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遺神作為一個禮物
《遺神》於胡思書店發表時,很多鄉親私下問,聽說你母親會來?母親前一天來電,說她隔天要到慈濟當義工,不來了。父親則由孩子挈領,帶至會場。關於父母,我寫了不少文章,如父親扛漁船導致駝背,母親在成衣廠上班、從一毛不拔到樂善好施等,鄉親或許讀到了,想見本尊。 有一個與母親有關的畫面是我當兵受訓,母親到成功嶺看我。她搭乘省親專車南下,帶牛肉乾、汽水等零食,下午,我與母親依依不捨道再見。我目送母親離開,重溫兒童時期對母親的倚賴。國中以後,朋友與家外頭的生活,才是一切,我因此知道兵役對於母子至少有兩層意義,一是再次親近母親,二是再與母親遠離,親與離之間,是悲傷、是痛,讓人子多了人生領悟。 成功嶺受訓時,我曾因五百障礙、五千公尺表現優異,放榮譽假。我跟同袍吃牛排,看電影,沒忘記備妥零錢,在公共電話打給我關心的親友。同袍忽然著急地跟我揮手,我不解,掛了電話快步走,回頭看見三個憲兵朝我而來。憲兵負責盤查休假士兵,只能快走而不能跑,我回頭看時,一名憲兵朝我伸直了手,幾乎搆著我的背包。 當時假短,沒有現在快速的高鐵,只好憩留台中。母親在電話那頭,不斷提醒穿暖吃飽,這些嘮叨當時聽來,卻是溫暖的叮嚀。後來,我獲得選兵機會,分發陸軍總部,有一次接受人事官請託,進成功嶺帶新兵,領結訓士兵二十人離開。我們在紅茶店歇息,預計搭乘一個多小時後出發的火車。幾名士兵鼓起勇氣跟我說,家在附近,可否給予一小時的假,回家看看? 不准許是常態,但心有不忍,准許了,若出現逃兵、車禍等事端,我得負責。我想起成功嶺上與母親不捨的道別情景,對比眼前的青澀少年,以及他們的背後,我看不見的每一個母親,便給了他們短假。七、八個人迅速離開紅茶店,搭計程車匆匆而去。而今事隔多年,他們或許不再記得我,或能記得我曾送出的溫暖,倒是人事官後來知曉了,指著我說,你好大膽啊。 母親對我的滲透是點滴漸進的。母親有個「惡習」是不分青紅皂白,待人一律客氣,跟店家買東西,回頭跟老闆致謝?善良的母親,總是群體中最弱勢的角色。我有一次回昔果山,鄰居提起母親,紛紛誇讚。這麼多年來,母親以她的溫柔溫暖,潛移默化了跟她相處的每一個人。比如父親,知道母親捐款,暴跳如雷,直呼,把他當水泥工的血汗錢,都浪費了。沒料到幾年後,父親也開始捐款助人。 鄉親恍然大悟,你母親是這樣的人啊,真應該認識。我跟鄉親說,幸好母親沒有完全改變我,不然,就不會有《遺神》了?母親知道我寫作,幾次要我修改文風,改寫勸人為善的文章。母親當然不懂她的孩子,多少次在夜深人靜寫作,他的孤苦堅持、他的深刻剛毅、他的文字慈悲與救贖,也是一種善良。 嗯,母親沒來,也看不懂我寫的是什麼,但我仍願意獻給她《遺神》。 因為母親,實在太愛拜拜了。
-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僑」者,暫居也。「華僑」就是一種身在海外,心繫家鄉的移民。華僑家庭也成為地理空間上散居、但經濟、文化仍保持一種共同體凝聚的特殊家族。因此,這群海外移民若有能力,他們總是在僑鄉購置田地,建起一幢幢的大宅第,修築宗祠與祖墳。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及落葉歸根是他們出洋的終極價值之實踐。 落葉歸根的意識,表現在日本長崎泰益號陳家及神戶復興號王家二個案例上,有著共同性與自身的特殊性。共同性的部分,包括他們的第一代(陳國樑、王明玉)均在晚年將海外事業交棒之後,返回金門安養,過世後並長眠於故鄉;此外,無論是陳家或王家,他們均通過僑匯、書信、歸鄉祭祖、建屋等活動,展現了海外商號對於原鄉家族的經濟照顧,且維持海外僑居地與金門之間親族臍帶關係。 然而,在家族共同體的凝聚過程中,兩者採用了不同的策略。泰益號陳家兩代人將長子(陳國樑長子陳世望、陳世望長子陳金鐘)、收養的日本孩子(陳國樑養子陳世科)或庶出的混血孩子(陳世望與日本太太所生的陳永義)出生於金門或帶回金門,讓他們在這裡度過童年時光,熟悉家族習慣與金門風土民情、語言文化,直到十餘歲再返日本加入泰益號,成為經營團隊的一員。簡言之,他們藉助閩南文化的薰陶,確保散居家族共同體的文化共性。 復興號王家則是在王明玉的號召下,以復興號的商業實力為後盾,在25年之間,返回金門購置土地新建了一個新的僑村,共18座建築物,其中16座傳統民居按房份分配給族人,1座祠堂(王氏宗祠)、1座學堂(海珠堂)為共有產業。復興號在王明玉晚年之際也進行分股,以各房份成員比例及對於商號的貢獻度等加以分配。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讓復興號得以進一步壯大,一方面有效地維繫了家族共同體的凝聚。 但是,這樣家族共同體的穩定性並不容易長久。首先,近代中日之間的歷史衝突,使得在日華僑商號無法永續經營,特別是1937-45年間的戰爭。一旦海外貿易受挫,經濟實力不復以往,當然會影響海外僑居地與僑鄉的關係;有些無法再繼續僑匯返鄉,海外家族成員多少受到僑鄉親族的責怪。更甚者,部分僑居地的華僑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無法繼續經營,只好結束海外產業返回故鄉。加上1949年之後金門成為封閉的戰地,以及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臺灣斷交之後,許多在日華僑改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戰後在日華僑歸化條件嚴格,日本政府僅給永住權),在兩岸對峙的情況下,歸鄉更是遙遙無期。 這樣一來,落葉歸根成為一種無法實現的願望,更多的情況是落地生根的現實。這個趨勢,其實是移民的一種常態,日本華僑如此,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地亦然。 走過歷史,百餘年以來,在落葉歸根的願望下,海外移民對於金門僑鄉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不但是對僑眷家庭或華僑家族的照顧,還包括對於宗族或跨宗族公共事務的參與,他們塑造了金門做為開放、進步僑鄉之形象,也在海外建立了鄉團、會館、祠廟、學校,傳播且傳承了中華文化。但歷史的變遷與轉折下,落地生根是海外華僑、華人必然的在地化過程,「日久他鄉變家鄉」。然而,他們的開拓者在僑鄉所遺留下來的空間文化遺產,卻成為今日金門文化資產保存、觀光發展的重要資源。華僑精神及其遺緒,值得我們省思與學習。
-
文學地圖的心靈舞者──陳則錞《心動了花開了》裡的土地與生命觀照
十月,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會場的「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廈大戲劇所讀博士的則錞跨兩道水域來訊,催促我給《心動了 花開了》一篇序,理由是「你是我文學世界的領路人」。收到這則訊息,她的花要開了,我可未心動。一個多月時間,我未回應她,只管埋頭苦寫我的《阿背》。十一月,金馬解嚴二十年,自馬祖的「不能遺忘的時代」一路飛回金門的「戰地36」,則錞赤著腳,手提電腦,在後浦城南門的85度C逮到我,急急切切要我盯著螢幕看她的《心動了 花開了》,文字與圖錄。 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塊,設色、塗染、舖陳一張文學地圖。我心為之一顫,是充滿創意性的視覺設計之書,也是極盡顛覆性的文字音符之書。既忠實呈現了作家們的作品,也有編撰者時而清麗時而隱晦、時而介入時而跳脫的作家側寫。則錞究竟要用顏色、文字,把作家帶往何處,又要帶領讀者往哪個現場?乍看下,這是乙冊打破作家傳錄制式書寫、閱讀的奇異之書,十個在地作家全進入了編撰者「偏執」或「我執」策展下的「心靈道場」演出。 二○○一年,我撰寫了篇萬餘字的〈邊緣發聲:1949以後金門文學地圖〉(收錄在《金門田野檔案》),也就是在那一年,初識則錞;此後又在《文化視窗》、《誠品閱讀》等刊物以「金門文學地圖」為題發表幾篇文章介紹島地文學、作家與作品。文本外的期盼,能有一本專書,穿梭古今時空,讓島內島外的讀者貼近文學的島嶼。可以回到古時,南宋朱熹〈次牧馬王祠〉裡的豐蓮山、明朝進士許獬《叢青軒文集》裡的總兵署、南明兵部尚書盧若騰《留庵詩文集》裡的賢聚留庵故居;可以進入今世,黃東平〈閩南家鄉瑣記〉裡的後浦的甲政第,黃東濤(東瑞)〈表妹自海峽那邊來〉裡的文厝內、呂紀葆(寒川)《古厝系列〉裡的榜林;還有陳長慶的碧山、黃克全的後水頭、陳亞馨的陳坑、吳鈞堯的昔果山;作家的出生地外,也可以是書寫下的地景,洪乾祐的紅樹梅、林媽肴的鐵蒺藜與軌條砦、張國治的花崗島鄉、陳榮昌的痲瘋礁…。 這樣的觸動來自年少的文學閱讀與行腳。將軍作家公孫嬿軍旅金門時一篇小說〈得月樓〉、散文〈春雨寒舍花〉,催促我探尋的興味;洛夫長詩成名作《石室之死亡》,在軍方安排下,我三度陪詩人重返太武山武揚坑道,也找到他讀《時間之書》的那塊巨石;寫〈金門種樹〉的菩提、〈吾的碉堡〉的管管、〈逢單日的夜歌〉的商禽,詩人重回金門時,我們也都急切要找那棵樹、那碉堡、那夜空。 砲聲交響,眾聲喧嘩,文學的金門讓人安靜、心靈安頓。但它被邊緣化,未晉入台灣文學的主流閱讀,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也只能一筆帶過。但又有甚麼關係呢?金門的意義就在於它是金門,一座無可取代的島嶼;外人無從寫起充滿故事的地方,惟有真實生存、真情相待的島嶼中人可以成書。 則錞說我是她「文學世界的領路人」,那麼,自二○○一年在「歷史‧本位‧李錫奇」學術討研討會相識迄今,十年了,我仍無法認定她是「文學人」,也無法評斷她筆下的「文學人」。但在我反覆翻閱《心動了 花開了:金門10位在地作家的文學〈心靈)地圖》之後,視覺受到了撞擊,心靈受到了震撼!或許是她長期沈浸在《李清照詞生命意境之研究》碩士論文的觀照與書寫,她穿著在宇宙、島鄉流浪的舞衣,扮演一位舞者,用純淨的音樂性語言,舞動出一張打破框架、別於傳統閱讀的文學地圖、生命情境、心靈觀照的文學地圖。這一次,真的心動了,花開了!
-
金門加油
本人因長住台灣,如無其他因公前往金門出差或教學,大約半年返金門一次,久久一次返鄉,才驚異朋友的小孩又長高一點、朋友又升官了或是又要大陸買房了。在為朋友慶賀之餘,也發現金門各界普遍日新又新,蒸蒸日上。 本會(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於11月19日至21日與國父紀念館、孫文學會及金門大學合辦之「第十三屆兩岸孫中山思想學術研討會」,會中邀請金門縣政府李沃士縣長專題報告「幸福新金門」,在短短的30分鐘報告中,普遍獲得兩岸與會學者一致肯定。本人每次返鄉發現各地均在大興土木,惟大都是片面印象,看不出金門現階段整體建設的大格局,但是透過這次縣長的專題報告,才對金門現階段有整體的建設概念。 李沃士縣長專題報告「幸福新金門」中,涵蓋推動公共建設(陸上建設金門大橋、海上籌建水頭商港、空中擴建金門機場)、醫療大樓及金門與銘傳大學城的建設。在招商引資上計有:台開工商休閒園區、昇恆昌商務旅館、莒光湖觀光飯店、水頭國際經貿園區(內含會展、遊艇、林務所休閒度假村與shooping mall等)。並為創造就業機會,開放精品免稅,引進國際名牌連鎖店(摩斯漢堡、全聯社、85度C、康是美、屈臣氏及左單奴等)。 在積極推動觀光行銷金門,依四季規劃:春季有石蚵小麥季、四月迎城隍,夏季有金門海洋風與閩南文化番仔樓,秋季有中秋博狀元餅、風獅爺巡禮,冬季也有賞鳥生態之旅等。至於平時的結合閩南建築的民宿、戰地文化的戰鬥營與生存遊戲及各式馬拉松、海泳與攝影比賽等等活動。這些努力讓金門入選台灣前十名的觀光小城並帶來2011年的113萬的旅遊人次與百億商機。 在提升有感縣政服務上,計有啟動1999縣民服務一通電話服務到家、加強醫療後送與照顧、與台連線服務旅台鄉親(特別是近年金門土地高漲,地政局與新北市提供跨區的土地諮詢服務)及設高雄、台中與台北三處的聯繫與服務中心。 在增加人民福利方面以金酒營利的基礎上與民分享的理念、提供幼託整合、全職媽媽,全面實施小學至大學津貼與交通補助、青年安心成家與創業貸款、設置老人大同之家、松柏園等,均可見其用心並能獲得中央支持與肯定(打造老人天堂的福田家園榮獲行政院金擘獎)。 金門為國內排名第一的幸福縣,特別是現階段台灣一片景氣低迷時,由金門全民的努力節約與保守,定存800億,每月以10億成長,更顯的金門朝三民主義的模範縣邁進,與會學者一致建議李沃士縣長專題報告「幸福新金門」可提供全國各縣市的借鏡與參考。 身為文字工作者常善於批判(批判並非只是負面,有批判才能促使當政者反省與精進),但基於理性與對家鄉的善意,該鼓勵的與該肯定的也應秉公給予鼓勵與肯定,本人對於縣長及縣府團隊之用心建設金門給予肯定;並且本會將透過各種管道向相關主管單位建言。
-
我的台中蝴蝶
生命中,有許多個折口,有的步步凝重,意義深遠;有的淺步快走,痕跡輕薄。我寫金門約百萬言了,許多人不解問我,哪來的深濃情感,一寫再寫。十一月下旬在台北胡思書店發表我的新書《遺神》、楊樹清《阿背》,我提到常以「發洩、發表、發現」跟學生分享寫作歷程,一時的關心是情緒,長期的惦念方是情感。 洛夫提到《遺神》的語言風格,介於白先勇與王文興之間。我知道詩人說的,或許是行文拗口,如水困深灘。李錫奇提到鄉親辦活動應該擴大層級,不要只是金門人的聚會。關於此,我深表贊同。 鄉親提問,何以能對故鄉一寫再寫?我便對短暫居住的城市有著歉意,其中一處是台中。「台中」,「台灣的中部、南北的分界」,正巧也是我生命轉折的地方。我高工畢業後,選擇提前入伍,後於成功嶺受訓。那個年頭,服役被視為男子漢必經的歷程,所以高工導師詢問,誰願意提前服役,全班四、五十個人,幾乎都高舉著手。到了體檢報到,只我一個人到場。高工畢業後,等兵役通知,只能打零工,不如提前入伍,省得延宕,並決定退伍後再考大學。 分配到成功嶺受訓,讓我意外。成功嶺以大專兵訓練聞名,以它為主題的歌曲、電影,不知凡幾。小時候,看慣軍旅與操練,自覺體力尚優,沒料到「睡覺」就是大問題。 晚上十點就寢,同袍操勞累,雖快速入眠,卻不安靜;陣陣車鳴、齁齁雷響,我躺在床上,以棉被掩耳敵擋、以默數呼吸遺忘,都無法好好睡上一覺。常是熬到兩三點,才倦卷睡去。我因此省悟,當好軍人的首要秉性,必須好吃好眠哪。 看多了操練,並不代表可勝任無礙。一次,看見身高一米八的大個子,攀爬兩公尺高的「矮牆」,竟蹬不過去,一米六多的矮個,反而飛躍而過。我跟同袍不解竊笑。等輪到自己上陣,警覺到多數人的實力,都在臨場時,折心損力。平日不費事即攀過的「矮牆」,掙扎一番才克服,正式戴上鋼盔、繫S腰帶、扛槍的五百障礙,我在「矮牆」前,看見了自己的矮跟無能。最後只能繞過去,失格,加入集訓名單。 我利用閒暇,跑到「矮牆」前,面對它、衝擊它、挑戰它,在下一次的營測,我的成績直升,獲得榮譽假機會。全連只我跟趙姓同袍放假。住火車站附近的國軍英雄館,備妥便服,戴帽子,遮掩青短的頭髮,逛百貨公司。我偏愛綠川東、西街的景致,楊柳依依,河流淡淡,人擁擠、色繽紛、聲嘈雜,挨著河的街道,多了一份必須淨心才能領略的沉靜。 奇妙的是,直到此刻,我與台中的相處,如鐘乳石洞的滲水,暗流許久,才漸漸有了累積。 選擇提前入伍,是一個有力量的轉折,如同蝴蝶理論,影響我的人生。 如果這一個轉折的不在,我有機會寫《遺神》嗎? 我想這個答案,連蝴蝶也不知道。
-
家父的衣著哲學
一九三零至九零年代的金門公教人員,最常見的服裝,大概是中山裝或近似中山裝的制服了。印象裡,當年家父最常穿的服裝,就是金門縣政府統一規定與製作的制服了。夏天,淺藍色的短袖上衣,材質薄爽;冬天,深藍色的長袖上衣,材質厚暖,加上厚外套,似乎就能抵擋金門海風吹來的寒流。 古板、保守、樸實無華,是我對家父穿著的主要印象,這些印象也反映當時金門公教人員服裝的普遍特色。衣服之樣式極盡簡單,顯示相當程度的莊重與禮節。當年金門處在兩岸對峙的戒嚴時期,連衣著也不例外,反映嚴謹與拘束的特質。曾經有好幾年,家父上班,身著深藍色的中山裝。後來穿卡其色的中山裝。後來有一陣子,全縣統一穿著淺藍色的公教制服。制服分夏冬兩種,造型酷似中山裝。冬季,多了件深藍色的厚外套,因金門冬日相當寒冷,凜冽刺骨。 記憶裡,家父的衣服幾乎都是素色,跳脫不出黑、白、藍三種。在家,家父常穿家母所縫製的睡衣,或破舊的制服。從未見過他穿過任何便服。可能是家窮,捨不得買便服;也可能是家父生性保守,不習慣穿便服。便服,多少有悠閒、隨意的含意,家父打從心底無法接受。在家接待客人,家父總是穿著制服;到遠方出差,不是制服,就是同一套西裝。 當年村裡富有人家,男士身著鮮艷華麗的服飾,大有人在,家父卻穿著保守,樸素到近乎寒酸,單調到近乎乏味。家父一生,除了求學時期穿過球鞋,都是穿黑色皮鞋,黑色襪子,搭配當年金門縣府統一製作的制服。與制服搭配的,還有疏理整齊的頭髮。家父一生,不論時空,都扮演「模範生」的角色。在家,孝順父母,做子女的好父親;在校,奉公守法,盡忠職守;在社會,守法重紀,合群盡責。穿著,也一直是中規中矩的。 衣著反映了家父美好的個人心理素質,如節約、簡樸、真誠、實在、合群、守法等;同時,也反映了家父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特殊使命。當年金門處在戒嚴時期的公教制服,確能喚起同心同德的使命感。 家父在解嚴前即離世,因此我無法確切得知:家父若穿著五顏六色的便服,會是什麼形象,給我們做子女的,又會是什麼印象與感受。猜想家父衣著上會解嚴,心情與人生的許多思想,也會更加自由與解放吧!
-
南韓濟州生態島
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10月5─9日,我們金城早泳會一行28人,赴南韓濟州島旅遊。從下飛機進住濟州東方飯店開始,就感到生活很不方便,飯店不提供保特瓶礦泉水,茶包,咖啡包,牙刷、牙膏等日常用品,晚上房間不開冷氣,一個保特瓶很寶貝,裝東西塑膠袋要不到,好像來到一座物資缺乏的島嶼,台幣1元兌換韓幣35元,買東西動輒上萬。其實今日韓國的經濟已經蓬勃發展了,但全民仍然保持生活節儉樸實無華,尊重傳統自然規律的習慣,沒有進口汽車,很少見到機車,大都以步當車,大家很重視生態環保。全島舖有環海島的YU人行道,我們早晨環海散步,很感舒適窩心。讓我想起來韓國前,在文化局三樓所觀看的《歐洲生態村與生態社區》影片一樣,他們居民的生活都有點像我們「回到從前」儉樸情形的感覺。 上回在山東登中國泰山,累得要死。這次我又挑戰體力,登上韓國山嶽陡峭的一千幾百多個階梯的漢拿山之「城山日出峰」,來回一個半小時,上山右邊靠崖,有防跌欄杆可拉,下山時我的腳已發軟,因左邊靠壁,沒有扶手欄杆可依靠,下階梯很吃力。幸虧有錫奎教官的肩胛當拐杖,我按其肩,一步一步下山來,佳哉啊!在山頂瞭望了大地的一片廣闊牧場。牧場上飼養著濟州史上聞名的迷你馬,如今島上有三千多匹,約佔南韓馬匹總數的三分之二。馬匹的骨粉,是濟州島特產,傳濟州人沒有骨質疏鬆症或關節炎,因常喝骨粉湯的緣故。 濟州島上的一些原始習俗仍很傳統,最有意思的是這裡還可以看到母系社會的痕跡,當家作主,要上山下海謀生工作的是婦女,男人只留在家裏照料家務,還可娶四位老婆,他的工作只負責傳宗接代,而且動不動就要休妻,聽起來男人似乎很神氣。其中「海女」算是最典型的「職業婦女」了,她們常要潛入水中,沿峻峭的礁石採集貝類、鮑魚、海參和海螺等海產品去販賣維生。可惜當天海上風浪大,「海女秀」表演節目取消,我們看不到海女神勇的表現。 濟州島素有「韓國夏威夷」之稱,保留著獨特的文化,人稱濟州有「三多三無」。 三多:石頭多、風多、女人多;三無:無乞丐、無小偷、無大門,貼切地反映了濟州獨特的自然文化景觀和濟州人民樸實的民情。 城邑民俗村人民的生活,是數百年祖傳承襲下來樸實的生活全貌。目前留有350棟的宅屋,被指定為韓國的民俗村保存地區。羅列著以茅草為屋頂與以石頭堆成牆壁後,再繞一層石牆圍住,而以架木取代宅門,架木放上一根、二根或三根,都有其象徵意義。至今仍有村民在屋裡生活,他們共同種植作物,共同吃飯,像影片《歐洲生態村與生態社區》人民的生活一樣,像大陸共產制度的人民公社型式,產物除自給自足外,還製成產品,行銷觀光客,當村裡的公款。
-
從魏鳳和晉升上將談起
中共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習近平於11月15日接替胡錦濤,成為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擔任軍委主席的第三天,他於17日簽署了中央軍委委員、第二炮兵司令員魏鳳和晉升上將軍銜命令,並於23日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晉升上將軍銜儀式中,向魏鳳和頒發命令狀。這個授階儀式透露出習近平實質掌握軍權、穩定完成接班的訊息。 毛澤東曾說:「槍桿子出政權」。中共建政以來,黨及國家領導人的權位是否穩固,軍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自毛澤東以來,有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接班失利的例子,三人權位不保的主要原因,乃在於雖然具有黨政的最高職務,但未擁有軍權。鄧小平在「六四事件」之後,選擇江澤民接任總書記,並在短期內,陸續交出中央軍委主席及國家主席之職位,可見黨政權位的鞏固,需要軍隊支持,而接任軍委主席職務,才是確保接班完成的象徵。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江澤民援引鄧小平的交班模式,依序將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交給胡錦濤,自己則續任軍委主席,一方面是沿襲中共傳、幫、帶的歷史傳統;另一方面,是江澤民希望「扶上馬,送一程」,繼續發揮他的影響力。因此,外界有「三個代表入黨綱,交黨交政不交槍」的評論;也造成「兩個中央」及「槍指揮黨或黨指揮槍」的矛盾;這種交班不完全以及江、胡關係的互動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直到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江澤民軍委主席的職務交給胡錦濤,所有「北京權鬥」、「黨槍矛盾」的爭論才告平息。 中共十八大落幕,胡錦濤卸下總書記、軍委主席職務,交棒給習近平,創造中共史上首次總書記「裸退」紀錄,令中外專家跌破眼鏡。胡錦濤打破往例,離開政治局常委後,瀟灑交班,不再如鄧小平、江澤民留任軍委會主席兩年,下台身影漂亮,讓繼任的習近平可以早日揮灑、有所作為,值得肯定,在中共政治史上會有其正面的歷史評價。 中共一向強調遵循「以黨領軍」的規範。從江澤民當年權力移轉模式,顯示中央軍委主席才是最高權威的象徵。因此,也讓外界認為,中央軍委主席職務是否交班,才是中共權力繼承是否完成的重要指標,可見軍權是決定黨內權力競逐成敗的重要因素。這次胡錦濤創下了權力交班的新模式,個人觀察認為,中共黨與軍隊關係的實質,就是:擁有黨權雖然可以指揮軍權,但是,沒有掌握軍權就難以鞏固黨權和政權。
-
營造友善的消費環境
金門縣政府協助傳統小吃店進行店面整修,成效頗受好評,由於預算有限,輔助金額不高,但已能促使商家正視消費環境不佳的問題,特別是這個政策才剛開始,相信在逐年編列預算、政策持續推動之下,有助於地區整體觀光形象的提升。 硬體提升了,但軟體呢?濃厚人情味一直是金門的「無形招牌」之一,總能讓登門的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隨著功利主義抬頭、商家市儈的氣息愈來愈重,甚至還有不肖業者仍存著把消費者當成「待宰羔羊」的心態,將讓公務部門的用心大打折扣。 金門拜「小三通」之便,到訪的過境台商、自由行陸客持續增長,由於菸害防制法的實施,各大特產店、餐廳乃至於機場、碼頭,門口吸菸區總是擠滿吞雲吐霧的「癮君子」,或站、或坐、或蹲的紊亂景象,讓人看了不禁搖頭。 以台北市一傳統市場為例,為了讓顧客養成入店內不抽菸而影響其他消費者,店家與管理單位在中央步道設有許多座位,讓想抽煙的消費者感覺受到尊重,同時也可以讓逛街腿酸的消費者可以得到休息的機會,而隨行其他消費者自然可以好好在店內好好挑選、「血拚」一番,店家荷包賺飽飽自然也是笑呵呵,一舉數得。 日籍作家長野慶太以《集客力》一書介紹美國拉斯維加斯為何能在短短70年的時間,從美國最貧窮的區域躍身成為首屈一指的度假勝地,每年吸引3、4千萬遊客造訪,靠得就是「以客為尊」的服務宗旨。 書中舉了一家童裝店的例子,店家特別架設電視播放逗趣卡通、甚至還會貼心準備玩具、零食,讓隨著家長登門的小朋友可以安靜等待,無形中已增加家長在店中的停留時間,可以好好挑選小朋友需要、甚至是購買不需要的服裝、日用品;這就是服務業發達地區的表現,讓消費者覺得貼心、放心與安心,並心甘情願掏出口袋大把大把的鈔票。 金門隨著往來人口持續增長、經濟活動日漸活絡,傳統店家面臨外來商家的挑戰,想要存活下來可不是靠著政府硬體建設的輔導即可,行銷學、服務業等學分也要趕緊修補才是,如此才能營造友善的觀光、消費環境,讓到訪遊客賓至如歸、發自內心的感動。
-
閩畫史稿
我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收集、修補裝裱、考證金門先代遺留的古字畫,終於編成《金門古書畫藝術》一書,2005年由金門文化局出版,勉強可以說這是一本金門前代書畫史。研究期間,很多書畫名家的身世,是從《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查找出來的。辭典裏面前朝閩、台、金書畫家的小傳,多數是參注《閩畫記》、《八閩書畫記》、《閩中書畫錄》、《福建畫人傳》諸書。尤其是《閩畫記》、《福建畫人傳》被引用得很多,此二書也是我在閩南、閩北追索多年,毫無所得! 《閩畫記》,明代徐火勃 (1563-1639) 著,侯官縣(今閩侯縣)人。他藏書七萬餘卷,多宋、元秘本,畢生求書、藏書,尤精校勘,著述約50種。 《八閩書畫記》,清代錢塘丁傳(1722-1799)著,丁傳是西泠印派創始人丁敬之子,能傳丁敬之學,知金石文字、書畫篆刻,而不以藝名。 《閩中書畫錄》,清代黃錫蕃續丁氏,增至十六卷(1807年)。黃氏浙江嘉興海鹽人,書法家、藏書家,邑諸生,以布政司都事候補福建六年。書以斷代為順次,唐至清閩籍書畫家總共802人,引用書籍327種,對閩中藝人可稱詳備。 《福建畫人傳》,陳子奮(1898-1976)著,祖籍長樂,出生于侯官縣(今福州市區)。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美術界推為國畫研究會理事長、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福州美協主席等職。 今年九月初,我隨李錫奇大師到福州參加兩岸美術展。由廈門到福州的動車誤了班次,讓素昧平生的梁桂元畫家在酒店空等兩個小時,直到晚宴之後,在KTV才找到我。首次見面送來《梁桂元水彩畫選》、《梁桂元水墨畫集》、《閩畫史稿》等書,並說希望引用我《金門古書畫藝術》中的部分圖文資料,我答應寄一本讓他盡量使用。他手頭有1958年手寫蠟紙油印本的《福建畫人傳》,要影印一份回贈我。梁桂元,生於福州丹青書畫世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擅長中國畫,精通西畫,從事美術教學十多年。 《山海經》中福建稱閩,百越族群中之閩族聚居,本有七支土著部落,周禮稱「七閩」;秦稱「閩中郡」,元為八路,明升八府,始稱「八閩」;清代增設台灣府,一度有「九閩」之稱。梁桂元《閩畫史稿》的建構,就畫論畫,參考前面的閩畫論,加入現代畫的部分。從古閩族先民的史前繪畫,開始了曇石山紋陶文化、華安史前岩畫。接著秦漢、南北朝、隋唐的中原文化南來。五代、兩宋的閩畫漸臻輝煌。元明閩畫全盛,出現福州、莆仙,閩南、北、西、東各地畫風的崛起。清代閩省各地域畫風、畫派的形成,詔安畫派的突出、閩籍畫家入台,台灣畫風的興起。近代、現代多元畫風的表現,加入西畫的領域,畫苑、美術社團的創立。並為吾閩各地歷代的名畫家立傳附圖錄,遵史書例,生人不入傳,今尚健在的老畫家在論述中有提及,但不另列傳。福建區域性的繪畫藝術歷史,臍帶連接的是中國大歷史文化的長河,遙望中原文化的源頭,偏遠的海疆卻被譏為「閩習」。 《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歷代繪畫、書法、篆刻、技藝等美術家,名世者皆可入傳。辭典中,可以查到清代唯一的金門書畫篆刻名家林樹梅小傳,畢生工於書法的西村呂世宜闕如遺珠。梁桂元《閩畫史稿》,純粹談論福建的繪畫史,林樹梅名列在書中「福建畫人一覽表(清代閩南地區)」,沒有圖錄,至今我尚未見過林樹梅書畫篆刻真蹟或圖版,憾甚!吾輩當致力於「金門畫派」的氣候形成,將來至少也要在《閩畫史稿》占一席版圖。李錫奇大師今年甫得「國家文藝獎」,金門人在台灣畫史占一席之地,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