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桃月論自由
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提出一個耐人深思的課題:他認為「法」是「一些條件的統合,在這些條件下,個人的意願和其他人的意願,可依據自由的一般原則而相互結合。」「意思就是法是實現自由的條件,若是,則從自然律來看,法的目的何在?」且看希臘哲人如何回應。 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不需要生活於社會中者,不是神祇便是野獸。」對習法學的人來說,人、社會、法律三者一體的原則是毋庸再言的;問題是,從自然權利理論來說,自由若是法的目的,那自由又能具體表現於那裡?拜理性主義的抬頭,我們似乎可發現,這種保障自由的定義,在過去主要是保障私權,現已進為對人權的保障。所以衍生而來的是,定罪不能只憑懷疑,而必須是證據確鑿達到超級合理的程度時,才能判決有罪。此種寧願錯放,而非錯殺的相對主義,正是文明與野蠻的分野;更是基於保障個人自由的人權觀念。 團體也復如此,拜人權觀念的重視,過去將戰俘與國家罪行結合的不當觀念,以致產生虐俘殺俘的慘劇,也在近世藉由普世的人權觀念,認為戰俘與國家必須分開,因此必須受到「人」的待遇及保障。也因此,分辨文明與否,由人權之重視與否即可見曉。這才是自由的真諦,更是法之最終目的。 「自由主義一向把自由與權威視為敵對,可知這種形式主義所帶來的荒謬?」自由可分外在與內在。勞耳思(John Rawls)曾定義外在自由:「每個人均平等享有最廣闊的基本自由權利,但必須與別人享有同樣權利是相容的。」所以真正的自由是與法治、責任不可分的。有了這種自由,不分出身,均可在法律保下,不受別人意志干涉,不成為別人的工具。生命才有尊嚴,每個人都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這就是康德所謂「諸目的的王國」(Kingdom of Ends)。但這種社會如何形成?在於遵守普遍、抽象的規則,即相互承辦一種約定成俗的權威性,否則彼此的行為,不但不能相互為用,且會相互抵消,且被各種大膽假設所摧毀。 但僅有外在自由並非真自由,必須對生命有自覺清楚的自知,不隨別人意志的才是真自由。但他必須有所根據以發揮主宰性,這種真自由的根據,即是韋伯所謂的「奇理斯瑪的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如一個愛好文學的人,當他真心悅服受了杜思妥也夫斯基啟發時,他自己的創造想像力才能豐富,才不會羈絆在詞藻層次上;但韋伯的權威與政客個人崇拜的權威是不同的。 「奇理斯瑪」本義是「神聖的天賦」(the gift of grace),本是基督教語,後經韋伯運用轉化,強調它是一種使人服膺的權威力量;一種使自己的提議被別人接受的能力,且這種力量是經常被考驗淘汰中,所以它是一種心安理得的權威。 因此以平等為基礎的民主,是反對權威的;但這種社會也是最膚淺、最趨附時尚的。低俗的選舉帶來庸俗的風氣,所以民主只是保障自由的手段,自由才是目的。而真正的自由必要靠心安理得;一種具有原創能力的權威來滋養!
-
大米4兩
在國外偶遇一些文革期間出走的中國人,回溯那段歷史,或噤不敢言,或不勝唏噓,概沒有像這位陳世善老先生,講起古來如此輕鬆自在,有一份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泰然。 認識陳世善亦屬偶然。那日,走進三坊七巷「葉氏民居」-現變身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苑內正展出木雕、石雕、漆線雕、古琴、茶具…等。福州泥塑館隱身天井一角,我遠遠望見店內有尊三倍高的泥塑人頭像,雕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不覺被吸引前去。這時一位老先生馬上走到塑像旁,開心地問:「你看他像不像我?」原來這是一尊自塑像,作者正是這位老先生陳世善。 和陳世善對話很愉快,年踰八十的他笑容滿面、活力十足。他謙稱自己並未受過學院訓練,只是隨興創作,不量產也不哄抬價格,還經常義務教學呢。「除了享受這種由自心愛好而產生的自心快樂,我練美聲合唱、跳國標舞、注意養生、退休俸夠用……」,他不斷細數更多的快樂元素,彷彿自開天闢地以來,幸福即如此存在。 望著這樣一位神完氣足的老人,我不禁懷疑,難道他不曾走過慘痛的文革? 「三反、五反、文革我都經歷過,批鬥、自殺,死了好多人哪!」他靜靜敘述,沒有任何情緒。隨後又半開玩笑地說:「待會兒你去五一廣場于山堂前,仔細看看那座白色的毛澤東雕像,他右手高舉,象徵支持知識份子,左手藏在身後,拿著一頂右派的帽子,隨時準備扣在知識份子的頭上。」 他有兩次被批鬥的經驗,第一次是為了王洛賓的歌《日夜想念毛主席》。這是一首新疆民謠,歌詞裡有「想念毛主席、想念毛主席,我日夜想念毛主席。」由於「想念」維吾爾族發音「撒拉姆」,陳世善於是這麼唱:「撒拉姆毛主席、撒拉姆毛主席…」,結果被控訴反革命,具體罪名是:你要殺了毛主席。 罪名確定,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恐怖鬥爭,遊街、罰跪、關禁閉、塗黑臉,不准跟群眾說話,不能上街、旅遊,完全孤立於社會,甚至遭惡人乘機勒索。 第二次被批鬥,則是陳世善當眾點名家鄉的人民公社,因饑餓和瘟疫死了數百人。中央震怒,說陳世善造謠,因為人民日報、福建日報都沒有刊登一人餓死的消息。「其實當時餓死的,豈止幾百人。」陳世善說:「我們那裡三個鄉就餓死了五千人。原先死者都被抬往八里路外的山上埋葬,後來死者日益增多,抬棺的也餓到沒力氣抬了,只好就近路邊掩埋。」 後來中央派調查團來,詢問在地醫生楊五五,是否提供公社餓死幾百人的訊息給陳世善,要他出面指控陳世善有罪。沒想到楊醫師回答:「陳世善錯在記憶力不好,餓死的不是幾百人,是幾千人。」楊醫師感慨兩百多人來找他治病,但藥補之下消化更快,有些人已餓了七、八天,肚子裡沒半點糧食可供消化,他要怎麼開藥呢?最後只能在處方箋寫下「大米4兩」四個字。 這樣一個悲慘故事,陳世善說來何以這般寧靜釋然?走過憂患困頓的歲月,回首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似乎人生中所有好的壞的他都盡皆包容了,不露苦相,沒有糾結,就這麼繼續往前走去。 穿梭在三坊七巷的名人館,林覺民、郁達夫、林則徐、沈葆楨…等諸多英雄事蹟,的確令人慷慨激昂、印象深刻。但不知怎麼,旅行歸來,不時縈繞心頭的,卻是這位關心現世,但求當下安穩、活出喜樂的小人物陳世善。
-
漫步峰巒間
沒料到這趟返台會在山巒間趴趴走,足跡所及,幾乎走遍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七星山、大屯山、擎天崗三個山系的大小步道。從冬日走到暮春,雖然有時細雨霏霏霧氣繚繞,受天候阻礙無法成行。不過大致氣溫宜人,與夏日台北暑氣逼人相較或許略勝一籌。我踽踽而行於高聳群峰間,荒煙蔓草山谷,從漫山遍野的枯黃芒草,行走到公園內花團錦簇櫻花怒放。 記得那是斷斷續續下了幾天雨後放晴,我向大屯山群峰走去。經大屯山主峰、南峰、西峰、向天坪,下達北投的清天宮,全長5.8公里,走了三個多小時。我先搭公車至鞍部登山口下車,一開始是竹林夾道的階梯,一路往陡峻的大屯主峰挺進,回望,藍天襯托下白雲冉冉,百拉卡公路及大屯山車道像兩條銀灰巨蟒蜿蜒於鞍部山谷,小觀音山七星山聳立在遠方。陽光亮閃閃的,微風陣陣吹拂,不時傳來各種鳥鳴聲,聽說有五色鳥、樹鵲、白頭翁、小鶯……,可惜我無法分辨聲音認識這些鳥兒。踩著一個石階接一個石階。當來到一處平坦小徑,突然間,兩隻竹雞迅疾橫過眼前,意外的場景讓人驚喜但來不及細看及拍照。猶記得第一次見到竹雞的興奮,那是在南庄護魚步道上,同樣是芒草叢生的小徑,照片是拍了,卻只拍到幾隻竹雞鑽入草叢的屁股。 主峰山頂,可俯視紗帽山,從這視角看原來是一高一低的兩個山頭幾近等高。經過一處建築物是大屯山觀測所,走出山徑進入大屯山車道邊觀景台,這裡是拍落日及芒草的理想地點,有「大屯夕照」、「大屯秋芒」之美稱。上回來,就見識到沿著山坡馬路邊,排著一長列腳架,等著拍落日美景的盛況。遠眺,南峰、西峰、面天山一字排開。季風長年強勁吹拂下,數個山峰峰頂僅餘芒草,形成一種單純美,山腰處才見有濃綠茂盛林木。 走下山谷繼續往南峰西峰挺進,這才驚覺兩個山峰路段的險惡。這山徑是天然未經人工整理過的步道。進入南峰是一段雨水沖刷似有似無的崎嶇山路;西峰尤其險阻,除了須手腳並用攀爬於大岩石陡峭坡面,下坡更是寸步難行。沿著小徑旁雖有一繞著樹幹的粗繩索提供攀扶,但日前下雨讓山路泥濘不堪,手扶的繩索時鬆時緊,要不摔跤也難。當我滑了一跤,後頭在路上曾打過招呼來自德國的年輕人也滑了,彼此眼神交會相視而笑,互道珍重後各自繼續前行。 這一路上是一個接一個覆著芒草的秀麗山巒,眼眸所見是高遠重重相疊的山頭,如此畫面,這般行走,讓我心生喜悅。雖然經過一段艱難路程,但也是一種體驗,那是原汁原味的山徑。
-
傳統石蚵產業的文化思考
2015年石蚵小麥文化季即將在4月18日,假古寧頭林厝和平園區幸福登場。金寧鄉公所長期利用「一鄉一特產」的地方特色,透過文化活動包裝與行銷,來活絡石蚵與小麥二項產業經濟效益,達到推廣金門觀光文化的目的。 自2003年首度辦理金寧鄉石蚵文化節以來,娛樂與消費性質的規畫活動居多,個人思考幾項針對石蚵產業的文化資源運用,加以歸納六項建議方案,說明如下: (一)全面調查金門各鄉鎮石蚵保留的數目、面積、養殖情況及從業人口數量,供今後整體規劃參考,達到掌控現況,推展未來保存利用的務實目標。 (二)金門石蚵產業養殖歷史悠久,人民賴以為生者多,是金門歷史文化的重要內涵,應與漁、鹽傳統產業受到同等重視,將它的人文風貌完整呈現。 目前金門縣政府已經斥資509萬,利用古寧頭和平紀念公園內,原陸軍班超部隊構建的四號砲堡,闢建為永久性的石蚵產業文化館。2014年3月29日正式啟用,以圖文、模型和實物等,來展現石蚵的養殖和生態特性,提供參觀導覽、推廣行銷、教育等多功能空間。 金門的歷史博物館及主題展覽館,宜再針對石蚵的歷史文化規劃更多的展示內容,表現多元的人文風情。 (三)在思考石蚵產業文化價值的未來利用規劃,應及時提出關於石蚵歷史的文物保存計畫,運用公開徵集、捐贈、購買等各種管道為之。 隨著產業的沒落及地區蚵民逐年的高齡化,加上傳統建築的翻修改建,這些傳統營生器具陸續淪為垃圾處裡,若能及時擬訂石蚵文物徵集捐贈辦法,搶救無形中消失的文化資產。 烈嶼鄉的地方文化館部分展品,也是在清潔隊工作人員具有文物保存的共識下,從垃圾堆中拾獲起來,送給相關單位保存展覽。 (四)金門石蚵的歷史文化,可以列入常態性觀光旅遊開發的項目,辦理石蚵生活文化體驗活動,不僅可以參觀聚落的漁鄉風情,更藉由石蚵採收的實際體驗,瞭解先民蓽路藍縷的心血精神。 體驗活動宜選擇適合的地點與時間,安排當地蚵民及專業人員,帶入蚵埕講解後實際示範操作,下海學習擎蚵、剖蚵的樂趣,親自感受這項傳統產業的深厚內涵,同時安排道地的石蚵料理美食。石蚵美食應搭配本地當季的食材,儘量減少交通搬運,符合綠色食品原則,期待業者結合地方特色產業文化,以歷史文化來替產業加分加值。 (五)傳統文化應隨著時代潮流,走向多元化角度來經營,設計規畫活潑、互動的展示空間,灰窯的重現是可行的一個範例。 金門的灰窯為石蚵的再加工產業,灰窯有一定存在的經濟價值,蚵灰的運用層面廣泛,與傳統的生活文化息息相關。金門應將傳統灰窯作復原展示及用途說明,另外將其中的文化元素開發為創意商品,可視為休閒漁業經濟產業的一個重要環節。 (六)重視石蚵生產民俗文化的調查研究,利於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及運用。
-
閩學與金門
閩學是南宋時期以朱熹為代表的一群儒學家共同建構且廣大精深的理學思想體系。其發跡於閩北,發揚於閩南,進而遠播全國,成為傳統社會後期的正統思想,故稱「閩學學派」,又稱朱子學。由於閩學倡導「誠正修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自朱熹蒞金講學,即開始設立私塾、書院,文風鼎盛,深受朱子閩學之影響,也使金門有「海濱鄒魯」之稱。由此觀之,閩學之思想體系是朱熹及儒學諸子在內憂外患之時,為繼承及發揚儒學而創建的一套時代產物,歷經數代之擴散、傳承、交流與發展,已形成根深柢固文化精髓,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影響至鉅, 金門從晉朝開始,即有中原人士為避難金門,因此建構了金門的初始社會,也漸漸孕育出獨特的文化氣息,進而產生多變的文化。後歷經唐朝陳淵帶來大批漢人來金牧馬,定居金門,明末清初由鄭成功以金門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更帶來大批漢人移居金門台灣,在加上民國三十八年,國軍播遷來台,更帶來了大陸各省的軍民移居金門,促使金門文化推向多元面相與開闊的未來。這期間無不受到大儒朱熹所倡導的閩學所形成的祖根文化意識之影響,也成為現今金門台灣移民社會最重要的文化特徵,時至今日,兩岸交流熱絡,所依據的文化交流,仍深受閩學文風之影響。 從社會演變來看,金門位處海中,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色,除此之外,金門島也是臺灣社會文化演進的縮影,形成一種多元性及包容性的海洋移民文化。近幾年來政治環境的改變,兩岸由敵對狀態漸漸步入交流階段,金門也由戰地轉為台灣與大陸的通商門戶和橋樑。使大家體驗到文化的保存不僅是歷史的再生,更重要是能注入新的生命力,方能延續其生命,更能創造新生命。金門雖是彈丸之地,從社會演變中發現,它不僅能歷經時間的考驗,更能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展現新的風貌,此種發源於五緣(指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文化的民族根源,是無法阻擋的。因此要瞭解金門文化的源流,認識自己的歷史,是我們現代金門人應該承擔之責任。 從歷史發展方面觀之,金門隨著歲月的腳步不斷更新生命的內涵。其受閩學的影響,也有下列幾個方面:首先,歷年來我們深受朱子與閩學諸儒所堅持的「尊王攘夷」及「大一統」的思想,人民長期居住在這海島上或旅居海外的華僑均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及憂患意識,尤其金門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能凸顯這方面的文化特質。其次是朱子與閩學諸儒之安邦策略均「務農種榖」、「民生為本」為首要,體認「民以食為天」的艱苦,也養成金門人持家奮鬥的精神。因此為使閩學能繼續發揚光大,以形成根深柢固中國文化精髓。
-
沙堤玉筍
三月,元宵過後,我應石獅日報之邀,在他們報社的一品堂藝術館,舉辦「2015吳鼎仁水墨畫展」。展出的作品有水墨畫金門石獅爺、金門閩南古民居畫,以及旅遊故國河山,多處民族鄉土風味的水墨創作。泉州電視台除了在石獅現場的採訪外,還邀我到他們的演播室錄製了三十分鐘的專訪,是由戴安玉編導,陳吟主持的泉州電視台4套《咱厝人》閩南語節目,把我定位成一個土土的鄉土畫家。 2006在蔡繼堯的領導下,就已經和石獅美術界、報界,作了一次交流展出。我去年又應邀參加石獅博物館端午的活動,晉江吳氏宗親也多次的邀請我,祭拜了吳姓開晉江的始祖葬在石獅的祖墳,感覺就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樣。這次由於石獅前美協主席曾軍藝的引介,而作了如是的個人畫展。 國畫院畫家曾軍藝熱誠的接待,導遊了一處夕陽漁村,采風沙岸怪石嶙峋的觀音山。此處本為海防重地,分佈石洞碉壘,現已撤軍解禁,居民尋回祖先的遺骨葬地,有些還是明朝的,遍山頭都重堆新墳、立新碑,看到每一塊碑都刻有「沙堤董氏」等書。原來此處正是古崗沙河子董颺先的故鄉,真是不期而遇,我這週金大的課,還正巧在講董颺先的古崗刻石! 金門志的流寓列傳記載:「董颺先,號沙河,晉江人。崇禎十年進士,官至廣東雷廉道。避難浯洲古坑村,鑿石為屋,垂釣駟湖,置身山光水色中。」董氏,原來我們是晉江老鄉呀! 金門的董氏一族開基於明代洪武年間,始祖楊崑因牧羊釀禍而遠避金門古崗,原籍來自於晉江沙堤(即今石獅市永寧鎮沙堤村)。在沙堤的董氏宗祠,據說天井左側聳立一天然「石筍」,董氏素以「玉筍傳芳」為榮。董颺先在古崗的獻台山刻了「沙堤玉筍」,無非是有去國懷鄉念祖的濃厚情懷。明末他的題字也刻遍了山石,當時盧若騰說古崗湖旁諸石為董沙河劖刻殆盡,有感而寫「石言」詩批評董颺先:「我家南溟濱,湖山忍荒僻。日月幾升沉,雲煙相疊積。何來沙河翁,僑寓事開闢。欲以文字立,易我混沌席。臥者劖其腹,立者雕其額。伏者琢其背,蹻者鐫其跖。湖光照山容,傷痕紛如刺。我頑亦何知,聞之屐遊客。不誇筆墨奇,但嘆湖山厄。勝事未足傳,我骨碎何益。願言風雅人,高文補其隙。」為古崗湖山抱屈,對董氏筆墨刻風有微詞。 可知古人素有勒之貞,以立千秋之思,除非海枯石爛,姓字刻石,傳之千年難以抹滅。盧若騰太武山上石門關題「海山第一」,姓名不知為何被抹掉?我到長崎去訪古墳,看到被原子彈燒過的金門人清代的墓碑,字跡雖模糊尚可辨認。長崎、神戶華人新墓碑,刻字之深恐是我們的成倍,三、五千年也不易模糊,或許他們刻意要防範再有原子彈之燒。 董公在古崗村周遭有十九處刻石,這是一大筆金石文化的風采,留待後人細摩娑,村民及有識之士,幾位年輕人披荊斬棘,尋找祖先殘石留漢字。因曾經地震,刻石翻倒,連「沙河子歸真」的墓碑都躺平。四百多年的風吹雨打,字跡已經漫漶不堪,很難識得筆跡。董森堡、李秉鈞來郵電要我解讀,或邀我登臨真跡處考石。草書對來說是我的最愛,從小自學了大半輩子,卻把董颺先的草書刻石,解讀得離離落落,心中十分失落。草書已變成速記的書寫符號,草字的結體,筆順、筆勢稍有不同的變化,就成了不同的字義,所以草書如果出了格,神仙也識不得,更何況歷經歲月的汰損!荒煙蔓草的淹埋,幸得以重見天日,董公筆走龍蛇入眼親,有待再加細斟酌。識得晉江老鄉一段文字的因緣,與草書同好,神交古人,雲深不知處!一派高古。
-
一道閃光人生種種美麗
一本燈塔文學創作,我每天歡歡喜喜、認認真真面對它。一道又一道的閃光,寫不完的燈塔人與事,讓我的生活充滿光彩美感,我一邊聽訪談錄音一邊開心笑,逐日累積的書寫進度,美麗的回憶閃耀一片燦爛光影。 前年深秋保存的訪談錄音,有東莒島燈塔張主任的爽朗笑聲,還有兩隻小羊羔咩咩叫餓的聲音,那時張主任正與我分享一封讓他感動的1939年的燈塔家書,才一個半月大的兩隻小羊羔一直撞辦公室的門,越叫越大聲,像在哭嚎,門也越撞越大聲。張主任只好暫停解說,為小羊羔沖泡牛奶,他蹲下來拿著奶瓶餵小花,我幫忙餵小黑,深秋的燈塔故事十分溫馨,充滿暖光色調。張主任用哲學的邏輯、辯證、歸納等導出的真理,那思維讓人更清楚燈塔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東莒島燈塔第三代燈塔守李先生,說起戰地政務時期,軍方管制燈塔,主任管理員如何整個人趴在霧砲上,用身體極力阻擋,不讓軍方搬走一門霧砲的經過,以及「老塔工」如何堅持,把燈塔當家業一樣看守的往事。李先生的伯公、伯父、堂伯父,堂叔、表舅都是燈塔守,深秋,呼呼響的風聲中,他說的燈塔史實和家族故事,讓人聽得動容不已。 到白沙岬燈塔這一天,我的錄音筆在清晨六點四十分便開始啟動,這日我搭黃主任的便車到觀音鄉去看燈塔,足足錄音錄了八小時,中間還穿插去看計先生DIY製作手工燈塔,並做現場實錄。除了聽黃主任說燈塔、他也帶我「看」燈塔,把航港局管理的三十五座燈塔都說完、看完,又接著看世界各地具代表性的燈塔。黃主任的電腦桌面,每十秒鐘變換一座燈塔,他調出有近千張照片的燈塔檔案,我一邊看一邊聽他解說。南非燈塔、美國燈塔、斯里蘭卡燈塔、紐西蘭燈塔、澳洲燈塔、開普敦燈塔、法國燈塔、芝加哥燈塔、希臘燈塔、英國燈塔、印度燈塔、西班牙燈塔、夏威夷燈塔、愛爾蘭燈塔、加拿大燈塔、瑞典燈塔、喬治島燈塔、荷蘭燈塔等,一座又一座的燈塔,美得讓人捨不得眨眼,我一邊欣賞一邊想,我的電腦桌面也要改成燈塔,每十秒鐘變換一座燈塔,這樣燈塔文章應該會寫得更加精彩動人。 到台中訪問專門委員、電機工程師蘇先生時,瀏覽他努力多年,從初版到新修訂版,從在職期間忙到退休後,認真撰寫的一本厚厚的十二萬餘字的「助航設備及燈塔相關資訊」,我心裡充滿欽佩與感動。因為台灣市場沒有出版燈塔叢書,為了建構周全的燈塔資料,蘇先生都自費託人從各個管道購得英文版、日文版的燈塔叢書,認真研讀,並且從舊檔案的蛛絲馬跡資訊,再擴充延伸收集各類重要新知,逐步整理、建檔他認為應該保存、值得保存的燈塔專業資料。瀏覽一本極專業的燈塔著作,讓我對燈塔的了解增進不少。感性與理性兼具的蘇先生說,老式的燈塔光,十分豐富、有層次、充滿美感,那傳承一百多年的燈塔光,是具有流動感的旋轉,讓人特別有感覺,和現代科技產物、單一的燈塔光完全不一樣。這話讓我想起黃昏時站在燈塔下,仰頭凝望,等待閃光的一剎,內心情感澎湃的情景。 歡歡歡喜喜、認認真真面對一本「燈塔文學」,它是我創作生命中最美麗的奇遇。自從被燈塔閃耀的光芒深深吸引後,我的工作與創作便轉了一個大彎。因為創作的敏感度,常會把人帶向一條新路,那是一種神奇的自然牽引,只能順著它,相信有一天自己會走向一條更好的路。那是藍天、白雲、風聲、哲思、花草、海浪與聳立的燈塔,相互融合、交會、激盪而出的生命之美。黃昏,當我站在燈塔下方,等待閃光的一剎,那輝映人生種種美麗的一道閃光,無論再大的風、再大的雨,都不會阻擋它發光,歲歲年年,它不曾辜負任何一個人的仰望與等待。
-
不信毒害斷不了
在我這個年紀沒看過真人吸食鴉片,知道鴉片的危害,完全是透過家裡長輩在訴說誰誰誰家裡本來有多少田地產業,都是因為吸食鴉片敗光光,說誰誰誰家裡不肖子孫因為吸食鴉片,就開始變賣祖厝房舍,甚至一間好好的房子,因為吸食鴉片要錢,就抽瓦斷柱,變現買毒,到最後賣到屋瓦全無,房物倒塌,變成灰塵,這種事說來難以置信,長輩們卻都指陳歷歷,誰家如此,誰家又如此! 前一陣子,我參觀新加坡的亞洲文化博物館,就看到一張吸食鴉片的大圖照,的確讓我心頭震撼,圖照中有六個寬額大頭,相貌俊俏的美少年,都留一條長辮、戴瓜皮帽、身穿錦羅綢緞,有的臉戴細絲眼鏡,六人當中兩個躺臥羅漢床上吸食鴉片槍,另兩個各夾雪茄菸以及手捧著水煙筒,另一個食指勾拎咖啡杯,另一個兩手交叉,六個人十二隻眼睛或注視鏡頭或優哉神遊,共同拍了一張休閒的大合照,旁邊配上痰盂太師椅花瓶等配飾,傳神托出那時代「紈褲子弟」的浪蕩生活。這張照片的背景是華人社會,我目睹照片,聯想到的是清朝末年被外國欺負的景象,如果很多得天獨厚的年輕人都如此生活,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亡國之憂,難怪那些清流有識之士,要大聲疾呼救國救民。 時代在改變,現在不是鴉片在惹禍,新時代有所謂新興毒品,不管是MDMA(搖頭丸)、LSD(搖腳丸)、FM2(強姦藥片)、GHB(笑氣)、愷他命(K他命)及神奇磨菇(magic mushroom)等,都已經趁勢與一些迷失的青少年糾纏,那些年輕人或者試圖解放壓力,或者試圖嚐新找快感,尤其新興毒品具有群聚性、公開性、流通性與便宜性等特性,使得在這資訊科技流通的時代,幾乎無地域差別,沒有城鄉差距,且有越來越流行的趨勢,叫我們第一線的教育單位,誠惶誠恐,戒慎恐懼。 金門古諺說:「鴉片是土,吃去糊塗,某子不顧,依壁穿褲」,那是在說家產的蕩盡,也因此關心青少年吸毒這檔事,應該是一個家庭重要的事,家仍是迷失青少年最重要的避風港,家人仍是他們最牢靠的靠山,家人不該一旦出事了只能表現出一副不敢置信的無奈,或者只能說叫警察把他們抓去關的撇清。 畢竟吸毒不是只讓犯錯的人在監獄裏關個幾年就了事,更嚴重的是破壞家庭的幸福和健康,尤其家產的流失,誰都清楚再也沒有比買毒燒得更劇烈的,更無法自主,我們總不願意讓日本時代金門人吸食鴉片的教訓又再次重燃吧! 教育以及治安機關三令五申嚴加防範,第一線的學生事務行政人員處心積慮在防毒,我們都致力要維護校園的純淨,但我們還需要再添加一把火,讓家庭的關愛、學校教育的輔導,還有社區的力量一起來支持,希望能幫助那些迷途的羔羊及早回頭,重新找回美好健康的人生。
-
幸福島鄉情人間新風景
2014年代打為期一年的鄉訊版主編,深度親近旅台鄉團與鄉親,體驗到旅外出外人的殷勤與打拚,實在是令人動容。這一年恰為七合一選舉年,台金地區顯得沸騰熱鬧,鄉親們因際聚會參與各項慶典活動,在茶敘與乾杯中,鄉情再三自然流露。 而這幾年,隨著本縣因幸福洋溢而逐漸爬升的戶籍人口數,不僅旅台鄉團如雨後春筍相繼設立,且見由各地落腳金門的民眾也相揪籌組社團,更讓在地民團活動顯得欣欣向榮,十餘年前,曾頻見文獻資料的「新金門人」一詞,似乎已難完整詮釋住在這塊土地的民眾身分。 早期,各姓氏宗族在不同年代遷居金門,落地生根,繁衍族親,後又相繼遷徙兩岸,甚或海外,但依然血脈相連,時有往來,旅外僑社與鄉團便成為依慰鄉情的重要平台,但出外打拚,生根異鄉,並非不愛金門,偶爾返鄉即在仔細思量祖先的步履,短暫的徜徉在花崗岩島上,一生一世的幸福油然而生,充分表達著他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 對於將戶籍遷移金門的新夥伴來說,至少有著初步的喜愛,若加上更多因緣與認同,也許就長住在島嶼某角落,但客觀環境常夾帶著許多變數,也許三兩天又如候鳥般飛走,能夠堅持住在島鄉者,顯然是心中那顆愛的火苗生氣盎然,決心而堅毅的定居下來,如同許多常住的民眾一般純樸而認真的生活著。 拜數位科技之賜,3C產品也讓金門鄉團一詞有更寬廣的詮釋空間,您隨時隨地可能會增加許多新朋友,島鄉金門也可能隨時隨地增添新的鄉民,來金門定居的理由有千百種,現實中,有些族群即因資源分配而匯集而成,除因共同利益結交許多好麻吉外,願意把戶籍遷來金門,年年接下勞務工作,都是對這塊土地有所貢獻。 每個地方的鄉民形形色色,島鄉民眾身分也展現多元活潑的一面,有的人真誠疼惜故鄉在心底,有的人常把「我愛金門」高掛嘴邊,每個人眼角高度不同,關懷周邊親友的視野也不一樣,當我們站在世界的屋脊來探望金門時,越來越多的人喜愛這塊島嶼未嚐不是好事,島嶼天然資源有限,隨時隨地可能增加更多人口分享甘甜,這角度觀看似是瓜分幸福滋味,另個角度觀看則是鄉誼網路的倍增。 金門因福利洋溢而日漸增添戶籍人口數,若是每天多一個人疼惜金門,必能讓島鄉的幸福指數節節昇高,或許我們不應太計劃個人身段與地位,不妨同心思考如何疼惜我們所處的島鄉,而歸人與過客都是短暫代名詞,以實際行動友善我們共同的家園,才是永垂不朽的志業。 感謝上帝,讓我們因金門而相識,共同重寫島鄉幸福人情味,您我或在台灣,或在金門,由愛鄉而思鄉,由戀鄉而愛鄉,感謝您我同行,共同勾勒一座島嶼的夢想,共劃人間新風景。
-
母親河
聆賞捷克作曲家史麥塔納《我的祖國》交響詩,每一次都有大感動。它是由六部樂章(六個獨立作品)組成,特別是第二部作品〈莫爾道河〉最教我心盪神迷,如癡如醉;今年4月4日是〈莫爾道河〉首演140週年紀念日,我把史麥塔納這張專輯找出來播放,聊表敬意。心情隨著樂曲流轉,從涓涓細流到水勢豐沛,再到廣袤壯闊,莫爾道河逕自川流,最後緩緩流進易北河。過程之中收蓄著澎湃洶湧的情感,漸漸滾成一種巨大的張力,迸發出一種無法言喻的感動,這種感動除了來自於對音樂的共鳴之外,還有某種沉潛的情感深藏其中,我凝神定靜思考良久,終於懂了。這是人與河流的交響曲嘛!原來,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條河,一條日思夜想的母親河。史麥塔納嘔心瀝血創作的莫爾道河,父親念念不忘的黃河,夫婿口裡時常提起的金沙溪,都是那麼神聖,那麼叫人魂牽夢繫。母親河真是人們一輩子歌頌的史詩,是詩人、作家、音樂家、藝術家文學藝術生命的載體。 先來聊聊史麥塔納的莫爾道河吧!史麥塔納採用音畫法來描繪這條波西米亞最重要的河,她有兩條主要源流,一條急促,以小提琴演奏,另一條平緩,以長笛來表現;匯流後穿過森林,看到壯麗的風景便以法國號詮釋,史麥塔納精心描繪一場農夫的婚禮,甚至連美人魚也在月光下陶醉起舞呢!長笛和雙簧管表現得十分傳神;接著在山岩圍繞的城堡廢墟裡,樂曲回到莫爾道河主題,小提琴與雙簧管再現第一主題,隨後,河水流入湍急的聖約翰急流,進入布拉格時,河面變寬,水流趨緩,流過巍峨壯觀的高堡,緩緩流入易北河。外國人說從來沒有一首曲子如此深動描寫一條河流,殊不知中國的《黃河大合唱》波瀾壯闊亦是一絕。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一部交響樂組曲,也是影響中華樂壇最大的代表作。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冼星海於1939年3月作曲,以中華民族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中華兒女堅強不屈的精神與保衛祖國的信念。整部作品共八個樂章,每一樂章,都是透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水謠〉/〈河邊對口曲〉/〈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 聽《黃河大合唱》情緒更是錯綜複雜、百轉千迴,或激越、或雄壯、或低洄如訴、或氣勢磅礡、慷慨昂揚。回想父親的描述,我輕聲哼唱著〈黃水謠〉,體會到黃河與父親之間,河戀綿邈、情思悠長,或嚶嚶長嘆,鄉愁難解的幽幽悲涼,或感受黃河怒吼,縱浪萬千的浩浩湯湯。整體音樂語言明快簡練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豐富多彩的合唱與樂隊交響相互輝映,渾然天成;全曲規模宏偉,表現中華兒女的豪壯氣概,構成這部作品獨創性的藝術特色。 相對於《黃河大合唱》的雄渾大器,〈金沙溪〉細膩悠揚恰似小家碧玉,惹人憐愛。這一首由黃克全作詞、李子恆譜曲的〈金沙溪〉寫的正是金門島鄉的光前溪(河床、河岸沙色金黃亮眼,又名金沙溪)。曾經在黃克全、李子恆口中聽過無數次有關金沙溪的點點滴滴,他們說小時候的金沙溪好美,水流豐沛,孩子們在溪裡頭裸泳、戲水,聽雲雀(圃丟仔)在半空中發出美妙的鳴囀,彷彿置身世外桃源,感覺好幸福。聽李子恆悠悠唱起── 「大山腳 水流溪 我問汝 半天頂的圃丟仔 叨位去 大山腳 水流溪 我問汝 泅水的少年郎 叨位去……」 這兩位表兄弟對母親河的吟詠,讓人好生感動。歌聲傳入心靈深處,我揣想著金沙溪是一條甚麼樣的溪流啊?當年,她流經后水頭的時候,竟孕育出這樣的文學少年和音樂才子。望著金沙溪奔流入海,心想這文藝的臍帶是永遠剪不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