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勸君惜取少年時
北宋的邵雍先生曾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鼓勵學子要勤學,要在人生最好的時間點努力。過去沒有電燈,人們必須仰賴自然的光源,於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著自然的韻律,一天之始,睡得飽,體力最好,精神最清明的時間無非是在清晨,所以,此時做起事來最有效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是萬物甦醒之時,是生命的初始,有無限的寄望,此時努力,可有一年的盼望,成功的機會和時間都有餘裕,但是重點在「勤」,在於立志,如果是怠惰的心態,就會變成「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過得秋來冬又至,不如掩卷待來年。」掌握不到學習的好機會。 諸葛亮〈誡子書〉短短八十七字,明確指出學習的「立志」時間和心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嘆窮廬,將復何及。」「定靜」的觀念從<大學>早已記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太多前輩告誡要從小就珍惜時間,《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當然學習的路上「不怕慢,只怕站」,只要有所頓悟,願意當下立志並且辛勤用功,成功的人也不少。現代人擁有許多好的時機,優良的科技學習利器,活到老學到老是必要的。網路有大器晚成者的信息圖舉了十五位年紀比較大才成功的名人:畫家梵谷二十七歲前只會素描;拳王洛基‧馬西安諾二十歲前從沒打過拳;婚紗設計師王薇薇三十九歲才開始進行婚紗設計;百歲老人福傑‧辛格:八十九歲開始第一次參加馬拉松,一百歲時跑完了二十六英里,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近代中國畫壇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齊白石也是起步晚,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十二歲學木匠,十五歲學雕花木工, 二十七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日後成為一代大師。追求夢想要逐夢踏實,要勤奮努力的前提是不能缺的。 蘇洵中年立志有成,梁灝經過多年努力八十二歲才中狀元,成功的過程在立志在堅持,看到身邊的人勤學,人的意志會受到鼓舞,越早受到激勵。在年少的時候勤學,會更有機會,「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雖然有老學而成的例子,但是,機會是屬於準備好的人,也是屬於有志向的人,年輕力壯,身體好的時刻,能事半功倍,杜秋娘<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光一去不復返,金錢無法換取時間,還是要趁年輕努力。
-
非典型就業者創新高的警訊
據報載,主計總處近來公布統計,從事部分時間、臨時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合計八十點五萬人,為歷年最高,占全體就業者百分之七點一一。這代表每一百個人就有七個人是這樣的情形,而可能因為職業特性、找不到全職工作,或是尚在求學或實習階段,但日益攀升的情況下,非典型就業者創新高的警訊不容小覷。 那樣的警訊是必須要注意的,例如職場工作的正式職缺並不多,即使開缺,也都是兼職,而那樣兼職的工作經常是合約制,對於目前的工作是有聘期的,所以非典型就業者多的情況下,自然聘期結束,許多人將會失業,而即使是職業特性,有技術性質,如果聘期不長,也只能依照每個工作流程去完成,並沒培養人才。 而那樣的惡劣工作環境所存在的工作很雞肋,不見得找就有機會,就算找到也做不久,賺的錢也不夠養活自己,物價還一直高漲,而就算讀了博士也無法獲得保障。例如看到報導有位取得博士學位的人,然後沒有找到工作,就成了四處打工的人,畢竟學術圈是僧多粥少,真要找到教職很不容易,只能暫時打工及觀望。 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除了公私部門在民眾工作職缺上的整合,還有辦理聯合職訓課程,並提供具體的就業機會,至少在目標上,要讓非典型就業者的數量減少,也要讓他們取得應有的福利。而每年分析出來的數據也該就細目去參考,然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方向,不再只是打零工或兼職過活,而是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
-
請不要再寫「君」稱謂好嗎?
日前我去圖書館隨興借了一份十幾年前的民生報閱讀,無意中讀到「民生論壇」,曾以「寫信稱『君』實在不宜」為題,作為社評,茲摘部分原文如下: 「長久以來很多人有過一種經驗,就是收到來信,稱收信人為某某『君』。此一稱謂相信對絕大多數有教養的人來說,都會感到粗魯無文,很不愉快,但行之已久,也沒辦法反應,祇有忍受,聽任這股歪風蔓延下去」。 讀之甚獲同感,並引發我的聯想,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相同的經歷過,不論是私人團體,抑或是政府機關的公文、通知單、申請書、表格等等,給百姓、民眾都一律稱「君」,大家也都已見怪不怪,樂於接受,也從未有人提出糾正,久而久之,習慣便成自然,也就將錯就錯,事實上,這是不對的。 這使我聯想起很多年前,我在報紙上也看到一則報導:台北縣教育局發一封邀請函給師大一位陳姓教授,請他到台北縣國中小訓育主任研習會去上課時,因為在信封上稱其為「某某君」,這位認真的教授收到信後甚表不快,先打電話給台北縣教育局陳局長,結果也沒有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釋,陳教授乃以「拒講」來表達了他的不滿之意。他認為主其事者太沒有禮貌,並把這件事報告給教育部時任國教司方癸明司長,以示抗議。 另有一則發生在不久前,語文與創作女作家廖教授,受邀至台中亞洲大學演講,但校方在其網路平台系統簡介稱該教授為「君」或「小姐」,而同樣受邀的資深媒體人陳○茜?稱「教授」,讓廖感到不舒服,未受尊重,直接婉拒該場演講。由這二則不宜的稱謂觀之,足證爾後信函、邀請函不應再稱「君」,否則衍生不必要糾紛就不好了。 我們對上述兩位教授,這種認真關懷社會風氣與禮俗敢於說「不」的精神表示嘉許,同時對於長久沿襲下來不當「糾舉」也表示無限的贊佩。中國原是非常考究禮俗稱謂的社會,由於親屬關係的區分細密,甚至連誼屬都有鄉、世、寅、學等之明分。特別在見諸文字時,格式上亦有「抬頭」、「低署」等尊卑之別。我們無意在此闡揚要大家把信寫成秋水軒尺牘那種格式,更不想恢復如昔日訃聞上對長幼序列的那麼多講究,可是像上述專業教育傳授機構,連這最起碼一點點禮貌,身教言教都無法帶頭示範,還談什麼傳道、授業、解惑呢?難不成要求對外行文時,被邀請的教授統稱為「先生」(古代尊稱老師為先生,男女皆宜),總不算過分吧!何況,凡是見過世面的人都應該可以查覺,尤其在西方進步的國家中,這些方面也都是非常講究的,因此,我們希望今後不管是私人或政府機關,對外行文,務請正視千勿再稱「君」了,因為它代表著我們這個社會上人際關係的日趨粗鄙,缺少禮貌,甚至辨別尊卑語彙的能力都失落了,如今有人敢冒大不韙挺身出來匡正,豈不是一件非常有意義之事嗎? 禮儀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一個有禮貌的人也表示他有修養。這「君」在中文裡稱謂人時向無尊敬之意。有人說此係來自日文,但日文中被稱為「君」時,尤少敬意。拉雜寫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大家瞭解其意義之所在,雖然時下很多仍有以「君」稱謂的,雖然不致感到不愉快,但總覺得不應該如此。 稱「君」或稱「先生」、「女士」來統稱之,也只不過一字之差,舉手之勞而已,何樂而不為呢?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祈請大家不要再用「君」稱謂了,好嗎?
-
虛耗倉廩浪費國防預算的軍事訓練役
明年起國防部將停止義務役徵兵制,民國83年次(含)出生的役男將全面改以短短四個月、僅具有象徵性意義、聊備一格的「軍事訓練役」取代,以修兵役法方式避免修憲且維持徵兵制表象,並分成兩階段施訓,第一階段為五星期的「入伍訓練」,第二階段「部隊訓練」在常備部隊實施。不久前國防部更宣示軍事訓練役男分發常備部隊將隨主戰部隊操課,甚至投入「基地訓練」與「漢光演習實兵演練」等年度重大演訓,國防部聲稱可強化軍事訓練役男之戰鬥、戰技專長職能與編制武器操作熟稔度。 然而,筆者對國防部這種與戰列部隊實況脫節的決策實在難以苟同。此舉等於是加長版的救國團暑期青年自強活動戰鬥營,要作戰部隊充當軍事訓練役男保母,粉飾募兵績效門可羅雀、戰鬥部隊編現比不足的窘狀,把只受過五週入伍訓、省略兵科專長訓練程序的軍事訓練役男直接丟到作戰部隊塞,甚至投入實兵演訓充人頭,只會為人少事繁的作戰部隊基層連隊徒增困擾,不僅容易損壞天價的武器裝備更會產生不預期的致命危險,對實兵單位與役男個人都可能造成危安因素。在礙手礙腳無法落實「從嚴、從難」演訓前提下,浪費寶貴的國防預算與時間、人力、物力等資源莫此為甚!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國軍教戰總則更指出:訓練乃戰力之泉源,戰勝之憑藉。就筆者服役經驗所知,役男完成兩階段入伍訓練,鑑測合格後分發部隊,歷經駐地訓練,「專精管道訓練」階段,才具備基地訓練進訓資格,再歷經為期十三週的基地訓練通過測考合格後才是能執行戰備任務的合格戰士。然而現在被塞到各實兵部隊的軍訓役男,僅完成第一階段入伍訓練,根本不具備基本戰力,卻要被丟到實兵部隊,甚至參與漢光演習。豈非如孔子所云:「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況且,就以陸軍來說(海空軍亦然),基地訓練進訓單位評比結果,攸關受測單位主官管等常備役軍士官的考績暨升遷,所以國防部這項違反專業的政策,不僅影響實兵部隊戰鬥力,對實兵部隊基層連隊幹部升遷考績也不公平。 軍以戰為首,作戰部隊理應處於隨時可投入戰場的狀態。如今還得分神擔任軍訓役男的保母,必然陷入蠟燭兩頭燒,吃力不討好動輒得咎。更荒謬的是軍訓役男塞到實兵部隊,需要幹部領導統馭管理,但國防部並未調整編裝,在實兵部隊設立專門職缺,完全以臨時性任務編組方式,從現有基層單位調遣現有軍士官支援這樁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原已嚴重缺員的基層連隊編制內軍士官,又要被挪用充當「黑官」,無法獲得應有的薪資加給或人事資歷。勢必使常備軍士官幹部因工作負荷疲於奔命,士氣大受打擊,內部管理糾紛更將弊端百出。 國防部決策階層宜正視常備幹部缺員的作戰部隊被硬塞軍事訓練役男衍生的諸多棘手問題,以目前武器裝備複雜程度來說,已縮短成一年的義務兵役尚且無法使役男成為合格戰士,況乎被壓縮到只剩四個月、實際在營天數還被例假日與軍訓課折抵天數七折八扣、形同過水、到此一遊的軍事訓練役?以目前做法,十一週的部隊訓練更只是浪費作業維持費與捉襟見肘的人力、物力、時間等資源而已,愚見以為短暫的軍事訓練役不宜拆成兩階段,宜讓這四個月在同一新兵訓練單位實施,使軍訓役男成為培訓門檻和維持成本最低的步兵即可,不宜再往各軍種或兵科作戰部隊塞,讓軍事訓練役男在短暫役期中培養服從軍隊紀律命令和培養團隊默契、鍛鍊體魄等習性更重要。國防預算困窘,甚至被蔡政府刪到不足GDP 2%(蔡政府選舉訴求是GDP3%),實兵訓練場地與訓練時段屢遭民粹抗議杯葛、被大幅壓縮的國軍,宜把資源花在刀口上。
-
身在公門好修行
常常聽到「身在公門好修行」這句話,有智慧的人都能體悟出是在奉勸當今為官掌權之人,能秉持謙卑、祥和與圓融之心態,藉著在公家部門時,握有權力之優勢,儘量去服務群眾,幫助百姓,依法而行政,依法辦好,甚至是只要不違背法令,也應行政服務百姓。這是詮釋依法行政最新的權變理論。為官掌權之人,倘能造福百姓,服務群眾,自然是一個無私無我,心繫百姓的有德之人,有此修為與作為,倘若將來即使是退休離開工作崗位職場返回社會基層或家鄉故里,也必定是位令人懷念與尊敬的長者鄉彥。這樣的人在爾後的生活日子裡自是快樂幸福,怡然而自得。 人不可能一輩子平順,正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看看當今政黨政治的官場文化,起起落落,變化多端,今日的部屬,或許是明日的長官,當你不再坐擁高位,正所謂「落架鳳凰不如雞」,所以人得領悟「身在公門好修行」這句極有意涵的語句。 民國七十九年,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調任高雄市立三民家商學校總務處事務組長,負責營繕工程招標、大宗採購案件等工作,會計室是一位資深的女性主任,她不會像以往幾任會計主任一樣,死守著食古不化的會計法規,拿著雞毛當令箭,吹毛求疵,屢屢刁難大小請購案,弄得各處室同仁們怨聲載道,抱怨連連,而會計室成天爭吵聲不間斷。她很有智慧,活用了僵硬的會計法規,也運用了嫻熟的會計專業知能,甚至幫忙尋找解套的方法,解決了很多礙難案件,讓各處室同事同仁感激不已,既圓滿辦好了公事,也博得了同仁們尊敬與感激,再者自己也神清氣爽、心矌神怡,上班心情好得不得了,真正達到了「身在公門好修行」的修為層次。 近日駕著四年前退休時在高雄購買的中古車,前去金門監理所驗車過戶,由於高雄市所發的車牌過長,蓋住了車牌燈,多年來驗車屢遭打槍,心中一直鬱悶著,當日我直接找上金門監理所楊姓女所長,敘述我之觀點,告之交通部未能考量有部份中古車不適用大車牌,這不是我們這些守規矩納稅人的過錯,當局不應把這種麻煩轉稼歸責於我們,造成我們的困擾,她頗能認同,隨即指派一位陳姓組長全程陪同協助,驗車並換成金門小車牌,讓多年來的困擾與紛爭,迎刃而解。楊姓女所長深明大義,誠心解決民眾難處的心態與智慧為身在公門好修行的註解,作了一個最好的詮釋,值得尊敬。
-
勞動人權的立法智慧
勞動人權一直是全球各地關注的議題,最近台灣吵得沸沸揚揚的一例一休的議題,當然也是勞工權益的一環,休假是勞工朋友的小福利,但在業主眼中怎麼變成如洪水猛獸,儘管員工在雇主身邊能獲得薪資與福利,不過這些薪資與福利都是員工們付出時間與勞力所換來的,業主也不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立法是為了保障一般勞工的權益,而能夠制衡雇主,以免成為空口白話的空頭支票。有些雇主在聘僱員工時,為了吸引人才進駐常會說得天花亂墜,實際進入公司工作,其福利與待遇卻不如預期,勞基法也正是保障勞方才立法的,政府應該正視這樣的原則。 一例一休原本的用意在於能周休二日,但現在行政院的版本卻與原本採納的周休二日理念大相逕庭,以至於勞工現在上街抗議,但資方也不應趁此賣乖,大佔勞工便宜,因為法案進入立法院還會有變數。我們是否真的認為勞工休假真的會影響台灣整體經濟,還是只會影響部分產業而已?在國外,以歐洲為例,工作並非他們的全部,他們的休假時間比台灣的我們多出很多,但為何歐盟的經濟依舊能正常運作?即便近年的高失業率成為歐盟的陰影,但整體來說歐盟仍舊與世界經濟趨勢一同上揚。 歐洲國家的勞動人權比起台灣實在差太多,他們可以啟動罷工,藉此制衡雇主的予取予求,台灣人卻認為罷工是無理取鬧的行為,在台灣很少聽聞有某工會實施罷工,就連前陣子的華航事件,也不得不對資方低頭,甚至工會員工被資方視為眼中釘,這些問題都是對勞動人權的傷害。台灣既然是人權國家更應當善待勞工大眾,政府不能因為資方的某些手段,例如:威脅撤資、不投資台灣等恐嚇性的作為,而對人權這個更高的價值棄守。 既然理解人權是普羅價值,台灣政府更應當在法規保障上更仔細斟酌,很多時候勞工的權益除了被保護,更應該要進步。資方當然以賺錢為最高目標,也通常是他們最主要的考量,他們當然會反對勞工擁有越多的福利制度,好像勞工的福利愈多,對老闆愈不利似的。實際上,老闆不過是從超跑換成一般進口車罷了,真的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安定嗎?但勞工從兩萬二加薪為兩萬五,可能對一個小資家庭來說真的有很大的影響,這樣相對的例子大家應該能體會。資方可能需要承擔經營事業的風險與壓力,但一個成熟的企業如果經不起員工多放一天假,倒不如承認自己沒能力經營。 在台灣一天工作八小時,月領兩萬多元,大多數的勞工不過是發發牢騷而已,要向資方要求更多,反被資方計較勞工對公司的貢獻多寡,勞工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對資方低聲下氣,雙方的關係愈來愈僵,而政府這時如果不出面緩解雙方的不平衡,這樣才會引起更大的社會衝突。我們面對難題與衝突應該要會尋求以同理心去對待,而非一味的否定對方的觀點。現今我們在處理勞資衝突時為了不走向極端,更應用多面向的智慧來解決勞資問題。
-
珍惜傳世經典
金山銀山也有掏空的時候,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資產不是金銀財寶,而是好的教育,讓孩子成人之後能解決問題,克服人生的困難。良好的態度,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上獲得貴人相助。 對於學習態度一向堅持要認真,「勤有功,戲無益。」「戲」可以解讀為不認真的態度,而非「遊戲」,有教育學者認為兒童在遊戲中也可以學習。兒童心智未成熟,遊戲是兒童的需求,在趣味中習得技能和人際關係,君不見凡兒童遊戲,孩子全心投入,雖時間短暫卻非態度隨便。一旦養成專注的習慣,做事成功的機會就很大。「列子‧說符」有歧路亡羊的寓言:「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為了追尋遇到歧路,浪費人力和時間,終無所獲,所以要專注不要分心古有明訓。 之前教育部課審會大會,決議高中國文課綱文白比率由目前占45%到55%減為35%至45%過程引發文白之爭,整個社會沸沸揚揚,先不論比率,重點是教材的使用是教師教學的參考,教育內容有教法和教材,自古至今選用教材是教育的專業,使用教材須經過教師的轉化,不是死板板的照本宣科。善教者可以讓教材活起來,不善教者可讓好教材失去功能。試想時代變遷,古文與現代文數量之磅礡,難以計數,經過時間篩選的千古經典,是人類的珍寶,如果沒有傳承,實在可惜。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一個學說,一個觀點要能深入瞭解才能給予批評,也要深入經典才能抉擇教材,為師者必須廣泛閱讀,文白兼具,有深厚的文學才能針對教材提出自己的觀點和面對社會的挑戰。 「三字經」全文雖只有一千多字,卻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三字經是一部雖然是儒家思想教育兒童的基礎教材,也是學習態度的激勵教材,其文詞精粹、容易上口。雖然許多人對經典閱讀或文言文有意見,但每個人的教育哲學觀不同,無法強迫其接納一家之言,但,教師依據的教材要隨著時代做解釋,一部書可以傳世的也許僅僅一句話,不符合社會需求的要剔除,保留優良的精華。 古今中外都有值得傳世的經典,百家爭鳴才能激盪出多元觀點,如果有家庭和學校能夠把握孩子學習的契機,不管是灌輸或薰陶,對孩子的品德和學養都有幫助。
-
不可能的任務
當前全球各國致力節能減碳,但我國碳排放量顯然因政府死抱非核家園神主牌不放,且發電單位成本高昂的綠能發電比重低百分比難解燃眉之急,使天然氣或燃煤等石化燃料發電所佔比重節節攀昇,高達2億5817萬公噸創歷史新高,煤電是碳排放主要來源,燃煤發電比重更因電力需求需填補廢核後衍生的缺口水漲船高,去年占四成五,三年後更可能增至五成。根據台大的研究,2014年間有6千餘人死於PM2.5。民進黨與蔡政府矢言減碳卻又規劃引進燃煤或天然氣發電機組,既要滿足民生與產業發展用途有增無減的電力需求成長,又要緊抱非核神主牌不放,在自相矛盾情況下猶如抱薪救火,減低碳排放量在政治與政策面均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奢談能源轉型? 台中市梧棲區火力發電廠是發電裝機容量舉世第二的燃煤發電廠,也是台中都會區重大空污源,每日排放大量空污物懸浮微粒進入大氣層,過去大肚山麓明朗的藍天現在卻經常蒙上一層灰撲撲霧霾,能見度也大受影響。台中市民死於肺癌與肺腺癌人數年年上升,恐與空氣品質惡化、空污嚴重有關,已引發中、彰、雲三地強烈的民意反彈聲浪。行政院環保署和經濟部、台中市政府,日前針對台中火力發電廠之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等化學物質排放量議題到台中召開說明會,聲稱空污物排放狀況已改善,卻遭到在地選出之中央與地方民代抗議,引用官方統計數據質疑反駁,甚至拆穿環保署刻意放寬「紫爆」空污警報排放物濃度認定標準,使環保署難以招架場面尷尬。 民進黨與蔡政府的「二○二五年非核家園」主張將核能發電機組完全汰除,未來我國發電結構中火力發電佔八成(天然氣五成,燃煤三成),若核能發電機組由火力發電機組取代,勢必排放更多碳化合物與PM2.5懸浮微粒進入大氣,今火力發電機組多位處中南部,將除役的核能發電機組多位在北台灣,北台灣實際居住工作人口將近全島五成,主要工商業活動也以北部為主,若核能發電機組除役,每至盛夏台灣用電量增加導致供電吃緊,中南部火力發電機組勢必輸出更多電力,應付北台灣用電需求,因而排放更多碳化合物與PM2.5進入大氣層。 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去年統計數字,苗栗以北PM2.5 (μg/m3)濃度多低於20,苗栗以南則必大於20,火力發電比重增加對台灣中南部空氣品質和居民健康構成重大潛在威脅。把台中火力發電廠燃煤發電機組更換為天然氣發電機組無助於解決問題。對照台中市政府的「宜居城市」文宣訴求更屬諷刺。 天然氣發電平均每度排碳量約比燃煤發電少一半,但仍比核能發電多上數倍,每度電價比燃煤發電乃至核能發電更貴,為兌現民進黨非核家園選舉支票,台灣中南部居民除需忍受電價上漲,還得概括承受氣溫上升、空氣品質惡化乃至罹患肺癌或其他呼吸道等循環器官疾病機率增加等社會成本,犧牲中南部居民健康與環境品質維持北台灣工商活動,對民進黨大票倉的台灣中南部居民公平嗎?蔡政府與民進黨是如此回報支持者嗎?非核家園未見其利先受其害,台灣中南部更淪為空污肆虐肺癌家園。這就是蔡總統和民進黨承諾的無核家園美麗新世界?台灣每人平均碳排放量已是全球平均標準兩倍以上,連燃煤消耗量舉世第一的對岸去年都已減少百分之一點六,對岸更與南韓取消興建中的燃煤電廠或不再規畫。反觀台灣燃煤消耗量因火力發電比重持續上升同步增加,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五大煤炭進口國,長此以往不僅有損我國國際形象,台灣產品更可能因碳排放足跡高於國際標準招致國際制裁,民進黨與蔡政府一味強調非核家園,為護其神主牌和保住經濟成長,不惜犧牲國人健康與台灣產品出口競爭力心態可議。 基於消費供需原理中,經常強調供、需兩造間會出現專業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民進黨與蔡政府聲稱八年後要達到非核家園政策目標:燃煤發電比重降到三成,綠能等再生能源發電比重提高到兩成,但至今遲遲不見明確的燃煤電廠退場機制;因此身為消費者與台中市民的筆者誠盼民進黨與蔡政府應明確規劃,加速燃煤電廠淘汰定出時間表,並公開公民營煤電廠及燃煤汽電共生廠發電機組裝機容量與實際發電量的完整資訊。
-
小孩要讀大學了該怎麼選系?
我對讀書求學的看法比較功利主義,所以講求效益跟投資報酬率,簡單的講就是花很少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益一直是個人思考的方向。 個人小時居住在瓊林這個小村落,從小學到高職都不喜歡讀書,每天放學就是跟牛混,到田裡種菜,一有時間就在球場打籃球,幾乎每天都被媽媽拿著一根棍子到籃球場找人。至於物理,數學類的科目考試很少及格過。 後來到台北進入補習班,發現原來讀書是長這樣子,自然也慢慢學習怎樣讀書。以近一年的時間將放棄的科目好好讀了一下,也僥倖在考試中,在15%的錄取率中,勉強擠進聯合電資類就讀。學校畢業後自然是工作,因為工作是電子研發的原因要讀很多書,寫很多報告,後來工作了幾年收入穩定,也做了主管,因為周邊的人普遍是碩博士學歷,便拿起研究所考試用書,打醬油式的讀了一年多,參加了碩士入學考,勉強進入台科大電子碩士班,順便也讀了幾年的博士班。 前面談的是個人讀書跟求學講求效率的看法,簡單的講就是先有心,然後找個環境學習怎麼讀書。最近很多同學及朋友都會問小孩要讀大學了,該怎麼選系? 個人提供一些看法,高等教育初起的時候,是專門培養貴族子弟的,此時強調教育是非功利性,即「博雅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個有道德、有文化、有修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紳士(漢語世界稱為「君子」)。這種教育基本上不強調謀生技能的傳授,但是由於受到這種教育的人一般家境良好,所以沒什麼問題。直到今天,美國也有所謂的「文理學院」注重人文教育而不是技術教育。 後來,德國的大學開始強調自然科學的研究,於是所謂的研究型大學興起。這種大學裡的一部分師生開始研究自然學科的學術。但是,研究自然科學的學術,莫不是當事人家境好,就是當事人腦力極強。高等教育發展到後來普及化了,就有很多家境不富裕的孩子要念大學。這些人念完大學後無法回家當貴族的少爺或小姐,而學術性崗位很有限。他們畢業後需要工作謀生,此時教育不得不功利化,需要教給學生一些謀生的技能。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人口的多數必定是家境不是很富裕、智慧也很普通。這一批人受教育的目的必然是要有功利化的因素,應該學習一技之長。 以我對身邊從事學術研究的幾個朋友觀察,這些人小時候若非百人裡挑一的程度,是極少有機率成為像樣的學者的。絕大部分好的學者,在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是百人裡挑一(甚至千人裡挑一、萬人裡挑一)。 對於一個家境普通的孩子,比較不建議進入冷門科系就讀,因為讀完了既不能做學問也不會謀生,這就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對於人類的九成多人口而言,接受完義務教育後,應該恰當的關注謀生技能的學習。 對於國家而言,固然要培養國民的文化修養、公民意識、批判精神,但是也不可忽視將他們培養並學會市場需要的技能。 個人所認為社會正常的結構,應該是「技術類」比「學術研究」更多。正常的社會,被雇傭者大概是分三類: 一、一部分人是「動手」的工人,如車工、鉗工、麵包師、廚師、管道工……等。這一類的人適合去讀培養藍領的學校,也就是技職體系。 二、一部分人被企業大量需要的「動腦」的工作,如電子工程師、化學工程師、醫師、會計師、教師……等。這一類的人適合去讀技職體系或普大中的工程類、商學類……相關科系。 三、一部分人去做企業需要極少但是國家需要的工作,如天文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等。這類的人適合去讀臺大這一類的大學。很顯然,臺灣的大學這種綜合性學術研究型性質的大學有點過多了。如果讀書能力連百人裡挑一的水準都達不到的人,千萬別讓他去念這些非功利性的專業。
-
公文書登錄姓名應以漢字為準 羅馬拼音為例外
某位民進黨原住民立委提案修改「姓名條例」,讓原住民登記姓名時可自由選擇以漢字或羅馬拼音書寫,但內政部在其內部作業流程研擬修法時竟擴張解釋修法適用對象範圍,發函詢問所屬機關,研議若修改姓名條例適用對象不限於原住民擴及一般民眾,也就是說往後我國國民的姓名不再限於中文(即俗稱的漢字),引進羅馬拼音書寫,將產生哪些影響。該公文內容遭到知情民眾向媒體投訴揭發,立即引發輿論軒然大波。內政部長面對來自媒體和民間社會的質疑撻伐聲浪窮於應付,灰頭土臉處境尷尬。筆者愚見以為內政部此舉只能用異想天開來形容,在行政層面上根本是沒事找事多此一舉,官民皆不便;在政治和社會層面對內不僅恐加深社會族群對立,對外來說更會加深對岸與國際社會疑忌,被質疑是揣摩上意,暗地朝「去中國化」與「文化台獨」再進一步的小動作。 首先,筆者以為台灣除了少數原住民外,絕大多數民眾是漢語(國語、閩南語、客語)為母語,漢語是單音節語言,漢字更是當今舉世碩果僅存的表意文字書寫系統,與大多數國家或民族使用的表音語言文字不同。讓原住民或外籍人士歸化我國者的姓名以羅馬拼音書寫或登錄於護照或身分證等官方文件勉強說得過去,但對大多數國人來說,只是在出國時為了便於讓外國人辨識,所以護照上同時以漢字與羅馬拼音註記,在國內各種公私文書只需用到漢字,極少需要用到羅馬拼音。原住民和外國人歸化我國者的名字若不適合用漢字書寫,彼等使用羅馬拼音書寫姓名尚可,但絕大多數民眾基本上都以漢語為母語,使用漢字漢語足以辨識,幹嘛要畫蛇添足? 其次,如前所述,漢語系乃單音節語言(文字),大多數民眾姓氏多為一字,在漢文化體系裡,姓氏乃保存的文化與家族認同歸屬感不可或缺之重要環節,因此姓氏出現同(諧)音字辨識困擾的頻率非常高,僅以國語發音為例,可能出現使用羅馬拼音寫法均相同並不罕見,況且同一個姓氏用國語、閩南語、客語的發音或拼音文字都不相同,這對承辦攸關人民基本權利義務事項的司法、戶政、警政、交通監理和役政體系公務員來說,對當事人身分辨識驗證上都會平添極大困擾,無端增加彼等之工作負荷,導致人力、時間、物力等行政作業成本無謂浪費。 第三,就政治和社會面衍生衝擊論。內政部長葉俊榮為這項爭議性修法辯護時聲稱,對有人主張用羅馬拼音書寫姓名,內政部之所以會詳細徵詢,這是尊重族群的措施,不應被曲解。然而問題是語言文字是彰顯族群和文化認同差異表徵之一,台灣是移民社會,族群差異對立素為敏感話題,更因為近年來政治上的統獨立場分歧有意無意地被彰顯和激化。若大多數人都以自己母語並以羅馬拼音方式書寫姓名,光從發音方式樣辨認當事人是閩南人、客家人、或是民國三十八年前後隨政府遷臺的「外省人」並非難事。譬如明明當事人都姓黃,卻能從羅馬拼音中,區分出來是客家人、閩南人,或是外省人。往後從學生的羅馬拼音名冊中,立刻可以區分出族群,校方主事者對學生便可能預設立場,甚至作為分班、編班依據。換言之,若統治者利用羅馬拼音書寫母語發音差異,便可輕易區分出族群,將同屬一個國籍同住一塊土地上國民,再細分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東南亞籍等,刻意分裂台灣社會,不露痕跡地對被非我族類強加差別待遇,等於印度種姓制度再版,規避乃至公然違反我國憲法本文中對於平等權之保障。原本用漢字可以簡單地辨識的姓氏,卻偏要加註甚至改用難以辨識同音字的羅馬拼音,除了徒增公僕和一般民眾困擾外,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內政部此舉只是為出於先意承旨揣摩上意和討好特定政治主張意支持者群體的政治正確考量。 善意常為地獄鋪路。語言文字乃溝通意見消除對立隔閡的人際溝通媒介,不是助長社會分歧對立火上加油的催化劑。希望內政部不要畫蛇添足,姓名條例修法以羅馬拼音書寫姓名適用對象宜限制以原住民或外籍人士歸化者為限,更應明文規定大多數民眾書寫姓名必須以正體漢字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