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衡陽路上喜相逢
二月底,人在新北,二十八日line上看到鄭松維兄通知說下午北市重慶南路書街天龍書店新址二樓,有漫畫家凌群《猴硐戰士》簽書會。 我當天中午忙著宴請親友,到天龍時,簽書會已結束,但鄭兄仍在彼處與多位漫畫家聊天,鄭兄熱情介紹我,有幸認識季青等名家。之後我又到三民書店,在書店翻閱書刊甚久,看到好書很多,選購了幾本,才依依不捨踏上歸途。 走著走著,衡陽路上,竟然遇見周玉山教授,他戴著口罩,我也戴著口罩,但彼此錯身而過時,我觀察似乎是他,出聲詢問:「是周先生嗎?」他也停下步來,兩人拿下口罩,笑說有緣喜相逢,他拿了張新名片給我,目前又回世新大學任客座教授,我說名片未帶,但隨身剛好有本小書《聽見金門》權充新名片送他,書中有我新的簡歷及電話。兩人聊了一會兒,談到今天在三民書局看到他主編的《劉振強先生與三民書局》,書中內容令人欽佩又感動。他連忙說要贈書給我,請我寫收件地址。 三月一日返金,過了幾天,收到周先生贈書,致電感謝。想到幾十年來,承蒙周兄厚愛,多次贈書。與周相識,乃因民國六十九年,他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風雲十年」撰文推崇胡秋原先生,之後,我引用該文寫信給胡先生致敬,信被《中華雜誌》刊登出來。我們兩人由此結識,他常親筆題贈大作給我,三民書局所出《文學邊緣》、《文學徘徊》、《大陸文藝新探》、《大陸文藝論衡》、《無聲的臺灣》、他與逯耀東主編的《三民書局五十年》,博士論文《五四運動與中共》及他令尊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國父思想要義》,鄭學稼的《中共興亡史》都承餽贈,我有時主動購閱,報備說已擁有《大陸文學與歷史》、他編的《三民書局六十年》了。 我與他很少聚會,四十多年前中華雜誌社在實踐堂辦的抗日紀念演講會場,巧遇一、二次,他長我幾歲,當年他考上輔大法律系後,又轉讀社會系畢業,日後又考上政大東亞所,研究三十年現代文藝,曾得到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理論獎。六十九年又以第一名考取文化大學三民所,日後取得文化大學博士學位,在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並在大學任教。我於金門服務時,暑假經常赴台度假或進修,有一年在台北公館外島服務處附近,碰見大學同屆畢業歷史系校友余彩蓮,她正就讀政大東亞研究所(與國關中心同在木柵萬壽路),邀我前去木柵參觀,我當天忙他事,無暇前往。日後,東海同屆大二室友鄭端耀博士在政大國關中心擔任主任,好奇之餘,我曾赴萬壽路參觀,也順道拜訪周教授,周教授的研究室似與吳安家教授相連,周的書牆佈置極為雅緻,令人印象深刻,那一天,他送了我好幾本《文訊》。為了感謝他贈書,偶有水酒相贈,他總是大方回報,有一年卻之不恭,帶著小孩與楊樹清一同受他邀宴,在希爾頓大飯店吃自助餐。民國八十七年慶祝八二三砲戰四十週年,他推薦我寫專題,應命寫了篇<向老兵致敬、致謝-金門人談金門>微表心意(刊《勝利之光》當年八月號)。他來金參訪或以考試委員身分蒞金視察考務,曾不期然而遇,想請他吃飯,常說飯局排滿,忙著返臺。 前幾年他們兄弟三人(周南山、周玉山、周陽山)合著《兄弟行》,他請天下文化編輯部資深行政副總編輯吳佩穎出面寄了一本給我,附函寫道:「敬愛的王先正先生您好:與您分享一本好書《兄弟行》(周陽山、周玉山、周南山合著)。周世輔教授一門三傑,三位公子周陽山先生、周玉山先生、周南山先生在不同領域攻取博士學位,日後又於產官學界皆有建樹。他們的合著新書《兄弟行》,記錄兄弟三人生命歲月的吉光片羽,回憶雙親的慈愛與身教,又及當代國家社會諸多賢達。行文筆下有著高希均教授常說的「知識人應當具備的四個學養: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科技觀」,值得推薦給您。隨函附上新書一冊,開卷有益,請您細細品味。」我打電話向周教授致謝,周兄謙說是高希均教授購贈,他只是開名單地址,由天下代寄。 看周氏兄弟的大作,讓我受益很多,常一看再看。
-
說「薦新」
薦,解釋為「進獻」、「祭獻」的意思。例如:荐羞(饈)即是「進獻肴饌)。荐胙即為:「供獻鬼神的肉」。新則解釋為:剛有的,初始的,沒有用過的。 「薦新」的解釋則為:以首次收穫的五穀、蔬果、時鮮來祭祀祖先神明,是表示謝恩的祭典,就稱為「薦新」,或「薦新祭」。 《儀禮.既夕禮》云:「朔月,若薦新,則不饋于下室。」《禮記.檀弓上》亦云:「有薦新,如朔奠。」唐.孔穎達疏:「薦新,謂未葬中間得新味而薦亡者。」另《禮記.月令》曰:「是女也(七月),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在收穫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來祭祀太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東漢.范曄《後漢書.祭祀下》:「古不墓祭,漢諸陵皆有園寢,承秦所為也。說者以為古宗廟前制廟,後制寢,以象人之居前有朝,後有寢也。《月令》 :有「先薦寢廟」,詩稱「寢廟弈弈」,言相通也。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薦新物。秦始出寢,起於墓側,漢因而弗改,故陵上稱寢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寢之意也。建武以來,關西諸陵以轉久遠,但四時特牲祠;帝每幸長安謁諸陵,乃太牢祠。自雒陽諸陵至靈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氣伏臘及四時祠。廟日上飯,太官送用物,園令、食監典省,其親陵所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八:「隆慶初,詔罷寶坻縣等處採取魚鮮,自今薦新上供,俱令光祿寺備辦。」(註:余繼登(1544-1600),字世用,號雲衢,北直隸交河縣(今河北交河)人。萬曆五年(1577)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曾參加纂修了《大明會典》,進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直講經筵等官職。)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二君酒至半酣,晏子奏曰:『園中金桃已熟,可命薦新,為兩君壽。』景公准奏,宣園吏取金桃來獻。」 清.昭槤《嘯亭雜錄.薦新》:「今奉先殿每月薦新,仍沿明制。」(昭槤,字汲修,自號汲修主人、號檀樽主人。清朝宗室,曾為和碩禮親王,後革。) 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流傳數千年,但在它已經從國家級的祭典中消失了。但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尤其是閩南地區。文革之後,這薦新的習俗在金門保存的尤其詳備。 在小時候我一直聽大人說明天做節今天下晡時要「薦新」,但是都不知道這兩個字究竟怎麼寫?曾經看過的寫法有:強新、牆新、上新等等,那為何會寫成「強」、「牆」呢?怎麼也沒曾想國音中讀做ㄐ一ㄢˋ的「薦」,會是和閩南語音中的「牆」發音相同。 而要解釋這一現象,則是因為「中古音」裡沒有顎化音(ㄐ、ㄑ、ㄒ)的細分。古代交通不發達,而跨越年代又很長,愈南方的方言保留下來的古音愈多,這又是為什麼呢?很多人都說是五胡亂華,中原人士南遷才保留了很多古代的韻腳。而我則是到北京旅遊時,參觀了太廟,才赫然發現,我寫不出的那詞彙「薦新」,正在被掛牆上的解說板裡訴說它數千年的故事。
-
心 海
那一片海,是永遠的海。她躺臥在福爾摩沙東北角,額上鑲著一顆明珠,是基隆嶼,那是日出的方向,也是希望的源頭?金石般永恆的約定?沙灘上曾經落下多少足印?記錄著多少人、多少貓兒狗兒、多少沙蟹的生命故事?四歲的我在沙灘上追著沙蟹,幾次問媽媽,這沙岸有多長?媽媽總說,不是太長。她望向遠方,眼裡有迷茫的煙霞……。 海,微笑著,以柔白蕾絲般的沫花兒畫出深深淺淺的微笑;鷹,在雲天裡展開雙翅翱翔,那架勢,直像是胸懷千里萬里之志,傲視天地、凌駕壯麗山海的雄武神鷹;這片海,越發地廣袤了。是,這兒是萬里。 萬里的海,是我記憶中最美、最深情的海;許多許多美麗的故事與更多更多悲傷的故事,同時在這兒上演。我,既是觀看者,也曾經是故事的主人翁。一甲子啊!一甲子飛逝,多少人世更迭,這海,這沙灘,一如初見。她,在我心裡永恆。 喜歡萬里海灘,是從萬里有大舅舅、大舅媽和他們家一群表哥、表弟、表姊、表妹開始的。大舅媽見了我,永遠是手持一只大雞腿開懷大笑迎向我,那笑,像甚麼呢?像漫畫裡老夫子中了彩票那樣的笑;那笑,讓我覺得大舅媽很愛我,那種滿足是很難形容的滿足。接著就把大雞腿塞給我,羨煞了手上沒有雞腿,眼睛直勾勾盯著我啃雞腿的表弟妹和小黑(大表哥養的狗兒)。我從小吃東西慢,無意間,是否殘忍地加深擴大了表弟妹內心的痛苦與掙扎?還有小黑強忍著躁動的等待?瞧牠骨溜溜的圓眼睛瞅著我,不停吞嚥口水的樣子,至今我都不曾忘卻……。 大舅媽是標準靠海吃海的漁家婦女,平日會挑擔子賣魚,但她身上也和媽媽一樣,永遠是一身旗袍,腳上是一雙鍛面繡花鞋。在萬里基隆之間的路上,大舅媽硬是把自己走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大舅媽和媽媽似乎有講不完的話,從家門口開始站著聊,我在一旁盡情啃著雞腿,然後,進屋坐下聊,直聊到我啃完那只雞腿,把骨頭丟給小黑,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回神,見大舅媽和媽媽還在聊……,她二人,時而笑逐顏開,時而蹙眉嘆息,更不知聊到甚麼傷心事兒,媽媽自皮包裡摸出手絹兒抹淚,大舅媽也哭,時不時以拇指食指捏鼻尖兒,拽出鼻涕往石牆上抹……。我輕輕拉扯媽媽的旗袍,小小聲說著要上海灘去玩,媽媽總在這時候才驚醒過來,邊拿手絹兒搽她的旗袍,邊急聲問:妳吃完雞腿手洗了沒?只聽得表弟妹和我齊聲回答:洗了。然後連跑帶跳地往海邊奔去……。 這海,是我童年的快樂海;少女時期,情懷總是詩的夢海;戀愛時候與他盟誓的愛情海;婚後不太浪漫的生活海--與老作家新婚蜜月,在海邊巧遇「牽罟」家族,他們見我倆在沙灘上閒晃,熱情邀我倆加入牽罟陣容,那是我們第一次牽罟,老作家和我一左一右分站在粗麻繩兩側,幫忙將漁獲往灘上拉,魚兒上岸後,在沙灘上狂蹦亂跳,看得我一陣心驚。牽罟家族老老少少興奮叫鬧著,族長分給我們11條活魚,裝在一只布袋裡,老作家高興肩背著活魚,牽著我走回觀海別墅去。一路上,我的心七上八下,老作家忽然別過臉,表情怪異地說:有點兒恐怖耶!11條魚垂死掙扎著,現在怎麼辦?我小聲說:偷偷丟回海裡。可老作家又說:一來,對牽罟家族不好意思;二來,這些活魚值不少錢呢!丟回海裡多可惜?……猶豫不決間,已走到別墅大門崗哨了。我建議,把魚送給警衛先生。老作家來不及反對,警衛先生接過那袋魚,笑著說:不會處理是嗎?我叫我老婆幫您殺好、洗乾淨放冷凍櫃,您們離開時記得帶走喔!老作家滿意地笑了……。 我真的不敢吃這些魚,把魚送給老作家的大姊,大姊接過魚:不會煮是嗎?我燒好你們過來吃。我搖頭,連聲說不……。事後,大姊說魚非常鮮美清甜哩! 萬里的海,已然是我的心海,但不知為何?將她收藏在心裡仍然思念牽掛,於是,老作家時常陪我去萬里看海、戲浪、漫步沙灘,假裝他是個浪漫的男人。
-
登山趣
太座這二年突然迷上了登山健行,幾乎沒事就約三五好友去爬山,去年更受邀擔任深坑登山隊的總幹事,每個月都有安排登山行程,甚至遠征各縣巿,有時更安排兩天一夜行程,登山裝備也是購買齊全,儼然就是個專家。 常在臉書上看她的登山日記,她把每次登山行程都會上傳,去哪裡,和哪些山友去登山,走了幾公里的路程,幾乎鉅細靡遺,除了讓我安心,也看到她的改變。首先是身體變好了,耐力增加,其次是心情好了許多,我可以感受到她變開朗了,有了紓緩、發洩管道,肩上的壓力明顯減少。 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不能出國,也儘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所以假日去野外登山健行,幾乎變成例行活動,她也因此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社交圈也更廣了,過去住社區鄰居根本就連住對面也不認識,現在因為都是山友而熟識,社團山友已近千人,有時安排行程都是秒殺,外出都要兩部遊覽車,有時甚至四部,可見登山活動當下熱門的程度。 一個疫情攪亂了大家的平常的消遣活動,所以現在有假回台北,至少安排一場登山行程,像去年底和好友相約爬了新店近郊的獅頭山、象山及淡蘭古道,最近一趟則爬了深坑的土庫尖,都是比較好爬的小山,只能算是活動筋骨,不過,對我這種初級人士來說,有時也是不小的負擔。 像去年底好友安排爬象山,從象山公園開始爬,因為階梯多,剛開始爬就氣喘吁吁,後來慢慢調整呼吸才逐漸適應,在象山觀賞101大樓真是個好去處,當天風和日麗,從每個角度拍101都是美景,回程又去衡陽路吃美食,度過美好的一天。 隔天飛回金門也多沒有怎樣,但第三天開始,我的右腳開始隱約會抽痛,拖了兩天,我覺得沒有好,反而幾分鐘就抽痛一次,開始覺得不對勁,還胡思亂想以為生了什麼病,去看家醫科診所,我跟陳醫師說明我的情況,陳醫師問我最近有做什麼活動,我想想說五天前有去爬象山,陳醫師說,就是爬山惹的禍,我說,過去爬山都不曾有過這個現象,且我爬完回去也沒有不適現象,怎麼會隔了兩天才發作?醫師說,不會錯,他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下,陳醫師給我開了三天份的肌肉鬆弛劑回去照三餐飯後吃,果然隔天右腿就不再抽痛。 這次的經驗也讓我痛定思痛,可能因為這三、四個月是冬天,比較少運動,過去晚餐後我都會帶狗出去走走,冬天以來實在太冷就省了,結果一個冬天下來胖了近五公斤,讓我著實嚇了一大跳,只好又開始帶狗散步,並注重飲食,不要吃太飽,希望可以減重下來。 也因為太座愛上登山的緣故,所以過年她回來近十天,大年初一我們就去爬太武山,以前去爬都是走玉章路,但是她嫌玉章路太硬,去年她回來我就帶她去爬蔡厝的登山古道,那次的經驗覺得爬古道真的比較有意思,林蔭也比較多,所以隔一天又去爬了一次,這次是蔡厝上沒有循原路回來而是從斗門下,又是不同的體驗。 看到她事後PO的登山日記,太座許多山友都想來金門走走,我說登太武山聽說有十幾條古道,但是我只有走過蔡厝和斗門兩條,最近她有加入「金門太武山登山咖」社團,她告訴我最近該社團要變成公開社團了,要我也去加入,有空就先去探探路,下次她回來就可以帶路了。 最近朋友在分享「南風隙登山古道」,原來就在斗門古道的附近,已經約了同事日內就要去爬爬看,另一條植物園到電塔的路線也想去走走。登山可以健身,俗話說,要活就要動,年過半百了更應該多動。
-
穿梭永元、永亨、永利、永貞四條路
《周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永和有永元路、永亨路、永利路、永貞路。推測著這四條路開發的時間相近,而且其先後次序為:先永元路,次永亨路,再永利路,最後永貞路。 永元路的起點,在秀朗國小得和路的大門前。 秀朗國小創校於民國65年,首任校長張培方以校為家,建立了優良的校園環境,力主「沒有一個不通的水龍頭,沒有一盞不亮的燈,沒有一位不認真的老師,……」。歷屆的秀朗學子亦不負眾望,以優異的學習成果為校爭光。因此,隨著福和橋下外移人口的大量湧入,加上眾多學童的越區就讀,民國76年,短短的12年建校史,秀朗國小學生數竟高達11000多人,為全國之冠。 永元路由秀朗國小東北行,往新店溪河堤方向走,盡頭處以138巷連接林森路109號。路徑寬廣、筆直且單純。其間,百業俱全,餐飲業興盛,如「北京餡餅粥」、「燒味鮮」……等。 永亨路起點,與大道直向東走的永利路45號相交。永亨路以半圓的蜿蜒路徑東北行,穿過永貞路,永亨路80-100號間,路的兩旁,分別為永和國中前門與福和國中後門。 永和國中創建於民國57年,首任校長潘貽然,至民國69年,因日夜班級增至120多班,學生數高達6600多人,學校不勝負荷,故在原校區內另行創建福和女子國中。 福和國中創建於民國69年,首任校長亦是潘貽然,潘校長繼續以校為家,至80年乃退休。福和國中除了校務蒸蒸外,詩詞教育更具特色,學校指導學生詩詞欣賞、詩歌創作,舉辦詩詞吟唱大賽,藉詩詞以收潛移默化的教育之功。 潘校長退休後,因子女皆在國外,還留有一段工藝老師王世芳照顧老校長23年,視如家人的佳話。 永亨路114號穿過福和橋下的林森路,以四層樓的店屋延展,但店家零落,不太成市。有意思的是,穿過福和橋後的永亨路、永利路,在各自發展後又相遇了!166號後的永亨路右轉,並與永利路形成緊密相繞相交結的有趣景觀,如永亨路166號與永利路183號比鄰,共用信箱,又如永亨路178號的「永和秀朗郵局」,與永利路322巷29號的「新北市警察局永和分局」比鄰。 永利路2號起點,藏身於中正路558號的後巷,已開發為大廈。 永利路東行,大道寬廣筆直,45號先與永亨路起點相交,再於加油站處與永貞路相交,然後,是71號的福和國中。繼續前行,138-156號的永利路已改建成高層公寓,且與永元路相交,成為圓環一帶的精華商業區。 穿過永元路,永利路繼續以5層樓的店屋前行,但店家不多,不成市。蜿蜒至148號,見「國軍秀朗福利站」,旁為250號新建的6層大建物「永和國民運動中心」,且中心外圍的永利路322巷已拓寬為大道,巷底即「新北市警察局永和分局」。 永貞路起點,連續竹林路盡頭,與福和路相交,十字路口,大廈新建,永貞路2號與福和路143號相鄰,共用信箱。 比較永元、永亨、永利、永貞四條路,永貞路最為筆直寬廣,且基本上,是條美食大路,由早點到宵夜,都不愁找不到消費處。 長達440多號的永貞路,有三大美食區: 一者,由起點穿過永亨路至福和國中。此路段,除了台菜、川菜,「文化」的豆漿豆花是學生們最愛的小點心。 二者,穿過中正路的永貞路,強勢奔馳,直達四號公園與永安市場之間。此路段,牛肉麵、豬腳便當等一應俱全,還有家「十味」素食,永安市場永貞路242巷內的「早安」蔥油餅天天可見排隊的人龍。 三者,穿過永和路的永貞路301號一帶。此路段,「匯」日本料理、「上介青」快炒、「北斗肉圓」……等等。 穿過中山路一段,永貞路盡頭處是永平高中。 穿梭永和元亨利貞四條路,我聯想到的不是金門鄉親,而是1949年大舉遷台的大陸外省人。
-
地質情緣
前幾天,工研院資深研究員林蔚博士及澎湖應用地質技師事務所顏一勤博士蒞金考察幾個景點地質,我與林英生校長陪同,並相互學習,其中兩天的時間共走訪烈嶼的青岐、南山頭、東林、后井頭、麒麟山、大山頂及大金門的翟山、成功、尚義、昔果山、新湖漁港……等,使我們再次獲得更多有關金門地質之知識,重新體驗金門地質之美,並感受到金門地質將是未來重要之觀光資源。林蔚博士是我們一、二十年前研究金門地質之夥伴,博學多聞,可說是金門地質新一代之專家學者,現今之《金門地質圖譜》就是林博士主導編著而成,我與林英生校長也在他的引導下,獲得很多有關金門地質的新知識。 回想三十多年前,剛從師範大學畢業,除從事教學工作外,尚對地區地質土壤之研究有濃厚興趣,先後進行有關金門之地下水、紅土、泥碳土、岩石礦物……等之研究工作,並先後獲得全國科學作品展覽比賽第一名及第二名的殊榮,使我更有興趣作更多的環境地質之研究,為了配合教學需要我也申請教育部中小學科學教育專案經費,每年大約10-20萬元,更激勵我對地質研究的動力。民國七十四年調派至縣政府文教科服務,時任花崗石廠長石永和先生知道我對花崗石地質研究有興趣,特別提供我許多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包括1941年日本市村毅所著之《金門島地質概要》,台大教授陳培源1970年所撰之《金門島及烈嶼地質說明書》,並由石廠長依據陳教授所研究之資料,製作金門層模型,更激發我研究金門地質之動機,從此便與金門地質研究結下濃密之情緣。民國七十五年開始,先後有台大王執明教授、王鑫教授、台師大李春生教授來金考察地質,民國七十六年有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黃敦友所長帶領地質研究團隊來金門調查地質,並與他們團隊成員之莊文星研究員、張明(日旬)等多位地質專家結緣,因當時他們來金調查都需簽文呈請金防部司令官核准後,才能到各個海岸及軍事據點考察相關地質。 地質原本不是我的專長,但由於上述各種機緣,踏上研究之路。民國八十七年《金門地質地貌》在金門學總編輯楊樹清的抬愛與督導下,我與林英生校長完成了金門第一本有關地質之專書,之後也相繼參與金門縣志、金寧鄉志及金湖鎮志等有關土地志之編撰工作,在這漫長的研究時光裡,可說走遍金門土地之每個角落,尤其在戰地政務時期,地質考察與研究更是辛苦,每當帶著台灣來的地質專家或教授到海岸邊地質調查時,除了要帶著金防部的核准公文外,還要避開衛兵的視線偷照有關岩石、地質、地形及地貌的照片,一不小心照到衛兵所認為之軍事重地,整個相機裡的底片就被抽掉銷燬,只好再找機會補照。直到戰地政務解除海岸線開放,才有完整的研究著作計畫。由於教學需要,我也陸續編撰有關地質生態環境之教材,包括《金門地球科學鄉土教學資源之調查與研究》、《金門鄉土自然》、《生態遊學.走讀金門》及太武山、榕園、中山林、慈湖、烈嶼等戶外教學活動手冊。退休後,也持續利用這些地質研究資料,努力推動環境教育工作,希望讓地區民眾對金門之地質環境與文化的連接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由於對地質環境之熱愛,從民國七十九年奉派校長後即開始推動地區環境教育迄今,這些可都是我的地質研究情緣之延伸,並使我的生活更為充實,也讓我在生命中充滿著愛鄉愛土的情懷,並將此心境與我的學生、朋友、夥伴與親人們分享。
-
鳳梨之亂
春寒料峭,因為疫情打亂的民生本就不太好過了,怎想春節甫過,大陸就以檢疫為由暫停臺灣鳳梨進口,因事關九成以上的出口量,頓時民意沸騰,官員更是如臨大敵;蔡總統以降,又開啟了訪視座談、試吃推廣、公款補貼、成立「國家隊」等等的標準作業程序。更不令人意外的是,輿論又趨兩極,罵大陸的和看好戲的。愚蠢如我都猜得到:如此怎生解決問題?偏偏檯面上演得歡快,鏡頭裡更容不下太多無奈。 這般的情境經常出現在農產過剩或國外出現貿易抵制的情境裡。如今臺灣主流民意「反中」,要說「一切都是阿共仔的陰謀」,總會有幾分道理,但不思省己的舉措,卻絲毫無益,只是義憤填膺的說:「我們不能接受!」就能讓對方接受嗎?何況彼方可以你們眼中「萬惡老共」啊!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寫作文的情景:文必稱反共救國、民主必勝,當然還得感恩偉大的領袖。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那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就像「新南向政策」一樣;蔡政府投入了數佰億元的經費,搞了那麼大的動靜與內外宣傳,成效卻比什麼都不說的馬時期還不如,誇誇其談卻言不及義,瞎忙活一場。當然,如今的差也不能說明以往的好,如果只是相互比爛,更令人無語,追根究底還是該想想怎麼打破臺海僵局,讓兩岸事務回歸常軌、回歸專業,酸民式的「嘴上治國」,真的可以緩緩了。 眾所周知,習近平被認為是繼毛澤東之後,中國最有權勢的領導人,也認為他更像開國時的毛,而非革命時的毛,因為這樣的時空背景,讓臺灣對於「被統一」這碼事,有了更強烈的抗拒心理;此由主張強力抗的「辣臺妹」,以及主張自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的「蔡賴配」可以獲得破紀錄的57%選票支持,便可見一斑。但在此之前,馬英九自第一任期以降的「一中框架」、「九二共識」、擱置主權爭議、「先經後政」的主張,也同樣獲得當時民意的普遍支持,以結果論,與其說臺灣民眾善變,不如說臺灣民眾務實。 一直以來,兩岸政策始終處於「懷疑、辯證、維護臺灣利益」的「螺旋」中,如果這個「螺旋」是惡意的,很快就會衝高主張者的支持度,反之,如果是善意的,至多也只是維持現狀的平和,並清楚的留下諸多足以被攻訐的漏洞,這也是國民黨至今放不下大黨格局,卻又走不出政策泥淖的主因;相對的,民進黨沒有兩岸包袱,大可輕騎上陣,更可挾外自重,輕易的便能贏得臺灣廣泛的民意支持。但蔡英文也絕非「嘴硬」而已,「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以沉著、冷靜的態度面對國際局勢發展,這是國民黨等望塵莫及的,或者說是難以營造或企求的「資產」。但「資產」還能挺多久?臺灣固然有美國做後盾,卻終究無法走出對大陸經濟與市場的依賴,就算是臺海互相需要吧,也必須是個「有來有往」的談判過程,與其指望不切實際的「繞開大陸走向世界」,不如設想在不觸及兩岸政治敏感的前提下,攜手大陸共謀經濟繁榮;但前提還是,兩岸必須營造新的共識,才有復談的可能。 最怕,最怕,臺灣社會已經走入了意識型態的「死胡同」,視拒銷「鳳梨」如對臺「導彈」,終日忿忿惶惶,猶無絲毫進取套。再退萬步言,強勢如習近平,臺灣也絕非「不惹事」,便能高枕無憂!
-
能來夜話否
時間過得真快,彷彿還是昨天剛發生的事一樣,沒想到我答應國興老總撰寫「浯江夜話」,轉眼間,已將屆滿三年。 當初之所以答應國興,完全是基於即將退休,有較多屬於自己的時間,而且我在二十幾年前,答應過當年的蕭筧民社長,幫他寫了一陣子的專論,充任一年多的「主筆群主筆」,雖深知煮字療飢、逼稿成篇「無中生有」的痛苦,但當時幾乎還是不假思索地答應了這樁差事。 就個人所知,「浯江夜話」專欄的三十位左右的執筆者,除我之外,都是精挑細選的寫作能手,就中有教授、名作家、校長、教師、文史專家、文字工作者,每位都是臥虎藏龍、大有來頭的,所以每個月逢我出場亮相,我都要絞盡腦汁,把自己認為最有把握的部分,細心的寫成文字,呈現給閱讀諸君子。個人的壓力之大,不須明說,諸君不難想知。 記得有一次,個人巧遇官拜中將的高中同學,他一看到我,就不吝豎起大拇指,稱讚我在「浯江夜話」寫的文章不錯,具文采、有內容,很有看頭。他是一位戰史專家,功成身退以後,浸淫於國軍戰史研究,時常有作品發表於金門日報和傳記文學,他旁徵博引、不恥下問的寫作態度,素為文友所知所賞,以他久歷行伍、屢任軍旅要職的歷練,卻常為一個個瑣碎的小細節問道於盲,個人常為他好學求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所感動。 再就是師友的鼓舞,更是驅使我繼續向前的動力。記得在去年的教師節敬師餐會上,有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師輩,當眾稱許我的文采,讓我既驚又喜。這位老師已八十好幾,留著一綹長長的鬍鬚,遠遠看過去,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但等到跟他交談以後,卻再次體會出「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仁者風範,原來人跟人之間,是需要接觸、交談,才能有進一步的認識,才有彼此交心的可能。特別是他當著我尊敬的小學老師面前,一而再、再而三的讚美有加,更讓我感到無比汗顏。因為我自己最清楚,我沒有他指陳、描述的那麼好,只是個人每篇文成之前,總要反覆地念誦幾遍,直至滿意,才肯罷手。真的,我還有太多進步的空間了! 以前常看中央日報文壽(趙滋藩)先生的方塊文章,每為其行雲流水、嘻笑怒罵的文筆與文采所折服,難怪「兩腳跨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都要為每日晨起,一杯咖啡或一杯茗茶,一邊品茶、品咖啡,一邊閱讀文壽的方塊文章,覺得是人生一大樂事,覺得是「不亦快哉」的風雅之事。 個人也偏愛中副聞見思、華夏子、孫如陵等先生的方塊文章,再就是人間副刊寒爵、汶津、也行等名家的方塊文章,也是個人時常拜讀的,當時還年輕的我,只覺得有幸捧讀他們的文章,是一件很幸福、足以讓人「心花開」的賞心樂事。只可惜這幾位名家,有些已經作古多年,有些已經年老體衰、封筆多年了! 個人在「浯江夜話」筆耕,即將堂堂邁入第四個年頭了,但因有師友的鼓勵,有文友的鞭策,有老編的催促,有上述名家做榜樣,我相信在未來的寫作路上,不會太寂寞。我該反躬自省的是,而今而後,我是否更敏而好學?更虛心求知?做好向廣袤無垠的學問翰海汲取養分的準備?隨時懷抱著一顆求知若渴的初心,謙卑、謙卑、再謙卑?我想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讓自己的寫作觸鬚更加深廣,自己的筆下春秋更有可觀。 欣逢辛丑年歲始,就當作是自我惕勵的新春願景吧!
-
海印靈光
人日,在建裕家飲陳高,春酒介壽;九日,維居、復寶、小盛邀我登太武山。已經幾十年沒在天公生這一天登山了。小時第一次由後浦,一路走上太武山拜佛,已經是六十年前的往事!多年來,四體不勤,五佛不識。蟹眼泉旁,第一次看到跨鰲石,石上「海印靈光」隸書刻石,草書落款一眼就看出是「慶珪」二字。我每年用草書寫春聯,都會寫到「慶」字,寫成艸字頭的結構,雖然「慶」字油漆描紅有點走樣,好在我早就認識陳慶珪,見其書如見故人。 2005我著的《金門古書畫藝術》書中,收錄了陳慶珪流傳在金門的書畫作品,並簡介他的生平。陳慶珪,字古璋,湖前人。縣志載:「性聰穎,博學能文,壯遊星島,從事文化工作,精書畫,篆隸俱工,尤擅畫馬,偃仰奔躍,形神畢肖,馳譽丹青。」金門並不多見陳氏書法作品,其題畫字跡堪稱娟秀,但見其擅畫馬及水墨雄獅、花卉等。我細撫他的原作,是用西洋水彩紙來作水墨畫,堪稱獨創。他從新加坡返金,民國26年,隸體書寫太武山〈重建倒影塔碑記〉(林乃斌撰識),碑今尚在鄭成功觀兵奕棋處,我想他也就同時題了「海印靈光」。 早年我對海印寺的「海印」名相,遍尋不到正解,不像今日有佛教大辭典可查,或上網一搜即可解。1990年代,某夜在佛書中見得,唐武后詔賢首國師開示華嚴宗旨,師乃闡明「海印三昧」:佛之所得三昧名,如於大海中,印象一切之事,湛然佛之智海中,印現一切之法。驚見海印出處,即告知奇才先生,2002他所刻海印寺碑文,「海印」之解也隨即刊出「……然海印者,華嚴之總定也,約喻大海之澄寂不動,印現萬象,猶如來之智海清淨湛然,眾生之心念根欲,皆印現於如來之三昧智中。」在「海印靈光」的解說牌,振良師解「海印」為佛教《寶積經》二十五曰:「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 明隆慶二年(1568)洪受《滄海記遺》:鴻漸東來,群石團結若兜鍪狀,故以「太武」名;其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亦謂之「海印巖」。當時有「海印巖寺」,尚未稱「海印寺」。宋通遠仙翁降真仙山太武巖,先是道廟,盧若騰倡建海印寺,供奉觀音、十八羅漢,大雄寶殿成就了釋氏家業。南明往事,永曆十五年(1661)盧若騰建了海印寺,同時在寺旁石門關題「海山第一」刻石,可惜「盧若騰」名款被人所磨滅,只剩「永曆十五年」款。幫鄭經取王位克臺的周全斌,在太武山摩崖石刻,題「文武岱崧」,民國41年被磨滅改刻成「毋忘在莒」,與我同歲。 「海印寺」不是金門獨有,明萬曆憨山大師慈悲仁惻,太后乃特為興建報恩寺,並賜匾額「海印」二字,他曾是青州海印寺的住持。2013我拜謁泉州海印古寺,始建於北宋,規模比金門海印寺大多了,是菜姑修行的地方。網上也找到2008江蘇南通,新建的如東海印寺,如皋東鄉圍墾造鎮。金門海印寺山門前,豎立二尊石刻金剛,是由新加坡海印寺所奉獻的,新加坡海印寺1928創建,金僑陳芳歲獻地,夫人楊氏捐資興建,純為女眾學佛道場。1995南韓伽耶山海印寺被列入世遺,建於唐貞元18年(802),千年古寺,規制龐大,藏經閣收藏漢字木刻,大藏經原版八萬多塊,極為珍貴,海印真靈光! 民國六年,金門縣縣公署頒給王家的〈山田屋鹽米酒持有證〉,整座太武山幾乎都是王家私產,「山」下還註記:「明清時,先祖承繼仙山海明寺,民國五年至六年,大風大地震,自資重建,鋪路造橋」,海明寺?海印寺?仙山海印靈光明滅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
母親的戲法
母親在世時,我回故里,村人對她讚聲連連。如果是晚輩會說,阿嬸不簡單哪……」若平輩或長輩,更說得親切,直接稱呼母親小名,「羊母仔,真正有心。」他們所說的,都是「捨」這件事情。 母親處世眉角多,早年就是萬分「不捨」,不捨得花錢、不捨得對自己好,哥哥、姊姊早年工作時,必須一手薪資單、一手現金,兩相比對證明沒有暗藏,再由她給予零用錢,我剛開始上班,一份窮薪水也須繳交一半,發薪日本來也是開心時,這一來卻成為不捨日。 母親的眉角除了金錢,名稱亦然。戰時金門,躲防空洞跟預防停電,電池都屬必備,有一次到雜貨店買「電頭」,東扯西畫許久,才知道老闆只知電池,何來電頭?長大後才知道母親竟來「避名彙」這一套,因為外婆名字有個「池」字,所有的「池」,都改作了「頭」。 母親沒讀什麼書,問她何以如此,她也忘了,我研判,該是看戲看出道理,以帝王之尊看待母親,直到今天,兄弟姊妹六人,能以閩南音稱呼「電頭」。有好幾年,大姊常號召家族旅遊,兄弟姊妹跟店家買茶葉、蜂蜜等特產,都很自然地跟店家說謝謝。這又是母親帶頭養成的習慣。 母親不單跟店家道謝,還彎腰鞠躬,殷勤如候選人拜票,我以前常唸母親,是店家賺我們的錢,而不是我們賺他們的錢,何必這麼客氣?一次到江南旅遊,用餐後,著清裝的女夥計分兩排站立大門歡送,母親客氣,鞠躬回禮,一個時裝,一個古裝,兩頭參拜,著實有趣。 母親常說人要積福,除了捐款等物資外,她也積無形的福。以前我數落她,現在則莞爾視之,以前覺得跟人買東西,還跟對方道謝,著實愚蠢,現在不回頭跟店家說謝,還真不習慣。 歪理若戮力實施多年,可以成為真理,母親充分印證了。母親所作、所言都是歪理嗎?仔細想來,教忠、教孝、教慈、教悲,哪一樣不迂腐?又哪一樁不是做人處世的道理?說到底,母親的信仰非常簡單,只一個「善」字︰而要力行,不帶點點傻氣,竟萬萬難行。 行事小心,律己甚嚴的母親,竟在村頭以樂善好施著稱。這事我問過,她說得不清不楚,我沒慧根,也沒聽得明白,母親年過六十以後,便收束或長或短的髮型,常年梳個髮髻,再用黑色網袋包起,我還記得她少婦時一頭長髮烏亮,更不可思議地在老相簿,看見她一頭亂髮,捲東捲西,而我幾年前無意中蓄髮,才驚覺我完整繼承了那一頭凌亂。 行善要傻氣,更要有吵架的勇氣,為此父親多次拍桌,他扛水泥、挑磚頭的辛苦錢,宛如城市裡的莊稼漢,太陽照得清清楚楚,雨天也看得明白,母親轉手一捐,血汗都在他人口袋。 母親解釋,不是他人口袋呀,而在芸芸眾生、在後裔的福田上。 可惜,當時我沒能轉達。我老覺得那是生命的一場魔術,母親的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