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蘇東坡和他的三個女人
讀林語堂《蘇東坡傳》,他筆下的蘇東坡,人品樂天樂人,文章行雲流水。 文暢源於情深。一者,兄弟情深。兄軾弟轍,蘇軾與弟轍初隔兩地,問:「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中秋寄弟,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二者夫妻情深。蘇東坡二妻一妾皆為王氏,大妻王弗亡10年,憶「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蘇東坡反對新政,性真語直,世亂仕蹇,宦海浮沈。「天靜傷鴻猶戢翼,月明驚鵲未安枝」,拋卻不快的仕途,直尋當下的天倫之樂、山水之趣,參禪悟道。 寧靜柔和的繼室王閏之,開朗活潑的小妾王朝雲,她們合力理家。不論窮達,信任丈夫,作家鄉菜、管家事、養孩子、過日子……。愛家的東坡居士戲言〈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歷經「烏臺詩案」、「元祐黨爭」,蘇東坡被貶黃州、被貶惠州、被貶儋州……。人情薄,山水不薄,山水成就了蘇東坡行雲流水之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參禪山高,悟道水長。游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觀浙江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即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晚年的蘇東坡,融合了儒家的正視、道家的簡化、佛教的否定,寫下淡而有味的〈養生論〉:「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回首66年的一生,蘇東坡的至樂在執筆之時! 年過50,再讀《蘇東坡傳》,我特別專注於他的三個女人。 19歲的蘇軾,娶妻16歲的王弗,青城名士的女兒。知書達禮的王弗掩藏自己的才學,甘心做個丈夫背後的女人。26歲的蘇軾外派為官,王弗由伴讀轉型為監護人,瞭解丈夫好言不馴的天性,王弗屢屢以公公之言提醒:「子去親遠,不可不慎!」 王弗27歲病逝,與蘇軾相處十一年的夫妻緣。蘇軾葬妻於父母墳旁,植松三萬株以表哀思。十年後,蘇軾夢回家鄉,妻子窗前梳妝。夢醒悵然,詞〈記夢〉一闕:「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凉。」 喪妻三年,33歲的蘇軾依丈人作主,續娶王弗堂妹21歲的王閨之。平淡務實的閏之,以賢妻良母的考量,主動為丈夫物色12歲的小歌妓,且改名王朝雲。四年後,納為妾侍。 仕途顛沛的蘇東坡,幸有不離不棄的一妻一妾,天倫相隨。即使遠貶黃州,築室東坡,俸祿大減,無言的妻子捲起褲管,下田耕作,解人的侍妾巧語善歌,伴讀伴遊。 仕途屢遷。蘇東坡57歲時,46歲的閏之撒手離去,她服事了東坡25年。 仕途的遷徙仍未停止,後路的漂泊,一肚子的不合時宜,只有朝雲相伴相識。 宦海無情,山水有情,天倫有愛,激勵了蘇東坡完成系列詩詞書畫的藝術創作! 蘇東坡61歲那年,34歲的朝雲也因瘴病去世。 蘇東坡和他背後的三個女人,愛多、情深、義重。 回首三個女人的入土處:達理的大妻,埋骨眉山公婆墳旁;可人的小妾,魂葬惠州孤墳;東坡選擇了與最低調的繼室,同穴合葬於峨嵋山。
-
防疫回顧
瘟疫意指病毒傳染力造成大規模傳染者的流行病,更甚者導致人傳人,它可能摧毀城市,甚至可殲滅族群物種,可以說是世紀浩劫。歷史上,也曾有幾次致命的瘟疫,15世紀和19世紀非洲與美洲的鼠疫,如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由中國傳播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是它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雖然名為鼠疫,但主要的病菌媒介是毫不起眼的跳蚤。 小時候每當聽老一輩的人說及有關瘟疫、鼠疫的故事,都覺得很可怕,也曾經讓歐洲聞「鼠」喪膽,十四世紀時,有四分之一的歐洲人死於此病,患者的肺部會被感染,以致無法呼吸缺氧而死,全身發黑,故稱黑死病。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當時鼠疫大流行,自廣州、香港、廈門,輾轉傳染到金門,這是廈門地區與金門首次的鼠疫流行,整個福建全省甚至流行達17年之久,成為了中國鼠疫流行的重疫區,民國三十五年,國民政府還在福州成立了「東南鼠疫防治處」。 民國三十八年之前,本島的鼠疫問題是仰賴廈門地區的醫療,而海外僑鄉的捐助是防疫主要財源之一,但是成效仍有限,因此「逃鼠疫」也成為部分金門人移居南洋的理由。『新金門志』中記載,據1950年代初衛生院的調查,鼠疫是由印度經中國西南、東南,再由廈門傳至金門。國軍大舉進駐金門島之後,由於軍隊大量備糧以及民宅多厚牆小窗,室內潮溼陰暗,或田野未收盡的花生紅薯,後又蓋了許多坑道碉堡等因素,使得鼠滿為患,多好發於春夏兩季,根據民國四十一年的調查,金門島的鼠類達十二種。 根據曾經參與防疫工作的軍醫郁樂安回憶,國軍進駐金門之後,發現感染鼠疫的病人死亡率超過50%,而且死亡者的遺體與隨身衣物不能火化,需埋葬在至少兩公尺以下。因此為了要防治鼠疫,民國四十一年成立了「金門鼠疫防治處」,才開始較有計劃性的防疫大作戰,例如防疫注射、家戶消毒,甚至毒鼠。『新金門志』中記載,民國四十三年到六十五年期間就毒斃了一百五十四萬餘隻,相當驚人。此外,「交鼠尾」的全島動員運動更是金門人特別的戰爭回憶。 此次爆發的武漢肺炎起因雖還沒有定論,但是一開始就有專家認為可能是來自吃竹鼠等野味,由此勾起我對金門在戰時的防疫回憶。19世紀時,因為廈門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金門與福建地區和南洋、台灣有更頻繁的交通往來,因此鼠疫等傳染病才會擴散,而如今已經是全球化時代,擴散速度更是難以立刻控制,因此預防大規模傳播的方法之一「隔離」,從傳統社會的村與村擴大至國與國的概念。傳染病對於生理上的侵入當然是令人恐懼的,但是因此所產生的心理上的恐慌卻也是一大考驗,「隔離」便是其中一個考驗,被隔離者不管是疑似或確診都得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大家應該予以體諒與協助;而被隔離者也應該要相信專業的醫療人員之治療,這才是解決之道。 武漢肺炎將會有一段時間的蔓延期,雖然各國也都積極的在防疫與研究控制疫情的疫苗,但在這段時間,我們應相互關懷、感恩、反省與記取教訓,加強自主管理,注重環境整潔及做好各項防疫工作,相信疫情會很快獲得控制,使武漢病毒的危害降至最低,則這波浩劫也將會很快掠過。
-
北金航機上
每次到松山機場搭機,當櫃台小姐問:「您位置要走道,還是靠窗?」我總不假思索:「靠窗。」我喜歡在飛機上看巍峨的山、翠綠的樹、遼闊的海、如盒子般的房子、遠處近處地面、海面的景色,不意這一貪戀,竟會上癮,幾十年下來,樂此不疲。 自去年升格為老人後,憑著一張敬老卡,搭機半價,搭捷運和公車,也都有優惠,有時竟覺得「人老了,還真好!」之前在雙北,出門搭車,習慣使用悠遊卡,有一次聚會,大舅子提醒:「你可以到戶政事務所,換一張標註有『敬老』字樣的縣民卡,這樣你搭公車和捷運,都有大折扣。」果不其然,擁有敬老卡後,以前從松山搭公車到新莊要三十元,現在只需十六元,幾乎是原價的一半,划算多了! 回到搭北金航機正題,選擇坐靠窗位置的好處,真是太多了。當飛機飛離台北,拐向南面海岸,沿著中央山脈和海岸線行駛,天氣晴朗時,我可以清楚俯瞰蜿蜒的河流和壯麗的山脈,一路排撻而來,她彎曲迷人、風采有致的線條,總讓人無端想起國歌歌詞:「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冑,東亞稱雄……」且整個人幾乎忍不住就要哼唱出來。 我想起家鄉的優秀畫家,當過四年文化局局長的呂坤和先生,他在「雨後江山」畫冊裡所繪製的江山,幾乎就是我在航機上所看到的景致,這種逼人的、綠油油的色彩,實在令人目不暇給、留連忘返,我猜想呂先生是在飛機上偶得的靈感,轉化為創作的媒材? 國中時,拜讀鍾梅音女士的《蘇花道上》,很為她豐富的文采與細膩的觀察著迷,後來因逛舊書攤之便,得以接觸到她的大作《冷泉心影》,記得這一本書都交由重光出版社發行,雖只是薄薄兩本散文小品集,卻是鍾女士忙裡偷閒、辛勤筆耕的心血結晶。 高中時,有幸捧讀她另一力作《海天遊蹤》,更為她細膩的筆法與豐富的感情所深深感動,閒暇時,原本只喜歡窩在家裡「臥遊」的宅男,因她的緣故,竟興起環遊世界的念頭,只是我差夢想中的「旅遊達人」,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在台金航機上,我養成閱讀書報的習慣,儘管再累,一上飛機,還是會抓份報紙尋找座位,累了,就讓眼球小憩,然後,再翻動一下雜誌,看看有否自己喜歡的文章。飛機接近金門,首要功課,當然就是欣賞家鄉的美景。有好幾次,我搭夜間班次返金,當飛機接近金門上空時,我竟驚艷的發現~哇,原來家鄉的夜景這麼美! 以前大老遠跑去日本北海道,觀賞日本三大夜景之一的函館夜景,真被震懾到。但它終究是異國景致,「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稍留?」跟函館的夜景比起來,金門比不上它的壯闊,因它是位在一個灣峽上,有得天獨厚的視野,但金門卻多了一份神秘、靜穆與寧美,因它是如此貼近旅人心靈,又是如此承載島嶼精神! 短短個把小時航程,我的心緒由情怯到寧靜,從寧靜到寂寥,由寂寥到躍動,我想牽動我思緒的,除了驛動的心外,就是那一份「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朝思暮想的歸屬感與原鄉緣吧? 尤其是離家鄉的日子越久,那種望眼欲穿「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感覺,總會在這短短的旅途上,不停的反復翻攪,一次次揪住旅人的心!
-
歲月靜好
一場武漢肺炎打亂了許多人的新春假期,要說有什麼不一樣,可能以前新春必訪的彼岸一段時間內都要列為禁地了,再有就是口罩成了生活必需用品,孰令致之?原因肯定很多,但更多的是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因為「未知」再簡單的事都可能變得複雜,再合理的事都可能會多一點心眼,對於道德、人性與良知,更益發來得赤裸而真實。 無疑的,身在寶島台灣治下,人民的健康與安全總是能多那麼一分保障。要說大陸防疫不力,在沒徹查明白之前,似乎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的底氣,到底這事誰都不願意遇上,但真遇上了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推拖終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此,我們看到了大陸與各國、各地前所未有的防疫魄力,更見識到了人類在疫病反撲下是多麼的無能為力,但無能並不代表沒有能力,而是能力欠缺有效的發揮與整合。好了傷疤,總會忘了疼。世界上無時無刻不在上演悲歡離合,歡合裡必定潛藏著悲離,我們也總是希望幸福快樂的日子可以持續,卻善忘於幸福快樂通常在自己的手裡。人會有不必然的理性,猶如會有沒來由的情緒,控制自己看似比挑戰外界容易,實則最難覺醒的就是自己。 台灣有自由民主的空氣,但真到了連呼口氣都困難的時候,誰還關心自由民主,又有人說:「那正是自由民主惹的禍。」,但「民主和平論」又告訴我們真相絕非如此。人不該諱於挑戰自我,因為天下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與事,也因此才有更多挑戰自我的動力,更因為這些動力才促使人類文明一次又一次的前進。我們總不能忘卻文明是個累積的過程,是一次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突進,因為承認自我的渺小,才能造就集體的偉大,我們深切的明白這個道理,卻又一次次的放縱自己成為破壞這個道理的始作俑者。或許因為這樣世界才顯得絢爛繽紛,也更因此悲愴無比;一個世代承續著上個世代的教訓,也重覆著愚蠢無比。這是關於人最真實的猜想,但就算不猜不想,你也早該知道本是如此。 矛盾的人類造就矛盾的社會,猶如人人渴望和平,卻阻止不了無窮的烽火兵戎。有人說,「人的本性無異於獸,因為弱肉強食。」,但又告訴我們,理性足以戰勝一切。其實不必贏過所有人,但求管得住自己;道德知識不是假的,文明規範一直都在,管好自己再去要求別人,便是人類社會最美好的狀態,如果人人都能適性發展,就能達到最理想的「無政府狀態」。當一個政府總是不迭的告訴我們「有政府,會做事」時,就代表它心虛了;心虛得只能用強壯的辭彙武裝自己。反對者說,「一個管不好『口罩』的政府還能指望它做什麼?」,錯了,現階段管好口罩便是頭等大事;管得了口罩便代表它能運籌帷幄於千里,因為現階段「口罩」已經不是單純的防疫物資,而是民生經濟、社會秩序、防疫動員、民心民情、國安外交、政府行政等等的代名詞。 一場疫病打出許多原形。你不必指望對手會對你好,更不必念想世界會因此和平,看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很重要,但永遠不要忘了諸多有利於收穫的變數往往不操之己。有句話說得極好:「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對於負重者,冷指與旁觀最後都在為難自己,卻又何必?
-
松之香
歲寒有三友松、竹、梅,文人畫中,最常被畫作水墨畫的題材;詩、書、畫中常讚其俱有君子之風。梅,越冷越開花,開遍華夏大地;竹,剛直不阿,虛懷若谷有節氣,真謙謙君子。松,不凋於歲寒,挺立於風雪。 偉哥送我幾盆小黑松的盆栽,經過歲月的雕飾,以及經我花了不少心血的栽培,漸成賞心悅目的盆藝。「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又是盆松整枝換土的時節。剪下的松針,捨不得丟棄,洗淨後,泡入高粱酒中,日後熟化成松葉青酒,飲之養命。先泡一壺松葉香茶,加入普洱,茶香更濃郁,飲之開懷。錫敏兄上次回金門,要我帶他去松林剪松葉,帶回台北榨汁,喝這新鮮葉綠素來養生。我也開始喝松葉汁,但一年只喝一次,在這整枝時節,自家種的小松針。 網上如是說,松葉汁是一種健康飲料,飲之,對於癡呆症、高血壓、低血壓、胃潰瘍、糖尿病、氣喘、便秘、宿醉有絕大的效果。松樹四季常青,能活千年,含有豐富的前花青素、生物黃酮,能有效的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增加血管彈性,使人體達到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增加人體免疫力。松針是具有藥效,味苦、無毒、藥性溫和,它的提取物中含有植物酵素、植物纖維和24種胺基酸。松針中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這三種物質被稱為抗氧化的「金三角」,延長細胞的壽命。松脂精油,可止痛和暖身,有助於神經痛和一般性的肌肉酸痛;對於呼吸道,也可改善百日咳和喉嚨痛;對泌尿道而言,是一種有效的抗菌劑,減輕發炎。 小時,家中的產業是白鐵加工,用錫焊接白鐵(鐵桶之類)、馬口鐵(罐頭的鐵片),事先要用鹽酸點上,再用松香捏成粉,撒在焊接處當清潔劑,再用燒紅的烙鐵點錫焊上,每天松香燒得嗤嗤噴香一整屋。松香是松樹幹流出的膠,經高溫熔化成液狀,乾結後變成塊狀固體,其顏色焦黃深紅,是一種化工原料,主要用在電路板焊接時作助焊劑。樹脂容易硬化的特性,使它一直應用在乳膠漆及膠合劑之中。在樂器方面松香塗抹在二胡、提琴、馬頭琴等弦樂的弓毛上,用來增大弓毛對琴弦的摩擦力,發出醇厚的聲響。現在我每天操琴,京二胡(京劇)、二胡(絲竹國樂)、二絃(南管),在悠揚的樂聲中,還聞得到淡淡的松香! 以前我畫油畫,要用松節油,專業的藝用松節油,採用松樹的針葉,經過二次蒸餾成的藝用溶劑。以前我做版畫,用銅板溶製原版,在銅板上灑上松香粉,板下用酒精燈烤出汗點(網點),不要的部分可用酒精擦拭,因為松香可溶於酒精。銅板再用強酸腐蝕,有松香處不蝕,裸銅處蝕凹成圖,銅板製成後滾上油墨,壓印成版畫作品。我每天書畫要用墨汁,最好的松煙墨,現今北京一得閣京墨,遵古法炮製,又黑又香。松煙是燒松樹取煙,從東漢到明代,松煙是主要的製墨原料。宋應星《天工開物》:「取松煙為者,居十之九」。琥珀是松樹脂的化石,透明似水晶,色澤如瑪瑙;不透明的琥珀又稱蜜蠟。自新石器時代開始,琥珀能製成各種裝飾品,從古至今是珍貴的寶石,是大自然的瑰寶。 松樹的一身都是寶,我的一生,除了家中沒有收藏琥珀蜜蠟寶石外,卻創作了不少書畫墨寶。自小到現在,無論書畫琴藝事、養生飲品、植松作盆藝,不可須臾分離松香之緣。月升海嶠猿啼切,露溼松巢鶴夢寒,還想學那巢松道人,澹然出塵姿,結巢青松頂,在天在地兩俱難,松頂結巢是安宅!
-
父母期望我們拿筆
金門人遷往台灣,是中華民國近代史上重要的移民潮。一九五四年,九三空戰以後,鄉親飽受戰爭之苦,移居台灣者眾,至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達到高峰。父親帶領我們,匯入巨大的移民潮,卻遲至一九七九。 父親決定移民,肇因昔果山一次大船難,去年十二月文學獎頒獎與村史發表會,村裡長輩吳啟騰校長上台說話,重提辛酸往事。也曾好奇問母親,她說,爺爺希望後代子孫不受戰爭摧殘,不要為了生活生死跋涉。 搬離當天,計程車停在門前緩坡,父、母、我跟弟弟坐進車廂,行李箱擠放雨衣、鍋鏟以及幾本故事書。這是我們所有家當:一個移民或說難民,最終的家產。 車發動,弟弟不知遷徙意義,猶為了得以搬遷嘻笑。堂嫂尾隨送行,後掩面痛哭,奔入屋內;爺爺拄柺杖乾泣,奶奶邊揮手邊哭。送行,卻宛如送喪。 一九七九年,我十二歲,父親四十二歲。父親種田、捕魚,到台灣卻無苗可栽、無海可漁,到台北橋下等作水泥零工,傍晚歸,滿臉灰。 父母親辛勞一生的最大心願,是希望兄弟姊妹六人,擺脫勞力營生,進辦公室、吹冷氣。我從持鋤頭跟鐮刀,變成靠筆力維生,偶思之,也覺得不可思議。我,成為今天的我,轉折在一九七九。 本以為父親不善說,原來是誤會一場。只是父子間向來不多話,單獨安座,渾身不自在。每晚,兒子就寢前都來拍我肩膀,要我陪他。我事情擱下,陪他胡鬧一陣,他才安然就寢。我跟父親從來沒有這種親暱。直到多年前母親過世,兄弟陪伴父親,關係才大幅改善。我也發現奇妙變化,母親在的時候,問他事情,總是說事情已過,沒什麼好說的。猜想是母親控制了他的發言權。而今,父親有了機會倒變成善說的人,去年十一月入住歐厝天井的月光,父親話匣子一開,沒有喝酒,也沒有停。 離鄉背井三十載,在時間的比例尺上,在台灣的時日越長、在金門的時間越短。曾動念回鄉,返居舊宅,寫作讀書,或有機會播文學種籽。當時且利誘孩子,金門學生少,很可能一個人包辦校長獎、鄉長獎、縣長獎等等。孩子先抗拒,後轉而期待,頻問我何時返鄉?舊宅該添什麼家具、買哪一款車子? 孩子越問,我的疑問越多。我能放下置身十餘年的職務、台北的生活以及熟悉的藝文環境,遷徙,是多麼大的工程,移植一般,人跟靈魂都要換新。 我在質問中發現,放空、重新出發,若缺乏具體實踐,將徒具形式,流於空泛。一九七九年朝我靠近。一九七九年雕鑿了父親。期盼、焦慮、理想以及失望。走丟的家園、以及遺失的海。 有年高中暑假,我跟父親到台北橋下等零工,工人百數聚集,遙望民權西路,等迎工頭召集。工人的期待只為在這一天,找到付出的工地。當天恰巧沒有工作,我跟父親騎單車回家。隔一天我倦了,父親卻仍去等工。這就是父親的未來,一天接一天,到橋下等工。這稀薄的企盼,也是父親的勇敢。 我不禁想,怎敢把未來寄託在這樣的單薄上?人父的決定,不為了自身安逸,而在提供後代,一個觀看的高度。裡頭該是許多的不得已,難怪父母親期許我們拿筆,走向他們走不進去的世界。
-
瘟疫的因果
台灣大選剛結束,當整個社會尚未把競選期間、引發出來的激動情緒平復下來時,緊接著就過春節了,本以為剛好藉著這個美好的節日,大家放假休息、放鬆心情,在傳統習俗上過年期間,人人只說吉祥的話,若向對方講了不吉利的言語,對自己未來的一年也是不吉利的徵兆,這是非常好的機會教育,也會化暴戾為祥和,減少彼此的對立。 或許是歷史上的巧合,庚子年似乎就是多事,就在過年前幾天,傳出武漢肺炎傳染的消息,國內外一片驚慌,這種冠狀病毒很類似二○○二年從廣東爆發出的SARS病毒,致死率不低,當年引發各界恐慌,並且擴及全球,造成經濟極大的損失;適逢年節,台商、台生紛紛返鄉、一家團圓之際,為了防疫避免造成疫情擴散,從政府到民間團體、家庭乃至個人等,無不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讓很多春節團拜、聚餐、旅遊等等活動,都考慮停止舉辦,也使得二○二○這個年,過得有點走味又不自在。 話說回來,無論天災或人禍,我們的生活總是要過下去,但面對疫情來勢洶洶,此等肅殺之氣,不免令人膽寒心怯,朋友中也有很樂觀的宿命論者,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不必緊張兮兮,該來的你擋不住啦!看他一表輕鬆說:「全世界有好幾億人口,命中率沒有那麼高,被它找到也就認了吧!」聽他的言論,教人啼笑皆非!因為以目前病例致死的比例不是很高,但是防疫工作是每位國民應遵守和捍衛的責任,我們雖非病源的製造者,也沒能力做為醫護治療者,但一定要避免成為病源傳播者,並且就近維護家人、親人的健康,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健康,整個國家社會就健康;反之,社會要是陷入一片混亂和危機,個人又如何安之以身呢? 中國道教流傳最廣的善書《太上感應篇》首句:「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說明不論善惡之果的呈現,都是來自因的累積,佛家也說:「人因為嗜欲,過度的貪、嗔、癡,執著於貪、嗔、癡三毒,挑起人間仇恨對立,進而使大自然的地、水、風、火失去平衡,導致風災水災生成。」此論述說法並非全無道理,以本次武漢肺炎為例,專家推測其來源可能來自食用蝙蝠所導致,如今糧食資源不似從前匱乏,並且取得容易,人們僅僅為了口腹貪慾,而吃下「福氣」象徵的蝙蝠,著實是一大諷刺! 根據科學數據,地球暖化已造成許多不可逆的生機破壞與滅絕,大自然有其不可變動的規則,一經破壞後引來的反撲,往往是無法估計的損失代價,而去破壞的原因無非都是慾念的無限度擴張;一九七○年,埃及截斷尼羅河水,完成舉世聞名的亞斯文水壩,號稱使用的花崗岩比古夫金字塔用掉的還多,是為世界第一,大壩每年發電八十億度,不僅供足埃及,還提供給其他阿拉伯國家使用,然而建後不久,曾是埃及民眾和政府榮耀的亞斯文大壩,因為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逐漸改變了人們對它的評估,其中不僅造成了下游農耕地的貧沃度失調,以及土壤鹽鹼化日益嚴重等,最麻煩的是亞斯文水壩攔截了魚群的食料,因而使下游的魚產量由每年近兩萬噸,降到五百噸,建壩以後,下游開始蔓延血吸蟲病,變成血吸蟲高發區,同時帶菌的瘧疾蚊子從蘇丹往北蔓延,這些眼前的問題都是當初誇耀世界第一、增加產能收入的想像中始料未及的,人在慾望的牽引下,總是顯得那麼自大、執著、與無知。 當今社會不安,國際間又掀起對抗,而致人心惶惶,都是為一己之私,而視誠信、仁義為無物,倫理道德的喪失,也就是善念及正能量的消失,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猜忌衝突、爭奪與破壞,造成不可知的重大傷害,甚至死亡。今天我們面對幾乎束手無策的瘟疫襲擊時,應當警醒體認,愛與寬容才是人類生存的最大力量與根源,找回誠信、仁義,讓社會回復祥和,慈愛、互動、與正能量,就像黎明前的曙光,將找回人們健康光明的未來。
-
看企鵝散步
車子奔馳北海道高速公路上,窗外一望無際的皚皚白雪,稀疏的房舍屋頂積滿厚厚的雪,樹木樹叢也罩著一層雪白,我們離開札幌往北邊的旭川市前進。 午後,來到日本最北端的旭山動物園,雖然,天氣冷颼颼,零度以下的溫度並未澆熄遊客的熱情,園內已經來了不少遊客。動物園並不大,設立在一小山丘上,動物居所依著斜坡分散開來,此時,園內大部分樹木僅剩枝幹,樹葉掉光光,在地上厚厚積雪襯托下顯現著些許淒清。沿路觀賞了浣熊、隼、鴞、水豚、猴子等動物,感覺與其他動物園的設施並沒兩樣。及觀賞了幾處主題館才感受園方刻意的設計與用心。這幾個主題館包括北極熊、河馬、海豹、企鵝等。以我的觀察,主要透過大面積的透明帷幕,讓遊客可從不同角度觀察欣賞到動物所有的生活習性,使得遊客因了解認知而喜愛上動物。 就以北極熊來說,可從陸上水中兩方面來觀賞,在水中可透過透明牆觀賞北極熊於水中游泳,甚至捕魚的精彩動作;陸上除了可透過玻璃牆觀看北極熊活動,地上還設計有半球體凸出地面的玻璃罩,遊客可探頭於玻璃罩內近距離觀看。而為海豹設計了一個透明圓筒,海豹可由下往上通過,此時,遊客可欣賞牠流暢的泳姿。河馬也一樣,除了於水面觀賞露出的兩顆大眼睛外,還可以透過幾個不同角度的玻璃牆,觀賞牠胖胖腿划水模樣以及於角落翻身的動作,讓人驚訝如此笨重粗壯的動物也能身輕如燕地轉身。企鵝館則是設立了一個玻璃透明隧道,通過隧道可觀賞游過上方的企鵝,就像似企鵝於空中飛翔。我們到達企鵝館時,一夥企鵝正於戶外陽光下站著睡覺,牠們睡覺方式與其他飛禽類頗相似,以其中一個翅膀往脖子上一纏便睡了起來。 動物園最為遊客津津樂道的當然是企鵝散步,館前雪地道路上兩旁各畫了一條醒目的紅線,觀賞的遊客站在紅線外形成兩條長長的人龍,個個盼望企鵝的出現。當柵欄一開,十餘隻胖嘟嘟國王企鵝一扭一扭走了出來,有趣極了。兩旁遊客露出滿臉笑容不停地拍照,企鵝的逗趣散步帶給遊客驚嘆與歡呼。館方強調這不是企鵝表演,讓企鵝走路是接近企鵝大自然中的生活方式。野生的國王企鵝到海裡捕捉食物也要走上一段路,這只是將動物原有的野性保留下來。這保存企鵝的野生習性成了動物園最夯的賣點。 其實,旭山動物園能有目前的成績遊客不斷增長,是經過一段脫胎換骨的努力。當新穎的遊樂園區相繼出現,遊客有了更多的選擇,以及動物園寄生蟲傳染病的發生,使得旭山動物園一度面臨關閉的危機。但經過園長、旭川市長以及所有員工集思廣益,重新思考動物園的經營方式及走向,讓這鄉間小鎮動物園獲得徹底的改造與重生,成為日本最具人氣,甚至超越東京上野動物園,成為到訪人數最多的動物園。 這個奮鬥過程被寫成書,也被拍成電影「搶救旭山動物園」,成為激勵人心,發人深省的一則傳奇。
-
山水之眼
我的70文學作品展,上月在睿友金門文學館揭幕,有六位遠道而來的朋友,特地來金門參加,給我支持與鼓勵。六人之中有人是初次來,有人是第三次來。身為東道主,怎麼招待新舊客人,讓他們皆大歡喜,成為重大的考驗。 那一天我們特地安排到烈嶼一遊,由林福德與方天吉兩人作陪,洪清漳老師情義相挺解說。洪老師對烈嶼的自然生態有深入的研究,已經成為金門的專家,由他出馬解說可謂不作第二人想。 我每次帶朋友去烈嶼玩,都是固定那幾個景點,變不出甚麼新的花樣。那一天洪老師帶我們從三玄宮遠眺,只見海面寬闊,一片寧靜,復興嶼點綴其間,遙想當年烈嶼水上工作隊海上運補的險巇,已成為陳跡矣。 我們一行人信步到青岐的南海岸,觀賞玄武岩,洪老師是此方面的行家,每到一個地方,都有詳盡的解說。烈嶼的玄武岩與澎湖的不同,然而色彩繽紛過之,讓我們大開眼界。客人高興,覺得不虛此行,我們作主人的也很有面子。 第二站我們到了沙溪堡,我以前都沒有到過,聽說新近才開放的。從沙溪堡左觀大二膽,直面觀廈門濱海大道的大廈林立,這是除了雙口之外,欣賞廈門的不二景點。兩岸咫尺之間,但是心有千千結,這一個軍事據點,在歷史中有說不盡的千言萬語,盡付浪潮之中。 回途登梯之間,苗栗來的客人陳正芬博士,回頭一望,發現有一塊石頭像孫悟空,往下一瞧壓著一個豬八戒,維妙維肖。溫哥華來的陳興漢先生,素有溫城油翁之稱,觀覽之餘,詩興大發,立馬寫了一首打油詩: 齊天大聖美猴王, 烈嶼打工守海疆; 同夥還有豬八戒, 眉頭緊鎖苦難當。 題記是2020年1月3日。 經過這一品題,好像石頭就有了生命,整個景點有了人文的內涵,就活了過來。以後有遊客登臨,大家口耳相傳,這個景就成為勝景。而最先發現的是陳正芬博士,題詩遠傳的是八秩晉一翁陳興漢。他們無形中就與烈嶼山川結合在一起,傳為佳話。 這使我想起明朝竟陵派的文士鍾惺所說的:「山水者,有待而名勝者也,曰事,曰詩,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沙溪堡孫猴子打工守海疆,就是山水之眼,讓人心有戚戚焉。 沙溪堡這樣一個軍事據點,一定有很多故事,但是都淹沒而不彰;不獨沙溪堡為然,金門一定有很多故事,這些故事如沒有詩,沒有文,這個山水與地方就沒有眼,豈不可惜。 睿友金門文學館旁,有一塊「阮的家鄉是碧山」石碑,文學家黃春明題,碑後刻有陳長慶先生的一首詩,兩者相得益彰。這一塊村碑,就是碧山之眼,整個碧山村因有這塊石碑而活了起來。這個題字的因緣怎麼來的?那是金門書院無心插柳,陳長慶福至心靈的傑作。 金門發展觀光事業,如果能賦予山水之眼,那麼遍地皆是勝景也。年前向書畫大家鄭善禧老師拜年,談及北山紅土斷崖--現代赤壁古寧頭,如果能有詞賦、詩文、書法勒刻於其間,就會讓這個景點顯豁出來,成為歷史名勝。如今詩人余光中、洛夫都已歸道山了,山水有待人而傳,人有待山水而壽者,豈不相失於其間? 因此,山水要有眼,須人本身先有眼。
-
軍伙勾起的味蕾記憶
冷戰時期戰地金門軍民是一家親,搭軍隊伙食就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一個見證。 小時住瓊林,有好些年,軍隊駐紮民宅,我們家跟部隊搭過幾年的伙食,村裡有幾戶人家也搭過。當年搭軍中伙食,按月計費,一或更多人為單位計算。按三餐領取飯菜。記憶中,每個月有餐票,上面註明訂餐的份數與餐數。 記得小時由大哥帶頭,我緊跟著他的腳步,三餐按時憑餐票領取飯菜,香噴噴的大鍋小盤一路提攜到家來。我們訂二到三人份的軍隊伙食,就夠一家大小餬口。媽常另外煮地瓜稀飯配海蚵或花生,她獨鍾金門傳統的當地食物。 當年軍中的伙食,比起我們家的,當然要好上數倍,色香味俱全,常有魚肉和各類蔬菜,有時米飯有時麵。當年戰地國軍,過年過節常會加菜,加上來自上級長官視察的加菜金。我們搭伙的村民與軍隊平時有難同當,加菜時當然也要有福同享囉。 說到軍中的伙食,我的口齒就油然湧上垂涎三尺的好滋味來了。先說米飯吧。粗粗黃黃的糙米粒,卻是營養又香噴。特別是軍中的大鍋飯,更是格外香噴,至今憶起仍聞之欲醉。到台灣後,才初品嚐蓬萊米與在來米既香又Q的滋味,不過,我還是最懷念金門戰地的糙米硬中帶著一股健康的風味。 米飯吃膩了,偶而會有麵來穿插。湯麵的麵,好像是手工擀出來的,質感特優,配上金門當地的黃牛肉,成了人間極品。有幾次,是湯麵沒錯,但配上豬肉罐頭,那柔柔嫩嫩的豬肉,香味四溢的油脂,吃起來是一種終生難忘味蕾的記憶。 早餐常是饅頭加豆漿。啊!那饅頭不只是饅頭,那豆漿不只是豆漿了!那饅頭是無法取代的人間美味,那豆漿是無法取代的甜蜜記憶! 後來,上成功嶺,以及服義務役期間,我吃過不少軍隊的伙食。但最令我想念的,還是小時金門的軍中伙食。這層特殊的想念,我猜測,出自兩種可能性,一是先入為主的錯覺,二是比較出來的差異效果。當時金門戰地,平民百姓的伙食,比起軍中的伙食,實在遜色太多了。 當年在戰地金門服兵役的弟兄們大部分來自後方台灣各縣市,不少是自大陸各省來台的,其中不乏廚藝高手,南北佳餚,盡反應在每餐千變萬化的菜色上。每一道菜的背後都反應出省籍的特質,多樣化的菜餚描繪出中華文化多元的色彩呢。小時,透過搭軍中伙食,我一一品嚐到多采多姿的中國文化,一切盡在佳餚美食中。 走過冷戰那段歲月,從搭軍伙,我深深體驗到軍民生活綿密不分、融成一片的和樂氣氛。那段搭軍中伙食的日子,事隔四五十年,如今除留下滿嘴欲滴的口齒之香外,就是滿心感激不盡的情愫,隨回憶的風陣陣飄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