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家長應節制小孩使用網路頻率
網路對於青少年非常具有吸引力,一旦接觸就無法抵擋,網路世界很多潛伏危機,對於數位安全的認知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幾年孩子上網結交陌生網友的年齡顯著下降,做父母除了要以身作則平常在家少上網,更應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網路迅速地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包含個人學習、休閒與人際溝通等範圍內,完全改變了生活方式。乍看看來很便利,但背後卻潛藏著許多危機,諸如:沉迷網咖導致結交不好的朋友、網路之狼、網路行銷騙術、拍賣詐騙等網路問題不斷發生,而直接受害者卻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網路世界的快速發展造成部分青少年,無節制的投入許多時間與精力放在其中,導致課業一落千丈、衍生出人際關係疏遠、逞兇鬥狠等問題。尤以近年來,網咖的普遍提供了青少年對網路遊戲有更直接的接觸,因而衍生出許多的逃學、逃家、沉迷於網咖等事件。雖然網路成癮問題在各個年齡層皆有,但目前全台統計以對青少年的影響最直接且嚴重。 而最容易變成網路沉迷者的,多半是學生及喜歡逗留在網咖的年輕人。由於不少學生將父母所給的零用金拿去網咖消費,對照比較昂貴的如電影院,一小時幾十塊的開銷也比一場電影來的便宜許多,加上網路提供的交友、各式各樣的資訊和遊戲功能眾多,所以非常容易吸引到學生族群,相對而言,他們網路成癮的比例也比其它群體來的高。 長時間過度上網將導致學業或工作上荒廢,導致學習中斷、人際關係疏遠、產生生理心理的毛病,衍生身心健康的問題,甚至被騙而犯罪卻不自知。適時並克制使用網路,避免因為逃避現實而寄身於虛無網路世界中。目前電腦科技的普及,現在有許多父母也對網路非常依賴;如果父母使用網路的頻率高,疏於關心孩子,孩子更容易會在網路上找尋未曾謀面的人並邀見面當朋友,恐衍生許多問題。如何協助青少年,使其能從這種不良循環的慣性生活之中脫離,家庭、學校更應積極一起面對。 更須注意的是,做父母的千萬要跟孩子有暢通溝通門路,孩子需要父母協助解決在網路上碰到的困擾與疑問,別以為不會電腦就說幫不了忙,即便不會電腦的父母,也可以教導小孩網路交友安全;親子間若能共同學習網路語言,對於親子溝通絕對是加分。隨時傾聽孩子的需求,這才是青少年網路安全最重要的區塊! 在此同時,家長應鼓勵小孩都去探索網路以外的娛樂,學校老師也要引領學生去建立網路以外的班級同儕關係,學習如何建立同學與同學相處關係。家長假日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也可出外去爬山或開車四處繞一繞,分享生活趣事,拉近親子間距離;或利用休閒時間帶去圖書館閱讀有益書刊,增進課外知識;多參與校內團體活動,培養人際關係,避免因網路上癮而衍生各種社會問題。
-
半百之後找到更好的工作
大學一畢業我身上就扛了200萬的房貸,還有全家的生計,進入公職似乎是最佳解方,我跟40位競爭者角逐唯一的約聘職缺並脫穎而出,以為從此踏上一帆風順的的職涯,還誤認會錢多事少離家近、福利多到好棒棒,結果因為預算限制及財源不穩定,有好幾年七到十月都沒領到薪水,編制人力又少,必須扛下三人的工作量,早到晚退、甚至忙到中午沒時間吃飯……,要養家活口卻面臨斷糧的惶惶不安,豈是局外人可以體會。 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多年後通過國考成為正式人員,四萬多的薪水看似不錯,但經過幾年,因為加薪幅度小,進入企業的同學薪水已遠遠超過我。公職晉升緩慢,還要有機運靠山,就算是高考的公務員,要爬到基層主管職,也要七等八等呢!除非有特殊條件,高階職等在僧多粥少下機會渺茫,退休前只能領「碰到天花板」的死薪水。如果不幸與長官不合拍,就只能捧著生鏽破洞的飯碗。因為身分的限制,言行舉止都要戒慎,有話不能盡情說,科層體制下一切都得服從,考績看似依制度其實是看主管良心。 經過層層準備及重重考驗,能考上公職的能力不會太差,精力卻容易在繁瑣行政流程中消磨殆盡,專業度淹沒在一堆公文和文件裡,沒三節獎金也沒分紅,更沒有員工旅遊,尾牙得看機關能不能「喬出錢」。因為職缺遞補困難,公部門更是落實「責任制」,超時工作算是正常,不一定能領加班費,補休要喬得出時間,在通訊軟體的氾濫下,休息時也得在線「上班」。 人生大好的黃金歲月在日復一日中付出,卻沒有符合期待的回報,這當然是自己的選擇結果,無所謂後不後悔,但要繼續在無奈的「阿雜」中度一生嗎?我選擇在框架中翻轉! 認真工作是必要,對得起良心是需要,就算是看公文看到眼花,點滑鼠按到手痠,開會開到無力又口乾,仍提醒自己每天從工作中找開心、找樂趣,從公職厚黑學中長智慧和見識。創意點子被採納就是突破,沒被理會就留著自己用,至少相對穩定的工作,便於照顧家庭,晚上及假日也能找管道充電。 半百之後以臣服的心接納「公僕」身分,以當責的態度演好角色,就算不能離職也要脫胎換骨、對得起自己的名字,服務層面更廣,也幫助我的部屬變好,我把自己當人力資源長,將部屬當成人才在帶領,培植他們的專長、盡量適才適所,鼓勵進修也不藏私傳授我的獨門絕技,因為在協助他們培養跨域、跨界的能力時,自己也跟著在成長,萬一日後國家不願意保障工作權,還有帶得走的能力。 行有餘力下,也創造自己的第三人生,盤點自己的能力和資源,能夠多學一些就賺到一些,雖沒有大公司名片和頭銜的顯赫光環,至少是踏踏實實的職場累積。我相信工作可以重新設計,以「設計思考」重擬人設,打造嶄新的「工作生活藍圖」,讓工作為我所用,而不是我為工作所用,自行定義快樂和成功。是的,人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工作,而是透過工作實踐人生的目標。 有新思維就彷彿投入新工作,將飯碗捧好、捧滿,我對得起薪水,更要加倍奉還,學會取捨,幫他人留餘地,為自己留餘裕,展現不可替代的價值。
-
凡事正向思考
一個人從小到大,經歷各個階段的教育而終於能長大成人,受教育脫離不了考試,考試是階段學習的檢測,有人滿分,有人剛好及格,低空飛過,有人得重修,這好比一棵樹的成長,總需經過無數次狂風暴雨的洗禮,強壯的依然健壯,而弱不禁風的可能就中途夭折。 很少有人可以一帆風順的,在人生旅途當中,差別只在大風與小浪而已。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改變自己;人生,其實苦難多於歡樂,常常苦於一個念頭而無法掙脫於廣大天地間,此時正向的思考帶來的力量無窮,人類的潛能韌度便是經由環境的苦難中熬煉出來的。一個生了身心障礙兒子的母親,面對著孩子,不知往後的人生何去何從;先生勸她,老天應該不會太殘忍,是否考慮再生一個孩子,也許生活會改觀。當老二也被判定是身心障礙時,她幾乎崩潰,覺得似乎老天要滅亡她,這玩笑還真太沉重,她根本無法承擔!直到社工介入,孩子大大的眼睛對她笑,她放下了怨懟,選擇勇敢面對命運。人的負荷有時往往超過我們所能承受千百倍,可貴的是人有無限潛能;人能戰勝境遇則立,為境遇所屈則亡。就在山窮水盡之際,往往也帶來柳暗花明。 多年以前,一個機緣聽到作家陳義芝談起他喪失愛子邦兒的出事過程,或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卻看見一個做父親的至情至性,講到語帶哽咽,幾度中斷。從期待孩子能康復、到只要他能活著、到終於思索這一切的安排是否是天意,身為父母的也許該承認與孩子就這樣了。是大愛,所以還能點頭讓孩子做器官捐贈,而其實內心的悲哀才剛剛展開。透過書寫,作家後來出版了一本《為了下一次重逢》,他說很慶幸在大傷痛時,冥冥中開啟了佛法之門。從《心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到《法華經》,而終究從艱難中重新面對生活。正向思考,所以能在檢閱孩子簿本時,慢慢走出情緒。極大的悲傷真的會耗盡一個人的智慧,唯有剝開層層困頓,先站穩自己,才有能力超越、成長!口族畫家謝坤山說:「不問你失去什麼,但問你還能給予這個社會什麼?」生命也許繁花似錦,因為積極用心,所以能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
調整心態不缺工
最近旅宿業缺工嚴重,希望開放外籍移工。但勞動部推介中高齡和二度就業婦女五千人,媒合僱用率卻不到一成,許多求職者,苦苦等不到面試機會。因業者認為中高齡無法勝任。 勞動部長說得好:「部分業者要調整心態,不能主觀認為他們不能勝任。」 九月份商業週刊,介紹台商到泰國設廠遇到的人事問題。文中提到,泰國最大台商泰金寶總座,因調整自己心態,放下主觀意識,打破台商對泰國人的既定成見,成功帶領泰籍員工創造傲人業績。 根據勞動部計算,其實旅宿業引進移工的成本和本國勞工差不多,我不懂!很多人產品喜歡用MIT,勞工卻不愛用MIT。台商到國外可以為當地勞工放下執著、因地制宜,旅宿業為何不能試著為台灣的中老年就業者改變制度?寧願讓幹部去鋪床,也不願讓本國中老年勞工去嘗試看看,就直接拒絕。如果這工作真那麼累,是否應該重新檢討,是否工作設計和流程不夠人性化? 筆者曾在五星飯店外場服務多年,也做過房務員,我覺得房務員最大困難就是:當最後一批客人在上午十一點退房後,必須在下午兩點前把所有房間打掃完畢,讓新客人準時在下午三點入住。 房務員的工作密集且勞動力大,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據說,因為人力短缺,現在已有飯店把入住時間延到下午五點、甚至更晚。但這只能治標,且有損顧客權益。 我的建議是:在特定的焦點時段,多請幾位兼職員工。 把工時拆成兩或三個時段,時間不長,很適合上有高堂、下有子女、蠟燭多頭燒,又有經濟壓力的中老年求職者。 很多社會問題,都來自家裡經濟;解決失業,其實就間接解決許多社會問題。業者也可能因為大量僱用中老年求職者,提升企業形象,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多元而溫暖的職場,繼而吸引到更多優秀人才。 近幾個月,筆者參加多場就業博覽會,發現需要工作的熟年者很多,尤其一場台北市舉辦的青「銀」就業博覽會,這個「銀」字,釣出許多中老年求職者。然而,筆者逛了一圈發現,雖名為青銀就業博覽會,大家還是想找年輕人,而那些工作設計,也多不適合熟年者。 於是,那些有意重回職場的熟年者,只能持續揹著沉重經濟壓力,在各場博覽會流浪。
-
中年失業勞工回不去,誰之過?
報載根據國發會的資料,2021年日本高齡人口(65歲以上)的勞參率為25.3%,新加坡為32.9%,韓國為36.3%,台灣卻只有9.2%。其中,50歲的中年族群,兩性勞參率仍低於美、日、韓三國;反觀歐洲,為迎戰少子高齡化,55到64歲勞參率在政府的努力下,已超車台灣,但台灣卻呈現斷崖式下降,45到54歲原本有79.9%的勞參率,到了55到64歲竟只剩49.2%! 聽聞不少友人在職場上因為大環境不景氣,一旦年過半百,就會遇到老闆明示或暗示希望提早退休;50歲之後的女性更慘,有意願求職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的比比皆是,曾經耳聞老闆認為中高齡勞工多有「體力差、反應慢、配合度不佳」的迷思,因此對於選才的需求仍偏好年輕人,觀念有待調整。 觀察人力銀行的中高齡專區工作,50歲之後工作機會多的無非是清潔工、服務業、保全業、業務等工作,如果再仔細查看,就算50歲以前的專長技能偏向「久坐」性質文職人員,只要年過半百,重新就業時一律都只能找到「久站」性質的工作,可能導致這些高年級生望之卻步,顯然在運用高齡人力上,我國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雖然現在政府已鼓勵企業中高齡友善職場,對於中年失業者應該也有一些補助措施,但筆者觀察中年失業勞工的職訓課程,在台北竟然只有5個課程!相較於補助在職員工的產業人才投資計畫有234筆,開課數量比例差距極大,令中年失業勞工感覺不但職場不友善,就連想上課也頗不友善。希望政府與企業能夠及早覺醒,缺工問題不是引進跨國勞動力就能解決,不妨向國外學習職務再設計,並安排更多課程讓有意願工作的中高齡就業者有更多的學習機會。畢竟台灣是世界上老最快的國家,若再沒及早做好準備,恐怕將步上希臘危機後塵。
-
論今「安靜離職」浪潮
近日各大新聞社群皆在談論「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現象,有人說這是Z世代的新型態價值觀,有的人說,這是大環境長期不利於員工而使然。「安靜離職」並非真的離職,而是一種新的工作觀念:工作者仍履行自己的份內職責,只是工作上不再額外投入其他心力,不會試圖爭取更多機會或嘗試做得更多、更好,提倡不把工作視為人生的全部、停止推崇職場「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不認同人的價值取決於他的生產力。 簡而言之,當代部分工作者,已不再於職場拚盡全力,不再積極主動尋求其他機會、不多做被交辦任務之外的事,更傾向安分守己、穩定的工作型態。我對這個浪潮的興起感到極有興趣,因為總覺得這件事早已悄然發生在社會四處,身旁諸多朋友早已皆有此潛在跡象;近期我在跟公司主管聊天時,才聽他感嘆分享,早期的年代,求職者、包括他自己,會費盡心力準備面試、進入職場後會全力展現自身能力,以爭取更好的晉升機會和資源;而現今,能感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即便已進入公司,還是會不斷地試探、觀望其他更好的機會,不一定會在初期就拿出最好的態度和實力,騎驢找馬的心態變得更多。我對這兩類型的工作價值觀皆無好壞評論,因為說真的,我認為自己也屬於在兩者心態遊走的工作者。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說過,他每天都「踏著舞步去上班」(I tap dance to work),描述自己對工作的熱忱,即使他已是世界富豪,仍期待每天早上開始工作。然而,對於一些常需加班、下班後完全沒力氣做其他事的工作者,便很難對巴菲特的話有同感。當代社會在任何領域幾乎都講求多元、斜槓及注重「自我」的重要性,社會的競爭力因此而提高,像現在的學子除了要學教育部編列的課綱知識外,多半還得再額外補習、進修才藝等,在倡導雙語國家、多元教育的政策下提升個人競爭力;而職場環境也不再是大學或專科畢業後,就能依照專業進入相關領域職場,並講求穩定性,長久待在同一企業或公司,或使用同一套職能或專業在相關領域輕易轉職。企業主對員工的要求顯然有因社會趨勢而標準變多,使得人們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少,但相對的,社會主打的自我實現、生活平衡,讓人們對於「活出自我」的主觀意識也越來越強烈,而導致了現今「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職場現象,人們意識到理想無法在這尚未成熟的大環境被達成,而選擇在符合社會規範下、無聲的「躺平」。 為何我會說我屬於這兩類型工作者?因為在初入職場時,我確實使出全力表現、學習,為盡快跟上其他同事腳步;而直到現在將滿一年,我發現前期打好的基礎化為一「形象」,同時也奠基我順利執行工作的能力,讓同事和主管對我抱有符合相關能力的既定印象,我自然可以獲得其他機會和好的評價,故現在我可以只做好份內的事、不會想多做其他額外任務,不會再想為了達到更好的績效數字而留下加班,也因為抓到了主管對任務標準值的大略區間,而導致我只會想完成份內事,並盡量準時地上下班,我從而獲得了更彈性及自由的工時,並越加接近當今人人追求的「生活與工作的平衡」(life work balance)。 但這樣的工作意識,自然會產生一種問題,就是「不積極爭取」、「不願意多做」的現象,若大家都不願多承擔一些、多些相互幫助,對企業主而言,會缺乏更多的產值,也可能導致老闆或主管,正在悄悄針對這類員工「安靜解僱」。不適任就淘汰、被淘汰就接受、再次尋找其他工作機會,這是當今部分求職者的職涯循環,沒有對錯或好壞,因為這也得取決於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及追求。有的人是事業導向,故對工作必會抱持極大衝勁和熱忱,也會主動在下班時間自我進修;但也有大半人是採得過且過型態,秉持著「拿多少錢,做多少事」,會將份內工作做好,但非必要絕不因為工作影響自己的下班時間,上班主要是為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我不確定大家對「安靜離職」的想法為何?也非常好奇大家的想法為何?我個人是理解並尊重這樣的想法,因為就我目前在做招募工作來說,其實發現很多安靜離職者不單單只是Z世代年輕人,很多七八年級生也都是差不多心態,但有些諷刺的是,當今台灣職場面試,還是會希望求職者展現出積極性、主動進取、乃至於對自我未來崇高且有抱負的渴望,以致我常常看見雇主及勞工雙方,上演一場戲,彼此說著、聽著跟實際截然不同的話,藉此展現熱忱來獲取資方信任來獲得工作機會。這是大環境下的現況,人們確實總被要求做到某一套符合資方理想的形象,也總期待能擁有更多功能和產值,以達到一人多工的最大效能;這套模式不得已地套用在所有求職者身上,卻跟自由思潮產生衝突,使得越來越多人,不論雇主或員工,無法對工作態度有共識,故員工選擇「安靜離職」。這使員工能重新奪回控制權並設立行動的界線,或者是更優先選擇自己的生活,也漸漸使一個人的價值不單只受工作而定義。 當然,安靜離職也可能是因職場環境或福利等不符員工期待,所以藉由降低工作的投入程度,同時尋找其他工作,待找到其他工作後,減少交接時間和人情壓力而更好輕易地離開。這情況是當代主管及企業主需要正視的問題,不然流動率越高、也越難找到合適的人才。當然,像是優化職場環境、捨去舊有不符合勞基法及當代體制的觀念,如最常聽到員工抱怨雇主:「給你機會你要把握」、「學到就是你的,不要愛抱怨」等等,這些都是我在做招募人才時,常聽到促使員工離職的話語之一,在當代網路暢通的年代,人們能使用各式媒介做多方比較,亦能找到相關工作法律及吸取正當原則,故「多做」卻無「補貼」獲合理加班費之行為,實質容易導致員工反彈,也有諸多員工是表面答應或會先去實行,但會間接反映在未來工作效能上,負面能量累積在心中,私下默默轉換跑道。我自己統整認為,這個世代許多的「躺平族」,皆是因做不完的任務、工作上的批評或負面評價而壓垮,產生出「既然怎麼樣都無法做到好,那我也不想努力了」的心態。故讓人們重新投入工作的關鍵之一在於,雇主應該要定義出「務實的期望」,並適時地稱讚員工,或告訴他們「你做得很棒」、「這已經夠好了」等話語,正向肯定和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是當代多數員工的動力,也才能進而理解主管可接受的標準為何。簡言之,上頭的人能夠予以清楚指示,並能夠明確引導員工,這對有助於雙向交流及溝通,對於合作關係而言極為重要。 針對安靜離職狀況,台灣104人力銀行今年進行了網路問卷調查,目前台灣有約30.8%的員工屬於安靜離職,皆以最低標準完成工作。企業端認為,選擇安靜離職的員工是怕壓力、不願承擔;而員工給出的主要理由,是因為認為更多的付出並無法獲得相對應的薪資報酬,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對公司或主管的目標或價值觀不苟同,故選擇以沉默應對。針對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的「意義」也是現在諸多求職者考量的點之一,由於世代的價值觀越來越趨向多元開放,也反映在多數人所追求的「生活平衡」上,人們較無心力投入工作,也是因希望能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去做自身認為有意義或更加舒適的事。另一個層面來看,身在網路液態化的時代,人們更容易有其他賺錢的管道,不論是副業或投資等方式,人們不一定要侷限於全心投入一份工作,在選擇變多下,人們可以從更多層面獲得物質和心靈的滿足,可能也因此間接影響或導致了安靜離職的現象。 「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今後的人生。」這句話出自《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不論你對於工作的態度為何,又或者各種處世態度,只要自己相信有所價值和意義,對自身而言,就是一個好的選擇。人的人生只有一次,最終都是為了自己而活,所以,更該思考的是,「我想要什麼?」、「我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再從而針對自己的目的去努力實踐,不論想拚盡全力或點到為止,都是一種手段,甚至未來還可能會出現更多不同的處事型態,我們該做的是為自己負責,同時也給予尊重,並找到能與不同人事物共存的方法。
-
溫度決定高度
中秋連假三天,本該是旅宿業最忙之時,卻陸續傳出一些熱門景點人潮驟減,住房率不如預期。 很多人紛紛把箭頭指向台灣旅遊資源過度重複,名產不像日本當地限定;而最讓人詬病的是房價太高。很多人拿日本跟台灣做比較,去過日本多次的我,覺得日本住宿CP值的確比台灣好,各地景點、伴手禮也都很有特色,因此才會吸引外國旅客一再造訪。 反觀台灣,全台夜市內容幾乎差不多;在一家大型超市就能買到台灣大部分名產,因此,能吸引觀光客全台走透透的只剩景點。偏偏,只要離開雙北市,很多地方都交通不便,公車班次少,除非自己租車,否則很多地方都無法抵達。 說了那麼多台灣缺點,那我們的優勢究竟在哪裡? 多年前,無意間闖入苗栗南庄八卦力村,住進當地原住民經營的一間民宿,主人對每位來訪的住客總是當成家人般招待,雖然吃的都是一些自家種植蔬果和野菜,卻能吸引客人不斷回來。令人意外的是,這麼偏僻簡陋的地方,居然受到很多外國觀光客青睞。 略懂日文的民宿主人,跟我分享許多日本旅客寫給他的感謝信,讓我意外觀光資源豐厚的日本人,居然會愛上台灣。 另外一間位於台南的背包客,老闆把客人當成朋友對待,遇到迷路客人還會騎車去接,他知道,會選擇背包客的客人預算都不高,不太可能搭計程車。這是我第一次住進有迎賓水果的背包客,老闆很有智慧,懂得用台灣最強的特產水果做公關。 此外,晚上老闆還會自掏腰包準備更多點心水果辦聚會,請外國客人嘗臭豆腐和台灣啤酒,即便住宿費較附近貴一點,大家卻覺得物超所值,幾乎沒有淡旺季之分,常常一床難求,老闆和旅客都成為雙贏者。 而這間熱門背包客附近,之前也開了一間老屋改建、裝潢典雅、價錢差不多的背包客,開沒多久就歇業。聽住過的客人反映,除了建築好看,沒有其他優點,且晚上六點後櫃檯就沒人,讓住在老建築的客人很害怕,只能外出或躲在房間。 我認為:台灣旅遊業最大的優勢就是溫度! 即便我們沒有大山大海、千年古蹟……但台灣人的熱情和貼心,能創造出一個個令旅客感動的回憶,這才是最好的伴手禮。尤其現在,很多服務因為科技而簡化,雖然迅速方便,卻逐漸失去溫度。 溫度才是決定一間旅店高度的關鍵,而非價錢!如果業者只埋首收復疫情前的業績江山,而忘了服務業的初衷,無論這家旅店的硬體再好,相信很快就會被客人淡忘。
-
再議金門防範及截流暴雨之機制
2023年9月5日海葵颱風暴雨狂炸金門,造成金門多處傳出淹水災情,金門縣長陳福海巡視各易淹水路段,要求各局處就個案狀況進行研議及改善,防範下次強降雨再次造成鄉親的不便。另根據金門日報之報導,金門縣災害應變中心截至9月5日12時的統計,海葵颱風受理災情82件,含路樹災情17件、道路災情1件、積淹水48件、土石災情1件、建物毀損3件(鐵皮鬆動、圍牆倒塌、建物輕微毀損)、民生設施災情12件。 金門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約於4月至9月降雨,年降雨量雖稀少及分佈不均,惟春(梅)雨、颱風雨量充沛,但每年總有數百萬噸雨水因蓄水不足,導致白白流失,原本乃蒼天恩賜人類生存之能量雨水,頓時成凶神惡煞,增一分,則顯太多,這是人類現今刻正面臨之危機,著實令人扼腕。筆者建請政府要有前瞻性作為,編列及規劃金門三城區(即沙美、山外及金城)與各聚落全面推行道路兩旁設置排水溝(寬50公分×高50公分)、道路下方設置雨水排水箱涵和區域集水區設置雨水抽水站(5台抽水機,口徑:1,500mm,抽水量:5cms)及蓄洪池(長300公尺×寬500公尺×深15公尺。配置4台抽水機,口徑:1,500mm,抽水量:5cms)及地下深蓄水井(長30公尺×寬50公尺×深10公尺。配置2台抽水機(口徑:1,500mm,抽水量:5cms)一座,並設置輸送箱涵(寬5公尺×高5公尺)至各鄉鎮的蓄(滯)洪池及地下深蓄水井或湖(水)庫,方能在天降暴雨時,快速降低都市或聚落的積淹水機率,才能將災害降至最小,並解決金門在枯水期無水可用之窘境。各階段期程建議如下: A、近程步驟 1、農業單位 (1)全面推行光前溪、斗門溪、金沙溪、金沙水庫、榮湖、田墩養殖區及山西水庫、田浦水庫、龍陵湖、太湖、瓊林水庫、古崗湖、慈湖等區域,為無農藥及無化學肥料及畜牧業區域。(2)光前溪、斗門溪、金沙溪、金沙水庫、榮湖及山西水庫、田浦水庫、龍陵湖、太湖、瓊林水庫、古崗湖、慈湖等區域之農地,主動申請及經檢驗確實無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與畜牧業之農(土)地,每年每畝田補助新台幣20萬元。 2、都計單位 (1)變更與劃定光前溪、斗門溪、金沙溪、金沙水庫、榮湖、田墩養殖區及山西水庫、田浦水庫、龍陵湖、太湖、瓊林水庫、古崗湖、慈湖等區域,為水利防汛及水庫集水區,並限制開發為商業或工業及住宅區,以維護水資源衛生與設施安全。(2)提供及配合政府變更光前溪、斗門溪、金沙溪、金沙水庫、榮湖、田墩養殖區及山西水庫、田浦水庫、龍陵湖、太湖、瓊林水庫、古崗湖、慈湖等區域,為水利防汛及集水區之民用農畜牧業之用地,政府以市價徵收土地,並獎勵2倍建築容積,可移轉至金門各鄉鎮之住宅及商業與工業區或農業區、風景區。 3、工務單位 (1)全面推行金門島為衛生(汙水)下水道接管率達100%之島嶼。(2)金門地區主動申請接衛生(汙水)下水道管戶,每戶補助新台幣10萬元。(3)規劃設置金城、金湖及金沙鎮之集中汙水處理廠。(4)全面推行金門道路兩旁設置排水溝及道路下方設置雨水箱涵,並連接至「金門水庫」。(5)興築田墩養殖區為「金門水庫」(長2,000公尺×寬3,000公尺×深20公尺),並埋設一條輸送水箱涵(寬5公尺×高5公尺)至道路下方設置雨水箱涵及各地蓄(滯)洪池及地下深蓄水井。(6)光前溪、斗門溪、金沙溪、金沙水庫、榮湖(包含榮湖淨水場後方)、田墩養殖區及山西水庫、田浦水庫、龍陵湖、太湖、瓊林水庫、古崗湖、慈湖等區域集水區內等區域集水區內,各設置雨水抽水站(5台抽水機,口徑:1,500mm,抽水量:5cms)及蓄洪池(長300公尺×寬500公尺×深15公尺。配置4台抽水機,口徑:1,500mm,抽水量:5cms)及地下深蓄水井(長30公尺×寬50公尺×深10公尺。配置2台抽水機,口徑:1,500mm,抽水量:5cms)一座,並設置攔砂壩及分流水溝,以利暴雨及防汛期,快速匯聚農田溢出之雨水,分流至「金門水庫」。 4、自來水單位 (1)全面清查金門各水庫上、中、下游土地使用現況,以維護水資源用水安全。(2)全面疏濬金門各水庫,以增加水庫蓄水量。(3)全面設置金門各湖庫之東水西引或西水東引之輸送幹管。 B、中程步驟 1、工務單位 優先於光前溪、斗門溪、金沙溪、金沙水庫、榮湖(包含榮湖淨水場後方)田墩養殖區集水區內,設置電腦自動化(PLC)設備控制,起抽蓄(滯)洪池及地下深蓄水井之水量,以分流至「金門水庫」,並在金沙設置一處自動化控制室。 2、自來水單位 加強實施與設置金門地區內溪流、湖庫、滯洪池、地下深蓄水井之疏濬及防範優養化設備。 C、遠程步驟 1、工務單位 光前溪、斗門溪、金沙溪、金沙水庫、榮湖、田墩養殖區及山西水庫、田浦水庫、龍陵湖、太湖、瓊林水庫、古崗湖、慈湖等集水區域,全面設置電腦自動化(PLC)設備控制,起抽雨水抽水站及蓄(滯)洪池及地下深蓄水井之水量,以分流至「金門水庫」,並在金城及金湖分別設置一處自動化控制室。 2、自來水單位 加強實施與設置金門地區內溪流、湖庫、滯洪池、地下深蓄水井之疏濬及防範優養化設備。 預防勝於治療,事前充分防範,才能將災害降至最低,此乃災害防範意義及內涵,希望藉此能喚起注重災害之防範,以減少災害發生之機率。
-
國際觀就是多讀、多想、勿偏聽
哈瑪斯有無斬下以色列孩童的頭?他們是恐怖份子?假若你只看台灣媒體報導,可能會先入為主或被牽著鼻子走,因為代表阿拉伯立場的半島新聞,採訪以色列軍方後,得到的回答並非如此。同樣的BBC報導哈瑪斯時,不用恐怖份子稱呼;真和台灣扯上邊的外媒報導,是德國之聲報導國防部長邱國正如何看此事,除了說情報很重要,又說火箭和飛彈一起來,沒有一個國家能招架。至於能否一天內動員30萬後備軍人,部長沒說行不行,只說有造冊和計畫,但計畫能經得起變化與考驗嗎?這才是未知。 其實從俄、烏戰爭到以色列和加薩的哈瑪斯開戰,在台灣的國人當下會想到的就是台海之間會不會如此,又要怎麼辦。其實這裡面有類似,但更多的是地緣上的個案,很難完全拿來套用。但是在台灣,從政客、媒體和名嘴,偏偏很愛用這些去類比到等同,若再仔細觀察政治立場和動機不同者,說的也大不同,這就和新聞從台北看全台一樣,那你我還要用這樣的國際觀去看戰爭問題嗎?這樣不會鬧笑話嗎? 其實在網路年代和翻譯軟體協助下,所有國人都可以跳脫台灣媒體視角,去看看不同地緣下比較可參考的媒體,是如何報導和分析哈瑪斯為何要攻打以色列。可是在台灣,在戰爭可能發生的當下,都搞不清楚加薩是地名還是國名,又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有何差異,就人人嘴巴上演政局分析。 還有何以會造成今日中東歷史成因,是地緣上不同民族間自決,還是有大國去拍板。現在國際上一些大國又是如何看待此一國家間暴行。這些就算比較沒有篇幅限制的網媒,都未能讓讀者了解,那馬上拉到台海開戰,是否把遠東當中東了?瞧一瞧人家衛報和路透社官網都能如此告訴世人,但我們卻只看自己,這樣算不算目光如豆呢? 其實我們政府也可以在某些普世標準上發聲,半島新聞整理出批判以色列的國家有一大串,台灣南進的東南亞國家有些也列入其中,為什麼他國政府會如此?若我們都搞不清楚,那又如何打入他們市場?還有政府面對戰爭中不該為的事,不該只想國家外交艱困而不敢發聲;以色列下令24小時內北加薩人民得全數撤離,聯合國都看不下去了,我們卻安靜不說話怕得罪人,這樣還好意思自稱人權立國?戰爭若開打,在台灣島上都有雙邊的人民,但那是政權與當家者行為,不要盲目又用有色眼光去瞧人家,不也是一種客觀的國際觀。
-
政治黑手不該伸入校園
校園本來就應該是最單純的地方,不僅黑道不應該滲入,政治黑手更不應該伸入,否則只會讓我們國家的教育出現漏洞,更可能讓國內的政治對立繼續惡化,這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終究不是好事,或許短期內有益於特定政黨,卻可能因為傷害政治的本質,最後變成兩敗俱傷。 我們看到,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日前踢爆表示,桃、竹、竹、苗等4縣市高中職近日收到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將要入校辦理研習的公文,屆時可能將政黨紛爭帶入校園,質疑背後動機甚為可議。 看到這樣的事件,我們是覺得匪夷所思的,尤其一個當初強調要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政黨,如今卻光明正大地要將政黨勢力侵入校園,這是多麼的匪夷所思,更讓人見識到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的政治作為是多麼的蠻橫,如果這樣的行徑不會受到譴責,那我們的國家未來還有希望嗎? 更令人感到無法接受的是,居然民進黨立院黨團還召開記者會指出,人權教育進入校園做活動,不當黨產是還給國家,本來應該讓社會及民眾都有共識,並不是壞事,更有立委還將目標特別指向某政黨,更明顯看出背後有政治性的目的,對於一再要強調社會和諧的執政黨,恐怕更凸顯其兩手策略的荒謬吧! 其實歸根究柢,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早就應該廢止了,因為本身的政治性太強烈了,容易引起社會的對立,尤其這樣的組織極可能背後有政治的酬庸或特定的任命,這對於一個正常民主國家的發展而言都是不應該存在的。 學校教育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根基,人權教育也是其中很重要的章節,但是如果用不當黨產委員會的名目來進行,那就顯得不倫不類了,尤其一個本來就該廢止的單位卻在這個時間點做出這樣的行為,背後的動機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許絕對的權力已經讓執政者絕對的腐化,或許用民意的力量讓執政者覺醒,才是對我們這塊土地做負責任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