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202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場論文摘要
繼昨日「2022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的8篇發表論文摘要,今日接續刊登台北場8篇發表論文摘要如下。 【論文發表D1場】林德順(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高級講師):畢利斯計劃之前的新村:以武吉曾江新村和峇東新村為案例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一般認定為1950年中畢利斯計劃(The Briggs Plan)的產物。惟早在1950年,其實英屬馬來亞已經有「新村」的存在。本文以武吉曾江新村(Bukit Changgang New Village)和峇東新村(TiramBuruk New Village)為例,點出在畢利斯計劃之前,彼等新村與該計劃擬議設立的新村之異同,認為計劃前的新村,尤其是1948年緊急狀態後設立的,已經具備計劃後新村的雛形。因此新村的許多特點顯然不是畢利斯爵士中將(Lieutenant-General Sir Harold Rawdon Briggs)的創見。惟英殖民政府對計劃前的新村管理顯然諸多疏漏,無法起到隔絕馬共與外界聯繫的作用。最終畢利斯計劃充分吸取前例教訓,決定把這些新村摧毀,重新尋覓新地點設立新的新村如班達馬蘭新村,方成功把馬共隔絕在郊區外,成為英殖民政府擊敗馬共的主因之一。無論計劃前或後的新村,村民都被政府視為馬共同情者和馬共受害者雙種身份,無論他們被監視抑或被保護,日常生活都受到極大干擾,乃至社區未來的發展也深受影響。 【論文發表D2場】吳俊芳(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韓國的金門研究概況 兩韓與兩岸皆屬於因冷戰而分裂的民族國家,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兩岸熱戰的時期,而兩韓卻是自1970年代開始進入熱戰時期,截至今日。同樣身為民主國家的南韓與臺灣在政治的民主化進程上經常被比較,而在和平進程上隨著區域安全與國際情勢的變化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對象。對於南韓來說,兩岸在疫情之前的熱絡往來交流是相當值得參考的範例,尤其是自2010年的天安號事件和延平島砲戰更讓兩韓緊張局勢升溫之後,吸引了許多韓國學者前來金門考察。因此本文將探討近年來韓國學界研究金門的動機、主題以及成果。 【論文發表E1場】陳成基(閩南師範大學博士):晚清金門的僑商捐官 金門乃海疆之蕞爾小島,然科舉人物之多、密度之高,常為人稱道。金門進士分布為宋朝6位、明朝32位、清朝14位,清朝進士分佈多在清初,大致在遷界之後,金門進士便寥寥可數,雍正朝後金門只有7位進士,但在清末時期金門各地建有大夫第、奉直第、昭武第等共計十餘處,為官者不少,然進入仕途的管道並非科舉,實乃捐資納官。 依陳國興口述:金門納捐者眾,約有百餘人,可藉由書籍、縣誌、碑銘、建築、族譜、神主牌位、墓碑甚至塑像、照片(畫像)、捐納證照等等得知。本文就依可能蒐集之佐證及田調耆老方式:探究有多少捐納者,為何一個海島金門竟有如此盛況、數量之多猶如科舉盛事再現。 明清社會變遷,文人「棄儒就商」;而這些成功的商人在由「商紳」轉為「仕紳」時,捐納制度為商人開啟了入仕之徑。金門人捐資鬻官的動機為何?藉由功名取得來光宗耀祖、提高社會地位、建屋立匾光前裕後,或為打通政商關係,或捐輸以表赤忱,從而鞏固家族名聲並延續家族勢力,綜觀以上原因,從而得知金門人宗族觀念之深,往往凌駕個人之上,值得一再探討。 【論文發表E2場】李建明(南方小屋工作室地方文史工作者):馬來西亞吉膽島五條港的山海醮 於馬來西亞眾多華人廟宇之中,每年都有進行作醮儀式,醮類繁多,包括廟宇落成的慶成醮、祈求平安的清醮、超渡水上亡魂的海醮等。而五條港的山海醮性質仍屬超渡亡魂,其特殊性在於把作醮的範圍擴大。一般靠海地區多進行海醮,而五條港的作醮範圍亦把陸地上的亡魂包含在內,此仍少有之現象。 五條港地理位置處於外島漁村,是一個封閉社會。雖然近十年科技導入,但依然保留許多華人傳統習俗文化。筆者有幸參與五年一次(2017年)的山海醮儀式,將其過程拍下,因此本文以五條港山海醮為研究對象,透過參與觀察與田野調查方式,將當地山海醮儀式做一個初步記錄,並進一步探討當地山海醮的緣起、發展、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關聯性及社會義意。 【論文發表E3場】陳兆豐(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碩士研究生):「浯江衍派」在海外:馬六甲曾厝社恒元祖陳氏家族會 馬六甲曾厝社恒元祖陳氏家族會是廈門翔安曾厝村的海外宗親會,陳恆元係曾厝的開基祖,是金門下坑(夏興)陳氏開基祖六郎公派下的十六世裔孫。明中葉,迫於生計,遷往同安;清末民初,曾厝村民出洋謀生,由此形成了分居與金廈甲三地的家族。20世紀70年代初,在甲的家族自發地成立了家族會,並與曾厝祖家和金門祖村保有聯絡。陳恆元族裔遍佈金門、廈門、馬六甲三地,基於此,本文以馬六甲曾厝社恒元祖陳氏家族會為中心,爬梳出家族會創辦的歷史源流,探討馬六甲-廈門,馬六甲-金門的聯繫及金廈甲三地的文化互動,藉以窺探馬六甲陳氏族人與大陸祖家、金門祖村的文化傳承與適應性生存。揭示親緣關係、宗族意識、尊祖敬宗意識、尋根熱情等文化因素,在陳恒元家族同宗後人組織與聯繫中所發揮的作用。 【論文發表F1場】邱銘源(春雷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副執行長、島嶼紀行紀錄片導演):從戰地到後戰地的金門變遷:以《島嶼紀行》系列紀錄片為中心的考察與省思 本研究主要探討田野影像紀錄,以浪漫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透過新媒體媒材的紀錄工具,初步探討從戰地到後戰地的金門變遷,從地景、思潮與價值。 目前國內外有關地方學的研究,拜科技進步之賜,讓許多地理資訊與歷史文獻得以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為今人所利用。近年來地方學研究的興起,加上政府推動地方創生的投入,使得文景保存有機會以跨領域的方式投入轉譯與創生的加值,找出各地文化傳承之外的新價值。 這樣的趨勢,在許多學者專家的協助下,讓位於全球冷戰最前緣的金門找到發展的契機,表現更令人刮目相看,縣府文化局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就持續出版「金門學」的相關研究,並補助影視業者投入相關議題的紀錄,多次獲獎成果斐然。 在紀錄工具創新與資訊爆炸的21世紀,關於地方學田野調查的方法、切入的觀點,以及調查的成果與應用,如何緊扣資源投入的初衷,並發揮影響力,有賴我們進一步的省思與探討。 本文嘗試以段義孚(Yi-Fu Tuan)浪漫主義地理學(Romantic Geography)的兩極化價值(Polarized Values)觀點思考,利用新媒體的紀錄工具,提出原鄉VS僑居、戰地VS後戰地、鄉愁尋根VS認同迷失、傳統價值VS當代思維、宗親制度VS外來挑戰等議題,重新凝視思考小人物的故事VS大時代的挑戰,找出大膽想像與基於現實的省思,重新尋找大時代崇高卓越的價值觀,在冷戰與後冷戰時代的金門。 【論文發表F2場】李權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戰後北部金門同鄉會的社群發展與功能變遷 1949年後,在國共內戰以及國際冷戰的影響下,金門本地社會長期受到戰火波及,因此自古寧頭戰役以來,即有當地居民基於個人意願陸續遷臺。此後在九三砲戰及八二三砲戰兩場戰役中,官方又以「志願遷臺」的名義,先在1955年底將1,650位居民志願疏散來臺;而1958年10月八二三砲戰趨緩之際,又展開疏遷行動,其規模更勝1955年,總計有900多名金門中學師生與6,500名一般民眾遷臺。 由於金門當地發展長期為軍管體制所限,1960年代後,許多民眾為了繼續升學或為方便求職選擇來到臺灣。在連鎖式移民的機制運作下,在臺金門人人數持續增加,進一步促成全臺各地金門同鄉會成立,在這之中又以臺北市金門同鄉會(1970年成立)及臺北縣金門同鄉會(1971年成立)為最先設立、且人數最多者。這此背景下,筆者擬透過實際訪談以及兩同鄉會的出版刊物(包括紀念冊及會刊等),藉此分析戰後以來臺北地區金門人社群的發展歷程,並兼論金門同鄉會的社會功能變遷。 關鍵字:金門、政策性移民、經濟性移民、臺北市金門同鄉會、新北市金門同鄉會 【論文發表F3場】張皓斌(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科員):新北市中和區之金門五眷村未來文化資產保存推廣探析 眷村是臺灣歷史的特殊載體之一。自1949年後,金門身為「保衛臺灣」的最前線,自1956年起以「戰地政務」體制及戰地政務委員會主導金門的發展,於台北縣中和鄉(現為新北市中和區)興建起自己的眷村:太武山莊、復興新村、太湖新莊、浯江新村及九如新村,成為兩岸對峙及冷戰的縮影。 本文將從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的制度與眷村形成的相互關係開始,試圖說明這批眷村所代表的「金門性質」;接著將藉由太武山莊於2016年經新北市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為角度入手,探討這批中和金門眷村的文化資產意義及價值;最後,試圖以文化行政視野,探討如何在「眷村」及「金門」兩大特質的情形下,兼顧文化資產保存推廣及加深對於金門的認識。
-
202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金門場論文摘要
202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解嚴三十:戰地與後戰地的金門研究」為主題,為紀念、反思這段影響金門人深遠的戰爭歷程與記憶,邀集海內外各地專家學者與文史工作者,透過多元對話的方式,引領金門學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尋求一條屬於金門發展的道路,促成金門學研究國際化、學術化、多樣化、應用化之目標 2022年「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一連三天將在金門與台北登場,金門場於10月28日、29日假國立金門大學圖資大樓陳開蓉演講廳辦理,10月30日台北場則移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兩場次共有17篇論文發表,探討議題包含戰地社會史、戰地文化景觀、文化創新與數位技術、冷戰景觀及其轉型:跨域比較、文化的跨境傳播、異地重建家園等面向。 為了服務《金門日報》讀者,特別披露「2022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發表論文內容摘要,讓讀者們先睹為快,也歡迎各界同好踴躍參與,共同關注金門學研究與東亞冷戰議題。 【論文發表A1場】陳美寰(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地緣政治、島嶼環境及地方社會對金門水資源及水利設施的影響 水資源的運用和水利設施的規劃,不僅是水文參數的運算,而受到一地的自然、歷史和社會脈絡複雜的交互影響。金門作為一個曾經是戰地的島嶼,不論在自然環境和歷史上皆有其特殊性,也影響其水資源的治理。本文從地緣政治、島嶼環境及地方社會三個面向來探討金門的水資源及水利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首先檢視金門的現代水利建設如何在戰地時期形成,並對照近年從晉江通水的海底管線,來比較冷戰地緣政治及當代兩岸情勢對水利基礎設施的影響。其次關注島嶼的自然環境-包括氣候、島嶼地勢和面積、地質,以及海洋條件等如何限制了水資源的使用,並導致水利設施的失效。最後探討地方社會與發展想像如何影響水資源的質量和治理。 【論文發表A2場】王哲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專任助理):戰地政務時期的石蚵產業及其社會生活 本文透過觀察1949年以後金門的石蚵產業,探討金門戰地政務時期相關的產業社會型態,以及生活模式。金門牡蠣養殖特色在於以石頭養殖牡蠣,此法養殖的牡蠣稱為「石蚵」。牡蠣養殖的範圍主要集中在金門、烈嶼北面、西面之臨海村落,這些村落主張鄰近海域的歸屬權利,這種傳統機制,持續至1949年。 1949年「古寧頭戰役」以後金門受到軍事管制,海岸與從事海洋活動的民眾面臨軍方的各式管控、限制。戰火洗禮、軍事徵用等因素促成石蚵養殖的轉變,政府改以新式養殖法振興牡蠣養殖業,金門石蚵產業的生產模式發生變化。 但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兩岸局勢緩和,走私猖獗導致牡蠣市場萎靡。1992年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後,因為軍事管制、市場萎縮、從業人口老化與產業結構改變因素,石蚵產業及社會型態、功能逐漸衰退,走向沒落。 【論文發表A3場】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冷戰時期的汶萊華僑與臺灣的互動:以金門烈嶼移民為中心的討論 烈嶼(俗稱小金門),位居金門島以西、廈門島以東。19世紀中葉以後,特別是20世紀初,烈嶼人大量出洋謀生,在連鎖式移民的機制下,主要的出洋地為汶萊(Brunei)及新加坡(Singapore)。其中,位於婆羅洲西北的汶萊,烈嶼籍民在1920年代之後陸續移入,到了1960年代成為當地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社群。經商有成的華僑華人扮演了當地華人社會領袖之角色,亦獲蘇丹冊封宮廷官銜,地位崇隆。 1949年以降,金門成為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基地,地方社會被高度軍事化,原本開放流動的僑鄉網絡也受到高度的限制。作為一種特殊的離散家族,海外金僑關注受到戰火襲擊的故鄉,有能力者並通過各種管道將家族成員接到海外定居;同時,在1980年代以前,來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統治合法性及象徵性,積極爭取華僑來臺參訪與投資,僑領們受邀到臺北參加各種節慶,也會安排考察前線戰地,金門僑民得藉此返回故鄉。本文以烈嶼移民為主,分析冷戰時期華僑網絡及其影響,並討論汶萊華僑與臺灣的互動。首先,在文獻分析與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說明烈嶼海外移民歷程,進而探究他在汶萊華人社會的角色;接著,討論1960-80年代烈嶼移民與臺灣的政商網絡,以及他對戰地金門的具體影響。最後,通過汶萊華人網絡的探究,可以看到跨境(國)華人的雙重(或多重)政治認同,往往是複雜且矛盾的,也挑戰了傳統中國將海外華僑視為效忠屬臣的僵化觀點,據此讓我們重新理解冷戰時期國家/地方社會/海外華人之關係,以及華僑華人從鄉土認同到國族認同之變遷。 【論文發表B1場】王花俤(馬祖戰地文化遺產學會理事長\校長):初探竿塘諸島防務沿革-從軍事戰略到文化景觀策略的轉變 竿塘諸島涵蓋南、北竿島,傳統海防地位一直扮演海疆邊防的重要角色。當代馬祖列島戰略地位,崁在東亞冷戰架構與兩岸關係的格局裡,備受國際關注。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軍進駐後,馬祖列島以軍事治理角度劃設防區,將過去長樂縣(白犬諸島)、羅源縣(東引諸島)併入連江縣(竿塘諸島)行政區,由馬祖守備區指揮部統轄,以軍領政實施戰地政務,而「北高防區」涵蓋北竿、大坵、高登、亮島等島嶼,隸屬於馬祖守備區指揮部,因此本文所探討軍事防務沿革,著重於「北高防區」,論及馬祖軍事指揮體系,必然會擴及馬祖守備區指揮系統同步變革。 盱衡軍事戰略演進,冷戰架構下重要事件或政局變化,牽動馬祖軍事防務與組織勢必跟著調整,兩次臺海危機-「九三砲戰」、「八二三砲戰」,以及五十年代的「國光計畫」,強化了「攻勢作戰」戰略構想,這時期島嶼作戰與軍事佈署,受美軍協防與白團戰術指導,鑿斧極深。尤其是北竿本島的海防據點工事,海岸線長24.31公里,佈署99處大小海防據點,平均每公里海岸線就有4處據點,密度居馬祖列島之冠,這些據點成為最獨特軍事文化景觀,竿塘諸島從海防據點至指揮部,構成多層次防禦工事,與垂直分布的火力部署。這時期所遺留的大量軍事文化景觀,經過了盤點、會勘、繪測、口述、價值論述等整備工作後,現階段文化景觀總體保存策略,包括量化採「先分類、後分級」原則、分級強度採「分級治理」、分島畫設核心區和緩衝區等,清晰的時間剖面與軍事遺構垂直分布,見證竿塘諸島防務的歷史脈絡。 六十八年中美完成建交,美臺之間「共同防禦條約」廢止,這時期軍事戰略「攻守一體」(七十年~八十一年)逐步轉向守勢防衛階段。解除戒嚴之後,刪除以武力反攻大陸的陳述,前期「防衛固守」戰略(八十二年~九十一年),更務實回歸守勢作戰。後期「積極防衛」戰略(九十一年後)其實與前述防衛固守並無二致,只是將「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相互置換,重點在持續推動「十年兵力目標規劃案」朝向「量適、質精、戰鬥強」的二代兵力調整,北高防區縮編為「陸軍馬祖防衛指揮部北高守備大隊」,兵力精簡只剩六百多人。過去大量防禦工事無力管理,於是釋出移撥給地方政府,保留部分據點與營區「平封戰啟」,或具有軍事價值的工事與建物,軍方還在使用。地方政府接手後,經一番努力,於一○九年八月三十一日,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程序,經過連江縣文資審議委員會通過登錄為縣級文化景觀,完成文化資產的法定身分。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未來朝向保安觀光?暗黑旅遊?文化保存?藝術島轉譯?活化再利用-創新?創業乃至創生?都應在總體發展策略下,適法多元有序發展。 【論文發表B2場】翁沂杰(金城鎮民代表會代表、地方文史工作者):從大擔小擔到大膽二膽:島嶼戰地文化景觀之形成及變遷 二十世紀後半葉,金門成為全世界知名的戰地。在長達43年的施行戰地政務軍事統治期間,興建各類型的軍事設施,數量之多、密度之高,舉世少見。包括金門周邊的小型軍事離島,也留下防衛思維下的文化景觀。當中,仍有駐軍的大膽二膽島更是其中相當重要的案例。 大膽、二膽原名「大擔」與「小擔」,二島之間以寬約五百公尺之海道「大膽門」相隔。大膽島地理略呈西北與東南走向,南北較高,中間成槽狀的沙洲。北部丘陵以北山為高,海拔45公尺,南部山地有高98公尺的南山及高34公尺的小虎山(小孤山),總面積為0.79平方公里。二膽位於大膽西南方,全島均為高地,以中央的小膽山最高,海拔52公尺,面積約0.28平方公里。 大擔小擔島自古扼控入廈水道,自清代成為廈門管轄之海疆要塞,設有水汛、砲台汛、石寨與燈塔,為當時閩南海上重要門戶。除此之外,並有天后宮、名人墓葬及文人武將題字石刻等,亦為廈門著名海外勝景。而大膽二膽島成為近代史的焦點,則源自於民國39年7月26日發生的「大二膽戰役」,我軍史恆豐營長以298名兵力與堅強的防禦工事,擊敗擁有優勢砲兵火力支援的七百餘名登陸進襲敵軍,是金門歷經古寧頭戰役後,唯一受到敵軍登陸襲擊的第一線戰場。時至今日,島上仍存在大量的防禦工事與各種軍事設施,為國軍「前線中的前線」。 隨著近年來兩岸情勢的緩和,大、二膽的軍事角色已不若以往之肅殺,但仍然扮演著自古至今的海上防禦及航海標的角色;大膽二膽島為金門之軍事離島,因地理位置之特殊,擁有多重的面貌和角色,目前島上仍存有豐富的戰地地景與戰地文化歷史。從文化資產的角度視之,這些軍事離島佔有二十世紀後半葉世界冷戰歷史場景的一頁,其地景具有稀少性、不可複製性之特點,在「後戰地時期」成為一種珍貴的文化資源。 大膽二膽(大擔小擔)戰地文化景觀於102年11月28日公告登錄為金門縣文化景觀,並擬定文化景觀保存維護計畫以為日後發展的原則。據此,金門縣政府在104年以「烈嶼:邊境小鎮的再生」向內政部營建署爭取「均衡城鄉發展推動方案」競爭型提案,啟動了一系列改造工作;大二膽被賦予了文化資產的身分後,金門縣政府啟動一系列積極保存與經營,並兼顧開放觀光之需,如今大膽島已然成為金門重要的戰地資源。 【論文發表B3場】袁興言(國立金門大學副教授)、高丹華(烏坵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烏坵歷史與景觀保存:回顧與現實(袁興言、高丹華合著) 烏坵群島由大坵及小坵兩島所組成,位於福建湄州灣進出外海之處。自清末海關總稅務司在此地建立燈塔之後,一躍而為台灣海峽公海航運的導航要地,始有人員常年駐守。此後,自中日抗戰、國內內戰至東亞冷戰,此地均為重要駐軍據點及武裝衝突戰場,因此成為要塞堡壘地區及金門縣遠距代管之鄉,對外長期籠罩在神秘的戰爭迷霧之中。 然而,由於台電在烏坵設置核廢場計畫的爭議,經過高丹華由1998年以後至今不息的努力,外界不但可以了解烏坵獨特的人文歷史及自然風貌,更得以由文化資產的角度來認識及介入此地的建築與環境發展歷程。 因此,本文擬定兩個主題內容,期望能夠更增進各界對於烏坵的了解,並繼續推動歷史及環境永續發展的理想:1.回顧過去20餘年的烏坵保存歷程及相關文獻現況。2.介紹目前烏坵歷史風貌的變遷現實。 【論文發表C1場】吳宗江(國立金門大學副教授):文化資產的數位圖資 由於數位化技術快速而廣泛地應用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文化資產之圖資可納入範圍亦逐漸擴大。從早期孰悉的建築圖資、地圖圖資及影像圖資至數位化後的不限尺度、3D化及可編輯式等多維度與多樣性的數位資料,對於傳統文化資產的研究方面提供更多的詮釋面向與補正空間。 數位化圖資的產生有賴於數位科技軟硬體的發展與適切的應用,高畫素影像資料細微變化被記錄,搭配影像處理技術及AI人工智慧計算,以往不易發覺的共通歷史脈絡可能清晰呈現;高精度建築及文物等3D數位化模型的建置成為精準的建築圖資、破壞紀錄、施工紀錄及維護管理之重要資料來源;文字的數位化成果可應用於有效的編輯、辨識及文章內涵的解析;以上有效及多樣性文化資產數位圖資應用成果取決於文化資產與數位科技專業的分工與整合。除此之外,數位化觀念的接受與建立、與時俱進的科技知識的吸納才是文化資產數位圖資大量及有效產出最重要因素。 網際網路、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展示技術軟硬體的發展,文化資產的數位圖資及內容可以透過整合上述技術跨越時間、空間、尺度及維度的限制進行展示及應用層面的開發,傳承、教育、保存、維護、管理及文創均為數位圖資建立後的主要展示與應用項目。由此可知,可預期的文化資產伴隨數位化技術發展將創造學術研究與文化意識的進步及提升;而數位化圖資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論文發表C2場】李錫捷、吳宗江、徐熙堯、李芝敏:浯洲金門尋根溯源數位平台:金門族譜數位化及其相關之研究與應用 本研究以金門(古稱浯洲)尋根溯源數位平台之建置為主要目的,另亦期能將原本以尋根溯源為主之族譜,藉由本平台各式功能之開發,提供多項族譜數位化後之潛在應用。二十世紀中葉兩岸對峙以來,金門做為世界三大冷戰的聚焦點與兩岸的衝突點,傳統聚落人口大量外流,地景亦因戰爭及軍事防禦設施而面臨破壞與轉變,傳統閩南文化社會因不同階段歷史之因素,融入了僑鄉文化與戰地文化,豐富了金門獨特之文化多元性,而僑鄉文化之逐步成形,也讓金門僑親們尋根溯源之舉成為對後代子孫必然之諄諄教誨,無論是事業有成衣錦還鄉或是血濃於水之尋根溯源,幾已成為諸多旅外金僑畢生重要職志。 戰地金門面臨近代歷史上之命運多舛,但因其透過族譜、宗祠、祭祀等深厚文化底蘊,持續巧妙地維繫傳統社會人際關係,因此透過數位化科技永久保存金門閩南文化核心之宗廟文化將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而維繫宗廟文化的核心則為各宗族譜,因此族譜之數位化刻不容緩。本研究期能透過此尋根溯源數位平台之建置喚起各界對族譜數位化之重視,並協助金門各宗姓,甚至遷徙至澎湖、台灣或各國僑居地之僑親,有機會持續完善並維運各宗姓族譜,也期能透過紮實之族譜數位典藏,讓後世子孫保有並傳承完整尋根溯源之豐富文化資產。
-
太武山的惡鷲(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童話組第三名)
一顆火球從太武山山後蹦出,清晨的第一道曙光照亮了村子裡的每個角落。 一個臉龐稚嫩的少年天剛亮便聞雞起舞,精神抖擻的在自家院子裡練十二生肖拳。 他是威寧,今年十一歲,和媽媽相依為命;他從小在各方面就展現過人的天分,學習快腦筋好,最擅長道法和拳法。 「威寧!威寧!吃早飯了!」威寧的媽媽丹田飽滿的喊著。 「再等一下,我練到最後一式了。」 「你都已經那麼厲害了,還練!全村沒人能打贏你,不如來幫我做家事比較實在。」威寧媽媽的聲音從廚房傳來。 「平常就要養精蓄銳啊,誰知道妖怪什麼時候會出現?」威寧說。 「碰!」巨大的聲響劃破村子的寧靜。 在太武山的半山腰,工人剛要埋設炸藥炸開山洞時,山壁的中間卻突然迸裂開來,只見一團黑影迅速從洞中竄出,迅速的往村子飛去。 「那是什麼?我沒看清楚。」站在最前面瘦瘦高高的工人問。 「好像是一隻老鷹……而且有三顆頭……」另一名黝黑的工人滿臉驚恐。 「哪有三顆頭?不過那麼大的老鷹,分明是妖怪!」工頭匆匆忙忙的跑過來。 「要怎麼辦哪?」一個矮胖的工人嚇得軟腳,冷汗直流。 「當然是找除妖小子--威寧啊!一群笨蛋!」建設公司老闆生氣的咆嘯。 一大群人慌慌張張的飛奔到村邊的威寧家。 「威寧!威寧!」 「他在吃飯呢!」威寧媽媽迎出來,「吃飯皇帝大,有事等下說。」 那群人衝進屋,果然看見威寧在桌旁用餐。 不等大家七嘴八舌的告狀,威寧就鎮定的說:「安靜。等我吃飽!」 他剛才在練十二生肖拳時已感受到了一陣不尋常的強風。 大家欲言又止。 「別怕!」威寧看了一眼眾人,挾起一大塊雞肉往嘴裡塞:「不過是隻睡了幾百年的大鳥而已。」 威寧好整以暇吃了兩碗飯喝了一碗湯,大家急得都快咬舌自盡了。 威寧緩步邁出家門,靜靜的望著天空。 工頭急匆匆走在前面:「你在幹嘛?快點跟上!」 「嘿!走錯了。」威寧指著跟工頭方向相反的路,「往這邊走。」 「那條路是往海邊耶!我們剛剛明明看到那怪物飛往村莊了!」瘦高工人不服氣的反駁。 「你們沒看到天空上的雲有一條又寬又長的空隙嗎?那是牠飛過的痕跡。」威寧淡淡的說。 「真的耶!工頭,這小子說的好像是對的。」黝黑工人搔搔頭。 「哼,最好你是對的!……老闆,請。」工頭其實滿肚子不以為然,轉身對其他人低吼:「一群烏龜!快點!」 到了海邊,大家看到惡鷲正用牠那巨大的翅膀搧出強勁的風,把剛要出海捕魚的船弄得像是坐驚悚的海盜船似的左右搖擺。 海灘上瞬間充滿漁民此起彼落的尖叫聲,他們紛紛放下手邊的東西,飛也似的拔腿就跑。 「住手!」威寧用法術把聲音傳到惡鷲耳邊。 惡鷲立刻發出刺耳難聽的鳴叫,瞬間向上飛,再往威寧的方向俯衝,快得像失速墜落的飛機,尖尖的鳥喙朝威寧刺過去。 威寧雙手一張,架起了一片大大的防護罩,擋住惡鷲猛烈的攻擊。 工頭在一旁又叫又跳:「快快快!把牠打扁!把他打趴!把牠打死!」 惡鷲目光一閃,似乎想要轉換攻擊對象。 威寧用念力將一大把沙子塞進工頭口中,「閉嘴。我從來沒看過這麼吵的蒼蠅。」 惡鷲有點想笑,工頭呸呸呸亂跳的樣子,不像蒼蠅倒像跳蚤。 威寧靈光一閃,用念力把一隻大魚引上水面,用力拋向惡鷲。 飛上來的魚成功吸引了惡鷲的注意力。惡鷲用鳥喙接住大魚,隨即吞了下去;牠咂咂嘴,好像意猶未盡的樣子。 威寧重覆用念力釣魚。 過了一會兒,惡鷲終於填飽肚子,緩緩降落在沙灘上。 牠忽然說話了:「謝謝你,我已經吃飽喝足了,我願意幫你們復原環境,也會回去太武山休息。」 惡鷲還沒說完話,旁邊圍觀的人下巴差點掉到地上。 不過威寧卻非常淡定,妖怪會說話根本就不足為奇,「你肯回巢穴休息,這樣事情就好辦了。」 「我有個請求。」大鳥歪歪頭。 「請說,只要我能做到,一定會盡全力幫你。」威寧很大方。 「希望你們還給我一個舒適的,安靜的,不被打擾的空間,讓我好好休息。」 「嗯……」威寧沈吟。 「這太簡單了!」老闆搶著說,「就由我們公司來幫你吧!」老闆忍痛承諾│雖然公司要承擔一些損失,但他不想重蹈覆轍。「我們可以把原本開闢步道的工程計畫暫停,改成整建山林的計畫。」 「好。」威寧樂觀其成:「到時候我也會幫忙的,與其破壞環境,不如維護環境。」 大鳥高興得長鳴一聲,好多人嚇得跌倒在地。 「我叫威寧,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小乖。」 噗。威寧忍住笑。這名字也太可愛了。 幾個月後,整建工程完成,整座太武山綠意盎然,宛如仙境。 小乖的大山洞牆壁爬滿了各式各樣舒心的植物,地板上鋪著舒服的草蓆當床,小乖在上面滾來滾去,看起來非喜歡新家。 「嘿!威寧,牠會睡幾年啊?」老闆擔心的問。 「我也不知道。看哪個冒失鬼再打擾牠吧!」威寧挑挑眉。 「有這麼漂亮又舒適的空間,我應該可以再睡個五百年。」小乖在山洞裡又叫又跳,滿心雀躍。 「你,你們玩吧!我還有事情要忙,先走一步。」老闆腳底抹油落荒而逃,深怕自己變成小乖最後的晚餐。 不久,山洞傳出小乖的打呼聲,威寧施法移來大大小小的石頭,牢牢堵住洞口,並立起一塊木牌。 「行走山林,請輕聲細語。」 太武山是金門最優美、最優雅的景區。 到過太武山的人都這麼說。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蒲公英的金色之旅(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童話組佳作)
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生長在一片溫暖的綠色草原上,和我的兄弟姊妹們一起生活著。平時,蝴蝶姊姊和蜜蜂哥哥常常來和我們分享其他地方的故事:有時穿梭在綠林裡,在枝椏間跟小松鼠上上下下的追逐;有時悠遊在田埂中,在落穗時戲弄著出來透氣的小蚯蚓;有時不小心飛進了巨人的世界,得要躲閃著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們,就怕突然來個親密接觸……。我們一邊聽,一邊想像著那些夢幻的景象,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地過著。 天氣越來越熱,有一天,突然刮起了一陣怪風,兄弟姊妹們都緊緊抓住媽媽的衣角不放,「咻│」一瞬間,我被那陣風吹了起來,無形的力量將我捧到了半空中。我四處張望,看見家人們都被吹散在藍天之下遙遙相望,大家都飄向未知的遠方。 在空中,我看到地面有著綠色的田野、湛藍色的大海,和繽紛的點點花草,「好美喔!」我不禁發出了一聲讚嘆。接著,我緩緩地下墜,看著腳下青翠的葉脈和金黃色的高粱穗粒,在我的眼前不斷放大,隨著風柔柔地推著,我穿過了大片綠林,穿過了大街小巷。輕輕的、悄悄的,最後,我飄到了田間,降落在一個小女孩的肩頭,這才停了下來,動作輕到她都沒有發現我的存在。就這樣,我開始跟著她旅行,聽著她口中說著的「小金門」,一起親身體會這島嶼上的美麗。 她騎著腳踏車,沿路上經過路邊的大黃牛,我興奮的對牠擠眉弄眼,讓牠氣得牙癢癢,一直對我「哞哞」叫,讓我好得意。來到了一條小街,這是一條充滿戰地風情的老街,這條老街上有很多的店家,像是:戰地特色飲料店、復古冰店和應有盡有的雜貨店等等。那條老街因為位在西方社區,所以叫做「西方街」,名字聽起來真是特別呀!聽街上在寒暄的人說道,這裡以前曾有許多軍人,每到假日便會來此逛大街、購買生活所需,我想,那時候,這條街上該有多麼熱鬧啊!女孩在街上看著兩旁古樸的紅磚,靜靜的穿梭在這條歷史悠久的街道。 再往前騎著,鹹鹹的海風拂起了小女孩的髮絲,提醒著我們,此刻已經到了海邊。在沙灘上,有很多充滿童趣的遊樂設施,還有獨特的裝置藝術,像是愛神的箭掉落在這雙口岸邊,讓來往的旅客心頭都扎上對此地的戀戀不忘。一旁的涼亭立在沙地上,裡頭擺設著一座望遠鏡,透過鏡頭,可以看到對岸的景象,和小金門相比,實在是相差甚遠!我看見很多小朋友在海邊挖沙、戲水,玩得不亦樂乎!讓我感到最特別的是,岸邊有一支一支的軌條砦插在金黃色的沙裡,好像許多的鐵衛兵佇立在那裡,保護著這片海岸,身上那被侵蝕、附著的凹凸,是他們飽經風霜的痕跡。 沿著車轍道騎著,綠樹在道路兩旁搖著手臂,微風在林蔭間穿梭。我來到了另一個風景優美的海邊,這裡是曾經見證戰爭發生的地點。聽小女孩嘴裡喃喃說著,這個景點的名字叫做「沙溪堡」,更有趣的是,裡頭還有一個坑道,小女孩走進狹窄的坑道,裡頭又涼又暗。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就走到了外頭。一瞬間,刺眼的陽光就射進了我的眼裡,「好亮、好刺眼啊!」適應了一下耀眼的陽光,映入眼眸的是藍色大海、棕色木橋和繁花交織成的夢幻景象。 突然,蝴蝶姊姊飛到身旁:「嘿,你在這呀!這個世界是不是很美呀?」「真的很美,我看見了金黃的高粱田,看見了愜意的海景,還看見了熱鬧的大街。」我說,「太好了,你也把這座小島的美麗都藏在回憶裡了,我們該繼續下一站的旅行囉!」蝴蝶姐姐揮了揮翅膀,把我從小女孩的肩上輕輕的揚起,我慢慢地落到柔軟的土壤裡。看著四周美好的一切,我決定就待在這裡慢慢地長大。希望到了明年,我會在這片樸實中盛開,變成一株璀璨的蒲公英,讓我的孩子們帶著我的記憶,繼續這趟未完的金色旅程。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不平凡的石頭(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童話組佳作)
原本,我是擺放在架上的,一顆平凡的石頭。 那天,我一如往常的在店裡的架上發呆,看著顧客來來往往。「您好!歡迎光臨!」有客人來了,老闆趕快跑出來打招呼。「爸!媽!我想要這個!」突然,我的身體被一雙軟軟的小手舉了起來。原來,那個小妹妹看中了我,她說服了她的爸爸、媽媽把我買了下來,帶回家,每天都捧著我,眼睛眨呀眨的和我說話。說完了,就把我放回擺滿玩具的架子上。 待在小妹妹家裡過了一陣子之後,我逐漸習慣了這裡的生活。有一天,小妹妹又把我從架子上拿下來玩。「鏘啷│!」外面賣著好吃糖的老人家推著推車經過,手上招攬客人的鐵片聲一不小心就把小妹妹嚇了一跳。原本在她手裡握著的我,瞬間被拋飛在空中,摔到地上,「唉唷!」我的身體多了好幾道疤。小妹妹趕快跑了過來把我撿起來,我看見她的眉頭都皺了起來,小石頭不美了。她不敢讓爸媽知道,趕快把我放進外套口袋裡藏了起來。 隔天,小妹妹一早就和爸爸、媽媽一起出門,我就待在她的外套裡,搖呀搖!搖呀搖!晃得我頭暈眼花。「嘩│嘩│」我聽到外頭有海浪的聲音,我猜我們可能到了海邊。這時,我被小女孩從口袋拿了出來。「好亮喔!」一直待在口袋裡,還沒辦法那麼快適應外面的光線。她看著我,看到了被她摔壞的痕跡,好像做了什麼決定。趁著爸媽在一旁看風景時,用力的握緊我,瞬間,我好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飛了起來。她把我往海裡一丟,「噗通!」一聲,我感覺身體濕濕涼涼的,我掉進了海裡。 「是海水,好涼喔!」我看著身旁還有好多的石頭夥伴,我們在海水中泡著,海浪一波波沖刷過我的身體,我們在浪潮中滾來又滾去,心裡想著:我未來的命運會是怎麼樣呢?翻滾了好久,不知不覺中,我就慢慢睡著了。 睡了很久,突然,我感覺到臉頰有點熱熱的。「好溫暖喔!」我醒了過來,發現自己躺在柔軟的沙子上,這時候,海水已經退得好遠。「噠噠│噠噠!」腳步聲越來越靠近,在我的身旁停了下來。「哇!這裡有一顆特別的石頭。」有一個人發現了我,他說:「這個石頭好特別,上面好像刻著模糊的字跡,我帶回家雕飾一下。」說完,他把我撿起來。回到家,他拿出了一大箱工具,把我填填補補、磨來磨去。經過了好幾個夜晚的挑燈夜戰,我的身體有了新樣貌,他每天把我放在桌上滿意的端詳著。「你是我最優秀的作品!」他總是得意地看著我。後來,我的新主人陸陸續續的撿回了好多的石頭,做出了更多造型特別的模樣,我多了好多新朋友,每天一起生活著,主人還幫我穿上可愛的衣服呢!我真是開心。於是,他帶我和我最好的朋友去了西方老街上吃冰、還到田裡挖芋頭,看著又大又綠的葉子,好像可以拿來當陽傘呢!我們又去和百年風獅爺一起拍了合照,老爺爺就住在牆壁上的凹洞裡,一開始我們還沒找到,真是神秘!主人說:「你們倆是我的寶貝,我絕對會好好愛惜你們。」 隔天,主人帶我們到店裡時,我最好的朋友調皮地跳了出來,跑到了架子上,我瞧他那神氣活現的樣子,也跟著從主人的口袋裡跳了出去。「叮咚!」一個小女孩和媽媽來了,看起來好像是來這裡遊玩的觀光客,她們在店裡走來走去,尋找最喜歡的目標。突然,小女孩發現了我,趁著店主人正忙活時,其他的店員來幫忙結帳,就這樣,小女孩把我買走了,我眼巴巴的望著店裡,期待主人能發現我的求救眼神。 我以為,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主人了。 「喂!等等!」後方的腳步聲搭配喘息的吶喊,朝著小女孩和她的媽媽步步逼近,小女孩和媽媽停了下來,回頭一看。這時,耳邊傳來熟悉的聲音,「妳好!這位媽媽和小妹妹,不好意思,妳們手裡拿的是我們店裡的非賣品,剛剛我們店員不小心弄錯了,可以請妳退還給我嗎?」小女孩看著手中的我,有點猶豫,眼睛轉而看向她的媽媽。「可是,我真的很喜歡……。」「他是我從海邊撿回來,花了好多時間雕刻而成的寶貝,我們去了好多地方,擁有好多的回憶,我不能想像沒有他的日子……。」這時,媽媽說:「我想他也不是故意的,曾經擁有過,就當是我們來這裡的一個小小回憶吧!」小女孩說:「嗯!好吧!那我把他還給你,不過,我可以換成店裡其他的石頭嗎?我想帶回去和我的爸爸分享。」主人的聲音突然變得開朗起來:「當然好啊!謝謝妳,小妹妹!歡迎到我的店裡參觀。」 自此之後,我和主人便不再分離了。假日時,我、主人和我最要好的朋友常常一起在島上遊玩,雖然,我和我的好朋友常常會出糗,三天兩頭就冒出一個小麻煩。但是,我們還是老樣子,互相拯救著對方,做什麼事都會在一起。有天,主人正躺著竹椅上乘涼時,突然坐了起來,說:「我想到了!」「想到什麼?」「我想到要幫你們倆取什麼名字了!」我和朋友聽了,相視而笑:「什麼名字?快說嘛!」主人說:「別急,」他看了看我們,「你們就叫『石敢當』怎麼樣?」我說:「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主人說:「石就是石頭,敢就是勇敢,當就是敢做敢當,這包含了我對你們的期許,你們都是特別的石頭。」我們聽了,開心的笑了。 原來,我們是最特別的石頭,石敢當。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阿嬤的菜園(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新詩組第一名)
早安 公雞握握握聊著天 小雞吱吱喳喳打小報告 阿嬤的頭巾已經溼答答 好像下雨一樣 綠色的菜蟲是小偷 在高麗菜裡邪惡的鑽來鑽去 地瓜喝著地下水 帶著一頂大綠帽 好悠閒好舒服 火龍果爬上竹竿 對著太陽微微笑 笑著笑著臉蛋紅了 應該也是高粱酒糟聞多了 一隻老牛甩著尾巴 和蒼蠅玩捉迷藏 我在龍眼樹上吃龍眼 吐出一顆顆子彈幫忙射擊 早安 我是阿嬤菜園裡 愉快的小男孩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紅四阿(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新詩組第二名)
眾人視線注視在一個碗裡, 那頑皮的骰子還不肯停歇, 翻動它那個有黑有紅的身子。 四!四!四! 方正的身子仍然沒有徹底落定, 它輕輕的每一下, 都重重的擊在目光注視者的心臟, 四!四!四! 方正的身子依然沒有徹底落定, 呼吸,都忘了。 紅燦燦的四,笑咪咪的臉, 你落去哪了? 紅燦燦的四,笑咪咪的臉, 我看你不在碗裡只在夢裡。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金門小島風情(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新詩組第三名)
我和弟弟走在又高又陡的海岸線, 慢慢的走入幽暗的坑道。 在一座雙丁字型的水道上, 我們遇見堅硬的花崗岩, 我問他:你孤單嗎? 他便滴下了眼淚, 啊!他是孤單的九宮坑道。 在這涼爽的山洞裡, 我們感覺陰森的海浪慢慢的靠近。 我問他:你要交個朋友? 他卻收起開心的臉, 用他的白色掃把打在我的腳上把我趕走, 啊!漲潮的海水竟然把步道給淹沒。 我們手牽著手跑出坑道, 遇見大大小小的漁船, 他們手拉著手互相牽著對方, 弟弟說:他們和我們一樣彼此保護著對方。 在這步道上,我們遇見孤單的九宮坑道, 變臉很快的海水和保護彼此的漁船, 這是多麼特別的旅程。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軍島(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新詩組佳作 )
散步在沙沙岸邊, 享受舒服的藍天, 侵蝕的軌條砦, 摸著手中的刺痛, 軍島收藏著無人能知的陰暗, 埋藏著軍人的勇敢, 那時堅決地守護, 漂浮在海中。 遠方的運航, 隨著海一波波拍打著岸, 也把這份過去的光景 留存於此。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斜陽(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新詩組佳作 )
遊走在這悠悠岸邊, 凝視著海中, 遠方的高樓從容收藏著光暈, 隨著落下的是 太陽在海中鋪排出的一條斜斜大道, 忍不住擁抱綻放的陽光, 絢麗的艷陽, 開拓出一條隱形的道路, 照入我的心堂, 天空絢爛的藍, 如同倒掛的海洋, 陶醉在世界的盡頭。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美麗的金門(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新詩組佳作 )
這裡是美麗的金門, 擁有潔淨的海灘, 早起的太陽是那麼的耀眼, 喚醒大地沉睡的高梁。 這裡是悠閒的金門, 有著四通八達的環島通道, 水獺悠閒的生活著, 釣魚翁盯著水裡的身影。 這裡是勇敢的金門, 走過砲火的歲月, 經歷自然的風霜, 卻依然守護著島嶼的子民。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芋見,疫外的禮物(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新詩組佳作 )
午後的一片芋田, 一把把陽傘保護著土壤裡的芋頭寶寶, 一旁的小河漂著一片片海苔, 偷走藍精靈小精靈的變色藥水。 我拿起石子往下一扔, 「撲通!」 在這些瓶瓶罐罐的裝飾中, 石先生也一起在這條綠色隧道中漂流。 樹蔭下的小牛正在吸吮著奶水, 不知道為什麼使勁地撞著媽媽的肚子, 我以為他在欺負媽媽, 趕緊朝著他「哞!哞!」 只見牠隨意地搧了搧耳扇, 一旁的哥哥跳下單車, 「搞什麼!沒戴口罩罰三千!」 只見牠依舊搧了搧耳邊風, 繼續享用牠的盛宴, 在這一刻留下的只有自得其樂的倆人。 我躺在草地上, 躺在一條不會流動的河流中, 在過去我們沒時間感受, 如今在這份疫外的禮物中, 能夠感受每一份屬於金門的純樸風情。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