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希望是最後的一次
墜機何其多?只要一讀到墜機事件,民眾莫不臉色凝重,感嘆生命的無常;更對無辜的乘客莫名其妙的喪生,責怪航空公司的不是。 華航隸屬國家所有,照說,無論在財務方面、制度建立、人員培訓以及各方面,都是民間私人公司所無能望其項背,首屈一指的指標。因此,飛航的肇事率應是少之又少,但是,事實且不竟然,華航卻成為飛航肇事率最高的航空公司,前後十二年竟發生六次重大事故,傷者不算,死亡旅客高達七百多人,平均兩年一次事故,不免讓人寒心! 五月二十五日華航CI611飛香港班機,不幸於澎湖海域三萬五千英呎高空爆裂解體,造成旅客與機組人員共二百二十五人命喪黃泉,無一倖免。這次空難不只導致無數幸福家庭面臨破滅的惡運,更衍生了不少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人間悲情。 華航委實太過草菅人命,這架CI611肇事班機,機齡已高達二十三年之久,機件老舊,故障頻繁,早就該淘汰停飛了,但是華航依舊不願汰換。據說,這是最後一趟飛香港的行程,華航也在事前將這架班機以一百五十萬美金賣給泰國,那麼搭上這架死亡班機的民眾不就要自認倒霉嗎?華航這種視人命如草芥的心態,如何面對國人?勢必影響往後載客率下降,以及業績的成長。 據新聞報導指出,華航組員曾多次上網反應該架班機的老舊與危險,希望華航當局停飛該架飛機。然而,華航總是不理不睬,才會導致這次嚴重的災難。至盼華航能痛定思痛,徹底整頓管理機制,正視飛安問題的重要性,希望華航這次空難是最後的一次。
-
林毅夫事件的省思
二十多年前從金門叛逃到大陸的中華民國軍官林正義,後來改名為林毅夫,最近想申請返台奔喪,引來國人一片撻伐,而內政部竟然以人道考量為藉口公開表示樂觀其成,雖然後來林毅夫表明不返台而使得事件暫告平息,但政府在處理此一特殊案件,還真令人捏一把冷汗。 試想,兩軍對壘,身為帶兵的軍官,竟然敢敵前叛逃,甚而帶槍投靠,這種自私自利、不忠不義的人,棄國家、親人於不顧,竟然還有臉想衣錦還鄉,雖說他是想回台奔喪,但試想他既能拋棄父母家庭於不顧,把國家興亡置之腦後,奔喪只不過是他的一項藉口罷了。 有人認為,如果林毅夫返台奔喪,政府如不將其繩之以法,試想,這如何跟國人交代,否則大家都可以有樣學樣,那天如果真的有戰爭發生,試想連軍官敵前投靠敵營都可以沒事,戰事還有什麼好打,乾脆投降好了,還可永保安康。 有人說,台灣很多事情愈來愈腐敗,社會治安、社會風氣,甚至連四維八德也愈來愈向下沉淪,如果林毅夫事件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台灣未來的前途不僅是堪憂而已了。 有人說,林毅夫的叛逃已超過二十年追訴期,依法可以不起訴處分,如果可以這樣是否也鼓勵大家犯罪可以盡量逃跑,尤其是兩軍對陣,叛逃按理該當場槍斃,如果叛逃也能逃過法律制裁,未來台灣還奢談什麼保衛能力。 林毅夫事件暫時落幕,但不也帶給政府一個省思的機會嗎?
-
過與不及
正當全民在「抗旱大戰」中不斷祈求老天下大雨之時,老天終於開始有了「回應」,台省各地陸續降下甘霖,但是下雨之後,部份縣市竟然又出現了土石流,也造成了不少的災情;同樣是災情,卻是讓人哭笑不得。 猶記得個把月前,全國因為缺水嚴重而進入抗旱大戰,各種節水、省水招數紛紛出籠,讓有限的用水能夠充分利用,並期待梅雨的到來,使乾旱的情況能夠紓解,也讓全民遠離缺水的夢魘。當全台開始下起大雨,台省北部各水庫陸續進水,雖然一時之間還是無法完全解除缺水的現象,但至少已經可以稍稍紓緩乾旱的狀況。可是在中部部分地區卻又出現土石流狂洩,造成農田、民宅淹水、交通受阻等災情,「北旱中澇」的兩極現象,一樣讓人難以同時接受。 或許大自然的力量遠超出人類的想像,但是由於人類的過度破壞大自然的資源,間接的影響、改變了自然現象,造成天災的結果還是要由人類自己來承受。 其實看看大自然,再想想現實生活面,「過與不及」不都是有缺憾?從每個人的生活、行為、思想,都可以看到相同的例子,如有人家財萬貫,卻是揮金如土,有人卻是一貧如洗,無以度日之糧;有人煩惱、妄想思虞太多,以致惶惶不可終日,有人卻是不知不覺,渾渾噩噩過一生;有人遇事畏首畏尾,終於難成大事,有人卻是行事急躁冒進,欠缺思慮,難免功虧一簣。 因此,不論是和大自然相處,或是個人待人處事,「過猶不及」終非長久之道,如何求其「中庸之道」,正考驗著每個人的智慧。
-
多拚經濟少拚政治
經建會日前發布四月景氣概況,連續十五個月的藍燈景氣對策信號,終於轉為綠燈。顯然,經過一年多來的不景氣困擾,我國的經濟終於出現復甦的初步徵兆,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經濟曙光乍現,我們希望朝野,都應牢記過去苦日子帶給國人的痛苦與不便,從今而後,少一點意識形態、政治批鬥,多提一些振興經濟景氣政策及努力,以便掌握景氣復甦的契機,讓我國的經濟再起飛,以增進民眾福祉。 不容諱言的,近年來在台灣,什麼事都可以扯上政治,一扯上政治就得鬥。財劃法修法要鬥,鬆綁大陸投資政策要鬥,全台乾旱要鬥,如今連華航空難名稱是否「正名」也要拿出來鬥,一幕幕荒腔走板的鬧劇,實令人啼笑皆非。 很顯然的,國內還是有不少「政客」,基於意識形態,基於政治利益,拿著民眾權益鬥,拿著國家聲譽鬥,拿著台灣經濟鬥,犧牲全民利益以遂一黨之私或個人政治目的,政治的罪惡,莫此為甚! 如今,我國經濟難得露出曙光,雖然包括政府官員及學者專家,對國內經濟遠景仍然抱持保守態度,不敢輕言景氣確已復甦,但相對過去一年半來的黯淡時期,包括股市及房地產市場跌落至空前谷底,民眾資產腰斬再腰斬的惡劣情況而言,當前景氣對策信號出現綠燈,還算差強人意。因此,我們期待朝野政治人物,並把握這景氣復甦的當下,停止口水之戰、政黨惡鬥,好好比一比看誰有拚經濟的能力,而不是專比一些拚政治的狠勁,空耗多少政治成本。相信,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終會還給一些好的政治人物,一個好的公道與未來。
-
回首來時路
小時候,迷上看小說,也迷上文藝寫作。 十幾年前,金門還在軍管時期,本報對外仍屬管制發行,旅台二十餘萬鄉親也不能訂閱,因此,每次上台北和楊樹清等文友見面,大家總思索著如何讓旅台鄉親獲知金門訊息,因而弄出了一份「金門報導」,靠自掏腰包和小額贊助,免費供鄉親索閱。 當初,只希望捎些故鄉消息,特別是針對在台出生的第二代鄉親,介紹浯島風土民情及歷史傳奇故事,盼維繫鄉心共同關心這塊土地,期刊發行之後,廣獲台金鄉親爭相索閱,發行數量節節高升! 有一天,報社編輯主任「風衣」看了某期「金門報導」後,讚許一個民間自發性刊物,沒有經費也能辦得叫好叫座,而感嘆報社培養不出那樣的人才。當時,在一旁的副刊主編「博文」聽後笑稱:「這樣的人才就在報社,先前曾奉指示找三個國文程度比較好一點的員工,準備遴選一人培訓當記者,曾把他列名最前,卻被以不聽話的偏激份子首先被除名。」 過去,報社任何新進編輯、記者,一律依慣例先到校對組歷練六個月,閑熟文稿寫作及報紙出版作業,因此,有一天,我突接獲一紙人令,奉調校對組當實習生,六個月後,編輯主任風衣要我坐上編輯桌,給我一疊第二版新聞稿,叮嚀幹編輯當新聞守門人,要善盡社會責任,讓不好的文稿進不來,也出不去! 時光匆匆,以一個新聞門外漢入行,一晃眼十幾年了,回首來時路,「善盡社會責任」的叮嚀時時言猶在耳,過去不敢或忘,今後亦將作為努力的方向!
-
信口開河
政治!政治!政治!除了政治,還是政治!這一套把戲不知何時才會玩膩、結束? 當前,國內的政治、外交、兩岸、三通,以及經濟低迷不振、失業等等課題,都有待朝野袞袞諸公齊心打拚,開創新局。如果事事項項都要以政治和意識型態來看待、來處理,我們就看不到希望在那裡了,只能陷入泥淖中,要擺脫亦擺脫不了。 國內一位新政黨領袖到美國作客訪問,他好似一點也不關心五二五華航空難事件,卻是藉「機」大炒政治話題,說什麼:「名不正言不順,華航的名稱不好,以至於成為全世界最危險的航空公司。」他又意有所指的說:「華航公司名稱卻是中華」、「飛機掉下去了。」這番話引起一陣笑聲。不知是笑他的笑話好笑,還是對他的無知、無憐憫心的嘲笑! 華航再一次發生空難,任誰都不願看見,正當舉國關心空難事件救難及為罹難者家屬哀傷不已之時,這位政黨領袖好整以暇的大談華航「正名運動」,其心可議又何忍啊! 但尤有甚者,少數幾位立法委員也跟著瞎起鬨,他們表示將提案要求華航改名為「福爾摩沙航空」去去楣運,可彰顯這是台灣的客機云云。這種搞不清楚狀況、「幸災樂禍」的要不得心態,無怪乎在野黨要發出不平之鳴了,實在叫人為之氣結! 做為一位政黨領袖和忝為中央民意代表,所肩負的是何等的重責大任,應以國家前途為著想,全民福祉為依歸,不該信口開河。這種把華航空難扯上「正名」政治化的捨本逐末之舉,實在難以令人苟同,更是對罹難者及其家屬的大不敬。吾人要奉勸他們醒一醒,不要再拿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炒作,少一點政治,多多為國家安定著想、為全民謀福祉吧!
-
平凡不代表平庸
一般的平民百姓,最不願見到在上位者擺官架子,自以為高高在上而與基層產生距離感。尤其在現今民主風潮已成為世界性趨勢,身為國家元首者皆清楚應「順勢而為」,擺脫帝制以威權治國的高傲心態,儘力傾聽百姓心聲,放低身段走入民間與市井小民打成一片。撇開國家元首受全民之託而被賦予的崇高職位,他也只是一個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能成為一國之領袖,非天命之所繫,而是人民肯定他的人格操守、專業能力及政治影響力足以擔此重任,透過民主的程序將這項權位交付給他。說穿了,只不過是為民服務的公僕中地位最高者,親近人民爭取認同應是極自然的事,內心不與百姓區分上下,便能散發誠懇實在的親和力,這般表裡一致,毫不做作的領袖風範,絕非內心幻想帝王統御萬民之高貴而礙於民主之現實偶爾「演出」親民戲碼者所能相比。 為了凸顯台灣的本土形象,人民用選票將台灣之子阿扁送進總統府,論外型、論談吐、論成長及求學背景,阿扁總統確實夠得上「本土」,但整體形象不起眼並不等於平易近人,因為「平民化」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單靠外在形象或作秀式的親民舉動,實難擄獲民心。 蔣故總統經國先生與阿扁同樣有著平凡的外貌,他的勤走基層作風似乎也成了阿扁仿效的重點,只不過經國先生親近百姓的同時,也不忘用心治理國家、推動各項有益國計民生之建設,下鄉走透透對他的政績及形象有著絕對的加分效果;反觀阿扁治國兩年朝野仍緊張對立、經濟難有起色,交不出具體的執政成績單,股市也不禁以下跌做出無言的抗議,這樣一個連政績都力求「平凡」的元首,恐怕不是人民所期盼的,或許阿扁在努力塑造親民形象,又是洗車又是擦背的同時,也該花點心思認真建設國家吧?
-
運動熱季在五月
五月是世界體壇競技的盛季,除了美國NBA職籃邁入季後賽,並進入加溫階段;再過幾天,世界盃足球賽亦將在韓國揭開序幕,真的飽足世人的眼福! 這一連串體壇盛事,的確為我們枯燥乏味的生活,激起無限的波瀾,從世界十幾億收視人口觀之,即可得到一個充分的見証。NBA職籃是世界一項頂尖運動項目,光是財力與人力的投入自不在話下,而嚮往與鍾愛這項運動的人口,更是不計其數,這也難怪NBA職籃會執世界體壇運動之牛耳。 人類運動水準與技術的提升,不斷造就了許多可看性極高的單項運動,NBA就是其中一項,這項集體創作、力與美的結合,不知風靡了多少世人?若不健忘的話,應還記得當年「公牛王朝」時代,空中飛人喬丹絕妙身手,叱吒風雲鏡頭,猶歷歷在目,只是時空轉移,公牛王朝已走入歷史,一代英雄亦垂垂老矣。 「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畢竟運動是講究體力與速度,一旦上了年紀,體力不繼,即使再好的花招,亦無從發揮,喬丹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後生可畏,如今在NBA籃壇逐漸取代喬丹的更不乏其人,諸如:歐尼爾、布萊恩、鄧當肯、韋伯、基德、卡特、卡忍、華倫斯等,都是一時之選;甚至連中國三座移動長城─巴特魯、王郅治、姚明都來NBA湊熱鬧。 說真的,只要看過NBA球星高超球技演出,就夠使你拍案叫絕,繞樑三日,此非危言聳聽,而是肺腑之言。世人真的眼福不淺,此時此刻,只要你打開電視機,就可以欣賞到NBA球星絕妙的球技,讓生活注入新活力。
-
教改還要改
自從高中、大學聯考廢除後,取之而代的是多元入學方案的基本學力測驗、推荐甄試。以前人們批評聯考是「一試定終身」,學生都是讀死書、死背書,學生讀書毫無趣味可言,但現在的多元入學體制,學生程度到底比以前提昇多少,又讀起書來有否比較快樂,在在引起部分學生及家長們質疑。 探討多元入學方案,的確讓各項考試變得更靈活,學校的教學也更有啟發性和活潑性,但考試的本質似乎仍沒有改變,以前學生只要把書背好、記好,很可能就可以拿到高分,但現在不僅要融會貫通,天文地理也都要懂得一點,導致學生的課業壓力不僅沒有變輕鬆,而且考試的次數也沒有變少,甚至變得更多了。 早年的大學聯考,每當放榜之後,就常發生名落孫山的考生自殺事件,如今教育體制改了,但仍不時聽聞有學生因課業壓力太重而自殺,到底我們的教育體制還存在那些盲點,值得相關單位需不斷探討改進。 的確,早期的學生是煩惱聯考,但自聯考廢除之後,現在的學生則是煩惱學測,因此,怎樣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快快樂樂、活活潑潑的好學生,似乎已不僅是光廢除聯考,改用學測可以解決的。 多元入學方案已實行多年,確實獲得各界不少肯定,但不可諱言的,教改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因此,無論是基本學測或推甄入學,如何做到更公開公平,讓學生可以依程度、興趣選擇自己所喜歡的科系,這才是教改的本意。
-
多激發點心靈創意
據說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個很奇怪的假寐習慣,有時當他要休息時,他會坐進椅子,將手臂置於扶手,雙手各握一個鐵珠懸著,然後雙手下方的地板各放一個盤子。當愛迪生睡著後,手便自然放鬆,一旦珠子撞擊盤子,我們的發明家立刻便醒了過來。 愛氏這樣做的目的,有人說是為了要珍惜時間並發揮工作效率,其實按照愛氏的說法:人在半夢半醒之間往往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創意點子,為了捕捉那一剎間的心靈創意,愛氏便利用這種方式來叫醒自己,以期把瞬間千奇百怪、天馬行空的靈感載入筆記,因為那可能又是一項新發明的契機呢! 愛迪生這位天才發明家的做法,就現代心理學對創造力的研究來看,確實有點道理,因為大部份人在清醒的意識狀態中,常傾向於運用對自己最方便、最熟悉的邏輯法則來思考,而這些法則可能是在成長的社會化過程所學習建立的,久而久之,思考的方式便因而固定而成了習慣,沒有無拘無束的靈活思想,創造的潛能當然就被埋沒了。 至於潛意識的心靈活動並不受限於這種習慣性的邏輯法則,反而是鮮活跳躍、無邊無際的,很容易隨機聯結而形成前所未有、新的意念,有些心理學家便認為我們可以利用「白日夢」來激發創造力,因為人在做白日夢時,通常是處於放鬆狀態的,而這種狀態正是激發潛能的有利誘因之一。 研究也顯示,創造力的出現必須是經過孕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要特別注意放鬆意識,接著進入「空白」狀態,然後當靈光一閃,新的點子便冒出來了,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有點「禪」的味道,就像心靈返璞歸真後,又孕育出新契機一樣的快美難宣。 總之,激發創造力並不是藝術家、科學家、詩人或者音樂家的專利,這其實是人類與生俱有的一種本能,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如果能在這個領域多用點心,那麼工作一定表現不俗,要不,至少也能享受更多的生活情趣。
-
基層選舉觀察
鄉鎮民代表暨村里長選舉,下月八日舉行投票。選戰倒數計時,倒是候選人投入者眾,還是「老神在在」。 檯面上雖看不到旗幟飛揚,文宣攻勢一波波景象,檯面下可是加緊發條,謀定而後動,撒下「銀彈」。有人戲稱,如此的佈樁,叫做「埋地雷」,只等開票引爆,屆時,這個票箱「開花」,那個票箱「開花」,「百花」雷動,火光四射,那就「凍蒜」了!這就是此次基層選舉的普遍「真實」寫照。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條竿子打翻一條船,以如此偏頗的眼光來看待此次基層選舉,畢竟,還是有不少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們秉持著為民服務、不買票的理念參與選舉。只是,在這選風每下愈況的當下,只談理想抱負,難免也會被某些選民譏為「空嘴嚼舌」,不切實際,最後總落得被「銀彈」陣亡,打「形象牌」的候選人難為,怪只能怪選風太壞,僧多粥少,徒呼奈何! 還有一些初次投入選舉者,真是「牛啊不識虎」,本有滿腔熱血,準備放手一搏,等一驚覺,週遭候選人都在「洗」啊「洗」!才猛然自問「選舉哪ㄟ按呢?」有人只好愣在一邊不想動了,有的頭洗了一半,只好硬著頭皮,心一橫,「撩落去」,要洗大家來洗,看誰能「洗」得勝出,最後的結局,總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選戰打到這款地步││「流血」輸出,還得背負賄選坐牢風險,選舉還好玩嗎? 說真的,基層選舉,選風惡劣,於今為烈,已到「劣幣驅逐良幣」地步,這樣的民主玩法實在堪憂,到底是候選人為了當選不擇手段?還是選民貪財縱容?抑或執法不夠科學、嚴峻?在在值得我們深思與反省。期待透過不斷的反賄宣導,執法的雷厲風行,候選人與選民的自覺與自省,能使我們的選風,一次比一次清明、乾淨,以提昇選舉文化的品質與內涵,真正達到「選賢與能」的民主選舉真諦。
-
行善結善果
一名遊覽車司機在十五年前以分期付款認捐了慈濟醫院一張病床,沒想到十五年後載客到花蓮,自己卻在花蓮因心肌梗塞而住進慈濟醫院,經過手術才搶回一條命,他想到自己竟然會躺在自己捐贈的病床上,因而激動得大哭;他也認為這是一種很奇妙的因緣。 這名司機家住三重市,當年只是單純的善念而認捐給慈濟醫院一張病床,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到慈濟就醫、住院,他也說,如果心肌梗塞是早一天在台東發生,情況恐怕就不一樣了。 看到這則報導的人,恐怕大部分都會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巧合,或者說是「好心有好報」、「善有善報」,或許這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善緣、福報吧!中國人講「因果」,認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也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甚至於說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也就是所謂的「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不論中國人說的是「因緣」或是「果報」,目的無非是在勸人為善、要人結善緣、得善果。 當然,行善的方式不一定要捐錢、捐血、修橋鋪路,只有心中有善,就算是說了一句好話、撿了一下路邊的垃圾,也是有著極大的善緣。行善也不是只在物質的給與,是要在心、在眼、在口、在耳、在手。也就是說行善是真心誠意、無所求。比如一個人雖然不會為惡,但是話語、待人尖酸刻薄,同樣造了業障,又如果一個人雖然四處捐錢,卻是為名、為了面子上的光采,如此又怎能稱得上真正的善呢? 此外,行善的作用應該不是在成就個人的福報,而是經由人人保有善心,化解社會上的暴戾之氣,還給社會多一點祥和,不也是一種更大的福氣嗎?