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從「莫蘭蒂」颱風重創金門淺談「社區防災」的重要性
壹、前言 去(105)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從成形後沿路累積能量,擦過台灣本島西南角一隅後,以完整颱風眼牆及紮實的結構於9月15日凌晨登陸金門,金門氣象站測到有史以來破表的61.7m/s相當17級陣風,狂風造成了全島路樹折損,聯外道路全中斷,各地因為風倒木阻礙交通的順暢,連消防車、救護車出勤也受阻,商店招牌、民宅加蓋棚架被吹得到處亂飛,行道樹連根被拔起也到處可見,很多村莊更是宛如孤島一樣,加上停電的狀況也是遍及各家戶,災情可謂柔腸寸斷、滿目瘡痍,慘烈度更勝於88年的丹恩。 本次全島均受災的情況下,縣府及國軍第一時間即傾全力進行各項搶救工作,由於受災區域遍佈全島,求援的電話此起彼落,受理人員不停的登打案件,卻無兵可派,各地的災情迫在眉睫,公部門的救災人員疲於奔命也無法到達每一個致災點,大家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加上飛天遁地的本領,拯救鄉親於危難之中。在莫蘭蒂迫害的此時,更突顯出民眾自主防救災的重要性,居民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若能發揮自助及共助,對於災損一定可以降低,甚至可以保全人命,也讓派遣有更多的選擇性。 窺探過去台灣地區接連發生921大地震、象神、潭美、桃芝、莫拉克颱風等災害,每每造成重大人命及財物損失,其主要問題來自於,其一:一般民眾的災害防救能力不足,對災害欠缺認知,導致災害來臨時,無法即時應變;其二:災害常使得災區對外的道路、通訊系統、維生管線均遭受重創,災民無法向外求援,政府救援單位亦未能進入進行搶救,而失去救援的黃金時期。故必須從社區及民間組織的防救災能力對症下藥,期在災害發生時,能發揮社區互助精神,降低災害對社區所造成的衝擊。 貳、社區防災的意義 所謂的「社區防災」是為了減少因災害所引起的受害程度,或防止損害程度的擴大,以建立在鄰里社區居民為基礎的災害防救組織,加強輔導訓練民眾災害自救能力與知識,使位於救災第一線之居民本身,在災害發生時,能立即發揮所學抵抗災損,避免因等待政府救援而失去良機。經過一連串的方法手段後,使社區除了互利共生外,平時即可以全社區為基礎作好減災、整備、應變、復原等相關工作,使社區具備災害管理能力,能處理各項災害應變及重建工作,而成為具抗災能力的「防災社區」。本縣過去藉由災害防救深耕計畫也推動了幾處防災社區,如金寧鄉的盤山社區、金城鎮的南門社區、後豐港社區及金沙鎮的沙美社區等。在莫蘭蒂災後前往社區進行訪視,社區幹部反應防災社區的操作,對社區幫助很大,在面對災害時,因防災知識的提升,社區居民可以妥善應對,社區動員協助清理家園也非常之快速。另外金沙鎮的沙美社區因莫蘭蒂颱風而延後演練,卻也因為莫蘭蒂風災使得參與的人數更加的踴躍,這都是民眾意識到社區自主防救災的重要性。 、推動社區防災的步驟與重點工作 推動社區防災工作、形成防災社區,最重要的是要社區全體自發性的參與,才能完全發揮防救災的功能,降低社區易致災性,彌補政府救援的不足與延遲,故推動工作可以讓居民瞭解居住處所之危險處,並時時作好防災、減災的工作,在應變時能有效爭取時效,降低人命傷亡,災後重建又可由全體居民共同參與,較能結合地方文化與地區特色,符合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 為了便於推動防災社區,有利於社區在推動時瞭解各階段的操作重點工作為何,可將防災社區推動方法與程序分成以下8個步驟,分述如下: 一、啟蒙與啟動:先要對社區的狀況有基本的了解,再開始拜訪社區幹部,以尋求社區的認同及支持;然後由專業團隊與社區共同籌組推動小組,一起討論推動事宜,並達成推動共識。重點在於掌握社區概況、拜訪社區幹部、達成推動共識、舉辦社區說明會及建立夥伴關係。 二、社區環境調查:由相關專家陪同社區民眾在社區裡走一遍,記錄各種的發現,並製作為實地踏勘地圖,以作為日後分析、討論的重要基礎。 三、防救災對策討論:整合各項社區環境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社區易致災因子探討防救災議題及研商防救災對策。 四、防救災組織建立:以先前研擬出的社區防救災對策作為基礎,討論社區防救災組織的工作內容並進行任務分工與編組;然後依照社區的特性,研擬合適的組織架構,建立起社區的防救災組織。 五、社區防救災計畫研擬:基於先前討論的基礎,依照社區的特性與需求,安排合適的防救災活動;同時考量推動所需的時程、預算與預期成果,整理成為日後可以付諸執行的社區防救災計畫,以作為社區未來推動、落實防災社區的依據。 六、社區說明與溝通:透過社區說明會或個別溝通的方式,將防災社區的推動成果與訊息傳達給社區民眾,引發大家的興趣,並促使更多人願意參與,達到提昇社區整體防救災能量的目的。 七、應變技能的演練:考量社區內可能發生的災害類型,邀請相關的專業單位或組織到社區教導民眾應變救災時所需的基本技能;並透過與外部組織、機關合作的方式,舉辦符合真實災害情境的演習,以強化社區應變能力。 八、落實、執行、評估:防災社區需要長期且持續地推動,因此社區日後應定期針對各項計畫的推動與執行成果,予以評估、檢討,並針對其結果進行調整或強化,以朝向永續防災社區的目標邁進。 肆、結語 根據國外案例指出,災害發生第一時間,除20%須由政府以重機械搶救外,其餘80%為民眾自助自救方式脫困,顯見提升社區家園安全防災實為刻不容緩。回顧金門從88年丹恩颱風以來,10數年來沒有再發生令在地鄉親印象深刻的災害事件,讓鄉親暫時忘了平時應居安思危,應有「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備戰心態,然而「災害防救」卻是現今全球共通的重要議題,許多過去未曾發生過災害的地方,如今接二連三都來了,過去因為毫無防災的經驗,因此,遭受侵襲的傷亡及損失均極為嚴重。金門的社區及村里組織非常健全,加上大部份成員乃以宗親為主,都有血脈關係,在推動事務更加順利,未來社區若能主動將防災概念融入各項議題或活動當中,必定能有效強化社區居民耐災能力,共同維護美好家園。
-
年改實施,全民皆輸
政府針對軍公教退休金的改革,相信許多不是軍公教的人員皆作壁上觀,甚少關心,也不關注,更不知未來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是從事該行業,對自己的生活不會造成影響,甚至覺得年改是政府施政政策,應該全力支持,認為對大部人民而言都是大贏家,所以鼓掌按讚。但經過這一年年改的沸沸揚揚,個人認為,年改的影響會是全面性的,牽一髮而動全身,試想在職及退休的軍公教人員生活不好過,其他人會好過嗎?政府表面上得到一些金錢上的利益和算計,但實際上付出的代價會相當大,雖未必動搖國本,但「蝴蝶效應」的結果,可預見的未來會是全民皆輸,苦日子就要來臨了。 首先衝擊到的是以教育為主體的從業人員,他們多是服務滿三十年的中年國小老師(多是早年的師專生),年齡在五十歲到六十之間,結果因為年改不敢退休。他們的經驗固然豐富可取,但體能畢竟不濟,所以面對活潑好動的孩童無法全心力的教育照護,教育的品質堪憂,所以,全國的家長,你還要支持年改嗎? 教育是以時俱進,必須隨時進修充實,年輕人有他們的思維、專業與能力,這可是中年人無法比的,未來校園勢必充斥一些老老師,有人認為如果不必太在乎教育品質,應該沒關係,但這對教育有沒有影響應該在十年之後才會浮現出來,而屆時許多家長若反對年改也無濟於事了。 其次,年改實施,許多政府相關單位及社區、學校、醫院等地志工將會招不到人參與,因為軍公教退員為謀生計,將慢慢退出志工行列,這原本是政府及相關單位應該要聘請有給職的工作,未來這些團體如果沒有再招募人士補實改善,將會影響一般人的生活品質。 退員未來也不再對一些社會的慈善單位和弱勢團體捐輸,因為退員會認為這原本就是政府機關應該要負責照顧的群體,既然政府砍了退員的經濟來源,他們也無法再做公益,只能無奈的自掃門前雪,畢竟未來退員的生計也會發生困難,更無暇他顧。 其三是年改將造成消費緊縮、經濟蕭條。這誰會得到好處?當初從事軍公教以外行業的人對年改拍手叫好喝采的,未來可能跟著受苦受難。在職的軍公教要為將來存生活費,退員更要為自己的餘生想想,勒緊肚皮,能省則省,不該省的也省,不再做消費、旅遊,餐飲業、百貨業,旅宿業將會苦不堪言。而有車貸、房貸的退員,必將遭逢嚴重的困境,造成社會問題。 其四,退員陳抗,沒完沒了,總統維安,讓百人、千人的警察身心俱疲,勢必影響平日查察勤務,奸犯科猖獗,社會動盪不安。又拒馬圍籬的搬運鋪設,不但動輒消耗幾百萬元,浪費多少國家可以運用的資源,更對交通造成不便,生活品質堪慮,人民的納稅錢就這樣浪費如流水,最後卻是人民苦哈哈。 其五,政府法律威信,蕩然無存,職業別歧視及族群分裂加深,黨派惡鬥,社會和諧不再,優秀人才不再為國效命,因果循環,二流人才領導國家沉淪,百姓遭殃。 身為台灣島國的一份子,年改你得利了嗎?當後遺症慢慢浮現,政客逃之夭夭,你還拍手叫好嗎?小心年改大刀砍到大家都寸步難行,痛不欲生。
-
專業分什麼「血統」?
筆者剛當社工時,聽知名大學社工系畢業的年輕社工說,哪些學校是社工界主流、哪些不是主流,筆者以前沒聽說過這種說法,聽了很傻眼。 雖不知這位社工只是分享訊息,還是內心有優越感,只是後來接觸社工界越深,越發現社工界也在分「血統」。 像是有社工提到,他從台灣中部某科技大學社工系畢業,就讀北部社工界明星學校研究所,聽教授對他說「你那間學校畢業的!怎麼被教成這樣子!」引起一連串自我懷疑;也有社工系學生提到,曾聽明星學校社工系教授說,技職院校畢業的社工薪資相對較低,加上看醫院實習社工名單,幾乎沒有技職院校社工系學生,對未來職涯很焦慮。 連筆者聽過部份社福單位,不愛知名明星學校社工系學生來實習,或覺得考取社工師證照的社工不好用,認為他們只會考試不會做事;某次參加社工專業團體會議,有教授提到因某些學校師資爛,曾阻止這些學校創辦社工系。 那好,如覺得某些學校爛、學生程度差,除阻止師資有限的學校創系,用就讀學校、有沒有證照評斷人,社工界還有積極做什麼嗎? 既然台灣很多大學的校址集中,且現代資訊傳播方式多樣,除可鼓勵學生跨校旁聽或選修課程,社工界也可用網路、書本或其他媒體,分享理論及實務經驗互相交流。 畢竟社工常說「社工界很小」這種話,且台灣官方的衛福部統計,台灣社工人數才幾萬人,比起分「血統」這種事,不如積極改善社工界的知識傳承,提升整體專業能力才重要!
-
公共服務品質一分錢一分貨 ─搭公車十公里免費使公共運輸品質劣化
六月底交通部公布「105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該項調查從馬前政府執政時期起執行,多於每年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出爐。或許因為交通部要替林內閣的前瞻建設背書或統計數據指標計算方式改變,這項調查拖到日前才公布。 根據該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去年公共運輸市占率為18.1%,其中汽車客運僅8.8%,軌道運輸僅6.9%,連步行者比例(7.1%)也高過軌道運輸市佔率。民眾出門代步依賴汽機車等私人機動運具比例超過七成居高不下。私人機車仍為國人最常使用的代步交通工具,市佔率高達46%、汽車市占率將近24%,就前述統計數據論,林內閣與佔有國會絕對多數席次的民進黨打算挾人頭優勢強行闖關完成立法程序的前瞻建設特別預算之軌道運輸項目能否發揮效益令人存疑,如何抑制民眾使用私人機動運具趨勢更是當務之急。如何兼顧軟硬體建設、強化公共運輸系統便利性,給予民眾更多誘因改變使用私人汽機車的舊習改用公共運具出門代步,仍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公共運輸業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以前瞻建設內容中與臺中市有關項目為例,多屬交通建設且集中軌道工程,總金額超過新台幣1200億元,其中臺中市分攤金額佔300多億元。撇開臺中市庫在現任市長林佳龍任內攀昇的公共債務不談(前市長胡志強卸任時為600多億元,今臺中市公庫舉債金額暴增到900億元以上),因此前述交通部公布的統計數據中的臺中市公共運輸市佔率統計數據更令筆者關注。 以公共汽車為主的臺中市公共運輸市佔率,在胡前市長主事期間逐年成長,雖與雙北、桃園間仍有落差,但公共運輸市佔成長率為六都第一,但根據前述交通部105年公共運輸市佔率統計數字顯示,臺中市不僅退步,更是六都中公共運輸市佔率比例唯一下降者。另一方面,臺中市私人機動運具市占率卻從民國103年底胡前市長卸任之際的79.6%(民國98年為81%),再度攀昇至去年的80.5%,私人機動運具市占率增長幅度居六都之首。若再把臺中市人口總數將超越高雄市的因素考慮在內,臺中市公共運輸服務質與量在林市長任內明顯退步。 臺中市公車服務質與量近來江河日下,不僅脫班誤點成為家常便飯,離峰時段發車間隔也拉長,公車駕駛對待乘客的言行態度也變差。去年間臺中市公共運輸業者更出面投訴臺中市政府的搭公車十公里免費措施慷業者之慨,變相強迫業者為林市長選舉支票買單。加上前述交通部的臺中市公共運輸市佔率與私人機動運具市佔率增減,戳破臺中市政府的文宣畫皮,搭公車十公里免費並把BRT降級為優化公車無助於提升當地公共運輸市佔率,更使臺中市民重拾私人機動運具出門代步,導致臺中市交通動脈臺灣大道尖峰時段塞車現象更嚴重,導致惡性循環。臺中市政府犧牲市民公共運輸服務品質和業者權益,運輸業者缺乏正面誘因,就不會主動提昇服務質與量,不滿公車服務品質開倒車的台中市民自然把帳算在市府頭上。 世間沒有白吃的午餐,臺中市的搭公車十公里免費里程加碼與臺灣大道優化公車等措施根本是失敗的,淪為選舉掛帥政策賄選,導致市民、業者和政府三輸。臺中市乃至其他縣市的前瞻建設軌道運輸工程項目,若無路網完整、班次密集、價格合理的公共汽車服務體系接泊相輔相成,建造與營運沉澱成本高昂所費不貲、效益更被灌水高估的軌道運輸公共工程,恐淪為好大喜功浮誇心態主導的蚊子建設。中央與地方政府宜多管齊下抑制私人機動運具數量成長。包括對私人汽機車課以更高的用路成本(包括調漲牌照稅,隨油徵收燃料稅與空汙稅),不宜因討好選民考量怠於作為,並提供更便捷與營運成本經過精算的公車路網,方可使前述軌道建設公共投資免於乏人問津下場。
-
金門設置垃圾焚化爐之芻議
106年7月13日及14日筆者相繼於金門日報地方新聞讀到有關金門新塘垃圾掩埋場暫存上千噸垃圾產生沼氣,並二度引發自燃之新聞略以:「…受到垃圾爐渣運回問題喬不攏的影響,金門地區的垃圾轉運台灣本島自今年六月初停止運送,新塘垃圾掩埋場暫存上千噸垃圾,囤積的垃圾日前產生沼氣並二度引發自燃,溪邊、東村、西村居民憂心忡忡,期盼相關單位儘速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及金門年產約1萬3000噸生活垃圾,2010年底起海運轉至高雄市焚化處理,迄去年9月因當地委託的廠商已無法辦理底渣再利用,遭遇底渣無處可去的困境,高雄市政府要求代燒的各縣市建立互惠機制,協助處理底渣,比例為1:1.67(每處理1公噸垃圾,需回運1.67公噸底渣)或1:1.8(回運1.8公噸底渣資源化產品)。其後,金門縣環保局針對底渣再利用處理,2次辦理招標案,均因無廠商投標而流標,高雄市政府在上個月發出最後通牒,並自6月3日起以金門縣無法回收底渣,未能建立互惠機制,禁止金門縣垃圾進場…云云」,雖然如今垃圾問題已暫時解決,但長遠計著實令人擔憂。 金門島總面積150平方公里,由金門及烈嶼等12個島嶼組成,島形中狹,東西較寬,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約於4月至9月降雨,年降雨量稀少及分佈不均,地層以花崗片麻岩為主,土壤則為砂土及紅壤土,土質貧瘠,島內商業市集以金門三城區(金城、山外、沙美)及烈嶼東林為主,全部可耕地面積約6300公頃,惟僅宜旱作雜糧「如高粱、小麥(高粱及小麥供釀造金門高粱酒之用)、地瓜、芋頭、花生等」及部份蔬果栽培「如大白菜、油菜、空心菜、高麗菜、蒜頭、西瓜、香瓜」;至於對外交通分別有客貨輪及航空公司提供金門台灣兩地海空的客運服務,2001年起更劃時代開啟兩岸小三通,如今,透過小三通往返海峽兩岸已達千萬人次,金門設籍人數亦高達13萬人,惟卻無設置自我及現代化的垃圾焚化爐,以處理每年高達約1萬3000噸垃圾,並維護金門地下水質不受滲透垃圾水汙染! 再者現今對於爐渣再利用,只要將底渣經熟化等程序可與預拌混泥土混合做為公共工程使用,已有先例,按2017年1月20日20:00自由時報電子報/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焚化爐渣使用率僅60% 環團籲強化再利用技術」一聞報導略以:「焚化爐底渣亂倒問題嚴重,廢棄物清理法去年底修法通過,但面對各地飛灰、底渣掩埋危機和再利用不足環保署指會先落實管理機制,提高底渣品質和再利用率……。台灣每年有400多萬噸垃圾進焚化爐,產生30萬噸飛灰和90萬至100萬噸底渣,飛灰固化掩埋,底渣有20%掩埋,另外經熟化等程序可與預拌混泥土混合做為公共工程使用,像回填土料等,去年發生多起非法棄置事件,使用率僅60%…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也與會聽取建言和討論,她說廢清法修正後,政府有法源依據能更強化管理,不再讓非法業者以產品之名行亂丟之實,同時加強控管底渣品質,符合公共使用標準,希望將去年6成的再用率,提高回到8成,目前相關技術提升也有台灣營建研究院等顧問公司再發展。這次日本、德國焚化爐、環保等相關專家業者提出經驗,利用高、低溫融溶、燒結等技術做環保瀝青、環保水泥等,像日本焚化爐與水泥業合作,客製化環保產品……云云」。 金門島設籍人數高達13萬人,透過小三通往返海峽兩岸亦達千萬人次,此外,還有海漂垃圾問題。因此,設置自我及現代化的垃圾焚化爐「借鏡台北市北投『木柵』或新北市安坑垃圾焚化爐」,值得思考。
-
公務機關不能開冷氣,不能硬性規定
民進黨政府意識形態擋核電,終於吃到苦頭了。尼莎颱風來襲,毀了一個輸電塔,行政院搬不出甚麼供電辦法,竟然要求公家機關中午要關冷氣兩小時,改吹電扇就好。 這真是繼年金改革後,又一對公務員不友善的作法。只公務機關兩小時不開冷氣,對整體供電有多少影響呢?此外,中午正是最熱的時候,要公務員冒著暑熱上班,豈不是讓大家坐立不安,上班效率打折? 或許說,四、五十年前,大家也只吹電扇上班,現在為何不可?但彼時氣候沒那麼炎熱,當時辦公室建築亦較通風,不像現在多是中央空調密閉式空間,一沒冷氣,想必很慘。再者,硬性規定大家只能吹電扇,又得為每人買一把電扇,不僅花費公帑,又佔空間。 此外,有些公家機關如博物館、圖書館、戶政事務所……等等,辦公地方也常就是為民服務地方的公共場所,政府不是一向鼓勵民眾到公共場所共享冷氣以節電,現在如要關冷氣,那民眾也會跳腳的。 一個政策要宣布實施,一定要考慮周全,也要有些彈性,公務機關不能開冷氣,看來應該不能硬性規定才是。
-
金門荒蕪營區或電影院活化為長照及日間老人養護中心之芻議
明清以降,金門飽受海盜與戰火蹂躪,以國共內戰最為慘烈,期間為軍事安全與娛樂官兵之需,政府遂於各地興築軍事營區或電影院,如今,金門已從過往戰地,逐漸蛻變為觀光重地,舊時興築的軍事營區或電影院,日漸荒蕪或拆除,在現今我國人口日益高齡化的時代,相關單位,為何不編列預算或加以活化為人民之長照及日間老人養護中心?並設置老人復康接送巴士及收取低廉安養費用,如此,自然無須再花鉅額經費在各地重新興築長照及日間老人養護中心,更可增進在地人民之就業機會。 家母今年高齡83歲,金門大地村人,襁褓中,過繼沙美王家當養女,最後成童養媳,為人熱善好施,常不計錢財或食物,救濟老人家,誰知自己年老時,因長年身患糖尿病及口腔僅剩稀疏2顆牙齒咀嚼食物,著實需晚輩不時關心,惟天不從人願,次(么 )子及女兒在外工作, 2014年夏暑,家母在金門差一點失去生命,蒼天憐惜,昔日有位小埔頭老鄰居阿秀返金,並前往家裡探望家母,並利用臉書傳送家母照片及通知我,我不久遂立即趕回金門探望家母及通知我姊,2014年7月下旬胞姐將家母帶到台灣南部調養近8個月,其實胞姊與其先生之弟媳,平時早已以相約每月輪流各15天照顧其八旬婆婆,時間長達20年,此時,家裡又多一個來自金門的老母親要照顧,著實相當辛苦,世事難料,誰知家母日漸脫離營養不良,但繼之,卻是無法單獨站起步行及與人對談和瀕臨老人失智及屎(尿)失禁等情事。 人要活,就又要動,家母會如此,我覺得,實乃高齡家母整日在胞姊家,不喜歡起身走路運動及觀看電視或與他人交談,才會如此,2014年2月15日(週日)清晨3點毅然開車南下,並於當日下午13時將家母載回臺北,那時適逢2015年春節前夕,我在家獨力一人照顧家母9天,春節後,我開始周一至周五日風雨無阻的早送晚接家母到住家附近私立日間老人安養院(安養費用2萬元,周一至周五夜間及周休二日我自己一人照顧)及回家,回首2015年2至12月及2016年12月底迄今,筆者每天清晨5點叫醒家母起床及打理其早餐和服藥,並與家母天南地北聊天和訓練家母走路到住家附近安養院,晚上則是重複清晨步驟,並讓家母穿復健褲(目前使用衛生棉式尿片,早晚各1片)及練習自己上廁所與擦屁股及拉褲子和穿衣服,周休二日則讓家母全程持單腳拐杖在住家附近溪邊散步兼練習走路,過程雖艱辛及需要耐心,惟令人開心的事,如今,高齡83歲家母虛弱的身體及步伐,日益硬朗,以及擺脫失智與遠離依賴輪椅代步。 希望藉此文,能喚起公部門思索將金門諸多荒蕪營區或電影院活化為長照及日間老人養護中心與設置老人復康接送巴士及收取低廉安養費用,並期望世人重視孝道,家有一老如一寶,不管你我是否窮途潦倒或家財萬貫,幼時父母養育我們,你我長大後,當換我們照顧父母,何況,現今你我對待父母的態度,更是子女們未來學習與效法對象!
-
強健體魄從重視運動開始
有人分析宋朝因為重文輕武,只提倡文治不講究軍事,國勢大衰。然而史學家陳寅恪提出不同的看法:「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也有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從不同面向觀察一個朝代的興衰,各有不同的觀點和結論。回到現代,一個國家的存亡,絕對不是單一原因可以決定,而大家最有共識的是,只要失去健康,不管人一生如何努力,都是沒有價值的,因此,健康的追求應該是國家照顧百姓最高原則。 學校追求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是現代教育的理想,但是,實務上因為升學主義掛帥,社會群體價值混亂,家長對教育的理念自我衝突,無所適從,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讓孩子在補習班受更多的壓力,怕孩子跟不上時代,更因為少子化,任由孩子予取予求,讓孩子沉溺在3C產品中,許多孩子作息不正常,愈到大學愈嚴重。食安問題殘害孩子的健康,影響孩子的發育。在教育現場,現在學生健康可預見的重大危機一是視力,二是毒品。 2017媒體報導指出:「台灣視力危機 小六學生近5成近視。台灣「視」力危機很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世界各國近視率介於8%至62%之間,但衛福部國健署2010年近視調查,18歲以下近視率高達85%,原因同樣與教育方式和太早接觸3C產品有關。」而毒品侵入校園,毒害學子日趨嚴重,台灣小小的面積,學子的健康問題嚴重,國民的健康攸關國力,提倡健康與實際的履行健康管理,是目前國人不可忽略的重要生活要項。 幾年前到紐西蘭旅行,在小學看到每日下午三點以後,學校就放學,全部的學生開始運動,假日參訪中學,校長身著運動服,並告知校長夫人是「運動員」,正在準備參加賽事,紐西蘭人口不多但運動實力頗佳,這是全國人民對運動的重視,君不見紐西蘭國家代表隊實力強勁,橄欖球、籃網球、板球、聯盟式橄欖球、壘球、划船、輕艇和自由車在世界上的競賽都有優異表現,極限運動和探險旅行也全球知名,經過統計若以「單位人口奪牌率」衡量,其在奧林匹克運動會、大英國協運動會皆表現名列前茅。到了皇后鎮,放眼望去都是運動風景。 每年都有無數的體育競賽,台灣的體育競賽是少部分的人在關心和參與,比賽得獎媒體便大肆宣揚,比賽輸了開始怪東怪西,如果,體育是全民生活的一部分,健康是最重要的,那台灣許多疾病醫療的支出可以省下許多,學生的健康休閒可以成常態,從源頭管理,勝於末端的補救,政府對全國的體育和健康政策應該更努力。 台灣的體育不被重視,從村落的運動空間不足就可以看出端倪,最近幾年慢跑和自行車的比賽風行,一窩蜂的人在跑馬拉松和騎自行車,而運動需要以年齡和體力多樣性的推廣,只有少數健康訴求的民眾在運動是不行的,健康的追求要成為國民的習慣,還有一段路要走。
-
自己的傘自己撐
去年九月一張父親在雨中為四歲兒子撐傘的相片在網路流傳,照片裡的主角很快被肉搜出來,是一位在紐約工作的華人。這位父親被封為「最帥背影」、「雨傘老爸」,他認為把傘給兒子遮雨,自己淋雨是一種本能。這是一種照顧家人的心態,也是有能力者照顧弱勢者的表現。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許多視察場合被拍到的照片都是自己撐傘,但在去年十月訪問英國時出現老婆幫忙撐傘而被批評不紳士的畫面。可見自己撐傘或是幫弱勢者撐傘是關懷人的基本能力。 2017年6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丁向克里姆林宮無名烈士墓獻花,淋雨也不撐傘來表達敬意。2013年10月1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碑致敬,下起大雨卻收傘默哀,其他高官紛紛跟進,雖然身體淋濕,傳送出來的影像卻感動人心。 或許有人說這是作秀,但領導人願意做出正確的示範就值得表揚,反觀國內的高官,連忠烈祠致哀都不願前往,南部某市市長、副市長兩手空空,讓隨扈為其撐傘的照片更在網路到處流傳,為人詬病,被質疑這些高官的手是不是失去自己撐傘的功能。當美國總統川普上周在德國參加G20高峰會返美,在馬里蘭州轉搭直升機,為執勤的標兵撿拾掉落地上的帽子,這雖然是很小的舉動,卻溫馨感人。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傘自己撐!如果人民選出來的公僕,連自己撐傘的能力都沒有,我們還能相信他有甚麼承擔的能力呢?如果連表面功夫都做不到,又怎麼能相信他嘴巴承諾的美好未來? 自己打傘自己撐傘,平民百姓都能辦到,台灣是民主國家,高官應當身為表率自我要求,而不是習慣被隨扈服務,遠離人民的平常生活,久而久之,是不是高官出門要戴頭盔呼吸新鮮空氣,來區別民眾跟高官。希望謙卑的政府官員來真心傾聽,不求收傘淋雨來感動人,只望大官出門能少點鐵絲網,能自己撐傘,多點人性。
-
陳抗、恐攻差很大
新聞報導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黃耀南在臉書發文指出,反年改人士可能在世大運期間,到舉辦場地陳情請願,讓國際媒體看到政府「倒行逆施」,但政府卻將相關活動定位為「恐怖攻擊」,痛斥政府「帶頭汙名化」。其中,陳抗和恐攻其實真的有天壤之別。 所謂恐怖攻擊係指個人或組織基於政治、宗教、種族、思想或其他特定之信念,意圖使公眾心生畏懼,而從事計畫性或組織性之重大犯罪行為,又實施恐怖攻擊或參加、資助恐怖組織之人員稱為恐怖分子,恐怖分子三人以上者,且有內部管理結構,以從事恐怖行動為宗旨則稱恐怖組織(內政部警政署編,反暴力恐怖攻擊常識彙編,內政部警政署,2012年10月,頁1)。反之,陳抗只是陳情抗議的簡稱,有可能事先依集會遊行法提出聲請,也有可能未依法聲請,然無論如何,陳情抗議者本身的成員及屬性,與恐怖分子,絕對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年金改革是屬現今政府當前重點改革項目,受改革對象想表達意見,訴諸陳情,亦屬當然之事,惟若政府視之如恐怖分子,所導致之後果,不僅激化團體間的對立,更加深社會本可修復的裂痕,難道這樣真的是蔡政府所期待的改革結果嗎?況且若藉由維安縝密的部署,一方面讓陳抗人員可以表達意見,另方面讓維安對象也能安全無虞,難道兩全其美不是更好的方法嗎?何必硬要將陳抗人員當成恐怖分子呢?蔡政府若將陳抗的退休人員當成是恐怖分子,不僅是醜化這群人,更是澈底和這些群眾劃清界線。此時此刻,政府應該好好思考如何緩和社會紛爭,修復不同群眾間的裂痕,或許這才是政府當前首要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