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我看過我父親跳「車鼓陣」──陳木水
金門里諺稱--東洲好車鼓,后垵好菜脯,榜林水查某。 金寧鄉東洲村落早期成立的車鼓陣,應邀於各鄉鎮婚、喪,節、慶或民俗活動演出,3年一次的後浦「迎城隍」醮慶也不缺席,而名聞全島;可惜東洲《好車鼓》已成絕響多時。 東洲《好車鼓》 東洲耆老陳木水,是曾親眼看過東洲有名的「車鼓陣」表演的寥寥僅存老者之一。 陳木水(80歲)說,他父親陳天送曾在福建省漳州的馬港跟藝團學習唱都馬調,是東洲最早起意仿效漳州等地民俗藝陣,創立「東洲車鼓陣」者,沒想到詼諧逗趣的車鼓陣廣受歡迎,一度成為東洲代表性民俗表演;但可惜會唱跳車鼓陣的東洲老人逐一凋零,車鼓陣也淪為鄉民遙遠的記憶,令人唏噓。 說到東洲「車鼓陣」緣起,陳木水表示,兒時聽其父的說法,乃民國36年,為慶祝對日抗戰勝利,適逢後浦(金城鎮舊名)城隍廟要延例舉行每3年一次的農曆4月12日迎城隍慶典,決定廣邀各村鎮藝陣參與擴大遶境遊行。 當年的迓城隍迎神隊伍要遶境後浦東、西、南、北門,下市、后豐港、賢厝、水頭、舊金城、東洲、榜林……等13個鄉里村落,參與遶境的除城隍爺、各府王爺、蜈蚣陣、藝閣、花車等,也廣邀各鄉鎮具代表性陣頭及表演團體共襄盛舉。 東洲村小、人口不多,但為了爭口氣,輸人不輸陣,耆老們開始討論該推派什麼陣頭來逗熱鬧。 由於陳天送在漳州學唱過都馬調,本身能歌善舞,又曾見識大陸鄉鎮的藝陣表演,他挺身而出,擔負起組織「車鼓陣」的責任。最初參加車鼓陣排演的有村內炳燿伯、期金伯、勅伯等人;而後西辛伯從南洋落番返回東洲,與其他多位長輩加入車鼓陣陣容。 陳木水說,記憶中,東洲車鼓陣其實是由「車鼓陣」、「扛某架」兩個表演小組合組成一個隊伍。隊中的丑、旦、和尚、夫妻等角色皆由男性易裝扮演;表演型式類似大陸東北二人轉或農村休閑秧歌表演的唱唱跳跳,搭配嗩吶、銅鑼、大鼓、拍板等樂器,藉由丑旦等角色插科打渾及跨張肢體動作邊唱邊跳,逗樂觀眾、炒樂氣氛。 車鼓陣主要的節目由扮演小姐的旦角,及扮演和尚的丑角擔綱。當時化裝成丑角最有名的是陳周,花旦角色陳火來易容喬裝最出色,和尚角色陳朝國扮相最經典,他們分持拍板、烟斗、鑼鼓等樂器隨興又唱又跳,曲目為花名寶卷、正月桃花二月杳等都馬調,其他村人幫忙圍繩圈出表演場地,並適時合唱應和,壯大表演聲勢。 「扛某架」主要由期金伯扮丈夫,表演內容多為夫妻之間打情罵俏,亦莊亦諧的逗樂觀眾。 經過苦心排練,參與者熱心投入,東洲車鼓陣在民國36年的後浦迎城隍迎神表演一炮而紅,名聲傳遍全金門大街小巷,所以也有了「東洲好車鼓,后垵好菜脯,榜林水查某。」的俗諺。之後金門各鄉鎮大小村落寺廟迎神作醮拜拜,都不忘邀請東洲車鼓陣前往表演助勢熱鬧一番。 可惜隨著老人逐漸凋零,乏人傳承。風光車鼓一、二十年的「東洲車鼓陣」黯然絕唱,走入歷史。 金門里諺,代表村落特色 『東門豬屎籃、西門演扁擔、南門蚵仔坩、北門歕唬呵。 下市澹、洪門港燒酒矸、水頭鱟、金門城肉豆。 許坑澳、山仔兜狗、東沙豬、歐厝驢。 泗湖沒例、後湖哭爸、昔果山溜大蠝。 東洲好車鼓、後垵好菜脯、董林水查某。 半山牛、湖尾公抰婆、後岐鄭元和。 浦頭豬母背土婆、古寧頭鴨仔、湖下羊、四埔沒一籠床。』 以上是老一輩金門人曾經朗朗上口的里諺,其中部分難免粗俗,但也相當的代表各農村聚落特產或民俗特色,所以讓人印象深刻,相沿成習而成諺語,近年金門音樂工作者許銘豐甚至將這段傳統唸歌,編曲成--金門鄉里串。 若單純依辭意了解,所謂「後垵好菜脯、董林水查某」,乃指后垵村曾盛產蘿蔔,居民將蘿蔔醃製成菜脯再行販賣,口味絕佳獲好評,因而得名。「董林」即現今榜林,該村以女孩子個個美麗漂亮「水查某」聞名。其他村落代名俗諺也都表現出早期的特產或特色,如水頭村產鱟、古寧頭產鴨、東沙產豬、歐厝產驢等。 至於東洲,即因早期成立的車鼓陣獨具熱鬧的唱唱跳跳插科打渾特色,於各鄉鎮婚、喪,節、慶或民俗活動精彩演出,而得到「東洲好車鼓」之名聲。 后湖92歲的民俗專家耆老許金印對「東洲好車鼓」的源起時間,與陳木水有不同的記憶。許金印表示,東洲車鼓陣初起,應是在民國26年日本軍隊占據金門前,即開始有東洲車鼓陣參與後浦3年一次的城隍遶境大拜拜遊行,他小時侯曾看過東洲車鼓陣表演,不過印象已模糊。 許金印與陳木水兩位老人對「東洲車鼓陣」起於何時,記憶時間相差10年,不過並無損老一輩金門人對東洲這個小村落曾以車鼓陣聞名的印象。 至於「後湖哭爸」里諺相沿成習,傳聞乃起因於後湖靠海,村民平日捕魚為生。為了順利下網牽罟捕魚,漁民常得要大小聲吆喝,鄉下人難免爆粗口咒罵,或厲聲斥喝指揮在旁幫忙的小孩,所以後湖海邊常傳來「叫北靠母」大小聲喝斥聲,始相沿成為「後湖哭爸」俚諺。 不過後湖人不以為然,常以「後湖皇帝」一語取代「後湖哭爸」俗諺。當地耆老許金印記性超人,他也仍清楚記得幼時不同的里諺念歌如:古寧頭大旗、湖下童乩、後浦戲。水頭鱟、金門城肉豆、許坑龍軸、山仔兜肖查某婆。泗湖掗安薯、後湖列中魚等,與前揭「後湖哭爸」等較粗俗俚諺大異其趣。
-
清明憶昔
每到清明,總會讓我憶起童年往事。 印象中,約莫國小高年級時,每當清明一到,父親便會帶著我去掃墓,墓地位於新店北新路旁,以現今交通而言,並不算遠,而且非常便利;然而在過去的年代,卻必須搭乘「台灣省公路局」客運,車子駛上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到達,下車時,倘若不是飛沙走石、揚起一陣飛塵,腳上便是踏著泥濘的路,時而還會有積水的大小坑洞。這種不方便,恐怕不是現在人所能想像得到的。 因為墓地並非有規劃的墓區,每過一年,雜草長得特別凶悍,都快把墓給淹沒了,因此總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墓。小時候的我望著高大的父親,父親憑著記憶中方位和距離感,看著方向、數著腳程,好不容易才找到,隨即開始用鐮刀拚命地割草,我則是用雙手簡單地幫忙拔草,足足花了一整個上午的時間,墓才又再次乾淨整齊地坐落在這塊人煙稀少的土地上。 每次掃墓回到家,雖然整個人疲憊非常、口渴無比,但心中卻是一點也不覺得累。如今想來,應該是有著一股隱隱的成就感! 多年之後,家族長輩們決議要將散落各地的先人墳墓安葬於一座祖塔,每年並約定日期所有後嗣子孫一同掃墓,除了免去四處奔波之苦,還可以藉此聯繫家族之間的情感。祖塔坐落於八里私人山坡地上,面對關渡、淡水的廣袤空闊,從風水層面看,絕對是塊地靈之地。 由於這片私人山坡地並非如政府規劃完善的公墓,因此,必須走上一段泥土、石塊加上雜草的山坡小徑,天晴時不消十分鐘即可到達;如果碰上綿綿春雨,便又是另一種折騰。不過,等到家族大大小小近三十人齊聚在祖塔前,每個人忙將鮮花、三牲以及食饈之奠準備好,焚香祭拜之後,將近一個小時話家常的時間,隨即化解了上山時的折騰之苦了! 然而,對於我而言,近幾年佇立在祖塔前的心情卻不同於以往,我不再認為天雨是不便的,我更不會認為小徑泥濘是一種折騰,因為祖塔內安放的不只是先人的骨灰罈與牌位,父親的骨灰罈與牌位也已安置於內。 憶起兒時一起和父親掃墓,那交通不便、辛苦割草的情景,歷歷在目,當時的心情是何等的天真無知;如今我和家人一起來到祖塔為父親祭拜掃墓,雖然交通方便,也少了除草工作,心情卻是一年比一年的沉重、難過。 每年清明掃墓,也是我和父親最貼近的時刻,準備父親喜愛的菜餚和果品,當我手持三炷香時,期望裊裊香煙能將心中的話帶給父親,而當一張張的紙錢燃燒時,更希望父親在天之靈能庇佑全家人。 昔日,父親帶著我掃墓,今後,我將帶著兒子掃墓。清明,不只是慎終追遠,也有著生命傳承的意義,這些傳承與延續,更是維繫家人情感恆久的源泉。
-
清明有感
清明節是國人非常重視的節日,每到這一天,在外工作或遷居他地的子女孫輩,都會返鄉祭祖、慎終追遠,並藉機闔家團圓歡聚一堂。 平時分散各地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當湊在一塊兒時,噓寒問暖東聊西扯,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關懷,相當溫馨熱鬧。而且隨著歲月推移,開枝散葉子孫綿延,人口指數越來越旺,看到後輩成家立業,我從「阿姨」被喊到「姨婆」,不得不感嘆光陰似箭歲月催人老。 記得小時候,跟著爸爸上山掃墓,總覺得是件辛苦事,不管艷陽高照大熱天,或是春雨紛飛陰雨天,行進間須左右開弓撥扯長得比人還高的野草,還得留意腳下坎坷石徑汙泥水灘,一不小心踉蹌失足,可就弄得灰頭土臉,到達目的地時,人早已氣喘吁吁虛脫大半。 在墓地,大人忙著拔雜草壓掛紙擺祭品,小孩則忙著嬉鬧互拔身上沾黏的鬼針草。等到一切就緒,眾人按輩分井然有序站好位置,齊上香、焚紙錢,那莊嚴肅靜氣氛,讓一群毛躁小孩個個安靜下來,跟隨大人念念有詞低聲祝禱,希望祖上有靈,保佑後代子孫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等到父母歸天時,不興土葬改火葬,偌大身軀經火殮後窩居於小小骨灰罈裡,依依不捨聲聲呼喚著「過橋囉、跟好喔」,直驅上山落宅於高聳靈骨塔中。塔內層層疊疊,整齊有致,就像縮小版的公寓大樓,左鄰右舍、對面人家,很可能都是生前認識的人,往生後有緣為鄰作伴解悶,亦是美事。 爸媽供奉塔位環境,前可遠眺大海港口,後有山巒屏障,綠草茵茵,鳥語花香,很是清幽潔淨,平日裡有人誦經安靈,逢年過節還會超渡祭魂,身為人子備感欣慰,老人家不寂寞,能在另一國度過得自在。 清明前夕,與弟弟妹妹們約好時間前往塔樓祭拜雙親,避開撞日壅擠人群車潮,可以從容悠哉地與他們敘敘舊談談心。在等待一炷香時間裡,是手足相互問暖時刻,也是回味往昔趣事溫馨時刻,那份情感,不因散居各地而變淡疏離,反倒更添珍惜情誼。 女兒曾經問我:「妳會希望植葬嗎?」她會這麼問我,是因為時下環保意識抬頭,植葬海葬日益興起,且我不喜東家長西家短社交應酬,偏愛拈花惹草,與其擠身密密麻麻鳥籠般小房間裡,我更愛葬身大自然中。植葬,我的確喜歡,有天地為屋,有花草為伴,還有鳥啼蟲鳴譜曲奏樂,死後若此,夫復何求。 我雖不信鬼神之說,但仍以恭敬心手持三炷香,一拜天公祈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二拜地藏王菩薩多關照遷居西天淨土的雙親,三拜土地公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再合掌默禱虔誠迴向。所謂心誠則靈,心靜了、心定了,行事沉著,萬事皆順,福澤庇蔭隨緣自來。清明有感,思親念鄉,點滴心頭,既清又明。
-
清明法會
父母靈魂管理處來函 今年清明時節,雨仍紛紛 不便之處 尚請自行攜帶雨具 接駁車的時刻表如下; 祭品費用可利用郵局或超商代辦 規格與價碼如下; 陰陽交錯清明小雨的時刻 本處直達天廳的電梯若有怠轉? 請耐心等待 因為天國之路實在很遠
-
快樂木棉花
聽聽那久違的風 隨木棉花搖擺 多少個春夢在季節流轉 多少次艷紅飄揚眼前 只要遠離塵世紛擾 綠野紅花如此靠近 背籃一路尋找 被風乾的光陰 一幕幕的木棉搖晃 如同失落青春 引逗我旋舞的浪漫
-
小孫女四歲生日
二零一五年的三月三,小孫女來到人間,來到我們黃家。全家都歡天喜地,歡迎這位可愛的小天使,也知道從此小寶貝與我們家族結上了永遠不解的血緣。由於是我們這個小家族(指東瑞、瑞芬為第一代)的第一位第三代成員,她也就擁有最多的愛,堪稱為愛的大富翁。 看著一個小生命從在搖籃裏對著大人傻笑,到不畏跌倒地學爬行學走路,漸漸還會有明顯的喜怒哀樂,我們無數次感動、為她鼓掌。 當她生病、熱度漸漸升高而又無法太快退燒、假日很難找醫生時,我們寢食難安,著急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無法逃離火山口,無數次禁不住流淚;當她又長高了,有了每項進步,都禁不住歡喜,那一天就變成我們的盛大節日。 我以前從來沒有想到,小寶寶的健康,會如此影響我一天的情緒,有人說,隔代親有一種說不出的牽掛,小寶貝隔一段時間,都會懷念來我們家玩、和奶奶一起睡得日子。兒子媳婦忙碌的日子,或一家出門、孫女玩得累的日子,有時就會讓小孫女在我們家午睡。 四年來,熟悉她的成長,瞭解她的進步,就像知道自己的體能和五官位置。 她是開心果。憂愁的時候、哭鼻子的時候很少。三歲以前愛拉奶奶爺爺一起玩。玩排排隊,她在前面率領,爺爺奶奶跟在她後面,按照軍隊的節奏操步伐,從客廳走到房間,再倒回走,如此這般。有時她會藏貓貓,讓我們找她。 小孫女家中的玩具非常足夠,除了父母買,親友們也送,我們送了一個滑板車給她,已經玩得非常好了。我帶她逛玩具反斗城,她也是這裏摸摸,那裏看看,沒吵過要買。她父母都是教師,重視知識的教育,會買書給她,也不時到圖書館借書給她,我到了一段時間也會帶她到書店,讓她自己挑選兩至三本書送給她,四歲的小寶寶,選的都是與她成長有關的書。例如《不偏食》《看醫生》《過馬路》。 小孫女除了爸媽外,看來最愛的是她奶奶,她不舒服的時候、想念奶奶的時候,會緊緊整個身體伏在奶奶身上,她知道奶奶照顧她最耐心也最細心。有時我們到兒子媳婦家吃飯,她就選在奶奶和爺爺中間坐下。 小寶寶性格也非常好。樂觀開朗,外向大方,勇敢果斷。舊的姐姐(香港對印尼女傭的尊稱)回印尼了,臨別時彼此依依不捨,但很快就過去了,她知道香港小朋友都會有一個姐姐協助照顧,她也就很快接受新的姐姐了,非常友善。不給新姐姐難堪。 除了吃飯比較慢需要協助外,小孫女上學、出街、說話、交際、智力、運動、活動、性格等都成長得很好,比較她的上兩代都聰明。動作、說話沒有以前急而粗,變得比較斯文淑女起來了,一些幼稚的遊戲也漸漸沒有了。 歲月用渾然不覺的漸變形式助她成長,我們在欣喜地看下一代的變化的同時,也在照片中看到了歡悅後的容顏,皮膚又比以前皺了不少。 每次見到孫女,她都會遮住臉面,屁股朝天,捉弄我們;唯有一句話她很中聽,乖乖,快量一量喔,又長高了多少呀?她會從沙發跑下來,跑到貼有量度的牆前站。我們趨近量,也報多一點,誇張地說: 哇,又高了!要多吃一點飯啊!
-
記三伯父
三伯父從年青時就隻身落蕃,遠赴新加坡,當時他的大哥全家已在新加坡,所以他到新加坡尚不致於無依。稱呼他三伯是按二房的稱呼,至於他在他們十一位堂兄弟中排行第幾,我就不清楚了,只知道他的大哥最長,我父親老九。 二祖父健在時,定期都會收到批局遞來他兄弟的問安平安「批」,年節的批都會附有孝敬二祖父的僑匯。二伯母則定時要燉由僑鄉寄來的燕窩給二祖父滋補。以前的燕窩雜有很多細毛,二伯母經常會叫我說小孩子目睛金,幫她把細毛揀出來,真的很不容易揀,因為細毛大部份是透明的,跟燕窩的本色很難分,除非仔細盯著挑。我缺耐性,經常草草應付二伯母,隨便揀揀就開溜。長輩們對父執輩的孝養及敬愛豈是我輩所能及的,真慚愧。 三伯母及堂哥堂姊赴新加坡與三伯父團圓的時間應是九三砲戰後不久的事,斯時國事板蕩,台海似有不保,三伯父將家人接到新加坡團聚也是理所當然。我只記得母親帶著我去送行時是到當時在新頭料羅之間的一黃土機場,那時金門尚是光禿禿的,大規模植樹縱使已經開始,機場周邊也還是雜草叢生,黃土飛揚,跑道也只是將土夯實的泥土跑道。爾後,我在台北唸書時奉母命曾到西門町的一家小旅舍,好像叫金湖旅館,去探望並向在候機回金門省親的三伯母致意,從三伯母赴新加坡已有十多年了,如果沒有自我介紹一番,三伯母是認不得我的。自此以後,我再也沒機會見到三伯母及堂兄堂姊了,更遑論他們在新加坡新生的堂弟們。 母親跟我說過,三伯父結婚的時候,金門是在日本人的手頭。那時候金門人平常吃的是蕃薯、蕃薯籤及麥糊等,很少有機會吃到米飯。三伯父結婚時宴客是煮米加蕃薯的乾飯,大家可能是久久才能享有的一次。母親還說日本人限制婚嫁辦桌只能屠豬一頭,二祖父多殺了一條豬饗客,就有二鬼子向日本人告密,日本軍人到家裡要搜捕三伯父,他躲開了,日本人就抓二祖父去抵帳。很驚險,結婚日新郎倌差點缺席。這段驚險又有趣的情節我在台北時忘了跟他印證,如由他親述情節可能更為精彩。老人大都仙逝了,還知道此事的可能只有我了。 我在台北唸書的那段日子裡,很少聽到大伯父及三伯父他們的消息,跟三伯父互動比較多的時期是他跟台灣有生意往來而我又在台北工作的那幾年。他來台北時大多數住在華泰飯店或國賓飯店,離我工作地方很近,所以下班後我都會去找他,偶爾我還得請假陪他南下談生意,我估計那個時候他的生意挺發達的,他說,堂哥有自己的建材生意,堂弟們就幫他照顧生意。十幾年前我曾上網查三伯父公司的情況,意外找到堂弟們在蘇州設立的建材廠,因我與堂弟們不熟悉,就沒再進一步連絡,縱使在金門出生的堂哥堂姊也只剩孩提時所留下的模糊印象了。前些年在金門日報上看到堂哥回金門拜祖省親的報導及照片,真歡喜。 有次電視報導李光耀先生在台灣訪問,當時李先生已貴為新加坡總理,三伯父淡淡的說,沒想到這「衝」子有此成就,年青時還是一起作伙踢球的球友。又有一次還提到一位台灣去星馬演出的影星,名字我忘記了,三伯父自虧也是追星者之一,自言不知年青時為何會如此瘋癲。三伯父本就英俊瀟灑又有錢,難免追潮流吧!三伯父他極少談論個人的私事,關心最多詢問最多的就是族人及鄉親們的情況。我想三伯父對他侄孫輩一定有相當的關懷資助與提攜,而且為時甚長,只是他從不提。 有次他談到在大陸定居的另位堂哥,大伯父的兒子,說在生活艱難的時候他曾寫信向新加坡家裡索寄物資。我想除非日子過得太苦,否則堂哥應不致於如此。三伯父說他大哥在新加坡是有相當名望及資力的人仕,堂兄應是在響應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號召下回到大陸的,或許當時是由於這個敏感的政治因素,在金門的二祖父除了定時收到大伯父的平安批及僑匯外,大伯父及家人從未回過金門省親。以大伯父跟陳嘉庚先生常有往來之故,大伯父及家人選擇不回家鄉省視,我想是不願因為他而造成族人的困擾。往事如煙,只徒留後人的緬懷。兩岸恢復來往後,堂哥不知有沒有就近回金門走走? 我在台北的那些年,三伯父到台北一定通知我,來往密切,有時候也會吩咐我代他處理一些事或代連絡人,有族人就說我可能得到三伯父很多支助。我很淡然,我想我跟三伯父是有些緣分吧!以我當時的工作及職務,我是不需要他人資助的。我還在唸書時,有次三伯父要到台北,問我要帶東西嗎?我當學生的,並沒什麼特別需要的東西。以前榴槤只聽過,圖也看過,就是沒機會見識它,更別提吃到它。可是榴槤是不許帶上飛機的,因此我就向三伯要榴槤糕來嚐新鮮。三伯父大概帶了十來支給我,味道我還可以接受,並非傳言中的臭不可聞,只是太甜了。 自後我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台灣,與三伯父的連絡就漸漸少了。一九九幾年,確實的年份忘了,在金門的堂哥打電話通知我,說三伯父「老啊」,他要去新加坡奔喪,問我能不能去。我當時不知有什麼重要事情羈絆著,竟然沒去奔喪,直到今天每想起三伯父就為此事懊悔自責不已,連最後向他致敬並送上山頭都做不到,有虧有愧為人子侄輩的身分。以我現在的經濟及身體已不容我去新加坡掃墓了,這我將抱憾終生。 第一次在台北見到三伯父時,他送我的一支派克牌的圓珠筆,後來給弄丟了,也斷了我與三伯父唯一的有形紀念物,但回憶與思念長住我心頭。
-
漂泊終有終點
莫道實缺的盡頭有汗的淋漓 奮鬥在鴨子划水的深層一一體現 寒門的窗口總是落寞多磨 尚無一觸頂天的路 沒有盡頭的盡頭是目標 那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 佛洛伊德在解析夢的同時 揚棄毫無意義的虛無 閣樓不會從空中掉下 珍貴的寶盒不是想像 謳歌莎士比亞 聚滿深情眼神的現實 將看代價付出多寡以為定 時間 專致 模糊空間的稀有詞不存在 一切都是水平 皇親無法逾越 且看盡頭的無限遠景 捉撕不完的璀璨不止於今日的昏黃 延續的豪邁壯觀 盈庭的盎然豈僅今日 值得 那案牘寂寥的思緒 值得 那桌椅面壁的專注 值得 那斗室悄聲的朗朗 琢勵後的喜悅 無垠蒼穹迎現 淺田次郎不再虛構 他朝寫入榜單 恆亘的一刻 無數酸甜苦辣 漂泊終有終點 (註: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信然!)
-
就是愛「抖內」
這幾年來,我常在網路固定收看一些直播主的節目,每當欣賞完後,往往會自動加入了「抖內」的行列,感覺上就像以前在路邊欣賞了精彩的才藝表演,現場觀眾就會掏出口袋的鈔票,向演出者表達支持。 為什麼網路使用者喜歡用「抖內」這個詞彙呢?其實它是來自英文的「donate」,代表的就是捐獻,不過,採取直接音譯的「抖內」,更能突顯出中文上的趣味。這也可以解讀成,從內心裡把錢抖出來。事實上,網友會主動捐錢給網路直播主,完全取決於網路節目能否吸引人,只要言之而物,內容可以吸引網友,當然就能得到大家的鼎力相助。這可以看成是商業社會中最基本的運作原理,如果商品能激起消費者購買的動機,就可以創造出銷售量。而網路直播節目,所賣的就是直播主所提供的資訊內容,只要能打中網友的心,讓他們深有同感,必定得到實質的回饋。 往另一個角度來看,網路直播的興盛,也透露出代表話語權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當媒體,發表自己的聲音,進而成為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如果在過去,發聲管道往往是由傳統媒體所控制,社會大眾的想法,很容易被主流媒體支配,而缺乏主見。但現在則是完全改觀,因為資訊藉由網路傳播,能夠充分的流動,任何人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得到不同面向的訊息,如此一來,更能有助於思考,而不是侷限在單一觀點的視野裡。對我來說,會成為一些直播主的粉絲,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探討社會現象,我每一次收看,總是能在其中獲得啟發,這正是一般媒體所無法提供的菜色。 網路所帶來的「抖內」風潮,代表著整個社會的包容力,無論是誰,都能用開放的態度,接納網路的聲音,這也促使了台灣的進步。大家能夠自由、不受拘束的「抖內」,也是寶島旺盛生命力的展現。
-
我所行走的拿坡里
拿坡里的天氣總是艷陽高照,充滿南國的氣味。我抓著僅有的時間坐著地鐵到處探險,走出CampiFlegrei站,寧靜的街道有些工人進進出出的忙著裝潢店面,義大利的牆面總是被五彩繽紛的塗鴉爬滿,沿路的樹開著濃郁香味的白花,馬路上只有三兩行車經過。 動物園外的空地只有工程車與掀起上衣聊天午睡的男人,瀰漫著一股午間的閑散與幽靜氣息,偶爾傳來幾陣鳥啼點綴寧靜。看著湛藍的天空,只有閒雲幾朵和飛鳥振翅而過。當一個人安靜地在街道踱步,沒有依循任何地圖,只是往遠方的路繼續前進,試圖延展路的長度,試圖多貪看幾個不同景色,或荒涼或蕭條或杳無人煙。我想要認識的是那除去華麗外衣下樸實的日常生活百態,提著公事包趕路的上班族或是扛著管線進出的員工,打盹的工人、百無聊賴的書報攤大嬸,那些點滴便繪出了我的旅途人生風景。 從阿梅德奧站(amedeo)出來是個小圓環廣場,沿著一旁的斜坡道,彎進一家比起臺灣的規模略顯得鄰家型有著綠色標誌家樂福,買了歐洲式的巧克力口味布丁和餅乾。拿坡里有許多沿山興建蜿蜒崎嶇的巷道,騎偉士牌機車的男子瀟灑的呼嘯而過。每當旅行四處漫遊行走時,彷彿心中有一個指南和羅盤,不斷地悄聲暗示我要往哪裡去。透過造型別緻的建築或是散發氛圍獨特的巷弄,或是一棵臺灣少見的樹種,一叢路旁散開的鮮花,或是一個愛笑的女孩,一隻神秘卻奇妙爬上我腿上休憩的溫暖小貓,那麼一點點的誘惑就能吸引我的腳步前進。只要踏出那些小小的步伐,就能慢慢累積抵達遠方,許多奇妙有意思的事情就會接踵而至的降臨,像是步行在宮崎駿的奇幻想像世界中。因為那些未知的下一步,都帶有更多未知的美好幸福如奇蹟在其中。 就這樣一路行走在拿坡里巷道中,偶然發現了一條條平行直通海岸的巷弄,如孩子嬉戲的溜滑梯般的窄仄巷道。對房陽台或門口張掛在陽光中的被單衣物隨風翻飛,老奶奶坐在敞開的大門口休息打盹,窗口邊可以見到白髮的老爺爺坐在裁縫車前縫製。經過這迷人的午間巷道,還能聽見微微的電視廣播聲響與孩童的嬉笑聲。我便從這發熱閒適的午后氣氛中體驗到真正的午休,那樣簡單純淨的時間,如河般地發著光從面前流過,還摻著不遠處的陣陣浪濤與鹹味的海風拂拂。 穿過發燙的大馬路,海岸邊有些販賣冷飲冰淇淋的小攤,還有許多成群結隊的男女,戴著墨鏡穿著短褲或是細肩帶連身短裙,裸露的肌膚已被炙陽炭烤得焦黑。一對年輕的俊男美女夫婦牽著小女兒在海岸邊的小牆上漫步,帥氣的爸爸非常細心的照顧可愛女兒,感覺是很美麗的一幅海岸風光。 趁著在拿坡里的短暫時光,坐著地鐵到范維特利站(vanvitelli),尋找聖艾默城堡(castle st. Elmo)。沿路依循著指標前進,每一站的地區氛圍都有些許的不同,經過嘰喳喧鬧的鳥店後,就發覺指標並不清楚。正在路口思索時,突然出現一位微胖的中年先生指著方向,並告訴我「castle」,為我指點迷津。我並沒有開口問路,也沒有說要往哪裡去,居然這位親切的先生,彷彿天使般的為我開啟前方的道路。感謝老天總是為我的旅途帶來天使,這些點滴的驚喜與感動總是積累著無限的感謝。 到了城堡,拿著老先生給的門票,坐上電梯,直接通往聖艾默城堡的天台。陽光溫暖的照射在頂樓,爬上城垛高處繞著城堡行走,整個拿坡里的市景盡收眼底。曾經作為教堂、防禦堡壘及政治犯監獄,如今城堡內部除了收藏圖書與檔案外,也會當作藝術展覽的場所。盤踞在山頂的碉堡,可以看見拿坡里灣的遼闊海景,海天相連,維蘇威火山就在前方。遠方的山頭白雲繚繞,市區密密麻麻的建築擠出一條條裂縫般的巷弄,平民表決廣場和保羅聖方濟教堂的圓頂,像是整個拿坡里街坊的定位點。可以一一辨識那些曾經獨自穿梭的巷道,那交通繁忙雜亂的道路,衣物飄盪的窗台,和遠處火山的輪廓。和煦的海風摻著午后城牆上的黃花香,遼闊的景色把拿坡里的樣貌全濃縮在視野所及之處。原來心底的地圖和指南帶領我走到這裡,在離開拿坡里前為我帶來這樣一份美好的禮物,像是一瞬間擁有了整個拿坡里。 滿心的歡喜地搭乘地鐵回到旅館,和慈祥的老闆爺爺馬可道別,見到穿了許多環孔與刺青的美國男孩麥克,他率性的辭掉工作,沒有預計要在拿坡里停留多久,沒有任何計畫,只是大約想著下個月去西班牙這樣無羈的調調。昨晚一個與學鋼琴的奧地利美女談天的刺青老爹和請我吃披薩的大衛也不知道到哪去了,在旅人來去的旅店中,每一個交會和際遇也是緣分的聚散。 我再度回到拿坡里的火車站候車大廳,看見一陣太陽雨嘩啦嘩啦的落在列車等候的月台。接近晚上八點乘車離開拿坡里,這個我從雨中來又從雨中去的城市,我將揹上行囊繼續在義大利這長靴國度裡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