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政治干擾唯一解藥在品質去打入市場
中國海關在台灣中秋連續假期間,以產品上有臀紋介殼蟲(龜神),禁止台灣釋迦和蓮霧進口,目前運往中國釋迦品種以鳳梨釋迦為主,蓮霧以子彈蓮霧居多,去年鳳梨釋迦產量28614公噸,外銷14284公噸,輸往中國有13588公噸。 在新加坡、香港、加拿大只進口百公噸上下,外加上釋迦不像先前鳳梨可加工,就算農委會要拿出10億去消化,但仍會面對往後整體產銷問題。 根據關注台灣農業與生態的網媒上下游市集報導,目前日本並未輸入台灣釋迦,那以台灣政府面對中國無預警又高度政治考量下的禁止進口,還有霸道一面,其實就算台灣農委會揚言,提告到WTO也沒多大作用,甚至可以推斷兩岸農產運銷上,前景會有很多地雷會一一引爆,但很現實又無奈處,台灣能透過中斷中國農產品進口力道去反擊,力量不足,而且由他國替代又會推升成本的難處,更現實兩岸一但用中美貿易大戰去你來我往,台灣可能會存有國安與民生問題。 但是台灣方面真的只能用政府埋單,還有激發愛國心去維持這些受到中國政治打壓的水果嗎?以現實面來看,這是不可能存在的胃納,而且相對而論,當中國使出這種手段,當下殺傷力便可讓釋迦和蓮霧,在台灣市場價格產生預期下滑消費心理,還會一直觀望會不會出現更低價,因為台灣自身也面對低薪下的消費走向便宜又大碗結構。事實上台灣產子彈蓮霧最多的六龜,目前還在催花,現在中國突然翻過往輸入農產品,來打擊台灣正等待開花結果產品,對農民生計而論就是政治凌遲,不知要如何過年。 那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台灣已經不能再用過往處理此類政治干擾下的農產品困境,更要考量東南亞或其他國家在此刻可能卡位與競爭,連在處理釋迦的果菜運銷合作社,都坦承此類蟲害處理上棘手,相關業者仍有未合法地方,以及相關設備和運銷上有待提升,那就以中國的政治干預當成台灣農產品的練功、轉骨,愈打愈在品質上求精進,然後能得到歐美日先進國家認可,如此才能打出新市場,也能讓台灣農業不會被中國捏死或掐住咽喉,一但台灣整體農產生產和包裝、運銷上,能做到國際上競爭力,那中國此種政治打壓才會愈來愈使不上力,甚至弄到搬磚砸腳,又讓兩岸一家親成了中共的謊言,這樣才是最有力的反制。
-
再議金門利用廚餘發電之芻議
近期國內聞豬色變,因為深怕爆發非洲豬瘟,政府宣布全國9月起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以防範非洲豬瘟,然而,大量的廚餘,何去何從?值得思考及再生利用! 回首2019年6月因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更有死豬漂流至金門岸邊,對此我國農政及海關單位,無不加強防疫及查緝措施,並發布禁止金門豬肉及加工製品(金門廣東粥、閩式燒餅、豬肉乾及肉鬆貢糖等)運銷臺灣14天,並禁止廚餘養豬,改採飼料餵養,造成金門商家及觀光拌手禮產業與養豬戶(增加飼養成本),哀鴻遍野,損失慘重。非洲豬瘟病毒科病毒於20世紀初於肯亞首次被發現,疫情本來只限於非洲大陸,但現時已散播至南歐及加勒比群島。2007年該病毒傳播到喬治亞,後來蔓延俄羅斯,2018年散播至中國,另依法定標準廚餘必須蒸煮到90度、1個小時以上,廚餘才能殺菌完全,並可餵豬。 筆者出生於金門金東農家子弟,先父以種田為生,家母亦飼養母豬(生小仔豬販售)及菜豬數頭,補貼家庭生計及孩子們的學費,生活雖清苦,惟自給自足,以及全家人一起揮汗下田耕種及養豬,卻又令人充滿歡喜及幸福。回首過往,家母於清晨及傍晚,都會將收集的地瓜皮、蕪菁、菜葉及廚餘,一起倒入廚房專用的大鼎,用木麻黃絲或大柴煮沸後,撈起盛兩鐵桶,泡點井水及飼料,再挑或推去養豬,當時家母常說,豬隻與人一樣,同樣要煮熟的食物才會健康。 2019年6月,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受到豬瘟疫情影響,台灣各縣市養豬戶兢兢業業,深怕疫情延燒到自家豬隻,面臨全面撲殺窘境,並依法定標準廚餘必須蒸煮到90度、1個小時以上才可餵豬,有不少養豬戶為求自保,蒸煮時間自行延長到2小時,確保廚餘殺菌完全,著實印證過往家母飼養豬隻的經驗,豬隻與人一樣,同樣要吃煮熟的食物才會健康! 炎炎夏日,炙熱難耐,著實令人吃不消,氣溫,動輒高達39度,家家戶戶,無不開冷氣或電風扇等,幫助消暑,這對原本已捉襟見肘的金門電力供給系統,無疑是雪上加霜,金門刻正發展養生島、大學島、閩南文化及觀光等,不管如何,仍需補強及擁有獨立與自給自足之電力,方能避免缺電或限電,但要如何改善此窘境?金門應該好好充份利用食物廢料發電,並積極發展海浪及太陽能和風力與水力發電(川流式)及貯水庫與調整池三種發電和陸地農畜牧業沼氣等發電,以建置金門獨立及自給自足之電力補強供給系統。 還記得,2019年5月7日筆者於天下雜誌/環境/能源,讀到記者劉光瀅撰寫的「你吃剩的廚餘,一個月後發電給你用?直擊日本食物廢料發電」,著實令人為之振奮,因為,前些時日,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流行,而且還有死隻豬漂至金門岸邊,金門縣府業已禁止廚餘餵豬,以防範豬隻受非洲豬瘟感染,惟每日產出幾百及幾千噸的熟廚餘,何去何從?在在令人費神,吃剩的廚餘,一個月後發電給你用?該文略以如下:「……你家餐桌上產出的廚餘,可能在30天後變成電力?聽起來神奇,但事實上這在丹麥、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有多年實例……4月中旬,來自高雄的眼科醫師陳征宇,帶著一行人前往仙台的JNEX生質能發電廠。隊伍中有學者、再生能源業者、立委,養豬業者、廢棄物處理業者等20多人,他們都想知道:日本食物廢料/廚餘發電做得如何?台灣又能如何參考日本經驗?走進JNEX廠區,最顯眼的就是4個兩層樓高的垃圾鐵皮發酵槽,這是來自德國中小企業立普(Lipp)的技術。 這個廠處理的廢料偏向單純,主要來源是食品加工廠的廢料以及超市的過期食品,例如牛奶。卡車將廢料送廠後,第一步要先經過破碎等前處理工作,送進發酵槽,經過30天以上發酵,產生六成以上為甲烷的沼氣,再送到沼氣發電設備,發酵後的堆肥沼渣還可收集起來,發酵製成有機堆肥,以低廉價格賣給附近農民,實現循環經濟。一大袋15公斤只要200日圓……」。 金門礙於位處小三通前緣,政府實諸多防疫措施,無可厚非,惟對於發布全國9月起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以防範非洲豬瘟,然而,大量的廚餘,何去何從?筆者建請政府當思考發放專案補助款,並積極輔導補助金門飼養豬牛羊戶及酪農設置廚餘及沼氣發電之設備,以利幫助金門飼養豬牛羊戶及酪農降低飼養和飼料之成本,並建置金門獨立及自給自足之電力補強供給系統。
-
延緩情緒失控的方法
晚上,老婆切完蘋果後,將蘋果拿到客廳,準備一邊看電視一邊享用。結果,端至桌上時,一不留神,老婆將盛裝蘋果的器皿翻倒,蘋果散落一地。正在剪指甲的我看到後,立刻幫老婆將水果拾起,並請她去廚房拿濕抹布過來,趕快把地板擦乾淨。一番折騰後,我坐回沙發繼續剪我的指甲。將水果洗乾淨的老婆回到客廳後,刻意地把頭湊過來看著我。 我:「怎麼了?」 老婆:「你竟然沒有念我ㄟ!」 我:「哈哈!難道妳想被我念?被虐狂喔?」 老婆:「不是啦。因為以前在我家,如果我耍蠢,我媽都會念我一下啊!所以,你沒有念我,害我有點不習慣。哈哈。」 後來我想了想,我在想,這可能跟我的家庭經驗有關。 我的母親是一位對家庭衛生清潔極度講究的家庭主婦。小時候,有次我倒紅茶喝,一不小心,紅茶溢了出來。剛好,被進廚房的母親看到。我母親二話不說開始念我,說我怎麼這麼不小心,長那麼大了連倒杯紅茶都倒不好(其實那時候我才小學一年級)。但後續罵了什麼我忘記了,我只記得罵得有點久,害我當下不曉得怎麼回應,只能呆在那被罵。但也因為罵得實在有夠久,罵到都長出螞蟻了,可我母親還沒有要罷手的意思。正當我開始想說點什麼回擊母親時,老爹出現了。 老爹示意母親停止碎念後,浸濕抹布,要我趕快把地板擦一擦。我接過抹布,擦了地板,母親覺得可能沒擦乾淨,從我手中接過抹布接著擦。擦完後,母親的氣似乎消了一半,氣焰沒有剛剛那麼高漲,雖然還是有碎嘴一下。 那時候的我看不出這過程中有哪裡值得咀嚼的道理,但是在我小小的心靈裡,卻好像感受到有股微妙的力量讓母親的氣消了。 約莫過了幾年,發生了一件就我有記憶以來,讓自己「氣消的方式」。 小學六年級那年,我妹升小一。某天,我把做好的家政作業放在我的書桌上。那次的家政作業,是一個可以用來收納的木製盒,是那種文具店裡在賣的,可用來組裝的木盒。雖然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指示組裝就可完成,但也花了我快半小時的時間。 當我做好作業後,把木盒擱在書桌上,就跑出去打球。 等我打球回來後,我看到家政作業散落在書桌上。一問之下,才知道在我出去打球期間,小妹拿木盒把玩。結果一不小心,手滑摔壞木盒。 當下,我原本想對小妹發脾氣,但一想到明天就要交作業了,於是就先處理作業。 待作業處理完畢後,再回頭想一下小妹的作為,神奇的事發生了,我突然覺得小妹犯的錯好像沒那麼嚴重。原本想罵人的情緒頓時煙消雲散,並改成好聲好氣地跟小妹講道理。 自從那次之後,當我面對一些問題,無論是可預測或是突發的狀況,我都儘量告訴自己先解決問題再來究責。而通常,解決問題之後,都能較心平氣和地與當事者檢討之後可以怎麼做。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還沒接觸到相關的理論依據。但依照上述的經驗,可以大略歸納出一條道理,就是「透過思考解決問題的程序,可以分散即將爆發的情緒」。 那要如何做?我的建議是,嘗試去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問題。雖然有句話叫「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但至少逃避前,也要努力試著去解決問題,藉此養成「先思考解決眼前問題,而不是對問題製造者咆哮」的習慣;久了,就相對地會較理性、平和地面對問題製造者與各種問題,並避免無謂的爭端。 最後,一旦養成這種「解決問題先行」的習慣,長久下來,家庭方面,無論是另一半、父母或兒女,會比較願意跟你傾訴、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職場上,主管、同事之間也比較能合作愉快。 不妨試試。
-
震災我思
文字常因年代久遠產生了隔閡,無法與現代的生活相合,所以閱讀起來非常困難,無法弄清楚原意就無法解讀文意,文章要表達的要旨就無法體現。 跳離文字的迷障,純粹從用人的觀點來讀詩,有德的領導者能用賢才為人民謀福祉,捍衛百姓的生命財產,無德的暴君運用人才為私利,荼毒黎民也是不乏其數,領導者用人的心念,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墨子.魯問》:「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葬、節用;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環觀社稷人才的運用,端乎領導者的心,是為了成就自己成為獨夫?還是為百姓?無民無國,百姓沒有安和樂利的生活,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天下如何平靜無災? 幾年前的台南大地震,造成維冠金龍大樓一棟三樓房屋倒塌,一百一十五人死亡的慘況。平民百姓要求不多,好好過日子即可,可是往往天不從人願,天災人禍不斷,終是令人感覺無奈。天災無法預料,人禍卻可盡量減少,重點是我們整個社會是否能為百姓多點關懷和照料?我們的人才是否放對位置?是否做對事?身負百姓託寄的上位者,起用了社會中堅份子,這些「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有沒有把眾多平凡的生命當成保護的對象? 台灣是地震頻仍的區域,從九二一大地震至今,地震造成的災難仍未有標準的救災程序。台灣對災民仍未有統一有效率的安置,每有震災,對於災民第一時間的照護仍缺乏安全溫暖的保護,有些剛從倒塌的屋舍逃離的受災者,沒錢沒衣著,無水無食物,夜半無處去,寒冷無處棲身,全家睡於車上,許多私人的旅館透過手機通訊軟體提供協助,九二一大地震如此,美濃大地震如此,花蓮大地震依然。 苦民所苦,震災不同於火災、水災,防災收容的思維需要更縝密和體貼,尤其如在寒冬深夜,當此次震災之後,希望政府權責單位對災民的安置能再集思廣益,讓台灣全民對於震災當下能有棲身之所。
-
華僑是金門的重要資產
華僑是金門的重要資產,而不是一種負擔,有遠見的政治家和地方政治菁英不僅僅要關注當前的施政,也要為未來的金門謀劃。本縣居民向海外發展,歷史悠久,惟始於何時,初往何地,說者不一,文獻無徵,難為詳考,舊志云:「自明嘉靖隆以後,倭寇就殲,海上安瀾,福建沿海與安南、暹邏、呂宋、婆羅洲、爪哇等處交通頻,且泉州為對外洋貿易大港,閩人多經營商運航海發達浯民自不例外,其於斯時附海舶遠涉重洋者有之。」惟目前有關島民在明清之際赴南洋發展的史料,尚待進一步的蒐集。 金門人之大量向南洋地區墾殖者是在清道光年間,當時廈門列為五大通商口岸,航路暢通,金廈咫尺相互援引,而往南洋者乃如過江之鯽。緣因金門土地貧瘠,一年生產常不足以供一年之需,雖終歲勤苦,猶難以溫飽,一旦遭逢水旱災,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適逢五口開放通商,所以一般年輕人紛紛向海外發展。 最初僑民出國無須任何手續,南洋各地亦無入境限制,出洋客只需準備若干費用,購買船票,就可放洋而去。當時金門人出洋,大體循著「熟客」帶著「新客」的模式,同鄉互相延引而往,因此金僑移民過程中,經常出現同一鄉社的居民聚居在特定的地區。至今鄉僑足跡,遍及東南亞諸邦,蕃衍生番,人數竟數倍於家鄉。 鄉僑最初大都擔任勞動工人,因能吃苦耐勞,頗受雇主的歡迎,他們省吃儉用,按月寄錢回家,贍養家計。俗語說:「番邊錢,唐山福」,又說僑匯是「典夫子賣子錢」,在在點出金門子弟在海外辛苦打拚,省吃儉用,將所得寄回金門養家的情景。運氣好的人,事業有成,返鄉興建華宅,光宗耀祖,甚至投入公益事業,造橋修路、購輪通航、建校興學、救濟貧困,對金門的地方建設具有莫大的貢獻。 然而更多的人是窮途潦倒,一事無成,甚至老死異鄉,因而有「六亡、三在、一回頭」的諺語,意思是說:十個人出洋客,有六個人會因為天災、意外、疾病、饑餓、暴亂及其他不知名的原因而死亡;其中只有三個人可以存活下來;而十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在事業稍有根基,經濟上有能力再返回故土。這一句諺語點出了金門出洋客在海外的奮門其實是很艱困的,事業成功的鄉親,更要付出巨大的心血。 鄉僑身居異域,但心繫鄉梓,一個半世紀過去了,華僑依然關心故鄉的發展,而且化作具體的行動,特別是關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2009年馬來西亞金門僑領拿督丹斯里楊忠禮慨捐新台幣兩千萬元贊助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興建完善的學人宿舍,其長子楊肅斌也捐了新台幣五百萬元,來充實該校新建圖資大樓設施;金門大學改制後,他專程返鄉參與金門大學的揭牌慶典,並當場加碼捐出美金100萬元(約新台幣三千二百萬元)。 當時專程返鄉參與金門大學的揭牌慶典者還有印尼僑領黃進益,馬來西亞柔佛州僑領陳成龍,他們亦分別捐助新台幣七百萬元和二百萬元;2011年新加坡金門會館主席暨大華銀行董事長黃祖耀亦捐獻新加坡幣壹佰萬元(約合新台幣2375萬元)給金門大學;金門會館副主席陳篤漢、僑領黃章聯亦分別捐資新台幣壹佰萬元、貳佰萬元。後來新加坡僑領船王張允中先生亦函文表示,個人捐出一仟萬新台幣,分5年每年200萬元挹注金門大學校務發展。華僑捐資興學,發展地區的高等教育,對於他們的義舉,金門人都應銘記心底,永誌不忘。 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清楚瞭解華僑在過去、現在對金門的貢獻。然而華僑何以是金門人未來的希望所繫呢?這裡有需要再進一步的加以闡釋: 金門蕞爾小島,幅員狹窄,土地貧瘠,物產不豐。在往昔,財政根本不足於自立,金門之所以「立」縣,根本是軍事的因素,緣因金門位於九龍江口,地理位置重要,章倬標金門志序︰「金廈兩鳥,為泉漳屏障,金尤為廈咽喉;踞上流,足控制臺澎,而與海壇、銅山、南澳各水師互相犄角。…是金島雖丸泥片壤,而海門鎖鑰,耍地攸關。」周凱金門志序︰「金門與廈門相唇齒,雖富庶不及,而地之險要尤甚。其山川則有太武雄峻高聳,為賈舶往來之標準;其險則有料羅塔腳,為商賈所停泊,渡台販洋之所自。於廈門為外捍,無金門則廈門孤懸海島。」 從歷史觀察,金門活躍歷史上,曾數度扮演關鍵角色,鄭成功以金門廈門作為抗清的根據地,並在金門整軍,登陸台灣,趕走荷蘭人。1949年,國共內戰,兩岸對峙,金門又成為軍事的最前線,反攻的跳板。金門因軍事角色而受中央政府的重視,各種專業人才進駐,培植訓練本地的人才,在財力物力方面亦有挹注,經過數十年的努力,金門才得脫胎換骨,步入現代化。但因飛彈的發明,武器精益求精,改變的軍事的佈局,金門大量撤軍,目前的金門已經逐漸失去軍事價值。 金門受到中央的重視都是在兩岸對峙時期,當軍事價值消失,受關注的程度亦將逐漸消失。說書的常說「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不論將來是處在大一統的時代,或是台灣真正的獨立,金門都將失去中央政府的關注,逐漸淪為邊陲。 在大一統時代,全國一千多個縣,中央政府那有能力關注到金門這樣偏僻的一個小縣,金門在過去就有這樣的經驗。清王朝建立,在金門設立「鎮」,以總兵駐守。清初台灣民變不斷,清政府派兵平亂,金門鎮因係水師,且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台灣的民變為金門解決了就業問題,也為金門人提供了建功立業的機會,造成金門武將輩出,因此有「九里一提督,百步一總兵」的盛況。迨清中葉,台灣政治上軌道,民變減少,金門人大量失業,幸好五口通商,金門人才大量浮海南渡,到南洋謀生。因台灣的民變減少,金門的軍事價值消失,金門設立的「鎮」在同治七年改為「協」,「總兵」降編為「副將」,兵員亦大量裁汰,最後亦將「協」移往內陸,結果造成「槓匪」橫行,綁架勒贖層出不窮,民不聊生,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民國三十七、八年間,國軍入駐之後才終止。 相對的,台灣如果真正的獨立,金門亦將失去中央的關注,因金門鄰近大陸,台獨人士總是認為金門遲早會被大陸攻下,或疑慮金門會投靠大陸,他們認為與其將經費投注到金門、建設金門,還不如用這些經費,來建設台灣本島。在民進黨執政的阿扁時代,就有減少對金門財政支持的傾向,雖然提出許多政策,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如果台灣真正的獨立,金門將如棄嬰一般的被拋棄,所以有遠見的政治菁英應未雨綢繆,謀劃金門的未來。 金門的未來在哪裡呢?我認依然是在華僑,金門腹地過小,工商不發達,又無天然資源,唯一的條件是教育頗為發達;反觀東南亞各國,自然資源豐富,蘊藏各種礦產,森林密佈、魚蝦肥美、土地肥沃,各種辛香料繁多,農作物盛產,況且金門鄉僑經過數代的努力,在各行各業都打下深厚的基礎,如何利用金門的教育,結合僑居地的天然資源,打造出「金門商幫」,讓金門人的未來能走出貧窮,讓我們的子子孫孫輩都有好的生活。
-
「鞋子合腳」與「看報紙才知道」政治新論
「鞋子合腳」說,古人早有經典成語妙喻。如「削足適履」用於把不合理生搬硬套;「冠履倒施」用於上下顛倒,尊卑不分;「輕裘朱履」「席豐履厚」「西裝革履」顯示生活富裕、時尚;「衣弊履穿」比喻生活貧困。近代有人用之於愛情或婚姻,諸如:「愛情就像鞋子,合腳不合腳很重要」或「婚姻如鞋」,多麼富於詩情畫意又接地氣的說辭。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訪俄羅斯演講時為中國的制度作出辯護,「我們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共同享受尊嚴,鞋子合不合腳穿著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知道。」(2013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這是把各種政治體制及政策,首次應用到政治上註解。一百多年前帝國霸權挾著船堅砲利蹂躪瓜分移入次殖民地文化;民國肇建,國事百廢待舉,蘇聯操作輸入共產國際體制,歐美強推自由民主價值,日本強行圈套皇民化大東亞共榮,於是西方與東方連動,共產與反共產衝突、民主與不民主仇視、殖民與反殖民抗爭,兩岸制度競合與衝撞紛擾,階層猜忌,族群撕裂,甚至政治思潮傳染文化,出現了「德先生」與「賽先生」論戰,教育上興起教改與反教改,都適用「鞋子合腳」說。簡言之,舉凡外來思維與制度變革,危及生死存亡,違背天時地利人和,導致政體政策持續與否,扭轉社會前進助力或阻力,人民感受合不合而支持與反對,都能適用這個說法。 前駐紐西蘭大使介文汲0829於《國際直球對決》對美國拜登從阿富汗撤退之舉評論時說,「政治是看報紙才知道」。與會來賓同時會心一笑,因為這句話是從李登輝、馬英九到蔡英文一脈相傳最經典的政治話術。就當代時勢推移,「報紙」已不再只是平面紙本,而泛指足以左右社會人心,製造輿論,操縱政治的一切傳媒、網軍、資訊創造者總稱。「政治是看報紙才知道」對當代國內外政府政策、政黨政治、政治人物之上台下野,表達資訊不對稱、政策詐騙、愚民或主導民粹方向、企業壟斷、居住不正義、特權仗勢、財富過於集中之M型社會、操縱階層對立、排除異己,具有信任危機,激盪出深刻的批判、嘲諷意涵的話語。 光一個疫苗搶貨、屯儲、施打,中央或指揮中心都可以給我們小鞋穿,搞到錯綜複雜、特權插隊,信任危機、民怨頻起。不論政府如何說辭,民心疑忌越高,再怎樣打壓「假訊息」,無法否定「政治是看報紙才知道」,難以挽回人民的負向自主判斷。五倍券無法濟急,紓困金扶持不了孤老殘弱與倒閉、失業潮;從中央或縣市各自造鞋,人人各自吹一把號,預算藏著魔鬼細節,上下欺瞞,都是看了「報紙」才知道,永遠深鎖黑箱,長期不透明;所有鞋子大家穿,那管合不合腳?從大內宣到大外宣,真相何在?即便看了報紙還是莫煞煞。為何兩岸會從密集小三通的關係逆轉為現今如陌路寇讎?誰是始作俑者?2018普悠瑪到今年太魯閣號出軌等重大交通事故,總統府走私菸爭議、高雄氣爆善款流向、國家領導人的論文疑雲、前瞻預算執行與成效檢討,高層都能無罪開釋、特權閃過、升官晉爵、紋風不動。政務官藝人化,事務官走風向,在朝失風骨,在野失意志,撲朔迷離,都應了鞋子零碼多,真不合腳!但如果我們想探求真相,期盼溝通與透明,總是獲得輕描淡寫、摸不著虛實的回覆,或是朝令夕改的無常。 為了扭轉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政府發明了「參與式預算」及「國民法官」兩種制度。前者是擴大參與資源(預算)分配,「允許公民在政府預算決策過程中直接參與,並決定公共資源應如何配置」,讓公民社群代表透過提案說明、住民大會、審議工作坊、公開展覽、I-VOTING等5個步驟決定攸關民眾生活的公共預算支出優先順序,讓大蛋糕分配更公平細緻化;後者是引進類陪審團機制,鼓勵各行各業的公民參與法庭審判,提升司法公信力。「參與式預算」這雙鞋子是上對下核決後的事後再分配,雖比以前透明,但無法變更源頭的分配額度,縣市間何以差別待遇?舉債無上限,特別預算如軍購、前瞻等藏玄機,印鈔無止境,花錢如流水,油水多自肥,均排除在「參與式預算」之外。《國民法官法》出爐,國民法官雖然沒有審判的專業,但可以把不同的生活經驗、價值思考、法律感情,帶進法庭,輔助審判。司法失公信力,源於法律人主觀上失德失格,司法人員隨風轉舵,諸如司法不中立,審判政治案件之只問顏色,非我族類;不當黨產與促進轉型正義之針對性;NCC關中天;《國安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從嚴設限;網路霸凌之無從約束,即便詐騙案、性侵犯、殺害人命之重大刑案,量刑結果與社會觀感或期望落差大所累積而成的刻板印象。在現有司法體系,國民法官無從參與,意見更不可能受到尊重。這雙鞋子只能在行政者的授意下方能作為,更多司法風紀與案件都要「看報紙才知道」。 不論鞋子合不合腳,端看給鞋或造鞋者是否以民為本,苦民所苦,順天應人?當代「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看報紙輿論、觀風向,上下矇蔽,偏聽短視,「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顧炎武)。看看阿富汗,給穿不合腳的鞋子,一敗塗地;想想我們,任由執政者、政客、財閥、網民構成的「看報紙才知道」氛圍,則是「四維不張」,陷於自毀前程的後果,焉能不警愓!
-
疊床架屋的職務協助
邇來,非洲豬瘟疫情爆發,養殖與餐飲業者首當其衝,我國人民長年又以豬肉為主食,若不極力阻止,可能波及民眾健康,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 政府為盡速杜絕疫情,也協請全國警政單位來幫忙,但非本位職責的工作,引起基層員警反彈,輿論掀起軒然大波,當然必須感謝政府肯定警政及對警察的厚愛,然在疫情期間,警察取締民眾未戴口罩與集體群聚等巨量的衛政工作已心力交瘁,更遑論前幾年的食安問題,警政機關亦是搞得人仰馬翻,協辦業務包山包海,幾年下來,員警都可自詡為「行走的百科全書」。 中央警察大學前校長梅可望先生曾說過:「人民對警察的態度是期之如聖賢,用之如牛馬、視之如盜賊、棄之如敝屣。」但現今警察的困境更勝往昔,眾所皆知,警政工作本質為治安維護與交通順暢,在新興犯罪多元化與民意高漲的情況下,原本疊床架屋的勤業務早已壓得員警喘不過氣,份內工作要盡善盡美已十分困難,現階段徒增職務協助工作,縱然員警有三頭六臂,還是捉襟見肘,若想解除身上重擔更是難上加難,心寒更甚於累死的身體。 依據行政程序法第19條規定,請求警察機關協助之行政機關,應敘明請求協助理由,俾利受請求協助之警察機關得據以審查,但有些行政機關將警察機關視為執行端末,把警察人員視為免費勞力,昭然若揭。 除此之外,職務協助時,常由員警站在最前線,與民眾激爭推擠,不時受傷掛彩,甚至一言不合對簿公堂,為避免「公親變事主」,應嚴格審核請求職務協助的構成要件,堅守「政府施政各有權責」的立場,反對不合警察職權及其行使方式的意見,才不致使警察背負沉重的工作負擔,無法專注於治安及交通維護工作。 無論是職務協助或執行協助,依據行政程序法第19條第7項及行政執行法第6條第3項規定,被請求機關均得向請求協助機關要求負擔行政協助所需費用。建議研擬「警察機關提供職務協助或執行協助統一收費基準」,提供各機關於請求警察機關協助時一併參酌,收費之多寡,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取決於請求機關,此法較具公平性且亦能減少盤算協助費用所需時間,經費預算權衡之下,也可讓警察機關全心投注於「治安」與「交通」等主要職掌上,回歸警察專業。
-
謝謝你們,讓運動變得立體
以前,能讓人屏氣凝神坐在座位上看運動比賽,大概就只有被稱為「國球」的棒球。因為,台灣的棒球舉世聞名,從三級棒球到國際殿堂,幾乎都有拿過好成績,也奠定棒球在國人心目中的印象。每次有棒球比賽,許多球迷就會到現場去加油,或從電視機前面觀賞他們的好成績。而這樣的運動讓人感覺是平面的,只是點對點,無法點線面都講究。畢竟,把焦點只放在某些重點項目,這也忽略了其他項目的能力,而運動賽程之前不分貴賤,只有見到實力,服膺規則,才有意義。 從東京奧運以來,許多人鎖定好時間,一家人相約就在電視機前面收看台灣選手的比賽,在電視機前面為他們加油。對我而言,本來極少看運動比賽的母親,也跟著父親看桌球、羽球,甚至早睡的他們,還因為比賽延後睡覺,堅持要把比賽看完,堅持要看到台灣選手在奧運的好表現。而我會覺得,這樣的運動是立體的,因為不只是單一項目被關注,像我們原本就不錯的桌球、羽球之類的,可以繼續維持培訓制度,以及找到贊助。再來,透過點、線、面的連貫,讓比賽不只是比賽,而是對於各種方面的精實,以及對於運動比賽的內涵,讓運動可以平易近人。 當然,運動比賽本就有輸有贏,勝不驕,敗不餒,我們在許多選手身上都可以見到,因為他們理所當然的盡力了,對於比賽的過程更為重要,還有對於每樣比賽的規則,還有技巧、態度等,都是讓人著迷的。而各種運動項目的崛起,也向許多人說明,對於運動是要更深入地去了解,看是要健身,還是要針對該項目進行苦練,然後成為當中的佼佼者。而這也需要穿針引線,需要找到好的方法及傳承。 謝謝中華奧運健兒,讓運動變得立體,讓國球不再只是棒球,讓運動可以更多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選手,然後建立起好的培育制度,甚至是直接贊助等,讓這些優秀運動員知道,自己做的不是白費,是為了他們可以從養成到退休都有連貫性的思考,但是,運動要變得立體,也要各種方式來喚醒人們心中對於體育的重視。而這些選手都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然後讓這些運動能普及化,大家都能接受,用鼓勵代替責難,然後自主訓練,自主負責,就能取得好成績。
-
當沖就是股市搖頭丸
就在政府初步決定當沖證交稅仍減半,維持0.15%到2024年12月31日,財政部也在媒體一再詢問下公布當沖稅收,若日平均量3008億,當沖占45%,那當日政府可進帳4.51億元。而在號子因每家電子交易與折扣不同(手續費0.1425%),若以股價和營收來觀察金融股的元大金控,便可知影響力。 其實從目睹股市從1萬2千點暴跌,當時還有鴻源公司者都知,用當沖去放大股市成交量,然後把當沖證交稅減半,表面上看政府和相關行業都有如有了免費印鈔機,但實際上只是把錢在股市轉手次數變多,去製造出一種錢淹腳踝的幻影。這當然不是投資,而是一日內搶短投機,這本來就是貪婪人性在股市上會出現情形,政府不應該禁止,一如公益彩券一般,政府不當莊家黑道便會介入,但最不該的是用降稅去鼓勵。 事實上在2016年股市日均量987億,當沖占9.6%,然後2017年4月28日當沖證交稅減半,上路一年當沖便占日均量22.3%,到今年5月日均量5627億,當沖占2610億,達46%,當沖便上了癮。從2017年到2021年以來,政府當然透過當沖證交稅減半,成交量放大後住替國庫賺進大把鈔票,可以用在建設增進社福,可是卻沒想到自己也成了數十年前的地下投資公司角色,透過權力下的稅率政策變化,讓當沖的投機成了許多報明牌名嘴和公司,在電台上大吹號角,更多開戶的股友,為了有當沖資格,大量湧入,因為要開戶滿3個月,成交量達10筆以上,才有資格去玩當沖,但能玩到號子手續費退佣金,那得大戶或機構才跨得過門檻,當所謂股市新手或小白也見錢眼開,去上沖下洗把日均量放大時,其實很多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那請問這是政府建立股市正常化,還有培養國人有正確投資的態度嗎,若股市日均量低水位,便用當沖降稅去活絡,那低薪下民眾日常開支負擔沉重,又或者為了活絡內需,那加值營業稅是否可比照減半辦理。還是正途是政府透過政策去協助企業成長,然後透過加薪去用在消費上才是正軌。當沖下一定有因政策獲利者,不願放手既得利益,券商工會理事長還批一些人把當沖當成戰犯視之,甚至動用政商人脈去維護,那若真的此種力量主導台灣股市,那股市永遠只會停在躺在病床上吊點滴的不健康狀態。
-
奧運柔道的規則殺
這兩個禮拜,不管是臉書、Twitter還是噗浪,很多人在討論柔道。 老實說,沒有事先瞭解規則的話,還真的只是看熱鬧而已,甚至會覺得台灣選手輸得莫名其妙。 後來看了大家的討論、大致瞭解規則後,我才想起一部不久前才乳滑的漫畫《拳願奧米加》,裡面劇情正進行到日本兩大地下格鬥團體《拳願會》跟《煉獄》的對抗賽,當中就有一個環節叫作「規則殺」,簡單講就是利用規則獲勝。 《拳願會》的規則比較簡單,鬥技者的對決基本上是以命相搏,直到分出勝負為止;而勝負判準是擊倒跟投降,沒有時間限制、沒有記分,也沒有出界等規定,雙方戰至其中一人無力再戰(即使擊倒也能繼續追擊,有時候一不小心鬥技者會因此喪命),或是喪失戰鬥意志(投降或棄權)才算分出勝負。 《煉獄》的規則就比較多,包括:鬥技者被擊倒後十秒內不能繼續追擊、有出界限制、不能取人性命。可以看出,《煉獄》比較不強調以命相搏。所以除了KO對手,鬥技者必須思考其他方式取勝。 身為日本甚至跨越東亞跟東南亞的兩大地下格鬥團體,《煉獄》為了吞併《拳願會》,舉辦了一場對抗戰,雙方各派出13位鬥技者,比賽採用《煉獄》方的規則。 那,比賽前,《拳願會》的鬥技者知道《煉獄》的規則嗎?當然知道,但熟悉程度一定不如《煉獄》的鬥技者。因此上演了雙方格鬥技巧、身體素質有一定落差下,居下風的一方利用規則擊敗了占上風的一方的劇碼。 像是《拳願》方「泰國鬥神-加奧朗」對上《煉獄》方「黃金帝-卡洛斯.梅戴爾」那場,無論技巧跟身體素質,都是前者優於後者。但後者利用對規則的熟悉以及對場地大小的掌控,導致《拳願》方的加奧朗因先行出界而落敗。有看過漫畫的讀者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這場對決在各個論壇被罵翻。但罵歸罵,還是有網友認為,沒辦法,規則就是這樣,這是你我大家都講好採用的規則。 這就是「規則殺」。 回到現實,就我一個湊熱鬧的門外漢來看這場柔道決賽,經大家的討論,還有各方資料顯示,兩位選手的技巧跟身體素質應該是在伯仲之間。在此前題下,擅用規則殺,就成了取勝的殺手锏了。 建議之後還要繼續征戰的楊選手,可以看一下《拳願奧米加》,也許可以從中獲取一些應戰靈感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