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走閱金馬文學展︰勇者金門
臺南文學館「金馬文學展」,展出金馬古典文獻、早期報紙刊物等,以及歷年來有關金馬戰地前線、軍旅生涯、戰爭省思之文學作品。館員趙慶華,曾北上拜訪縣籍作家楊樹清,諮詢之外,也協商調借文件。陳秋伶、簡弘毅,並曾下榻水頭民宿,專程到金門勘查。加上李瑞騰館長多次指示,才將展出調到最適當的氛圍。如以古典、戰地與當代風情為主題,顯現金馬從古典、而軍管、而開放自由的發展進程。或以金門電話亭、馬祖劍碑做為背景放映民俗歌謠,呈現兩個島的風情。會場難以呈現的是,金馬文學的作品特色。尤其是人的特質。 這些年多次返金,多次與堂哥、堂嫂聊昔時與現在,每每堂嫂都要感嘆地說,這年頭,不比以前了,以前的人勤儉願意勞動,現在的人能偷懶時絕不勤快;以前的人沉默多善,現代的人話說得多,事情卻做得少。儘管戰地政務下,居民被牧養、被教化、被限制,被教會愛軍愛國,要為國犧牲。戰地政務呈現的荒謬黃克全說得最多,小說常見主角肉體與心靈的斷裂,透過這一個徵兆,來指控戰地生活的扭曲人性。詩人如許水富、張國治、洪進業、蔡振念等,也不遑多讓,如洪進業就吶喊著:「我縫不合的傷口啊童年/我能帶你逃到哪裡去呢?」 但是,畸形的政治制度下,並不完全釀生畸形的人物類型,戰火反倒焠鍊出金門人的英勇與剛毅。在趙惠芬、洪春柳、楊筑君、洪玉芬、石曉楓、歐陽柏燕、陳榮昌等人筆下,可以看出居民活困苦戰地,反而越挫越勇。如趙惠芬寫著,「阿嬤像過去的金門傳統婦女一樣,也都有一段悲傷、痛苦的回憶,但是也都熬苦過來……具有一種勇於面對,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而隱藏在人生下的下意識裡,卻是一種『溫柔特質』」。 金門長者在後一代心裡,是一個勇者,以身教留下人生楷模。楊筑君寫著,「夢裡出現無數次的,就是父親荷鋤披簑的背影,以及轟炸砲聲的歲月!多麼奇特的成長背景,也非常驕傲,這樣的環境養成我們一股堅持的毅力,有什麼事情難得倒呢?」洪玉芬的父親告誡子女,「我父親告訴我,事業的腳步,必須一步一步的踏穩。一旦有所成就,必須把自己隱藏起來……。」 我也曾寫過〈勇者〉,悼念外婆與二伯父,「我在他們身上看見金門不變的剛毅質地,總覺得金門離過去還不算遠。那個過去,歷彈傷、遭火煉,他們的特殊不在於活了下來,而是鍛鍊非凡的視野跟凝視生命的能力」。 戰火遠離,金門已度過它的苦難,但我質疑,戰爭不單只是砲彈與火燄、死亡與疾病,戰爭無所不在,尤其在承平時代,戰爭的型態,已經不是子彈可以了解的。 走閱「金馬文學展」,猶如一個彈孔,栽一朵文字花。二月下旬參加文化總會活動,巧遇策辦「金馬文學展」的台文館李瑞騰館長。他說,為擴大金馬文學能見度,更將舉辦講座,繼續推廣。祈願戰火成為我們忘不掉的痛。促使我們,以歷史為鑑,以悲憫為懷,讓未來走得更有溫度。
-
金門的教育該怎麼辦﹖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也是一個地方未來遠景的體現,所以我們常說:「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基於這個理念,教育的投資是無法計算成本的,試問在一個家庭中我們養育子女會去計較投資多少錢在孩子身上,然後想著將來有多少回收嗎?教育的成效也無法像其他建設一樣,如:建一棟數億的體育館,馬上可以立竿見影,平地起高樓。教育的過程和成效常是緩慢漫長的,所以也常被現代急功好利,講求經濟效益的價值觀所扭曲。它不是最緊急卻是最重要,不是很亮眼但影響卻深遠,衡諸台灣經驗,若沒延長九年國教普及教育,就沒有台灣奇蹟的出現:若沒有師範公費制度,我何德何能先後成為國小和國中老師?所以即使現在馬政府在很多政績上民眾無感,也要拚命努力推動十二年國教,希望透過教育期程的拉長和教育體制的改變,讓台灣的教育能脫胎換骨,讓台灣的下一代能更優質和更有競爭力。 金門的教育該怎麼辦?可從以下幾個面向來看:教育這項公共事務的實踐,有幾個面向很重要:第一是掌握主要資源分配的公部門,地方上當然是縣政府的教育行政單位和學校行政人員,第二則是在現場教學和輔導管教的老師們、再來是屬於利害關係人的家長們,而教育的主要顧客就是學生。因此從代表行政的縣府和學校行政人員、置身教育現場的教師和信託責任給縣府和學校的家長們,就成為三股在教育議題的競合對象,因為立場和定位上的不同,所以既是對手也是伙伴,而其共同主顧卻是我們金門的下一代,我們現在怎樣對待他們,將來他們也會以同等的眼光來回報我們,因此為了我們金門的下一代,三股力量應該是彼此尊重又能互相激勵和督促的,惟有三種團體良性互動對教育才是有利的。 金門教師職業工會於2月20日與副縣長、教育處等官員協商會務人員之會務假事宜,經近二小時的協商,僅達成二點共識:一是今後教師工會三個月開一次的理監事會議若在週間召開,縣政府應給予公假登記;二是理事長若接獲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開會通知,縣府學校應給予公假俾便赴台為會員爭取權益。會務幹部給予公假並減授課問題,在會中並無共識,教育處傾向在本工會會員數過半時,才會向財主單位反映給予會務假和減授課辦理工會會務問題,但因本會伊始會費收取稍低,且人數目前約四百人,無法支付會務人員減授鐘點,才需要官方的經費支援。事實上工會第 36 條規定:工會之理事、監事於工作時間內有辦理會務之必要者,工會得與雇主約定,由雇主給予一定時數之公假。台灣很多縣市教師工會包括台北市、新竹市、南投縣、台南市等地方政府不但給會務假還支付會務人員減授課之鐘點費,讓地方教師工會健全運作,對教育反而有正面而良性的影響。金門教師職業工會自100年12月成立至今,不斷關心許多地方教育發展的議題,如:爭取兼行政教師課稅後減授二節課後排低限、不斷向地方政府爭取增加正式或代理教師員額,以提昇教學品質,增加教學穩定性,無非希望透過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來提昇學生的學習品質。此外,關心金門高中職免費午餐的議題和關心特教生應有的權益,也都是站在社會公義和照顧弱勢的立場。教師無法自絕於社會場域之外,讓教師和教師組織有更大空間參與公共政策的決定和社會資源的分配,以發揮知識份子的良知,進而對社會有良性的影響,縣政府該給會務假,勞資和諧,才能創造雙贏。
-
追憶先父
先父去世至今已近十年,有一天,我遇到一位長輩,他曾與家父共事多年,長輩稱讚家父擔任公職行事公正,不煙不酒的風格影響他很深,並說他們一起在軍管時代艱難工作,彼此有深厚的革命情感。 說軍管時代,家父籌辦建立金門縣政府人事室,曾聽聞家父私下感歎,有一位長官公開揶揄家父說:「你就是王永仁啊!我告訴你,我的『戰地政務』四字,專門破你的『人事法令』。」家父感歎人事制度建立不易,軍人以備戰、作戰而為所欲為。 近幾年,我偶閱家父生前所撰回憶錄,述其一生經歷,瞭解他身處苦難年代,少年時因家境貧寒,愛讀書而家中乏力供他深造。只好在家耕讀,祖父腳瘡無法行走,家父研究先人遺留之手抄中醫祕方,買藥煉膏,居然治癒祖父惡瘡。 民國二十五年,時局緊張,政府為加強地方自衛力量,分區舉辦壯丁幹部訓練班,規定每保必須選送二人參加受訓,日後回保訓練壯丁隊。祖父時任保長(轄區有後盤山、後沙、西山、土龍口),經數日遴選,仍乏志願參加者,因受訓會影響農事耕作,且日後擔當壯丁幹部,待遇微薄。祖父焦灼萬分,寢食不寧,家父不忍,毅然自薦,願投筆受訓。 祖母愛子心切,以家父年才十七,極力反對,但時間迫促,無法更替,家父仍準時前往。訓練期間,先祖母多次步行十餘華里,遠赴沙美,窺視受訓情形,看到瘦弱愛子接受嚴格訓練,常心痛淚下。 之後,先父擔任第二十二保壯丁隊長,日人佔領金門時,先父率部份壯丁及家人轉進大嶝。後奉有關當局之令,回淪陷區家鄉做情報工作,家父多次冒險觀察、刺探日軍情況,轉達給上級人士。 民國二十九年家父母結婚,先父的回憶錄有詳細記載,我特謄錄於後,供讀者瞭解昔時金門婚姻習俗: 余行年二十二歲,因家慈體弱多病且祖母年邁,胞妹珠衣亦已出嫁浦邊社何天從,家務亟需有人幫忙,經二胞妹珠襖之外婆介紹古寧頭南山社李炎綜之三女李能寬(原名蜜治),探聽女方對家務尚能勝任,經雙方憑生肖八字問卜,結婚前未曾謀面。 家慈平素誠心拜佛,乃往後浦幾處大廟寺拜拜,抽籤請求神明提示,余還記得到南門嶽帝廟抽籤,其籤詩如下:「雷霆霹靂震空中,天地命吾察吉凶,積善之家慶有餘,積惡之家定有殃。」余自幼聞我家歷代祖先積德行善,遐邇閭里,親友欽佩,所以對神明提示籤詩,余深信今後仍是積善之家,亦是余將來做人處世之基本原則,乃毅然贊同此件婚姻大事,且女方係營商,不以余農家相棄嫌,行聘後不久擇吉於農曆二月二十日親迎結婚。 余有生以來首次製西裝穿西裝,但皮鞋則向宗親借用,結婚當日四轎四馬,所謂四轎係男女新人各一,媒人、花童各一乘轎。所謂四馬係四位男儐相各騎一馬,音樂則大鼓吹在陣前,輕音樂在新娘轎前,浩蕩數十人,一大陣仗,前往古寧頭南山西角李家迎娶,回程沿途鞭炮連鳴,禮儀至為隆重,登堂拜天地神明,進房飲交杯酒,當日亦往家廟晉拜列祖列宗,此日宴客數十席分中午與下午兩次,夫婦由今日起相認識,由結婚起培養雙方感情。 舊式婚姻,既無事先談戀愛,也無男女相親會面,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翌日因有公私事務待辦,上午即挑著擔子走往後浦。與現代新人歡渡蜜月,實有天壤之別。妻入門順俗,對清寒家風憐而不恥,夫婦相敬如賓,迄今回憶以往,猶如目前。
-
花香
記得小時母親最喜愛花,姊妹們長大以後也是,是潛移默化還是遺傳,總之老家的庭院裡,花花草草種滿了各式各樣說得出與說不出名字的花卉,還要到外頭到處去賞花看花,若有稀奇少見的就想辦法去分種籽或分小株,讓此起彼落盛開的花朵,從庭院滿到門口去。 後來母親來到台北,儘管陽台種滿了花,她還是想念她悉心照料半輩子的舊家庭院,常常唸著鳳仙花不知開了沒,台北怎麼看不到複瓣大朵的鳳仙花,蝴蝶花等等,一有空就帶著她去花市找,只是想找的沒找到,沒想找的卻又買了一大堆回來,幸好台北的花並不是那麼好種,總有死了病了枯了淘汰掉一些,否則陽台也要花滿為患的。 母親疼愛花,就像疼愛她的子女一樣,她不是園藝專家,卻總是悉心照料它們給水給養分給愛心,所以花總是開得特別美特別好,除了賞花看花種花之外,母親的確也無其他嗜好,住在台北那幾年,雖是一身病痛,在查不出所以然的情況下也嚷嚷要回家鄉去,擔心舊家庭院的花託給鄰居不知顧得如何,是否依舊生氣盎然百花齊放呢?那株百合開花沒,那棵夜來香的香味啊,彷彿還聞得到吶!拗不過母親的堅持,終於還是讓她回家鄉去,只是沒多久又發燒發病,再度來台時檢查出來,已是癌症轉移的未期了,在那段化療的辛苦過程裡,病痛日日加劇,而身體卻無食慾而虛弱無力,唯一能讓她開顏關注的也只有花與花香,再怎麼累,也要推著母親去尋花賞花,讓美麗多姿的花顏暫時撫慰她的疼痛和苦楚,在最後只能靠止痛針藥的時候,我們也只得陪著她回到家鄉舊家去,滿園花木依舊,而母親已不能親自灌溉照料它們了,花若有知,當也無言淚落吧! 母親走後,老家庭院一片荒蕪,無人居住的院落漸漸傾倒荒廢,昔日花木扶疏紽紅艷紫的美麗景象,竟成回憶,回憶裡母親養花賞花的關注眼神時而浮現而時模糊,慈祥的容顏在如今看來,竟像花顏一般美麗的留在永遠永遠……姊妹們也愛花,一看見從前母親養過的花種,總要買一棵來悉心照料,一如母親當年一樣,含笑花、百合花、聞著花香想起當年和母親一起笑談花經花顏,竟如眼前一般,藉花思故,從越種越多的花花草草間,也能看見母親溫暖的容顏,在模糊的片斷間拼湊起那些遺落的童年和母親一起的記憶,在淡淡似有若無的花香裡浮現。
-
月亮穿過老照片的心
月亮收集很多很多的故事。穿過鄉間的微風,穿過依嬤的衣袖,看她裹著小腳顫危危走在石板路上,清風明月度過歲歲年年。當一棟一棟的石屋興建起來,依嬤漸漸地老了,越來越老,老到失去時空,只剩下童年最初的記憶。我認識的一位馬祖依嬤,每天都興致勃勃的出門撿石頭,一顆一顆堆在屋子裡,像藝品一樣展示著。那些石頭都會說話,老依嬤也輕聲說起過去艱苦的生活,那故事永遠不會老,因為跨越了時空,鑽進相片裡,留住了鮮活的記憶。月亮將一切都看得很清楚,我也看見了,彷如一片一片的月光,鮮脆欲滴,有薄荷的香氣。 進行離島的案子,因為貼近沒有自主權的土地,所以會思考更多議題。包括藝術的殿堂,主流核心總在大都會膨脹身影,資源分配總是難以走向離島邊陲,如果勇於接受真相,就得更努力破解惡性循環。走向馬祖,彷彿前世種下的一枚種子,帶著哲學、美學的信仰,渴求長成一棵理想樹,在它結出果實之前,腳步總是躓踣尋覓著光,希望月亮穿過雲裔,成為自己的另一個指引者。 一個下午,我新建了三個檔案,為馬祖微電影進行分類書寫。其中一個檔案我調閱了四百多張馬祖照片,做了一點紀錄。寫著寫著忍不住嘆氣,因為我正為一張老照片勾勒早年的漁村生活。那是寒冬凌晨二、三點,凜冽的東北季風猛吹,為趕潮水,一家之主的男人仍得出海。還在坐月子的馬祖女人,為她的男人溫了一壺老酒暖身,送他出門。轉身入廚房,為自己煮了一碗「蛋酒」加生薑。寫著寫著,難以言說的一些感觸,越來越沉重的堆積,我趕緊跳開檔案,因為覺得在努力往前奔馳時,不宜去扛太多沉重的故事。況且我面對的那張老照片,其實說的是另一個故事。那照片是一戶人家的全家福合照,居中坐著一位纏足的依嬤,旁邊圍繞著兒子、媳婦、四個孫子孫女。站在依嬤右邊的孫子赤著腳,模樣純真可愛,他和依嬤互牽著手,眼神流露一個孩子對世界的好奇。那張照片每個人流露的神情,帶我穿梭進入另一個年代,我跟著依嬤纏足的小腳走進另一個時空。 之於我尚未出生的年代,如果我選擇用穿越劇去寫一個故事,我會輕鬆自在而快樂,但顯然我無法以浪漫唯美的筆調去寫它,所以那感同身受的穿梭讓我心生疲憊,忍不住歎氣。我對韓說,當我努力往前奔馳時,其實不適合去扛島嶼的悲情,因為掌握好創作的美感距離才能淬鍊藝術質感,所以我摘錄了一些馬祖平民化生活的照片給韓,我說,它們都是我小說樹上的葉子,迎著風在陽光中顫抖著。我得努力穿越寒冬,走進燦爛的春光。 當我碰觸到戲外的戲、故事裡的故事,那真實人生裡的一些看見,因帶有離島的遣悲懷,我的心難免有脆弱、有失落、有挫折、有悲傷,但不妨礙織夢,就像弟弟從加州寄給我的鼓勵話:Beautiful .... Keep going and you will do good.劇本尚在翻新構思中,我已經做著搭乘直昇機拍攝的美夢,想像著四鄉五島在鏡頭中飛翔滑行的壯麗。如果鏡頭拉近,那一邊是山壁一邊是大海的美景,人們走在陡峭蜿蜒的路上,難免興生一些感觸,那山與海撩動的震懾感動,一直是我走向離島的動力,悲喜也藏在其中。而月亮一直溫柔的照拂大地,它穿過老照片的心,讓我感受時光穿過歷史,一直帶著信心迎接每一個日子。一部離島的微電影應該也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跟著月亮穿過老照片的心,讓人們看見一彎嘴角上揚、溫暖的微笑。
-
補救教學
為落實教學正常化及因應十二年國教的實施,102年起教育部將整合國中小補救教學,協助所有學習成就低落的學生適性發展,充分發揮潛能。取代以往之「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及「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習輔導」,以照顧較弱勢之個人或地區。其實補救教學是學習輔導的重要一環,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發現學生有學習障礙及困難時,他們都會診斷原因,使能解決學生學習上的盲點,尤其對弱勢學生應更加注意,如何在課業實施補救教學及輔導學生適性多元學習機會,提高學習效果,增進學習成功之信心,是未來教師應多加著墨及努力的地方,也是教育部推行補救教學的最終目標。 由於時代進步,當前補救教學型態很多,如資源教室的運用、學習站及學習實驗室設置、套裝學習材料之充實、電腦輔助教學的實施等,皆屬之。因此教師為了解低成就學生的學習需求,應了解補救教材的選用原則,並運用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定期檢核學習成效與培養學生正向積極的學習態度。 補救教學受教對象通常分為三類:一為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應有的能力水準;另一為學生的實際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班級平均水準,亦稱為「低成就」;最後一類為學生學科成就不及格,且其學業表現明顯低於其他學生許多者,稱之為「成績低落者」(張新仁,2001)。教育部對學業成就低落的界定是以都會地區單一學科班級成績後百分之二十五,非都會地區以單一學科班級成績後百分之三十五為指標,並採用全國學生為常模,作為補救教學評量系統,進行檢核與篩選(100學年已採全國常模檢核,101學年起將採取標準參照進行篩選及檢核,以「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作為篩選標準)。 教師在實施補救教學時,應以提升學習動機及趣味性為原則,將學生的生活經驗納入思考,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效能,協助學生建立適當的學習模式及運用自主性的學習與教學策略,營造一個富有「學習型組織」的環境,以建立互信的師生關係,鼓勵同儕之間的合作學習。教師除了使用課本之內容教學外,亦可編製適性、多元的補充教材,配合學生不同特性與需求,彈性調整補救策略與教學方法,掌握教學目標,定期的進行學習成效評估,最終達到幫助他們回到同儕水準,這就是補救教學的真正目的。 由於補救教學是教育部最新推出之教育政策,有些教師與家長還不太清楚,雖然某些老師在教學時已經在實施了,但如何配合教育部及專家的理念與目標,以求達到事半功倍之成效才是重要的。今後教師除了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學生有效的學習外,還要幫助學生擺脫個人學習所受的限制,給孩子機會,不要太早界定一個人的發展!學校也能運用空白課程開設一些社團,與家長會合作,整合各項資源,充實補救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果。以上思維謹提供所有關心補救教學之教育同仁及家長們參考與分享。
-
麵包碩士即將出爐
「吳寶春上學記」是最近幾天的新聞熱點,有關新聞大要如下:「吳寶春想讀EMBA,因為只有國中畢業,麵包冠軍的頭銜不管用,入學無望。未料新加坡大學張開雙臂歡迎,派面試官來台洽談。總統下令教育部火速修法,「緊急留人」;預估一周後,所有國內大專院校的EMBA都將為吳寶春敞開大門。」 新聞報導點燃炮火,有人質疑「一個世界冠軍的麵包師父,為什麼沒有資格上研究所念EMBA?」電視「名嘴」大罵教育制度太僵化、缺乏彈性,讓人才出走,要求為吳寶春開方便之門。反對者認為:吳寶春固然在麵包製作技能有其高成就,但不宜要求正規學術教育去配合他,而且,教育部火速修法放寬入學標準,也引起因人設事的爭議,甚至毀損我國高等教育品質,允宜通盤檢討,從長計議。 臺灣教育體制多元,正規學制之外,從小學至高中(職)均設有補習教育,大學有進修推廣教育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有心向學,進修管道暢通。以筆者來說,高中時用同等學歷考上軍校,參加「國軍隨營補習教育」取得高中學資;軍校專修班兩年,教育部不承認專科學歷,乃以「國防特考乙等行政」資格(比照高考、大學同等學歷)考入研究所,獲得碩、博士學位。和我類似情況或自修取得學力鑑定再入正規學程,而後貢獻社會、事業有成者,比比皆是。 小小臺灣,大專院校一百六十餘所,市場化、商業化的走向,辦學品質令人憂心。EMBA是提供在職人士進修企業管理專業知識的管道,但演變至今,很多大學院校或許基於開闢財源等諸多因素,廣設班次,且不斷降低入學門檻,學習品管鬆散,因此,只要有財力和較高的社會資歷,想拿個EMBA學位,其實不難。例如:和我同時參加研究所考試未被錄取的數位國軍將領,其中幾位後來陸續進了某名校的EMBA,並取得學位,我曾拜讀名師指導的數份學位論文,好壞「不予置評」,只能說臺灣高學位貶值,其來有自。 吳寶春表示,想讀EMBA是希望充實經營管理知識,學習如何從一個麵包師傅變成專業經理人。但EMBA的學術地位與專業技能是不同價值體系,其招生門檻不宜降低。吳寶春專業領域的成就值得尊敬,是絕佳的勵志教材,若要追求「學位」,則如同他從學徒到麵包名師,也是要一步一腳印,先去讀個大學或者進修推廣教育班次,是合理的選擇。 吳寶春可能出國留學,媒體報導諸多「子虛烏有」。馬總統要「緊急留人」,教育部欲火速修法放寬EMBA入學標準,但是,如果降低門檻「削足適履」,恐難免「因人設事」之譏,決策者豈能隨媒體起舞?宜再三思!
-
畫布的腳印在飛
終於完成一個階段的演練,寫出四個新版本的馬祖微電影劇情故事,把稿子寄給韓時,我說,寫到第三個故事,一位依嬤的身影走進戲中,我只能跟著她的背影走,走進延伸而出的中篇小說的長廊,接受故事裡的故事。而劇情多了幾艘在海上飄盪的船兒後,海面的水光倒影一片迷離,唯美而浪漫的氣氛讓人感覺像在夢中,我划著充滿海洋氣味的夢,在不同的島嶼中穿梭,隨著浪花搖擺,我心湖的一葉小舟也跟著搖曳漂向新故事。我揣摩想像著更鮮活有趣的編劇手法,讓戲的氣氛融合創作,先一步踏進小說的場景。我說,因為每一座島嶼都有自己的屬性,我忍不住想再多寫幾個版本,讓更多的夢想發芽,讓一波一波的海浪沖激我的靈感。這些在大海裡進行的演練雖然艱辛,但讓人充滿激越的等待,因為這些新故事都只是呈現創作過程,它不是完成,等韓真正把微電影拍完,劇本才算寫完。而我相信,韓的掌鏡功力會帶出更多的瑰麗驚奇。 因為一直在嘗試推演新劇情,每日初醒的一剎,我心便充滿喜悅,有時醒來天還未亮,四周一片漆黑,我摸黑下床迎接新的一天,心裡一樣充滿興奮。因為發現每天都有一幅空白的畫布等著我著色,我忍不住想先塗上偏愛的色彩,這樣一天就有了自己的基礎色,讓人備感安心。生活,可以是一片流風,在雲上飛、在水上飄,只要維持一種創作的調性,便可以為生活多加一匙蜜。在等待飛往馬祖勘景的日子,我特別忙碌,每天不分晴雨,畫布的腳印都在飛,它們急著想要飛向四鄉五島,我心裡的翅膀也一樣。 在給韓的新版劇情中,我斟酌加入一齣戲該有的各種考量,那戲的氣氛像雲朵,是多層次的流動,因為海島得隨時面對多變的天空、詭譎的海象變化,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產生陰鬱、無助、矛盾、衝突、掙扎時,人們更需要追求自己的色彩,讓藍天、白雲、大自然的綠常駐心頭。所以我給男、女主角加進了愛情信仰,我期望一份美好的愛情,能讓相愛的人昇華生命的情境。而島嶼鮮明的特質、燦爛的陽光、藍天與大海,將貫串整齣戲與人生,因為豐沛的愛與希望,可以帶領人穿梭島嶼,成就自己、也成就所愛的人。 新戲的顏色視窗是豐富多彩的。它們結合人物的心境變化,也結合天色、海象變化。馬祖四鄉五島的主色調,也因應人物、劇情故事的發展,配合譜出象徵色系。在編寫新劇情時,我忍不住對男、女主角說,不管在任何時候、在最好或最壞的階段,我們都要堅持追求自己的夢想,包括愛情。如果生命歷程比喻成一座島,人們瞻望的應該是大海、還有藍天。那滾滾的浪濤,應該讓每一艘船上的戀人,更懂得學習如何超越一切,而不是墜落波濤間。當我往島嶼深處行去,接近那些吸引我的人事物,我就可以遠離都市生活的蒼白與淺薄,直直鑽進一幅畫布,揮灑喜歡的色彩,跟著畫布的腳印飛翔 我想,有緣在一個時空下交會,穿梭過島嶼,一起經歷風雨的人都會認同,一座「健康」的島嶼,對人具有「淨化」作用,它會喚醒人們最尊貴的靈魂,讓穿梭島嶼的戀人,培養出「心靈伴侶」的境界。但願我們每一天都能帶著旅行的美好心情,肯定愛的相依相存、包容體貼,讓島嶼的故事伴著畫布的腳印一起飛。
-
票根
最近拍得五張電影票根,是民國六七十年代「金門戲院」、「金聲大戲院」、「育樂中心」、「中正堂」、「僑聲大戲院」的入場券,五張票根都只殘存一半,我撫摹之餘,對先前持有的主人,不由得產生一份「崇敬」的心,一般人看電影,入場坐定之後,莫不隨手丟棄票根,一個人會保存戰地政務時代金門五大戲院的票根,不是收藏成痴的怪咖,就是對金門情有獨鍾的人,這叫我好生敬佩! 手捻票跟,想起那段有許多阿兵哥的年代,思緒一下子回到從前,我常吹噓小時候看電影不用錢,吹得叫人目瞪口呆,其實不是我的本領強,不必買票就可以看電影,而是我憑著「委曲求全」以及「衝勁」的功夫,有一陣子我看電影還真的不花錢。 小時候,阿兵哥多,金門、金聲戲院假日更是人潮洶湧,我常拉著好心阿兵哥的衣角,央求帶我進場,或是靜待國歌聲起,假裝匆忙來不及撕票就奔跑入場,因此有一陣子,我看電影真的不用花錢,那是很刺激的回憶。 我記得看完如來神掌電影,回到家就學推掌風,看能否震倒一片牆;看完王羽的獨臂刀王,就到山上砍竹子,把自己的一隻手綑綁起來和同伴對打;看無字天書裡武功高強的壞人坐在山崖上,把天殘腳漲大要踩死好人,就急忙出聲要好人出劍刺向壞人腳底的罩門,這些電影情節,不管多久,都還記憶猶新。 這些記憶,是我童年時代看電影的懷念,是當年阿兵哥帶給我的,那時候我們除了玩田野,上山下海,抓蟲抓蝦之外,最寄望的享受就是到戲院看電影,一天零用錢五毛錢,一張票二塊五,當然不捨,因此只有抓住阿兵哥衣袖,央求「帶我進去」,當然這必須臉皮要厚,後來顧門撕票的阿伯拆穿我們看白戲的伎倆之後,看電影便斷了路,只有期待那天天降雨露,突然得來一次看電影的機會,而每年四月四日的兒童節,便成了我們最高興的期待。 我依稀記得的電影院,因為擁擠,夏天要一面搧扇一面看電影,後來加裝在頭上旋轉的吊扇,後來又跟上潮流裝冷氣,後來卻生意越來越差,只好一一關門拆房,如今,金門與金聲戲院已經消失無蹤,我只有藉著方寸大小的黑白照片,來看它,來追思那段看電影的歲月。 幾十年來,到金門當兵的人,不知千萬千,倘若我們能夠召喚他們回到當年當兵的地方,追尋往事,吃那年代才有的東西,買那年代才有的東西,看那年代才有的東西,這絕對是金門發展觀光的最大客源,因此,我肯定縣府推動老兵回金門活動,也肯定拍攝831電影,復建沙美戲院一帶五六十年代的街景。 但要藉戰地的追思與懷念來發展觀光,那時代的文獻器物照片圖冊,必須儘快儘早去張羅蒐集,我感覺現在的政府機關,對這方面好像還是缺乏專司專人專款在作後盾,因此,我怕將來會變成只是說說而已!因此,我認為想到就要趕快作,要以政府的力量來作,才會成功。 我們試想,如果將來有一天,金沙戲院又能播放電影,一樣的外觀,但內部是台北高雄都會級的高級音響舒適座椅,讓人享受到新舊時空交叉的快感,那會是多麼奇妙的享受,而復建之後街景,也能夠像「艋舺」電影的「剝皮寮」,能夠持續不斷的發揮多樣功能,不會乏人照顧淪為蚊子館,那會是多麼有成就的一件事! 金門小島,很多人都來過,如果我們能製作出一些讓人回憶的「票根」,有吃的住的用的等等,讓旅客帶回去,等幾十年之後再翻箱倒櫃,從箱底挖出滿滿的追思與回憶,那,才叫價值!
-
等待熟成的月光
創作的心一直敞開給陽光、花海、風聲、驚奇,島嶼的心一直敞開給大海與藍天。越小的島總是迎接越大的遼闊,胸懷敞開得更徹底,灌進更多的風與浪,從不擔心被拍打的疼痛。喜歡在邊陲島嶼漫行,越走越遠,島嶼越走越小,讓一股神秘力量帶我去感知幽微而獨特的島嶼風情,去探挖島民宿命的戰鬥背後隱藏的堅韌與毅力,讓它與我內在的風景彼此循環交叉。這些體驗我常和韓分享,在他為一齣戲去日本勘景,我常以簡訊斷斷續續的述說,期望我們能再翻新劇本,呈現更深邃的離島情狀,為後續的路拉出一條帶狀的連綿行旅。 這些漫遊中的創作,需要時間淬煉,不管是文字、圖畫與影像,那交叉的風情總讓我看見岩石與海浪碰撞相激的花朵。那迸裂的充滿詩意的掙扎,一直陪伴著島嶼走過晴雨陰晦,我也看見人們在風雨中經驗著積極與消頹、瞻望與妥協的微妙變化,當惶惑的等待結合憤怒而衝激出一種聲音,高喊著「我們要土地、要交通、要發展、要生存」時,最好的奮力一搏,落點該在什麼地方最好呢? 夜裡游完泳回家,我用悶燒鍋自製優格,依序完成一切調製過程後,接下來就是等它熟成,我得等十二小時再驗收成果。那活菌的蠕動孳生彷彿釀酒,也是創作,特別需要時間淬煉。那涵蓋繪本世界、畫中的島嶼、影像中的離島風情,交叉著把我心中的酵母活菌,成千上萬的呼喚出來,那既不會早到也不會遲來的熟成圓滿,需要通過時間,需要月亮推波助瀾、潮汐湧動、浪花飛舞,才能成就一個沒有缺口的圓形的夢。 當我理解島嶼豐厚的內涵,想要用色彩去描繪它的遠景、用詩去體貼它的溫度、寧靜的傾聽澎湃的海潮,我心盈滿等待月光熟成一個夢的安定與富足。如果韓再用影像捕捉島嶼的四季之美,那一切就圓滿了。但這是創作,可以追求極致之美。現實生活裡,一座正在轉型、力求開發的島,它的未來在哪裡? 在等待月光熟成一份圓滿的日子裡,我對韓說,沐浴在「高境界把人帶入了深境界」的情境中,不禁要思考天賦左右人的幸與不幸,之於天與地的浩瀚廣衾,人們真的只能謙卑、透過自省體會造物者的博大。但一座離島呢?它該怎麼圓融邊陲的困境? 當我忙著閱讀蒐羅來的電影劇本,並對照搭配影片,賞析兩者的轉折時,我不禁想起從前泡電影資料館的日子。我說幸好我走的是多元創作之路,可以隨時穿梭在不同的領域,避開不利的大環境干擾,努力完成自我的交叉,再伺機找出一條活路,以不違背自己的心志繼續前行。但,一座邊陲島嶼,該怎樣立足天地之間?如果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豪情下一個賭注,命運會如何呢? 走著、看著、聽著、寫著、畫著、說著,那嘩啦啦一直在唱歌的海浪也有沉默的時候,那是月光皎潔、人神共處的一刻,天地也不得不寂靜下來,等著月光熟成,黎明開啟新的一天。如果愛一座島嶼的意志十分堅定,希望總會貼著浪花尖,潮水輕輕拍打島嶼的心,那是沒有疼痛也不需要吶喊的,因為心中有愛的人都會彼此依存、成就對方。而一座島嶼會迎著月光,慢慢熟成一種圓滿。那是我在神祕小海灣體會的一種離島風情,當我為它寫詩的時候,那從不平處飛來的疾風、驟雨,天外的天,雲外的雲,一樣在神祕小海灣徜徉。我相信它和我一樣,等著月光熟成一個圓形的沒有缺口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