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夜語
如果白日教人以勤勞,那麼黑夜便告訴人靜思,白天裡被那些瑣碎、繁冗的俗務攬亂了思想,就是一池激動混濁的池水,在晚上平靜下來慢慢地澄清了。 人也只有在那一刻澄清時,映出了真正的自己。沒有披世故的外衣,沒有戴虛偽的面具,有人認為白天的自己是做人成功的一面,而晚上的自己是比較可愛的一面。我不知道你喜歡那一面?而我自己,卻是寧取後者,因此,我更偏愛人性那一份真,我珍視每一刻思想上的澄清時,就如我喜歡每一個靜夜的來臨。 現在,又是個深靜的夜晚,窗外的月色遮奪了室內朦朧的燈光,連稿紙上的字粒都顯得黯淡呆滯了。我無心再做填格子的工作,擱下筆,熄了燈,悄悄地走出屋子,銀色的月光像一片沉寂無波的水,小園是艘綠舟,繫在沉寂的窗前,這一刻,窗裡的人都已睡著。老人家帶著操勞了一天的疲倦,年輕的擁著一個屬於明天的綺夢,乾女兒的枕畔還擱著那本厚重的童謠,她們都睡得那麼香甜,那麼安寧,就像小園裡那株浴著月光養神的大榕樹,和那兩株花莖低垂、花瓣微合的玫瑰和百合,在這樣的深夜,夢之神用她的透明雙翼遮蔽著一切生物的深夜,只有我尚未入睡,獨坐台階抱膝望月。還有妳,二姊還沒有回來,也不知又是被那永遠開不完的會羈留了,抑是為那些應酬不完的應酬所耽住。宛似那蜘蛛有一輩子吐不盡的絲,織不完的網,彷彿妳就有那許多忙不盡的工作和應酬,我忽然想起了一篇叫「綴網勞蛛」的文章,內容已記不清了,但那個題目「綴網勞蛛」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妳說:蜘蛛無休無止的祗在網上穿綴織補,究竟是聰明的舉止還是有點傻呢? 聰明或傻,人類心裡似乎還缺少那麼一座公平的天秤,沒有一個聰明人會認為自己在做傻事,也沒有一個傻子會覺得自己做的不是聰明事。 其實在皎潔的月光下想這些,不也不夠聰明麼!白晝,人與現實糾纏在一起,已耗盡了精力,晚上,尤其是在月光下,為什麼不想些屬於心靈的、想像的、美好而漂渺不可捉摸的事物!能夠忘掉一會現實,世界會變得美麗一些,也寬廣一些。也許妳會說:人活著是不能脫離現實的,就像草木不能離開泥土一樣,是的,我不否認這一點,但是,草木除了在土裡扎根,它們也吸收陽光來豐富生命,吸取雨露來潤澤青春,還有朝風晚霞,月色星光,渲染得一片絢麗,人又為什麼不能在現實生活之外,有一點美,有一點詩和夢!除非是心靈的沉濁,由於塵垢的淤積,靈魂甜睡了,在那自滿的厚褥上。 月亮升得更高,晶瑩玲瓏,卻不是渾圓,不曉得今夕是農曆十二、十三,抑是十七十八,而我總是喜歡屬於前者的月亮。十五的月亮是圓的,圓代表著完整、圓滿,也象徵著完成和滿足,已經是完成了、滿足了,便沒有什麼需要增添,需要期待,需要追求;這宛如人生攀上了成功的高峰,一陣高興,一陣自豪,時間逝去,卻也就日趨平淡,那成功的絢爛日漸失去光采,就像十七、十八的下弦月,一天一天削減、消失、而十二、十三那待圓未圓的月亮,寓有希望、寓有期待,人生不全由於「希望」和「期待」,才奮鬥下去,活下去! 我凝視著月亮,月亮也投射它柔和的光輝在我身上。默默伴著我的是自己的影子,怯怯地依著我彷彿夜涼不盡寒,在這樣幽幽的月夜,說話常常是多餘的。高談闊論顯得蠢,談生活上的瑣事顯得寒傖,談事業沉重了些,談學問有點嫌酸,談風花雪月又顯得輕浮,客套應酬更是俗不可耐。若沒有那樣一個有著深深的默契,彼此心靈偎依,氣息相投的摯友共賞明月,共享月夜那一份清幽超塵的氣氛,那麼默默相隨的影子,該是最好最忠實的友伴了─我悄然回顧,影子默然,我也無語,祗有涼風吹落三五片樹葉,吹散一地花影,夜更深了。 有一輛單車經過門外的小巷,靜寂中越顯出車輪輾著石子茲茲的聲響,伏在我腳下的狗警覺地豎起耳朵,但茲茲聲過去了、遠了,牠又鬆懈地垂下耳朵,把頭伏在石階上安然睡去,不一會喉嚨發出低低的鳴鳴聲,四肢微微抽搐,牠也在做夢呢,不知是夢見了奔馳在他祖先發源的荒山深谷,抑是為一塊骨頭在打架?我輕輕拍著牠的頭,牠便不響了,一隻螢火蟲打從牠身前飛過,歇在一叢草上,不住打著牠的小燈籠一閃一閃照亮牠選擇的眠床,突然在一黑之後便不再亮了,想來已熄燈安息,很輕微、很幽細的,一隻蟋蟀開始奏起了安息曲。 小園幽僻的一角,月亮照不透簇擁著的三五株樹叢涵滿了陰影,在滿園明澈如水的情調中,獨顯得森嚴,肅穆。我望著,但覺自己澄清如水的思念上,也不知不覺輕輕籠上一陣陰影,是寂寞嗎?抑是別的,我不喜歡它,我更不能讓它擴展,遮掩了一切,我需要思想上的另一陣清風,把它吹散,把它拂除,於是,我從冰涼的台階上站了起來,才發覺衣襟已被夜露沾濕了。 小巷裡依然沒有車聲或腳步聲。但我不想再為等待而等待。 我又悄悄地回到屋子裡,悄悄地開亮台燈,重又執起筆來,趁著這一刻澄清,我還得把我心靈的聲音,譜入字句,填入格子,我將一分一秒,用筆尖刻劃掉漫漫長夜。
-
同安的古塔
安樂村塔 位於同安區蓮花鎮沃溪村南五○○米處的麒麟山西麓。據︽同安縣志︾「山川」載;「石沃山沃口有石佛岩,洞中鑴石佛二身,洞右有石塔,刻「安樂村」。」石佛洞石雕佛像身高近一米,明人池顯方(蔡獻臣妻兄)有「異僧奇刻畫,佛像湧虛空」的詩句。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一一五三年),朱熹首仕同安縣主簿,他曾爬山涉水,登遊蓮花山。一次返回時經過沃溪村,發現此地一嶴平川,水足壤沃,四面環山,僅一徑通外,堪稱「世外桃源」,便口讖此地是「大旱半收,大亂半懮」的風水寶地,於是欣然書題「安樂村」三字。村民為世代安樂,於臨溪石上造塔,並拓「安樂村」三字置匾以志。 石塔四層,依層收分,方形素面實心。底層邊長二點五米,通高六米,上檐四角起翹,第四層正面嵌「安樂村」豎行楷書石匾,塔剎置萌蘆頂。石塔北側有宋代麒麟寨(又名石佛寨)遺址,南麓有明代石佛洞,內置泗洲佛像二尊(已被盜),洞前右側有清代道光五年(公元一八二五年)鄉耆訂立的「公議」摩崖石刻。 石塔以臨溪│巨石為塔基。相傳巨石像頭「肥豬」,村人怕「肥豬」被水沖走,故於石上建塔,並把朱熹遊題的「安樂村」三字拓置石塔頂層。 鄉人陳延謙先生於一九三八年所賦︽鄉思︾一詩云:「巍巍古塔鎮山門,朱子題名安樂村,石鼓溪琴應憶我,不知松菊可猶存」,表現這位旅居新加坡僑領的思鄉情愫。 沃溪村地靈人傑,新加坡世界著名銀行家郭芳楓和乒乓球世界冠軍郭躍華,都是從沃溪村走向世界的鄉賢俊傑。 禾山石佛塔 位於新民鎮禾山村西面二公里的石佛山。 石佛山又名端平山、聖水泉山,是同安縣西一處名勝。宋端平年間建有岩寺,名端平岩(又名慈雲岩,一九九八年重建),故山亦名端平山。 明代萬曆年間,光祿寺少卿、金門瓊林人,蔡獻臣到聖水泉山為其父親蔡貴易尋找墓地並撰寫︽遊端平山記︾,描寫了端平山的山光水色和人文勝景。嘉靖年間,湖廣提學劉汝楠、潮州令李春芳(蔡復一夫人祖父)同遊慈雲岩,在石塔西側石壁留下四首唱和詩刻,描寫了石佛山「洞開峭壁堪雲臥,塔倚層霄落畫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石塔之西五百米處的山巒,還有明代里人康爾韞、柯鳳翔、林一材讀書中進士的石書房,是為砥礪士子讀書上進之實物資料。 石塔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一四一三年),共有三層,通高三點一米。底層為條石砌成的方形空心室,內高三米,邊長三點五米,朝西設拱門。其上為石塔底座,第二層平面為八邊形塔身,八個側面上下均有凸棱,其上環鑴「皇明永固佛法興隆」八字。八條棱邊均為竹節狀石雕。第三層塔身立於八棱敞口喇叭形底座,由六塊弧瓣花崗岩構成,六棱呈腰鼓狀,每面浮雕坐蓮佛像一龕。石塔頂蓋作八角形起翹,其上原有釋迦石佛坐像,故山名石佛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遺失。一九八四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
-
童言童語
兒子氣管不好已經三、四年了,好在長大了,吃藥不再是我最大的夢魘,想之前他抵死抗拒的那些恐怖過程,如今的我真謝天謝地。前幾天又輕微發作,我拿藥水給他喝,問他這藥味道如何?他想了想回答:「這藥聞起來香香的,在嘴巴裡甜甜的、吞到喉嚨苦苦的。」妙哉!此答。 有一回全家去爬山,回程下山遇上對面有來車,因是窄路,所以外子先倒車讓路,兒子就說:「爸爸是白羊。」我們起初不解他所指為何?事後想起原來他讀了黑羊白羊過橋的故事,白羊讓路給黑羊過的境況用在爸爸身上,又是一絕!只不過我記得當他讀這故事時,我曾經問他這二隻羊誰棒?他不假思索的說「黑羊」,原因是黑羊能較早過橋較早抵達目的地。小孩子的想法真是可愛至極,每每想及此,就不由得會心一笑。 又有一次我在廚房,聽到在客聽的他正興致勃勃的教妹妹象棋上頭的字,他拿起帥這顆棋子問她並提示她說:「媽媽常常叫哥哥什麼啊!」妹妹一臉不知道的表情讓他又給了一個超級認真的提示:「媽媽通常叫我小什麼哥啊!」這時的我再也忍不住,笑著跑出來給他一個愛的親親。 前一陣子隨手買了一瓶洗髮精,回家一用才知有很濃郁的花香味道,因為對人工香料過敏,所以不敢再用。可是不用又覺得浪費,因此,私下偷偷打定主意讓兒子和女兒用。這一天,輪到兒子洗頭時,我假裝不經意的擠了花香×的洗髮精,才搓揉之下,但見他彎著身沒好氣的抱怨:「喂!媽媽,妳想害蜜蜂停在我頭上嗎?」我愣了半秒鐘之後便笑到不能自己了。 一年級即將過完一半了,他在國語課本最後的統整練習中有一題新年新希望寫了二個心願:一個希望爸爸不要再去大陸;另一個是不要再寫錯筆劃。他的第一個心願我無法幫他實現,至少目前不行;但他的第二個願望我卻可以再寫一個故事,因為左撇子的他學寫字的過程充滿太多的不可思議,讓人又好氣又好笑到極點。而無論如何,還是祈祝他能保有屬於他的一派天真。
-
四季的窗口
有時我一個人翻開相簿,發現許多記憶中的東西,我換穿不同的衣裳,在不同的風景裡留下微笑或皺眉的表情,我總會感到一種迷茫,到底我在四季變化中,留住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照片中的蛛絲馬跡,又洩漏了些什麼?變與不變又具備什麼意義?我在一座城市中遊走、成長,接受溫度的變化,添加或遞減衣物,與周遭的人群互動往來,共同呼吸一棵樹光合作誕生出來的氧氣,從一枝草一點露裡觀看人生,明亮或潮濕的感覺裡,有的季節近了,有的季節遠了,我有時走在陽光裡,有時來到小溪邊,唸一點點詩,畫一點點畫,季節更替之間,存在著許多人間的奧秘。 季節的顏色該怎麼調配?該去哪裡才能尋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沿著老街的騎樓走,看得見的表示繼續保有緣分,看不見的真的都已經消失了嗎?街上的咖啡香聞起來十分濃郁,泡茶的樣式也越來越多變化了,但寂寞的感覺未減,憂鬱症患者一天比一天增多。 有人心靈一直暢快馳騁,有人被庸碌深深俘虜,有人自我侷限在牢籠中,有人等待春天到來。 城市中仍交織著各種與自然相逢的可能,我喜歡與各式各樣的朋友往來,體會不同風情的四季人生。 長翅膀的春天很容易就飛走了,所以我都趁早穿起春裝,也喜歡到街上閒逛,欣賞人們身上俏麗活潑的色彩,有時賞花的路上堵車,我也不會太急躁,有這麼多人共囊盛舉禮讚花季,是一種動人的喜悅。 缺乏觀察,就看不見好風景,把窗推開,景深會更好,腳步放慢一點,用新鮮的眼睛去看待一切。 春天驅車經過綠樹夾道的道路,我會把車速放慢,心裡充滿了感激之情,搖曳的樹影在車窗玻璃上映出斑駁的光影,人也感染了青春的氣息。 我的一個「鳥人」朋友,從公車窗口看見一群飛鳥飛向一座公園的方向,他會積極的尋線去探望牠們,他說儘管這是一座現代化鋼筋水泥叢木,總還是偶而看得見一隻紅尾伯勞,感覺比在鄉下看見更加動容,他會趕緊用相機捕捉下來,我的書桌上就有這麼一隻神采奕奕的鳥兒,鳥人朋友的攝影傑作。 春天也是讀書的美好季節,但如果知識讓人變得冷漠僵化,那就要選擇抽離;不妨問問自己以及就學中的孩子,認識多少野花、野菜、樹種、鳥類?不要忘記了植物園的存在,那是一座值得一去再去、在不同的季節不斷學習、觀察的園地,雖然並非每個人皆是自然觀察者與探險家,我們也早已習慣在狹小的居住空間成長、老死,但四季中只看到幾棵灰塵僕僕的行道樹,總還是不夠的,不是嗎?春季裡,我似乎都用一種等待的心情度日,有時一個人,有時和朋友一起,我們等待最好的光圈、構圖、氣氛,面對一條河、一隻鳥,帶著相機、腳架、望遠鏡、等待、守候、觀看、思考、探索,眼前的一枝草、一點露,都是動人的。 春天是值得為她付出更多閒情的,春假被取消了,我心裡充滿了遺憾,我一直認為,它不只是數天假日而已,這是一個讓莘莘學子走進大自然學習的大好機會。然而春假取消了,因為我們對節令的感應力不足,我們只知道有春假名詞,但從未真正思考它的價值意義,所以未能把教室移到大自然中,完成一個季節的美育教學。 夏日是最好晃蕩的,我一個旅行家朋友,常向我推銷一種晃蕩度日的夏日哲學,表面看起來容易,無需做任何預設或準備,但真正要實踐是有困難的,首先高溫就讓人心浮氣躁,尤其習慣冷氣房中工作、思考、完成一切的人,一離開控溫場域,整個人便癱瘓了;因此我特別佩服我那不開冷氣、不吹電扇,僅以冷水澡降溫的朋友,他對我說:「一個最好的都市,夏天應該要太熱,冬天應該要太冷。」我半信半疑,努力尋思這道理所在,又把梭羅的「湖濱散記」再重讀一遍,接著我聽到一個詩人朋友說他最喜歡夏天,因為獨居的他在夏天喜歡赤條條的裸裎自己,他毫無隔間的居處有一面廣角窗,終年面對天空浮雲,從不遮以簾幕,保守的朋友問他,不擔心對面鄰居抗議,責怪他嗎?「不怕」朋友說,這種喜歡天的理由和人都是我所欣賞的。 慵懶在夏日是可以被諒解的,奧熱使得夏天特別熱鬧,尤其是帶有荷香的水邊,賞荷、畫荷、攝影,池邊的人群臉上都蕩漾著獨特的夏日風情。 在另一片山野,我的「綠人」(自然解說員)朋友帶著採集箱,熱心的在為一群小朋友服務,告訴他們要用尊重、安靜的態度接近大自然。 而我喜歡在晴朗的假日下午,帶狗去公園散步,晚上則帶著體貼自己的浪漫之心,在咖啡座和朋友閒聊,有時那精於在夜間晃蕩的朋友會來邀我們去漫遊,從高處往下看台北盆地,燦爛的燈火確實是夏夜動人的美景,這悶熱的一季,因為有愛與美的存在,也就不至於太難捱了。 秋天是容易讓人動情的季節,我的畫家朋友如是說。溪水邊有暗香浮動的野薑花,等有心人彎下腰來,吻一吻她的芳香;楓樹在山中熱情的變裝,顏色越穿越火紅,企圖勾動整城的人潮來看她表演。生性淡泊的我不愛湊熱鬧,我只喜歡一個在山邊看芒花,從耀眼的亮白一直賞到滿山遲疑性的灰白,我的心情隨著風聲起起伏伏,愁緒也習慣性的託付給舞動的芒花,但能與大自然直接對話,讓我學得不錯的平衡能力,即使生活遇到挫折,也不至於在谷地沉溺太久。 我常想,懂得四季循環的道理,欣賞各種變化的人,自我學習和調整能力必佳,當都會的憂鬱向四處蔓延時,如何在秋光中照見自己顯得特別重要,秋風秋雨愁煞人,如何化解虛飾及偽裝,從大自然中獲得足夠的力量,安然迎接冷冽的冬天,這是要比春日閒情、夏日晃蕩度日要來的更艱辛一些的,喜歡秋天的我,常常覺得這個季節賦予我更多更深更遠的啟示,屬於我的一些成長經驗以及美的瞬間感動,總是在秋天發生得特別多,成為我日後生命能量的累積與儲存,因此秋天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充滿感恩的季節。 我那對季節變換特別敏感的詩人朋友,順著節令寫詩,剛寫完︽秋分︾、︽寒露︾,緊接著又熬煉出︽霜降︾一首詩,我們的生活繞著節氣的話題轉,情誼也在節氣變化中累積得更濃郁,這讓我聯想到我對詩的執著與熱愛,一定也是獨特的秋天情愫累積而成的,那種體會和需求是依傍著心理的感覺及當下的需求而誕生的,我的美麗小小宇宙是我的詩,我的愛,以及整個秋天。 每年的冬天,我都是首先從市場體會到他的氣味的,因為居家樓下便是傳統市場,冬天的濕冷、人體摩擦的溫度感、雞鴨魚肉蔬果釋出的季節味道,匯集十足傳統東方的情調,冬令進補、圍爐團聚的話題在市場間傳遞,我縮著脖頸,在人群中鑽來鑽去,體會年關近了的市場風華,人們似乎習慣在陰冷天藉口腹的滿足回饋自己,也喜歡用熱情洋溢的喜事來拉攏感情,因此筵席增多了,紅帖也增多了,冬天也增加了一些特別的味道,包括故事;在冬天,我聽到的故事最多最長,大街小巷、山巔水媚,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因此我喜歡窩在溫暖的沙發,延長夜讀時間,體會蟄伏背後的生命躍動,冬天裡看不見雪花飄飄固然是一種遺憾,但無雪可賞的冬天,還是可以從他處獲得另一種驚喜補償的,至於要選擇什麼來填補,就得讓每個人躲在冬夜的暖被中,慢慢的細想醞釀。 我的登山朋友常對我說:不要受天候的影響,冬天吹一點寒風,回家時溫暖的感覺會更強烈。因此冬天的山水對我來說也不會陌生,我們幾個山靈的擁護者,呵著手吐出一圈白霧熱氣,在疾風中進行一場挑戰性的攀登,冬天,你爬高更靠近他一點,體會到的不是寒冷而是溫暖! 四季的窗口,永遠不會關閉,山上、湖畔、公園、溪口、農場、濕地、花田、海邊、庭院一角,無處不風景;花開、鳥飛、風吹、蝶舞,大自然的一切是需要我們用心神領會的。 心情是自己一個人的,即是在四季不夠分明的台灣,每一個季節的移轉仍是清晰明顯可見的,注意觀察一棵樹,你會發現那綠色層層疊疊洩漏許多時間的奧秘給你,從淺綠、嫩黃、微黃、金黃、秋黃、老黃、無聲的變換,只能透過清澈的鼻息眼目來發現。 春天,你家種了幾棵花樹?夏天,你嚐過幾種冰品?秋天,山上的落葉翻飛,跳的舞碼是什麼?冬天,門窗緊閉時你累積了多少閱讀量?大地之窗永遠開著,我們的心也要永遠敞開,那麼,美才會進駐我們的眼睛,我們的生活,才會像星星一樣燦亮!
-
同安的古塔
在我國古代,塔原是佛的象徵,宗教及民間認為「佛力無邊」,故常借塔壓邪,平衡心理。同安羅山襟海,俗尚浮屠,所以古塔尤多。宮前廟後,橋頭橋尾,村前村後,常有石塔矗立。儘管這些古塔是封建迷信的產物,但它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建築瑰寶,值得後人珍惜。 由於年代久遠,人為毀壞嚴重,同安現存古塔有的塔身毀半,如新圩姑一座磚塔;有的殘存塔基,如新圩 頭─石塔;有的則已全毀,如蓮花窯市林內─石塔。茲將保護比較完整的古塔拾掇簡介如下。 婆羅門佛塔 婆羅門佛塔位于同安區梵天寺鍾樓北側,原係西安橋的附屬建築物。 西安橋架設于西溪之上,始建于宋元佑年間(公元一○八六─一○九四年),係邑人許西安和僧人宗定所建,並以許西安之名命名(今已廢)。西安橋長一○○○餘尺,橋面護以石欄,並鎮以石塔四座,立于橋之兩側。四座佛塔形態相同,除此塔于一九五七年遷移現址外,一座于一九二六年福廈公路建設時被埋入路基之中,一座於一九八六年移入梅山寺保護。另一座殘存一半也移到梵天寺保護。 佛塔石構,三層方形實心結構,通高四‧六八米,須彌座每邊長一‧七八米,有四個奎腳,四面浮雕神獸和護法天尊。第二層塔身高○‧三五米,每邊長○‧九七米,四周浮雕券龕蓮座佛四尊。第三層塔身高○‧七○米,每邊長○‧八二米,四面浮雕展翅神獸佛教故事圖像。塔剎立于覆蓮盆座上,剎杆呈五層相輪,剎頂呈葫蘆狀。 佛塔雕工精美,保存完整,不僅是宋代精湛的藝術珍品,也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一九五七年著名歷史學家鄭振鋒來廈考察時,將此塔定名為婆羅門佛塔。因我國佛塔係從印度傳入,古印度也稱婆羅門,故稱之為婆羅門佛塔。一九六一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山石塔 鳳山石塔又名文筆塔、魁星塔、嶺頭崎塔,在同安城東的九躍山頂峰。九躍山因「自臥龍山行而西,九頓九伏如龍之躍」,而名;又另名鳳山,為「縣之左臂」。 鳳山南麓有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年,樹立彰揚國子監助教洪敏(金門鳳山人)的「鳳山鍾秀」石牌坊。 據︽同安縣志︾「人物錄‧循吏」載:縣令洪世俊「以學宮之前文峰不卓,建塔城東南隅鳳山之巔,于是弦誦益廣,文學斌斌,明年許獬遂魁」。石塔正對孔廟明倫堂中門,與「興賢育才」坊、泮池曲橋、青雲路觀瀾亭同在一條中軸線上。造塔當年(萬曆二十八年,即一六○○年)同安有劉行義(金門劉澳人)等八人參加鄉試中舉人,越年金門后浦人許獬奪取會試會元及殿試二甲頭名。故世傳文遠振興,緣塔而起。 洪世俊關心同安文教事業,官至太常寺卿。離開同安後,鄉民感其恩德,捐資建了一座祠堂紀念他。 石塔五層,石構實心,六角五級,通高一四‧二五米,每層出拱挑檐,側面券龕中置一鏤空魁星石像,券柱鑴楷書對聯:「斗氣護金輪,頻見五雲捧日,文峰參碧水,永為一柱擎天」,第三層西側面鑴有「山斗具瞻」四字,第四層東側面券龕置如來佛坐像一尊;葫蘆形剎頂高三米。原塔中之魁星及如來佛石像已被盜。 石塔立于同安東溪之畔,旭日東升,塔影映于溪中水面,故「東溪塔影」為同安「輪山八景」之一,吸引了許多遊人。(上)
-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讀楊照《飲酒時,你總不在身邊》有感
新生代作家楊維中(民國六十五年出生),曾於金門退伍後出版一本︽驗證國軍精實案︾,此書先前曾在網路上廣泛流傳,但在付印成書後,作者與出版社決定將文中的地名、人名、時間背景均予以還原,書籍甫出版,銷售數字相當不錯,服役金門的阿兵哥都有興趣看上一看,雖然曾經傳言,因為這本書的出版金防部要辦,彷彿就像楊照當年將服役中的軍中生活記錄下來,用少年時代寫詩的筆名投到雜誌社陸續發表,然後被告知,因為犯了洩密罪,明天就要移送軍法。 只不過,現在時代不同了,到底是要辦書中的人物還是作者本身?我也曾經為此傳言而為作者楊維中先生捏了一把冷汗,但在某方面而言,此種經驗成為了對於作者的某種啟蒙經驗,事實上,無論是哪個時代,都暗藏著某些不准人家觸碰,甚至公開的禁忌。 自此之後,作者三天兩頭失蹤,室友們都以為他結交女友,夜夜春宵去了,孰知那時的他在應該獲得睡眠的暗月夜裡,被反覆詢問、疲勞轟炸,似乎,在每一個問題之後,其實都躲藏著另外一個問題,他們對作者提出問題時,總是會將那些嚴重複雜的面向隱藏起來,而以不想洩漏真實意思的話來表達,他們努力抓著作者反覆答話時可能出現的歧異之處,窮追猛問。強烈的本位主義一直讓他們盲目地從事意氣之爭,但他始終不願意在移送軍法的威脅下寫下悔過書,堅持不願意承認自己違紀違法洩密誤國。基本上他沒有天生反骨,雖然他在這樣的輪迴的對立與否定裡,著實疲憊不堪,但是因為這件事情實在太荒謬,而當荒謬成份過於龐大時,他只有沉默。 在夜夜偵訊的這段期間內,他被叮囑不准對任何人透露此事,但在他遇到教官督課事件後,事情居然有了極大的轉折。一九八六年,一位中校來督課,督課官的上級規定他們的督課表必須填得越詳細越好,表上主要的兩欄就是「優點」和「缺點」,但督課報告有罰無賞幾乎是慣例了,因為,被督課的對象幾乎只能算是倒楣,督課教官與被督課的單位在這其中形成一種複雜的關係,因為,督課必須督出缺點,而且,最好是很多缺點,這幾乎是慣例了,而幾乎沒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因為不管被督導的是不是真的缺失十分嚴重,但這樣起碼可以證明督課的教官很有績效,督導教官的上級單位會把那一條條的缺失自動延伸解釋,雖然這並不表示被督導單位真的有那些缺點,所以即使被督導單位負責人員被拽到報告書上簽了名,但這根本就是兩回事。只不過,督導教官上級單位自動延伸解釋為「督課有成」,表示「督課認真」,於是被督課的對象會設法跟督課教官攀親帶故,以期減少被檢討的機會。可現在已經規定,所有被督單位甚至不能夠提供帶有「甜味」的飲料,換言之,就是除了白開水,你不能用任何方式試圖討好督導教官。 但是作者在中校督導教官的面前以中尉的階級翻出準則指給他看:「你可以這樣明目張膽的說謊捏造事實嗎?我照準則教的,請你把這條缺點塗掉!」於是教官空洞的回了幾句:「犯上」、「亂來」、「無法無天」的吼叫。試想,那個時代,沒有人敢用這種方式推翻一個督導的作法。拋開從屬關係,他似乎只是在賭一口氣,因為在軍中他不能接受的那些個瑣瑣碎碎的事情撈起來滿坑滿谷,為什麼他還要接受這個?他一直用一套自以為顛撲不破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衡量社會,但為什麼他就總是像一個賽跑過頭的小孩子,回頭一望,沒有人。好像,他一直視為準則的這套關係,從軍中的標準看來太不門當戶對了,安全性太低了。 去年,因為軍民糾紛,我找上憲兵隊,投訴一位服役小金的阿兵哥,當我一踏進憲兵隊,他們熱切親和的態度我是願意相信他們有心想要處理這件事情,但他們必須先清查對方是不是什麼高官達族的子弟,一通電話打出去,他們一邊安撫我,一邊有人馬上到處奔走幫忙蒐集資料,查察那個阿兵哥的後台到底硬不硬。當時,金門的指揮官剛走馬上任,我想,誰都不想真的惹出什麼事情來,我獨自面對部隊裡軟硬兼施的勸誘,還不就是息事寧人吧!他們保證,他私底下也會受到處罰的,我知道,但我和作者是同樣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因為這樣反而讓我了解了部隊中欺弱怕強的邏輯,民國七十六年和民國九十年,其實都是一樣。 楊照因為被判定書寫反動意識文章而多次進出政戰部,又經過督課事件後,慢慢的,他和政戰部的軍官們的地位拉平,就像我當年穿著斑點小圓裙,蹬著雙小皮鞋,以一個女人的姿態義正辭嚴的坐在憲兵隊的接待室裡咬牙切齒,每一句都像帶刀刃,要把對方刮的體無完膚,我堅持著要他們去查證,要他們還我一個公道一樣。我想,我們都明白,時代讓我們明白,讓我們突然醒悟到軍隊中慣用的那種權力威嚇是怎麼可以逆轉的關係。 於是對於私底下的道歉與解決,我不要。我搖了搖頭,說,不要。我想,我不曉得要求他們怎麼做,也不是不相信他們,因為如果如此,我應該去找立法委員開記者會,把事情搞的轟轟烈烈,但是,至少,我不知道該怎麼相信他們。雖然我知道,權力無所不在,但我要的只不過就是在這樣過程中獲得一點能夠比較釋懷的失落。 楊照於民國八十三年集結出版他於七年前服役時寫下的軍旅札記,寫下這些故事,與天下人共同分享,我從一開始就提到這本書書寫的時空背景,只因為這本書並不類似於現在出版的那些軍旅雜記。我從楊照的十四歲、從西線無戰事開始讀起,因為,楊照就是從那裡開始的。雖然今年是民國九十一年,我也相信時空一定已經造成某些程度的懷想,但我想,非關男女,跨越性別,只要你願意了解,肯於發現,你仍然讀得懂,一個男人身在軍中,在面對壓力、權力時的那種百般苦惱或者百般無聊的神情。 在能者多勞的軍中,你的多勞永遠不代表你的能幹,而那是因為軍中總是沒有專業人才,總是非專業的人在佔缺,於是楊照在寫,楊維中在寫,︹全球防衛雜誌︺第一九四期的林朱進先生也在寫:編裝及戰力統合發揮,有賴精實訓練,訓練依據作戰準則,而陸軍編纂軍事準則人才不足:::那些原則一以貫之,那些抄抄寫寫、描描畫畫、壁報、簡報掛圓,那些曾經塞滿某些人一肚子的委屈的事情,依然存在。 天下太平,日子安穩,很多人在成年以前就已經迷失,對人生失去期待,他們本身就有很複雜、很嚴重的問題,有關性、有關金錢暴力、有關愛情,他們情願和朋友佔著電話線胡扯,也不願意節制的生活。在過份溺愛,過份責罰的教育下,在某一種激越的情緒下,我們對孩子的寵愛可謂沒有節制,於是我們孩子多半有著嚴重的惰性和耍賴的個性,大人們有大人煩心的事情,一家子生計重擔,食指浩繁,於是我們總要求他們只管唸好書就成了。 少年們必須經歷的當兵對他們而言再也不是檢討與反省,他們幾乎沒能從中學習任何事情,也許有,如果有,我相信能夠領受到這種感受的少年只是極少數的人,有時想起來,覺得很憂慮,感覺一些不可挽回的東西正在時代的變遷中倉雜卒流逝,心中被焦灼的牽扯,時代在變呀!那說不上來的是種什麼心態,因為,毋論時代為何,反省與自我覺察是怎麼也不可或缺的,不是? 楊照最後問:時代真的變了嗎? 到底,時代是在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也許就是在你我都不知不覺的時候,於是,我們只能百感交集的、不知所措的站在那裡,有些學者投訴call in節目、投書媒體,對目前的青少年失望透頂。但我想,樂觀的人在每種憂患中都能看到一個機會,而現在已經是個人生及價值觀極為混亂的時代,也許我們的青少年對於這個多數人在這社會裡會同意的遊戲規則,總是能用自己的方法玩得游刃有餘。 所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也許,這樣也好。(下)
-
金馬將軍錄
9、何復明 1953~ 祖籍湖北羅田縣人,出生於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住金湖鎮山外村,五十八年金湖國中第二屆畢業後保送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第十四期就讀六十一年進入軍情班,六十五年畢業晉任陸軍步兵中尉排長分發金門古寧頭服務。八十九年於軍管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任內晉任少將,同年九月接任台北市團管區司令部(九十一年三月更名為台北市後備司令部)迄今兩年半,何將軍先後畢業於陸軍官校四十五期、三軍大學指參學院七五年班、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八一年班、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兵學研究所八五年班;曾歷練於排長、連長、營長、旅長、主任教官、組長、總教官、處長等軍職;何將軍於軍旅生涯,表現優秀,因此不論在營或在學,都深獲各級長官賞識、同僚愛戴、下屬敬愛。何將軍長秉持著「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的理念,於七十五年榮獲忠勤勳章乙座、七十六年長演習(師對抗)榮獲陸軍獎章乙座、七十七年光武演習(雙十閱兵)榮獲陸軍獎章乙座、八十四年協同演習榮獲陸軍獎狀乙幀、八十五年榮獲忠勤勳章乙座、八十九年榮獲內政部役政獎章乙座、九十年榮獲國防部愛民模範、九十一年榮獲金湖中學傑出校友等榮銜;殊多傑出的事蹟,都是由於何將軍平時為人憨厚、苦幹,為人處世有金門子弟之氣魄! 10、鄭瑞堅 1954~ 金門縣金沙鎮吳坑村人,現任陸軍航空特戰部少將主任,民國四十三年五月三日生。五十五年,金沙國民小學畢業;五十八年,金沙國民中學畢業;六十一年,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畢業;六十五年,先生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六十五年班(廿三期)政治系;為金沙國小第二屆畢業生,與黃奕炳是同屆同學,八十九年,先生畢業於三軍大學戰略研究所八十九年班。曾任連輔導長、營輔導長、旅處長、師主任、署主任。曾獲頒寶星、景風、弼亮、金甌獎章、忠勤勳章等十座。曾任航空特戰司令部政戰部主任,於九十年七月一日晉升陸軍少將,是金馬子弟中政戰系統晉升少將的第四位。在他之前上有黃廷川、周軍橋、鄭有諒等學長。鄭將軍於金門高中畢業才投身軍校,軍旅生涯表現優異,不讓學長專美於前,為金門子弟軍旅將官星路,再添勝事。 11、吳有明 1954~ 福建省金門縣內洋村人,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日生。多年國小,金湖國中,陸軍官校四十五期畢業,陸軍學院七十四年班,戰爭學院八十年班,曾任排、連、營長,指揮官,教官,組長,旅長;具體優良事蹟有:八十二、八十三年榮獲三軍大學優良教官,獲頒陸軍獎狀乙幀;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年擔任金門戰車群指揮官,獲頒獎章乙座;八十六年負責軍劃M41D戰車性能重建事宜,獲頒陸軍獎狀乙幀;八十八年擔任裝甲兵五八六旅旅長,負責九二一地震第一線救災事宜;八十九年七月一日晉升少將;九十年七月執行長勝十號操演,獲頒陸軍獎章乙座;九十年十月執行戰備操演,曾獲頒陸軍獎狀乙幀。吳將軍出身正規陸軍官校,有完整的軍中職任的歷練,平時為人熱誠憨厚,苦幹實幹,有金門子弟不怕吃苦的道地精神。 12、張雙榮 1954~ 金門縣金城鎮人,四十三年次,金城國中第三屆畢業,曾任國防部長室行政處長,在此前擔任上校達十一年,於九十一年七月一日晉升憲兵少將。張將軍有完整軍旅職務的經歷,是地區第一位憲兵軍種榮陞將軍的金門子弟。 13、陳國增 福建省金門縣人金湖鎮塔后村人,先後從金湖國小、金湖國中畢業,陸軍官校四十五期;曾在陸院戰院及戰研所進修。曾任排、連、營長,旅長;現任金門防衛部金東旅旅長。陳將軍與吳有明將軍均出身陸軍官校四十五期,有完整軍中各級職務歷練,由於工作能力強,為人誠懇,處世踏實,深受軍中袍澤敬佩。目前,剛好在家鄉擔任旅長,由於人緣好地頭熟,深受地區鄉親父老的器重與肯定。 14、洪廷舉 洪廷舉原名洪金木,金城國中第三屆信班孫水坤老師的傑出門生,五十八年自國中畢業後,即投考陸軍官校預備學士班,並循序進入官校四十五期,此後陸續在三軍大學陸軍指參學院,戰爭學院深造進修,並於政戰學校政治研究進修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先後歷任排、連、營、旅長、指揮官、處長、聯兵旅長。於八十九年晉升少將,並於同年八月一日榮陞中正國防幹部預備校長,其經歷優異完整辦學認真,該校九十年參加大學聯考及軍事聯招錄取人數持續保持高錄取率,辦學績效備受肯定。該校在洪校長努力辦學領導下,已邁入更開明進步及全人教育的發展階段;全校師生以「攜手同心、精進超越;薪火相傳、共創新猷」相互策勉,不斷提升教學品質。洪將軍與黃奕炳將軍,目前均在軍中擔任教育英才的重責大任,他的更上層樓的機會,指日可待。 15、李陳同 祖籍湖南,家住金城鎮光前路的李陳同,父親李振秋是祖籍湖南的退役「老士官長」,過去從事電影隊放映師,為人豪爽,講義氣,母親為金門人。李陳同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二位弟弟與二位妹妹,從小就在困苦生活中長大,深受父親的薰陶教化,於民國六十四年金門高中畢業後,毅然報考陸軍官校,開始了他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他在軍旅生涯二十多年,由於在工作崗位上任勞任怨,展現了金馬子弟刻苦耐勞的精神,處事務實穩健的作風,樹立了良好的典範,更以優秀的工作表現獲得拔擢。李陳同於六十八年從陸軍官校畢業後,憑著過人的毅力,在工作崗位上全力以赴。曾於七十二年二月在金門金西湖南高地據點當連長,八十一年調回陸軍官校擔任營長一職,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先後在陸軍總司令部與國防部擔任計畫參謀,到八十八年轉任花蓮守備旅旅長,八十九年又轉任國防部計畫參謀次長室任副處長,九十年三月榮調國防部部長辦公處,擔任政務綜合處處長一職,任內稱職的表現,屢獲上級長官的肯定與拔擢,也為他晉升將官之路奠定良好基礎,於九十一年順利晉升為少將,實為金門子弟之光。 16、許乃權 金門金城鎮人,金城國中第五屆畢業生,憑著一份金門人務實穩健、任事積極的作風,曾任陸軍成功嶺一○二旅旅長,於九十一年元旦晉升為將軍。 17、孫覺新 金門金城鎮人,金城國中第三屆畢業生,八十九年晉升為將軍。 18、吳伯源 金門金城鎮人,金城國中第三屆畢業生,八十九年晉升為將軍。 19、王世塗 金門金城鎮人,金城國中第三屆畢業生,八十九年晉升為將軍。 三、馬祖將軍錄 1、林金順 十二歲喪母,出生於馬祖南竿四維村,因照顧長兄放棄保送台中一中,便只好前往台北就讀東方中學。高中畢業他仍不能忘懷從軍報國的理想,本想再考軍校五十七年的正期班,由於性急不想耽誤,約了另一位同學同時進入專修班,一年的訓期結束畢業後,分發至基層擔任低階軍官。在校就學時他就選擇了步科,五十七年以第一名畢業仍選擇步兵單位,向人稱老虎部隊的第十九師報到,半年後就升中尉,回台灣接受跆拳道訓練,因為父親病重自願調至馬祖北竿,後又調往南竿,當時擔任連長,兩年後升上尉。六十六年元旦升少校,年底就接營長調金門。七十五年就調回國防部掌管人事,擔任人事處副處長,在人事處任內他對國軍人事法令部分提出頗為具體的建議,編著有︽國軍人事作業要領彙編︾。七十九升至少將,八十六年他擔任屏東一四六師衛武營龍泉師師長時,先後編著︽龍泉心影︾、︽中國兵學名著︾。 2、陳敬忠 家住馬祖北竿后澳村的陳敬忠是連江縣初中部的第一屆學生,早年家境清寒的他,在師長、家人及同學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品德兼優的學生,國中畢業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選擇了保送陸軍官校預備班,從此展開往後軍旅生涯。在預備班時,陳敬忠仍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順利直升大學課程。大一寒假那年,他參加交換學生的遴選,全校共取六名,他以第二名成績前往薩爾瓦多學習。薩爾瓦多的四年對陳敬忠而言,是他人生重要的關鍵,也是一段相當辛苦的學習過程,由於當地軍校有德國的傳統,在軍紀及體能方面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即使得能夠順利畢業也相對的辛苦;在語言方面,由於他未曾學過西班牙語,在軍校中,無論是生活或課業均是吃盡苦頭,甚至曾經將小石頭放在口中來學習西班牙中的捲舌音。四年後,他返回國門,先後在金門擔任連長、官校連長,後來進修文化大學研究所後又赴金門擔任二年的營長,隨後赴瓜地馬拉進修,回國後擔任陸軍總部參謀、薩爾瓦多武官四年、成功嶺砲指官、旅長等。這些年走來,陳敬忠表示他運氣很好,無論是師長或軍中長官、國外的大使都對他格外愛護。在三十年前這些馬祖小弟,以不怕苦的精神,隻身赴台就讀軍校,三十年後,於九十年度他又以優異成績榮陞為少將,在授階典禮上,他特別邀請父母前往觀禮,一同分享這榮耀的一刻。 四、金馬將軍的人格特質 九十一年,一年中晉升將軍的閃亮新星中有:許乃權、李陳同、張雙榮等三位,在此前九十年有周軍橋、鄭有諒等,八十九年洪廷舉、王世塗、孫覺新、吳伯源(以上四人皆為金城國中畢業)、黃奕炳、鄭瑞堅、吳有明等七位,更早之前則有張家生、楊成榮、蔡承林、黃廷川、顏忠誠等五位,皆為近半世紀以來兩岸熱戰交鋒的歲月之金門子弟報效軍旅,光耀浯洲,榮譽家鄉的一時鄉彥俊秀。 另外九名少將中除周軍橋、鄭瑞堅、鄭有諒係屬政戰體系外,其餘六人均屬軍事兵科系統,也說明了金門子弟在軍中的兩大主流兵科系統中,金門子弟允文允武,更凸顯出金門子弟承傳明清傳統軍事天份與淵源,其中金城國中第三屆的洪廷舉更為傑出,除洪廷舉、許乃權,其他如李陳同、鄭有諒、周軍橋、鄭瑞堅、王世塗、孫覺新、黃奕炳、吳伯源、張雙榮諸位鄉彥皆能秉持金門人刻苦耐勞、苦幹實幹、不怕苦、不怕難的金門人傳統文化精神。 在金馬將軍名錄的年齡順序上,除顏忠誠、黃廷川、蔡承林、楊成榮等四位年齡稍長,期別稍早外。最近兩三年,順利晉陞少將的傑出鄉彥,計有:許乃權、李陳同、鄭有諒、周軍橋、洪廷舉、鄭瑞堅、王世塗、孫覺新、黃奕炳、吳伯源、張雙榮、陳國增、吳有明、何復明等十四位的年齡層,均在四十一年次至四十八年次之間,均屬於生涯的壯年期。其畢業年別,從六十四年班至六十八年班(陸官四十五期至四十八期,政戰學校二十一期至二十四期),其中九名金門子弟均集中在這四年之間,順利晉陞將軍。若加上馬祖地區林金順與陳敬忠兩位將軍,充份顯出金馬地區半個世紀以來,戰地政務軍事生態的影響,以及金馬戰地國民義務教育的成效,也同時發揮了極大的人才培育功能,不僅作育戰地英才,更顯現在特殊的戰地政務體制下,金馬子弟能夠培育及薰陶出優異的人格特質,以及其傑出的軍事素養。歸納其原因,除了有後天戰地風氣的影響外,亦有其先天戰地前線學子的人格特質使然。 (本文作者陳為學為述美國小校長,張火木為金門縣文史工作學會理事長、實踐大學專任副教授) (下)
-
拔河運動的起源
不久前,各縣市舉行公教人員運動大會,拔河是其中最熱門的競賽項目。在今天,拔河確已成為一種很普遍的運動,它已經是社區、社團、機關和各級學校運動會中的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 拔河,在競賽場上是一項運動,其實也是一種遊戲,可以培養團隊的合作精神,激發耐力、狠勁和鬥志,實有其意義和價值。 拔河始於何時?據傳係春秋時代的魯國的機械工程設計家公輸般所首創,公輸般亦稱公輸班或科班,是今天木匠的鼻祖。公輸般不僅懂得機械,還懂兵法。當時的楚國正面臨吳國強大水軍的入侵危機,公輸般受聘為楚國訓練水軍,其中「鉤拖」即為當時訓練的重要課題。 所謂「拖」,是拖拉敵方船隻的纜繩;而「鉤」,則是用帶鉤的長竹篙把對方的船鉤過來。因為訓練嚴格而有成效,結果把入侵的吳國水兵打敗了。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楚國各地的軍隊,每年此日都舉行盛大的拖鉤競技。漸漸的民間也組隊參加競賽,逐漸的演變為拔河遊戲了。同時也由當時的纜繩改為日後的麻繩,今天則更為講究,幾乎全是採用馬尼剌繩。 拔河之載諸史籍,是始於唐書中宗年表:「景龍四年(公元七一三年),帝及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可知唐中宗很喜愛拔河遊戲。同時在景龍文館紀事也有中宗觀侍臣拔河遊戲之記載。參加者皆為王公大臣,有些上了年紀的大臣,有著力跌倒在地,出盡洋相,帝則大樂。 玄宗繼位後,亦喜拔河之戲,曾寫詩「觀拔河俗戲」以紀其盛;大詩人張說還和了一首,可見拔河在唐朝已很盛行,不過祇當作一種遊戲罷了。 因為拔河是一種好處很多的團體運動,流傳至今把已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到今日,已成為熱門的運動。
-
阿通伯
那天到台北時,特地去看多年不見的表妹。 她夫妻在郊區一個大社區開家超市。 在超市裡我發現了一個很溫馨頗堪回味的故事。 在店裡有一七十多歲的老伯,補貨、掃地忙進忙出。表妹的兩個幼童一直「阿公這、阿公那」地纏著他,他始終慈祥地呵護著兩個小傢伙。 「他是誰?小傢伙怎麼會叫他阿公呢?」我問表妹,她將櫃台交給老公,帶我上樓,提供我本文資料。 「他叫阿通伯,約五年前忽然冒出來,自動幫我們搬貨、掃地、打雜,那時生意不好,我告訴他請不起店員,他說閒不住,只要給他工作,不要工錢。說他是下港人,唯一兒子將故鄉祖產賣了,在台北開工廠,租屋在這社區,兒子、媳婦整天都在工廠,他一個人在家無聊沒事做,鄰居不認識又不友善,要求讓他工作,只給飯吃,不要錢。 他真是個好幫手,兩次做月子多虧他幫忙照料。 去年他兒子把工廠移到大陸去,房子也退租,他死也不肯到大陸去,所以就讓他住進來,他守本分、勤勞、吃苦。現在生意好,多虧有他幫忙。 他照顧我們、疼惜小孩,所以我們讓小孩叫他「阿公」,讓他有親情感,高興極了。 我們早已視彼此為一家,誰也少不了誰。
-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讀楊照︽飲酒時,你總不在身邊︾有感
作者楊照,一九六三年生,寫作這本書的時空背景是在民國七十六年,當時的楊照在南台灣的步兵學校服役,是一名戰術教官,在一個因雨而不能操課的午後,他遇到了十四歲的自己,同樣是在那個當時因為老師請假未到,一樣濕淋淋的夏季午後,他無意識地翻閱著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那是一本敘述一次世界大戰時壕溝消耗戰的書,他第一次覺得壕溝防線戰這樣的戰爭實在有點荒謬。西線無戰事的男主角,懷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自敵軍士兵的皮夾裡翻出全家福的照片,那是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孩的合照,和主角錯愕的彼此對望,因為,他自己的皮夾裡也藏了一張類似的全家福照片。那時候作者對於,原來我們口口聲聲說要殺掉的共匪就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有妻有子,將全家福照片隨身攜帶在身邊的敵軍?不過楊照那年僅僅十四歲,也不過是民國六十六年,台灣政府仍一直不斷地將國家興亡的責任推給軍人,於是他這樣的疑問沒有人可以提供答案。 但十四歲的楊照已經無法再承受這些有關「非打不可」,即使「打了也不會有什麼具體進展」的消耗壕溝戰,以及這樣類似的欺瞞,第一次,他很清楚自己是反戰的態度,即使,十年後的自己正站在講台上講解著,傳授著如何作戰。 他曾經因為處份沒有注意自己口令,或是不夠認真、心不在焉而做錯的學生,罰他們立正站直、罰他們伏地挺身、罰學生左去右回四四方基一圈,拿以前受訓時區隊長罵他們的話來痛罵他的學生,甚或是更嚴厲的責罵管教::::但當他得知助教們到處傳揚他帶學生的凶狠模樣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卑劣的人。因為,他突然不曉得自己在幹什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在發洩?其實只是在享受權力支配的感覺? 部隊裡講究階級服從,也只講究階級服從,一開口必定先稱呼職稱:「報告區隊長!」但部隊裡對預官的刻板看法一向是像看待一根軟趴趴的扁擔,就是個不會站不會坐不會帶兵不會口令不會辦事的預官。 可是他反戰,反部隊文化,反階級情節,尤其,他對人為的階級劃分反感到了極點,這讓他覺得二十四歲的心智非常混亂,因為,他只是不想做一個僅會穿衣服喊口令帶兵打靶辦事的半吊子軍官,他努力的要作一個比軍官還要像軍官的軍官。 但他從十四歲走到二十四歲,這十年讓他明白了一些事情的原委,一些有關從軍、戰爭、階級、人性的真相,讓他覺得人生果真像是一齣悲喜劇,但在這從軍的兩年歲月,竟是一件最荒謬的事情,於是在這樣的困境裡,他開始了︽軍旅札記︾的寫作。但這真正進入軍中,則是在隊長將他任命為下一批的實習幹部時,因為,他當時並未加入國民黨,何以有資格能夠勝任那些思想工作?原來,因為上級單位的通信檢查,上級單位對於他的文筆流暢有一致的認同,可以接受他雖然不是國民黨員仍可擔任幹部的作法,儘管,他們還是忍不住問一聲:「為什麼非這個人不可?」總而言之,他開始擔任實習輔導長。 他說,政治作戰被簡化為思想控制,思想控制被簡化成思想檢查,而思想檢查被簡化為通信檢查和莒光日教學與考試,但莒光日最後變成了抄寫作文,我想,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抄奮鬥月刊或者乾脆亂寫,考試則簡化為做了就好的儀式,於是,在了解了之後,他明白了軍中權力運作的形式。 在楊照十六歲時,林毅夫(林正誼)叛逃,莒光日教學,可謂失敗,但在十幾年後的現在,莒光作文簿、考試都仍然存在,而阿兵哥也都不會覺得這件事有什麼好羞恥的,因為,大多數的人反應都是:::「干我鳥事」!現在的役男們並不會在時代的變動中感到困惑、無所適從。我看到,莒光日教學完全撼動不了人心,役男們只對虎帳笙歌的電視留言有稍微的興趣,他們甚至不會手書家鄉一封關於對於國家民族的懷想,我認識的他們總說:「這是欠國家的,還完就好了。」 而這還是我所見過,比較好的情況。 新生作家孫梓評曾將其軍旅生涯寫成一部︽綠色遊牧民族︾的當兵劄記,那和碧竹(林雙不)的︽鋼盔書簡︾、謝材俊的︽嶺上雁字︾一樣浪漫抒情,你看不見大時代,甚至看不見時代背景,總覺得,像是涉入別人的生活裡,卻又兩手空空的離開,心裡有說不出來的失望。 (上)
-
閒章考據譚
宋元以還,鼎彝璽印的流傳,形成了篆刻與書法繪畫同為可供欣賞的藝術品。雖云小道,卻不乏專事此道,孜孜追求的人。傳至後世又有所謂「閒章」的盛行,例如,用在畫上「壓角」、「仰首」;用之於收藏及鑑別用的印章等。聽雨樓記談載:『古人私印,有曰「某氏圖書」、「某民圖書之記」,蓋唯用以識圖畫書籍,而其他則否。今人於私刻印章概以圖書呼之可謂誤矣。秦漢之私章亦有刻以吉語者如:「大羊」、「大利」、「長樂」、「大吉」等。而晚近盛行之閒章,實際係由這種印章倣效變化而來。』 所謂「閒章」有的刻詩句,有的拾取俚語格言,只要用之得當,信手拈來便覺趣味橫生。此種印章尤足以表達出一個人的志願、風度、經歷和胸襟。說起「閒章」,顧名思義,不免有閑置備用之意,實則除綴畫畫外,亦可用作代表署名之印信,如一般文卷及往還書翰等,常見的可分別以下數種。 別號印── 古印所無,唐代始有,元明最盛。現代人亦喜用假設別號之代名:如「山人」、「道士」、「遊客」、「居士」、「漁隱」、「山樵」,或「某父」、「某子」、「某某生。」 祖籍印── 近代始有,印文如「某某家風」、「某某世孫」,甚至「嫡子」、「文孫」等祖系統族譜都刻上,難免有顯耀家世之意。再如有作「我師某某」或「某某弟子」等,也無非借此標榜自己是名師之門所出的高徒。至於刻「門對某山頭」、「家住某河畔」及「某省某鄉人」等係家居寫景實況。如吳昌碩的「潮洲安吉縣」、齊白石的「湘潭人也」、陳師曾的「家住碧螺峰」、某氏的「與西施同鄉」等均屬之。 齋館印── 據傳作俑於唐相吳泌之「端居室」玉印。所用名詞常見的有:亭、台、樓、閣、齋、館、堂、軒、室、院、房、廟等。明文徵明曾說:「我之畫屋,多建於印章之上,可以想見女人風趣,亦隱含有自我解嘲之苦衷,因從事藝術工作者之文人寒士諸多貧窮清苦。其實際生活的起居之所,未必都有雅潔寬敞窗明几淨之畫室畫齋,故惟有在印章上營建之。」此種「印中樓閣」雖屬寄情虛設,亦聊堪精神自慰。 收存印── 始於唐代,宋以後更為盛行,施用於所存或賞鑑之典籍、書畫上。印文有「珍存」、「過眼」、「寓目」、「考訂」、「手校」、「審定」、「鑑賞」等等。 年代印── 多紀時之用,如刻「某某五十歲後作」,或「某某丙午年書」,又有年齡歲時並刻一印者,為古印所無。曾見吳昌碩刻一方「木公辛亥以後所得」,趙之謙為人所刻的「節子辛酉以後所得書」,記名兼記年號,一如書畫家習用「某氏某歲以後所作」,及「趙子謙同治紀元江以後作」等。 圖案印── 印上刻像形圖案如:鳥、獸、人、物等,或一印中圖案與姓名文字並列,完全源自古印,今人多喜以自己之生肖入印,用以代署名,頗饒趣味。 詩句印── 自古代之吉語印蛻變而成,盛行於明清以後,文字印刷都漫無範疇,是文人藝術家最可發揮心靈寄託逸興的遊戲之作。惟選擇字句須典雅妥切,應用尤須適當,各種閒章,所用之印文間有離奇怪誕,繁世駭俗之句,非常人所可想像者,其繁雜之處,紀不勝記。曾見清俞曲園有印為「學吃虧」三字,克己容人無爭無求,大孺風範於此可見。又如:「平章風月節制煙霞」等印,極雋永可取。彭玉麟有「英雄肝膽兒女心腸」印一,亦可見其孺將胸襟。吳昌碩晚年耳瞶,有印只一「聾」字。如書畫上用於賀禧者有:「花好月圓」、「福祿鴛鴦」等,用於祝壽者有:「美意延年」、「仁者長壽」等。山水畫用:「江山如畫」、「再造河山」,翎毛花卉用:「花開見佛」、「靜與花親」。嘗見仕女圖,閒章用:「千古風流人物」,是切題之作。而大筆寫意書用:「草草不求似」,以印喻畫,不足為外行道也。以不同的鑑章用於不同之書畫文件之上,將各異其趣,而所得的評價,也就分別不同了。
-
金馬將軍錄
一、前言 金門馬祖地區因特殊的戰地生態與人文環境,蘊育了一群優異軍事素質與內涵的軍旅子弟,更由於前線金馬人從小克苦勤學的人格特質,培育了金馬子弟在軍中傑出的成就,同時也由於這一批金馬子弟在各軍種傑出的表現,讓金馬旅台鄉親與在學學子同感榮耀。近半世紀以來,已有二十餘位金馬子弟順利晉升為將軍,除了是個人的最高榮耀外,亦屬於全體金馬同胞的榮耀。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因受福建省政府委託編纂︽金馬旅台同鄉會誌︾,特將其個人學經歷與服務事蹟列舉如下,一則以充實︽金馬旅台同鄉會誌︾傑出人物代表的陣容,二則將這一份金門子弟的榮耀分享給全國讀者。 二、金門將軍錄 1、顏忠誠 福建金門人,現任福建省政府省主席。四十七年六月於金門高中畢業後,原可保送大學就讀,然因有感於時局動盪,國難當頭,乃毅然決然投身軍旅,期許能報效國家。四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金門中學全校師生以餐會與茶會方式,盛大歡送投考軍校十位同學,其中包括顏忠誠主席、黃廷川委員等十人。顏主席於八二三砲戰當年進入陸軍官校(三十一期就讀),於五十一年畢業,獲得「理學士」學位。此後又於五十八年至七十三年先後進入砲校正規班九五期、陸院六十一年班、戰院六十五年班、兵研所七十二年班,以及革命實踐研究班四期等進修深造;因此不論在營、在學,都深受師長賞識以及同僚愛戴。因其能力優異,為人胸懷廣闊,深受長官賞識。此期間先後擔任砲兵連長、營長、師砲兵指揮官以及三一九師師長,此後陸續出任三十二軍軍長、花東防衛司令部司令、馬祖防衛司令官、陸軍總部參謀長、金門防衛司令官、陸軍總部副總司令,可謂具有非常完備的軍旅資歷。顏主席自弱冠進讀軍校,前後服務軍旅達四十年。曾任陸軍副總司令,並先後擔任馬祖、金門防衛司令官,加以歷年逐級駐防金馬各地,幾逾軍中服務歲月之半,故對金馬地方民情,相當瞭解。此後有機會出任福建省主席,實是眾望所歸。八十七年八月十一日,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白萬祥理事長等一行二十人抵達省府,顏主席介紹省府概況及遷金兩年來省府政務的推動情形。席間他回憶說:「八二三砲戰發生正是他保送官校那一年,在炮火聲下赴台從軍報國的特殊經驗,讓他終生難以忘懷,時間真快,一晃已四十年。」顏主席地區首任晉升將軍的金門子弟,長期軍旅生涯一直是軍中袍澤的典範,四年多前轉任省府主席,親民愛民,深受朝野敬重。 2、黃廷川 1935│ 曾任福建省政府委員,金門縣金沙鎮田墩村人,生於民國二十四年六月一日。將軍先後畢業於金沙國小、國立金門中學高中、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十一期、三軍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正規班六十年班、戰術研究班第四期、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六十九年班、革命實踐研究院研究班第五期。將軍曾任排、連、營、旅、師、軍參謀長、師長、副司令官(副軍長)、中原大學、東海大學軍訓總教官。民國八十年九月一日自軍中榮退後,轉任中國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主任委員;民國八十二年三月一日,調任中國國民黨台灣省委員會專門委員、考核紀律委員會委員;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一日,改聘為中國國民黨台灣省委員會顧問、考核紀律委員會兼任委員。黃委員是地區第二任晉升將軍的子弟,過去無論在軍中或是大學院校服務,服務績效優異,深受同袍與大學生愛戴,自轉任黨職及省府委員以來,亦克盡專職與本份,深受同仁敬重。 3、蔡承林 金門金城前水頭村人,早年即投筆從戎,報效國家,由於表現優異,乃能在軍旅生涯中,脫穎而出,並於八十三年元旦順利晉升陸軍少將,成為金門繼顏忠誠、黃廷川之後第三位將軍,其為人處事有金門子弟之風。 4、楊成榮 1949│ 金門金沙官嶼村人,生於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五日,世代務農傳家,金沙國中畢業後,幼承戰地洗禮,天資聰穎,胸懷大志,以報國淑世為職志;五十四年,年方十六即毅然投筆從戎,獻身軍旅,就讀金門陸軍第三士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後轉至憲兵學校預士班第三十六期受訓,結訓後分發至總統府警衛隊擔任國家領導中心警衛安全工作;五十七年因績效卓越,表現優異,深具發展潛力,遂獲保送荐入憲兵學校專修第十九期,接受軍官基礎養成教育,畢業後仍回原單位繼續擔負先總統 蔣公暨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警衛安全工作。期間先後至情報學校戰術情報班第五十五期及國家安全局安全幹部研究班第二十三期受訓,完成國軍進修及深造之教育。將軍從事軍旅生涯期間,歷任總統府警衛隊衛士、分隊長、七海警衛室警衛官、總統府侍衛室侍衛官、慈湖大溪陵寢管理處警情組組長、副處長及處長等要職,均從事侍警衛安全工作。由於忠誠勤勉,勇於任事,獲得長官器重及不次拔擢,於八十四年元旦晉升少將,此期間曾先後獲頒雲麾、忠勤等四座勳章及獎章十一座之殊榮,功績懋著。後因積勞成疾,不幸於八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病逝,鄉親間之無不感傷與惋惜。楊將軍是地區少數從士官學校一路進修深造,雖天不假年,但其克苦求學力爭上游的精神,誠為金門子弟的榜樣。 5、張家生 家住金沙沙美,父親張景章先生於抗日時期參加南洋抗日活動,抗戰勝利後,從事教育事業,嘉惠家鄉子弟,曾獲得國家勳章。八二三炮戰後,張家生隨母親、祖母及姑媽遷移台灣,初期,生活相當清苦。但由於幼年受到炮火的歷鍊,長大後即抱從軍報國之志,順利到空軍幼校就讀。五十六年直升空軍官校就讀領航系,不論在幼校或者官校求學期間,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於六十三年空軍官校以第一名之優異成績畢業。此後在軍中生涯中,曾任飛行官、三軍大學教官、中隊長、空軍總部組長、主任、國防部少將主任等職。因表現十分突出,曾獲得勳、獎章十六座,獎盃二,中華民國十大傑出資訊人才獎、八十六年資訊月傑出資訊應用獎、中華民國傑出高階公務人員獎(孫運璿基金會)、八十九年六月退伍,現於霖園國泰人壽公司擔任資訊總顧問。張將軍於軍旅服務期間,以其豐富學識、遠見及認真負責、勤懇做事態度,對於提升國軍資訊戰備和鞏固戰力,貢獻良多,而且贏得長官、同事的肯定和敬佩。在國軍將領中,能獲得博士學位者,並不多見。但金門這有一位出類拔萃的張家生將軍,除於八十一年七月順利獲得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並於八十六年元旦晉升空軍少將;他也是金門縣首位的空軍少將,實是金門子弟的榮耀。 6、鄭有諒 1952│ 在民國四十一年生於金湖鎮峰上村,由於父母早逝,生活清苦,在家中九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的他,於民國五十七年自金湖國中畢業後就投身軍旅,先後在中正預校、陸軍官校、陸軍指參學院、戰爭學院及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就讀,歷任排、連、營長、師砲兵指揮官、國防部聯參官、營務組長、司辦室主任、砲校總務官、馬防部少將參謀長及軍團少將砲兵指揮官等職,表現傑出,除先後當選國軍莒光連隊長、好人好事代表、愛民楷模代表等殊榮外,軍旅生涯獲頒各式優良功績獎章二十餘枚。鄭有諒除熟悉軍事及兵法外,在書法及文學也有不錯的表現,重要論文著作包括︽中國大陸未來之威脅︾、︽兵法與書法的對話︾、︽馬祖精神標語專輯︾、︽中國書法深具研究︾。先後參加國軍文藝聯展、三峽公共空間文化藝術展、金門書畫家展、龍潭大溪書畫主聯展、通校、陸軍高中文藝聯展,並曾配合陸委會及地方政府共同規劃「兩岸小三通」政策,對於保存戰地文化有其助益。鄭將軍雖出身於軍旅,卻勤於筆耕,實屬難能可貴。鄭將軍少年時家境清寒,就讀柏村國小時,每天須長途跋涉,不辭辛勞,自投身軍旅後更一本金門子弟克苦耐勞之精神,奮發上進,其言行表現,誠為金門學子的楷模。 7、周軍橋 1952│ 福建省金門縣人,民國四十一年生,六十四年政戰學校政治系畢業,曾任連輔導長、政戰官及參謀,七十八年調職國防部,擔任中校時榮獲國軍莒光楷模,於九三軍人節大會接受參謀總長郝柏村隆重表揚,並於九十年晉升少將。周將軍與鄭有諒均出身政戰學校,由於處事認真,為人誠懇踏實,並且嫺熟國防行政業務,在工作崗位上,表現佳績連連,因此接棒榮陞金門將軍風雲榜。 8、黃奕炳 1953│ 金門縣金沙鎮后浦頭人,生於民國四十二年九月廿七日。四十九年,入金沙中心國校就讀,五十五年小學畢業;同年,入金沙國民中學,五十八年畢業;五十八年,考取台灣省立岡山高級中學,六十一年畢業;同年,考取陸軍軍官學校,六十五年,以極為優異的成績畢業;七十一年,將軍從陸軍步兵學校二六九期正規班畢業;七十四年,畢業於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班十六期;七十八年,畢業於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正規班(冬班);復參與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戰術研究班七十九年班研究;八十四年,復以優異成績,考取戰爭學院;並獲錄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學分班。曾任陸軍官校學指部學十七連排長;陸官校學指部學四連副連長;陸官校學指部學七連連長;陸官校軍訓部戰術組教官;步兵二九二師參三科作戰官;陸軍第十軍團第三處教參官;步兵二九二師步七營營長;三軍大學計考科副科長;三軍大學校長室、國防部副部長室參謀主任;步兵二六九師去八○七旅步兵旅長;海巡部工指部海岸巡防指揮部指揮官;陸官校正期生指揮部學生部隊指揮官兼官後師駱駝山旅旅長;金防部第三處處長;步兵一五八師副師長;烈嶼守備區指揮官兼一五八旅旅長;現任國立陸軍高級中學校長。黃將軍溫文爾雅,有儒將之風,如今擔任軍中教育英才的重責大任,深信其未來的軍旅生涯必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