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僑務專刊專欄二﹞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 辦理雙親節午宴 花絮分享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訊﹞ ﹝資料提供:雪蘭莪金門會館﹞ ﹝整理:僑訊小組﹞ 上週7月9日,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暨婦女組主辦了雙親節午宴,午宴上溫馨甜蜜,處處充滿鄉團情懷,其中被家人捧在手心上的「老寶貝」們更是開懷歡樂,一掃這三年的疫情苦悶,席開數十桌,讓許多僑親可以藉此機會相聚敘舊,同時也讓新生代藉此機會認識會館家人,凝聚金門鄉情向心力。
-
〔馬來西亞專欄〕專訪:陳偉聖--馬來西亞創二代年輕投資家的崛起
﹝資料提供:龍城集團﹞ ﹝整理撰稿:鄉訊小組﹞ 在馬來西亞房地產行業,有一位年輕而充滿潛力的投資家嶄露頭角,他就是丹斯里拿督陳成龍的長子--陳偉聖。 陳偉聖畢業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擁有澳大利亞CPA及馬來西亞MIA特許會計師執照,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毅然加入了他父親的公司--馬來西亞上市開發商龍城集團,並成為執行董事。 身為創二代的陳偉聖,跟隨父親的腳步,從買地皮、前期規劃,到營銷及工地施工,他都以父親為榜樣,親力親為不敢懈怠,不僅參與公司的營銷和工程部門,還在投資方面展現出非凡的眼光。他表示,這些經歷使他能夠全面了解房地產行業的方方面面,並與父親一起學習,逐漸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好幫手。 在問及他如何培養出如此獨特的投資眼光時,陳偉聖謙虛地表示,他是在父親的栽培下耳濡目染的。丹斯里拿督陳成龍常說「比企業家更高層次的,是投資家。我們必須學會用錢賺錢,也用機會賺錢」。他從小就被父親帶入了房地產行業,15歲開始每逢週末及假期就隨父親到公司開會及工地視察,並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至今已累計25年的房地產及投資經驗。他的父親教導他要善於觀察市場,快速分析投資機會,並抓住時機。正是在這種指導下,他逐漸展現出卓越的投資能力。 除了在龍城集團的工作之外,陳偉聖也看準了餐飲業潛力,與朋友一起投資餐飲業。他告訴我們,他對餐飲業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相信這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他認為,餐飲業的成功關鍵在於產品質量和顧客體驗,因此他也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了解這個行業,並進行投資。他認為,未來的消費模式,已經從購物零售升級到體驗式消費,投資餐飲業的另一個主要因素,也是為未來佈局,將餐飲品牌帶進商業項目中。 談到未來的計劃,陳偉聖充滿信心地表示,他將繼續在房地產和餐飲業領域深耕,並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他強調了市場的變化和創新的重要性,表示只有不斷適應變化並採用新的方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他的未來計劃是打造結合房地產、餐飲、文化及娛樂的商業房地產。在硬體上,擁有25年房地產經驗作為基石;軟體上再把餐飲品牌、娛樂及文化導入,讓商業項目提升到更高層次,也創造更高價值。 作為一位年輕而成功的投資家,陳偉聖還給年輕人提了一些建議。他鼓勵他們要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並勇於承擔風險。他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並鼓勵年輕人在專業領域中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想要更快達到成功,就要向成功的人及品牌學習,切忌閉門造車。目前台灣、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地都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值得學習,應該多學、多走、多看,到海外考察能夠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和感悟。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今年剛好四十歲的陳偉聖,他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的學歷和專業能力,更在於他的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他展現了一個年輕投資家的潛力和活力,成為馬來西亞房地產和餐飲業中備受矚目的新星。 事業家庭雙豐收 在我們的專訪中,我們不僅僅關注了陳偉聖作為一位傑出投資家的職業生涯,還深入了解了他作為一個家庭人的角色。陳偉聖與他的妻子陳靜雯共育有三個孩子,這個幸福的家庭因為他們的共同努力在事業和家庭兩個方面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陳偉聖的妻子陳靜雯也是一名會計師,並在公司擔任財務總監的重要職位。他讚美妻子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賢內助角色,為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在忙打拚事業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工作。他們共同支持對方的事業,並相互承擔家庭責任,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和諧而穩定的家庭環境。 陳偉聖與陳靜雯共同育有三個聰明伶俐、品學兼優的孩子。他們的長子16歲,次女14歲,幼女12歲。這三個孩子在多個領域都顯示出了出色的才華和能力。他們不僅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還展現出多才多藝的一面,這不僅僅源自孩子們的天賦,也歸功於他們的良好教育和家庭環境。 這次金門尋根之旅對於陳偉聖一家來說具有特殊意義。16歲的長子明年高中畢業後即將到英國留學,因此他們特意安排在孩子出國之前,帶著兩個妹妹一起回到金門,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輩和家族歷史。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家族的傳承和根源,並從中獲得一種身份認同和自豪感。這次旅程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和成長來說將是一次寶貴的經歷。 在採訪的最後,陳偉聖強調了家庭在他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儘管他在事業上取得了豐碩收穫,但他堅信家庭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努力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並與妻子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他相信,家庭的支持和關愛是他事業成功的基石。 陳偉聖一家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人生畫卷,他在事業和家庭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的家庭幸福和事業成功相互融合,彰顯出了家庭團結和努力奮鬥的力量。
-
﹝專欄二﹞僑鄉近況 新加坡金門會館六月份活動花絮
﹝新加坡訊﹞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門會館﹞ 新加坡金門會館是新加坡金門鄉團中活動力滿滿的社團,今年自國際疫情解封後,更是活動滿滿,以下是他們的會館相關活動介紹。
-
(落番小故事)番仔餅-兒時回憶最香脆的舶來品
番仔餅是出洋客返鄉時自南洋帶回的伴手禮,回村莊聚落將這些番仔餅分送給村里的小朋友們,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能得到這又香又酥、又是來自南洋的餅乾,是每個小朋友引頸期盼的! 現居台北的張國威說:「還記得小時候,遇有『番客』落番回來,通常會帶幾桶餅干回來,親戚鄰居的小孩聞知有『番客』要回來,通通湧向『番客』家,去分番仔餅,那時餅乾很希罕,我們去『番客』家,長輩抓一把餅乾給我們,我們就高興的要命……」。 「番客著倒來,一定會帶著一箱箱的番仔餅,分送左鄰左舍、親朋好友,這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大家都來沾沾喜氣,這種風氣在目前的社會已看不到。」番仔餅不僅代表著一代人小時候的甜蜜回憶,也代表著這個僑鄉背景下特有的文化產物。
-
〔落番四百年〕閩南文化根扎南洋四百年 宗教篇:柔佛古廟、青雲亭
﹝採訪整理:亞力、王憶如﹞ ﹝撰稿:僑訊小組﹞ 神廟是華人前往南洋初期時的根據點,早年神廟除了是信仰的中心,還有管束華社各幫、慈善,殯葬等實際的管理職。今日落番四百年,就帶大家來認識早期華人神廟,認識華人如何在異邦從相互約束到相互扶持。 【柔佛古廟】大馬最神聖的神遊 每年到2月,就會有將近數十萬人湧入馬來西亞新山,為的就是參與柔佛古廟遊神慶典,這一場慶典是東南亞最大的神明遶境活動,全盛時期甚至有兩百萬人參加,這是屬於華族的重要慶典。 今年2023癸卯年柔佛古廟遊神盛典2月11日舉行,柔佛蘇丹依布拉欣陛下今年是第四度受邀出席這項民俗嘉年華,現場人山人海,場面歡騰熱鬧。 全程逾7公里的眾神夜遊,經過新山烏魯阿逸摩力路、耶耶亞哇路、敦阿都拉薩路、阿逸摩力路、依布拉欣路和黃亞福街等,沿途善信手持著香、雙手合十膜拜祈福。 同時,護轎者不時大力搖晃神轎,熟悉的「興啊!發啊!」吶喊聲此起彼落,代表新山五幫各自會館顏色的遊神服,則形成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談到新山五幫,就要來分享一下柔佛古廟的故事: 柔佛古廟(馬來語:Kuil Kuno Johor)是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直律街的神廟,古廟周圍都是高聳的摩天大樓包圍著,非常有新舊融合的感覺。 兒柔佛古廟可以說是新山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象徵著五幫不同籍貫的人相互合作的精神。傳說柔佛古廟是由十九世紀柔佛州著名港主陳旭年等先賢倡建。 雖然沒有碑記可考其年份,但廟中現存有兩件文物:匾額和銅鐘,前者書「同治庚午」(公元1870年),後者刻有「同治乙亥年」(公元1875年),說明了柔佛古廟最少已有一百廿六年的歷史。 而前文提到的五幫就是「廣肇幫」,「福建幫」,「客家幫」,「潮州幫」和「海南幫」。 安置在柔佛古廟的五尊神明分別是新山海南會館信奉的趙大元帥、廣肇會館的光華大帝、客家公會的感天大帝、福建會館的紅仙大帝和柔佛潮州八邑會館的元天上帝。上述五個會館和公會,在新山地區統稱為「五幫」。 所以柔佛古廟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當年的僑領們為了讓新山五幫更團結,特地建造,在迎接新山五幫的神尊進駐柔佛古廟內接受供奉。 柔佛古廟的事務,目前由新山華社最高領導機構,新山中華公會屬下的「柔佛古廟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 一年一度的柔佛古廟遊神盛會,在2012年獲馬來西亞政府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可以說緣起於「小汕頭」的柔佛古廟,其建立初期具有明顯的「潮州色彩」,但在柔佛港主時代(1855年)的歷史格局下,它容納了五幫,成為新山不分籍貫、人 人皆可供奉膜拜的華社神廟。 也透過五幫分責共同祭祀,讓在新山華人非常的團結,成就了今日的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新山。 柔佛古廟遊神活動 遊神慶典以農曆正月十八晚上的「亮燈儀式」掀開序幕,之後的四天便有「清道洗街」、「眾神出鑾」、「眾神夜遊」和「眾神回鑾」等儀式進行。 而柔佛古廟遊神前會先洗街,五幫會的子弟會用柚子葉沾上聖水,並用米與鹽一起,撒在預定遊神街道上進行除穢,為眾神明開道,警告妖魔鬼怪迴避。而每次洗街完畢都會下起大雨,連老天爺都一起來洗街,準備迎接盛大遊街活動。 慶典的重頭戲是正月廿一(星期五,2月17日)晚上的「眾神夜遊」。是時,廟裡供奉的五尊神明會被信眾「抬」到新山市區環繞一周。期間有很多神廟都會來共襄盛舉。 青雲亭│最古老的華人廟宇,也是華社的管理府衙 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應始建於1646年,位於馬來西亞馬六甲 Tokong街25號,主殿供奉觀音大士,故亦稱觀音亭,廟內供奉著三座祭壇,分別是儒、釋、道各一座。 青雲亭的碑記顯示,其名字有通貨積財,平步青雲之意。在此廟進行的宗教活動,亦顯示華人移民在他國異鄉落地生根之際,在情感和心理上,對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的渴求和依賴,反應觀世音菩薩在一般善信心中享有超越地域限制的崇高地位。 在馬六甲早年華人生活中,青雲亭的地位等同於政務、法庭、宗教的多功能中心。葡荷殖民時代,華人最高代表甲必丹一直在青雲亭設立官署,於朔望(陰曆初一與十五)處理華人間的訴訟,且負責青雲亭的擴充工作。 1824年英國接管馬六甲,廢除了華人甲必丹制度,華人於是以青雲亭亭主取代甲必丹的位置,繼續以青雲亭作為活動中心,直至1911年英國在當地實施華民政務司公署制後,經歷91年、共6任的亭主制才告結束。 百年來,青雲亭除了負起祭祀和鄉誼作用外,同時是華人社區的法院、仲裁機構。 1949年9月,馬來亞聯合邦立法院通過一道青雲亭法令,明訂青雲亭具有推動、宣揚、奉行馬六甲華人社會所共同信仰及維持的佛教,有需要時要擔起有利於新馬兩地華人的社會慈善、人道與宗教工作,包括解困救急與殯葬。 當年青雲亭建材和工匠均由中國引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為傑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典範。 如今清雲亭依然在為廣大的華人社會服務,持續推動在新馬的華族文化與傳統。 華社的廟宇 華人的開墾史 從馬來西亞金浯江伍德宮、柴埕靈鳳廟到現今的百年柔佛古廟等,處處都是華族前輩篳路藍縷的開拓過程。 先人們從下南洋的決定開始,就決定了咬牙走下去,在異邦透過信仰堅定信念,運用華夏民族的大義共好各路華人,相互扶持,讓今日的大馬擁有許多富有文化的城鎮,融入多元的大馬,而這中間有許多金門幫的奮勇一戰,才成就今日大馬華社。 下次來到馬來西亞,別忘了來一趟神廟之旅,或許你會遇見跟你語言相通的老人家,說著他們祖先下南洋的故事。
-
﹝馬來西亞小知識﹞柔佛的港主制度
港主制度,是19世紀馬來亞柔佛的一種制度,柔佛貴族招攬華人到港腳(兩河之間)開墾,稱華人首領為港主。 大約在1830年代英國力量在新加坡的經濟活動,以及他們對附近海盜的征剿,嚴重的損害了柔佛王族的利益,後者眼看國內商業衰退,不但人口減少,土地呈現荒蕪狀態,此外財源出現匱乏情況,此現象便鼓勵華人前往墾荒。 西元1833年(清道光13年),柔佛-廖內王朝實際統治者天猛公達因依布拉欣(Temenggung Daeng Ibrahim,後被冊封為拉惹天猛公敦達因依布拉欣 Raja Temenggung Tun Daeng Ibrahim)創立「港主制度(Kang-Chu System)」。 當時柔佛王朝統治者召引大量華人種植者移入,掀起柔佛開墾拓荒之路,廣泛種植起甘蜜(Gambir)與胡椒。 至19世紀80年代是柔佛甘蜜種植的高峰期,當時柔佛境內種植的甘蜜運往新加坡出口,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柔佛港主制度創始於何時,尚待考查。根據英國殖民地官員A. E. Coope的論述,最早的一份港契是1833年發給士姑來河的港主。但這項資料恐有誤抄之處。 實際上,根據Carl A. Trocki在70年代於柔佛檔案局的資料搜索,發現檔案局裏所保有的最早一份港契,是回曆1260年1月26日,即公元1844年10月9日發給士姑來河(Sungai Sekudai)的港主Ah Chun 和Ban Seng。因此,研究學者推斷,柔佛的港主制度,應該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至於柔佛的第二張港契,是1844年10月22日發給港主陳開順,開發地不佬河(Sungai Tebrau)沿岸的土地,即至今仍熟知的陳厝港。 1845年4月,柔佛天猛公又連續發出了3張港契,一張是巫來由河(Sungai Melayu)的巫許後港港主,兩張是發給地南河(Sungai Tiram)的港主。 1845年6月《新加坡自由西報》首次報道了柔佛開闢種植園的消息,該報說,當時柔佛有4條河地帶開始發展種植業,種植園有62個,包括士姑來河的20個,巫來由河的12個,登加河(Sungai Danga)15個,地不佬河3個,種植人總數約有500人之眾 有證據顯示柔佛的港主都是具有秘密會社背景的華人,他們有的獨資開發,有的合股經營,大家都以自己的店號或姓氏為港名,例如在沙勞越開墾的黃乃裳亦稱之為「黃港主」。作為政府的代理人,港主必須負責處理「港腳」│即殖民區的行政和保安工作。 他們所得到的報酬是五項專利權,即(一)經營公共賭博,(二)經營當鋪,(三)販賣酒類,(四)販賣豬肉,(五)販賣鴉片。此外他們還可以抽取所有輸出的甘蜜和胡椒以及輸入米糧的佣金。港主每年只需奉納一些金錢給蘇丹,每一個港腳都有許多居民,他們大都是港主的僱員,港主通常擁有一兩艘船隻,以便向新加坡輸出土產和輸入日用品。 溫士德博士(Dr.Winsted)在著作《柔佛史》中曾經提到1970年代,華人已經在柔佛開發了19個港,10年後,新開發的港又多了一倍之上,可見柔佛的開發主要是依靠華人的勞力。
-
﹝馬來西亞專欄﹞馬來西亞新山 新金門幫之地
﹝採訪整理:亞力、王憶如﹞ ﹝撰稿:僑訊小組﹞ 新山市是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首府及歐亞大陸最南端的城市。新山市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和歐亞大陸的最南端,因此亦享有「大馬南方門戶」、「南門城」等雅稱。 新山市地理位置上東接巴西古當,西臨依斯干達公主城,西北依古來,南隔柔佛海峽的馬新邊界與鄰國新加坡相望。距離首都吉隆坡約335公里。新山市市區於2020年人口為912,000人,而以新山為中心的大新山都會區方面的人口則為2,682,738人,為全國的第二大組合城市 。 新山市是柔佛州乃至整個南馬之科技、政治、金融、商業與貿易、旅遊、文化和教育中心。 新山市亦是僅次於吉隆坡後的金融、貿易和商業都市,並與新加坡和巴淡島組成三角經濟增長區。新山於2020年GaWC所公佈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被列為高度自足級城市,2019年亦獲美國美世諮詢公司發布的「全球城市最佳生活品質排名」評為東南亞第三宜居城市,僅次於新加坡和首都吉隆坡。 因為新山市的地理位置與城市的發展,目前新山市是許多金橋子弟聚集的城市,包含丹斯里陳成龍所創辦的龍城集團也在新山市建造起數棟複合式大廈,因新山的房產粥少僧多,故丹斯里陳成龍為了整體鄉團的未來,將部分房產優惠販售給鄉團僑親,期許下一代的僑領種子,可以透過國際城市與良好的教育環境,成為新一代的新金門幫。
-
馬來西亞投稿篇:端午節金門娘惹粽
﹝作者:濱城-邱笛﹞ 馬來西亞的燒肉粽,跟閩南大家常吃的一樣是屬於鹹粽子,還有一種是娘惹粽,將米飯用蝶豆花的藍色染色,所以粽子是藍白色的,裡面的餡料很香甜,有點像是閩南的甜粽,是馬來西亞的特色粽。 也有我的奶奶們會用鹹粽子的配料來做屬於金門與南洋綜合的娘惹粽,很有文化融合的感覺,歡迎在金門的你們可以嘗試看看。
-
【落番400年系列】閩南文化根扎南洋四百年-宗教篇(一) 巴生柴埕-金門村裡的神廟
﹝活動資料提供:唐振瑜﹞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走進巴生柴埕,依然可以看見過去金門先祖們在這裡努力過的景象,這裡是有名的巴生金門村,據資料顯示過去最興盛的時期,有三百多戶的人家,卻有二十幾間廟宇,廟宇之密集可以說是馬來西亞最少見。 這一座位於馬來西亞巴生的金門社區延續的金門家鄉信仰的神廟分別有媽祖廟、關帝廟、三忠廟、王爺廟、土地公廟等還有因應在地特色的拿督公廟。 在地文史工作者分享:吉隆坡的建起與巴生柴埕息息相關,在百多年前建起吉隆坡的每一根地基木(紅木)都是從柴埕運出,先輩們在巴生河口砍伐地基木,然後經過修枝後,從巴生河逆流而上送往吉隆坡。百多年的巴生河口紅樹林是凶險之地,瘴氣和猛獸威脅著為生活拚搏的先輩們,沒有先進的伐木、鋸木、修木和運輸等設備下,砍伐和運送地基木是何等的艱辛,先輩們吃的苦是我們所不能想像。為搶得生計,堂口也因而出現,堂口的出現,除了勢力,更多的是保護群體的生計。做為地基木集散地的柴埕,從古時候就少人居住,只有少過百戶的工友在這裡住宿,其中以我們金門人為多。因為瘴氣和猛獸,為安定人心,這地基木碼頭就有數十間大小廟宇,最大間的是媽祖廟。 時光輾轉,建築科技的日新月異,地基木也不再重要,作為地基木供應大本營的柴埕已失去其功能,人口遷移、沒有完善基建的柴埕,在多個新鎮住宅區建起後,再加上巴生商業和住宅往外遷,柴埕已被人遺忘,年輕一代根本不知道柴埕這個地方。 柴埕傍在巴生河旁,有著豐厚的社區人文歷史,加上眾多的廟宇,其文化的豐沛是一座寶藏,足以推動人文旅遊經濟,也盼可帶動巴生北區老區的發展。 而巴生柴埕廟宇有多少間?百戶人的柴埕社區上大大小小共有數十座廟宇,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認識其中最有名的廟宇。 鎮海天后聖母宮 鎮海宮是目前柴埕最重要的神廟,主供奉媽祖娘娘。 該廟宇的由來非常傳奇,約1960年,柴埕有一船公司的老闆女兒,精神忽然出現奇怪的狀況,種種症狀看起來像是中邪,有時候還會起乩。這樣的情形持續了快一年。 有一天這個女孩又類似起乩發作,一路狂跑,還跳到父親公司的船上嘴裡唸唸有詞,說某個地方進水了,說是媽祖娘娘想像案。 員工一聽,連忙四處檢查,最後才發現原來是供奉在船艙內的神像,已經被海水浸泡多時,但是一直沒有人發現。 經過這件事情後該公司老闆便為船上泡了水的媽祖娘娘,在岸上建造一座小小的木構媽祖廟,附近的居民,都會前往祭拜這位專門保護海上討生活的媽祖娘娘,而那位女子也在媽祖娘娘被請出穿牆後,就恢復正常了。 該廟宇目前正在整修中預定2024年完工。 北辰宮 擁有超過60年~70年的北辰宮,是由第一代居民從金門帶香火來此開始祭拜,原本只是一間小木屋,如今該神廟已拆遷,而建築也經過改建成為單層的建築。 根據了解北辰宮原本只是祭拜三忠王,但是在數年前,居民請示主神後,接受了從別的廟遷徙而來的神明趙子龍。每年農曆9月16日是三忠王的聖誕,聖誕儀式開始的前一週,神廟工作人員 必須先到附近地區插上路旗,一直插到路口,據說這樣的習俗延續金門老家慶祝三忠王聖誕的習俗。 靈鳳廟 靈鳳廟是祭拜來自金門的朱府二王爺。 據說金門朱二王爺的起源,是某天金門的金寧鄉漂來了一根很粗的樹幹,各村的人都想去把樹幹抬回村裡當建材,但只有西浦頭的村民成功把樹幹抬回去。 當村民把樹幹抬進村裡,樹幹掉落在一個地方,眾人便再也抬不起樹幹,西浦頭的村民覺得這是一個神蹟,就將樹幹就地雕刻成五個王爺神像,並建造一座神廟,開始祭拜起朱府皇爺。 柴埕第一代居民│楊朝虎從小在金門就是朱府二皇爺的乩童。十七歲從金門西浦頭來到馬來西亞,他隨身帶了一包朱府皇爺廟的香火,來到柴埕前,曾在新加坡與巴生甘榜關丹停留,最後落腳柴埕,以香火維園,在此建立分廟祭拜朱府二王爺。 太明宮 柴埕的太明宮由柴埕的船廠老闆莊文和所建造。 60年代左右,有一塊浮木從巴生河上游漂流下來,漂到柴埕時,卡在莊文和的其中一艘船隻的引擎中。跟據當地人的想法,從馬來西亞上游來的木頭是幻化而成的地方神明,是「拿督公」。 不過莊文和在撿起浮木時,曾有所感知,特地跟朱府二王爺的乩童問事,朱二王爺即封該拿督公為「出巡將軍」。 這塊浮木後來就隨著乩童只是雕成一尊將軍廟,該廟也取名為太明宮。 船頭拿督 太明宮右前方數十米處,有一座建築簡單的神廟,廟名為「船頭拿督」,廟內沒有神像,也沒有神龕,台座僅供著五個牌位,由左而右分別是「拿督娘娘」、「拿督公」、「滄海拿督」、「船頭拿督」和「十二人拿督」。 至於這座拿督公的來歷與何時興建,目前地方文史工作者還在考察中。 居住在柴埕的居民,在乘坐舢舨出海時,都會在船上供奉船頭拿督,祈求出海平安。 關帝廟 緊鄰著船頭拿督右前方的是「關帝廟」。 關帝廟原本是柴埕工廠內的一座小神龕,但是神龕的建造者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只知道被移出來,建成一座神廟,並且新增了觀音娘娘與張聖公(道家,醫仙類) 馬基督拿督公廟 根據在地文史工作者調查,柴埕的馬基督拿督公廟是柴埕地區最老的神廟,相傳已經有近百年歷史,但是馬基督拿督公是如何開始,目前還在考證中。 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是馬基督拿督公廟的聖誕,當天主要的重要儀式為下午兩點開始放兵、犒軍,最後在晚上8~11點間送大士爺。 備註: ﹝拿督公小知識﹞ 字面上,拿督公源於馬來語的Datuk或Dato,為爺爺之意,馬來人會用以稱呼祖父以及尊稱男性長者。此外,拿督也是馬來貴族及領導階層中的一種尊稱,這些拿督的位階有高有低,高者可以是在整個馬來王國當中統領一整片封地的諸侯,低者可以是協助諸侯管理地方的基層領袖。因此若翻開馬來歷史文獻,總是會見到許多的拿督。在19世紀馬來半島華人大開發時期,前來維生的華人便需要和這些拿督打交道,以承租農地、礦地及繳納稅收。現今,拿督也成為一種勳銜,擁有拿督頭銜的人,多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在馬來西亞,拿督已是普遍可見的勳銜,這個傳統馬來封號已不僅限於馬來人,也有相當多的華人被封為拿督。有些州甚至可以透過捐錢予皇室而獲得拿督的封號,報章上也經常可見恭賀某某人獲得拿督勳銜的廣告。雖然現今的拿督可能已經有些氾濫,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拿督已經深入民心,即使後來拿督的「含金量」已逐漸降低,但拿督在當地人心目中的長者或社會領袖形象,卻是未曾改變的。 當地華人用自己的語言把Datuk進行音譯詮釋,再將之文字化,並且後方加多一個華文固有詞「公」以方便理解。
-
【專欄一】落番400年系列落番四百年 閩南文化根扎南洋四百年-飲食篇
﹝活動資料提供:唐振瑜﹞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曾有人說:「如果沒有中國跟台灣與金門,馬來西亞有可能是閩南文化最後的寶藏地,而到目前為止,如果說中華非遺文化的保存在中國與台灣,那閩南非遺文化的保存就在金門與馬來西亞。」 第一好過番,第二好過臺灣 閩南地區濱海面山耕地少,明朝末年以來,已經出現人口過剩的現象,掀起移民海外的潮流,因此出現「第一好過番,第二好過臺灣」的俚語。「過番」意指出海南洋,「過臺灣」則是不顧禁令,冒險強渡黑水溝,只因「為著顧三餐」、「為著顧嘴空」。 事實上,閩南人士源自中原,自古以來,富涵移民他鄉的冒險犯難性格。因此,中原移民閩南之後,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地生根。然而承平多年、食指浩繁之後,原本農漁生產已經難以負荷,故而再度展開移民之旅,自然也就帶著閩南地區的飲食文化,從唐山到南洋,從唐山到臺灣。 而閩南文化也以福建南部為基地,隨著落番客得出洋之路建輻射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汶萊、越南等地。從語言、飲食、宗教、教育等深深影響這些國家,也默默的演化出屬於南洋的閩南文化。 吃!帶出去的飲食文化 閩南人在海外多從事商業和食品業。那些漂洋過海的閩南先民們從未與故土斷絕聯繫,他們把家鄉的飲食帶到其移居地,將鄉愁塞進食物,以紓解思鄉之苦。對於他們來說,食物的重現是感知家鄉的捷徑。 肉骨茶!吃肉還是吃茶? 肉骨茶料理包是許多金僑返金給親友的見面禮,尤其是馬來西亞金僑,如果去問馬來西亞人,幾乎所有人都會言之鑿鑿說肉骨茶就是起源於巴生港,巴生港可以說是金僑的大本營。同時,也有一些新加坡人宣稱肉骨茶早在巴生以前就存在於新加坡當地。肉骨茶的起源存在諸多說法與傳說,但不管是哪裡,流傳最廣且最具代表性的都是「苦力論」。 「苦力論」中指出,20世紀初,許多福建人因原鄉土地不敷使用,加上糧食不足,聽聞南洋遍地是黃金後,甘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出南洋,從事苦力工作。這些工作場景有人說是巴生港、也有人說是新加坡,但大致上都是苦力們在搬運貨物的過程中,偶有藥材碎片掉落在地,於是拾起來收集後,拿到專賣肉骨的攤位集資煮食,逐漸形成肉骨茶這樣的特色佳餚。 肉骨茶有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從名稱裡就能知道,一樣是肉骨,另一樣就是「茶」了,之所以把茶加上引號,是因為那茶非茶,而是中藥湯。對馬來西亞人、新加坡人來說,肉骨茶的「茶」又比肉骨來得重要,很多人是衝著喝湯而來吃肉骨茶。許多小孩子不愛吃肉骨,父母親也會在白飯上淋湯汁給小孩當作一餐。而正因為好湯難求,許多店家牆上會貼佈告明說「不可續湯」,友善一點的則寫上「可續湯一次」,以謝絕索求無度的饕客們。 肉骨茶湯有何獨到之處呢?各家因配料、煲煮時間而口味各異,但當歸、黨蔘、桂皮、川芎幾樣藥材是必有的,講求補中益氣、活血祛濕;其他如八角、甘草、熟地、玉竹等則視店家偏好採用。 除了中藥材,湯底另有配料與調味料。在巴生,肉骨茶必放黑醬油,黑醬油能使豬肉色澤透亮誘人,當地人視為肉骨茶的靈魂。只是用量需斟酌拿捏,過少則肉色不美;過多會使肉色暗沉並引出黑醬油的苦味。除了黑醬油外,肉骨茶還放醬油(當地稱醬清),醬油能控制湯底味道,達到偏甜、偏鹹或帶出豆醬香等效果。另外,大馬肉骨茶與新加坡肉骨茶也會放胡椒與蒜頭,除了增添風味之外,還可以有食療的效果。 大馬的福建薄餅!就是金門七餅 馬來西亞人稱之為的「Popiah」,也就是很多人所熟悉的「薄餅」,Popiah是福建話的發音,意思是「薄薄的餅」。薄餅是馬來西亞著名的傳統小吃,同時也是印尼棉蘭(Medan)和新加坡的著名傳統小吃。而「Popiah」就是金門的七餅。 在馬來西亞,Popiah(或寫成 「Po Piah」)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街頭或夜市的平價小吃,在小販中心、咖啡店等地方都會有售賣薄餅的攤位。 在大馬薄餅的做法就是把各種食材依次擺放在一張又薄又軟的薄餅餅皮上,再抹上一層特製的醬料(分別有甜醬和辣醬),最後將其捲起來就完成了。說到這裡,是不是很像某些人家裡的七餅作法呢? 在大馬的薄餅餡料豐富多樣化,基本食材有:沙葛絲、豆芽、捲心菜、紅蘿蔔絲、豆乾絲、筍絲、香菜、雞蛋絲、蝦等等,除了這幾種基本食材,也可以加入一些蝦米、花生碎吃起來味道更香,口感也更有層次感。 在巴生跟檳城有些薄餅店還會販售貢糖,讓你包在薄餅,是不是很像兒時在家吃的貢糖七餅,在大馬就叫貢糖薄餅 福建麵?大祿麵? 檳城與吉隆坡都有一種麵,叫「福建麵」又稱大祿麵,是馬來西亞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顧名思義,兩者皆與福建有所淵源。檳城福建麵又稱「檳城蝦麵」,在廈門可以發現系出同門的「廈門蝦麵」,在台灣則是「擔仔麵」。吉隆坡的福建麵則是由早年從福建到馬來西亞討生活的王金蓮創立,又稱黑麵、大滷麵。後來他想到自己是福建人,就把自己炒的麵命名為「福建麵」。這兩款福建麵雖然由來與風味不同,但它們都使用黃麵。可以說,黃麵真是閩南人的飲食印象,只要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黃麵。 福建麵起源於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茨廠街(吉隆坡),是早期福建籍的移民所販售的麵食,所以該料理被冠上「福建」這名號。 福建麵一般多使用粗大的鹼水黃麵配上豬油、蝦子、黑醬油、豬肉片、花枝、高麗菜、豬骨高湯等材料燜炒,使用的時候搭配參巴辣椒醬,在吉隆坡一帶的華人社群是非常流行的麵食,在一些路邊攤或炒粉店都可找到它的蹤影,當地人認為最好的福建麵是需要使用炭火來煮炒。 而福建麵的料理也很簡單,馬來西亞半島福建炒麵製作過程: 準備食材:福建麵(黃麵)、豬肉片、蝦仁、豬油渣、青菜等。 將福建炒麵放入開水中焯燙至熟,撈出瀝乾備用。 豬肉片,蝦仁洗淨備用。熱鍋涼油,放入豬肉絲煸炒至變色,加入蝦仁和魷魚繼續煸炒。 加入青菜和參巴辣椒醬,翻炒均勻。將炒好的青菜、蝦仁、和豬肉絲倒入已煮好的福建炒麵上,翻炒均勻。 加入適量的醬油、黑醬油和鹽調味,炒勻即可出鍋。 馬來西亞半島福建炒麵的製作過程簡單易懂,食材新鮮,口感豐富,是一道經典的馬來西亞中華美食,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飲食文化最容易傳播,卻因為食材的關係,最容易與當地文化結合,就如同金門人的堅韌,到了南洋異域,也可以將他鄉荒地化為故鄉文化,綻放金門閩南文化的精神。
-
【專欄二】落番400年系列馬來西亞新山華族歷史文化館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交界處有一個住著名的城市名為新山市。 新山市(馬來語:Johor Bahru,標準馬來語音標:﹝ˈdʒohor ˈbahru﹞,全稱:Bandaraya Johor Bahru,音譯「柔佛峇魯」,簡稱「JB」)是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首府及歐亞大陸最南端的城市。新山市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和歐亞大陸的最南端,因此亦享有「大馬南方門戶」、「南門城」等雅稱。新山市東接巴西古當,西臨依斯干達公主城,西北依古來,南隔柔佛海峽的馬新邊界與鄰國新加坡相望。距離首都吉隆坡約335公里。為馬來西亞全國的第二大組合城市 。新山市是柔佛州乃至整個南馬之科技、政治、金融、商業與貿易、旅遊、文化和教育中心。 新山市亦是僅次於吉隆坡後的金融、貿易和商業都市,並與新加坡和巴淡島組成三角經濟增長區。新山於2020年GaWC所公佈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被列為高度自足級城市,2019年亦獲美國美世諮詢公司發布的「全球城市最佳生活品質排名」評為東南亞第三宜居城市,僅次於新加坡和首都吉隆坡。而在新山市也聚集許多新一代金僑子弟與華僑子弟在此居住工作。 而在這座正在新興的城市裡,依然保有許多過去文化資產與建築,其中原本做為新山中華公會會所,在該公會所遷移後並沒有遺忘自身的中華使命,將其建築保留原有風貌,轉作佛柔「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讓華族的後代子孫認識祖先們當年下南洋的艱辛歷史。 文物館共分為四層樓,一樓以展板的形式分享柔佛州華族的大歷史事件。 二樓是由華族各會館徵集回來的文物,也有華族收藏家提供的歷史文物,其中也有許多屬於新馬早期華族開發的秘密故事。 其他樓層的故事,新山華族歷史文化館的導覽員要請大家有空來新山,認識先祖的落番故事。
-
【特別報導】落番400年系列2023僑親返鄉尋根 活動正式開跑
﹝活動資料提供:唐振瑜﹞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2023疫情三年阻隔了僑親返鄉路,今日疫情解封,僑親將再踏上返鄉尋根之旅,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永久名譽會長丹斯里陳成龍博士、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陳良吉主席、麻六甲金門會館吳友鏗副主席,10日將率僑親返鄉尋根,並祝賀縣長陳福海再次當選縣長。海外僑親非常重視這次的尋根活動,出發前特地拍攝影片來支持這次的活動。 金門人下南洋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迄今已歷400年,「廈門水路通番屏,下午四點要開船……」婆娑的大洋上,遠洋輪船劃浪而去,承載著金門鄉親的出洋夢想旅程,為謀求更好的生計,面對茫茫大海,有可能命喪波浪間……昔日散了出去,今日我們回來了,飲水思源,心繫故鄉情。 今年適逢《落番》紀錄片12周年,11日上午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在金獅影城舉辦《落番》放映、劇照文物展系列活動、影片也會在國家公園連續放映一周,每天2場,上下午各一場。在金獅影城影片映後將由陳益源教授主持Q&A唐振瑜導演分享當時拍攝的點滴、與李子恆在《落番》裡動聽的歌謠配樂分享,藉此希望能再重溫當時《落番》旋風,所凝聚的海外僑親與故鄉取得更緊密的連結,讓金門僑鄉的美譽繼續傳頌下去。 12日上午由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在金門大學陳開蓉演講廳,舉辦金馬高峰對談│「從金門《落番》歷史到僑鄉的變遷」,由張景森政委主持,丹斯里陳成龍與陳福海縣長「金僑成功經驗與金門投資環境」的高峰對談。歡迎地區鄉親到場共襄盛舉,參與這場盛會。12日下午縣長與僑親懇親座談,再敘故鄉情。 金門酒廠也共襄盛舉推出金門《落番》400年紀念酒,《落番》400周年紀念酒循著戎克船的航線,《落番》不只是一段古老記憶、也是一趟尋根旅程,連繫著金門鄉僑與故鄉的情感,是金門人一段永遠無法抹滅的出洋奮鬥史,而這段歷史將一代傳過一代,永遠流傳下去。 ﹝活動一﹞ 由金門國家公園辦理落番12週年﹝落番﹞電影欣賞及座談會暨劇照文物展覽,活動時間:6月11日(日)上午場09:00,活動地點於金獅影城,現場將邀請落番導演-唐振瑜與音樂老師-李子恆座談分享。有興趣的民眾可洽金門國家公園導覽解說課 ﹝活動二﹞ 由金馬聯合服務中心辦理金馬高峰對談--「從金門《落番》歷史到僑鄉的變遷」,活動時間:6月12日(一)上午08:30~12:00,地點:金門大學陳開蓉演講廳。 與會貴賓將有金馬服務中心主任張景森、縣長陳福海、議長洪允典、立委陳玉珍、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楊上德、丹斯里陳成龍博士、常務顧問呂清便(巴生金門會館)、陳良吉主席(巴生金門會館)、吳友鏗副主席(麻六甲金門會館)、陳期惠顧問(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副會長張迎煌(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創會會長李台山(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總會長楊維居 (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旅台各同鄉會理事長、巴生金門會館團員、麻六甲金門會館團員、柔佛金同廈會館團員、洪集輝副校長、呂坤和局長、高瑞新院長、江柏煒院長、陳益源教授、黃振良老師、董群廉老師、唐振瑜導演、地區貴賓及鄉親。本活動聯絡人:張俊堯科長0952-419042,歡迎島親與會。 高峰會內容: 08:30開幕禮 ﹝第一場﹞ 主持人:張景森政委(行政院政務委員) 對談人:丹斯里陳成龍VS陳福海縣長 主 題:金僑成功經驗與金門投資環境 ﹝第二場﹞ 主持人:陳益源理事長(台灣中文學會) 對談人: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副會長張迎煌VS董群廉老師(金門文史專家) 主 題:從故鄉變異鄉的心境轉變到返鄉尋根 ﹝第三場﹞ 主持人:江柏煒院長 (台灣師範大學) 對談人:巴生金門會館主席陳良吉VS 高瑞新院長(金門大學) 主 題:從估俚間到會館的功能 ﹝第四場﹞ 主持人:呂坤和局長(金門文化局) 對談人:麻六甲金門會館副主席吳友鏗VS黃振良老師(金門文史專家) 主 題:麻六甲的金門人與山海王 ﹝第五場﹞ 綜合座談 主持人:陳益源理事長(台灣中文學會)、唐振瑜(落番導演) 11:40~12:00閉幕禮 主持人:洪集輝副校長(金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