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美麗辛酸的時代之歌
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我們並不曉得,時代的悲歌往往留給時代去承擔,有幸某些故事還可以接下去說完,在妳告別前可以用微笑全歸還嗎? 我在想,告什麼別?告別可以是離世、再見、離家,在這裡妳是要哪一種告別?而為什麼要用微笑全歸還?是因為妳這六十年間活得不快樂?不快樂就不會有微笑?! 歸還?歸還什麼?為什麼要歸還?喔,我了解了,原來這六十年間不曾為了此事而開心過,所以希望妳能在告別前用微笑全歸還,或許是吧!日本人「罷嘎呀嘍」,連自己的孫女都得接受這樣的奉勸。 所幸老天有眼是吧?!讓妳在辭世之前,讓妳這些後代子孫,輪番間接地替妳完整這個事實與美夢。 是美夢嗎?後代子孫可能可以了解,卻無法深刻體會,在妳六十年前返家的那一刻,妳的心情是怎樣?在妳嫁為人婦的時候,妳的心情又是如何?在妳孫女「重蹈覆轍」的時候,妳的感觸又是如何?在六十年後的今天,最後一封信,象徵著最後一塊拼圖,完成妳人生真相的拼圖的時候,妳的心情又是如何?那用筆墨可以形容嗎?妳想不想說給子孫聽?!妳原諒日本人嗎?妳對日本人還有偏見嗎?雖然拼圖很晚才完成,妳會覺得很滿足嗎?如果此生只以此事最為在意,妳告別前會微笑嗎?妳對孫女的態度會改變嗎? 時代的悲歌往往留給時代去承擔,有幸某些故事還可以接下去說完,這首美麗而辛酸的時代之歌,留給時代的主角去品味,他們不會告訴你味道如何?因為它沒有風味蛋白存在,不是,這一句話是開玩笑的,是因為說了你也不能體會,因為時代很難再度重演。
-
金門年俗
台灣世居住民跟金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瞭解金門年俗,或有助於加深對本土文化的認識。 先來看台灣世居住民的祖籍,以縣來分,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最多,而金門、廈門兩島本來屬於同安縣,到了民國十年升格,金門也是個縣。 由於金門以前屬於同安縣,以至於現今仍有很多台灣的世居住民認為他們的祖先來自同安。其實,有的是來自金門。有些人在祖宗牌位上左右兩角,寫明「浯江」兩字,以示來處是金門,亦有來自金門的人並沒這麼考究。 在祖宗牌位寫明「浯江」,後世子孫就能清楚了解祖先是來自於金門。譬如澎湖縣的人幾乎人人知道他們的祖先是從金門來的;澎湖人後來也有不少移居高雄市、台南市,所以,高雄市民、台南市民亦有人知道祖先是來自金門。此外,新竹市也有很多人知道自己是金門人後裔。新竹市至今留有金門厝這樣的地名,彰化縣的鹿港鎮、台北市艋胛的廣州街,今仍留有金門館,係金門同鄉的會館。澎湖傳統的住宅不叫做古厝,均稱為金門厝,由此可以推知台灣與金門關係的密切。 既然台灣與金門的關係如此密切,兩地的歲時節令,單以年俗來說,大都相同,但因台灣地區金門以外的移民也有,而與金門的年俗互有異同。 年俗的前奏是臘月廿四日送神或送灶,台灣跟福建、廣東許多地區相同,在廚房擺上牲醴、上香、焚燒金紙,恭送灶神升天,希望祂在天庭多加美言,明年有更多幸福,沒有災害。 此一風俗乃是全國性的,大體上,北方的送灶日多為廿三日,南方以廿四日為主,金門則跟北方同樣,採廿三日送灶,惟做法跟福建、廣東很多地方一樣,相信這一天不只是灶神登天,亦為諸神上天。套句現代的話,是眾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述職。 送灶的年俗,現今有很多人搞不清楚,等到除夕才寫張紅紙,貼在煙囪上拜灶,並以紙張做成的花插在煙囪上。臘月廿五日是天神下凡稽查善惡的日子,因此家家戶戶設香案於神前,這一天不殺生。不過,這是已往的事,現在很少人知道了。 年終最後一天是除夕,灑掃庭院,並張貼春聯、門神。金門跟福建鄉下一樣,不但在大門口,連其他所有的門,都貼上春聯。門神,門錢以彩紙印製、剪貼而成,貼在門戶及門楣之間。至於台灣,現在春聯只貼在大門口,其他的門很少貼了。 再說除夕的年夜飯,金門稱之為過年飯。這一天,要插「飯春」,是用紙做成花朵,插在飯上,奉祀祖先,等到正月初五才可撤掉。此一習俗,台灣今天已經幾乎很難看到。 為迎接元旦,除了長輩給晚輩壓歲錢之外,除夕夜不入睡通宵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俗以為守歲可為雙親添壽。 自從採行國曆以後,元旦改稱春節,凌晨設香案,燒金紙,擺茶果,燃爆竹,還擇吉時開門,遵照曆書所指示的吉利方向行而復返。這天還要按長幼輩分拜年,早上以柑桔、素齋祭神,午間設宴奉祀祖先,市場一連數天休業。其次,元旦的早餐,闔家素食,禁止動用刀砧、針線,井臼,軍民以高蹺、舞獅、舞龍聯歡,鑼鼓喧天,喜氣洋洋。 甜糕、菜頭糕、發糕是台灣常見的年糕,於元旦分享,取義「吃甜甜,生好生(男孩)」,「吃菜頭,好采頭」,「吃發糕、會發財」。在金門,只有甜糕、菜頭糕,發糕沒人做。 另外,在台灣,元旦還有以龍眼乾煮成的甜茶,亦即桂圓茶,也是取「吃甜甜生好生」的用意。金門不煎煮茶,而煮甜糕湯來吃,可能是因台灣盛產龍眼,金門不產的緣故。 金門各姓都有堂皇的祠堂,此乃由於金門人在海外謀生的很多,他們經常匯款回老家修繕祠堂,以光宗耀祖,祠堂大都十分壯觀。 舊俗,有祠堂的人,元旦先祭祖,然後族人、宗親互相拜賀,及於鄰里故舊。拜年之外,還以酒菜酬酢,歡度新春。 反觀台灣,亦有正月在祠堂祭祖,特別是客家地區。但是,多不在元旦舉行祭典,而是有的在過年前,有的在過了年以後的某一天。 除此之外,金門有句「紅宮烏祖厝」的諺語,意思是說媽祖宮、王爺宮的柱子可漆紅色,祖厝須漆烏色。對前來拜年的小孩贈以紅包,金門和臺灣皆同,惟金門此習稱為「結衫帶」。 翌日,初二,新婚夫婦相攜歸寧,俗稱「做客」,此為全國性的風俗,很有趣味,金門有句形容初二歸寧的諺語,內容是這樣的:「有情有義,正月初二。」 初三,臺灣俗稱是老鼠娶親的日子,這一天晚上大家要早睡,免得妨害牠們的婚禮。在金門,俗稱這一日是赤狗日,亦叫窮鬼日,往昔,此日是不出門的,應閉戶休息。無論老鼠娶親或是赤狗日、窮鬼日,皆起因於臘月以來,大家忙著除舊佈新及春節往來拜年,有必要訂一天好好歇息,才有如此趣俗。 到了初四要接神,凌晨焚燒紙做的馬匹、車子、錢幣,晚上又要設宴供奉。「五雜俎」有云:「二十四日百神有事於上帝,至此日乃迎而復之。送神以早,接神以晚,是日多雨,諺云送神多風,接神多雨。」 金門島上風大,居民怕風,到處立有風獅爺的神像,以為它可以祛風。風獅爺有的近乎天然的石頭,有的雕刻精美。獅子本乃四腳著地,風獅爺卻只有二腳著地,前面兩腳高舉當手用,並持著一隻令旗按在胸前。而且,風獅爺的陰莖做成別致的葫蘆形,使人看了不禁莞爾。 初五這天,畚箕、掃帚才能出門戶,商人也多在此日擇吉辰開張。初六開始清除垃圾、灑掃庭院。金門俗諺說: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等神,初五過關,初六舀肥,正是春節初一至初六的寫照。 初七則取七樣蔬菜、水果做成七寶羹。如今已經看不到此種金門年俗。此俗乃是我們中國的古風,如今各地已不復睹,但是禮失求諸野,在日本仍可看到,東瀛正月初七的「七草粥」即根源於此。 初九俗稱天公誕,台灣稱之為天公生,意即玉皇大帝誕辰,而要拜天公,這是全國性的風俗,也是我國古代先民敬天思想的遺緒。 這一天,金門家家戶戶設香案,備牲醴、糕餅、糕粿、紙帛,齋戒沐浴,朝向戶外奉祀,叫做祭天。祭天所用的糕粿稱為天公粿,以搗細的花生粉、豆沙為餡,外皮染成紅色,呈龜桃狀。 從前,許願的人在初九以天公戲還願,演的是傀儡戲,多為郭子儀拜壽之類的戲碼。現今提倡節約,天公戲幾乎已不見了。 金門島上的最高山峰是太武山,海拔兩百多公尺,山裡有一幢興建於宋代的古寺──海印寺。初九這天,佛教信徒們不約而同,從全島各個角落步行前來進香,並翻山越嶺,一瓣心香,而全島住民幾乎都虔心禮佛,初九的進香活動乃是全島盛舉。 十五日則為一年三元的上元節,又叫元宵節。金門住民以春餅或糯米皮裹餡的湯圓來祭神,小朋友以竹子和紙片,紮成花燈,造形為人物、花鳥,不一而足,沿街張燈結綵三日夜才盡興。 元宵晚上,金門人還要把舊燈燒燬,看它的紅、黑顏色,預卜這新的一年是否晴雨。 「賽紫姑」或「迎紫姑」亦為全國性的元宵即興習俗,不過,這是女性的上元佳節遊戲。以金門而言,當天入夜,女性們競相賽紫姑,或謂椅仔姑,唸唸有詞說:「東施娘,東幼幼,教阮挑,教阮繡,穿針補衣裳」,或是「東施娘仔東施施,教阮舉筆畫花枝,教阮繡花好針黹,教阮刺鞋好鞋邊。東施娘仔東約約,教阮挑也教阮刺,教阮好記性,教阮善煮食。東施娘仔東乎乎,教阮裁也教阮補,教阮挑花好手路,教阮刺鞋好地步。東施娘仔東挨挨,教阮煮也教阮炊,教阮好工藝。」 非但有此一元宵即興,跟台灣同樣,還有「聽香」以占休咎,而這些充滿稚情的舊俗現已慢慢消失了。
-
●長篇小說連載西天殘霞
「謝謝你們的隆情盛意。我葉菲音此生最大的遺憾是選擇一段錯誤的婚姻,而當我尋找到生命中的真愛時,他卻狠心地離我遠去。今天當我面臨生命中最大的轉磨時,兄嫂的誠心真意則讓我感受到友情的馨香。只要不增加你們經濟上的負擔和精神上的困擾,我願意留下來。待孩子生下後,再帶他回島上祭拜先生,或是長大後,再回王家認祖歸宗。倘若此時貿然回去,除了於事並無補外,只有徒增傷悲,只會對先生的清名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而且,我還向文光哥暫借三萬元尚未歸還,希望能找機會出去工作,以便償還這筆錢。上述雖然是我留下的最大原因,但是,兄嫂施予我的恩惠,今生今世或許無以為報,請容我來生來世再來報答你們的大恩大德吧……。」 「不、不,妳千萬不能這麼說!」林文光搖搖頭,似乎亦有滿懷的感慨,「想當年在島上第一次見面時,我就發覺妳有一顆純樸善良的心。事隔多年後,即使妳歷經無數的滄桑和波折,但那顆純樸善良的島嶼之心卻依然存在著,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尤其是數年後當我重回那個島嶼時,竟然能再次地和妳見面,這就是俗稱的緣分。儘管往後少有聯繫,然相互關懷之心並沒有改變。而想不到此次見面,卻是妳人生歲月最大的轉捩點。尤其是用那區區的三萬元,就能幫助妳解開婚姻的枷鎖,確實是值得的。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我並非在凸顯我們林家的富有,既然有能力協助妳度過難關,就不會要妳來歸還這筆錢,希望妳不要把它記在心上。誠然,置身在這個社會,我們可以感受到世道的蒼茫和人情的冷暖。但是,真正的友情它不僅不講利害關係,也不相互利用,而是超乎一切的!倘若要求妳任何的回報,那就毫無意義了……。」 「菲音,文光這番話,但願妳能牢牢記住……。」文光嫂囑咐著說。 葉菲音點點頭,點出一串串感動的淚水,點出盈滿著友誼的馨香……。
-
嗨﹐我叫朱美女
「不去就是不去。」「好,那妳幫我拿包包。」美琦說。「那妳也幫我拿。」巧巧也把手上的包包扔給我。接著又有人說:「妳叫小豬是嗎?不好意思,請妳也幫我看好包包。」「我放在椅子上,幫我看好喔,謝謝妳。」一位好像叫秀娜的女孩說。「我這裡面有貴重的物品,要幫我看好喔。」「幸好有妳在,不然我們還要走到寄物櫃那裡。」「拜託,東西全交給妳囉,妳人怎麼這麼好啊。」 這些時髦的女孩說完話一溜煙地往舞池裡走,只留下我一人獨自坐在椅子上,無力望著連同我自己加起來的這八個大包包,一時之間覺得自己身負重任。 我屏氣凝神緊緊抱住懷裡的包包,我發誓,此生從來沒有一天像這一刻覺得自己這麼重要過。 老長官來我家 在台北鬼混了一個星期,去了兩次舞廳,上了一趟陽明山和貓空,還去凱悅飯店吃了一頓貴死人不償命的大餐,才回到我的戰地家鄉。 我爸爸還是病懨懨地躺在床上,我妹妹的屁股則像被人釘在椅子上,為了即將到來的模擬考,整個人埋在書堆裡不見天日。草上飛阿嬤永遠秉持鄉下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務實精神,通常只有晚上吃飯時才見得到她的身影。我除了扮演好被我媽使喚過來使喚過去的角色外,大部分時間都坐在爸爸的床沿邊餵他吃飯服藥做復健。有時我會靜靜地陪他看電視,有時嘰哩呱啦對他胡扯一通。道晚安前我最喜歡問:「爸爸,你的耳朵累不累?要是累了,我立刻閉嘴。」「想睡了,就去睡吧。」他從來沒有回答過我關於耳朵累不累的問題。 他真的太孤單了。生了病的人,只有床是最忠貞不二的朋友,一步也不會離開他身邊的。自我爸爸生病後,朋友一個接著一個消失了,當然這也不能怪他那幫朋友,他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木訥的人,以前跟朋友互動就不怎麼熱絡,家庭是他唯一的生活重心,更何況他現在病倒了。
-
最蠢的藝術家
一月十二日讀了幼耆在副刊發表的「我對文學的愛與怨」,深是有感,現在的台灣,文學家與文學的關係就像乞丐望求富商。二十年前,出版社、副刊、文學雜誌的編輯敢自豪地說,斯為文化、藝術傳承之鑰,二十一世紀後的編輯卻被市場逼得不功利、就倒閉。如今走文學之路,誠是自殺。不過,文學家是最蠢的嗎?非也,二○○八年十二月參加玉山文學獎與玉山美展頒獎典禮時,我看到比文學家更蠢的一群人,就是畫家與竹編家。 台灣的藝術從業人員當中,最最蠢的是罕見技藝之藝術家,即竹編家與傳統戲劇表演者,第二蠢的是畫家與雕塑家,第三蠢的是舞蹈、舞台劇、文學從業人員,最聰明的是音樂家,因為台灣的音樂教育讓音樂家有著教學使命感,令他們能保有至少一萬五千元的月入,是眾藝術家中唯一不倒糧的。 散文寫作有一規矩,是要解釋名詞,竹編家為何蠢?傳統戲劇從業人員為何蠢?畫家為何蠢?應得適足說明,不過,散文又有一則,眾所皆知的事實不需陳述。在台灣,「藝術家」已經是個不需說明,讀者便知其蠢的名詞。 另再提群蠢人,足球員,他們被社會摒棄的程度比任何一位藝術家還高,竹編家至少是以竹編相關製品為表現,傳統戲劇雖然沒有舞台,但也是在戲劇之最廣泛意義的領域中求活,然足球員離開學校後,能以踢足球為生的,稀罕,能以教授足球為業的,少見,多數足球員不能再擁足球,試想,當他們看到台灣以外、全世界的足球員在吃香喝辣,連非洲足球員都有一席之地,做何感想? 過往,吾亦深陷「文學之業、一事無成」之鬱,但看到玉山美展上那群畫家、雕塑家與竹編家後,我發現,文學不是最蠢的行當;若要論「心」之感受,前文亦舉足球員之例說明這島上,最心憾的不會是文學家。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台灣文學雖處幽谷之中,但不致於是個無用之物,仍保有尊嚴。 投入文學之業者,實可以慘絕更有一絕慘的比較心態,給自己多點信心。
-
話「當年勇」
小時候對年長爺爺輩的描述,最常用「喜歡話當年勇」來形容他們。話中並無其他的含意,只是認為在尋遍人生的字典裡,找不到比這一句更貼切的形容詞了;再加上主觀而膚淺的意識下,也認為唯有屬於年老一輩的人,才有那麼多的人生資歷可話「當年勇」。 直至前陣子參訪一所學校後,才為過去那根深蒂固的道理,有了另一番深刻的體會。 一位資歷豐富、年屆耳順之齡的校長,熱誠招待我們之餘,指著校長室內羅列得來的獎狀、獎盃,如數家珍的向我們敘說著每一獎項的背後,那段艱辛與得來不易的過程。就如同一位從戰場凱旋歸來的將領,在眾人的簇擁之下,在英雄殿上高唱凱歌,臉上散發著耀眼四射的榮光,正信心滿滿的準備接受眾人的道賀。我佇足在一旁靜觀,聆聽這一番豐功偉業的凱歌後,內心不但沒有絲毫與有榮焉的感覺,反而有了一番悲愴之感。在校長帶領我們參觀校園的同時,他仍不改其自矜的做法,滔滔的介紹他們學校優於他校的各項設施,甚至把外訪賓客對他們學校的讚譽,也一句不漏的轉述給我們聽。姑不論外來訪客的讚譽,是礙於禮貌上的回應,或是發自內心誠摯的讚賞,對這一盡提「當年勇」的待客之道,我就深不以為然。其實對一個外來訪客介紹學校的成就與特色,本無可厚非,但應適可而止,若超之太過,反讓人有「報喜不報憂」之感,不禁要懷疑其言語的真實性,或是嚴重的「話當年勇」病症發作?再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學校輝煌校史的締造,若非全校每一位師生的同心協力,「一將」又將如何「功成」呢? 或許是個性使然吧!總覺得一個人應從「己憂」的角度來闡述自己,至於「當年勇」就留予他人去發覺與置評,也唯有從他人口中吐出的讚譽,那才是趨使自己更進步的動力。回想自己任教的學校,初來乍到的一校之長,雖然也同是年屆耳順之齡,但多次私下與他的談話之中,卻為他滿腔的治校熱誠所折服,一個理想的學校藍圖,無時無刻都在他的腦海中構思著。雖然一個人理念的實現,是一條荊棘滿布的路途,橫生的枝節與四周的掣肘,難免會讓人心生挫折與氣餒,但若連理想藍圖的勾勒都付之闕如,即使是反掌折枝的簡單之事,亦難有實現的一天。 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讓我不禁要思考起來:一個人腦中思索著,若盡是展望在前的一片理想與憧憬,還會有閒暇去回首過去的「當年勇」嗎?也唯有對前途感到一片茫然與無從著力的人,才會猛回首話「當年勇」了。這似乎跟一個人心態的衰老與否有著很大的關係。眾所皆知,人的外表都難逃歲月的催促,終有一天會步上「老境」之途,那是時間施予每個人頭上的緊箍圈,也是人生的無奈。但心境的老或不衰,卻是掌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也唯有隨時保有一顆對人生充滿希望的熱誠之心,不猛回頭話「當年勇」的人,才是歲月催促不老的人。 人性有時是桀驁不馴的。當一個人的人格受到貶損之時,會奮不顧身力保清譽;當別人自矜誇耀之時,卻會設法加以貶抑毀損;唯有對虛懷若谷之人,才能心生包容與敬佩。環顧我們的四周,多少喜在英雄殿上自行高歌舞曲的人,得到的或許是一時的滿堂喝采,還有台下的竊竊私語,那尚無傷大雅。但若日日沈迷在話「當年勇」的春秋大夢裡,換來的豈只是「自往臉上貼金」的損譽?輸了對人生挑戰的鬥志,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啊! 如今的我,馬齒徒長,人生的閱歷卻仍如年輕時的乏善可陳。在歲月的催促痕跡下,唯有心境少了一些魯莽與憤慨,多了一點淡泊與篤定。每每於歌功頌德的英雄殿上,翻閱人生的回憶話簿時,發現可引用作為話「當年勇」題材的,真是寂寥可數。我想那應該又是另一種不老的解讀吧!
-
羅厝街角
才剛進村,一位騎機車的中年男子看我們提著畫袋,知道要來寫生,就極力推薦一些地方。他說可幫忙呼叫計程車,還可給些優惠。 「將軍堡風景很美,可去那邊畫。」 「去過了。」我們回答著。 「湖井頭那兒也不錯。」 「去了!」 「那去南山頭?」他又提議著。 「去過了!」 臉上有些不信的表情,遲疑了片刻,他又開口說著:「海邊都去過,那到青岐或東林等村莊吧?」 異口同聲都說去過了。男子不厭其煩再介紹些地方,汲汲想做成一筆生意。看我們不為所動,又開口說:「那你們想去哪,就載去哪。」表明決心就是要載客。 一副誠懇的態度,讓我們有些為難,但終於還是婉轉勸他趕快去招攬其他遊客。真的我們都去過了,有時展覽有時遊玩有時訪友先先後後就來這島外島許多次了。雖不能說遊遍,倒也都去過他所提的地方。再說一進入羅厝,就覺得可畫的題材不少,只好對他說抱歉了。 時機壞景氣差,大家無不多找機會多掙些錢。不只這中年男子這麼殷勤招呼,當我們一上岸,一些人就簇擁過來,為我們設想這設想那的,希望能載段路,做成生意。但事不湊巧,我們只不過打算在碼頭附近轉轉,遠些就是翻個山頭到羅厝。 在碼頭附近逛了一陣,找不到能擋著仲夏陽光的陰影,於是決定走進村落。順著步道,經過一段馬路,看到小漁港,然後進漁村。濱海背山的地勢使得村屋高低錯落,新房古厝雜處,看來凌亂卻讓我一眼瞧到許多可以入畫的風景。懶得再移到別處了,然後就碰到那騎著機車的中年男子。 在小巷弄遊走,村莊以安靜迎接我倆。沒有人聲,沒有狗吠,寂靜風情中,明燦說了話。這兒,有他一些舊時光,老回憶。曾經在這島教過書,這村莊的一些孩子曾陪他度過那些年輕歲月。他回憶的腳步應該是快樂的,而我看多處都是寫生的題材,心情也愉快。 找著了寫生對象,各自散開畫去。我來到一處斜坡路上,躲在一戶樓房的簷下,將眼前街景引進白紙上。這彎角處涼棚鐵欄曬衣架,雖顯得雜亂,卻也增添了些許的變化。幾枝天線幾條纜線在天上接來繞去,似乎在串聯兩旁人家的和睦情誼。蕃石榴樹和一些雜花雜樹在屋宇中點綴,讓街道更為綠意活潑。陽光從我左後方屋頂上照了下來,由於對面房子的遮掩和彎角的關係,街坊中的屋宇看似受光卻不受光,該是暗的卻亮著。街道路面幾乎都是亮光,這夏陽幾乎順著短街走下去,經過斜坡的家戶,到濱海的路,到漁港,到外海,一直到遠山。 我在簷下靜靜畫著,街景也逐漸在紙面上出現。這彎角處,一上午就籠罩在寧謐裡,一兩輛摩托車呼嘯過去,就少見著什麼人影,少聽到什麼人聲的。有個阿婆開了側門,走來看我縮在屋角做什麼?見我在畫圖,畫她熟悉的住處附近,竟驚訝這也可上畫,甚至還覺得有些美。然後她告訴我有一個孩子也喜歡畫圖,現在台灣的陶瓷公司上班,家裡就有他燒製的大花瓶。當她說到花瓶上的圖真「水」時,臉上洋溢著喜悅,然後又告訴我其他孩子的成就。看來是位教子有成的媽媽,我和她寒暄了些話,稱讚她的孩子幾句,然後她喜孜孜走回家。 陽光已悄悄來到腳旁,熱氣漸上身了,近中午了。 騎機車的中年男子從上坡處來到我身旁。熄火後跨坐在車上傾著身體看了看,誇畫得不錯,我笑笑說只在練習。景氣慘淡的日子裡,無法成全他做成生意,心中有些耿懷,總希望他多少載到客人,好讓自己能寬慰些。 「招攬到客人嗎?」我問著。 「景氣差,一個也沒有!」他淡淡說著。 「這時候是淡季?還是……?」 「多少啦!但始終都很清淡。」不待我說完,他搶著去說,語氣是無奈的。然後他指著圖說:「就像這張圖一樣,也沒半個人。」 的確也是,圖上真是冷清。一早上,周圍的住家不知忙些什麼,沒見著出門,行人遊客也寥寥無幾。人不知跑到哪兒去? 「快中午了!該休息吃飯。」中年男子留下這話,然後發動機車走了。 看著離去的背影,想到大局勢惡劣,經濟低迷,物價高漲,升斗小民掙錢真是不易,日子捱著過。再想到沒搭他的車做成生意,反倒還讓他送上關懷,一時不知該說什麼好,除了感謝外,還是衷心期盼他有些生意可做。
-
●長篇小說連載西天殘霞
況且,葉菲音已是一個結過婚的女人,以先生的個性和格調,難道不會嫌棄她的過往?如今,葉菲音身懷先生的骨肉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先生又不幸亡故,往後的人生路途她將如何走?身為她的友人,想不替她擔憂也難啊! 「從妳的談話中,我能理解妳對先生的深情。而整個事情的變化,確實是讓人難以想像的。有先生這種知音,可說是妳的福份,但願他的音容能長存妳心中,這段感情更是妳永恆的回憶。菲音,站在朋友的立場,我不得不提醒妳:為了妳與先生的愛情結晶,妳必須擦乾淚水堅強地活下去!而妳此時此刻並不適合回到妳的母島,那只會徒增妳的傷感,對先生的形像亦有影響。妳就安心地在台北待產,等待適當的時機再帶著孩子回去認祖歸宗。」林文光善意地提醒與開導她說。 「文光哥,不管世人會以什麼式樣的眼光來看待我,不管島民會用什麼語言來羞辱我,此時此刻,我迫切地想見先生,倘若真見不到他的人,也要親赴他的塋前祭拜和憑弔!」葉菲音含淚地說,卻也有些憂慮,「何況,台北這個繁華的都市,並非是我一個弱女子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能理解妳此時對先生的思念,但別忘了,人死不能復生。況且,妳現在有孕在身,卻婆家路已斷,娘家不能回,王家則進不去,難道妳要在島上餐風宿露嗎?果真如此的話,先生捨得妳這麼做嗎?先生在天國能安心嗎?不錯,台北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現實社會,但我林家上至父母、下至我們夫妻,絕對會以誠心真意來善待妳。我林家大小有飯吃,少不掉妳葉菲音一份,更不會讓妳浪跡街頭!請妳相信我們的誠心真意。」林文光誠摯地說。 「說真的,文光無論在國外留學或學成回國,他一直念念不忘妳這位異鄉友人。今天大家能夠相處在一起,可說是一種緣分。菲音,只要妳願意留下來,從今以後妳將是我們林家永遠的賓客。尤其是我的公婆已年老,我們夫妻又必須早出晚歸,有時竟連陪陪老人家閒話家常都不能如願,這也是為人子女深感內疚的地方。家裡的房子那麼大不愁沒有地方住,多一個人吃飯卻能增添家的歡樂和溫馨,年邁的公婆也有了一個可以聊天的對象,彼此間更可以相互照顧。菲音,如果不嫌棄的話就留下來吧!希望妳好好保重身體,生一個健康可愛的小寶寶,讓他平平安安地成長,以慰先生在天之靈!」文光嫂也展現出最大的誠意。
-
嗨﹐我叫朱美女
雜誌上說「不化妝的女人有兩種,一種是對自己充滿自信,另一種是對自己徹底放棄。」我當然屬於後者,見見世面可以,但我堅持不化妝,尤其要讓兩個生手做實驗,恐怕連你也會替我捏把冷汗,都已經長成這副德行了,誰還敢冒這種險? 我們三個人抵達目的地後,便乖乖站在舞廳門口等待美琦另一掛同事到來。在踱步等候的同時,我聽見門內傳來一陣又一陣像被悶在杯子內的鼓聲,也看著許多時髦的男男女女結對成群往大門湧入,門被推開的剎那,我還可以聽到人群隨著音樂歡呼嘶吼的聲音。說實在的,我還蠻喜歡這種感覺,一種好像可以把青春攬在胸前把玩的感覺,我瞬間想起了被我媽丟掉的鼓,但我的心情絲毫未受影響,身上的每個細胞像唱歌一樣也跟著節奏舒展開來,真恨不得能早點衝進去瞧瞧。 來了五個加上我們總共八個人,陣容還算龐大。美琦的同事個個盛裝打扮,時髦的穿著加上自然的彩妝,身上的配件預謀性地為整體造型加分。你熟悉的,台北典型的正妹,一副想撩下去釣凱子的準備。 我們一行人坐在舞池前的正中央,每個人花五百塊換五杯顏色不一的調酒。貴死了,應該要附贈一盤炸蝦或炸雞什麼來的,我心裡頭抱怨著。圍繞在這張高高的圓桌子上,環顧周遭的氣氛,終於體會到什麼叫「沸騰吧,青春!」終於體會到什麼叫真正的「夜生活」。 店裡的裝潢屬後現代風格,看起來還不賴,唯獨光線暗了點,聲音吵雜了點,妳必須吃力地睜大眼睛才能看清楚對方的臉,妳必須吃力地張開耳朵才能聽清楚對方說的話。震耳欲聾的音樂聲撞擊我們的心扉,正使勁地想把每個年輕的靈魂帶走。擠在舞池的人群扭動起自己的身體,渾然忘我踏著各種怪異的舞步,一陣強光打下來,乾冰從地上噴出,大家齊聲狂叫,那一刻,我看見陌生男女魅惑的眼神隨著肢體不經意的碰觸,煽情地傳達彼此內心的空虛與寂寞,彷彿在舞曲結束的瞬間方能達到解放。 留在位置上的人或抽煙或喝酒,或兩眼無神盯著舞池看,有些乾脆在自己的位置上隨著音樂晃動起身子來,場內場外的氣氛hign到最高點。我像鄉巴老進城,一顆心跟著節奏噗通噗通的跳著,那顆心好像要自己跳進舞池內,卻被我的身體給箝制住了。 大約坐了二十分鐘後,美琦的一位同事率先站了起來,肩膀隨著音樂上下不停抖動著,剛開始我還以為她抽筋了。「走吧,我們也下去跳!」大眼妹說完,另外幾個人陸續跟著她站起來,用好像要去跟敵人搏鬥的表情相互觀望。美琦對著我高喊:「小豬,要不要下去甩肉?」聽到這句話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開來。我自我解嘲說:「免了吧,我怕灑出一地的油。」「放心啦,自己人會避開的。」美琦回答。巧巧拉著我的手:「走啦,一起下去啦。」「我不要啦,妳們先下去甩。」我倒要看看這兩隻貓熊的舞技高到哪裡。「妳真的不去?」美琦重複問了一遍。
-
《在最深的黑暗﹐你穿著光》後記
〈有時〉篇的題旨,一言以括之,即以「有」即「時」;「時」即「有」。即用時間將所有存在予以建立及抿除。亦即將「有」(存在、現象)和「時」﹝時間﹞統一起來,以是每一存在,每一時刻都有其絕對不二的意義及價值,其間並無等差,存有與時間自此成為永恆一刻,無法分割。我即試圖以這一哲學觀點來詮釋、化解、撫慰遭時代命運撥弄的這名老兵。在這種視角下,個己和眾人等同起來,悲和喜,迷和悟其間也沒有界限。即使任一悲運在無可截斷的時間裏,都只能是永恆的一體,都同樣具有無可替代,無可剝奪的存在價值。我就是想用這樣的靈視及話語來看待悲劇,來使悲劇晉入一更深的境界。在這更高、更深境界,或也即類似一種對悲劇作超越的「茫然」。此即羅門老師名詩〈麥堅利堡〉之前引言:「超過偉大的,是人類對偉大已感到「茫然」的相近思考理路。這種茫然,並非無意無識,卻是對二元對立的截割予以泯除,至一無封無域景境。是以在這當下,連「相吁以濕,相濡以沫」的愛與苦、慰藉都拋忘、免除了。莊子〈天運篇〉那句「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郭象的戔注很能得其大要,他說:「失於江湖,乃思濡沫」意為失去大化,有了人為拘限後,才生出仁孝的。在大化裏,你我,悲歡,終成一體,何來也何需濡沫?我盼願在這一境界裏,混亂喧囂都化為一片寧靜,受苦漂泊的靈魂都能獲得真正的平息,在這個境界裏,現實的凌辱,不公不義的控訴,才能作真正的超越,而這些都主觀操之在我,是一種自我的拯救,而不必仰賴、等待他人的垂憐及恩賜。 面對悲劇,莊周此一真知睿見或即可以開解,然而莊子所見似仍存畛域,猶停留在「理性」思辯層面,或不如道元「『有』﹝存在﹞即『時』﹝時間﹞;『時』﹝時間﹞即『有』﹝存在﹞」觀照之「證悟」下,來得從根刨起。在道元此一證悟裏﹝包括了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甚至價值論﹞,當來到身心脫落處,剎那、永恆無有分別。悲喜、是非、凡聖、迷悟,俱為一體。當下俱成,泯沒一切畛域,晉入無得無失的恢廓大化。在道元此一偏重以時間入手的方法論達成的景境裏,悲劇頓然失去斲喪人的著力點。我認為道元的「有時」哲學,係融會了先秦儒道諸哲的「大一」思想,而更出以一種更具體、更直接的個人體證的一悟,確立起來的。﹝未分畛域的「一」的思想,即如《老子‧第十章》的「載營魄抱一」;《管子‧白心》的「和以反中,行性相葆,一以無二」;《文子‧道元》的「一立而萬物生矣」等等之類者都是。而「一」的思考觀念,以現今話語,便是「整體論」或「整體性」。前一世紀二十年代以來發皇的西方量子科學,即要求一種有別於經典物理學的、不可分割的實在論。可以說,西方相對論和量子物理,都隱含了「大一」的整體論的世界觀。量子力學揭示的微觀測量系統,便有整體性思想。這或許也可視為一種西方向東方發出的迴響。而道元更以直覺、悟性走在西方心智之前﹞道元此當頭一喝,確在這裏可以給吾人的悲境以根本的憬悟、化解,即慰藉,我以是掬取之作為對抗、化除悲情的立足點。上一本詩集《兩百個玩笑》裏,我盡量模擬各式各樣的老兵心緒,提筆前,心中並沒有一個基本哲學觀作為立論依據,想是如此,常感傷苦難以自拔,積鬱難以渲洩,如今憑藉道元「有時」哲學,終於見到一線曙光,覓得一處出口。但願這集詩歌能獻給世上所有惶惑無依的靈魂,願他們早日得到心靈的安息。 「然而,在那麼多發生的故事裏,」友人皺著眉頭問:「譬如說在冬天大雪裏急行軍,凍死了也不管,往山溝一扔。抓到逃兵,用石灰袋套住他的頭處死,等等這些留在他們心中記憶的慘劇,你真的認為用道元的「有時」觀也可以化解嗎?」 對友人這番質問,我仔細思量了好一會兒,答案依然是肯定的。莊子的「相忘於江湖」即以遺忘為最好的應對,但「遺忘」未免有失之消極之嫌,或是在「用」的方面偏失了些。熊十力就曾說過道家以「主一開宗」,算是已經悟了本體,可惜在體用不二處,還未能澈了。以「整體論」來應對世事,道家的「大一」觀、道元的「有時」觀,的確都經由「時、空」作切入。只是道元是更特地標出「時﹝間﹞」之範疇,並與存在相互對舉。﹝經典物理系統是抽離了時間,只留下空間的產物,量子物理才有所憬覺而把時間因素加入。又,前者也可說是無人的因素的系統,後者,量子物理這才加入人的因素,即才承認「實在」、「知識」是跟人相關的。即如時間,便沒有所謂抽離了人的「客觀時間」或「絕對時間」可言。如另< SPAN style="BACKGROUND: yellow; mso-highlight: yellow">有康德提出人具備先天認知能力,以認知主體是超時間【timeless】,非歷史的【ahistorical】。康德這種主張,日後受到黑格爾、哈伯瑪斯等人以歷史、社會、語言等面向予嚴厲批判﹞道元的方法論較為精微高明。道元的「有時」觀,其最可取處,在於不蹈空,即他並不屏棄諸法﹝現象﹞,卻只是就時間的無限及連續性,來看待人事萬物。這樣,既先保留時間長流中發生的每一樁事物,又因時間的無法截割、區分,故任一事物都互滲互融,而再使得此任一事物都有了當下無可取代的價值及意義。道元的「有時」哲學,非但是一悟,一認識論,更是一種對外在世界的生活實踐關係,經由此實踐而形構自我,並建立價值。必須留意的是,他說是非、高下、美醜、迷悟等等,並無等差,但這卻是已立足於「悟」時而言的﹝至少我的理解是如此,即使我知道佛教歷代諸大賢還有另種說法﹞。總之‧我認為道元的「有時」觀,真正的光芒端在於提升人的精神價值,足以和悲慘、卑瑣、不堪的現實人世相抗衡。 關於時間﹝令人喪膽,也使人因此獲得大歡喜和大解脫的時間﹞,不妨也舉幾個西方文哲心靈作例子,足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波赫士在在失去雙眼視力後,針對〈時間〉題旨,口述了一篇論述。他說人類最美好的發明之一就是「永恆」﹝雖然他又曾在另文推衍永恆的可怕,但那是另一題旨,此暫不贅述﹞;又說永恆便是各種時間奇蹟般地結合在一起的瞬間。這也呼應了普羅提諾那句「有三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而這三個時間都是現在」的話。英國神秘主義者布萊克也說:「時間是永恆的餽贈,」其意思是指,永恆允許我們不斷﹝請注意不斷這兩個字﹞擁有一切,這一切自然包括人世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痛苦、不幸,甚至死亡等等,盡收納其中。當我們一悟及此,便有了大喜悅;這喜悅既是永恆﹝的時間﹞,又是人自己的驚天一悟,所給予的,任誰也剝奪不去。而這一悟,才成為人存在真正的大解脫。 這本集子從構思、採訪、收集資料,前後長達一年八個月,實際落筆成詩約三個多月,得詩兩千行。自己的老兵文學──《隨風飄零的蒲公英》﹝報導散文集﹞、《兩百個玩笑》﹝短詩集﹞、《在最深的黑暗,你穿著光》﹝長詩集﹞等老兵三部曲,到此方告一段落。 (下) 2008年12月于靡它樓
-
遲到的郵件
國內郵差的細心與專業,向來是國人信賴的指標,再困難投遞的郵件,只要透過郵差的善意,一定可以準確無誤的送到收件人的信箱裡。 有一回,急著從自家信箱內取出郵件,連收件人是誰都沒看,就將它打開,打開信件以後,發現不對盤,於是拿出信封一瞧,原來不是我的信件,只好帶著歉意將它再度封好;因為地址就在住家附近,於是充當臨時郵差,將信件原封不動的放入收件人的信箱內,以免讓收件人錯失了與寄件人殷切溝通的良機。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別人的信箱裡;有幾次,推算時間,應該收到某人寄出的信件,卻苦候沒有著落。正在著急之餘,有一位鄰居,拿著幾封信件,放在我的信箱裡;由於是認識我的人,剛好地址部分相同,導致郵差先生在日理萬機中,難免有所疏漏。 這位熱心的臨時郵差,生怕耽擱了我收信的時間,好心的跑來跟我說明此事;我懷抱非常誠摯的謝意,向這位善心「郵差」謝過;自從那一次之後,偶而也會碰到同樣的情形,明明已超過信件投遞時間,當日信箱也已清空,沒想到臨近傍晚,又會出現幾件遲來的訊息。 這種「遲到」的郵件,有時可能只是一些廣告信函,不過在我內心永遠升起熱切的感激;我不但感謝這位熱心的臨時郵差,我更感謝所有為我服務的郵務人員,因為有您們的辛勞,我們得以人在家中坐,就能跟遠處的朋友做適時而必要的溝通,那種感覺份外美好。
-
初訪台北袖珍博物館
身為淡水古蹟博物館的解說員,對於自己的使命感似乎愈來愈濃烈,每一場的解說我都希望能帶給遊客知識性和娛樂性的層面,但是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然後知不足」的缺憾,因此專業知識的進修和累積是必備的功課,平時因為時空的羈絆,所以活動空間侷限在淡水、甚至紅毛城的小區域裡,知識的獲得除了書本和遊客互動外,幾乎沒有其他管道,趁著今年博物館例行休館近十天的假期,是該好好利用,多多累積自己的能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和好友特別挪出了一天時間造訪位在台北市建國北路一處大樓的「袖珍博物館」。這天,我倆起了個大早,由於捷運帶來的便利,我們到達博物館的時間才9:30,距離開館時間還有半個鐘頭,博物館仍然大門深鎖,我們索性先把博物館的摺頁和簡介先詳讀一番,以便參訪時快速進入情境。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透過玻璃門望向辦公室,博物館的主管和員工在方桌前排排座,看樣子正在執行每天開館前的例行會議,主管訓示諄諄,員工頻頻點頭,偶而有互動的溝通畫面,半個小時的會議是為一天服務客人的品質作準備。這是我們淡水古蹟博物館欠缺的地方,主管正確的傳達,員工執行任務才有正確的依歸,我將會把自己的想法請示主管,希望開館後我們的溝通管道可以真正開啟,員工以訛傳訛、猜忌、矛盾的惡習可以改善,博物館可以瀰漫和諧快樂的氣氛。 博物館位在大樓的地下室,有些神秘!當大門敞開的那一剎那,我們發出「哇!」的驚嘆聲,一幢富麗堂皇、耀眼奪目的美國玫瑰豪宅呈現在眼前,左右櫥窗陳列全世界各個國家不同風格的玩偶和娃娃,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娃娃似乎要跳出櫥窗,歡迎來訪的客人呢!興許是平時的上班日,偌大的博物館中,只有四位訪客,高品質的參訪空間,讓我們可以悠遊其間,舒適的溫度、柔美的燈光,帶我們走進歐洲古城堡的空間,館內的每一座城堡、宮殿、亭台樓閣、市街、小屋都是精雕細琢,迷你、袖珍的建築卻是樣樣不缺,我們就如同巨人一般,闖進小人國的國度,用綜觀的視野遊歷不一樣的國度,也如同走進時光隧道,來到不同年代、不同的國度,雖然已不是小小孩,但是童稚之心未泯,我就如同一位冒險家,在袖珍博物館中滿足了我童年的渴望,以及所有的好奇。 博物館中14枚雕刻精美細緻的紀念戳章飽足了我們集章的慾望,今天參訪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袖珍建築,在夢幻屋盒、奇想城堡中讓我感受到精緻的魅力,眾多的建築中叫人目不暇給,真是眼界大開!步出博物館大門,朝著布置特殊氛圍的階梯往上走,彷彿又進入另一個時光隧道,來到一樓,明亮、熱鬧的台北街頭,讓我重新回到了現實。 感謝博物館的主人,讓自己喜好的珍藏分享了所有的同好者,這種資源共享的情操,帶給我心靈的豐足和愉悅,真是豐收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