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圍爐迎春 不忘防疫
農曆春節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除舊佈新、炊粿蒸糕、除夕圍爐除了代表年味,更象徵團圓。然而今年的新春佳節,由於全球疫情並無減緩跡象,返鄉更是難上加難。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至今,很多國家鎖國封城,無法像我國一樣實體上課,只能透過線上視訊或是數位教學。此外,有許多的外籍生怕返鄉後隨即面臨國家封鎖國境,假期就只能在隔離中度過,甚至返鄉後政策的不定,因此很多外籍生、僑生不回家過年,選擇留在相對安全的金門,以免屆時無法如期回來上課。 今年農曆春節因受疫情影響,民眾少了出國旅遊的選擇,只能齊聚在家過年,或是安排國內旅遊。而連假期間民眾返鄉或出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須戴口罩、避免飲食,是自我保護的不二法門,而且過年出遊也盡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就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儘管過年,個人的基本防疫原則還是不變: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經過一年疫情的考驗,我們許多生活習慣和生活步調因此改變了,疫情讓世界變了調。我國在這一年多來防疫新冠肺炎成績備受國際推崇,不過前陣子在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疫情有擴張跡象,引起國人憂心,也衝擊商業景氣。經過一年防疫,大家可能有些鬆懈,還是應謹慎以對,避免疫情擴大。 2020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對許多人來說都是充滿變動的一年。然而疫情期間,我國依然生活如常,經濟持續發展,除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效控制疫情,展現防疫的好成績,更有賴於第一線醫護人員,以及全體國人配合防疫政策,才有今日的成果。迄今經過一年時間,國外疫情依舊居高不下,農曆春節與親友團圓圍爐時光更顯珍貴,鑑於疫情嚴峻,為避免群聚成防疫破口,在春節連假期間,各單位、各寺廟皆配合防疫措施與衛生防護,畢竟防疫優先! 農曆新年因疫情攪局,疫情變化難測,春節長假就減少出門,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疫情期間防疫為重,各縣市都陸續取消了非常多的大型活動,各大縣市無不繃緊神經,大家在過年期間,更要居安思危,不能掉以輕心,日常活動應遵守中央防疫中心指揮,不能鬆懈,自我約束,切勿為所欲為,以策安全。防疫期間應該用更嚴謹的態度來面對,希望我國的疫情不但能有效壓制,更重要是防堵疫情再擴散,讓我國沒有疫情發生,這才是大家全力以赴的目標。 沒有什麼比健康平安更重要,有平安才會有團圓;而我們的歲月靜好,背後是因為有不少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嚴謹防疫過年、天天平安過日,祈願新的一年,大家可以平安過好年。
-
春節防疫不鬆懈 保護健康過好年
今年的農曆新年,注定是不同以往的一年。送走疫情不斷、充滿挑戰的農曆「金鼠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的2021年,縣府將今年春節定位為「防疫平安年」,雖然大幅減少春節群聚活動,但也全力營造年節氛圍,從年前到大年初一至元宵,安排了18項服務和迎春活動,希望在「防疫優先」的大前提下,和鄉親攜手共度「牛轉乾坤」的新年。 農曆新年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在傳統上,更代表一年一度的家族團聚與圓滿。囿於新冠肺炎疫情攪局,對許多人而言,過去一年的確過得無比鬱悶與憂心;全球一億以上的人口染疫,二百萬以上人口因之去世,在在說明這是一個世紀大劫難,面對這般的困境,除了做好自我防護,唯團結共抗疫情而已。臺灣的防疫成績有目共睹,國人的生活也在有序的管理下,保持著令其他國家人民欽羨的狀態,但這一切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固然我們失去了部分穩私與自由,但放在疫情這道「大檻」之前,一切都是必須承受之重,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始發於去年農曆春節前夕,今年此刻更有變種病毒及復發之勢,怎不令人憂心忡忡;接下來的年節返鄉人潮增加,人員流動快速,益加考驗防疫措施的良窳,值此之際,做好自身的健康防護遠遠不夠,強化走春活動的各項安全性整備及規劃,落實中央訂頒「公眾集會」及「大型活動防疫規範」相關防疫規定,才是根本之道。 事實上,現行對走春活動進行的管控規定,對民眾個人而言,還相對的「佛性」,基本上只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規定即可,但在主辦方要顧慮的,除了舉辦規模、人數掌握、場地空氣流通、增加清潔消毒頻率、禁止飲食、實名制管控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視現場狀況進行滾動式的檢討,以及緊急應變的防疫舉措,例如:一旦活動規模及行為出現失控的狀況時,如何進行有效的疏導及資源調撥,又如何在有限時間內確保支援人物力的到位,確保防疫管制不會失控;亦如交通部觀光局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指引指導,針對易發生大量遊客湧入之熱門主題樂園,於連假期間實施遊客總量管制措施,建立開園後定時通報機制,朝提前預警宣導、分流、管制等面向,訂定防疫安全承載量之A(60%)B(55%)C(50%)分級應變行動方案,採總量管制,即時預警分流遊客。每個風景區景點前面、國道或重要道路都有道路看板,看板上會揭露各風景區的流量,交通部也會與警廣合作,及時提供訊息給警廣;這種提前部署、分階管制的方式便極為明確及合宜,因為很多狀況深究下去,便幾近於「危言聳聽」,但疫病本就是「意料之外」的事,就防疫而言,與其「預測」,不如「預策」;唯有秉持先見之明,積極落實各項準備工作,才能防堵所有防疫漏洞,確保公眾最大的安全。 實務上,金門過年前後的許多活動也因為防疫做了相應的變動,縮小規模、延緩或取消者不一,縣府早先更已依防疫原則,盤點完成所有春節活動彙整表,進行相應的公告及宣導,目的都在於管控活動風險,確保參與民眾安全與健康;籲請所有鄉親都能恪遵防疫規定,快樂慶團圓,健康過好年!
-
清潔週全民動起來 向清潔環保人員致敬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今年環境清潔週訂於2月3日至9日,鄉親於新年前配合環清週加強環境整潔維護及清掃家園,以營造乾淨美麗的縣容,並藉由清潔週之倡導,提昇全民環境維護意識,使民眾養成環境維護工作的習慣,經常保持居家整潔,徹底消除髒亂死角,使環境煥然一新,迎接新春新氣象的牛年到來。 本縣環保局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訂頒「年終大掃除推動實施計畫」,籲請各機關、學校、村里、駐軍、社團及住戶於清潔週提前大掃除整理周遭環境,住戶、商家、廠場、攤販等應負責清理戶內、戶外四周2公尺以內地段(巷弄、騎樓、防火巷、排水溝)之環境衛生,並辦理病媒蚊孳生源清除與自我檢查,不用之容器要倒置或交由垃圾車運走,地下室積水要排除,同時消滅蚊蠅、蟲鼠等居家環境害蟲。若有大型傢俱或家電需要協助載運,可與當地鄉鎮公所清潔隊聯絡,安排適當時段前往清運,切勿將垃圾棄置戶外,並配合垃圾不落地及資源回收分類政策,以減少垃圾產生量,維護金門環境整潔,讓返金鄉親及觀光遊客能看到乾淨美麗的金門。 今年春節從2月10日至16日有7天假期,為服務縣民,請鄉親遵守各鄉鎮春節期間排定垃圾清運時間,環保局呼籲民眾配合將廚餘瀝水,塑膠袋、餐巾紙及竹筷等不要丟廚餘桶,春節暫停垃圾收運期間,垃圾請妥善打包並分類,減少廚餘清運及後續處理負擔,不可亂丟於路邊或放置家外,以免影響環境衛生或破壞縣容。春節期間,各路線垃圾量較無法精確估計,為避免鄉親久候,請用電腦或手機下載「樂圾通」APP,即可精確掌握附近垃圾車動態,全民共同過個乾淨又安心的好年。 今年因防疫需要避免群聚,環境清潔週取消往年的誓師大會,鄉鎮公所清潔隊全力配合進行相關的環境清潔工作及防疫消毒,其辛苦不言可喻;尤其去年10月間發生金城鎮清潔隊黃姓女班長在執勤時不幸遭酒駕衝撞身亡的憾事,所幸環保署認定黃員屬「執行職務時」發生意外事故死亡,符合濟助規定給予最高濟助金120萬元。 清潔環保人員出勤有其風險,為配合民眾作息、節日、活動或天然災害後環境清理的需要,有時候天未亮就已報到服勤,甚至需熬夜執行清運任務,工作時間常為清晨或深夜,在天色昏暗之際,易遭車輛(酒駕)撞擊、隨車滑跌、墜落,甚至颱風過後清理倒塌招牌、路樹、鷹架,更是疲於奔命。由於清潔人員經年累月與髒亂為伍,其辛勞程度、工作危險性及作業環境的惡劣均較其他工作為高,各種職業病罹患機率亦增加,發生意外事故時有所聞。尤其在道路上執行垃圾收集清運作業時,在垃圾車暫停定點,穿戴安全帽、反光背心及安全鞋,隨時注意周遭環境狀況之人、地、事、物,提醒駕駛人在行車路途中特別留意保護清潔人員工作安全,並叮囑垃圾車行駛中,隨車作業人員應坐於駕駛室內,不得站立於垃圾車後方踏板上,以防止發生墜落事故。 縣長楊鎮浯日前率相關局處人員專程前往各鄉鎮公所清潔隊致贈慰勉金、運動飲料、當季水果等,同時視察各地區環境清潔工作及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之落實,以確保新春環境整潔及清潔隊員工作時之衛生安全無虞。楊縣長嘉勉清潔隊員們總是不畏風雨的站在維護環境整潔的第一線,常常身處在危險、髒污且高壓的工作環境中,為金門環境維護默默付出一份心力,且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運用極其有限的清潔人力,迅速恢復縣容環境,其不畏艱險的精神及無私無我的付出,令人敬佩!當我們過年歡聚團圓之際,還有一群清潔隊人員犧牲假期為大家服務,這群環保英雄們展現對環保工作的熱忱,為守護金門的美麗及環境的優美,如果看到清潔隊員於戶外執行勤務時,也請民眾帶著微笑不吝嗇說聲「謝謝,您辛苦了!」
-
秋冬疫情起 萬事莫如防疫急
光陰飛逝,春節在即,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眾生心情沉重,日常生活失調,人人感受良深。 回顧客歲一年,眾生談「疫」色變,關切病毒演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四處傳播蔓延,社會動盪,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經濟活動停滯,生計維艱,雪上加霜,昔日榮景,變調走樣,各行各業,苦不堪言。 根據媒體報導,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破一億,死亡則也超過二百萬人,且有病毒變異入侵國內及本土確診案例,部立桃園醫院新冠院內群聚列為紅區,隔離多達數千人,造成眾人緊張,個案染疫傳播,全民心驚膽跳,中央流行防疫中心為此全體動員,上緊發條,擴建防火牆,每日舉行記者會,宣導病毒發展防控狀況,期使國人週知,防疫昇級,加強防疫,怠忽不得。所幸在中央流行防疫中心採取一些積極措施,部立桃園醫院危機也在昨日傳來宣佈解除的好消息。 正因疫情又起,國人對於新冠肺炎不安程度增加,與此同時,少數政客玩政治,政治口水氾濫,摻雜意識形態,竟而冒出〈歧視〉話題,爾來我往,但憑一張嘴,先說先贏,硬拗強辯,信口開河,非僅無助於解決現在及未來病毒侵襲危機,徒增社會紛擾,更遑企談防疫功效,緣此,「挺醫護、拚防疫」,大家相互包容打氣,集中力量,面對新冠病毒才是當務之急,否則一直內耗,能量流失,試想如何抗疫,到頭來篤定沒有贏家,恐會「輸了了」。 再說:國人曾經一段SARS病毒肆虐實戰經驗,又有一年防抗新冠肺炎病毒奮戰過程,萬眾一心,防疫至上,廣受國際肯定,譽為模範,言及於此,與其各自為是,各說各話,浪費時間資源,不如大家實事求是,群策群力,保健保命,齊向新冠肺炎病毒殊戰到底。 何況疫戰成敗,不在爭辯,而在人人落實防疫新生活,防疫到位,保己保人,推己及人,記取教訓,超前部署,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以不變應萬變,下定決心,付諸行動,有信心才是防疫利器。 秋冬疫情起,金門的防疫工作有賴大家遵循防疫規範,大家同心同德,讓金門保有〈零確診〉美好記錄,傲人成果,全民有功,而今而後,好又更好,尤須大家再接再厲,恪遵政府防疫規定,做到不錯不漏,萬無一失。 總之,防疫最忌破口漏網,須知防疫與抗疫,主角在人,事在人為,因而應無黨派之分、顏色之別,倘若有厚薄,有雙標,或是〈鐵齒、造神〉即是破口,有鑑春節在即,疫情嚴峻,大家萬萬不可自亂腳步,驚慌失措,雖然新冠肺炎病毒無聲無形又無情,難防難堵,專業掛帥,祇要大家心手相連向前行,依循政府防疫政策,傾聽專家獻替,沉著應戰,亦步亦趨,終將衝破難關,否極泰來,平安渡日,大家加油。
-
關注身心障礙者運動人權
近年來,身心障礙者運動人權漸受關注,聯合國在2006年通過了「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簡稱CRPD),我國也在2014年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並於同年12月3日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正式施行,透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承認CRPD的國內法效力,政府必須落實身心障礙者人權的保障,使其能生活在一個機會均等、可以全面參與的社會環境。 無可諱言,自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擬訂「國際體育運動憲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提出「運動與體育是基本人權」的概念後,身心障礙者的運動權漸受關注,但就國內來說,身心障礙朋友的運動基本權仍有許多努力空間。 身心障礙者因障礙因素影響,除復健安排外,幾乎少有運動機會。依據衛服部「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各項需求評估調查報告」,身心障礙者平常休閒活動中以觀看影音娛樂節目、聽音樂、看書及使用電腦等靜態活動為主;其中參與動態休閒活動僅占少數,當中約有一成的身心障礙者幾乎不參與休閒活動。 金門縣身障運動推廣,除了學校適應體育在起步萌芽,競技運動則有每兩年配合縣運會辦理的身心障礙學生綜合運動會;與賽選手涵蓋國中、高中及社會組,此外,金門高中及金門農工少數學生參加會長盃全國身心障礙學生系列賽事及全國身障運動會,惟參與選手不多,也缺乏正規訓練,殊為可惜。 109年度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已於台東縣完賽,金門縣代表隊獲得6金5銀2銅,排名全國17,表現較上屆略有進步(107年,全國排名列21),但在身心障礙競賽推廣及培育選手上仍稍嫌不足,此外,選手年齡呈現年輕及資深兩群M型雙峰現象,也值得關注。 受到先天疾病或後天受傷導致障礙,身心障礙者類別這麼多,公平比賽的第一步就是「體位分級」,對象主要為視覺障礙、肢體障礙(包括腦性麻痺、脊髓損傷、小兒麻痺、截肢及其他肢障)等,取得由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核發有效期之分級證,確認身心障礙競技運動參加資格,促進競賽公平競爭。 全國賽事主要由教育部體育署每兩年辦理一次全國身心障礙運動會,各(視、肢、聽)障礙類田徑賽、地板滾球選手年齡限制為15、16歲以上;其他聯誼性活動,諸如特奧滾球、羽球、輪鞋及保齡球等,選手年齡至少8足歲以上,領有新制ICF鑑定證明屬心智障礙類者、身心障礙學生鑑定證明屬智能障礙者,均可依所屬縣市為單位註冊參加。因此,從高中職以下至國中階段,發掘具潛能學生並加以投注培育,可謂當務之急。 體育署近年來在前瞻計畫上投注可觀經費,金門縣積極改善體育場館無障礙空間有目共睹,期待未來各鄉鎮能有更友善的訓練場地,以嘉惠身心障礙朋友。 本縣相關單位應積極依「教育部運動發展基金辦理身心障礙運動者培育照顧作業要點」爭取中央預算,辦理身心障礙運動大集合、體驗營或單項運動比賽;規劃各運動種類裁判、教練、指導員、研習或體位分級認知講習會,以鼓勵各校老師、在地大專校院運動相關科系投入長期培訓運動員,持續在專長項目精進自我,避免身障運動員面臨斷層危機。
-
城鄉風貌與永續發展的省思
日前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在金城鎮公所舉辦一場「變更金門特定區(金城地區)細部計畫」說明會,主要目的是要改變城鄉風貌,以滿足居民適應未來新的生活需求,營造現代化的健康生活環境。在建設處的用心規劃下,此次提出的細部計畫已力臻盡善,不過根據土地倫理與土地經營的實質意義來說,仍要更貼近民眾實質的生活環境。 金城地區的幾個社區均成立於戰地政務時期,為符合居民住屋需求所規劃的新社區,當時因應戰爭關係,不但限制建築樓層,尚規定要附設地下防空設施,不僅建築基地小,巷道及外環道路也狹窄,更遑論公共設施之考量,雖然如此,在當時仍被視為進步住宅。現因環境變遷神速,時空背景完全不同,原有居住環境已不符合人民生活需求,因此營造社區永續發展之城鄉新風貌,建構生態社區之健康生活環境,突破土地資源之限制性,已成為新時代居住環境之指標。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及維護土地正義之原則下,結合民眾參與之社區意涵,產生共識,建構土地倫理,創造政府與民眾雙贏的局面,這才是新城鄉計畫根本之道。 綜觀國內外之城鄉更新計畫,皆因應時代變遷所產生的生態環境概念及人類未來永續發展之需求,發展出一套符合人們現代化的都市更新計畫,且均與三、四十年前所看到的面貌完全不同,如國內各縣市的眷村改建、台北市萬華地區之都市更新、高雄市政府周圍之都更重建、澎湖馬公之市區規劃…等,都有新的構思與發展。金門土地資源有限,更要根據新的都市理念,將土地作最大化的利用與發展,若我們仍持續傳統的規劃理念和價值觀,將使城鄉環境發展面臨最大瓶頸與障礙,如之前所產生的農舍興建政策,現在已經發現諸多問題,包括土地浪費、交通道路狹窄、公共設施不足、衛生系統規劃不良…等,因而產生諸多亂象,造成未來整體規劃及永續生態維護之窘境。 金城地區幾個社區都已成為老舊社區,最早興建者均達三、四十年以上,若再以舊思維實施變更計畫,可說已不合時宜,尤其在整體土地價格節節高漲之際,土地充分利用應與時俱進,做好生態永續之社區規劃,將都市更新計畫所剩餘之土地作為闢建停車場、道路拓寬、公園綠地、健康休閒場所等,以符合現代人民之生活需求。根據都市更新處理方式,分為下列三種:重建、整建、維護等,為建設金城都市新風貌,政府應運用這些已規劃完整之住屋土地,制定具有前瞻性都市計畫政策,同時也趁此機會,釐定土地分區使用,抑制多年來盛行之違建風氣,將之列入可改善管制範圍。同時,發展出良好的土地及都市計畫政策,減少房地面積,增加綠地及公共設施面積,加強精華地段之軟、硬體設施,強化生態與健康安全生活環境的營造,這才是未來金門前瞻性都市發展之目標。 總之,期盼政府能針對金門各鄉鎮在戰地政務時期規劃的老舊社區,符合都市更新條件之住屋,能分區、分段規劃與輔導居民重建或整建,並能放寬樓層限制,以增加公共設施用地,符合全民利益與政府施政績效。提出一套讓民眾接受和響應,與政府共同合作推動之前瞻且有長遠目標的好計畫,並參考國內外都市更新計畫案例,讓金門未來之都市發展符合現代化居民之生活需求,邁向國際都市永續發展新風貌之目標。
-
且以防疾之心來迎接春節
再過一週,即是海內外華人最重視的節日:春節;農曆新年!這不但是一年之歲首,更是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以傳統曆法計算之華夏新年。更是海內外華人地區,及世界各地漢族社會過的傳統新年。因此,這個又稱新春、正旦、正月朔日;口頭上亦稱過新年、慶新春、慶新歲之節日,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首。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農曆正月過完,才正式結束活動。 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由夏曆改為西曆。定西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為了區別,稱傳統華夏新年為「農曆新年」、「舊曆新年」等。至於「春節」。原本是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及至民國三年一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定夏曆元旦為春節,自此「春節」一名,就用來專指農曆新年,蔚為今日華人世界之核心重要節日。 然而,面對仍然嚴峻之新冠疫情,朝野莫不呼籲國人,面對此狀況,面臨此重大節日之來臨,政府的防疫當然不會鬆懈,指揮中心更是密切監控疫情變化,隨時檢討相關措施。而國人更要有自制之心,配合政府防疾措施,不可鬆懈,切遵勤洗手、戴口罩、落實防疫專案措施。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共同做好防疫工作,守住疫情,如此才能守護自己和家人,才能共同歡度春節。 為期能歡度春節,因此,我們呼籲,除了切遵勤洗手、戴口罩、落實防疫專案諸措施外,因應春節而來之旅遊、餐飲及各種大型群聚之活動,鄉親們更須注意下列事項: 首先是切知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強,因此,應隨時注意疾病管制署更新的旅遊警示,若無必要避免前往疫區。其次,若有從外地回國後,應遵照入境規定,進行自主健康管理,若有症狀,請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就診時更應主動告知相關旅遊史及接觸史。再來是,若須前往疫區,應落實肥皂勤洗手、配戴外科口罩等個人衛生措施,並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患者,也要避免出入傳統市場及醫療院所。並盡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最後是若有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並就醫,注意個人防疫措施,以減少病毒傳播機會。 闔家歡度慶春節!春節作為全球華人最大的首要盛會,在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來慶祝,對重視傳統習俗之金門來說,更有其特別意義。而且,跟隨著世代之演進,春節不僅是闔家團聚的時刻,也是闔家歡觴的快樂時刻,更是一起去旅行的好時機:或訪古村去尋找傳統的中國年味,或拜訪親友以話昔日情緣,但是,這些均是基於必須有康健之身心為基礎,因此,且讓我們以防疾之心,來迎接歡慶的春節!
-
春節防疫不間斷 大家齊心過好年
縣政府日前召開縣務會議,有鑑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縣長楊鎮浯強調,今年農曆春節,有必要框定為「平安防疫年」,藉著相關新聞稿的說明和置入,向鄉親說清楚「春節防疫」的特殊性,也希望透過防疫年的標籤化、定型化,讓鄉親理解縣府減少春節聚集活動、全面防疫的合理性,避免引發返鄉過節人潮對停辦大型活動過度的疑慮。 由於桃園醫院新冠肺炎群聚疫情延燒,讓國人不禁人心惶惶。以往春節過年過節走春是必備行程,不過年前疫情突然升溫,就怕人潮洶湧成了防疫破口,現在大家可都繃緊神經,全台不少景點都提出了防疫計畫,本縣自然也不例外,因應疫情狀況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專業指引,以「防疫優先、降低群聚」為原則。在春節疏運的部分,除須兼顧防疫工作,在載客亦應秉持滴水不漏、絕無妥協的原則,嚴格把關,均須佩戴口罩、配合量測體溫等措施,同時提高清潔消毒頻率,以杜絕傳染途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去年12月1日起實施秋冬專案,中央協同地方民政、警政體系執行。同時也再度提醒國人保持警覺,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戴口罩及自我健康管理,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病或探病,倘若仍有實地探視的需要,應配合實聯制登記及院方相關管理措施。因疫情仍然緊張,居家檢疫的人數也達到史上新高,不少人擔心,跨縣市移動會增加群聚感染的風險,而連假期間民眾返鄉,等同於跨縣市趴趴走,會不會增加染疫風險?因此,就有人提倡「過年不返鄉,減少群聚」的情況產生,也因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趨緊,致使全國不少春節活動被迫喊停。 防疫需要大家的同理心,不只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尤其春節期間人潮流動頻繁,國內疫情嚴峻,春節連假在即,鄉親返鄉團聚,加上春節包括各景點和公共場所是人潮流動最密集的時候,代表病毒可能傳染風險相對提高,為防堵疫情風險,各局處與各單位更應上緊發條,嚴陣以待。「洗手要勤、口罩要戴、距離要守、消毒要做、發燒就醫請撥1922」,也提醒春節期間前往廟宇參香祈福的朋友,能夠持續遵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指引,落實防疫措施,也期待大家繼續抱持信心、相信專業,團結一心,防疫需要你我的努力,配合防疫措施,加上基本的勤洗手戴口罩,大家共同度過這波疫情的挑戰。 2003年在SARS期間,全球總確診為8000多人,但這次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已超過217萬,確診人數破億,規模有明顯差距。且SARS早已經過去,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持續肆虐,更有第二波、第三波再起,而且出現變種病毒,因此,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讓我們膽顫心驚、戰戰兢兢。在過年期間,有兩件事要特別注意,因返鄉民眾多,再加上各景點和公共場所春節期間人口互動十分密集,防疫視同作戰!防疫不能有缺口,鄉親一定要記得,出入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勤洗手,這是防堵疫情最有效的方法,若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唯有防疫從嚴,大家才能平安過好年。
-
傳承特色文化 不斷與時俱進
近來有兩則新聞引起我們的關注。一是金門縣政府在沙美老街的頹屋修護案,針對快倒塌的牆壁所做的加固工程,因為塗上黃色的泥灰,看起來就像沙漠上的頹垣殘壁,所引發的「摩洛哥」現象;二是約有150年歷史的金門縣定古物│瓊林蔡氏家廟和十一世宗祠兩對門神,在美術學者陳淑華團隊歷經20個月努力下,以傳統古法復刻出「分身」,即日起進駐金門文化園區展出。 這兩則新聞看似都是古蹟或古物的保存及修護,呈現的效果及感受卻截然不同。當然,我們也無法逕為論斷孰優孰劣,畢竟就結果而言,兩者都引發了高度的關注與迴響,也在金門古蹟及文物的保存上開拓了新的思路與方向,但古蹟或古物的保存及修護到底是應該「整舊如舊」,還是遵循時代軌跡賦予其新生的樣態與價值,各界自然也是各有立場、各有擁護者,一時半會難有定論。當然,對於歷史文物及古蹟的維持及保護,一直有「專責專管」的機關單位,在此我們也勿庸「鹹吃蘿蔔淡操心」,反而可以開拓一下思維,單就其發展過程及效果進行探討。 首先,就「沙美摩洛哥」而言,比較像是「美麗的錯誤」。地方對沙美老街的修護、改建芻議由來已久,但也因為始終難以獲得足夠產權所有人的正式同意,因此延宕至今;然而房屋舍頹圮危及公共安全是無可迴避的事實,是以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在現有的土建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拆除及加固作業,確保更大的公共利益,或許也是因為保存手法不同於傳統建築工法,意外的整復成了「摩洛哥」景象。有人會覺得這種做法掩蓋了原本當地傳統特色,實不足取,但也有居民認為,特別的景色,反而能吸引觀光客,帶動人潮。事實上,就效果而言,官方達到了保固建築及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更有觀光效益上的收穫,但這宗保固修護案,也的確讓本地傳統特色建築「走鐘」,未來還能不能回到「正軌」,或需不需要回到「正軌」,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其次,就瓊林蔡氏家廟和十一世宗祠之門神修護案而言,便是一起嚴謹且考究的古物修護歷程。瓊林蔡氏家廟這四扇彩繪門神原件,無論在基底材或是彩繪層都已老化劣化嚴重,但在調查中發現兩對門神彩繪所使用的顏料推測為台灣目前唯一使用這種顏料的最早門神,因此具有相當高的修護及藝術價值;但由於這兩對門神的圖像佚失太多,即使經過彩繪調查與提供紅外線攝影圖像,仍然無法讓本案在確認圖像正確復原的工作上有完全把握,只能經由不斷的考證、推敲比較研究及實做,讓其有更好的保存及呈現效果。歷經近20個月,如今完成的門神圖像從線稿確認及色彩鋪設,可以看到很多細節的呈現近乎完美,這也是本案最大的價值及意義所在。 總之,這兩個案子看似有著「工程修護」及「文化保存」的本質差異,實質上都能歸類於地方特色的再生與重現;因此我們以為,與其爭論廣泛性的地方特色保存命題,或許更適宜以專區或專案的角度來評斷古蹟、古物的存世意義及價值,畢竟歷史無法從頭來過,既然我們可以欣賞滄桑與頹敗之美,不如讓「歷史的歸歷史」、「觀光的歸觀光」,彼此各有定位、各有使命,兩全其美。
-
未來社區營造的新願景
文化部曾以「NEXT明日社造」為題,在文化局舉行分區論壇金門場,揭櫫公共治理、世代前進、多元平權、社會共創等四大議題面向,傾聽在地的聲音也和許多關心金門社區營造發展的朋友共同討論,面對社會當前的處境,思考下一階段社區營造的願景。社造是當代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行動展現,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問題、反省和理想的期待,都可以透過社區營造的行動,找到更多理念相同的人,共同創造生活的各種可能性,打造友善不同世代及多元族群的地方創生環境。 社造行動在民間自主意識抬頭以及社會運動崛起的脈絡下,從基層社區重塑民間社會公共領域,打造民主及公民社會的基礎工程;從社區參與開創了一股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力量,以社區共同體意識出發,發展出文化、景觀、產業、教育、照顧及生態永續等各個面向;近年來也從社區到社群,從行動到審議,不斷深化公民參與,社造彰顯了最珍貴的在地生命力。 當前社會面對全球化、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結構變化、數位轉型、氣候變遷及青年世代相對剝奪感等多元挑戰,社造催生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新模式,從齊心參與討論,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創造願景,從在地回應各式新興挑戰,經過許多第一線工作者、公部門代表及專家學者的不斷思辨及凝聚共識後,形成在未來可以務實推動的策略與構想,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永續動力。 台灣社造運動主要是民國76年台灣解除戒嚴,各地居民意識到自己居住的環境,歷史生態文化需要再找出來,凝聚社區共識。金門歷經民國81年解除戰地政務,讓金門回歸正常憲政體制的生活方式;民國90年開放小三通,也讓金門從戰地轉型成和平旅遊的地方。金門社造跟著台灣變遷不斷與時俱進,面臨到社會不一樣的新興議題,包含年輕世代崛起,所以社造不斷滾動前進,透過各式民間論壇,討論出下一步社造走向,透過共同參與,討論未來社造,由下而上創意傳承發展,從土地連結人民找回共有場域記憶,引領聚落產業復興,達到社會共創的願景,使金門成為更繽紛多元的社會,更吸引大家來落地生根。 社區營造的主體是公民,社造的本質是透過在地參與,以及多元社群的參與,促進社區的改變,並進而促進社會改造。社造政策必須能因應社會的快速變遷,與時俱進的面對當代公共議題,提供民眾參與社造的工具、方法和參與管道的暢通。社造的精神在於社區民眾的參與、討論,並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未來願景。因此,如何促進不同世代的共同參與,並透過參與,增進世代間的對話與理解、尊重與包容彼此的差異,透過不同世代協力合作,也可增進社區回應不同世代多元需求的能力,強化社區對世代間的凝聚力,讓世代在社區或社群中透過差異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共利,攜手前行共創明日社會。 社造是社會文化的基礎工程,更是社會改造及發展的關鍵力。隨著社會變遷,產業及人口結構劇烈改變,具有不同生命經驗及價值觀的不同世代共存於社會,並且同時居住於社區中。社區面對世代差異、傳承、需求以及不同世代的參與,都帶來許多挑戰;但社區也可能隨著世代更迭,產生新興且多元的價值及趨勢,帶來新的可能與機會。在民主社會容忍差異到尊重差異,促進平等參與,為弱勢發聲是文明的指標;社區之間的問題,包括高齡化傳承危機,從政府到社區結合產業販賣故事與經驗,投入聚落歷史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經營工作,建立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支持體系,拓展年青世代返鄉發展機會,帶動在地自主傳承歷史文化的發展目標。
-
防疫如同作戰 確保萬全最重要
回顧去年,大陸地區傳出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一發不可收拾,傳播之快,席捲全球,迄今年餘,方興未艾,舉世談〈疫〉色變,不惟眾生日常生活走樣變調,陷入不便不利情景之中,整體經濟活動,百業蕭條,創下極度艱困罕見紀錄。 國內媒體報導,頃據路透統計,全球新冠病毒確診病例,累計業已超過九千萬例,因病醫治罔效死亡人數,直迫二百萬人大關,而在英國與南非發現之新型變種病毒,加速全球疫情蔓延,雖然部分國家已經開始施打疫苗,或則實施封城防疫措施,但仍難以遏止疫情發展,顯示疫情嚴峻,亟須大家倍加提高警覺,確實履行政府防疫規定,自保保人。 有人說:防疫如同作戰,短短一句醒世警語,道破病毒疫情侵襲既可怕又險惡,不幸感染上身,危在旦夕,隨時都有喪命之虞,為期防疫於未然,消弭疫情於機先,一切應由自己做起,大家告訴大家,同心協力防堵,做到滴水不漏很重要。 防疫最忌破口,倘有一人置身事外,我行我素,大家就有危險,諸如:曾有一位國外移工入境居家檢疫時期外出訪友,雖然及時發現追蹤歸案,並經檢驗及疫調,並無傳播病毒發生,但是大眾虛驚一場,在在可知防疫任務艱鉅,難堵難防,不容任何閃失。否則可能因〈點〉而失〈面〉,大家付出之心血,功虧一簣,全盤皆輸。 再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就有國內外專家學者預測,直言新冠疫情恐有去而復返,甚至持續昇溫之可能,呼籲大家要有長期抗疫心理準備,不幸而言中,印證當前狀況,有些先進國家病例攀升狀況驚人,歐洲占了死亡病例三成,美國超過兩仟兩佰萬例,日本再發緊急事態,大陸單日新增逾百,國內境外移入確診人數持續堆高,且有英國變種病毒入侵與醫護人員感染個案,面對此情此景,政府防疫中心上緊發條,如臨大敵,除了提升防疫措施,一再籲請社會大眾務必貫徹防疫措施。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分努力,一分成果,台灣防疫做得好,譽為楷模,出自同心同德,共同努力,金門離島防疫肇功,保持零確診,凡此點點滴滴,有汗有淚,有苦有甜,沒有僥倖,值得相互鼓勵,持續向前,發揚光大。 防疫從嚴,健康優先,金門縣政府宣佈2021年金門馬拉松競賽取消,就事論事,決策正確,各方主張與看法雖有不同,大家用心無庸置疑,何況,防疫與拚經濟,貴在大家健康,健康才是本錢,唯有事到臨頭,方能真正體會輕重,誠如縣長楊鎮浯所言,他充分體會正反雙方之心情,縣府之決策兩難亦是如此,尤以難能完全排除出現疫情之可能,加上金門位處離島,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縣府決策必須更加謹慎,產業與健康如果不能兼籌並顧,縣府唯有以維護人民健康為先,只能再次忍痛宣布停辦2021年金門馬拉松競賽,別無選擇,還請大家諒解,可謂:句句出自肺腑,失去健康,萬事枉然。 總之,疫情何時趨緩,歸於歇止,誠非常人所能臆測判斷,疫苗問世開打,病毒變異而至,此時此刻,大家棲身於疫戰之中,槍砲戰爭不可怕,無聲無息、無影無■之新冠病毒,傳播致人於死最可怕,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大家一同加油,向新冠疫情宣戰到底。
-
期盼兩岸攜手抗疫 恢復有序交流
近日一艘小三通貨輪到大陸平潭載貨物,船上的印尼籍船員進行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呈弱陽性,不過後續檢驗都呈現陰性,陸方才解除監控允許離泊,船隻在抵達金門時,相關單位為慎重起見登船檢疫,待完成並排除傳染風險後,才讓船舶進行裝卸作業,這似乎也說明了在疫情肆虐時期,任何可能漏洞都需要被即時防堵的。為此,雖然金門迄今尚無境內確診案例,但仍必須做好防疫工作,加上春節連續假期即將到來,環保局及各鄉鎮公所已組織防疫消毒大隊,對相應的公共場所展開全面消毒作業。 據瞭解,各鄉鎮為防範任何「疫」外發生,即日起便以任務編組組成專案消毒人員,於春節前後將加強觀光熱點、人潮集處、交通場站、民眾經常洽公機關、學校等周遭外圍環境之防治消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如前所述,因為本縣轄境目前仍維持零確診,故本次消毒僅針對春節前後可能出現人潮聚集之地點進行預防性措施,至於村裡、社區等其他於室外空間,依照防疫指揮中心指引,將不進行普遍性消毒,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浪費寶貴的防疫資源。各鄉鎮清潔隊也會依轄區各地特性,劃分為幾類場所,加強室外周遭空間的防疫消毒,至於各場所室內空間的各項防疫措施,仍需由各該場所的所有人、管理人或使用人負責督促進行。綜觀這些安排重點都在讓民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疫工作,特別是國內尚無全面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計畫,最有效的防疫仍需仰賴全民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因此,呼籲大家年節訪友、踏青、走春,仍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等防疫規定,如此既能歡渡春節,也能共抗疫情;然而,讓我們感到比較遺憾的是,兩岸目前在防疫上似乎仍處於「各唱各調」的局面,在資訊不明、互信不足的前提下,要交流成功經驗、擴大集體抗疫成果,益發顯得困難,此之負面影響,對金門鄉親而言,感受尤深。 蔡英文總統在今年元旦談話中表示,等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時,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步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增加理解、減少誤解;她重申處理兩岸事務的一貫原則,就是共同討論、找出方法、務實解決問題。實際上,去年11月底,廈門便舉辦過「海峽兩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交流會」,會議以「守望相助,同心抗疫」為主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視頻連線在臺北設立會場,旨在為海峽兩岸分享抗疫經驗、開展技術交流搭建平臺。毫無意外的,類似的活動及報導既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國內媒體也鮮有披露,自然談不上任何的具體績效,但我們困惑的是,既然連蔡總統都知道兩岸必須逐步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為何不在對彼此都有利的「抗疫戰爭」中,有更多的理解、互動及溝通呢?如果連攸關人民生命的防疫大事都無法攜手合作,又該如何在經貿等領域增加理解、減少誤解? 的確,隨著臺灣民主化進程的推演,臺灣民眾多數雖不認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也更傾向於「維持現狀」;既然要維持現狀似乎也就表示,兩岸間並非不可談、不能談,而是該立基於何種前提、形式及內涵來談;新冠病毒是世界共同的敵人,兩岸「解凍」大可從「抗疫」這個「最大公約數」,並在金門重啟及恢復有序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