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星期人物》洪松男 不求自身長青 奉獻農技 推動畜牧產業
姓 名:洪松男 父 親:洪春立 出生年:1941年2月28日 仙逝年:2022年10月11日 祖籍:烈嶼青岐 出生地:台灣屏東 經歷: 民國55年臺灣大學畜牧業畢業 屏東市中正國中教師 私立屏信中學校長 高雄甲仙國中教師 駐哥斯大黎加農業技術團團員 台南農校畜牧獸醫教師退休 洪松男的家族史,是一本金門人遷台歷史家族史,洪松男的祖上為小金門青岐,明末清初時先遷移到澎湖西嶼尖山,後約在民國初年由洪松男的父親-洪春立先從澎湖遷移到嘉義,最後落腳在屏東開枝散葉。 洪松男1941年出生,他的一生經歷過幼年的日據時代、民初時期、戒嚴時期等。洪松男的兒子洪啟元形容他父親一生熱愛學習,舉凡國語、台語、客語、日語、英語、西班牙語皆能與母語人士對話。且對新的事物絕不退縮,在與他同輩的眼裡,他是一位科技高手,Pad達人,能運用iPad豐富的App來學習、來查詢,甚至是P圖上傳。 洪松男熱愛挑戰新的事物,從他年輕時自願成為駐哥斯大黎加農業技術團就可以知道,並且是民國70年左右就隨農技團前進哥斯大黎加協助該國畜牧產業的萌芽。 當時洪松男與同校同科畢業的潘博光,一起教導、協助該國示範農場的農民養護豬隻,協助飼料的製作與調配,並教導當地農民如何調配適合豬隻食用的飼料配方。 農技團團員回憶當時分享,那時候在哥斯大黎加示範農場的豬都有編號,每頭小豬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都有詳細的記錄,據以試驗、繁殖優良的下一代,也避免近親繁殖。有的母豬產後沒有奶,技師會給它們打刺激腦下垂體前葉的賀爾蒙針,以促進乳汁分泌。 除了這些繁瑣的工作,附近農戶豬隻的醫療保健,也都是洪松男他們的工作,洪松男他們也意識到如果養殖戶再增加,可能就顧不過來了。因此中後期洪松男他們常在示範農場內辦講習班,期許訓練出一些學員來,好分擔這些工作,最起碼也可以增加農戶他們飼養上的知識,因為生活習性的不同,加上農友對於養豬所知有限,又疏於觀察,往往豬病了也不知道,養豬技師發現時,有些已耽誤過久,造成豬隻死亡。但是一條豬隻的死亡在當時是極大的損失,所以洪松男與潘博光兩位養豬技師平時真是疲於奔命,除了要授課、照顧示範農場的豬隻、調配飼料、還要巡邏周邊示範點的豬隻圈養狀況。 每天就是在這樣極度忙碌的過程中度過,洪松男曾回憶分享,在擔任養豬技師時面對該國的農友學生,常有又好氣又好笑的事情發生,例如有的農戶養著養著不耐煩了,或者想用錢了,也不管豬隻的大小,也不知豬正值長得最快的階段,就急著出售,因為深知他們(哥斯大黎加農友)性格,所以必須隨時注意,並時刻提醒他們,以免發生這種不合經濟效益的飼養,就像在要求小朋友不要吃掉做蛋糕的糖一樣,值得欣慰的是這些農家學生對他們農技團的這群團員老師有著敬畏之心,叫他們不准賣,他們就不會去賣,等他離開哥斯大黎加前,已經有許多種子學生,還有很多小朋友不希望他們離開,而當時農技團所做的一切都是了改善哥斯大黎加的基礎經濟。四十年過去了,目前哥斯大黎加的養豬畜牧業經濟產值約計台幣10億以上。 洪松男返國後任教於台南農校畜牧獸醫教師,教育台灣畜牧產業種子,培養專才人員,推廣友善畜牧,直到退休,退休後的生活依然是充實的,他協助推廣全人教育,鼓勵同為退休人的教師群,走入人群擔任志工、進入社大學習新的知識。 他鼓勵子孫認真學習,培養興趣,推動美學教育等,而他也學習應用新科技,開立社群媒體,透過APP修圖軟體,配上他擅長的多國語言能力,製作多國語言圖卡,分享多國語言之間有趣的故通性,藉此勾起人們對學習的興趣。 洪松男曾對後進說:「我這一生走過許多事件,出生於228,也見證過228,去過遙遠的國家,有著讓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國際家人,有些事件與感觸在時代的洪流裡,我無法說得清楚,但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學習不會害人的。學習更可以協助人走向光明,我們的祖訓其中一條就是勤讀書,勤讀書明事理,這是重要的。」 洪松男的出生是金門人遷台歷史中的落地生根,而他奉獻農技團的過程是大同共好的展現,他離世前,所有子孫在他的床邊,感謝他對家族的奉獻與兒孫的教育,是父道的溫潤。最後他留給子孫的還是那句話「學無止境、學習是最好的一件事。」更是展現出金門人對「學」的渴望是深深烙印在靈魂裡。
-
《浯事浯聞》臺灣金門館 一府二鹿三艋舺 道出金門百年遷台史
「一府二鹿三艋舺」為清代台灣有三大港市。一府代表今臺南安平區與中西地段,二鹿是指今日彰化縣鹿港鎮,艋舺則在今日臺北市萬華區。這三大港市的形成反應出清代臺灣通商口岸繁盛鼎立的景象,也中可以看出臺灣是由南到北的漸進發展歷程。 而在這三個台灣發展歷史重要的港市都有【金門館】的設立。 一府的金門館 去年10月5日台南市政府發布一個重要的消息,由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挖掘安平劍獅埕,陸續挖掘出荷蘭時期大員市鎮街區、清代金門館遺構,堪稱台南400年歷史溯源重大發現,並期許2024年迎接台南建城400年之際,現地展示相關考古文物。 挖掘出土清代鋪面遺構,經比對史料,研判是金門館。金門館是清代實行班兵制度時,由輪流來台駐守班兵以部隊為單位建造,安平原有閩安館、提標館、海山館、金門館、烽火館等5處,目前僅存海山館。而這一挖掘出土更是對比出清代時期金門軍政上的重要性。 二鹿的金門館 而去年3月7日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彰化縣定古蹟鹿港金門館,因自然災害及生物因素逐漸損壞,彰化縣政府特地爭取經費辦理修復工程,閉館一年,原訂本年度3月竣工,目前修復工程已經接近尾聲,而今年也正是彰化縣政府建縣300年,相信鹿港金門館的修復完工,會讓更多人明白彰化與金門之間的歷史脈絡。 鹿港金門館主祀蘇府王爺,為金門人士及福建水師所祭祀的神祇。清嘉慶年間,信士供奉蘇府王爺神祇自臺灣府城經鹿港,將神像留在此地供奉。嘉慶10年(1805年)鹿港仕紳許樂三命其子薄賣房舍,做為蘇府王爺的廟宇,並整修為「班兵伙館」使用,在清末時改稱金門館。 鹿港金門館因建築形式非常具有歷史特殊性及稀少性,極富歷史文化價值,被彰化縣政府在200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 鹿港鎮長許志宏曾表示,鹿港金門館是鹿港極具代表性的會館,不管是建造的技術或是呈現當年金門人來到鹿港的經商、開墾的遷移歷史,都深具意義,而其建築的雕刻之美,更是一棟活生生的中華民間故事的故事館,期許修復之後,能重現當年金門館的輝煌。 而金門館主委洪丕炎與龍山里長陳永祥也分享,鹿港金門館蘊含兩百多年的祭祀、同鄉會、住宅等社會性功能,也是目前中南部清代金門館最完整的一座,其中文史資料更是豐富,從中可以看見金門自清代以來的金門遷移史,因此被指定為縣定古蹟。 而從耆老的分享中,採訪團隊收到一個很溫暖的故事:鹿港金門館一開始是金門後浦仕紳許樂三的宅邸,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前已存在,當時許樂三來到鹿港據說是經商與主持鹿港龍山寺建構。 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率大軍自鹿港登陸處理林爽文事件以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平水師左營遊擊(註)一員移駐鹿港後,鹿港增加了不少來自金門的兵丁,遂有建館並奉祀其神祇蘇王爺之需要,嘉慶十年(1805年)許樂三命其子將住居薄賣改為浯江館,但並非只有金門人士可在此休憩,〈重建浯江館碑記〉便提到說「故凡官兵斯鎮及弁丁輿夫、彼都人士,無不憩息其間」從中便可感受到金門先人們的敦厚待人精神。 鹿港的金門館內供奉的是分香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其祖廟往上追溯是金門新頭聚落的伍德宮。 註:遊擊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武官官階 三艋舺的金門館 而艋舺的金門館也是主祭祀蘇府王爺,目前為私人廟宇,由祖籍金門的王姓族人所祭拜,其蘇府王爺的分靈也是來自金門的新頭伍德宮。 有別於鹿港金門館,艋舺的金門館經歷過數次遷移。時間追溯到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發難,聲勢浩大。清廷派協辦大學士嘉勇公福康安,統率十萬大軍,並由金門提調水師左右兩營來臺帄亂,水師官兵由「伍德宮」恭請蘇大王神像,護軍渡海,遂於臺灣艋舺建廟立祀。 「艋舺金門館」由金門人王士仁等奉調戍守艋舺為兵,駐紮於艋舺兵盤埔,亦名營盤埔,俗稱協右,即今龍山國中校址,王士仁等兵勇就在營旁建金門館,以為共伙及祀蘇府王爺-蘇永盛,並聯誼金門鄉人。西元一八九五年(民國前十七年)清廷割臺予日本;民國前十三年,日本買充該地為日本警官訓練所,金門館只好遷到蓮花池街,後廟地被徵收建老松國小,乃再遷於現址。(現址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81巷4弄3號) 或許也因為隱藏於民宅之中,艋舺金門館對比周邊廟宇,受到的文化衝擊較小,至今仍保持古早風貌,這是在台北極為難得且值得慶幸之事。 金門人對台澎的影響之大 從「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金門館中的歷史脈絡,不管金門軍官、捐贈宅第的許樂三、開台進士鄭用錫到近代戰爭史,處處都可以看到金門人的蹤跡,看見金門的閩南文化、建築風格在臺灣各地的顯現,而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金門之於臺灣,不只是在近代戰爭史期為前線,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已是守護的角色。而更多的是文化的傳遞與輸出,從建築、從信仰、從日常。在無形之中將金門閩南文化融入了台灣原本的文化之中。 而這當中有許多金門先人早已在清朝時期就遷移至澎湖、台灣發展,除本次報導中有敘述到開台進士外,另外還有開澎進士-蔡廷蘭也是金門人,從這當中可以發現,金門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已扮演起兩岸橋樑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
《異鄉鬢影》
島嶼時光電子書 已無料上線歡迎大家踴躍分享 ﹝台灣訊﹞ 金門與馬祖,雖然一個屬於閩南文化系統、一個屬於閩東文化系統,但是在長時間的戰地任務時光洪流裡,早已讓金門與馬祖成為難兄難弟,情同手足。 尤其在我國行政區域劃分上,金馬都是被串接在一起的;島嶼時光本書就是由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委託知名文學作家張姿慧主編,邀集金馬兩地共計23位作家共同參與,同時結合在地攝影師精彩的攝影作品,協力出版《島嶼時光》這本精彩的金門馬祖旅遊文學書。 書寫區域涵蓋金門烈嶼、金城、金寧、金湖、金沙五個鄉鎮與馬祖東引、南竿、北竿,搭配許小西、王傳信、黃邦培三位在地攝影師的攝影作品,成就了一本圖文並茂的金馬旅遊指標書。 而每一位作者以原鄉為出發,將個人的情感經驗及與土地的連結,化成一篇篇動人的文字,篇篇動人,搭配吸睛的風景美照,讀來令人為之嚮往,也讓讀者對金門馬祖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這是一本具深度的旅遊書,也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散文書,更是每一位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離島作家對故鄉最深情的書寫,值得大家細細閱讀。 其電子版已於2月20日上線,歡迎大家掃碼閱讀,並分享給海外親朋好友,讓更多人認識金馬之美,品金馬文化之淳。 線上電子書網址連結:https://reurl.cc/jl19q2
-
《浯事浯聞》溫然堅韌 書寫金門 國際書展上的金門人
本月5日2023台北國際書展圓滿落幕,展期期間突破50萬5千人次逛書展,購買書籍等商品,書展上有許多縣籍作家、創作家、設計作家的創作出版,如閃耀星星在書展展售,其中也不乏金門人創辦的出版社在其中持續推動我國閱讀及文化滾動,其中有許多出版社透過線上的方式,一起參加該盛會,三采文化就是線上書展。 三采文化的創辦人是張輝明是金門島親,而三采文化自1990年創辦至今超過了33年,今年推出2023三采網路國際書展,響應文化部今年的主題-閱讀的多重宇宙,讓國人有更多的選擇。 三采文化所出版的作家群裡也有一位新生代作家是金門人,那就是黃山料,黃山料的作品-《好好生活慢慢相遇》為2021年誠品書店年度暢銷冠軍,近期的作品《餘生是你 晚點沒關係+那女孩對我說+好好再見 不負遇見》也配合三采文化線上書展推出優惠活動。 另外縣籍作家X詩人的吳鈞堯的最新詩集-《靜靜如霜》與去年度榮獲博客來文學類暢銷新書排行榜第一、二名10天的新生代高年級作家蔡榮根的小說處女作《狼煙未燼》也配合博客來國際書展,做線上推廣。 在眾多書籍當中,映入眼簾的,一定是一本書的封面,而以封面設計師廣為人知的翁翁,在書展上有許多書籍的封面就是出自他手,翁翁本名翁國鈞,金門人,是作家也是詩人,親手設計過的出版品高達6000餘冊,曾有研究金門書籍的讀者分享,十本金門專書,一定會有四本是翁翁設計的,如果是翁翁設計的,那不用看內容,一定先買再說,可見其風格與對書籍的專注深受許多人喜愛與肯定。 隨著國際書展圓滿結束,文化部也在本月16日推出了一些系列文化振興計畫,政策中廣發成年禮金並擴大到疫情前的成年青年,從原定18歲以內,擴大到21歲,其中一條政策是至獨立書店購書將加發購書點數,並鼓勵縣市轄內書店串連辦理書展、書市、主題活動等;支持故事內容開發;以及規劃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相關遊程、辦理文化觀光串連、社區見學體驗行動計畫等,帶動地方文化觀光、小型藝文消費產業復甦。 這一項政策一推出,吸引許多少年、青年紛紛開始規劃自己想購買的書籍,並且詢問認識的獨立書店喜愛的書籍,找尋最雙贏的購書方式。 而去年度金門縣政府推出金門系列專書金門村史-楊秉訓「湖下村志-湖清峰翠慶雲出」、陳永富「錦浦榮光.西浦頭村史」、林怡種「宰相的故鄉-后壟」、王振漢/歐陽文章/歐陽金垵「首閩開科.忠孝傳家《歐厝》村史」、呂允在/孫國欽「烈嶼東坑古今敘事」、陳自強/陳金魁/陳忠俊「山外村史-山外的黃金歲月」六本。以及補助個人出版陳長慶「浯鄉縮影-陳長慶散文集(2014~2021)」、顏湘芬「寫給古厝的情書」、黃主真/孫佩筠「牛角姐姐的公車週記:3號」、楊玉蘭/陳蘋妤「魚鷹幫我一個忙」、林馬騰「老兵故事:悲壯的歲月」、吳鼎仁「浯鼎詩影」、林金榮「浯島吾民」、洪明標「島鄉畫影-洪明標金門鄉野畫輯」、洪明傑「王爺廟旁糊紙店」、倪振金「古風草堂」、林益彰「金門囡仔.神-浯島行旅新詩集」、王宏男「島嶼上的集體記憶」、林玉寶(寒玉)「那段難忘的歲月-浯鄉人物專訪」、王建裕「失落的歲月」、楊忠海「榕樹下」及林本源「金門烈嶼宋江陣」等十六位作家作品,據了解也有許多讀者跨海詢問金門獨立書店該相關金門專書是否會配合文化禮金政策,準備預購相關書籍,從此足見金門閱讀之風的深厚是烙印在基因裡。 而本月21日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主辦的第三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徵文比賽於上午舉行頒獎典禮,副縣長李文良、教育處長孫麗琪、各組多位評審,以及學校校長和家長、得獎學生踴躍出席參加。 本次徵文比賽共有234件作品競逐獎項,而教育處更在本次青少年文學獎的頒獎典禮後,安排了經驗分享交流時間,從中可以看見不管是政府、文壇,或私部門,都紛紛投入讓金門新一代的創作者萌芽的基礎教育中,從中也有許多屬於由金門人創辦的出版社如三采文化、墨言文化也為此而推動,金門的文風鼎盛就是在這樣以大帶小、公私部門合作、相互扶持中所積累而出。
-
《星期人物》黃山料用千瘡百孔的心筆寫出新一代的情感
姓名:黃山料 父親:黃思駒 母親:趙惠瑩 出生年:西元1992年 出生地:金門 現居地:台北市 學歷: 2010年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畢業 2014年台北私立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畢業 經歷: 2017年創立粉絲頁同名YouTube「一件襯衫:你揮灑的城市日常風景」訂閱量約17.3萬,其主題為人物採訪記錄,已於2021歇業。 2019年 《漂流青年》 2021年5月第一本創作《好好生活 慢慢相遇:30歲,想把溫柔留給自己》此書為誠品書店「台灣十大暢銷書排行榜」心理勵志類的第一名 2021年12月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好好再見 不負遇見》,屬於青春戀愛小說 2019年 《漂流青年》 2022年 《那女孩對我說》 2022年 《餘生是你 晚點沒關係》 黃山料—一位誕生於金門的小孩,不斷地新興行業中尋找自己,最終回到金門文化的根本-書寫。 2014年在新銳服裝設計界中有一件大事,實踐大學的學生一舉拿下倫敦畢業生時裝周首獎。當時轟動整個時裝界,而這位當時拿下首獎的學生就是誕生於金門的黃山料。 當時很多人都以為黃山料這一生就是為天生的服裝設計師,其實並沒有,服完兵役後,2017年黃山料毅然而然轉身投入當時的新媒體產業-YouTube與同伴創立「一件襯衫」新媒體公司,主要內容以人物專訪、台灣新一代職人為主,2019年時才二十六歲的黃山料,他透過「一件襯衫」頻道,每週報導一則人物故事的方式,帶著大家認識台灣各角落中,在各行各業努力走出自己道路的人們,這個平台在2017~2019期間內,平台累積超過二十萬粉絲,觸及高達兩千萬的華語人口。 而,「一件襯衫」是以人為主體,以描述城市中發生的故事,因此也被譽為最有溫度的影音媒體。而「一件襯衫」從二○一七年開站到歇業目前止,報導了百餘位的台灣職人,同時也藉由影片號召更多年輕人找到熱忱、活出自己的人生。當中一則故事最高的觀看人次更有超過五百萬,觸及人數達到兩千萬人之多。2019年黃山料更因此獲得與台灣創業家-郭台銘與其一起早餐會的相見會。 2020年黃山料退出了「一件襯衫」公司,轉身投入專心創作,原來早在2019年,黃山料就創作出第一本書《漂流青年》這是屬於黃山料自己的第一本書,也是書寫他自己紀錄自己從上大學、參加服裝設計比賽、當兵、求職、進入職場、離職創業、以及創業過程的故事。 根據書中的說法,就讀服裝設計系的黃山料大學畢業前獲得了倫敦服裝設計時裝周的冠軍,然而這樣的榮耀和光環並沒有讓他後來的路走得順遂;相反的,他出社會後還是得和其他人一樣,投一百多份履歷,只為謀得一份再普通不過的上班族工作。 《漂流青年》中的黃山料,九成的時間都在承受挫折,接連不斷的受到打擊讓他懷疑自己,看不到未來的日子讓他恐懼,然而,日子還是得過,當你還在猶豫挫折時,太陽依然升起,世界也不會為你而停下。 當全世界都不看好你時,唯一能讓你依靠著繼續前進的,是「信念」這是黃山料在書中的其中一句。 或許從中就可以知道黃山料的人生信仰是「活出自己」,正如黃山料家鄉-金門榜林圓環的精神標語「將思想化為信仰」一步步走下去,才有辦法「活出自己」。 從書寫過程中,黃山料寫出1990年後出生的他們情感與心情,用看似正能量的文字實際上卻是千瘡百孔後的體悟,寫出城市的情感中最深的人性與自我情感的歸屬,而黃山料後續的戀愛小說橫跨了許多情感的界線,也橫跨了性別,也點出愛的百態,或許這就是黃山料的小說可以被譽為「低迷書市裡的一顆星星」。
-
《異鄉鬢影》
﹝台灣訊﹞ 中華金門旅臺許氏宗親會112年春節團拜圓滿成功 中華金門旅臺許氏宗親會於本月19日(星期日)在臺北市政府B1府宴餐廳(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舉辦112年春節團拜聯誼活動。共有來自臺灣台北地區、台中、高雄、金門、新加坡各地的貴賓、宗親3百餘人聚在一起,席開三十四桌,參加春節團拜。會中除宗親相互拜年,祈求兔年更興旺,並贈送出席人員每人發財金幣一枚。活動在理事長許丕揚宣布下開始。春節團拜在各界贈送禮品摸彩及載歌載舞中結束,活動圓滿落幕。 ﹝新加坡訊﹞ 二月二 開浯恩主牧馬侯陳淵聖誕 方主席率隊祭拜 農曆二月二日除了是土地公生日外,也是金門開浯恩主牧馬侯陳淵聖誕千秋,新加坡金門會館方耀明主席帶領會館董事在會館四樓孚濟廟主持恩主公祭禮儀式,透過祭拜禮儀感念金門先祖的辛勞與恩典,祭拜儀式莊嚴隆重,更加體現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團結及不忘根本的文化精神。
-
《星期人物》從愛馬素描到史詩級繪本創作-李如青將創作奉獻給未來的主人翁
姓名:李如青(本名:李懿倫) 父親:李自武 母親:蔡翠芬 出生年:1962.07.28 出生地:金門縣金城鎮 現居地:台北永和 學歷: 莒光國小 金城國小 金城國中 金門高中 國立藝專(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前身) 經歷: 廣告人十來年 策展設計師 繪本創作家 創作作品:《那魯》、《勇12:戰鴿的故事》、《雄獅堡最後的衛兵》、《紋山》、《旗魚王》、《拐杖狗》、《牆》、《禁區》、《鄭和下西洋的秘密》《最後的戰象:大兵林旺三部曲》等繪本,分別獲得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最佳圖畫書獎、「好書大家讀」等獎項。 本月26日是我國長期明星動物-林旺大象爺爺的冥誕106歲的生日,大象林旺是陪伴我國至少3代民眾記憶的巨星,長達86年的生命歲月,林旺的身影從緬甸叢林開始,到後來修築滇緬公路,在廣州迎接抗戰勝利的歡呼聲,最後落腳臺灣。林旺不僅見證國家發展重要歷史,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永恆回憶。 而同樣在戰地金門誕生的李如青,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我國戰爭史與和平的可貴,在去年-林旺大象冥誕105歲的生日前夕出版了:最後的戰象:大兵林旺三部曲。 李如青表示早在2007年完成首部作品《那魯》時,即已動念創作《大兵林旺》的故事,他針對林旺進行相關史料背景的考察,前後耗時10年,才完成這部史詩巨作。 「我覺得送給孩子最好的絕對不會是答案,而是問題,因為只有他自己找到答案,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我只提供線索,這個線索讓他覺得:『哎呀~有意思。』孩子自己起了念頭想去挖、想去鑽,這就是我創作繪本真正的用意。」李如青談起繪本創作最重要的心念與核心,就是打開小小閱讀者的那一份想要去挖掘的熱誠。 以史詩級豪邁雄渾風格見長的金鼎獎繪本作家李如青本名李懿倫,從小成長於金城鎮莒光樓至雄獅堡一區。 李如青談起自己的繪畫啟蒙,源自民國五十四年五月四日,第一屆金門縣運動大會的前夕,一場賽馬的練習賽在當初金門運動場(金門高中現址)舉行,那時年僅3歲的李如青,站在場邊看著兩匹賽馬正在練習,那畫面對小小年紀的他太震撼了,說不出是興奮還是驚愕,他深深愛上這神秘的動物,賽事過後,他一直盧著家人要養馬,家人問他:「家裡小小的,要養在哪裡?!」李如青說:「我負責養,他跟我上閣樓睡覺。」家人聽到後哭笑不得,而這時李如青也展現出他強大的毅力與耐力,一邊盧著家人,一邊開始畫馬貼滿他的小閣樓,最終父親受不了,買了一座搖搖馬給他,換來卻是李如青不屑的眼神,李如青回憶這一段時說:「現在想來我父親那時的眼神應該是很難過,因為那時金門很貧困,一座搖搖馬是奢侈品,但是那時候的我已經看過真正的馬,我喜歡馬的姿態與神韻,那樣的感覺、那種炙熱的愛是無法用搖搖馬滿足的。」 就這樣李如青養馬不成,就持續畫馬,觀察馬,從一匹馬的站姿、睡姿、奔跑、進食、高興、生氣各式各樣的模樣,他都一一畫下,用畫筆作為紀錄、作為他喜愛,畫著畫著,最後要畫其他動物、風景、人物就水到渠成。 國中時期,金城國中旁有人養馬,平常都是放養的狀態,李如青就會與兩位同樣喜愛馬的好友一起去偷騎馬,馬兒放養是沒有馬鞍及馬韁,所以他們常常被摔得鼻青臉腫,不過這一段時間是李如青最開心、最快樂的金門回憶。 金門高中畢業後,李如青考上當年的國立藝專,他依舊愛馬成痴,大部分的生活費都花在當時台北青年公園旁的馬場,李如青分享當年一張馬場票是90元新台幣,非常貴,所以說他的藝專大學生涯是有點寂寞的,因為第一他是金門人,離島的他對比台灣本島同學來說是有點土,而他又喜歡馬,這興趣是非常昂貴的,很少有人會懂,所以他沒有幾個朋友。但是熱愛馬這件事,卻是帶給他許多感受與能量,也讓他領悟了許多哲理。 畢業後進入廣告業的李如青,自認自己一路上遇到很多貴人恩師,參與許多大型的廣告案,從新光三越進台的第一波廣告宣傳到三陽機車新車宣傳等,這一些專案的參與,李如青認為一切都是在累積他自身的生命厚度。 2007年前夕,李如青的生命來到一個轉折,李如青連續好幾天自己感到頭昏腦脹,也發現自己看報紙看的不太清楚,有一天他忽然發現把報紙拿遠一點看就看得清楚,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年紀已經到了一階段,歲月正在提醒他。 李如青對這一個歲月的提醒,思考了很久,時光匆匆,他想留下哪些事情,他還有哪些夢想想完成?! 他列出三個自己在餘生想完成的夢想,第一個就是開畫展,第二個就是出書,就這樣他開始著手他的畫展,身為廣告策展人的李如青,他把他的畫展當作是一場現場故事來分享,他希望看畫的人,離開畫展後,可以記到他三張畫就足夠了,這也是他「三個梗」原則,因為人的記憶有限,如果在一場策展中,參與者可以記得這場策展三件印象,那這個策展就是成功的。 所以他先把畫展腳本完成,開始逐步去繪畫,而且每張畫作都是全開版面(1091mmX787mm),而這是一場純藝術的創作,李如青用十八幅圖,以原住民勇士那魯作為主角,用台灣的山河做背景,帶出那魯雖然強壯、勇敢,又有耐力,卻又真心疼惜生命的特質。 創作完後,李如青覺得這樣的作品如果變成書籍可能更好,因此將作品寄到出版社,第二天就得到出版社回覆,第三天就簽約,而該書出版也得到各界的肯定,更榮獲金鼎獎,這就是李如青第一本繪本創作-「那魯」。 李如青回憶這一段笑著說:「我從小到大都不曾得過獎,第一次創作就得到這麼大的獎,彷彿是老天在告訴我接下來的人生方向。」就這樣李如青用他的生命厚度開啟了他的史詩級創作之路。 曾有人在李如青獲得金鼎獎後,詢問李如青:「每一位創作者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命的線,請問李老師您生命的那一條線在哪裡?」這個問題當時一直在李如青心中盤繞著。 而2009年李如青剛創作完他的第二本創作勇12:戰鴿的故事,暫時回到金門休息,有一天他步行到他過去成長的地方,雄獅堡,此時的雄獅堡已經完全撤軍,成為民眾的休憩之地,李如青走了進去坐在碉堡上,看著眼前的海灘與遠方的景緻,回憶一一的湧上心頭,記憶中國中時有一次他與當年喜愛馬的兩位好友,為了一展海灘騎馬的俠客風姿,利用夜晚特地把馬帶到雄獅堡前方的沙灘,此時雄獅堡還是重兵防守,深深夜幕下忽然有一匹馬,出現在沙灘上,嚇得站崗的衛兵大喊:「是誰?口令?!」李如青與其好友立馬溜走,幸好當時衛兵並沒有開槍,不然就真的出大事了。 在金門成長的點滴的回憶如跑馬燈般浮出在李如青的腦海中,李如青意識到這就是那一條所謂創作生命的線,而雄獅堡最後一個衛兵-巧克力的故事也在此刻於李如青的腦中展開。 李如青談到雄獅堡最後一個衛兵-巧克力的故事笑著說:「其實雄獅堡最後一個衛兵-巧克力的故事百分之九十五都是真的,只是在不同時間點發生,我將其串接起來,而這本書出版後,造成的迴響也令我感動,除了有人想領養巧可力外,還有小朋友拿著我的繪本去雄獅堡找繪本裡的畫面,跟我分享他的想法與感受,也讓我收穫很多。」 而李如青還會持續不斷的創作下去,因為正如他採訪最後的分享:「從一開始只是一個畫展到第一本繪本-『那魯』的誕生、我的金門生命之線-『雄獅堡最後一位衛兵』、跟我生命歷程相互交疊中橫的故事-『紋山』,到我國老中青三代的動物明星-《最後的戰象:大兵林旺三部曲》,這一切都讓我更篤定我的第三個願望,我的第三個願望就是「希望將自己所見、所聽、所聞、所感知一切的美好,能夠和每個孩子一起分享。」
-
《浯事吾聞》金門縣籍繪本創作家,用繪本啟蒙學子認識金門
金門近代雖然是戰地,卻也是一座文武風氣鼎盛的古老島嶼,與台灣歷史截然不同的金門,在這座島上出過許多進士與武將,有些武將甚至是文武雙全。而從金門早年許多聚落都會辦理學堂這一點看來,就知道金門人的風氣,從小就注重學子的人格養成。 近代在金門有許多縣籍創作者依循前人的風氣,用繪本創作屬於金門的故事書,啟蒙學子們對故鄉的探索與認識。 例如有周志強:陪著阿嬤去拜拜《浯島城隍紀》講述的是金門一年一度的大盛典-迎城隍的故事、我的尋根之旅《拜訪宗祠》就是在分享至今已經在台灣很少見的宗祠及族人情感。 而周志強與廖翊蓁共同創作《阿彩返鄉記》與《黃花娘的姑婆情》更是不同的主題;《阿彩返鄉記》是透過金門記錄代表性鳥類—栗喉蜂虎的描寫,讓更多的讀者瞭解到金門生態之美,寄望能喚起大家對這塊美麗島嶼的珍惜之心。 而《黃花娘的姑婆情》講述的是試著透過傳統的地方植物潺槁樹(姑婆樹)與黃邊鳳蝶的緊密關係,來描述金門的傳統風情,並凸顯自古以來為處戰地的艱苦包袱,很多情節源自地方上許多老人的記憶,也收納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潮。 《三位樹朋友》是作家吳鈞堯,以親切的筆調,透過小男孩的角度,訴說老家與老樹的故事;繪者鄭淑芬親自走訪金門,以寫意畫風呈現金門民居與樹景,當中的筆觸簡化了生硬的知識背景,從男孩與樹的感情出發,其中文中對造林的軍人隻字未提,但畫面的角落卻安插默默照顧樹苗的阿兵哥;同時也呈現金門特有的群居式閩南傳統民居和廟宇,以及兩岸內戰遺留在海域的「軌條砦」。 歐陽柏燕是詩人也是小說家,他創作的繪本《遊行到哪裡》書中介紹優美的金門風光,金門不但動、植物種類豐富,還有特殊的文物和建築,這些都是金門之美。繪本中小跳芽和小羽毛結伴旅行,穿梭在古厝、洋樓、名勝古蹟、原野、海洋中,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金門的特色,讓孩童以另一種方式認識金門。針對金門特殊動物如鱟、戴勝鳥、特殊建築如燕尾與馬背、莒光樓、民俗文物如風獅爺、花蛤節等,以「軋型插頁」的方式呈現,增加孩童閱讀時的趣味度。 而以史詩級豪邁雄渾風格見長的金鼎獎繪本作家李如青,更是用自己在金門的成長能量創作出許多以動物為主題的戰地故事,其中有廣為金門學子閱讀過的《雄獅堡最後一個衛兵》這部繪本是以金門島上的裁軍歷史為故事背景,主軸方面是彰顯人、狗之間的友誼。一隻幼小的狼犬「巧克力」因為誤闖金門機場的緣故,剛好被經過的明仁排長攜帶往當地的雄獅堡飼養,進一步訓練成為一隻編制外的軍犬,替擁有正式官階的軍犬「老威利」分擔工作。後來因為兩岸關係的變化,原本的駐軍大多要裁撤,只好將編制外的「巧克力」託付給肉販強哥。幾天後,「巧克力」還是自行逃脫,一路跑向已經空無一人的雄獅堡,成為最後一位衛兵。 2022年年末還有金門高中的師生創作由黃主真與學生孫嗣禕 共同創作《牛角姐姐的公車週記:3號》,以往返金湖、金城的三號公車為視角,欣賞沿途成功海景、還有軍事史蹟、聚落風光、閩式古厝的風情,除了紀錄島嶼的美麗與特色,並穿插祖孫同遊的對話,呈現戰地時期老兵種樹的回憶,期許能夠在閱讀繪本的孩子撒下欣賞金門之美的種子。 隨著繪本創作慢慢更多樣化,加入創作者的年齡層也越來越廣,這一切豐碩的成果,只是一開始,而這個開始是金門縣政府長久以來遵循著島嶼民風,由上到下持續的推動閱讀人文教育與相關專案的支持,同時也代表著金門深厚的人文文化正持續的積累發光發熱中。
-
《異鄉鬢影》
【台灣訊息】 新竹金門同鄉會 用溫暖製作紅龜粿及博狀元禮品 二月十一日為新竹金門同鄉會的春酒聯誼,為了讓會員及參與嘉賓感受到新竹金門同鄉會的暖暖情誼,也讓同鄉會會員品嚐金門家鄉美食,特地提前手作滿滿金門味道的粿,作為當日的伴手禮。當日在會員-李素寬女士的工作室內,中間擺滿了一大張工作桌,會中長老阿嬤們邊說過往故事,邊品嚐年輕一輩的手藝,好不熱鬧,許多會員都是全家出動協助,更讓春酒聯誼有一場提前暖身的溫暖聚會。二月十一日當日收到紅龜粿為伴手禮給嘉賓分享,這樣可以品嘗到家鄉味的伴手禮,是最有融化人心的禮物。 屏東金門同鄉會 新春團拜百位會員參加 屏東金門同鄉會於二月十一日舉辦新春團拜,現場百位會員參與,許多旅台屏東的鄉親,更藉由這次機會帶著第三代孫子來認識自己的家鄉與拜見長輩。同鄉會鄉親表示自己的孫子是在疫情前出生,今年好不容易解禁了,孫子也五歲了,對於家鄉金門非常陌生,透過本次的新春團拜,帶他們出來見見島親,讓他門同輩之間相互認識,為未來同鄉會青年軍做準備。 本次同鄉會聚會,熱鬧滾滾,爺爺奶奶帶著稚孫們相互認識的場面非常溫馨可愛,從中可見屏東金門同鄉會間的濃厚情誼。 中華金門旅台翁氏宗親會第六屆會員大會 二月十二日熱鬧登場 二月十二日中華金門旅台翁氏宗親會第六屆會員大會暨新春團拜於新北市金世界婚宴會館熱鬧登場,這是中華金門旅台翁氏宗親會於疫情後第一次新春團拜,現場熱鬧非凡,也有許多嘉賓與會。 從立法院的林德福委員、陳玉珍委員服務處特助到國民黨黃復興黨部臧幼俠將軍主任委員共有將近二十位中央、地方人士一同參與該盛會。 【馬來西亞訊息】 雪蘭莪金門會館《2023 穿越古今.認識金門》兒童營隊圓滿完成 在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2023穿越古今.認識金門》兩天認識祖鄉的活動圓滿結束! 雪蘭莪金門會館分享這兩天的活動讓會內的小朋友們透過歷史講解、故事繪本環節、趣味遊戲和手作等認識金門,美好的文化是需要被傳承的,因此在這次活動中,小朋友們除了體驗到趣味以外還能夠對自己的祖籍以及祖先們當初下南洋的經歷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在網站上感謝因為有國立金門大學National Quemoy University、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僑務組僑委會在馬來西亞OCAC in Malaysia以及Taiwan in Malaysia 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背後的積極支持和贊助,才得以讓這場跨國境的祖鄉文化認識營隊圓滿。最後,也非常感謝會內的家長們的支持,積極地讓小朋友們參與這次的活動,延續美好的金門閩南文化。
-
《星期人物》陳胤丰創辦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永續農村文化精神
姓名:陳胤丰 父親:陳瑞墩 母親:陳吳麗珠 出生年:74年3月17日 祖籍:金門湖前 出生地:台南學甲 學歷:明新科技大學休閒管理系 經歷: 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擔任計畫人員 台南大學附中探索教育園區-助理教練 創辦鼎弘活動規劃工作室 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擔任執行長 台南市簡單生活文化推廣協會擔任理事長 走進鼎農村,就可以聽見孩子們歡喜的笑聲,看著眼前的三合院、大樹、小農圃、用自然素材組合的遊憩遊具,到處都有學子的蹤跡,陳胤丰笑著說:「讓孩子們自由的探索、更貼近農村的自然,這樣他們的成長就會更茁壯堅韌。」 陳胤丰自小就參與農會四健會的活動(四健會自民國41年由美國引進,台灣農會的發展,在各鄉村地區秉持民主、自治的精神,培養青少年透過「從做中學、從學中做」發展自我學習和團隊合作的生活態度。) 大學畢業後便北上從事「水田生態教育推廣」的工作,陳胤丰與水田教育推廣之間不僅止於單純的工作,而是潛移默化成濃濃的「在地認同感」。 長期推廣幼童教育的他,驚覺台灣學子們並不熟悉這塊生長的土地,更是讓他擔憂農村文化的「續存」,再加上他多次觀察到,就算是農村小孩,也開始疏離農村了。 「不管是台北或是家鄉學甲都讓我發現,許多孩童都不太認識我國的農村文化;因為他們下了課就是在安親班,這也讓我開始思考返鄉深耕這項教育的可能……」回頭檢視創辦初衷,陳胤丰對現狀侃侃而談。 但是回鄉創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資金、時間、空間等都是需要的,陳胤丰返鄉後,先是成立工作室、舉辦活動,透過行動將理念宣揚開來,難以預料的是,儘管砸下自己所有的積蓄,一腔熱血,不斷地辦理相關活動,成效還是有限,有一天晚上,陳胤丰才意識到在地認同的共情一直無法建立的主因,是因為他忽略盤整整個社區的認知與資訊的一致化。 雖然在當時食農教育、農村體驗與新型態的教育、文化思維在台灣北部、中部等大城市深受歡迎,但是在古鎮-學甲,卻是鮮少人知,更別提認同。為了打底在地認同感,陳胤丰決定要「從零做起」,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但陳胤丰與團隊花費了近三年的時光,能積累的成果仍有限。 而此時夥伴也因為生涯規劃不得不選擇離開團隊,再加上在地推廣的難題,短時間內難以獲得解決,使得陳胤丰一度壓力大到罹患精神疾病,幾乎難以堅持下去,一切也使得團隊面臨了重大停損階段。 不過就在此時曙光乍現,因陳胤丰團隊先前的執著與經營,讓他們接連申請到文化部的「青年村落計畫」、水保局的「青年回流計畫」,資金不再面臨斷炊的困境,昔日夥伴也願意兩肋插刀,時不時義氣相挺協助。 陳胤丰回顧這一段,眼眶泛紅:「當時我已經三十有一,很多事情都壓力很大,有時候會想是自己錯了嗎?!但是又覺得每次看到陪伴的學童多認識農村一點、多學會一兩句台語、多願意去接近土地,就告訴自己沒有錯啊,這些回憶與記憶都可能成為一個人童年療癒的能量,農村文化不只是單純的文化,我想分享的是那股能量與自立的精神。」 而更讓陳胤丰感到最為寶貴的,是在地學校體系都相當支持他的理念,從幼稚園到小學共有四間學校願意攜手合作。 更讓他感到喜悅的是曾參與過在地農作物耕種的孩童們,原本不願意曬太陽、不願意接觸土壤,在課程的帶領下逐漸從覺得「很熱」、「好髒唷」,轉變為「很好玩」,也更願意投入課程參與和團體合作。 而孩子們這段蛻變的過程,讓父母與師長都紛紛的更認同陳胤丰的理念,紛紛轉介紹支持。 採訪時,剛好有合作的老師前來討論課程,老師分享孩子們長期接觸鼎農村的課程後,認識了農作物的成長、接觸到土地、有些心智面被啟蒙成長了,更懂得同理、同情,抗壓力也變強、更珍惜食物,也願意挑戰新的事物。 老師認為這是因為鼎農村是讓孩童們用農具去種植農作物,且認識如何有效地使用工具翻土及除草等,一整年的課程規劃執行下來,感覺每位學童的心智都一步步跟著農作物成長茁壯,且許多動作也變得非常細緻、對於事物與學習的用心度也提高許多,這是他們幼兒園肯定的。而且也有許多家長也反應,每次上完鼎農村的農業課程,小朋友一回家就嘰嘰呱呱的分享許多在鼎農村的感受,間接也增加許多親子談話時間,還有小朋友也更不挑食了。 陳胤丰聽著老師跟我們的分享,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陳胤丰的在地課程推廣長達12年之久,參與過的孩童已累積超過千位,陳胤丰心滿意足地表示,目前有兩名曾參與過課程的學生,上了國中後自願回來基地擔任志工,讓農村文化傳承的理念開始長出了苗頭。 陳胤丰他想做的不僅止於農村文化的推廣,因為第一年返鄉時曾跟著母親一同參與當地著名的「慈濟宮上白礁謁祖遶境祭典」,使得陳胤丰開始思考:如何將在地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轉化成深度體驗課程,讓青年學子們有機會親身參與,更加認識屬於自身的獨特的宗教文化。 於是他透過邀請在地耆老分享、帶領學子實際參與遶境,讓國高中生從觀看熱鬧的角色,變成實際參與遶境的主角。 讓他們從生命經驗中明白,原來慈濟宮的保生大帝對於在地人而言是獨一無二的信仰力量;同時,也因起身參與、口耳相傳,這項無形的文化資產得以延續下去。陳胤丰對此投注的心力,當地長輩皆看在眼底,為人稱道。也間接的帶動起大家對陳胤丰的認同。 但對於陳胤丰而言,最為重要的仍是回到初衷-- 以幼童教育出發,替孩童們自小建立「地方認同感」,才是真正積累地方青年迴流的關鍵。 而鼎農村的農村基地,是一個美好的開始,當年陳胤丰原本單純想著找尋適合的地點設立基地,剛好有人推薦這一處荒廢的古厝三合院,陳胤丰看到這古厝三合院時,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就這樣他順著感覺走,而這間荒廢的古厝在陳胤丰的活化下,成為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的起點。 也因為基地是古厝,所以讓青年學子們可以體驗更多古厝的翻修整理,認識與學習泥作、灰作及木作的修復工法。 基地中更創造了多元的在地課程,例如對黑豆這種經濟作物的熟悉,則是從採收、脫殼到料理創作,都能在三合院的稻埕內完成。 而擁有定向越野、繩索場證照認證的陳胤丰,也發現到過去「爬樹」的童年記憶,對現代孩童來說好比是「天方夜譚」。 不願見到孩童與農村大樹的互動只剩下觀賞,陳胤丰在農村中開辦攀樹課程,透過與樹木的親身接觸更加認識老樹。起初這項課程還被學校主任擔憂危險性,但在陳胤丰的帶領之下,不僅做足了安全措施,更用行動說明攀樹是一種與樹木、大自然互動的有效模式。與在地自然的互動之下,孩童們學到的不只是認識大自然,更是將愛護土地的信念根植於心。 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要做的,不僅是第一線的教育推廣,而是把基地作為起始點,廣招不同縣市的青年來「打工換宿」,透過與在地農民交流、實際感受農村生活,同時將這份農村文化得以擴散、續存。 如今,陳胤丰個人之於農村最大的成果之一,莫過於當這些青年返家時,有一處地方能夠回饋、奉獻鄉土。 陳胤丰笑著說:「最近有一位曾參與過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活動的國中生,如今已是大學生,也因為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的平台,讓他願意主動返鄉參與社區的彩繪活動,對於在地貢獻的意願增加不少。而這個就是我想見的。」 陳胤丰秉持著「體驗生活、創造生活價值」為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的經營理念,因為這般「接地氣」的實驗,讓農村文化、教育現場更加生活化,更向下扎根,建構出社區共好的氛圍。鼎農村試驗教育基地因而成為一個讓青年歸根的媒介,讓更多青年看見返鄉的可能性,在地生根、深耕在地。 對他而言,從教育著手,讓孩童們可以在心中埋藏下「土地認同感」的種子,是他接下來的使命。因此陳胤丰強調,未來仍是持續「蹲好馬步」,繼續在地深耕,對外分享,讓農村文化可以深入人心,成為農村再興的最加助力。
-
《浯事吾聞》新竹金門同鄉會後疫情熱鬧滾滾 112年度春酒聯誼大會即將溫馨登場
【新竹同鄉會訊息】 去年新竹金門同鄉會迎來十週年,但是因為疫情的因素,相關活動延後辦理。 去年年終的冬至搓湯圓暨金門特產義賣活動與再旺大師春聯揮毫活動,熱鬧非凡,而新竹金門同鄉會會員們將義賣金門特產所得捐贈給新竹與華山基金會的獨老年菜,其中還捐贈回金門的華山基金會金城站70份獨居老人年菜,展現金門人的熱情與公益之心,再創三贏局面。 今年新春是新竹金門同鄉會迎來疫情後第一次新春春酒聯誼會,將訂於本月十二日上午11點於新竹卡爾登飯店舉辦,本次的新春春酒聯誼會別出心裁的推出博狀元餅大賽,讓大家回味一下去年度因為疫情因素無法舉辦的中秋金門活動,增進同鄉會夥伴之前的情誼,共進新的十年。
-
《星期人物》新加坡西天園佛舖 百年護四代傳承華族宗教文化工藝
黃耀華(現年約70歲) 祖籍:金門后浦頭 祖業:新加坡西天園佛舖,目前為新加坡唯一手工訂製佛舖店,是新加坡唯一百年佛舖店。 祖業:1896 祖父:黃壬水,西天園佛舖創辦人 父親:黃天送,西天園佛舖第二代,西元1923~2012 母親:陳水蓮,西天園佛舖第二代闆娘,現年約90歲 第四代接班人:黃智勇 第四代接班人:黃智聰 座落新加坡牛車水尼路(Neil Road)的西天園佛舖,在新加坡已經有126年的歷史了,創立於西元1896年,當年創辦人黃壬水老先生從金門到新加坡,創立了西天園佛舖。 黃耀華分享,當年西天園佛舖一開始是在客納街(Club Street)(現為新加坡有名的酒吧街),而隨著新加坡的地方發展,土地寸土寸金後,西元1990年,西天園佛舖才搬移現在這個地方。 而西天園佛舖還有一個台柱就是他高齡90歲的母親-陳水蓮女士。 陳水蓮18歲嫁給了黃耀華的父親黃天送。陳水蓮嫁入黃家後每天都會協助先生佛舖的大小事,也常在先生旁邊看先生製作佛像,就這樣看著看著,學了佛像製作,一開始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傳統裝飾,隨著熟能生巧及潛移默化,就這樣成為師傅。 而陳水蓮生養七個孩子,七個小孩都在西天園佛舖,就連第四代接班人黃智勇與黃智聰也是在西天園佛舖內長大。 陳水蓮分享當年孩子還小,她就這樣讓孩子睡在腿上,然後她一邊做工(不是在製作手工佛像,就是車衣服貼補家用)一邊哄小孩,好幾次她先生跟客人在談生意,忽然孩子哭了,客人一轉頭看見小孩從陳水蓮大腿上爬了出來,驚呼說:「我剛剛都沒有發現,你這樣也可以做工。」從中可見陳水蓮身為金門媳婦與母親的韌性與偉大,因為那時候的陳水蓮也才不過是二十來歲的年輕媽媽,除了先生齊心協力經營佛舖店外,還需要照料幼兒,協助家務,當陳水蓮分享這一段故事時,只要有人跟她說:「阿嬤(阿婆),你這樣好辛苦。」她總是笑著說:「那有辛苦!那時候大家都這樣。」 陳水蓮有一組佛像工具,從她18歲嫁入黃家用到現在,類似小鏟子形狀的工具,那鐵片已經將近70年來的使用,在大拇指放置處,出現了凹洞,就如同一位曾參與西天園佛舖導覽活動的詩人分享的: 「陳水蓮阿嬤工具上的洞,是她的柔情隨著時光化為力量,一點一點蝕出屬於她與西天園佛舖的畫,也刻劃出新加坡華社女性的溫、潤、韌,就像佛像要送交客戶的興、旺、發。」 「興、旺、發。」是西天園佛舖將雕刻好後的佛像,要送交給訂製神像的客戶時,會把神像放置好,再用紅紙,將佛像的頭蓋住,然後再拿起神像往外走的時候,要說「興、旺、發。」是一種咒語,一種祝福,一種感恩。 黃耀華說:「做神像不可以隨便做,做神像要看通書(備註1),神像製作動刀的時候要看通書,送給客戶的時候也要看通書,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會看通書,所以有時候也會有年輕人來我們店內,請教我們要怎樣看通書。」 (備註1:通書不等於農民曆,是指民間普遍翻查的日用參考曆書。通書是較繁備齊全的曆忌之書,除了干支時日下的注記,二十四節氣,朔、望、上弦、下弦與日出日沒時刻,並七十二候等天文資料外,還有年神方位、月神方位、每日的吉凶神煞及其用事宜忌,另備五姓修宅、嫁娶周堂、太歲以下出遊日,逐日人神所在,九星七色、四時大吉、二十八宿值日、各種出門、動土、婚喪嫁娶舉事之吉凶宜忌等資料,以供日常行事選擇合適時間。) 黃耀華認為製作神像除了講求傳統與依照古禮外,再來就是製作神像時很重要的「韻味」,其中就是眼睛的部分,而最難的也就是眼睛,眼睛要畫得好,神像的感覺才會出來,眼睛的顏色要配得好,且有分文武神像,文的部分就不能畫的太黑及剛硬,反之武的部分就必須夠黑、夠堅毅感,但是文武神像中各有各的風格及代表性,這就考驗匠師師傅的功力。 當一個故事變成信仰,就是一尊神祇的誕生,黃耀華跟我們分享新馬的神像:「齊天大聖孫悟空-商人喜歡祭拜大聖爺,因為他們希望自己有像大聖爺一樣的靈活頭腦,台灣跟金門比較少見;媽祖是海上的守護神,以前人們出海或抵達一個地方,就會到媽祖廟乞求平安或感謝媽祖,有媽祖的地方就可以知道那裡的華人們應該都是航海移民;觀音是佛教徒最重要的菩薩,她擁有慈悲心,因為觀音能夠幫大家消災解難;哪吒也稱為三太子,在古典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都有出現過,擁有超強的法力;關公講義氣,因此黑白兩道都會拜關公,商人也喜歡拜關公,因為據說關公也喜歡算數;也是受新馬人歡迎的神像,現在建築工地都會安置,以乞求平安。 每天早上,車水馬龍的大路旁,可以看見黃耀華牽著母親陳水蓮,順著人行道走到西天園佛舖,西天園佛舖的大門還是老式的摺疊推門,門口用一把鎖鎖住,黃耀華打開鎖後,陳水蓮走進去,坐在自己的老位置,看著兒子打開老推門,開店、而她也開始屬於她佛像製作時光。 陳水蓮希望西天園佛舖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但是當時兩位孫子都有各自的事業,她不奢望這樣的夢想會實現,但或許是上天聽到她的願望,也或許是從小在西天園佛舖長大的孫子也不希望西天園佛舖消失,所以在2017年兩位孫子黃智勇與黃智聰開口說願意接班西天園佛舖,而高興的不只是陳水蓮,還有他兒子黃耀華。 黃耀華說:「我是一個很遵守傳統的人,在我手中的佛像都是純手工製作,這樣才可以把祖輩的精神發揚出來。」 而各自都有自己事業的兄弟倆,則是用新的觀點去看待西天園佛舖的新使命。 黃智勇跟我們分享他為何想要承接祖業的原因,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他在這間舖子長大,雖然他沒有絕對的信仰,但是他明白這些年來,這些神尊帶給人們重要的意義,而身為第五代的他們,就是推廣神像文化,讓更多人認識神尊背後代表的故事,而他們也要從這些推廣活動中,從中培養第六代的自我使命感。 黃智勇說:「為了家族事業的長久延續性,我跟弟弟認為需要創新,所以從2018開始申請舉辦每月一次的遊覽團,讓訪客報名前來。我通過活動親自講解,讓更多人瞭解神像背後的故事與含義。而我的兩位女兒也參與其中,負責展示與講述神像對南下先輩的重要性,以及之後招呼訪客,遞上傳統小吃。」 就這樣從2018年至今,雖然中間歷經世界疫情,但是也一路走到今日,現在每週都有各國的人透過線上預約,來參與導覽西天園佛舖的活動,而近期在第四代的主力推動下,也將佛像的背後故事與代表的意義一一的轉化出來,成為一堂堂華族文化課程,讓更多新加坡的新生代華族認識自身的文化。 因為黃智勇本身還有自己的事業,每週一次來到佛舖學習傳統技藝,讓他恨不得自己一天有48小時,因為一座佛像的製作中間包含太多傳統工藝技法,這讓他與弟弟備感壓力,幸好近年新加坡有機構轉型補助,黃智勇透過新加坡國家文物局機構轉型的補助專案,將西天園佛舖內最古老的五十尊神像透過最新科技,掃瞄建檔,建立數據庫,並且將傳統的手藝也記錄下來。 而西天園佛舖接下來的使命將會成為傳遞華族文化的主力之一。 西天元佛舖的網站:https://www.saytianhng.com/?lan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