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芝麻開門
去(2021)年,在院子裡的菜畦旁泥土地上,發現一小叢綠色的小苗,喜歡莧菜的我,看見迎風的葉子,順手摘了一棵嫩芽,結果一揣在手中,直覺的頓了一下,葉子彷彿有一層柔毛,顯然不是莧菜的質感,本想再摘的手,停了下來,仔細觀察,發現真的不是莧菜,於是,想再等等,等它長大些,看看它的身世歸屬? 於是,每天勤澆水,它也不負我的用心,好像見風就長一般,我仔細數一數,一、二、三、四,哇!擠在一起的居然有四株,真是讓我滿心歡喜,再過了些日子,啊!打起花苞了,依著莖成對成對的長,再來開起雪白的花,一朵朵像個小燈籠般,可吸引人了! 我終於忍不住向大嫂請教,接著大嫂來院子瞧一瞧,結果從小跟著爸爸種田的她,只瞧了一眼,就說: 那是芝麻啦!我在長福里時,我的阿爸每年春天都會種上一畝芝麻田,因為可以向榨油坊換芝麻油,最重要的是芝麻稈可以用來當柴火,那時候沒有瓦斯,大家都要備柴火才能炊煮。 大嫂的經驗,對我十分的新鮮,因為我從小住城裡,缺少了農田的生活經驗,於是央著大嫂分享種芝麻的經驗。 大嫂耐著性子為我娓娓道來: 種芝麻不太需要照顧,且收成很好,但是十分費工,就是採收時,要先成綑紮好,立在田裡;芝麻的果實像一個小小的漏斗狀,只是它的開口向上,要在尚未打開時就採收,如果太晚它的果實裂開了,風一吹種子就會飄揚,四處飛散,收成自然減少,所以採收期很重要,先紮好立於田中略晒,再放到一個袋子裡,使勁的敲打,一遍還不夠,有時要敲個2~3遍,好了之後,還要用風把顆粒不好的讓風吹走,最難的是,還要把夾雜其中的沙粒挑出來。 我在一旁聽大嫂分享,才知道農家的生活真是不簡單,收成的工序如此「厚工」,真的要有十分的耐性。 大嫂繼續說: 那時年紀小,有時在敲打之後,還要花漫長的時間從芝麻中挑出沙粒,挑得真的有些不耐煩了,所以每次最怕要採收芝麻了。 不過,最高興的是種一畝芝麻田,可以收穫它的乾芝麻稈,這樣當年的柴火就有著落了,但是也怕雨天,芝麻稈晒不乾,影響可就大了。 農家的生活,真的是靠天吃飯,所以風調雨順是生活裡最重要的祈禱。 有了這幾株芝麻小苗,每天觀察它的生長,成了我開心的生活功課之一,還透過通訊軟體和喜歡自然的朋友分享,彼此交流,成了生活主題曲一般,芝麻的花苞每天開一朵或兩朵,不同株開花的時間也有先後,這些花朵豐富了我的生活,也見證了芝麻的生命歷程。 宋,釋正覺《偈頌七十八首》: 芝麻壓得油,秔米炊得飯,還我叢林飽參漢。 這首詩譯成白話文,大抵的意思是:芝麻壓的油,梗米煮的飯,吃完之後,又可以奔跑在叢林的高大好漢。 說明芝麻油和白米飯,都是強身健胃的食物,可以讓好漢補充元氣。 還有另一首宋,無名氏的詩: 小磨不知夢深處,香名美譽貢王侯 大意是說:芝麻小小的比不過其他的五穀,但是香的名氣卻讓它進貢王公貴族。 金門現在可能還有一些農夫種植芝麻,因為我上菜市場,還可以買到飽含濃郁香氣的芝麻油,回家煮麻油雞時,真的是香傳十里,鄰居都會來問:煮麻油雞啦? 終於等到我的芝麻可以採收啦!奇妙的是我第一次觀察到,芝麻飽滿的果實,裡面藏了滿滿的種子,當它裂開時,有如:「芝麻!開門!」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好奇?我家的芝麻怎麼來的?我其實也很納悶,只有可能是那些好鄰居鳥朋友捎來的新奇禮物,因為附近是一個小小的森林區,各種鳥兒和我們是一家,想來路過,叼顆種子來相贈,您以為呢?
-
良心與良知
前幾天到全聯買菜,問店員雞蛋放哪裡?店員問我要買便宜的還貴的?我回答:「便宜的!」,因為最近即使是傳統市場的蛋價也是漲很多,而全聯的蛋有很高檔的有機蛋,但對我這天天吃蛋的「蛋族」,當然要挑便宜的。於是按著店員的指示,走到便宜蛋區,拿起蛋來來端詳一盒中有幾顆蛋,一不小心一盒蛋倒下來,當中破了一顆,心中第一個聲音是:又不是故意打破的,而且又沒店員看到,何必買這盒?但另一個心念是:「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蛋還是因我不小心打破的。」於是拿起有一顆破蛋的那盒和一盒完整無缺的蛋,再買一些蔬果就去結帳了,在結帳櫃台結帳時,一位排在我後面的小姐好心地提醒我:「先生,你的蛋破了!」她應是提醒我應該要換一盒好蛋,我只好回答她說:「蛋是我不小心打破的,所以就買了,總不能叫商家虧本。」於是就心安理得地提著那袋有破蛋的菜回家。 按著「良心」,蛋又不是我故意打破的,而且又沒有人看到,所以我理當不理那盒破蛋,拿著好蛋結帳,這才不虧本。但接著「良知」那盒破蛋是因我不小心打破的,我有不小心的「責任」,讓商家去吸收我該付的代價那是不對的,良心是自己是否感到心安?卻不問該不該?對不對?有人說我有良心,但我的良心是黑的,那些黑心商人不就昧著良知說:「我已經很有良心了,我害死的人沒有比別家多。」良心是一種情感的感覺是主觀的,所謂自我感覺良好;而良知卻是客觀的,以較高的道德標準、和他人的立場理性邏輯來檢核自己,所作所為有沒有逆天擾民、傷天害理。 最近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遭控博士論文涉抄襲,並因記者會上一句「不是像什麼中華大學夜間部」,她為此鞠躬致歉,仍遭綠營砲轟「戰學歷」、「菁英主義」。這是良心上對不起中華大學,但良知上真正的假學歷爭議,上至總統,下至林智堅,一個沒有真正釐清真象;一個學術上道德的瑕疪,這才是知識份子的缺乏良知。 閩南傳統諺語「人在作,天在看。」有人說:「人的一生所作所為好像一卷被錄下的錄影帶,是無法逃躲於天地間的。」聖經上也說:「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人所作的一切,無論是犯罪、違法、或作奸犯科,也許短時間內不會被發現,或是一時間逃得了法律的制裁,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時間最終會證明一切,歷史終會還原真相,甚至人類最終會面臨上帝的審判。 《三國演義》中:「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中國聖哲王陽明的致良知,良心常會被情感私慾蒙蔽,惟良知發於誠實本性,源於任真天理,才是禁得起檢視的天道,天道也者,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
等待日光
三角梅依然沒有開花,我只好繼續守著,一陣狂暴的雷雨來襲,深遠的過往在黃綠色的葉子中接連甦醒。 祖母曾帶著父親在廈門鼓浪嶼生活,許多華僑選擇在此建房安家,當時鼓浪嶼有閩南最好的學校、醫院、銀行和通訊設施,環境清幽生活舒適。在傳統的紅磚大厝之間興起充滿異域風情的洋樓,是華僑榮歸故里的標誌,體現他們經濟上的崛起並且象徵特殊的身分。 對祖母來說生活是喧嘩與躁動的,她的花費都是「典夫子賣子錢」,世事如野海路不平,她盼著一家人早日團聚,安穩踏實地過日子。心中的憂慮和寂寞,讓祖母缺乏勇氣面對漆黑的夜晚,她經常到南普陀寺祈福,點燃三炷清香,祈求彌勒佛以慈愛、忍辱、寬容與樂觀,救度愚痴無明的我執;禮拜三世尊佛,祈禱擺脫婆娑世間的苦難,一切平安;跪在觀世音菩薩前誦經,所有的念想都是無中生有,任憑來去生滅。 我自南普陀寺後方的臺階,逐步登上五老峰。 生命由記憶構成,記憶中聯繫著黑白的景色,祖父的事蹟、祖母的過往和父親的故事,化作我的血脈與歷史,猶如登山途中經歷的摩崖石刻、舍利塔、般若池,都是註定的過程,不可逃避。站在山頂,遠方帶著微微的光暈,我向時間的深處張望,看見祖母牽著年幼父親登山的身影,他們離我很近,我走過的大地他們也曾經過;我眺望的大海他們也曾看過。 真實與不朽就活在一念之間,我不遺忘它,它就永遠存在。我關愛的人就在心底,從未失去。 祖父和祖母相繼去世後,父親背起整個家族的期望,每個人的理想都希望在父親身上實現,但是他真的背不動。在這片土地上父親構築日常的平凡,彎著腰、低著頭忙著田裡的活。青春的傲氣早已蒸散,清瘦的容貌罩著霧般的灰濛,他眼中只有蔓生的雜草和作物的收穫,沒有多餘的心思。 歲月以冷淡又溫柔的眼光,旁觀父親與生活較量。 躲過九三、八二三、六一七、六一九等多場砲戰,現實沾著血淚,唯有在土裡刨食活著才結實。父親時常夢見自己是一顆種子,潛在硝雲彈雨中,等待太平之日重新回歸春天的土地。 我把三角梅稍微修剪,略施花肥,移到陽光充足的地方,經年的陰鬱獲得照耀,三角梅逐漸擺脫萎靡不振,一陣微風吹來,微塵從青綠的葉面散開,驚擾附著在上頭的往事。 姑媽結婚時父親才八歲,後來姑媽跟著姑丈到印尼經商,多年後戰爭發生,所有的音信戛然而止。好不容易等來平和的日子,父親拜託在南洋的鄉親尋人,輾轉得知印尼出現排華暴亂,姑媽一家人生死未卜。悲痛如巨石壓在父親心裡,伴隨著生活的世故和磨損,他變得越來越淡漠。 父親對大他十多歲姐姐的印象,停留在草編蟋蟀、燈籠、風車,或竹製鳥笛、水槍、陀螺等童玩,全出自姑媽的編草弄葉。這些手工玩具,將父親的天真光陰一一編織保存起來。 小時候父親教我用竹葉和菅芒做船,拿到河邊放流,有的船傾斜,有的沉沒,還有的順著水流緩緩前行。父親凝望綠色扁舟的神情像望著遠去的親人,想說些什麼,最終什麼也沒有說。處在過於紛擾的年代,凝視和靜默一直是父親的話語,唯有小船流水懂得他心裡的牽掛。 一封來自廣東佛山的信,讓父親冷漠的心情產生了激越,分離五十多年,父親終於和魂縈夢牽的姊姊取得聯繫,日子不再瀰漫不能安睡的惆悵,儘管去廣東的路途遙遠,卻能撫平他內心滋生的皺褶。 日光交織在三角梅的莖葉之間,看不見的線牽引著我的思緒,勾勒出人間的悲歡離合。
-
遠方的「金門」:柔佛龜咯港腳的移民故事
2017年,我曾在葉鉛麗、葉世平、楊素美的協助下,到訪新加坡西北邊、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龜咯港腳(kukup Laut),並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漁村,多數居民的祖籍地來自金門。在村上和漁民們聊天,口音和金門島大同小異。稱它是遠方的「金門」,一點也不為過。 龜咯港腳對面有一座生態豐富但杳無人煙的龜咯島(Pulau Kukup)。港腳附近還有一個名為鹹水港(Ayer Masin)漁村,祖籍同安移民居多。北方1.6公里是龜咯農村,俗稱山頂,村民多數是潮州人;東北偏東是馬來甘榜實叻角,田野風光優美。 今日,龜咯港腳常住人口約為1,200人,產業以海產養殖為主,民宿為輔;另有,為數不少的村民旅居外地工作,利用假日返鄉。村子民風淳樸,居民關係融洽,但凡一家有難、全村支援,堪稱是人間桃花源。村裡有一間華文小學---耕文學校,創校於1926年,另有3間主要的神廟,山義宮、順興宮及慈德廟是居民信仰之寄託。現在也有不少民宿開於其中,讓旅客體驗這座人與環境共生的漁村。 龜咯港腳開埠時間並無確切的紀錄,根據葉世平的推估,「以耕文學校創校的1926年時就有18位學生推算,那最少是10年前的1916年,先輩們才大舉遷居本地;但一埠的開發,總要經歷小心觀望、拓荒、開墾期,約略計算,這大概又是20年,那是1896年後才放心落戶於此。」而這些金門的先民南下,「……先落腳在新加坡的舊機場路,印尼廖內群島,馬來半島西海岸等地;其間有一艘電船(機動船)穿梭往返各地傳達訊息與載送物資。在多方面的觀察和分析後,先輩們最終決定在龜咯這片沼澤地落戶了;原因是這裡有一座海島,足以屏擋狂風暴雨的吹襲,另一個主要的考量是,這裡有一個殖民地政府監管的軍用碼頭,也因為有這樣的保障,久居生活於不寧之地的先輩們對此當然很滿意,因此就登高一呼,召集了分散各地的老鄉們一起過來龜咯開墾新家園。淳樸的先輩們同心同德開拓第二家園,只憑著一份堅定的信念,總要把遠在家鄉過著水深火熱的家小接過來。這一種信念,無形中就把大家連繫在一起,成為了今天令人羨慕的龜咯『一家親』的民情。」 龜咯港腳的先民靠海維生,起初以釣西刀魚為主。他們每天凌晨划著小舢舨到外海,把繫上約2公尺長的魚線浮標分段放入海中。魚線的下端約30公分為鋼絲,以免被鋒利的西刀魚牙齒一口咬斷。魚餌則是以近海所抓獲的小魚、烏賊為主。後來村裡有了機動電船,就不需要划舢舨出海,而可以付3角錢讓電船每天為大家來回拖拽漁網。漁網則從早期的植物纖維編織的黑網到銅絲綾(塑膠網)。漁業極盛時期,電船出海的畫面仍然留存在老一輩人的心中。 另外,以奎籠捕魚也是另外一種方法。這是建在淺海的捕魚舍,它設有圍柵、圍籠及撈魚的網罥,有漁民長駐看守。早期,在龜咯近海一帶有多達6個捕魚奎籠,2個捕蝦的蝦罥。奎籠以地理方位,順著魚兒的行游路徑,以長竹竿及當地俗稱「沙厘網」(鍍鋅鐵絲網)做成約100公尺長、V形的引魚圍柵,在退潮時把岸邊的魚兒引進網罥處。其時海上交通不發達,因此奎籠的設立是被允許的。蝦罥則在淺海處,不設圍柵,專司捕蝦。在二戰前後,每個奎籠的建築費用為1萬元左右。當時6個奎籠中的4個為地方賢達、金門籍的葉耀彬先賢所有,其家業幾乎達到整個龜咯的一半;他為人正派,不為不義之財所動,且熱心教育,倡議創辦耕文學校,造福後輩,令人稱頌。然後,長期使用拖網捕撈的結果是魚源枯竭。龜咯的居民從1970年代以來改採養殖漁業的方式經營,先賢王友章是其中的先驅者。經過多年的努力,龜咯現在的漁產仍然豐厚,且走上永續發展的道路。葉世平先生是葉耀彬的孫子,繼承了祖父的文化基因,熱心助人,且致力於保存龜咯港腳的華人文化。 在沼澤地生存的金門移民,落地生根了下來,在浮腳樓的環境中,他們建立了一座微型的海外金門漁村。這遠方的「金門」,還有許多故事等著我們去採擷。
-
食魚小鮮味
飲食是生活的一部份,時間久了更會成為文化的一部份,各地的飲食文化因而大異其趣,魚鮮海味又更是特別獨樹一格。 金門雖然四面環海,照理也有靠海吃海得天獨厚的賞賜,但過去一方面受制於戰地軍事考量,其次又受限於漁法與漁具,所以,在金門普遍能吃到的海鮮,大都是沿海捕撈的魚獲,一般人家餐桌上的吃食,若是出自於「本港」,或是所謂「牽網」、「牽罟」捕捉的,通常少有大型魚類。因此,如果說金門的食魚文化是小而精小而美的小吃小食,應該是再貼切不過的形容。 說起眾小鮮魚,一定不能不提「絲定」,這魚魚身長而柔軟,且呈灰乳白色,頭背部及兩側甚而是半透明狀,學名是「鐮齒魚」,以前最常用來煮麵線,因為肉質入口即化,或融匯於湯汁而鮮甜生津。很小的時候,還曾經吃過加了地瓜塊拌煮的絲定麵線,那是非常特別的味道,地瓜的甜與絲定的鮮就這樣結合,嚐過一次必定印象深刻,推想是藉由番薯增加絲定麵線的飽足感,走過物資貧乏的年代,竟一直沒有機會再於餐桌重逢。 近來關於絲定,還流行另一種作法,就在適當調味醃漬後,魚身切段油炸處理,除了外酥內軟的口感,鮮味不減,相較於其他的炸魚料理肉質纖維明顯,絲定的酥軟就大異其趣,也是一絕。多年前在東港的海鮮餐廳,一桌澎派的海味盛宴,但當地人卻特別介紹客人一定要試試這道酥炸小魚的料理,那是他們口中的「那個魚」,珍饈入口後,瞬間明白了,脫口說出這是金門的絲定,沒錯,金門的「絲定」,正是東港的「那個魚」,宴席上見識了金門與臺灣食魚文化的異同也是長知識,至於「那個魚」從以前乏人問津的下雜魚,搖身一變成了高檔海鮮餐廳的宴席佳餚,就更令人瞠目結舌了。 此外,還有一味鮮得讓人又愛又恨的「黃隻」魚,因為魚身長且側扁,體背側有暗灰黃色,腹部銀白色略帶黃色,黃隻之名應該與此脫不了干係,但其本名為「黃鯽(絲翅鰶)」,或許,也有金門話諧音的緣故。黃隻魚是以前金門大都數人家飯桌上的「味配」,乾煎或加豆豉燴煮,其鮮無比,只需小小一塊,可以配上一大碗粥。但是享用這道小鮮味,得先練就挑魚刺的功夫,原來多刺是黃隻魚的特色,很多人試過一次,被魚刺嚇過之後,從此便拒絕往來,當然,這是勉強不來的事,所以,愛其鮮卻又恨其刺,吃魚還真是特殊技藝,但這似乎也印證了魚刺越多越鮮美的說法,只是可惜了,並非人人可以一啖黃隻魚的美味。 黃隻魚雖嬌小,但為了克服多刺帶來的困擾,有一種做法是將魚切成小段,讓剔除魚刺更容易些,也提醒食客這只能小口細細品嚐。另外,則是油炸方式料理,整條黃隻魚炸得金黃酥脆,魚骨魚刺經此做法後,甚至可以入口,很久以前,好幾次在金門的餐廳宴席遇過這道料理,驚艷不已,很有金門風味小吃特色料理的架式,然現已不多見,殊為可惜。 小魚小鮮味本來就不是名貴的高檔魚貨,金錢價格也難攀上昂貴的標準;但佐上記憶與在地的風味,珍貴難得的滋味,豈是奢侈可以比擬。
-
食魚雜錄─白鯧
金門俗諺有好魚排行榜:「一牙二午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嘉鱲」,排名老三的鯧魚(單指白鯧),的確肉質細嫩甜美,一向為饕客所愛。 鯧魚在東門菜市場常見的有:白鯧、金錩、黑鯧等,要以白鯧最討喜。 白鯧的學名叫「銀鯧」(Pampus argenteus),為鯧科鯧屬的魚類,另有灰鯧、燕尾鯧等俗名。 白鯧的長相是有一片銀白色扁橢圓形的身軀,配一副蕞爾小口,不似一般魚有棘刺的腹鰭、背鰭等,魚腹細小的魚鱗,很容易剝落,魚尾開叉,像是穿著一身燕尾服的紳士。 白鯧魚像似魚中的林黛玉,饕客伸手去探它的新鮮度,它也只是輕緩的彈起冷沁的身體。 鯧魚是好吃上等的魚,卻取了一個不好聽的名字-「鯧」。 明萬曆23年(1596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昌,美也,以味名。魚游於水,群魚隨之,食其涎沫,有類于娼,故名。」把鯧魚扣上這不好聽的名字,只是因為鯧魚友善,游於水中,吐納口沫,會吸引群魚跟隨,就說它是娼,人們倒是真會想像。 奈何娼魚背此臭名幾百年,到了清光緒丙戌(1886年)郭伯滄的《海錯百一錄》也還是道:「以其好交群魚若娼然,故名,又曰鯧游,群魚隨之,食其涎沫,有類于娼。」幾百年後又補一槍,似乎萬劫不復了。 所幸鯧魚到了現代,因有「昌」字的同音,帶有昌盛繁榮之意,因此庶民在過年圍爐,一定要擺上一道鯧魚,加上白鯧是野生的,數量少,因此價格扶搖直上,算是鯧魚報復了人們饕客的一仇了。 郭伯滄說鯧魚「頭上突起連背,身圓肉厚只一脊,骨軟可食。」確實鯧魚肉質嫩腴,刺少骨軟,味道鮮美,尤其適合老人與小孩的牙口。 至於鯧魚的料理,我亦遵從「大味至簡」的道理,新鮮的鯧魚,只要以最簡單的油煎,煎得魚皮酥脆油亮,內裡魚肉結實嫩白,撒些胡椒鹽,筷子夾起來片片細嫩的魚肉,即使魚頭也滿是脂香甘甜,耐嚼美味。 我另愛清蒸作法,鯧魚洗淨後,在魚體上斜畫三四道線,讓魚肉輕微翻片,然後抹鹽,佈上蔥白、薑絲、香菇絲、辣椒絲等,若要增添油香,也可添加五花肉條,撒些米酒、甕底醬油,水滾沸後入鼎蒸煮,待十餘分鐘後,以筷子試插魚肉不沾黏,即起鍋,此時熱騰冒煙的清蒸魚,露出紅黃綠黑的鑲飾,魚湯浮泛一層油,色彩誘人,令人食指大動。 我亦仿臺菜作法,鯧魚米粉芋頭湯。鯧魚切段抹鹽,下鍋煎酥,芋頭切丁油炸過,紅蔥頭、香菇絲、肉絲、蝦米等配料爆香後,拌入沙茶醬、醬油等,之後倒入高湯,把芋頭米粉大火煮熟後,放進煎酥的鯧魚塊,此時吸滿湯汁的米粉湯,再撒入胡椒鹽,佈上綠蔥末、芹菜珠鋪面,一碗色彩斑斕、香味噴鼻的鯧魚芋頭米粉湯,映入眼簾,光是視覺就滿足了。 今年東門菜市場的鯧魚,從春夏到中秋,屢見上市,儘管賣價不菲,一時不捨出價者,後來也只能悵然而歸,這真是說明了鯧魚身價與受青睞程度之不同凡響。
-
教育路上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又將到來,這個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常常心中是百感交集的,尤其各個群組又不停的傳「教師節快樂」相關的字眼。「教育」路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閩南語課本出現「教師節欲到矣……」,和學生討論起這一天的由來,其實是「至聖先師」孔子的誕辰,他們知道這一天是「九二八」,接著他們很自然的問「『孔子』是誰?」說著說著,學生們不免也質疑這一天為什麼沒有放假? 近來社會事件頻傳,有人歸咎於「學校教育」沒有教好,但真的是這樣嗎?學校肯定有相當程度的責任,但家庭呢?社會呢?個人呢?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接受家庭教育,進入各階段的校園後,學校教育開始起了作用,但不是全然,因為大部分的孩子終究還是回到家中,二種教育相互影響,是加乘效果,還是彼此拉扯?有互相信任嗎?對孩子的學習是利多嗎? 學習路上,我們會遇到多少老師?不同性格、不同學養的老師,有的老師對我們產生了好的影響,亦師亦友,即使事隔多年仍會聯絡;有些老師和我們沒多少交集,但仍或多或少學習到了些什麼。 教師節表揚大會上,各種獎項都有,看著老師們盛裝打扮上台領獎,其實我也挺有感觸,回首來時路,的確各種風雨都曾有過,記得不久前自己也上台領過,因為年資到了,看著40年的、30年的、20年的、10年的,果真是歲月催人老,但每個人該是點滴在心頭啊!突然受人之託,上台幫那群30年的學長、姐照相,好羨慕他們神彩奕奕的模樣!真的如人說的「一群人走,走得遠……」。 反觀我們的社會呢?對孩子的學習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打開新聞畫面,「大頭條」是什麼新聞?血腥的、暴力的、讓人不安的,還是溫馨的、友善的、讓人覺得安全的呢?教育的層面實在太多、太廣,說實在的,孩子學到的,未必真是從老師那兒得來的,但我想,老師可以做的,或許就是好好的陪他們走一段,教學相長,不是嗎?教他們「態度」比什麼都要重要吧! 計畫趕不上變化,在花師進修,分組選課時選了「輔導組」,是因為教學生涯中有了一些曲折累積在一起,工作上的、自己心境上的,是以好幾年時間在輔導相關課程裡學習,連在空大選課時看到「輔導」就停下來選它,慢慢的才開始有些放下,我們無法改變什麼,能做的是傾聽、同理、陪伴,除了學理上的提供之外。雖然當初想在學校好好的從事「輔導」相關業務,但畢竟大環境不允許,短暫的停留後,現在的我在另一方面努力。 活到老,學到老,任何人都一樣,常常想到一個國小畢業好幾年後走進辦公室的學生說:「老師,你會老,我會大。」是的,但希望學生和老師一樣,能夠持續保有一顆「學習」的心……。
-
秋蟬
那天晚上,我在將睡未睡之際,忽然聽到「啊!」的一聲尖叫,妳衝進我房間裡,哭得抽抽噎噎,不可自抑。 七月初,暑假開始沒幾天,收到學校寄來妳八年級下學期的缺、曠課通知單。 白紙黑字,清楚臚列出:曠課1節、遲到2節、病假61節、喪假17節……回想起來,那真是令人慌張失措、膽戰心驚的四月。 4月11日早上,妳的阿嬤接阿公從深坑護理之家到三總整形外科、心臟科以及腎臟科回診,我在醫院陪同他就醫、檢查、領藥,還來不及回到家,就接到妳從學校打來電話「媽咪,我不舒服,下午可不可以請假回家休息?」原來妳在課堂上狂咳嗽,已經影響到上課秩序。從三總離開回到家,簡單吃過午餐,下午帶妳到小兒科診所就醫、吃藥、在家休息,自行快篩結果為陰性。4月14日妳父親例行性回診,主治醫師直接聯絡急診室排病床,幸運地在當天住進了單人房。而妳咳嗽症狀方才舒緩,4月19日又開始鬧肚子痛,帶妳到區域醫院小兒科就醫、照X光,診斷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併急性腸胃炎。4月20日,妳居然高燒不退,帶妳到醫院急診做快篩,所幸PCR檢測結果為陰性,診斷仍為上呼吸道感染併腸胃炎。連續二天,二度進出醫院,妳與妳的父親,一在六樓、一在一樓,卻是不得相見。4月22日,妳的阿公因為胃出血,在三總加護病房經過一番搶救,有驚無險,再次與死神擦身而過……。 我回想起妳的外公、我的父親,在他2014年12月底過世前,我莫名刀傷、幾度牙疼到難以成眠、不尋常犯了大面積的純泡疹……事後醒悟,這種種徵兆莫非是一種提示而我渾然不覺。 4月26日晚上,妳的父親在醫院單人病房,孤獨地嚥下最後一口氣。死亡通知單上診斷為「心肺衰竭」,死亡時間為「下午9時41分」。我們母女倆抵達病房,以至大體移靈到殯儀館,我反覆提醒妳,「有沒有想跟爸比說的話,趕快跟他說,否則待會兒就要送進冰櫃了。」妳囁嚅雙唇,卻始終沒開口。問妳,妳只回答:「爸比都知道!」 祂知道甚麼呢?是你們父女間的默契。我看著妳堅毅倔強的眼神,眼眶不曾泛紅,淚水也未曾落下。 隔天一早,我傳了訊息給導師「……昨晚移靈到殯儀館,唸完經回到家已經凌晨三點多了,洗完澡就寢差不多四點了,我捨不得喊她起床……」收到老師貼心的回覆:「媽媽不用擔心,她已經起床跟我聯絡了喔!昨晚她告訴我這個遺憾的消息,真的好突然,請您節哀。如果您和孩子需要幫忙,一定要告訴我。」接下來的日子,妳如常上學放學,每天下課回到家第一句話,必然問我:「媽咪,妳今天有沒有哭?」「媽咪,妳不能哭喔!」妳用妳的方式安慰我,雖然哭笑不得,我感受得到妳的貼心妳的堅強。 「房間裡有一隻很大的『蚱蜢』,飛到我肩膀,很大隻、很可怕、很醜……」妳眼淚直流,表情驚嚇,掩不住的恐懼。妳向來天不怕地不怕,能徒手抓非洲大蝸牛、蜥蜴、螳螂……我到妳房間裡搜索「蚱蜢」嫌疑犯未果,不一會兒,妳抓起曬衣桿進房裡搜尋一番,再度尖叫衝出「在那裡在那裡!」順著妳的手指頭望去,哪是甚麼蚱蜢,是一隻蟬,秋蟬,我抽了張衛生紙輕輕包裹住牠,牠發出清亮的唧唧聲。隨後我在陽台上釋放了牠,讓牠回歸大自然。 是妳的父親在鬧著妳玩吧!讓妳把這幾個月的悲傷與壓力,隨著淚水傾瀉而出。我做如是想。
-
小島月光
還不到十五,月竟已圓得過分、亮得可以,夕陽方隱遁,碩圓明月朗朗東昇,月色如此潔亮圓潤,散步月色下,月華瑩瑩,樹影山型人家牆,都被月光映襯得如黑白剪影,頗富藝術型態。 沒有音樂,但散步月下,走著走著,腳步輕快、心情愉悅,竟有音樂泛生,踏足如節奏,心跳似韻律,像電影畫面,情節自生,樂自心起。 人移月隨,輝顯一路,光照前行,夜裡有月相伴,還真是浪漫,心情大好。月華所映,波光晢晢,鱗閃晶耀,銀色輕茫漫漫無際,靜靜悄悄,卻盈溢著莫名的甜美氣息。 風吹微涼,觸膚輕爽,三秋桂子時節,風為金風,今夜有風,舒暢。 約同學仨齊聚,出發,緩步,不急,月在林梢,像中秋月餅盒上的月光,鵝黃偏橘,大又圓,月色輕濛,月亮被樹林虛掩、浮動著,好看極了,像幾米畫風似的月亮,偷窺人似的。 老友、老同學極易講往事,月光散漫,月色輕柔,像「離人」歌聲裡的曲韻「銀色小船搖搖、晃晃、彎彎,懸在絨絨的天上,你的心事三三、倆倆、懶懶,停在我幽幽心上……」就這個節拍,就這般的韻律,搖晃輕蕩,月色裡,心事、往事揉搓成絲,緩緩飄搖。 月光在湖面散碎成金波碎鑽,美到不必言語,自然心醉。人當背景,湖襯月光,對影豈止成三人,月光湖畔,今宵好向湖畔處,月在天上,人在湖畔,景色正美好。 瀏覽臉書,盡是中秋祝福,應景,合情,適時,月來月好,凡事如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見到友人臉書,她帶著小朋友們看完太湖畔的「無人機燈光秀」,小人兒們一陣感動,對著他們的大姑姑說「長大後要讀金大,就在金門工作」,「不想離開金門,長大也要待在金門,不想離開!」好本土!好個小島小夢想! 我,自小不然,小島月圓,老有個錯覺,月亮一直跟著我走,我實有不凡的天命,一定要離開小島,一定得遠走高飛,追求遠方的理想。 然後,你知道的,還是回來了,繞了一圈近三十年,因緣際會,小三通,兩岸開航,海關進駐,然後固守,定著,不離不棄! 同學越南工作,近日返台,3+4,旅館隔離加居隔,七日方出關,七天探親、訪友後,又得重返越南,另一同學,女兒遠嫁香江,人在防疫旅館吃著便當數算日子……,遠行各有目的,遠方遙遠,疫情之下,距離與感情都添加代價與成本。 同學在異鄉常在LINE貼他方日昇夕照,很美!但,這樣的美景,小島天青氣朗時單車、步行,海邊或小丘,隨即就是漸層渲染,艷彩無垠的美景,遠方或許多了些許迷離與異色,小島則因熟視易見而覺平常無奇。 月是故鄉明是種反襯,非得在他方異鄉才有感受,但在如今,實際的繞著太湖一匝,風帶著溽熱,湖水有潮悶味道,但生活卻很實際,看著天上的瑩潔月亮,說著身旁繁瑣平常,各自回家,不必遠方,回家正好。
-
大衛星的生命密碼
由二個三角形交疊而成的大衛星(Star of David),又有猶太星、六角星,六芒星、大衛之星、所羅門封印等各種名稱,是猶太教和猶太文化的標誌,具有濃厚的宗教意義。但是出現在金門地區的大衛星圖案建築裝飾,卻深刻地浮出一段家族歷史的生命密碼。 我的外公董天乞(1905年-1946年)古崗人,繼承父親董赫(清末惠安籍大木匠師王益順來金門建築的泥作匠師搭檔,曾經主持包工後浦同安渡頭路亭。)習傳統建築泥水業,20歲後與胞弟董天補同赴新加坡,學習西式洋樓建築。回國之後,他驕傲地展示在海外的所見所聞,隨著時代演變的多元文化現象,毫不保留地表現在建築裝飾的大舞台。1931年興建的古崗董石獅、董石羊大厝,他以老鷹、天使等灰塑造型巧妙運用在脊墜上,董天補也大膽以華麗西洋線腳為古厝收邊,流行的日本瓷磚點綴門面,彰顯外觀上富麗堂皇的氣派。 由於在南洋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德國籍猶太人的工程師,在家鄉前水頭黃輝煌古洋樓女兒牆及後浦民宅的院牆上,都有大衛星蹤影。另外,大衛星也大量出現在日本彩色瓷磚背面的註冊商標,作為當時貨物行銷的標頭。這些圖案引進金門後僅剩下裝飾效果,人們因為藝術圖形的新奇美觀而欣然接受,並不太會去思索圖騰下的象徵意義。當時新潮流的文化複製現象風靡一時,加上工業發達的生產技術可以一再複製,方便混合運用到建築的各種裝飾細節上,但也降低裝飾藝術原先的寓意。 1931年大姨出生,家裡添加了新人口,他滿心歡喜地做了一口水泥缸,採西式園林水窖的工法,貼近牆壁作六角形,面面都是金魚、蝦、蟹、海草等水族生物,活活潑潑悠游其間,傳達傳統家庭金玉滿堂、豐衣足食的吉祥寓意。 聽長輩講述;閩南一帶的僑商邀請過他,去到泉州火燒橋附近建洋樓,拜豐富僑匯支援所賜,洋樓如春筍般的接單興建,一些閩南地區專建洋樓的匠幫都會包工找人合作,前水頭的幾棟大厝及洋樓,皆有他參與興建完工的足跡。後來接受同村董允耀的邀請,在村落裡建起洋樓,優渥的酬金外,並長期供上鴉片膏及鹿茸,當額外的禮遇。 董允耀洋樓的立面,拼上主人的閩南語發音英文字。到南洋的僑親,很多人經營木材生意,人稱枋廊,並借用大象來運輸木料。對於未出過遠門的鄉親,把建洋樓看成村內重要的娛樂事件,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也提出不同的問題和看法,來交流增加對外界的知識。 1937年日本來的時候,曾經指定要董天乞跟日本人比建築手藝,他心想輸了丟中國人顏面,即使贏了日本人,也難逃被其指使做事,落個壞名聲。索性擺脫建築行業,隱姓埋名回古崗從事農耕捕魚,看得見妻兒老小,艱苦過日,相安無事到光復勝利。 1946年外公因意外過世,大衛星變成解開家族歷史的生命密碼,恆久的停留在這些古建築上,訴說那個時代的那些人事物。
-
確診隔離記
立秋,以為將慢慢進入颯爽季節,大疫也有些趨緩,卻意外發現自己有二條線的陽性,於是隔離這八日有了驚人的省思。 八月七日與金門文藝總編輯相約到陽明山林語堂故居拍照,只為了二篇手稿躺在那兒,拍照為自己存個底,再不拍要撤展了,日頭赤焰焰,約好一點在劍潭捷運站轉公車,二人都沒吃飯,繞來繞去找不到吃的,滿頭大汗,看見一座嶄新「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排著人龍,心想必然有吃的,趨近正是開幕日,沒有小吃沒有餐廳沒有咖啡館。兩人商議,叫了部計程車,請司機幫我們找間餐廳,司機佛心把我們放到火鍋店門口,兩人大塊朵頤之後再叫輛計程車上山。 故居幽雅涼快,空氣中流動文人雅緻氣息,書房裡彷彿林語堂老先生坐在那。進了中堂簡餐餐廳,二、三桌銀髮族在用餐,熱情寒暄約二、三分鐘。繼續踏著烈日下山,無風,流著汗搭公車返劍潭捷運站。 為何要贅述這行程,可能是之後八日的元兇。 八月八日到約好的眼科做白內障手術,梁醫生是金門人,從他讀醫學院起,看他一路優秀表現,手術前後均依指示行事。在眼科後段時間覺得有一股寒意,據過往經驗應該是要感冒了,回家後果真一股噁心襲上心頭,晚餐沒有食慾。 八月九日清晨六時起床嘔吐,食道灼熱難耐,到眼科複診,約略把病情告訴護理人員,她們老神在在說:別緊張應該是眼壓造成。 八月十日在線上上寫作班課程,無端拿起篩劑篩篩看,二條線。連篩四遍都二條線,這一驚非同小可,家裡同住兒、媳、孫女……無論如何不能傳染給他們。 次日搜尋到居家附近診所線上門診,診所用line快速幫忙看診,之後證明、藥物兒子請快遞前取。這日收到臺灣社交距離App通知,「八月七日在林語堂故居有與一確診者三分鐘近距離接觸」,與臆測無異。傍晚媳婦把家裡同居者資料上傳通報。全家主動隔離,心想對不起六歲多孫女,要她關三天,不禁為她難過。 衛服部通知必須在八月十九日才能自由行動,八月十一日我已主動隔離,因此前後八日。 關在十來坪斗居192小時。首日尚且新奇,因為沒有發燒沒有頭痛沒有喉嚨痛、沒有骨頭痠痛沒有失去味覺沒有拉肚子……可是日日篩出二條線,不敢大意,就當成坐月子好了。 又剛好開完白內障,不敢讀書、追劇……這,這,時間有些慢了,每日晚餐後臨睡前媳婦會line我:「媽咪,明早想吃什麼?我先叫外賣。」這事是唯一的快樂,優酪乳、水果、咖啡、豆漿、燒餅油條、一壺檸檬水加鹽……,要吃這麼多嗎?中午免了,媳婦貼心每晚變換不同菜色,真是吃到腦滿腸肥,只能在房內踱步,日行七千步,甩手一千下,無事噴灑酒精,洗完澡在浴缸洗衣服,氣候炎熱、窗戶夠大,隔日衣服就乾了。 到了八月十四日兒媳孫女採陰,他們可以帶小孩出去透透氣,我啊,開始按耐不住,望著窗外,成排欒樹,秋天到了,應該快要灑落葉?遠處行人似乎寂然無聲,偶有人煙走過也令我生羡不已。 後四日只好沒事泡一桶漂白水擦地撿落髮。 幸運的是篩出來的T線一日比一日淡,八月十八日終於採陰,體會遇事要冷靜面對,任憑時光消化。把自己用過的會用的全部換過,會摸到不會摸到的全部酒精拭擦,把自己從頭到腳清洗一遍。八月十九日一早開啟洗衣機,終於還我正軌過日子。 走出房間,深吸一口氣「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大疫與每一人的距離原來如此近。
-
縣府首創人事室 戰地政務忙改制
民國44年:王永仁於偶然間閱悉有關機構研議在金門、馬祖地區準備實驗戰地政務,刊載有關戰地政務各部門業務分掌,擬將人事管理併於其他部門,未設置人事管理單位,永仁感覺頗有商榷餘地,以其在金門戰地數年之經驗,深知人事業務與忠誠調查有密切關係,倘無專責之人事人員無法盡其事功。乃以人事主管人員立場逕行報告銓敘部,列舉數要點懇請銓敘部重視此舉,經獲得銓敘部採納層轉與有關機構洽商,最後經慎重研議允許設置人事管理單位。 永仁鑒及金門縣政府及所屬單位,為統一人事權責,人員調派考核獎懲,以及工友僱用解僱報備案件,均由縣府人事單位辦理,責任重大且業務繁忙,因此先向省府有關人員洽商,並以口頭先向主任秘書及正、副縣長面報,均同意報請擴充將人事管理員升格為人事室,設主任一人委任或荐任,佐理員三人委任、及雇員一人,呈報省政府函轉銓敘部,不久則接到銓敘函覆核准,並頒發銅質官章一顆,其文曰:「金門縣政府人事室主任」。 關於人事室主任一職,簽奉田縣長批示由王永仁以人事管理員升任,報奉福建省政府於民國四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44)閩府秘字第四一九八號令:「茲派王永仁暫代理縣政府人事室主任此令。」為金門自民國四年設縣治,至民國十六年改縣政府以來,首次創設人事室,亦是強化金門縣政府所屬單位人事制度之開始,永仁深感責任重大且工作艱難,但時代賦予任務又不能不接受,所以盡心竭慮、寢食毋忘,時時刻刻都在為工作而努力,日以夜繼,甚至休假期間都自動加班(無酬勞),很少回家,更少參加閒遊飲宴或娛樂。 民國45年:元月一日金門縣政府人事室正式成立,王永仁暨楊志文、林天贊等同仁照常上班,啟用印信但未舉行任何儀式,永仁立即辦理任用送審手續,層報銓敘部核定為委任二階六級(原級)權理人事室主任。永仁想到:自今日起,人事室主任與其他科室主管同等地位,言行舉止都要慎重,藉以建立名聲,獲人重視,不惟關係個人之聲譽且關係業務之推行。為便利工作,自己租住東門民房。不久人事室辦公室亦搬進新建木造房舍,比原來房舍略為寬大,與永仁自租宿舍甚近。 六月廿三日行政院(台四十五內字第七二一七號令)頒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依此規定金門、馬祖為戰地政務實驗區,金防部及馬指部各設政務委員會,由司令官兼主任委員,金門、連江兩縣政府分受各該區政務委員會指揮監督,軍政一元化統一指揮。福建省政府暫移駐台灣,負責研究有關收復該省各地區之計畫事宜,不處理戰地政務。國防部戰地政務工作大隊派駐金門、馬祖地區,協助當地縣政府辦理戰地政務工作,必要時得兼任當地地方行政工作,受縣政府之指揮。 七月十六日金門地區實施戰地政務,成立金防部政務委員會,劉司令官玉章兼主任委員在太武山營區辦公(後來搬城區縣府舊址),人事業務屬秘書組掌理,由於戰地政務與平時略異,此項新制度在國內尚屬首創,人事工作又要依據新頒布法令重行研議,曾建議國防部調訓金門地區有關人員,參加戰地政務訓練班受訓,但分配名額甚少,永仁未獲參加。 八月一日縣長田學信及副縣長陳文照均辭職照准,政委會派孫通(金防部政治部副主任)接兼縣長,國防部戰地政務工作大隊駐金門協助政務工作,縣長兼大隊長,大隊部在庵前。縣政府自主任秘書及民政、文教、建設等科,均派政務大隊人員兼副主任秘書或科長,各鄉鎮村里均派戰地政務工作隊人員兼副鄉鎮長及副村里長,成立各警察所兼所長,此項人事命令係由縣府人事室承辦,以縣長兼大隊長名義發布,蓋縣政府及大隊部印信,全縣行政人員增加將近百人,且雙軌制管理頗費心力,因此人事室乃簽奉縣長核准分為任審、考核兩股辦事,任審股股長由戰地政務大隊派人調兼,考核股長派佐理員楊志文兼。全縣公務人員含調兼人數,為本縣有史以來最多,亦是人事業務最繁忙之時代。(本文改寫自先父《有義回憶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