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健康尚「麻吉」
也許是切身之痛吧,對於有關健康與醫藥的新聞總會特別注意。那日一則報導吃檳榔的所謂「紅唇族」年齡層大幅下降的電視新聞吸引了我的目光。電視畫面中幾個受訪的少年仔約莫十五、六歲左右,唇紅齒黃的明顯特徵透露了他們上癮的程度,對著鏡頭聊著自己的檳榔史,隨手拿起手邊的「補充彈藥」又是一顆迅速的塞進嘴裡,嚼得起勁。 記者問他們知不知道檳榔會導致口腔癌?只見這幾個小伙子搖搖頭,看似不知道又像滿不在乎。問他們是怎麼和檳榔打上交道的?答案倒像是事先套好似的一致:「朋友請吃的,不試一下會『歹勢』啦!」他們都坦誠第一次「嚐鮮」實在不怎麼欣賞這號稱「台灣人的口香糖」的風味,但這是和朋友間「交陪」的一種難以回絕的「禮貌」,吃了幾次後便習慣了,一路吃過來也就欲罷不能。 這則少年仔吃檳榔的新聞,除了健康層面引起我的注意外,令我頗有感觸的還是那種「朋友弟兄」相招「趣味」一下的「無奈」。其實不只是檳榔這玩意兒,我相信不少人會沾上菸、酒,除了自身好奇外,很多時候都是一種與他人交陪拉近距離的「必需」。請菸、敬酒成了一種營造「麻吉」氛圍的手段,面對這樣的「善意」,除非你能證明自己的健康狀況無法承受這等好意且能獲得對方的體諒,否則在應酬文化下,這種向菸、酒說不的回應難免被貼上「不給面子」的標籤。 很慶幸身邊的親友、同事少有檳榔族,不曾有被邀請共享的經驗,但菸、酒就因「服用」的人太普遍而總會遇上被請菸、敬酒的狀況。因工作因素常有邀宴,健康不佳讓我堅持不菸不酒,回絕他人請菸倒沒遇過什麼麻煩,至於敬酒嘛,或許成長於酒鄉卻不沾酒被認定是奇怪的事,每回吃飯總要上演敬酒拉鋸戰的拖棚歹戲,有人還「ㄌㄨ」到展示自己胃穿孔手術留下的「拉鍊」證明只要不死都能喝,只是對於這種激情的挑釁我總會一笑置之。人際關係固然重要,但為了表示「阿莎力」而賠上健康,那就大可不必了。
-
協助民眾解決土地問題
針對地區民眾關切的土地問題,立委吳成典於日前特在縣府舉辦一埸「金門縣民申領土地回復所有權登記」協調會,出席民眾大吐苦水,並痛陳地政局、國有財產局金馬分處對土地問題處理的諸多質疑。 的確,地區土地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倍受民眾所詬病,早年民眾土地有不少是被軍方強佔,有些則是不懂得登記被劃為國有地,有些則是地籍圖縮水和原登記面積不符,結果平白損失不少土地,還有不少民眾土地被政府強制徵購、價購,這些種種,迄目前很多仍申討無門,導致造成民怨。 地區土地問題之所以棘手,肇因於在民國四十三年以後才有土地權狀,又因早年國軍戍守金馬,因軍事需要借用、佔用民地,這些種種讓金門的土地問題形成一筆爛帳,也因為如此,政府曾訂定安輔條例,讓民眾依法補辦土地所有權登記,當時民眾申請歸還土地的案件高達八千七百多件,不過,那時也由於立法不夠周延,導致有很多民眾土地一直要不回來,但也有一些投機者卻鑽法律漏洞,大肆登記土地,結果衍生一些不公不義的糾紛,這些不合理現象,是造成民怨的主因,試想,自己的土地要不回來,有辦法的人卻可以大肆大筆的登記土地,而且竟然可以很容易取得土地所有權,難怪要不回祖產土地的民眾會忿忿不平,感嘆社會不公不義。 土地問題是不少金門鄉親心中的痛,如何協助他們要回祖產,如何把那些掠奪他人土地的不肖人士繩之以法,有賴相關單位多加用心。誠如李縣長與吳立委所言,該是民眾的祖產,只要證據明確,就要依法早日還地於民,超出常理的才應仔細考量審查,以免土地問題積惹民怨更深。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常看到一些高級知識份子,為了求職、交友及婚姻問題找人卜卦,排命盤;居高位的要員,為了躋身於更高的官階,求得更高的地位,不惜重金禮聘江湖術士、風水大師,為自己的辦公室調整門面、座位。若要問,真的有效嗎?那就得看個人的福報機緣了,巧合的事不能說沒有,但是「摃龜」的情況顯然也不少。 明朝有位袁了凡先生,他年輕時遇到一位孔老先生,會看相也精通命數的道理,看他有做官的命,勸他棄習醫術而勤讀書,後來袁了凡讀書考試果然一帆風順,而且考試名次都和孔先生推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索性請孔先生推算出一生的吉凶禍福,何時富貴窮通,因為太準了,從此他就非常相信,一個人的進退榮枯都是命理註定好的,是命舛運桀也好、飛黃騰達也罷,反正一切都已命中註定,沒什麼好強求的! 因為太相信宿命,又不去追求命定之外的東西,所以袁了凡的「前半生幾乎都讓孔先生給算定了。其實,「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不想被命運之說控制得動彈不得的人,倒可以學學袁了凡「後半生」的改變,袁先生因受禪宗影響,發願多做善事,多積陰德,結果這一「起心動念」,不但改變了他的「後半生」,孔先生後來的預言也都失靈了,包括參加鄉試,袁了凡由第三名而變為第一名,又高中舉人,獲得子嗣、平安度過五十三歲的大劫難,且無病長壽到終老。 所謂「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袁了凡一生的際遇正是個活生生的實例。很多人都冀求自己一生平順、成功,最好能平步青雲,一輩子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卻不願意積極努力去開創屬於自己的前途,因此年輕一代流行血型、星座、手相、紫微斗數;年長的一輩動輒講究風水地理、八卦命相等,非此似不足以克竟其功。 其實,這樣的「一廂情願」,往往「求榮反辱」,別忘了老祖宗告誡我們的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言以蔽之,這一切不過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道理而已!
-
光鮮的背後
這個時代愈來愈不好混了!講的是科技化、全球化、知識化,沒有三兩三,要在這個現代化社會立足、存活,還真不容易! 古人有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事事需要張羅。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勸人惜福,勤儉自持,方能安身立命,坐享餘福。 現今人生來好命,靠著上一代人的儉吃節用、辛苦打拚,加上全球歷經工業、資訊革命帶來的大環境繁景,台灣也搭上這班列車,締造經濟奇蹟,使現今的人們,過著有史以來的「富裕」生活,看似光鮮,然而,光鮮的背後,也隱藏著無比沈重的「代價」! 現代人雖然看似「富有」了,但是消費更是水漲船高,開門不只要張羅七件事,更須支付水電、通訊、瓦斯、汽油等等日常開銷,還須繳交各項名目的稅賦,有的甚至背負車貸、房貸,加上現今的高水平生活、高學費,怪不得生育率每下愈況──養兒育女難啊!總歸一句:現代人看似享受富裕,其實背負層層的消費生活壓力。 尤有進者,當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峰期時,就得面臨所謂的「經濟瓶頸」挑戰,甚至嚐到經濟衰退苦果。君不見這二、三年來,全球景氣不振,我們的國民所得也被拉到七十九年水準,人民自會感到手頭緊了,變窮了,生活愈來愈不好過! 主計處最近公布去年台灣地區家庭所得分配結果,貧富不均與富人稅成為議題。不過,經過解析,問題不在富人越富,而是普遍的變窮,窮人更窮。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加課富人稅,試問嚇跑投資者?還課什麼稅?而在於建構更優質投資環境,增加就業。 成功者背後,都有一段艱辛奮鬥歷程。看人的光鮮,不應只看浮面,而應取其「臥薪嚐膽」精髓;面對未來不確定的年代,無論國家、企業與個人,都要勇於變革與創新,政府應排除萬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個人更應勇於投資自己、充實自我,提昇競爭力,才不會被這巨變的時代浪潮所擊退!
-
面對陽光
十多年前某一個晚上,本社編輯主任「風衣」先生,拿著對台金鄉親新發行的「金門報導」讚嘆:「一份靠贊助的刊物,能寫得讓大家搶著看,報社就是培養不出這樣的人才!」當時,在一旁的編輯「博文」笑著向主任說:「其中之一就在報社裡面,而且,他的文章還常投進中央副刊等台灣大報!」 幾天後,我突然接到一紙調職命令,以委任五職等技士到校對組當見習生,學習報紙發行作業基本概念,因為,校對介於編輯、排版和印刷工作之間。幹校對工作,最能實地了解記者和作者文稿的寫法,以及編輯版面處理、標題製作,舉凡標點符號運用,文稿、圖片、人名、地名、數目、年代等等稽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樣樣不可馬虎,負責把記者、編輯、排版的錯誤找出來,否則,一字之錯,報紙一經散發出去收不回來,可能成笑話或無可彌補的傷害。 六個月後某晚上班,「風衣」主任突然把我叫進編輯室,拉開他的坐椅要我坐下,指著桌上的一疊新聞稿,要我接編第二版新聞;斯時,正巧兼代社長的白總編進入編輯室,主任向他報告:「經過六個月考核、訓練,今晚舉行考試!」 說實在話,當初奉命調校對,並沒有人告訴我未來有什麼安排,心裡暗忖著大概是會派出去跑新聞,因為,報社是講倫理的地方,新進的記者,依例都必須先到校對組經幾個月的歷練,才能放出去採訪,記者經實務歷練,有機會才能調升編輯,因此,突被指派接任編輯,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只得懷著忐忑之心接受考驗。 隔天,編輯主任要我去他家,在金城天主教堂旁的閣樓,一連幫我上了三天課,把長年新聞工作經驗傾囊相授,一再強調幹新聞守門人,為善盡社會責任,很容易得罪人,但是,無論如何都要嚴守立場與原則,勇於面對陽光,不要管出現在身後的陰影!」 歲月悠悠,匆匆十餘寒暑,雖然主任蒙主寵召,提早離開工作崗位,這些年來工作上遇到困難險阻,不克繼續當面請益,但每次翻閱當年筆記,展讀上述叮嚀教誨的字句,心頭頓覺寬慰無比!
-
理智而不暴力
沒有暴力,詳和、穩定、安全、幸福的,是我們所希望的美好社會生活環境品質理想。 前些天,看到二則暴力的新聞報導,僅僅是為了一點小事,不能容忍一時之氣,而就大動肝火,以暴力去傷害別人,真是太不理智的作法。傷害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為什麼就不能理智的、理性的,以民主、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來解決彼此的爭端,而非要以暴力不可? 開車、超車,每天都會在馬路上發生的事,只要依照交通規定,不妨礙道路行駛安全,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怎會跟暴力扯上關係呢? 新聞報導:有一位駕駛就因為超車,引起了對方的不悅和不滿,在路上就遭對方一句話不說,下車就向他開槍,所幸命大,逃過一劫,受點皮肉之傷。另外一起也是超車引起的暴力事件,駕駛竟然遭到群體的圍毆受傷住進醫院,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以往,社會新聞亦曾報導:只因看了對方一眼而已,對方不分青紅皂白,覺得被人輕視,就使用暴力。想一想,我們的社會到底是怎麼了,是不是生病了。 我們自許是一個民主進步的社會,代表著它的一個理智、理性,互相尊重、約束的社會機能。社會個體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衝突,要循著民主及法的觀點,用理性理智來處理,化暴戾為祥和之氣。 社會的秩序、穩定、安全,需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來達成,而不是一個人或是少數人的責任而已。唯有不分你我,大家都有一樣的認知及認同感,盡一己之力,反省、自我要求、約束、理智,我們才能生活在「桃花源」般的社會裡。
-
抓得到才怪?
「十次車禍,九次快!」這句宣導交通安全的老生常談幾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太多的車禍案例驗證了這句話絕非危言聳聽,知所警惕而小心慢行者固然有之,卻也有不少人偏不信邪,照樣橫衝直撞,享受速度的快感,類此宣導減速慢行的「道德勸說」能有多大作用,你我皆心知肚明。為了真正有效遏阻超速違規行為,於是有測速照相機的設置與警力不定時於某些路段測速抓違規的終極手段。 以往警察「埋伏」在路邊抓超速讓人防不勝防,心存僥倖而貪圖一時之「快」者往往難逃被「拍照存證」的命運,加上路邊測速照相機的「虎視耽耽」,對喜歡開快車的人無疑是一種如影隨形的箝制,也的確讓不少人在權衡速度與荷包之間的得失下規矩了許多。然而,隨著人權意識的擴張,警方的「偷拍」作法引發「不當執勤」質疑,為表示執法之「坦蕩磊落」,警方必須「化暗為明」,把警車停在路邊讓往來車輛遠遠即可望見的位置,打開警示閃燈告訴駕駛人「執行勤務中」,以往躲在警車內持測速槍出其不意「放冷槍」也不再被容許,只得乖乖站到路邊明顯處持「槍」警戒。如此取締超速的「便民」措施無異「自廢武功」。 至少還有測速照相機吧?基本上這是一種根據人性心理弱點而設置的工具,雖然在相機所在位置前某段距離即先以「前有測速照相」標示告知,但這樣一部長期鎮守一處、隨時可能留下超速者「倩影」的機器,讓愛開快車的人難免心存顧忌。不料某日看到某電視新聞頻道「教導」民眾辨識測速照相機真偽,報導披露台北市半數測速照相機是假的,還詳細比較真假相機在外觀上的差異與辨別要領,甚至強調真相機也能從幾個小地方觀察是否有在「運作」?這樣的報導滿足了民眾知的權利,卻也讓測速照相機的設置變得徒具形式。 行車安全本應靠駕駛人自律,但就是有人管不住自己,非賴公權力無以節制,只是如今這些必要手段一一「破功」,「慢郎中」們得更加提防這些無法約束的「急驚風」了。
-
協助民眾解決土地問題
針對地區民眾關切的土地問題,立委吳成典於日前特在縣府舉辦一埸「金門縣民申領土地回復所有權登記」協調會,出席民眾大吐苦水,並痛陳地政局、國有財產局金馬分處對土地問題處理的諸多質疑。 的確,地區土地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倍受民眾所詬病,早年民眾土地有不少是被軍方強佔,有些則是不懂得登記被劃為國有地,有些則是地籍圖縮水和原登記面積不符,結果平白損失不少土地,還有不少民眾土地被政府強制徵購、價購,這些種種,迄目前很多仍申討無門,導致造成民怨。 地區土地問題之所以棘手,肇因於在民國四十三年以後才有土地權狀,又因早年國軍戍守金馬,因軍事需要借用、佔用民地,這些種種讓金門的土地問題形成一筆爛帳,也因為如此,政府曾訂定安輔條例,讓民眾依法補辦土地所有權登記,當時民眾申請歸還土地的案件高達八千七百多件,不過,那時也由於立法不夠周延,導致有很多民眾土地一直要不回來,但也有一些投機者卻鑽法律漏洞,大肆登記土地,結果衍生一些不公不義的糾紛,這些不合理現象,是造成民怨的主因,試想,自己的土地要不回來,有辦法的人卻可以大肆大筆的登記土地,而且竟然可以很容易取得土地所有權,難怪要不回祖產土地的民眾會忿忿不平,感嘆社會不公不義。 土地問題是不少金門鄉親心中的痛,如何協助他們要回祖產,如何把那些掠奪他人土地的不肖人士繩之以法,有賴相關單位多加用心。誠如李縣長與吳立委所言,該是民眾的祖產,只要證據明確,就要依法早日還地於民,超出常理的才應仔細考量審查,以免土地問題積惹民怨更深。
-
良心哪裡去?
大陸一名不諳水性的青年到泳池玩水消暑,玩得正高興,卻一腳踩了個空掉進了深池,眼見青年就要滅頂了,一大票群眾猶然看猴戲般的作壁上觀,沒一個自告奮勇願下水救人的。最後一位認為有機可乘的「泳」士向老闆提出要價一千願下水救人的要求,老闆因不願出高價而和「泳」士討價還價了一番,等到價碼談妥,青年早已淪為波臣! 跟這則「新」聞一樣,讀來讓人心酸的是多年前發生在法國聖米歇爾古修道院山路上的一則「舊」聞:一位六歲大的小女孩和年輕的母親在下山的途中,小女孩一個不小心掉進水洞,憂心如焚的母親在試圖救人之際,站在牆頭的數十名觀光客不但袖手旁觀,有些人更幸災樂禍的拿起攝影機猛拍,就像是在拍電影一樣,活生生的把母女溺斃的鏡頭做了「忠實」的紀錄。事件發生後,法國當地居民聽到一名觀光客大言不慚的說:「我已把整個過程拍到影帶上了」。最後還一副待價而沽,準備把這血淚交織的畫面高價出讓的醜態呢! 兩則溺水事件,時空背景有異,結局則一,枉死的三條人命肇因全在世人少了份利益他人的同情心。對很多人來說,見溺不救已夠讓人心寒了,能把別人的生死拿來討價還價一番又無情的加以紀錄則更令人吃驚。雖然,在今天這樣一個都市叢林,早有人不把愛心當回事了,但真要這般「風吹不動天邊月」;真要這般「飽食煖衣無所用心」,恐怕只有那些良心被狗吃掉的人,才會如此這般「忘情所以」吧! 如同那些利慾薰心又迫不及待「取景」的「觀眾」們,他們的一舉一動,已不是「沒良心」這三個字所能一語概括,他們不但是「自掃門前雪」的「典型」,更是一切「醜惡」的代表,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的除了自私,還是自私。常聽人說,「有心的地方才有愛」,這些人可能正少了份「利益」他人的「良心」,所以一切看起來就不是那麼美好了!
-
時空轉換下的省思
近來浯江副刊溢滿懷舊風。寫我童年往事,話我故鄉過往,濃濃鄉情,躍然紙上。 回首五、六十年代,那一段清貧、軍管日子,忝為四年級生的吾輩,拜讀眾家作者大作,自是心有戚戚焉,往事上心頭! 過往歲月,生活雖然過得清貧,思想、行動也屢受束縛,誠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是由於時值國共戰爭時期,大家抱怨歸抱怨,也頗能共體時艱,最打緊的還是日子要過活下去。為了躲砲彈侵襲,鄉人練就「聽聲辨位」本領;為了生存,想活就得變,上山下海不辭累,為了活口。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種艱困環境下,全民個個仍士氣高昂,愛國心不落人後,喊起「殺朱拔毛」、「打倒萬惡共匪」,聲響雲霄,氣壯山河,在此期間,地區也掀起一股囝仔從軍潮,君不見「第三士校」多的是金門子弟兵! 或許有人說,在威權體制下,我們已被「愚民」,甚至「牧化」,然而,任憑時空轉換,愛國心總是愛國心,沒有國,那有家?這種人類至情至性的偉大情操,誰說不是國家資產,也是我們一路走來,締創「台灣奇蹟」的最大本錢。 時至今日,兩岸風雲丕變,大陸在改革、開放下,儼然已成「世界工廠」,而我在全球科技產業中,亦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台商投資大陸更不計其數,不但為大陸經濟作出一定的貢獻,也為自己找到出頭,再創事業第二春! 撫今追昔,兩岸已各走出貧窮,邁向世界舞台,歷史的恩怨,或許不能一筆勾銷,一笑泯恩仇,兩岸關係也剪不斷理還亂。不過,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走過從前,我們希望遠離戰爭,避免人禍,寄望於「兩岸領導人」,以智慧、用大格局眼光,為兩岸的大未來,打造出一條雙方皆可接受的第三條路,讓歷史為您們激掌叫好吧!
-
小心駕駛
記得剛考取駕照的時候,報社仍是「正氣中華報」與「金門日報」兩報一體,當時有一位李姓中校總編輯曾說過:「開車上路,除了本身要遵守交通規則,最重要的是要防範不遵守、不懂交通規則的人」。 這一句話,乍看之下道理很簡單,但要身體力行,卻非常不容易。因為,「十次車禍九次快,一次是意外!」絕大多數的交通事故,皆因只顧自己前行,而忽略了左右支道的人車;如果能養成減速慢行的習慣,遇岔口能停、聽、看,不爭道、不搶道,多禮讓別人先行,很多的事故將消弭於無形! 大約是二個星期前的傍晚,我和往常一樣開車到報社上班,車抵成功村,準備右轉上報社的坡道,迎面有部下坡車相會,我立即踩住煞車靠右停下,讓下坡車先行。會車之後,正推檔欲起步之際,突然車前傳來砰然巨響,有兩個男童分騎著腳踏車,從彎處昏暗的巷口順坡而下,前面那部似乎是來不及煞車,直接撞上我的右側前輪,男童直接飛躍上引擎蓋,臉就趴在駕駛座前玻璃。我立即下車察看,附近乘涼的村民也圍過來,說時遲,那時快,男童已一翻身站在地上,趕緊扶起畢業時學校送的新腳踏車,眾人問他是否受傷,他連聲說沒有,但一看把手撞歪了,竟心疼的哭了起來,有一位阿伯幫他扳正之後,立即又跨上車迅速揚長而離去。 幸好,當時為讓下坡車先行,處在停車狀態,是腳踏車順坡而下煞車不及自己撞上的,否則,若我的車是在行進,再給予衝下來的腳踏車一點力量,那麼,騎車的男童可不是自己飛躍到我車上,大概是被撞飛得老遠,後果絕對不堪設想! 這一次的驚魂,讓我更深刻體認,開車上路,真的本身要遵守交通規則,更要防範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以及不懂交通規則的孩童,才可保平安!
-
豁達的人生
人皆有生、老、病、死;人亦皆有喜、怒、哀、樂。福,禍之所依。孔子說:「人無遠憂,必有近慮。」當遇到困難、不如意的時候,我們要如何來面對,才能渡過難關,迎向新的未來,活的更充實、更自信、更快樂。 ︽莊子︾一書有個四人寓言故事: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因心心相契,通曉生死存亡渾為一體的道理,四個人成為莫逆之交的好朋友。 不久,子輿生病在家裡。子祀前去探望慰問他,子輿對好友說:「偉大啊,造物者!把我變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樣子,腰彎了、背駝了,上有五管,頤隱於臍,肩高於頂,彎曲的頸椎形如贅瘤朝天隆起。」好像生成是個鐘樓怪人。可是子輿卻是十分閑逸,好像不是一個有病的人似的,不為曲僂發背而垂頭喪氣。 子祀看到好友子輿曲僂發背,心疼的說:「你厭惡曲僂發背嗎?」子輿回說:「不會,我有何厭惡的呢?假令造物者把我的左臂變成公雞,我便用它來報曉;假使造物者把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它來打斑鳩烤熟了吃。假如造物者把我的臀部變化成為車輛,以神為馬,我就用來乘坐,難道還要更換別的車馬嗎? 我們常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生命是寶貴的、美好的,我們應好好的珍惜,不要虛渡了才好。但,人生不是常常平安順遂的,有生病、有困阨的時候。當我們面對人生的重大變化,是被失意、悲傷擊潰呢!還是以樂觀豁達的心懷來處理呢! 莊子說:「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面對得失、病厄、哀傷與忿怒,我們若能以積極樂觀、豁達開朗的態度去面對它。相信,我們不會陷入迷惑、不知所措的困阨中,仍能心有定見、注意,看清實相,從困阨中、從悲傷中走出來,迎接一切的挑戰而於心中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