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黃克全《兩百個玩笑》
黃克全和我同時在輔仁大學念書,那時我們都租住在學校後面的泰山貴子路,偶而往來,我已略知他在文學上的志趣。畢業後雖未再謀面,但時時讀到他的小說與評論,也從旅台同學如張國治等人得知他生活種種,他的近作《兩百個玩笑》詩集,則讓我見識了他新詩創作上的功力與用心。 誠如洛夫的序言所說,黃克全在文壇可稱得上是一位全方位作家,小說、詩、散文、評論,無所不能。我去年應文化局之邀回金門作了一場文學座談,以小說為題,就曾指出黃克全在小說創作藝術上的圓熟和題材、內容的動人。黃克全文學作品的獨特在於他以自身的生命經歷融合了文學的想像,遊走於現實與虛構之間,寫實不拘泥於現實,想像又有現實的底蘊,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種悲天憫人的人道關懷,使他不去寫史詩式的時代大敘述,而是以小搏大,從小人物身上去看時代的悲劇,使人見微知著。 我初讀他的短篇小說集《夜戲》就驚豔於他觀察力的敏銳,照理說,我們年齡相近,生活經驗類似,老兵的故事我在家鄉也時有聽聞,但讀他《夜戲》中的老兵故事,我仍一方面為故事的悲劇性所感,一方面又十分激賞黃克全小說情節安排和敘事技巧的藝術性,《夜戲》感人的力量,則在於作者對這些老兵不帶批判、偏見的同情和理解,沒有這樣的同理心,一個作家是不會有興趣去寫這類題材的。 從黃克全小說中我們往往看到國家機器的粗暴和人生的荒謬,當我們從民族國家的激情或政治上意識型態的執著,乃至革命理想的幻滅中醒來時,往往發覺歷史開了我們一個大玩笑。南美洲的革命英雄切.瓦格拉的肖像如今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流行商品的圖騰,當年中共文革時期下鄉學習的熱血青年,回到二十一世紀廣州、上海的大樓、汽車叢中,能不質疑昔日的信仰恍如一夢?小人物的悲哀在於在大時代中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於是我們看到黃克全《兩百個玩笑》中到處是小人物生存情境的荒謬。 在第七十二個玩笑中,作者寫來自高雄鳳山的吳明滕,先後當過日本兵、國軍、解放軍,日據時代是日本兵,台灣光復又成了國軍,到大陸作戰被俘,再成為解放軍,等到垂垂老去,才回到故鄉台灣。這不是孤例,而是許多人的生命經驗,更有甚者,一家兄弟或同班同學成了槍口相對的敵軍,這點黃克全的作品和師瓊瑜的《假面娃娃》及《寂靜之聲》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同師瓊瑜,黃克全的《兩百個玩笑》中也寫了許多滇緬和富國島國軍的故事,同樣讓人動容。 類似的題材寫詩,能寫出五首、十首就已屬不易,但黃克全寫了兩百個命運雷同的人物而不讓人覺得複沓,就不僅是技藝的考驗,更要有嘔心的熱情了。這兩百首短篇敘事詩,不流於散文化,而且意象飽滿,隱含對人生的了悟,不信試看第十九個玩笑:「淚在髮茨,海在鹽粒/話語在闇默,盼望在遠方/而槍聲,在斷裂的空間/黑暗比光亮更刺眼」。
-
說楊媽輝先生
跟楊媽輝先生接觸的時間不多,但覺得他豪爽、熱誠,是一個血氣漢子。 認識楊先生是因為楊樹清的緣故。忘了在什麼機緣,到他金城的家去,上二樓,楊先生喜孜孜拿出他典藏的舊地契、舊雜誌,還有幾份是古人分家產時,以毛筆寫下的分家字據,楊先生或從撿破爛處或從朋友、或不明所以的出處,找到這些寶藏。這些文物價值不菲,萬一遺失或毀損,或訪客存心偷竊,都會造成傷害,但楊先生卻一點芥蒂都沒有,扛了這一箱換另一箱,文物之後是古錢幣跟字畫等,琳瑯滿目,無奇不有。 我當時嘖嘖稱奇。存下這些文物,且繼續收藏,耐力、毅力,必不同常人了。 楊先生還曾傳真詩稿到我公司,請我看看。我當時心裡又是一驚,這漢子,竟也寫詩?楊先生後來越寫越多,還參加比賽,我個人偏愛他〈金門酒引〉的豪氣跟遼闊。 跟楊先生見面的場合不是在飯局、就是在他家客廳閒聊。他的好客,有金門人的一份古樸,我當時想,認識的金門文友,擁有他那份豪氣跟好客的,大約就他跟楊樹清了。後來,李昂、鄭愁予、黃春明等,都曾到過他家,楊先生真格是金門一塊嶄亮的招牌,推銷金門熱誠、豪情的一面。 我跟楊先生唯一獨處的時間,約莫兩小時。他騎機車、我載著孩子,尾隨他,到後浦海邊。途中,他在一座碉堡附近停下來,以孩童發現寶藏的、饒富趣味的眼神跟口吻說,猜猜看,為何帶你們來這裡啊?就是一座碉堡,有何特別?他說,這碉堡是有神秘,他指著碉堡外牆,我定睛一看,竟是一塊墓碑。後來讀金門歷史資料,知道早年官軍欺壓居民,強佔民宅民產,連墓碑也不放過,拿來建構碉堡。楊先生還說,可以數數看喔,看碉堡有幾塊墓碑?楊先生竟然知道答案,這麼說來,他可是費了心思,在這兒算計過的了。他長著一顆童心,難怪表情始終雀躍,而他那高大魁梧的身材,也因為童心而顯得輕盈。 我們還到海邊看栗喉蜂虎的窩。他指著鑿在半壁的窩,數說這類鳥的特性。而今,我的小孩喜歡賞鳥,或許,跟這次的因緣也有關係。當孩子跟妻子都累了,在陰涼處歇息的時候,楊先生跟我一起站在海邊。他說,他以前訓練學生都很嚴格,說著時,閃爍的眼神忽而收斂,露出端正的一面,我才覺得國家級教練果然名不虛傳,也許退休了,心軟一些,自己倒說,當時對學生似乎太嚴格了,應該摻入一些柔軟會更好。 我們站在浪跟岸的交界,海浪襲來,一波一波,楊先生要我閉上眼睛,感受浪襲打腳背的感覺。我說,張開眼睛感覺浪跟閉上眼睛,竟是這麼不同。楊先生看我認真地體驗他的方法,非常高興,又仔細說了更多。張開眼睛時,浪來浪走,都清晰可見,沒大感觸,閉上眼睛則不同。浪來時,覺得一股危險來臨,浪退時,帶走腳掌沙子,人往下墜,且不知道會墜到哪裡去,這時候,多半會張開眼睛,確認自己的安全。我跟楊先生報告踏浪的感受,「為了避免陷下去,陷下去之前,就得趕緊跳離。若就文學來看,一旦遇到瓶頸,就得克服。克服的方法是離開那個陷下去的地方。」楊先生聽了哈哈大笑。 之後再跟楊先生見面,又多是飯局等場合了,不再有機會獨處,也少了交談機會。隔不久,卻聽說他罹患肝癌。 妻的祖母半年前中風,住進亞東醫院。妻後來聽說,楊先生也住亞東,琢磨著下回探望奶奶時,也去看望楊先生。沒料到隔天,卻收到楊先生過世的消息。楊先生傳出罹病消息後,我見過他一、兩次,看上去似有心事,但仍見神采。 因此,我現在想起楊先生,看見的,仍是海灘那位憨憨、豪爽,卻有著童心的楊先生。 我常憂懼金門會喪失它的古樸。也常想有朝一天,金門人,會不會遺失他該有的淳樸樣子。楊先生的離開,也是一種金門典範的離開。 謹記載我認識的楊媽輝先生一二事,哀悼他,以及一種典範。
-
電影、文學才能留傳久遠
金門縣寫作協會,近年來為了增益閱讀寫作的廣度與深度,把讀書會的地點,從金門地區移到大陸各地舉辦,寫作的體裁自然會增加一些大陸各地見聞錄。十二月二十二日,由金門縣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主辦,金門縣寫作協會承辦的蘇蘭老師「電影VS.文學」專題演講與座談會,在金門文化局三樓舉行,是電影、文學著名的多元閱讀,也是一種另類的讀書會。因為有諸多的電影劇本,都是由著名的名作所改編的。諸如:《戰爭與和平》、《戰地鐘聲》、《雙城記》、《小婦人》、《茶花女》等都是名著所改編的電影。就是最近揚名國內外的《色,戒》,導演李 安也是根據張愛玲的小說編導的。誠如阿漢所說的:「我家有三百多片電影光碟,我用看電影代替讀大部頭的小說書籍,用看電影來欣賞文學作品比純閱讀較為有趣味」。 名嘴蘇蘭老師,原為臺北市民生國小教師,是國內知名的國語文輔導老師,台北女師專、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各階段學生時代,他的朗讀、演講、作文等比賽,都是第一名。經營教學廿餘年,「以身示範」、「以身作則」,慧眼識學生,因材施教,贏得教育界的器重與好評。但是她為了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英雄,經營圓滿的人生,毅然辭去學校教職。經歷幾年的努力,發紅發紫的蘇蘭,如今已是臺省知名作家,教育、中廣、台北、漢聲等電臺節目的名主持人,名影評人,《人間福報》週日版<家庭電影院>專欄作家,具有全方位的專業,多才多藝讀、說、寫樣樣行的教育文化人,真令人讚佩。 聽了蘇蘭老師演講,才感到自己是何等的遲緩不敏,她所播放的音樂,我是有聽而不懂:她所陳列懸掛的電影廣告《被遺忘的1937---Nanking》、《美麗人生》、《非關命運》、《戰地琴人》、《辛得勒名單》、《戰火孿生淚》、《妮娜之家》、《帝國毀滅》等影片,我不但都沒欣賞過,連聽也沒聽到過。我又感到我是何等的寡聞寡見。回想陳為學校長曾向我說,行政工作很繁瑣,影響了許多充實進修時間。原先我還不以為然,這次聽了蘇蘭老師演講,我才體會到果真是如此啊!我卅多年的行政工作,讓我失去諸多藝術審美的能力;高中年代,我愛看電影,音樂課表現得好,被老師指派參加學校合唱團,大學也是電影迷、愛聽音樂廣播節目,還是師大的口琴隊,教書時很喜歡彈鋼琴,<給愛麗斯>、<少女祈禱>、<杜鵑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等都曾是我喜愛彈、愛吹奏得讓我陶醉忘我的曲子,有人還誇我多才多藝,曾幾何時,我對電影、音樂的欣賞幾近白痴。因為從政的案牘勞形,繁瑣的工作,很讓我操心、煩心,使得這些愛好不知不覺逐漸減少,而後就不知不覺停止了,我想,除了忙、亂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了玩伴的提醒與相互鼓勵。 看到蘇蘭老師在秀power-point,真佩服她勤作資料收集的用心用力,在她豐富的電腦網頁內,儲存了一層層的資料袋,點進去,一大堆的資料就跑出來,包括她寫的文章,她所拍的照片,她所收集報章雜誌的報導文字,聽眾、觀眾的留言等等,而且資料是不斷的淘汰更新,實在非常了不起。另外還收集了許多電影海報、廣告信、雜誌等,在講堂的兩旁懸掛陳列,講堂就像電影院的熱鬧。她把它當教材還把它當獎品贈送。這些境教佈置,使得整座講堂顯得生動盎然,美麗壯觀,可見她是位力求完美的人。看了蘇蘭老師收集資料得來勁,讓我想起知名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他同樣也是勤收集資料的好手,他所到之處,一定是收集書報、文書,連簽名海報都不放過,一定是猛拍照留存,一定拿出書籍或筆記簿,要你簽名、留言留念。所不同的楊樹清收集資料,都是放進他揹的大書包裡,而蘇蘭大部仍只收進在一個隨身碟。如果有一天,蘇蘭VS.楊樹清,兩位名嘴才子才女碰在一起,談資料收集整理,對寫作的重要性,一定很驚爆精彩,有機會我真希望介紹他們認識,而且為金門寫作協會作一場演講與座談會。只是兩位都是大忙人,談何-容易? 蘇蘭老師說:「拍電影、寫文學才能留傳久遠,政治是暫時的。」說起《被遺忘的1937---Nanking》電影,它是描寫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中國人浩劫,蘇蘭說,不管日本政府如何篡改歷史,總有正義之士揭開真相的。該劇本作者張純如說:「本書從三個不同角度─日本人、中國受難者與當時在場的歐美人士的敘事觀點,全方位呈現整個大屠殺事件;另一面,抽絲剝繭地檢視這段長達多年的黑暗勢力,探討日本政府如何處心積慮地抹煞世界對大屠殺的記憶。」作者蒐集海峽兩岸、歐美、日本許多第一手資料,並且整合大屠殺倖存者的訪談記錄,重新呈現南京大屠殺的完整面貌。透過流利、細緻的文字,讓讀者可以完整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始末,同時省思歷史事件留予世人的寶貴教訓─「戰爭無情,和平無價」。請問:戰爭有必要嗎?戰爭能解決問題嗎?
-
遇見金門
我對影像情有獨鍾,大學畢業返鄉任教,就長期以影像紀錄金門的風土人情,在戒嚴時期照相機是管制物品,幾乎只有情治機關人士、記者、或神職人員,才能大剌剌的擁有拍照的權力,我因緣際會,也擁有一台單眼相機,能讓我恣意拍攝家鄉的山川人情,我不會畫圖,就以照相機紀錄我的美感,因此拍攝金門的幻燈片應該也有萬張以上,不管藝術水準如何,卻絕對代表我對家鄉的一份關注。 邇來我又喜歡用DV拍攝與剪輯,動態的畫面有其紀錄的完整性與生動性,也滿足了自己當導演的樂趣。 我拍也喜歡收集有關金門的影像紀錄,不管是照片或是影帶,我都視如至寶。 12月初,同仁徐泰清老師分享給我一支法國公視播映的1962年金門影片,影像內容是國軍操練刺槍術、拔河、擒拿以及中央公路、夏興坑道、馬山播音站等鏡頭,尤以后浦街景的一些畫面最黏住我的眼睛,那是我童年玩樂的地方,一幕幕熟悉又陌生的前人古事,又活躍眼前。 12月23日Discovery頻道播映「謎樣金門」,澳洲籍紀錄片導演馬修(Mattew tomaszewski)以外國人的觀點,拍攝金門,影片思維是以戰爭與歷史為主軸,鏡頭下的金門,唯美唯幻,確實表現出一種時空距離的美感,我喜歡導演跳脫戰爭金門的悲情,整片頗能映現金門風土人情之美及島民堅毅的生命態度,看了讓人頗感動,據報導這支影片,會把金門推向國際,有超過一億一千六百萬家庭會收視到,確實能提高金門的能見度。 12月24日一早到辦公室,打開電腦收Email,無獨有偶,看到朋友轉寄一支洋基棒球場上「介紹台灣」的影片,(you tube網路傳遞),內容介紹現代台灣的101、捷運、故宮、慈濟、誠品、東部山谷、玉山雲海等,以及傳統台灣的民俗活動、布袋戲、花燈、紙傘、小吃等,非常精彩,叫我睜大眼睛的是也有金門山后民俗村、模範街、水頭古厝、金門老人與小孩等鏡頭,金門也露在美國棒球迷的視窗前。 短短的兩天,透過電視電腦,讓人感受到資訊化、國際化、世界村的威力,讓身為金門人的我,心中有震撼、有驕傲、有感動、也有神傷。 我在思考,金門會讓外面來的人注意注心,是因為金門有什麼? 金門給人的印象是什麼?是優美的自然風光,是悠閒純樸的人情,是候鳥的天堂,是傳統的民俗文化,是嗆烈的高粱酒,等等等,我又在想,我們有沒有在消耗金門的歷史本錢,這一代的金門人能為後代留下什麼? 歷史有其獨特的個性,而所謂歷史事件也是一個環節扣著一個環節逐漸演變,沒有一個事件是突然蹦出來的。 金門的人文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一路蜿蜒而來,高低起伏,忽隱若現,令多少人著迷他的丰采,或許外人對我們的觀點有著好奇、驚艷、同情與悲憫,然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看待自己,透過別人各種影片、影像和意念表達,我們應該仔細省思,其中映照出來的是什麼樣的金門,金門應有什麼樣的未來? 文明或許有高低,文化是沒有優劣的,因此相對台灣與廈門,在物質上,在在都比我們進步,所以要如何比,我們沒法比,但要強調的是如何以外人眼中特有的文化、歷史根基,去開展未來的路。 其實,文化不是拿來比較的,因為常常比較,我們會有優劣的迷失,當然,文化更不是用來消費的,因為天天消費,總有一天會用罄,在「大同」、「小異」的多元文化中,可貴的是「小異」那一部份,正是我們發展在地特色的最重要元素。 如果從物質、社會、精神等三個面向來看金門文化,我們何其希望我們的物質文明能具有世界水準的高度,能與進步的都市相一致,然而精神文化卻是多元的,金門特有的文化精神面貌先要獲得自我的認同,保存了它,才能活化它,他不是傳統的桎梏,也不是封存的骨董,它可以有生命、有未來,因此,我們是不是要趕快教育年輕一代環環相扣的金門文化與歷史,這才是我們走向國際伸展台的起點。
-
孤獨的美感
在希臘羅馬神話中,戴奧尼索斯(Dionysus)是古代希臘人信奉的葡萄酒神,祂擁有葡萄酒迷人的力量,傳播歡樂與愛,形成當時極有感召力的神。在希臘羅馬神話當中,酒神戴奧尼索斯呈現了品酒的審美體驗的原型: ─感性 ─創造、幻想 ─自由 ─遠離現實、追求完美 一位作家、畫家或作曲家在進行創作時,他無疑的正體現這樣的審美價值。然而,有一種鮮少被提及的感受,總是在我創作的過程中宛如鬼魅般的出現又消失。一直以來,我為此感到困惑,這是創作的本質之ㄧ嗎?或者僅是個人特定情境下的感受? 1988年6月我從碩士班畢業,畢業典禮的前一天晚上,我寫了一首詩<六月七日作>: 試圖為妳定義 一種色調 那是洪荒的,未曾被知覺過 屬於木質而有水的觸感 總是在深夜,給我 幽浮的感覺 小心那些精靈,牠們 常攀爬過紗窗 去探視妳柔軟而悠長的鼻息 並記存妳的模樣 有的 幻化成詩,眠夢在妳的髮間 我努力思索:那些 模糊不可辨的 意象 那些美的和非美的, 詩的和非詩的 都一起湧到 進駐我未寐的心情。同時 我聽見 幾個零落的樂音 在野地裡相互尋覓 且彼此呼喊即將失落的名字 這首詩記錄了我當時寫詩的心情,在熱鬧歡騰的畢業氣氛中,我卻在詩中找尋孤獨的滋味。即將結束學校的生活,似乎標誌著伴隨著年輕歲月的文學創作也告一段落。我於是收集了過去的創作,自己排版編印了一本詩文集,而且認真的寫下這段序言: 「文學創作是對於個體藝術生命的關照,它是偏私的、自虐和自戀的;同時它面對讀者,面對紛擾不安的現實世界,它則是敏銳、深刻和充分關懷的;當面對文本,它必須是冷靜而孤獨的,此時,僅有創作,別無其他。」 一瓶好酒,我們總是期待與好友共飲。酒精抑制了我們日常受社會制約的感知和理性,使我們更容易面對陌生化的自我,酒醉的人必然是孤獨的,因為那是從異化的自我解放出來的個體,所以必須尋找相互慰藉的靈魂,或者尋找世界上正好可以嵌入這個孤獨靈魂的一處空間。 今年暑假尾聲,我特地從金門趕回台北,為了到國家戲劇院看小王子音樂劇。整齣劇深刻的呈現了一個不斷重現的主題。孤獨的小王子、孤獨的國王、孤獨的商人、孤獨的點燈人和孤獨的地理學家,以及孤獨的敘事者─小王子的作者。因為孤獨,所以每個人反照的內心情感就更令人動容。 我回想起在1990年看盧貝松(Luc Besson)所導演的「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這部電影。當主角Young Jacques獨自潛入深海,以生命的熱情擁抱無邊孤寂黑暗的海洋,四周沒有光、沒有聲音、沒有自在呼吸的空間,但他卻展現如此地平靜和滿足。這場景曾深刻的感動過我。文學創作的本質是孤獨的,但它卻同時提供了孤獨靈魂一個最溫暖的庇護所。 如果要選擇一瓶伴隨我創作的葡萄酒,我可能會選擇勃根地的Gevrey Chambertin,這是以單一葡萄品種黑皮諾(pinot noir)所釀製而成的紅酒,相對於Cabernet Sauvignon的渾厚深沉,黑皮諾總是多出一種雅致和綿長的果香。如同音樂世界裡的鋼琴一般,她總是獨自演出,如果要和別人一起演出,她也必須是主角。 每個創作的心靈何嘗不是如此?Gevrey Chambertin帶著些許高傲的優雅,無疑正好為孤獨的創作心靈,提供了絕佳契合的美感。
-
在謎樣裡盪漾
「每一座島都是小小的王國,詩人被囚禁的不只是沒有翅膀的肉身而已,還有想飛的意念,所以詩人要靠自信和想像,建構一片遼闊的草原,供養自己無限飛翔的夢與理想!」 —歐陽柏燕(2007.12.23,詹澈《綠島外獄書》新書發表會後,台北) 「海洋即是草原/走在上面/快跑吧 起飛了/島嶼即是海洋的器官/是心中的棋子/是神的腳印/是我們的牢房」。 —詹澈(2007.12.23,《綠島外獄書》新書發表會,台北) 12月23日,國際頻道Discovery(探索)《謎樣金門》六十分鐘紀錄片台灣首播的日子,Discovery大手筆買下各大報要聞版四分之一的位置、大打宣傳廣告,「戰地風、閩南風、還有歐洲風?金門多元的建築風貌,背後藏著多少歷史風雲?——《謎樣金門》今晚9點首播」;連日來罕見的造勢、再加上廣告畫面中三尊造形殊異、戴上鋼盔、斗笠、洋帽的逗趣風獅,發揮了視覺效果;即使走在台北大城,我所到之處、所接到的電話,都在談論、提醒收看《謎樣金門》。我在龍泉街的「舊香居」遇見曾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陳怡真,意外給了我筆下〈楓丹嫣紅〉對話女子S.Y在雪梨的最新訊息;陳怡真接續提起從尋根發現到浙江餘姚的曾祖父清朝時來到台灣興建鵝鑾鼻燈塔,她正在追尋處理這一段家族史,如果能寫出,將是她繼《鶯歌的脈搏》報導文學後,又一很可期待的書。陳怡真又說,她注意到《謎樣金門》了,很想再走一趟,去看好久不見的詩人鄭愁予和他的夫人余梅芳,如果可能,也要踏訪金門東南海面的東碇燈塔、北方海面的北碇燈塔。因為詩人,她想念金門;因為曾祖父,她迷上燈塔。 我在羅斯福路大道的中國文藝協會,名為《綠島外獄書》的新書發表會,見到了女兒已落籍金門的新書主人詹澈,也遇著成長於島鄉的詩人歐陽柏燕,以及向我探詢金門「八三么」軍中特約茶室裁撤於何時《悲情城市》導演侯孝賢;接著見到詩人王牌。麥穗、文史哲出版社的彭正雄、歷史博物館的蘇啟明;王牌談起老友、將軍作家公孫嬿九三砲戰時在金門寫的書,《夜襲》、《春雨寒舍花》,說起赴美定居前留下四大箱書籍、文物、文稿,託他保管,裡頭或許還藏了不少未發表的金門情感;麥穗、戀戀金門的高粱香、人文香,他說「酒香、詩香,多美的相聚」;彭正雄懷憶一九六○年在烈嶼龍磐山服役的往事,土地經驗,讓他後來在編輯、出版金門洪乾祐的《金門話研究》、歐陽揚明的《憶舊金門》時,是可以從字裡行間讀出熟悉的;蘇啟明曾為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的重建、赴金門作考古調查,不止登太文山(燕南山),也登太武山,他從太武山眺望大陸山河的那一剎那,不覺詠歎起「山出半天外,海從潮中分」。 蘇啟明不解,為甚麼每次遇到我,所有人的話題都不自覺跟著掉入金門。譬如,明明跟金門沒有直接關聯的《綠島外獄書》的新書發表後場邊相聚,也是金門來、金門去的,這其中隱藏了甚麼磁場效應或者待解的謎團?考古學者蘇啟明,在史博館參與過鄭和下西洋的年度大展,詹澈率領過十五萬農民北上到總統府廣場示威抗議,他們的領域、事件,與遙遠的金門何干?卻又在人生航行過程的某個時間點偏向金門,透過考古發掘,蘇啟明仍有未解的金門歷史之謎;藉由寫詩,詹澈〈站在地雷上的高粱〉詩裡也藏了段「站在地雷上的高粱/以鬚根裹住戰火」的時間之謎。 一天之內,獨行在台北大城,發生在我身上快速翻轉的人事接觸,從上午赴中和採訪一場鄉事結合政治的活動中脫身,下午原本可以在輕鬆的文學場合喝杯咖啡,不意又是另一股金門的重量、金門的聲音,壓著、撞擊著我。 冬至後一天的雨,帶著寒意,已悄然在夜幕拉起的台北城飄落。 戰地風、閩南風或者歐洲風。大城生活了這麼多年,卻不曾有過比此刻更想守候電視畫面、鎖定《謎樣金門》,充滿期待的,不會是我一人,也不止於來自島鄉的人;陳怡真說今晚會準時收看;詹澈今晚就不寫詩也不參加政治活動了,要看自己〈站在地雷上的高粱〉長出的畫面;蘇啟明及投入人文攝影的陳文發看著錶,計算何時可以趕到家打開電視;即將於耶誕節飛返加拿大的詩人洛夫偕他八二三砲戰後一年在金門邂逅的夫人陳瓊芳今晚也不出門。所有的目光投注,《謎樣金門》。 「有一個島嶼,他的命運與海洋緊緊相連,距離台灣不到150英哩外,這個島嶼握著解開謎團之鑰,那就是金門——」、「一場可能改變歷史的戰役,由鄭氏率領的一群民兵水師,擊潰了荷蘭的精銳海軍」、「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同時也留下待解的謎題,然而,這些傳說從哪裡來?歷史又將往何處去?時間給了「答案——」,來自澳洲的導演、英國腔的旁白、哈佛大學教授的開場,西方紀錄觀點下的《謎樣金門》,這的確很不同於過去我們觀看自己島嶼的角度和心情;而「海盜」,竟是揭開《謎樣金門》的歷史序幕,這也不同於牧馬侯仙洲奔潮答答地馬蹄聲的開章思索;后江灣繁華落盡的海上絲路殘存陶片,似乎,曾裝填在島民的記憶;鄭芝龍的水師和荷蘭艦隊的殊死戰,何曾有人想過與這座島的關連?鄭成功,民族英雄,還是海上梟雄,島上的人也很少產生論述;讓金門人有強烈圖像、強大感受作用的,是《謎樣金門》畫面呈現的一九四九以後,「儘管金門過去艱困歷史與顛沛流離,但未來已經開始露出曙光——」 看完《謎樣金門》,各種「謎樣」聲音紛至沓來,有「很新鮮」、「畫面很美」、「音樂很棒」、「歷史節奏清楚」等讚美,也有「頭重腳輕」、「畫面過於重複、海盜虛擬演出太多」、「介紹冗長、素材不足」、「感動性不強」等評語。或許吧!西方紀錄觀點下的《謎樣金門》,留下更多的「謎樣」! 《謎樣金門》,與西方觀點第一次近距離的紀錄接觸,也何妨以包容的心看待;迷樣盪漾出來的,一如詹澈的詩,「海洋即是草原╱走在上面╱快跑吧 起飛了」………。
-
島嶼‧邊陲‧情思
一座島嶼就像一個小小的王國,不管是孤島、或由許多座小島連結成的群島國度,島嶼上的子民,血液中自然帶著極深且濃的海的鹽味,使得一條血脈像臍帶一般緊緊扣鎖我們的一生,而我們所處的年代,不管是在很久很久之前,或在很久很久以後,我們都不能逃離曾經與一片大陸相連的或悲或喜的宿命,而我們所生存的空間,也不會因我們懷抱任何的島嶼情思,而提早復合膠結或再度割裂。 不管我們扮演的是串聯的角色,或是拍拍想像的翅膀飛走,我們都必須服膺海洋的性格,在它瑰麗、活潑、浪漫的表象下,承擔它詭譎、無常、陰冷的一面,如是,我們才能站穩自己的腳,走在岩岸或細沙環繞的海岸線上,在海風吹拂下自在的思考,不被侷限在海天一角黯然神傷。 詩友的新書發表會即將舉行,我捧著那小小的一本冊子,想像更小的一座島上,有一些人的靈魂被拘提固定在陣陣的濤聲底下,沒有自由、歡樂、日出月落的抒情盼望,只有走過坎坷歲月的沉重感,繼續圍困著一波一波的海浪,鞭打著堅定的岩石,即使想流淚,那辛辣的鹹澀的海風,也會嚇阻任何一雙多情的眼睛,凝聚遠方,進行遙遙無期的等待盼望。 而詩友單以情詩來傳達一座島嶼上特定的受難者的創作題材選擇,讓我深感不解,這讓我想起自己的一系列有關「浯島」的詩作、畫作的題材,一直深深牽繫、干擾著我的內、外在生活與情思,在極端陰柔處,有時我會突然翻轉成花崗岩似的剛硬,走在陽光燦爛的沙灘,我有時又不自禁的瞬間跌落海底冰點,那創作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詭譎奇遇,讓我無法再多情的再為自己或他人再去抒寫纏綿悱惻的情詩,因為我不得不思索,目力所及的海天極處,是否真正存在一片風帆,可以隨時啟航,展開另一個全新的旅程? 每一座島嶼都是耐人尋味的,海底深處總是存在許多尚未挖掘出來的、也無法完全被理解的神祕,我們被囚禁的其實不只是沒有翅膀的肉身而已,還有想飛的意念,一直也無法被滿足和照顧,在與詩友交流島嶼情思(心結)的話題時,我其實已經放棄了自己的島,因為詩人的靈魂與命運是不應該被限制在孤島上的,詩人內在的火焰燃燒,只有大片的遼闊的草原可以供應他、滿足他燃燒的慾望,那情思(以及情詩)底蘊,背負是十分沉重的,不能單靠幾朵浪花來撐持夢與理想,因此我不斷在想:我們這些生存在島嶼中的人,是以什麼為生命的「中心」(以及重心),生在島嶼、長在島嶼、困在有限的土地上,我們真的了解什麼叫做「島嶼」嗎?或者更該一問:我們認識(或者了解)海洋嗎? 當我發現自己並未真正熟悉、認識、了解「海洋」這字詞背後的深不見底的深奧、神秘時,我幾乎要流下淚來,因為我打從出生至今,一直居住在島嶼之上啊! 每次觸及google earth,那一個可以順時針、逆時針方向,不斷旋轉的地球,總是讓我驚艷、流連不已,所以我總是對詩友說:幸虧我們一直堅持創作,在抒情的領域中也延伸出陽剛的部份,包括我們不得不重新思索大陸和島嶼的連結關係,以及它們未來可能的延展形式。 但這種認知依然並不能真正扭轉或改變什麼?就像玩耍google earth遊戲一樣;但我們仍得繼續正視島嶼問題,往海天極處探挖,在原有的歷史風貌中,增添解謎的功力,並且繼續寫詩,繼續飛上青天,或者乘著飛機去旅行,搭船穿過一片海域,從不斷出發且復歸來的經歷中,繼續觀察他方,比較不同島嶼的邊陲心境,是的,就是那「邊陲」「國度」讓我們一直在受苦,生活不得安寧,靈魂不得安棲,在一些有關國境、島嶼、邊陲的紀錄片中,我們仍得一一去印證,當作內在的養分吸收,以提升自己的能量,再接著修正地理觀念,完成一點可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 了解海洋的上方是無盡蒼穹,不需要國界的雲朵一直在旅行、循環生命的義理時,我們也就飛出了自己的島,變成一個自由的人,能夠這樣想著,友人單以情詩來傳達一座島嶼上特定的受難者的創作題材選擇,也就可以被原諒與接受了,而那些受難者,他們有限的生命,就像一朵浪花,在撞擊上一片海岩時,發出了一記清脆的響聲,雖然不見得真正產生什麼命運的變化?但浪花仍繼續旋轉飛舞,與後繼者相約在海上,把懷鄉與認同的情緒,透過湧動的海水,流入陸地的內部,而我們站在島嶼一隅,也將會與他們擦出火花來,在島嶼的矛盾情緒與思維,在地理疆界與國家版圖之間,找著一個可以平衡立足之地,那麼這一場新書發表會也就會產生積極的意義,那些曾經困頓於一座孤島的活著或已經身亡的人,被耕植成書頁的一部分,也就獲得了千萬分之一的安慰。
-
民主傳說
這一塊土地,曾經流傳這樣的民主傳說: 那一年他執意參選立委,把老婆兒子都送到台北去,有人不斷遊說與勸退,但是他都無動於衷,決定打破同額競選,給民眾一個公平選擇的機會。有關單位剛開始好說歹說、軟硬兼施,希望他知難而退,然而他吃了秤鉈鐵了心,漸漸的他受到了監視、跟蹤,朋友跟他保持距離,不敢過從了。 晚上警察站在運動場上,居高臨下在榕樹的陰影後向他的門口瞭望,每天回報他的一舉一動,有時他暗地裡打開窗簾,從縫隙向外張望,只見夜半十一、二點還可以看見警察的身影,好像他是民主罪人一樣。 有一夜,政委會曹秘書長派了專車,接他到太武山的辦公室懇談,兩個人吃稀飯、喝酒、聊天,談了三、四個小時,秘書長最後開出了條件,只要他肯退選,工作隨便他挑,但他不為所動。兩人談到夜半,秘書長威脅利誘都起不了作用,他告退之際,只見主任檢察官,姓蕭,已然在門外等候了幾小時。 過不了幾天,秘書長派人把他架上飛機,到了台北松山機場,他一步出機門,只見陸海空三位上校一擁而上,把他帶走,要他在台北好好呆一個月,等到選舉結束之後才能回來。 那個年代,金門選舉的投票率很高,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全世界只有蘇聯選舉的投票率差可比擬。那些當年主導金門民主的人,大概都因為績效卓著,升了官、發了財,擁護偉大的領袖去了,只留下不死的民主傳奇,守護著中華民國這一塊殘存的民主聖地。 當年只准一人參選,多一個都不行,金門人衝不破民主的網羅,變成民主的金絲雀,徒讓人觀賞而已。然而風水輪流轉,今年立委選舉卻有六人出馬角逐,寫下金門的民主新紀錄,真是猗歟盛哉!今天,沒有人會擔心被約去談話,沒有人擔心妻子兒女的安全,更沒有人擔心可能製造假車禍,夜半陳屍在太武山的山溝裡,沒人敢於聞問。 當年有人不願出賣良心、出賣民主。可是今天呢? 經過十數年的民主淘洗,金門已完全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每個人都穿起民主外衣,享受到民主的果實。但是民主好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金門人每逢選舉,總會讓人擔心,擔心他們的集體失憶。 是的,當年在那麼肅殺的環境下,有人敢於衝撞體制、奮不顧身爭取民主,只為了打破選舉壟斷,金門雖只剩下一人也不賣;但是今天已經解嚴開放,自由選舉,金門有了許多人了,然而長年來卻因為某些人自私、短視與貪婪,使民主蒙羞,如果神主牌也算一票的話,恐怕有人也會出賣。 金門人「承擔苦難易,抗拒誘惑難」,有人已幻身成為典押靈魂的浮士德了。那些挾著民主的資產跨過金廈海峽,進出中國大陸,傲視大陸同胞(如果可算同胞的話),證明了民主可羞、共產可惡,不知心中有甚麼感想? 當檢察官一度深夜奔走於權門,回頭變成執法者再來勸導反賄的時候;當民眾渴望政治廉明公義、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回頭又把民主廉價出賣的時候;當我們把滿佈荊棘的民主十字架遺留給子孫,卻又希望他們遠離災難、快樂幸福的時候,所行在此,所望在彼,不禁又令人想起陳獨秀的詩:「說起聯邦新制度,又將遺恨到君身。」
-
揚州許師傅的一席話
大陸旅遊回來兩個多星期,看著台灣政壇藍綠兩大黨惡鬥愈演愈烈,尤其立法委員選舉戰鼓頻催,所謂「民主內戰」方興未艾。政治亂象的源頭卻是來自一個角色混淆的國家領導人,挾黨、政、軍、特所有國家機器,為自己的私利在衝鋒陷陣。物價漲不停,基層民眾叫苦連天,卻遭無情回嗆;搞「入聯公投」企圖固票,對友邦苦苦相勸充耳不聞;治國無能,正事做不好,幹起不正經的勾當卻一把罩,看此番「去蔣拆匾」,法律程序、行政倫理都不顧,想幹啥就幹啥,任誰也擋不住,看那位斜眼歪嘴的綠色黨徒出言無狀,耀武揚威,嗆聲要與人比膽識,失去了官員應有的格調;就連一個應該超然中立的「中央選舉委員會」也淪為民進黨的選舉機構,民主政治玩到這個地步,離極權專制的獨夫只剩一線之隔。感慨莫名中,憶起在大陸揚州許師傅的一席話。 十一月廿七日由南京搭車到揚州,與同行好友陳君將行李寄存後,搭公車到瘦西湖附近的站牌下車,本擬按既定計畫步行遊覽瘦西湖,適有數位三輪車伕攬客,一向按自助遊蒐集資訊所擬計畫進行,而且堅不接受當地旅遊業者招攬的原則,今日卻破了例,這位許師傅年約四十五,親切和善,吳儂口音聽來頗順耳,乃將計畫中幾處景點相告,談妥價錢,二人登上他的人力三輪車,沿瘦西湖一線開始了這個歷史名城之旅。許師傅熟門熟路,讓我們節省了不少時間,尤其地方風土人情、歷史佚聞或一景一物之典故,如數家珍。例如他說:「不到瓊花觀,來了揚州都不算」,令人興起必往一遊之念,到了之後,他又將瓊花觀與隨煬帝開鑿運河的事連接在一起,不論他所言真假,卻也是新的見聞,與他相處六個小時中,就是如此輕鬆自在地遊遍了揚州城的十幾個景點,真是不虛此行。 那日午後來到舊城區,邀許師傅一同用餐,我倆一直未表露台灣身分,但他眼尖早就看出是台灣客。出門在外,尤其在大陸,我通常不會與人談到政治問題,但是同行陳君與他不知不覺間談起台灣的政治亂象。陳說:「有批評者認為陳水扁政府「去中國化」、「去蔣化」這些荒誕不經的作為,就像大陸當年搞文革一樣………。」;許師傅回曰,大陸十年文革的政治運動,造成經濟大倒退,尤其對中華文化、文物的破壞更是歷史浩劫,在那個民生凋敝的年代曾受過苦難的人,心裡的創傷迄今仍然無法平復,改革開放以後,古蹟重修重建已失原汁原味;台灣如今步文革後塵,政治鬥爭下來,將會導致人與人不信任,凡事要問立場、問成分、問顏色的結果,人性遭到扭曲與摧殘,害慘了無辜的老百姓。 一般大陸人士,不論官方民間,主張「祖國統一」、反對台灣獨立的態度都是很堅決的。但是許師傅對兩岸關係卻有他獨特的看法,並且語出驚人地說,他反對台灣獨立,但也不支持統一;認為台灣的民主制度是一股激化大陸政治改革的力量,所以,只要不統,而且台灣愈來愈好,這樣大陸的民主發展才有希望;不過,他現在非常憂心,一方面是阿扁搞台獨鬧得太不像話,狂躁激進容易失控,那天擦槍走火導致兩岸兵戎相見,造成無辜百姓死傷、經濟倒退,人民受苦,大家都完蛋;另一方面,台灣政治鬥爭愈演愈烈,必然影響經濟發展,民不聊生,國力衰退,共產黨正好拿來教育人民說台式民主不好,還是共產黨一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好。最讓許師傅憂心不已的是,一旦台灣亂了、經濟垮了,要靠大陸來救,到時不統一都不行,只要中國大一統,大陸的民主發展可能就要往後延好幾年了。 許師傅這一席話,與民國七十年代蔣經國主政時期說的「台灣的前途在大陸,大陸的希望在台灣。」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看來,揚州一位三輪車伕的見解,應該算是給台灣這些勇於內鬥、想搞獨立的政客一記當頭棒吧!
-
發現大自然
很久沒去爬山了,開學後,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功課,一下子比賽展,一下子觀摩展,連隨堂作業都要比多、比大,讓我們這些老人家大呼吃不消,加上本身的工作、家裡的工作,真是蠟燭兩頭燒,連續三天課上完回來,簡直累到不行,本週的功課交代完,又得繼續忙下週的功課,卡通影片裡那隻吐著長長的舌頭,勉強撐起沉重的眼皮,虛脫無力地爬進被窩裡的頑皮狗,彷彿就是那幾天最適合的寫照了。 趁著風和日麗,趁著不必上課,好想去山上走走,到大自然的懷抱裡去抒發身心,呼吸一些芬多精,更想看的是在大自然裡生長的花花草草。 山上的野花,奼紫嫣紅,搖曳在曠野裡,自成一番風景,五顏六色的花,好美!讓人看了就開心。小時候,母親喜歡種花,各式各樣的花種了滿院子,也許受到母親的影響,我們這些姊妹也都喜歡花,結婚後,各家的陽台也都種滿了各式各樣的花,尤其是家裡的陽台,更是依著四季輪替來擺放,季節過了的花卉就搬到中庭去休養,再換上當季的花卉,讓家裡的窗台上,永遠搖曳著奼紫嫣紅的喜悅。自己種的花,常常會在澆花施肥時,不經意發現躲藏在枝椏間的小花苞,那種驚喜,會隨著花苞的慢慢長大與日俱增,終於花開的那一天,滿溢喜悅的幸福,是無法言喻的。由於喜歡花卉,大妹竟然愛上了麵包花的製作,而我,也選擇了偏向花鳥畫,這難道不是一種說不出道理的緣份嗎?緣份,讓某些人聚在一起,緣份,讓某些人分外親近,這難道不是一種值得珍惜的際遇嗎?人與人相處,免不了有些摩擦和不愉快,有時候真的很在意,可是回頭一看,這也不過是漫長人生裡一些極為微小的波浪而已,在乎什麼呢?吃一點虧又能傷到多少呢?人生回頭看,真的是處處驚險、曲曲折折,而幸福快樂猶如路旁的野花,隨處可見,發現大自然裡的美,是一種天性,而發現週遭友人的優點,淡忘他人的缺點,卻是一種需要再學習的哲學,就像大自然裡的朽木野草讓人視而不見,而美麗的花朵,卻遠遠就吸引住眾人的目光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此這般,還會再為某人尖銳的言語而生氣,為他人輕視你的態度而耿耿於懷嗎?人生路上,還有更多美好的風景等著我們去發現呢! 發現別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這個懶人一生的寫照,這個不思上進的人,因緣際會而與提拔我的義父開了一次雙人畫展,如果不是畫友一句輕視的話:「你這畫是創作嗎?」我原本玩票的心態不會因為刺激而激發我的創作潛能,並且持續個展到三十多年來創作不斷的現在,「你是科班的嗎?」這是我年紀一大把還要去修讀藝術學位的理由,多好的理由啊!化刺激為動力,化悲憤為力量,多好的方法啊!專門對付這種好逸惡勞不思上進的懶人,小時候犁田,三不五時要抽牠一鞭子,牛才會繼續前進,難不成上輩子也是一隻牛吧?不管上輩子是什麼,總是要隨時修正自己缺失,所謂有失才有得,得到,才是自己的心得、自己的收穫,從別人那裡,我們真的可以學到很多很多。 放眼山下,蜿蜒的淡水河畔,層層疊疊的房舍,裊繞著淡淡的輕煙,讓人心曠神怡的風景,是流過汗水登上山頂才能享受的發現。 在大自然的浩瀚懷抱裡,享受寬懷,享受發現,大自然,真的教了我很多很多人生的哲理。
-
白鳥之死
約莫佔去三平方米的頂樓陽台外的長型花圃裡,埋葬著不少寵物的靈魂;包含三隻巴西龜、四隻陸續老死的白文鳥、六隻以上的小鶯歌、一對肥嘟嘟可愛極了的天竺鼠、一隻迷途受傷終於不治的野鴿子、一對鬥魚、一缸暴斃的凸眼金魚、不慎由巢穴掉下的白頭翁幼鳥、還有每逢颱風季節時、承受不了風雨襲擊而亡命的無數麻雀與野鳥……,這是居住在都市頂樓層才有的際遇。每回我都慎重的挖土埋葬這些短暫的過客,如果幸運碰到花開時,還慎重地覆蓋上幾朵花瓣,聊表哀悼。這是小女兒給我的建議,一定要讓小動物浪漫無憾的離去。多年前,天竺鼠「仔顏」承受不了酷暑熱浪而離去時,小女兒親自紮了木枝十字架,上面刻劃了寵物的暱稱及生命日期。 單以密度而言,小小的花圃裡幾乎就要達到遍地屍骨的程度了。我有時候翻土、施肥,都忍不住懷想著這個角落埋藏的是哪隻惹人憐惜的小傢伙,以及屬於牠的那些時期的片段記憶……。 大致上我並不屬於熱衷飼養寵物的那一類,會和這些小動物有過牽連,大都是因為女兒小時候偶而興起的念頭而飼養。雖然明知道必然得經歷這些讓人哀傷的結局,但就是懷著如此的心態,為了滿足孩子而去作了連自己想來都覺得可笑的舉止。說是小孩想要飼養小動物,仔細反省,孩子好像只是一時的念頭而已,至於後來積極的買進寵物,張羅寵物飼料、飼養器具、居住的籠子等等,及至一段時間後,孩子的新鮮感與熱度都消褪了,又趕著接受更新的課題與進度,然後剩下的善後就得由我這個終日居家的「宅男」接手了。 並不是充滿太多愛心與耐性,所以即便隨著孩子的興致,偶爾飼養一些小寵物,但一貫的堅持只能是極小型的、並且不至於影響到生活環境的小寵物為限。稍長大以後的小女兒,幾度提出非常想要飼養寵物貓、狗一類的要求時,我是堅決反對的。我的但書是:除非哪一天,我們搬到一處擁有一樓庭院的住處,讓貓狗能夠在庭院裡自由跑跳,否則這是永不可能的答案。每回經過寵物店,小女兒每回駐足不捨離開櫥窗裡慵懶逗人的寵物模特兒,我只好答應她,等妳自己擁有屬於自己的家庭或住所的時候,我一定舉雙手同意妳;她總是冷冷的回答我:「並不好笑。」 有過多次機緣,妻子的好友買了血統純正的英國牧羊犬,但是飼養幾天受不了小狗頑皮習性,把家裡的沙發布套搞得天翻地覆,問我們有沒有興趣接養,我和妻子同聲敬謝。也有朋友飼養的雪納瑞生了小寶寶,願意送我飼養,想到必須花費精神照料,我真誠地回絕了。我想,我肯定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 初冬時節,死了一隻白文鳥,在一個尋常不過的周日清晨。 沒有外出念頭,假日清晨的心情是悠閒的,習慣性走到陽台上,才發覺鳥籠裡的白文鳥,出奇的安靜,少了平常見人就唧唧喳喳的啼叫聲。近看時驚覺只剩新來的小白文鳥孤零零的躲在籠子一角,那隻愛唱歌、我們暱稱「嬌嬌」的老友則安靜的臥躺在小木屋內,一動也不動,安詳的結束了牠的一生。昨日之前,幾度發現牠異常的全身羽翼鬆蓬、神態緊峙,一度還以為牠又在耍寶,或者是換毛時期的現象,並不以為意。此刻,牠以僵硬的身軀,宣告生命的結束。 妻子哀傷的回算著,應該是大女兒念國二那年開始飼養,算來滿六足歲。至於六年的生命歲數,該算短暫還是圓滿?關於一隻愛吹長聲口哨、全然違背白文鳥應該具備短促、清脆叫聲的俏皮白鳥之死。牠經歷過最險峻的禽流感風暴,我們幾度猶豫著該不該繼續飼養,或者響應政令宣導,結束飼養。那時牠孤單的守候著圓形的竹編鳥籠,一派天真的快樂生活著,全然無視於我們掙扎的心情。 接觸文鳥源於妻子,在和妻子初交往時,她飼養了一對潔白可愛的白文鳥。妻子從事雕塑工作,平日面對著一坨坨的泥塑土及石膏模組,她在工作室裡飼養了白文鳥作伴。都是從幼鳥開始照料,因此養成白文鳥喜歡親近人的習性,絲毫無懼於陌生人的到訪。只要打開鳥籠牠們立即繞室內飛翔一圈,然後精確的降落於肩膀上,清脆的啼叫雀躍著,牠喜歡輕啄你的耳垂,並且總是不忘適時送上一坨鳥便,叫人又愛又恨。然後和妻子經過長久的交往,然後結婚、陸續生下兩位女兒……。長久長久以來,白文鳥一直不曾在我們的生活裡缺席過。 已經記不清楚繁衍了多少代,白文鳥有時像是無形的存在著,牠們一直和我們相處融洽。每日工作之前,我例行看天氣決定是否將鳥籠掛在陽台上的棲樹枝上,然後裝飼料、換一小盆清水看牠快樂的清洗羽翼之後,才展開我的工作。日復一日,平淡得幾乎忘記這些過程的意義,只是習慣的每日例行著,就像早餐之前必須先下樓抽取信箱裡的報紙、開啟電腦前得先打開收音機一樣。 然而,我還是揣想著關於白文鳥之死。接下來,該如何面對每隔一陣子由台南北上的好友的幼稚園小女孩張婷,她每回來訪一定要先上樓看過白文鳥,逗牠們驚啼亂竄一番之後才肯進我家門。還有,面對這隻新來的白文鳥,原來是希望牠來陪伴逐漸老邁的「嬌嬌」,沒料到卻成為另一隻獨守空閨的孤鳥,而且還只是一隻平凡、懼怕生人、完全不會吹口哨的白文鳥。
-
君知我知
日前攜蓁兒返金民宿遊,並即興寫了篇「從水調歌頭談起」,承女主人厚愛,下載在她的部落格上。神態如蓁兒所說的像似劉瑞琪的女主人,有一個楚辭餘韻的名字,親切淡雅。我不知她是否深體拙文中的意象,但有此舉動,總有一絲知我的感動。 由於來去匆匆,加上親友間之酬酢,還真無暇品味民宿風光。直到第三天早餐,稍有機會與女主人共桌,清新寧靜的氛圍,一群來自台灣各地的同好在這質樸的古厝大廳,賓主開懷暢談:從當年在金服役時的軼聞到地方趣事等,閒談中另位訪客提到:原來在我抵金首日下午入住時,因見大廳壁上「水調歌頭」條軸,不禁率性吟唱,由於「九宮大成譜」渾厚蒼涼,早已引起當時就在廂房內的她側耳。我聞後會心一笑,向其致意,感謝她體諒我「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的感興;看來也算是知我者吧! 此次投宿於主人寓意「水頭村之古厝」的「水調歌頭」;參訪「隔水遙望南洋親人」的「在水一方」。房內案上的簡介,明白記下:「此古厝乃屬於黃文川昆仲3人所有,由金門國家公園設定地上權30年,目前由顏湘芬標得經營民宿,……屬二落大厝雙護龍共有8間房,燕尾式……」我不知黃氏昆仲背景;但可以確定的是,就如同遍布金門各地之有名的閩南建築一樣,都是由遠赴異鄉,節衣縮食,勤奮苦作之鄉親,於事業有成後,回饋族人之孝舉而啟造的。不僅寓有大孝揚親的寸心,更有范文正公義田的餘緒,皆屬於感恩回饋之詩教。 至此,不禁想起所謂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不正源於此詩教?因為一個不能感恩回饋者,怎能奢望他有忠君報國的思想?而這緣於中國文化且令人孺慕的思想,是否能多少解開陷入「何以金門人對政治如此興趣;且絕大部分是統派」的蓁兒解惑?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文化早已溶入每一個金門人的內心;也唯有如此切入,才能理解金門人之政治思想。其實何止人之相知要有感應;與大自然之相知又何嘗不是如此? 「木葉落,長年悲」!本就是人與大自然的感應,就因這種君知我知的感應,才會有「物之感人」與「應物斯感」的情愫。所以歐陽修在「秋聲賦」裡悲嘆草木無情,尚且按時凋零,況於人乎?心有所感,定會動其神;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令人感動者,除佳文外,乃在他那悲天憫人的胸襟;放眼天下的抱負!是以傳統文人墨客,莫不寄情於山水,酬志於知己。誠如在拙文披露後隔日,遠在台中的珮如即來電:「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葉嘉瑩曾將此心理認為是一種共感;大自然本就是一個大生命,而個人也是一個小生命,兩者相通感應,本就是一種宿緣……所謂物色之動,心亦搖矣,看了老師這篇文章後,令人入古尋幽……」接完電話後,我興奮地對倚立湖畔的蓁兒連按鏡頭;此刻心情,就如同空靈清澈的莒光湖畔一樣! 或許是自許文風鼎盛之故吧。金門人士對「學歷」之追求頗盛;舉目所見皆是「高學歷人士」;但事實呢?就在返台前夕,有晚輩問道:「『從水調歌頭談起』一文,何以只有開頭提到帶蓁兒民宿遊,接下來整篇文章都在談詩經、宋詞;卻不見遊記呢?」不禁一楞,本想問以「全文由事生情,由情生念,脈注一貫,而寄胸臆於結論上?你是銘傳中研所出身,怎看不懂這章法?又怎會有如此膚淺的問題?難道你也跟一般不學之士一樣,錯把導遊資料當作遊記?難道不知歷來有名遊記,其傳世處不就在於除由地寫事,由事寫景,由景寫情,前後呼應的章法外,更在於文章中或暗諷、或酬志、或寄情、或針砭的感興,與古道照顏色的胸臆?這才是有思想,有骨肉之文章,你怎會有如此淺薄的問題?……」但隨即止口;因為提此疑問者,何止是他而已! 就在返台隔日,摯友黃克全來電,並傳來他「論文誰似鮑參軍──答吳鈞堯《再說黃克全》」的原稿;略談現代主義二元分立的認知闡釋。不禁想起之前他要我研讀的波赫士(Jore Luis Borges)。針對這位第一位影響歐美文學的拉丁美洲作家,他簡練地勾勒著繁複多樣的魔幻寫實世界──不期而遇的錯置時空,正通往記憶與知識的邊陲,現實與異境形同鏡裡鏡外,此刻既是過去也是未來的筆法。笨拙的我,實在無法領悟他把天堂想像成圖書館模樣,再把世界建構成一座座迷宮似的花園之境界,或許正如這位晚輩一樣,君知我知是何其難也;所以我一直對蓁兒說:「劫後相知;唯有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