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當美國阿公不能疑美
立法院進行施政總質問時,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指出《公務人員任用法》明定雙重國籍的公民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出任公務員,但不得於涉及國家安全,國家機密的機關任職,且外國籍也不能到政府工作;但去年12月美國國務院公佈「台灣學人計畫」,將派美國聯邦官員來台灣「工作(work)」,並質疑美日曾經有「曼斯菲爾德學人計畫」,讓美國聯邦官員登堂入室掌控日本,美國也曾推動「烏克蘭學人計畫」,派官員、軍官到烏克蘭去,8年之後俄烏戰爭爆發,導致烏克蘭陷入戰爭泥沼當中。 高金素梅委員要求身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長挺直腰桿,拒絕美國對我們指指點點,要我們全民備戰,把台灣變成火藥庫,陳建仁瞬間暴怒說:「我的腰桿是挺直的,為了捍衛台灣,不要在那邊講疑美論,大家不會相信」,他強辯「學人計畫」只是學術交流,不肯正面回答高金素梅所指出法案原文所寫的是(work)將如何執行!堅持認為這個是「fellowship」獎學金,顯然陳是指鹿為馬,要硬坳到底,如果承認我們即無主權可言。高金委員很沉重指出:「1995年日本配合美國的菲爾德學人計畫,爾後美日簽署「廣場協議」成為日本經濟泡沫化的關鍵時刻,美國奪回美日貿易主導權,日本經濟則失落了30年至今未恢復元氣。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發生後,美國又啟動「烏克蘭學人計畫」,掌控了烏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對外宣佈要加入北約對抗俄羅斯,對內則策動亞速營(類似台灣曹興誠的黑熊部隊)迫害境內的俄羅斯人,誘逼俄羅斯出手,達到美國想要的代理人戰爭,烏克蘭國土陷入戰火,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四分之一人口淪為難民。 高金委員強調她沒有疑美,完全相信美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就會犧牲別人或拋棄盟友,日本、烏克蘭就是眼前的例子,現在它要我們吃萊豬、不議價強賣軍火、佈設地雷、延長役男兵役期,我們只能照單全收。她反諷道,她不疑美而是疑陳,懷疑行政院陳院長不敢把真相告訴人民,我們為什麼要相信美國,完全相信美國之後的下場又將如何?。 美國真的不會說謊,前國家安全顧問布萊恩揚言若中共占領台灣就要把台積電和台灣半導產業炸掉以免落入中共之手,他把台積電當作二次大戰初期法國被德國入侵時,英國邱吉爾首相怕法海軍被德利用,派皇家海軍把停在港口的法國海軍艦擊沉,二千多名法國海軍(也是盟軍)一起葬身海底。台積電並不是攻擊武器,歐氏這種想法,根本就是把臺灣當成工具、衛生紙,不需要了,就直接仍掉,事實上美國已經下手開始搬走台積電,高級工程師也一批批被接到美國新廠工作,搬不走的將來炸掉,相信美國說到做到是真的,歐布萊恩日前到台灣接受蔡英文總統頒給「特種大綬景星勳章」,這等勳章是頒給對國家著有勳勞之公務員與貢獻卓著之非公務員或外籍人士,首次頒發於民國33年由五院院長同時獲得,歐氏獲此大勳章大概心仍有不足,又高喊訓練百萬台人拿AK47,人手一把槍與解放軍進行城市巷戰焦土戰,偉大的美國人已經為台灣決定未來的命運,我們只能感謝感恩,不能懷疑,疑美就是不愛台,不愛台就等於中共同路人,政客用這套說詞給民眾洗腦,特定媒體名嘴和反中學者則加碼塗脂抹粉,掩蓋事實真相,為的只是個人眼前的一點私利,而國家的主權喪失,未來人民的生命財產受殘害,則視而不見,高喊不能疑美的政客,有很多早已將家屬避居國外,子孫是美國籍,做美國人的阿公當然不能疑美,我生來是中華民國國民,從來沒有一位美國人喊我老爸或阿公,疑美論對我而言沒有什顧慮,無恥政客舔美醜態,連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都看不下去,出來表示,「民主國家言論自由的精神,就是保護「懷疑論」,重重打臉這些反疑美者,疑美論:何錯之有?(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徘徊綠樹山野
幾天前,妻與友人聚會又到芝山岩散步。妻知道我喜歡戶外活動,尤其愛穿梭綠色林木中。回來,不停訴說這處林木樹齡悠長,樹幹壯碩、枝葉茂密,隨處是濃蔭蔽空。有些步道雖然階梯陡峭且長,但已被新鋪設的平坦環山步道取代;又說了些芝山岩的歷史典故。 隔數日一個早上,我扭開水龍頭見水沒流出,這可緊張了,心想,怎麼沒預警就停水了?後來,才發覺電梯內的清洗水塔公告,我沒留意。這下可好了,總不好待在沒水的屋內一整天。妻建議就到芝山岩逛逛吧!順便到士林吃喜歡的燒餅油條豆漿,我欣然贊同。 芝山岩是台北市內的一個小山丘,高約50公尺,面積約10公頃,是士林的社區公園。山丘上果然綠樹密布,涼風習習,確實是居民休憩運動的理想場所。我們繞了一大圈,見過一些史蹟,最高處還可遠眺陽明山上的文化大學校舍。 其實,由於自己喜愛漫步山野,這些時日就曾上網搜尋住處附近的步道,並選中兩處獨自前往探訪。其一,是一條大眾化的步道。入口兩旁種植紫紅色朱蕉當籬笆樹,轉個彎巷道較為寬敞,一旁種植著松樹,另一旁是住戶的圍牆,橘紅色的爬藤炮仗花沿牆垂掛。過了住戶區,是空曠的原野,路旁不時有盛開的棗紅色山櫻點綴。這時,向一旁的綠色山脈望去,山頭上蓋著連綿的高樓,高速公路自山腰跨越而過,往來車子不停奔馳著。來到一片田畝,有農人於田裡整理菜蔬準備送去市場販售,旁邊是新穎的樓房住家;田地旁設有雞舍,養著一群雞隻還有火雞。靜謐而無車馬喧囂,只有鳥鳴啁啾聲;且處處奼紫嫣紅,讓人心情愉快。再往前走,路旁有高聳芒草,充滿野趣。 其二,為一稍有挑戰性的步道,那日,自一所高中旁進入,來到人車稀疏的下坡路,一邊林木雜草叢生,另一邊是土質崖壁。走了一陣子,看到前頭有鐵皮屋及斷垣殘壁的磚房。依經驗,這些郊區年久失修的房舍及鐵皮屋,有可能曾是倉庫或是經營失敗的荒廢工廠,雖然經營者離開了,但仍養著一群沒有按時餵食的狗群看家。本能地,我於路旁拾起一根樹幹當登山杖,同時防患未然。果不其然,漸漸靠近鐵皮屋就出現三、四隻狗兒齜牙咧嘴在土丘上狂吠。或許,手上的木杖嚇阻狗兒,不敢往下俯衝靠近。這讓我憶起數年前,一次走台北虎山溪步道轉往象山時,也曾遭遇成群狗兒一路狂吠尾隨。後來聽說,這些野狗為善心人士將流浪狗集中豢養的,事實如何?不得而知。 離開下坡路眼前出現一條公路,車子不多,但車速極快。剛好路旁有一小店,問過老闆,說,前頭不遠處的廟旁進入便是步道口了。入口處,山為密林覆蓋,一片廣袤蔥綠。走上陡斜的山路,路面到處是扭曲及隨處亂竄的大小樹根。遇到一對來登山的夫婦,對著我說:年輕真好,剛才看你還在山下,一下就上來了。我回說:我們年齡應該差不多吧!沒想到先生說他是三十年次的,那已是八十二歲了,讓我驚訝不已!頻頻稱讚他們擁有好體力。彼此閒聊了幾句,分別時,還特地提醒我下山時應往那條路走。 隨著山勢起伏,我埋著頭在盡是樹根的山徑上踽踽獨行。所幸有心人在路旁樹幹繫著粗繩索,方便登山者上下攀爬。我越過幾個小山頭,忘了花多少時間;最後,走出山區已是汗流浹背了。
-
古寧頭,好種!
前一年返鄉,坐上一位國中退休校長的車子,兩人一路閒聊,他突然迸出一句:「跟古寧頭結親,孩子都很優秀。」我乍聽之下,頗有些詫異,不知他講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都已離開職場,又沒有利害關係,他不必刻意講這句話讓我高興。 回台之後,我想了好幾個月想不透,有一天我忍不住再問他,到底講這句話有何所本?他說是根據他們社區的觀察所得。這樣的數據不夠全面,如能普遍的調查、深入的研究,可以寫成一篇學術論文。 我們共同的看法:古寧頭好種,可能跟吃海蚵有關。古寧頭自明萬曆年間獻可公引進海蚵種殖以還,維繫了十幾世的發展,所謂宗強而族盛。清末金門有七萬多居民,古寧頭人佔了七分之一;到了八二三炮戰之前,古寧頭兩落大厝,還住了11家,有六七十口人。這樣的歷史已成過去。 今年2月26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推動南北山潮間帶生物資源調查及長期監測人力培訓計畫。立意很好。我看當天見報的十五六個人照片的背影,都是風裡來雨裡去的老人,他們是聽不懂博士的學術語言的。今天要他們去聽課應景,代表古寧頭已經掏空,找不到年輕人了。 這反映了古寧頭由盛而衰、沒落的情狀。「擎蚵」是一門苦差事,古寧頭人十幾世避無可避,一直受到生活的折磨。古寧頭人就像石蚵條一樣。石蚵插在海上不能動,古寧頭人就綁在石蚵的歲月,也遷徙不了。石蚵的命運,就是古寧頭人的宿世命運。 然而1958年八二三炮戰,掀天炮火把古寧頭村民激射出去,讓他們遠離蚵田遠離故里,在外面闖蕩找到新的出路與新的生活方式。凡是離開古寧頭的人,大抵得到發展機會,回頭來看那一段三更燈火五更雞的下海歲月,只為了一家溫飽的忍苦耐勞的生活,真是不堪回首。 因此,八二三炮戰禍福相倚,從此改變了古寧頭的命運,讓古寧頭變成一座空村。三十年前南山村只剩72人,老一輩又日漸凋零,如今還有多少長住的人口呢?實在耐人尋味。 我們這一輩的人在古寧頭出生與成長,對家鄉有一定的感情,我們這一輩的人若不能回去安居,我們的子孫都在外地成長與生活,對古寧頭完全陌生而缺乏感情,成為一個回不去的故鄉,只是一個地理名詞,將來預期就只剩下賣田賣地而已。那麼,古寧頭只有繼續凋零。 現在偶爾返鄉,山上阡陌交通,雜草叢生,一片荒山,不辨路徑,田地在那兒我都找不出了;海上的蚵田更不用說,自從雙親過世之後,蚵田名存而實亡,究竟在那裡呢?我已渾然不知。民國63年,我家還典當過最後一塊蚵田,現在即使想送人,恐怕都找不到人可送了。 古寧頭如今面臨五大困境:國家公園的限縮、祖厝產權的複雜、村落人口的外流、石蚵產業的沒落與後世子孫情感的剝離。台灣的捕魚與建築業,年輕人都不願做而請外籍移工,擎蚵與種田苦一家而不是苦一人,比之更苦更累收入更薄,古寧頭人口沒有道理可以回流。 如今古寧頭荒落了,石蚵產業後繼無人,蚵民變成稀有動物,古寧頭重生何望?倘若不關心古寧頭生存與發展的危機,而只關注潮間帶的什麼生物,輕重倒置而虛應故事,豈曰相宜? 那麼古寧頭,有一天會不會失去好種?
-
你若是來陽明山
住了四十多年的陽明山,我認它是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今生駐留最久的地方。早已習慣也愛上山居生活,今生要遷離這座山,幾近不可能。 有位外國朋友點醒了我:「陽明山是台北的後花園,從喧鬧的市區到僻靜的山間,二、三十分鐘的車程就可抵達。」陽明山提供了市民紓壓的便捷去處,我們住在此地,真有福氣。要惜福,就要常上山來遊玩。 陽明山的四季都有值得遊玩的興味;或者說,你四季都可以上陽明山來遊玩,享受陽明山不同的風姿。 你若是春天來陽明山,定要摘一朵浪漫回家。 建議你,可能的話,選個非假日上山,避去車潮,避免擁擠的遊客和你搶鏡頭,也比較能收割到賞花那份必要的閒情逸致。陽明山春天是位滿身穿戴花朵的姑娘,裝扮得分外美麗,此時上山來捕捉她浪漫的倩影,讓手機滿載歡悅歸去。春天來陽明山,要把握花的須臾,有花可看直須看,雖說今年花兒謝了明年還會再開。梅花、櫻花、杜鵑花,一波接一波地開,追花要像追星一樣的癡迷,才不辜負花的本意。 你若是夏天來陽明山,定要撿一枚悠哉回家。 陽明山的夏季,不用說,是避暑的天堂。溫度和市區有個五、六度差距,越往高處行去是越涼爽。有人一大早出門,近黃昏才下山。帶個午餐和點心飲料,就可以在山間逍遙消暑打發一整天了。中午,在樹陰涼爽處,打個小盹,不小心做了個白日夢。人生到此,你說,這不是悠哉,什麼才是悠哉呢? 你若是秋天來陽明山,定要採一抹陽光回家。 秋高氣爽時,最適合在山上健走了。許多步道,任你選擇,從二子坪、冷水坑到小油坑,都展臂迎接你的到來。每座山,由你做主,從大屯山、紗帽山到七星山,在陽光的照耀下,在汗珠的陪伴下,都可留下你我健康的足跡和身影。秋天要上陽明山,記住喔,要有陽光,才能回甘無窮,才有美不勝收的回憶。 你若是冬天來陽明山,定要抱一襲暖氣回家。 冬日,做好禦寒的萬全準備,才能冒著個位數的氣溫,上山來鍛鍊你的意志力和耐寒力。在接近零度氣溫的某夜裡,你若有那份衝動或傻勁,上山來追雪,我只能佩服你,可能你真的還年輕。山上的溫泉,一年到頭都熱呼呼的,若願意,你也可以泡出一身的健旺舒坦。這是冬天冒著寒冷上陽明山來,最高的報酬了。 有自然美景的所在,必有美味餐廳相隨,陽明山哪可能例外。點幾道可口的菜,將一日觀賞過的美景印象,和美食一起吞嚥下。那樣,陽明山之遊,就萬無一失了。 我個人比較喜愛的陽明山之遊,是邊走邊看天上白雲如何悠閒,邊走邊聽樹上的鳥兒唱什麼歌曲。最好是,走累了,躺在青青草地上,深吸一口清鮮的空氣,將自己融入大自然。那時,你會不期然地驚覺到,自己的身和心都掉進「我即陽明山,陽明山即我」的意境裡。 那時,也只有那時,你才能清晰聽見,心靈深處傳來的那個空谷足音:「我已來過陽明山了。」
-
相片絮語
禁錮守舊的思想被解放,隨著文化潮流的演進,反映在早期臺灣女子的衣著上,不管是東方的傳統旗袍,還是西方的典雅洋裝,都給予現代人無窮的遐想。 時代是沉重的,日子是輕盈的。任憑物換星移,世間女子都有一顆愛美的心,一份愛逛街的閒情。約好這一天,穿上喜歡的衣服,將自己打扮合宜,與三五好友上街去,每走一步,神采也跟著飛揚。儘管邊走邊聊,街上的喧囂仍聽得分明,櫥窗的商品仍可一眼覽盡。 你們在商行裡進進出出,在布莊店檢視衣料,在時髦的洋裝店流連,累了,就在糕餅鋪買塊綠豆糕吃,或到攤位前品嘗鍾愛的美食……我想,走在街道上,或許是你們一天裡最甜美的時光。 看得出來,那個年代,你絕對是個摩登女子。 你有張美麗的臉蛋和秀逸的五官,配上濃淡合宜的妝容,刻意燙捲的瀏海,使那有如彎月的細眉,透著靈氣的眼睛,艷紅的雙唇,高挺的鼻梁更顯突出了,彷彿台灣早期電影海報裡的明星。 春暖花開的四月天,你神情愉悅地套上一件時髦的無袖洋裝,腳上也許還蹬著一雙露趾的高跟鞋,一番精心打扮,你心滿意足地出門去了。在某個經意或不經意的時刻,讓攝影鏡頭留下嬌媚的容顏。 起伏的人生,流轉的年代,時光掠奪不了的青春,自此化為經典的永恆。 我靜靜凝視這張被定格的照片。 你擺拍的角度,像極了我母親少女時期的一張舊照,那是四年多前她離世後,我在一張古老的梳妝台內找到的,年紀遠比你小了一些,照片上的她容貌秀美,神情靦腆,耳旁還垂著兩條小馬尾。我母親在離島金門一個窮鄉僻壤的小村出生,童年時經歷過823砲戰,日子過得極為貧瘠困苦,買過最奢侈的保養品是印有四隻鳥的百雀羚面霜,然而,她也有過幸福的時刻。 這一天,陽光穿過風的隙縫灑落在地,宛如為你們刻意打亮人生舞台的光影。 越過傳統年代賦予女性的框限,用一顆恭迎盛會的心,以最佳女主角登台亮相,宏偉的巴洛克建築在面前稍嫌失色,目光全聚焦在你們這群時髦女子身上,連孩童也望得出神。 快門閃過的那一刻,時間就此為你們佇留,在光陰的長河裡掏洗打磨,輾轉來到今日。即使你們早已逝去,即使我們非親非故素不相識,但多少意會了點什麼。 一頭張揚嫵媚的捲髮,一席凸顯身材曲線的旗袍,以及那微微揚起的嘴角,無不訴說著背後一段段寫滿故事的美麗與哀愁。彼此貼近身軀,插腰擺拍,像剛從一場蜿蜒的夢裡醒來,急著向世人宣誓:在男權為重的社會氛圍裡,我們逐漸萌發的女性意識,已遠遠擺脫了一個舊世代。
-
一蛋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台灣缺蛋之亂已經演了超過兩年,蛋蛋危機蔓延,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蛋價節節高升,民眾有錢買不到蛋,商家也難以承受;雞蛋問題影響層面擴大,政府卻慌亂失策,令人嘆為觀止,堪稱國際大笑話。 往常蛋源充裕的時候,有些米糧店為了促銷米,就掛個「買五斤米,蛋一斤降2元」的牌子。如今,店家掛著「沒有蛋,不要問。」的「對聯」,有蛋進貨時,每人限購五顆;大賣場蛋架上擺著「蛋品到貨時間不固定,到貨後盡速上架,無法預留給客訂,謝謝!」的告示;超商盒裝雞蛋一上架馬上就被搶購一空;早餐店寫的是「即日起凡是蛋類商品均調漲5元」;雜貨店制式的空蛋框內置放著「抱歉沒蛋」的紙板。 近兩年來,一般白蛋從原本一台斤20元左右一路漲到現在80-90元還買不到,愈來愈多地方的雞蛋零售價每台斤已破百元,供應商報盤價和實際買賣價落差嚴重。生的雞蛋貴得離譜,熟的也不遑多讓;小吃攤一顆滷蛋從5元調到8元、10元、12元,現在一顆滷蛋要15元,還經常缺貨;超商的茶葉蛋從原先一顆8元,到現在一顆18-20元。夜市小吃攤推出「無蛋蚵仔煎」,部分速食業者及早餐店索性不賣蛋類產品,停售「蛋系列」餐點。 這當中一定是有人謀不臧之處,民進黨政府在蛋荒一開始,未能及時明快處理,例如,管控蛋的生產並追蹤產銷結構,或從國外專案進口,優先供應軍隊、學校營養午餐或弱勢族群,以疏解蛋荒;現在已經鬧到不可開交了,才從澳洲和美國進口,而且進口數量有限,一次進口的幾十萬顆蛋還不足台灣一天的需求量,怎能解決問題?顯見官員決策荒腔走板,嚴重失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立院還不時與立委對嗆。 前一陣子,鬧出外島軍人沒肉吃的醜聞,台灣島內缺雞蛋的笑話猶有過之。雞蛋問題已經失控,面對幾波明顯的缺蛋潮,陳吉仲一面吹噓已從國外進口500萬顆雞蛋應急,又信口開河說五月就不會缺蛋,可以滿足市場所需,如同空頭支票;而1450網軍顛倒是非、綠媒名嘴黑白亂講「不缺蛋」、「可用鴨蛋代替」,甚至說「吃太多蛋不健康」,更是讓人噴飯。市場上的缺蛋現象仍然嚴峻,國內數家養雞大戶表示,蛋荒史無前例,政府如果拿不出有效辦法,估計今年底前蛋荒都難以解決。 現在的這個政府似乎只擅長搞政治鬥爭,猶如附美小跟班,「抗中保台」過了頭,弄得兩岸怒目相向、劍拔弩張,積極準備讓年輕人上戰場。例如,經常對台灣指點國防事務,主張把台灣應變成「刺蝟島」的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曾宣稱,中共若攻打台灣,美國將會先摧毀台積電,引發國人譁然驚恐,台積電股價因此疲弱不振。尤有進者,他日前來台,接受小英總統頒給「特種大綬景星勳章」,又公開鼓吹,台灣應該教全民使用AK47步槍,如此就能嚇阻中共犯台;若真的照做,豈不是「窮兵黷武」,全民皆兵。一蛋難求的當下,政客「只顧備戰,不顧民生。」於此可見一斑,真是不可思議!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這句話說明了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同理,「一蛋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
感恩以行道
母校金門高中校慶暨傑出校友表揚大會,辱承舉薦我代表傑出校友致詞,特就當日致詞內容,脫形取神略述如下,以就教志者! 五十年前,我號召應屆同學們,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願,再度發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從軍報國運動,創造了投考軍校人數最多的一屆。五十年後,願再度以歷史學家霍夫施塔特(Icharc Hofstadter),及經濟史學家乃孚(John U Nef)的名言,來呼應范文正公的宏願景行。 霍氏認為:知識分子必須具有超越一己得失的精神,以宗教情懷,發展出一種對社會、文化的關切感;乃氏則認為:任何時代,都需要有原創能力的思想家,提出新的觀念來引導社會。 綜觀彼等胸懷與格局,不正是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襟與格局?允為踵效。 然而,虛願不至,憑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或許乃孚之理論可供參。乃氏認為具有原創能力的思想家,需要具有跨科系的思維力,而此思維力,端賴跨科系深研古今中外經典,方足化育培根(Francis Bacon)所謂知識就是力量的格局;方足化育「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視野! 而如何會通中外經典?乃氏進一步認為可藉由一流大師,導引深讀經典!這理論可藉博蘭霓(Michael Polanyi)的知識論來理解,深研其理論,正與荀子「知通統類」說不謀而合! 然而,具有上述能力後,該何去何從?是「學成文武藝,貸予帝王家」?當然不是,而應發揮史學大師,余英時所正言:當以「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這是一種近乎宗教悲憫的奉獻精神,更是士志於道的精神! 然、如何突破人性為己的天性,昇華至「以天下為己任」的悲願?意以為;感恩以行道!惟有抱持感恩的心,方能燃起回饋之志!且回首,不管有多少成就,皆應感懷天地父母之造就!惟秉此念,不僅可免陷於自負,更可平衡為己之天性,進而產生回饋之志。 當年,我在畢業紀念冊上揮毫:「請纓喋血窩河畔,鼎定神州歸騎鶴!」憧憬的是上馬執干戈,下馬草露布等偉業,並對同學們振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完成河山一統,再造漢唐盛世,且效岳武穆『再續漢陽遊,騎黃鶴』」等壯懷!」更忘不了先母在我至料羅碼頭時的叮嚀:「正正當當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莫忘返鄉立旗祭祖!」 受天之祜,回首戎馬數十載,鎮邊關,統勁旅,得掌黃埔建軍最具歷史意義,先總統蔣公所部之黃埔教導團;首位自撰國防白皮書者;首位榮獲全國散文首獎之國軍將校;首位親率所部實彈演習之指揮官。解甲後,執鞭大學,首倡中華聯邦以安邦;首議金廈大橋以前瞻;首定正體字以傳承,多少不負 先母之誨! 然而,能有這些小成就,當然是國家社會之培育。思及至,尤惕不僅不能自負,更應回饋以報恩,方不負大孝尊親之教!是以自103年返鄉後,即開創全國惟一,不限古今中外之義學:「古風小學堂」,化育學子琴心劍膽之品學與器識,此何嘗不是感恩以行道的踐履? 雖說吟罷江山之餘,「不聞烈士歌,但見諂佞人!」然而任重道遠之考驗,不正在此?
-
黃酒的記憶
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在法國Franche-Comte大學進行,論文指導教授Wieber是個業餘的葡萄酒專家,實驗室的重大決議從來都不是在實驗室開會決定,而總在離實驗室一條街外的酒吧敲定。 我在實驗室認識兩位好朋友Remi和Vincent,我們每天中午一起到學生餐廳用餐,吃完午餐,再到附近小咖啡館喝咖啡。我的大部分法語能力都是在這家咖啡館養成的。 Remi常邀請我去他家。他家在法國鄉下的一個小村子,村子後方有一片森林。春天的時候,Remi已經退休的父親會帶著午餐到森林裡的溪邊釣魚。他不苟言笑,常斥責Remi,但待我卻極為熱忱。夏天來臨,Remi的母親會到森林裡採新鮮莓果做蛋糕,多餘的做成果醬。 秋天時一家人到森林採集各式各樣的野菇,Remi會到書店買當年度香菇圖鑑的書,以便識別各式各樣的野菇或研究如何搭配料理。 冬天,政府允許3個月的狩獵季節期間,Remi的父親和鄰人揪團帶著獵槍和獵犬到森林打獵。一天我受邀到Remi家作客,因為Remi的父親分得一大塊野鹿肉,特地邀請我到他家作客。 那是一個閒適的周末,我與Remi先吃過點心,然後到森林周邊騎越野腳踏車。等待烤野鹿肉的過程,Remi媽媽端出她手作的蛋糕,蛋糕裡有多種森林裡採擷來的野莓,豐盛的野鹿肉午餐搭配的酒就是黃酒。飯後,還品嚐用自家院子裡的櫻桃所釀製的櫻桃酒。然後,我和Remi散步到村子後面的森林,順便採了一籃野菇,然後開始準備野菇燉飯晚餐。傍晚,在飄散著濃郁的牛肝菌菇香氣的廚房窗外,森林的顏色正由翠綠轉為墨色,然後遁入神秘的狐狸出沒的童話世界中。 這是我旅居法國最難忘的一天,也是在我的博士學位口試舉行前的某一天。 法國博士畢業傳統是在口試結束後在禮堂旁舉行一場小餐會(petit pot de th?晲se de doctorat),除了謝師,也請所有口試委員、實驗室同事、同學和親友在口試現場大大快朵頤。 學校位於Arbois和Jura葡萄酒產區,所以實驗室畢業生的慣例是準備當地煙燻生牛肉、風乾香腸、Comt?晲乳酪,各種鄉村麵包,以及最重要的──葡萄酒,一定是來自酒莊直購一整桶橡木桶裝的Arbois紅酒,更講究一點的,會準備一款黃酒(Vin Jaune)。 所有人在口試餐會會場吃喝聊天,品評今年的葡萄酒和乳酪口味,以及氣候導致牛肉和香腸品質的細微變化,氣氛總是愉悅得令人陶醉。 在法國的幾年,其實我一直都不喜歡口感和香氣奇特的黃酒,雖說它是Arbois產區最富盛名的酒款,這款風格奇特的酒源於它奇特的葡萄品種Savagnin和它常種植於陡峭坡地的獨特環境。 有一次,我和Remi在深秋季節到Doub河上游山區健走,在難以攀登的山崖上,一串串碧綠或澄黃的Savagnin葡萄,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宛若寶石,註記在我旅法的歲月中難以抹去。 我的指導教授在我口試通過以後,送我一瓶Chalon酒莊的黃酒。他說,這瓶酒可以放一百年。誰會把一瓶酒放一百年呢?回台灣不久我就開瓶來喝,覺得盡是苦味,忘了我當時感冒剛好,嗅覺味覺尚未恢復,這瓶酒就這樣糟蹋了。 回台灣十多年後,Remi寄來一封信,裡面有一張法國地方報紙的剪報,一篇報導說我的指導教授Wieber過世了,我於是又想起了黃酒。 一個我指導的碩專學生被公司派到法國出差,問要幫我帶什麼回來,我說就帶一瓶台灣買不到的黃酒吧。 他回來時帶了兩瓶黃酒給我。 幾年又過去了,我的朋友Remi也過世了,我懷念他為我旅法時光所留下的斑斕回憶,以及帶我去看那峭壁的Savagnin葡萄的景象,也懷念我的指導教授Wieber。 這兩瓶黃酒,至今我都沒有開瓶。
-
給神明當契子
三年多來,新冠肺炎(COVID-19)蔓延全球,我也近四年沒去中國大陸了。承蒙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學術活動的盛情邀約,3月16-20日,我得以重返閩南,並抽空進行了「給神明當契子」的田野調查工作。 「兩岸學者面對面」第一場,安排全國台灣研究會汪毅夫會長從北京南下,3月17日與我在廈門對談「閩台歷史人群研究--羅漢腳、唐山媽、班兵及其他」。隔天3月18日,我倆又移師到漳州,當晚繼續在閩南師範大學展開四年多前「閩南文化對談」之(二)的「閩南文化研究--田野、文獻與田野裡的文獻」。第三天,3月19日,則是我在泉州中國閩台緣博物館主講「金門田野報告:看得到卻想不到的」,敬邀汪會長擔任點評人。 為期三天,連續在廈、漳、泉三地的活動,媒體已有許多報導,本文想與讀者分享的是三場講座之外,我在漳州市平和縣三平寺進行的「給神明當契子」田野調查經驗。 早些年,我收藏了一張立於「歲次丁巳年(1917)八月二十日」的漳州民間契書,立契人陳八佾、王氏夫婦,將親生二男陳武彬(「現年一十六歲」),同時皈依「廣濟祖師」、「三山初夫子渧君」(「三」、「山」上下組合成一字)座下為義子,「伏祈佛光護照,神力加被,四時八節康寧,免諸災劫,六時吉【祥】,多增福壽,富貴雙全,長大成人,自當報答慈恩,永戴不忘」。 這是一張既難得又費解的民間契書。一般而言,「給神明當契子」是在孩子體弱多病的幼童時期,不少父母親會帶著小孩到廟裡祈求神明收作「契子」(乾兒子、乾女兒),並立契一式二份為證(一份燒給神明存查,一份帶回家保管),渴望神明契父能將孩子視如己出,給予呵護庇佑,直至十六歲成年;當孩子滿十六歲時,父母再帶著契書回到廟中拜謝神明庇護,並與金紙一同焚燒。所以,這張民國六年「給神明當契子」的契書能被保留下來,的確是比較難得的。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這張契書的當事人陳武彬怎麼會到十六歲才「給神明當契子」?而且為什麼同時皈依在二位神明座下為義子?那二位神明,「廣濟祖師」民間俗稱為「三平祖師公」,乃唐代楊氏高僧義中禪師,至於另一位「三山初夫子渧君」到底是何方神聖呢?我一直弄不明白。 3月18日上午,我在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林曉峰會長、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院劉雲院長等人的陪同下,特地走訪著名的「廣濟祖師」祖廟--平和縣三平寺,期待經由實地田野調查來解開謎團。感謝三平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盧文深主任的親自導覽與解說,並贈我管委會所編《三平寺志》、《三平祖師分靈錄》等在地文獻,讓我得以確定主祀「廣濟祖師」的三平寺祖廟並未奉祀「三山初夫子渧君」,陳八佾夫婦立契地點或許不在三平寺,而是在漳州某一座同時主祀「廣濟祖師」、「三山初夫子渧君」二位神明的廟宇;至於這位「三山初夫子渧君」,我們經過推敲,猜想是「山西夫子帝君」的俗寫筆誤,而據《三平祖師分靈錄》的記載,漳州一帶果然有好幾座「廣濟祖師」廟是同時供奉「山西夫子帝君」(關聖帝君)的。 3月18日晚上,汪毅夫會長與我對談「閩南文化研究--田野、文獻與田野裡的文獻」時,我即時分享了上述「給神明當契子」田野調查心得,他也同意「三山初夫子」可能是「山西夫子」的閩南語諧音筆誤的推測。我們都主張帶著文獻跑田野、注意蒐集田野裡的文獻,是從事閩南文化研究的一項重要方法。
-
鬼抓人
相對洪家窘迫的小屋,公廳一落四櫸頭更顯寬敞氣派,有燕尾馬背、磚牆瓦片、天井廂房,一種在村裡隨處可見的閩南建築。 但是,最特殊醒目的一棟,莫過於在村子入口,距離洪家不過幾步路之近,門楣上方匾額可見題名的「蘭亭別墅」。建築以一落四櫸頭併左護龍起疊樓之興建方式,中西合併。全村,甚至全島盡是一片傳統的建築,它的存在,不啻是最突出的一棟。 謎樣的房子,當ㄚ麥出生時,它就已在那。全村最漂亮的房屋,非它莫屬。打從它門前走過,目光總牢牢被吸引,包括ㄚ麥。她目不轉睛地往裡面望,夢想有魔法能穿透屋內的一切。夢想終究是夢想,只能觀賞門窗上美麗的石雕紋飾,或細數牆面究竟有多少彈孔,彷彿可以感同身受房子苦難的過去。 近在咫尺的蘭亭別墅,不得其門而入,諸多的想像,天馬行空。儘管如此,ㄚ麥還是很開心,因為伊阿姆家規極嚴,禁止小孩隨意外出。 蘭亭別墅的想像,來自傳說。傳說一則則,故事一個個。無形中,為這棟美麗房子披上一層厚厚的神秘色彩。 落番的族人,離鄉下南洋討生活,不知何時能歸?或是永無歸期。俗諺:「十去、六亡、三在、一回頭」,洋樓的主人,即是幸運的那一個,他鄉異地奮鬥有成,衣錦還鄉,再回到金門光宗耀祖。民國二十五年興建完成這棟「蘭亭別墅」,屋名乃取自於東晉王羲之與當時名士會集蘭亭,舉行春禊之詩賦《蘭亭集》,於護龍凹壽匾額題字「蘭亭別墅」。 從小,ㄚ麥隨著大人喚它為「番仔樓」,一直到長大。幾乎忘了它原有個美麗的名字。 日據時代,日軍駐紮於此。於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高壓手段,因種鴉片收購,哀嚎委屈,如荒煙裊裊升起。 日本人走了,還了番仔樓一個清靜。朱紅砌牆,窗蓋覆以紋飾石雕,露台欄杆齊行。ㄚ麥從門口走過,琅琅讀書聲從裡傳出,佇足聆聽,小小心靈,好生嚮往。 有一天,機會來了。二姐陪鄰居去番仔樓欲拿回遺落的書包,她如小跟班隨在後。就這樣,終於進了蘭亭別墅,第一次看到番仔樓精緻的一面,雕樑畫棟;第一次看到有二樓的房子。小女孩的她覺得新奇,踩著石階興奮地往樓上衝,大人立在在騎樓的五腳基提醒:「小心!」她們如釋放的野馬,充耳不聞。領頭的大姊頭,早已忘記此行的目的,一時玩心大起,提議來玩鬼抓人的遊戲。 由一人當鬼,其他人作鳥獸散,各自找藏身所,等鬼來抓。第一個被找到的輪替當鬼,幾回合下來,無論躲在門板或櫃子後面,很快就被發現。ㄚ麥覺得索然無味,動動腦,觀看四周,擬找個隱密的藏匿所。目光瞄到角落裡一個圓滾的陶甕缸,心生一念,悄悄打開木蓋,奮力爬進。 甕內一片漆黑,恐懼緩緩蠕行而來,好生後悔不該如此孟浪。屏息靜待,期待被發現、被抓到,時間一分一秒地過,甕外的嬉笑聲漸小,最後趨於無。 彷彿一世紀之久,四周歸於寂靜,她怏怏爬出甕外,跑到外面騎樓。憑欄倚望,不遠處,煙囪上炊煙嬝嬝,暮色濃墨更深,空盪的二樓變得陰森無比,彷彿鬼魅咄咄逼近。她拔腿急奔,後面沙沙聲,如魑魅魍魎,一片恐懼壓過來。
-
從廈門文化地標「同文書院」--談「葉清池別墅」
「2008年世界金門日」在翔安舉行,藉由這個活動我意外的迎來一群旅居南洋的堂哥、表哥;雖然他們都是在僑居地出生,但對原鄉的情感卻十分的深濃!從此,幾乎年年組團返鄉,其中僑居香港的大表哥任職金融界,見多識廣,尤其對文化古蹟更深具興趣,說起他的曾祖曾創辦「同文書院」,在鼓浪嶼有一棟列為古蹟的「葉清池別墅」。 他的曾祖葉清池是旅菲華僑,又名葉崇祿(1846~1927年),福建廈門人,是著名華僑領袖,愛國實業家,出生于廈門獅山,自幼家境清寒;最初只是廈門港口的一個小販,搖小船再接駁到大船,販賣物品維生,有一次在大船上還來不及回到小船,大船開了,他因此輾轉到了菲律賓,只有努力自謀生活,幸虧他很勤快又因為當小販時期,有機會學會了簡單的英語,很快的從商店的小店員,受到老闆賞識,委以重任,任分店店長;後來,老闆要到別的地方發展,就把店盤給他,從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在菲律賓有很多的商行,且跨足到世界各地,根據表哥告訴我,菲律賓政府對葉清池非常重視,有一條馬路就命名為「葉清池路」。 我在讀博士班的時候,我的學長買了許多書讓我幫忙帶回來,我看到有一本《廈門華僑志》,忍不住想找一找「同文書院」,果然看到了葉清池的大名。 據說1898年3月12日,當時,為了改變廈門所有學校都由西方基督教辦校的情況,居住在鼓浪嶼的南洋華僑葉清池、黃奕住等六人發起,選址同文頂(原名鳳凰山,因同文書院改名)上的寮仔後(原來的水仙路、晨光路、同文路至鎮海路口,泛稱寮仔後),並聘請駐廈美國領事詹森執事,開辦了一所與宗教無關的新式學堂--廈門「同文書院」。 當時,書院聘請美國人當院長,教員也大多來自美國,使用英文教材,教授英語和現代科學文化及中華國學,培養通曉中西語言文化的人才。是福建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大學,同文頂因此被稱為廈門的文化地標。 在廈門近現代教育史上,「同文書院」創造過多個「第一」。 1898年,書院創辦,是廈門第一所現代新式學校,打破官學、私塾的傳統。 1918年,大學部成立,是福建省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 1926年,改組為中學,首開廈門學校男女同校先河。 1929年,修建廈門第一個水泥籃球場,組建廈門第一支籃球隊,曾獲得全省第一。 1934年,物理老師謝逢源指導學生製作小型無線電廣播機,並創辦全市首個電台,實現通過廣播遠程教學。 也就是說「同文書院」1918年成立大學部,廈門大學是1921年才創立,比「廈門大學」早三年,亦可見葉清池對於教育的用心與投入,令人欽佩! 1897年,在鼓浪嶼福建路的富人區選址建造了「頤園別墅」,即現在所稱的「葉清池別墅」。 根據《公共租界時期紀實》報導: 西元1906年元旦,鼓浪嶼各國領事館,張燈結彩爆竹齊鳴。萬壽節來臨,假鼓浪嶼葉清池氏洋樓,設宴宴請各國領事官,燃放煙火中外同樂。 可見當時葉清池與各國領事間的互動與交流之一斑,其次: 毗鄰二十世紀落成的菲律賓華僑葉清池別墅。1909年美國艦隊訪廈時,清廷貝勒假此設宴,還一度出租給日本博愛會廈門醫院(簡稱博愛醫院)。 我曾詢問表哥,姑媽是如何與姑丈認識的?他說他的父親和伯父是隨舅公到印尼發展,得以和時在印尼的母親有機會認識,此與俗諺:「千里姻緣一線牽」、「門當戶對」是千古以來的定律,姑媽的父親早期旅居新加坡,1922年和金門華僑陳景蘭、蔡嘉種共同發起籌建「金星輪」,即我的伯公陳煥武先生。 崇仰葉清池先生對教育的用心與付出,希望分享教育愛,並期盼其精神的傳承,有更多的後來者踵武其志。
-
排隊人生
曾經和一位教育界的朋友一起去香港自由行,香港有很多美食,像絲襪奶茶、腸粉等,但同類型商店很多,到底哪家好吃很難判斷,朋友是根據那家店排的人多代表那家好吃,但往往也要花較多的時間排隊等候,但確實是好吃得排隊等待;而一些不用排隊的店,雖不用等候,但口味的確較遜色,好吃的美食的確值得排隊等候,人生不也這樣,許多美好的事物,如: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學校、找一個心目中的理想對象、找一個不錯的工作,都需要排隊等候,越困難高超的目標越需要排隊等候, 人生的很多情境都需要排隊等候,等車、候機、購物結帳、約會等人、醫院看病等待掛號、候診、領藥,排隊需要耐心、等候需要時間,等候的過程是辛苦的,但輪到的滋味卻是甜蜜的。在等待的隊伍中遇到前後同樣在等待的人們,更能同理別人等待的心境、和焦急難耐的心情,有一次在部立金門醫院等待驗血,遇到一位來自復國墩八十歲的老婦,分享她雖年紀老邁卻仍然在等待好天氣時好駕駛船隻出海打魚,令人十分佩服她的耐心、活力和膽量。 個人的人生也需要排出優先順序,什麼是生命中之重之最,什麼是旁枝末節無關緊要,健康、工作、成就、財富、家庭、婚姻、朋友、名聲,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排出順序,年輕時會把工作、名聲、財富和成就排在前面,年老退休時反將健康、婚姻和朋友排在前面。生命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排序,但總是自己的選擇,「現在的你是你人生價值排序的結果」,你重視什麼,你就是什麼。 政府的施政也是一樣,金門地方財源越來越吃緊,政府的施政也是要根據大多數人民的需求,排出優先順序,醫療資源的需求,是現在金門縣政的重中之重,每次到金門醫院驗血和看診,一大早看到掛號抽號碼排處已大排長龍,晚去的鄉親要掛號已額滿,就醫就像用搶的,就可想像醫療的需求有多大!尤其金門人口高齡化,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醫療需求也日益增多,但金門東西半島的醫療資源顯然不太平衡,西半島的鄉親就醫就交通和便捷性顯有不足,去年曾有推動「西半島醫療專區」規畫,面積約2.2公頃,與金寧社福館相鄰,希望讓東西半島都具有醫療基礎能力,以健全在地基礎醫療能量。目前部立金門醫院雖然各類科愈來愈齊全,設備也愈來愈進步,醫師人力也越來越多,但醫療量能和空間還是無法滿足全島廣大百姓的需求,就診和停車空間均有所不足,網路掛號也要提早好幾個禮拜才有名額,因此「建立西半島的醫療專區」顯有必要,避免金門百姓掛號就診,大排長龍,一號難求,西半島居民還要趕早勞頓去山外掛號;並可避免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就醫環境擁擠,分散醫療量能,讓東西半島平衡能同享醫療的便捷性和就醫品質。 醫療照護是一個地方是否進步幸福的指標,如果有一天金門的百姓不用再大排長龍掛號就醫,可以就近從容看病,並享有優質的醫療品質,那真是金門人之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