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過年
農曆新年又來到,年歲增長,我總愛到處找尋「年味」,雖然大體看來有可能沒什麼創新,或者是仔細去找還是會有意外的發現,但那畢竟是過年才會有的景象,排隊等春聯、環境清潔週、春運、春安維護工作等等,不少人是動了起來,為家裡、為社區,乃至於為我們這個海島。 首先是排隊領「春聯」,書法學會的會員及一些社區總會有揮毫贈送,今年我先是到文化局大廳,看哪裡可以幫上忙,書法家寫好的拿到某個空間去晾乾,由於天氣的關係,越排越多,因為乾的速度遠遠不及加上去的,後來有人來索取,我大方的指著我負責的那區域,如果乾了可以拿,於是很快的空位多了出來。接著幫朋友排某字體的春聯,的確,當寫好的春聯集結在一起,各自有不同的美,有的創意書法也在書法家的筆下形成,讓各家各戶的春聯多了幾分美感。 隔幾天,同事問我「還有嗎?」我回答如果哪裡還有我再去拿,大選過後,我來到南門天后宮廣場,一些攤位好熱鬧,宮前有人在「求好運」,我找不到春聯的影子,於是問志工伙伴,他告訴我在「禹帝廟」前,我順著他指的方向走去,遇到了一個人,伙伴馬上介紹他是「里長」,而里長也馬上說「同學」,其實我心裡清楚。第一次來到這裡排隊,有些意外,除了一旁有南管表演外,有人把寫好的春聯掛在四周的繩子上,更妙的是有的還用夾子夾住,我聽到有人問「那夾子去哪裡拿?」聽到的回答是「我自己家裡帶來的。」這就是經驗。朋友問我住哪裡?我回說「東門」,然後自己補上「到南門來拿春聯,撈過界了。」 「春運」啟動,加班機不知道是第幾波了,少了一家航空公司,應該「軍機」到時會加入支援行列;環境「清潔週」五鄉鎮啟動,清運的時間表早早公告,大型資源回收要先預約,大掃除同時也為家裡除舊佈新一番。獨居老人圍爐餐會、春節勞軍活動、慰問關懷弱勢家庭,以及慰問年節期間仍在工作崗位的警消人員,社會處處有溫馨,今年特別的是「小年夜」開始放假,讓國人可以好好的做假期的規畫。 反觀社會的另一方面,有些人卻因為意外、因為生病而無法與家人團圓,甚至是永遠的離開,過年了,家裡的成員少了,是讓人極為感傷的,尤其是家人,可能無法接受,要走出悲傷還得靠親人陪伴及時間來化解。日昨各機關單位降半旗,在上午11時30分熄燈10分鐘,為的是悼念陸軍中將洪鴻鈞(黑鷹直升機失事為國殉職),像這樣少了家人的家庭難過啊!尤其是對比過年家人紛紛回來團圓的期間。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那些名、利顯然都是外在的東西,只有自身、家人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我的想法是健康第一、平安才是福啊!
-
過年的故事
年復一年,又要過年。 小時候的過年,一定有阿兵哥遊街穿巷的舞龍舞獅,一定有男扮女裝的划陸舟踩高蹺,一定有紅龜糕發糕的炊氣騰煙,一定有滿觀音亭街追逐的孩子戲鬧聲,一定有西部牛仔的兒童槍戰打到元宵。 如今,這些童年的過年情景,只剩下回憶,如今,我只能從網拍買回來一些老照片,回憶那個軍管時代的過年點滴。 青少年時代的過年,最深刻的印象,還是離不開吃,印象最深刻的是搬到南門番ㄚ樓家,那時,鄰居有一家當警察的,每到歲末寒冬都會在門口煙燻臘肉,陣陣的木屑香味從蓋著麻袋的鐵桶間隙飄散出來,整條巷子的人家都聞得到,等到煙燻好的臘肉,掛在陽光下吹風曝曬,紅燦燦的,在那吃肉困難的年代,是很逗人味蕾。 萬萬沒想到,那位會煙燻湖南臘肉的警察,後來成為我的岳父,而我也延承了他作臘肉的功夫。 因此每到歲末年冬,我都會一年一度,做一回湖南臘肉。 我岳父劉培樨是湖南老兵,到金門當兵,後來立地生根,婚姻生子,把他老家湖南臘肉的功夫傳承給我,讓我滿足口腹之慾。 我家的湖南臘肉採用溫體豬的三層肉,製作過程十分繁瑣,先是豬肉要醃製,之後曝曬冬陽,在經冬風吹乾脫水,再以木麻黃碎木煙燻,之後再風吹,把煙氣吹掉,整個製作過程真「厚工」,但這樣天然形成,完全不添加防腐劑,是我自豪的功夫。 我一年一度臘肉祭,是為滿足口腹之慾,而岳父當年作臘肉,是一份鄉愁的抒發,他16歲當兵,就再沒回家見過爹娘,直到政府開放探親,他才首度返鄉,再回金門,他行囊中最寶貝的竟然是一杯湖南衡陽的泥土,我在想,他的鄉愁,在以前,也許就是一年一度製作臘肉,默默抒發遊子思親的心情 而我做臘肉,純粹是為分享滿足口腹之慾,或者是藉作臘肉,來刻畫一年復一年的過年。 臘肉爆炒金門本地的紅膜大蒜,添加幾片辣椒,那真是色香味俱全,奪目爽口,耐嚼好吃,尤其豬皮,越嚼越香,堪稱人間美味。 過年時節,在眾多佳餚中,我最愛好的,還是自家的臘肉,吃臘肉,若加品啜一杯高粱老酒,那真是無可言語。 我也一度迷戀金門高粱老酒。興許在一二十年前,我和一位簡姓友人,從金城到山外,從山外到沙美,最後連烈嶼也走遍遍,就為尋找那已經醇化、微黃的老酒,那種老酒,一沾唇一入喉,流竄在口腔腸胃中,怎一個好字可以了得。 還記得那時候買老酒,店家會從深藏的大缸,掏出綁著褪色紅色膠繩的老酒,我們旋風式的訪價採購,竟然造成市場的轟動,酒價一日三市,尤其是那款絕版的甕裝大麴酒,紛紛飆高,以為我們是什麼酒商大咖,想想真有幸。 過年,總是充滿喜樂,儘管已經銀髮見頂,還是特別容易回味那些歡愉的往事,像是樹木的年輪,刻畫者歲月的痕跡。
-
湖下的風 北門的天空 蚵殼墩的未竟之夢
這些年,只要有機會走進、或途經湖下村落,我莫名多了些念想。 想像夏日午後,清湯掛麵的小女孩佯裝跌倒鄰居家門口,在爬起的瞬間,順勢抓起一把曝曬中的花生揣入懷裡。 也彷彿聽見書聲琅琅,理著小平頭的初中男孩在四合院裡勤奮背誦英文單字、片語、俗諺。半個世紀之後,他的人生半徑越畫越大,跨出了小島、大島,超越了天之涯、地之角。 還有1958年前後,曾經借居湖下197號西廂房,二度在「金門種樹」的少年軍官,播種、耕耘、收穫了詩心、詩情,沐浴在「自太武山流來的那些陽光」。 鄉親尊稱「水應伯」,前後擔任七屆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時間長達22年的楊水應先生,1922年出生在湖下71號,2019年12月6日,在台北家中辭世,享壽98歲。 景行廳隆重莊嚴的告別式會場,藍天白雲背板下有燕尾古厝,「湖下」二個大字村碑復刻,謹記楊家根柢於此。而上善若水,勤勞必應的「水應伯」笑容和藹可親,君子之德,如和風煦煦,永拂人間。 2020年元月2日,我們送別了水應先生。同日,黑鷹直升機失事,墜毀宜蘭新北交界山區,等待搜救消息的焦躁不安中,新聞快遞傳出機上13名人員當中,包含來自金門的洪鴻鈞少將。沒能盼到奇蹟。最終,國家失去了參謀總長在內的八位優秀將官,而五金行之子--洪鴻鈞少將也名列殉職名單中。 國家之殤,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也是雁行折翼之悲 。元月16日,在金門仙洲福園為洪將軍舉行的追悼會上,除了至親好友、各個機關代表,還有許多自發前來禮敬致意的鄉親。表訂12:30公祭儀式,護送將軍遺像的車隊,居然到下午二、三點才抵達後浦北門洪家祖宅。那是人才輩出,群英薈萃的圍後之境。自此,將軍與同許獬、林斐章、邱良功、文應舉、盧成金……,化成星曜,閃爍北門的天空。 黑鷹戰機失事罹難的八位將官聯合公祭之後,我得知原籍復國墩,旅星(馬)第二代鄉僑李福南先生病逝的消息。 2012年2月23日,新加坡慶利路72號,浯江公會舉行金門會館慶祝成立142周年紀念暨恩主公聖誕聯歡宴會上,福南先生與我首次見面。他知我不多日將啟程返回台北,於是隔日親自到廣東民路祖屋拜訪,託我帶些星洲藥品給光華商場工作的榜林張姓鄉親,並且送了我一條絲巾與一隻筆。那個午後,我知道他畢業於政大外交系,只是受限於當年的政治環境與時空背景,無法發揮所學,只得回到僑居地開展其他事業。 不想他果真記下我的電話號碼,並且不吝聯絡。近幾年,他整理陶瓷、金屬、木質、玻璃、紡織、畫作等個人收藏品,慷慨捐贈給金門大學。每回到金門,他必然打電話給我,探詢有無見面的可能。 2018年4月17日,他來電邀請我出席星期五在金門大學陳開蓉演講廳舉行的「愛在金大.李福南僑親陶瓷藝品捐贈揭牌」,家務牽絆,終於錯過與他見面的機會。返回僑居地之後,他捎來唯一,也是最後一張卡片:「回星馬後,我正在籌集下一批再送金大圖書之贈品,期待下回在故鄉相告,謝謝您,一定提早通知,不會忘記您好情好意 李福南敬上」 下一批捐贈金大的收藏品籌集妥當了嗎?返回故里定居的時程安排好了嗎?福南鄉親,您還沒「提早」通知我呢!終究成了您的未竟之夢,我們的未完之約!
-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從〈河金宗源展〉報導說起
打開108年12月15日 由翁維智先生報導的〈河金宗源展 斷線三百年 發現魯山金門族〉一文中,赫然掃過「魯山」二字,我急忙翻出族譜,找尋我曾經讀過的「往魯山縣涂家村」。 蕭永奇先生比對了營山陳氏族譜、下坑陳氏族譜,他是根據河南魯山鎮所提供的資料「斗營」二字,回溯金門斗門、營山的族譜,又因「仕」字輩及「西山外」,所以溯查夏興陳氏族譜。至於河南魯山未曾言的銀同碧湖,蕭永奇先生就未曾查覈,而銀同碧湖陳氏族譜早在民國59年已出版印行200本,海內外多所有藏。102年銀同碧湖陳氏族譜續編印行,各大圖書館均有送藏。其中應傳派二房登載陳暢字弘,曾任河南經歷,離職時百姓送百壽衣,子名九。 附註往魯山縣涂家村,其子觀郎,這房僅僅記錄到這裡。 我的先祖陳暢所擔任的「經歷」是什麼樣的官呢?經歷,中國古代中階文官官職,為中央及地方機關之屬官,始設於金、元,掌管案牘及其他日常事務。明代常是軍政長官的幕僚,相當於宋代以前的參軍。清沿襲明制,分別設置經歷司或經歷廳於宗人府、都察院、通政使司、鑾儀衛、順天府,及各省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鹽運使司、府。經歷為經歷司、經歷廳之主官,奉天府另設經歷一人。品秩由正六品至正八品。主要掌理出納、典簿校注、題奏文書收發。1912年清帝退位後,該官職廢除。而族譜中並未言明陳暢所擔任的經歷是布政使司經歷,還是按察使司經歷。 陳暢並無功名,如何能擔任「經歷」,按推非常可能是其兄長陳興的薦舉。 陳興,字有慶,號章侯。文舉人,康熙己酉中式第六十一名。擔任直隸省大名府東明縣知縣,後改任直隸省河間府東光縣知縣,後以年老致仕,嘗分典京圍。其次子欽,歲進士,授建寧府教諭,未赴任卒。其子莛監生。康熙己酉為康熙八年,西元1669年。按《東光縣志》卷六〈宦績〉載:「陳有慶:四十年任,見宦績。」假設陳有慶20歲中舉人,那他任東光縣知縣,是距他中舉人32年之後,應也52歲了。按清代知縣一任三年,推算前一任之大名府東明縣知縣,則應為49歲至52歲。 東明縣距離魯山縣很近,清代時東明縣隸屬直隸省大名府,1949年東明縣改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東明縣改歸屬河南省鄭州專區。 1955年東明縣再改屬河南省開封專區管轄。到1963年東明縣再由河南省開封專區改屬山東省菏澤專區。 走筆至此,整理分析所能看到的文字,希望再藉此文,希冀海內外諸賢,見拙著後,有知陳興、陳暢在河南魯山縣涂家村梗概者,能提供更多的訊息給予湖前陳氏宗族,則收族之心意可望完成了。
-
南明風雲中的洪旭史蹟
洪旭字念衷,號九峰,世居金門的后豐港,族親同爨和睦相處。洪旭一生戎馬事鄭成功父子三人,隆武年間起兵抗清,投效鄭芝龍手下,鄭芝龍降清,洪旭不改志節,力從鄭成功反清復明大業。 福建省東山縣古稱銅山,2000年在冬古灣發現一艘鄭成功的古戰船,專程前往查看調研並蒐集相關資料。清順治11年(1654年)鄭成功委洪旭先到銅山撥船、配兵、議糧。在此之前,洪旭已經多次來到銅山經營地方,銅山石室內尚保留有一方落款永曆6年(1652年)的碑記《仙嶠記言》鐫刻有洪旭、盧若騰等43人的名字,內容記載當時在洪旭的倡導下,捐資300兩白銀修建屯兵所在的水寨大山、觀音堂等名勝古蹟的事情。 順治15年(1658年)5月13日,鄭成功率大軍北伐,命洪旭為兵官、鄭泰為戶官,留守廈門、金門為根據地。洪旭曾經掌管過海外貿易的鄭氏船隊,經常出入廈門的碼頭稱為洪本部渡頭,是紀念其修築而命名,府邸也在附近;現今廈門市的洪本部巷還保留一方乾隆40年(1701年)立的《重修洪本部渡頭碑記》內容記載洪旭其人其事。 順治18年(1661年)3月,鄭成功率軍隊25000人,由右武衛等13個鎮組成,自金門料羅出發,準備東征台灣。洪旭等佐世子鄭經守廈門,其弟澎湖遊擊洪暄率軍550名從征。後來洪旭因留守有功,被升為中提督,又封為太子太師、忠振伯。 康熙2年(1663年)金廈兩島初破,軍眾受招撫者,多加官晉爵;雖時勢不可力挽狂瀾,洪旭獨以20舟,擁鄭經東歸台灣,繼續為明室效忠獻誠。 洪旭知此時沿海諸島難以長期據守,奏請鄭經退防台灣,再圖後路;鄭經採納他的看法,引軍東渡。到澎湖時,洪旭巡視各島防務,在媽宮建壘,命重將駐守,以絕後患。 康熙4年(1665年)施琅奏請清廷攻復台灣,鄭經召集諸將謀商對策,洪旭建言曰:「澎湖為東寧門戶,無澎湖則無東寧。今宜在安平建築砲臺,以十艘砲船守鹿耳港,再派良將一員鎮守澎湖,這般嚴軍固壘,敵軍便難以攻渡。」鄭經依洪旭的策略,施琅調兵攻台不克,為清廷召返北京待命。洪旭極度重視邊防的做法,甚至讓其子洪磊監督水師,與鄭耀基同鎮守澎湖,並時時提醒鄭經莫忘武備,當訓勉將士勤加操練,以待清軍出兵侵犯。 康熙8年(1669年)洪旭感染寒疾,復因積勞日久,終不治身亡,鄭經痛失元老,親臨治喪事宜,授其子磊為吏官、兼理戶官事務。 康熙13年(1674年)耿精忠據福建反清,令人入台結援,兵備給餉仰賴東寧,洪旭子洪磊承父志助餉銀10萬兩,提振士氣。 清廷平台後,康熙賜洪旭後人,可以從台南運棺回金門安葬。洪旭以百姓從軍,始終效命明主,應是南明風雲時代,鄭軍中不可多得的輔政良臣、安邦衛國大將。
-
食冇風吹餅
歲暮,總不免想除夕日的祭祖,還有祭祖後的風吹餅。 瓊林大宗祭祖,例有廟祭與墓祭。廟祭又分春、秋二祭,春祭為農曆二月初七,秋祭為農曆十月初六。至於墓祭,則由輪值春祭頭家於清明前一日,祭祀太武山徑林之五世祖墳,祭後於墓之四周席地而坐,共食祭品曰「吃頭」,故有「擔鍋扛鼎」上山掃墓的說法;而輪值秋祭者,則於除夕日祭祀村郊孚濟廟旁之二世祖墓,因祭祀需備豬肝一枚,故此墓又稱為「豬肝墓」,祭後不舉行吃頭,但頭家須將祭祖之鴨蛋、柑橘、風吹餅、米(米老)各一,分送予具吃頭資格之已婚族親。 分送鴨蛋的緣由,相傳本家開基祖至瓊林是養鴨維生,柑橘則為時令鮮果,米(米老)是本地米食點心,風吹餅則為墓祭用餅食,從豬肝以至於鴨蛋、柑橘、米(米老)似乎都有訓示子孫簡樸、不忘本的門第家風,千百年來承襲如此。 近年來,豬肝墓祭祀如昔,只是鴨蛋換成較易取得的雞蛋,花生■取代了越來越少見的米(米老),而最不起眼的風吹餅,更是早已悄悄改成土仁餅代替。這其中當然有與時俱進的不得不然,但就像風吹餅的消失,說的正是傳統斷層後的悵然若失。 說起風吹餅,像是麵糰隨意揉捏製成的乾糧,壓扁成巴掌大小的不規則圓狀,或許是因為製餅仰賴風吹乾燥而名,以至於口感總是乾乾巴巴的。早期金門糕餅店大都有製作,約十年前只剩後浦奇香的老師傅還留有這奇巧手路,但自楊師傅仙逝後,遍尋此一古早味似乎不可得,金門已經再無風吹餅可食了,傳統的祭祀文化也只得因應轉彎,就像一脈相承的傳統也要綻開新芽一樣,開枝散葉。 偶然遇見鹿港老街的糕餅店,竟有賣起風吹餅,但這餅狀似禮餅,烤的酥酥脆脆的外皮裹著麥芽與糖的內餡,其實更像是酥餅,鹿港的風吹餅,完全不是金門的風吹餅。 然而,新竹的水潤餅,卻與金門的風吹餅十分神似。但水潤餅口感卻是如其名的「水潤水潤」般柔軟。在當地,有城堭廟范謝將軍遶境出巡時沿路分給路人吃平安的習俗。新竹的水潤餅,外觀與質地卻更像金門的風吹餅。 至於墓祭風吹餅的緣由,似乎可從台閩早期的風俗看到些許端倪。據說以前墓祭時,有「臆 (猜) 墓粿」的習俗,即掃墓時附近孩童會成群而來,向祭祀的主人家討取粿或銀錢,而主人家會要他們猜出該祭祀是哪一家所屬,說對了就會將粿分給孩童,有時粿的量不足,或以銀角仔 (零錢) 代替,甚至還有「豆干鴨卵提來兜」的作法,換個角度來說,臆墓粿就是請住在墓地附近的兒童,幫忙看管墳墓,不要隨意踐踏墓園,也是敦親睦鄰的意思。如此可見,風吹餅與墓粿是相同的心意,然而臆墓粿的習俗早已不得見,但祭祀禮俗猶存,只是傳承像是消失的風吹餅一樣,舉步維艱。 或許,風吹餅的由來已不可考,但關於風俗,重點並非起源,而是意義。食冇風吹餅的豬肝墓,總有一絲缺憾。
-
芒花深處尋母親
不知何時母島長芒草的地域遍及山野,分不清禾芒品種,只知滿山遍野如浪的白,農作變少,二哥說是種田農人少了,無論種了何物都成為鳥類啄食目標,人們有錢有閒,逐慈堤賞鳥,二哥非常不齒,何以只顧及娛樂未顧及鳥類對農作物的傷害,農人難防鳥群偷襲作物,索性不種五榖雜糧,尤其是高粱之類,越少人種越不夠鳥食,產生惡性循環,焚燒雜草或撒滿整片油菜花養地。有經濟價值的穀粱種植者愈來愈少了。 芒草範圍彷彿愈來愈大,整片白茫茫,莖卻根根分明,美是美啊,可惜沒能仿效歐盟國家發展成替代能源,任其自生自滅。受一山白芒誘惑,倒是情人好去處,充滿詩意。至於長在海岸邊的芒草我一直誤認是蘆葦,隨海浪拍打,每一聲浪都是情人的語言,情侶在及人長的芒叢之間,唧唧復唧唧,我左腳你右腳,你前腳我後腳,每踏一步就是天涯海角,每說一聲都是海枯石爛,說好的,共渡此生。天涯沒變,人變了。 芒花或枯,情或變,唯有海岸不變,海浪亙古拍打,昔日人們有了白芒般的滄桑,歎息聲配海浪。 那如姑娘眼睫低垂的芒花,從潑墨畫裡消失,因為……。 那陣子母親是真的年邁體衰,是日姐妹們回娘家,晚間她躺眠床上,尚未入眠,我與姐姐逗弄她,考考她的數數:麻啊!妳有幾位內孫、外孫?總共幾位?她微微笑著,扳扳著指頭數,數啊數睡著了,我們各自回房。是日清晨三點二嫂發現母親不見了,是從後門無聲息蹓出去,柺杖也不見,隔壁堂嫂謂母親顯然遺忘時間與地點,凌晨三點敲了她的窗櫺:有人在嗎?堂嫂看著窗外黑影,頓時嚇出一身冷汗。猜測是沿著微弱路燈一路前進,九十三高齡的老母親,一人踽踽獨行向海的方向,別走失,我們兄弟姐妹吶喊,急急尋找,海岸邊整片芒花近人高,一叢叢密實,撥啊撥,就是不見母親蹤影。沿海偌大一片無盡的白,從湖下往左是後浦,往右是古寧頭,她身影嬌小,在某堆芒叢中很難被發現,我恨死這大片官芒,兄弟姐妹急的滿頭大汗,死命往叢裡尋,問了海岸邊崗哨守衛,有否看到一位瘦小的老婆婆?沒看到,母親若獨自佇在大自然中是太顯小了。這時芒草給我的印象糟透了,若有人往草叢裡尋短太可怕了。真想一把火給燒了。 二哥言這整片海岸邊的官芒,晚秋臨冬的氣溫,晨間寒意逼人,陷入叢中何止危險?也可能失溫,此時不再有眼睫優美的幻想,請求眾神,把它化為烏有,還我母親。很想有一股神力助我們兄妹一臂之力。 近午時分終於聽到警車開往家裡方向,二嫂一向機伶,直覺警察把母親送回家了,果真母親顫顫巍巍下了車,面帶微笑:「這位老師人真好,請我吃蛋糕喝茶。」餓壞了的母親被人發現送往警局,母島面積不大,這時地方小倒是優點,警方知是吾家老母,直接送回。母親喝了熱茶、蛋糕,渾身無恙,我們感恩人民保母溫馨送她回家,老人家不知她把子女嚇壞。母親、白芒、我們兄妹奮戰一個上午。 隔兩年母親九五高壽離席。 我無數次遠望滿山遍野,仍分不清禾科各種芒草的長相,只道母親曾經在其中迷失了。
-
走進台兒莊 招幌博物館
客歲十二月七日,我與內人參加旅行團到大陸旅遊,從桃園機場直飛徐州,抵徐州再換遊覽車到各景區,第一站我們來到山東棗莊市的台兒莊。 台兒莊位於山東、江蘇兩省交界處,漢、唐時期形成村落,明朝中葉聚為集鎮,萬曆年間,漕渠改道經過台兒莊,帶動當地社會發展、經濟繁榮。清朝順治四年,開始建築台兒莊土城,日後曾移土牆,城牆又改磚牆。民國年間,臨趙鐵路、台濰公路交會於此,台兒莊成為魯南、蘇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俗稱天下第一莊。民國二十七年春,中日兩國在此爆發台兒莊戰役,台兒莊由此名揚世界,原台兒莊古城在戰役中嚴重毀損,後於2009年至2013年重建,先後有五百多位頂級專家學者參與設計,三十多家建築團隊,一千多位國家級工匠和二萬多名建築工人參與施工,享有「大陸最後一座手工版古城」,「運河文化的活化石」和「中國民居建築博物館」美譽,繼波蘭華沙、義大利龐貝、中國麗江之後,成為世界第四座重建的古城。 在台兒莊大酒店附近的碼頭,搭上現代畫舫─蘭祺號,畫舫緩緩駛進大運河,瀏覽兩岸風景,岸邊有垂柳、水車,也有不少現代及仿古建築,航行數百米,登岸另一碼頭,前方是「尋夢台兒莊」的大型圖版,走過大拱橋,眼前是高掛「天下第一莊」、「中華古水城」匾額的城樓與城門,入城後,廣場石板凳坐有抗日戰士鑄像,暮色中若不細看,還以為是真人裝扮。行李由電瓶車送到入住的荷田客棧。我們走入「非遺博覽精品街」,店家有賣玉的「璞玉軒」、賣茶的「茶顏觀色」、賣鼻煙壺的「益德成聞藥」,「花筑籣邸客棧」為旅館,「枴角樓」、「醉仙樓」、「閩食佳飯店」都是餐廳,「絲域閣」賣絲綢。附近還有大衙門街、船行街……。 船行街首有「中國運河招幌博物館」,館內簡介寫道:「京杭大運河,縱貫三千里,衢道十萬戶,歷經二千五百年歲月流轉,融通南北經濟,勾連水上貿易,孕育了燦爛的運河商業文明。古運沿岸,商賈雲集,招幌林立,市聲悠遠,……。」原來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合稱,可分坐賈(坐商)、行商兩大類,所謂坐賈是指有營業場所的商店,店家為了招攬生意,採用各種視覺廣告吸引顧客。招幌主要有匾額、實物、模型、象徵物等類型。展區復原了「全聚德」、「狗不理」、「聚金鐵匠鋪」、「中和堂藥店」、「張小泉剪刀大王」等十餘處京杭大運河流域內著名的中華老字號店鋪,有些壁上以巨幅水墨繪出古代街道,再佈置一些舊招牌,有的是木板寫字,有些是木雕或竹雕,展區運用現代聲光效果,生動展現古商業風貌。有些商店的對聯令人玩味,我順手拍錄了一些,例如:「御香樓」,「店有酒,名揚四海;飯噴香,飄香五湖。」「中和堂藥店」寫著:「中正存心深積德,和平養氣廣生財。」「張小泉剪刀大王」寫著:「萬事不愁,一剪在手;一剪在手,萬事不愁。」賣珠寶玉石的店家寫著:「寶山片石亦奇珍,珠對一林皆雋品。」「秦磚漢瓦羅列一堂,夏鼎商彝傳流千古。」某店家有木雕自頌:「興隆同旭日,發達勝陽春。生意崇五岳,開源湧百川。」 另有行商市井招幌,行商指外出經商的生意人,由於行蹤不定,行商招幌多以訴諸聽覺的招徠市聲為主,有叫賣吆喝、打擊音響、說唱等形式。音箱傳出陣陣叫賣聲,讓我想起年少住在中和眷村,偶有小販騎車到眷村做生意,以極有韻味之聲唱著:「包子、饅頭、豆沙包、肉包、菜包……。」「芝麻醬、花生醬……。」或「修理紗窗、紗門……。」「酒矸倘賣否?簿仔紙倘賣否?……」對此感到興趣,正想駐足多聽,無奈地陪來催,又要趕赴他館參觀,只好不捨離去。
-
宗族文化
主題為「傳泰伯文化,頌至德精神」的世界吳氏宗親第六屆懇親大會,於2019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廈門舉行,本縣吳氏宗親會由榮譽理事長吳長壽、總幹事吳聯福與我率宗親30餘人赴廈門參加。這項由廈門市吳文化研究會舉辦之活動,意義非常深遠,除了凝聚世界吳氏宗親的團結和諧外,尚對中華文化與備受孔子讚賞、具備至德精神的泰伯文化進行研究、創造、學習、弘揚與傳承。透過傳統祭祖活動,緬懷祖宗,弘揚千年來的「孝友文化」,激勵吳氏子孫們感恩、念祖及傳揚祖先的三讓美德,提高宗親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發揚中華文化,凝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此次活動在廈門吳氏宗親會會長吳國榮及全體理監事的努力下,邀集來自英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柬埔寨、寮國、委內瑞拉等世界各國及大陸各省市、香港、台灣、金門的吳氏宗親代表歡聚一堂,共敘宗誼,增強了宗親間的接觸與瞭解,以及友誼與合作,從而進一步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同心同德,砥礪前行之情懷。尤其我們感受最深的兩岸同胞情懷的融合,更是格外親切。 近年來世界吳氏宗親們在廈門市吳文化研究會致力於宗族文化的研究,不斷發掘、探討及弘揚吳氏優秀傳統文化,並且連續舉辦了五屆吳英文化學術論壇,2018年還舉辦了第四屆泰伯論壇,編撰《泰伯論壇文集》,以弘揚吳文化。吳文化研究會走訪廈門各個吳氏村莊,並結合金門縣吳氏宗親會,讓大家更了解兩岸宗族文化,重視族譜之建立,探究兩岸及世界吳氏泰伯文化的淵源,廣泛擴展國際視野,也是世界吳氏宗親第六屆懇親大會的重要意義與收穫。 第六屆世吳大會是我們吳氏宗親繼2019年11月2日舉辦的台灣吳姓宗親第43屆懇親大會及昔果山吳氏宗祠11月25至27日之奠安大典之後所參加的第三個大活動,2020年昔果山吳氏宗親也將組團赴大陸惠安縣紫山鎮藍田村鐵坑參加吳氏宗祠落成晉主謁祖典禮,因鐵坑吳氏宗祠是昔果山開基祖之發源地,一系列的活動讓我接觸到兩岸三地宗族交流的機會,感到非常可貴與珍惜,深深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體驗到宗族文化仍是奠立中華文化的基礎。家族祭祖是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歷史文化,也是宗族凝聚感情的淵源,兩岸三地由於時空背景不同,環境變遷的影響,致使各個祭祖方式與儀式有很大的差異。但唯一慶幸的是,我們居住在金門,自古以來均無間斷的承襲中華文化,延續傳統的禮儀教化與道德倫理教育,尤其受到朱子的教化,影響甚深。金門承襲朱熹之儒學禮教,完整保留宗族文化及祭祖禮儀,金門也因為受到朱熹的講學影響而流芳千年,朱熹發揚了孔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仁義禮智的道德精神,完成儒學道統的傳承,定調了兩宋理學的思想體系,確立了儒學的方向,因此在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之迫切需要下,金門負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責任,努力將歷史悠久的家族、宗族文化,甚或中華文化傳承下去。
-
君子以人治人
《中庸》第十三章,經文裡引了《詩經‧豳風‧伐柯》來勉勵人實踐中庸的功夫,行之在己。「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由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這一段文字於我而言,真是讀之千遍也不會生厭。長年來,時時奉為圭臬,儘管做得還不完全,卻絕不輕言放棄。 誠然,伐柯篇教導我們,用斧頭砍伐木頭,準備製作一把新的斧頭柄時,如果能以舊斧頭柄的樣貌為依據,那麼,做出來的新斧頭柄,就不至於差太遠了。中庸這一段話,正是比喻一個君子,無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應該以自己做個好榜樣,用自身的好德行,去影響周遭品格或處世態度有所偏失的人,盼能協助導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不言而默宣大化」道理雖顯而易懂,行出來則著實不易。 日前,因為總統大選,長年旅居國外的老同學、老朋友紛紛返臺,一時餐敘、茶敘絡繹不絕。與分離多年少有交流的舊識久別重逢,談笑敘舊間,若有似無的陌生感幽幽自心底升起。仔細想想,這也是自然,幾十年前,我們曾經近距離、長時間相處,親愛精誠,情同手足;相知相惜,結為莫逆。後來,老同學、老朋友出國深造,學成便在當地成家立業;或遠嫁之後,隨夫家在國外定居落籍。彼此間拉開了時空的距離,這麼多年,各自在自己的軌道上馬不停蹄奔波,逐漸地,原本投契的心靈也疏遠了。他們長年在國外生活,很不容易,面對種族間的高度競爭與異國之世俗磨礪,相較於當年那個單純不染塵的熱血青年,難免要現實功利些了。眼見友人言行舉止間流露人生價值觀的改變,心裡微微嘆息,直盼願他們身邊能出現正直、良善、手潔、心清的親戚或朋友,以人治人,給他們正面的影響與導引,找回年輕時候的真善美。 轉頭又想,以人治人,何其難啊!世間少有完人,日常生活裡尊神敬天,孝悌忠信,近義親仁,愛人惜物,……。這樣就足夠影響或導正人了嗎?我正認真思考著,突然一位同學問我:「妳還是跟以前一樣,碗裡總不留一點兒飯粒;我記得妳在餐廳,不小心點了不合口味的餐點,仍然會勉強把盤子裡的菜都吃完,說是要惜物惜福。現在還是這樣嗎?」同學真是好記性。我點點頭:「嗯」了一聲,席間眾好友都笑了。接著,大夥兒你一言我一語,拿我當話題,陸陸續續指出我當年有好些看起來怪怪的,但也良善可愛的老派行事風格……。「妳常把妳便當盒裡的雞腿給我,說妳不愛吃雞肉,愛吃我便當盒裡的蘿蔔乾……。請問妳現在盤子裡這塊雞,是怎麼回事?」我笑而不答。另一位說:「有一次,妳把補習費拿去繳冬令救濟,放學後,只好留在教室裡寫功課,假裝去老師家補習,哈哈哈……後來有沒有被妳媽發現?」一群白頭宮女話當年,笑聲漾成一片燦爛花海。 我心裡暗暗感謝神,感謝父親的教導「做人要正直、良善、手潔、心清。為人知本,真心十分,節義為重;寧願人負我,不可我負人。朋友相交,情若芷蘭,知己難求,總在方寸之間。……」忽然一念升起,我們真該為新勝出的總統和立委們禱告,盼願他們正直、良善、手潔、心清,以好德行勤政愛民,帶領全民攜手打拚,把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幸福、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