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師友之間
謝孝德教授的兒子也曾來金門當兵,有一次他來金探視,並與師大同班的蔡繼堯師見面,二師晚餐後微醺,齊來找我泡茶。在我畫室茶餘,意猶未盡,我拿出一瓶陳高,一一禮敬二老數巡,二師興起酒拳,我持瓶監酒。後來,蔡師輸拳我代喝,謝師輸拳我也代喝,結果我喝了大半瓶,師友三人盡興而歡。 「道法自然,景慕金門」李轂摩82書畫展,刻正展於文化局。當天開幕式,我加入許銘豐大師的「金門傳統音樂團」,獻唱一曲南管《直入花園》以慶賀李大師展出的盛況。《直入花園》是我在「金門樂府」學會的第一首南管曲,由銘豐老弟,師友傳授我十多年的成果,自認是唱得較夠管韻的一曲。《直入花園》我也曾在台北「台灣音樂館」、龜山「台北監獄」登台演唱過。 轂摩大師來金門當過兵,他兩個兒子也來金門當過兵,就在他來金探視兒子時,蔡爾誠先生帶來我家泡茶,因此認識了大師,當時他在台灣就已經很知名,我曾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國家畫廊看過他的書畫展,甚是仰慕。李轂摩是台灣鄉土風格的書畫大師,不是美術學院出身的畫家,憑自身的藝術天賦,拜師學畫,詩書畫自修精進,從牧童到大師,把一生在農村田野風土的生活經驗,寫入他的創作,拙樸自然,天真流露,簡約彌珍,自創一己的風格。 李大師與金門的淵源很深,金門有他的知交林芳旋將軍,收藏李大師的書畫作品百來幅;這幾年每逢過年都要寄作品給好友翁克強,他也珍藏十來幅李大師的作品。幾年前我們去台中市參加「金門同鄉會」的集會,午宴後我便與老盛、克兄三人,相約拜訪李大師,受到熱情款待,先在日本料理店,與他老友林源朗老縣長,共進豐盛晚宴。夜入草屯李大師家,飲茶談藝,受益良多,三人並夜宿「不二齋」。 幾年前,轂摩大師帶一團南投縣畫家訪金,由林主委接待,晚宴邀我陪酒。席間我認出蓄大鬍子的塗樹根油畫大師,當年我在台北考美術系,為加強術科考分,我從木柵坐公車到板橋,途中經中和看到一間畫室,隨即下車,進去學素描、水彩,就是塗大師教我的。因為他的名字很鄉土,所以我永遠記得;去沒幾次,他當然不記得我。我多敬他一杯,並送他一本我的彩墨畫冊,他萬沒想到,金門還有他這樣一個短暫的學生,也在教美術了。 這次李大師金門展,帶來的團隊中,有我師大同班的姚淑芬同學,任教授之外,她還任南投縣美術學會理事長等職。在學時,我驚艷她的水彩畫,一堆綠色竟然可以畫出多層次的色調,我私淑之,偷偷學她。李大師最近才知道我倆是同學,所以帶她來金看我。我與李轂摩大師之交多年,也多次參加大陸的書畫交流而相遇,他謙謹儒雅,可敬之為師,而以師友相交。
-
楊樹清要怎麼回家
十月中,秋意來了,北台灣天氣微涼,一切愜意。一年之中,我最擔心秋老虎,它常常偽裝在盛夏與初秋之際,假裝一切安適,再忽然一個反轉,給我乾燥溫度,並且爬上肩頸,餘威夾帶暑意,以突起的高溫、乾燥,燒起臟腑的火。我每每身受其害,四肢、五臟,常常感到深秋的不懷好意。 今年的秋老虎溫柔多了。很可能年事漸高,禁不起燥火折騰,外出時該帶的傘跟小外套沒有少帶,老虎變成小貓了,喵喵不似怒吼,何況今年秋天,疫情好轉以後,報復性聚會頻繁,尤其陳妙玲為楊樹清慶生,於新莊喜月餐廳慶生,感受最深。 新莊雖於雙北,但搭乘捷運或公車都嫌偏遠,一年前王婷曾於此處設宴,為了楊樹清說,「喜月的烤鴨好吃。」一年後妙玲設宴,原因有二,一個是楊樹清六十大壽,不好勞煩壽星奔波,其二是楊樹清鬆散慣了,設宴無論新店或者雙北,他揹著大背包出門,一招手,搭上小黃,而在顛峰期間,往返都得五六百,而且還未必準時。 十月初,古月姊設宴北市富順樓,也與烤鴨有關,古月說,「樹清愛吃烤鴨,就這麼定了吧。」席宴六點,左等右等,不見主賓,牧羊女撥了電話,回頭跟我們說,「樹清剛剛搭上計程車……」新莊距離光復南路,距離多遠難以釐清,大夥紛紛猜測,「這樣車資總得五百、六百吧?」 邀宴楊樹清除了圖熱鬧,也有點幫他節省飯資的概念,可是來回計程車資一千來塊,我不禁腦裡換算,可以買二十個池上便當哪,來吃一趟古月宴,等於花掉平常人幾天餐費,所以邀宴楊樹清,到底是荼毒還是款待,沒有人說得清楚。而且每回一坐下來,可能是張姿慧或者蔡能寶,或是中國時報副刊主編盧美杏,總會提供交通建議,「你就搭計程車到新莊捷運站,再轉乘捷運就好了……。」 住新莊,地點偏遠是事實,但做大事者不拘小節,也被樹清在赴宴一節上實踐,六點的約不知何事耽誤,到了六點才出門,走到大街,手一招小黃即來,倒沒忘記他那只不知道裝了多少東西的單肩大背包。聚會新莊,便顯得格外體貼,在樹清壽宴上,他、王婷以及住得最遠的楊樹森到得最早,妙玲帶女兒一起來,翁翁贈酒、牧羊女帶蛋糕,我只奉上一根雪茄,以及十一月中旬金門聚會。 如果我可以幫楊樹清許第三個心願,那必定是,「樹清兄,希望你學會搭乘公車與捷運……」我還沒想完,洪玉芬已經說,再來的下午茶她做東,王婷則說下一回見,送樹清一個中型雙肩背包。因為也不能太大,出門赴宴,又不是離家出走。 餐後往咖啡廳走、下午茶後各自回家,我們都安分地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我們想像,楊樹清應該走路回家吧?十分鐘或者二十分鐘路程,對一般人都是必需的運動,何況就在他的地盤上。 秋意淡了,微微雨絲灑落新莊街道,天色暗得特別快。我們留下楊樹清,一夥人閃入地底捷運,這一回,終於沒有人討論,楊樹清要怎麼回家。
-
未踐之約.懷恩師
大前年夏天,通過面試,我又重新有了學生的身分,拾起書包,懷著興奮又有點緊張的心情,緩步穿過久違的世新大學大門隧道,進入已經離開四十年的校園,看到大部份的建築已非昔日樣貌,感覺似乎陌生又親切。費了一番工夫才找到入學通知單上指示的「中國文學系.碩博班戲曲名家名作」上課教室,從玻璃窗望內看,教室座位幾乎滿位了,心裡嘀咕想,一般碩博班怎會有這麼多人選修呢?一位白髮皤皤的老先生拿著麥克風,斜靠著講台,已開始上課了,第一堂課我就遲到,從前門走進去,先向老教授彎腰鞠躬,表示歉意,他充滿慈祥的臉對我點點頭,我趕緊找到前排一個空位坐下,迅速拿出筆記本,急忙要把黑板上的講義抄下來,他突然停下來,對我說,不用抄了,上面這些課本講義都有,讓我好生慚愧,再看看許多約莫比我女兒年紀小的同學,突然耳朵有點熱起來。 課程選修前,我與中文系畢業多年的女兒中琳討論,她認為曾永義教授的課,應該非常適合我,原本我有點猶豫,雖然文學是我的愛好,唯獨戲曲這領域非常陌生,於是懷著尋幽探勝的心情勾選了這門課,女兒對我神秘一笑說:「老爸你會挖到大寶礦的」,國寶級的曾永義教授,被譽為戲曲泰斗。他是中研院院士,是以戲曲專業當選中研院士的第一人,可說是整個戲曲界的領袖、一代宗師。能在他門下聆聽受教,三生有幸。 曾師對中國古典戲劇及俗文學的研究投注畢生精力,作出極大的貢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收藏俗文學資料達一萬多種之多,這是台灣任何圖書館所沒有的。這些資料是當年劉半農先生作「宋元俗字譜」收集的,半農先生利用這批材料整理了民間俗字,而文學方面的研究,似乎無人接手非常可惜。於是這項具非凡的歷史任務落在曾師肩上,他成立工作小組,費了好幾年的功夫心血,終於將這批寶貴的資料,完成分類整理與編目的工作,同時有若干討論俗文學專著發表,成績斐然,也給研究民間文學者極大的方便,影響深遠。 課堂上曾師非常隨和,同學們可以隨問隨答,飽學如曾師的深藏就像大江大河之水,飲之不盡取之不竭,對初探戲曲門道的我,每堂課既驚奇又敬仰,從 俗字、俗文學、戲劇到古典文學,進入這個領域猶如草原奔馬馳騁,無可遏止,心靈充滿追逐的快意和滿足。 俗文學不俗,我們的文學兩千年來原是「雅」「俗」兩大主流並進,「雅」是屬於有修養的知識者所專有,「俗」則自由生長於民間,而「雅」又孕育於「俗」,如詩詞戲劇小說皆是先有民間的自由形式,廣泛流傳後,漸被有修養的知識者接受,並經過他們的認定而成清品,即今所謂的古典文學作品。試看流行至今的「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皆是雅俗共賞,其價值不亞於「全唐詩」或「樂府詩集」。 曾師為人豪邁堅毅,據說飲酒亦如此風格,他知我來自金門,課餘時間,我向他稟告介紹金門高粱酒的獨特風味和金門的製酒歷史,並相約他日到金門一遊,曾師慨然應允。我心喜不自禁,並有意安排他到文化局和金門大學與鄉親談談金門傳統戲劇(曲),為金門俗文學開扇門,這將是一個美好故事的開始。然事與願違,不料老教授突然住院,我們後段的課由他的得意門生,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代課。在期待中曾師一直沒回學校上課,因疫情所困,同學們也無法去探視他,大家只能在心中或傳訊的連繫上為他老人家祈福早日康復。 今年十月十日上午曾師不敵病魔折騰,撒手人寰,終於放下他一生為中國戲曲和文學重整的劇本,一代宗師的告別,讓兩岸甚至是全球的戲曲學術界萬分不捨,曾師與我的金門行之約,只能到另一個時空去履行了。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原來我見過這洋樓
讀了家鄉修復洋樓工程的報導,由於一時對王金城洋樓名稱的陌生只是瀏覽而過沒多加留意。同時間,國內幾家大報也報導這新聞,無意中瞥見洋樓正面山牆有「中華民國」四個字,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棟我認識多年的樓房。記得第一次造訪,已是上世紀的事了,對於后宅與浦邊兩個村落幾乎發展到合在一起,村中閩南大厝林立間雜著不少洋樓,印象極為深刻。尤其,見到這棟山牆裝飾著「中華民國」四個大字的洋樓,心中油然而生發出一聲:多麼愛國的屋主,還沒見過如此裝扮自己住家的。但對於樓房毀壞、院子長滿野草,感到可惜。後來又造訪村莊數次,記憶深刻的,一回為尋找寫生題材無意中驀然回首,不期而遇后宅那座兩眼鼓鼓突出的石獅爺。 家鄉王金城洋樓是鄉親早年下南洋發展致富匯錢來興建的,這次由有關單位出資修復具有相當意義。故鄉建築主體主要以閩南大厝為主,現修復中西合璧的洋樓,讓這一時期鄉親出洋奮鬥所建的洋樓建築可以保留下來,可呈現多種建築樣貌。據內政部金門民居的介紹,家鄉的洋樓依前廊的不同樣式有:五腳氣洋樓(騎樓式)、三疊壽洋樓(兩側突出中間往內縮)及出龜洋樓等三種。而王金城洋樓是屬於出龜式的,也就是其一樓正面中間是往外突出的,這種建築風格與童年常經過的魁星樓旁陳詩吟洋樓頗類似。為什麼說是中西合璧?依我粗淺的觀察,這些洋樓的立面大都為西式的元素,像柱子、欄杆、階梯扶手等,還有柱頭、窗台的花草裝飾。另一方面,頂樓屋頂大都採中式木材樑柱結構,屋頂覆蓋中式屋瓦;若有庭院花園,一定是以中式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假山等來呈現。若周遭增添護龍或其他建物,也以中式建構為多。王金城洋樓山牆中間有一圓形開孔的裝飾,其中「中華民國」四字則以泥塑完成的,山頭牆面及柱子上有中西各式花草走獸及人物。一樓牆面貼有陶瓷花磚,磚上是一些吉祥的圖案,可能是當時的一種流行,這種花磚早年我曾在老家隔鄰馮姓大厝的「塌受」見過。 新聞上說,將來這洋樓修復後做為民宿可以促進觀光產業,使后宅成為東方聖托里尼。聖托里尼是希臘愛琴海的一個小島,這裡擁有希臘特色的藍頂白牆建築群,充滿浪漫夢幻的氛圍。不過,我的看法,近在咫尺僅有一水之隔與家鄉有相似背景的鼓浪嶼頗值得參考。鼓浪嶼雖是彈丸小島,面積不及兩平方公里,但五口通商後就與外來文化有著頻繁接觸。約與后宅蓋王金城洋樓的同一時期,往南洋發展的大批華僑也回到島上建屋置產,造成一股建築風潮。一時,使得小島上矗立著不計其數中西合璧的別墅洋房。返回的殷實商人經濟能力雄厚,買鋼琴,學習鋼琴成了一種潮流,空氣中瀰漫一股音樂風,家家戶戶普遍擁有鋼琴,因此,有「鋼琴之島」的稱呼,如此,音樂長期潛移默化影響著島民。後來,這些建築有些改成民宿、咖啡屋、展覽館等,每年吸引各地為數眾多的旅客。 回想小時候,離住家不遠的「茶桌仔」常有好友四五人,有雙手握響板主唱者,有拉二胡的,有撥阮或三弦的,有吹洞簫的,就這樣「伊呀!伊呀!」就唱了起來,一幅難忘的美麗畫面!但這種場景已消失久矣,不復存在了。鼓浪嶼居民除了玩中式樂器也玩西式的,在民宿,有人彈鋼琴、有吹薩克斯風、有拉小提琴,形成一個小小樂團。在海邊的一處面向大海的屋舍幾位好友,偶而就聚會彈吉他、吹薩克斯風、拉小提琴、彈手風琴;快樂不但感染自己也感染海邊旅遊的人群。當音樂融入生活,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音樂才真正發揮了功能。 王金城洋樓的修復屬硬體的建設,文藝音樂的培養是軟體的充實,而兩者豐富著居民生活,也讓遊客近悅遠來。
-
40年一覺馬祖夢
馬祖是我的傷心地,午夜夢迴,對於那段風雨歲月、磳蹬人生,不堪回首。因此,我對於馬祖有愛有恨,以至於分不清到底是愛還是恨。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我在基隆的韋昌嶺搭船赴馬祖,海上風高浪大,碰到仁武新訓中心出來的新兵,直嚷:「歡樂滿仁武。」這時我實齡三十二歲八個月,正到馬祖的征途之中。我六月入伍到新竹頂埔受訓兩個月,之後再到土城的二級保養班受訓三個月。 我去馬祖當兵之時,兒子出生已經兩個月了,在基隆候船的時候,妻子常抱著小孩,從北投搭車到韋昌嶺給我看。兒子如今已經四十歲了。這一段日子是我人生最艱困的時期,我那時傻呼呼的,沒有想到:「萬一死在馬祖怎麼辦?」 回想接到兵單,我才剛結婚半年,想辦法去考研究所延役,學校的辦事人員還熟識,跟我說:「國防部來了公文,說這幾個人不能錄取。」我因幫同學陳情,列入了黑名單,別人可以不當,這幾個人一定要入伍。 我到土城的二保班,抽籤抽到馬祖。我覺得這個事情有貓膩,幾十年來我一直想不透。因為陳情的人都到外島。同鄉呂黃居君,西村人。他常假日幫我站衛兵,好讓我可以回家看妻小;還說要跟我換籤,代我到馬祖。他這一份心意,讓我感念至今。 我分發到馬祖馬港的船舶連,剛好在建二樓的調度室,我這個新兵理所當然地要去構工。我在樓下工作,突然從二樓飛出一根圓柱子,正擊中我的左脅,我想這一下慘了,趕緊請輔導長帶我去照X光,幸好肋骨沒斷。 我是新兵,還不能出營區,同鄉董君(佚名),住中壢,幫我買了一罐鐵牛運功散,幾十年來沒有異狀,真是功德無量。我到船舶連報到,連長陳冶東在台灣休假,我調到馬祖日報的時候,他還沒有回來。 我背了一個黃埔大背包,到後指部接受政戰部主任的召見,他想看我是何方神聖?總不能讓我外調而一問三不知。這一年元旦,同鄉尉官董仲森君,邀集了金門在馬祖當兵的鄉親,在雲台山的馬防部聚會,一共有二十來人,連北竿碧山頂上大炮連的人都到了。 他說:「金門人要照顧金門人。」這體現了他薪火相傳、善的循環的心意。那時他只有二十多歲,英挺帥氣,我至今印象深刻,一直想跟他當面道謝。後來經過打聽,他不幸已英年早逝,令人扼腕。那次聚會,可能沒有留下照片,不過影像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 我如果不外調馬祖日報,就要不論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到東西莒、高登、亮島與大坵去補給,有沒有命回來還不知道。因此,外調改變了我的命運,這不得不歸功與感謝單聯順、粘振友與明強諸位先進幕後的協力幫助。 楊樹清君常說:「苦難是文學的養分。」我沒有他這份才情,不敢說。不過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馬祖魂牽夢繫,已成為我靈魂的一部份,苦悶的象徵,自然不能忘情。 我當初對馬祖的印象:鳥不生蛋、龜不上岸,是一個窮荒之地,不毛之島。可是物換星移,回首四十年過去了,我這個「最後的蔣軍」江湖老,於今情怯馬祖。最近問一些鄰居、朋友,他們都說馬祖比金門好玩,風景多樣且有地中海的味道。有人還想組團再去旅遊,讓我的心頭很不是滋味。 馬祖三天兩夜,團費一萬多元,不肯降價。我的鄰居今年六月到過金門,同樣三天兩夜,團費2999元。我不好意思問她:「金門到底好不好玩?」
-
搬家是一場拔河
學校宿舍一住就是三十五年,時間的積累,加上物質的積累,還有,情感的積累。三種積累交織下,退休了,要搬家,積累成沉重不堪的身心負荷! 搬一次家,是數不盡理性和感性拔河的過程和結果。理性說丟,感性說留,我的搬家就這樣在兩者之間拉扯了好幾個月。 對曾擁有數萬冊書籍的我,搬起家來,大小書本,成了最棘手的難題和重頭戲。妻早已下了通牒,只准許我帶一千冊左右的書本進駐新房子。這是理性的底線,接下來,就看我的感性如何接招、回應了。 每一本書,都是我親手用心花錢買來的,所以啊,都是我的心肝寶貝,哪捨得輕易割愛或拋棄?我與每一本書,多年來,都編織出綿密的情感和友誼。要和心愛的書本道別,是我今生最艱難最挑戰的決定之一。 還好,理性告訴我,將自己小愛化成大愛。好書藏私獨享,不如與眾人分享。「捐出去吧!」是內心掙扎許久後做出的最後抉擇。母校文大圖書館是首選。幸運的是,請採編組同仁來鑑定後,大部分的書都可以找到新家。這下我終於放下心上一塊巨石。成千上萬的書,得以歸宿圖書館,未來可以造福更多的閱書人,心底直呼自己做了件好事。 從小就養成愛物惜物的我,每件物品,一用就是到不堪或破損。每件日久生情的物品,總要費盡苦思,才在百般不捨的情境下拋棄。許多物品,都生出記憶、都長滿故事。譬如,那堆積如山的相簿,張張相片都珍藏著過往深沉厚重的美好,哪捨得輕易丟掉。搬一次家,豈僅是空間的移轉,從舊屋搬到新房,物品所蘊含時間所留下的記憶和情感,才是搬家最沉重、最難搬動的物品呀。 許多衣物和家俱,也都要走完惜物三部曲,才會求個心安理得。第一步是精挑細選出最有用的保留下來。第二步是堪用的物件,自己不再使用,費點心思和時間,餽贈喜愛的親友,或捐做慈善。最後一步才是放心丟棄了。 這極可能是我今生最後一次的大搬家了,審慎到近乎綁手綁腳的窘狀,自不在話下。此次搬家正是我重新檢視人生的大好時機,人與物的關係,肯定要開啟一頁新的思維。見物心喜、見喜就買年輕狂妄的心態,在老去的路上,可能要拋棄了,不能踏入新家。 藉搬家,許多有形的物體,深思熟慮後,要減少、捨棄。許多無形的意念和態度,更可藉搬家,一併檢討、出新。一生在人與物之間對話,我總覺得,這層關係老來能簡化、淡化,會更健康、更舒服。 搬家告訴我,老化的過程是減法,身外之物,一件件脫去、離棄,讓生命回歸最根本、最原來的樣貌就是了。 此次搬家,是理性與感性的拔河,是舊思想與新思想的拔河,也是眷戀過去歲月與憧憬未來生活的拔河。雙方互相拉扯多時的結果,拉出更健康幸福的人生,搬家經歷數月的點滴苦頭總算是值得的吧。
-
關於一本書的編輯旅程
從炙熱無比的夏天,到秋風揚起的季節,這段期間,心裡始終縈繞著「島嶼漫步專書出版案」,一股與時間追逐的壓力如影隨形。在執行過程中,幾度因繁瑣的往來作業萌生厭煩與倦怠,但一想到當初懷抱滿腔熱情承接此案時的心情,以及那麼多人的協助鼓舞,還是極力調整情緒,一一克服每個環節。 回想這幾個月來,從最初的撰寫出版計畫書,回金門簡報、到行政院議價,再到編輯契約書、繳交工作執行計畫書,及應對各個階段審核,公文往來等行政事項所經歷的種種,猶如闖關似地,時至今日,彷彿還能感受到每回成功達陣的喜悅之情。 完成所有前置作業後,再來就是進入編輯工作及影片拍攝所要面對的細節及身負的重責了,當然,這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投入與考驗了。 為了編輯《島嶼時光》及拍攝宣傳影片,所付出的心力及精神,期間的心情起伏,實難以用筆墨形容。終於隨著日子一天天推進,眼見這兩個作品已漸趨成形,那些閉關趕工的日夜,那些焦慮難安的思緒,那些與作者、攝影師及編輯團隊來回確認的聯繫,那些在咖啡館或速食店陪同編導一起剪片討論,直至趕赴捷運末班車的疲憊身影,早已消逝不見了。 近兩年多來,人們的生活始終被新冠疫情箝制著,這場突如其來的病毒如鬼魅般的緊緊跟隨,它牽動著人們惶惶不安的心,讓每個人出門都得戴上口罩,時不時就要來個快篩,更改變了許多人的境遇,重挫了無數產業……就觀光業來說,在疫情高原期限制性旅遊的規範下,許多相關產業坐困愁城一片慘淡,幸虧熬過了一段時日,疫情總算稍稍和緩,旅遊人潮才得以漸漸回溫。 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金門馬祖獨特的離島風情,有感於作家敏銳的觀察力及豐沛的情感,「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特別徵集二十三位金馬在地作家,以各自生長的家鄉為延伸,撰寫一篇關於人文地景的散文,結合文化觀光,以喚起更多的注目,進而吸引讀者到金馬一遊,因而有了「島嶼漫步專書出版案」及「影片製作」之計畫。 身為編輯及文字工作者,心中總懷有一點社會使命,希望有此機會能為自己的故鄉盡一點微薄之力,讓更多人以不同的角度走讀金門、欣賞金門、領略金門之美,加上年少有過一段美好的跟拍經歷,對影片拍攝仍潛藏著一絲夢想,於是,儘管知道預算及時間是一項極大挑戰,但一股豪情壯志還是油然而升,便開始準備相關事項,最終順利承作。 一本書及一支影片的完成,都需要結合眾人之力,絕非一人之力可及。在此,我要非常感謝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翁明志及參議范燕燕有此遠見及認同,持續支持金馬兩地文學書籍出版,感謝科長張俊堯不厭其煩一路嚴謹地指導及協助我最不擅長的行政事務,更要感謝參與此次書寫計畫的二十三位作家及三位攝影師的鼎力支持,及編導林智杰的影片攝製及剪輯,感謝作家陳長慶、陳長柏、劉枝蓮撥冗入鏡,以及從臺北特地趕回金門的作家牧羊女及洪玉芬的友情演出,最後感謝編輯團隊翁翁大哥精美的圖文設計以及謝謝陳妙玲細心謹慎的校對。 編輯本就是瑣碎磨人的工作,再加上與公務部門合作,無可避免的要受行政規範的限制,可想而知,從無到有一路走來的不易,但因為有這麼多人協助,《島嶼時光》這本書及影片才得以順利完成。此刻,我的心情,有如風雨過後,一抹迎面撒下的陽光,對著你溫暖昭告,一切都如釋重負了。 《島嶼時光》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帶著它一起前往金門馬祖旅行吧!我深信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
政客不會告訴你戰爭的殘酷本質
七十三年前的十月二十五日是金門古寧頭戰役的啟戰日。古寧頭戰役怵目驚心的景況,揭示了戰爭殘酷的本質,如今已日漸被世人所淡忘。 民國三十八年底,中共挾席捲大陸的餘威,積極備戰,計畫攻打金門,遂於該年十月二十五日凌晨發動了震驚中外的「金門戰役」,我們稱之為「金門保衛戰」或「古寧頭戰役」。當時,國共兩軍肉搏拚戰三晝夜,雙方傷亡慘重,橫屍遍野,無辜的生命淪為烽火下的冤魂。根據國軍戰史稱,國軍陣亡1267人,傷1982人,共3249人;另,國防部史政處編印的「金門保衛戰」(64年版),對擄獲敵軍統計,人數是7059人,按陸方可靠資料顯示,共軍登陸金門人數11135人計,扣除被俘人數,則陣亡者約為4000人。也就是說,傷者除外,雙方合計有五千餘個家庭遭逢喪親之痛。 蔡英文執政的六年多來,兩岸「九二共識」的交流基礎橫遭破壞,台灣主事者在文化、教育「去中國化」及國族認同上的分離思維,「拉美、友日、抗中」政策導向等錯誤作為,讓雙方關係急轉直下;加上美國川普、拜登兩朝「以台制中」政策推波助瀾,一再撥弄,並加碼對台軍售,居心惡毒。導致大陸方面對解決台灣問題萌生急迫感;尤其是,裴洛西訪台之後,對岸近期頻頻做出有針對性的軍演,飛彈穿越台灣上空,軍機屢屢越過中線擾台,稍有不慎而擦槍走火,兩岸軍事衝突有一觸即發的危機。 執政者必須言行一致才能取信於人。蔡英文過去幾年受訪時曾多次提到,願意與北京「坐下來談」。尤其是,今年國慶講話,蔡還呼籲北京當局,「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的選項」;但隔沒幾天,卻在「世界民主運動全球大會」開幕致詞時說「台灣面對中國不斷的文攻武嚇,但我們絕不會因此而動搖,因台灣很珍惜民主,人民將持續努力對抗意圖動搖民主的勢力。」顯見,蔡的心口不一是造成目前兩岸欠缺互信的原因之一。可以預見,當「辣台妹」的「對抗路線」越來越辛辣,大陸又說「台獨是一條死路」,雙方把話愈說愈死,交流的基礎愈薄弱,彼此失去了迴旋空間,兩岸戰爭陰影將愈來愈逼近,受害的是兩岸人民。 蔡英文今年的國慶演說告訴國人「守土衛國,你我同行」。但是,政客不會告訴你,兩岸一旦開戰,除了軍民死傷之外,所有人民生命、財產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將化為烏有的殘酷事實。俄烏戰爭可以給台灣作為借鏡;戰爭帶來雙方軍民大量傷亡之外,參閱聯合國難民署的資料指出,俄烏戰爭開打,從今年二月二十四日至十月十一日的統計,共有767萬1584名烏克蘭難民離開國境;如果加上沒登記到及尚未離開烏國境內的難民,估計可能有1200萬以上的難民。據外媒報導,美國有意將台灣武裝成巨大的軍火庫,作為對抗中共的前哨;而大陸真要動武,戰場必然直指台灣本島。海峽發生戰爭,台灣一旦不保,那些挑起戰爭的首惡政客已有逃生管道,而台灣大量的難民,可能只有漂流海上的份了。 目前兩岸緊張關係與日俱增,已瀕臨翻臉之境。而民進黨「抗中保台」的牌打過頭、也衝過頭;「九合一選舉」開跑,不過是地方性縣市、鄉鎮、村里長及民意代表層級的選舉,也要搞「抗中保台」的戲碼刺激選情,操作「戰爭牌」。客觀地說,台灣自保之道應該是如何「避戰」;而要避戰,就是不能再往台獨的「死胡同」裡鑽;唯有站在中華民族的立足點上,從兩岸政策上改弦更張,營造出一個兩岸和平發展的環境與氛圍;否則,兩岸大動干戈,將是中國人自相殘殺的民族悲劇,而搧風點火的人卻在一旁偷笑。 對蔡政府來說,眼前有一個向對岸表示善意的機會;那就是小三通復航問題。政府若能盡快同意重啟小三通,讓民間交流恢復舊觀,相信可以舒緩目前台海的緊張情勢,從而增進彼此互信交流,化干戈為玉帛,讓雙方朝向和平發展之路,這才是兩岸人民之福!
-
故事
對於時間、對於人、對於土地,我的記憶力是十分貧弱的。幸運的是,我自小從身邊的親戚長輩聽來的許許多多故事,把這些記憶串在一起,形成我生命中最堅實的存在。 在我僅有的一點點記憶中,我曾經跟我的曾祖母睡在四合院的左廂房一段時光。曾祖母有沒有跟我說過故事我已經沒有印象,那時我才三四歲,但我相信是有的,因為後來曾祖母過世後,我就睡在祖母房間,總是會央求祖母講故事,猜想是先前的經驗造成的。在極為淡薄的記憶中,曾祖母常差遣我去街上幫她買芝麻球,再將芝麻球分我一半吃,至今我對芝麻球的愛好習慣就是那時養成的。 祖母喜歡講新加坡的故事。她的童年和少女時代多在新加坡度過,她講在新加坡養父家吃過的糖果和餅乾是如何美味,也描述她小時候家裡客廳裡軟綿綿的椅子,一坐屁股就會陷下去。在1960年代的金門鄉下,誰也沒見過沙發,或是那五彩繽紛的糖果和那些帶著奶香、麥香的餅乾,所以祖母的故事總是令人神往。 在眾多的故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虎的故事,祖母說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交界的山區有很多老虎,她說了許多老虎的故事,有些好笑令人捧腹,有些驚險離奇令人冒汗,有些聽了則是讓人覺得心情會為之糾結。 母親在灶腳燒柴煮飯,也會講故事給我聽,她說外公外婆曲折的時代命運故事,也說姨婆流離顛沛的家庭悲歡故事,其中也摻雜著她自己的少女夢想故事。大鼎冒出煮飯的鍋巴香氣,她拿一塊鍋巴給我吃,同時述說著生活的勞苦無奈。 祖父不曾跟我講故事,但祖父常帶著我參加各種廟會醮慶宗族祭祀,大清早到村頭村尾和其他老人們泡茶聊天也帶著我,老人們開講村里的大小事,我則在一旁吃著茶點,間或聽聽村莊的歷史和人物故事。 單打雙停的時光,我的多數晚間時光都在防空洞度過。家族成員、鄰居好友都在晚餐後擠在這個小小昏黃的人際空間,婦人們帶著毛線、小孩帶著作業、大人則帶著四面八方的故事在這裡交流。 就這樣,在床邊、在灶腳、在巷頭樹下、還有在躲砲擊的防空洞裡,我聽著一則一則零散卻飽滿的鄉野故事。一個大家族的長子長孫,通常會佔一點便宜,在長輩失去講故事的耐性之前,聽到有趣又詳盡的故事的機會較多。 大家族成員眾多,我有五個叔叔,年紀跟我最接近的六叔只跟我差七歲,他喜歡買書給我,說故事給我聽。我讀小學,六叔上高一,他的國文老師是知名作家蕭毅虹,啟發了六叔對文學的熱忱,從此他的故事多了文學的元素,他鼓勵我閱讀和寫作,成了我的文學啟蒙者。 假期我也常到田浦,五嬸家就在鎮海門邊,他們家世代在此討海。從沙美經陽翟到田浦的公車一天只有一班,所以當天搭公車前往,往往必須在田浦過夜,隔天再搭這班公車回家。 田浦城是軍事重地,入夜漆黑一片,澎湃的海濤撞擊花崗岩岸發出巨大的聲響,我和玩伴躺在星空下的屋頂,必須大聲講話才聽得見彼此。住在太武山下的陽翟長輩講的故事常與山有關,不論是神仙鬼怪,總是與山有關,而田浦的長輩則講海的故事。 就像我從小相信的:人間有什麼,天上就有什麼。討海的人則相信:陸地上有什麼,海底就有什麼。陸地上住人,海底也有住人,牠們長著人面魚身。五嬸的祖父說他親眼看過,就在這片苦父灣,人面魚身浮出海面,對著他笑。 童稚的記憶大腦就因為充填了許許多多這些故事,建構了一個多層次多彩的感知世界。那個世界,不以真實和虛擬來界分,而是純粹審美趣味的。多年以後,我仍然相信,是故事創造了這個活生生的世界,而不是相反。
-
至今寂寞禪心在
「兩岸還沒統一!……這不是在說你?……你還是不要看,免得又痛哭……」那日午後,蓁兒閱覽聯副時,突對我揚聲道,表情充滿迷離。 原來是沈珮君以「心殤」為題,記述風骨傲人的台大王曉波教授,其一生的悲慟歷程,及他對民族情懷的堅持。「你還是不要看,免得又痛哭……」其來有自,迎賓廳就護貝了一封他昔日給我的親筆函:「……當知民族復興已至升火待發之時,皇民餘孽,跳樑小丑,終歸為歷史之泡沫耳。……吾人當保持民族氣節,氣息相通,以待匡正之日也。」 豈止是痛哭而已,更多的是至今寂寞禪心在的氣息相通:「兩岸還沒統一……」他在意識已朦朧所冒出的話,不正是我幾回對學生;對至友的「遺憾」嗎? 而他從道不從君;以華夏民族為依歸的理念,更何嘗不是我在課堂上,對學子的疾言:「惟盼河山一統,重返關中,鷹瞰大西北;以遼東半島、台灣本島、海南島為北、東、南海艦隊基地,東出太平洋,南鎮印度洋,……天下有德者居之,超黨脫派,重建一個人權、法治、自由的中國,再現漢唐之聲威!」但正如他一樣,持此論述,早被各方極盡嘲諷,幾次與好友笑談:在大陸與「愛國主義者」爭執;在台灣與「台獨主義者」決裂;在校園被「茫盲學生群」譏諷,乃至退選! 然,或因任重道遠的使命感,萬緣皆放中,「說大人,則藐之」等行止,欣然而至,不禁想起研究所時,台大的朱瑞玲師贈我「亦狂亦儒亦溫文」以勉;1998年遊學美東時,胡適之高徒,華校李歐纈芳校長的親筆函:「仁弟氣勢恢宏,高瞻遠矚,非但『知不可為而為之』,悲憫蒼生,秉筆直言,又能不落於『不合時宜』,以孤傲標榜。高風亮節,堪稱有良知、有仁德,弘毅之士也!」 尤者,禪客相逢只彈指,2003年,秉於「士志於道」之激濁揚清使命,毅然參選從政,並以「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析點上」,高揭「……振金毅然從政,這不但是讀聖賢書的實踐,更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力行」以明志;怎料或因異於常人,乃至有翻天覆地,威脅既得利益者之可能,竟被肖小設陷官司,血脈僨張之餘,奮而以「榮譽」為題,疾言「國家、責任、榮譽,豈僅是振金永恆之校訓,更是生命的泉源……榮譽不存,生又何歡!」 終究天道有常,際此蒙羞受冤之刻,素眛平生,時任所在地檢察署朱朝亮檢察長,秉良知血性,不諱來函慰勉期許:「吾兄才氣洋溢,一時受挫,無礙雄才大略,報國為民之志,期待吾兄風雲再起……」,此至,已非天道有常,應之以治則吉的感慨而已,更多的是仁以為己任,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信及感恩!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回首前塵,秉春秋之筆,孤輪獨照,從當年直斥金門戒嚴之不當,到首議故里為經貿特區以永續;從首倡中華聯邦以定國,到評議現行選制之民粹;從自撰國防白皮書以建軍,到訾議短視教改之遺害;從定義正體字以傳承,到揭穿母語教育之機心;從首議金廈大橋以榮景,到論評金門學等之浮誇,乃至笑評朱子講學、京官三十六等稗說……,殊非無因,直道而行也,姑且以此慰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