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回首社造話當年
回看雲煙歲月磨!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發展協會等議題,此項充滿紛議之議題,其來有自,更是本人昔日親自參與創立的社會運動,驀然回首,不由感慨萬千形諸筆墨。 強調「社區培力」及「社區特色」等社造理念,源於歐美有志之士,鑑於民粹政治下,不分良莠,票票等值的「反智主義」,造成政客、財閥等壟斷、盤據一切資源,希冀藉助知識份子的良知,培力社區清新力量,制衡政客、財閥的社會運動,進而營造社區獨特之新願景。 而台灣一則受此風潮影響,再者鑑於當是時,執政黨長期壟斷地方派系,時為總統的李登輝,意圖建立本土勢力以代之,故而全力倡導。 迨至民國83年,時為文建會主委的申學庸,在立法院首次提出此議題,以「建立社區文化」的概念,作為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新思維。二年後,即民國85年10月12日,「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成立,李遠哲出任首屆理事長,一時風起雲湧。 及至民國87年間,本人一則已解甲,再者確覺舊有的地方派系,何止是「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鄉宦,曰生員,曰吏胥」的再現而已,致而積極參與此運動,遂以社區主委之身分,雲起響應,鷹揚參與。 初步從高雄鹽埕、駁二特區的再造運動、台南玊井芒果節等著手,同時參與修正中央法規。更因此機緣,得與李遠哲等論辯有關本土語言政策,而時任市長的謝長廷,還曾因我在紀元上,力倡「正朔」等大義,折服群雄,特贈我鹽埕大餅,記憶深刻! 然而,在多次親身參與決策後,落葉驚殘夢,遂在學弟康拜協助下,獨創「中華民國良風美俗促進會」,希冀以此全國性之組織,稍遏「去中原化」的本土意識,並創立「勁風報」以推展風行。 在歷經十餘年的操作後,社區營造已成為地方權力、資源的運作舞台,且弊端已顯:諸如事權不一,與里長權責重疊衝突;主事者程度不足,徒為各方勢力操控……。雖說一家有一家之格調,其間之襟抱分際足堪推敲,但僅舉其漠視了人團法精神,冠冕堂皇地爭掠公部門經費、資源,徒為選票灑錢、惡勢力盤據之平台,即已落人紛議。 其後,隨著生態理念的推廣,強調生態平衡、環境正義等理念,又成為社造話題,但依然逃脫不了上開紛議,有的淨是政客互換口號的工具而已。本人雖在社區住民支持下,連任九屆社區主委,力挽狂瀾,終究形勢已定,致而慨辭主委之職,轉而致力於教育! 隨著Z世代的來臨,人口老化、少子化等議題,及伴隨著老人共餐、樂齡等活動,自然又成為社造的「熱門活動」;但口號雖好,依然逃不過少數特定勢力把持操控的宿命,徒呼浩嘆。 「舊雨慇懃懷昔日,夢魂彷彿在平生」,社造運動在歷經三、四十年後,雖曾有不少志者投入,但均已無法發揮其初心,有的僅是顧炎武「天下之病民者有三」的再現。盱衡時勢,茫茫獨立無端感,心靈上的孤寂與感懷,又豈是一句立正知見,始隨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可寬解的!
-
金門村史的海外連結
金門縣文化局自2016年開始,每年補助出版六本金門村史,2018年印了九本,2021年則為四本,迄今七年合計43本,蔚為大觀。這些金門村史普遍都與海外有所連結,形成一大特色。 以2022年甫出版的六本為例,它們每一本都有涉及海外的書寫。 第38冊《湖下村志—湖清峰翠慶雲出》,卷二說「自清道光十七年(1837),即開始有往星洲(新加坡)謀生者」;卷五說東祖厝前二間古厝(湖下78、79號),係清中葉俗名「東洋錢」的楊氏宗親自南洋匯錢回鄉興建,楊金魚古厝(湖下86號)乃1921年星洲楊金魚僑匯興建,八卦樓(湖下128號)則是菲律賓楊守紀匯款於1927年建成;卷七又有楊清芳(1925-2019)小傳,說他1947年南渡,曾任星洲湖峰社名譽社長等職,長期捐貲興建湖埔國小校舍、重修三房五柱家廟眾處所。 第39冊《錦浦榮光‧西浦頭村史》,寫法不同,作者採專章方式進行,該書第陸章「村人落番史」,依序闡述村內落番潮和到南洋發展的代表性人物,包括旅居菲律賓的莊溫秋(曾任宿霧金門同鄉會會長,其洋樓尚存村中)、旅居馬來西亞的莊友炳(西浦頭靈濟宮重建捐款名錄有他,而他的妹妹是柔佛蘇丹王妃)、旅居泰國的莊孝炎(白手起家航運商)等。 第40冊《宰相的故鄉—后壟》,從書中所記1981年〈后壟林氏宗祠興建誌〉、1984年〈后壟保安廟重修誌〉,可以看到林鍊女士、林水溝先生等僑居新加坡之后壟人的捐獻芳名與金額。 第41冊《首閩開科‧忠孝傳家《歐厝》村史》,書前有新加坡歐陽公會名譽顧問歐進福博士所撰〈金門《歐厝村史》序〉,書中第柒章有關於歐博士的簡介,並報導了新加坡歐陽兆叻、歐陽毓章,以及馬來西亞歐陽鍾遠、歐陽水評、歐興國、歐陽西朝等人。全書涉及海外關係者夥,包括金獅國小、愛華國校的建校,宗族分衍星(新加坡歐陽公會)、馬(馬來西亞柔佛州歐陽氏宗親聯誼會),金門第一棟洋樓歐厝鍾遠大樓(始建於1916年),〈五顯廟重建誌〉載及「海內外鄉親捐募」等。 第42冊《烈嶼東坑古今敘事》,書中散見東坑村人落番汶萊、新加坡及東南亞的諸多信息,呂氏家廟、清雲祖師廟、孫嘉通洋樓的存在,都與華僑俊彥呂亞海(新加坡)、孫勝利(汶萊,孫嘉通之孫)息息相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杜健鴻博士在父親杜水龍的帶領下,返鄉謁祖晉匾,擺桌宴客的喜事,也在村史中記上了一筆。 第43冊《山外村史—山外村的黃金歲月》,第貳章記載1923年二十七世裔孫陳期宰在新加坡續修《陳氏世譜》並出資於當地春源印務館印刷,又介紹了山外的落番史並製作下南洋的宗親名錄,第參章不僅記錄新加坡浯卿公會陳氏宗親團(2004)、大馬陳氏宗親團(2011)的返鄉尋根祭祖,還有「海外訪調、尋根紀錄」,專訪馬來西亞金僑並詢問其金門印象。第捌章另有陳期宰洋樓、陳侯勝二落大厝帶護龍疊樓的報導。 細讀上述六部金門村史,雖然寫法不同,詳略有別,但每個村子的確都與東南亞各國緊密連結。這個現象也提醒著金門文史工作者,未來任何一部新的金門村史在編纂時,該村的海外連結絕對是一個不宜忽略的重點。 金門大學有棟華僑大樓,一樓門口懸掛有一張金門與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菲律賓等地的關係圖,圖上寫著「台灣與東南亞最近的距離:金門與金僑」,當我們多看幾本金門村史、了解其海外連結之後,就更能體會此言之不虛了!
-
看戲,看高甲戲後
相對二姊的明眉皓齒,人見人誇,ㄚ麥則長得「親相一粒大麥。」這是鄰居嬸婆對她長相的形容,言下之意,大麥,圓圓鼓鼓一團,就是不好看。 因此之故,村裡若逢嫁娶請花童牽新娘紗,從沒她的份。伊阿姆生性節儉,經年累月給她穿的衣服,都是姊姊們穿過的。所以,在她幼小的心靈裡,自覺與「漂亮」絕緣。 於是,從懵懵懂懂以來,在她心底一直住著一個膽怯、自卑的小孩。 一天,村裡來了個戲團,鑼鼓暄天過後,悄悄地為她開了一扇窗。 「趕快,趕快,晚上來去看高甲戲。」黃昏來臨時,左鄰右舍興起躁動,令人感覺有美好事物一迸即發。淳樸的村落,家家戶戶以農漁為業,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則。一成不變的生活中缺乏休閒娛樂,日子過得簡單又平凡。這戲團演的是高甲戲為節慶酬神演出,不啻為村落平靜的湖面,投下石子起漣漪。 戲台,洪家占地利之便,一出大門,觸目可望。它由石頭一層層堆砌建造,貌狀簡陋,使用不頻繁,長期空盪盪地站在那。偶而來場露天勞軍電影,或是這種罕見的野台戲演出,倏地才熱鬧起來,驚覺它的存在。這時大人便催促孩子趕緊吃晚飯、洗手腳,早早拿著「椅寮」去佔位子。「相揪看戲去」便是當晚極為重要的活動,因為它來得不易,久久一次。 一層布幔隔開了前後台,人物從裡面走出來。戲台上的角色,或服飾華麗,或身段優雅曼妙,配以絲竹弦音,令人目不轉睛。偶而穿插一段刀劍武打,一陣熱鬧後,轉而如泣如訴悠揚唱腔。小小年紀的ㄚ麥,雖看不懂高甲戲演出的名堂,只是張大眼睛盯著台上的一舉一動。 她心裡不斷地讚嘆,怎麼有如此好看的戲,相較於看露天電影時往往不小心便睡著,看戲的心情則覺得夢幻有趣,那一刻只希望時間停住不動。 戲台上帶來短暫的歡樂,極為珍貴,讓村裡終年勞碌的人,藉機鬆懈。滿臉風霜的打漁人,暫時收起擋風浪的漁網;身影彎腰的莊稼人,適時放下農作的鋤荷;面部愁容的母親,收起對孩子夭壽死囝仔的咒罵,大家歡喜來看戲。鄉下人與歡樂絕緣,戲台為村民苦悶的生活,帶來短暫的歡顏。 短暫的歡顏,像時光凝住了,成為永久一幅圖畫。 於是,日後在烈嶼,帶動一股習藝的風潮。那是吃飯穿衣困苦生活屬奢侈的娛樂,以及精神生活的寄託。其中最有名為上林村的「上苑閩劇團」,它以歌仔戲為基底,結合戲曲、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發展過程中並吸收南管、九甲戲等音樂曲調,配以熱鬧鑼鼓和武打動作,使用各劇種的戲碼、身段、道具、樂器,發展成一種兼容並蓄內容豐富的新劇種。其中為村人津津樂道的戲碼有「孟麗君、「六月雪」、「包公審郭槐」、「秦香蓮」……等。 看戲,讓ㄚ麥模模糊糊地想,但願有朝一日她能擁有這些才藝。似乎擁有獨特的才能,外表長相的美醜也不那麼重要,她似懂非懂的想著。
-
酢醬草的智慧
酢醬草奇妙的巧遇,有一次等車時,我站在一盆含笑花的盆栽旁,等待中,忽然,有一種細微的聲音,自耳畔響起,彷彿是音量縮小版的鞭炮聲:■哩叭啦!我好奇的張望,奇怪於那聲音是誰的?找呀找的,才發現那微小的聲音,原來是從盆栽上的黃花酢醬草發出來的,酢醬草結了一些好小好小的梯形果,突然爆裂開,發出有如連珠炮一般的響聲。 查資料和請教植物專家,才知道酢醬草的果莢成熟時,種子之間像是裝了彈簧一般,就會在裂開的同時,大家一個一個彈跳出來,跳到不同的土地上,就用這種方式來傳衍下一代,真是神奇的旅程,對於種子來說,要開始一個生命的探險之旅。 從春天到初夏,野地裡黃花酢醬草生命力十分的旺盛,鵝黃色的花海,美不勝收,吸引著大家的目光,也吸引了不同的蜜蜂,爭相飛舞著來訪花,只要你願意低下頭來欣賞,你就知道黃花酢醬草的魅力,它並不寂寞,尤其當陽光遍灑的日子,嗡嗡聲總是響個不停,蜜蜂真是殷勤的訪花使者,不但填飽自己,而且為黃花酢醬草扮演了紅娘的角色。 除了蜜蜂,還有各種昆蟲大家呼朋引伴爭相訪花,小小的花,也有小小的蝶,如藍灰蝶的身影停駐其上,陽光下,生機盎然,生活中,盡是大自然的智慧,吸引一顆探訪的心與腳步,走進一個發現之旅。 從古詩中尋找酢醬草的身影,原來酢醬草也曾出現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大詩人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其三》中: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將詩譯成白話文的大意是這樣的:紅花滿樹,青出隱隱,日已偏西。廣漠的郊野,草色是這樣的青綠,看不見邊際。遊春的人們啊!興趣正濃烈,哪管春天就要溜走,豐樂亭前,只見人來人往,落花遍地的景象。 根據資料記載,歐陽修曾於西元1046年(慶曆六年)在滁州的郊外山林間建造了豐樂亭,第二年的三月寫了《豐樂亭游春》這組詩,本首是屬第三首;豐樂亭在滁州(今安徽滁縣)西南豐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為歐陽修任知州時所建。因為他寫了一篇《豐樂亭記》,記敘了亭附近的自然風光和建亭經過,由蘇軾書後刻石。美景、美文、美書,真是三美兼具,據說從此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有一次聽嘉義大學生科系呂長澤教授,談到黃花酢醬草是藍灰蝶唯一的寄主食草,因為它的幼蟲會利用其葉片取食;所以建議在整理林下環境時,不宜全數清除,可留部分,以利藍灰蝶幼蟲的取食,增加生物的多樣性。 我的住家旁也有一片可以種植、可以觀察的小小園子,每天,都會有新發現,在黃花酢醬草旁還有紫花酢醬草、紫葉酢醬草;累積了觀察的經驗之後,才發現紫花酢醬草的花顏色相對屬於深色的紫花,紫葉酢醬草則是淡淡的紫花、且葉片較大些,奇妙的是花朵也是紫色,再仔細尋找之後,又發現了一個秘密,原來只有黃花有果莢,紫花酢醬草、紫葉酢醬草居然都沒有果莢,原來它是利用地下的鱗莖來繁殖。 一次,從大陸一個村莊的影片中,認識到黃花酢醬草的根部,屬於一種塊根,長得有點像白蘿蔔,當地稱「白水晶」,它的生命力極強,到處都可以生存。 走進春天,觀看草地上繁花盛開的酢醬草,用它的生命向我們展現昂然的生命力,吸引了蜂蝶的探訪,北宋歐陽修都看見它的草色青青,您也來見見酢醬草的容顏,生命力爆滿的快樂使者。
-
健老五動
健康的老去不是「仍然強壯」,也不是「無病無痛百分之百的健康」,而是正向面對人生身體逐漸走下坡,會有些慢性病或小毛病的事實,就好像一部中古車,雖然偶有小毛病和故障但還堪用可用,還沒有到汰換的階段,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經過程,去年退休之後重新盤整自己的人生,發現因為較少與人互動,聽力退化了,記憶力也較差了,過去閱讀梁啟超的文章,提到頭腦越用越靈光,身體越動越強壯,當然這是指青壯年,但對老年人來講,也許不是百分之百正確,但多動腦和運動顯然可延緩老化的程度。 健老五動~第一動當然是運動,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筋骨,讓身體保持活力和靈活度,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和身體柔軟度,年紀大了!如果你不想臥床,最好及早養成運動習慣,無論是健走、慢跑、做體操、游泳、騎自行車等,只要是適合自己體能,長久以往都是對健康有益的,非洲諺語:「要走得快,就要獨自走;要走得遠,就要一群人一起走。」,有同伴一起運動或參加運動性社團,如:太極拳社、氣功社、早泳隊、國標舞社等,都會讓自己更具興致和動力持續運動,讓自己維持足夠的體力和活力。 第二動~腦動,我阿姨九十幾高齡才過逝,在她人生最後的幾年,雖然身體日漸衰殘,但只要玩起四色牌,馬上精神振奮,興致盎然,而且腦筋清楚,也會暫時忘卻身體的病痛,她生前常與我媽玩,而且經常贏,贏了之後就把贏的錢拿去買吃的,然後兩人一同歡樂共享,那是姐妹間相處最快樂的事。常動腦可以避免失智,無論是閱讀、寫作、思考、策畫活動、桌遊玩牌等益智活動,別讓自己的腦殘了、退化了!最近看到一個影片,大陸有一位孝子陪年邁的媽媽背唐詩、背全世界各國的首都,目的就是讓老母親鍜鍊記憶力,避免失智。 第三動~手動,雙手萬能,無論動手做家事、烹飪料理、吹奏樂器、習字繪畫、蒔花弄草、寫字打字,甚至現在的3C產品的使用和動手整理,無一不須動手做,而投入時間越多就越精熟,一回生二回熟,久之產生成就感,也能貢獻所能幫助家人、朋友、社區乃至社會。 第四動~活動,透過活動產生更多人際互動,認識更多朋友同好,擴展自己的人際圈,同學會、社團社群、研討會、讀書會、社區活動,無論是知性學習、休閒運動、交誼聯歡或是服務志工,廣泛參與投入,透過更多人際互動,能拓展人脈,儲存人情帳戶,擴展自己的視野和見識,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充實。 第五動~腳動(行動),人老腳先衰,除了運動用腳,其實所有需要行動的事,如:休閒旅行、訪友探親、散步漫遊、辦事購物,無一不需用腳行動,中國字的「行」和「走」,意思相似,要走動、移動,才能行動辦事,當趁著可以走動、自由行動的時候,多走出戶外接近大自然、多探訪至親好友、多走入人群與人互動。 老化是生命必然的過程,但如何透過運動、腦動、手動、活動和腳動來減緩老化的速度,讓自己能健康的老去,並以正向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來面對有限的歲月,讓自己有個美好的生命黃昏,這是銀髮族必修學分和功課。
-
點滴在心頭
祖父滿佈青筋和斑點的手牽著我,漫遊在熱帶雨林,他和藹地笑著說:「這是大花草,那是巨花魔芋。你快看看,那邊有紅毛猩猩,這邊有天堂鳥。」放眼望去,周圍皆是高聳入雲的樹木,上頭蔓生著許多寄生植物,地面則露出巨大的板根。我正陶醉其中,祖父忽然握緊我的手說:「我們被林中的蘇門答臘虎盯上了,趕緊跑啊!」頓時眼前烏雲密佈,暴雨傾盆,逃生的路被雨水截斷。我狠狠地摔了一跤,鬆開祖父的手,身後響起炸裂般的虎嘯……。 午後的雷陣雨把我驚醒,原來是場夢。推窗一看,空中積雲厚重,雷在遠處轟鳴,粗壯的雨線一茬茬從天上撲下來。慶幸逃離虎口,我仍有餘悸,手心微微冒著冷汗。 洋樓的滴水獸看似還在午睡中,沒有絲毫動靜。 滴水獸,西方叫做滴水嘴獸,日本稱為雨漏,是一種排水系統,安置在建築物的屋頂外圍,多是長方體,頂部鑿有溝道,下雨時,積聚在屋頂的雨水經過頂部溝道,流到滴水獸的開口處,由此排出雨水。從外頭看起來就像小獸用嘴巴噴水,有點俏皮,避免牆體被雨水長期沖刷和侵蝕,維護建築物的安好。 盤踞在閩南洋樓的滴水獸,不同西方猙獰嚇人的凶猛怪獸,改以傳統的動物圖騰為造型,例如麒麟、獅子、老虎、大象、鯉魚等,生動有趣又寓意吉祥。後來延伸創造出菊花、佛手、石榴、壽桃的形狀。採用灰塑、剪黏、琉璃、陶瓷等材質製作,具有端莊穩重的質感。 老家的滴水獸是灰塑的鯉魚造型,樸實靈動,位在洋樓二樓的屋簷有十隻,洋樓三樓屋簷有四隻,多年來排水守護,不留一滴潮濕。特別的是,洋樓三樓轉角的寶瓶形狀滴水獸,不以獸形展現,獨特但不張揚,保有孤獨的深度。雨水從魚嘴中聚攏滴落,雨水成線的景象給人依依不捨的感覺,讓我後悔為什麼自己在夢中鬆開祖父的手。夢中,我和祖父在雨中跑了好久,雨水滲透一切,寒冷刺骨,全部的感官被喚醒,我能感受到祖父胸中壓抑的苦悶和牽掛。 造型這麼多種的滴水獸,祖父唯獨把鯉魚安設於此,向家人宣告他的渴望和期許。 祖父是經商有成的出洋客,用鯉魚鎮宅,有利有餘;鯉魚吐水,聚氣聚財,是他商人本色的表現,也是對吉慶有餘和富貴有餘的美好嚮往。《詩經‧陳風‧衡門》:「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詩文用鯉魚和婚姻相聯繫,於是後世用魚水之歡祝福兩情相悅,姻緣美滿。另外,春秋時期在浙東一帶,新娘下花轎時有「鯉魚撒子」的儀式,祈求多子多福。祖父如此情深,即便自己長年在外拚搏,和祖母聚少離多,仍惦念後代子孫的婚姻幸福。以滴水獸之形,寄託鯉魚躍龍門的期盼,無論過了多久,這份信念始終像雨水一樣點點滴滴在心頭。 滴水獸是祖父對家的牽掛,亦是念鄉的情懷。富貴鯉魚加上平安寶瓶,使得古厝充滿耀動的能量,融入我的日常。 時間過得真慢,慢得我能聽到滴水獸排水落在地上的聲音,慢得我能聽見祖父在雨林中奔跑的腳步聲。雨聲淅瀝,眼前一片煙波浩渺,我別無所求,只想回到夢中再一次牽起祖父的手,心與心牽連。我們一起被雨淋透,然後變得像魚一樣輕快地翕動著兩腮,悠游在蘇門答臘熱帶雨林,堅定又勇敢。
-
視人若己:汶萊美成號與林天贊的故事
汶萊美成商號是鄉僑林德甫白手起家的事業。作為一位出身金門、僑居海外的商人,林德甫除了回饋鄉里、支持僑務外,在1960-90年代對旅居汶萊、新加坡的金門籍僑親照顧有加。祖籍烈嶼雙口的林天贊(1951-)就是其中一位。 林天贊的父親是林水和,1945年二戰結束後,自金門烈嶼赴新加坡謀生,投靠駁船業合安摩哆舢舨聯誼社(俗稱合安電船)。合安是19世紀末烈嶼雙口、東坑鄉親南來時所成立的業緣鄉團。林水和加入合安,在河海之間討生活,並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林水和的三子林世忠、四子林天贊分別於1950、1951年出生。1963至1966年間印尼與馬來西亞(新加坡1965年獨立)對抗期間,新加坡經濟受到影響。林世忠16歲那一年(1966年),伯父林水便介紹到汶萊,投入林德甫的美成號工作。當時,林水便於汶萊與林德甫合股經營美成號,但之後他回到新加坡,美成號改由林德甫獨資經營。宅心仁厚的林德甫,其美成號不只是一個商業公司,而更像一個照顧海外金僑的會所。林世忠如此,他的弟弟林天贊也一樣受到美成的提攜。 林天贊比哥哥幸運,有機會受到較好的教育,1965年他畢業於南洋工商補習學校(小學部),1969年畢業於金聲工藝中學。雖然就讀於華校,但在學校仍有學習馬來語、英語,奠定他日後發展的基礎。畢業後,他曾在潮州人開的鞋店---鶴鳴鞋店工作,一個月工資約60元。之後於1969年4月,他和哥哥一樣,決定前來汶萊發展。他依舊記得,當年因經濟緣故,搭乘貨輪前往汶萊。接著一直留在汶萊美成號工作,直到1974年才與林德甫一起返回新加坡。迄今,他仍然保有新加坡護照,但領有汶萊的永久居民身分(俗稱紅登記)。 林天贊的人生是跟著美成商號而起飛的。一開始,他全無技術,只是在美成掃地、抹桌子,但他很用心做,林德甫都看在眼裡。林德甫先生有抽菸習慣,但林天贊將菸灰缸、地板清潔得一塵不染;林天贊住在美成號位於Jalan Robert店屋的二樓,以商號為家;同時,也因為華校生的教育背景,華文字寫得很好看,林德甫的二子林明泰開始提拔他,讓他管錢記帳(日清簿或水流帳的記錄)。大約半年之後,美成號開設當店(鋪),由林德甫女婿溫瑞林掌管,林家也信任林天贊,由他們一起打理。晚上,林天贊睡在美成號樓上,守著簡陋的保險櫃,所幸當時汶萊治安良好,從無被搶的事件發生。在1970年代初,汶萊當店(鋪)有三間,但只有兩家擁有執照,包括林德甫的美成當、王金紀(1931-1998,祖籍烈嶼西宅)的德源當、洪金買的洪祥裕當。 很多年之後,林天贊常常在想,為什麼林德甫、明泰父子如此相信他?在訪談中,他仔細回想著,說出了一個小故事:當時他的薪水是一個月200元。有一次,林明泰給他一份薪資,裡面裝著400元。誠實的他,將多出來的200元退還給老闆。加上,晚上守著美成當,從未出任何差錯。大概就是這樣一件件小事的累積,林天贊取得林德甫父子的信任。 林天贊幾乎融入林德甫家族的生活。每天,林德甫從美成回到新厝吃晚餐,林天贊也跟著去吃飯。吃完飯後,再搭林德甫家族的車回到美成。其實,午餐也是林明泰吃完飯後,從家裡包一份帶回給他吃。他自己戲稱:「我是歹命子變好命子,有頭家養、頭家載。」不會開車的員工,由老闆家族每天載回家吃飯,大概也是少見。林德甫視員工如親人般地照顧,可見一斑。 1974年林天贊被林德甫派去香港,協助美成船務公司的業務。在美成船務時,他盡心盡力,看頭看尾。1976年,天贊的哥哥林世忠自己出來做船務,成立三星船務,代理新加坡生菓來賣。林天贊離開美成,加入三星。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林天贊再去香港兩年,經營船務工作。後來他覺得香港的環境不適合他的性格,1983年他決定回汶萊成立Archipelago Group物流公司,一直迄今,生意有聲有色。 1979年林天贊結婚,娶香港籍的太太,育有2名女兒。現在一位在新加坡、一位在英國。林天贊曾3度返回金門。他在新加坡時,曾與金門會館的方百成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憶起年少時期,兩人有說不完的回憶。 林天贊的心中,美成號的老闆天猛公林德甫非常隨和,沒有架子,「只要是金門、臺灣來的,就是親人,他都會照顧。」林天贊滿懷感念地說。視人若己,可謂林德甫待人處事的典範,值得後人學習。
-
溫馨五月情
世界各地的母親節日期有所不同,我們過的是: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今年因為閏二月的關係,好多的活動都在五月展開,「鬧熱滾滾」! 除了看到在大同之家、文化局等一些場合有「合唱團」用溫柔的歌聲來助興外,許多學校也配合母親節辦了各種活動,宣揚「母愛」的偉大之餘,也期盼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當然重點是提醒大家好好的珍惜可以和媽媽作伴的時刻,或者找間餐廳團聚一下,或是先預訂再取回家享用,也許是換個花樣子女們準備自己的拿手菜也不錯(當然是指手藝不錯的人),這麼說也合情合理:機會要自己去創造,肯定不能只在「母親節」這一天,花時間真實的陪伴最為重要,金錢多寡該是其次吧!顧好長輩的心情比較實際。 在金城車站附近,留意一下,會看到「素食49天」的大紅字,讓我們一起行動,齋戒護生為世界祈福……等字,好像每年在母親節、浴佛節前後,鼓勵吃素自然的成了一種風氣,不少人跟著響應,但素食這動作,至少連續好幾年了都有看到,這的確是個「感恩」的時節,一些自發性的行動足以代表。 「康乃馨」與「蛋糕」到處可見,上網查了一下,不同顏色的康乃馨有其不同的意義,白色、粉紅色、紅色、橙色、黃色、綠色、紫色等,不同顏色的康乃馨有不同的花語,紅色祝願母親健康長壽,也代表熱烈的愛,好像比較常見,其它顏色也皆有其意義,但白色的,千萬要謹慎為之,它象徵母愛的純潔,對已故母親的哀悼思念之情,別好意送花卻帶來反效果啊。母親節吃「蛋糕」,要點蠟燭嗎?我們猶豫了一下,想想應該不用吧!要唱歌嗎?唱生日快樂歌?好像也怪怪的,這是應景之物,跟康乃馨一樣,業者可能是訂單接不完,如果他們已經有名氣了的話。 「三月痟媽祖,四月迎城隍」,因閏年之故,近期的這二大盛事都在五月齊聚了,大家普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眾神明默默的「護境佑民」,在這大熱天,汗流浹背的,人與神共同完成場場的遶境巡安,連續幾年的疫情總算漸漸的遠離,我們的生活總算可以回歸常態。星期六晚上走到北鎮廟前,看到「人力蜈蚣座」的體驗,小孩子換裝坐在蜈蚣座上面,大人們則聽著口令奮力扛起,前進,轉彎,再聽口令一起放下,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可是在建國百年時一舉創下了金門「人力蜈蚣座」的金氏世界紀錄,想像一下,長長的隊伍在大街小巷中行進已不容易,還得人工接力讓這長長的蜈蚣座與小孩子跟著前進,時間與耐力的考驗,正所謂:「眾志成城」啊! 溫馨五月情,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對媽媽的愛,乃至於對萬事萬物的愛,都不會因時間而停止,因為「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因為「愛是永不止息」!
-
「大砲」的木作功夫--高手在民間系列
這一陣子,我每天期盼快點天亮,不是為了看日出,也不是為了聽鳥鳴,只因為我收藏很長一段時間的一些老木頭,正逐步變身為一幕幕風景,它們在「大砲」的巧藝下,逐漸展開新生命。 「大砲」濃眉大眼、皮膚黝黑,講話大聲,肺活量大,歌喉響亮,這樣的「天賦」,有點不像金門人,我好奇問他祖先是;哪裡的?他賣弄玄虛的說他阿嬤是馬來西亞的貴族,原來,大砲的阿公是西浦頭人,落番到馬來西亞,娶了一位「番婆」,生下父親,為了延傳唐山這支脈,父親一歲時,阿公就把他帶回金門,交給嬸婆養飼,然後祖父又回南洋打拚,因此「大砲」是西浦頭人,卻出生住在古寧頭,姓莊名養清。 「大砲」屬猴,13歲開始學木工,民國59年作司ㄚ,投入後浦東門模範街,福建溪底派王益順的後人王呈祥門下學藝,當學徒三年四個月,是舉「雙斧頭」的,學習作門斗、梭通樑之類的,這些大木作的基本功,主要來自大師兄王淑溪的教授,傳統木作是講究紮基本功的,不讓徒弟投機取巧。 「大砲」說有一次他們工班到「溪邊」村起厝作工,因為路途遙遠,夜晚是睡在村莊的一間媽祖宮,夜間無事時,「大砲」望著廟裡的吊籬,就在廢木板上依樣畫葫蘆,拿起鑿子刻花起來,被師兄王淑溪看到,告訴師傅,師傅責備不會走路就想起飛,疑「大砲」怕吃苦,不耐操,其實當時「大砲」只是閒著沒事,想多學一樣功夫,並非是要撿軟柿來吃。 「大砲」學徒出師後,在王呈祥的工班又作了三年,開始有月薪(一千元)可領,在師傅家,前後總共待了六年。民國64-66年,「大砲」轉到榜林張大牧匠師工班又作了兩年,耳濡目染,大木與細木均略有心得,就想登高望遠,試煉人生。 走在木匠的路上,民國66年「大砲」赴台,先是到板橋一間舊料行,專拆日本厝,整理舊木料。民國68年當兵,退伍後,大心肝想要賺快一點,就在台北釘板模,但一次工安意外,就縮手。 民國70年代起,「大砲」開始在台北作裝潢,當老闆,投資異形皇宮KTV、酒店、三溫暖等大包,一面當頭家一面當工人,不料碰到郝伯伯掃蕩八大行業,老闆跳票,自己也千金散盡。「大砲」愛自我解嘲,作事情比別人認真拚命,但就是沒當老闆的命,一樣的工程,別人包了,會賺錢,他就是賺不了,似乎是他生命中的財庫已經裝滿了。 民國102年,「大砲」因為「千億裝潢」王老闆的招喚,回到金門,專心作裝潢,因為新舊木作的技巧,「大砲」都能駕馭,備受歡迎,目前是后宅「十全裝潢」王承情老闆的台柱。比起插榫的傳統木作,「大砲」說新式裝潢是容易許多,他自學技術,有設計圖,就按圖施工,沒圖,就現場畫尺寸草圖,作將起來,因此被「十全」王老闆視為台柱之一。 「大砲」有傳統木作的基底,有在台灣作大裝潢的經驗,新舊木作的技術融會,加上喜歡「搔腦」(大砲想問題,一隻大手總是愛搔著後腦杓。)因此總是有別出心裁的想法,比如他能很有技術地把老厝的萬字磚黏疊在老木料的框架裡,組砌成一個典雅的方形窗;他能刨除腐朽的木板,因形就態,作成很有味道的電視檯;他和他的「一對手」洪師傅合作,能把堅硬的鐵木、柚木,合體作成直菱線板的櫥櫃,既新潮又老味;他能以鐵木製作長條凳,椅腳的左右兩端,再橫跨一條寬版木板連接,因此坐在椅面上,可以舒服地擱腳,也可以輕鬆地點地,而整張條凳的寬度,可以全身躺臥望星空,如此造型,結合傳統的條凳與實用的簡約風,十分討喜;他以插榫工法,將老柚木刨製修整,作成下半是五呎長的壁櫃,上半的木支架再鑲以玻璃櫥窗,老木的褐色,與玻璃的透明,顯得高貴又輕靈,尤其木頭圓潤的轉角,總讓人愛不釋手。這些巧作,是「大砲」木作的創意與硬底功力的呈現。 在合板盛行的裝潢時代,還能夠露兩下傳統的木作功夫,算是難得的。見過風浪的「大砲」,起起落落的,也許是看開了,笑說祖父給他取了一個「養清」的名字,害他生命中的財庫,很早就滿載,如今還在拿工資,唯我看他是拿得起放得下,還一直在挑戰生命的能耐。
-
金門留念
喀擦、喀擦……一張張年代久遠的草綠軍服全身照在銀幕上快閃,被攝者加以解釋說明:「早年在金門當兵,因為中共單打雙不打的砲轟,軍人為向家裡報平安,往往會到照相館拍一張全身照,讓家人知道自己雙手雙腳都好好的,同時留作紀念……」4月22日下午,我在《金門留念》紀錄片放映現場,隨著影片情節起伏或哭或笑或掌聲加尖叫。 不過數日前,你才跟著國中同學旅遊金門歸來,旅途期間你不時貼圖打卡,我除了頻頻給讚,還像糾察隊一樣,指點方向、糾正高度、傳遞正確資訊──畢竟距離你第一次踏上金門島已經是三十五年前的事了,記性跟體檢數據一樣,變得不太牢靠。 相對於「軍」在前哨,你的「金門留念」以另外一種比較輕鬆的樣貌發生。 那年三月初,金門地區資訊月特展揭幕,鄰近城中,落成開幕沒多久的中正圖書館一樓大廳有工研院提供設備的展區。你以工作人員的身分來到金門,三天的展期結束之後,你與同事利用有限的時間遍遊金門風景區。三十五年之後,我驚喜發覺,77年6月出刊的城中校刊《晨風》封面裡居然留下了你的工作影像。 你想重回三十五年前遊歷過的風景區拍下對照相片。太武山羅神父紀念園區莒光樓水試所建功嶼沙溪堡勇士堡小徑茶室酒窖中山林貞節牌坊跨海大橋……你打卡的行程充實緊湊、加上團進團出,你顯然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舊地重拍對比照。 「我從前是住在7-11樓上嗎?」你傳來貞節牌坊旁的7-11照片,急切地問。 「總兵署隔壁。」我剛回覆,你馬上傳來衙門口軍人之友社招牌的照片。 「鄧長壽洋樓,在浯江街31、33號(?!)附近。」我貼了影片連結給你。 你出發金門旅遊不到一個星期前,鄧長壽洋樓外牆貼出了公告: 「本建物即將進行整修請於一星期內淨空置於現場私人物品,否則屆時將以廢棄物清運不便之處,尚乞見諒。曾XX112/04/09」 金門部落格用影像紀錄了鄧長壽洋樓整修前的狀況,並且簡單介紹洋樓「為新加坡華僑鄧長壽出資於民國10年所蓋。鄧長壽在南洋以重壽名。與弟重其、重仁經營協德商號。民國49年成為軍方招待所,時稱第一招待所,因位於浯江街又稱浯江招待所。民國69年迎賓館啟用之後,招待所的地位下降。84年福建省政府曾斥資700萬整修做為員工宿舍。112年4月即將進行整修,期待風華再現。」 跟著影片,看到二層出龜加二層後落、建築本體是磚造、屋身為硬山擱楹的鄧長壽洋樓,落成於民國10年,到現在也超過100歲了。外牆油漆斑剝,加上被頑強的榕樹植株攀附,樹根深入建築本體,導致多處產生裂隙。步上二樓,壁癌隨處可見,散落的雜物衣架自行車甚至摩托車……讓人無從想像當年招待所冠蓋雲集的風華。 我找到35年前書寫的文字「由於住得較近的關係,我帶你們走遍了金城的大街小巷,也陪你們選購了許多金門特產──貢糖,相信你們在回味那純美的糖香時,也不會忘了我們這群金門姑娘的熱情吧!買了一些汽水、零食送到浯江招待所與你們分享……」是的,我記得步上二樓,寬敞明亮的交誼廳,小茶几上靜靜置放著的玻璃水瓶與玻璃水杯。 鄧長壽洋樓,浯江招待所,你的金門留念,我的少女懷想。 期待整修之後的洋樓繼續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