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男孩與彈弓滾鐵箍及其他
沒有玩具的年代,童年玩些什麼?當然哥哥們年歲很小即加入農耕行列,玩具是莫須有。 遊戲時兄長們必定想盡辦法自製一些玩意兒,二哥頭腦靈光,通常玩的事兒他是領頭,玩具大半由他製作。 紅大埕是一方紅土的大埕,兒時嬉鬧場域。許多婚喪喜慶在此進行。例如送阿公阿嬤遠行。例如喜慶館棧大展身手。記憶深刻當屬農曆七月普渡,炙熱午后搭起棚架,一排一排方桌,各家各戶的祭品,雕刻各種樣式的瓜果,黃紅藍綠,鮮豔靈活,宰殺豬隻的裝飾,或麵粉做的大麵龜,壯觀澎湃,藝術家都默默隱藏在民間。 昔時的大埕充滿活力,跳繩、畫格子,踢毽子……每日放學心思全在紅大埕。 無論兄弟、鄰居、同學諸多男孩都在大埕竄跳奔跑,穿著短褲、打著赤腳,經常有人流著鼻涕,邊跑邊吶喊,玩具都是比較年長的兄長自製,如彈弓、陀螺、鐵箍、毽子等。 彈弓、陀螺取材自豬巢邊相思樹,相思樹枝幹堅硬,春天開著紫色的花,淡淡香氣,混合著豬巢的糞屎味,異味夾雜充斥空氣中,用相思樹桿削成丫字型彈弓及陀螺。彈弓既是玩具也可捕捉鳥雀,只要對準樹梢麻雀,兄弟們是神射手一弓射中,所有麻雀飛跑,獨留枝椏搖曳。削好的陀螺尖頭處釘一根釘子,再把繩子纏在陀螺表層,往遠方一擲,陀螺真是滾個不停,比賽誰滾動的久,這有技巧的,看兄弟們順勢一丟,架勢優美,陀螺隨心意旋轉不停。滾時間較長的人咧嘴笑著。 男孩們在紅大埕滾鐵箍,鐵箍也自製,完全不花錢的娛樂性運動,用手持鐵棒或鐵鉤控制鐵箍,使其在地上按照規定的路線移動。這種遊戲方式需要較好的平衡能力和力量。我每次滾不動,站在旁邊看兄弟玩耍,百思不解,他們何以輕而易舉,我呢?彈弓射不出去,鐵箍滾不動,玩陀螺不曾成功過。滾鐵箍在古代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歷史中都有記錄。在亞洲,古代中國人最早玩這個遊戲,在歐洲則是古希臘。我們年幼時即有這些玩法,從何時開始?似乎出生就有了。 這些不起眼的玩意,既經濟且環保,整個夏日傍晚,夕陽餘暉,紅大埕的土仍然燙著腳底,兄弟們穿著中美合作的麵粉袋做成的汗衫,打著赤腳,在大埕追逐,每一位臉上無邪燦笑。 所有玩耍以烤地瓜最令人懷念,到豬巢旁菜園,二哥撿幾塊石頭圍個小小的土窯,撿一些小乾柴,起火燃燒,待土燒熱,地瓜埋下,過些時刻,地瓜熟了滲著微微蜜汁,香噴噴的瀰漫在空氣中,張著嘴,眼神充滿渴望,二哥把烤熟地瓜取出,分一小塊與我,燙著呢捧在手心左右手翻動,深怕掉了,多麼富有的童年。 我最擅長應該是踢毽子,三五根雞毛加二個銅錢,前踢後踢,左右踢,夠我和玩伴玩許久。 大埕旁邊是村公所,透過村公所播放村裡行政訊息,後來,二哥在裡面與鄉親喝個爛醉,有時自己有時他人廣播「OO醉了」,全村都知悉,這般情景混著濃稠人情味,只要二嫂不生氣何妨,況且二嫂配合度高,還會炒二道菜去增添氣氛,一般婦人深感二嫂的寬容有些「太超過」,茶餘飯後挺有趣。 如果沒有烤地瓜,回憶將多麼貧乏。沒有玩陀螺將不知人生許多時候就是一只轉不停的陀螺。沒有玩滾鐵箍,不知人生成功與否是有軌跡可循。 男孩長大,各奔東西闖天涯去了,今日兩鬢斑白,驀然回首起點均在紅大埕。 紅大埕換裝舖上水泥,說是政府德政,卻是讓我尋不到紅土的埕,滿腹惆悵。
-
丹青難寫是精神 —心富人物畫的題識與書法
徐心富的人物畫生動傳神,題識有趣,常有諷喻,二十多年前他與楊誠國合出的水墨聯展畫冊中,他繪了四幅癲僧濟公,一幅題寫:「癲僧喜愛杯中物,醉去天臺跳洋舞,若無酒量且莫試,如乏定力勿裝瘋。」另幅寫;「日日貪杯醉似泥,未嘗一日不昏迷,細君發怒將言罵,道是人間好酒鬼,莫要管,且休痴,人生能有幾多時,杜康會唱蓮花落,劉伶好舞竹枝詞,總不如淵明賞菊醉東籬,今日人何在?留得好名兒。」另一幅「抬頭見喜」,釋文寫「行也嘻嘻,坐也嘻嘻,凡事抬頭看,天上有個喜。」(此圖濟公前有一懸絲蜘蛛呈喜字),第四幅「罵我誇我,萬家生佛。」釋文寫「眾人直走我撗行,眾人皆睡我獨醒。」另有六幅鍾馗畫像,其中一幅題為鍾進士,題識寫道:「昔稱鍾進土,今喚近視鍾,滿山群鬼舞,祇見樹搖風。」 二十年後,他的人物畫題,除了具實、寫意,亦有勸喻、懷念與溫馨,目前正在文化局展示的書畫展,入口海報設計上有徐自撰行書「駕藝飛太武,遊心出浯江」,下有嘻哈舞的水墨畫複本,展現舞者的靈活肢體,這幾幅作品去年在金大畫展已披露,嘻哈舞者群像原本有十二位,但此次只精選八位展示。人物畫有些是借古勸今的抗疫畫,畫了諸葛亮、王昭君、鍾馗、觀世音、濟公和八仙。繪畫與題識相輔相成,以下選錄部份畫作的題識,王昭君琵琶曲:「手揮琵琶半遮面,幽幽琴音聲聲遠,惦記武漢肺炎情,且寄托福北歸雁。」鍾馗招福:「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福在禍心中,禍在福懷坐。」觀世音:「年命著瘟役,神仙何能解,醫護降甘露,菩薩淨瓶度。」 人物畫中他以具象恭繪二位大師—證嚴與星雲,他的先祖父徐清晚先生、自畫像,又畫了老子,感恩的心(畫母親)、畫金門姑娘、烈芋姑娘、金門女自衛隊等。之前他就曾恭繪星雲大師(金門書畫家冊頁—徐心富書底可見到此畫),被各界肯定,在北京展覽時,有人出價一萬元人民幣收藏,但徐回絕。之後,徐心富恩師李奇茂很欣賞這幅畫,覺得頗能掌握星雲大師神韻,建議心富將此畫獻給星雲大師,日後,徐夫婦親自將畫恭送到佛光山,供美術館典藏。「金門姑娘」這幅畫的背景,是一傳統建築的門扉,門聯寫著「立德濟古今,藏書教子弟」,以此暗喻金門人以德教化又有書香。金門女自衛隊這一幅,他在圖中題識引用王冕的白梅詩:「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以此來讚賞金門女兵。 二十多年前,徐心富與楊誠國水墨聯展,心富被長輩笑說他的字不怎麼樣,勸他要練練(其實,徐讀高中曾兩次獲得校際書法比賽第二名),聞言,徐心富發誓要好好練字。十年後徐心富首次個展「高粱紅了嗎?」畫展專輯中詩、書、畫皆有,有幾幅書法讓人印象深刻,如「讀書真好 喝酒尚讚」、「墨潑四海 筆掃天地」、「勸君今夜須沉醉 樽前莫話明朝事」、「可堪人海四茫茫,為愛名花抵往狂,早被擾情愁腸斷,酒餘欲斷更無腸。小字說明:憶寫姚師雁君先生詩句,當年亂世兒女真情,并以追悼恩師在天之靈。」 今年徐的書畫展,有幾幅書法作品我閱後,又以相機拍攝返舍細品,如「愛畫入骨髓 狂書披心胸」、行書對聯「岩邊樹色含風冷 石上泉聲帶雨濃」、行書對聯「大千雲物屬方寸 小技雕虫鑒道心,小字說明:寫字不同於練雜技,並非非有幼工,亦可老;正且相反,幼年於字且不多識,何論解于筆趣乎?習字手眼熟而記憶退也,但存乎一心,正是臨池養真氣,學書淨素懷。晚知書畫真有益,保健怡神勝博奕,聯合展覽增情誼,墨舞筆影動四壁。」 徐心富的書畫得到不少名家的好評,李轂摩大師寫字來賀,說他「天然心畫」,張自強校長寫贈了一幅嵌名聯:「心有所屬,化為丹青,書畫皆精兮,氣韻生動。富有想像,兼具寫實,妙筆揮灑兮,綻放光芒。」
-
此三「顧」非彼三「顧」
後浦陳氏祠堂大殿四點金柱前楹柱聯對,上書宣統二年元月吉旦:「昔年卜鳳謀貽歡從三顧八廚紹太邱而廣,此際元龍樓峻豈二難四美茭浯浦以相成」,作者陳啟鳳。上聯用了《後漢書.黨錮傳》中的故事,試探如後。 一般人看到「三顧」都會直接的反應為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草蘆」的故事,但顧字的解釋有很多種,如:當動詞用可以解釋為「回首」、「回頭看」;「看」、「張望」;「拜訪」、「探望」;「關注」、「照應」。當作副詞可解釋為「反而」;「豈」、「難道」。當作連詞可解釋為「不過」、「但是」;「乃」。當作名詞可解釋為「姓氏」如明代有顧憲成,清代有顧炎武。 我當時讀這幅楹聯時,也一直被「三顧」困惑,為何陳氏祠堂會去歌頌諸葛亮呢?遍查手邊字典一無所獲,一直查到《康熙字典.頁部.十二》顧:〔古文〕。《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古慕切,音故。 《後漢書.黨錮傳》:「郭林宗、范滂等為八顧,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所以「顧」:也解釋為「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根據《後漢書.黨錮傳》「八顧」指的是: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范滂、尹勳、蔡衍、羊陟,這八個人。並無陳氏在內。此外《後漢書.黨錮傳》內列的「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中,只有「三君」中的陳蕃,和「八及」中的陳翔才是陳姓。那明明是「三君」,為何成了「三顧」呢? 先看「三君」這「君」的意思,君是指:「言一世之所宗也」,而「顧」是「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筆者的臆測則是為了平仄和諧,上聯「三顧八廚」對下聯「二難四美」。如果寫「三君八及」在無法合乎平仄上要求。而「一世之所宗」的人,當然「能以德行引人」。「八及」中陳翔,及的意思是:「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而廚的意思是:「言能以財救人者也」。「其能導人追宗者」,自然也能「以財救人」。所以這「三君八及」也就成了「三顧八廚」。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氏。東漢末大臣,漢桓帝時任太尉,漢靈帝時為太傅。蕃為官耿直,桓帝朝時因抗顏直諫,多次被貶;靈帝時雖得以重用,因和外戚竇武共謀翦除閹宦,事敗而死。 另外有「三君」之稱,指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東漢陳寔及其子陳紀、陳諶。《後漢書.陳紀傳》:「弟諶,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這幅聯末幾句「紹太邱而道廣」這「紹」字就是接續、繼承的意思。如:「克紹箕裘」。《書經.盤庚上》:「紹復先王之大業,底綏四方。」看到繼承還以為陳蕃、陳寔、陳翔之間有什麼關係?但太邱長陳寔(104年-187年)和陳蕃(?-168)陳翔(?年-?年)的年代相近、籍貫卻不同,因此解釋為「接續」比較說得通,意思是東漢時期汝南平輿的陳蕃,汝南邵陵的陳翔,接續著潁川許縣的陳寔在道德上的表現,而且更加的廣大。 一句「三顧」,困我多年,查了《康熙字典》才解了茅塞,且存一說。
-
人與書的約定
朋友問我:「妳最好的朋友有幾個?交往最久的是多少年?」 我總要搬手指頭數算個好半天。 「妳朋友那麼多呀?算這麼久?」 「除了三、五位忘年交、加上兩位生死至友、和三、兩個老同學之外,就數他們交情最老了。有百來個喲!好些都認識超過50年囉!」 「他們?百來個?超過50年?」提問的人更好奇了。 「他們是誰啊?幾歲的人啊?」瞪大眼兒追問。 「這百來個都不是人--」 「不是人?那是啥?」問者一臉狐疑。 「是書。」我笑。在場的朋友都笑了。 書,一直是最好的朋友。提供知識,給我養分和無盡的心靈慰藉。最珍貴的是--忠心為伴,永不背叛。正因為書的真情至性,我誓願永遠愛他,他裡面的金玉良言全都銘記於心;有朝一日,遇上作者,重逢敘舊,扉頁上為我親筆簽名存念,永以為好。這是我與書最美的約定。 「妳真的有遇上妳藏書的作者?」 「真的有。遇過許多位呢!」 緊追著問:「作家真的有幫妳簽名?」 「是。」我開心點頭。 「妳真幸運。心想事成喲!」友人拍起手來。 「幸運,也遺憾。許多外國的名作家,天各一方,想見總也不得見。中國古代才子:李白、杜甫、黃山谷、納蘭性德……也全都碰不上。近代的冰心、老舍、徐志摩、梁遇春、魯迅……亦無緣識荊。哎!遺憾喲!」我幽幽一嘆。 「倒是當代幾位年長的詩人、老師與我相熟,都曾在其作品上為我親筆題字、簽名存念,我真的很幸運。」 思緒拉回民國61年,我從巨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大系》兩輯詩冊裡,遇見69位詩人前輩。年少的我反覆拜讀他們的詩,深深感覺到那是寫詩最好、最幸福的年代。物質的匱乏,更激發詩人們蓬勃的詩心與豐沛的詩興。 在第二輯詩冊裡,遇見向明詩選的第二首詩作〈井〉,這詩,短短十二行,牢牢抓住我的眼睛,揪住一個青澀少女的心,這情思,太動人了。 〈井〉─向明 「投我以長長索子 而不是來丈量我的汲水少女們 來了復走了 盛滿滿重量於她們的銅瓶 留我以空泛 以深深的隱隱的激動 我欲接納一朵鬢花的漣漪 一個淺笑 或一個顧影 而她們說 太深沉了 且有點冷,且顧及於一小小的迷信」 到井邊打水的少女們,朝井裡投下長長的繩索,打滿一銅瓶井水,便走了。於井而言,是惆悵的,無奈的,留我以空泛,以深深的隱隱的激動。這井的心情,何嘗不是多情少男內心激動的寫照?他多麼盼望汲水少女投下一朵鬢花,在水面上泛起微微的漣漪,或者一個淺笑,或是一個顧盼的姿影,都好。然而,少女們說井太深沉了,且有點冷,並且顧及於一個小小的迷信。詩結束在「一小小的迷信」,卻留給讀詩的我一個解不開的謎團。我想方設法請教文學前輩,不得其解。爾後請問一位北大中文系畢業,來臺教高中國文的董桂生老師,她說現代詩她不在行,但年少時候,跟著姊姊到井邊打水,奶奶總是再三叮嚀:打水時,不能往井裡探頭,不能在井水面上照自己的臉,說是會攝人魂魄。也不可朝井邊上男子的臉上瞧,說是會迷了心竅,以身相許云云,總之,老一輩中國人是有這麼個迷信。董老師的解說,解了我心裡的謎團。 一轉身,半個世紀過去了。2020年10月4日第34場「路加人文雅集」,我遇上〈井〉詩的作者向明老師了,他是這場微型文學沙龍的主講人。3月11日,我邀請向明老師某一個週日蒞臨「路加人文雅集」,跟三、五位詩友談談詩。老師說等疫情稍緩,一定來給路加文友講一場。事隔半年,我不確定老師是否還記得這事兒,請文友金君側面探問,老師雖年逾9旬高齡,猶有超級好記性,他說記得與學敏的路加之約。 雅集開始,照例先獻聖詩「奇異恩典」,並為疫情禱告。接著我背誦〈井〉詩,我背到「留我以空泛」,向明老師竟與我齊聲背出下一句「以深深的隱隱的激動」。此刻,這位德高望重的詩人內心是激動的,眼中漾出一抹明亮清輝,時間彷彿退回到當年,在井邊,靜靜看著汲水少女來了復走了,那位多情俊俏的小伙子……。 「太高興了」、「我真是太高興了」他連說了兩三遍。時序明明已過了中秋,詩人臉上卻綻出春日明媚的光華。 老師說:「『小小的迷信』是指涉當時省籍問題,臺灣少女們的父母不准她們與外省籍男子交往互動,認為會惹來殺身之禍(二二八的陰影)。又說:我是真的被你們感動了,〈井〉這首詩至少已經寫下六十多年,從沒人聞問過,而妳居然背出來了,還問我『小小的迷信』的寓意,而且說出另一種也非常恰切的解釋,這我就特別感激你們了。表示這首埋沒的詩,事實上可以多面發光。」 非常幸運地,我尋著『小小迷信』的正解,又得到向明老師在詩集扉頁上的親筆簽名。人與書的約定美極了,是不?
-
露從今夜寒
中秋佳節剛過,節氣來到了「寒露」,從寒露開始,陰長陽消更加明顯,氣溫也下降得特別快,早晚更加明顯。 寒露,是廿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每年九月中(西曆10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古諺有云「露水先白而後寒」,經過「白露」節氣後,氣候將從初秋的露水清涼轉為夜涼如水,讓人感到幾分寒意的天氣。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即將凝結成霜,寒意愈盛,寒露也代表深秋的到來,氣候由涼爽逐漸轉入寒冷。 農諺也有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意思是:秋季是一個由夏到冬的過渡季節,每當進入秋季之後,天氣的變化就非常明顯。我們都能明顯感覺到,在秋天裡每下一場雨,都會添幾分涼意;而隨著一場又一場的秋雨降落,我們所感受的氣溫也越來越低,那麼隨著氣溫的不斷降,人們便會迫不得已的就會添加衣物。 寒露時節也有所謂的三候(三個階段),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第一階段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在金門就可以準備欣賞黑色大軍-鸕鶿壓境;第二階段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在今天看來當然覺得可笑;第三階段「菊始黃華(花)」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賞秋菊正是時候。 寒露,節氣上見到第一個「寒」字頭,這段時間開始,許多人午飯後更容易昏昏欲睡,或是下午特別提不起勁。因為從寒露開始,氣溫下降變快,身體調節休養生息就更為明顯,這時候最重要的是準備「養收」,讓人體開始儲糧,中醫建議每天可以多睡一小時,充足睡眠、滋養身體,那麼「秋乏」就會減輕許多。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都表示水汽凝結現象,而寒露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意思是說這時節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儘量少穿露腳的涼鞋、短褲,以免寒氣從腳上起,身體還沒來得及養收,就先受寒,古人的話裡都充滿著智慧。 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有詩云:「深林秋水近日空,歸棹演漾清陰中。夕浦離觴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鳴蟲。」白居易也有詠寒露詩:「裊裊涼風動,淒淒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另詩聖杜甫:「藜杖侵寒露,蓬門啟曙煙。力稀經樹歇,老困撥書眠。秋覺追隨盡,來因孝友偏。清談見滋味,爾輩可忘年。」從詩的意境都可讓人體會出寒露時節的孤清寂廖。 在民間,一直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那麼立秋之後的天氣就會比較涼爽;如果立秋時間在下午以後,那麼立秋之後的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今年的立秋似乎是屬於後者,所以白天還是有「秋老虎」頻頻在發威。 九月初回台,家人安排了一趟花蓮之旅,驅車到玉里的赤柯山賞金針花海,赤柯山在花蓮和台東的交界處,在官方的支持下,金針花海猶勝台東的六十古山,漫山遍野看去都是一片黃花,數大為美,實在美不勝收,印證秋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一個金色的季節。立秋之後是農民收成的日子,所以才有「立秋十天遍地黃」的說法,在赤柯山賞花尤其令人特別有感。 「昨夜秋山楓葉紅,今朝一雨便成冬」。秋天是個浪漫的季節,寒露一過,再迎接一場秋雨,冬衣就準備上場了。
-
人身難得,成王?成佛? ─ 三讀鹿橋《人子》
鹿橋《人子》是我鍾愛的一本書,我把它列為「大一國文」的必讀教材,藉此機會,我也一讀再讀三讀。 鹿橋自言:「這是本寫給從九歲到九十九歲孩子們看的故事。」初讀《人子》,我年方20出頭,三讀《人子》,我已歲入後50。漫漫歲月裡,《人子》的篇章、角色時不時縈繞心頭,書中章法,以人生經歷為序,從降生、而啟智、而成長、而逝亡。 此文先言〈幽谷〉、〈人子〉、〈不成人子〉三篇章。 〈幽谷〉 暮春,星星滿布的無人幽谷,綠草如茵。獨行的旅人和衣而眠,開花的季節,夜深草動。 花開花落,每株小草一生僅能開一朵小花。花開前夕,成群的小花使忙著傳達花令、分派花顏。小小花蕾們興奮靜候如待嫁新娘,「粉紅色」、「淺藍色」、「紫絲絨色」、「午夜墨藍」、「日出魚肚白」、「日中太陽金箭黃」、「日落紫」……。 每種顏色本身都是美麗的、純粹的、完善的。 幽谷中,每一年,有一株最幸運的小草,它被選拔出來,「賦予自選花色的殊榮!」 這是榮幸、責任,深思-熟慮-熟慮-深思……。 清晨的陽光一放射,滿山滿谷的草花應時盛開,陽光-鳥語-花香,顏色熱鬧的花叢,所有的顏色都由日光所賜予。 那株最幸運的小草到底開了什麼花顏? 好奇的旅人尋尋覓覓。 終於,他找到了一株美好的枝梗,梗上擎著一個沒有顏色、沒有開放、卻已枯萎的小蓓蕾。 〈人子〉 喜馬拉雅山下古文明的小小王國,莊嚴的祈神禮進行著,全國熱烈慶祝9歲太子的受封。他是位聰明、溫和、健康、端莊的王子,聖智的老法師開講,他教導太子的第一課是分辨善惡,最後一課也將是分辨善惡。 父王的長劍由法師轉交給太子,授予劍法,……。 身負教育、保護、責罰的老法師帶著小王子出門,此去將雲遊六年。 雲遊四海,小王子跟隨老法師學劍、靜坐、聽道……。 王子聰明絕頂得讓人擔憂,不論劍法、經典,都是一學就通、一聽就懂。顯然地,王子喜愛經典之美、哲理之美、劍法之美。老法師特意加重了分辨善惡之美的課程。 開了殺戒的王子,被囑咐:「善惡不能兩存時,殺惡要快、要絕,否則自己反要受擊。」 仗義行俠,小英雄王子已揚名此岸。 滾滾大河,師徒二人航向彼岸。 老船夫嘲諷:「你要過河去分辨善惡、仗劍殺人嗎?」 船旋河心,老法師沉睡,老船夫潛沒,王子被迫要獨立面對……。 回國的慶典熱鬧著,最後一課,老法師一身幻化為二人,急催王子快快出劍:「孰善?孰惡?」 面對恩師,慈悲的王子猶豫,不忍出劍劈惡。老法師不得不回劍一擊,把王子劈成兩半:「去吧王子!你是天上的佛,不是人間的王,善哉人子!」 〈不成人子〉 人身難得,憐憫眾生。 中國東北多深山,深山多鬼怪。想修練成人的鬼怪,愛跟著人模寫人樣。半成人形的「蹩犢子」,需要人的那口好氣,才得以過關、得道、成人。 長白山下,健壯、獨行、趕夜車的老太太,盤腿五馬拉車上,老黑馬領隊,一雙紅布燈籠掛於座下,坐觀深林裡成群推著擠著的蹩犢子。牠們熱切地想獲得老太太的一聲讚許:「老太太!老太太!您看我像個什麼?」 「小乖熊,你跑得很有小孩的樣子。」 「小獾子,別著急,你什麼也不像。」 「黃鼠狼,你永遠是個蹩犢子。」 夜路獨行的老太太,幫助好心、有人性的動物從魑魅變成人,也把不配成人的魍魎一鞭打成蹩犢子。 以〈幽谷〉為教材,我故意隱去文末,要學生自編結局。 以〈人子〉為教材,我常引導學生思考:「老法師對王子的教育是成功?是失敗?」 以〈不成人子〉為教材,我再三提醒學生:「人身難得啊!」
-
淺談兩岸關係
2019年1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就台灣政策發表了高調的演說,他提到統一是大勢所趨,「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分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此論一出,蔡英文總統立刻重申「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的立場,「台灣主流」民意更是一片撻伐,當然這樣的顧慮其來有自;一是,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基本上讓人心生恐懼,或者說是以台灣為「主要觀眾」的香港「一國兩制」統一大戲已經基本落幕,並遭人唾棄;二是,在武肺肆虐全球、美國基本全面反中又「歷史性」友台的大好時刻裡,台灣極不願意被中國「吃豆腐」,談「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莫不是腦袋被門擠了?在這樣的情境裡,台灣社會充斥著反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氛圍,稍有「正向」議論者,便被視為洪水猛獸,甚至是直接開嗆「滾回中國去!」當然,如是不友善的對待,一直都有,現下只是來到了歷史的頂峰。面對這樣的台灣,愚鈍如我,只能反覆的問:「這真是民主自由的台灣嗎?」 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有什麼是不能談,或者不應談的?只是討論(非倡議)「一國兩制」的實踐性,就是踩到「紅線」,就該受到民意指摘、法律究責嗎?什麼時候自由民主的台灣成了中國大陸「一言堂」的扈從者?當然,縱是聽者藐藐,依然有人積極進言;例如黃光國教授的「一中兩憲」、張亞中教授的「一中三憲」、大陸學者王貞威的「中華聯合共和國」、新黨版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等等,請問反對者有真正的解讀過這些論述,並清楚的指出謬誤所在嗎?如果沒有,何以斷言為洪水猛獸?更何況這還只是議題探討啊,難道兩岸的未來走向不該由兩岸各政黨、各界經由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產生出來嗎? 誠然,中國大陸有太多不可信與不可預期,但被我們視為空前友好的美國又何嘗不是?不談難道要打嗎?說到底,反對陣營更在乎的是台灣的主體性,這沒有錯,但請對美、中抱持一樣的審視角度及標準;我們何必先入為主的以為「台灣方案」一定等於「香港模式」,習近平的「一國兩制」肯定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如出一轍,又,基於「一國兩制」,難道就沒有「非一國兩制」的選擇嗎?縱使中國大陸明白表示底線是「一國」,但到底是「那一國」也有可以討論的空間才是。何況,這只是議題討論,甚至是學術研究而已,離所謂的「倡議者」、「同路人」著實還有很大的距離,何苦畫地自限,自己為難自己? 相信沒有人會質疑,「兩岸和平是最基本的道德。」歷史是一面鏡子,既看清現實,也照亮未來。有句笑話說:「天下無難事,只要會逃避。」偏偏兩岸問題逃避不了,也繞不過去;談,和談,理性的和談是唯一的出路,「一中」或「一國」不該成為禁錮兩岸的牢籠,兩岸人民的智慧更不該受到任何意識型態的操弄;我們可以不接受「九二共識」,卻有責任去探討「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所有的可能模式,並從中找到兩岸和平的發展方向,猶如金門之卸下戰甲,輕裝上陣,爭取勝利!
-
環境神祇 媽祖聖靈
常於推動環境教育及戶外教學活動之際,發現大部分均與環境信仰有關,各地所供仰的神廟也都與當地之生活環境特色有關,如媽祖、王爺、保生大帝……等。就以兩岸三地所共同信仰的媽祖文化為例,完全是因人們討海生活及為了活命而遠渡重洋之移民生活而產生的一種信仰,尤其是媽祖神靈,更是討海人最景仰膜拜的海神,由於海洋變化莫測,討海生涯,出海捕魚,自有一種無奈的宿命,因此只有將性命交給神明保佑。 我們家的佛龕裡有一尊古董的媽祖神像,小時候聽祖母說是祖先從大陸奉祀過來的媽祖婆。去年為了宗祠奠安赴陸尋根,到了惠安鐵坑,在宗親熱忱的接待行程中,帶我們到崇武古城之海岸公園參觀,其海灣類似金門之渡船口,他們說這裡是當地內陸通往沿海各地的出渡口,聽說先祖是從此處渡海來金的,因而使我相信此尊媽祖神像真的是先祖為了祈求保佑而帶到金門來的。據說剛到金門時,因所住的屋子是用昔果山當地各種石頭建材堆砌而成的矮房,到我祖父母時已是第四世,有住過此房,因此依傳統推估這房子當時已有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後因房子年久人多而無法居住,各家子孫也都陸續另蓋新房外住,此屋即成為我們吳氏祭祖之祖廳,因僅安置祖先神主牌位,此尊神像就由祖母帶回安置供奉,每天燒香拜拜,祈求平安,是祖母例行性之工作,迄今仍一直在我們家供奉,歷經母親、內人接續此項有歷史意義之傳承膜拜。從小就感受媽祖的庇佑,且有求必應,包括從事漁業工作的二弟,在民國六十二年「魏達」颱風時能奇蹟地逃過一劫,是媽祖的保佑。近年來,我到大陸修習博士學位,研究閩南文化是我的主修課程,使我對民間信仰之調查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家的媽祖神像即成為我研究的緣起,因祂一路的陪伴我們、保佑我們。 日前因到峰上、料羅主辦環境教育活動,兩地都有媽祖天后宮廟,使我對媽祖神靈產生敬畏與崇拜,雖然只是一種民間信仰,但是他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意義,且不論民間信仰超出我們認知範圍,然而,正是傳統的力量維護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對環境本能的認識,通過神話故事固化了我們的生態倫理觀,這即是環境神靈之顯現。媽祖之廟宇神靈故事非常多,而且都跟海洋環境及沿海人民生活有關,以料羅順濟宮廟為例,就有清乾隆年間所立禁設繪棚之石碑、三魚公及鄭成功拜祭媽祖而一舉攻台成功的故事,而且順濟宮廟額也是宋徽宗宣合五年時為一艘政府官船出使高麗海上遇難時,媽祖顯靈而逃過一劫所賜之名。而料羅之順濟宮也是金門最早之媽祖廟,所以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慶典,可說是料羅之大事。 根據媽祖傳略得知,媽祖生前即具有法力,能救助海難、保佑海上安全、商旅平安,與海和水關係非常密切,得道成神後,更是法力無邊,成為眾所尊奉的海神,人們為配合農業時代的生活方式,也常膜拜祈求五榖豐收,求水得水、求雨得雨,儼然由海神兼有農業神的內涵,促進社會及聚落凝聚的力量,媽祖文化與其他宗教文化均具有提昇人們心靈及尊榮,更是常民教育之另類方式之呈現,也能讓民眾瞭解文化的內涵與民俗藝術之美。而民間信仰也常隨著時代與環境變遷,以及生活需求而衍生諸多神靈之顯現,讓各種神靈的傳說結合環境空間的想像,超越史實真假之爭議,勾勒出社會意識與文化意涵之豐富內容,保存民俗之美,提供環境永續思考的新能量。
-
有趣的班級名
很多人知道金門有好幾所將軍學校,氣度恢弘的胡璉將軍,為了鼓勵愛將興學,就以他們的名諱做校名,於是誕生柏村、多年、安瀾、開瑄,以及其後的卓環與述美等國小,這輝煌史頁,在近代教育史上,是值得稱頌的。 因有大公無私的「現代恩主公」胡璉將軍倡導,才有一所所將軍學校創立,這種一邊建軍備戰,一邊絃歌不輟的理念,需要儒將的器識與魄力,更重要的是宏觀與遠見。難怪一直到現在,金門人一提到胡璉將軍,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 但將軍建校,畢竟是經國大事,尋常人茶餘飯後談助,更在乎趣味性,拙文著眼,即就一些班級名來探討。 以地區幼兒園為例,常以彩虹七色為班名,而七色中的紅、黃、綠、藍,更常獲青睞,以湖小來說,就是以這四色命名,而其他學校,也有以水果或動物命名的,但無論如何,都有其趣味可循。 目前,湖小每年段幾乎都四班,為省事兼好記,就以數目字命名,每一個年級,都從一班編到四班,無一例外。 猶記廿多年前,個人常陪同教育局(處)督學到各國小訪視,印象最深的是在偏遠小學,看到很多班級以捐建人的大名命名,於是有某某村、某某村,我深感好奇與疑惑,經詢問之下,才知道捐建者幾乎都是僑胞,而他們幾乎都年幼失學,學校同仁娓娓述說長者落番奮鬥打拚,其辛酸血淚,讓人動容。 在這些塵封的記憶裡,印象最深的學校是古寧、垵湖、上岐、西口等校的村名,只見教室前門上頭,一塊塊以大理石或花崗岩鑲嵌在水泥裡的捐建者芳名,象徵的是金門人的傲骨,更有那不忘本的根性。在我心目中,這些長輩、鄉賢愛家愛鄉、助學興教,對學子啟導之功,比諸建校將軍,毫不遜色! 我想起唸小學時,學校各班以動物命名的趣事。 有一年,班導蔡清楚老師,要我們以動物命名,於是互助合作的螞蟻、喜愛整潔的大白鵝、吃苦耐勞的駱駝位居上風,這班男生居多,表決結果,駱駝大獲全勝! 升上國中後,學校以天干中的甲、乙、丙、丁編班。升上高中,遊戲規則重新來過,學校以「八德」命名,記得我上高中那年(民國58年),高一學生編五班,有忠、孝、仁、愛、信等班。 順便一提當年雙北的大型小學,如北市的老松國小,北縣(今新北市)的秀朗國小,學生人數超過一萬大關,一次,我到秀朗參訪,有幸「見識」放學盛況,他們把學生分散在好幾個出口,從開始作業到結束,幾乎花掉一個小時,難怪張培芳校長要急著趕人,他說:「各位貴賓,如果下午四點之前不離開,那勢必要等到五點之後,才能放各位走了!」 而這麼大的,有兩百多班的「怪獸」,為了易記易誦和行政作業方便,班級更不能免俗的以數目字來統一了。 但無論是以天干、動物、數目字、八德、僑領、將軍來命名,其最初發想,應有其歷史傳統或樹威懷德考量,儘管如此,我仍相信主政者「辦好教育、為國育才」的大政方針,應是如出一轍,一致無二的!
-
詩.文學
10.03「許水富.詩 文學作品展」開幕於碧山睿友文學館,由薩克斯風吹開序幕,接著有仙洲薪傳的南管助興,許水富的詩風再次披靡文學之鄉。詩人旅台,頻頻返顧浯鄉,濃濃的鄉情詩意,並以其豐富多產詩作,不時披露鄉報。華人世界冰心文學獎得主,他多才多情,詩風兼具畫風、書風,風格別俱文學的情緒。 63年我剛去讀美術,在臺北「金門畫會」才認識水富學長,他是首屆會長,第一次會展於國軍英雄館,我及時攀緣參展。他瘦高的身段蘊藏憂鬱神采,那是詩人的特質,讀美術教美術,書畫藝術創作路上,卻也創出大量的詩作,已經出版了16大本新詩詩集,以長懷詩風啟動文學、藝術的人生逆旅。 100年金門的秋天很詩意,榜林三個寫詩的人-許水富、呂紀葆、徐心富,新詩聯合發表會,我跟著金門樂府,以南音古曲演唱了唐詩「將進酒」,詩樂齊聲,詩酒同醉。我則清吟古調唐詩宋詞,詩詞鼓噪了榜林的一天秋蟬。古詩詞是音樂性的文學,講求聲律、押韻的格律,今援用古調,吟唱出幽雅聲容,壯大了形色!新詩沒有固定的結構、沒有固定的節奏,可以靈活用韻,也不一定要押韻。新詩都用朗誦讀法,如果要拿來唱,就必須新詩譜新曲,那就要找許銘豐大師作曲,近年他替很多詩人的新詩作曲,並在自己的傳統樂團廣播傳唱,唱出有金門味的本土詩樂。許銘豐譜過曲的詩甚多,有:許水富「故鄉的阿娘」、鄭愁予「飲酒金門行」、陳長慶「阮的故鄉是碧山」、吳鼎仁「金門詩酒之歌」……等,以詩篇精創多曲,令人賞心悅耳! 五四開創了新詩,又稱白話詩,現代的自由詩風與古體詩相對的新詩體,不拘囿於格律,隨一己豐富的想像發揮創性。捨棄傳統格律限制,接受西洋詩歌影響,節奏、形式、題材有很多變化。新詩的美學,包括「音樂美」、「繪畫美」,不少詩人從西洋詩獲取靈感、意象,或排列成形象或圖像。字數、行數不拘,可作如詞的長短句,不韻;可排成方塊豆腐乾的字陣,或置中疊成寶塔型。形式並不重要,詩是彎曲的語言,新詩要能表現發聾振聵的藝術力量,更為了茫茫老眼,字數越精簡越合適,也沒時間閱讀長篇大論。最主要要言之有物,不能失之空泛難讀難解。達達派詩人的創詩大法,在口袋內放一堆單字,隨手抽出排列組合成一首詩,往往執迷於怪異難懂,標新立異、虛無晦澀,內涵冷僻,故弄玄虛,有失新詩也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真情本質。 臨老更愛精簡新詩,字簡意深,確實不易創作,新詩易成,佳句難得。飽餐了許水富詩的午後,等待詩酒晚宴,偷空單騎尋路,奔碧山村後輪轉的大風扇去,海礁靜坐得詩「長風萬里送秋雁」: 後扁的海風 吹扁了扇葉颯颯傳動日夜 讓詩意吹過後山 秋聲是那麼有文學的味覺 柔柔秋陽送來曠野的風 爽成一季金黃的笑靨 尋著小路問海 與大風扇再次晤談思念 平沙剛送走退潮 挽留一灘濕漉的夢 漲紅臉的夕照透過扇葉 彷彿要被攪碎 碎波秋水閃耀一灘彤彩 蘆花白動盪天邊雁字 碧藍海靜靜漂遙 海礁坐忘招潮 中秋纔過面迎殘陽 就用詩來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