主張很明確,而戰術的運用則很靈活,日本已顯疲態和被動,由此看出,中國大陸在釣魚台練兵,意有所指,將釣魚台作為台灣縮小版的操演,海警法的強勢執行,台灣西南空域共機頻繁進出,都是在解放緊張的能量,反觀台海中線共機穿越次數並不多,反而是蓄聚更多的危機能量。伊辛格主席的警示,並非無的放矢,台灣為政者不可輕忽。 就在中國傳統最重要的除夕節日,拜登總統撥電話向習近平主席拜年,兩人通話兩個小時,內容卻不對外公開,令人好奇。拜登是外交老手,深識遠交近攻的謀略,為收拾川普留下的爛攤子,他一上台就撤銷許多川普總統的行政命令,但對中國及俄羅斯則宣稱繼採強硬策略,隨後便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進入南海演習,並招來英法軍艦共同「自由航行」,但南海諸國並沒有人起來附和,拜登這場「美國回來了」的國際舞台政治大秀,不算成功,顏面上沒得到多大光彩,因為東亞局勢已在急劇改變中。 至於習與拜登兩位領導人在長談中,是否就改變了全球戰略,被置在圍堵中國大陸第一島鏈的台灣將定位何處,未來命運如何,只有他們知道。
-
讀書.看戲
我平日很少看戲,近些年看過的舞台戲區區可數,只有大陸藝人表演,改編自老舍的「茶館」以及百老匯演出的「歌劇魅影」(Phantom of Opera)。讀書會的朋友T則不一樣,是百分百戲迷,幾乎不會錯過任何來溫哥華演出的戲劇,甚至,出外旅行也安排觀賞歌劇。 由於T對於戲劇的興趣使得讀書會增添了濃濃戲味,原本是平面的讀書會成了具有聲光效果的立體畫面。剛讀過的一本描述傑出的四位芭蕾女舞者及一位男舞星的故事。書中談到芭蕾舞的特殊舞步,如:腳尖旋轉(Pirouettes)、阿拉貝斯克舞姿(Arabesque)及弗韋泰舞步(Fouettes)都是芭蕾舞技的經典。T找來這些舞步的視頻貼在群組上,看過才了解那些優美舞姿的絕妙,深刻認識芭蕾舞的高雅超凡。又貼了紐瑞耶夫與芳登兩人的天鵝湖表演,高■的身材輕快曼妙的舞影,隨著音樂頡頏翱翔。書中描述另一芭蕾舞星加拿大的林恩.西摩,早年自溫哥華赴倫敦學習芭蕾,其時,她的弗韋泰舞步32轉只能轉八圈,為此苦惱不已。有一回,看到屋頂一隻逡巡的流浪貓,估量兩屋頂間距離後,奮力一躍,終於跳了過去。這一幕讓她獲得啟發咬緊牙根練習,終於完成弗韋泰32轉。有趣的是當舞台表演時,台下觀眾常幫著舞者的轉圈計數,對舞者是一大挑戰。 接著讀「悲慘世界」,T又找來電影及歌劇視頻片段貼在群組。當我讀到書中主角尚萬強(Jean Valjean)在走投無路受到主教的收留招待吃住,卻在深夜偷了銀器逃跑。後被警察逮捕帶回,而主教卻寬宏大量護著他,指著桌上的銀燭台佯裝責怪他忘了帶走,讓他逃過一劫。這一幕,讓我有了些印象,或許曾經看了電影,或許,可能聽過這個故事,但已模糊不復記憶。後來,T貼了劇中小女孩珂賽特唱的歌劇「雲端城堡」,歌聲清亮,呢喃迴囀,楚楚可憐,歌詞將她於小旅館中所受刻薄待遇、所受的苦在哀怨歌聲中表達了出來。 T最喜愛的歌劇是「唐.喬凡尼」(Don Giovanni),一部由莫札特所譜的曲子,根據好色男唐璜的傳說寫成的歌劇,是一齣「詼諧劇」;同時,也喜歡傳統崑曲。關於崑曲,近年來受到文學家白先勇大力的提倡推廣,廣受海內外華人歡迎。曾觀賞由其領導製作的視頻,年輕演員擔綱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劇中人物演技對白高雅脫俗。 而傳統戲劇也喚起我一段遙遠的回憶。昔日,家鄉總兵署前有一戲台,叫中正台,經常有勞軍團體來表演,有時是唱歌跳舞的康樂隊,有時是平劇演出。祖母喜歡看戲,我曾陪著在戲台下看過不少平劇(京劇)。無疑的,祖母是我平劇的啟蒙者,一面看戲一面為我講述劇情,還解釋戲台上的種種,例如:演員拿著有一節節綴有流蘇裝飾的細長棍子上下揮動,表示演員正騎著馬匹趕路、官夫人走在前頭,後有侍從兩手各平舉一面方塊旗子,上頭各畫著一個輪子,說是官夫人坐於車上、有官員摘下烏紗帽,頭頂露出一束長頭髮,唱著戲曲時雙手及頭髮不停搖晃顫抖,說這官員在「勞碌」(閩南語),意為面臨困境……。這些往事,在我那對戲劇似懂非懂的年紀,一一刻劃於心版上。
-
第三人生
戰後嬰兒潮這一世代,現已七老八十了,見證整個台灣社會的發展,從貧窮落後到繁榮富庶,從多子多孫、養兒防老,到生不起養不起、不婚不生的少子化時代,讓台灣進入了高齡化的社會,老人要想辦法自己養老。倫理的解構,社會的重組,開了中華五千年史從未有過的變局。 我現在已晉身為初老,按照古人的說法:「人生七十古來稀」,按照時髦的說法:「人生七十才開始」。所以我們附近有建商推出建案:「日初,不老莊園」,標榜:「第三人生。」明明是黃昏的桑榆晚景,卻說是日初;明明是年登古稀,卻說是不老莊園。 那麼建商是反映社會現實,還是給我們生活的勇氣呢?讓我們品嘗第三人生的滋味。由於這個案子的刺激,遂勾起我這個不知老之已至的情懷,試從個人角度出發,也來談談我們這一代人的三階人生。 第一人生:從出生到24歲大學畢業返鄉服務,這是一個兩岸新戰之餘、兵荒馬亂的日子,國共新仇舊恨、劍拔弩張,老百姓活在朝不保夕的戰爭陰影之下,每天上山下海討生活,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我們躲過了八二三砲戰,我們接受了美援,我們初中時上鄉公所申請獎助證明:「非貧民救濟戶,但生活困難。」 第二人生:個人28歲從金門遠赴台灣闖蕩,投身一個紙媒方興未艾的年代,印報紙好像在印鈔票,見證了台灣經濟的起飛,台商拎著一只皮包走遍天下,台灣的經濟產值晉身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而有台灣錢淹腳目的美譽。 我們見證了十大建設,印證了蔣經國總統說的:「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見證了孫運璿院長、李國鼎部長的遠見,創立了新竹科學園區,讓台灣今天成為全球科技鏈的一環,而有「晶片王國」的稱號。 我們見證了萬年國會,為了爭取解嚴與國會改選,黨外人士不斷發動街頭抗爭以及後來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掀起一波民主化的浪潮;國民黨宣告解嚴,開放黨禁報禁,開放兩岸探親,總統直選,台灣的社會轉型。 民進黨的組黨,2000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第一次成為在野黨,兩岸的鬥爭從國共的理念之爭,漸次轉變為民共的主權之爭。台灣的紙媒也是這一年由盛極而衰,以至江河日下,不可復返。台灣的資訊傳播也開始轉型。 第三人生:56歲倦鳥歸巢、遊子返鄉,重新認識了土地,醉心於文史的撰述,回饋了鄉土。這一切好像都有命定,好像第一人生的出走,是為第三人生再返鄉預作準備,使整個人生的旅途比較的有意義。 第三人生見證手機的發達,資訊的氾濫,網紅的興起,假新聞充斥,顛覆了新聞倫理與報導的功能。以前鄉下只有村公所有一只電話,打電話多困難;而今幾乎是人手一機,網路聯線,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聯絡,真是天涯若比鄰,成為真正的地球村。 第一人生拚讀書,第二人生拚前途,第三人生拚健康。誰能趴趴走,整天去遊山玩水,老而不老,日落不落,享受生命享受生活,「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能夠福祿壽考,就是人生的勝利組。 從返鄉到退休之後的這一段日子,就是我的第三人生了。短短的幾十寒暑,整個世界與社會變化這麼大,有人說這一百年的進步,勝過以往幾千年。我們有幸生長在這一個時代,回首前塵,正如李子恆《牽手》的歌詞:「沒有歲月可回頭。」只剩有邱吉爾說的:「酒店關門我就走。」
-
濯衣小橋流水間
我生長近二十年的村莊瓊林,蘊藏我一生最迷人的風景和回憶。瓊林啊瓊林,有數不盡的美好:祠堂、閩南建築、古厝、風獅爺等。還有,一條青青小溪,靜靜流過村子外圈。溪的某段築有一座橋,村民俗稱它為「大橋」。這橋並不大,是用水泥砌成,五公尺不到吧,方便村民由村莊過渡到農田。這座小橋,加上潺潺流水,和路過的村民,恰讓人聯想起古時「小橋流水人家」詩意盎然的景色。 就在這詩意盎然的小橋流水下,有好長一段時光,村民在橋上洗濯衣物。那段古老的歲月,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更沒有洗衣機。那些年,洗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沒有自來水,村民利用井水、溪水或河水洗滌衣物。好像人造的肥皂或洗衣粉也是後來才加入洗滌的行列。徒手洗衣,或用石頭搗衣,是我童年親眼目睹的。洗乾淨的衣物,再吊掛在竹竿或粗繩上晾曬,陽光是最自然最省錢但也最健康的烘乾機了。 太陽烘乾後的衣服,不知為何,讓我印象深刻到如今仍難忘懷。那是我在金門童年抹不去的一種特殊味道:乾乾澀澀的衣服,帶有一股陽光照射後的濃濃餘味。這味道告訴我衣服既乾淨又衛生,這味道飄逸著陣陣的安心感。 住美國那幾年,衣服都是洗衣機洗淨,烘衣機烘乾。進步的洗衣技術,給我一種遠離自然,或是極盡人造的味道。衣服乾淨是乾淨了,但是洗衣粉和烘衣精的味道,怎麼散也散不掉。人類科技的進步,方便是方便,好像離自然越來越遙遠。整個世界變成一個「人造的自然」,說什麼也談不上自然呢。 看樣子人類科技文明是條不歸路。我卻依然沉醉在過去那段「濯衣小橋流水間」的情景。那份自然,那份純潔,那份樸實。可是這些生活的美好質量,當年也是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當年洗衣的大任全落在母親肩上。她用扁擔挑起全家待洗衣服,乾乾輕輕地挑去,濕濕重重地擔回。洗衣這檔事難不倒媽,大清早,她趁太陽還沒變大變熾熱,迫近河邊去洗衣。那些年,她默默忍受刺骨冬寒,凍裂雙手之痛苦,從未發過半句怨尤。 小時,我們所能做的,是在家門口等待媽媽自河邊洗衣歸來,接下濕重的衣服,幫忙晾曬。小時,我們不懂事,從未向媽媽說聲謝謝。如今回想起來,除了滿懷感激,就是希望能加倍報恩。 當年金門自然洗衣方式,面臨的挑戰是陰雨連綿時,濕轆轆的衣服,只好往古厝走廊或客廳掛曬。當年金門古厝住宅裡,常出現一條曬衣竿子或繩子爬滿衣服,這是生活經驗和智慧的反映。 走過新加坡和東南亞一帶,見到公寓和住宅陽台常掛滿五顏六色的衣服,進行日光浴,蔚成熱帶地區生活特景。這些曬衣風景,總讓我想起故鄉金門類似曬衣的景緻,也讓我用兩行熱淚牢牢惦記住母親那些年用雙手為全家洗衣的辛勞。
-
從前的書信
在網路盛行的年代,在各種社交平台裡,人們像孔雀開屏五彩繽紛地展示生活百態,深陷其中也樂此不疲。所有關係可以瞬間建立,亦可瞬間中斷。敲下輸入鍵,跳出鉛字體,再按下傳送令,你的所思所想立即出現在對方的視野裡,無須漫長的等待,沒有手寫的字跡與餘韻,一切來得快,也去得快。 我們早已習慣一個「寫字年代」的消逝,一如我們接受隨時間老去的容顏。 和風細雨的午後,瀏覽木心的詩,一首「從前慢」讀來特別有感,忍不住想說說父親和一筆友魚雁往返數十年的故事。說來你也許無法想像,那時的人與事美得像一首詩。 十六歲從甘肅老家離開的父親,隨軍隊輾轉移防到金門,與母親結婚的前一年,在金防部收到一位國小四年級學生捎來的勞軍信,信中寫上對前線戰士滿滿的祝福與感謝,父親見那孩子滿心期待回音,便去信給她。女孩名叫朱家燕,住在高雄岡山的眷村裡,收到父親的回信,很快又寫來一封,自此相差三十多歲的兩人開啟了一來一往的書信聯繫,這段特別的緣分貫穿了父親大半生的光陰。 聽母親說,父親對朱家燕格外疼愛,在她求學的歷程,常常為她寄上漂亮的鉛筆盒書包之類的小禮物,儘管當時家裡經濟吃緊。我出生後,父親也還是繼續與她通信,後來妹妹弟弟相繼出生,我也來到了求學階段,自此「朱家燕」這名字便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記得每當郵差一停靠門前,我們便急著跑去接信,待父親從部隊返家,便興奮地把信交給父親說,朱家燕來信了!彷彿她是我們遠方的親人。過了幾年,我們也開始接到她寄來的童話書,雀躍與幸褔在小小的心裡盪漾開來,在離島封閉的鄉下,更加期盼一份來自台灣的禮物,那怕是一張貼紙,也可為童年濃墨重彩畫下一抹美麗的時光。 父親要我寫信向她道謝,自此喚她朱姐。我跟朱姐維持了一段通信時光,那時信裡經常出現錯字,朱姐總會在來信指出,並要求我下次回信時將錯字抄寫十遍,不知是不是厭惡被罰寫,我跟朱姐通了一兩年的信就中斷了,但父親仍舊與她保持聯繫。再後來朱姐歷經結婚生子,忙於新的人生旅程,而父親也正面臨中風後的打擊與考驗,兩人就此失聯了十多年。 也許在某個回憶往事的片刻情懷裡,朱姐想起了父親,想起了與一位陌生叔叔曾經藉由書信交心的時光,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以為我們搬家了)寫了封信投遞到舊址。那時我已移居台北,弟弟將信轉給我,我立即去信告知父親已於兩年前去世的消息,她隨信附上兩千元,要我回鄉時代為祭拜致意,並約好北上見面的時間。 初次見到朱姐,我們相談甚歡,她也是個真性情的人。我難掩激動,聽著她與父親的二三事,眼淚一顆顆地流下來,我難以停止,因父親在台灣沒有任何親人,見了朱姐就像見到父親老家的親人。從聊天中得知,他們兩人從未見過面,唯獨一次,父親到高雄洽公,按著住址去了朱姐家,不巧她人在台北。還有一回,朱姐當海軍的哥哥過渡料羅碼頭,在金門停留一晚,父親得知後,立即在山外宴請他和他的幾位友人。朱姐說,我大哥說,你父親是個老實木訥的好人,不擅辭令,叫了一桌菜,話說得少,說最多的就是吃,吃,你們多吃些。我聽完眼淚又落下了。 和朱姐別後,她見我那麼思念父親,便寄來兩張翻拍的圖檔,照片的正面是穿著軍服的父親與紮著兩條小馬尾的母親年輕時的合影,背面寫著「給家燕小妹妹留念」,並簽下他和母親的全名,日期押的是61年11月28日,我剛出生不滿幾個月。父親的字跡真是漂亮,方方正正的筆劃一如他的為人。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木心的詩句鏗鏘有力地在我心裡響起。
-
夢迴後浦頭
拜讀黃奕炳《汶浦風華:地靈人傑後浦頭》村史,內心澎湃不已。作者細微地敘述了後浦頭六百餘年來的歷史滄桑與奮鬥故事。讓我夢迴童年生於斯長於斯的一段段、一幕幕往事,勾起兩度寄居於後浦頭的眷戀之情。 後浦頭坐落於金門東半島一隅。先父於內戰期間,因「走壯丁」避難來金討生活,婚後,由於親戚及地緣關係,借住後浦頭某戶人家。我出生過程是出外人的無奈,作者在書中第98頁註釋33所述「借死不借生」的那段往事,讓我有幸在黃氏家族的祖厝「中間」(元祥居)呱呱落地,而幫家母接生的正是作者的祖母;我的乳名「台灣豬仔」,乃因出生時白白胖胖,產婆的讚美而來。 作者在序文和目錄之間,置放了「金門村史地圖」等三張;第二張「記憶裏的家園(民國55年的汶浦)」,第三張「金門縣金沙鎮後浦頭要圖」,係作者依其軍事專業於109年9月調製。其中,「記憶裏的家園」勾起我無限的回憶;我們後來借住二姨丈家的「元祥居」,位於村落第一排,出門望去就是太武山脈,眼前則為汶浦水岸,有山有水,是好山好水的一片好光景,也是怡人心性的有福至寶,地靈人傑,自然孕育出綿綿不絕的良善子民。 當年在後浦頭與後水頭兩村之間,隔著水域相望,靠的是一條大約三、四公尺寬的土堤路兼以石板橋接通;而三十幾口池塘彼此相鄰,範圍就是今天的榮湖。兒時,我們同年齡層的小屁孩,經常於傍晚時分在這個水域離岸約一公尺的水際,置放各類型空罐子,隨著潮水漲退時間,清晨一大早就小心翼翼地把這些罐子撈起來,裡面就會有各類小魚、小蝦或小蟹,拿回家當做副食品。當時都是打著赤腳在水岸邊行走,經常被廢鐵片(釘)或玻璃碎片割傷腳部,傷口血流如注,醫藥不發達,都是回家拿「火乎」(燒柴的灰燼)往傷口一塗就了事;以現在的醫學觀點,用這些土方法處理,可能引起破傷風或者細菌感染,甚至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後果非常嚴重呢! 慈德宮是村民的宗教信仰中心之一,也是避暑的好所在。當年沒有電,更談不上電風扇以及後來的冷氣。所以,當夏天到了,酷熱難耐的高溫天,我們常常跑到慈德宮,宮裡地面舖的長條石板塊,大人、小孩有坐有臥,躺下去真是心涼脾肚開,極具消暑效果,尤其,宮外微風襲來,更是讓人覺得舒爽無比,這些自然風,較諸後來的電風扇吹出來的風更具有消暑的作用。物換星移,如今已不復往昔情景,七十歲上下的村民,應該記憶猶新吧。 客居台島,偶而返鄉,只要回到金門,幾乎每天清晨都會到榮湖及金沙水庫環湖活動筋骨。站在榮湖的水岸邊,凝望週遭的湖光山色,回顧過往走過的步履與童年時代的生活點滴,是一種花錢也買不到的美好享受! 《汶浦風華:地靈人傑後浦頭》是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的智慧結晶。作者集合了幾代人的經驗,自謙懷著謙卑和敬謹的心情來撰寫,至情至性,令人感佩;拜讀心得,容後陸續分享。
-
滾紅蛋
廂房內,痛苦的尖叫聲,一陣陣,時而停歇,時而拔高。炭治臨盆在即,大家(婆婆)林箇早早就把產婆請來。急促的腳步聲,房裡房外,跑進跑出忙碌不停。產婆一來就權威地令人趕緊燒一大壺熱水,剪刀、臉盆、蔴油一切準備好。 砲彈聲暫歇,村子恢復了片刻寧靜。孩子降臨前的這一刻,似乎是另一場隱形戰爭的開始,新生命呱呱落地,是否能順利,端看老天爺的臉色。 天陽與炭治自結親以來,一而再、再而三受盡了生育傳宗接代的折磨。偏僻的鄉間,醫療闕如,唯一有的是村外不遠處的石鼓山,軍營裡有個衛生連,兼服務百姓,也僅能提供跌倒輕傷的打針擦藥而已。婦女懷孕,農事家務照做,生育靠土法煉鋼的接生婆,萬一有個意外,危險性高,就束手無策,聽天由命了。因此,早夭的孩子,未足月流掉的胎兒,這種不幸事件,屢有發生。 可憐的炭治,人家坐月子吃蔴油補身子,她的坐月子則以淚洗面。孩子,一個個,來不及出世的,或是已來到這世界旋即離開的,或是已哺乳多月又走掉的,發生的次數,五個手指頭將要數盡。一次次的哀痛,淚已流乾,仍是椎心泣血般,像是看不見的刀光劍影,在心口上留下極深的傷痕。 人生的磨難,年輕的夫妻,這時被逼到死胡同。鄉野之人,接收資訊有限,順理成章依靠宗教,尋求精神慰藉。炭治多次的生育不順,好事者繪聲繪影,該歸罪當初迎娶時為躲砲彈,來不及舉行「拜新娘」儀式,這個疏失是對祖先的大不敬,或許懲罰是來自此。急急於廟中求神問卦,壇桌的裊裊煙圈中,乩童臉色凝重起駕,開始時搖晃頭部,進而身體顫動不停。這時,觀者無不肅靜噤聲,僅坐在桌頭的一長老,示意炭治趨前問事,乩童邊搖晃身體邊畫符寫大字。從此,林箇與炭治婆媳二人,定期吃齋茹素,祈求神明,保佑洪家出丁平安順利。 這次炭治的懷孕已順月,生產前夕,林箇更是早晚燒香求神拜佛,希望為人丁單薄的洪家,求得一兒半女,祈禱媳婦生產的苦難,從此結束。 一記洪亮的哭聲,震出三合院屋頂的燕尾飛簷外,原來是一名男嬰。 初為人父的天陽,喜獲麟兒,精神不自覺地抖擻起來,挑擔的腳步更強有力。頗具生意頭腦的他,住屋處的護厝(護龍)一角,簡陋的貨架擺起日用品,方便零星售予鄰居。從此,炭治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家庭主婦,半個職業婦女的雛形逐漸養成,連作月內(坐月子)也需兼顧日常家務。 林箇按習俗,新生兒出生三日後煮油飯、麵線湯,拜床母,保佑孩子平安長大。十二日,油飯、麵線湯外,更增添了木耳菜、小炒肉、炒豬血糕,這些年節才能有的菜餚,請鄰居館棧(總鋪師)來相助,邀來柱仔內親堂共享。二十日,嬰兒剃頭滾紅蛋,剃頭師傅一面拿熟雞蛋在嬰兒頭臉畫圈,一面說吉祥話:「雞蛋身、雞蛋面,剃頭莫變面,娶某(妻)得好做親」。 擅長女紅的林箇,縫製一件黑白相間的花帔,細緻的針腳,一針針縫著寬距等長的邊,縫入一顆初為祖母滾熱的心。花帔一角,小巧的紅線十字綉,像綻開的花朵,宛如嬰兒的誕生,充滿了歡愉。 真奇妙,孩子的降臨,好像是老天爺賜予的禮物,為全家帶來希望。
-
點亮瓊林─瓊林再造歷史成果發表 風獅爺球場同步啟用
110年1月24日受瓊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蔡懷芝的邀請,並且由總幹事陳翔景特別送來邀請卡,有機會和我的先生一起參加了「瓊林再造歷史成果發表‧風獅爺球場同步啟用」的活動,在「怡穀堂」的門口先遇到了金門陶藝大師民伯帶著二公子來參加,才知道風獅爺球場的彩繪是他的傑作,真是虎父無犬子,譽為「金門之光」,在地的人才為瓊林增添光彩。 活動中金門縣文化局許正芳局長和郭朝暉科長特別提早到會場,接著遇到金門國家公園代表東區管理站主任何郡玲建築師,也是我在金門國家公園服務的同事,接著金門縣副縣長黃怡凱代表縣長出席,懷芝理事長利用發表會前先為副縣長解說導覽,社區宗親在該計畫人員的指導下開發了結合文化與生態的諸多文創產品,特別讓我感動的是有瓊林的女兒利用真皮設計了多項結合進士讓人驚艷的文創商品,還有兩位瓊林媳婦的文創與設計都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成果展示包含了三項:第一項展示以風獅爺吉祥物人偶,與擦亮前程高中進士自動鉛筆組、保護廟萬里護行李箱束帶、奕世簪纓福祿壽全文昌筆組、風獅爺便利貼等文創品。第二項展示則以介紹三十革工作室瓊林在地女兒蔡欣瑜小姐設計製作福祿壽喜書籤、傳統建築四圖騰書籤、保護廟平安御守真皮鑰匙圈等歷史民俗文創品產製成果,與王麗珠(瓊林媳婦)女士手工製作瓊林地圖花布包等精美布藝文創提袋。第三項展示介紹藝采工作室羅伈媁(瓊林媳婦)女士設計製作瓊林風獅爺U型頸枕、風獅爺立體鑰匙圈、瓊林水獺石蚵T恤、御賜平安行李牌、瓊林宴拼圖等精緻實用主題文創品製作成果;這樣充滿在地參與度讓人既感動又溫暖。 活動開始從副縣長的致詞中,原來副縣長以前在不同的職場有機會來到瓊林,就關注到瓊林的文化底蘊豐厚,如今又走進村莊;現場瓊林宗親還有關心文化生態的好朋友把怡穀堂擠得滿滿的,感受一場文化盛宴的迷人,董森堡議員的文化關注並且期許文化局對這樣的支持希望是永續的,他特別提到和瓊林在地的議員蔡水游共同為文化經費的支持與把關,金門縣文化局長許正芳對瓊林文化的支持、金湖鎮鎮長陳文顧觀光行銷的致詞充滿熱情,還有金湖鎮代會主席蔡乃靖、瓊林里長伯蔡顯明都一一感謝大家對瓊林的關懷與重視,懷芝理事長特別感謝副總幹事的協助,邀請大家一起來點亮瓊林。 活動進行中,還有空拍機紀錄珍貴的過程,該計畫團隊並且表示未來所有成果都會在網路上發表,讓瓊林的「千年聚落」、「文武世家」文化豐厚可以傳播出去,還有聚落的生態如瓊林水庫的「水獺」生活環境都是極為值得推廣的珍貴保育動物,活動高潮由真人比例的「風獅爺」人偶帶著大家走到「風獅爺球場」,先為球場揭幕,另外活動中,開瑄國小孫麗琪校長和學生表演的二十四節令鼓更是該成果活動重要的亮點之一。 「二十四節令鼓」,鼓聲雷動,乃靖主席說這樣的鼓聲很符合瓊林春秋二祭的祭祖儀節,彩繪的年輕才子吳騏拿著麥克風為大家闡述其設計的靈感,更讓人覺得歡聲雷動的是,副縣長、文化局長、陳鎮長、乃靖主席、懷芝理事長、吳騏現場來一場籃球友誼賽,第一顆球是許局長投入籃框,掌聲送給這些充滿活力的球場上的尖兵,瓊林何其幸福?感謝大家的支持與付出,隔幾天遇到金門國家公園的同事,談起瓊林的成果展,他告訴我籃球場的工程經費三百多萬是金門國家公園發包的,再由文化局進行彩繪,原來有這樣多的單位和工作人員為這塊土地努力,金門縣政府觀光處現在也在瓊林進行週六、日有提供解說導覽服務,歡迎大家走進瓊林,分享文化與生態的美好。
-
改變
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去年到現在一個小小的新冠狀病毒,改變了全世界,並且打亂了每個人的腳步。目前全世界染疫人數已達1.1億人,死亡人數達到244萬多人,在美國染疫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二次大戰中戰死的人口,而且其影響力還不止這些,多少企業倒閉、航空旅遊業關門、多少人失業了、即使在疫情中表現優良的台灣,也時時令人膽顫心驚,強制隔離、自主隔離,甚至各級學校有史以來兩度延後開學。連金門海島也大受影響,金酒去年短收了20幾億,小三通停航已超過了一年,對地區的觀光商家們,影響不可說不大。今年過年以後許多大型群聚活動均暫停舉辦,改變不能說不大。但是戴口罩、量體溫、減少群聚活動,大家也漸漸習慣了。 元月22-23日我去台南參加「台灣領袖高峰會」,提到人人都是領袖,無論在家庭、職場或社會,只要有人跟隨你,你就是領袖,一流的領袖絕不推卸責任,因為不肯面對問題,就無法解決問題,我們每個人無論在家庭中、職場上、社區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擔負著不同的責任,而這些角色和責任,無非是使人得益處。改變是危機也是轉機,它讓我們離開舒適圈,朝著我們該做的方向去做,因著新冠狀病毒,為避免被感染,我們隨時都要戴上口罩,戴口罩使我們不透氣、不舒服,但為了我們的生命健康,我們不得不戴口罩量體溫,在還沒有注射疫苗之前,我們必須作這樣的改變;同時我們也要改變生活型態,在這段期間減少群聚,很多活動取消了!實體的親朋好友同好無法見面,必須倚靠虛擬的通訊軟體,為了疫情我們必須作很多的改變。 疫情讓我們慢下來:世界變化太快,於是我們的生活步調隨著世界變化的腳步,變得緊張快速,迷失在快捷便利速成的浪潮之中,而欠缺停下來思考、停下來傾聽我們內心的聲音,慢下來才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是否模糊失焦,而能對生活進行重整,這次我參加領袖高峰會,聽了寶拉.法瑞絲女士的分享,她曾汲汲努力終於獲得了兩個人生夢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卻發現自己無論在家庭、婚姻、親子和健康等工作以外的事上,產生了很大的危機,於是她毅然在家人、同事和社會大眾不敢相信的情況之下,辭掉兩個夢想中的工作,從零重新開始,沒想到在後來她努力創業的項目上更加的成功,也挽回了她婚姻、家庭、親子和健康的危機。她分享到~自己如何度過重整的壓力期,覺得內心平安就去做,在改變中會恐懼是正常的,但慢下來我們更能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了解上帝的心意,並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今天我們常擁有太多物質、太多我們想做的事,以致常使我們的生命失去焦點,就像古代鄭國商人看到美麗的珍珠木盒,而忽略了裡面的稀世珍珠而買走木盒還了珍珠一樣,沒有找到生命的重心。 逆境顯出人格、勇氣、謙卑、同理,惟有把領導當服事才能產生正向的改變。
-
灰壁彩繪之前
天氣濕冷得讓人銘心刻骨,我在老家的大門前徘徊,不時地對著雙手呵氣取暖,手心裡頭餘留午後的咖啡香。 許多事物不斷地成為往昔,無論它們多麼生動迷人且富有意涵,依然逐漸遠離,悄然消逝。民國七年,祖父從南洋返回金門,帶回豐厚的財力,他與伯祖父商討置產、建屋等事宜。民國十三年,伯祖父以三千兩百銀元購買蔡厝大房的祖屋,再用三百銀元購得其厝地,接著伯祖父邀集石匠、瓦匠、泥匠、大木匠、小木匠、彩繪師,以及通曉文墨的前清秀才,參與起大厝的工程。民國十八年,祖父再次返鄉,心情是雀躍的,勞苦大半輩子,終於有棟屬於自己的房子,足以安頓親人。 每次環顧這棟百年老屋,發現它正在慢慢老去,那些喧囂繁榮的過往,靜默了,祖輩曾經的生活軌跡亦蒙上塵埃,日復一日掩埋於歲月深處。 鄉諺:「好師傅,主人意。」塌壽左右兩側的牆面裝飾著馬約利卡彩瓷面磚,紋樣多種、色彩鮮麗、富新潮感;再往上看,聯對堵寫著「竹報平安」、「花開富貴」,雖然被光陰雕琢出了老態,隱藏在字體中的祝福,依然汪洋自肆滾滾而來。聯對堵上方有兩幅灰壁彩繪,右邊是「馬超大戰葭萌關」、左邊是「入西川張飛釋嚴顏」,彩繪的一筆一畫很少被留意,一陣寒風呼嘯而過,吹落我記憶中的敘事。 我將目光停留在灰壁彩繪,重新回溯其中的歷史、典故、內涵與意義。 「入西川張飛釋嚴顏」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小說敘述劉備進入益州後,張飛一路平定蜀中郡縣,兵臨江州,巴郡太守嚴顏頑強抵抗,張飛久攻不下,於是用計誘使嚴顏出城作戰,活捉嚴顏。嚴顏面對張飛怒目咬牙的大聲叱喝,全無懼色,他說:「益州只有不怕死的斷頭將軍,你找不到怕死的投降將軍。」張飛見嚴顏聲音雄壯,視死如歸,十分欣賞嚴顏的骨氣,當場就釋放嚴顏,並且把他視為上賓,熱情對待。張飛說:「適來言語冒瀆,幸勿見責。吾素知老將軍乃豪傑之士也。」荷蒙厚恩,嚴顏感其恩義,因此投降。 依照故事情節的發展,仔細端詳牆上的彩繪,畫中的張飛粗莽中帶有勇猛雄風,嚴顏則顯得剛毅倔強、老當益壯,一再反芻故事的脈絡,人物刻畫的形象越發鮮活。 「馬超大戰葭萌關」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益州被劉備所攻,劉璋向張魯求救,張魯遂遣馬超進攻葭萌關,張飛請命前去迎戰,日以繼夜戰了二百餘合,不分勝負。那時天色已晚,兩軍點燃千百支火把,夜幕之下火光閃耀、鼓聲陣陣,二將在葭萌關前又激鬥一番。 畫中的張飛豹頭環眼,燕頷虎鬚,騎著一匹烏騅馬,手持丈八蛇矛槍;馬超則是獅盔獸帶,銀甲白袍,威猛形象活脫如見。我一邊研究彩繪的細節,腦海中一直迴盪:「誓死不回!多點火把,安排夜戰。」「我捉你不得,誓不上關!」「我勝你不得,誓不回寨!」 島嶼獨有的冷風穿過天井,湧進前廳,我把碾碎的普洱茶投入鐵壺,繼續燒煮,等待的時間裡,我思索擱淺在心中的疑問,老家從大木的棟梁結構到小木的裝飾,皆是精心策劃、設計考究,祖輩何需如此致力於建築空間的經營? 以沉默捱過一個又一個時日,我反復地問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 冬日灰撲撲的陰霾獲得一抹光暈,緊壓的普洱茶葉於壺中舒放,茶水濃釅,苦裡泛著甜,甜裡冒著苦,乾燥的口舌獲得滋潤,我慢慢開掘前人的用意,他們留下的傳統與祖制如浸泡的茶葉,在我的心中緩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