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金門傳統建築修復再譜一章
建築文化資產,在歷史發展實體證物;累積前人智慧,及紀錄歷代變遷上,具有不可漠視之歷史意義。緣於其具有恆久特質,在史實上,又可呈顯某種記憶及不可抹煞之特殊。因此,各國莫不重視此一技能及專業。 就此而言,如何保存及修復傳統建築,除有賴於傳統技藝的傳承,及政府法令的規範保護外,建築專業者的主導與指引,是必然的條件及過程。然而,就現況言,此項專業知識與基礎研究仍有不足,因此,如何能透過適當的教育訓練進行培訓,並依據國際之觀念強化學習,使之在實務專業上能正確進行,將是21世紀著重環境永續中重要的一環。幸者,咱金門不落人後,且早已著手此項「偉業」! 日前,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特擇吉時,辦理「金沙鎮新前墩7號傳統建築物修復工程」動工典禮,特由副縣長吳成典主持開工祈福儀式。該修復案係由縣府建設處,依法向屋主取得30年的使用權利,並全權負責修繕作業,斥資704萬餘元,委外進行規劃設計監造及施作。縣府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輔導民眾有更多管道,申請縣府傳統建築修繕計畫,建構新前墩及各村莊,乃至金門各自然村,能成為更有文化特色的聚落,以榮金門;以振金門! 正如副縣長吳成典在動工典禮時所表示的,金門縣政府在此修復案投入鉅資,除希望營造新前墩整潔舒適之聚落生活空間外,未來還會導入現代設備與再利用方案,希望此案是個典範;是個「拋磚引玉」的效果,期盼未來能輔導民眾,積極參與此項工程,有效更新村容村貌,使金門在傳統特色外,更有一番現代城市之風貌,況且,這更是先進城市之共識。 誠哉斯言,我們且藉副縣長之言以論。不可否認,傳統建築修復工程之知識,其基礎當然是現代建築專業。但,不可否認,參與古蹟修復工程的專業建築師,在大學之建築基礎訓練過程中,卻難以觸及建築保存、傳統建築修復與技術相關之課程。因此,修復建築師,除採在職或全職修讀部分大學開設之專業課程外,主要仍以業務經驗學習,或透過任務型教育訓練課程之進修為主,其主因乃在於內需及就業市場、研究成果有限,修復規劃與修復技術等相關知識,仍無法成為獨立之學門,因此,如何有效運用各方資源,特為重要。 盱衡未來,建築與都市專業者,在傳統建築修復過程中,依然扮演重要的推手與角色。因此如何強化建築專業者在歷史建築、歷史環境規劃、建築保存觀上之基礎知識,提早獲得正確且系統的培訓,並能接軌國際上對建築與環境保存的觀念,將是未來建築專業者,必須納入考量並提升的重要方向。在此方面,各國均投入相關人力物力研究,從理論及實務上,我們認為或許可以從下列四個面向來著手:首先是強化建築保存教育,深化此觀念及共識。其次是鼓勵跨領域科學研究,終究這是涉及到文化、風土、人文等各領域。其三是培育保存技術人才,以續此專業。最後是國際觀念的導入,以接軌國際美學。我們且以此共勉並期待,願金門傳統建築修復再譜一章。
-
建設金門打破兩岸困局
李炷烽前縣長、周陽山教授聯名以「兩岸困局中的金門活棋」一文投書媒體,呼籲兩岸應善用政治智慧,以和平為尊,充分掌握金門的地緣優勢與親緣關係,讓金門成為兩岸困局中的活棋。大哉斯言!這樣的論點也正符合兩岸自金晉通水後的民生發展及共通利益,更為兩岸政府指了一條明路,一條兩岸和平共榮、民生共好之路。 在這篇投書中明確指出,「展現善意,從金門開始」、「互通有無,從通電做起」、「互助共營,由大嶝開始」等三大走向,這似乎也在呼應陳福海縣長一直以來主張的「兩岸的金門」的思維及格局。金門的未來不應只以自由民主中華民國的一個離島縣來看待,它更大的格局及未來在於兩岸的合作及互動。李炷烽前縣長、周陽山教授明確指出繼通水後,通電、共營大嶝機場的想法,這也和陳縣長主張承接前人施政基礎後,希望能深化金門在「九二共識」的架構下,探討金門成為兩岸和平試驗場域的可行性,續行「新三通」的想法相仿。該如何選擇自然要看歷史遞嬗、時空、機遇,以及屆時兩岸領導人、人民的智慧,但我們現在唯一可再確認的是:由金門來做為突破當前兩岸困局的活棋,顯然來得更為合情、合理,合於大勢所趨。 事實上,金門自1992年11月7日解除長達半世紀的戰地政務管制,經歷過風光的旅遊產業顛峰期,也面臨著經濟與產業的轉型;2001年1月2日起試辦小三通,2014年起每年均突破150萬人次的特殊旅運模式,除了具有獨特的政治意義外,至今每年創造近百億元的台金廈交通旅運市場,深富商業模式的特殊意涵。但實務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5條之1明文規定:「主管機關實施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直接通商、通航前,得先行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之通商、通航。」,縱然是兩岸已經「試辦通航」了十七年的今天,所謂的「試辦通商」依舊遙遙無期。過往,各界一直大聲疾呼「兩岸通水」只是一門生意,縱然之間有兩岸政治的互信、互諒與讓利,但終究還是應該從經濟發展觀點來看待人民亟需的民生問題;也因此,在我方中央因為台中東亞運被停辦,要求金門暫緩辦理通水典禮的同時,金門也得以頂住各方壓力,成功的為金門百姓權益及民生需求發聲,更確保了日後順暢的通水與營運,這便是金門的新局及價值所在。依此典範而爭取下一個階段通電、共營大嶝機場,乃至通橋的契機,便更顯得順理成章、大勢所趨。 再回過頭來看,金門也應該先避開具有高度政治意涵的議題,專注於民生發展事務上。例如:我們可以從「金廈生活圈」開展次區域合作模式,充分發揮金廈兩門所處的經濟戰略地理位置,促進兩岸合作交流與資源共享,藉以突破困局,更刺激區域經濟永續發展,其中「供電」、「供氣」,共營、共享大嶝機場,深化金廈間緊密結合的自由經貿往來,全面開展自由貿易、自由投資、自由金融等自由經貿活動,支持金門成為「和平經貿特區」等,便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金門好,台灣才會好;台灣好,兩岸才會更好!」我們應該支持金門成為兩岸交流協商的新亮點,為兩岸關係找到新的平衡點。現在的金門正擁有最好的時運與機會,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
金門之發展 貴在大家有責任心與榮譽感
107年九九重陽節,金門縣政府暨各鄉鎮公所,一如往昔,分別舉辦包括表揚模範長者暨款待長者出遊與聚餐聯誼等等不同形式慶祝系列活動,到處熱鬧滾滾,各鄉鎮公所更是隆重其事,全程由鄉鎮長親自上陣,全體同仁動員。除向長者賀節致意,鉅細弗遺,輸人不輸陣,惟恐落於人後,由於責任心之驅使,真誠溢於言表,長者有感,獲得交頭讚許,公僕與有榮焉。 僅以金湖鎮公所為例,該所全體同仁暨所轄各村里長,由鎮長蔡西湖帶領服務,事前策劃周詳,安排妥善,各村里參加出遊進香覽勝之長者計有806位之多,於本(10)月16日上午九時,分乘十餘輛遊覽車,浩浩蕩蕩,自金湖新市里出發,行程包括中山紀念林園區、天后宮、李光前將軍廟、金門和平紀念公園等地,誠如鎮長蔡西湖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藉由敬老活動,提昇長者生活品質,增進大家敦親睦鄰情誼,長者興致勃勃。又以適逢西浦頭李將軍廟管理委員會,舉辦李光前將軍殉國60週年作醮活動,爰特陪同長者前往上香祭拜,但見各方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於途,紛紛抵此捐緣添油共襄盛舉,祈求國泰民安,敬仰忠烈,心誠則靈。 緬懷李光前將軍,生前參與民國38年「古寧頭」大捷,身先士卒,義無反顧,為國捐軀,為守護國土金門,不惜犧牲生命,對此金門鄉親情義相挺,群起建廟紀念,供人追思效法,使之永垂青史,發揚光大,益見金門鄉親為國為民,集責任心與榮譽感於一身,如今「李光前廟」香火鼎盛,名聞遐邇,在金門人心目中,前金門防衛司令部兼福建省主席胡璉一級上將是金門之「恩主公」,而李光前將軍則是為守護金門國土慷慨成仁,勇者不死,仁者無敵,金門各界自動自發,為其興建紀念館或修廟,即是責任心之體現,棒棒相接,歷久彌新,金門人不怕死、不畏難、不怕苦之精神,扭轉國家乾坤,功在國家,是所有垂愛金門仁人志士共同之驕傲,金門鄉親永遠感念。 再者:金城水頭港至西海路道路新闢工程,日昨動土開工,創下第一條30米寬指標性道路紀錄,縣長陳福海特別感謝歷任縣長無縫接軌,規劃建設金門,府會共同努力,土地所有權人犧牲小我支持配合,讓久懸未決工程,得以順利推動,短短數語,見證金門許多艱難困阻,胥賴大家鼎力相許相勉相助,眾志成城才能克服成事。換言之,相互肯定,成功不必在我,最具正能量。 回顧這條道路之開闢,從規劃迄至今朝發包鳩工,一波三折,熱議不斷,民意需求孔切,關關難過關關過,豈是信手可得,因而動力、推力、助力與拉力,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緣此,這條攸關金門未來發展之道路,貴在施政一貫,相互肯定,面對民意,化異求同,大家有責任心與榮譽感。 每到選舉,內耗不已,社會動盪,人心惶惶,金門資源有限,沒有虛擲本錢,爰特藉此呼籲大家,選舉一時,名聲一世,畢竟選舉非輸即贏,票票等值,盡在選民手中,誰是理想人選,心中早有定見,何況金門人才濟濟,與其爾爭我奪,不如選賢與能,各憑真才實學,以求眾望所歸,心想事成,金門要發展,兩岸要和平,安內攘外,富國裕民,乃民意之所繫,大家都在看,希望讓有責任心、榮譽感,有理想、有遠見,唯公無私、真愛金門之人才者出頭天。
-
旅遊新賣點大膽島觀光試營運獲好評
根據縣政府統計,大膽島自107年7月26日開放觀光試營運至9月30日止,累計登島人數為1,968人,其中老兵與志工申請比例約為3:2,而且普遍獲得好評!金門近年來在加強各項觀光整備及努力推動之下,來金旅遊人數逐年穩健成長,今年配合823砲戰60週年推出老兵召集令活動,並啟動戰地秘境中的秘境大膽島開放觀光試營運,有效帶動老兵返金人潮。 在大膽島試營運期間,縣府觀光處貼心的在島上的神泉茶坊以及遊客服務中心,提供遊客多樣化的服務,而由生明廳改裝的遊客服務中心,更是登島遊客休憩、拍照、購買大膽島限定文創商品以及郵寄明信片的必到地點,而島上限定販售的文創商品更是於試營運第57天營業額便已突破百萬元,其中遊客購買率最高的文創商品前5名分別為大膽島主題酒、大膽形象T恤、明信片、馬克杯、鑰匙圈。 依據登島遊客問卷統計資料顯示,針對大膽島觀光遊程整體滿意度,約有8成4遊客認為非常滿意或滿意,針對大膽島整體環境滿意度,約有8成2遊客認為非常滿意或滿意,針對島上提供餐點滿意度,約有8成9遊客認為非常滿意或滿意,針對島上限定文創商品滿意度,約有7成9遊客認為非常滿意或滿意,針對島上碼頭安全滿意度,約有7成8遊客認為非常滿意或滿意,針對觀光船滿意度,約有8成2遊客認為非常滿意或滿意,針對大膽島旅遊券滿意度,約有6成9遊客認為非常滿意或滿意,另針對大膽島金牌解說員滿意度,約有高達9成5遊客認為非常滿意或滿意,而其中登島遊客亦針對登島時間、硬體設施、碼頭安全、環境整理、接駁車、文創品,以及地區鄉親針對票價等提供許多寶貴意見,縣府將會全部納入試營運成效內檢討,並將於明(108)年大膽島正式開放觀光營運(詳細時間將另行公告)前調整及逐步改善完成。 大膽島屬烈嶼鄉的一部份,抵達小金門後還需要搭船才能登島,又有「戰地秘境中的秘境」之稱,也因與廈門距離僅有4400公尺,在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裡,大膽島被譽為前線中的前線。從前期規劃、現地整頓到試營運,縣府嚴謹看待、妥善處理,讓大膽島終於在今年揭開神秘面紗,開放遊客申請登島觀光。而在試營運後的相關檢討,除了期望縣府加以調整改善與再精進,做好所有準備工作,也期望地方業者能夠一起共同努力,一起合作提升烈嶼鄉整體觀光遊憩服務品質,讓試營運結束後的正式營運啟動時,能夠大幅提升大膽島整體遊憩品質,也期望藉由大膽島開放觀光帶動烈嶼鄉的觀光發展,打造一個兩岸最前線的美麗海上公園,再創地區觀光亮點,讓遊客盡興體驗金門特有的跳島之旅。
-
傳統匠藝的傳習是金門文化生命力的延續
金門素以其文化資產保存的豐富性、完整性而驚豔世人。由於現代化及都市化程度較緩,金門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有形與無形之「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三種歷史進程、相互交織的「文化層」,如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築、古典的宗族文化、漢人宗族組織、傳統信仰與生命禮儀等,也是閩南語言、文學與民間藝術、華僑故鄉、世界冷戰歷史研究的重要田野基地,擁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受到國內外學術界與文化界人士的高度重視。相對於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後的破壞,以及臺灣現代化過程中的消失,金門做為「閩南文化基因庫」的價值彌足珍貴,值得努力加以保存。 作為文化的載體之一,金門的傳統建築是家族主義象徵,再現了天地人之間和諧共生的哲學,是生活、生產與再生產的真實場域,其建築美學與藝術表現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面向。而形成這些物質文明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建築匠師及其技藝。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之定義,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是故,匠師及其建築匠藝的知識實踐,是一種無形文化遺產,值得重視。 匠師是傳統建築的創作者及營造者,他們肩負起擇地、測量、設計、取材與施工的重任。在現代工程技術與營造體系進入之前,一幢建築的完成,需集合不同工項匠師之心力,以閩南建築為例,大體上分為大木、小木(細木)、石作、土水、彩繪、泥塑等為主。 匠師的主要工作是將土、木、石、磚瓦等建材,安置於符合文化的空間秩序中,興建可供人們生產、生活使用之傳統空間。金門,由於地緣上鄰近泉州、漳州等地區,加上人口規模不足,歷史上不少匠師來自一水之隔的對岸,本地並無完整的營造匠師,主要以大木作、小木作、石作、土水作、彩繪作、泥塑作等六類為主。1949年之後,由於兩岸的斷絕,金門的營造體系獨立發展,部分匠師兼作其他工項。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之後,部分傳統建築(特別是廟宇)工程受到來自臺灣本島的營造業之影響。 匠師及其匠藝的保護,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15、16條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登錄認定廢止審查辦法》的規定,由主管機關審查「具文化資產價值或具保護需要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並「進入指定或登錄審查程序」或「列冊追蹤」。目前,金門地區登錄與列冊追蹤的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計有4項保存技術、15位保存者;民俗及有關文物:2項保存技術、4位保存者。而與傳統建築直接相關的技術保存者,包括土水修造技術保存者莊西勢、李清海與蔡能建,大木作技術保存者翁水千、洪水來、胡青年及蔡水正等。他們的匠藝是金門傳統聚落及建築保存的重要推手。其中,正式登錄者且在世者,目前僅存翁水千、莊西勢兩位,陳清順與董天補已經過世,顯見研究的迫切性。這些基礎研究才是匠藝傳習最重要的基礎。 不可諱言地,金門的傳統匠藝隨著現代營建體系的改變,已經面臨了巨大的危機,所幸金門縣政府建設處、金門縣文化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等獎補助政策或古蹟歷史建築修復的重視,才能免於「創造性破壞」的文化浩劫。但是平心而論,匠師的社會、經濟地位仍低,他們的工作機會並不穩定。因此匠藝傳習的社會效果,一方面是傳統產業的振興及人才的技術加值,一方面也可以擴大建築保存與修復產業的從業人口,並形成良性競爭的機制,一方面更能精進金門傳統建築修復的品質。這種文化產業的振興是金門發展的戰略之一,也是金門文化生命力的延續,值得政府重視。
-
新三通的世紀願景
「新三通;在金門」!曾幾何時,蕞爾小島金門,業已名傳中外,更可推想,在新三通後,金門之願景,豈是世紀之願景而已。因為,此議題,不僅在民生、政治、經濟、觀光等各層面已造成熱議外,在媒體上,更是持續發酵,勢不可擋。此當然對咱金門有其莫大之正面效應,且以論之。 所謂通水、通電、通橋等「新三通」之議題,係金門縣長陳福海首提!自提出後,不但在金廈兩岸間掀波瀾,更在台北與北京間,投下震撼彈,讓金門在兩岸通水後,繼續成為矚目的焦點,更使蕞爾小島之金門,一時成為新嬌點。且已成為中外媒體關注之熱點,如《鏡報》網站,日前特地來金深訪之報導。 在兩岸三地極具影響力之香港《鏡報》,特別在本月12日以《金門:兩岸交流的窗口》為題,大幅報導金門,並肯定縣長陳福海的「兩岸新三通」等政策架構、執行,進而帶動各媒體之重視及關注。 《鏡報》(The Mirror),又稱《鏡報月刊》,是一份中文月刊雜誌,由徐四民和香港、澳門一些知名人士,於1977年8月創辦。《鏡報》主要於香港、澳門、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發售,亦有遠銷世界各地其他地方,是目前少數能在中國大陸營銷、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境外刊物。由此角色之媒體報導,當然不同於其他媒體之報導,終究莫忘其居香港之特殊位置。 為了現地印證「新三通」之相關效應,9月間,《鏡報》社長徐世英伉儷一行,特地親來金門深度採訪,並走訪昇恆昌、金湖飯店,逛亞洲最大的免稅商店,乃至水頭聚落、莒光樓、乳山公園、翟山坑道、金門縣政府、金門酒廠、金門陶瓷廠、金門文化園區史博館、金門大學、馬山炮陣地、古寧頭戰史館等景點,並與金門縣政府工作團隊進行了深入的對話、交流。在深度採訪後,特以下列觀點提出其看法:其一、支持兩岸往來,通水引關注;其二、鞏固兩岸交流橋樑地位,陸客訪金創新高;最後是以繼往開來,打造21世紀兩岸和平聖地為結語。 好一個「繼往開來,打造21世紀兩岸和平聖地」之結語!正如陳福海延續他四年前競選縣長政見概念,主張金門「小三通」在推動兩岸交流,已完成「窗口」階段性任務。接下來,基於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建構更完整「金廈共同生活圈」,讓金門在海西扮演更重要角色之前瞻下,亟待進一步推動「新三通」:通水、通電和通橋,使金門真正開大門、走大路。 因為,拜地理環境之賜,位於福建沿岸之金門島,在兩岸交流方面本就有先試先行之有利條件,更是「金廈共同生活圈」之充分條件。尤其處兩岸關係幾乎冷互動之情況下,且不論民生等議題,在「繼往開來,打造21世紀兩岸和平聖地」之世紀願景上,金門就有其不可替代之功能。此功能,更具有其歷史意義。正所謂:何日書代劍,我為憂民切。只有和平才是百代之功;只有和平才是國泰民安之道。如今,若能有效落實「新三通」,其願景,又豈是筆墨所能言,且以此待之賀之!
-
以全局觀提升金門社福力
金門的社會福利到底好不好?日前縣府的一場「選舉不實言論澄清記者會」,再度探討這個議題。顯然,因為臨近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不論是出於何種原因及目的,總會有各個解讀的空間,但或許更多的人要問:為什麼多數鄉親、媒體都推崇金門社福是全國第一,但偏偏中央社福考核卻是倒數第二?這樣天差地別,大家都會感到好奇。 事實上,金門社福必然有不到位的地方,也因此才不招中央評核待見。根據坊間及官方說法,或有以下幾點:其一,社會支援體系不足;其二社福人(能)力欠缺;其三偏重金錢發給。當然,這樣的認知可能以偏概全,但只要我們同時知道中央針對地方社福績效的考評成績由連江、金門、澎湖三個離島縣包辦倒數一至三名,便可預判這樣的認知或許離事實並不遙遠。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金門的社福考核成績是有進步的,至少和104年考核相比,進步了9分之多,並從丙等升到乙等,而且,在社區發展是特優、公彩基金是優、志願服務優等、社會救助甲等;另外其他社福考核項目也都有進步,但顯然這樣的進步並無法扭轉頹勢。比如社福人員不足,因為離島工作地偏遠,社福人員投入意願低,考核分數就會降低,與台灣相比更低很多。社工人員不足,難道只是地方單方面的問題?可想而知,其他幾個離島縣也有同樣的問題,如果我們已經給了足夠的地域加給及待遇,人才依舊不進來,恐怕該扣分的應該是中央挹補的能量,而非據此抹殺地方曾經的努力。 其次,是社會支援體系的問題。台灣本島有許多民間社福基金會、團體可以承接政府的社福項目,甚至能衍生互利共生成為產業鏈;有更多的資源,自然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創造更多的投資報酬,反之,則是由地方政府唱「獨角戲」;民間機構做得辛苦,政府監督得心虛,遑論任何創造力及發展力。能「保底」已經是萬幸了,想要開創高人一等的成績,委實是強人所難;但,還是有機會的,有道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金門有睥睨群縣的財政利基,自然也會有更多機會把事做得更好,這自然也是應該虛心檢討與自我策勵的所在。有沒有真正的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往往看的是作法與績效,而非說法與看法。 最後,是發錢式社福的問題。事實上,不論在什麼時候政府官員或立法委員都在大喊社會福利預算水漲船高,財政吃不消。但攤開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社會福利支出依然年年高居第一。再從社福細項來看,「發錢」的社會福利依舊占有不少比例,比如只要一踫到選舉,候選人就會提出各種「育嬰津貼」、「老人假牙津貼」、「身心障礙福利津貼」等等,承諾要發錢給弱勢族群,卻通常不問所謂的「弱勢族群」是不是真的恐需這樣的津貼。當然,選擇不發錢的後遺症更大,因為那叫「剝奪弱勢族群的權利」,因此,社福大坑只會愈挖愈大,卻少有首長會願意把洞填小,當然這是民主制度的「必然」,而非「應然」。 哲人有云:「改革者要能開創一種辦法,以吸引人的良善,取代吸引人的惡習,才有成功的機會。」正因為幸福是如此的來之不易,我們更該是全局觀來盤點、提升在地社福力;有夢自然最美,築夢更要踏實!
-
保育觀念從小扎根 落實生態永續
金門地區日前連續發現有四隻綠蠵龜,經過數月的療養之後,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將其進行野放,回歸大海。而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也特別為安瀾國小幼兒園的學童們,講解海龜的生態,並帶領小朋友們親自認識綠蠵龜,讓孩子們的保育觀念從小開始建立。 今(一○七)年從七月二十六日開始,地區有民眾發現了第一隻受傷的綠蠵龜之後,在短短一個月內就陸陸續續的有民眾發現到受傷與誤觸漁網的綠蠵龜,而為了讓地區民眾與學子對地區生態以及海洋生物「綠蠵龜」有更深入了解,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也藉此機會,先後辦理了十多場次的保育解說活動,親自帶領民眾及學生參觀收容於水試所內的綠蠵龜,並親自講解綠蠵龜習性,藉此強調保育的重要性,來為金門的學童進行環境與生態教育宣導的工作。 生態保育觀念從小扎根,除了講座的舉辦,透過野放、放流、實地踏查等活動,透過戶外教學,認識生態,更尊重生命,並期望提升全民以及學童對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喚起大家維護野生動物生存的空間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將學習到的保育知識與家人朋友分享,一同呵護更好的動物居住環境。 許多破壞來自於人類生活與生態的衝突,而藉由生態保育相關活動的辦理,能讓學童們理解家園生態的守護原來與自身生命健康、生態的永續利用息息相關。將環境教育及保育觀念往下扎根,讓孩童認識自己生長環境的各式生物資源,進而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成為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之實踐者,以達到生態永續發展,進而讓生態保育成為金門的「全民運動」。 雖然每一場保育的宣導工作與相關活動看似渺小且不起眼,其實是影響長遠且需持續經營的工作,尤其針對學童,更能讓他們從小認識生態、愛護生態及家園,將永續觀念擴及其周遭的親友及家人,並期待用新一代的創意去謀取未來生活與生態的平衡、和諧。從小扎根保育觀念,未來將可引導更多人為生態保育共盡心力。 環境是大家共同的財產,不屬於任何人,但是,大家都有責任與義務維護。「今天不愛護自然生態,明天生態就會來修理你。」今天不重視資源保育,將來就會倍嚐苦果。愛護生態就從小動作做起,不論是成人或是小朋友,只要有心、有正確的態度,人人都可以成為生態保育的尖兵。 公部門提升教育動能,積極改善生態環境,並透過教育的從小扎根,讓環境與教育結合,厚植金門的軟實力。也唯有全民一起參與,為我們的世代子孫永遠保留住這片大自然所賜予的珍貴資產,才會留下一個乾淨、又充滿生命力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
1-1計畫道路新闢工程解決水頭港區交通安全
地區道路之新建拓寬,一直是縣府施政之重點,因應金門水頭商港整體發展需求,未來規劃「水頭港大型旅客服務中心」完工後,既有之聯外道路西海路一段將會持續增加車流量,現況道路已不敷使用,且長久以來遽增的車流對於水頭村落的交通、生活及用路人之安全等影響既深且鉅,藉由本計畫道路之闢建,將有效改善水頭港區至金城鎮市區及尚義機場間交通瓶頸問題,提供快捷、舒適的運輸服務,促進金門地區之整體發展。1-1計畫道路(水頭商港至西海路)新闢工程將有效分流車流量,使經過水頭聚落之車輛減少,降低該區之交通壓力。 今年度小三通旅客預估將近2百萬人次,較去年成長4%,以現今往返於金廈「小三通」及大小金間的居民、旅客、台商,進出都仰賴唯一的西海路,但西海路穿越水頭聚落,加上聚落內道路寬度最窄處僅有七公尺多,龐大的車流量及來往不止的大型遊覽車,長期車輛壅塞,交通事故頻傳,成為水頭居民每天生活安全的夢魘,因此陳福海縣長自上任以來便指示工務處辦理1-1道路的新建工程,徹底解決這個地區的交通問題、守護水頭百姓的生活安全,並替金門未來三十年打下重要的建設基礎。 1-1計畫道路屬未開闢之主要道路,現況以雜木林居多,少部分竹林、農田;道路起點於後豐港風水池旁,終點接西海路口,全長五百五十公尺,道路寬度三十公尺;道路配置雙向各二汽車道及一機慢車道,可將快慢車分流以提高車輛行駛安全,並納入排水、人行道、景觀照明、共同弱電管道、台電管線、自來水管、中華電信管線等工程,生態永續及保水設計、綠基盤景觀植栽、營造公路綠廊棲地景觀,提供足夠綠色運輸環境,達到友善安全的人本交通之觀念,未來將解決大型遊覽車穿越水頭聚落的人車爭道問題。 歷經二十多年四任縣長規畫推動,最早於陳水在縣長主政期間,即由時任建設局長張忠民配合水頭商港的發展,當時就定調興建寬度三十米的聯外道路,其後歷經李炷烽、李沃士縣長,因土地問題未獲解決而延宕下來。陳縣長在動土典禮以感恩的心情歷數前幾任縣長和民意代表過去的努力,也一再感謝1-1道路沿線地主的奉獻和成全,尤其特別感謝前副縣長顏達仁領頭表態,為了水頭居民生活安全跟金門未來長遠發展,除了土地願意提供跟縣府交換來開闢道路外,在土地上的建物也同意讓縣府拆除,是這條道路得以順利開工的重要推手。 四年前李沃士前縣長推動水頭港聯外道路計畫案,因遭本地民眾和民間環保團體質疑路過浯江溪口,嚴重破壞史前「活化石」鱟和螺貝蟹生態體系與候鳥棲地而強力抗爭,也引來台灣生態和環保團體聲援,最後在民意的輿論壓力下停工作罷。陳縣長為了完成該計畫,因道路範圍內有五十六筆私有土地,特別要求縣府同仁逐一去跟土地所有權人溝通,訴說1-1道路對金門的重要性,為完整取得道路用地,採取辦理土地專案交換、協議價購、土地徵收和興建后豐新村等方式,讓地主也願意一起來支持道路的開闢,建造金門安全又舒適的交通路網。同樣是為解決水頭港聯外交通需求,陳縣長以廣結善緣的智慧作法,讓本案從胎死腹中到重見曙光的突破,傾聽民眾需求,然後用心溝通協調的誠意,讓地主由反對轉而支持,讓工程得以順利推動,成為金門其他重大建設的典範,不僅解決了水頭民眾長期所承受苦痛的問題,也有利於港區發展的條件,創造政府、地主、鄉親多贏的圓滿結果。 1-1道路在2016年正式立案,由誠蓄工程顧問規畫,去年底完成設計作業,並在今年解決土地取得問題,9月18日由岩輝營造以1億345萬元得標,10月17日動工興建,預計後(109)年中完工。1-1計畫道路完工後將成為進出水頭商港之主要通道,並可營造國門要道之景象及提昇往來尚義機場至水頭商港間未來旅運效率及增進用路人之安全。同時解決水頭村落居民長期所面對之交通與生命安全等憂慮,對於金門後續之整體發展更可大幅度提昇。
-
唯有選賢與能反賄選 金門才有真正的未來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今年「五合一」選舉,轉眼已到倒數計時,由於選舉層級從百里侯、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民代表,到全國各鄉鎮市所屬村里長,可謂面寬底廣,競逐者眾,選情激烈,尤以各級候選人身世背景不同,爾爭我逐,互不相讓,各顯神通,各盡所能,既有老步數,也有新招術,賄聲賄影,有甚往昔。緣此,選賢與能,倍加重要,頹風助長,亟待根絕。 金門,乃是中華民國版圖之離島,幅員不大,定居人口只有幾萬人,民風純樸,素有好山好水好人情,有情有義故事多之美譽,位居要衝,功在國家,名聞國際。所憾卻因境外不良選風入侵之影響,以致守成不足,賄選問題接踵而至,此次「五合一」選舉,各類候選人,多達二百餘眾,創下地區選舉候選人最高紀錄,人多嘴什,莫不希望如願以償,美夢成真,因而人人有期待,個個無把握,坊間蜚短流長,是是非非,不絕於耳,買票賣票等等不法傳聞,甚囂塵上,儘管檢調警廉執法機關職責在身,苦口婆心,再三宣導呼籲端正選風,人人有責,賄選犯法,禍害眾生,反賄即是行善,選舉賢能,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大家有福,祇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影響所及,何其深遠,令人憂心,大家再不深思反省,苦難無窮。 根據深入了解,社會各界賢人志士,一致咸表選舉是民主自由、維護人民權益之象徵,唯有在公開、公正與公平基準下進行,才有價值意義,換言之,選風之良窳,事關重大,良者,好人出頭天,發展可期,窳者,劣幣逐良幣,虎狼出籠,一切歸零。 大家倘不健忘,四年前「九合一」大選過程,檢調警廉等執法機關全員出動,克盡全責,誓向賄選宣戰到底,將士用命,一舉大有所獲,祛蕪留菁,汰劣留強,僅就安定社會人心而言,即是積德,值得大家支持配合,齊在反賄選工作上下工夫。 金門資源有限,守成不易,發展艱難,就事論事,唯有選對人、做對事,金門才有未來。 欣見檢調警廉等機關,誓言嚴正執法,查察賄選,除已佈下天羅地網,情資源源不輟,刻已全面追查所謂:「前金後謝、利誘恐嚇、藉公濟私、公私不分、托名飲宴」賄選資料逐一嚴加監控查證過濾,即將收網捕魚,並且公開宣示,查察賄選無假期,有聞必錄,有案必查,有證即辦,無例外、無特權,對於檢舉人真實身分之保密與安全,依法予以保護,同時奉勸各類參選人,千萬不要心存僥倖,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古有明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雞卵密密也有縫,當心法眼就在背後身旁,乾淨選舉才是正道。 爭名奪利,人性弱點,茲此功利抬頭,賄選頹風,一發難以根絕,嚴刑峻法,也難發揮懲前毖後之效,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而殷望政府傾聽民意,廣徵各方興革意見,謀求正本清源之計外,有關法治教育,亟待各級政府機關負起責任,加強密度、深度與廣度,暮鼓晨鐘,藉此喚起全民熱烈反省響應,讓選舉步入正軌,國家幸甚,全民有福。
-
期待古厝捐贈案成文資保存里程碑
由於歷史的因素與獨特的地理位置,金門有著大量的歷史遺跡與文化資產,其中,最容易察覺也最引人注目的,無疑就是遍佈在金門各地的閩南古厝與洋樓。 這些別具時代風味的洋樓與古厝,與戰地史蹟、僑鄉文化一直被並稱為金門最吸睛的島嶼特色,也是值得所有金門人共同珍惜的無價資產。 然而,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築,有的因為時間久遠乏人照顧因而傾圮毀壞,有的則是所有權複雜因而爭議不止,更有老屋後人索性直接把祖上基業轉賣給建商的,2006年12月,具有百年歷史的甲政第古厝因轉售給建商而導致被拆除的命運,這些都是金門文化資產保存上令人沮喪的案例。 無可諱言,在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下,文化資產的維護與保存,原本就面臨極大挑戰,願意將自家洋樓私產捐贈給政府的,在「吳心泉古厝」捐贈案出現之前,更是聞所未聞。 位於金門縣金沙鎮大地村12號(舊名大治)的「吳心泉宅」在2012年11月25日被指定為金門縣第38處縣定古蹟,是金門76處已登錄的「縣定古蹟」之一,古厝所有權人是遠在馬來西亞的吳友鏗(GOH YEW KIAN)、吳友量(GOH YEW LIANG)兄弟,吳宅始建於1929年,1933年完工,是旅居馬來西亞的金僑吳心泉為不願意離開金門的母親所蓋的「孝親樓」,吳友鏗與吳友量則是吳心泉的曾孫,也是吳心泉家族下南洋的第四代。 「吳心泉宅」面積約392平方公尺,是當時金門典型的「僑匯建築」,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融合閩南傳統建築與洋樓特色,建造費用計兩萬八千銀元。 根據金門縣政府文化局委託金門大學曾逸仁團隊完成的《金門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吳宅在空間格局上為兩落大厝加上右護龍的合院布局,融合閩南傳統建築及洋樓構成,一方面呈現1920至1930年代金門僑匯建築的發展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了當聚落內土地與空間使用有限制下,創造了另一種發展的可能,建築特色具體呈現了中西合璧的相輔相成。 吳心泉先生是金門金沙大地人,在金門人風起雲湧的下南洋時代,吳心泉三兄弟跟著「落番」,歷盡劫波、幾經轉折,從泰國、新加坡、最終落腳馬六甲,吳心泉兄弟終於站穩腳跟,事業版圖不斷擴大,吳心泉、吳仲坦兄弟在馬六甲當地分別有「山王」與「海王」之稱,是金僑在南洋奮鬥有成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如其他一輩子眷戀著金門老家的金僑,吳心泉家族在南洋事業有成,但對金門故鄉的關愛也不曾稍減,無論是對鄉里事務的支持,或是多次匯款修繕吳心泉宅,吳家對金門的眷戀一代傳過一代,而受託在金門代管吳宅的吳清榮家族也忠於所託,幾十年來盡心盡力無私呵護吳宅,這也是吳心泉古厝得以完整保存的關鍵。 為了讓古厝獲得更好的保存,吳心泉家族後人已於2016年將「吳心泉古厝」捐贈給金門縣政府,未來將以「吳心泉紀念館」的形式,呈現吳心泉家族的義舉,此舉對保存地區古厝文化資產,實具有深遠的意義。 吳心泉後人的無私,不僅在金門、南洋兩地傳為佳話,顯然也起了帶頭作用,繼大地「吳心泉宅」古蹟捐贈後,金門鄉親張文帝的後代家族也捐贈「張文帝洋樓」給金門縣政府,期望他們父執輩胼手胝足留下的不凡成就與榮耀,永留家鄉金門。 豐富的文物是金門人珍貴又無可取代的資產,我們衷心期待所有的古厝與洋樓都能得到更好的呵護。
-
為金門文化遺產提出七帖藥方
金門最引以為傲的是閩南文化、戰地文化與僑鄉文化,是歷史的遺產也是金門最大的觀光資源,如何維護與永續利用,向來是政府努力推展的核心目標。160餘處的自然村,保持傳統風貌完整的聚落超過50個,指定古蹟及登錄的歷史建築、文化景觀達230項,其中包括了7項戰地遺產、73棟洋樓或受洋樓影響的古蹟歷史建築。在總數上,佔全國法定文化資產之9.6%,這些不但是金門的瑰寶,也是我國文化遺產的核心地點,小小島嶼,密度全國第一。 除此外,金門尚有數量龐大的傳統建築及戰地遺產,亟待各界努力合作維護。其中,民居建築反映的是地方的文化、構築技術、社會經濟條件,呈現地域文化的特質,其作為金門先祖遺留給後世的遺產,最能代表屬地、且可供辨識的特徵,是生活經驗的寶庫。因此,此些建築遺產的保存維護,作為文化根源與歷史證物傳承予後代,是全民責無旁貸的責任。 近年來,在金門縣政府大力的推動,透過各種辦法、計畫與政策主導下,獲得良好的成果,成效卓著。這些良方,共提出七帖。 第一帖,為透過國家法令《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下的古蹟歷史建築、聚落建築群及文化景觀等共計230項,且每年逐漸增加中。 其次,計有五帖由金門縣政府提出、冠於全國的保存維護藥方: 1.《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自治條例》:乃為鼓勵居民參與保存維護傳統建築及城鄉風貌,補助依照原樣修復所需工料經費最高百分之五十,補助總額最高新臺幣三百萬元,十餘年來已完成596棟。 2.《金門縣傳統建築設定地上權與信託辦法》:為鼓勵居民活化傳統聚落並再利用傳統建築,所有權人得提供建築物、土地設定地上權或信託予縣政府。即交予使用(如三十年),並由政府全額修復利用,目前經核准者計11棟。 3.「後浦、沙美特色街區風貌維護輔導實施計畫」:為鼓勵居民投入特色街區風貌維護工作,縣政府辦理示範點景觀改善工程,以及補助辦理建物改善並以風貌保存、原樣修復或風格管制方式鼓勵申請改建、修建或修繕。目前已施工者為5棟,並將陸續完成多棟規劃設計。 4.《金門縣頹屋危屋》:為維護聚落整體風貌及增進市容觀瞻,加強頹屋危屋之公共安全及衛生管理,透過加固、整理、利用方式,在兼顧安全前提下儘量保留最多的無損構造,避免一次性過度清理導致風貌滅失。103年以來已完成及核定近300棟。 5.「金門縣維護傳統建築公共安全與利益管理利用計畫」:有鑑於部分建築所有人因住所不詳或行蹤不明,致未辦理繼承維護建物安全,為免其傾頹影響公共安全,且為永續經營,採有利於本人之方法、以補助方式逕代為管理維護、修復。即政府針對無人管理之建物擬代為修復管理,然本案仍停留在計畫階段尚未落實。 第七帖則是近期針對軍事遺產的保護策略,其一即是雙乳山坑道。此坑道因工程不慎挖斷,經各界揭露其重要性,透過基礎調查、價值論述,獲金門縣文化資產審議會審議通過指定為本縣縣定古蹟,突顯縣政府推動保護戰地遺產的決心,具有指標性意義! 這七帖藥方,為政府推出、民間協力的良方,逐漸讓金門最具特色的聚落恢復風貌、軍事遺產重現風華。然而,當前仍有大量的閒置、損壞的傳統建築、洋樓及軍事遺產亟待保護與修復,仍需各界一同努力。 落實這七帖,當能使更多人關注並致力於保存發展,讓金門的文化遺產能永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