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微型詩八首
人生 用一首詩譜寫人生 晨早是長詩 夜晚是短詩。走進 夢鄉 老人 佝僂的老人 總是感嘆 天空何以越來越低 路越來越短 越來越難走 命運 一秒鐘的錯過 一生的命運 改變 家鄉 那一片義山 慷慨地騰出一個角落 大伯父累了 他躺下 背山望水 遠處,是家鄉 曼谷速寫 曼谷浮在 繁忙的湄南河上 我在岸邊 以蛙式,泅向曼谷 前方,金碧輝煌 鑾勃拉邦某夜 沒有繁星 鑾勃拉邦的夜晚 皓月當空。星星 不在湄公河裡嬉戲 許是在岸邊的石窟裡 沉睡了 鑾勃拉邦 沒有購物中心 沒有卡拉OK 鑾勃拉邦以古樸 帶我走入夜市 在原始的湄公河畔 等待夜深 夜市 每到黃昏 鑾勃拉邦的長街 紅彤彤的帷帳 在一片喧鬧聲中 撐起 又落下
-
近鄉情濃
我的祖籍福建仙遊,三十八年投筆從戎,八十四年,政府剛開放九職等以下公務員,可以「正大光明」返鄉探親,我算是搶先第一人,參加旅行團,那時,還沒有「小三通」,一早,從金門尚義機場搭機起飛,到桃園中正機場轉機飛往香港,再從香港飛往廈門高崎機場,折騰了一天,三個侄兒都趕到出境口,高舉「名牌」接機。 少小離家,一別四十六個年頭,突然返鄉,興奮、新奇,的確難以形容。 「叔叔,一路上還好嗎?」到家後,大侄兒俊源臉帶笑容說。 「坐了一整天的飛機,年歲大了,旅途奔波勞頓,確實也有點累了。」我不隱瞞地說。 二侄兒俊福,三侄兒俊泰都是我離家後才出生的,稍有陌生感。 我父母及二哥都已相繼往生了,當我知道這個噩耗時,晴天霹靂,傷心難過,不覺哭號,老淚縱橫!……… 二嫂在世,也已老邁,仍然還是早年一副正派端莊的模樣。 「志成,我們天天盼望著,你終於真的回來了,太好,真的太好了。」二嫂喜氣洋溢地說。 姐姐也趕來了,姐弟見面擁抱一團,喜極而泣,雙雙熱淚滿面!……… 「志成,你真的回來了?」姐姐一面抽泣,一面興奮地說。 「姐姐,是真的,我真的回來了。」我甩一把鼻涕說。 老家是一個古老的大農村,房屋一長排,戶戶相連,門前是一片大曬谷場,對面是峰峰相連的高山,四季飄翠,那條溪水滾滾的大河流依舊還在,故鄉的一草一木,是那麼地熟悉,是那麼地可愛啊! 「姐,四十六年了,老家依然沒有什麼變化。」我感慨萬千地說。 「不變壞,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姐姐的語氣有點保守地說。 因為我是脫隊返鄉,前後只有三天的時間,我和姐姐、二嫂、三個侄兒們商議好,「飲水思源不忘本」,雖然,我在他鄉苦了大半輩子,沒有什麼大成就,「拜祖」、「請客」、「送紅包」,這種習俗的事,也是「禮數」,一定是要做的;時間緊湊,打鐵趁熱,連夜準備,第二天終於順利進行。 初秋的日子,秋風乍起,老舊的窗子,噗噗作響,一切與早年的情景完全一樣,共產黨曾經對外宣傳,解放後,他們是怎樣地繁榮,他們是如何地進步,但在我這個剛返鄉的遊子感覺上來講,對農村來說,至少沒有太大的、好的改變;因為,連最起碼的自來水都還沒有架設好哪! 中午,席開十二桌,賓客盈門,還刻意放一長串鞭炮,劈劈啪啪地響,氣氛十分熱鬧! 「志成,我們這個農村,已經幾十年沒有這麼熱鬧過。」酒過三巡,我的國小同學陳秋祥好高興地說。 「秋祥,別後這四十幾年來,我天天都在想念著你。」早年同學,高貴之情溢於言表。 「我何嘗不是一樣的呢?」陳秋祥略有感傷地說。 同桌的姐姐、二嫂、三個侄兒,看表情,就可以知道,他們今天真的是太高興了。 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我用巧思,開始推銷我們金門的成就。我喝一口「鼓浪嶼」啤酒,頗為激動地說: 「金門雖小,經過幾次大戰役,連田土都翻過來,非但沒有被打倒,反而愈打愈堅強,也扭轉了國家的命運!」 「叔叔,金門的生活情形怎樣?」外表老成的三侄兒俊泰,終於也插嘴說話。 「現在的金門啊,不像從前,還在吃地瓜稀飯,家家戶戶,餐餐都是白米乾飯,蔬菜、雞、鴨、魚、肉都很便宜,村村有公路,公車可以通行到每一個村落,家家水電電視,一應俱全,生活水平並不比台灣差;哦,對了,叔叔要特別推介一下,金門酒廠所釀造的高粱酒,名聞全國,非常暢銷!」 「叔叔,金門有電影院嗎?」俊福說。 「當然有了,天天都上演名片,………」 姐姐和二嫂,最關心的是我的身體健康,與子女的生活狀況,我都一一告訴她,也請她們二老不必操太多的心。 日已偏西,宴席盡興而散。 第三天,我必需歸隊,「單槍匹馬」,要從廈門高崎機場飛往杭州機場,再搭乘計程車,趕到「黃龍大酒廠」與旅行團會合。 老家祖產不多,薄田數畝,據二侄兒俊福說都被瓜分了;三侄兒俊泰最關心的是住的問題,他要我藉這次返鄉的機會,把幾間房屋分一分,我不同意,理由是:二嫂還在世,她最大,我能算得了老幾;好在這次返鄉,我是有備而來的,身上還有點美金,帶回來反而有點擔心,所以,在臨行前夕,我作了決定,我說: 「俊福,這些錢你拿去,好好規劃一下,蓋一棟房子,一層就好,房子蓋好了,你住新房子,老屋子空出來,分給俊源和俊泰住,你們看,這樣做好不好?雖然算不上光耀門楣,回饋老家,至少也算有一點點的成就吧?」 「啊!叔叔,你肯為老家出錢蓋房子,我們真是太感激,也太敬佩了。」俊福說。 「血濃於水,這是永遠都無法改變的事實。」我感觸很深地說。 姐姐,二嫂送行到村口,三個侄兒送行到機場,我登上飛機,揮手告別,依依不捨,但在我的內心深處,好像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感到非常舒暢,非常安慰的啦! * * * * 一年後,二侄兒俊福來信: 「啊!叔叔,房子總算已經蓋好了,謹寄照片一張給你看,雖然只有一層,但四間房子,中間是客廳,衛廚設備齊全,不但是夠住,而且,在我們這個農村來說,還算是很氣派的呢!叔叔,為表感恩及敬重您,我專門為您老人家控存一間,只要您返鄉來,就可以住進去,非常方便;叔叔,您的大恩大德,小侄們除了萬分感激,再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叔叔,您一定要好好保重身體哦,餘言後稟,敬祝 安康! 小侄俊福拜上 ×年×月×日」 當我接到這封來信時,拆開來,一再細看照片中那棟嶄新的房子,我深深地感覺到,吃苦耐勞,半生戎馬,雖然沒有創造出一番大事業大成就,但對老家能有一點小小的貢獻和回饋,也算是不虛此生,比上雖不足,比下卻有餘;我收拾好信件和照片,不覺又一次遠眺「海的那邊」,故鄉啊!故鄉!我是多麼地懷念你啊!………
-
中越邊境德天遊
過了石雕製的放生池,去參觀裡頭賣著少數民族的工藝品,好多大大小小繡球,小甘說這些都是舊州來的,小華一問比舊州當地貴好幾倍,雅容見它有個盒裝更有質感,就買了,我見了也動心,邱太太他們幾位也覺得不錯,我們幾個女人家就在那兒挑繡球,誰知當我們買好時,卻沒見著團裡的人,陸師傅說往二樓去參觀,我們上了二樓那麼大的地方,也不知往左邊還是往右邊,問在佈置工作人員只說有人走過去,不知往那個方向,再上三樓也沒見人影,我們幾個就像在走迷宮,跟小甘他們玩躲躲貓,走到二樓外頭走廊上洗手間,才聽到阿洲在樓下賣繡球館的外頭喊著我們這群走失的客人。 這館內有廣西各民族生活的展示,也有東盟各國的標誌參與互動情形,就像剛才在外頭就看見汶萊贈送的國王龍輦,還有藝文美術品的展覽,走馬看花,又是午餐過後,加上剛才捉迷藏式的找隊友,也沒多大心思去看廣西壯、漢、瑤、苗、侗、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二個民族介紹,但可以看出館很用心很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其實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都是古老風俗的傳承,互相尊重各族的生活習慣,弘揚民族文化,增強各民族的團結,在多元開放的社會,這才是我們樂見的積極正面意識,而不是嘲諷攻訐挑撥族群的對立。 陸師傅真有心,他沒直接走往青秀山的路,而是特地讓我們坐在車上遊覽南寧市區,走民族大道經南湖公園,是最具潛力的新興區青秀區,也是大樓林立,看五象廣場及東盟會議會展中心,才進入青秀山,景區占地面積四點一平方公里,規劃面積一九點四平方公里,山上林木茂盛,遮天蔽日,被稱為「南寧市巨肺」,清風吹過,萬樹如海濤般發出波浪聲,形成著名景點「青山松濤」,有「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著稱。 駛入青翠林海,以為是什麼大坪頂觀台,原來是一座正在重建中的觀音禪寺,還跟佛光寺星雲法師有點淵源,虔誠的人不少,李老師一向就是很誠心的人,一定持香叩拜,像我合十禮拜的也不少,但奉獻幾塊錢做功德是見仁見智隨心意,正在修建環境似乎亂了點,就在寺外頭看小販賣什麼?一串串浸放在玻璃瓶罐,有荸薺、有蘿蔔、有酸桃等,看了不知什東東,沒人買來試吃。 這麼大的青山不只來這間廟吧,原來拜了觀音後要去登塔,塔在山的那一邊,再搭車過去,繞著青山林道,來到一人工湖畔,以為到了,原來還要步上台階走上頂,有人開始搖頭還要上階梯,好在平緩不陡,上了步雲門,走過雲天閣,就是山頂,高聳的龍象塔就矗立在眼前,沒幾個人想再上高塔了。 在塔四周觀景拍照,看著簡介,龍象塔俗稱青山塔,始建于明萬曆年,本為九層,後被雷擊塌了兩層,抗日戰爭又被日軍當成轟炸目標,被炸掉,八十年代依明代建築重建,青磚碧瓦,八角疊檐,塔有九層,高五十點三五米,塔基直徑十二米,可以一覽南寧景色,越看著高塔,覺得不上去可惜,比我年長的黃太太,都上去了,腳疼腿酸就忍了。 塔內是旋轉梯,一層二層三層不停的旋走上去,還真有點喘,碰到黃太太下來,說只上了六層太累了,咬緊牙關再上第四層,看見國泰、歐陽老師他們已上了第九層走下來,說總共有二百二十三台階。
-
公開的情書
我佩服你的勇氣。在受過這麼多傷之後,在初戀就耗盡全力之後,你仍願意拋執一切你所能想到的愛的形式,於我這麼一個素昧平生的女子。 其實在我脆弱的包裹下仍藏有殘酷的因子。 在我的試煉下,不及格的應試者,會讓我以迅雷的速度汰去不相見。 這是我沒告訴你的。其實,也不需要告訴你。 因為你是特例,不能以常規來論斷。 只是,這樣的特例,讓我心慌,讓我失措。 我們從一個奇妙的管道邂逅。從按下鍵成了彼此的朋友後,就有著深不可測的神秘機緣在操控著。 我頭一次讓思緒失控,對於未來的不可臆測,頭一次慌張。 也頭一次,為了一款難以治癒的思念病毒刺激到落淚。 我喜歡你氾濫的雙魚性格,如此甜美的空中堡壘。 沒把握的是,在我寂寞需要擁抱的夜,我能否將話筒裡的音頻轉化成滿足神經末梢的的溫度? 對不起,我又貪婪了。 我知道我掉入了無可救藥,對於嚮往幸福而運作的不輪轉的迴圈…… 於是哭泣。 對不起,關於我的奢侈揮霍。 關於我眼淚的無止盡花費。 你的好,太美麗。而,幸福,太密集。 好的不夠真實,不是嗎? 因為預支太多幸福而害怕透支幸福。這不安,你能體諒的。
-
●浯江詩選 寄生草
我是一株 飄落在榕樹胳臂上 寄生的小草 風兒將我吹落 雨兒為我灌溉 生了根 長了葉 飛上了枝頭 我是一株 寄生在榕樹胳臂上 稚嫩的小草 茂密的枝葉 為我擋風遮雨 清晨的露水 滋養我所需的養分 我是一株 棲息在榕樹胳臂上 幸運的小草 愛唱歌的小鳥 每天哼唱著 快樂的曲調 榕樹的胳臂 是我的避風港
-
江南遊之印象西湖
利用假期,安排旅遊,不但增廣見聞,也調劑身心,對辛勤工作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活動。從另一個知性的層面而言,誠如「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這句話,雖言過其實,卻也不無道理,一趟江南遊,的確讓我深深體會到這層道理,對照從詩詞和書畫裡知道的江南風光和歷史典故,一時思緒與現實總有些結合不上,禁不住給了我心靈上的起伏,如窮山秀瀑,蒼海孤帆,看不清,也說不明。 七年前曾有過一次北京行,那帝王之鄉,處處璃瓦紅牆,形勢龍蟠虎踞,多見王風帝蹟,與這次江南遊,那吳越水都,處處烏瓦白牆,浪漫楫櫓江河,多見文閣詩亭,有極為不同的體驗。行程安排由廈門飛航到杭州,再陸行到上海、無錫和蘇州,從空中鳥瞰江浙,大小交縱綿延不斷的渠道系統使我驚訝!從遊覽的行程中,錯落雅致柳暗花明的山石林園使我讚嘆!期間,奔馳於高速公路,住宿於五星級酒店,搭乘磁浮列車,夜航黃浦江,徒步上海灘,登上東方明珠塔,渡覽京杭大運河,漫遊古剎名塔,飽覽湖光名園,探幽水鄉古鎮,看盡了上、蘇、杭的進步與繁榮。一葉知秋,近二十年來中共的大力建設,治大江巨河,開高速公路,建機場港口,修名勝古蹟,蓋高樓大廈,一切向錢看,使故國山河有著極大的變化,讓我對大陸經濟發展有著全新的感受,對山川歷史文物有著更深邃的體會,真個是「超於書外,得其行中」也。 西湖景點只是行程中的一段,光是一個有著許許多多歷史典故的西湖風光就讓我有如「只在此湖中,景深不知處」的情緒反應。思索著圖書中的西湖,當下有如走入時光隧道,一切的事物真實中透露著玄奧,企圖用冥想去與古人古景連結,亦亟欲用手上的像機和筆記錄下這一切,但是遺憾總是在離開後開始,因為我只能隨著團體走馬看花的匆匆來去,不過那短短一天一夜,也曾留下幾許驚鴻之處,若不把它寫下來,舒發一下激動的情緒,否則江南之行豈不罔然。 位於杭州城西的西湖是中共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古代錢塘江流入東海前的一個淺海灣演變而成,有幾個古名稱如武林水、金牛湖、明聖湖、西子湖等。湖的面積六點五平方公里,週邊列入中共重點文物保護的古蹟名勝一百多處,其中的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隔成北裏湖、西湖、岳湖、西裏湖和小南湖五個部份,處處勝景,景景幽雅,目前就有所謂「西湖十景」和「西湖新十景」。 要描寫西湖景致,歷代文人墨客還少嗎?其中不乏大文豪、大詩人。形容西湖之美,總會讓人想到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的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而這首詩才是形容西湖之美的原汁原味,恰如其分。這是蘇大文豪第一次出任杭州通判時,在遊看西湖時,見晨光映湖和煙雨即景下各有迷人之美,便作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好詩。其實即便對初到西湖者,早對西湖的一些景致和典故嫻熟於心,這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是文人常有的意象,心中早有此湖,只不過是依循文志雜記和古蹟踏尋著一個陳舊的夢境。 此行已是時過驚蟄的春分氣節,萬物早發,西湖週邊沿途盡覽的是我不曾真實見過的花樹,開滿樹枝不見綠葉陪襯的白梅,水澤處鮮翠迎風的垂柳,牆裡牆外招搖吐芳的是粉玉蘭,高嵩壯闊述說千年古趣的銀杏,惟有了無生氣的梧桐,頂著墨沈婉約的枝椏,矗立在車嘩人喧的道路上,不協調中透著十足的古意。抬望環湖群山,盡入眼簾,山上城隍閣、雷峰塔和保俶塔,環肥燕瘦,各具千秋,當目光複轉於湖光倒影,見四面煙嵐,我好像走入世外桃源的人間仙境。 晚明文人袁宏道的「西湖雜記」裡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此行正逢春盛之時,雖無緣於月,也算攬住一個「春」字。又說「湖上之盛,在六橋及斷橋兩堤。」這兩堤指的就是白堤(為唐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所建)和蘇堤(為北宋蘇軾任杭州知州所建),兩者相隔近三百年,卻相繼留下千古美談,始終最能讓中國歷代文人揚眉吐氣,憑時節吟詩作詞,藉景物撰章扎記,那白、蘇兩人是「始作俑者」。 白堤東有斷橋,因附會於白蛇與許仙的淒美愛情神話而有名,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之路,每當雪後湖山一遍銀裝素裹,殘雪覆於橋上,遊人如織,格外動人,是西湖十景之一「斷橋殘雪」;另清康熙帝在走過白堤中段的錦帶橋,來到孤山東麓湖畔上題「平湖秋月」,是一處林園碑亭的中秋賞月勝景,可惜這兩處都不是此行的時節,無緣於勝。還有北宋時處士林逋(和靖先生),曾隱居西湖孤山,不娶,無子,居處多植梅放鶴相伴,以詠梅聞名於當時,人必稱「梅妻鶴子」,後長眠於此;另白堤西有西冷橋,連接孤山西麓,橋畔述說著一段六朝韻事,女主角是南朝時歌伎才女蘇小小,也埋葬了一位清末革命巾幗英雄秋瑾,此三墓都匆匆略過,無緣憑弔。有人戲稱西湖有三怪,指的就是白堤的斷橋、孤山和西湖南面的長橋,即「長橋不長、孤山不孤、斷橋不斷」。蘇堤的六橋指的是堤上由北至南的跨虹橋、東浦橋、壓堤橋、望山橋、鎖瀾橋和映波橋,稱六吊橋,夾道遍植垂楊、桃樹,春季此時最美,詩云:「西湖景致六吊橋,間株楊柳間株桃」,正是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其實白、蘇兩位大詩人、大文豪,不為風雅,亦不為傳承文化上的目的,純粹只是為解民所苦,興修水利,濬湖築堤,而在西湖中留下兩條長長的堤壩。 西湖還有一堤,為明正德杭州知府楊孟瑛所築,即楊堤,也是因疏浚西湖時用湖中淤泥堆積而成,堤邊有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林園景致的「郭莊」可惜不再此行之列,倒是瀏覽了「花港觀魚」之景,感受著官宦私家花園,依山臨湖,清溪川流,步曲橋觀錦鯉穿梭,聽松風待牡丹花開,處處別趣。 西湖南端雷峰山頂是「雷峰塔」所在,此塔一直以來總是給人一種悲劇愛情神話故事的印象,其實塔名原為「黃妃塔」,是五代末吳越國王錢俶乙亥年所建。按《五代史》及《吳越備史》等記載,乙亥年是公元九七五年,即北宋開寶八年,當時錢俶的頭銜是「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據說錢王有妃姓黃,信仰佛法,得佛陀螺髻髮舍利,發願起塔供奉。錢王是奉佛聞名,又愛黃妃,所以資助其事,以償心願,並造《寶篋經》八萬四千卷,藏於塔中,後塔因座於雷峰山頭而改名。由於民間傳說和戲曲的影響,雷峰塔被一般人看作鎮壓白蛇的地方。這一民間傳說的影響,使得神通廣大,由蛇變人的白娘娘成為爭議的主角,是妖精,也是追求愛情自由的先驅。民國十四年雷峰塔忽然倒下,塔中遺物之一的這份五代佛經印本,才為人們所發現,也還原建塔事蹟,塔與白娘娘一點關係也沒有,倒是見證了錢王與黃妃的夫妻情誼,總也沾上個「情」字。現在的雷峰塔是中共花了一點四億人民幣所改建,把裸露的舊塔基包在新塔內供人憑弔,塔頂是高科技的葫蘆造型避雷針,塔內並設有兩部電梯供遊客上塔覽勝,就維護古蹟而言,商業行為太濃,顯得突兀。但我即然來了,也入鄉隨俗的搭電梯上塔,觀賞夕陽殘紅,全覽西湖美景,它也是十景之一稱「雷峰夕照」,只可惜已難引領我「發思古之幽情」。 站在雷峰塔上,西湖全景一覽無遺,湖中三座小島,稱小瀛洲、阮公墩和湖心亭,此行有幸船遊西湖,停靠小瀛洲,正是十景中最負盛名的「三潭印月」所在,島基係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島的四周繞灘築堤,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構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景。漫步「田」埂上,上有浙江先賢祠、九曲橋、開網亭、亭亭亭、九獅石、閑放台、迎翠軒、竹徑通幽和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只見綠樹掩映,花木扶疏,垂柳拂波,亭榭倒影,富於空間變化,輪奐萬端。島的南端湖面上有三座石塔,高出水面二公尺,亦為蘇東坡疏浚西湖時所創設(現石塔為明代重建),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圓孔,據聞若中秋月夜時,圓孔糊上薄紙,塔中點燈,圓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圓光影,與水中月交相輝映,迷美難分,是故而得其名「三潭印月」。只可惜秋月不在此時出現,我無法深刻筆觸此情此景,不能與蘇大文豪神交,來個吟風弄月,詩興於此。 蘇堤旁的岳湖是西湖景區最小的湖面,二○○七年三月就在這個湖面上,繼「印象劉三姐」後,張藝謀再度執導的山水實景舞台劇「印象西湖」於此上演。劇場在整個岳湖水域中構建一個菱形的升降式水面舞臺,以湖邊的蘇堤、趙公堤、玉帶橋和曲院風荷林園做背景,使演員在自然景觀為背景的舞臺上表演,並採用高科技的燈光,以各種顏色投射於背景與湖面,在夜空下感覺像飄浮在水面上活動,完全展現出雨、霧、煙、聲、光、影的幻化效果,完美表達西湖和雨的淒迷景象,使西湖靈魂從另一個角度再現。此行正趕上該舞台劇新版表演,花了台幣一千元,坐在岳湖樓南邊可容納二千人的升降式可收縮觀眾席上,凜冽江南春夜寒露,看張大師的傑作,真是「點滴在心頭」。我對「印象西湖」的觀後印象,它所表現的是個「水」字,以水來體現西湖的精髓與韻味,同時夾雜著民間神話傳說白蛇和青蛇的故事。 奇怪的是,看完「印象西湖」,觸動我對西湖的情感顯得真切不起來,會給人一種疏離感,也太過於玄妙艷傲了,遊覽可以,但要真心親近動情,卻未免有些吃力。可能是它歷經了太多的朝代,它匯聚了太多的人物和故事,看上去已嫌抽象,想起來有些虛幻,我以為已沒有人會再去注意那個朝代、那些人物、那些故事,它已繁盛到像「印象西湖」那樣虛無縹緲,這會是張大師的錯嗎?還是西湖的名氣太大了!甭管它了,我的行程還得往下走,西湖是隨四時變化的,要欣賞它的美,我一時那追得上啊!此盛春之行,也僅見其中幾景,西湖週邊尚有南屏晚鐘、柳浪聞鶯及雙峰插雲等景,還有新十景呢!為了趕赴上海,轉無錫與蘇洲,繼續走馬看花的行程,無緣相識,只能冀待來年舊地重遊,踏尋未完的夢境。
-
中越邊境德天遊
設有一銅鼓樓,「擊一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擊二聲家庭和睦,擊三聲三星高照,擊四聲四季發財,擊五聲五福臨門,擊六聲六六大順,擊七聲七喜平安,擊八聲馬到成功,擊九聲天長地久,擊十聲十全十美。」煙斗一看手癢就上去大大用力一敲,緊接著李老師也上去,不是不要錢,功德箱就在旁邊,還有一個壯族財神爺,洞內還有觀音眾仙佛,來炷香捐個錢保平安,心安理得合十誠意到。 看看原始壯族扁擔舞,一路有壯族神話人物的塑像,壯族英雄莫一大王、女神也是壯族母性始祖達勒甲、還有壯族有智慧的神布洛陀,再來「壯族酒坊」坊門對聯「景為伊嶺美,酒是壯家醇」,作客來杯壯族甜米酒,有興趣還可花個小錢買酒引酒令,來個不醉不歸,酒坊布置很別緻,沿路石頭都刻上不同的字體字形酒字。 喝了甜米酒,甜甜的沒有醉意只有醇香,歡愉來到伊岭岩入洞口,隨著美麗的壯族阿妹的解說開始洞中之旅,洞深約四十五米、遊程一千一百多米,面積二萬四千平方米,分有八個景區,景區依岩石形態而有不同的名稱,入洞都是雙獅迎賓,它可是劉三姐唱山歌和孔雀呈祥,歡迎佳賓的到臨,第一景歡樂壯鄉、第二景空中走廊、第三景瑤池盛會、第四景深山密林、第五景海底奇觀、第六景山鄉夜景、第七景江山多嬌、第八景北國風光,最後就是蘆笙送客,跟著解說員走,最主要溶洞走過太多了,而這溶洞內的起伏不大,所以大家都當做運動散步,雖然沒桂林溶洞的美,但比三牙山有整修規劃,整體還是很有看頭,在「江山多嬌」有專門攝影師,就來張紀念吧,夫妻同遊好處多,共照一張,省錢又甜蜜,瞧那些雙雙對對萬年富貴,真的就是少年夫妻老來伴,百來修來同船渡,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千年才能修得共枕眠。 來到蘆笙送客,要出洞口時,解說姑娘要我們回頭看一下,真的像皚皚白雪的北國風景畫,想再仔細看個清楚,燈一關,什麼也沒見著,溶洞內的景觀如果不是透過五彩燈光照射,黑嘛嘛有手電筒或普通燈光,哪看個什麼玩意,溶洞內景觀沒人解說,看不出所以然,伊岭岩完全是商業經營手法,溶洞內外景物無一不與壯族民俗風情結合。 走兩個鐘頭一個上午過了,又回南寧,小甘說到「民族文物苑」內享用午餐,苑中建有廣西壯族、苗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建築是座庭院式公園,小 甘說「廣西瑤族的舞、侗族的樓、壯族的歌、苗族的年」都具有相當特色,別出一格,用完餐後可以在苑內參觀。 今天一定是個結婚的好日子,苑內竹林小橋來了好幾對拍婚紗照的新人,我們這群上了年紀的老爸老媽,好似在挑女婿媳婦,說那一對的新娘比較漂亮,那 個新郎比較帥,這一對比較登對,還說這個新娘和另一個新郎比較適配,好在不是喬太守要不就亂點鴛鴦譜。 走過侗族的風雨橋,這橋不只美觀,橋中又有樓閣,不只是橋也是走廊,又有長凳供人休息,還有穿著侗族盛裝的美女在泡茶,我們只是純欣賞,因為我們 要走到橋的另一端去用餐,曲徑通幽,林木扶疏,在這兒用餐還真是享受,像阿洲他們在樹下品嚐,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整個苑還不小,雖然我們只走了侗族區風雨橋和鼓樓區,有句話說「錦雞翅膀鳳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樓美」,就知這九層建築的鼓樓有多雄偉壯麗,這麼美 的建築,當然吸引眾人的眼光,裡頭建築不用一釘一鉚,以榫銜接,鼓樓是他們聚會、娛樂的場所,我們也進去聚會休息,長老坐在火塘旁,女人只能靠邊坐,自古來女人也是撐著半邊天,男人認為的大事,女人家不能參與,真有事都要女人來一起負責。
-
家園
阿嬤 請允許我用影像為您一生的歷史作見證 這一面牆擋不住戰爭的烽火延燒 您的家烙印的傷痕 心還在痛 我的父母在兵燹中倉促結髮 說是戰火引燃的一段兒女情 砲聲隆隆的祝福下 攜手奔向台灣海峽的浪湧 揚起顛沛流離的生命風帆 他們背離著煙硝瀰漫的家鄉苦苦思念 落地生下的孩子始終以金門為名 盼望的呀 早日回到自己的家園 守護一畦番薯田和百年的老古厝 阿嬤 我和您一樣流動著金門人命運的血液 吃過聯合國救濟的麥片麵粉 領過教科文組織的書籍 請您再告訴我 我們流浪的最後一個家園是不是叫 金門
-
金門紀行
我在刺眼的陽光下找得眼冒金星,頭昏眼花。一直未果。可能是兵將有別,將軍們另有所葬;也可能是墓園太大,找不勝找;還有一說,尚待查證:當時被炸得血肉橫飛的三位副司令中,居然吉星文一息尚存,這個堅強的生命似乎不願意斷氣在這個荒草萋萋的島嶼上,于是被快艇在彈雨中強行送往台灣,結果艇至澎湖時終于不治身亡,在驚濤駭浪中畫上了人生的句號。死不瞑目的他最後是被葬在了澎湖的馬公島上,金門到澎湖激浪的翻滾,送走了氣血方剛的中國職業軍人、一代名將吉星文,痛,痛,痛,他那隻當年扣動盧溝橋手槍扳機的手指終于僵硬了,嗚呼哀哉! 旅遊團的導游和團長雙雙都催促我趕快上山,上北太武山,這些墓園不是我們參觀的對象,也許我多看或偷窺幾眼,會導致導遊被扣分,或團長被批評?呵呵,還不至于吧。我一邊小跑,一邊在心裡嘀咕著,中斷了關于吉星文的回憶與感慨感嘆,猛一抬頭,嘿,正面對上北太武山的路口,那路口邊有一個哨位,一個身穿迷彩服的軍人正在站崗,熟悉的陌生,陌生的熟悉,那一刻,你還真的分不出眼前的這位哨兵與解放軍廈門警備區的哨兵有什麼不同:完全相同的迷彩服,完全相同的黑頭髮,完全相同的粗眉大眼,完全相同的黃皮膚,道道地地百分之百的中國軍人!不敢細看?不好細看,沒有時間細看,還是那驚鴻一瞥已經足矣?我繼續一陣小跑,追上登山的「大部隊」:: 北太武山啊北太武山,真的大名久仰,從小到大,我時常在廈大胡里山的海濱游泳,總是要與對面漳州市龍海縣的南太武打照面,小小的我甚至一度萌生了游泳游到南太武的想法。2003年廈門大學在那山下建起了恢弘的漳州校區,從此我就經常光顧那裡了。到了南太武山上遠眺,才知道山外有山,它的相對應的大山叫「北太武」,就是經常在談論金門的文章裡出現的那座大山。仿佛那遙不可及的大山一下子如望遠鏡一樣被拉到了眼前,變得異常親近。關于北太武山,印象最深的是1949年10月22日的「金門登陸戰」,那位隻身逃脫並成功潛伏的解放軍團長徐博就是在這座山上等待他的戰友,一直等到過了1950年,才無奈地落入搜山的「國軍」之手,這同樣是一個堅強而堅韌的生命啊! 我們隨著公路上山,風景絕好,哪有什麼荒草萋萋,哪有什麼寒風凜冽,全然是一派柳綠花紅鶯歌燕舞的景致。山也沒有想像中的高,更沒有想像中的險峻,與閩南的許多山大同小異,只是到了山頂,老蔣的題字「毋忘在莒」鮮紅的超大石刻,才讓人想到此時此刻我們身在大金門的島上!「毋忘在莒」的石刻附近不足50米,另有小蔣的題字「梅園」,我等同仁大都先後與這兩幅鮮紅的題字合影了,導遊說,兩幅題字被保留得如此之好,主要還是因為在金門,如果在台灣本島,恐怕已經被人鑿掉了。無論是石刻,還是父子執政,無論是鑿掉先人的石刻,還是鑿掉別人的換上自己的,這些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我們拍照,我想倒不是表示對被鑿掉的擔心,更非對題字人的尊敬,而是對自己「到此一遊」的紀念,因為沒有這樣的石刻,那麼所有北太武山的留影,大概都會被人認為是在廈門南普陀寺後山的攝影,那些相思樹、花崗岩和蘆葦叢,與廈門的絕對一模一樣!我是第一次單獨使用數碼相機,這台日本產的先進名堂,是同單位的老師贈送的,說明書是全日文的,我一直沒有弄明白,用起來手生得很,因為過去出門,都有學生代為操作,再一一發送到我的電腦上,實在方便,現在自力更生,瞎糊弄,總算拿下來了,「兩蔣石刻」成就了我數碼攝影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山頂還有一個寺廟,叫「海印寺」,正在修繕中,男女同仁們魚貫到廟裡去,是因為那裡有洗手間。我沒有去,我真想趁著無人的當頭,閃進林子間,然後就地解決,這樣最好:在缺水的金門,在極度缺水的北太武山頂,既不會髒了海印寺的空氣,浪費了沖廁的淨水,又有可以讓北太武蒼青的林木喝一口來自廈門的熱湯,呵呵,很環保的一舉兩得啊! 下山時發現北太武山還有一些舊的軍事遺址,就在路邊,這于我們廈門大學後面的西山很像,記得1975年的夏天,我隨廈門大學外文系日語專業1974級的工農兵學員到廈門西山的解放軍連隊學軍,就在山上的營房和戰士同住同吃同站崗同訓練,我很熟悉那兵的生活與營房的氣味。不論刮風下雨,我們晚上要起來輪流站崗,守衛山上的彈藥庫,這些彈藥庫與北太武山的簡直如出一轍,而現在兩岸兩山的軍事設施也都一同廢棄了!西山駐軍除了站崗守倉庫,就是訓練反空降,我們天天和戰士一起端著步槍瞄天空,聽班長講解什麼「運輸機」,什麼「彩色傘」……,大概彩色降落傘是指揮官,要先把他打掉……,當年的解放軍擔心金門的傘兵,當年金門的「國軍」看來也有同樣的擔心,在金門海灘上是防登陸的設施,陸地上也有很多的「防空降樁」,是不是傘兵從天而降,在急速下降中撞上這樣的條樁,就會人仰馬翻,肝腦塗地?可當年我在廈門西山演習反空降,對金門的這樣的「新式武器」一無所知。但我還清楚地記得,就是在那一個月的軍旅生涯裡,居然撞上了一次「一級戰備」,一連幾天,仿佛如臨大敵,戰士們甚至吃飯時都全副武裝,簡直有大戰一觸即發的感覺。事後才知道是蔣介石去世了,去世的消息 一公布,金門方面擔心解放軍乘機打過去,于是全島進入特級戰備,廈門解放軍發現金門緊張的動態,也擔心人家乘機「反攻大陸」,于是也「特級」一下,無數的槍炮嚴陣以待,24小時全天候待命!其實這種杯弓蛇影,一觸即發的戰備互動,半個多世紀來,在北太武和南太武,在廈門西山的戰壕和金門坑道掩體里,不知重複過多少次了! 據台灣媒體報導,「國軍」近日再次在金門進行大規模裁軍,自2007年11月1日起,原本屬于軍團級的「金防部」正式降編為軍級的「指揮部」,自此,金門兵力只剩幾千人。呵呵,「物以稀為貴」,人亦然,在北太武山這樣的軍事要地我僅僅看見一名站崗的「國軍」,真的很不過癮,總不至于比大熊貓還珍稀吧。隔天我們前往小金門時在碼頭候船時,時機來了,竟一下發現了三位士兵,這次我放肆地看了很久,因為無所事事,又因為是公共場合,所以再怎麼看,也不至于犯規吧。他們三個人穿著和解放軍一樣的迷彩服,其中一個還戴著眼鏡,很面善,和我們廈門大學學軍的大學生一般般。不同的似乎是鞋子,都穿著半高筒的黑皮鞋,(其實後來回廈門一看,解放軍也有穿同樣皮鞋的,只是自己平時觀察不仔細罷了)。 三個軍人搬運的居然是報紙,有什麼︽青年日報︾和︽金門日報︾等,這麼多,回營房是人手一份嗎,呵呵,兩岸的軍人都一樣注重政治學習哦。 在小金門,我們還參觀了一個據說是「不能參觀」的軍事展覽處──湖井頭戰史館,門口有蔣經國頭戴鋼盔視察該處的大型紅色浮雕(泥雕?),內裡的文字介紹居然看見了「廈門大學」四個字,說是1950年某月曾有700余解放軍從廈門大學出發前來登陸小金門,結果發生激戰,結果自然是「國軍」大勝,宣傳的近乎是「古寧頭大捷」的翻版,姑且當成是「小古寧頭」吧!這個展覽館最可看的當然是它正對廈門的堡壘式的觀察哨了,我們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看見廈門的前埔,廈門環島路上那「一國兩制」的牌子,我們甚至很熟悉地指出哪一座樓的樓名,有一位同行居然看見了他家的住處,那依稀可見的家的窗戶! 千百次從廈門看金門,看的就是我們現在的所在,現在從金門看廈門,看我們日夜生活的廈門,看我一輩子離不開的廈門,可惜並沒有原來以為的驚喜與興奮,反倒有些茫然,特別像我這樣的近視眼,用望遠鏡竟越用越模糊了,怎麼調也無法看清晰,還不如放棄,還不如就用肉眼:: 我用肉眼非常清楚地看見小金門與廈門之間,居然還有一個小嶼,無人小島?記得我在幼兒園的時候(上個世紀50年代)就看過一本叫︽拔敵旗︾的連環畫,畫的是金門和廈門的軍人是如何把對方的旗子拔掉而換上自己的旗子,你拔我插,我插你拔,周而復始……。看來這個就是那本連環畫所畫的小島,至少是那小島的原形之一,我在這個金門的觀察哨裡呆呆地看著這個無人小島,沒有看見任何飄揚的旗子,只有叢叢綠色的灌木在海風中搖曳著,不停地搖曳著,藍色的海浪擊打著綠色的小島,小島的周邊留下一圈又一圈白色的浪沫::(下)
-
金門紀行
偶遇外國排雷隊 我們跟隨金門導遊登上了一部大巴。一上車就發現這車與眾不同,或者與我們以往乘坐過的所有大巴構造上都不大相同,感覺是司機在一樓開車,而我們都高高在二樓,所以三天的遊程裡盡管我們都離不開大巴,但司機究竟長得什麼模樣都沒有什麼印象!相形之下,我們的導遊立馬就咋咋呼呼進入我們的視野,伶牙俐齒,老到精幹,妙語連珠,還是蠻有敬業精神的。她姓方,名字自然是記不住了,她對此倒有先見之明,不過她的綽號「方塊酥」倒是名副其實,短小精悍,語甜話酥,所以令人難忘,在她張口閉口的國語和閩南語的互換中,有誰能如我享盡其中的奧秘與妙趣,例如把蔣介石的題詞「毋望在莒」諧音成閩南話的「無望的代誌(事情)」,裡面文化、歷史和語言的多種因子的密集,你能有會心一笑的瀟灑嗎?當然我還在心裡悄悄地把「代誌」化成「待機」,不但諧音上更加接近原音,而且含義上更有契合的點到。 這部大巴成了我們在金門三天行動的專車,很好,有家的感覺,我坐在了二樓的第一個座位,這樣在未來的行旅中,這車這位不但有家的感覺,還有窩的氣息和陽台的溫情。何以說陽台呢?呵呵,這個陽台可太重要了,依偎此台,眼耳並用,近可近水樓台地接收「方塊酥」信息密集的導遊語匯,遠可清晰地眺望車前窗外的所有景致,讓金門遊花出的每一個銅板都泉水叮咚,清新悅耳! 在這部大巴上接到了第一瓶的礦泉水——中央山脈的礦泉水,這是台灣本島的牌子,它隨即讓我獲取至少兩個情報:其一,以高粱酒聞名的金門並不產礦泉水,這讓我多少有些意外,一水之隔的廈門不但生產礦泉水,而且還不止一家哦,連我們廈大都有自家的礦泉水生產廠家的。其二,沒有生產礦泉水的金門並不從廈門進口礦泉水,而捨近求遠從台灣補給,這又何苦呢?這便宜的東西加上運費應該是划不來的呀。 車風馳電掣地開起來了,我迅速把目光投向明淨的車窗外,我們的車子在烏黑狹窄的柏油路上走得異常輕快,原因是交匯的車很少,寧靜或寂寞,海風徐徐,吹拂著路邊的木麻黃和田野,鄉村的景色很像廈門的同安,或者早年的同安。「方塊酥」說,這些柏油路都是近年的新作,過去金門只有水泥路或泥土路,因為害怕解放軍的燃燒彈把整條路打得燒起來。這倒是我聞所未聞的,不過此說可能不大可靠或不大科學,呵呵,姑望聽之吧,難道廈門就不怕「國軍」的燃燒彈?上個世紀60年代蔣介石大叫「反攻大陸」的時候,恰恰是廈門和廈大校園裡大舉修建柏油路的年代,柏油路是有些怕高溫,但它好像是不是易燃的。 車在前往古寧頭村的路上,沿著海岸線高速運行,突然在岸邊出現了十幾、二十個穿著紅棕色工作服的人員,正在拉出的警戒線裡埋頭作業,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石油勘探工,他們當中有一人站在路中搖晃著小旗子,告誡我們要小心,他們準備要爆破了!這是怎麼回事?詢問之後令我大跌眼鏡,天啊,居然是排雷的,而且不是白人就是黑人,反正是清一色的老外——金門縣政府請來的「外國專家」,有南非的,也有德國的,「方塊酥」介紹說,金門海灘的雷區已經先後有四位外國專家被炸死了,于是再次姑妄聽之,但排雷的確是個風險很高的作業,我想給這些不怕死的老外拍張照片,可惜來不及了,我們的車呼地一下就開走了………偶遇外國排雷隊讓我感慨良多,我們都是看電影《地雷戰》長大的,但我們已經不再是看《地雷戰》的孩子了!據金防部承認:金門海岸有多達10萬顆的地雷,基本上是二戰美軍轉送的老雷,易埋難起,況且向來是埋雷很隨意,起雷很驚險,中外概莫能外:這些老外都要錢不要命了,還是人家更勇于向極限挑戰?或者換言說,在金門,中國軍人的命比外國人的更值錢? 不過有消息證實,金門排雷,國軍的軍人才是主力軍,10萬顆地雷已經排了3萬顆,餘下的7萬顆大致要到2013年才能清理乾淨。其實解放軍的排雷能力也是一流的,曾經在中越邊境以及柬埔寨等地有上佳的表現。我突發奇想,隨著兩岸關系的不斷改善,兩岸的中國軍人是否可以在排雷問題上進行技術交流,互惠互信,甚至條件成熟,還可以進行「國軍共軍金門排雷競技大賽」,如若能行,一中甚喜,兩門更幸! 「國軍」士兵印象 我「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在過去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國軍」是被徹頭徹尾的妖魔化了,盡管它也曾「革命」過。當然長大後我心裡也漸漸清楚地知道,那其中有的是屬于政治宣傳,屬于「歷史的裹腳布」,但畢竟國共雙方互指為「匪」的時代已經翻過去了,2005年在北京還出現了歷史性的國共兩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握手!其實,「國軍」的「阿兵哥」在台灣,特別在金門有很好的口碑,老百姓稱他們為「阿兵哥」,不乏親切與好感,近乎這裡小朋友呼叫的「解放軍叔叔」。但如若讓我這個「廈門仔」來叫這個「阿兵哥」,又覺得很不自然,因為畢竟沒有任何感情,廈門著名文史工作者龔潔先生在他的散文《走筆北太武》對金門駐軍常年種樹修路的善舉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他能「體會到金門同胞對阿兵哥的感激,也可從中解讀出金門長期在戰地政務體制下形成的軍民關係」,他們「為金門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財富。」于是乎,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希望能在郁郁蔥蔥的綠色金門一睹當代「國軍」士兵的尊容與模樣。 到金門看的第一個景點「翟山坑道」,曾屬于「國軍」的重要軍事禁地,但見物不見人。這是一個在海岸的大山腹腔中鑿出的軍事奇觀,軍事補給船可以直接從海上直接出入山洞裡一個巨大的人工鑿出的U字型的水道,並在山洞裡卸下補給。這也是「阿兵哥」給金門留下的除了綠化與道路之外的第三部分財富——所謂的「戰地文化」,呵呵,什麼東西被「文化」一包裝,似乎就文縐縐了起來,但可以想像當時開鑿的艱辛,駐守的不易,那麼多軍人就朝夕生活在如此陰森的洞裡,潮濕得被窩裡恐怕都可以培育蘑菇了,內戰實在讓兩岸的青年吃苦太多,流血太多!在金門看的軍事遺跡不少,但大多與廈門在大磴島開發的大同小異,報廢的飛機再拆七拆八,然後擺在那裡當成人和幼童的玩具,中國人不論制度,不論黨派,往往思路竟然會那麼驚人的一致,比如我所研究的生育文化和性別比關照,比如眼前所見的「戰地旅遊項目」開發的思路,真的如出一轍!但翟山坑道大陸沒有,沒有的才是金門最地道的,因此印象深刻!在導遊和電子自動解說中,多次冒出一個叫「夠公」的語詞,我曾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研究過海峽兩岸用語的差異,什麼「機車」與「摩托車」,什麼「激光」與「雷射」,不勝枚舉,為此做了幾張的卡片,編著出版了三部書,但這樣一個「專家」居然對這個「夠公」只有敏感的份兒,卻沒有立馬明白的能耐,不過,瘦死駱駝比馬大,前後一思量,我還是破譯出來了:這個「夠公」當為「構工」,應該是「構築工事」的簡略語,當然構築這樣花崗岩的軍事地下工事,其難度堪比中國大陸林縣的「紅旗渠」了,天上地下,勤勉堅韌的中國人有什麼世間奇跡不能創造?! 盡管在翟山坑道裡沒有見到「國軍士兵」,但在位于北太武山山腳下綠樹參天的「忠烈園」見到了「國軍士兵」,不止一個,也不止百個,而是一大片,至少有好幾百個,齊刷刷地列隊在藍天之下,他們出現的有些突然,是在一座很大的寺廟後面,但他們都已經沒有了生命,幾百個一同報銷的,全部都是1958年「八二三炮戰」戰死的阿兵哥,其中有好些人連名字都沒有,大概是被炸得屍首異處,無法辨認,這麼幾百個有名字和無名字的亡靈,列隊躺在同樣規格的軍人墓穴裡,這樣慘烈、宏大和肅穆的三合一場面,我過去只有在電影鏡頭裡才有見到過。其實在走進「忠烈園」的牌坊時,如果稍稍注意一下那石牌坊上于右任先生的題字「天地正氣」,以及什麼「英靈永昭」、「重于泰山」等等石刻題字,應該是可以猜出後面的內在了。這樣的地方,廈門叫「烈士陵園」,廈門的烈士陵園邊上還有一個專門為海軍海岸炮士兵安業民建造的陵墓,他是在同一場炮戰中失去生命的中國解放軍的海軍青年戰士!我至今能清楚地記得,1958年8月23日的下午,5歲的我剛剛從廈門大學的幼兒園中班放學,我們的路隊走到可以望得見大海的十字路口,突然震耳欲聾,天呼海嘯,炮戰開始了,真個南太武一片紅光閃動………50年後 ,整整50年後的2008年,55歲我在南太武的姐妹山——北太武山下,見到了被那些火光射殺後的一片亡靈! 在這個巨大的「八二三墓葬群」裡,我在急切地尋找一個人,他應該是最值得我尋找的人——金門防衛司令部的副司令吉星文將軍,這個當年在蘆溝橋奮起自衛,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民族英雄,卻在「八二三」炮戰中第一陣精準的落彈中被擊中身亡。都說「老兵怕子彈,新兵怕炮彈」,偏偏吉星文這等老兵沒有死在日本人的手裡,卻死在了自己同胞的炮彈之下,真的令人仰天長嘆!同他一起被人民解放軍第一波炮彈的暴風雨炸死的還有另外兩位金門防衛司令部的副司令,這恐怕是現在戰爭史上空前的一炸,居然有三位對方的最高軍事長官被數萬米之外的炮彈同時擊中身亡。這究竟是偶然還是蓄謀已久,現在依然是個謎,傳說是有共軍的密探或臥底或偵察兵之類的旁敲側擊,神仙指路。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